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开题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清研究的思路,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开题报告案例,希望对大家撰写开题报告时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国政府已经明确提出把构建 公共 服务体系作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任务,部分公共部门也相继开始探索各自领域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有关问题。近几年来,龙口市立足自身 经济 实力和基础条件,把城乡体育一体化建设作为引领县域科学发展的中心任务,使整个经济 社会 向统筹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迈进。但体育公共服务的广泛社会需求、政府服务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以及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已然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迫切要求。因此,理论界亟待开展对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编辑。
2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我国政府对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国民体质给予了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它是由国家倡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大众健身计划,是与实现 社会主义 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 发展战略 规划,也是一项跨世纪的、具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生命力的宏伟事业。围绕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问题,国内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本文试图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体系、产品形态、供给和发展趋向等5个方面对体育公共服务进行系统的阐述。
2.1 关于体育公共服务含义
当前学术界普遍使用的两个术语是“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公共服务”。
针对体育公共服务,刘艳丽、苗大培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体育服务(《社会资本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樊炳有等在《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研究》中指出,体育公共服务就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包括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发展体育公共事业、发布体育公共信息等,为丰富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和创造条件。也有学者认为体育公共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为目的,着眼于提供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市民提供体育 文化 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 环境 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可以看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界定是出于产品属性视角,即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体育服务就是体育公共服务。
针对公共体育服务,闽健等在《公共体育 管理 概论》一书中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指公共体育组织和公共体育服务人员,为社会公众的体育活动所提供的体育产品和体育劳务。肖林鹏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并继续提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各类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受益主体是全体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责任等观点。大体可以分为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制度性公共体育服务、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和政策性公共体育服务。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界定则是组织视角,即公共组织供给的就是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
综合而言,无论产品属性视角还是组织视角都存在着缺陷。综合当前学术界对“体育公共服务”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各种认识,从需求的视角出发,提出体育公共服务是为满足大众的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的总称。一般而言体育公共服务可以包括以下六类服务:健身设施服务、健身组织服务、体质监测服务、健身 指导 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信息咨询服务。
2.2 关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我 国学 术界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研究尚未见报道。为科学开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我们不妨先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属”概念范畴内,对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邻近的“种差”概念进行分析,但这必须首先确定体育公共服务的上位概念—公共服务。所谓公共服务,是指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
学者李静指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以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保障人民群众体育权益的各种公益性体育机构和服务的总和。主要涵盖以下六个基本要素:体育 公共政策 法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公共组织机构和人才、体育公共服务的主体、体育公共服务的方式和体育公共服务的事业经费(《试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曹可强等以区域性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验为依托,提出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 市场 与非营利体育组织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实施主体。建设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市场和非营利体育组织的作用。
当前盛行的各种“体育服务体系”,部分可以归结为体育公共服务的范畴,如全民健身服务、基本体育服务等。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涉及体育的部分也该纳入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范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只是体育公共服务要素的静态集合,要实现体育公共服务要素动态上的提高,需要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运行进行深入研究。
2.3 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
体育公共服务是提高市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党的十七大 政治 报告的基本精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体育公共服务的两大基本问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这不仅是《 宪法 》的规定和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的要求,也是体育本质功能的体现。
作为未来体育发展的方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也是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樊炳有等认为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目标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既给居民提供基本的体育文化享受,也提供并保障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体育环境与条件的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他在文章当中同时也阐述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其共同之处在于团结凝聚和以人为本。《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将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核心目标确定为:整合社会资源,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向市民提供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及体育产品,以保障市民的体育权利的实现。
在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上,各位学者和课题组基本上达成一致,即认为其最终目标是立足于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体育生活环境,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完善体育服务体系。
学号:***
学生姓名:丁晓龙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论高校篮球队训练计划中的体能训练安排
本课题研究目的:
体能水平是篮球运动的技术基础和战术基础。充沛体能是进行高强度、高对抗篮球比赛的前提条件,它关系到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全队战术是否能够正常发挥的关键。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计划非常必要的。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高校篮球队的体能训练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专门体能教练、训练强度低、手段单调、检测与恢复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提出改变训练计划,完善训练方法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提供参考。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纲)
1、摘摘要
2、关键词
3、前言
4、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现状
5、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与创新
6、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缺乏专门体能教练,重视程度不足。我国篮球运动训练存在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现象。首先,作为我国篮球教练员培养重要基地的体育院校,600—700个课时篮球专项课只有2个课时的身体训练理论课,有的甚至没有开设。思想上与理论上的不重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重技战术训练轻体能训练是我国各级篮球队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次,通过调查发现: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前还没有一只球队配备专门的体能教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工作一般由主教练负责。高校篮球队的主教练一般身兼多职既负责技战术训练,又负责身体素质训练和管理全队日常生活,而且许多篮球教练员认为体能训练在技战术训练中实施就行了。由于大学生篮球运动员体能基础训练得不到保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体能水平提高。
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不科学,训练强度低。我国篮球体能训练中普遍存在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与盲目加大训练负荷问题。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简单化反映在训练方法单一,如力量训练以杠铃为主。下肢力量的训练是蹲杠铃,上肢力量的训练是推杠铃;耐力训练以单纯田径式跑圈为主。队员跑的越多、越快就越好。只要看到球员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就认为体能训练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对练习次数、组数以及次与组间隔等问题没有科学的体现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特殊要求和量化标准。没有科学的量化标准,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刺激,专项素质没有提高,运动成绩就没有突破。因此,小强度、低水平的训练很难提高训练质量,这是造成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由于目前我国高校运动队的训练经费紧张,营养条件得不到保证,球员正常训练的量、强度很难达到高水准。
1、认为在高校篮球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大学生篮球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进行体能训练,不断提高体能训练的效果,使我国高校篮球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实现为国家队输送高水平篮球人才的目的。
2、提出高校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定要与篮球专项技术结合,体能练习动作特征要与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特征相吻合。高校篮球运动员训练必须贯彻在每个训练周期。高校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技术化的特点,能够保证体能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教练在实施中的驾驭水平,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效率。
3、认为篮球运动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优良的体能是篮球运动员充分发挥技战术水平的保证,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科学地、系统地、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激烈、高强度的对抗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技术、战术,并且在比赛的后程发挥自己体能的优势,最终战胜对手。
4、觉得现代竞技运动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断发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潜力,作为竞技能主导因素的体能发展水平,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着决定作用,在篮球训练中更是如此。因此作为高校篮球的重担的全体教练人员,特别是青少年教练在培养训练运动员时必须对体能训练引起高度重视,在训练过程中使体能训练系统化、最优化,从而促使篮球训练效果最佳化。
综合以上来看,体能训练对于高校篮球发展尤为重要。在以体能为主导的篮球对抗性项目中,体能的因素可以被看成取胜的关键。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知识与训练学理论紧密结合,并渗透到篮球体能训练和界定当中,形成了一套以各自学科为主体的理论体系,为篮球专项体能训练手段的确定和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论文将探究高校篮球队训练中的体能训练,讲进行详细阐述和补充。
王保成。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xx。
徐跃杰,王 兵。篮球科学与训练方法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20xx,(3)。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
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对抗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xx,15(5):1092110。
赵颖,高明发,谢新春,陶伟建。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体育学刊,20xx,14(5):89292。
楚中天,唐林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体能训练。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5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游泳运动是在我国开展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其发展程度与游泳馆的建设有密切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游泳馆的体制也发生了本质的变革,其主要标志是社会化和产业化,其中经营性游泳馆以其独特的竞争优势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显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几年来,抚州市体育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游泳馆的建设也有跨越式的的发展。
1. 有关组织管理的研究
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以后,大多数体育场馆已从行政管理模式转换成企业经营模式,场馆的效益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游泳馆的功能单一,利用率低,管理水平不高,向群众开放度不够;缺乏有效维修与更新措施,限制了游泳馆的利用率;游泳馆建设过程中,融资方式简单,资金来源单一;游泳馆距离居民区远;抚州市的经济水平,游泳事业的发展程度还有市民的休闲娱乐方式都影响着抚州市体育中心游泳馆的开放使用和经济效益。
2. 有关经营策略的研究
关于游泳场馆经营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加,普遍认为:伴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游泳场馆的运行思路不断扩展,比较好的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运行经营方式上日益多样化,健身、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娱乐、养身、餐饮等配套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游泳市场逐渐成为集体体育、娱乐、消费一体的综合市场,但游泳场馆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体现于场馆的闲置、浪费、未能有效的开发利用,维修改造资金不足,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税费缴纳较多,负担沉重等。
3. 有关游泳消费方面的研究
在运行经营方式上日益多样化,健身、培训市场蓬勃发展,娱乐、养身、餐饮等配套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游泳市场逐渐成为集体体育、娱乐、消费一体的综合市场,市场更加吸引群众消费,游泳的好处也得到更多群众的重视,游泳消费带来的积极效益更加可观,但游泳场馆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泳消费。
还有个别学者对游泳馆服务内容的开发,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建设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研究的对象几乎都是一、二线大城市比较有名气的水上中心。游泳中心,游泳馆,地方城市的游泳馆很少有人关注到;二是更多的关注组织管理、经营策略和消费定价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是比较注重多个场馆的对照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找到各中心或各馆的差异和优势与不足。但是,一、二线大城市的游泳场馆,不管组织管理、经营策略、消费定价还是服务内容都存在诸多不同,地理位置和当地经济水平也是有着直接关系。而地方游泳池馆、游泳池占了全国近70%的份额来看,这些游泳馆,游泳池如何管理,如果经营,如果服务,如何创新,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较为全面的掌握目前抚州市现有游泳池地理位置、规格、资质、环境条件、组织管理、开放形式、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现状,梳理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善对策,促进抚州市游泳池更加规范的健康经营,为抚州市市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以东华理工大学游泳池、新体育馆游泳馆、老体育馆游泳馆、阳光游泳池、江南春晓游泳池等五个游泳池为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本文拟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东华理工大学等五个游泳池的地理位置、规格、资质、环境条件、组织管理、经营模式、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探讨抚州市游泳池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对策,以期抚州市游泳池更加规范的健康经营,为抚州市市民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抚州市游泳池的基本概况的调查与分析
3.1.1 抚州游泳池地理位置的分布
3.1.2 抚州市游泳池的规格参数
3.1.3 抚州市游泳池的环境条件
3.1.4 抚州游泳池的经营资质
3.2 抚州市游泳池的经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3.1 抚州市游泳池的组织管理
3.3.2 抚州市游泳池的经营理念
3.3.3 抚州市游泳池的服务对象
3.3.4 抚州市游泳池的服务内容
3.3.5 抚州市游泳池的收费标准
3.3 抚州市泳池消费者的调查与分析
3.3.1 消费者的年龄结构
3.3.2 消费者的职业结构
3.3.3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3.4 消费者的体验评价
3.4 制约抚州市游泳池经营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建议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
1.文献资料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收集了关于抚州市体育中心游泳馆的资料和文献,并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的把握了该研究问题的现状,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2. 调查法
本文拟通过问卷对东华理工大学游泳池等五个游泳池的消费者、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管理者及业内行家进行访谈。
3. 数理统计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结合excel xp分析调查的原始数据,并根据数据进行各种因素间的关系分析。
4. 逻辑分析法
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以及数据统计的结果进行科学汇总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研究结果。
20xx.11.06~20xx.11.**:接受 “毕业论文任务书,在导师指导下选题、定题。
20xx.11.17~20xx.12.06:查阅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
20xx.12.07~20xx.12.26:设计问卷,撰写开题报告,制作开题答辩ppt,开题答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许多学校正在大胆尝试并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体育课程,高陵县第三中学是一所县级高中,学生的体育课程较单一,而且课余生活很单调,没有条件接触外界的体育俱乐部与社团。在贯彻执行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的同时,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利用自身优势,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目标,选择跆拳道作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突破口”,既能丰富校园文化,也能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跆拳道同中华武术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练习跆拳道则有利于青少年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可内修精神、性情,外修技术、身体,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是培养青少年优秀品格的有效方法。跆拳道课程的推广与普及不仅是学校特色的外延和拓展,更体现在为全体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体能、品质的突出发展上;更表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化、延伸上;最终必将升华为校园中的一种风格,一种意识,一种精神。
课题名称为《浅谈跆拳道在农村中学的开发实践与探究》,利用自身优势于特长,结合学校现状和资源优势,提出一系列学校跆拳道运动推广过程中的策略以及确实实施的方法、途径与策略,为师生提供跆拳道知识学习、技能拓展、素质提升、特长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运动素养和身体素质。
1、准备阶段(xx年9月至xx年10月)。
(1)实行实情调查,完成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分析我校学生体育生活现状和教学实情。
(2)成立课题小组,确立课题成员,分配各成员职责与任务。
(3)确定参加研究对象,学习课题研究方法的操作及有关理论。
(4)完成课题相关资料的整理、建档,制定实验应用研究方案。
2、运行阶段(xx年10月至xx年4月)。
(1)开展跆拳道活动的推广普及活动,举行形式丰富的各类活动。
(2)收集与课题有关的相关资料。
(3)完成阶段性资料数据收集,整理和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xx年5月至xx年7月)。
(1)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撰写有关专题论文。
1、文本成果。
研究论文:xxxxxx。
研究报告:定期提交阶段性报告或专题研究报告。
2、影像成果:
图片:跆拳道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图片系列。
光盘:学生学习跆拳道成果展示纪实。
3、无形成果:惠及广大学生,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研究背景u。
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p有计划p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也包括学生自发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它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学校体育受到以“应试教育”与“课堂为中心”思想观念的影响,致使学校体育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课外体育的偏差,课外体育处于可有可无p可抓可放,无关紧要的地位。
伴随社会发展的进程,大众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教育自身的发展变革,素质教育思想p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使人们对课外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可以说,没有课外体育的支撑于保证,体育课程目标无法实现,没有丰富多彩p绚丽多姿的课外体育不是完整的体育教育。
研究意义u。
1.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为加强学校课外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参考。
3.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衔接提供参考。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使具有相互关联p相互补充p相互影响p相互作用和互为验证关系的课内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课外体育活动所具有的诸如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传递人类体育文化。
国内外课外体育活动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兴趣p要求p意向,营造和谐p民主p融洽和愉快的活动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活动形式,即体育俱乐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p运动技能p运动素质p体育专项特长等自愿选择各单项俱乐部。
(一)、研究方法。
文献法:收集各地区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实施开展,并制定适合于本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为文章的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做准备。
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遵循体育科研方法设计学生问卷。
分析法:对现学生运动水平分析,找到具体问题所在。
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作为本课题研究依据。
逻辑分析法: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法,提出建议并给予充分论证。
(二)、研究途径:教师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对学生观察、谈话,以及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理论层面、实践的层面和有效性的层面对学生在课外活动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影响课外活动的因素。
(三)、研究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xx.5——20xx.6)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组成了以田琪华负责,刘安民、金剑p邢卫宁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
第二阶段:(20xx.7——20xx.8)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xx.9——20xx.2)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各年级学生调查测试,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综上问题和总结对本班学生进行试验教学。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解决。
第四阶段:(20xx.3——20xx.4)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a.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b.预设质疑答案,阐明申请解题理由——。
a.成果价值质疑;。
b.研究目的是否实现质疑;。
c.成果结论质疑,包括观点质疑、依据质疑、研究方法质疑等。
预期研究成果。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以系列论文的形式参加市级教学论文评比,将教师获奖论文和发表论文编印论文集。
2.课例:举行教学观摩,编印教学设计和案例集,并保留教学实录的影像资料。
3.结题报告:撰写5000字左右,通过专家评审力争在市级获奖或发表。
4.资料汇编:《中学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研究》的研究方案、结题报告,参加课题研究教师的课例、案例集,以及经验总结和科研论文集。
(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中学生相比而言虽然在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着相对的不足,但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比较积极,而且具有较强的体育运动趋向,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是他们进去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并且大多数非体育专业学生都能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身心良好的发展。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一种良好补充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体育课的延续,也是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必不可少的途径,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发展,并使其身体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它对加强人际交往,丰富课余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包括: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2.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3.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等)
在我国,课外体育活动一直受到重视。1951年7月,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1小时至1小时半为原则。"1954年颁布实施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同年8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体委、卫生部《关于中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报告》,报告中要求学校体育面向广中学生,首先上好每周两节体育课,同时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两次班级课外体育活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适当组织学生参加运动竞赛,有条件的学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活动标准》。1979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在总则中把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的任务,并把群众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通过《国家体育活动标准》的人数、学生的健康状况等作为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标准。另外,还对课外体育活动作了具体规定。1982年,教育部又发出了《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的通知》。1992年2月,国家教委颁布实施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一系列文件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地位和意义,促进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调查及对策研究》中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甘肃省庆阳市中小学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任然存在体育场地和基材不足、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少、学校对学生体育活动管理不到位、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高龙在《西安市民办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从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时间情况、教师的师资力量、场地建设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论述了各种因素对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影响。余海涛,薛俊在《广东肇庆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中通过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肇庆市7所中学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锻炼时间次数、参与动机、活动项目以及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肇庆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参加活动的动机和选择活动项目存在着性别差异性和多样性;而课外活动的时间少、缺少场地器材和适宜运动项目、学生身体素质差、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不够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孔祥武、陈佩颖在《赤峰市红山区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中对赤峰市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构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兴趣,这是我们改善和促进中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有利因素.
(一)研究内容
1.涪陵城区中学领导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2.涪陵城区中学体育教学设施现状
3.涪陵城区中学体育师资现状
4.涪陵城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和项目的开展
5.涪陵城区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利用学校图书馆和internet(cnki)全文数据库查阅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章30余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实地访谈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对涪陵区第一中学,涪陵区第九中学,涪陵区第二十中学,涪陵区实验中学,涪陵区第十八中学的部分领导和部分体育教师进行实地访谈。
3.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问卷所提问涉及涪陵区第一中学,涪陵区第九中学,涪陵区第二十中学,涪陵区实验中学,涪陵区第十八中学的相关领导、体育教师与学生。
4.数理统计法:对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5.分析法:对获得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一阶段:xx.10——xx.12
确定研究课题。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参加开题报告。
查阅文献资料,弄清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研究计划任务书确立的研究内容,在分析本课题研究现状基础上,撰写出论文提纲,提交指导老师审阅。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提交指导老师审查。
第二阶段:xx.12——xx.3
文献综述。
撰写论文。
第三阶段:xx.3——xx.6
论文修改完善,定稿。
学生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论文答辩工作。
完善毕业论文各种档案材料。
[1]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xx.4.
[7]汪海涛.论课外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动作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xx.29(1):86.
[14]韩衍杰,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xx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指导,坚持突出特色“全员参与、陶情益智、快乐健体”原则,立足校内资源,丰富内容,活化形式,从而深入推进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大体育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我校专职体育教师3名。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每天上午两节课后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下午三节课后为课外体育活动课,上下午各有5分钟的眼保健操。活动器材的制约,活动安全的高压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直接体现在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很差,活动技能很低,缺乏体育兴趣的恶性循环中,课外活动开发的不是很充分,部分时间被其他老师临时占用,进行体育活动的班级少,即使有活动也是在无序的状态下进行。
因此,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深知: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会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全民健身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百花开放,但各校在组织竞技性体育运动会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间体育游戏类论文本站 民健身活动不经常,活动内容死板老套,参与者有压力等方面不足。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许多城市开展和研究过,但大部分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的趋势: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课间活动要力争突出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做到小场地、大课间,,积极探索把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新途径,把大课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活动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充满活力的大课间、让学生喜爱的大课间、让安全有序的大课间出现在我市的各个校园。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1.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教师敢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锻炼。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3.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4.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结合音美科技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职工校园文体活动进一步开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5.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6.组织各类竞技、趣味、群体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7、组织师生创造、改制各类体育活动器具,开发适合师生健身需要的各类器材,开发校本体育课程。
8、落实学校全民健身“快乐参与 健康发展”理念,推动学校发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搜集各种大课间活动开展方面的资料,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2、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向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
3、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课间活动主题,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二)研究措施:
1、时间保障。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游戏等活动。
2、制度保障。制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3、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体现全面健身,融洽了师生关系。大课间活动器材原则上由学校购置,部分师生自制。
4、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宣传和管理,按类别划定活动区域,师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5、组织保障。学校为成立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加强该项活动的领导,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促进该项活动高质量进行。
(一)课题申报(20xx年3月)
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步骤
1、20xx年5月进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实施大课间活动方案;
3、20xx年3月份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进行总结,展示活动成果,并进一步完善。
(三)完成结题报告(20xx年3月)
20xx年3月进行课题后期期调查分析,并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向全市推广大课间活动研究成果。
(四)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王家夫 体育专职教师
成 员:梁丽华 刘兴杰 咸国柱
参与活动方案的设计,参与活动实践过程中的开展与研究,撰写论文
(一)课题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二)课题小组成员系一线体育专职教师,素质高,具有敬业精神,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三)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具体落实到体育组实施。
(四)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五)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六)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9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正如人们常说,高校健美操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是“塑造人类健美的建筑师”。也就是说,高校健美操教师应有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以自己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活泼开朗的性格及谦逊宽容的态度,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其师而乐于学,在师生友好合作中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健美操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能力,极大地释放自己的热情、活力、自信,将优美的健美操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进入一个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佳境,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生动、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中学习、领会、感受健美操的“美”。总之,高校健美操教师是大学健美操课程的实施者、设计者和管理者,其职业素质关系着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成效,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关系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提高职业素质,使学生获得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推进我国健美操项目向终身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师,职业素质。
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一项体育运动。健美操教学是一项典型的师生双边活动,并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来完成的。所以,健美操教师的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是否充分展示健美操的“健、力、美”,是否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和热情,是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否促进健美操项目在高校广泛开展。也就是说,健美操教学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呢?对此问题,我阐述了一些个人见解。
古人云:“无德无以为师。”恪守职业道德、热爱事业、敬业是成为优秀健美操教师的先决条件,是个人和事业发展的动力[1]。并且教师的思想情操、品德、人格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楷模。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热爱健美操事业,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责任感,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从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同时在健美操课教学中,对待每一次课都应认真准备、精心设计,全身心地投入到传授健美操知识、技术和技能中,全心全意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富于同情心,不管身体素质好的还是身体素质差的,甚至身体有缺陷的学生,都要做到平等对待、认真负责;把健美操教学工作同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紧密合起来,为加强全民族的体质建设作奉献。
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要求,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能够保持终生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最大愿望。而“健身”体育观,是一种以健康为理念、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0xx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获得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扩展到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强调体育课程的健康促进功能”。大学生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是全民健身运动的主力军,其学习和成长、认识和行动、习惯和意识都影响着对终身体育思想的理解和投入。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一理念的指导思想下,树立新型的“健身”体育观,实现由社会功用性目的驱动的身体开发向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自由和谐化,由追求强身的一种“客体”为中心的对象性改造向以“主体”为中心健身为目的的优化发展转化,由意志和毅力支撑的一种“刻苦锻炼”为中心向心理丰满的一种社会化发展转化[2]。
3.1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
健美操运动中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包含着科学的理论,健美操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以确保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具体主要包括教育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健美操的概念与分类、健美操的起源与发展、健美操的特点与功能、健美操术语、健美操音乐与编排、健美操比赛的组织与裁判等健美操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具备广博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3.2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
专业技术是健美操教师的基本功,它直接关系到示范动作的质量。健美操是一项直观性很强的运动,学生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直观感觉模仿教师的动作,在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在跟随教师的示范动作中获得感官效果与动作方法,从而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做到示范的动作准确优美,编排的成套动作优美流畅,选择和编辑的音乐既紧密联系动作强度,又富有个性与新颖性等。
3.3高超的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动作技术示范能力、教学提示能力、技能观察分析能力、运用教法能力等方面。
3.3.1教学设计能力。
健美操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往往先进行教学设计,就像工程师造房先要有蓝图一样。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要求,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并围绕完成教学目的这个中心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和选择教学方法,制订出完整的教学方案。
3.3.2动作技术示范能力。
健美操教师的身体姿态和动作技巧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因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应准确、标准、流畅、充满活力,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示范点、示范面,且示范面的转换要合理适宜。这样才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快速掌握动作技术,感受到教师优雅健美的身体姿态、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3.3.3教学提示能力。
提示是一门学生在做练习前被告知应怎样做的艺术技巧。成功的提示能使全体学生整齐划一,在同一时间完成相同的动作。因此,健美操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与运用语言提示和非语言提示两项技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口令、动作提示与手势等。
3.3.4技能观察分析能力。
学生在学习健美操各种动作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动作,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具有观察分析错误动作的能力,即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及时分析找出错误动作的原因,并选择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使学生迅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
3.3.5运用教法能力。
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连接法、过渡动作法和分__解变化法是健美操教学中常用的.六种方法。教师在健美操教学中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及不同动作难度,灵活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不到学习的困难,特别是对复杂的动作组合,而是觉得简单易懂、有趣、不枯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健美操的技术动作。
3.4科研能力。
科研可以革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才能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提高教学效果。高校健美操教师也应具备科研能力,深刻地把握和理解健美操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
3.5创新能力。
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创新,创新是教师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因此,健美操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并敢于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的技术、新的动作、新的成套练习,还要善于广泛吸取不同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健美操是一项艺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教师的体态、体力、仪表等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健美操教师,最理想的莫过于身体力行,会讲、会教、会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应具有美的吸引力,不仅示范动作要美,而且形体要保持健美,更要有充沛的体力。因为健美操课的教学特点是教师的示范量大,许多练习都需要教师来带,体力消耗多,再加上教师还要以表情、情绪来感染学生,所以如果没有好的体力,将不能胜任健美操的教学工作。由此看出,健美的形体和充沛的体力是顺利进行健美操教学、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健美操锻炼的一种无形力量,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健美操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技术动作、情感情绪、神态目光、语言文化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个性决定和影响学生的个性素质。正如人们常说,高校健美操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是“塑造人类健美的建筑师”。也就是说,高校健美操教师应有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以自己优雅的风度、脱俗的气质、活泼开朗的性格及谦逊宽容的态度,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其师而乐于学,在师生友好合作中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同时,健美操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能力,极大地释放自己的热情、活力、自信,将优美的健美操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进入一个展现自我、表现自我的佳境,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生动、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教学氛围和环境中学习、领会、感受健美操的“美”。总之,高校健美操教师是大学健美操课程的实施者、设计者和管理者,其职业素质关系着健美操教学质量的成效,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且关系着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高校健美操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提高职业素质,使学生获得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健康和谐发展,切实推进我国健美操项目向终身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和大众体育发展。
[4]王洪编著.健美操教程.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xx.
[5]吴义,赵少雄主编.现代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程.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xx,9.
在大学与社会的衔接阶段,体育教育实习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环节。为了使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得到更好的实践,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体育教师,本文做了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现状调查,可以了解体育教育实习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研究很多,范围很广。有关于北京市,河北省,陕西省等的研究。而研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的只有一少部分,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殷鼎和刘军的《宁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里面运用调查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发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今后的实习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然而此研究已距今三年的时间,在这三年里体育教育实习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变,所以说本现状调查对于现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炼。
1.2.2问卷调查法。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有关问卷进行调查。
1.2.3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和学院领导、老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来得到相应结果。
1.2.4数理分析法。
运用spss通过统计结果分析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现状。
1.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模式。
1.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基地。
1.3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时间。
1.4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评价方式。
1.5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的感受和建议。
[3]余纯璐.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研究[j].中国知网,20xx。
[4]卢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实效性的研究[j].中国知网,20xx。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如果一个人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他就会积极参加,热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充分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在体育课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每到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总会找出种种借口向老师请假不上课或根本不到课堂上课。但如果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有了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与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需要,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克服主观困难,以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课题的研究能够为广大体育教师寻找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提供参考,同时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动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的积极主动性具有一定的意义。
[1]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 苏梅青,卢勤。浅谈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4(35)
[4] 谢月芳。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5] 顾久贤。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j].机械职业教育。2004年第4期
[6] 丁文武。培养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网博雅刊第二期
[8] 浅议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121学校体育网(理论研究)
就目前来看,国内外研究此课题的很多,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提出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明确提出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很有价值。在日本,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从组织教法和安排上,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美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体育课以学生为主,尽情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激发课堂气氛,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这些国家的体育课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体育锻炼。
现在国内对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和体育兴趣的培养相关的研究很多,如:谢月芳在《关于中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调查分析》中分析了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她认为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有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而关于体育兴趣培养的研究比较多比较杂。
本课题的研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从中学体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对于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原因分析与对策的较新观点,以便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学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2.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对策。
需重点研究的是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及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的去参与体育活动。
1.查阅相关文献,要求图书馆对我们开放。
2.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要求学校机房对我们开放,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
20xx年1月 查阅文献资料阶段。
20xx年2月 分析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阶段。
20xx年3月—4月 资料整理阶段。
20xx年5月 最后成文阶段。
体育论文开题报告(二)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院专业:
班级社会:
体育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讲师:
论文题目:高唐县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研究现状: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但是乒乓球运动普及的并不是很好。目前,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迅速,但是在一些地方其发展还不是很好。这些地方有着共同的特点:乒乓球运动参与者少、乒乓球器材短缺、乒乓球运动不规范、在其运动上显现出很多的弱点及错误。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认为社区型体育健身应成为我国体育运动的主体,体育健身中乒乓球运动有时我们不可或缺的一个运动项目。后奥运时代已经来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花钱买健康”理念的建立,高唐县的乒乓球运动也在迅速发展。
研究意义:
虽然国内外基于乒乓球运动展开了多层次性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学者或是站在全国的角度,或是重点考察大城市的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很少关注小城市乒乓球运动开展状况,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城市的乒乓球运动的开展状况做深入的了解,既可以为当地体育主管部门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又可以丰富我国乒乓球研究的内容。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的梳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明鉴后继研究的方向,对高唐县乒乓球运动参加居民的年龄、性别、动机、运动场所、消费及运动损伤等方面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和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重点和难点:
问卷的发放、回收及以后的数理统计和分析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
研究步骤:
预期结果:
论文主要内容(提纲):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唐县乒乓球运动普及程度
3.2 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居民的特征分析
3.3 居民参加乒乓球运动的行为特征分析
3.4 居民对乒乓球运动的看法
3.5与济南、青岛较大城市的比较
4.结论与建议
进度安排:
2、20xx年1月 查阅文献资料,整理问卷。
3、20xx年2月 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并做整理。
4、20xx年3月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完成初稿。
5、20xx年4月 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完成终稿。
6、20xx年5月 初准备答辩
参考资料:
[4] 李友林。从体育市场探析乒乓球市场的构造[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
[6] 郑淑梅。我国部分省市高校乒乓球运动开展状况的比较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孟宪君。大众流行健身理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指导教师意见:
(签章)
**年**月**日
而随着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对的提高,空闲时间越来越多的前提条件下,各种休闲文化也层出不穷,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的休闲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如麻将、桌球、保龄球等项目。体育活动作为消闲娱乐的一种手段,日益成为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一项时尚享受。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余暇时间进行的一种娱乐性极强身体活动,它既是一种对心理的娱乐,也是一种对身体的锻炼。
国际间的竞争力永不停息,而健康则成为保持国家竞争力的保障力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力资本。休闲运动在余暇生活中有很大乐趣,具有刺激性和传统性的休闲方式。
2:意义:休闲可以通过行为,思维,情感活动等方式来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够建文化意境,愉悦身心,调节情绪,能达到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是一种健康行为方式,更是在紧张的工作压力下缓解精神压力,促使从身体上和体魄上都能得到很好的调节,改革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去,不但促进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且能起到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作用。
1:经过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民族风情,传统运动项目等,休闲体育运动对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人口综合素质的影响等进行研究调查。
2:统计与分析:湘西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区共有七县一市的城乡人口,二ooo年人均收入约1800元,湘西自治州土家族人口总人口87.9万人,占总人口的35.9%。城市人口的休闲时间主要以麻将,登山,进歌舞厅等打发;农村人口的休闲活动则比较简单,主要以扑克,麻将,陀螺,高脚马等。有的把休闲活动以变相的方式进行赌博,引起不良的社会风气。
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处理。
3:运用湘西地区的休闲运动文化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休闲活动进行比较,同现当前中国休闲活动发展形式,区域化的发展不平衡,并对统计资料的分析,结合湘西地区的具体条件,以至能最终把负面影响引导到积极休闲娱乐活动中来,以提高全地区摁扣的生活水平,综合素质寻求对策。
休闲体育文化能积极给湘西地区的休闲运动起到带动作用,向健康方向发展;预期能达到在调动积极文化方向的同时,也能积极调动全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使湘西人人都能进一步认识休闲活动在生活中带来更多乐趣,能从身心上得到健康的发展,促进休闲文化的积极发展,打造安稳的社会经济环境,达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全地区全民健身活动能有一个活跃的氛围,引导休闲活动向健康的发展方向,人口综合素质等得到提高提供依据。
[2]孙葆丽.我过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xx.20(1):13—16.
[3]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娱乐于健康[j].体育与科学,xx.(4).
地域基础:。
第一阶段:xx、3到xx、5学习理论,总结:湘西地区的具体现状,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证报告。制定课题方案,成立课题组。
第二阶段:xx、6到xx、7研究阶段,课题研究分析,制定调查表,进行阶段总结,并评估阶段成果。
第三阶段:xx、7到xx、9发放,收回问卷调查表,
第四阶段:xx、10到xx、2整理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整理成稿。
__年的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又到了个人述职的时间,反思在这一学期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做体育老师的艰辛和快乐,我把自己的青春倾注于我所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倾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圆满结束,收获不少,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下汇报,并为新学期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
一、思想认识。
在一学期里,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在思想上严格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政治活动。
一学期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在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新的学期即将来临,我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好同志。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八年级的学生课堂教学行为规范的教学,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子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利快乐体育的实施。
教师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如我在单足跳的练习中,可允许学生换一次脚,这样就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待学生方面,既要求严格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决心,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论文装订方式统一规定为左装订。
内容标准。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论文的中文题目应不超过20字。
题目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摘要。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部分,绪论应包括: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存在的不足或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正文的内容就是深入分析文章引言提出的问题,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分析论证。
正文撰写的内容反映出文章的逻辑思维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论文的可理解性和论证的说服力。
我国农业保险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82年开始由民政部门、农业部门、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了一些农业保险业务。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业务呈上升趋势,到1992年当年农业保险费收入达到8.62亿元。但保费快速上升的同时是居高不下的赔付率,1991年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为119%。在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以后,过高的赔付率导致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不得不调整农险结构,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农险业务进行战略性收缩,而其他保险公司则是退出农业保险的经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香港上市后,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不再经营大部分的农险业务。
自以来,专业农险公司开始浮出水面,9个省区市的农业保险试点也已经全面铺开。,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提出农业保险发展的五种模式:一是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农业险;二是在经营农业险基础较好的上海、黑龙江等地区,设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三是设立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四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设立由地方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五是继续引进像法国安盟保险等具有农业保险经营的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的外资或合资保险公司。
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行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不适应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的发展面临资源短缺、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另外,传统风险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必然形成对农业保险的巨大需求,但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我国的农业保险主要以商业形式经营,国家支持和补贴较少,相对农民收入而言,保险费率较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发展呈现多次起落,保险人才断层,目前我国保险从业人员大多数人是从其他行业转来的,没受过专门保险教育。而农业保险经营的复杂性、艰苦性,更是导致人才奇缺。因此,从业人员现状是经验型多,知识型少;保守型多,开拓型少;单一型多,复合型少;粗放型多,效益型少。数据表明,我国保险市场人才供需比例约为1:4。人才的极度匮乏,个人简历特别是核保、核赔、精算等技术型人才和管理、营销、培训等复合型人才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保险业在经历了最初十几年的快速增长后大幅下滑,除了一些外部因素外,保险产品的结构不合理,险种可选性少,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产品缺乏创新,一方面产品雷同多,细分度不够,达不到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组合效应。另一方面产品开发能力弱,更新换代慢。由于长年亏损、业务萎缩。
规范化的保险中介机构活跃在保险市场上,是现代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保险的供求双方均能起到重要的媒介和桥梁作用。特别在农村保险市场中,保险中介人可以将保险公司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节约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也能起到服务于广大农民的作用。然而,以往我国保险公司几乎全部依靠自身的展业队伍承保农业保险,没有充分利用农村保险代理和保险经纪公司这一中介形式。
农民对农业保险既力不从心,又心有疑虑。首先,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农业保险项目经营经常入不敷出,保险公司对其要求较高保险费率,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其次,许多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意识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不相信保险的作用,许多农民由于受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很难相信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二是依赖保险,许多农民买了保险后,高枕无忧,不积极参与防灾防损,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严重,由于农业生产分散,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少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利用保险进行欺诈活动,把保险当作“摇钱树”,失去了保险的意义,触犯了国家法律。
我国农业保险由于缺乏适当的再保险安排,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保险经营主体自身、难于分散,影响经营主体的经营效果。而国外农业保险经营普遍有再保险机制的支持,特别是避免特大自然灾害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例如,美国联邦政府农作物保险公司负责在中央建立再保险基金,向开展农作物保险的保险人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再保险责任按赔付率分段确定,目的是既向各私营农作物保险公司提供超额损失再保险(不超过115%),又限制农作物保险公司的盈利水平(不高于15%)。而我国,由于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导致我国的`再保险市场一方面供给主体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心得体会另一方面技术与服务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保险面临着“供给短缺”和“有效需求不足”的双重问题,保险经营和发展的两难困境。结合我国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国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为了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我国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市场。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完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改变经营方式,转变经营作风,以增加农业保险的供给;另一方面,要完善和拓展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职能,克服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二是提高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水平。要大力开展农业保险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农业保险意识,鼓励农业的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动机和能力。三是培育农业保险人才。培育具有专业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农业保险人才,提高农业保险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的多层次需要。
(二)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和完善的制度环境,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二是实行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再保险政策,支持保险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很多优惠政策支持农业再保险市场,扩大风险分散面,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三)利用资本市场分散巨额风险。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财政拨款或补贴方式建立巨灾专项风险基金;二是发展保险衍生产品。
(四)加强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农业风险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农业保险经营技术的特殊要求。技术是保险经营的重要要素,而发展保险技术的关键又是人才。但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业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农业保险更是呈萎缩趋势,导致农业保险人才奇缺。因此,为了农业保险事业的顺利发展,一定要重视和开展对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代培、委陪、函授等多种方式培养基层农业保险业务骨干,同时,要在大专院校培养具有农业保险系统理论的高级专业人才,确保农业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33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