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用16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实用16篇)



报告范文的撰写需要充分的准备和调研,以确保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所要表达的内容。希望下面这些报告范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有助于写出更加优秀和高质量的报告。

年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1、熔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点,利用测定熔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2、沸点:每一个晶体有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利用测定沸点,可以估计出有机化合物纯度。

1、尿素(熔点132、7℃左右)苯甲酸(熔点122、4℃左右)未知固体。

2、无水乙醇(沸点较低72℃左右)环己醇(沸点较高160℃左右)未知液体。

温度计玻璃管毛细管thiele管等。

1、测定熔点步骤:

熔点测定现象:1、某温度开始萎缩,蹋落2、之后有液滴出现3、全熔。

2、沸点测定步骤:

冷却)3记录(当最后一个气泡不冒出而缩进是为沸点)。

沸点测定现象:刚开始有气泡后来又连续气泡冒出,最后一个气泡不冒而缩进。

熔点测定结果数据记录。

沸点测定数据记录表。

平行试验结果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差,实验结果比较准确,试验数据没有较大的偏差。但在测量环乙醇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导致橡皮筋脱落,造成试验几次失败,经过重做实验最终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实验数据。测量未知固体熔点时由于前一个测的是苯甲酸,熔点较高,而未知固体熔点较低,需要冷却30摄氏度以下才可进行实验,由于疏忽温度未下降30℃就进行了测量,使第一次试验失败,之后我们重新做了该实验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

1加热温度计不能用水冲。

2第二次测量要等温度下降30摄氏度。

3b型管不要洗。

4不要烫到手。

4沸点管石蜡油回收。

5沸点测定是不要加热太快,防止液体蒸发完。

化学实验报告

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锥形瓶、铁架台(含滴定管夹)。

实验药品:0、1000mol/l盐酸(标准溶液)、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待测溶液)、酸碱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一)滴定前的准备阶段。

1、检漏: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体方法:酸式滴定管,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须在活塞上涂抹凡士林,注意不要涂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碱式滴定管检漏方法是将滴定管加水,关闭活塞。静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须更换橡皮管。)。

2、洗涤:先用蒸馏水洗涤滴定管,再用待装液润洗2~3次。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即可,不得润洗,也不需烘干。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锥形瓶中。

v1,读至小数点后第二位。

(二)滴定阶段。

管活塞,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直到滴入一滴盐酸后溶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此时,氢氧化钠恰好完全被盐酸中和,达到滴定终点。记录滴定后液面刻度v2。

2、把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废液缸,用蒸馏水把锥形瓶洗干净,将上述操作重复2~3次。

(三)实验记录。

(四)、实验数据纪录:

c(待)=c(标)×v(标)/v(待)注意取几次平均值。

[根据:c(h+)×v(酸)=c(oh—)×v(碱)分析]。

化学实验报告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1、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注1、《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一书中讲到碱性铁镍蓄电池的内容。

作者: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刘武青&。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1、明确蒸馏的原理,沸点和费点距的定义。

2、熟悉蒸馏的仪器装置及使用。

3、掌握常压下测定沸点的操作技术。

橡皮胶管、温度计、圆底烧瓶、蒸馏接头、直形冷凝管、接液弯管、长颈漏斗。

未知物1(30ml)。

把液体加热变成蒸汽,然后使蒸汽冷凝变成纯净液体的过程,叫做蒸馏。它是分离提纯有机物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蒸馏还可以测定化合物的沸点以及了解有机物的纯度。

每一种纯液态有机化合物在一定压力下均具有固定的沸点,它的沸点距也是极小(1℃~2℃)。如果被测物不纯,则它的沸点不固定,沸点距也很长,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是无法确定它沸点的。

沸点是液态有机物一个重要的物理常数,通过沸点的测定可以定性了解物质的纯度。但是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极小的物质不一定就是纯净物。因为有些物质可以和其他物质形成二元或三元共沸物,共沸物也有一定的沸点而且沸点距也很小。

根据样品的用量不同,测定沸点的`方法可以分为常量法和微量法两种。常量法是利用常压蒸馏操作来进行测定的,在实验室中进行蒸馏操作,所用仪器主要包括下列三部分:

1、蒸馏瓶:液体在瓶内受气化,蒸气经蒸馏头支管外出。

2、冷凝管:蒸气在此处冷凝。沸点高于130℃的液体用空气冷凝管低于130℃者用冷水直形冷凝管。

3、接收器:收集冷凝后的液体。

1、从上到下安装实验装置。加入未知液体和2-3块沸石。温度计的水银球的上限应与蒸馏头支管的下限相平。

2、打开冷凝水,再点燃酒精灯,开始蒸馏。

4、蒸馏完毕后,先停火,然后停止通入冷凝水。

化学实验报告

用玻璃杯取高度为h1的常温自来水,然后放在盛有水的平底锅内加热,使杯内水温升高并达到沸点,待冷却至常温后,加入适量生石灰,蒸馏水变成由大量白色颗粒组成的混浊液体,此时白色颗粒很大。静止约15分钟,漂浮白色颗粒大多消失,水底剩有较多的白色颗粒(较小),此时溶液较为透明,水面有少量漂浮物,杯底微热。

取水方式同实验一。在达到沸点后,加入适量生石灰,发现石灰颗粒立即分解成为微粒(氢氧化钙),并使水混浊。约过5分钟,底部有白色粉末沉淀,上端水渐变清澈,还能看见一些微小颗粒向上运动。大约到25分钟时,下端沉淀为极细腻的白色粉末,温度比实验1同一时间高,溶液清澈透明(比同一时间透明),并且体积越来越多(比实验一同一时间要多),但仍有少量微小粒子不断向上运动。

1.从实验2看,冷却时间越长,清澈溶液体积越多,即颗粒(氢氧化钙)完全溶解于水的数量越多。则说明温度越低,氢氧化钙的溶解率越高。在初始温度较高情况下,氢氧化钙溶解率呈单调递减趋势。

2.从实验2,,1看,导致液体体积,透明度在相对低温情况下都不如2高的原因,在于1其中产生的氢氧化钙在单位时间内少。所以,温度越高,分解率越快。

1.水面漂浮物的成因。有三种可能:1,氢氧化钙有想溶于水的意思,但缓慢溶解一些溶不下去了,可能密度变小,于是上升到水面。2,少量颗粒遇热膨胀,密度变小,浮到水面。3,生石灰在与水结合时,由于水不纯的原因,被水拿走了点东西,可又没生成东西,只好抱着残缺的身体去上面生活。

2.关于氢氧化钙个性论。大多数物体,像糖,搁到水里越受刺激分子越活分,结果就激动起来,找到了新家,跟水合作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氢氧化钙不一样,人家越是给他搞排场,让他分子激动,他反而越冷静,越喜欢独处的美,于是自己生活不受打扰,悠哉游哉。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他们还是自己。

3.关于氢氧化钙特殊性质的科学说法(引):

为什么有些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当温度升高时,平衡有利于向吸热的方向移动,所以,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h4no3等。有少数物质,溶解时有放热现象,一般地说,它们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如ca(oh)2等。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课程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我校自办学就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化学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和辛勤耕耘,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和信赖。下面我就从课程建设总体思路、课程建设的目标、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过程、课程特色与创新、今后课程建设的方向与途径六个方面对有机化学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情况简单介绍一下:

一、课程建设总体思路。

《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化学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生物教育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入门课程,涉及的专业面较广,教学班级较多。将该门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同时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规范教学内容及过程。

本课程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通过体现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课程设计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加强与中小学的合作,实现资源充分共享、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构建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与职业素质训导并重的教学模式。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

本课程争取今年建设成为校精品课程,三年后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三、师资队伍。

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成立于20xx年,已有3年的积淀,现有教师7人,其中3人拥有研究生学历,40-50岁有3人,30-40岁有3人,30岁以下有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实习教师1人。教师的学历和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师生比例为1:12。具有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课件制作和运用现代化技术教学的能力;专业知识结构合理,教师队伍老中青结合,有较好的学术年龄梯队结构,教学团队中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一支专业水平高、思想素质硬、教学态度严谨、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教学团队。

四、课程建设过程。

(一)、课程定位。

《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化学教育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生物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了解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基本实验技能、及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后期课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教材建设。

本课程目前使用教材为高鸿宾编写的《有机化学简明教程》;高职高专编写组编写的《有机化学实验》。生物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使用的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和《基础化学实验》。教材选用在确保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同时,加强了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和基本理论的介绍,突出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加强理论联系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组织有利于教和学。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推荐了几种其他优秀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其中有曾昭琼、汪小兰、谷享杰编写的《有机化学》。此外,我们以教学章节或知识模块为单元,印发了重点突出、题型新颖、篇幅短小的单元练习,以配合教学和自学。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验技能的培养,,避免“全”而“深”的面面俱到,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三种意识”即精品意识、超前意识、科研意识;“四个观点”即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做到了“五个坚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教育同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因材施教育、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力求建立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梯队。坚持集体备课,为青年教师指定了学术造诣较高、授课经验丰富的导师,并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他们正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上逐渐成长起来。并选派中青年教师分别到大学等单位进行学习和进修,效果显著。近年来,已有2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我们团队也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几年来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3、教学内容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等专业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启蒙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考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还要考虑高专与高中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化学与其它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更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在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上的差异,并兼顾各专业对于有机化学知识的通用性方面的要求。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分为“公共”和“专业”两大类模块,而每一模块又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子模块。

理论课教学改革:以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学内容要有先进性、科学性为指导思想,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选择一些对学生学习本专业有用的内容,了解与学校专业相关的学校和企业对毕业生化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要求,需要的相关专业的知识平台,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有机化学教学内容重新调整,难度层次适当降低,寻找到“最近发展区”,使其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

具体作法。

(1)删除原课程之间在同一水平上的重复部分;(例如将有机化学与分析化学重复教学内容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谱教学内容删去,放到分析化学中讲)。

(3)在不违背化学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减化学理论、加强实际应用的目的。

实践课改革:将有机实验分为四个层次,建立了板块式的有机化学实验四个平台,即基本技能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应用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并在教学管理上独立设课并独立考核,从而将实验课的重要性提高到与理论课同等的地位,而不是理论课的附属,突出了实践技能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高职高专的特色。

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绿色化学概念;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实验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增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

重新修订了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减少了重复内容、删除了繁琐和难度比较大的理论内容,将理论部分适当压缩。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教改论文《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探索上发表。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以教师引导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目的在于通过自主探究的多样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法,并从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研究探索、成果检查四方面入手,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追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生存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想方法。同时由于高职高专生源组成复杂,学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低且呈现明显的层次性,如果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组织教学,必然造成“吃不饱与吃不消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承认差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同时辅以探究式教学,尝试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教学手段:

考虑到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信息非常丰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打破了过去一块黑板、一张挂图、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形式。计算机辅导教学将静止的内容动态化,微观现象宏观化,抽象思维直观化,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制作了有机化学课的多媒体课件。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声像并茂。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有形的教育。将许多文字内容及有关的表格制成投影片,减少了老师板书的时间,同时有的内容需要多次使用,可以利用链接操作相互切换,这样给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加大了教学的课堂容量,增多了学生课堂讨论时间。使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可以向学生传播更多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理论教学学时少的矛盾问题。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无尘化,消除了粉尘对教学环境的污染,有益于师生的身体健康。

5、考核内容与方法。

6、重视实验教学条件的建设。

在原有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基础上,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新建了有机化学实验室,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完善了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及时申报试剂、仪器和仪器维修计划,保证实验正常开出,仪器完好率在95%以上,实验开出率为100%,促进了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本课程现有网络资源。

课题组通过校园网能与各高校连接,有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及网页,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方便地查阅数据库的有机化学资源。同时将课程介绍(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授课计划、电子教案、教学课件、习题及课外习题、试题库、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内容、实验大纲、实验计划、技能培训方案)等挂到学校校园网上,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

1、采用探究式教学,尝试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师生间交流互动,鼓励学生质疑,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全面推动有机化学实践教学改革。打破传统实验附属理论课的旧体系,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压缩经典和验证性的教学内容,浓缩反映学科发展新成就、新技术的实验内容,增加资料分析和综合设计实验。

2、教学内容选择上力求实用,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到学生实习为一体的实践性教学思想。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制定出实践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实践性教学内容,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系列实践环节。

3、体现了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通过有机化学课程建设这个平台,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全程参与教学的开放教学系统。打破原有学科教学体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为主学习过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4、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生长点,人才培养方案为落脚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六、今后课程建设的方向与途径。

1、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时补充有机化学新知识。

2、继续提高教学团队中主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和专业技能水平。

总之,在我们教学团队全体的努力下,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请各位专家指导和帮助。谢谢。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因此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特性。这样在有机化学学习时能触类旁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从物理性质看:烃一般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分子。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因此烃的熔点、沸点比较低,一般难溶于强极性的溶剂水中;烃的衍生物随着官能团极性的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其熔点、沸点都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烃类要高,如乙醇的沸点为78°c,比相对分子质量相当的丙烷高出120.07°c;容易溶解在强极性的溶剂水中,如低碳原子的醇、醛、酸能与水互溶。

从化学性质看:烷烃的单键结构决定了化学性质的稳定性,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不饱和烃中的双键、叁键由于其中的一个、二个键易断裂,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发生加成和加聚反应;苯芳烃由于苯环结构的特殊性使其具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双重性质,能发生取代和加成反应;甲酸、甲酸酯、葡萄糖,尽管它们不属于醛类,但它们结构中均含有醛基,因此都具有醛的主要性质(如银镜反应等),甲酸从结构看,既有羧基,又有醛基,因此甲酸具有酸和醛的双重性质。

2、分析“断键”规律-----正确书写反应的关键。

3、学会辩证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弄懂一个或几个化合物的性质,来推知其它同系物的性质,从而使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这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但是,不同间的事物在考察普遍联系性的同时,还要认识其发展性和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有机化学知识。

以醇为例:

醇类能催化氧化为醛、发生消去生成烯,但不能氧化成醛,不能消去生成烯,这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乙醇能与水互溶,但维生素a。

难溶于水;乙醇与甲醚虽然组成相同,但由于结构不同,两物质的熔沸点等性质相差甚远。前者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后者是质变引起量变。

乙醇、苯酚、乙酸、葡萄糖分子中均含有羟基,因而它们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但由于与羟基相连的基团各不相同,基团间相互影响的结果使羟基表现出来的性质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乙醇、葡萄糖溶液呈中性,苯酚溶液呈弱酸性,乙酸溶液呈明显酸性,这是普遍联系与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蕴含在有机化学中的辩证关系还很多,关键在学习有机化学时,能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依据事物的内在特征、外部条件综合考虑,灵活地作出判断、做出处理,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

4、抓好联系-----好促进知识融会贯通。

在有机学习中,除了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性质、用途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对中学有机化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之目的。

如重要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相互转化关系可表示为(供参考):

学习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不仅要掌握转化过程的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更要理解转化过程与物质性质、制备、用途的关系。

5、理论联系实际------达到知识的升华。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机化学作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更应如此。在学习中要善于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善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学了《多糖》一节后,会分析吃干粮时细嚼慢咽,在口腔中咀嚼时间长些,能体验到味道变化的道理,还可联系很多饮食保健的道理:饭后不能喝过多的水,有些食物能帮助消化,有些食物又阻碍了消化等,这样对淀粉的水解有了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拓宽学习的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适应性,学会关心社会生活,并努力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了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

3.学习并掌握固体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方法:脱色、重结晶。

1.用苯甲醛和乙酸酐作原料,发生perkin反应,反应式为:

2.反应机理如下:乙酸肝在弱碱作用下打掉一个h,形成ch3coococh2-,

1.主要药品:无水碳酸钾、苯甲醛、乙酸酐、氢氧化钠水溶液、1:1盐酸、活性炭。

2.物理性质。

主要试剂的物理性质。

试剂用量。

试剂理论用量。

1.仪器:150ml三口烧瓶、500ml烧杯、玻璃棒、量筒、200℃温度计、直形冷凝管、电磁炉、球形冷凝管、表面皿、滤纸、布氏漏斗、吸滤瓶、锥形瓶2.装置:

图1.制备肉桂酸的反应装置图2.水蒸气蒸馏装置。

产率:6.56/7.4xx100%=88.53%。

1.产率较高的原因:

1)抽滤后没有干燥,成品中还含有一些水分,使产率偏高;

2)加活性炭脱色时间太短,加入活性炭量太少。

2.注意事项。

1)加热时最好用油浴,控制温度在160-180℃,若用电炉加热,必须使烧瓶底离电炉远一点,电炉开小一点;若果温度太高,反应会很激烈,结果形成大量树脂状物质,减少肉桂酸的生成。

2)加热回流,控制反应呈微沸状态,如果反应液激烈沸腾易对乙酸酐蒸气冷凝产生影响,影响产率。

化学实验报告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含量越高。

一、实验器材:

药品水槽、集气瓶(250ml)两个、玻片两片、饮料管(或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水,盛放废弃物的大烧杯。

1、检查仪器、药品。

2、做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各项准备工作。现象、解释、结论及反应方程式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大于空。

3、用饮料管向集气瓶中吹气,用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排水法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小于空气中体,用玻璃片盖好。

4、将另一集气瓶放置在桌面上,用玻璃片盖好。

5、用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6、观察实验现象,做出判断,并向教师报告实验结果。

7、清洗仪器,整理复位。

化学实验报告

1、观测co2临界状态现象,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2.加深对纯流体热力学状态:汽化、冷凝、饱和态和超临流体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测定co2的pvt数据,在pv图上绘出co2等温线3.掌握低温恒温浴和活塞式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实验装置流程和试剂。

实验装置由试验台本体、压力台和恒温浴组成(图2-3-1)。试验台本体如图2-3-2所示。实验装置实物图见图2-3-3。实验中由压力台送来的压力油进入高压容器和玻璃杯上半部,迫使水银进入预先装有高纯度的co2气体的承压玻璃管(毛细管),co2被压缩,其压力和容积通过压力台上的活塞杆的进退来调节。温度由恒温水套的水温调节,水套的恒温水由恒温浴供给。

co2的压力由压力台上的精密压力表读出(注意: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温度由水套内精密温度计读出。比容由co2柱的高度除以质面比常数计算得到。试剂:高纯度二氧化碳。

图2-3-1co2pvt关系实验装置图。

筒中抽满了油。(3)先关闭油杯的进油阀,然后开启压力表下部阀门和进入本体油路的阀门。(4)摇进活塞杆,使本体充油。直至压力表上有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出现水银为止。(5)如活塞杆已摇进到头,压力表上还无压力读数显示,毛细管下部未出现水银,则重复(1)--(4)步骤。

(6)再次检查油杯的进油阀是否关闭,压力表及其进入本体油路的二个阀门是否开启。温度是否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温度。如条件均已调定,则可进行实验测定。

于临界温度附近,如果按等温过程,使co2压缩或膨胀,则管内什么也看不到。现在,按绝热过程进行,先调节压力处于7.4mpa(临界压力)附近,突然降压(由于压力很快下降,毛细管内的co2未能与外界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其温度下降),co2状态点不是沿等温线,而是沿绝热线降到二相区,管内co2出现了明显的液面。这就是说,如果这时管内co2是气体的话,那么,这种气体离液相区很近,是接近液态的气体;当膨胀之后,突然压缩co2时,这液面又立即消失了。这就告诉我们,这时co2液体离汽相区也很近,是接近气态的液体。这时co2既接近气态,又接近液态,所以只能是处于临界点附近。临界状态流体是一种汽液不分的流体。这就是临界点附近汽液二相模糊不清现象。7.测定高于临界温度的等温线(t=40℃左右)将恒温水套温度调至t=40.5℃,按上述5相同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五、实验数据处理。

表1.1原始数据表23℃压强(mpa)。

将数据绘图如下:

1、由于实验器材的老化,实验数据本身的准确度不高,所以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曲线误差较大。2.加压的时候要缓慢加,不能过快,实验操作的时候有一组加压不够缓慢出现了较小的气泡,使得实验数据不够准确。

七、注意事项。

1、实验压力不能超过10.0mpa,实验温度不高于41℃。2.应缓慢摇进活塞螺杆,否则来不及平衡,难以保证恒温恒压条件。3.一般,按压力间隔0.2mpa左右升压。但在将要出现液相,存在汽液二相和汽相将完全消失以及接近临界点的情况下,升压间隔要很小,升压速度要缓慢。严格讲,温度一定时,在汽液二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压力应保持不变。

t2.

化学实验报告

3,观察玻璃杯内物质的变化情况,通过接触感受杯子的温度变化4,取下硬纸片,小心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闻一闻有什么气味实验现象:将小苏打加入玻璃杯中后,将白醋倒入杯中,盖上硬纸片,轻轻的摇晃杯子,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杯子里传出了一阵阵的“呲呲”声,并且,白醋中不断的冒出了许多的气泡,用手触摸杯壁,好像杯子的温度比以前降低了一些。

取下硬纸片,小心的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用鼻子闻被手扇过来的空气的气味,可以闻到一股不是很浓的酸醋味。不是很好闻。实验收获:醋酸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醋酸钠。产生的二氧化碳在正常人的嗅觉条件下没有气味。但反应物醋酸具有挥发性,因此会有醋酸的味道,此外,反应产生的醋酸钠也具有醋酸的气味,同样会产生醋味。

反思:用的玻璃杯不够薄,可能使杯子温度的变化不够明显。

化学实验报告

现有制造电池、蓄电池的原理是电化学反应。电极是不同种元素、不同种化合物构成,产生电流不需要磁场的参与。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电极的铁镍蓄电池(注1),但铁镍蓄电池放电时没有外加磁场的参与。

通过数次实验证明,在磁场中是可以发生电化学反应的。本实验报告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发生在磁场中,电极是用同种元素、同种化合物。

《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不同于燃料电池、磁流体发电。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长方形塑料容器一个。约长100毫米、宽40毫米、高50毫米。

(2):磁体一块,上面有一根棉线,棉线是作为挂在墙上的钉子上用。还有铁氧体磁体phi;30*23毫米二块、稀土磁体phi;12*5毫米二块、稀土磁体phi;18*5毫米一块。

(3):塑料瓶一个,内装硫酸亚铁,分析纯。

(4):铁片两片。(对铁片要进行除锈处理,用砂纸除锈、或用刀片除锈、或用酸清洗。)用的罐头铁皮,长110毫米、宽20毫米。表面用砂纸处理。

2、电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于要让指针能向左右移动,用表头上的调0螺丝将指针向右的方向调节一定位置。即通电前指针在50微安的位置作为0,或者不调节。

3、"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是直流电源,本实验由于要使用电流表,一般的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是按照电流流动方向来设计的,(也有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左右偏转的电流表。本实验报告示意图就是画的随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电流表指针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转的电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讲的是电流流动方向,电流由"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流向"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负极,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装置的正极、负极。

4、手拿磁体,靠近塑料瓶,明显感到有吸引力,这是由于塑料瓶中装了硫酸亚铁,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5、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倒一些在纸上,压碎硫酸亚铁晶体,用磁体靠近硫酸亚铁,这时有一部分硫酸亚铁被吸引在磁体上,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6、将磁体用棉线挂在墙上一个钉子上让磁体悬空垂直不动,用装有硫酸亚铁的塑料瓶靠近磁体,当还未接触到悬空磁体时,可以看到悬空磁体已开始运动,此事更进一步说明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注:用另一个塑料瓶装入硫酸亚铁饱和溶液产生的现象同样)。

7、通过步骤4、5、6我们得到这样的共识,硫酸亚铁是铁磁性物质。

8、将塑料瓶中的硫酸亚铁适量倒在烧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亚铁。可以用饱和的硫酸亚铁溶液,然后倒入一个长方形的塑料容器中。实验是用的饱和硫酸亚铁溶液。装入长方形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为40毫米。

9、将铁片分别放在塑料容器中的硫酸亚铁溶液两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由于两个电极是用的同种金属铁,没有电流的产生。

10、然后,在塑料容器的外面,将铁氧体磁体放在某一片铁片的附近,让此铁片处在磁埸中。用电流表测量两片铁片之间的电流,可以看到有电流的产生。(如果用单方向移动的电流表,注意电流表的正极应接在放磁体的那一端),测量出电流强度为70微安。为什么同种金属作电极在酸、碱、盐溶液中有电流的产生?电位差是怎样形成的?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由于某一片铁片处在磁埸中,此铁片也就成为磁体,因此,在此铁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而在另一片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的数量少于处在磁埸中的铁片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这两片铁片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当用导线接通时,电流由铁离子多的这一端流向铁离子少的那一端,(电子由铁离子少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负极流向铁离子多的那一端铁片即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有电流产生。可以用化学上氧化-还原反应定律来看这个问题。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由于有大量带正电荷的铁离子聚集在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铁片的表面的带正电荷的铁离子数量没有处在磁埸中的一端多,当接通电路后,处在磁埸这一端的铁片表面上的铁离子得到电子(还原)变为铁原子沉淀在铁片表面,而没有处在磁埸那一端的铁片失去电子(氧化)变为铁离子进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因为在外接的电流表显示,有电流的流动,可以证明有电子的转移,而电子流动方向是由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源的正极,负极铁片上铁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铁离子,进入了硫酸亚铁溶液中。下图所示。

11、确定"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的正、负极,确认正极是处在磁体的位置这一端。这是通过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来确定的。

12、改变电流表指针移动方向的实验,移动铁氧体磁体实验,将第10步骤中的磁体从某一片上移开(某一片铁片可以退磁处理,如放在交变磁埸中退磁,产生的电流要大一些)然后放到另一片铁片附近,同样有电流的产生,注意这时正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电流表的指针移动方向产生了变化。

如果用稀土磁体,由于产生的电流强度较大,电流表就没有必要调整0为50毫安处。而用改变接线的方式来让电流表移动。

改变磁体位置:如果用磁体直接吸引铁片电极没有浸在液体中的部份的方式来改变磁体位置,铁片电极不退磁处理也行。

下图所示磁体位置改变,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改变。证明电流流动方向改变,《磁场中电化学反应》成立。电流流动方向说明了磁体在电极的正极位置。

此演示实验产生的电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认为此演示的重点不在于产生电流的强度的大小,而重点是演示出产生电流流动的方向随磁体的位置变动而发生方向性的改变,这就是说此电源的正极是随磁体在电源的那一极而正极就在磁体的那一极。因此,可以证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是成立的,此电化学反应是随磁体位置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可逆的电化学反应。请特别注意"可逆"二字,这是本物理现象的重点所在。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原电池的定律在恒定磁场中是不适用的(原电池两极是用不同种金属,而本实验两极是用相同的金属)。

通过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证实:物理学上的洛仑兹力(洛伦兹力)定律应修正,洛仑兹力对磁性运动电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转力。并且洛仑兹力要做功。

通过实验证实,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电流流流动的方向与磁体的位置有关。电极的两极是用的同种金属,当负极消耗后又补充到正极,由于两极是同种金属,所以总体来说,电极没有发生消耗。这是与以往的电池的区别所在。而且,正极与负极可以随磁体位置的改变而改变,这也是与以往的电池区别所在。

《磁场中电化学反应》电源的正极与负极可以循环使用。

产生的电能大小所用的计算公式应是法拉弟电解定律,法拉第电解第一定律指出,在电解过程中,电极上析出产物的质量,和电解中通入电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电解第二定律指出:各电极上析出产物的量,与各该物质的当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数是1克当量的任何物质产生(或所需)的电量为96493库仑。而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消耗的功应等于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所用的力乘以移动磁体或移动电极的距离。

1、在多大的铁片面积下,产生多大的电流?具体数字还要进一步实验,从目前实验来看,铁片面积及磁场强度大的条件下,产生的电流强度大。如铁片浸入硫酸亚铁溶液20毫米时要比浸入10毫米时的电流强度大。

2、产生电流与磁场有关,还要作进一步的定量实验及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如用稀土磁体比铁氧体磁体的电流强度大,在实验中,最大电流强度为200微安。可以超过200微安,由于电流表有限,没有让实验电流超过200微安。

3、产生的电流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a-t(电流-时间),还要通过进一步实验画出。

4、电解液的浓度及用什么样电解液较好?还需进一步实验。

由于《磁场中的电化学反应》在书本及因特网上查不到现成的资料,可以说是一门新学科,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此文起抛砖引玉之用。我希望与有识之士共同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我的观点是,一项新实验,需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重复实验成功才行。

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鸡蛋泡在白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实验过程:1,将一枚鸡蛋放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倒入大约3/2的.白醋,观察现象,标记鸡蛋在杯中的位置。

2,第二天,观察鸡蛋壳发生的变化和鸡蛋在杯中位子的变化。取出鸡蛋,清洁鸡蛋壳的表面,重新放于被子中。

3,连续操作,观察一周,鸡蛋发生了甚么变化。

4,两周后,取出鸡蛋,你又有怎样的发现?

实验现象:第一天,将鸡蛋放入白醋中的时候,鸡蛋沉于杯底,完全浸没于白醋中,但一会儿,鸡蛋的表面冒出了许多的气泡,之后,鸡蛋便开始慢慢上浮,最后漂浮在白醋上,气泡消失了,也有气泡在上升。

第二天,鸡蛋的颜色发生了变化,白醋的表面有棕色,可以十分明显的看到浸没在白醋里的鸡蛋壳比没有浸没的要白。气泡减少了一些。用手触碰鸡蛋的表面可以感到鸡蛋已经变软,鸡蛋壳变薄了。第三天,鸡蛋表面的气泡明显变少,鸡蛋壳好象有薄了一层。整个鸡蛋都膨胀了起来,鸡蛋的长度已有杯子的直径了,增长了原来的一半还多。

第五天的早上,鸡蛋壳沉到了玻璃杯的最底部,白醋表面气泡的数量明显变少,鸡蛋体积再次变大,蛋壳又薄了一些,整个鸡蛋看起来十分有弹性。

一周后,把鸡蛋洗干净后,可以看到整个鸡蛋的表面只剩下一层嫩白色的薄膜,几乎没有气泡了,鸡蛋依然是沉底的。

第二周初,把鸡蛋洗净,鸡蛋变得透明,可以模模糊糊的看到一个球状的黄色的物体,那应该是软黄。在阳光的照耀下,想的十分美丽。

实验收获:鸡蛋壳含有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思:观察记录的天数偏少,有可能会错过一些细微的变化,从而影响实验记录的准确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化学实验报告

用玻璃杯取高度为h1的常温自来水,然后放在盛有水的平底锅内加热,使杯内水温升高并达到沸点,待冷却至常温后,加入适量生石灰,蒸馏水变成由大量白色颗粒组成的混浊液体,此时白色颗粒很大。静止约15分钟,漂浮白色颗粒大多消失,水底剩有较多的白色颗粒(较小),此时溶液较为透明,水面有少量漂浮物,杯底微热。

实验2。

取水方式同实验一。在达到沸点后,加入适量生石灰,发现石灰颗粒立即分解成为微粒(氢氧化钙),并使水混浊。约过5分钟,底部有白色粉末沉淀,上端水渐变清澈,还能看见一些微小颗粒向上运动。大约到25分钟时,下端沉淀为极细腻的白色粉末,温度比实验1同一时间高,溶液清澈透明(比同一时间透明),并且体积越来越多(比实验一同一时间要多),但仍有少量微小粒子不断向上运动。

总结一下实验一,二:

1.从实验2看,冷却时间越长,清澈溶液体积越多,即颗粒(氢氧化钙)完全溶解于水的数量越多。则说明温度越低,氢氧化钙的溶解率越高。在初始温度较高情况下,氢氧化钙溶解率呈单调递减趋势。

2.从实验2,1看,导致液体体积,透明度在相对低温情况下都不如2高的原因,在于1其中产生的氢氧化钙在单位时间内少。所以,温度越高,分解率越快。

几句报告外面的话:

1.水面漂浮物的成因。有三种可能:1,氢氧化钙有想溶于水的意思,但缓慢溶解一些溶不下去了,可能密度变小,于是上升到水面。2,少量颗粒遇热膨胀,密度变小,浮到水面。3,生石灰在与水结合时,由于水不纯的原因,被水拿走了点东西,可又没生成东西,只好抱着残缺的身体去上面生活。

2.关于氢氧化钙个性论。大多数物体,像糖,搁到水里越受刺激分子越活分,结果就激动起来,找到了新家,跟水合作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但氢氧化钙不一样,人家越是给他搞排场,让他分子激动,他反而越冷静,越喜欢独处的美,于是自己生活不受打扰,悠哉游哉。当然,这些的前提都是他们还是自己。

3.关于氢氧化钙特殊性质的科学说法(引):

为什么有些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大多数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当温度升高时,平衡有利于向吸热的方向移动,所以,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h4no3等。有少数物质,溶解时有放热现象,一般地说,它们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如ca(oh)2等。

对ca(oh)2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的问题,还有一种解释,氢氧化钙有两种水合物〔ca(oh)2??2h2o和ca(oh)212h2o〕。这两种水合物的溶解度较大,无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随着温度的升高,这些结晶水合物逐渐变为无水氢氧化钙,所以,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化学实验报告

尊敬的领导:

你好!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写这封辞职信,来到公司也快四个月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有过欢笑,有过收获,也有过泪水和痛苦。

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再加上家里有事叫我回去帮忙,望能于20xx年8月1日正式离职,请公司批准。对于由此为公司造成的不便,我深感抱歉。

我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同事对我的照顾与错爱,真心感谢李总对我的认可、鼓励、以及批评,但我都知道是为了我好,离开是难免有点舍不得,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也只能忠心对你说声对不起与谢谢你,并祝愿你和大家能开创出更美好的未来,也预祝公司业绩节节攀升,再创佳绩。

此致

敬礼

敬礼

申请人:辞职报告。

××××年××月××日。

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讨论。

在测定沸点时,溶液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将使绘出的相图图形发生变化?

答:当溶液出现过热或出现分馏现象,会使测沸点偏高,所以绘出的相图图形向上偏移。

讨论本实验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本实验的主要来源是在于,给双液体系加热而产生的液相的组成并不固定,而是视加热的时间长短而定因此而使测定的折光率产生误差。

本实验所选体系,沸点范围较为合适。由相图可知,该体系与乌拉尔定律比较存在严重偏差。作为有最小值得相图,该体系有一定的典型义意。但相图的液相较为平坦,再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整个相图精确绘出。

仪器的设计必须方便与沸点和气液两相组成的测定。蒸汽冷凝部分的设计是关键之一。若收集冷凝液的凹形半球容积过大,在客观上即造成溶液得分馏;而过小则回因取太少而给测定带来一定困难。连接冷凝和圆底烧瓶之间的连接管过短或位置过低,沸腾的液体就有可能溅入小球内;相反,则易导致沸点较高的组分先被冷凝下来,这样一来,气相样品组成将有偏差。在华工实验中,可用罗斯平衡釜测的平衡、测得温度及气液相组成数据,效果较好。

可用相对密度或其他方法测定,但折光率的测定快速简单,特别是需要样品少,但为了减少误差,通常重复测定三次。当样品的折光率随组分变化率较小,此法测量误差较大。

答:因为种种原因在此条件下,蒸馏所得产物只能得95%的酒精。不可能只用精馏含水酒精的方法获得无水酒精,95%酒精还含有5%的水,它是一个沸点为的共沸物,在沸点时蒸出的仍是同样比例的组分,所以利用分馏法不能除去5%的水。工业上无水乙醇的制法是先在此基础上加入一定量的苯,再进行蒸馏。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