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研报告,我们可以了解所调研问题的实际情况,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篇精选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的调研工作有所启发。
1.因为缺少关怀导致情感发育不良。情感发育不良的表现,就是情感缺乏。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卑、自闭、孤僻等现象,并且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往往会表现出自私的状态。这样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对他人的信任感也逐渐偏低,和同龄城市儿童相比,往往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
2.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大多由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履行。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他们并无法像父母一样关爱自己的孩子,这就会导致孩子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较差,同时出现任何意外事故,都无人监管。
3.日常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启蒙阶段,如果这一阶段无人对其行为进行看管,便会使儿童自身的行为出现随意性。小到平时课堂上的不守规矩,大到打架斗殴乃至逃学偷盗,这些行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屡见不鲜,这就足以说明,留守儿童自身行为缺乏约束与管理,是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体现。
1.亲情与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心理成长方面,都长期处于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许多家长一个学期才会打一次电话给老师,询问孩子的在校情况,而孩子平时的教育,则由祖父母代劳。长期下去,必然导致留守儿童放任自我,甚至出现厌学心理,最后不得不面临辍学的选择。
2.留守儿童的教育者缺乏管理教育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农村现状来看,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打工,而农村中剩下的就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家庭儿童大多都是由老人和儿童组成,而老人并没有相应的能力对孩子进行看管。即便是履行了监护人的权利,可是大多数农村老人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状态,老人与孩子之间形成的代沟完全无法满足对儿童的教育要求,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或者思想教育。
3.父母文化水平以及价值观念对孩子的影响。由于农村外出打工的父母自身的文化程度相对有限,因此其往往会凭借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孩子。许多父母认为即便是未来走到了城市,也依然是给别人打工,所以这就会影响一些家长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进而对子女的教育也会有所影响。
4.不良社会习气的影响。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对于社会中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但同时也因为缺乏明辨是非的心,从而导致自身很容易受到社会中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
1.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相应保护体系。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来看,要想改变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建立起对留守儿童相应的保护体系。如可以实行农村学校寄宿制,这样将可以将所有留守儿童集合起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既保障了孩子的精神需求,也可以由老师统一管理,进而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成绩,感悟生活温暖。
2.注重农村地区化对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可以依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该地区自身的教育体系。如可以由村委会、学校、妇联等机构共同联手,建立起保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系。
3.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与帮扶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帮扶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还应该规定父母对孩子的义务教育行为,无论是父母还是其监护人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尊重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使得未成年人适龄的时候必须接受相应的教育。
4.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同等城市受教育权利。农民工进城打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公平待遇力度,甚至可以加大帮扶,使得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因此政府应该给予最大程度的帮助,尽可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为和谐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条件,同时也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可以与城市儿童一样,享受相应的权利,感受同样快乐的童年,获得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已过两千万,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因此,他们的成长与中国的未来息息相关,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们的言传身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这会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
调查背景。
**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皖苏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安徽省东向发展前沿县,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发展重点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发源地和皖东北革命根据地。
**县隶属**市,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87.2万,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劳动力47万人,富余劳动力26万人。
完成生产总值75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2.38亿元增长1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亿元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亿元增长21.3%。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590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4156元增长11.4%。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总数达113家增长37.8%;外贸出口额1500万美元增长57.9%。20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达78.6万吨增长2.2%被省级政府评为“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县。该县被中国特产协会命名为“中国山芋之乡”。
耐人深思的调查结果。
1,爱的缺失,性格怪僻,与人交流少。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勾通思想,倾听烦恼,鼓劲上进,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像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他们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能主动和别人交谈、沟通,不愿意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不爱说话,不爱交往,自卑感很重,不愿别人触及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人格发展不健全,据统计20%的人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说心里话,38%的人偶尔与别人说心里话。由于缺少父母的教导与指引,他们自认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与疼爱,思想有点偏激。
约有50%的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强”或“较强”,社交能力较差的占34.5%,有40%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好朋友“多”或“较多”,好朋友数目较少的占60%。从这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对友谊的渴望,与人沟通的愿望强烈。
2,家庭关系松散,临时监护人监护缺位。
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留守儿童至少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相聚一次。父母走后一般会把孩子交给自家老人看护。老人家身体不再健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显得有心无力,思维方式落后,与社会脱节,很难了解孩子们的心里所想。监护人员多半是老人,他们行动也不是很方便,照顾孩子也显得吃力,做三顿饭菜都感到困难,孩子的衣服又相当的难洗,有些年迈的老人还要照顾三四个孩子,看着他们瘦弱的身体,左手一个孩子右手一个孩子的,实在是另人心寒。我们曾笑着安慰老人家:“婆婆,您儿孙满堂,将来一定有福气的啦。”他们笑着摇摇头说“我们啊,带大了儿子又带孙子的,早就不指望享他们的福,只要他们能健健康康的长大,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少留守儿童的性格出现了偏差,并且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应变自救能力差,偶发性事件频发。
3,日常行为懒散无规范。
由于缺少父母的教导与指引,他们自认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与疼爱,思想有点偏激,调查中发现一部分留守儿童染有不良行为习惯,违纪成为留守儿童中较为普遍的现象,经常有课堂违纪行为的比例也达到了22.5%。道德也是凸现危机,20%的人平时有说脏话、偷东西等不良行为。“留守儿童”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有20%的人经常迟到旷课,25%沉迷于打游戏,30%有过打架斗殴的经历。
4,学习成绩状况堪忧,部分父母思想认识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欠佳,52%的人作业完成情况“糟糕”,62%的人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下降。九校在对留守儿童情况进行摸底后发现,留守儿童基本上属于班上学习成绩最差的部分。学习良好以上的占31.8%,较差57%。学习不好并非留守儿童的共性,一名老师告诉我们“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呈现两个极端,好的特别好,差的特别差,学习好的大多是理解父母的辛苦,据调查,父母多半希望子女,尤其是儿子好好学习,将来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并且表示会不遗余力地供孩子上学.但是有些家长在思想上明显存在误区,他们希望孩子早早地出来打工,补贴家用,帮父母渡过难关.则早早地接受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不能一概而定,但是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学习行为调查显示,只有32%的学生希望目前能“提高学习成绩”;只有28%的学生表示初中毕业后还要“继续学习”,而其他的学生则选择了“外出打工”和“做生意”。
5,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父母走后一般会把孩子交给自家老人看护。老人家身体不再健朗,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显得有心无力,思维方式落后,与社会脱节,很难了解孩子们的心里所想。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少留守儿童的性格出现了偏差,并且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应变自救能力差,偶发性事件频发。如在上学途中,由于长年没有监护人接送,有时会被同龄人欺负,碰到毒虫毒蛇也不在少数,甚至会有不法分子试图卖儿童.另外一些突发情况也不容小视,儿童意外死亡中留守儿童占很大的比例,如电击,溺水,还有自杀.
需要关注的成因。
留守儿童暴露出的许多问题是家庭、学校、政府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留守儿童多出现在贫困家庭,父母为保证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开销,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挣钱.也有经济条件尚可维系的,但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需求,忽视精神需求而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影响是无法被取代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长期得不到满足,,经常会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父母外出后,临时监护人多为祖父母,不是过分溺爱,就是无力监管.留守儿童在物质需求方面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但精神方面的关爱和指导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留守儿童是这个时代的牺牲品,他们较之于同龄孩子身上担负着更大的压力和不公.但是作为教育主导力量的学校老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没有给予特别的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没有设身处地得为留守儿童着想,自然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心理症结在哪,据调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出现了作业不会写没人帮助,遇到同龄孩子的欺负也不知道找谁诉说.本该由老师出现的地方却少了他们的身影.
3,政府政策的不完善。
政府对留守儿童家庭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而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没有起到政府积极引导的作用.一是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目前,留守儿童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引起了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十分不够,责任部门和职责不明确,有效的制度未建立,相应的人员和经费不落实,没有形成社会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和统一的政策支撑。
二是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具备带孩子进城的条件。一方面由于流入地学校容量有限,不能全部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使其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就读;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也由于经济、住宿等各种条件限制,不能将孩子随同带出,从而形成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4,当地群众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父母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婆婆、爷爷的文化程度更低一些。同时,他们在家庭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很差,针对性不强。可见当地群众多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他们交流时多希望孩子能早挣钱养家,很少谈到“知识改变命运”等话题,同时当地“读书无用论”等的说法做怪,使部分孩子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机会。
建议与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现在社会正是朝城市化发展时期,因而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在今后在段时间是不可改变的,根据对以上问题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当今相关学术研究人员的相关理论,以及相关措施取得的成效,特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并加以分析:
(一)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建议尽快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经费纳入各地财政预算。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确保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加大政府投入,积极推进城乡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让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实现家庭整体转移,优化留守儿童的生活条件。
(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发挥主渠道教育管理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在每个乡镇中心区域或者人口密集区建立一所寄宿制小学;改善已建寄宿学校的设施,切实解决学生宿舍、食堂、厕所等设施不足的问题,改善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环境;多途径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师资力量,采取聘用制等多种形式解决寄宿制学校生活老师缺乏问题;修订或新制定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寄宿收费标准及相关政策,为寄宿制中小学创造良好的办学条件。
(三)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章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建议在目前政府资金有限,难以全面建立寄宿学校的状况下,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乐园”等场所,让留守儿童放学、放假离校不离教,离校不离管。二是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村社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功能,加强村社对本村本社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三是建议充分发挥村社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作用,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建立基层党员“一对一”联系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救助。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
后记。
因此,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摆在了眼前。社会要和谐,留守儿童就必须健康成长。无论怎样,全社会都应该来关护留守儿童,帮助留守儿童。我们要对儿童负责,对民族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不能让祖国的劳动大军为国家建设流汗之后,再因为孩子流泪。让我们齐心协力,行动起来,共同托起留守的“太阳”吧!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学习普遍较差、心理压力过大。
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半数孩子表示他们最苦恼的事是“学习难度大,不知道问谁”。这些被留守在家的孩子中,有35%的人担心自己的学习,有41.8%的孩子认为自己面临的最大困扰是学习。而孩子们担心自己学习成绩的原因,也是怕不好的成绩会给父母带来更大的困扰―――“爸妈挣钱来供我,我的成绩却不好,怎对得起他们”。通过调查,70%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有些孩子还表示,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将来学不好无法面对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们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的越来越大,进而加剧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四、缺少安全意识、处事急躁简单。
这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日渐富裕,临时监护人监管不力,缺乏安全、法制教育,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容易产生安全隐患,发生安全事故。如:打架斗殴、私自外出、在外留宿、对生活无望、无自我保护意识、处理突发事情急躁简单,甚至走上不归路等极端行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建议及应对措施。
出现儿童留守家庭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队伍会日益壮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约有留守儿童多万。对于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成长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很难用法律等规章制度规范,只能通过广泛宣传和引导,引起全社会的关心和关注,多方面关心教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美国学者马斯洛指出:关怀与爱是人的本能需要。大部分留守儿童获得的只是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父母的关怀与爱被距离阻隔,而他们又能责怪父母吗?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关爱留守儿童,还留守儿童一片成长的天空,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学校安排代理家长。
学校针对监管不力的问题安排教师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每一学年初,各班主任对班级留守儿童充分搞好调查登记,建好留守学生档案,然后上报学校,由学校统一实行“一对一”的方式安排教师担任代理家长,对留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物质帮助和心理疏导。
二、进行心理疏导、开展爱心传递。
初中是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较快的一个阶段,特别是步入青春期以后,学生心理更是复杂多变。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容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对此,班主任不应动辄以粗暴的手段对待,而应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其性格、心理形成的原因,从心理上加以疏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心理课堂、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形式强化学生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心理调适以及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完善个性,提高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环境的能力。学校要求全体师生要关注留守学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开展“手牵手一起走”和“大手牵小手”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结对子,师生之间互相牵手。师生不定期的将牵手对象带回家中,让留守学生体验快乐和谐的家庭生活。班级倡导为留守学生过集体生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关怀与温暖。
三、强化思想教育、建立学习帮扶小组。
要改变“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精神状态,首先必须从解决思想观念入手,扭转其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偏差。因此,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关键。如:在班级内开展爱校、爱集体的教育,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集体荣辱观,让班级每位学生都能为了班集体的利益而努力奋斗。此外,教师在平时的过程中,要能立足实际,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使他们明白未来社会是个竞争的社会,人只有一直保持进步,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部分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到班里作报告,讲述在外务工的辛苦、没有文化找工作的艰难以及工作竞争的压力等,帮助他们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进而帮他们树立起立志成才、刻苦学习的精神,并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留守儿童”所表现出的学习不主动,成绩差等现象。我认为除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之外,还应加大对他们学习上的帮扶力度。比如:针对他们的学习状况,组织相关科目的老师集中为他们补习功课,或通过建立学习帮扶小组的形式,让学习拔尖的同学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帮助,使他们看到提高成绩的希望。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不应要求过高,而更应看重他们在学习上的表现。教师应及时表扬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或者是态度上的转变,以帮其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四、加强家校联系、消除安全隐患。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少年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利,让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让广大农村青壮年充分认识到抓好未成年人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主动关注子女的健康成长,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赚钱与培养教育好子女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在外打工无人照看子女现象的发生。“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较大,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在留守学习期间,班主任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与他们谈话、开座谈会、()由班委会反映情况等方式,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动向,了解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班主任应把了解的学生情况,经常与其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联系,及时向他们反馈学生在校情况,或向他们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对于性格内向、心理孤僻的同学,建议其临时监护人多与孩子交流,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想法。建议其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多给孩子打些电话,多鼓励孩子,使他们感受到父母虽身在外地,心却始终在自己身上。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时刻加强安全教育,留意这些孩子的心理动向,随时关注他们在心理、生理、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时矫正他们的不良倾向,发现问题及时与其父母和监护人沟通,努力助其解决困难问题。
总之,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现象必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留守儿童作为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教育难度是很大的,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但短期内未见明显效果。我们将不断探索,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为留守儿童创设一片快乐成长的天空。作为一位农村中学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我将继续关注留守儿童,并尽力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为构建和谐的班集体而努力。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前四项分别高5.3、1.6、3.9和3.1个百分点(图1)。意外伤害的发生源于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监护人履责不到位。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有20.4%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49.4%)、上学迟到(39.6%)、逃学(5.5%)的比例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8.6、4和1.3个百分点;不想学习(39.1%)和对学习不感兴趣(43.8%)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
然而,有九成多留守儿童认为学习重要,其学习态度与状态的差异,一方面缘于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与留守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与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有关,因为缺少有效监督和应有的学习辅导,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问题积累多了,势必影响学习的自信心。有58.1%的留守儿童表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比非留守儿童高出5.8个百分点。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你最信任的人是谁”“你和谁最亲近”“你的心里话主要跟谁说”“遇到困难你会向谁求助”“谁经常鼓励你表扬你”5种情况的平均百分比,非留守儿童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母亲、父亲和同学朋友,留守儿童则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但可以看到,留守儿童来自父母的支持较弱,而朋辈性倾向明显,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警惕。30.5%的.留守儿童认为校园里或周边有不良帮派团伙,25.7%认为有同学加入不良帮派团伙,分别比非留守儿童高4.3和1.4个百分。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此外,还有17.6%的留守儿童表示社会支持主要来源是自己,这表明他们感知不到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状况是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变量,社会支持弱化使得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更多,经常感到烦躁(46.0%)、孤独(39.8%)、闷闷不乐(37.7%),以及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19.7%)的都多于非留守儿童。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更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经常感到烦躁(47.6%)、闷闷不乐(38%)和无缘无故发脾气(21.5%)的女童比例比男童高3.7、1和3.5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图2)。
总体来看,留守女童负面情绪多、孤独感强。其原因:一是性别的差异使留守女童更需要父母的爱抚;二是家庭和学校的情感支持不能满足留守女童的心理需求;三是传统的社会角色期待加重了留守女童的心理负担。留守女童的家务负担远高于男童,也高于非留守女童。在为家庭转移更多劳动负担的同时,留守女童承受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与父母外出带给她们的心理影响叠加在一起,不仅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会影响到她们未来的发展。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
某县综治委的同志说留守男童是当地犯罪青少年的重要群体,称他们为“110的后备大军”。其原因:一是缺乏有效的监管,这是留守男童不良行为相对突出的直接原因。男生成熟较女生晚,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监控,否则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难以理解、掌握和内化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导致价值观和行为偏差。数据显示,留守男童更赞同诚实守信的人容易受欺骗(55.1%)、一夜成名的人令人羡慕(47.1%)和做好事经常得不到好报(39.0%)等说法,比留守女童高4~6个百分点。
二是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男童影响较大,本次调查中有91.9%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或双亲外出。父亲外出缩小了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空间,也使得家庭中缺少权威形象,使男孩的管教和监督变得更为困难。此外,对于男童而言,父亲还提供了男子的基本模式,供其参照和认同,父亲远离不利于留守男童的性别认同。
6.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的比例低于初二非留守学生4.1和8.7个百分点,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43.4%),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初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存在着种种发展的可能性,他们具有叛逆、盲目、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变化大、成绩两极分化普遍、违纪违规频繁等特征,又具有可塑性、主动、追求独立等特点。对于初二留守儿童来说,青春期的影响与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叠加,放大了种种问题。
7.父母外出对小学四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在四年级到初三6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中,过去一年,有3.6%的四年级儿童遭遇触电,比例最高;而非留守四年级儿童为1.5%,比例最低。在上网的留守儿童中,有26.9%的四年级儿童玩网络游戏,9.9%在网上浏览色情暴力内容,在6个年级中位于前两位。此外,有10.6%的四年级留守儿童在生病后选择自己忍着。
外出父母及代理监护人,因为觉得这个阶段的孩子长大了,已经适应校园生活而又尚未面对升学压力,容易对其放松监管。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易遭受意外伤害,也忽视了他们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滋生和发展。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划分,十岁左右的儿童正是道德水平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阶段,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也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76.7%)、担心见不到父母(59.2%)、担心父母不爱自己(34.6%)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曾用吃零食代替吃饭的寄宿生(49.6%)比非寄宿生高10.5个百分点,平均每天睡眠9小时以上的寄宿生(15.2%)比非寄宿生低5.9个百分点。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上学迟到(49.2%)、没完成作业(54.6%)、不想上学(45.6%)、对学习不感兴趣(48.9%)、听不懂老师讲课(62.9%)、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56.7%)、成绩下降(78.5%)以及被老师惩罚(67%)的寄宿生比例均高于非寄宿生,相差5.9~12.6个百分点。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寄宿生表示晚自习经常有老师答疑的仅有四成(40.4%)。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寄宿生学习之余或节假日最经常做的是在宿舍和同学聊天(50.1%),其次是在室外锻炼、玩耍(38.5%)和看电视(24.5%)。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就餐满意率仅六成多;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在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方面,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矛盾,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用,同时也觉得别人比自己运气好;他们觉得自己更受人欢迎,但不愿意和别人谈话聊天;他们认为自己的好朋友更多,但无助感最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对亲子依恋的研究结论是: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于婴儿应该有与母亲(或稳定的代理母亲)之间的连续不断的温暖、亲密的关系。他深信,早期依恋特征对个体后期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早期依恋的发展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关键期,儿童依恋难以重新建立,个体会出现情感不稳定的状况,面对挑战时也容易出现易怒情绪。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今社会,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沿海及各大城市纷纷崛起,这就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开放的城市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农村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使得年轻的劳动力难以在农村生存,因此诱发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热潮。
拥有3000多人口的爱新村,儿童约占总人口的30%左右,留守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20%,约有180人左右。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与母亲住一起的25.6%,与父亲住一起的有15.8%,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住一起的有35.6%,与叔伯婶姨住一起的有12.9%,其余寄托在其他人那的有10.1%;在这些留守儿童中,一年之内见过父母1-2次的占56%,见过3次以上的占15%,一年内未见父母的有29%,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呈继续增长趋势。
以上数据说明了农村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出现真空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健康与成长方面: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成长的最好阶段容易形成不良习惯,生活作息不规律,缺乏营养,很容易造成抵抗能力差,身体体质偏低等问题。
2.学习与认知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逐渐增多,网吧等娱乐场所对留守儿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使得他们上课不专心,下课沉溺于网吧,自控能力差,容易形成不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心理与品行方面: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的坐标,留守儿童常年远离父母,生活中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又缺少正确的是非观念,极易养成冷漠、自私、孤僻、偏激等不良性格和习惯。
4.人身安全方面: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生理和心理不成熟,缺少适当的约束和引导,他们极其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影响,遇到突发事件自救能力差,甚至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留守儿童群体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时期的特殊产物,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家庭、社会和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是祖国的花朵,针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需要全社会来关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建议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1.家庭。要慎重做出每个选择,家长要正确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慎重选择外出务工,要把家庭教育摆在当前最突出的位置上,家长要明白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而不是金钱;引导外出父母切实负起养育责任,尽量改善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家长处理好外出务工和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系,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沟通方式担负责任,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家长要认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切实转变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亲子间的良性互动。
2.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更全面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团体中,形成良好的心态;开展教师帮扶留守学生活动,定期家访,开展谈心谈话活动,及时发现留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闪光点,了解家庭生活环境,消除不利因素;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家长和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学校应开展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针对个人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
3.社会。政府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大对农村娱乐场所的管理,努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制定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地开办农民工子女学校,提供优质的入学条件,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和关爱;村妇女儿童之家要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劳动知识培训,让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社会各界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完善家庭教育志愿队伍,成立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站,从生活、学习、思想、安全上关心留守儿童。村干部实行包片负责,组织老教师做好代理家长工作。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我们当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希望各级组织、社会各界都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共同努力,让祖国的花朵更加灿烂,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强大。
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致使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就越来越多。我们通过对贵州省安顺市几个村的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提出我们的建议。
国家近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关心,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况,让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进入到人们关注的视线之中,让他们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帮助。为此,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xx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安顺市平坝县开展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研。
1调研时间。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样本选取。
抽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齐伯乡的4个村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调研过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实施调查,并分层随机抽取50名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
齐伯乡位于平坝县西北部,东接清镇市犁倭乡,南接十字乡,西接乐平乡,北连织金县,全乡总面积80.74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其中省级一类贫困村十个,二类贫困村3个,全乡总人口1.8万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乡民知识文化相对偏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况十分普遍,导致滞留在家的儿童达到大约1200人。
3调研过程和方法。
齐伯乡地处偏远(据县城28公里),山势起伏较大(南高北低),地势险要,平坝县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齐伯乡。为了全面了解齐伯乡留守儿童的现况,我们在乡团委的帮助下对齐伯乡的齐伯村、下寨村、跑马村、格支村四个村进行抽样调研。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们采取徒步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在调研地点,深入到每户农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采取问卷调查及对儿童和监护人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儿童的现状。
4调研结果及分析。
结合此次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统计总体状况如下:
4.1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极小部分自己单独住。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主要责任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监督他们的学习,但能给留守童辅导作业和在思想上进行教育的监护人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监护人能够辅导儿童做业和进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儿童会自己做饭,洗衣服,独立生活,40%的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和孩子通话。
4.2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发现但其影响较大。根据我们走访四个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所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没有父母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18%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7%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与孩子分开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心理上的寂寞与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33%希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关注。
3、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20%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会时常产生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孩子也想读几年的书就出去打工。因此,关注他们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学习、教育状况。
在齐伯乡四个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儿童的学习下降:
1、结果显示,85%的儿童喜欢学习。但是学习成绩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有25%的同学会去问老师,其余50%希望父母帮他们解决,但是父母不在,这些问题就一直积压而又的不到解决,就导致了他们成绩的下降。
2、留守儿童放学回家,50%的学生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别是去看电视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但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监护人会监督他们学习,而孩子不愿意被监督认真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调查结果中,50%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学,只有8%的监护人是高中以上文化。这也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素。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及时的解决,成绩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是很困难的,“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关注。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1.留守儿童数量比例大且女孩多于男孩。
在本次调查中,我村的留守儿童中女童大约占75%,男童多随父母外出读书。其中,有35%的留守儿童为双亲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占65%.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愈来愈多。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
在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有80%是父亲外出打工,由母亲抚养孩子兼务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只顾工作,不顾孩子的学习情况,放其自生自灭。有20%是父母双方外出务工由奶奶爷爷或外公外婆抚养。还有少数是托付给亲戚抚养,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最严重,因为监护人对其教育的了解一片空白。
3.留守儿童不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有些行为习惯欠佳。
农村的留守儿童多为隔代看护,长辈对其教育不重视加上孩子从小没接受严格教育,不按时完成作业,家里长辈只顾养家糊口没顾及孩子的读书情况,造就孩子的懒性甚至有些孩子还有打架、吸烟等不良行为。这些问题都是从小父母忽视教育没好好教育孩子造成的。
1.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从小缺乏家庭教育,造成孩子对学习缺少热情和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有些孩子会逃课、打架、谩骂老师。留守儿童没人管教,自觉性较差,造成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留守儿童从少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不仅对其学习而且在行为习惯上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只有从教育上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教导,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引导。
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特别是教育这一方面。有些孩子是由奶奶爷爷抚养,老一辈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导致他们不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关注吃喝其他方面的问题。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关怀,但很多父母外出工作只顾撰钱没时间了解孩子的教育情况,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很多孩子在教育这方面跟父母的交集几乎为零,跟自己的父母没有交流的机会。这种长期的缺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3.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很少,孩子跟家长存在代交。
父母外出务工,一方面本身就很少机会跟孩子交流,寄托爷爷奶奶抚养孩子,他们在孩子的学习教育方面不能给予帮助,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老一辈一般比较疼爱孙子,在孩子的学习上管教不够严格。另一方面,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期,需要多与父母交流和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交流,久之会缺少感情,造成孩子不会主动跟父母说自己的想法和倾诉一些烦恼。父母因为忙碌没有抽时间多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各种关怀。日积月累,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少,长期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小结:从以上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看,第一从家庭角度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不平衡,很多父母为了赚钱养家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方面的需求,只提供吃喝上的满足远远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没意识应该为孩子提供教育心理其他方面的关爱。家长希望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但却常常在经济收入跟教育方面取舍不当。第二从家长方面看,家长的教育能力跟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农村的家长本身文化水平就比较低,在这方面上不能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但由于经济能力有限跟观念问题,几乎很少家长会在教育上为孩子提供家教或辅导班方面的投资。另外,家长整天忙碌于工作,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一无所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心理上的困惑等方面的关注更是少的可怜。即使有关注也只是停留在有没有完场作业这项最基本的观念上,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对于处于身心发育的时期父母缺乏提供充分的精神上的了解跟知识的全面解答,这些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三从农村学校教育角度看,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育跟不上国家平均水平。不仅师资严重缺乏,教育设备、教育资源都比较落后单一,教育力量很薄弱。而孩子的成长中离不开学校老师的教导,学校应该通过教师、集体关爱活动为留守儿童带来心灵上的温暖,以弥补孩子因缺乏亲情关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由于农村教育理念、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制约,致使孩子不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所以,学校应该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师资力量为当地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让孩子都能全面健康成长。
目前,随着各界人士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的大力帮助,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近年来逐渐有所减少。只有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帮助,才能让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解决,从而给农村留守孩子提供一个完整健康的成长环境。
1.借助政府力量,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
国家应该更加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发挥自身职能,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支持,完善国家教育体制,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政府要贯彻实施“三农”惠民政策,重视农村存在的问题,为早日建设美好农村和城乡一体化采取积极措施,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让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将来为国家做贡献。其次,国家要加强经济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制定惠农政策,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村的家长可以尽量不用外出务工养家,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关爱孩子,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最后,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建设教育基地,配套教育设备,投入更多的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农村教育水平。及时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达到国家总体平均教育水平。
2.完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主导作用。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学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乏只有通过学校的帮助来弥补,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孩子提供教育帮助。老师要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多开展集体关怀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必要的关爱,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老师要定时到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跟身心情况,还要定期跟孩子的监护人交流,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垫下基础,给孩子实现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美好环境。
3.引起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职能。
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的教育除了靠政府、学校、家长,也离不开基层的大力支持。儿童教育是社会各阶层共同的责任,村政府应该建立教育咨询点,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暑期期间,村委会可以通过邀请当地各校大学生到农村进行三下乡支教活动,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为孩子们提供学习的指导和各方面的交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工作,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农民工大规模涌入城市务工开始,已经持续了将近20年之久,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阻碍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国家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尽快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大力帮助,争取早日实现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和上亿农民工的重大问题,同时,更关系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国家政府的职责,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尽一份力量和一份职责,伸出援助之手。只有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共同承担职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希望社会能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争取为农村留守孩子提供一个美好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儿童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学好文化知识,实现全面健康成长,将来为国家的建设做贡献!
我市很多农村乡镇中小学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0%以上,最多的乡镇甚至高达70%。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难题,各学校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难面前,广大教育工作者选择了给自己加压,对留守儿童不歧视、不冷落、不放弃,努力让每位留守儿童学会自主学习、独立生活,创造条件使得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生活上享受到温暖、学习上得到关爱。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时与家长沟通。农村中小学普遍对留守儿童进行了登记,建立了联系卡,昌江区丽阳乡余家希望小学还挤出资金,按生均每学期1元的电话费补助教师,加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增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鱼山镇中心学校还提出要求,让教师经常家访,改变教育方式方法,上门送关爱,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二是教师无偿辅导。不少学校采取放学以后对留守儿童开小灶的措施,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无偿辅导学生作业,通过托管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是指导家庭教育。鱼山中学抓住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高峰,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指导,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长以前的那种只关心学习成绩,不关心学生心理;只知道训斥责备,不懂得理解关爱;只关心物质生活,不重视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态。
四是鼓励学生交流。乐平市塔前中学还专门安排了,鼓励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鱼山镇中心学校开展红领巾帮扶,鼓励学生结伴同进,组织留守儿童才艺展示和竞赛活动,为留守儿童打开心扉,增进与外界交流创造条件。多项活动的开展,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五是教师结对帮扶。浮梁县福港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下到班级蹲点,与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并采取结队帮扶的做法,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留守儿童进行教育,还动员学校教师捐款捐物,为留守儿童买雨伞、雨鞋,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留守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学让一部分留守儿童,将生活费委托班主任代为管理,帮助他们科学理财,使家长消除了后顾之忧。
各校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许多留守儿童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数量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牵涉面又广,仅靠教育一家很难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师负担过重,教育经费紧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确实存在很多困难。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数量庞大,近期看来似乎只是家庭问题,若干年后就有可能成为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的教育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每年才联系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内都不与孩子联系。尽管有相当部分的外出务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由于他们处于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虚、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等。有些在外务工父母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学习条件,经常给家里寄钱、寄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存在乱花钱的状况,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调查显示,平均约有65%(有的县区高达70%)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祖孙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岁左右,老人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无从谈起。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无法完全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
由于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龄的代沟无法在思想上沟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调查结果显示,有不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大多数教师也反映留守儿童中“学困生”、“问题学生”较多,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有厌学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文化水平较弱,学习上缺乏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作业态度和质量都有明显不足,留守儿童年龄都不大,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健康出现偏差,更谈不上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价值取向。出现不遵守规章制度、不诚实、拉帮结派、欺负同学、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习气。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质享受,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沦”、“拜金主义”等。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家庭、学校、社会及各方共同努力,协调合作。
改革户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
为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拥有平等的就学权利和环境,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鼓励城市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的同时,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以帮助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在比较集中的地区解决其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者、办学环境以及学校的师资等方面应由具体的要求,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提供达标的受教育场所,可以减少公办学校的办学压力。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更多的流动人口的子女可以随父母进城。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在有条件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第一,改善留守儿童的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及广大农民子女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吸引农民工将他们的孩子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以对留守儿童的管护。
第二,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孩子们课余时间在儿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松,开拓了视野。
第三,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四,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并协调各方的关系,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第五,建设校外活动室阵地,利用镇综合文化活动室、村部等建设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从所调查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不好心理和行为,都可以从他们现实生活环境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第二,积极组织“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宣传和保护的责任。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留守儿童的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抽取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县齐伯乡的4个村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调研过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实施调查,并分层随机抽取50名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
齐伯乡位于平坝县西北部,东接清镇市犁倭乡,南接十字乡,西接乐平乡,北连织金县,全乡总面积80.74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其中省级一类贫困村十个,二类贫困村3个,全乡总人口1.8万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乡民知识文化相对偏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况十分普遍,导致滞留在家的儿童达到大约1200人。
齐伯乡地处偏远(据县城28公里),山势起伏较大(南高北低),地势险要,平坝县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齐伯乡。为了全面了解齐伯乡留守儿童的现况,我们在乡团委的帮助下对齐伯乡的齐伯村、下寨村、跑马村、格支村四个村进行抽样调研。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们采取徒步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在调研地点,深入到每户农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采取问卷调查及对儿童和监护人访谈的形式来了解儿童的现状。
结合此次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统计总体状况如下:
4.1生活状况
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是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跟随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亲戚住在一起,还有极小部分自己单独住。留守儿童监护人的主要责任是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监督他们的学习,但能给留守童辅导作业和在思想上进行教育的监护人很少。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左右的监护人能够辅导儿童做业和进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儿童会自己做饭,洗衣服,独立生活,40%的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和孩子通话。
4.2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发现但其影响较大。根据我们走访四个村的留守儿童家庭所调查的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三个问题:
1、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没有父母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18%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7%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与孩子分开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强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心理上的寂寞与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闭自己,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5%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33%希望在学习上得到老师的关注。
3、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20%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会时常产生矛盾,特别是爷爷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导致一些孩子也想读几年的书就出去打工。因此,关注他们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学习、教育状况
在齐伯乡四个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主要有三个因素导致儿童的学习下降:
1、结果显示,85%的儿童喜欢学习。但是学习成绩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有25%的同学会去问老师,其余50%希望父母帮他们解决,但是父母不在,这些问题就一直积压而又的不到解决,就导致了他们成绩的下降。
2、留守儿童放学回家,50%的学生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别是去看电视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据我们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但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80%的监护人会监督他们学习,而孩子不愿意被监督认真的学习,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调查结果中,50%的监护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学,只有8%的监护人是高中以上文化。这也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的关键因素。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及时的解决,成绩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学校教育是很困难的,“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根据调查问卷统计得出,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关注。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5.2学校方面
学校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首先,学生的后天性格与能力的好坏有大部门和学校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带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我们调查结果显示有33%的留守儿童希望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老师关注,这对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重要;其次,学校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对于留守儿童应该给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习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第三、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5.3社会方面
社会是将来孩子们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台,社会的关注对于留守儿童极为重要,社会关注、支持。会让他们更快的学会感恩,人学会感恩了方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孩子们对社会一个很好的理解,是他们走入社会的必要过程,提前认识到社会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会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们会尝试着去改善社会,使社会充满光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孩子的影响缺一不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张白字,是这三个因素给了颜料,但是图画的绘制是他自己来完成。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使得我们给予他们的颜料更加的丰富阳光。
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强化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家长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父母可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多与子女进行交流,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并及时引导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
关注“留守儿童”身心成长是一个繁杂的社会问题,县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积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开展“代理妈妈”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具体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留守子女”的抚养教育责任。共青团可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和城市儿童开展手拉手活动,各级关工委要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与特困和问题的“留守孩子”结对帮扶,让他们能得到更多的亲情和关爱。
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要把解决“留守”问题作为当前“三农”问题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改善农民工子女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xx是个农业县,青壮年劳力外流量大,留守儿童多,据统计 (以父母双双外流为统计对象),全县5——16周岁少年儿童55314名,其中留守儿童约17816名,占这个年龄段总数的32.2%。个别村庄的儿童留守现象尤为严重。例如杨溪乡墩上村第二村小组,5——16周岁的22名儿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达91%。儿童留守,尤其是农村儿童留守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托监护——借居在亲友家;无人监护——独立面对生活。从调查的情况看,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比例占到91.6%。这些留守儿童的亲情教养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学习、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问题日益凸显。
1、学习成绩差强人意
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用心温习,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理想是留守儿童中较普遍的现象。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占1%,中上的占18%,中下的占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过低。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少,因而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长认为读书并不重要,自己不读书,外出经商照样赚大钱,因此不重视子女的学习。二是监护人无力辅导学业。隔代监护的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有的还要农作,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给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帮助和辅导。三是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据许多教师反映,有的监护人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就归学校管,与自己无关,自己不知道怎么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问题众多
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孩子大都采取“只要不犯大错就行”的放任态度,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养成自私任性、孤僻顽劣等极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价值导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使得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而在学习中又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导不到位。少年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许多烦恼与冲突,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交流,而监护人又难以察觉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进而产生众多的心理问题。三是教育方式不得当。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和“棍棒教育”型家长的比例高。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着,无形中助长了孩子极端个性的发展。
3、情感干涸呼唤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儿童留守是当前一个不可小视的社会问题,也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是事关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学校应成为留守儿童温暖的家
学校应担负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家。xx县韬奋学校于去年9月开办留守儿童托管班,创建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个重心:以寄宿制管理为中心,从行为习惯、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多方面对留守学生进行引导和管理;三个立足点: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方面突出要求,优化教育和管理,加强了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定时、及时向他们反映孩子的在校情况和表现;四个建立: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全方位关爱留守学生。可以说,韬奋学校为留守儿童再创了一个温暖的家。
韬奋学校的做法,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的经验值得一些学校借鉴学习。
2、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xx县关工委组织“五老报告团”进校开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动和邓埠镇倪桂村关工委正在实施的对村里部分留守儿童进行义务监护等措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
(1)为学校、留守家庭捐赠亲情电话,方便孩子与父母的亲情沟通;
(2)努力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社会各界多关注一些身边的留守孩子,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3)创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家长要提高教育素养,改进教育方式,帮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保持与学校、老师的联系,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变化。家长应尽可能在本地务工或一方在本地务工,并常回家看看孩子,加强亲情沟通。
近年来,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增加,导致留守的妇女儿童人数逐年递增。为全面了解全市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的现状,进一步做好关爱帮扶工作,xx市妇联对全市农村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1、留守妇女儿童基本生存生活状况。
xx市共有14个乡镇,116个行政村,农村妇女9.6万人,其中留守妇女4450人。这些留守的妇女多数在30—50岁之间,她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无法随丈夫一起外出务工,只能留在家里务农,照顾老人、孩子。
xx全市共有儿童69184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2541人。这些留守儿童中,父亲单独外出的占69%,母亲单独外出的占12%,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占12%。这些留守儿童多数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少数被托付于亲戚照顾或被父母送于长托,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联系,多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有的几年才能见一次面。
一是留守妇女精神压力过大。留守妇女由于要照顾老人、孩子,要承担家里的劳动,要维持家庭的和睦,精神始终处于紧绷状态,加上丈夫不在身边,使留守妇女在受了委屈时,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心里和精神的压力等不到缓解。
二是留守儿童思想容易偏激。留守儿童因为长期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老人都认为只要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对留守儿童的其他行为不是特别注重,使得多数的留守儿童养成不良的行为,思想出现偏差,等到父母回来约束他时,他会觉得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没有管他的资格。
3、留守妇女儿童亟待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留守妇女的健康问题。中国的传统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现在,由于丈夫外出务工,使得妇女从丈夫的贤内助一下转变为家里的顶梁柱,一个人承担了夫妻双方共同的家庭劳动。特别是在播种、秋收的农忙季节,主要劳动力的短缺,就是花钱也请不到好的劳力,这就导致留守妇女只好重任一肩挑,最后积劳成疾。还有一部分留守妇女因为家里困难,使得她生病了也舍不得去看,又因为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不能及时发现,等到丈夫回家时,病情已经发展过重。因此健康问题是困扰留守妇女的一大问题。
二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数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三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儿童多数和长辈、亲戚生活在一起,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亲戚的不好深管,使得留守儿童的行为得不到约束,长辈、亲戚的监管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受到某些侵害,成为了留守儿童发生意外的主要因素。
4、留守妇女儿童最大的期盼与需求。
家,是每个人的港湾,最幸福的事就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留守妇女儿童最大的期盼就是与家人在一起生活、工作、学习,因此,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自己的家人在家乡可以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1、主要开展了哪些健全完善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留守机构。
一是组建“留守儿童之家”、“妇女之家”。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根据上级妇联的文件精神要求,我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和“妇女之家”。二是组建留守妇女互助组。组建了196个留守妇女互助组,通过在一起做手工编织、合伙开小饭店等形式,互帮互助,共同增收。三是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双学双比”等活动,以家庭文明引导留守妇女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切实提高留守妇女的文化素质。在节假日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搭建妇女平台,推进留守服务。
一是健全档案,规范管理。市妇联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摸清并掌握留守家属基本情况,重点了解留守儿童家长姓名、外出务工地点、联系方式等基础情况,完善留守儿童登记表,二是通过“妇女之家”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各种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系列服务活动:联系农业、劳动部门对留守人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在节日期间对特困留守家庭开展送温暖活动;为留守妇女搭建创业平台;请妇幼保健院的医生传授妇幼保健常识,另一方面利用“妇女之家”深化对留守妇女儿童的维权服务,对留守妇女儿童开展安全教育,使“妇女之家”真正成为留守妇女儿童信赖和热爱的温暖之家。三是营造和谐社会,搭建魅力平台。妇联通过送法下乡、进校、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在学校进行广泛宣传“以人为本”、“尊重儿童”、“以德育人”等新观念,通过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环境。四是维护留守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利用12338妇女维权热线,积极开展维权行动,热情接待来访留守妇女儿童,进一步畅通妇联组织和妇女群众的沟通及妇女诉求渠道,从源头上维护留守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拓展帮扶措施,关爱留守妇女儿童。
xx市妇联把关心关爱留守妇女儿童工作放在首位,通过开展妇女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帮助想要创业,又缺少资金的留守妇女解决资金问题。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开展各项关爱活动。联合济仁医院免费为农村留守妇女进行妇科疾病检查。同时,利用节日之际到乡镇、社区走访慰问贫困留守妇女儿童,帮助留守妇女儿童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困难,把社会的关爱和温暖及时送到他们身边。在六一节期间,爱心企业家们看望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和运动服、书包等礼品。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xx市妇联组织20名巾帼志愿者以“爱心妈妈”的名义走进安化小学,与20名留守儿童牵手结对。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享受社会大家庭的浓浓亲情。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二是为强化留守流动儿童监护人的监护意识,妇联在各学校开展一系列家庭教育讲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了监护能力和水平。三是关注留守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积极引导留守妇女儿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对留守妇女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培训、免费开展各项技能培训,提供心理咨询等。
2、取得的工作实效和成功经验。
一是教育部门和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工作的重点,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列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二是乡镇党委把留守妇女儿童的需求提上了重要日程。xx市有些乡镇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还和相关部门积极联系一些加工、编织等适合居家从事生产的产品订单,让一些外出务工人员结束在外务工,回乡工作、创业。
三是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大了。市妇联经过对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状况的宣传,使社会各界提高了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关注程度。
3、最受留守妇女儿童欢迎的关爱服务工作有哪些。
一是关爱救助活动。每个人都希望被关爱,但是留守妇女儿童却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因此一些关爱救助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妇女儿童感觉到他们是被关爱的、是被照顾的。
二是亲子活动的开展。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家长,而亲子活动的开展,促使外出务工的家长至少有一方回来参加活动,让留守儿童见到父母,和父母一起制造回忆。
4、对健全完善留守妇女儿童服务体系工作有哪些设想与打算。
一是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妇女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妇女儿童生活、思想、教育工作作为解决留守妇女儿童生存环境重要措施,列入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妇女儿童监护网络。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是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家长学校是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的主阵地,要进一步规范对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第二监护人培训、打工父母学校等特色家长学校,以及咨询站、服务热线等多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要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通过家长学校积极向留守儿童家长或第二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时,要把家庭教育知识纳入培训内容,正确引导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指导父母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1、目前留守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一是缺乏家庭的安全监管,造成留守妇女儿童生活中存在着诸多隐患。留守妇女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妇女、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对留守妇女儿童存在负面的影响。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各种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投入使用,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得到丰富,但由于缺乏监管力度,加之留守妇女儿童的自保能力较弱,无法抵挡外界的伤害,使一些留守妇女儿童不同程度的受到侵扰。
三是留守妇女儿童工作机制和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市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留守妇女儿童工作机制,有关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社会公众对留守妇女儿童的关注和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社会大众群体关注留守儿童意识不足,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2、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认识度不高。现今社会对留守妇女儿童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度不够高,多数人认为,“留守”就是一方在家,另一方出去而已,还没有认识到,丈夫的外出务工,对妻子、对老人、对孩子、对家庭造成了怎样的伤害。父母的不在身边,对孩子的生活、学习、成长造成了怎样的失误。
二是重视度不够。政府对切实解决留守妇女儿童的生存环境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监管不到位,在留守妇女儿童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三是缺乏相应制度。留守妇女儿童有问题时不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制度,形成了我们想说,无人听,想做,做不了,想管,不能管的尴尬局面。
3、意见和建议。
在留守妇女儿童就医、就学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关照,在遇到留守妇女儿童受侵害的案件时,要视情况作出相应变通,使问题快速有效的解决。同时,出台具体的工作机制,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专门的实施制度,专门的监察制度。
近年来,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问题不断凸现,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者双方离家在外打工者,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和户籍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有关调查报告指出,全国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缺失父母”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困惑,从而导致其情感孤寂、道德教化缺失、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不健全以及人身安全度不高等问题。
本年度寒假,我到垫江县澄溪镇南华居委会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任务之一就是深入到居委会下属的农村走访,为居委会留守儿童家园展开调查和宣传。本次调研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及心理等角度,对在澄溪镇天台小学就读的60多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走访,经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业表现受学习和生活中许多因素的影响。涉及的方面有:生活、学习以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等。我们开展此项调查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探究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因素,以期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
一、基本情况及调查的过程概述。
澄溪镇是国家级示范小城镇,是垫江县的交通要道和经济重镇,澄溪镇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可谓物阜民丰,这里有全国目前开采量最大的卧龙河气田,以及相关的脱硫化工产业等等。而我参加实践的南华居委就在澄溪镇街道,居委会的辖区之一就是澄溪街道目前正在开发的片区,这一地区主要是开发成为全县最大的高层住宅小区—富华新城,处理这一区域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相当严峻;这一区域主要的居民是非农业人口,主要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和企事业单位工作。居委的另一片区就是镇街道附近的农村,多数居民是农业人口,青壮年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务工,家庭经济情况较差,长期是老年人和小孩子在家,留守问题严重,工作相对较繁杂、难度较大。
我们本次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的实地调研,选择了从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因素。
第1页(共5页)。
这一角度切入,这样做是考虑到学业始终是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我们通过对留守家庭一家一户的走访,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为探究影响留守儿童学业的因素,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
二、调研内容和结果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我们主要是通过结构式访谈向社区内的60多名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提问和谈话,并作主要谈话记录。根据调研计划,访谈提纲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基本学习、生活状况及“留守儿童”父母务工的基本情况,并重点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现状作联系比较。
(二)调研内容和结果分析。
1.隔代监护的影响。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在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有9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还有很少一部分被托付给亲戚或朋友。大多数留守儿童觉得相处情况很好,很愿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从我们的观察和访谈看来,隔代监护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祖父母毕竟年岁已大,时常疾病缠身,需要吃药养病,日常家务的压力就此过早地压在孩子身上;最重要的是学龄儿童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在家常常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答,再加上学习环境有限,留守儿童在学习的先天条件上就比较落后。
2.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影响大。
从我们的访谈中得知,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打工,一般回家的时间只限于过年,只有父母在重庆打工的回家的频率稍高。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亲身份角色的缺失带来的副作用会越来越明显,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的纽带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并且无可取代的。父母外出打工给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情感孤单,这种和父母亲之间的情感的缺失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
3.家庭经济状况。
本居委会内的留守家庭的经济情况普遍较差,孩子的教育支出和学习环境也相对较差,只有少数家庭经济较宽裕,孩子的学习条件稍好。
4.学习情况。
通过访谈得知,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学习抱有一定的兴趣,表示对学习很有兴趣,许多孩子表示非常喜欢学习,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有少数学生成绩较差,对学习没有信心,学习兴趣、习惯都很差。总体来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很少,多数处在中上的阶段,还有少数成绩较差,三者比例大致为1:7:2。
5.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了解情况。
天台小学开家长会的频率一般是一个学期一次,时间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以。
总结。
考试情况为主。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会都不是父母亲自参加,父母对孩子学习情况的了解多数来源于询问自己的孩子或者跟老师电话联系。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关心程度明显不够。
学校多数学生不是留守儿童,因此,在没有和居委会联合成立留守儿童家园的时候对这部分学生的关注明显不够,很多班主任甚至不了解班上那些同学是留守儿童,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应有的关心和照顾。
三、主要问题及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大多数留守儿童则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平时对孩子物质给予的多,在精神上关注的少,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由于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由于临时监护人不愿管理教育或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力淡薄,对待学习马马虎虎。由于监护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
2.学校、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力度不够。
学校是留守儿童所待时间最长的场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推进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还比较低,正是给予良好引导和矫正的最佳阶段。留守儿童已经缺少来自父母的直接关怀,更加需要学校老师的关心。
3.学业认知有限。
居委会的留守儿童对于学习都充满热情,也深知好好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志向,对于学习的长远目标都比较模糊,许多孩子只知道他应该好好读书,但其实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学生对于学业的认知是片面狭隘的,这不利于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表现。
四、措施和建议。
1.家庭方面。
留守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留守学生家长要从孩子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出发,尽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留守学生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落问题,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要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健康理念,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若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同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采取更多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学生的代管人和在家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2.学校方面。
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班主任与留守生交流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学校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
加强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沟通,使学校了解每位学生的监护人状况,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能够给予适当关怀、学校与家长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3.社会及政府方面。
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教育部门可开展家长学校的工作,利用农闲时期培训留守孩子目前生活的照顾者,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让他们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会教育孩子的本领。要号召全社会共同关注,开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救助机制。
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
经过这次调研,我深入农村了解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现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措施,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为广大留守儿童解决教育、生活、心理健康、安全等问题。同时,也希望留守儿童教育事业会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
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时期,而此时父母的亲情和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陪伴和教育引导,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造成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揭示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情绪问题。
(二)行为问题。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潜移默化性、长期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既缺乏亲情关爱,又缺少严格管教,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社会环境负能量影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偏多。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抽烟、饮酒、逃课、撒谎、打架行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儿童[2];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铺张浪费、卫生习惯差、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关心他人、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也明显偏多。
(三)性格问题。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严格管教,在期盼与失望、孤独无助、放任自流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与合作,敏感多疑、自惭形秽、自卑内向、悲观消极退缩,胆小怕事或放荡不羁、抑郁、叛逆等性格。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3]这些不良性格都将是他们未来成长的障碍。
(四)学习问题。
(一)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缺失。
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是儿童最初、最重要的外部支持,是儿童获取其他外部支持的基础,在儿童健康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心理氛围是儿童最重要的心理资源,也是他们深刻体验生活、积累经验、构建自我的来源。然而留守儿童却因为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关注与支持而丧失或部分丧失了这一重要支持来源。”[5]使孩子在心理上缺乏最温馨的亲情依恋,缺乏最安全畅通的情感与思想交流沟通,也缺乏行为与性格塑造的榜样与监督。因此,缺失家庭支持和亲情关爱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二)监护人管理不当。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朋监护。隔代监护主要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监护人往往年龄老化、身体较差、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水平不高、代沟巨大,对孩子一是无力教育管理,二是教育管理方式方法落后,最大的问题是放纵、溺爱。单亲监护指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一方留在家里独自承担家务农活及养育子女。单亲监护总体上优于隔代监护,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不齐全的问题。由母亲监护的留守儿童没有父亲在身边,在成长中就缺乏理性、规则、勇气、刚强等男性阳刚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由父亲监护的留守儿童则缺乏温情、细腻、隐忍、委婉等女性阴柔性格特质的陶冶塑造。而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最佳的性格特质是双性性格特质,既有男性阳刚的一面,又有女性阴柔的一面。所以,单亲监护主要的问题是会导致孩子性格发育的弱点。另外,单亲监护者往往一个人在家承担起全部家务与农业生产的任务,十分忙碌劳累,容易造成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亲朋监护往往使孩子到一个自己相对陌生的环境,不但基本缺失家庭支持与亲情关爱,而且难于适应,更别说融入新环境、新家庭,让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些亲朋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区别对待,有歧视、不公平公正,甚至虐待等态度和行为,这显然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三)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些年来随着留守儿童问题被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学校教育无法弥补家庭支持与亲情缺失对儿童成长带来的影响。而且农村学校,特别是基点校无论是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还是师资队伍数量、水平与事业心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留守儿童教育上最主要的问题,一是缺少专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二是没有起到联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主导作用。
(四)社会支持不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都加入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列,采取了不少关爱、帮扶措施,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雷沃留守儿童公益计划、春雷计划、春苗营养计划等,重庆市涪陵团区委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青商会争取政府购买资金,通过聘用在读心理学研究生志愿者逐一走访摸排后确定受助者,再聘用本地具有心理咨询资质和经验的专业志愿者对受助者进行一对一的帮扶,通过节日家访慰问、电话访谈、互动作业等方式与受助者建立帮扶关系,为受助者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成心理健康评估报告并总结项目成效。[6]但目前许多团体的关爱帮扶措施往往是任务性、一时性、小范围的活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全面性,更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注与支持。(五)政府治理不够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改革和投入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差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寄宿制学校的普遍建立,为解决偏远地区儿童上学和流动儿童救护不力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总的来说,政府的投入和监管力度还不够,城乡差异依然较大。首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辍学率,特别是隐性辍学率仍然偏高,高中入学率偏低的现象在短期内还难以解决。其次,政府对学校周边的监管力度不到位,黑心商贩为了个人利益,不顾儿童身心健康,网吧、歌厅、游戏厅、垃圾食品等仍然像毒瘤一样在学校周边蔓延。再次,政府也为解决在父母身边的流动儿童入学难正在努力。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二元户籍制”依然存在,政府在法律、政策层面改革的不完善,“对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仍然存在不公平待遇。”[7]不少地方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些在父母身边的适龄流动儿童为了上学不得不无奈地选择办学条件十分差的“打工子女学校”或回到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一)满足亲情关爱。
父母的'亲情关爱是孩子的精神乐园。外出打工父母为了家庭经济、为了孩子无奈选择了自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但若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健康成长,即使找到了钱也得不偿失、后悔莫及。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在外的留守儿童显著低于一方在外的,隔代监护的显著低于亲朋监护的儿童。[8]因此,外出打工人员若有可能最好把子女带在身边,或留一人在家,有亲朋可以委托监护的最好不要选择隔代监护。留守儿童父母再苦再累再忙也不要忘了加强与孩子沟通联系,尽量每天在固定时间里通过电话、qq、视频、微信等方式与孩子保持联系,全面关心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烦恼与快乐、担心与期盼;最好是增加回家与家人、孩子团聚的次数。还应该加强与孩子任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努力使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履行监护责任。
监护人既然接受了孩子家长的委托,就应该担负起监护的责任,了解自己监护的不足,改进监护方式方法,尽力保障孩子健康成长。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辈,首先要有教育管理好孩子的信心,要与时俱进地了解现代儿童心理和教育的沟通方式,要防止溺爱、放纵孩子,要多与孩子父母、学校教师沟通交流、商量请教孩子的教育管理;单亲监护要尽量减少一些家务和农活,多给孩子的教育管理留一些时间和精力,要了解并尽力改进或弥补自己监护的不足,努力使孩子个性健康成长;亲朋监护者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努力使孩子融入到自己家里,不要让孩子有寄人篱下之感,更不能对孩子有偏见、不公、虐待等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态度或行为。
(三)改进学校教育。
学校要把党和国家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关心落实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引导他们应对各种具体困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具体困难,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健康阳光地成长。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跟踪留守儿童成长。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组织、沟通联系、引导、发挥好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社会各界教育自愿热心人士的作用。特别是要在家校联系中指导、培养、协调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如培训指导监护人如何监护好留守儿童;建立并利用好“校讯通”,不要局限于布置作业,要通过校讯通及时与孩子的父母、监护人沟通交流,反应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指导协调好家庭教育;设置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时与父母沟通等等。
(四)增强社会教育。
提倡社会团体、爱心人士、社区组织各方力量协助,更加系统、全面、长期地投入关爱留守儿童的事业。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要协调统一组织发动全社会各种爱心组织、团体、志愿者的行动。首先,要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投入力度,完善关爱体系、建立长效制度、丰富活动内容,如设立留守儿童之家、亲戚电话、代理家长等。要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健身场所、文化长廊、图书室等,加强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管理,减少不良文化入侵。其次,要联动大型慈善活动机构,计划与当地爱心人士、志愿者、高校团学组织协调统一帮扶留守儿童,尽力做到对所有留守儿童全覆盖,对每个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帮扶、长期帮扶,直至义务教育结束或父母返乡不再成为留守儿童。
(五)加强政府治理。
首先,要从制度管理、经费投入、教师配备与管理上保障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重视。要给打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与机会,要办好农村寄宿制小学,要保障农村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生活教师的编制。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清扫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场所,严格管理社区等其他地方的这些场所,使青少年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检查督导,强化落实家长(监护人)与学校的法律责任,杜绝适龄儿童辍学与隐形辍学等现象的发生。要尽力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一方面要打破“二元户籍制”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使打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真正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补贴,发展地方各类产业,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置业,以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
参考文献:。
[4]李玉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6]涪陵网.团区委总结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心理干预志愿服务项目[eb/ol].。
xx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东麓,南岭山脉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中心,总面积154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5万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农村,属于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户籍制度的放宽,许多农民外出进城务工,劳务输出成了农民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了他们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大人进城务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农村,他们的现状令人担忧,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长期外出进城务工,而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调查统计,xx市目前17个乡镇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1962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1%。按年龄段分布如下:0—5周岁3347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7.9%;6-10周岁35785人,占其总数的29.4%;11-16周岁50371人,占其总数的42.7%。
根据农村世代相传的习惯,对孩子的看护及.教育,主要由父母亲承担。现在,情况出现显著变化,为了生计,父母亲要出去务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其他人进行监护。以xx市的湾头桥镇、邓家铺镇两镇的情况来看,父母双方外务工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第一种方式:隔代监护。主要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监护。这种监护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岁、6-10周岁两个年龄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方式。
第二种方式:上代亲戚监护。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进行监护。主要集中在6-10周岁年龄段的“留守儿童”身上。
第三种方式:同辈监护。采取家中年龄较大的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岁年龄段的孩子负责照顾0-5周岁、6-10周岁年龄段的孩子。
第五种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老师或信得过的其他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代管家长”,这种监护方式,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
调查结果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上面五种监护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存状况、安全意识、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10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状况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给孩子寄钱。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汇款,由于年龄小,缺乏计划性,有钱就毫无节制地乱花一通,没钱或少钱时就饱一顿饥一顿,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严重损害了身体的正常发育。这种现象在自我监护和寄宿制全托年龄段的孩子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几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现象。
2、爱的缺失。父母双方和孩子长期不在一起,缺少沟通,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大都表现出自私、偏执、冷漠的性格特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爱心、容忍心和正义感,甚至连中国最传统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而言,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外出给孩子的安全带来了更大的安全威胁。由于农村居住比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被拐卖、意外伤害与意外死亡等问题时有发生。逃学、上网、早恋甚至违法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如邓家铺镇一“留守儿童”邓某,由爷爷、奶奶监护,每天早晨吃完早饭就背着书包和同学一起去上学,下午独学按时回家。老师见他一个星期没有来上学,以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门家访,一探究竟,原来上学期间,中途他就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让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心理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55.5%的人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对父母充满怨恨,21.6%的表现为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不愿与人交流等,18.3%的表现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强等,4.6%的表现为缺乏自信、心理负担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护,其思想品德、行为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问题。调查发现,由于父母的外出,对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造成了许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出现真空。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缺乏正义感、爱心等。
6、学习的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学习辅导、监督、教育等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下降等。
7、人生观、价值观的缺失。部分外出务工者由于对子女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顾较少,产生负疚感,于是在金钱上、物质上尽可能地进行最大限度的补偿,这种作法,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新“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产生。部分监护人对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使他们纪律散漫,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等。对这些“问题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观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对世界的看法存在诸多偏颇。如:不爱红装爱钱庄(装)、游戏人生、盲目追星、虚荣心强、不顾实际盲目攀比,把赚钱、发财当作人生奋斗目标等。
么事情,都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缺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兴则国家兴。农民工外出务工,虽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留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祖国的繁荣富强,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的,如果中间缺失了一代人,那又会怎么样呢,大家不妨认真思考一下。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将在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行动上整体地把这个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必须做好“四个统筹”发展,切实做到“四个到位”,扎实做好“四个工程”,真正构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绿色通道。
(一)切实做到“四个统筹”发展。
1、统筹发展城乡教育。降低城镇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让农民工进城务工带着子女一同进城入学,真正落实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2、统筹发展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使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一样享受医疗保障,解决老有所医的问题,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目前农村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统筹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对有条件、自愿交纳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应该享有与城镇职工同等的权利,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如:目前农村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真正让农村独生子女户或两女户的家庭得到了实惠,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有条件的地方,低保对象应尽可能地惠及到广大农村。
4、统筹发展农村教学点的合理覆盖范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除“两免一补”外,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使农村“留守儿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对农村“留守儿童”加强教育与集中管理。
(二)确实做到四个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工作的力度、行动的速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事,不仅老师和家长有责任,全社会都有责任,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作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作为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并落实到行动上。
2、感情基础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还有个感情问题,一方面要有爱心,另一方面要有热心,真正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组织网络到位。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组织网络,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个重要环节,必须联成一体,充分发挥作用。
4、制度保证到位。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督促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实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请德育校长,发挥主阵地作用。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必须承担主要的教育任务,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并聘请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高、生活作风正、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社会威望、热心教育事业的“五老”人员和教师担任德育校长,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形式德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观、价值观。
工程之二:办好家长学校,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家庭的好坏与家庭教育的优劣,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今后的人生将产生直接影响。开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突出家长的基础作用。
工程之三:实施好“代管家长”,突出社会责任。
充分发挥“五老”、广大教师和全社会有爱心的人士的作用,实施好“代管家长”工作,让农村“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不在家,学校是我家,老师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关爱。让代管家长情况摸准、代管称职、关爱彻底,真正筑起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道挡风墙。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动中心,促进全面发展。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有阵地,才能让他们在玩中有乐、乐中有得。一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设;三是创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孩子们提供场所,真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文化的学校,培养情操的阵地,开展活动的场所,健康成长的乐园。
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都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通过调查发现,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发展,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抚育与关爱,心理健康问题随之而生。这与我国新课改要求培育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内容相矛盾。
封闭式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环境不稳定,使得他们没有归宿感和安全感,从而孤立自己,喜好独来独往。他们缺少父爱、母爱,缺少心灵的港湾、情感的依靠,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击,对生活感到无助、失落,不爱与同学交流往来,期待真情真爱,渴望亲情。
自卑心理。與其他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更不喜欢参加各种活动及游戏,尤其是亲子活动。亲子活动的开展对留守儿童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看着别的孩子与父母手拉手,看着别的父母正在鼓励和安慰他们自己的孩子时,留守儿童的心里是很难过的,因此会形成不愿参加任何活动的心理。留守儿童在伤心难过或做错事的时候,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便没有心灵的“顶梁柱”,没有坚实的后盾,没有自信,产了自卑。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知识的缺乏可以通过继续学习来弥补,然而,学习的兴趣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难以得到弥补的。不健康的心理是摧残留守儿童的“定时炸弹”。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相关方面的教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精心挑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再如,学校可以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灵需求,为他们做备案,建立一人一档的档案材料,跟踪调查。联系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直接联系他们的父母,告知他们孩子的情况,采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教育与引导,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阴影,让“留守儿童”享受被关爱的阳光,让“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
合理、及时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的慰问与引导。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首先开设心理健康的相关课程,应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还可以开通“悄悄话”邮箱,通过“悄悄话”邮箱传授相关的知识,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可倾诉、无处可倾诉的痛处,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其次,教师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心理有问题和行为有偏差时,应及时处理,防止学生的心灵重创加深,要防微杜渐。教师在与留守儿童交流时,应多运用鼓励性、赞美性、商量式的语言。只有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交流,学生的情绪才可能稳定,学生才能积极配合工作,学生才可能敞开心扉,最终才可能顺利解决相应的问题。
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农村居民一般文化素质不高,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生活、成长,定会受到影响。因此,建设农村留守儿童家园,提高农村人民素质势在必行。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农村可以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技能性的、休闲性的、乐器性的兴趣小组,让留守儿童生活在、玩耍在一个高文化、高素质的环境中,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园,学校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而才能弥补家庭关怀的不足,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者整天忙于劳作,文化程度不高,无暇顾及他们。父母不在身边,而正在青春期的他们思想还不成熟,做事情欠考虑,自我保护意识低,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不良风气所感染、左右,心灵比较脆弱,从而形成叛逆、我行我素、抽烟酗酒、泡吧游戏,容易被社会不良人士带坏。因此,学校应加大校风校纪的宣传力度,杜绝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对未成人的影响,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呼吁大家共同携手为留守儿童铸造一个爱心“暖巢”。
“孩子在,父母游”,留守儿童已成为各大网络新闻媒体的焦点,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个个期待、渴望的眼神反复出现。这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父母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和养家糊口进入城市务工,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积极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学校自古以来就承载教书育人的重大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教育,以健康的心态勇敢面对现实,让留守儿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情感,让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在笔者所教学的班级中,留守儿童居多。但这也不是我们一个班具有这样的情形,所在学校其他班级留守儿童也同样比较多。平时与同仁们进行交流,也总感到现在的留守儿童多,对我们教育的影响也比较大。因为其存有一定的心理问题,有的还存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师则必须去认真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解决的策略,现拙于笔端的是自己比较肤浅的了解和不够成熟的思考,权且抛砖引玉。
1留守儿童的无所谓心理。
留守儿童都随祖辈一起生活,远离自己的父母。有条件的学生每年的寒暑假可以与自己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平时他们听不到自己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享受不到比较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这些学生对什么都感到是那样的无所谓。吃好吃差无所谓,穿好穿差也无所谓,学习好差也是那样的无所谓,所有学生都在诸多的无所谓中生活学习着。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尤其不利的,特别是小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老是感到是那样的无所谓,这应当就是特别糟糕的事情,也应当就是我们现在乃至未来教育的一大悲哀,甚至就可能是我们一个个家庭之未来的悲剧。解决的办法应当是,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多与我们学生的父母获取着经常性的联系,要求他们争取时间多了解自己孩子的现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对家长,作为我们必须力求做到的是多晓之以理。应当说我们所接触到的一个个留守儿童的家长,一般说来也都不是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他们对孩子们的'学习还多不以为然。我们需要告诉家长们的是你们现在凭着体力可以外出挣钱,可是现代经济和信息经济的高速发展,你们的孩子如果仅有你们现在的水准,其将来挣钱的机会可以说就是寥寥无几的。当我们能够晓之以理于我们学生的父母亲,他们将会无形中减小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尤其能够经常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互动,变孩子在生活学习当中的多无所谓为多有所谓。当我们的一个个孩子都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有所谓的感觉或意识后,学生的学习将会产生无比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认真学习的正能量。
2留守儿童的无需求心理。
我们所接触的留守儿童,从一般的角度去说,其智力也都不是十分低下的。但学业水准却是那样的平平。在诸多的留守儿童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可以说是那样的大有人在。由于留守儿童在一个教学班属于一个比较偌大的群体,他们的多无需求也就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的活力四射,而他们所影响的也不仅仅就是自己,更主要的也在波及着不少的非留守儿童。如果用上一句让留守儿童所不能接受的话语去形容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不为过。说留守儿童是害群之马,当还是比较贴切的。但作为老师是完全不应当去称呼这些无辜之学生的,他们有谁愿做留守儿童,他们有谁想做害群之马?我们也不得不去承认,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能够多倾注我们的爱心,以一颗赤诚之心去呵护他们,他们绝对不可能就是害群之马。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之诸多的活动乃至相关的系列活动中,总是那样的对留守儿童多倾注着自己的关爱,那一个个留守儿童便在诸多的温暖享受中增强自己学习与生活的好胜心,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主性,尤其增强着自己主动学习的欲望。如在自己的教学班级里,有这样一位得不到任何关照的留守儿童,平时的学习生活多是那样的孤孤僻僻,也很少与人交往,一个好端端的孩子,一个智力还比较超群的孩子就这样的自甘落后,笔者看到是那样的心疼起来,便比较主动地和其交起了朋友。在交友后的一个个教学时段内,他是那样比较主动地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也是那样比较心诚地谈及自己学习中的诸多困惑。作为学生能这样交心,那老师还有什么理由去作壁上观。伸起自己温暖的手,将他拉了起来。
3留守儿童的无拘束心理。
平时我们多看到的那些留守儿童,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是那样的无拘无束,可以说是点滴的规矩都没有,应当说凡事没有规矩是不可能成其为方圆的。我们不能对留守儿童的这种多不以规矩去办事就是那样的视而不见,也不能就是那样的听而不闻。留守儿童的万事都事不关己,而且就是比较严重的高高挂起,是万万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引领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渐渐变得有拘有束起来。留守儿童不去认认真真地读书,也不去工工整整地习字,更不去踏踏实实地习作,也不去老老实实地和伙伴们交友,更不去比较理想地为人为事,一切都显得那样的我行我素。这样的学生是永远都不可能成才的,到时候家长会是那样的怨天尤人,虽然不可能对我们教师去说三道四,但我们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对此,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无拘无束变得那样的有拘有束当应成为我们的首选。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形成留守儿童的规矩,尤其还针对留守儿童的共性问题去设计出比较理想的活动,或者就是相当理想的活动情境,促使留守儿童在具体的活动中接受活动情境的熏陶感染,接受情境活动的陶冶、启迪和匡正。让留守儿童能够不断地有拘有束起来,作为老师还必须让他们去比较高度地信任自己,尤其在开展一些系列活动时不要去露出任何意义上的蛛丝马迹,让他们也能够在比较自觉的自娱自乐的活动中逐步改变自己无拘无束的陋习。总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绝非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就是那样的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去花出很大的气力,可能意义上的呕心沥血也是完全意义上的值得。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也会完全意义上的不很修远。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昭阳区现根据辖区留守儿童的现状,认真开展调研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全区各乡镇(办事处)妇联配合学校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研,调研主要以调查表的方式进行,具体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情况(包括年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及家庭情况;针对存在的情况、当地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等进行调研。此次调查数据显示于20xx年5月底。全区有留守妇女总数32303人,留守儿童总数45710名,其中,随父母一方生活的农村留守儿童23804名(其中学生16926名);随祖父母生活的留守儿童15555名(其中学生10263名);随其他亲戚生活的留守儿童数4622名(其中学生3441名);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数1730名(其中学生1706名);寄住学校的留守儿童学生数4519名.
1、生活上,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由隔代老人监管;一部份是投靠亲戚朋友帮助管理;他们都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即可,就是关心孩子了。一部份是自我管理,由于不懂事,分不清善、恶、美、丑;是对还是错,都以自我为中心,自作主张行事。导致受到不应有的伤害。
2、学习上,由于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员文化素质偏低,不能辅导孩子学习,特别是未上学的那部分监护人在孩子的学习上无从作手,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3、安全性,多数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都是由隔代老人监管,由于监管人员年老、体弱,文化素质低,导致对孩子的安全监护意识淡薄,对一些问题也无能为力。因此,出现过留守儿童被人拐骗,溺水死亡或者出现一些意外伤害等。
4、心理上,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爱,导致孩子性格发生变异、冷漠,造成精神“抑郁”、“恐惧”、“易怒”、“易暴”、“焦虑”、甚至感到无助、孤独、显得脆弱、自卑、学坏、变坏、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受到法律的惩治及更多的伤害。
5、有部分孤儿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爷爷(奶奶)年迈已老,对儿童的关爱和监护也存在一定的不力和隐患,还有一部分孤儿是和亲戚一起生活,他们由于缺乏父母的爱,一旦有不知情者提问到有关父母时,他们会显得很伤心和无助。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结合全国、省、市都非常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1、自20xx年以来在挪威欣康公司的支持下,区妇联召开了全区关爱留守儿童动员大会,参会人员有区直机关单位、各乡镇(办事处)、学校等400余人,后又开展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及业务骨干培训、监护人的培训。邀请挪威欣康公司专业教员对区妇联全体人员、盘河乡、青岗岭乡、田坝乡、苏甲乡的分管教育的领导、乡镇妇联主席、社区妇委会主任及部份老师共60人进行了培训。通过多次及层层培训后,由他们回去对在学校的留守儿童和儿童监护人开展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的培训。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为一体的教育及监护网络,改善儿童的生活、学习环境,让留守儿童们健康的成长。
2、通过这几年做留守儿童工作来看,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其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来,很多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及幼儿等,这个工作要靠社会多部门合作才能完成。
“留守儿童”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大规模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务工后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给整个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的发展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品行问题,监护问题等成为了重点研究的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亲子关系面临极大的挑战。一是留守儿童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首先,留守儿童和父母沟通次数少,共同生活沟通时间短;在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地点离家比较远,考虑到回家的成本比较高,尤其在外省打工的父母,迫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少回家,除非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要处理或者重大的节日,一般选择尽量少回家,很少有人频繁的往返家和打工地点之间。这种情况显然给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设置了屏障。其次,联系少,能保持一周和孩子打一次电话的还是占少数的,大多数外出打工父母和孩子半个月或者一个月联系一次。再次,无论是监护人还是外出打工的父母,他们都没有把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交流看成很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没有和孩子在一起,时间长了,也就不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孩子不能与父母相处,在其他人面前显得有些胆怯,不能尽情的发泄和依赖或交流感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封闭和无助。
3、建议政府多投入在学校修建学生宿舍,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寄宿。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在家庭力量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一个相互依托、优势互补的留守儿童综合性社会体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因素形成合力,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体做法包括: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使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老师更为充分的发挥教育功能。通过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使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生活成长,以对缺少的家庭教育予以补偿,让他们在同龄群体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也便于对其实行相对封闭的管理,减少留守儿童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4、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了统筹全市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线上线下工作平台,形成了“369”xx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今年5月,又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做好市区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照料补助工作的意见》,市、各县(市)区也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留守儿童社会关爱、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意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整合资源,创新关爱服务载体。
积极争取全国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项目资金,先后在如皋、港闸等留守流动儿童较多的学校、社区建设儿童安全体验教室8个;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项目微创投,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公益项目40多个,积极打造关爱活动基地、“乡村少年宫”、“4:30放学驿站”、“周末大课堂”、“校外辅导站”等关爱服务载体。
3.多措并举,开展关爱服务活动。
编印了留守流动儿童安全守护行动读本和道路交通安全、溺水与预防等折页25000份;开展“假期安全自护关爱”和“女童健康自护关爱”、“让儿童远离伤害”专题巡讲,提高监护人(爷爷奶奶)安全意识和留守儿童自我保护常识。举办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暨安全体验夏令营、“感恩关爱、积极奋进”“关爱伴我成长”征文演讲比赛、“十佳留守流动儿童”、“优秀留守流动儿童”评选表彰等主题活动。
二、精准帮扶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xx年,达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关爱保护儿童的意识普遍增强,儿童成长环境更为改善、安全更有保障,儿童留守现象明显减少”总体目标,针对我市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情况,有针对性的落实精准帮扶举措,建议如下:
1.强化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进一步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教育、公安、司法行政、卫生计生等部门和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参加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构建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关爱格局。各地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县、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职责,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关爱保护力度,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强制报告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健全评估帮扶机制,强化监护干预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将困境留守儿童(特别是监护情况评估差的5人)纳入我市困境未成人保护平台,实施分类保护;通过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结对帮扶等形式,送知识、送技能,提高种养殖业家庭的经济收入,提高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水平。
2.教育引导,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
充分利用各级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坛、网上家长学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及社区村家长学校平台载体,宣传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一方留家照料。暂不具备条件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亲属或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电话、书信、视屏、定期回家探望等,尽量多与留守在家的孩子交流沟通,给孩子以亲情关爱和温暖;定期组织对临时监护人的辅导,提高隔代教育理念和监护水平;人社部门要广泛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政策,通过留守儿童家长专场招聘会,让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打工,照顾家庭和孩子,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现象。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17年8月底到2017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对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特殊群体,政府文件、学者研究论文等都有不同的表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
欢迎大家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据统计,**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以**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学占41%,高中及以上占7%;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6、“留守妇女”丈夫多长时间返家一次,半年之内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1、“留守妇女”年龄分布中年居多。2、“留守妇女”文化教育程度偏低。3、“留守妇女”从事家务和农业身心俱疲。4、“留守妇女”担心感情出现危机。5、“留守妇女”文化生活枯燥单一。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平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一)拖老带小,披星戴月,生活艰辛。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妻子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尤其是农忙季节,劳动量更大。同时,男人外出务工,赡养老人,养育孩子,洗衣做饭,喂养鸡鸭猪牛等繁琐的家务事也全落在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二)独守空房,精神贫乏,生活孤单。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调查发现,89%的“留守妇女”觉得丈夫的忠诚成了她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有许多“留守妇女”想把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种,自己跟随丈夫一起出去打工,但赡养老人、照顾子女的责任又使她们难以走出家门。
(三)生性胆小,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男性劳动力外出,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儿童和妇女,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违法犯罪几率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胆小的农村“留守妇女”普遍感到缺少人身安全感,同时还要注意与男性的避嫌。由于“留守妇女”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合法权益相对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容易成为农村性侵害案的主要侵犯对象,其家庭财产也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
(四)常年的温饱观念和勤俭节约传统导致健康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妇女缺乏保健意识,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难,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女性用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例不大。有些农村“留守妇女”,为了节约钱,有病不医只自己拿点药了事,有时干脆一拖再拖,以致于小病拖成大病,她们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与此同时,在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合理搭配,以解决温饱为原则,基本不会调剂改善生活,也不会每餐都有肉食和水果。
(五)亲情缺失,子女家庭教育环境不优。“留守妇女”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缺少父爱和团聚,母亲要外出做事,小孩平时多跟老人在一起,老人多只管他们的温饱,有的妇女文化偏低,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往往是物质上的满足大于知识的教育,出现了“重养轻教”现象,而且陪伴小孩的时间少,亲情的部分缺失也影响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农村“留守妇女”已经成为农村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同时涉及到留守家庭的幸福和稳定。不解决好这一群体的各种问题,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产生不利影响。社会各界要普遍关注“留守妇女”问题,把它放到影响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妥善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问题,为“留守妇女”撑起一片蓝天,同时也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增添一抹亮色。
(一)制定政策措施,重视“留守妇女”的现实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要把“留守妇女”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留守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政策。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如,姓名、年龄、人数、分布、每天的劳动时间等,制定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
(二)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留守妇女”的致富能力。各级组织要着力提高“留守妇女”综合素质,提高“留守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要积极引导“留守妇女”摒弃“男主外、女主内”封建传统的束缚,组织“留守妇女”树立“四自”精神,用自已的行动积极支持丈夫外出打工,提高农村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她们的自身发展,是解决“留守妇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举办各类知识、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她们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学教子水平。要广泛发动农村“留守妇女”增强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紧迫感,克服依赖心理,主动提高自我发展和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三)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相关的服务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涉农部门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减轻“留守妇女”的农业生产劳动强度;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提高“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文化等部门在“留守妇女”比较集中的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司法部门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种法律服务,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医疗卫生部门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留守妇女”心理压力等。群众团体发挥各自优势,为“留守妇女”提供服务和帮助。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使这一特殊群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维护家庭稳定,加大“留守妇女”保护力度。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妇女”遇到的各种问题,社会各界要积极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教育妇女提高自我维权意识。要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在村庄建立“治安巡逻队”,保障社会治安,减轻“留守妇女””安全方面的心理压力。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力度,把劳动技能与相关法律法规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遵守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稳定。
(五)丰富文化生活,体现“留守妇女”人文关怀。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弘扬文明新风,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使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妇女”家庭成员充满活力,家庭关系更加和睦美满,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村庄环境更加和谐稳定。要开展“亲情之旅”、“鹊桥会”等亲情互动活动,组织“留守妇女”与打工丈夫“零距离”相会,对“留守妇女”进行人文关怀。
迎江中学位于大方县城西郊风光迤逦的对江河畔,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现有学生534人,其中留守儿童54人。对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一特殊群体,政府文件、学者研究论文等都有不同的表述。有学者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在我校,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是:父母都在外打工,只有子女在家中留读的少年儿童。据我们了解,如果加上父母有一方在外打工的,那留守儿童的数目远远不止提到的54人。笔者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之下,对全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到的情况作一下分析。
这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8份;其中有28人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生活,有6人与亲戚生活在一起,有9人与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有5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普遍都是自己在照顾自己,即使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的大部分留守儿童也基本上是处于无管教状态。
通过对全校的问卷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8.3%,有51.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4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由于与父母的联系少,这样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任性,办事我行我素,困难面前不负责任,遇事推诿怨恨。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不高,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初中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自卑、易躁。另外,由于父母长期照顾不周,对留守家中的子女放纵溺爱多于严加管教,使得这部分少年中问题孩子普遍多于同龄人中父母都在身边的。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或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这种性格随着父母外出时间的长短而发生变化,一般显示为时间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如我班的龚勤因与同学之间发生一点小摩擦,竟然扬言要从校外喊人来帮忙,害得我是谈话加家访,思想工作是做了一星期,课都没法正常开展。王颖是留守儿童中比较上进的,平时也能管住自己,但一点集体主义观念也没有,在校内是独来独往,从来不会主动帮别人干一点事。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普遍缺乏自信,遇事萎缩不前。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这部分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往往容易过于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最害怕学校开家长会,因为不知道到底应该请谁。因为长期得不到父母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直接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以及人格与智力的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外界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常会引发种种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如王永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隔代监护对其鞭长莫及,因此在学习的道路上基本上是自暴自弃,对老师的循循善诱根本就是充耳不闻。纵观这些孩子,其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短期的事情,问题的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一旦心理走向了畸形,进行矫正则比其形成更加艰难。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性格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由于这一时期是孩子向成人迈进的关键时期,因此离开了成人的监护,问题就容易出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自由散漫,行为存在严重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学校。
规章制度。
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赌博、欺负小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室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八(2)班王斌有很长一段时间几乎生活在学校与网吧之间。白天上课时趴在课桌上睡觉晚上到网吧上网费用从父母提供的生活费中挤。长期不着家家长在外也无从知晓老师联系家长联系电话是空号开家长会也见不到家长。
。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的地方大人赌博成风,孩子也跟着学。有些孩子经常赊账购物,无形中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事实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表现的各种问题和他们的社会福利的缺乏,是对他们权益缺乏有力保护的不公正社会现象,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严峻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首要原因。
(1)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在当前户籍和教育制度束缚的模式里,即便一些孩子能幸运地在城里读完小学和中学,高考也是一道坎。现阶段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异很大,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就面临着教育内容的衔接问题。
(2)据统计,农村很多外出务工都是在城镇或者工厂,城镇化水平不高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难度大。由于城镇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难带动大农村,小工业很难促进大农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较多,城市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难度很大。接纳剩余劳动力能力弱,也是导致留守儿童数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调和缺失造成他们学业普遍不良、心理发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现象。
(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与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来,大多数城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是离不断增加的教育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为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满足不了农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农村学生向城区流动。由于城区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城区小学、初中办学容量严重不足。以武陵源区为例,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位有限,武陵源区第一中学大班额达79.17%,特大班额达45.83%;军地小学大班额达44.44%,特大班额达14.8%;索溪中心学校大班额达58.62%。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在完全解决城市居民子女读书尚有难度的情况下,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工作难度很大。可以说,在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问题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不足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障碍。
(2)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上显然没有到位。一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学率摆在第一位,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沦为一种口号或“摆设”。二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有“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往往无视这一特殊受教育对象的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缺乏有针对性的关注和关爱,导致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针对性的补偿。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表现在“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联系和沟通的严重匮乏,没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应,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撑的学校教育,至今没有能够采取很好的措施来弥补这种家校教育脱节所带来的“消耗”,学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调查发现有80%的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方式不当是两大顽症。
1、教育意识薄弱。
(1)家长在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农业部200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仍有很多农民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在对孩子的学习上放任自流,初中毕业或还没有毕业就让孩子辍学。
(2)思想原因:许多农村家庭认为读书没有用,不读书照样能挣钱。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儿童”小学阶段在校状况较好,但初中阶段问题较明显,表现为在校生人数随年级的升高逐渐减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出打工后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对子女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他们认为没有文化照样可以挣钱。因此,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收益的比较中,他们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低。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助长了“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进而使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学习要求不高,学习不求上进。此外,由于我国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不高,读书的投资风险较大,即使农村学生考入大学,其家庭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学习费用,直接导致了现在农村学生辍学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儿童”辍学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当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严重不足。“爸爸、妈妈快一年没回来看我了,过年时也没回来。”11岁的读小学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农村的爸爸妈妈,眼泪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尽管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只考了32分,可是,宁可挨顿打,她也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看看。奶奶不识字,再加上家务负担重,根本谈不上能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和监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动辄就是打骂,“奶奶有时也看着我学习,但是,有一次我脑子里想妈妈,把书拿反了,奶奶看到书上的人头朝下了,给我一巴掌。”xx小声地说着。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及有效教育引导,孩子的心理会逐渐发生变化,会出现如孤僻、自闭等心理缺陷;娇气、胆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任性、冷漠、内向、自私等心理问题;胆小怕事,固执任性,参与意识淡薄,养成涣散,懒惰的性情。长期如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担忧。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变“留守儿童”为“随行儿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要加快专门学校的建设。在农民工集中地区,鼓励、扶持专门对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553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