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优质14篇)

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优质14篇)



情况报告还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背景,以确保信息的接收和理解。以下是小编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情况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xxx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经过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8个加工系列和5个成熟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达到了422个。其中,有4个、43个和81个企业分别成为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整个行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35亿元,从业人数达到了3.3万人,加工的产品达10大类100余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超过了400万吨,产品在国内29个省市和国际2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上销售,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销售额达到了448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仍达到200亿元。我市已进入到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大市的行列。

一、农产品加工业在稳定全市经济增长上拉力凸现。

从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大数据上显示,农产品加工业稳增长促发展上凸显出了4大拉动作用。一是改变了全市的工业结构,成为工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仅在3年内就增加了100余个,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5%。农产品加工业近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80亿元,占到了全市整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9%。农产品加工业创出的产值由三年前的200多亿元增加到500多亿元,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增幅超过了工业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二是创造了税收,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大来源。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属于低利润率行业,但它也给地方财政创出了可观的收入。据对xx县的宝龙饲料、福汇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金实集团、闾伊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达莲水产、锦州百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仁禾集团锦州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县的富民牧业、辽锦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9个企业调查,每个企业每年缴税额平均都在200万元以上。其中,像达莲、通亚、金实等企业年缴税额都在4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每年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收入达5.3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10%,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xx市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大体在10亿元左右。其中10%来源于农产品加工业,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三是带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促成了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上转变。在全市400余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粮、油、果、菜、畜、禽、奶、水产和林业等10大产业链,将全市80%左右的土地和农户吸引到了这些产业链上。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下,培育出了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实现了农户与企业二次生产的对接,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百亿元以上。四是给农民创造出了就业岗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除给农民带来百亿元的产品增收以外,给农民找到了一条就业的出路,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端起了新“饭碗”。据我们对全市百户企业调查,用工量少则200人,多则800多人,平均每户企业的就业岗位达300个。就业岗位的创造,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每位就业农民每年从企业中获得的收入大都在3-4万元左右,每户企业每年给当地农民提供的工资性收入少则在1200万元以上,多则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达3.25万个,占到了农民就业岗位的`10%,给农民带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了10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对百户企业调查中,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发出一个共识,就是在我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空间较大。一是在上规模上空间较大。首先是农产品的资源量大,能给扩大加工业规模提供基础性保证。目前我市每年提供的农产品总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加上周边地区的输入,每年可供加工的农产品总量可达到1500万吨以上。如此多的资源,可为上规模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加工能力有限。目前,尚无一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规模的企业。在422家企业中,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0户。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多而小的状态亟需通过上规模去改变。再次是投资的潜力和投资的积极性较大。目前有些行业在调结构中开始转向农产品加工业,一些民间资本也开始流向农产品加工业,他们都对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抱有信心。正在投资扩建中的xx市闾阳镇闾伊顺这个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原是一个年屠宰、加工、销售1万头牛和10万只羊,年销售额为6800万元的中型加工企业。今年,这个企业新增投资4800万元,计划将肉羊的加工量由10万只扩大到70万只,企业扩大规模后,每年实现销售收入可达到12亿元。凌海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生姜种植、收购、储藏、销售为主的企业。在一期工程完成10.68亿元投资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16.01亿元,建起了80万平方米的恒温储藏库。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8亿元,企业利润可达5亿元,税可超过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二是在上档次上空间较大。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大都为初加工产品,产品档次相对较低,实现的附加值较少。市场的需求开始由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产品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加大。特别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提升产品档次的能力和条件。xx市的金实集团新上一个名为“道隐谷”的五谷粮健康食品加工项目,产品分为各种成份,各种口味,各种包装,适应各种人群消费等,产品销售价格比普通加工产品提高了3-5倍,并得到市场认可。xx县的五味福食品加工将不同豆制品和普通鲜蛋加工成风味特色的中高端产品,产品在全国大型超市上架销售,销售额实现了翻番。三是在市场开发上空间较大。我市的地方特色产品,特别是地理标志性产品,诸如花生、葡萄、杂粮、水产品等,在全国闻名,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我市有一批品牌产品,诸如五峰米业、百通食品、达莲水产、常兴葡萄等闯出了市场,产品销量逐年递增,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据20家具有品牌产品的企业反映,品牌产品的市场销量每年的增幅都在10-20%左右,每年都有一批新市场接受这些产品。除产品上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外,我市的物流条件得天独厚,依托国家区域性节点物流城市这一区位优势,可将加工的产品输往全国各地。

对于上述这三大空间的利用,我们进行了模拟测算,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可扩大一倍,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可实现翻番。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1.1经济林发展优势明显。

目前,芮城县已经形成了三条产业带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一条产业带为以粮食、苹果为主的粮果经济林带,全县粮田的面积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75%,达到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3倍,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苹果作为芮城县最主要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已超过18万亩,产量也达到了约42万吨。第二条为红枣、花椒、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干果带,芮城县的红枣鲜枣、大红袍花椒、核桃加工品一直为其特色名优产品,作为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其中的风陵渡镇的花椒种植面积就超过了3万亩,收到达到4500万以上。第三条为以芦笋、大棚菜为主的新兴干果经济林带,芦笋产业和大棚菜产业作为芮城县的新兴产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潜力也较大,作为全市第二大芦笋生产基地,在以后,芦笋的年产值就保持在了1亿元以上。

1.2设施、生态农业潜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农业,设施、生态农业的发展潜力是比较大的,近些年来芮城县基本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政府多年来一直坚持给予农业生产上以政策和资金的双重支持,以促进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如:丰润玉米笋、马蹄基地已经得到了近700万的政府投资;丰源药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也得到近百万的资金支持等。此外,在20芮城县就建立了25万亩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并确立了8种无公害农产品,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也达到了1.2万亩。绿色、无公害标准下生产的'农产品不仅社会需求量大,而且口碑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芮城农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休闲观光农业是一条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托其优势特色农产品,芮城县已经建立起了多个苹果、鲜枣采摘园和芦笋、花椒观光示范园,不但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芮城县农民的纯收入已经达到7700元,超过了全山西省的平均水平的近500元。

1.3畜牧业发展稳定向前。

芮城县的畜牧养殖业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个较稳定的生产体系,主要以生猪养殖为主,配合牛肉、羊肉、鸡肉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截止到,全县的生猪存栏达到16万头,出栏达到27万头;羊存栏6万只,出栏7.3万只;鸡出栏178万只,蛋鸡存栏49万只,肉类总产量约3万吨,禽蛋产量超过5000吨,尤其是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实施以来,已促进全县29万农民的人均年收入直接增加近700元。

2.1转变对特色农业的认识。

“自给自足”的生产观念必须转变,现代、特色、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芮城县应该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具体的认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以项目为依托,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积极引导、支持、服务全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2.2增加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投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是农村稳定、农业高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芮城县现有的农技推广员人数较少,农民素质也普遍较低,所以很多先进的技术与知识都无法及时的运用到特色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2.3完善对特色农业的保障体系建设。

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当前芮城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需要政府、企业、协会、共同努力来解决。首先政府应当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健康标准。其次政府应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并不断完善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特色农产品流通效率,保证从事特色农产品销售的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以及新兴网店共同发展,使得企业农户得到共赢局面。最后政府还应该支持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的建立,实现特色农业产业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

特色农业只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才能从区域性的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的产业竞争优势。而形成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是关键,但是芮城县现有的苹果、药业、芦笋的加工企业无论从规模和生产方式上都不具备作为龙头企业能力。所以这就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扶持各种形式并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企业,使它做大做强,最终发展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可以通过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与农户生产、零售商销售的直接对接,减少农业生产中产生的风险,达到共赢的目标。

xxx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市政府的工作安排,最近,市金融发展调研组就加快我市金融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了解了三个层面的情况:即本市金融发展情况、省内相关城市金融发展情况、省外同类先进城市金融发展情况。总体来看,当前我市金融业运行的态势良好,存在的差距不小,发展的机遇难得,做大做强的潜力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经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市金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一是银行机构逐步增多。目前共有9家市级银行业机构和592个银行业机构网点,从业人员7600多人。交通银行常德分行12月份即将挂牌成立,成为唯一落户湘西北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二是保险主体逐年增加。保险市场形成多元竞争格局,2015年末,全市保险主体28家,其中财险公司14家,寿险公司12家,中介公司2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21386人,服务网络覆盖城乡,全市设支公司、营销服务部400多个,营业网点达到1000多个。三是证券机构从无到有。2015年泰阳证券登陆常德以来,我市证券交易机构从无到有,形成了方正、国泰君安、华融证券和海通证券4家证券交易部、5个营业厅、2个服务部的证券交易网络,从业人员近100人。四是其他机构逐步发展。担保机构达到8家,其中政府出资2家(财鑫担保、善德下岗失业担保)、民间出资6家(开源投资、住房置业、霖丰、华夏金山、易兴、圣安和xx县担保公司),共有注册资本39573万元。融资平台达到4家(城建投、经建投、非税局和土地储备中心)。小额贷款试点个数居湘西北之首,武陵双鑫、鼎城信和、汉寿红帆年内挂牌成立,注册资金8000万元。民间资本进驻典当行,骏鑫、天逸2家典当行注册资本金2600万元。

2、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一是银行经营规模快速增长。2015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14.2亿元,同比增长20.6%;各项贷款余额322.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8%。存贷款余额和增量均居湘西北四市首位。二是保险业务收入实现突破。2015年,全市保费收入达到16.6亿元,2015年达到19.3亿元,2015年突破30亿元,达到31.3亿元,同比增长6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保险深度3%,保险密度509元/人,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证券交易比较活跃。到2015年6月,全市证券营业机构股民累计开户数11.96万户,其持有的证券市值和保证金余额总和达38.67亿余元,平均资产拥有量3万多元,显示出较高的投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全市沪、深两市证券交易额335亿元,占湘西北四市证券交易额的44.5%。四是担保业和典当业有了初步发展。2015年融资担保余额约4亿元。市财鑫担保公司2015年开业以来累计为50多家中小企业担保贷款3.3亿余元。

3、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全市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银行业方面:全市银行业机构适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和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服务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各项贷款余额322.2亿元,比2015年末增加113.1亿元,年均增长14.6%,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保险行业方面:保险行业充分发挥服务职能,赔付额度逐步加大,2015年、2015年、2015年赔付额分别为3.8亿元、6亿元、8.3亿元;积极开展水稻、棉花、油菜、育肥猪、奶牛等农业政策性保险,较好地起到了“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作用。融资平台方面:截至11月底止,累计融资到位亿元,其中市城建投融资到位资金19.5亿元,市经建投到位贷款16.55亿元,市非税局从2015年至今累计融资36.37亿元,主要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城建投、市经建投拟发行30亿元公司债券,目前已报国家发改委审批。全市金融机构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每年上缴各项税费过亿元,金融业税收成为地方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去年有4家金融机构进入全市纳税50强。保险公司每年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保险队伍70%来自下岗工人或失业群体。

4、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一方面,资产质量改善。目前,全市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率26.5%,比2015年末下降22.6个百分点,比2015年末下降49.5个百分点。4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共剥离、核销100多亿元不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仅1.8%。农发行在做好粮油储备、粮油购销贷款资金供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逐步开办商业性金融业务,并对39.8亿元粮棉油不良贷款进行了财务挂账。9家农村信用社兑付央行票据10.86亿元。2015年末,全市法人金融机构汇总资本充足率14%,比上年末增加1.3个百分点,高于8%的监测标准。另一方面,经营业绩较好。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效益连续4年保持盈利,2015年实现盈利6.4亿元,同比增加3.7亿元。在期货交割方面,金健粮油成为湘西北地区唯一的早籼稻期货交割库和菜籽油标准期货交割库,签订了10000吨早籼稻仓容合约。

客观地分析我市金融业发展,自己和自己比发展比较快,成效比较明显。但是,在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和先进地区、发达地区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总体水平上的差距。

从衡量金融业发展水平常用的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两项主要指标比较分析,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有待进一步发展提升。从金融相关比率(fir)来看:金融相关比率即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与gdp之比。2015年,我市金融相关比率为89.2%,全省为160.3%,株洲、湘潭、长沙分别为121.5%、135.5%、246%。这次考察的江西九江、江苏常州、浙江嘉兴三市分别为135%、212%、209%。北京、上海、杭州分别达到639%、436%、448%。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5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含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为6.9亿元,占gdp的比重不到1%,而xx市约3.5%,全省平均水平在2%以上。xx市、xx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达到4%以上。杭州、宁波、厦门、绍兴等部分长三角城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xx市、xx市、xx市分别达到14.2%、10.5%、12.7%。

二是机构网络上的差距。

目前,我市金融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偏小,辐射作用不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仅有9家,相对省内长株潭和岳阳、xx市比较,我们没有自己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先进地区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有14家,中信银行、南昌商业银行年底即将落户,九江商业银行去年在广东省主发起设立广东省首家、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并获准跨区域开设吉安分行,2015年末存贷市场份额居辖区内各家银行第一,被国家银监会评为中国最好的'商业银行之一。xx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18家,村镇银行2家,保险机构40家,担保公司49家。xx市银行机构有17家,去年一年集中引进了兴业、招商、浙商、华夏等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有40余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

三是支持发展上的差距。

应该说,近些年我市经济发展与金融部门的强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但金融支持地方发展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从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增速来看:近5年来,我市银行机构年末存款余额累计增长103.6%,而年末贷款余额仅增长25.9%(剔除剥离不良贷款后增长51%)。去年末,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分别增长20.6%、14.8%(按可比口径)。从单位gdp贷款占比情况来看:2015年末,我市gdp为1050亿元,年末银行贷款余额322.17亿元,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为30.7%,全省为62.6%,xx市、xx市、xx市分别为117%、38.4%、48.8%。xx市为48.4%,xx市、xx市分别达85.2%、88.4%,xx市高达211%。随着今年来国家金融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6月末,我市单位gdp贷款占比上升到78%,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超过110%。从存贷款比例来看:2015年末,我市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为52.5%。全省是64.1%,xx市达90.9%。xx市、xx市、xx市分别为53.7%、65.3%、73.4%。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可控比例在75%以内,进一步争取金融部门对地方发展的支持,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四是资本配置上的差距。

金融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本配置效率比较低。融资方式仍然以银行间接信贷融资为主,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较小。全市仅有2家上市公司,共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6亿元,实行保荐制后没有新增一家上市企业。xx市上市公司共有8家,募集资金42.5亿元,另有7家被列为省上市重点企业,其中3家已进入审查报批阶段。xx市上市公司有12家,募集资金110.02亿元,目前已报会审查待发行企业5家,在辅导企业10家。xx市共有上市企业15家,募集资金93亿元,另有3家企业已报会审查,5家企业通过辅导验收。xx市共有上市公司34家,目前还有20家企业已报会审查,27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全市各类创业投资公司达130多家。xx市上市公司达36家,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额居浙江省首位、全国第二位。此外,我市非银行的融资体系,包括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发展缓慢。投融资平台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融资平台仅有4家,城建投、经建投主要收入来源靠按工程量及土地净收益提取经费,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与公司资产总量不配比,难以形成企业经营利润,影响到公司信用评级和今后发展壮大;市城建投、经建投和非税局负债较多,融资需用今后土地收益来平衡,还款压力较大;融资平台与担保公司的互补性不足,无法满足为融资平台提供大额贷款担保的需要。

五是生态环境上的差距。

近年来,我市金融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市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尚未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社会诚信意识还不强,少数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欠息和逃废债务,给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带来风险。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银行不良贷款率应低于10%。目前,全省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0%以内,我市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6.5%(主要是前些年农发行和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较高)。xx市、xx市、xx市等城市不良贷款率普遍较低,xx市2015年末不良贷款率仅为1.8%。

二、目标任务。

当前,金融发展正面临难得的重要机遇。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今后几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降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准入门槛,推进银行机构扁平化压缩管理层次,支持金融服务创新和金融产品推广。可以预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国家对金融业的发展会更加重视,抓金融发展的力度会更大,各地金融发展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我们一定要抢抓时机、抢占先机,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金融业,提升常德金融发展的竞争力和优势,更好地运用金融杠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金融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总的来看,加快我市金融发展应突出解决好机构不全、规模不大、支撑不强的问题。今后几年,我市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突出增加金融机构,努力扩大信贷投放,全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创造金融生态,把金融业发展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1997年,黎城、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核桃经济林的决定》,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全国核桃大县的奋斗目标。

经过全县上下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县核桃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但随着核桃产业的发展,一些问题开始凸显,并日益成为我县核桃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绊脚石。袁纯清书记在我市调研时强调,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项目意识。核桃产业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大项目。为了促进我县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笔者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入手,对我县核桃产业发展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进行了调研。

一、产业发展现状

竞相发展的局面,核桃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显现。

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现有员工68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0多人。公司总资产1460万元(固定资产860万元),拥有有机核桃生产基地3000余亩,主要生产经营核桃、核桃仁、苦杏仁、核桃油、苦杏仁油等农副产品。2017年1-6月份,公司完成销售收入70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上缴税金25万元,带动农民增收2000余户。“三泰”牌商标为山西省著名商标,“三泰”牌核桃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公司连续几年被长治市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开拓国际市场先进企业”,是山西省“513”重点工程企业;2017年2月“黎城三泰核桃标准化示范园区”被中共长治、长治市人民政府评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为延伸产业链条,更好地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拟建成总投资3004万元的核桃综合深加工生产项目。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加工转化核桃1800吨,生产核桃油800吨,核桃蛋白粉1000吨,新增销售收入7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同时,公司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借助沁县佳利食品有限公司、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有利条件,全方位开发核桃深加工系列产品,逐步发展成为核桃收购、加工、出口一体化,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汇的外向型企业。

二、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

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企业货源组织难、核桃树管护工作不到位、核桃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等方面。

(一)企业货源组织难,生产发展严重受限。

1、流动资金不足,本地货源组织难。在核桃采收季节,交易市场异常火爆,我县农户普遍要求现金支付核桃收购款。受制于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不能及时组织足够货源,核桃购储量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求,甚至出现供货断档。

近期,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沃尔玛公司、深圳海王星辰药业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产品需求量大幅增加,急需流转资金和技术设备改造资金共400万元,以保证与上述两家公司的顺利合作,把我县核桃产品推向国内高档消费市场。

2、本地核桃外销,异地调货成本高。据县核桃产业办统计,我县年产核桃6000吨。其中,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加工包装,被涉县等地商贩以初级农产品价格收购。加上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外销的核桃(四通公司年外销核桃500吨,副食品公司年外销核桃300吨),我县核桃加工企业的货源已相当有限,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从本地收购的核桃很快完成加工转化,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就从异地高价调运核桃来补充货源。在收购旺季,每斤核桃十元左右;现下(淡季)从异地调货,每斤高达十五、六元,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利润微薄,严重削弱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

(二)核桃树管护不到位,基地发展难度大。

对核桃树进行了除草、施肥、树干涂白等基础管护,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工作还有相当差距。而由于没有科学管理技术和经验,广大农户无法及时有效对核桃树进行管护,今年我县较大范围出现核桃树挂果率低、病虫害严重的现象。

《关于核桃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常宁市素有“油茶之乡”的美称,油茶林面积69.2万亩,约占全国油茶总面积的1.3%。油茶一直是常宁市的传统产业,但长期以来,受观念、市场、气候、品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油茶产业一直总量不大、效益不高,尚未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作为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常宁油茶产业能否发展,如何壮大,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问题。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西三省,衡阳是湖南第一油茶大市。全国现有油茶总面积约5500万亩,茶油年产量约15万吨。近年来,茶油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油茶的相关附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1、油茶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油茶全身都是宝,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茶的主产品茶油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能有效抑制和预防各类心脑血管疾病,它的品质经美国白宫卫生研究院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均优于世界植物油王“橄榄油”,被确认为全球最营养、最健康的优质保健食用油,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茶油列为全球重点推广的食用植物油。油茶的附产品如油茶叶、油茶果皮、茶花、茶粕等是食品、制药、化工以及化妆品工业的重要优质原料,产业关联度相当高。同时,油茶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2、油茶的开发加工如火如荼。油茶作为我国特有的民族产业,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林业局决定,“十一五”期间,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在全国重点扶持50个油茶高产示范基地,形成30个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30个茶油知名品牌。全国油茶主产区都把发展油茶产业当作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江西省全面实施油茶产业“1155”工程,明确提出打造全国油茶产业强省的目标。广西省正式启动优质油茶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我省和衡阳市也把发展油茶产业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于茶油是纯天然绿色健康食品,代表着生活食用油的发展方向,不少外国科研机构和公司已着手开拓深挖现有的油茶产品市场,国内食用油品加工企业也纷纷将研发重心往油茶上转移。

3、油茶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国际市场对茶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价格不断走高。在日本等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是菜籽油的7.5倍,从茶油中提取的化妆品油,价格每吨达20万元人民币。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秦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每年都进口大量茶粕,用于改良土壤或特种的消毒灭菌。在国内市场上,一般经过简单炼制的普通茶油,其价值达每公斤20至30元,部分精品茶油达到每公斤100元以上。据有关资料表明,全国食用油市场每年的销售额达到720亿元,总体上供小于求,尤其是高品质的食用油每年缺口在200万吨以上,需要从国外进口,茶油的深加工大有文章可做。

1、基本特点。常宁市油茶经营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常宁栽培油茶的历史长达1700多年。总的来说,常宁市油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油茶林面积大。常宁市油茶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22.6%,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0.6%,占经济林面积的92.5%,占衡阳市油茶总面积(330万亩)的1/5强。

油茶林分布广。油茶林遍布常宁市各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丘陵区,油茶林面积在3万亩以上的有宜潭乡等12个乡镇,其中油茶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的有荫田镇、蓬塘乡和烟洲镇3个乡镇。油茶林面积最大的村是蓬塘乡芝江村,该村总面积8783亩,其中油茶林面积就有5479亩。

油茶品种较优。常宁市的油茶品种类型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个品种群。寒露品种群是常宁市的主要品种群,遍布全市各地,果实小,每果含籽4粒,出油率高,鲜果出油率达7%,高者可达8%。霜降品种群零星分布在全市各地,与寒露品种相互混杂在一起,以荫田镇的分布最多,果实大,每果含籽7粒左右,鲜果出油率5—6%。常宁市油茶的霜降和寒露品种,分别有红球、红桃、青球、青桃、黄球、黄桃等类型。

油茶加工步伐较快。早在1988年,常宁市就自筹资金1000万元,在市区建起了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常宁市油脂厂。拥有化验室、粉碎车间、浸提车间、预榨车间、肥皂车间、机电车间和一条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00吨、日处理油料80吨、油脂50吨的油脂生产流水线。其主要产品是精制茶油,其副产品有茶皂素、茶粕粉、洗涤剂等。xx年,引进菲律宾林老板整体收购市油脂厂,成立了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首期投资300万美元。该公司集生产、加工于一体,年产值达300万元以上。

2、发展状况。解放前,大面积的油茶林荒芜,产量很低。1949年,全县仅产茶油125吨。新中国成立后,油茶林回到了农户手中,油茶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78年常宁市出席了全国油茶生产会议,并介绍了常宁油茶生产的经验,受到中央领导好评。此后,常宁市积极推广“三保地”和“一地三油”经验,并实行“三年一深挖,一年一中耕,老林改造,间密补稀,修枝整形,防治病虫,施放基肥”等一系列措施,油茶产量逐年提高。1981年上交国家的茶油达到2060吨,居全国首位,获得了原商业部授予的“金杯奖”殊荣。

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油茶生产作为常宁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了油茶生产的稳步发展。近二十年来,常宁市油茶产量保持在年平均3000吨左右,其中,1994年油茶产量达3595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常宁市的油茶生产一直得到了国家、省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油茶生产及开发性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1984年以来,常宁市先后实施了涉外油茶工程、国家第二期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跨世纪油茶高产稳产示范林建设工程,较好地解决了油茶大面积单产低、效益低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油茶生产走内涵挖潜、提高单产的道路树立了样板。1984年—1991年,常宁市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2696”工程,完成油茶老残林更新造林5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3万亩。1993—1995年,全市完成油茶更新造林0.83万亩,常规改造0.95万亩。1999—xx年,全市完成了3900亩的油茶示范林建设,造林成活率达到99%以上,获得了省油茶低改办的`高度评价和赞扬。[nextpage]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大多数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绝大部分油茶林抛荒。这种现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抓好油茶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实施方案》。常宁市成立了油茶生产指挥部,切实加强了对油茶生产的领导。尤其是xx年7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常宁市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制定了油茶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以宜潭、柏坊、松柏、蓬塘、烟洲、荫田、西岭、盐湖、三角塘、罗桥、板桥、胜桥、洋泉、官岭等14个乡镇为重点,分期分批逐步改造油茶低产林40万亩。规划xx年—2010年,建设高标准油茶商品林基地11.5万亩。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9679万元,该规划确定了常宁市油茶产业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两年,常宁市油茶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油茶精深加工方面,xx年,常宁市与福建荣成轻工公司达成初步协议,拟在宜阳工业园内,由该公司投资1.28亿元,开发“中国油都”项目,集“基地—加工—销售—观光—休闲”于一体,打造独具常宁特色的油茶产品和油茶文化。现该项目前期工作正有序开展,该项目正式启动后,将极大推动常宁市油茶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优势与经济效益的充分结合。在油茶基地建设方面,xx年底,常宁市从省里成功争取了15万株优质茶油,分发给三角塘、烟洲、蓬塘、兰江、荫田等乡镇。计划今后每年为一个有条件的、适合种油茶的乡镇,培育一块基地,逐步实现常宁市油茶品种的更新换代。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缺管理。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常宁市大部分群众将种植油茶的主要目的定位为满足自家生活需要,没有切实树立起种植油茶发家致富的观念。油茶林分属各农户,分散经营,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的大环境下,油茶林垦复率低,抛荒率高,基本上是人种天管,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农户很少投入人力、资金对油茶林进行开发,全市油茶林“老、稀、残、杂”现象比较严重,低产油茶林比重达70%以上。而且近年来,“荒灾、火灾、虫灾”导致全市油茶林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进山扫墓、烧荒引发的火灾,据粗略估计,每年烧毁油茶林都在3000亩以上。病虫危害也很严重,近年荫田镇和西岭镇一带的油茶林遭受油茶尺蠖和茶弈刺蛾的危害,受害面积近4万亩。

二是基地不大,缺规模。常宁市油茶林示范基地面积不大,分布相对分散,未形成集中成片规模。优质高产油茶林基地建设相对滞后,大部分优质油茶林还处于幼苗成长期,未进入丰产盛产阶段。而且,全市油茶品种相对杂乱,树龄结构失调,老、中、幼树混杂,嫁接苗与实生苗、普通株与高产株相间,优良品种覆盖率低,林相不齐,管理不便,部分品种因提前采摘致使油茶籽含油量降低10%以上,影响油茶林单产。据统计,常宁市油茶平均亩产茶油4—5公斤,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产品不优,缺效益。长期以来,常宁市油茶加工基本是按产区分布,作坊式生产。农户沿用农村土制方法自产自销自食毛茶油,一些乡镇甚至还以手工操作的杠杆榨、楔式榨土榨油坊为主,生产效率低,油品贮存时间短。这种土制茶油市场售价只是精炼茶油的三分之一左右,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受季节性影响和分户经营的制约,油茶籽等原料的收购也是瓶颈。油茶加工企业除了收摘季节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无原料收购,加工设施只能闲着。

四是龙头不强,缺品牌。常宁市仅有衡阳绿园农业加工公司一家企业从事油茶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茶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按照大会安排,我代表**县茶业协会向大家汇报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工作体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县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县茶园面积12.34万亩,有机茶生产面积2.96万亩,从事茶产业生产的茶农6万多人。全年产茶1.72万吨,产值6.56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85吨,产值3.765亿元。茶产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之一,已成为我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县茶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指导、协调、服务、沟通、监督的职能,为我县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围绕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调研献策工作。我们始终把调研献策作为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选题,就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真开展调研,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协会会同**茶城管委会联合组成调研组,围绕加快**茶城建设课题开展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快**茶城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加强领导、合理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市场监管水平、强化市场品牌建设等5个方面的建议。县政府专门听取了协会有关调研情况的汇报,并对调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协会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县政府的采纳,有力推动了**茶城的建设。为进一步挖掘茶文化,推动茶业经济发展,协会组织开展了白姆乡水阁村古茶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摸清了古茶行的历史和现状。与此同时,协会还专门组织到磐安县玉山古茶场考察学习保护和建设经验,提出了茶文化挖掘与旅游宣传相结合、与茶叶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的思路建议,并得到了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二、坚持以会员为中心,提升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协会始终把服务作为立会之本,坚持以会员所需,尽协会之能,创新方法,努力为会员提供服务。一是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协会创办了《**茶业信息》刊物,及时向会员发布行业信息,共已刊发13期。同时,结合召开理事会、会员大会通报茶叶行业最新动态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二是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协会采取以会带训、邀请专家上课、赴外地考察等形式开展茶叶生产技术培训。如今年6月,全省红茶加工技术培训现场会在我县举办,县茶业协会组织会员听取专家授课、实地参观,努力促进了我县红茶加工技术的提升。为培养茶文化人才,县茶业协会先后会同县农业局、县总工会等单位举办了2期茶艺师培训班,共培训茶艺师70多人。近年来,累计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2次,促进了茶叶技术的推广,提升了会员茶叶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提供考察展会服务。县茶业协会先后组织理事到台湾、福建安溪、安徽皖南茶区、四川成都茶区以及我省嵊州、新昌、安吉等地考察,学习外地经验。会同农业局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会茶事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北京国际茶叶展、浙江省・静冈县绿茶博览会、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华市万人品茶大会等展会共12次,使会员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加强了我县茶叶企业的对外交流,提升了我县茶叶的知名度。在各类展会上,我县共有14个茶产品获奖。四是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为促进茶城有序经营,协会会同县农业局、茶城管理办公室召开了茶城经营户代表座谈会,鼓励各经营户诚信依法经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积极为会员排忧解难。春茶生产期间,很多会员反映用电紧张,协会立即向县政府反映,并与有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了企业用电问题。一位理事在组织员工采茶运输鲜叶时不幸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协会迅速召开理事会,共捐款16220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邀请县交警大队民警给会员上安全教育课,引导茶企业增强安全意识。近年来,协会共为会员解决各类难题20多件。

三、积极配合参与中心工作,增强了会员的大局意识。一是积极参与做好重大茶事活动筹备工作。先后参与了中国(**)国际有机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更香杯”武阳春雨炒茶大赛、中国・**首届名优精品展销会、“武阳春雨”万人品茶活动、中国**国际养生博览会、“武阳春雨”杯第二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茶产业发展研讨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的筹备工作。每次活动中,协会做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按照分工认真完成任务,确保了活动的圆满成功。二是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做好“武阳春雨”参评省十大名茶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沟通协调。经过考核争取,“武阳春雨”成功蝉联,成为金华市唯一入围的茶叶品牌。三是认真配合做好茶叶品牌管理工作。协会按照**县“武阳春雨”茶商标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武阳春雨”茶品牌日常管理和新加盟“武阳春雨”茶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报送等工作。清溪茶业专业合作社、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嘉南香茶业有限公司先后被批准加盟“武阳春雨”,“武阳春雨”品牌茶企业从七家发展到十家。县茶业协会还与县农业局联合开展“武阳春雨”茶质量抽查活动,有力推动了茶叶质量的提升。

四、精心设计宣传载体,提高了**茶叶的知名度。一是邀请媒体开展集中采访宣传。协会积极参与更香公司邀请的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新浪网等在京主流媒体来我县开展了以“探有机茶乡、寻低碳茗香”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活动期间,媒体记者实地考察了有机茶园、鲜叶采摘、春茶加工生产流程,举行了以有机茶产业的低碳发展优势为主题的座谈会,有效提高了**有机茶的知名度。二是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宣传。协会领导先后多次参加省内外茶协工作交流会,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茶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努力当好宣传员。三是多形式开展茶文化宣传。县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充分利用协会与研究会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优势,积极开展茶文化宣传。先后组织开展了茶文化“四进”活动,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更香杯”茶文化全国征文大赛,在当地媒体《今日**》开办了《**茶文化》专刊,促进了茶文化的宣传普及。四是加强媒体宣传。充分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开展宣传。近年来,共在县级及以上新闻媒体刊发新闻稿件90多篇,提升了**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着力提升素质,加强协会自身建设。一是加强学习培训。协会理事会十分注重政治理论、科技、行业知识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组织开展学习。协会组织全体理事到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举办了茶产业专题研修班,通过听报告、实地考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理事业务素质。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了协会会长会议、理事会议、会长重大事项沟通联系等制度,推动了协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积极改进理事会议形式,围绕议题,把会议开到企业车间,提高了会议效果。俞学文会长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首都杰出茶人。四是加强协会党建工作。根据县委两新工委的部署,建立了协会党支部。支部建立后,积极完善设施,创建了党员活动室,进行了规范化布置,并积极组织党员开展活动,被评为全县新社会组织党建示范点。协会工作得到了上级协会的肯定,协会被省茶叶产业协会评为全省茶叶行业协会工作先进单位。原省政协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茶协名誉会长许行贯,原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等领导先后来**考察,对协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深深感到,**茶业协会的工作与兄弟县市协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离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会员期盼仍有不少的距离。我们认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抓好服务,不断提升协会服务质量。要认真总结协会服务工作的经验,查找存在的差距与不足。要在做好传统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服务的方式方法,拓宽服务的.领域。要把上级行业协会、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与会员需求相结合,围绕服务多听意见,做到问需于会员、问计于会员,不断增强协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使协会成为会员之家。

二、如何抓好调研献策,努力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要继续发挥协会联系广泛,信息畅通的优势,开展建言献策。要精心选题,围绕全县茶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广大会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要注重调研方式方法,多掌握第一手资料,力求做到摸清情况,找准症结,提好建议,及时向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有价值、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共同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如何抓好重点,提高协会服务中心工作和宣传的能力。要不断增强协会的中心意识、大局意识。积极参与做好在**举办的各类重要茶事活动,对县委、县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做到积极主动,尽心尽职,努力完成。要把扩大**茶叶知名度,提升“武阳春雨”品牌作为协会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精心设计宣传载体,通过组织开展活动,组织媒体采访、参加各类展会、开展协会对外交流,编印宣传册等多种形式,提高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努力为**茶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当好宣传员。

四、如何抓好基础,不断提高协会自身素质。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继续通过以会代训、集中培训等形式,组织理事会成员和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知识,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要积极改进作风,通过走访,问卷等方式,多征求听取会员和对协会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改进协会工作。要建立健全协会各项制度,推进协会“三化”建设。要加强协会与兄弟协会的联络联系,相互借鉴工作经验,提高服务的水平。要主动邀请县领导和县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理事会,到协会指导工作,积极为协会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为协会增添新鲜血液,增强协会活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蓬勃发展的**茶产业为**茶业协会履职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我们将认真学习这次会议上交流介绍的各地先进经,以饱满的热情,求真务实的态度,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近年来,xx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是中心,增收是核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近两年以来,以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突出做大做强花木产业,着力打造高效农业板块,全县特色农业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xx年以来,xx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

花木产业作为xx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xx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xx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

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xx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xx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xx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

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

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

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xx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xx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3、进一步放大有机特色,增强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建有机食品交易市场、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破。

4、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增添发展新活力。一是充实农业招商专业机构。进一步整合全县农业招商的工作资源,坚持定点招商与流动招商相结合,积极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二是强化农业招商责任。把农业招商引资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体系,加大专项考核力度,形成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和合力。三是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有机结合。

5、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打造发展新体系。一是培强龙头。重点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群体,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每个产业都有产销过亿元的企业,全县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同时,对申报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行奖励等各项政策扶持,力争每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及国家级1家以上。二是建立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和销售大户,培育2―3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拉动能力。

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出现了一些经济问题,世界各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都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美国、法国、日本等科技发达国家都是如此,目前各国对宽带、互联网、云计算等问题的讨论都是在围绕着当前的信息技术来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如何在后危机时代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下面我们就以我国为例来探索一下后危机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策略。

1.1金融危机对信息产业的有利影响。

1.1.1加快产业转型,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

危机中以硬件制造业为主的信息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外国多数企业为应对金融危机缩小生产规模,减少订单。我国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产业转型大力发展信息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这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机遇。

1.1.2国外技术人才流向我国,扩大我国技术人才队伍。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大企业失业加剧,一些技术型人才流动性大,为我国吸引国外技术型人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就业环境比较稳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小,便于吸引国外技术人才的流入壮大我国的技术人才队伍。

1.2.1国际国内生产订单减少,市场容量缩小。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国外大部分的企业都缩减生产规模,减少产品生产,

使得国际国内生产订单都大幅度减少,例如,金融危机影响到国际国内电子、终端产品的销售,使得基础元器件的生产和销售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汽车整体销量的下降就影响到汽车电子产业的生产,一些较大的汽车电子企业已经相应的减产,出口交货值和出口数量也同比有所减少。另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减弱,需求降低,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市场萎缩。

1.2.2产品销量和产品利润下降。

1.2.3风险投资不足,资金不足。

1.2.4企业裁员,加剧失业。

金融危机过后也是信息产业发展的转机,我们要用战略的眼光和思维制定信息产业危机过后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1尽量缩小危机带来的影响,减少损失。

2.2防止信息产业大幅度下滑,保证信息产业的均衡平稳发展。

2.3利用产业调整的有利时机,着力建设完善的产业体系。

2.4加快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产业悄然而起。文化产业当之不愧的成为了发展最快的。当代国际的综合国力,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力的重要因素。那么你对万州企业的文化产业的了解多少?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篇关于万州企业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引言: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当代综合国力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我区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可以说还刚刚起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显得非常弱小。

笔者作为万州区三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班的首届学生,为巩固自己的专业,也为了解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做了此次调研,先将调研情况即万州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定义。

文化产业,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即以产业化的形式来进行文化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它是一种从文化事业脱离出来的产业。根据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延伸层”三个层次的划分,文化产业包括了相当庞杂的门类,涉及十分广泛地产业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对各类文化产业进行类别的划分在进行研究。从产业类别特征及其重要的地位来看,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划分成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产业、音像产业、网络产业、广告产业、旅游产业、艺术产业、体育产业九大产业。下面笔者就从这九个方面来汇报下万州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图书出版业。

图书出版业,泛指从事书刊、图画等的编辑、印刷、发行等生产工作的事业。图书出版的主要领域是出版社、制作、发行渠道和零售书店。从调研中笔者发现,在万州图书出版业相当滞后。根据图书出版业的定义来看,万州区正规的出版社只有三峡出版社一家,而万州的图书出版业目前能看好的只有零售书店。

万州区附近书店(笔者实地调研所得):

书店名。

位置。

万州区功成医学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

知堂音像书店重庆市万州区新城路。

华顺希望读书社。

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

三人行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沙龙路。

新兴文具书店。

重庆市万州区太白路。

在这些书店中多以销售教学图书为主,综合性稍强的书店也只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家(如新华书店、万卷堂)。

(二)报刊业。

报刊业,泛指通过报纸和期刊的发行和广告业务获取利润的事业。在万州区正规的报社只有一家,万州日报社,下有万州日报,三峡都市报。《万州日报》是中共重庆市万州区委机关报,由重庆市万州区委主管主办,创刊于1950年5月15日,坚持正确导向,服务大局,立足城市,辐射农村。原名《万县日报》;三峡都市报社(原万州日报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高扬改革、创新的旗帜,伴随着时代的鼓点前进,已形成一报一刊一网(《三峡都市报》、《西部观察》杂志和三峡传媒网)及三峡传媒集团等多个经营实体的发展格局。除此之外,万州还有一些小报社。

万州报社的数量和质量与万州发展经济发展现状不成正比,存在滞后趋势。

(三)广播影视产业。

广播影视业,指电视、电影、广播等从事音、影内容生产和传播的行业。万州的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还是比较可观的。万州广播电视台是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整合原万州电视台、万州有线电视台、万州人民广播电台成立的广播电视传媒机构。现有职工500多名,采、编、播、技等各类技术人员200多名、下设行政管理机构有: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计划财务中心、事业发展部;宣传业务机构有:总编室、新闻中心、社交中心、广播中心、广告中心、广播电视报;公共事业机构有:技播中心、后勤中心;产业经营机构有:网络传输公司、事业发展公司等。另外,电影产业在万州发展也很迅猛,现在万州有三峡影都,万州大礼堂,保利万和,国际影城,万达影城等几大电影院,还有一些小影院,每年的营业额相当可观。

(四)音像产业。

音像产业,是指将声音信号或者声像信号复制到特定的物质载体上,以商品的方式进入消费领域获取利益的事业。据笔者调查,万州此产业目前只有音像制品零售这一种,而且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一产业在逐渐走向衰败。

(五)网络产业。

网络产业,是指利用包括英特网、移动手机等新兴技术为平台传播信息和创造娱乐的事业。目前,万州网络普及面极广,但主要用于广告服务和生活娱乐。现在万州还没有网络游戏开发、网络技术开发这样的网络产业。

(六)广告产业。

广告业,是指通过广告策划、设计、制作、发布、调查、效果评估等方式获得利润的产业门类。在万州,广告业发展在近几年来较快,例如近年来广告公司林立万州,笔者了解到的有成长广告,潮峰广告装饰有限公司,华洲广告有限公司,天长广告有限公司,百安广告有限公司,重庆金昊广告有限公司,重庆金庆广告传媒有限公司,重庆港源广告装饰有限公司,重庆市万州区豪派广告公司,重庆市兆丰广告装饰工程公司等。这些广告做平面广告的公司较多,立体广告的比较少,车载广告的多,媒体广告也比较多。另外,在万州市区见到最多的就是有关房地产的平面广告,这种平面广告做工精致,耗费材料巨大,造成环境破坏也相当明显。

(七)旅游产业。

旅游业,是指利用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和人造景观等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并获取利润的事业。万州位于长江岸,与湖北利川相接,拥有相当丰富旅游资源,如烈士墓、太白岩,西山公园,青龙瀑布,西游洞,罗田古镇等。万州是最大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及其明显。但是现在万州的旅游发展不敬人意,游客来万州除了游青龙瀑布,西游洞等景点外别无去处。另外,万州旅游产业融入的饮食文化不很明显,比如人人都知道万州烤鱼,但是万州旅游承接点很少有地道的万州烤鱼店;还有万州的牛肉干,在没有被旅游所吸引;谭木匠与旅游的结合度也不够。总的来看,万州旅游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景点开发力度不够,很少能吸引外来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承接旅游的能力不够;

3、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结合不够,拉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

(八)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主要包括艺术品经营业和演出业。万州演出业基本归为初始阶段,原因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大,承接演出的地点有限。但是近年来万州也承接过一些当红歌星的文艺演出,规模都不怎么大;另外,万州本地的一些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也的得到了保护并逐渐走上表演舞台。例如,万州土家族的摆手舞,杂技等。万州的艺术品产业也有所发展,就拿万州名片谭木匠来说,它已经从一个功能性的梳子,发展成为具有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九)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指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需体力、与智慧与技巧的比赛或竞技,通过消费的形式推销到市场并获得利润的事业。万州体育事业在近几年发展之快,就拿体育产业中的服装产业来说,匹克、361、安踏、鸿星尔克、耐克等体育品牌的服饰卖的相当火爆。随着近年来,各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体育器材在万州也卖得相当不错。

(一)文化产业问题:

纵观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万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3、资源利用不充分,万州有很好的资源,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例如万州的旅游资源、万州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因地缘优势而特有的移民文化资源和它的区位优势。向万州这样远离主城的三线城市如果不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资源,将万州的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起来。那么它的文化产业将始终滞后于其他地区。

4、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万州的旅游业中,这一点体显得尤为突出。万州旅游业只限于旅游的开发,却很少注意将万州的地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没有形成产业间的协同发展,这也就形成了万州地区文化产业畸形发展的原因。如果万州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带领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优越于现在的状况。

(二)应对措施:

1、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万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那么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因为政府可以在政策上,资金上等方面给予文化产业很大的帮助。

2、引进文化产业人才,要引进人才首先要留得住已人才。留住一个人才,首先你要给人才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再者,当地政府的提供一些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最后,要给人才自我发展的的空间。

3、走与高校联姻发展模式,在万州高等教育学校首数三峡学院,万州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与三峡学院实现联姻模式来实现。文化企业给三峡学院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或者提供就业岗位,学校给企业输入新鲜的血液和新思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很多具有创意思维,这些思维在大学生里尤为凸显。

4、利用好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一个民族旅游胜地。万州有26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主散居的地区之一,民族文化极其丰富,尤其是土家族文化。例如在万州很多地方都有土家风味餐馆,或者酒楼,这说明土家族的饮食文化在万州得到发展,但是这些也只有万州当地人比较熟悉,而外地游客不是很了解,这就是一种民族文化利用不到位的现象。

四、结论。

笔者认为,万州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先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旅游产业有两点原因:

2、旅游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人们产业,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可以带动当地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发展体育产业主要看好的是万州的新体育馆,这个体育馆可以容纳两万余人观看比赛,而且可以承接国家级单项或省级综合性体育赛事。重点发展这两大产业,然后带动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万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之路。

11月10日。

铁岭县榛子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总结

8月25日,全面解读全球电视剧产业最新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性研究专著《剧领天下——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并针对目前电视剧行业发展主要4点特点进行浅析讨论。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本书主编胡占凡,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本书副主编张海潮,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苗棣,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分别就中外电视剧产业的生产创作、观众收视、市场运营等最新研究成果做了专题发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相关领导以及众多业界、学界人士参加了发布会。

part1—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趋势。

作为国内唯一的研究全球电视剧产业的专门著作,本书既有中国视角,又具国际视野;既研究传统电视剧市场,又对新兴的网络电视剧市场给予充分关照。

通过准确权威的统计数据、视角独到的深度分析以及高屋建瓴的综合评述,构建出全球电视剧产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全景图谱,是一本开放性、时效性、权威性、实用性与可读性兼具的高品质著作。

part2—网络电视剧的市场位置是啥?

《剧领天下——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6)》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将对网络电视剧的观察与考量提升到与传统电视剧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令人耳目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比如我国当年播出电视剧的66.5%,总计262部,10013集也在通过网络视频媒体传播;又如我国有8家大型视频网站的在播剧集数均超过千部;再如,20网络自制剧生产出现“井喷”,产量由上年的205部增加到379部,增幅85%等等。

再加上对其他相关情况的综合分析,本书得出了在电视和网络媒体两股力量的竞争与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的结论,无论是剧目的数量还是质量、传播的广度与深度,用户数量与选择空间,以及在广告经营与相关产业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过往无法比拟的高度,全行业充满活力,国人尽享电视剧饕餮盛宴。

除此之外,主要统计数据都是出自政府相关部门以及获得市场认可的调查机构,特别是一些被第一次统计归纳出来的专项数据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意义。比如我国电视剧播出总量为:电视媒体全年播出120.7万小时,网络媒体在播剧集10814部,海外发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如我国电视剧市场规模达到了约882亿元,其中电视广告约429亿,版权收益约222亿,海外销售约5亿,网络电视剧广告约200亿元,用户付费约25.6亿元等等。

本书的第四个特点是文风比较“接地气”,可读性较强。通过介于学术专著、杂志、研究报告、工具书等文本之间的富于变化的文本结构和生动的文字,本书将丰富的专业内容、实战案列、研究数据转换成尽可能生动的日常表达,使读者能得到更好的阅读体验。

作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和播出大国,年我国电视和网络视频市场共生产了电视剧773部,21546集,平均每天生产59集;电视剧占电视收视份额的30%,互联网视频用户为电视剧贡献出了高达3771.82亿次的点击量。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电视剧在视频市场中“定海神针”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加强对电视剧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

《剧领天下——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为两年一次的连续性行业研究报告,自出版第一部以来,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好评。今年出版的是该系列报告的第三部,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等机构的50余位一流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完成,具有良好的专业品质,对于我国电视剧领域的生产、经营、管理、投资以及教学科研人员等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5月下旬,由市政协组成的调查组。先后对***区的文化产业开发中心、社区文化站及文化产品营销场所、进行了视察,并与当地政协委员、文化界知名人士和文化产品经销人员进行了座谈。

近年来,全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上的方针政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主攻三大目标,建设四大基地,推进六大新跨越”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于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建设文化名市为统揽,有力促进了我市文化事业健康、协调、稳步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上下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底,全市文化经营单位发展到1356家,其中:国营和集体、个体演艺单位30多家,音像业经营单位193家,娱乐业经营单位619家,艺术培训单位39家,网络经营单位93家,印刷(复印)经营单位140家,艺术品经营单位93家。实现总产值12285万元,占全市gdp的1.17%,年上缴税金735万元。文化产业从业人员7780余人。总的来说,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高度重视,切实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特别是省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发〔〕65号)下发后,市上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贯彻落实意见,提出了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并制定下发了《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全市文化产业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打造文化品牌,极力发展特色文化。我市把打造地域特色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成立崆峒武术学院、开发崆峒山主题文化产品、举办中医针灸(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及皇甫谧文化节、建设皇甫谧陵园、西王母祭祀活动、开发西王母剪纸系列文化产品,维修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和泾川县吴焕先红军楼,举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大会等一系列庆祝活动,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崆峒文化、皇甫谧文化、西王母文化、成纪文化。我市纸织画、烙画、剪纸、挂毯、木雕、高抬、皮影等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极富鲜明地方民俗风格的艺术瑰宝,已经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

3突出地域特点,文化支柱产业初步形成。通过挖掘崆峒山、王母宫、紫荆山、龙泉寺、云崖寺、莲花台等景区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截至10月底,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元,均居全省第二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77%、90.72%。网络经营单位发展到91家,年产值达1862万元。出版发行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已有出版印刷机构426家,从业人员2900多人,年产值达9194万元。全市书画、文艺演出、艺术培训业及各类歌舞厅、ktv量贩、音乐茶座等娱乐场所年收入达多万元。78名民间作者制作的840多件彩灯、木雕、面塑、剪纸等工艺品在20首届甘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展出后深受好评。

4、文化产业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十五以来,全市共完成文化建设资金3.76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局在“村村通”等重点项目建设投资1000多万元,圆满完成了广播电视节目光缆传输。平凉日报社累计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平凉日报》彩印工作。投资1??3亿元先后实施了静宁成纪文化城后续工程建设,宝塔博物园环境改造及人民会堂维修改造工程,平凉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试点等重大项目。新建“三馆”及其他文化设施16个,改扩建“三馆”13个,使多数县(区)“三馆”建设基本达到了标准要求。旅游业投资2.36亿元,完成景区建设、景点维修工程15项,新修景区道路120多公里,开发旅游新线路5条,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数跃居全省第二位。

文化产业是在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朝阳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协调指导下发展较快,主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演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一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全市文化基础设施投资3.75亿元,其中:县、乡文化馆(站)建设1.3亿元。新建、改扩建文化“三馆”等设施29个,建成乡镇文化站99个,村级文化室1220个。二是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近年来,先后创作大型剧本14个,小戏小品42个,歌曲69首,舞蹈47个,书籍30多本,受到观众好评。三是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先后举办各类大型演唱会、灯展及大型节会48次,展演196场次。乡村集会、体育比赛、春节社火、春官赛诗会等活动,全面展示了我市农村文化艺术,为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四是创建达标工作进展顺利,先后创建全国文化模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各一个,全省文化先进县区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示范性文化站、达标文化站、示范书库31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标文化站、民间艺术之乡、达标村文化室212个,基本建成了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五是重视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逐步壮大文化队伍。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增至937人。六是深入挖掘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市上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机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项目名录。争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个(华亭县曲子戏、灵台县灯盏头戏、灵台县皇甫谧针灸术、平凉春官歌演唱、庄浪县高抬、庄浪县马尾荷包、平凉剪纸),其中华亭县曲子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确定市级重点保护项目45个。总之,通过视察我们认为,全市文化事业在基础薄弱,资金、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市文化出版局开拓创新、想方设法,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之,全市文化产业的初步形成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也是市委宣传部协调指导的结果,更是市文化出版局、广电局、旅游局、平凉日报社和市文联辛勤工作的结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在重视程度、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和主导产业方面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认识上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由于重视程度和认识上的问题,很难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有大的'突破。此外,由于缺乏统筹规划,致使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二是投资主体单一,产业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市、县、乡文化建设投资基本上靠政府,但财政用于扶持文化建设的资金相对较少,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加之受体制影响,民营文化企业尚处于观望阶段,投入少、规模小,难以形成强势。市场对人才、资金、信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功能较弱,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又缺乏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显。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合作,依然是各自为政,孤立发展。使得文化产业不成体系,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不能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建立起占领市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三、主要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当前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思想观念问题。我们过去往往习惯于把文化单纯地作为宣传工具,重视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其经济属性和产品属性。随着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双重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必须坚持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领文化产业发展,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明确认识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建设的思想,不断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和全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建议制定出台支持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税务、信贷、土地等各个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用政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打响四大文化品牌,提升平凉知名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通过邀请文化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教授,召开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四大品牌文化研讨会,进一步提高四大文化品牌知名度,提升平凉城市品位。在大力打造崆峒、西王母、皇甫谧和古成纪文化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宣传公刘文化、秦皇祭祖等文化内涵。

崆峒文化凭借“天下道教第一山”的称誉,依托距今4600多年的轩辕黄帝三临崆峒,问道广成子的历史文化积淀,树立崆峒山道源圣地品牌,抓紧崆峒古镇?问道驿站等项目建设,既展示崆峒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带动以崆峒山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开发步伐。

皇甫谧文化要加大力度开发保护和研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先进文化。主抓皇甫谧中医医院、皇甫谧制药公司及皇甫谧故里旅游等重点项目,尽快申请国家文物局将皇甫谧相关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皇甫谧针灸术”列入国家以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皇甫谧纪念馆,进一步扩大世界历史文化名人皇甫谧的国际影响力。

西王母文化在国内及海外的传播日益广泛,西王母文化既是我市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拉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因素,尤其是西王母文化对祖国统一,实现海峡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桥梁作用日益凸显,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实现两岸早日和平统一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抓紧建设王母宫石窟、瑶池等重点项目的同时,加大西王母文化的宣传力度,在投资上能给予重点扶持,结合大云寺博物馆的开发建设,使西王母景区早日建成,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繁荣发展的一大亮点。

3发展五大特色产品,提升文化城市品味。一是纸织画和烙画。平凉纸织画做工精细,有隔帘观月,雾里看花的美感,年销售收入100多万元。烙画则以烙铁为笔,高温为墨,其色彩自然天成,画面细腻,赋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是我市特色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二是草编。庄浪草编工艺品主要以我市富有的谷草、麦杆为原料,可编制出草篮、草帘、草席、草扇等产品,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按照“户户是工厂,人人是工人”的生产模式,实行集中技术培训,分散加工,统一销售,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在深加工上做文章,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三是剪纸和挂毯。剪纸艺术技巧独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静宁挂毯做工精美、图案鲜活,现有从业人员70余人,年产值达100万元。四是木雕。庄浪木雕工艺精美,仿古制作市场前景较好,但规模较小,发展缓慢。五是高抬和皮影。庄浪高抬和皮影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宁夏、青海等邻省每逢节庆、集会都来邀请当地艺人制做、演出助兴。可以成立高抬制作和皮影演出公司,通过宣传推介走出去,打开省内外市场。

4做强五大文化产业,为发展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一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灵魂,使演艺业、文化特色产品进入旅游业,用文化精品包装旅游业,提高旅游业的层次。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四大文化品牌的基础上,每年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两次旅游文化活动节,并鼓励全市干部职工、农民群众和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节的活动,凭身份证可在市内各旅游景区(景点)购买半价门票。二是积极支持现代传媒业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媒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和巨大的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积极支持、发展影视业、网络业和创意设计及广告产业,全方位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促进社会化、加强社会联系。三是大力发展彩印业、报刊业。我市的印刷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彩印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受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发展缓慢,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彩印市场,依靠先进的设备和科学管理,积极扶持、发展彩印龙头企业,解决市场需求。四是大力培育书画市场。培育书画市场不仅是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一项“树人”需求。要进一步加强交流,聘请名家以书会友、开展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本地书画爱好者的艺术水平。重点支持纸织画和烙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走向外埠市场。五是发展民间民俗工艺品。我市高抬、皮影、木雕、草编、彩灯、面塑、剪纸等民间民俗工艺独具艺术魅力,市场前景好,值得培育。

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文化单位中的文化企业,要尽快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中分离出来,转换机制,面向市场。一是建议成立由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文化产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加强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建议尽快解决艺术人才紧缺、知识陈旧老化的问题。研究出台文化专业人才引进政策,采取特邀、合作、接纳优秀毕业生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加强地方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工作,逐步壮大艺术人才队伍。三是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拓宽力度。文化产业的壮大要靠市场运作。在平凉整体经济、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的地方,应该积极引导、支持,先发展起来,在发展中规范、完善,在协调、服务中引导和支持,在发展中不断加强监管。使文化市场健康运行,建立先进、有序、和谐的文化市场。

6、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入资金,要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经济建设项目范围内,积极争取,全力抓好。一是着力支持平凉图书馆、柳湖书画院、平凉大剧院、平凉八景恢复建设,积极扶持陇东民族民俗博览园、皇甫谧纪念馆等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通过扶持这些市场潜力大、文化内涵丰富,又具有我市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抢抓国家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项目,推动我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三是要大力加强文化项目招商活动,利用优势项目,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设,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解决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当代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

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0引言。

教育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而是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能够逐渐培养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去应对在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授者及时地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使学习者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加深理解,锻炼能力。

1交互式教学设备的应用。

从早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到后来的多媒体投影仪,再到现在的交互式设备,课堂教学正在一步步从传统走向信息化,实现了人人交互,人机交互及以教学应用为主的资源与资源的交互。

交互式设备具有交互合作,改善学习成效和优化教学的功能。

与多媒体设备相比,交互式设备能够更好的跟踪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成果,并生成评价。

交互式设备构建了新型的教与学的环境,这就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互动讨论中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探究思考及合作互动。

在拥有信息技术支撑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界面的交互而引发学习内容的互动。

交互式设备的资源库还可以在学习中随时调用资源和积累现场资源,从而为学生的复习巩固提供更多的便利。

2微课。

微课是课堂教学及时而又有益的补充。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针对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一般时长为5—8分钟,最多不会超过10分钟。

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具有精炼及灵活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微课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

对于在传统课堂没有完全解决与掌握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进行有选择性,有重点的学习。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学生全面的发展。

教学相长,微课的发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便捷的指导,也对教师自身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提炼,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要讲授的内容作出精心的设计,既要简明扼要,又要逻辑性强,易于理解。

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也会不断研究,反思,再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教研能力。

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民族唱法,广义的讲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唱法,它包括中国的戏曲、曲艺、山歌、小调和少数民族的民歌如彝族的“海菜腔”,蒙古长调“若古拉”,藏族的“园真”,蒙古的“呼麦”等等的唱法,这些中华各民族特有的演唱方法,是中华民族声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声乐的重要标志。狭义的讲就是现今在声乐领域占主流地位的音乐艺术院校所采用的学院派的民族唱法。这里介绍的民族唱法的发展历程是指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产生是与民族歌剧的诞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男中音杨白劳演唱的《十里风雪》现已成为男中音演唱的经典作品。早期的民族歌剧中的女中音歌曲对声部的音区、音色特色的挖掘不够深入,而且这些男、女中音演唱者的演唱方法,照搬“美声学派”的痕迹较为明显,并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解决男、女中音民族化问题,所以中国的民族声乐仍是高音歌手为主。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历史的原因,自古以来中国女性歌手就多于男性,群众性的歌唱参与者同样是女性多于男性,其次在发声方法方面,男声经验的积累不如女声丰厚。再次是生理的原因,众所周知,男性在变声期以后,声带的长度、宽度、厚度都有较大的变化,音色也由纤细、明亮的童声变为浑厚、宏亮的成熟男声,致使男歌手在发声时从胸声区到头声区不易衔接,歌者要么根本唱不上去而声嘶力竭地喊叫,要么真假声脱节,以至于音色难以统一。再次是审美的原因。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特别讲究“以情带声”,加之汉语的吐字发音较为复杂,所以,传统声乐对声音技巧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而主要以追求个性化的声音来以情感人。

所谓“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代表人物有黄虹、鞠秀芳、郭颂、何继光等人。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剧如《小二黑结婚》、《海霞》、《草原之歌》、《红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柯山红日》、《刘三姐》等优秀作品的问世,为他们的声乐实践提供了条件,以她们的唱法为基础,渐渐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演唱体系。其基本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方面:使用大本嗓演唱全音域;使用“直”的声音,而不用携带均匀颤音的声音;以使用明亮、甜美的音色为主;重视向戏曲、曲艺艺术的学习和借鉴,强调每个演员至少学会一种戏曲或曲艺唱法;演唱的曲目基本都是民歌,或经过改编的民歌,或有很强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基本不唱外国歌曲。不足之处是演唱曲目范围偏狭,演唱的发声技能水平欠佳,较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第二个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代表人物有朱逢博、李谷一、德德玛、等人。表现出以下特点:对戏曲和曲艺演唱艺术的学习都有着自己的经历和积累;演唱音域不再用大本嗓演唱全音域,而是使用一种真假声混合的声音;借鉴一些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演唱贴近大众。不足之处演唱作品风格相对单一,声音缺乏驾驭大型唱段所需的戏剧性。第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代表人物有宋祖英、张也、董文华等。表现出以下特点:高、中、低三个音区相对统一,音域更为宽广;合理借鉴和使用“vibrato”发声技巧;音色拥有更多的变化;以演唱多种风格的曲目为追求目标,适当演唱“美歌学派”歌曲;音乐表现力增强,能够适应多种风格作品对声音的要求。不足之处是声音、风格个性特点减弱。第四时期:从21世纪,至今。代表人物吴碧霞、雷佳等人。表现出以下特点:没有戏曲、曲艺的演唱经历,较早接受音乐学院的专业声乐教育;大量使用“vibrato”发声技巧;音乐基本功扎实,艺术视野开阔,追求时尚;演唱作品更为丰富多样,风格把握准确到位,真正实现了中西合璧。不足之处是由于没有亲历的民族声乐演唱体验,缺乏深层次的、融入精血之中的民族情感;声音共性多,转换方便,但缺乏个性,特别是地方特色。从“学院派的民族唱法”的发展来看,是美声唱法在中国传播的结果,是中西结合产物,随着它西洋化的程度的逐渐加深,也导致民族特性的缺失。因此,后来人们叫这种唱法为“美声化民族唱法”。

二、多元化民族声乐流派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声化的民族唱法”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是我国声乐教育发展取得的一大成果,是我国声乐演唱的一大流派。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岩口滴水》、《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歌剧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等一大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歌曲,这些作品旋律的运腔方面采用民族的风格,在气息的支持、呼吸、共鸣、高音关闭掩盖都达到与美声唱法一致的效果,这就是“美声化的民族唱法”。由于媒体的宣传和一些声乐界人士的大力推崇,这种唱法被当作是当今中国最科学的民族唱法,从而导致中华民族声乐舞台仿效效应的产生,继而形成民族声乐舞台主流的局面。艺术最忌讳的就是雷同,中国的民族唱法也应该呈现多种流派的共存的局面才符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被世界公认的最科学的“美声唱法”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多个流派产生。早在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四大美声歌唱流派:杜鲁雷学派,加尔西亚父子歌唱学派,尚德雷斯克学派与兰培尔蒂父子学派。通过他们声情并茂的演唱和舞台实践把美声歌唱学派的精华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还有中国的京剧,京剧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京剧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在它形成后的每一个时代,都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的演员。京剧的表演流派很多,比如有“四大名旦”中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尚小云的尚派、荀慧生的荀派,唱老生的演员中有谭鑫培的谭派、余叔岩的余派、周信芳的(麒麟童)麒振、马连良的马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唱花脸的有裘盛戎的裘派、袁世海的袁派等等。“外国人就把京剧叫作中国歌剧”。从这些已获得的成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演唱流派来看,不管是美声唱法流派,还是中国戏曲流派,他们的唱法都各具特点,并不完全相同。现今近30年来,中国声乐界一直用“西洋的发声”加上“戏曲”吐字来培养声乐学生,形成现今的“美声的民族唱法”。近年一些声乐专家指出:“相当一段时间以来,那种‘美声民歌’唱法占据了中国民歌、主要是女声民歌的主流地位,为拔高音而影响情感表达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似乎是‘民歌不兴’的主要原因。”这种学院式的理想化的民族声乐艺术,有人认为这种所谓的科学方法——“美声学派”的发声方法,民族声乐艺术就能与世界、与国际接轨,在一些声乐人的观念里,所谓的“世界和国际”接轨的观点是缺乏深思熟虑的,其后果是使民族声乐的文化属性严重偏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民族声乐的文化特质、民族特性遭受极大的破坏。如果按照“民族唱法”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的民族音乐,必然使中国所特有的戏曲、曲艺、民间音乐中的一些特殊的发声技巧、民族的音乐元素丧失。所以,应积极推进多元化民族声乐流派的形成,让更多的“民族声乐流派”发展起来,从而改变我国的民族声乐舞台单一化的局面。

三、原生态民歌唱法和戏曲唱法是多元化民族声乐流派形成的源泉。

中国真正的“民族唱法”存在于原生态地方民歌中。原生态地方民歌的在中央电视台的出现,引起了很多音乐界人士的关注,其实,现在所说的“原生态唱法”也就是“民族民间唱法”。随着中国对自己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入,许多声乐专家又重新认识到中国的原生态民歌并不是完全运用“大本嗓”演唱,这样的理解是对原生态民歌不了解造成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民歌中,的确有一些是使用“大本嗓”来演唱,没有很多的歌唱技巧,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民歌有自己的独特的发声技巧。以历年的青歌赛原生态组的表现为例,彝族的地方民歌手在演唱海菜腔时能够在高音上利用循环换气唱出约20秒的长拖音,而且在高、中、低音区演唱过渡自然,还有土家族的男声也能唱出明亮、通畅、穿透力强的highc以上的长高音,其他的还有委婉、秀丽的壮族嘹歌,悠扬的蒙古长调,高亢、明亮的藏族山歌等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在青歌赛上的展现都给评委和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明原生态演唱的歌唱技巧并不亚于音乐学院的“美声民族唱法”,这些唱法也是中国的民族唱法,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别样魅力,正激励着音乐界人士去发掘、探索。中国真正的“民族唱法”也存在于戏曲中。众所周知,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语言,因此历来是“字同形,书同文,但语不同音”。也正是这各种各样的方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方戏曲。戏曲通常是在乡俚小调、说唱艺术等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吸收了所在地域的语言特点,戏曲的这一特点,使它成为民间艺术的“活字典”。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由于京剧比较普及,加上它本身在声乐上的成就,足以说明它的`科学性。对任何剧种来说,唱腔都是最重要的艺术手段,通过唱腔所树立的音乐形象也是最动人的。京剧的唱法讲“五音四声,要讲反切发音,要讲平仄韵律”,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艺术财富,是创新改革的捷径。由于戏曲要讲以字发声,强调字音的反切,以梅兰芳先生的话讲,就是要字清,音纯,腔圆,板正。因此戏曲演员在演唱时的发声部位比一般歌唱演员的发音部位要靠前一些,不像歌唱演员那样从喉部的后部发音。戏曲在演唱时,还特别要强调吐字有力,在强调唱腔的力度时总是把字和唱腔结合起来,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唇、齿、舌、牙、喉五音。如果演唱戏曲时还像歌唱家那样从喉部的后部发音,自然是五音不准,也就没有戏曲的韵味了。

拿中国京剧的发声方法与西洋唱法相比较来说,“京剧的女生在花旦和老旦用嗓方面有原则上的区别,老旦用真声,到高音区转半真声,从生理上说和男声发音生理状态基本上是一致的,而花旦唱法则是以半假声和假声为基点的唱法,这种唱法又和西洋唱法的女声相似,不同的是京剧花旦唱法用“头共鸣”,不用“胸共鸣”,而传统美声的女生则头、胸共鸣一起用。”实践证明,京剧的十六字决“气行于背,气贯于顶,勾住眉心,脑后摘筋”也可以适用于美声教学,这些都说明,意大利的美声发声方法与京剧的发声方法在原理上基本是一致的。实际上,美声唱法也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民族民间唱法,只是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后来又被推崇为世界上最为科学的声乐演唱方法,因此被全世界人们争相学习模仿。在中国也不缺少这样优秀的唱法,只不过我们没有把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沈湘也曾说:“只有不科学的人,没有不科学的剧种”。中国戏曲在实践上已有自己一套完整的体系,需要的是加以系统的分析和总结,以实现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飞跃。面对当今中国乐坛的流行唱法占主流,民族唱法占很少比例,美声少有人问津的情况下,中国的戏曲、传统民歌根植于本民族土壤,顽强的在现代与传统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纵观历史,从古至今,一般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音乐,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不同的时期都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比如高山流水、广陵散这类古曲绝对是民间音乐,也在当时的皇室以及群众中非常流行。再看近代的,如红灯记、沙家浜这些样板戏,也曾经流行一时。80年代末在广东福建一带最先流行起来的一种通俗歌曲叫做岭南乐派,比如“万水千山总是情”、“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虽然融入了欧美文化的一些配乐方法,大众都能理解,因为其中最大的元素还是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再看如今,周杰伦、陶哲、王力宏等一批年轻的音乐人,更是认识到了歌曲民族性的重要,即使是一些说唱、摇滚之类的音乐形式,内容却还是具有民族特征的。美声唱法本来就是舶来品,以美声的歌唱技巧演唱着我们不熟悉音乐旋律,又加上大多以意、德、俄等外语演唱,很少有人听得懂,就更谈不上欣赏、传唱和流行了。

从听众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还有一大部分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音乐。如果我们的民歌演唱的是本民族熟悉的旋律,用自己的语言演唱,运用自己本民族的独特发声技巧,这样的民歌将会很容易被传唱,也更容易被普通的广大群众所接受。原生态的民歌手,如唱西北民歌的阿宝、朝鲜族的卞英花、苗族的阿幼朵、侗族大歌组合能在全国走红,而且频繁活跃于各大电视媒体这说明原生态的民歌有着广大观众群体。因此,中国真正的“民族唱法”存在于戏曲中,存在于原生态的地方民歌中,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与教学领域,也应在掌握基本的演唱方法的基础上注重演唱风格的创新与发展,使学生掌握对于不同风格的作品作出发声技术的局部调整,而不是把声音固定到某一种声音模式中去。在发展和继承民族音乐的时候应更多的考虑到风格、特点的问题,技巧的完善也应更重视中国戏曲、曲艺,中国民间音乐中的演唱技巧,而不是舍本逐末的去追求美声的发声方法和结合一点中国戏曲中的咬字的特点,这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

四、结语。

唱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和不同的题材又决定的作品演唱的风格和演唱的韵味的不同,而且是随着人们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不断的发生变化。真正的“民族唱法”应该是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属性和美学品格的,应该从中国的传统民族的发声方法中进行深入的探索。作为音乐工作者应积极探索中国戏曲、曲艺以及地方民歌中独具个性的演唱方法,发掘、创作风格各异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为丰富、繁荣民族声乐舞台做出贡献。同时也期待着中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更多的民族声乐流派,有具有更多不同风格,不同演唱方法的歌唱家把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我市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少数民族“知识经济”的产业化;但同时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也必须同经济发展相协调.本文是作者在参加“滇西北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文化模块)”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案例的分析总结,研究了滇西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主要问题、发展重点、政策对策等.

作者:左停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000刊名:学术探索pku英文刊名:academicexploration年,卷(期):“”(1)分类号:g03关键词:滇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