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调查报告(实用17篇)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调查报告(实用17篇)



调查报告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和监测工作的进展和效果,为未来的改进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实际调查报告的案例分析,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调查报告

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进行整改,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能力。

分别对五年级的七个班级及六年级三个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

采取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跟踪听课等方式进行调查。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和学生存在那些困惑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编写高效的导学案。

2、如何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大胆交流、展示。

3、如何有效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年级组经过多方调研后进行了研究,采取以下措施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小组组建。

首先由班主任精心组织,全体科任教师参与,把学生编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兼顾学科,男女混编”的四至六人学习小组,这一编排既有利于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又有利于小组间的竞争;围坐一桌,既保证了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又能充分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问题的方法。建立组长、学科长组织,确定固定的合作学习伙伴。由学生制定组训和奋斗目标,确定组长学科长职责等。

2、确定导学案的编写流程及要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媒介,无论是导学案的编写还是学生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因此,编前必须深入阅读文本,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切实认真地备好教材,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为确保导学案编写质量,我们可分五个步骤进行操作:研读课标、教材、资料、研究学情——主备课编写——集体讨论——修改——组长审核定稿。

导学案的编写要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课后练习,每课设置3—4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我能记住、我能说出、我会运用、我能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3、让孩子出错,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课堂中,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好学生”,而大多学生只是被动的充当观众。受传统教学师道尊严的影响,我们老师总是高高在上的,孩子对老师总是有一种畏惧感,他们担心自己可能会出错,会受到批评,因而总是战战兢兢,课堂上不敢说也不愿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停滞了。因此在课改初期,常常在交流展示环节出现冷场的情况。孩子们你推我搡,都不愿意站起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于是,我告诉孩子们:“课堂就是你们犯错的地方。不要怕说错,只要站起来说了,你就已经是在学习了,就已经值得肯定了。”因此,一开始,课堂上不管孩子说错说对,只要孩子发表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都会给予他最热情的鼓励,别的孩子也会送上最热烈的掌声。慢慢的,孩子们消除了心理上的戒备,他们的心情完全放松了,思维也变得活跃了,课堂上常常上演“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好戏。连那些一开始走上讲台,便会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甚至还会微微发抖的孩子现在也已经都变得能够侃侃而谈了。

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对话,让子彻底信任你,把你当朋友,卸下思想负担,,敢想敢说,这是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最基础的一步。

4、捆绑式评价,增强小组凝聚力。

有一句话说得好:“铁打的小组,流水的班。”建立小组之后,我就告诉孩子,从此你们六个人就是一个小集体了。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将直接影响到小组的评价。,我把学生按优中差分a、b、c三类,在课堂展示中,不同层次的小组成员的分值不同,a类学生最低,c类,b类学生居中。在评价中,我做到:“堂堂有评价,天天有评比,周周有奖励,月月有汇总。”每节课根据各小组的表现给出得分,每天评出总分前三名。一周进行一次汇总,在下周一的班会课上对上一周评出的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奖励,优秀小组可以在适度的范围内对老师或别的小组提出一个要求。每月进行一次汇总,优秀小组的组员会得到一封老师写给家长的表扬信,会让家长满足孩子的一个愿望。这样学生就有了奋斗的目标,他们都要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原来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同学,当看到自己为小组加了分时,他们会欢呼雀跃,会更加信心百倍,课堂上也更加活跃了。而别的组员也会倾注更多的心血去帮助自己小组的c类学生,c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积极。这个时候孩子们的学习已经不是在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之下了,他们已经逐渐转变为自觉地行为,他们是在为小组而战,为荣誉而战。

有了学习的自觉性,课堂上的学习便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实效性会大大提高。

5、谦虚的请教,让孩子当老师。

在课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能不开口尽量不开口。各个小组之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老师只是隔岸观火,只有当他们辩不明白的时候,老师才做以点拨指导,在你来我往的争辩中,学生会感受到课堂的活力和学习的乐趣。他们会觉得课堂不再是一池死水,而是一道倾泻而下的瀑布,那么壮丽,那么富有激情。老师时不时的装一装“傻”,把孩子当老师,去向他们请教问题。孩子们很乐意当老师,他们很乐于教别人。为了教好教会别人,他们会在课前自己主动去学很多的知识。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的便会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学习的深度和精彩度便会大大提升。

以上措施充分保障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效营造出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氛围,真正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从形式走向实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积极进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提高了我们对课改教研的认知能力,也提高了我们实习小组的调研能力,更加方便了我们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明。

成员:王勇祝谨赵延河朱社明。

邹全明刘永远黄华。

2、课题实施小组:

组长:李东明。

副组长:祝谨张友军。

成员:张华涛詹申保高存亮马立朝。

伍从军雷少杰江光明张静。

陈雨田王勇孟宪法余贞秀。

(二)课题研究的保障。

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他们专业水平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很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领导保证。

部分实验基地学校在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方面已做了诸多尝试,为我们今后课题的实验与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基础。

市、县两级教研部门和实验基地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和必要的物质保障。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这学期就接近了尾声。还记得刚接手这一届学生时,我对他们先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发现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这让我很头疼,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这学期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于是,合作学习的热潮在我们班掀起了。首先,我组建了学习小组,选拔、培养小组长。我认为小组学习很简单,在《圆的周长》这一节我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了,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太简单了,小组合作教学并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大家围桌而坐,更不是场面越热闹,就更显合作效果越好。

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效率还不高。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多关注合作结果,对合作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不够。比如在测量圆的周长的小组活动中,老师提问:“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呢?”,老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接着老师就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明显的还有学生没操作完成,老师怕完成不了事先安排好的教学任务,影响教学效果,就叫停连忙找学生汇报操作方法,在学生汇报中也不敢让困难学生发言,只请了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发言,这样一来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就成了简单的教师“导”,学生“演”,并且“导”不明,“演”也不精。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我们只关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任务的目的,没有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投入情况及合作的方法,这样也就失去了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监控的良机。

二是对小组合作参与度及合作的主动性关注不够。如在学生小组合作测量操作完后,老师要求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样量的,这时有的小组就出现了只有个别学生在说,大部分学生就成了观众。针对这种现象我觉得我们教师作为小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在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是否均衡,是否都积极地投了小组合作。不仅要强调学生人人参与,要求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管正确与否,都必须在组内表达出来,而且教师自身也要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到不同小组的合作中。看看学生间的合作是否主动。如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及时正确引导。这样就防止了小组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

第三是有点追求“形式”上的合作,对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处理不够合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书本、课桌面放等一周边线长度的操作。在这一小组合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每个小组都是一人在做,其余人在看。这样表面上看,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也体现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把合作学习当成了一种点缀。因为让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都是完全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这没有实质的合作,没有组间的交流。因此,我们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让它成为一种教学的点缀,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深层次的问题。

从这节课中可知,要想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获取、提炼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教师适时提醒学生要带着问题倾听,边倾听边思考,并特别注意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思路或方法,从而在交流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问题。

其次,教师还要合理地应用评价的引导、激励功能,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及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作出肯定、补充或修正,让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成功喜悦,促进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就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使学生在被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自然生成了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使他们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这样他们不仅出色的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上是我对《认识周长》这一课教学中,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反思到或反思不够深刻,我想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加强学习、思考、反思。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使学生感悟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享受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组合作学习能全面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理论依据。

1.课前深度预习,提出质疑。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没有预习的习惯,更没有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首先要做好学生预习的动员工作和指导工作,这一环节相当重要。我要求学生所有课型都要提前预习。预习时,先反复阅读文本,争取做到对预习内容“胸中有全局”,然后不放过任何一个字,大胆质疑,最后完成预习学案。

2.课上合作释疑,展示互评。

上课时,学生先在小组内合作讨论每个人预习时提出的质疑,老师此时要关注各组的讨论情况,思考水平,特别关注学优生和学困生。然后教师把甲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乙组,乙组完成不了的问题交给丙组,在规定时间内各小组选出主讲人,完成板书,上讲台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其它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并做好记录。教师此时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点评,并有预见性提出新问题或针对性的处理办法,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评讲者的问题,教育学生如何评价和对待其他学生的发言,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这样就可以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不同的课型上课流程略有不同,但这一环节始终是教学设计时的主体。

3.当堂测试,检测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型,在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要设计部分达标训练题,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课堂检测要像考试一样,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师要将所有学生的当堂测试题认真批改,做好记录,小组评比。这样,教师就能真实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搜集、提炼历史上与“合作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收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充实自己的“合作学习”理论,改进自己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

(二)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边实践边思考提炼,及时总结,及时推广。

(三)调查法。

通过调查,了解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为编定合作学习小组和事实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提供方向。

(四)实验法:

选定实验班,根据研究目标,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从而找出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几种有效的策略。

(五)其它方法:

其它还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3、探索和总结出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4、指导教师掌握并应用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五、研究内容:

5、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

新课改的实施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蓬勃发展的舞台,前人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了体系。本人平时长期坚持理论学习,敢于实践,能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区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成员,并多次承担市、区、校教学研究公开课任务。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1、书面材料:课题研究方案、结题报告,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等。

3、展示个人博客主页,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过程材料。

5、不同类型学生的评价标准。

6、不同学生的发展目标。

八、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6月)。

(1)确定课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2)理论学习。了解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明确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3)制定方案。

2、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7月)。

(1)教学观察。根据本课题研究内容,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总结、反思。找出当前小数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教学实践。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3)收集整理案例。每个月对教学实践中成功的和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案例进行阶段性总结。

(4)撰写论文。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并依次补充,初步完成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xx年7月)。

(1)论文交流。对已撰写的论文进行充实,完善和交流。

(2)总结经验。探讨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总结经验,准备结题工作,并为后继研究做准备。预期的研究成果。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当今时代竞争与合作是发展的主流,竞争的成败取决于合作的程度。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了个人的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新课标要求:“小学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恰好能体现课标的这一要求,他能给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展示与互补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它不仅减轻学习压力,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关系由竞争转为有效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营造轻松愉快、平等尊重的数学学习环境,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建立和谐的“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新型良好合作关系。

3、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习惯、方法,学会创新学习。

4、教师熟练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建立成功合作下的高效课堂。

四、预计解决的问题。

1、提高学生对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认识。

2、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包括学生在合作预习、听课、练习、作业的有效性把握等方面。

3、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五、采取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结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使师生形成一定的技能。

(2)实验观察法:在小学数学传统低效的课堂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活动,积极试验尝试,在实验中观察,在实验中提升,探究出经验和规律。

(3)个案总结法:通过个案的调查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反思交流,形成相关的调查报告论文。

六、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梁顺国,负责课题的指导研究,协调分工。

王安锁: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落实。

赵柳霞:负责课题研究相关调查资料的设计。

冯雨:负责课题研究的实验、调查和数据统计。

米绘新:负责资料的整理,归档,报告的撰写。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1月-1月)。

形成课题研究小组,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的对象和课题现状,收集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制定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2月-年8月)。

围绕课题目标,采用调查研究,实验观察和个案总结等方法,探究“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方法策略,提高师生的合作能力,建立健全各项操作方案。

第三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1月)。

课题研究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结题并整理相关研究成果及资料,申请结题。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调研报告

转眼间,一学期即将过去,时间的流逝见证着我们每个人,每个集体的变化,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校的全体教师,继续扎实工作,继续深入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并在学习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进而不断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能力。我们的课题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准备阶段,搜集、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向,开展广泛的调查;课题实施阶段,拟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探索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进行阶段总结,适当调控;课题总结阶段,有关教师写出总结、研究报告。下面把我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做一简单汇报。

1、理论学习。

本阶段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地开展研究,进一步进行理论学习,为了对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了解合作学习现状的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阅读大量有关理论专著和有关文献。主要阅读文献有《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王坦《如何避免小组合作学习走入误区》——吴幼颖等,理论的武装使我们能更加准确明确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2、不断完善方案措施,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反思。

注意积累实验材料,及时做好阶段总结,新学期以来,我们学校大规模的进行了全员性的达标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活动。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地参加了讲课、听课、评课,结合自己的教学,认真观察分析教师们的课堂调控方法,根据课堂反馈情况,总结了经验教训,及时调整、完善学案教学,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汇总、修改、完善。

3、撰写论文和小结。

结合研究过程撰写论文是我们对课题研究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撰写论文还可以促进理论思维,提升对课题的认识,进行调整我们的思路,并为下阶段的行动提供正确的指导。在研究过程中撰写论文还可以促进我们及时整理阶段性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从而顺利地达成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我们所撰写的论文和小结都在组内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接受组员的评价和检验。

4、研讨和交流。

(1)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和交流。我们根据本课题的阶段性和课题的有关环节定期召开研讨会,以交流和会谈,相互流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的新认识和新的体会。

(2)与其他研究小组的交流。我们和其他研究小组不定期交流研究的心得,互相交流研究,互相借鉴。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开题报告

界定:在课堂教学,几乎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的形式化。如何解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成为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1、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当今时代是一个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其参与团队的合作程度,只有与团队成员充分的合作,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和交流应用。而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与方法,除了集体合作学习以外,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读书预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总结反思,达标测评。其中,展示交流环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之前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完全搞明白的问题可以获得满意的解答,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也将得以扩展和提升;在这一环节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启发,实现思维、智慧的交流碰撞,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灵感。展示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受到学生认知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我们一年多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展示交流环节所应起到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存在着效率较低、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力度不够等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改进。另外,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较少,还没有专门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详细的探讨,只是在一些学者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中零零散散的提到这一问题,这就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了更大的价值。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开始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但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研究还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本课题的研究将从小学数学学习的特点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的细节出发,去审视小组合作学习,力图发现和找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从而为丰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完善合作学习的理论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实践意义。

虽然合作学习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提高。以展示环节为例,以往教师一般将合作讨论的环节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忽略了展示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当中的重要意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的成果未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升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而研究这一课题,有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丰富学生在展示环节的展示方式,,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主人翁精神,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成为真正高效的课堂,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可能创新之处。

上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就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杜威所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由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是小组合作。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在小组合作学习领域的研究已非常普遍。我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如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江苏省的“合作教学操作初探”、浙大教育系的合作学习小组教学实验、上海市的“分组教学的构想和实践”等众多有关合作学习的课题,出现一些具有建设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时期有关合作学习的一些理论专著也开始大量出现,如《合作学习导论》与《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等。而本世纪以杜郎口小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思路。

如今,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国内已总结出了许多合作学习理论,并且对合作学习的理性认识和实施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还欠缺。通观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本课题实验意在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具有农村特色的小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与实施策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改进学习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小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我县及镇教育工作管理部门的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进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广“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的过程。我校在学习兄弟学校及其他学校优秀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本实施方案。

以《河南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内涵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广“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后进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增强自律意识、学习意识、团结互助意识,培养其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全面性原则。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评定,不以某一学科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重过程原则。突出学校、班级日常性过程评价,将日常评价与学期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日常评价材料的积累,不断充实学生成长档案袋。

3、激励性原则。引导学生达到学校的各项要求,不歧视后进生,将每位学生融于小组集体,不暴露个别学生的的短处,尽量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及时进行星级评定与表彰,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公开性原则。在班级内设立评定专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示,及时将每个小组的进步张榜公开,同时接受全班学生的监督。

以前小组编排是这样的,在同一个小组里安排好、中、差三类学生。因为老师觉得优可以带中,领差。可是长期下去会发现,对差生的引领作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因为大部分优等生不自然地会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尤其体现在平时对学习内容的合作上,这种感觉会让差生更显得自卑!在一个小组内,优越感和自卑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凸现在优等生和差等生没有共同学的语言,平时的交流优等生一统天下,差等生唯命是从,从根本上谈不到合作,更谈不上差等生有抒发自己的见解的机会。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在编排小组时可以先按照班级人数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让同学寻找学习伙伴自由结合为一个小组。这样以来,多数的优等生会聚合在一起,而差等生往往会被分散到各种等生形成的团队里,这样的'团队中等生成了核心,成为领导,差等生也有了展示自己的空间。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完全由差等生组成的团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只要“偏爱”一下这个团队,平时多指导,多帮助,在讨论和交流中让这个团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逐步树立起团队的自信,提高起来也是效果显著的。中等生往往是班级内的灰色儿童,那是因为这批孩子各方面表现平平,不引起老师关注所致。平时他们散布在班级的各个小队,教师的精力更多的是被差等生和优等生分散了,很难集中关注他们这一批“中间力量”。现在除了优等生和差等生组成的小队外,大部分小队有这批“中间力量”组成,他们聚合在一起,自然也就会引起老师的关注了。没有了优等生的“压力”,他们也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再加上小队成员水平,更易于沟通,达到各项能力的均衡提高。

如此一来,三类同学都得到了平等的机会,都有了自己的发展。每班学生最多分为6个小组,参考以上办法,切实编排好各小组。

坚持日常评价与期末测评相结合,灵活采用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家长评、科任教师评、班主任评、校领导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1、为了确保本方案实施到位,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的的小组学习评价领导小组,确保把这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

2、学校召开全体教师会、班主任会,安排小组学习开展事宜,各班要撰写小组评价实施计划,落实好该项工作。各任课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做到激励优秀生、照顾后进生,适当调整评价标准。

3、全体教干教师都有权利、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的评价,要

在集体场合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防止滥发、滥用,教育学生珍惜所得的荣誉,珍惜小组集体获得的荣誉;班主任要在每周的班会上总结小组学习情况,表扬优秀小组。

4、班主任及时组织阶段优秀小组交流会,引导学生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良好竞争。

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报告

随着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师们的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学细节不符合新课程理念,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努力加以改进。使学生获得认识世界的整体视野,关注新颖而变化的时代、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真实而复杂的生活,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从而真正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做好课题研究,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

从调查结果看来,28%的学生还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认为自己主动参与课堂的也仅仅占到14%,近一半的学生语文课情趣不足,孩子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和情景化学习兴趣很浓,同时有80%的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形式只是有时组织,没有做到常态化。

1、一个学生要能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上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不预习是万万不行的。好多家长不断地向我反馈自己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问我该怎么去指导孩子,我最终给他们的答案就是: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凡在语文学习上走在前面的孩子,不用多说,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接受这个班我一直把学习习惯的培养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但现在看来还远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而且也并非我一人之力就能扭转,家长的配合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恰当的时间也必不可少,如果这是放在二年级,我想效果会比现在好得多。

2、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足。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课堂上说的再多,考试又不会去考,还要和别人一样面对,不停地去背诵,抄写,做练习,时间长了,孩子们就没有交流的积极性了。二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已经失去了活力,很多同学都希望老师赶快把课讲完,指导一下练习题更实用。

3、学生们喜欢合作学习,但开展的太少。究其原因是我讲课多注重学生个人的交流理解,注重师生的交流却忽视了学生们之间的沟通合作。其次是情境化教学方式运用太多,忽视了合作交流学习,最后我发现本班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学习效率不高,很多学生把合作当娱乐,缺乏团结合作精神和纪律性。

1、继续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2、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注意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提问的方式方法。

3、注重合作交流学习,学生能说的我不讲,学生交流能解决的我不讲,加强合作交流的管理和组织,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下面我就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数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 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这样做的教师是不明确自身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少,师生间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激不起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因而这种合作也是被动的。只是给听课者看的,是彩排后的表演。导致老师不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及对问题的理解的程度,学生也不了解教师行为的意图和意义。

小组合作中,教师较少组织组际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有时组际之间的评价,往住是互相指出对方的错误之处,形成相互指责的局面。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也较少,为了鼓励学生合作的成功,教师一律用“掌声”、“小红花”的方法加以肯定,单调的激励评价方式,使得学生感到腻了。

综观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对症下药。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作学习的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如一年级学生要让他们养成正确摆放学具和正确收拾学具的习惯,在动手操作时要大胆地摆弄学具,而在老师讲解时要专心听好,不能再随意摆弄学具了。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专注地听,眼睛要注视着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可以用微笑、点头等来表示同意、赞赏,还要先听后说,多听少说,不随意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等等,并且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要点、优点、不足,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充分发挥其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如在平时的课堂中,教师首先要优劣搭配、科学组织小组合作,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并鼓励学困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学生观点交流时注意交流的顺序,一般先学困生,后优秀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去。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作保障。教师只有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试验,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我们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使课堂教学做到: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获得,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例如“认识人民币”的第二课时,该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兑换人民币,所以我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研究这个问题,并努力营造愉悦的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如下面这道练习题:用5角、2角、1角的人民币可以怎么换成1元的人民币?有几种换法?照样子填一填。活动过程中,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面额为5角、2角、1角的模拟人民币拼成1元,并与老师兑换面额为1元的人民币。在充裕的时间中,很多小组想出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声。虽然期间有的小组想出来的办法在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办法,但这是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自己想出的、做出来的。这样的课堂,用“学生亲历探究” 代替了“教师讲授深究”,轻松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总之, 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要本着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组织开展好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堂教学改革任重道远,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很多问题,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存在,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出最大的努力。

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绽放。它不但包容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习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组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习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而是由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学习交流、实践、操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体会到这种学习方式不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而且对每位学习小组合作成员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能力较差,所以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混乱,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与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的真谛。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性别、性格和学习情况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组长轮流当,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小组长对小组成员活动进行组织和分工,发言时要有顺序,尽量让不爱讲话的学生先说、多说,当一人发言时,要求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倾听,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明确要求在每次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等,让学生知道小组合作要求任务之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组织组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这样做避免了学生乱说话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使那些胆小怯弱,被动的学困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验自身的价值。比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准备好形状大小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在操作之前我提出:“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3组三角形图形,动手拼拼,能否用每一组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说一说,每组图形中的三角形与拼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再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1页的例题,要求根据乘船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南瑞小学二年级四个班的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目要求读,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出小组合作要求:每组选出一名学生做记录,其他同学按要求,分别为南瑞小学二年级学生设计最佳乘船方案,并填写好乘船方案,然后在组内评价,看看每个人的设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三、优选内容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我认为选择合作活动的内容和确定讨论的题目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笔算乘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再中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形水桶所需铁皮多少?要求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闹哄哄,有的走来走去,有的相聚一团议论纷纷,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而无所获;小组之间缺少合作和交流,使参与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与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本文试图探究出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认真设计与合理操作。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几年里,摸索出以下的几点操作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由组合。由老师定小组人数,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二是老师编排,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安排。采用自由分组的优势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内成员的关系融洽,合作愉快。但是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因为学生参差不齐,这样分组也有其明显的弊端:自由分组,基本上都是学习、性格差不多的同学分在一组,大多属于强强联手和弱弱联手,这样较弱的组由于没有优秀的学生带动,虽然合作了,但是组员之间没有智慧的碰撞,也没有思维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时间久了,还会降低较弱组的学习兴趣。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全班同学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智能、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组都有学习基础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同学之间形成互补,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实践证明,这样分组的效果比较好。例如:我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自己确定董事长、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等,活动热火朝天且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组员同质,角色就难以搭配。

分好组后,就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角色每两个星期轮换一次,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合作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等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员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观察和推理是,其他的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实施相互评价之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提高了,不仅仅做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关注同伴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学会了倾听同伴的发言,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有效的沟通。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各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的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一是要及时规范行为。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者个别小组不认真,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二是指导合作技巧。“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三是排除思维障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很快的排除思维障碍,从而他们能够顺利的与其他同学交流。

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发挥评价的作用。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不管是学习纪律还是合作情况,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小团队中的一员,每一个成员的表现都会对团队有影响,组内相互提醒、互相帮助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了;二要关注合作过程。在学习中,教师不仅仅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三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每节课上表扬最佳合作小组,一个月进行一次总评,看看哪组得到的奖励最多。

分组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把学生置于多向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中,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间互相启发、互教互学、积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了与人分享学习成果,学会了互相尊重。这个过程,也增进了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分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在讨论中,他们的观点、看法被认同、被肯定、被补充完善,他们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一次的成功体验,都会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

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所以我们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这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范文,欢迎阅读!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比如:有些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些小组的合作学习则成了学优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而相对而言的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导致这种低效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小组合作教学本身,而在于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认为应该有三层意思:

1.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等)。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小组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全班交流。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

[1][2][3]。

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随着新学年的到来,我们课改组的教学工作也进入了第二学期。经过课改组全体教师的辛勤工作与努力,上学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将课改更好地深入贯彻下去,现在将上学期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如下总结,以便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一、存在的几个问题。

1、小组内不能有效互动。可能是一开始,学生比较害羞,有些不能主动的表达。

2、学优生和学困生的表现不均衡。结合小组实际,小组内同学之间的表现很不一致。

3、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要强调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学会倾听,这也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在交流时,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4、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5、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

二、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教育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数学教学活动时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了“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地位和作用,成为教师指导课堂教学重要思想。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做为一种实现“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必然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技能,需要培养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即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学习与训练。上述的片断也反映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未经较好的训练,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何训练学生这种学习技能呢?我作如下探索:1、示范作用。2、反馈调控。

3、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养成。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实时反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而是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闹哄哄,有的走来走去,有的相聚一团议论纷纷,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往往是轰轰烈烈而无所获;小组之间缺少合作和交流,使参与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与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本文试图探究出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操作方法。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认真设计与合理操作。笔者在农村小学任教的几年里,摸索出以下的几点操作方法。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自由组合。由老师定小组人数,学生自由选择,组合成学习小组;二是老师编排,一般是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安排。采用自由分组的优势在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组内成员的关系融洽,合作愉快。但是在农村小学课堂上因为学生参差不齐,这样分组也有其明显的弊端:自由分组,基本上都是学习、性格差不多的同学分在一组,大多属于强强联手和弱弱联手,这样较弱的组由于没有优秀的学生带动,虽然合作了,但是组员之间没有智慧的碰撞,也没有思维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不佳,时间久了,还会降低较弱组的学习兴趣。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把全班同学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智能、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组都有学习基础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组内同学之间形成互补,并使每个小组的能力水平和知识视野基本保持一致,构成竞争态势。实践证明,这样分组的效果比较好。例如:我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自己确定董事长、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等,活动热火朝天且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组员同质,角色就难以搭配。

2、合理分工。

分好组后,就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角色每两个星期轮换一次,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合作式学习时通过群体多边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分组分责时,我采取一个成绩较好及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负责分配在合作学习中的任务,发言顺序,总结汇报等事宜,且应在平时对组员进行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合作交流有的放矢,既省时、又高效。这样的操作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愉快学习后取的优异成绩,形成良性循环。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在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小组内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观察和推理是,其他的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实施相互评价之后,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的程度提高了,不仅仅做好自己的职责,同时也关注同伴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学会了倾听同伴的发言,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有效的沟通。

3、合理指导。

数学学科本身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妙。当要概括学习内容、发现,规律、提取思维精华时,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主动地去探求,自觉地去运用,。从而不仅理解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了方法,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各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的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一是要及时规范行为。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者个别小组不认真,教师要及时的加以引导,确保合作学习能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二是指导合作技巧。“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合作学习的技巧是小组成效的关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交流时,组长指定轮流发言”,“认真听取小组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讨论”等,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三是排除思维障碍。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使学生很快的排除思维障碍,从而他们能够顺利的与其他同学交流。

4、合理评价。

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发挥评价的作用。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不管是学习纪律还是合作情况,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这样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同学们意识到自己是小团队中的一员,每一个成员的表现都会对团队有影响,组内相互提醒、互相帮助的现象就越来越多了;二要关注合作过程。在学习中,教师不仅仅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三要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每节课上表扬最佳合作小组,一个月进行一次总评,看看哪组得到的奖励最多。

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随笔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以3—4人为一组,按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合作,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二、培养合作组长。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把前10—15分钟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也是一个引路人,同时也是参与者。

四、科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合作。

首先,在学习新课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目标性、问题性。“目标性”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而适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问题性”是指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激情。

其次,在新的知识、技能形成时,小组讨论要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的组建锻炼机会,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在“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暴露学生知识、技能的缺陷,再借助集体的智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思考、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发挥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