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区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优秀18篇)

区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优秀18篇)



撰写情况报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梳理和组织整个事务的发展过程。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情况报告范文,旨在提供一个参考框架和思路,读者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县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x区是xx市都市发达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区九次党代会以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经济强区和都市新区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驱动”战略,促进了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我区大力实施“工业驱动”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经济运行调控,强化服务意识,在全市自20xx年以来开展的“工业十强区县”评比中荣获“三连冠”。20xx年,全区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6,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9,在全区生产总值12.54的增幅中,工业拉动增长了7.26个百分点。20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2户,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现价总产值均突破200亿元大关,分别比20xx年增长83.58和68.12,占xx市的9.72和9.71;工业增加值比20xx年增长121.53,占xx市的8.06,;利税总额比20xx年增长466.68,占xx市的13.61,比20xx年提高了6.9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占xx市的19.0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3.0%,比20xx年提高90.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23.6个百分点。

我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是所有制结构更加优化。20xx年,全地区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增加值分别为33.61亿元、2.61亿元、10.49亿元,占全区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71.95、5.59、22.46,分别比上年提高-3.14、0.22、2.9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使我区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更加优化。二是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业分别占总产值的70.95、5.11、2.49和2.44。三是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由20xx年的2.41:61.57:36.02调整为20xx年的1.42:66.75:31.8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主体地位显著,占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59,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9,在全区生产总值12.54的增幅中,工业拉动增长了7.26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显著效果,一批名牌企业入驻xx,协议引资29.7亿元,为xx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一是世界500强企业海尔集团签约入驻港城工业园区,建设“海尔xx创造工业园”。海尔的成功引进,将带动我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二是中集集团项目已在园区征地300余亩,依托寸滩港口内河航运的优势,建立中集集团中国西南地区的集装箱和专用车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三是引入世界500强李尔公司与长安公司等组建李尔长安公司、民营企业跨越集团与长安等组建长安跨越公司,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新格局,全区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20xx年以来,区属12户特困国有工业企业全面实施破产,改制面已达100,截止目前为止,区属国有工业企业已经妥善解决了企业破产中压力最大,矛盾最多的职工安置问题,其中安置了在册职工3237人,移交安置了退休人员5606人,确保了社会的稳定。20xx年12月前,xx远大织布厂、xx制胶厂、xx制皂总厂、xx红旗木器厂、xx皮革模具厂、xx制球厂等6户企业已经破产终结,目前为止尚未破产终结xx化工机械厂、xx皮鞋厂、xx皮件厂、xx金笔厂、xx织布厂、xx油脂化学厂等6户国有工业企业的职工及退休人员已经得到妥善安置,现已全面进入资产处置程序,待资产全面处置后,该6户企业的破产终结将顺利完成。市属下放的43户集体工业企业中,已有36户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其中27户企业以江溉片区和滨江路内侧整体开发为契机,成功实施了关闭解散),改制面达84,目前只有7户集体工业企业由于资产不能变现尚未进行改革。

近几年来,xx区在实施工业驱动战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近年来,为盘活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采取出售、破产、兼并、租赁、联合等多种形式,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组,新生了一大批企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全面推进扭亏无望的市属下放国有中小企业xx远大织布厂、xx化工机械厂等12户国有工业企业的破产工作,3237名在册职工得到妥善安置,5476名退休人员纳入市级医疗管理范畴;二是推进部分产品有市场的企业改制,更新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利用xx城cbd建设、北滨路内侧开发等机遇,全面推进以集体企业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和关闭工作;四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企业改革、改组、改造,采取参股、收购、重组等方式,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和经营方式多样化,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深化企业改革中,有效维护职工、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消灭了部分亏损源,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

工业发展空间问题是xx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首要问题。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将加快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工业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作为我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按照“决战决胜园区经济”的工作部署,迅速完成了工业园区的规划定点、申报工作,xx港城工业园区成为xx市首批批准的特色工业园区之一。通过超前安排、层层落实,突破性的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硬件环境。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9592万元,开工建设全长7.6公里的5条主干道路,完成投资4380万元;获得d片区用地指标620亩;两座电力开闭所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园内水、电、气、通讯、排污等市政基础设施初步完善。二是完善管理服务体制。为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园区构建了由管委会领导决策,园区办公室具体管理,并将国土、规划、建委、经委、环保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列为管委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同时,将财政、税务、工商、国土等职能部门延伸到园区,并组建相应的配套机构,一个窗口对外,为投资商提供“一条龙”快捷服务,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园区的管理服务效能。三是从招商突破,壮大产业集群。项目是园区生命,招商是园区前进的不竭动力。园区已启动招商服务大楼建设,完成投资108万元;按照“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引进“龙头型”企业1家,实现总投资28122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68.5;投产企业7家,园内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0184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园区集聚了电子电器、物流装备、家电、建材、制造为主的产业,产业发展的积聚效应逐步显现,工业经济发展平台已初步建立。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进一步拓展了我区工业发展空间,为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我区全面贯彻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针,立足现有支柱行业,发展特色经济,充分调动区域内企业的积极性,努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龙头企业长安公司带动了区域内与之配套企业同步发展,使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在长安公司的带动下,区属李尔长安公司、天人公司、空调器公司、祥盛公司等一大批企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支撑了我区工业保持快速增长。登康公司通过改制和不断开发新产品,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其“冷酸灵”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到目前为止,区域内有长安、冷酸灵、奥妮、药友、康佳等中国驰名商标和全国知名品牌。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登康口腔护理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奥妮化妆品有限公司、长安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被评“xx市工业企业五十强”。

当前,地区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服务体系的`竞争,为实现“工业兴区”,我区在健全服务体系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先后成立了区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区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并出台了《xx区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xx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和《xx区民营经济联系会议制度》等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为我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工业经济指明了道路。二是健全了激励机制。先后通过了《明星街镇评比细则》、《企业法人考核奖励办法》、《xx区乡镇企业考核实施办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考核办法》等考核办法。加大对街镇、部门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推进明星乡镇的创建工作。对在发展工业经济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有重大贡献的个人予以重用,对妨碍工业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要及时进行曝光和处理。对“纳税大户”等进行贡献激励,对列入国家、市重点项目的企业进行项目激励,对打造品牌有功的企业进行品牌激励,对开办企业、追加投资的进行投资兴业激励。大大地提高了各部门、街镇、各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大大地推动了我区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三是拓展发展空间,搭建经济发展平台。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决战决胜工业园区。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在园区招商工作中突出“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培育发展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相互共生的产业集群,努力加快以港城工业园区为龙头的“园区经济”发展。四是建立担保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和市内各大银行合作,构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为企业新建、搬迁、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提供资金支持。五是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和深化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将重点企业联席会和座谈会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更加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民营经济维权投诉中心,积极受理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投诉和咨询,完善民营经济双月座谈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六是推动技术创新,强化项目开发。全力支持、指导企业申请国家、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同市级部门沟通,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市级重点项目计划,争取更多的市级资金及政策支持。对确定的重点企业,不论是区域还是区属都实行全程跟踪、全程服务。七是排除污染源,优化生态环境。嘉化公司的顺利搬迁以及天原化工厂的停产使我区的环境污染得到了进一步的控制和治理,为造“绿色”创造了有利条件,保护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入住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区楼宇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楼宇经济是以商务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进行招商引资,从而引进税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楼宇经济不但可以成为浔阳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同时可以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我市的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就业岗位,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据初步调查,浔阳区的商务楼宇目前主要分布在城区的湓浦、甘棠街道,拥有各类商务楼宇13栋,入驻企业达218家,入驻率达95%以上,注册资金超6亿元,年纳税额超300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近10万余平方米,其中房地产装饰保险等机构49家、科研机构,计算机行业15家,中介、代理服务机构21家;商务入驻企业在浔阳区纳税的有98户,占登记纳税总户数的81%;浔阳区具有代表性的商务楼宇有龙翔国际,经贸大厦,滨江花园,远洲国际,这些商务楼宇充分显示了浔阳区楼宇经济的效能,吸引了省内外知名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入驻办法,如南昌长力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外运速递有限公司、浙江横店集团、江西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1、缺少产业支撑。由于我市经济规模偏小,特别是具有区域性影响的特大型企业更少,因此,大规模的营销服务企业,中介公司,研发中心难以落户九江,整个九江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对楼宇的需求不旺,楼宇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2、商务档次不高。目前,城区众多的商务楼宇中,大多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楼宇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很多连基本的停车场都不完备,只有龙翔国贸、远洲国际少数楼宇各项指标比较符合标准。

3、企业规模偏小。就调查摸底的情况看,企业的规模偏小,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的只有14家,其中就有6家是房地产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以内的就有102家,其中有40户广告装饰旅游服务业,it行业13户。

4、管理相对混乱。城区现有的13栋楼宇内除龙翔国贸、经贸大厦、远洲国际商务港是纯粹的商务楼宇外,其余楼宇均存在办公与居住、商务与居住混杂等问题,难以发挥以商务、商贸为主的楼宇功能。

5、租金价格差大。据了解,具有代表性的龙翔国贸大厦的月平均租金为25元/平米,物业管理费约1.5元/平米,外经贸大厦的月平均租金为15元/平米,物业管理费约1元/平米,其它的商务楼宇租金更低,价格悬殊太大,其结果是降低了商务楼宇的服务水准,严重阻滞楼宇经济的发展。

6、发展认识不足。目前社会各阶层对楼宇经济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概念模糊,观念滞后,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区内各街道都有数量不等的高楼大厦,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引导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开发利用方面仍各街道和各楼宇开发商没有建立有效的互利合作关系,造成部分楼宇空置的局面。

1、加大建设规划力度。楼宇经济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建设规划。九江目前应该注重从培育城市商务中心入手,加强基础配套设施的高起点规划。建设以沃尔玛购物广场为中心,以现有国际商务港,信华国际等商务楼为依托,环绕甘棠湖、南门湖的“两湖中心商务楼宇”经济圈。

2、建立经济联动机制。政府部门可相应的加强发展楼宇经济的规划,引导和协调工作,区内各相关街道、部门相互配合,为加快发展楼宇经济提供创新的思想理念和可靠的组织保障,采用边学习摸索边开发发展的方式,积极探索发展楼宇经济的新方法。

3、出台招商优惠政策。

(1)政府可研究后出台区内发展楼宇经济的优惠政策,将新建和闲置的商务楼宇纳入区级招商引资管理体系中,利用现有的政府网站、浔阳在线等传媒,对辖区内的商务楼宇进行宣传,包装,可参照发达城市的做法,印制有中英文介绍的城区楼宇分布图,有针对性地赠送给部门和企业。

(2)加大现代服务业群。大力吸引国内外知识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浔阳,并以这些龙头企业为核心,有针对性地引进相关产业企业群,促进相同或相关行业在一栋或几栋楼宇内聚集,逐步形成一批区域性现代物流楼、科研楼、中介楼和金融保险楼等特色商务楼宇。

(3)提高传统招商水平。餐饮商贸、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的兴旺发达决定着一个区域是否能集聚更多的人气、财气,要将发展传统服务业与发展楼宇经济相结合,加大对外招商引资,规划建设一批美食城、娱乐城和商业中心,完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

4、科学管理楼宇经济。

(3)成立楼宇协会。在市区内的众多楼宇中组建协会,盘活闲置楼宇,调整企业结构,建立特色楼宇交流管理经验,提升管理水平,达到市区内的楼宇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协会要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发展楼宇经济将有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加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但总体来说,浔阳区绝佳的区位、交通优势为浔阳区发展楼宇经济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产业基础具备,房地产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框架初显,大型商贸、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城市服务业即将进入加速期,为发展楼宇经济创造了市场需求,发展楼宇经济将成为浔阳区经济的亮点和财政增长点。

县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目前,我们镇已被实践证明的两大主导产业是棚菜和寒富苹果。现在看,扩大棚菜面积,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已不现实,必须在立足现有面积上做强做优,努力在提档升级增加效益方面下功夫。棚菜要通过旧棚改造,品种更新的办法,实现稳定理想的经济效益,年每亩效益必保2万元以上;寒富苹果,必须克服急功近利,守株待兔的坐享其成思想。要在20xx年获得大丰收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既要想办法扩大面积,又要对现有面积不断加大物资、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确保亩效益5000元以上。从长计议发展有机农业。我们要主动争取省农科院的支持,把发展有机农业的重点放在水稻、花生、棚菜、苹果上。要充分利用我们镇现有3万亩水稻全部是清水灌溉的优势,不断创造条件,确保在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严格遵守有机食品的要求,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论证机构论证,打出属于自己的独立品牌,把“马家岗”大米,“岗花”花生,“岗之源”苹果的`品牌打准、叫响。

根据我们镇各村的地势高洼不一,土质优劣不一,基础条件不一,传统习惯不一,发展步子不一的现状,在农业发展上要从实际出发,既不走因循守旧,安兵不动的老路,也不走一哄而起,劳民伤财的叉路,要踏实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创新发展,稳中求进,步步为赢,共同富裕的振兴之路。鼓励因村而宜,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之路,做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使农民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利用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们是种植、养殖业大发展的一个镇,农产品资源丰富,必须通过对大量的农产品进行就地加工,实现其高附加值。从而即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又保证农业增效。尽而,把“大黑要致富,必须走农产品加工贮藏这条路”的良好愿望变成现实。放眼未来加强广为绿色园区建设。按照广为园区规划的“一馆、三场、五园、一带、一中心”的标准,在已初步建成的采摘园、日光温室、垂钓园、植物长廊、特色果树、盆景寿桃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大投入,到20xx年末,争取完成农业园区的全部建设项目。将在明年秋结合全镇设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农业喜获丰收,举办大黑镇首届乡村旅游节,推动镇村旅游项目有实质性进展,创建大黑镇新的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全力抓好对农业的服务工作。

一是通过组织引导、市场运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设施农业。

二是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注重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桥梁作用,推进生产、供销和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以服务促推广、促生产、促流通、连市场。

三是培养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农民大课堂、远程教育的有效载体,并与农业大专院校联系,聘请农业专家学者,广泛开展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将一大批农民培养成与现代农业大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和专业合作社骨干,为农业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四是积极稳妥推进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目前,要做好农民经营承包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的后续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五是因势利导,加快普及农业机械化。在我们镇,不仅要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还要加快实现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全区非公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环境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xx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从20xx年4月16日开始,在区人大副主任、工商联主席冯春娥、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屈光明的带领下对各基层商会及企业进行了近1个月的走访调研,走访非公企业36家,调研对象涉及化工、贸易、副食品批发、建材装修、家具、五金、制造业、房地产、餐饮等行业企业会员,听取了企业负责人的汇报,发放了调查问卷,召开了座谈会,就企业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企业党建等方面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非公经济发展,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石鼓新城”经济发展方针,从加强引导、优化环境、提升服务等方面入手,立足区位、资源两个优势,优化软、硬两个环境,把发展非公经济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政策、环境、体制等方面为非公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不论是非公企业个数、个体工商户户数,实现产值、上缴税金都有呈快速增长。xx年全区非公经济上交税金6.5亿元,约占全区税收的50%,非公经济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

1、非公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华源、五一、中湘、永兴四大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建材、副食品、五金、家居等行业的商贸物流业、以共创集团、耀江实业、雅仕林等为代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香江百货、中环餐饮、漂亮宝贝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以及以领军现代农业、荣盛农业科技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企业。特别是近几年引进的中亿汽贸、崇盛国际中心、华耀城等已建成或在建的项目,更是为我区非公经济发展增添的强劲的动力。

2、非公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财政增长、提供就业岗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华源、五一、中湘、永兴等专业市场,孕育了3000多户创业者,安置了3万余人就业,带动了数十家物流企业的发展。新澧化工、荣盛科技、领军现代等企业为两乡安置闲散劳动力2千多人。极大的缓解了社会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同时,随着非公经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积极回报社会、造福人民的光彩事业。近几年,非公企业通过向公益事业捐款、救助贫困家庭、定点帮扶、救灾等方式多次为社会奉献爱心。如仅去年一年,区工商联的会员企业捐款就达300万余元。

3、非公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全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xx区委、区政府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机制。相继出台了《xx区鼓励投资兴办生产型工业企业、大型商业网点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优惠办法》、《xx区招商引资工作奖励办法》、《xx区区级干部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交朋友制度》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不准》等一批政策文件,有效支持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全区连续几年开展优化经济环境与政风行风测评活动,监测各职能部门的行政效能情况。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氛围,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

4、非公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区非公经济整体还是有所增长,但较同期相比,非公经济已经进入发展趋缓、平稳下滑的阶段。一是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些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由于市场需求萎缩,订单不足,产品库存增加,资金回笼受阻。如新澧化工主要是生产元明粉,按理说一季度是元明粉销售的`旺季,而今年却一反常态,市场需求不旺,订单与价格均有所下降,建衡化工、力弘化工等企业均反应开工产能不足60%;二是因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压缩了本来就微薄的部分企业利润;三是宏观政策制约了部分需求。由于国家多项调控措施的实施,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进一步加强,部分投资性、改善性需求受到压制,还有今年以来厉行节约、光盘行动等因素,使一些房地产、高档餐饮业和服务业受到影响。

1、融资渠道不够通畅。融资难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的企业有好的项目因缺乏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不足不能按时上马或满负荷生产。有些企业因战线拉得太长,摊子铺得过大,资金需求量巨大且过于分散,企业流动资金出现断裂。据调查,全区有45%左右的非公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虽然国家放宽了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许多小微企业因规模较小,内部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且不动产等可抵押的担保物较少,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我区贷款担保机构缺乏,融资渠道单一,民间借贷利息高,不规范,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度大,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土地资源紧缺。土地问题是制约许多实体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全区的非公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现在全区的用地指标非常紧。例如华源与中湘机电市场的许多经营户均反映,市场没有一个独立的够规模的仓库,各经营户都是分散在周边地区租用临时仓库,非常不方便,增加了运营成本,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还有的经营户反映现在经营成本逐年增加,单靠门店销售利润很微薄,企业要发展需要转型,最希望的是能拥有前店后厂,而土地是关键,例如天正输配电设备有限公司,近几年经营状况越来越好,由单一的销售延深到产品的加工制作,但因没有合适的场地建厂房,只能占用门店进行加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车立方市场的负责人反应,现在商用车的销售情况非常好,但是亟需完善配套的售后服务。现在全区的商用车(货车)维修服务站都是一些分散经营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因投入不够而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维修厂都是租地经营,随时面临搬迁的可能,所以经营者不能敢过大投入。而全区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可支配用地更是少之又少,许多企业不得不将迁往其它地区另谋发展。

3、企业管理人才稀缺。由于待遇、工作环境和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影响,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又很难引进,致使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稀缺。许多企业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知识,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不活,用人唯亲,管理上常常力不从心,企业管理较为混乱,生产管理无规章,财务管理不规范,营销管理无网格,人事管理不到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在走访中企业主均反应xx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较其它区相比较好,政府为企业的服务意识较强,服务也比较到位。但认为部分职能部门观念转变不到位,重罚轻管现象还时有发生,个别行政职能部门有时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的问题,少数基层执法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索、拿、卡、要的现象。有的企业周边环境恶劣,治安状况不好,农民或居民借机滋事阻工,致使企业花钱息事,增加了企业的经济负担和企业家的精神负担。

5、企业党建力量还比较薄弱。一是党组织覆盖面不广。这几年,在区委组织部和基层党组织及党务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覆盖面得到了拓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非公企业没有党员或只有个别党员,年轻员工、优秀员工入党积极性不高,党员结构老化,党的新鲜血液难以补充。此次走访的36家企业中,有党员的占41%,其中建立党组织的有8家,有党员但不具备建立党支部而挂靠在行业支部的有7家;无党员的16家,占44%;符合建立支部条件但没有建立的有3家,占8%。二是党员管理难度大。全区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较多而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流动性强。党员绝大多数是流动党员,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使党员管理难度增大。三是党组织生活难正常。一些非公企业主和党组织负责人对党建工作热情比较高,但苦于没有专职的党务工作人员,特别是缺少文秘方面的党务干部,宣传教育工作开展不顺利,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突出。有的企业缺乏党建工作活动经费,虽然有阵地但不健全,难以为党组织所用。加上业务工作繁忙,平时很难开展正常的组织生活。特别是联合支部,组织一次活动难度很大,基本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1、进一步畅通融资渠道。一是积极优化信贷环境。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非公有制企业财务管理,建立严格、规范和透明的企业财务制度,并向金融机构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切实增强企业信用意识,严格履行借贷和其他融资契约。二是搭建融资平台。各级政府要引导各金融机构开发适宜中小微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协调与沟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继续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形成常规性工作机制。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利用自有资本组建互助性贷款信用担保机构,依托各级商会、行业协会,积极发展行业和专业担保公司,吸收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参与,增强信用担保能力,帮助解决小额度周转金借贷难的问题,从而降低金融部门的借贷门槛,不断扩大民营企业面向社会的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2、加强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一要依托全区的资源优势及专业市场集群的优势,支持企业大力发展零配件加工业、仓储物流业、售后服务业等配套延伸产业。二要完善产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建设。为产业集聚区就业人员提供办公、就餐、居住、休闲等生活性服务场所,提高企业文化品位,要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发得起。

3、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要优化政务环境。坚持阳光行政,以服务发展,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发布产业预警信息,帮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本地产业现状,竞争者动态及政府的相关政策,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结构和企业发展方向。要关心爱护企业家,形成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发展的社会环境,对非法干预非公企业合法经营活动,利用职务之便“索、拿、卡、要”和以权谋私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二要优化服务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非公经济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认证认可、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三要优化法制环境。进一步加大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合同欺诈等行为,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4、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企业管理人才的培训力度,邀请一批经济专家或知名企业家讲课或者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家现身说法,对企业经管管理人员进行免费培训。积极为非公企业参加各类专业会议、管理培训和考察交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熟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优秀管理人才。加大人才资源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采取政策引导、物质奖励等综合措施,鼓励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支持大中专毕业生进入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二要加强企业党群组织建设。促进党组织与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促互进,加强党建行政工作力度和渗透能力,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覆盖面与凝聚力,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和青年加入党组织,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以党建带动企业团、工、妇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力量,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维护好企业及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县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实体经济是淳安经济的主体,实现“蝶变淳安”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困难问题,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扶持和加大力度,结合“以湖xx县、蝶变淳安”主题学习实践活动,xx县人大常委会于今年3-4月,选择了部分工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和房地产企业进行了针对性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调研中了解到,当前淳安实体经济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工业企业势头良好,但压力增大后续乏力。一是企业生产销售快步增长。今年企业节后开工总体比上年提早。1-3月份,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54.56亿元,实现销售产值52.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7.2%;全县工业产品产销率96.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骨干产业拉动明显。一季度规上工业27个行业大类中有18个实现销售产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66.7%;有11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其中纺织业一季度销售产值增幅48.8%,拉动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增长16.4个百分点。三是工业投入增长较快。一季度全县完成工业投资4.29亿元,同比增长55.1%,制造业设备投资增长成为明显看点。但同时xx县工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后续重大工业投入项目少,转型升级慢,尤其是大项目的工业招商力度不大,有些原已招进企业长时间不开工,项目进展不快,节能降耗的压力加大,工业发展后劲乏力。

(二)农业企业快速成长,但规模偏小带动力不强。一是实力逐步壮大。截止20xx年底,淳安农业龙头企业10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28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注册资金10.51亿元,总资产42.11亿元,销售产值56.19亿元。特别是在目前宏观调控下,农业企业因其风险小、市场前景好而受青睐,20xx年有3家房地产企业转产投入农业产业。二是带动能力得以增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共联县内外基地65万亩,自建基地18万亩,联接本地农户12.5万户;其中通过租赁、流转、承包等方式建各类农产品基地4.7万亩,20xx年共收购县内农产品5.88亿元。三是经营领域有了拓宽。基本形成了茶叶、蚕桑、干水果、竹木、渔业、菌类六大产业格局,并已向大农业的各个领域和行业延伸。四是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到20xx年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9个,无公害农产品113个,绿色食品3个,有机食品76个。20xx年14家农业龙头企业直接或间接出口县内茶叶、蚕丝、水产品、柑桔、畜禽等产品,出口额达到4724.19万美元。但淳安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低,产品主要依赖县内市场,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之间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三)旅游行业蓄势待发,但商旅对接能力相对较弱。一是旅游星级酒店初步形成集群。全县已开业的高星级酒店14家,其中五星6家,4星8家。1-3月份,尽管受阴雨天气影响,但酒店平均入住率仍达32.42%,高星级酒店入住率达到50%以上。二是乡村旅游已成为千岛湖旅游新亮点。全县共有乡村旅游景点15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2个,农家乐经营户370余户,床位3600余个,餐位2.5万余个。一季度住宿和餐饮零售额达到1.88亿元,增长17.1%。三是商贸企业运行平稳。1-3月份,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1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9.22亿元,增长16.4%。但淳安旅游业总体仍停留在观光旅游阶段,乡村旅游未形成规模,商贸市场发育不完善,大件商品在该县选购余地不足、价格偏高,商旅对接能力弱,旅游对商贸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四)外贸企业生产经营正常,但外贸压力进一步加大。20xx年淳安外贸进出口额20459.02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实现15892.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5%,康盛、千岛湖恒博纺织、商辂丝绸、千岛湖鲟龙、杭州伊斯特塑料制品等重要出口企业和全县7家外资企业外贸出口都呈大幅增长。但外贸出口压力加大的情形逐步呈现,今年1-2月累计出口1947.32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4.32%,较上年同期增幅回落25.3个百分点。特别是外国公司大量削减了周期长、额度大的外贸进口业务,无论对外贸自营出口企业和依靠产品出口的工业企业都带来严峻挑战。

(五)房地产企业健康稳定,但发展势头日趋平缓。淳安房地产业坚持以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为基础,以普通商品房开发为主线,以景观休闲房产为重点,凭借着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仍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一季度千岛湖镇新开工房地产面积6.8万平方米,与上年同比增长了411.28%,普通商品房销售价格也基本保持稳定。但随着杭州等一线城市房价走低,持币观望现象普遍,商品房销售量和二手房交易明显下降、外地购房户持续减少。现有的房产企业部分出现资金紧张、收缩“战场”等现象。目前,本县15家房产企业和60家外地进淳房地产项目公司,有新项目开工的36家,已完成项目建设尚在后期销售的13家,暂时停业的26家。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实体经济运行整体是好的。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下,仍然取得较好的业绩,呈现增长势头。但淳安实体经济仍面临内部矛盾交织,外部制约因素较多的压力,特别是目前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淳安实体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当前企业集中反映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融合发展认识不足,环境氛围仍不乐观。一是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思路认识不到位。实践证明“打造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首位经济、工农业依托生态和自然资源特色发展和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淳安实体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子。但一些乡镇和部门对融合发展的认识不够充分,思想不够统一,割裂一二三产业发展之间互为依托关系。一谈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首位经济,就认为不重视工业,不重视制造业,没有按融合发展的思路去指导经济工作,缺乏抓生态工业一以贯之、一抓到底、抓住不放的思路和决心。二是在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上存在着偏差。保护好生态资源是淳安的责任,发展经济也是淳安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单位和同志存在着把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相对立,谈生态就轻工业、谈保护就弃工业的现象,思想上、行动上不敢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展生态工业。三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氛围不够浓厚。表现在有的乡镇领导,会上强调的多,会后解决具体问题少;关注政府投资的多,关注社会投资的少;要求出台政策的多,上门关心服务的少。调研中有的企业还反映近两年有些部门和领导到企业少了,宣传工业的少了,对民间投资、市场经济关注少了,研究如何提高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少了。由此带来整个实体经济发展的氛围淡化、信心不足。

(二)要素制约矛盾突出,发展瓶颈日益显现。一是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市场低迷,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积压严重,资金回笼缓慢,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短缺、周转困难的问题。今年以来,已有4家规上企业关停或注销。企业无抵押物可担保,机器设备抵押率过低,银行利息太高、成本增大等为融资困难的主要表现。二是土地制约,用地困难。现有平台可供土地很少。经济开发区坪山、鼓山区块基本无地可供,其他工业园区尚未完成配套或未启动,乡镇功能区普遍面积较少,配套不足,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工业用地指标紧缩,用地要求提高,使部分初创企业望而却步,有些发达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在招商引资中也被挡在了门外。三是能耗制约,用电困难。由于节能降耗指标的限制,从2009年开始,已连续三年用电高峰期间拉闸限电,并从65天提高到85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从今年开始,xx市为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目标,将实施万元gdp能耗和能耗总量的“双控”,减排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指标,使淳安发展的压力更大。目前已出现部分县内企业新增投资转移外县的.现象。四是人才紧缺,用工困难。在“服务百企解难题”问题汇总中,招工难问题赫然成为排在土地问题后的第二大难题。用工难体现在纺织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产旺季难以招到熟练工,机械制造等加工行业很难招到技术工,规模企业很难招到高级管理人员。据新投入开业的几家五星级酒店反映,目前招聘宾馆服务人员很难,几个原在宾馆工作、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中层人员总是被相互挖来挖去。用工紧张、人才紧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

(三)转型升级步履缓慢,内生动力严重不足。淳安工业企业仍处于粗放式、外延扩张阶段。规模小、结构散、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低、转型升级缓慢、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基本特点。一是从总量上看,20xx年,淳安规上工业销售产值仅占杭州的1.2%,全县拥有规上工业企业123家,而建德、桐庐分别是333家和343家;截止20xx年12月,淳安拥有个体工商户10902家,民营企业2233家,而建德分别是16260户和6132家,桐庐是16310户和7315家。淳安无论是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从产业结构看,淳安工业企业仍以传统行业为主,高科技、新型产业项目很少。工业的门类多,但没有形成集群块状发展。淳安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效益空间日趋缩小;食品饮料业上规模企业偏少,知名品牌难以引进;机械行业门类单一,配套不足,基础薄弱。淳安农产品丰富,但精深加工能力低,附加值低,没有形成主导作用的产品。三是从装备技术看,淳安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处于全市落后状态,绝大多数行业缺乏关键技术或开发新品、名品的技术基础。工业产品多数集中在传统行业的制造加工环节,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立足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四是从企业投入看,近几年企业在设备投入、技术改造和新品研发上投资的少。今年1-3月份,全县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仅为4.46亿元,同比下降8.5%,新产品产值率10.7%,分别低于上年同期和全年3.9和2.4个百分点。至3月底,仅有18家企业有新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4.9%。

(四)合力扶持差距较大,服务环境尚待改善。从“服务百企解难题”问题统计了解到,截止三月底尚未解决的408个问题中,涉及审批问题有31个,要求政府帮助搞好服务的105个,要求政策扶持的32个。尽管有些问题企业提的也不尽合理,从这些数据体现,一方面政府审批、服务方面尚待改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企业期待着政府部门更大地扶持。从调研中了解到,涉及服务环境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落实上有差距。原已出台的优惠措施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有“慢”、“拖”和“折扣”现象。二是办事效率上有差距。现行政策规定涉及企业或经济实体前置审批的项目仍有20多个方面、350多个项目。尽管多方已作努力,但仍有部分企业反映在具体审批过程中,速度慢效率低,其中工业项目从引进到落地一般需要一年时间甚至拖得更久。三是服务意识上有差距。重商、亲商、活商的氛围不浓,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单位存在行政权力部门利益化现象。四是平等竞争上有差距。部分县内民营企业反映,有些国有企业或招商引资企业可享受的优惠政策,本地中小企业没能享受,以致挫伤本地中小企业积极性。

(一)提高认识,造浓实体经济发展氛围。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实体经济是物质财富的基础,是民生就业的基础,是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树立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使县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以开放促发展;树立品牌建设理念,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千方百计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脚踏实地打造“创业淳安”。二是加大宣传,造浓氛围。通过报纸、电台、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充分反映淳安加快实体经济发展的积极进展,及时报道各乡镇、部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新举措、新经验,充分展示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践成果,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和关爱实体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领域。三是完善制度,加强协调。建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相关督办制度,定期分析形势任务,定期听取情况汇报,定期协调矛盾问题,定期督察工作进展。四是非禁即入,鼓励发展。树立非禁即入的理念,只要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只要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只要不对本地资源环境和节能减耗造成负面影响,都应大力支持,千方百计地引进,毫不动摇地鼓励发展。

(二)把握重点,致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针对淳安一二三产业共同存在的门类多、结构散、档次低的特点,积极引导企业依托生态优势,集群发展,转型升级,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1、生态工业发展,突出做好转型升级。一是突出做大做强水饮料产业。大力宣传千岛湖资源环境,做大做强水饮料产业,使“中国水业基地”品牌名符其实。要尽早规划,建设好水饮料产业集聚平台,为水饮料行业大企业的引进和发展预留空间。要开展专题招商,成立由县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挂帅的水饮料产业招商小分队,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的水饮料企业为重点,上门招商、定向招商、定点招商,力争再引进2-3个实力雄厚的水饮料大企业、大集团。要大力培育县内成长性好的中小水企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合资联营,整合品牌、错位竞争。形成大小兼有、层次合理,融合促进、相得益彰的水饮料产业集群。二是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因其对环境要求高,产品附加值高,污染少、运力成本低等特点,对拥有一流生态优势的淳安尤为适宜。要一手抓招商,一手抓现有企业发展。鼓励现有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所联系,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促使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要加大对先蕊科技、清正生物、美澳生物、伊斯特塑料等企业扶持,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机械、纺织是淳安优势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因其能耗的因素受一定的制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通过内部挖潜,合理安排生产,避开用电高峰等实现有序生产;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企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依靠大企业、大集团及科研院所,加大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增强自己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要保持适度的发展规模,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能耗指标,给机械、纺织企业一定的发展空间。

2、服务业发展,突出旅游龙头带动。一是继续推进高星级酒店群、旅游综合体发展。高星级酒店和旅游综合体建设直接推进了千岛湖由湖区观光游向休闲度假转型,对提升旅游目的地品牌、提高千岛湖整体服务品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当地就业、培养旅游人才方面起着积极助推作用。要继续鼓励、合理规划、有序推进,通过高星级酒店集群、特色酒店和旅游综合体的发展,带动淳安旅游业的发展。二是加快推进休闲产业发展。要加快推进休闲项目建设、休闲街区的改造,落实休闲产品奖励政策,推进休闲运动、茶楼酒吧、文化娱乐、餐饮美食、康体疗养、旅游商品、婚纱摄影、自驾骑行等特色潜力行业的发展,着力抓好富有淳安小吃特色大排档的建设,丰富休闲度假旅游的业态,吸引更多的游客游在千岛湖、住在千岛湖、娱在千岛湖、消费在千岛湖。三是强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是千岛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强县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要按照全县景区化要求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进乡村旅游板块式发展,强化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放开乡村旅游市场,降低乡村旅游的准入,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乡村旅游队伍。四是全力推进商贸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市场配置相结合、引进品牌和培育自强相结合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大型综合旅游购物商场,重点培育和壮大一批集基地、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积极争创由国家、省、市命名的购物街(区)。加强商旅对接,使旅游和商贸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3、生态农业发展,突出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农民增收的核心问题,也是三大产业融合的关键所在。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资源,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进土地适度经营,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自建基地。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具备种苗、加工、物流优势的重大农业项目。大力培育营销主体,加强以市场交易、网上销售、产品物流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千岛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集聚发展。要按照“统一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探索在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立农林特色产品加工业基地,努力促进农林产品加工业集聚、集约、集群式发展。三是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以“千岛湖”为主打品牌,强化农产品品牌整合工作,抓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产品安全质量监测,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努力开发出一批安全质量好、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农产品。

(三)寻求突破,着力缓解项目要素制约。要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破解资源要素制约,着力在完善发展支撑上实现新突破,确保重点区块和重大项目顺利推进。

1、扩大供给规模。在融资方面,要鼓励各商业银行加大专项融资力度,特别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探索创新金融产品,把民间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在土地供应方面,要争取更多的重大建设项目列入省级重点项目乃至国家级项目,同时要强化内部挖潜,继续开展征而未用土地、闲置厂房清理的“腾笼换鸟”工作,最大限度地把存量变为增量;在用电方面,要结合市对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的目标考核,做好向上争取文章,有效保障各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用电;在人才方面,要继续推进“百项国内外引智计划”、“百名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百个技术科研攻关创新团队计划”等有效载体,形成各类人才的梯次配置、动态管理,为“以湖xx县、蝶变淳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集约节约利用。一方面要强化集约,鼓励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开发地下空间、置换厂区空地,以最少的土地换取最大的效益;制定开发、更新、改造节能设备的鼓励措施,完善节能专项资金补助办法,严格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评制度,推动工业、建筑、交通、高星级酒店、公共机构等全社会节能。另一方面要厉行节约,按照“有保有压、科学合理”原则,尽早出台有效用电方案,实施“电量分解、限额包干、按月控制、酌情调整”,对年用电量在20万千瓦时以上的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实施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合理控制单位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企业用电增长。

3、优化要素配置。建立用地用电用能指标与产值税收效益贡献率挂钩机制,倡导“以亩产论英雄”,让要素资源向符合产业导向的高端产业、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效益好税收多的优势企业集中,向前期工作推进快、工作基础实的园区和功能区倾斜,形成“科技强、效益好、消耗低、污染少、能循环”的新型生态产业体系。按照优化产业布局的要求,积极推进县内各大园区和功能区的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对大项目好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要全力确保各类要素供给;对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性的落后产能,要分期分批坚决淘汰,以资源要素倒逼转型发展,不断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四)依法行政,持续优化实体经济环境。xx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看似受地理位置影响和历史积累薄弱产生的差距,实质是经济发展环境上的差距,当前的关键,就是要在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取得突破。

1、抓好作风建设。要下实手、下硬手解决影响办事效率和发展环境的,确保服务方式进一步改进,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努力打造“环境更佳、服务更优、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四更四低”发展环境。

2、落实扶持政策。xx县委、县政府近期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培育发展小微企业的实施意见》等多个具有很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加上原在高效生态农业、服务经济等方面先后出台的多项政策,淳安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基本形成了体系而且含金量较高,为实体经济发展夯实了良好基础。下步工作推进中,关键是要把信贷、贴息、技改、税收、土地、用电用水、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各项优惠政策和补贴资金,及时落实到位,真正发挥财政奖励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结合淳安实际,重点要推进“职能整合、三级联动、一体化审批”的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推进职能归并,实现“两集中、两到位”。即部门行政许可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部门行政许可向中心集中;部门行政许可项目进中心落实到位,部门对窗口工作人员授权到位。二是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三级联动”。进一步明确组织架构和服务事项,加大乡镇、村便民服务资源整合,规范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室)建设,推进行政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三是发挥中心作用,实现审批服务“一体化”。探索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一张总表申报、一个网络审批、统一出具审批意见”方式,实现相关部门协同审批、证照一次性发放,建立便捷、高效、合理、规范的行政审批新方式。

区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区委统一安排,总部经济发展调研课题组迅速成立,立即将有关要求和任务分工进行了部署,并调研了武侯区等总部经济发展情况,结合我区发展状况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背景。

2001年,为从根本上扭转“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落后局面,成华区以“成都市东郊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下称“东调”)为契机,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传统工业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型,总部经济在城市和产业“双转型”中逐渐发展壮大,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实践。

第一个阶段:2001年至2006年底,在推进“东调”战略过程中,为避免产业空心化,2003年底启动建设“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

第二个阶段:2007年至2009年,按照成都市统筹城乡、“三个集中”和发展高端产业的要求,成华区将“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发展定位调整为“总部经济+都市工业”,并经成都市政府批准设立“总部经济试验区”。

第三个阶段:2009年起,围绕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成华区明确提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按照“产城一体”发展理念,大力推动“总部基地”向“总部经济城”升级发展,总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二)产业结构。

按产业门类划分,成华区总部企业主要有七个板块:

以中国二重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的机械装备制造类企业16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10。3%;以川庆公司为龙头的石化类企业9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5。8%;以成都航天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电子通讯类企业14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9%;以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院、省建筑机械化公司为龙头的建筑工程行业的总部17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11%;以龙港、攀枝花钢城集团为龙头的钢贸物联、商业零售、批发、运输行业总部62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40%;以中国医药集团抗菌素研究所为龙头的医药类企业8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5。2%;以中国节能四川公司为为龙头的环保节能企业6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3。9%;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尚无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其他类企业23户,占总部企业总户数的14。8%。

(三)空间布局。

龙潭总部经济城(以下简称总部经济城)内有规模以上总部企业123户,是成华区总部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占总部企业总量的79。3%,占总部企业税收的15。6%;总部经济城以外有总部企业32户,占总部企业总量的20。7%,占总部企业税收的84。4%;其中,猛追湾总部经济聚集区的总部企业12户,占总部企业总量的7。7%,占总部企业税收的49。4%。

(四)规划与政策。

根据成华区总部经济规划研究的成果,将重点发展先进生产型企业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总部,加快构筑“一城三轴三区”的空间格局,使成华区成为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在投资环境上,正在执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有:

1。《中共成都市成华区委、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华委〔2011〕69号)。

2。《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意见》(成华府〔2011〕136号)。

3。《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成都市龙潭总部经济城环保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成华府〔2010〕82号)。

4。《成都市成华区政府关于印发关于促进成华区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的通知》(成华府〔2010〕71号)。

综合以上情况,2007年后成华区加大了发展总部经济的载体建设、财税扶持、政府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总部企业总量增长较快,但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的税收贡献,仍以存量总部企业为支撑,新引入企业尚处于建设、培育阶段,税收增长贡献有待加强。

中心城区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原有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而对于占有80%以上的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的锦江区而言,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则主要集中在成都中央商务区(cbd)和春熙路、盐市口两大商圈周边。

在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内,工业净用地面积最大的.是高新区,其次为金牛区,而在园区内总部项目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的是成华区,比例达到45。94%,仅次于锦江49。1%。剩余可用面积最大的是成华区,还有约3xx1亩土地。

各城区依托原有主导产业,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加快载体开发建设,差异化发展。

1。具有集聚总部资源的大体量空间优势。

成华区是成都市可开发土地资源最多的中心城区,土地储备优势明显。成华区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以工业用地居多,距市中心较远,人口密度较低,土地开发和整理成本相对较低、难度较小,可供开发利用土地保有量大。目前,全区各类建设用地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已整理出存量土地9000余亩,未来两至三年整理出的土地面积将达到2。7万亩。

2。具有与西部重要经济区域互动性强的区位优势。

成华区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强,处于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三大发展带的桥头堡位置。是成渝、成绵、成南三条高速公路和川陕公路的起始点;成渝、成昆铁路经过境内,城际铁路枢纽、火车东站等重要节点布局其间;有效联络了川、渝、陕、桂、滇、藏、黔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尤其在《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后,更是在成渝经济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3。具有发展制造业总部的产业基础优势。

“东调”战略使绝大部分生产型企业离开了成华,但同时大量的专业技术与科研设计力量保留下来。这部分传统老工业区的历史积淀优势,为发展总部经济确立了内生动力,为聚集研发设计、产品中试、检验检测等与生产制造密切相关的总部型企业提供了基础。同时,区域内电子科大、理工大学、西财天府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电子十一院、西勘院等科研机构,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平台。

4。具有适宜总部特色化需求的后发优势。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其他城区总部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有针对性制定自己的发展策略。其他城区受到发展空间限制、产业形态锁定、市政设施更新改造成本巨大等问题的影响,难以及时有效地回应总部企业的新需求,而成华区可以采取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服务等策略更好地满足总部企业特色化需求。

1。市区商务功能规划,影响企业区位偏好。

根据成都市中央商务区的规划,成华区几乎没有区域在商务区范围内。对于世界500强企业来和大企业大集团来说,在选择办公地时在意楼宇的形象,装修品质和档次,同时对写字楼周边的城市生活配套要求也高。而中央商务区便捷的交通、丰富的信息、优质的办公设施和良好的金融、商务运营环境,能大大节约企业的管理和交易成本,能够更有力地吸引各大金融、商务公司入驻,进而成为这类企业的首选。

2。主导产业尚在培育,产业结构尚需优化。

规模上,各产业均发育不足,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关联发展、集群发展度不高;结构上,主要以制造业企业总部为主,其中,传统制造业占比较大,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环保节能等新兴产业发育较弱。新引入企业贡献率还不高,项目建设周期及成长培育期较长。

3。配套功能相对滞后,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高端商务楼宇数量不足,缺乏总部经济发展载体;道路、交通、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高端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还不能充分满足入驻企业商务活动和员工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专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法律服务、科技服务、会计审计、中介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4。发展供地环境趋紧,加快发展成本增大。

成华区因土地指标、征后实施等工作滞后,大部分供地企业尚未取得土地权证,市政府对中心城区利用工业用地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收紧,存在将工业用地调规或调高供地价格的政策变化可能,规范发展压力增大,供地成本增加,招商难度也将增大。

5。融资困难资金短缺,影响发展环境优化。

成华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完善城市配套改善城市功能的投资刚性需求大,但由于近年来宏观经济震荡,国家金融政策趋紧,对政府项目、国有平台公司融资严格控制,导致建设发展资金短缺。

(一)坚持科学推进,完善发展规划。

要进一步完善“一城三轴三区”重点发展区域的发展规划。对各个功能区、重点发展区域,要结合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差异化地制定近、中、远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及各阶段推进步骤,并确立近期发展路径和操作性举措:一是对已具发展基础的龙潭总部经济城、猛追湾总部经济集聚区和二环路总部经济发展轴,完善产业分类发展规划,明确各区块(楼宇)招商重点,扶持和发挥龙头、骨干、优势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延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二是对规划的新成华大道总部经济发展轴、蓉都大道总部经济发展轴、新客站总部经济集聚区和北郊片区总部经济集聚区等基础较弱的区域,工作重点则应是抓好四川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都市“北改”等机遇,一方面高起点、高品质地加快载体和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引入龙头企业,形成产业发展的主体架构,使之成为成华区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

(二)围绕发展定位,强化产业招商。

树立务实招商理念,重点抓好主导产业。一是做大优势产业,围绕机械装备、电子通讯、石油天然气、钢材物联、建筑工程等具有良好基础和发展比较优势的产业招大扶强,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延伸拓宽产业链,做大做强核心产业集群。二是抓好新兴产业,围绕环保节能、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选商选资,引入行业内龙头企业总部,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创新营销招商方式,继续加大区域总部经济发展宣传力度,运用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等平台,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突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产业分类招商;对招商资源、对象实施精细化、动态化管理,提供专项服务、跟进服务、一站式服务。四是突出特色招商,突出对研发设计、营销结算等功能性总部招商、培育,形成区域特色,推进差异化发展。

(三)促进圈层融合,完善产业链条。

加强区域合作,密切与周边地区相关制造业的关系,完善产业链。一是充分挖掘好老工业基地存续的商脉、人脉等资源,利用东调企业的成华情结,吸引他们回归成华设立总部。二是促动以中心城区总部经济功能区为“头脑”,周边腹地制造业区域为“躯干”运行的发展模式,建立总部企业与腹地范围内企业的产业链联系。三是在引进总部企业的同时,鼓励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来周边布局,实现产业链功能上的耦合。

(四)加快配套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总部经济发展配套服务环境。一是加快完善交通、环境、住房等基础设施及教育、医疗、安全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以甲级写字楼为重点的高标准商务楼宇,增强总部经济空间承载能力;三是加快集聚高端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要素,构建总部经济发展服务体系。

(五)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

多渠道、多模式解决资金问题。一是拓宽融资渠道,研究和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成都科银风险投资的融资服务作用,助推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二是拓展投资运作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加速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六)优化体制机制,确保强力推进。

要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增强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动力、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对重大项目招商、重点区域发展等涉及的土地、报规报建、工商转注、税收划转等事项,组织专门力量进行强力协调。二是完善全区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全域招商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及重大项目责任到位、专项服务、街道部门联动的招商机制。三是强化项目促建、产业培育机制,督促企业早建成、早投产、早达产,兑现约定税收贡献等经济指标,对不良项目坚决清退。着重跟踪督办工商注册、税收到位、约定贡献兑现到位,确保招商成功引入一家、经济贡献实现一家。

某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从宿迁参加完了大学生村官创业(syb)培训之后,回到镇里根据镇党委政府的要求,在王玉镇长的带领下,我们李口镇大学生村官深入到潭坝村展开为期两个礼拜的调研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潭坝的具体情况,加强与潭坝的老百姓交流沟通,为潭坝人谋利益。

在从宿迁回来的路上,就听同事告诉我一些情况,由于我没能赶上前两天的调研。据说,第一天王镇长召集潭坝村组干部开会,部署这项工作,居然有部分村领导迟到了将近一个小时。这个是态度问题,正所谓“要想火车跑得快,还得车头拉”。村干部就是火车头,假如火车头都老化了、腐朽了,怎么可能带领整列火车跑得更快,带领火车赶上时代的站点。

调研活动已经进入中期阶段,我们对潭坝的基本请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整个调研活动在镇党委政府的精心部署下,在王玉镇长的'亲自指导下,进行得非常顺利,基本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通过调研也给我们大学生村官上了一堂深刻地课。

一、好的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是关键。有的地方为什么会落后于其他的村,党委政府给的是同样的发展政策,甚至党委政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给了一些优惠的发展政策,但是这些地方还是会出现问题,发展滞后。我想这个与村组干部的领导方式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村干部对老百姓工作态度不够好,久而久之就导致了百姓对干部的信任度下降,工作自然就难以开展,也就最终严重影响村级经济、政治的发展,在全社会都与时俱进地奔小康的时候,落后于时代的步伐。

二、党群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是我国最基层的组织,他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改革开放稳定大局的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所在。而这些发展的取得,必须依靠群众的参与。有的村群众对村干部简直信任度趋近于零。干部不能以身作则,工作态度懒散,时间观念不强,自身形象也有严重的不协调。群众对他们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管什么和谐社会,也不管什么奔小康。家家户户关起门来“谋发展”。此种现象的出现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与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的。

这就是我首日深入潭坝调研获得的感悟。

年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主动作为,顺势而上,紧紧抓住发展的大好机会,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有效解决群众增收困难这一难题,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大抓农村产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从弱到强、从无序到有序、从疲软向蓬勃发展的态势,产业经济成为全乡村经济的“助推剂”。

(一)畜牧养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畜牧业是我乡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养殖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20__年,全乡畜禽存栏量近7万头(只),各类养殖大户70户,实现畜牧业年产值达2500余万元,实现畜牧业农民人均增收600余元。

(二)果蔬种植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乡有种植蔬菜的传统,有距离巴城较近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蔬菜产业,打造有机、绿色蔬菜基地建设。

积极帮扶回乡创业青年岳林在家乡组建了“金大寨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以寨子包村为核心,租赁土地2000余亩,打造以优质蔬菜、水果、水产等为一体的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目前,已建成生态草莓园200亩,优质食用菌10万袋。蔬菜大棚15个,30余亩。完成核心园区耕作道8公里,硬化园区公路200米,园区蓄水池8个6000余方,新建、整治园区渠系5000余米。总投资820余万元。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00余人,20__年已实现产值80余万元,20__年拟建成草莓园300亩,食用菌40万袋,种植蔬菜300亩,可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

回乡创业青年赵维国发起、并组织成立万绿种养植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0人。依托印山坪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万绿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主要种植莴笋、韭菜、芦笋、大葱、西红柿等品种。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4600余亩,产量1.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860余元。果蔬农产品采取传统种植模式,走无公害种植路子,结合现代农业科技,产品质量过硬,畅销城区,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农民种的绿色菜品”。金大寨专业合作社引进北京的葡萄品种,在寨子包村种植的优质葡萄,成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高品质水果。

(三)工业项目实现从无到有。

由于受地理条件和资源的限制,我乡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班子不断发掘本乡资源优势,结合市场需求,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300余万元,在天桥村兴建了纯净水生产基地。该水厂的建设,既把多余的山泉水“变废为宝”,解决全村近3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有可为。

我乡距离主城区较近,生态良好、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古楼山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休闲基地。近年来,我乡以鼓楼山、寨子包、方山雁、何家坪村为依托,打造观光农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我乡的“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与观光园”项目,核心园区达2300余亩,种植优质草莓和葡萄,打造农业产业观光体,吸引了更多市民到休闲观光。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重视产业发展是根本。

我乡过去产业发展虽有起步,但未形成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状态,在增加农民收入、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动力不足,成效不明。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我乡把农村产业发展列入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坚持产业先行,搞好科学规划,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建设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充分发挥乡党委的决策力量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释放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全乡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下大力气走出以产业发展促进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回应发展需要,解决了为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二)发展定位准确是关键。

产业发展定位准确与否事关我乡产业发展的成败,经过不断实践和努力探索,结合实际和历史传统,因地制宜,充分论证,村民自愿,逐渐形成了我乡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方向,以主城区为市场,围绕有机、绿色、无公害,大力发展果蔬产业;围绕“传统养殖、市场竞争”的战略,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围绕地理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围绕巴山新居和聚居点建设,结合农村发展的历史趋势,发展个体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务。发展定位准确,解决了如何发展农村产业的问题。

(三)突破发展方法是核心。

把“纸上谈兵”演变成产业发展的成果和农民增收的现实,是该项工作的核心。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出去”开展招商引资,引进资金、技术,仅20__年下半年,赴成渝、珠三角开展小分队招商3次,对接企业20余家,洽谈现代农业、旅游文化、商贸服务等项目8个,成功引进现代农业项目1个,合同协议投资2000万元。二是积极实施“回引工程”。大力宣传近几年来我区的发展变化,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成功回引了赵卫国、梁李等在外人士19人,总共投资0.8亿元,着重发展果蔬、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多措并举,有效解决了怎样发展产业的问题。

三、下步工作打算。

在已有产业发展成绩的基础上,我乡将再接再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抓好抓实今后的产业发展工作。

(一)在工作推动方面下功夫。

开弓没有回头箭,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倒逼全乡干部主动作为,推到产业工作一线。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树立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想更多的办法、用更多的措施推动工作。发展决心不减,形成发展的更大合力,扎实推动产业发展,形成常态化和长效化工作机制。

(二)在做大做强方面下功夫。

我乡的畜牧产业、果蔬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充分调动积极性,研究和对接市场,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打造产业升级版,使之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品牌。

(三)在服务保障方面下功夫。

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认真树立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高度重视投资软环境建设,大力宣传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开放合作工作部署,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营造产业发展的氛围。

农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0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

口号。

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03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堽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00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03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2001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2002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2、村级债务负担沉重。截止2003年底,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中,有债务负担的2528个,占69.07%;村级负债总额达11.76亿元,平均每个村32.13万元,有的村竟高达5800万元。负债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设、通水通电、修建学校等公益事业形成的,又有盲目发展村办企业和盲目搞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造成的,也有为完成上级任务,贷款垫付“三提五统”、农业税等形成的,还有一些村在近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新的债务。债务中既有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群众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滚越大,连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几万元累加到几十万元,根本无力偿还。特别是一些村,因欠群众高额借款,潜伏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这些村疲于应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经常被司法机关传唤、拘留,根本没有精力谋发展、搞建设。东平县接山乡林马庄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电、新建学校等已累计欠外债284万元,积重难返,越陷越深,发展难度非常大。

3、村级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一是自然条件差。有的村地处山区、库区,土地贫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条件差,治水、修路、通电成本高,发展没优势,这样的村全市达315个。有些山区村,虽然林果等农副产品产量较高,但受交通条件制约,产品运不出、销不了,增产不增收。东平县老湖镇有22个村属库区移民村,村里没有一寸土地,原先集体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这些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转移支付范围,下一步得不到转移支付资金,村里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也落实不了,情绪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收入锐减,原先村级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较少的农业税附加,如果村里没有其他收入来源,运转难以保证。特别是下一步农业税全部取消后,运转将更加困难。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村级增收。如土地政策,越来越严格,村里即使引来了项目也难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议”规定过死,每人每年必须限制在15元以内,一些公益事业根本无法兴办,等等。三是人才、资金、信息匮乏。调研发现,我市农村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本事、有门路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毕业生也千方百计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发展资金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对村级贷款控制过严,使村里很难得到必需的资金;上级的一些帮扶资金过于分散,对一个村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集中财力解决发展问题。一些村对外接触少,走不出去,请不进来,信息渠道不畅,加上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关心,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即使村里想发展也缺门路、无项目。

4、非生产性支出大。调研发现,目前村级事权过多,支出项目多,资金缺口大。2003年,全市村级运转支出总额5.31亿元,运转资金缺口219.5万元。特别是一些非生产性开支比较大,突出表现在干部工资、计划生育和报刊征订上,基层反映比较强烈。目前拿工资、吃补贴的村干部职数还比较多,工资支出比较大。2003年,全市村级干部报酬总额8971万元,平均每村2.5万元,村干部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的村达2133个,占58.3%,有64个村只能靠贷款来发工资。计划生育要求配备“三大员”(药管员、统计员、宣传员)、计生主任、协会会长、育龄妇女小组长和查访员(每个村民小组各一名),人员比较多,有的不允许兼职,必须专职配备,绝大多数村超过“两委”干部数,有的竟多达19人。并且计生干部的待遇标准比较高,还必须优先保证。基层普遍反映,计划生育工作检查过于频繁,重过程、重形式,培训、考试、宣传资料、档案、板面要求高,费用大,一般村用于计划生育的开支每年都在2万元以上,有的村高达15万元。报刊征订工作,尽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过800元,小村不得超过500元,但是有的部门、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摊派报刊仍比较多,有的村征订报刊种类多达25种,个别报刊份数太多、定价过高,而且必须完成。据统计,2003年,全市征订报刊杂志的费用达到1277万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达6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资支出2万多元,计划生育经费2万多元,报刊征订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体收入只有2.8万元。类似这样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体收入根本无力承担。有的为了应付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贷举债的办法,致使村级债务负担又“雪上加霜”。

四、对策建议。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5、进一步加强对村级经济发展的领导和指导。市委制定关于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意见》,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发展路子,落实领导责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基层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关注基层、理解基层、支持基层,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级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和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困难乡镇,县乡领导干部联系贫困后进村和市、县直部门包村制度,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点子、找路子、搞服务、引项目,协调资金,优化环境。把村级经济发展纳入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作为考核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和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加大村级特别是负债严重、运转困难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贫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总结岱岳区实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召开现场会议进行推广。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总结各级发展村级经济的先进经验,树立一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面上工作开展。

年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__县交麻乡交麻村下辖16个村民组,502户,总人口2000人,耕地面积5410亩。主要产业是以养猪、养鸡、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以烤烟、生姜为主的种植业,全村集体经济偏于薄弱。

今年来,随着中央、省、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贯彻落实,我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情况。全村主要是以畜牧、种植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20__年,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32万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其中:来源于农业方面的收入25万元,在全乡4个村中处于中等水平,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1、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现全村共有2000人,其中:男性1211人,女性842人,18岁以下人数为264人,18—60岁之间人数为1567人,60岁以上人数为222人,劳动力人口数为1567人。根据20__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村1567人劳动力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有1193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76%;从事二、三产业的为374人,占劳动力总人口的32%,其中:23人从事交通运输业,35人从事批发与零售业,316人从事其他行业。

2、产业结构情况。农业产业结构中主要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以20__年为例,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10亩(含复种指数),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530亩,总产量63.25万公斤,在粮食作物中以玉米、油菜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以大豆、生姜为主,以林果业为补充,畜牧业以养猪场和分散喂养猪、牛、羊和鸡为主。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截止今年12月上旬,建设有乡村公路1条,约7.8公里,一事一议项目通组公路硬化正在建设中;现有田间道路25条,约10公里,全部道路均为泥巴路;水利设施建设上,坝塘共8个,小水池120个,沼气池80口。

(二)、有关农村政策的落实情况。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通电、通电讯。现交麻组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全村享受农村低保252户1003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847人,参合率90%;全村有17户农村危房改造户,目前改造工作已全部完工;建有中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三免一补”政策已落实到位;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以及相关惠农政策、措施,也逐步得到落实。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村“两委”班子共10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5人,村民委员会委员5人;全村共有党员52人,其中:男性党员45人,女性党员7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村委会到鼓扬红岩的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以及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雨天行走艰难,从而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生产、生活成本;二是水利设施落后,水池、水窖修建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村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三是村容、村貌等基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多数组建设杂乱无章,比较凌乱,路面硬化、绿化、美化、净化设施建设不到位,环境卫生条件差,全村的16个小组均无垃圾处理池;四是农村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条件差,设备、设施落后。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我村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全村的田地比较零星、分散,多数是梯田和坡地,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基本上还处于“牛耕马驮”的小农经济状态,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心理,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3、农民收入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当前,全村仍面临着缺乏新的产业支撑,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收项目不多,农民增收难等诸多困难和问题。20__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1050元,在交麻乡乃至全县村委会中处于中等水平;农业产业化建设起点较低,除烤烟种植具有一定产业化外,蔬菜种植产业化规模还较小,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生姜、核桃种植才刚刚起步。

4、新农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我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村“两委”班子存在思路不够清晰,缺乏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有的组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力度不够、方法不多;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也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对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本村的新农村思路不清、路子不宽;在工作上存在不主动、不积极,工作方法不多,还存在“等、靠、要”的现象;这些将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整个村委会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和质量。

5、新农村建设,“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近年来,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以及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部分村民小组已经进行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但“重建设、轻管理”成了一大弊病。新建成项目和原有集体资产的日常的管理维护不到位,对这些资产,村组没有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集体资产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存在严重的减值和流失的隐患,部分村民对建成的设施保护意识薄弱,特别是在村组公房、乡村道路、水池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上意识淡薄、方法不到位。

6、村委会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一是全村组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小学、初中程度文化还占56%的比重,这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后劲不强,在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力不从心;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还有待完善、加强。目前,塘坎组和大地组两小组组长一职还空缺,无人担任;三是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下步工作打算及对策。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和各项涉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涉及“三农”问题的法律法规,宣传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有关决议、决定和重要举措,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宣传,在村内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中央“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新农村建设主体意识,加强班子建设。新农村建设要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好的班子带领大家向前发展;村党总支与村委会加强团结,紧密沟通、严密组织,要形成一支有号召力,能干实事,乐于奉献的村“两委”班子,明确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的主力是农民自己,激发广大群众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是关键。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全体村民以集资、投工投劳等方式积极参与各村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建一个,成一个,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多的增加群众和村组集体负担,搞举债、负债建设,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落实。村级“两委”班子须认真研究,立足本村实际,突出本地特色,提出符合本村实际的新农建设发展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生态环境,对于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划稳定有序推进。对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乡村道路规划、小学软硬件建设、垃圾处理池建设、村民科技文化室建设等建项目要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逐步和安排。

(四)抓好农业科技文化的培训、推广。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加大利用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要积极推广运用各种集约、高效、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如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的开发,全面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五)要抓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培育,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明年,我村将加大产业化进程步伐,形成以“科学种植稳村、科学养殖兴村、特色养殖富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在今年推广杂交玉米、烤烟和生姜种植的基础上,明年将大力推广有机高粱的种植和200亩核桃种植;养殖业方面,在稳定商品猪、商品羊出栏数的基础上,加大扶持绿壳蛋鸡养殖户的养殖力度,为我村产业化打下基础,从而可以推动我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搞好规划,必须保护好耕地。应坚持“围绕增收调整结构”的思路,正确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对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扶持、培育,并发展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在做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要注意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确保畜禽养殖安全。因为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六)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完善各种制度。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各项村规民约,增强我村各干部和村民对公共基础设施的保护意识,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完整,增强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确保我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蔚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劳动力就业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靠商贸餐饮、运输、小型承包、劳务服务等起步;

由小规模初始化向生产现代化方向发展;

2008。

年后期)“一煤独大”逐步向多领域发展,形成了以现代物流、规模工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卫生、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等多种行业全方位发展转变。

截止。

2014。

16525。

家,其中民营企业。

1359。

家,个体工商户。

15166。

户,从业人员。

116768。

营业收入完成。

2210823。

万元,同比增长。

25.65%。

;完成增加值。

438367。

万元,同比增长。

11.5%。

;上缴税金。

46743。

万元,上全部财政收入的。

57.99%。

2014。

30.5。

/

万人),二是个体工商户多,民营企业少,三是支撑性项目少,“小、弱、低、散”的格局有待在发展中进一步深层次破解。

一是总量不断扩张。

到。

2015。

6

17581。

家(其中民营企业。

1704。

家,个体工商户。

15877。

户),同比增长。

18.52%。

第一产业占实体单位总户的。

4.4%。

第二产业占。

24.1%。

第三产业占。

71.5%。

;从业人员达到。

125945。

状人,同比增长。

8.0%。

完成营业收入。

1064676。

万元,同比增长。

18.35%。

;完成增加值。

185300。

万元,同比增长。

5.39%。

占全县。

gdp。

57.73%。

;上缴税金。

24475。

万元,同比增长。

5.91%。

占全部财政收入的。

69.41%。

占全县税收收入的。

89.54%。

人均上缴税金。

538.6。

元。

二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

形成了以商贸流通、矿山开采、规模工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等多种行业竞相发展的态势,尤为房地产开发、餐饮服务、文化旅游、商贸流通和特色农业成为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主流。随着行业准入政策的调整,民营经济将进一步延伸到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

三是发展后劲逐步增强。

涌现出欣奇典生物科技、方圆彩钢、林和科技、萝川贡米、天阳太阳能、国际灯饰、兴博钢结构等一批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后劲较足、由“粗放经营”向“创新发展”迈进的成长型骨干民营企业。。

四是民间资本逐步盘活。

我县民间资本较为雄厚,城乡居民储蓄超过百亿,按照县委、县政府“激活民间资本,激发创业热情,做优发展环境,做强县域经济”的工作思路和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资自愿”的原则,吸引了部分较大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建设,近年来全县新上项目投资绝大部分为民间资本,如林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

3358。

1

6

月份,新增民营企业。

345。

家,新增个体工商户。

711。

户。

五是民营经济吸纳就业成效显著。

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县就业的主渠道,有效安置了下岗职工,城乡待业青年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为缓解我县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主渠道作用愈加显著。。

345。

户、个体工商户。

711。

304。

户,注册资本总额达。

18791。

万元。允许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现已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达。

1000。

户。为企业办理“先照后证”

196。

户、远程核名。

48。

户。对纳税人发票实行按实际需要量核定,执行先办理后核实制度。

在设立创业资金方面,县财政年初安排了。

100。

万元的全民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在搭建创业平台方面,在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占地。

306。

亩的小微企业创业园。现有。

9

家小微企业进驻创业园,完成投资。

2.9。

亿元。并在下达年度土地利用指标时,为中小企业保留。

100。

亩左右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现已为入驻开发区的。

16。

家企业办理了土地确权手续,确权面积近。

500。

亩。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年初预算安排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

500。

万元,已拨付。

350。

万元。

二是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为县民营经济信用担保商会注资。

100。

万元作为担保基金,有效解决初创业者和现有企业融资难题。

三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逐步提高支持中小微企业信贷比重,并探索上市融资、企业债券、基金融资等多种方式投融资。。

四是增加企业有效抵押资产。

今年以来,为中小企业办理土地抵押登记。

9

抵押面积。

330。

抵押金额。

18180。

万元。

贷款金额。

11351。

万元。

五是推进晋级升位。

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和小规模纳税人,在办理“个转企”、“小转一”登记时,实行零收费。。

六是保护合法权益。

坚决杜绝发生占用民营企业资产、强迫民营企业进行担保、抵押融资、征收“过头”税和“以罚代管”等现象。。

尽管我县民营经济近年来已有较好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在体制上。民间投资仍以个人和合伙制为主,具体表现为:夫妻店、父子店、兄弟公司、朋友厂,真正体现现代管理的股份制企业在民营企业总量中占一小部分,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投资积累能力不足;在投资方向上。向流通领域投资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的少,向初加工产业投资的多,向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投资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在经营规模上。个体工商户多、民营企业少,小户多、大户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金密集型企业少,民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发展环境不够宽松,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二是投资者重视短期效益,投资领域单一;三是企业融资困难,无力做大做强;四是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技术。

对做强我县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通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工旺商”战略,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较好,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从纵向和自身相比,成绩显著,至200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从59.7亿元增长到127.4亿元,年均增长接近15%。但从横向比较来看,和全省、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工业总量偏小,占gdp的比重低,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总体上看,我县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小企业多、规模企业少,大路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传统产业多、高新科技产业少等问题。下面,通过比对张家港市、义乌市等江、浙经济发达地区,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客观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

规模工业增加值太少,我县2007年是16.2亿,虽然增长速度达到28.4%,但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两市相比,我们全县的工业增加值仅相当于人家一个中等企业的水平;规模企业户数太少,我们到20底才有156户,仅相当于人家一个普通村(社区)的户数,或相当于人家一个产业的规模企业户数,义乌市仅2007年就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74户;经济贡献太小,我们的工业利税和利润5年分别增长了2倍多、5倍多,就自认为了不起,但是和张家港市、义乌市一比较,差距之大,简直望尘莫及;市场份额太小,在江浙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企业,人家都宣传他们有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在全国、在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之都”,什么“之城”,中国第几、世界第几。可见他们追求的就是市场占有率,追求的就是市场地位。我们引以为荣的打火机、小五金等一些产品,尽管在全国市场也有一定的占有率,但是和人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江、浙的企业把各级授的“匾”、“牌”都作为很宝贵、很珍贵的资料,不仅挂在墙上,而且对外津津乐道。在我们县里,有时开个展销会,搞个评比,举办经贸洽谈等,企业老板一般都不愿意参加。舍不得花钱只是其中之一,关键是在产品的推介上舍不得花精力,因而市场打不开。

二是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化水平不高。

产业模式不清晰,我们发展工业,究竟走哪条,全县上下都还比较模糊,包括工业主管部门,现在都没有钻透。这几年,县里连续几次组织到沿海一带学习考察,每去一次,感触都很深,可以说是常看常新。江苏的经济模式,**的经济模式,有很大不同。如江苏走的就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台资、外资企业云集,他们围绕龙头企业、核心企业、骨干企业的上下游产品进行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做大价值链,所以他们的大企业比较多;**则注重发挥本地资本优势,走产业集群模式,开始的发展并不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而是在某一个地方先找准一个产品做大做强,然后形成产业集群。比如义乌的小商品,很多企业都生产,同一类的东西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再进行整合才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二)主观方面?

一是政策引力不强。

二是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欠佳。

硬环境没有建设好,总结这些年来,**工业最大的不足,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园区建设相对滞后。所有的经济发达地区,无一例外都非常重视园区建设这个工业发展的载体。我们到江浙等地参观,每个市县都有若干个园区,都是专业化的有特色的园区。而我们虽说号称有“一园六基地”,但至今找不出一个像样的工业园区;软环境也没有维护好,我们的工业企业,在某个方面、某种程度上,成了受气的对象,成了某些部门、一些人出气的地方。衣食父母整天受气呕气,工业怎么能够兴起来、活起来。优化环境,我认为要突出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尤其要区别对待。

奶牛养殖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三鹿”的影响,牛奶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成本倒挂,亏本经营,奶农普遍信心不足,奶牛存栏数量减少,奶产业受到了重创。在危机的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奶牛养殖户提振信心,渡过难关,巩固产业,是我们当前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办公室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利通区马莲渠乡廖桥村和巴浪湖村,对两个村经济发展情况及群众所思所盼、生产生活以及贫困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寻找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基本情况。

xx乡xx村和xx村是**市传统的奶牛养殖村,有20多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廖桥村还是**奶牛养殖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廖桥村拥有土地2611亩,人口301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90%以上,有6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9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35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巴浪湖村拥有土地1830亩,人口257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有7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7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50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700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村都是二元结构模式,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廖桥村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巴浪湖村奶牛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占到80%以上。这两个村有个体私营企业只有2家,且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传统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廖桥村农民收入70%以上的收入来来自于奶牛养殖,巴浪湖村农民收入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另一个是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少量的粮食收入,这两项分别占到了农民收入的30%和2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在扶贫解困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远,农民增收缓慢,低保户较多,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年龄偏大、身体残疾、长期有病、劳动技能差的.农户中,廖桥村有低保户57户,巴浪湖村有低保户88户,低保户每月每户50元,一年600元,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

二、在在的问题。

这两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存栏数急剧下降。由于牛奶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宰杀奶牛数量比较多,造成奶牛存栏数减少严重。在发展高峰期,廖桥村奶牛最多存栏数达到3500多头,现在减少到1000多头,巴浪湖村奶牛最多存栏达到5000多头,现在减少到1700多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奶牛减少5000多头,奶牛存栏数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农户养不起。存在着多养多赔钱,少养少赔钱,不养不赔钱的问题。养殖奶牛多的,淘汰差的保存好的,或者淘汰大的保存小的;养殖奶牛少的,有的全部淘汰,有的仅留几头,等待时机。

二是奶牛养殖效益严重倒挂。由于玉米和油料饼价格上涨,导致饲料价格随之上涨,而牛奶收购价格又下滑,目前挤奶站牛奶统一收购价每公斤1。6元,散户牛奶收购价每公斤1。4元,一涨一降,两项负担同时增加到农户身上。据了解,现在一头奶牛每月倒挂600元。过去,农户以每头1万元左右的高价买进,现在只能以每头5000元左右低价卖出,一进一出,两项损失又叠加到农户身上。据推算,一头牛在买卖当中就损失5000元-6000元左右。这样“一涨一降”、“一进一出”,导致奶农亏损严重,无力维持,只能忍痛割爱宰杀奶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廖桥村地下水位高,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制约,为扶持奶产业发展,市物价局、经委、畜牧局制定出台了生鲜奶最低保护价政策,园区每公斤1。7元,巴浪湖村既无养殖园区,也没有挤奶站,只能按散户价收购,奶业经纪人转嫁危机,压价收购,散户收购价比园区收购价每公斤低0。3元左右,靠养殖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

四是粮食种植效益低下。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政策补贴又少,种地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只能保吃饭,有的农民不愿种地,把土地摞荒。巴浪湖村由于受附近造纸厂排污影响,用污水灌溉,粮食产量只能达到正常地区的70%左右,企业每年给该村造成损失达100多万元,虽然经多方协商,但赔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五是村集体欠帐较多。这两个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近年来建村部、搞“两大工程”等,村上欠了很多帐,仅巴浪湖村负债就达7万多元,由于家底薄,收入低,银行贷款难,群众机耕、发展生产都没有资金扶持,发展缓慢。

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两个村存在问题和实际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五补一免”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村党支部和村委员,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想办法、谋发展,不能被田暂时的困难吓住,不能被客观条件捆住手脚,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养殖园区、小额贷款、政策补贴等方面积极大胆地争取市、区、乡的项目支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稳定发展奶牛养殖。奶牛养殖是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尽管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群众接受程度上看,奶牛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奶牛基本形成了农户+园区+企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奶牛的政策,为奶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两村奶牛养殖时间比较长,发展基础比较好,奶牛养殖也是农民主导产业。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稳定奶牛数量,咬紧牙关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奶牛养殖。

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有效应对危机和眼前的困难,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发展速度不减,生活水平不降,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技术培训班,从技术、技能、维权、劳动保护等方面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技能,在就业上把握更多的机会,不断增加收入。

四是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组织农民群众搞好劳务输出,捕捉用工信息,有组织、有目的的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是推动能人带动战略。廖桥村有几个人在上海等地搞清真牛羊肉批发,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效益很好。该村要抓住这一机会,主动与这些人联系,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在该村及周边村子建立羊只养殖基地,长期向他们提供稳定货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某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月*日―**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xx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xx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xx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xx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xx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xx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3、加强管理,增收节支并举。各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开源节流并举,加减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计增加村级收入,一方面厉行节约,管好用好每分钱。一是减少干部职数。落实了村干部“四定”(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责、定报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两委”干部交叉兼职,使享受固定补贴和误工补贴的人数尽量控制在规定的标准和范围之内,减轻村集体负担。今年,岱岳区明确提出取消编外人员,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计生小组长、村民小组长等全部由在编村干部兼任,大大减少了村干部人数。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村“两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总数比xx年减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普遍实行了农村财务由乡镇代理记帐、代管资金,大部分村取消了会计、现金出纳,设立一名报帐员,既加强了监督,又有效地减轻了村级的支出压力。三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各级严格执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定,对村级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理财等工作程序和内容进一步作了规范,并坚持定期检查督导,实现了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现金管理、开支审批、村干部任期审计、离任审计等制度,还设立了农村财务网络监控中心,与乡镇“双代管”服务中心微机联网,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农村财务的会计电算化、监督网络化、运作规范化。

4、更新观念,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调查发现,各级充分认识到,用好一个人就能激活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带富一个村,特别是选用经济能人担任村干部已成为各级的共识。去年以来,各级都结合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大胆选用政治素质好、能够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有的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去年以来,全市共调整经济薄弱村班子598个,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实进村党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们上任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种渠道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使这些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东平县提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双强”(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标准,改善农村干部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肥城市王瓜店镇蒋庄村,原来的村干部观念陈旧,发展经济没能力、无路子,集体经济空壳。xx年,个体大户孟凡胜回村任党支部书记后,提出了“经营农村”的思路,仅春季植树公开拍卖树点,村集体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为切实提高农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级认真落实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培训五年规划,大力实施“十百万”工程,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双带”能力。去年以来,我市共培训农村党员干部31430名,建立县级科技知识培训示范基地37个,乡镇示范服务基地128个,培养建设科技致富示范村321个,党员科技致富带头户15908个。

全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对我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等相关部门以及*等镇街和近*个行政村,深入基层开展座谈交流,广泛听取了包括区人大代表在内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紧围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农村集体经济保持稳步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超过预定的工作目标。

(一)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建立村级运转财政补助机制,*年开始连续*年对行政村实行运转补助,累计投入金额*亿元,有效确保了行政村的正常运转。加大对农村地区环境长效管理和农村河道保洁的经费保障力度,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河道路网环境卫生清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长效维护,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地区人居环境。积极落实保障“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年安排资金*万元支持*个村级公共设施项目建设,加快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延伸,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年开始,区政府制定实施三年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年对龙坞茶镇*个村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的整治建设,*年又启动*片*个村、*镇*个村的全域化美丽乡村建设,*、*小集镇综合整治也带动了*等*个村的整治建设。农村地区的环境面貌、设施配套和道路交通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壮大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农村土地流转。从今年年初开始,在*、*地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累计流转土地约*万亩,并已引进两家规模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现代产业园的引进带动,将提升村集体建设用地和现有房产的潜在价值与经济收益,为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渠道。

(四)启动整村连片搬迁。近年来,区政府花大力气、大手笔对*、*部分行政村实施整村搬迁,着力通过引进大项目、大平台,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项目已经确定落户*村和*村,*景区打造和*新区建设将覆盖*村、*村等。通过整村搬迁后大项目的引进,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村集体负债,“刚性”支出在不断增长;

增收来源乏力,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化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收支难以平衡。*年全区*个行政村村集体可分配收入约*万元,平均每个村约*万元。其中*万元以下有*个村,最低的*桑园地村*万元。*万元至*万元有*个村,*万元至*万元有*个,*万元至*万元有*个,*万元以上有*个,最高的留下东穆坞村*万元。*年村级集体总支出约*万元,村均支出约*万元,*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总额*万元,平均赤字约*万元。*年区级财政投入村集体补助资金*万元,平均每村获得补助收入约*万元。依靠较高的财政补助收入,大部分村基本实现收支平衡,但绕城等*个村仍收不抵支。预计*年全区*个行政村可分配收入相比*年有所降低,约为*万元,但总支出较*年将出现较大增长,约为*万元,预计将有*个村出现财务赤字,合计赤字金额*万元,其中*个村在加上补助收入的情况下仍收不抵支。

*地区被划为*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各村在土地利用、开发建设、招引企业等方面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村集体经济发展难度极大。

**个村美丽乡村建成沥青路面*万方,公共绿化面积*万方,庭院河道绿化*万方,路灯*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个,仅靠村自身将难以维持长效管理的费用支出。三是村级债务负担过重。*年共有*个村背负债务,累计负债*万元、村均*万元。沉重的债务也带来了高昂的利息支出,如转塘何家村债务总额*余万元(含部分预付款),每年利息支出需*余万元,但其年可分配收入也仅约*万元。

(四)保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不够完善,可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一是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撤并后存在“并村不并账”问题,村里大部分经营收益仍归老村(组)所有,新村村集体大多无经营收入,只能靠补助收入维持村级组织运转,要想发展集体经济更是“小马拉大车”。二是扶持机制不够完善。近年来区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直接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土地保障、物业租赁等方面还没有一套更加系统有效的配套政策。三是对村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些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动力不足、信心不强、办法不多。不少村干部思想上过分依赖通过留用地开发建设这一条路径,而对其他增收渠道则探索不足。特别是近几年来,区级财政的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一些村干部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欠缺。

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区农村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在帮扶方式上,要从单一财政扶持转变为政策、财政、智力等综合施策上;

在工作主体上,要充分尊重农村集体组织自治原则,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利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四要强化指导。要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部门、镇街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要工作任务,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经济薄弱村、部门和企业联村结对等制度,持续对各村进行指导与帮扶。要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向各村提供切合实际,具有政策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精准指导,帮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一要整合资源增收。深入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旅游全域化发展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融合文章。要以景区化标准统一规划布点各村设施配套,切实为村集体发展旅游、服务村民、壮大集体经济提供空间支持。要指导各村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民俗、特产等,发展生态游、故地游、创意农业、民宿休闲等产业项目。如龙坞茶镇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优势潜力,日前已顺利通过省旅游局*a级景区旅游资源评估。要积极鼓励指导村集体充分利用*a级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发或者参与开发西山健身游、探险游、观光游、乡村避暑游和乡村特色小吃游、乡村民俗游等特色旅游产品。让村集体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村集体在发展“龙坞旅游”中有所作为、大有收获。二要依托项目增收。要加快*新区建设进度,积极招引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显、环境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要切实加快两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步伐,稳妥做好后续几万亩土地的流转工作,尽快形成农业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挖掘潜力增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综合整治契机,加快对村级农贸市场、物业用房的提升改造,增强商业综合体能力,着力实现业态转型,提高村集体收入来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支持和鼓励村集体合理利用山林、池塘水面、“四荒”地、低丘缓坡等资源,增加村集体收入。四要合作发展增收。支持和引导村集体以土地、物业等资源,以保底分成的方式合作、入股,稳妥参与景点打造、产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多元化发展,实现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的转变,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预支留用地指标的落地政策,及时调整布点规划,努力实现指标落地。对各村现有被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全面梳理,区政府要制定出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建设政策,按照每个村规模大小,允许相应的建设用地用于产业布局,既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又减少土地浪费。要注重发挥“一事一议”的作用,对于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项目,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通过“一事一议”“几个一点”的办法,成熟一个、上马一个,帮助村集体突破政策瓶颈,拓宽增收渠道。二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美丽乡村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和反哺。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区镇两级对村级的专项投入和各类补助要及时足额拨付到位,有效使用,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要加快制订出台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制定补助标准,明确经费投入来源,确保长效管理落实。三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加快符合条件的行政村撤村建居步伐。加强与市人社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将区内超龄农民视同撤村建居居民以及征地农民,允许一次性缴纳养老经费,享受职工基本养老金。加强与市相关部门的联系对接,争取将绿化、保洁、路面养护等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经费纳入城市绿化保洁以及背街小巷整治经费体系,减轻区级财政与村集体的开支负担。

一要规范“三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三资”平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推动村集体经营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及时、真实地公开相关信息,接受村民监督。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不断提升村集体经营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逐步合并村级账目,加大村集体资金资产融合力度。要加强对已有留用地开发建设的村的监管力度,确保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增收。二要建立典型带动机制。要立足区内实际,突出增收特色,指导各村集体组织提炼总结增收的好思路、好方法,着力形成适合本村的增收模式。要加强农村集体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先进村集体“现身说法”,努力通过典型示范,整体推动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要防范风险,建立村级债务化解机制。要严格落实债务化解责任制,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举债申报审批制度、债务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规范举债行为,坚决防止盲目举债,严防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同时要加大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积极利用好省市区财政扶持化解村级债务的各项政策,采取有效举措努力化解村级债务,着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对何家村等负债特别重的村,要采取“一村一策”的办法,尽快帮助解困。

适时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主任到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开拓发展经济思路,增强致富带富本领。二要抓考核。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对村班子和村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奖励政策,落实奖惩责任。要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机制,激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要重自治。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纳入村规民约重要内容,明确奖罚举措,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转变生活观念,消除乱扔垃圾乱吐痰等陋习,减少村级管理支出。要教育引导村民群众树立“我居住,我收益,我负责”的观念,自觉做好门前屋后卫生“三包”,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乡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的安排,9月7日―12日,市委组织部牵头,从市人大、市委党校、市财政局、民政局、农业局、中小企业局等单位抽调15名同志组成三个调研组,由市委组织部三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六个县市区,对全市村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采取听取县市区委汇报,召开由乡镇党委书记,县市区人大、农业、民政、财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业局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进村与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致富能手等个别座谈、发放调查统计表等形式进行。共调查24个乡镇、97个村(其中经济强村35个,中间状态村18个,经济薄弱村44个),召开座谈会30个,座谈党员干部群众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全市3705个行政村(居),2003年村级经济总收入共304.3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除农业税附加和公益金)3.6亿元。其中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的125个,占3.41%;50―100万元的142个,占3.88%;10―50万元的433个,占11.83%;5―10万元的421个,占11.5%;3―5万元的522个,占14.26%;3万元以下的1148个,占31.4%;经济空壳村813个,占22.2%。

总的看,我市村级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各级对发展壮大村级经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积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把加快村级经济发展作为增强村级服务功能,保证基层组织运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基层政权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议程,紧紧抓在手上。各县市区专门组织调研,分析现状,研究措施,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文件,明确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督促调度,推动了村级经济健康发展。岱岳区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发展;肥城市落实大班子领导干部联、乡镇领导干部包、市直部门帮、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带的帮扶制度;宁阳县把村级经济发展情况作为考核乡村班子的硬指标,严格奖惩,调动了乡村发展村级经济的积极性。各乡镇也都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等形式,教育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欲望,还通过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村级经济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

各级广泛引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合作等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由单一的生产经营向资产经营、资本运营转变,以农为主向多业并举、一二三产业并重发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03年,全市村级集体收入构成中,集体经营或承包企业收入2.2111亿元,占44.28%,果园、鱼塘、“四荒”和机动地承包收入0.9095亿元,占18.21%,有偿服务收入3810万元,占7.63%,盘活闲置资产收入2152.38万元,占4.31%,化解、清欠债务收入1175.52万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万元,占25.07%。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日益多样化,呈现出收入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趋势。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地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班子状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2003年,除农业税附加外,全市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仅占三分之一,而3万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经济强村干部精神状态好,发展氛围浓,发展环境好,路子越走越宽,发展后劲十足。这些村,群众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各项公益事业发展快。而村级经济薄弱村基础差、底子薄,缺资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无着落,积极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灵,发展难起步,增收无门路。这些村,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差,公益事业难兴办,正常运转难保证,村级经济及社会各项发展缓慢。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1、拓宽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调查发现,有经营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不断拓展增加村级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一是靠企业。对原有村办企业,不断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并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村级经济增长。新泰市小协镇小协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让位子”的口号,直接经营的8处企业,今年可上交村利润700多万元,5处改制企业可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万元。有的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兴办企业,通过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类服务增加收入,有的还以租赁土地、以土地参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级收入。肥城市老城镇杨庄村以260亩土地折价入股,与杨庄煤矿合作新上了废纸脱墨浆项目,村集体每年分红100多万元。有的村,选准项目,利用公共积累新上企业,增加村级收入。新泰市东都镇南鲍村依靠原有集体积累,先后建成了电线厂等10余家企业,2003年集体增收416万元。目前,全市有383个村靠发展企业实现了强村富民。二是靠服务。一些村在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积极围绕农户需求,通过成立致富协会、行业协会等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批发市场等形式,为群众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偿服务,以服务促经营,以经营养服务,增加村级收入。

宁阳县东疏镇郑庄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村里建起了养殖小区,为养殖户集中提供场地、技术、防疫、销售等服务,年增集体收入30多万元。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积极发展有机蔬菜1400多亩,通过有偿服务年增加村级收入40多万元。目前,全市农村共建立了63个批发市场、186个农村经济合作社,237个致富协会。一些村发挥劳动力比较富足的优势,积极与一些有资质、有信誉的劳务中介组织联合,组织跨省、跨国劳务输出,收取服务费,增加村级收入。全市依靠有偿服务增收的村共有207个。三是靠资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资源优势,通过租赁、拍卖、承包、入股等方式,稳定增加村级收入。泰山区大津口乡范家庄村针对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引进泰山茶苑、茶厂等项目,每年集体增收10多万元。肥城市孙伯镇庄头村在路边、沟边种植速生杨8万多株,实行村集体统栽统管,收益分成,村集体每年增收100多万元。东平县彭集镇后亭村公开拍卖河砂资源开采权,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有的村充分挥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增加村级收入。

泰山区大津口乡栗行村、沙岭村,岱岳区下港乡木营村、肥城市仪阳乡刘台村、东平县梁林村等山区村,积极开发旅游资源,集体年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全市依靠资源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1290个。四是靠资产。一些村以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为重点,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实现水库、机井等农业设施和闲置房屋、农业机械等存量资产合理流动,优化组合,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村级收入。岱岳区马庄镇坊子村对闲置的原麻纺厂院进行了公开拍卖,村集体收入10多万元;宁阳县城镇东台村利用闲置的学校院落,引进浙江一织布厂,村里以电力设施、厂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万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农村闲置资产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资产增加村级收入的村共有354个。五是靠争取。充分利用上级在山区开发、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开发、“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及物资支持。东平县大羊乡南留屯村,依托村内小流域治理项目,对上争取无偿扶持资金300多万元,把2000多亩山岭薄地整治成了优质果园,并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级收入40万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对债权、债务进行集中清查、清理。对债权,积极清收,特别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统”尾欠数额较大的村,通过清欠增收辐度比较大。同时,对债务采取清欠还债、降息减债、以物抵债、债转股、依法核销等形式,妥善处理解决,减轻村集体负担。2003年,全市村级清欠收入达1175.52万元,偿还债务6461.23万元。

2、优化环境,强化帮扶。调查发现,各地都把优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领导干部和部门包村,有力地增强了村级经济发展活力,拓展了发展的空间。泰山区、岱岳区、肥城市、宁阳县制定了税收返还政策,将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资进入县、镇工业园的项目)新增地方财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还给村集体,调动了村级发展民营经济、增加集体收入的积极性。岱岳区马庄镇老宫村引进了东马石膏粉有限公司,预计年实现利税1000万元,村集体仅靠地方税收返还一项每年就可增收20多万元。同时,各级还坚持实行包村工作制度,从县市区直机关抽调精干力量常年驻村,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资金、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的优势,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两年来,县市区共安排工作组315个,抽调县乡机关干部1253名,提供帮扶资金2028万元,实施打井、调水、修路、山区开发等重点工程项目431个,引进和帮助新上项目76个,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有的县市区按照“地域相近、条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则,选择部分经济强村或强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教方法、帮资金,带动和促进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县市区和乡镇还积极为村级发展提供资金扶持。泰山区针对部分村难以运转的实际,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线、体现政绩、优劳优酬”的原则,由区财政列支100万元,支付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费用。肥城市石横镇对6个集体经济“空壳”村,每年都从镇财政分别拔付5万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来。

会展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会展经济是伴随着现代会展业发展而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点,因其强大的经济功能,品牌效应,产业带动作用,成为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其中的节庆会展,具有关联强、互动好、效益高等优势,是我市确定的七条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链之一,更是我市构建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为更好推动会展经济做大做强,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近期,我们就相关情况做了调研。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早在**年,市政府就印发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意见》。****年*月*日起实施的《**市会展业促进条例》,是全国首部会展行业地方法规。**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从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创新发展、优化市场环境、强化政策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条措施。**市制定《会展业三年行动计划(****—**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知名会展企业落户或来**办展。**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市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促进消费增长三年行动方案(****-****年)》,明确提出扩大会展消费。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不仅为会展行业指明了方向,也为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遵循。

会展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截至*年底,我市会展相关企业**家,其中各类会展企业**多家,商务部重点联系展览企业**家,会展行业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项目运营、场馆运行、配套服务相对完备的市场格局,良好的会展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主办方青睐。****年我市举办各类规模以上展览**个,位居全国第**位、西部第*位;其中,**市举办展览**个,占全市的**%,展会数量和面积分别位居西部第*位、西北第*位。**年我市举办各类规模以上展览**个,位居全国第**位、西部第*位,展览总面积***.*万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位、西部第*位;其中,**市举办展览**个,占全市的**.*%,展览面积***.*万平方米、占全市的**.*%,展会数量和面积分别居西部第*位、西北第*位。截至**年底,我市举办的主要展会有**个,其中,国家批准保留的市部级展会*个、市级以下备案保留的**个。

场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目前,我市已建成大型会议展览馆*个,**、*、**、**和**示范区均有大型场馆设施,室内展览面积**.*万平方米,基本能够满足各类展会、节庆活动需求。****年,**万以上平米级的**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共承接重大会议活动**余场,重大会展活动**余个,累计接待***万人次,获“****-****年度中国十佳品牌会展中心”称号。

展会品牌影响力日益提升。我市三大特色品牌展会“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农高会”在全国会展行业享有盛誉。“**农高会”、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成为境内经ufi(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展览项目。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硬科技大会、中国西部国际物流产业博览会等一大批大型展会成功举办,带动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物流、航空等产业上下游联动、多元化发展。**“全域会展”城市建设稳步推进,连续多年获得“全国最具影响力会展名城”等殊荣。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会展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一些市份相比还有差距,与我市具有的历史、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相比,会展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还不相匹配。

一是自身发展程度不高。目前我市展会类型较不平衡,发展仍不充分,表现为:综合性展会多、专业性展会较少,消费型展会多、产业引领型展会少,内贸型展会多、外贸型展会少,政府主导展会多、企业自主办会和行业协会办会少,同质化同题材展会多、品牌展会高端会议少。就数量而言,我市****年展览数量**个、展览面积***.*万平方米,远低于广东***个、****.**万平方米,上海***个、****.**万平方米,四川***个、***.**万平方米。全国***个ufi国际认证展会中,我市仅有*个,与上海**个、深圳**个、成都**个还有很大差距。此外,据《进出口经理人》发布的“****世界商展百强”,中国上榜展会**个,其中**无展会上榜。

二是场馆设施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我市会展基础设施整体分布比较零散,场馆总面积偏小,目前只有*个市(区)有展览场馆,室内场馆面积**.*万平方米,与邻近的河南**.*万平方米、四川**.*万平方米相比差距较大。现有部分场馆的同声翻译、仓储、通信等会展技术及周边配套设施不全,不具备承接国外参展商较多的专业性展会的条件,无法满足新时期展览业国际化的发展需要。

三是会展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全市尚未建立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部门合力尚未形成。市级层面缺乏对会展业发展的专项支持资金,**市会展业扶持资金规模在**个副市级城市最小,市县三级政策叠加效应有限,调研时有企业反映,一些奖补政策兑现难,有的即使兑现了,对企业发展也只是杯水车薪。部分行业地方标准不符合当前市场发展新形势,一定程度上制约会展行业发展。

四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等联动不足。会展业作为外向型窗口行业,综合性强、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效应明显。我市在推动“会展+”方面还有待更大发力。如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全市缺少围绕文化旅游业的大型品牌展会。目前我市举办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资源分散、影响力有限,与我市文旅资源大市的地位不相匹配。

五是会展专业人才缺乏。不少企业反映,我市高级会展人才如项目策划师、营销人才等仍然缺乏,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一方面我市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少,仅有**欧亚学院、**外事学院、**工商职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等*所高校开设会展专业,且学校教育和工作实践一定程度存在脱节,部分院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为**%左右。对比外市,广东**所、上海和四川各**所、浙江**所高校开设此类专业。另一方面,会展人才职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基础薄弱。

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出台**市促进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建立全市会展业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商务厅、文旅厅、发改委和市会展中心等共同参与,统筹协调全市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建立会展经济统计系统,整合商务、文旅、交通等部门及市场主体的数据信息,支撑会展业促进经济发展情况。参照四川、重庆等市做法,市级层面设立会展业专项资金,明确扶持方向,奖励重大品牌展会、市场主体,引导培育新举办的专业展会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强化政策兑现督导落实。

二是优化会展发展格局。着力组建**市会展业专家库,成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主管部门、高校、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实体性**市会展经济研究院,对我市会展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联合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等。深入挖掘区域、产业特色和城乡消费潜能,重点打造关中综合性会展产业龙头,形成陕北特色会展产业和陕南绿色生态会展产业两翼协同,开展“一城一展”“一产一会”,支持鼓励各地市、园区聚焦主导产业,策划组织会展项目,培育*-*个专业型会展ip,逐步扩大**会展品牌影响力。提升改造现有场馆或新建专业会展场馆,合理布局建设商务、旅游、住宿、餐饮、娱乐、停车等服务配套设施,满足参展商、专业观众等各类人群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三是推进会展品牌建设。支持丝博会、**农高会、欧亚经济论坛扩大规模,创新组展、布展、服务、运营等模式,加大媒体、社会宣传和品牌推广力度,推动提升展会影响力。引导重点展会与论坛、推介、演艺、赛事、文化创意等相关活动融合,增强与产业招商、旅游消费的协同发展,提升展会综合效应。完善**市会展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出台我市品牌会展认定办法,健全认证指标体系,对品牌展会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本土大型展会通过申请注册商标保护、通过国际认证等提升展会的影响力和品牌优势,逐步培育推动一批本土品牌展会发展成为国家级国际经贸展览会。鼓励引入国际峰会、高端论坛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会议活动,以会招商、以商招商,拓展投资吸引、贸易合作、外交服务平台功能。

四是促进会展市场主体发展。着力健全壮大场馆运营、组展组会、设计搭建、主场服务等上下游全产业链会展市场主体,明确节庆会展产业链“链主”企业,建立产业链项目清单,实施重点会展企业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探索多种方式培育和做大做强会展企业,发挥会展行业国有企业优势,在会展场馆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承办重大会展活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鼓励优势会展企业“走出去”,依法依规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会展集团,打造会展龙头企业。引导有实力的会展企业与跨国展览公司进行会展项目合作,共同在陕办展办会。聚焦重点优势产业,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展会项目和会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支持在陕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知名展会,积极培育全市专业类、消费业品牌展会。

五是加快会展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支持高校开设会展相关专业,鼓励高校教师、学生深入会展行业实践,不断扩大专业人才规模。支持会展企业与高校、培训机构等建立人才培养、业务合作长效机制,鼓励校企共建会展教育基地和会展教育平台,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会展专业管理人才队伍。积极引入国际机构、研究国际会展课题,与国际接轨,集聚行业专业人才。建立会展志愿者基地,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训、交流工作,加速复合型人才成长。联合劳动部门,建立会展职业培训长效机制,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组织开展各类会展业职业技能大赛和发展论坛,将**打造为西部会展人才聚集地。

六是推动“会展+”持续发展。深度对接我市制造业**条、文化旅游业*条、现代农业*条重点产业链,以链为媒,搭建相关产业经贸交流会展平台,积极谋划和培育与产业链条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本土展会项目。推进会展与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支持举办地域特色突出的会展活动,逐步构建多元化、宽领域、高层次的会展产业链。建设**会展大数据中心,建立**会展云平台,办好云上展会。以品牌展会为龙头,加快策划、广告、印刷、设计、安装、租赁等配套产业发展,推动展会、赛事、节庆等活动与招商引资、论坛、推介会协同发展。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奶牛养殖村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点。想要让中国经济能够保持一定高度的快速、稳定的发展,首先要认清农村经济的现状,关键是调整好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够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能够与高速的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致的步调。同样,作为中国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也能够给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不容忽略的一种有效经济成分。充分利用好农村的有效资源,调整好发展方向并适当放开经济政策就能够将羸弱的农村经济扶持起步,使之为中国的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一、农村经济的现状。

要看清我国农村经济的现状,首先要从各个方面仔细分析,再具体深入调研、实践查看,才能根清、彻底地了解当今我国农村经济状况。

在安徽省临泉县张营乡,我们得到的相关资料情况如下:

劳动力资源:全乡镇的人口约为24万人,常年外出人口约为16万人,其余为家庭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青壮年占35.73%,其余为老人儿童,约为64.08%,还有一部分社会流动性人口。

土地资源:全乡镇共有可利用土地资源约为83万4千多亩(统计),其中包括宅基地、可利用耕地、水塘用地、生产用地和林业用地等,其中可利用耕地约为74.8%。

水力资源:张营乡北靠泉河、南邻颍河,加上内部的八公河、流鞍河(河道名称)等内河支流,沿线总长度超过24万公里。正常年份下河中水量充足,加上水库或池塘蓄水,为养殖业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资源利用情况:可利用耕地的利用率仅为87.3%左右,人力资源利用率接近42%,水力资源利用率不足50%,等等。有相当一部分的良好资源被荒废舍弃掉,这就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

全乡镇人均经济收入情况:乡镇平均每人每年收入约为1.3万元,去除外出劳工的成分,纯农村经济年均人收入仅为402元(包含经济成本)左右。

总的来讲,目前张营乡农村经济建设一直处在高成本、低收入的状态,而且经济发展失衡比较严重,弱质人口资源及劣质土地资源等并不能积极调用起来,这在资源上就造成了最重要的浪费;其次是效率低,交通不方便,剩余积累过多,不能及时有效地出售;另外就是技术太过落后,不能及时引进、更新,赶不上时代经济生产步伐;最重要的是人才,农村经济基础及相关设施太差,人才引进困难。总体上来看,张营乡农村经济仅处在极端低下的自给自足状态。

二、农村经济能够进行的调整。

要发展好农村经济,关键是对其发展方向的调整以及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调整,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能够战略性积极调用一切可调用的相关有利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

发展方向调整:在我国的农村,农、林、牧、副业占主要的优势,所以向这些方面发展比较合理些。对于土地资源来说,中国的土地集中在大多数人的手中,这是中国的人口决定的,很难改动,但也可以逐渐向少数人的手中转移;水利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但也要加强规划,逐步实现绿色合理生产利用,坚决不提倡以环境换效益的做法;劣质土地资源也可以实现部分林业的规划,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环保、实效的基础上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等。

总体上来讲,抓环保,求效益,尽利用!

农村经济政策调整:现在大多数的当地政府都对农民购农机进行补贴,目前这却是不切实际的做法。首先要看清农民的购买力,并不是那么高的;其次要看机器的利用率,目前一般的农业机器在一年当中半数以上的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利用率不足50%;再者,机器的维护费用,这也是相当高的一笔支出。这样算起来,农村农业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收益几乎没怎么增加,导致农村经济越发地不景气。在农村土地低集成度、高人口密度的现状下,农机普遍是不合理的。

所以,这就需要把方向调整到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向来。低成本,是指农民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不足的地方再由政府相应的补贴,这样以来资源都能够充分合理调动起来。比如现在的农业贷款,政府担保风险;农产品向外扩展市场,政府帮助拓展渠道;政府组建农机队伍,农民(补贴)低价有偿使用;政府帮助引进技术,向农民(补贴)低价转让;等等。要把补贴放在成本的差价上,这样才能真正降低农业成本。

其他相关调整:其他方面的调整就是严格把关、简化程序,对农业的自由发展放宽开放道路。比如一些证件、手续等的办理方面。天气就是时机,农业对气候方面的依赖比较重,是不能耽误的。

现在由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大学生自愿到农村进行发展或创业,这就出现了相当现代化的农民。通过以下的一些案例我们来具体分析:

经典案例1:张营乡李桥黄牛养殖厂。

经过相应的机器加工而来;工人也是从附近村庄招聘来的老农户,对饲养牧畜有些经验。这个案例中,政府在某些方面做得足够到位。而养殖场的一些必需资源,如饲料的原料、工人等,都是就地取材而来,充分利用了相关的.廉价资源,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一定的效益。这里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是一种趋势,比如处理闲置的钱等资源,而不是纯粹地放在银行求取利息。

经典案例2:张营乡武沟大棚蔬菜种植基地。

xx年返乡的几名毕业大学生联合创办了这个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自己学习研究种植技术,并进行相关的技术处理;从附近的村庄雇佣留守人员进行杂草处理、农药喷洒、土地翻耕等;成熟蔬菜通过蔬菜商贩卖到县城等附近各地。

这个案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创办自己的产业,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手段。这里也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和环境因素;集中了相当一部分的可利用的耕地,这也是一种趋势。

经典案例3:张营乡庞庄中草药种植基地。

这个种植基地也是由返乡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政府担保部分贷款风险;中草药种植技术直接从相关厂家引进,接受厂家的直接指导;其他的非技术方面的问题大多雇佣附近农民去处理;成熟的草药植株或其他有效成分,一部分按照相关协议卖给给予相关指导的厂家,其余的方可自由买卖。

这个案例来说,逐步从外界引进技术来进行生产,也是一种趋势。所以,根据现在农村的大多经济现象来分析,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大的重要的方向:

(1)土地资将逐渐源高度集中化,以适应大规模及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与解放初的分田地呈相反趋势。

(2)优质资源的集中化利用。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联合承包。

(3)农业生产逐步实现区域化。这主要是根据原材料及相关主要制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

的正常现象。据资料显示,现在的工业生产67%以上都在原材料产区建立厂区,这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4)生产逐步实现高度机械化。这是在土地高度集中之后必然发生的现象之一。

(5)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多元化。有生存就有依赖,各种产业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其他的种种现象总还是存在的,比如一些中间的过度现象等。

但总的来说,在农村人均收入底下的现状下,各种生产实现规模化、集中化发展是一种趋势,这样就使得农村经济的循环链条将更加丰富和完善,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高速、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对来说,从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来说,目前中国的农村经济还是开发的初级阶段。能够从根本上认识到并改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条件,农村经济还是能够给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带来惊人的收益,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不容忽略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任何经济成分都不能在后面太过于落下步调,能够将低迷的农村经济拉起来,其必将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不朽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