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汇总15篇)

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汇总15篇)



通过撰写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把复杂的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和传达的格式,为团队合作和决策提供支持。在这里,我们将为您提供几篇优秀的报告范文,以供参考。

中国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已连续4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其进口量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95%左右。

从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中国煤炭进口量从4040万吨,一跃上升到了2.89亿吨。今年1—4月份,中国煤炭进口量已接近1.1亿吨,同比增长25.6%。随着煤炭进口量的增加,大量低热值、高灰分、高硫分的劣质煤也随之涌入中国。

目前,中国大量进口的劣质煤主要来自印尼和越南。其中,印尼煤发热值大多在4500千卡以下,即便是发热值高于4500千卡,硫分高于1%的煤炭比例也很高;而越南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10、11标号系列的无烟煤,灰分都超过25%。

数据同时显示,中国对品质低下的褐煤的进口量增长迅速。过去3年中,中国褐煤年进口量增长了9倍以上。2012年,中国褐煤进口量为5371万吨,同比增长37.2%,占煤炭总进口量的18.6%,今年1—3月份,这一数字进一步提高至20.3%。

目前,中国煤市正经历“寒冬”。煤炭进口量不断增加,大量低价劣质煤充斥其中,让中国煤炭企业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尽管造成国内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原因十分复杂,但进口煤的确对国内市场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副主任闫世春说。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处于震荡下行的低迷态势,而中国产煤大省山西,一季度炭行业累计实现利润65.22亿元,同比减少48.24亿元。

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用煤企业进口煤炭的需求却越来越高。尽管印尼褐煤发热量小、硫分高,但因为价格较低,中国电力企业十分愿意采购,将其与国内优质煤掺杂使用。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煤炭企业要求限制劣质煤进口的呼声越来越高。同煤集团运销销售部部长江志斌说,一方面大量劣质煤的进入冲击了国内煤炭市场,另一方面这些煤高硫、高灰分,会大大污染环境,限制它们进口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媒体证实,国家能源局近日下发了《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从国外进口的煤炭热值不得低于19mj/kg(约4544千卡/千克),灰分不超过25%,含硫不超过1%。

煤炭行业财务分析报告

9月煤炭跑赢大盘,10月关注先进产能释放。

9月大盘整体震荡回落,而煤炭行业受益于煤价快速上涨,板块上涨0.4%,跑赢上证综指和沪深300分别为3.0和2.6个百分点。10月煤炭基本面关注:(1)先进产能产量释放:9月29日,发改委下发《关于适度增加部分先进产能投放保障今冬明春煤炭稳定供应的通知》,宣布在年底前放开安全高效先进产能的生产,预计合计产能达到约21亿吨,4季度行业供给趋向宽松;(2)大秦线秋检:大秦线秋检将于10月8日展开,历史上检修期间铁路调入量平均环比减少14%-28%。由于市场煤炭资源供应紧张,港口和电厂库存均处于低位,预计进入10月后大秦线检修以及各地迎来冬储煤采购时期,下游补库需求或将扩大;(3)焦煤需求或将继续提升:目前钢厂开工率仍维持高位,同时库存普遍偏低,10月仍是下游基建和地产行业开工旺季,预计10月炼焦煤需求将继续提升。

9月煤炭市场回顾:港口煤价继续上涨,产地煤价稳中有涨。

各煤种价格稳中有涨:港口方面,9月30日秦皇岛5500大卡最新平仓价为573元/吨,较8月底上涨13.5%或68元/吨;产地方面,动力煤价稳中有涨,价格变化幅度在30-145元;冶金煤价大幅上涨,涨幅在90-225元;无烟煤价格总体保持稳定。

进口量环比大幅上涨:8月全国煤炭进口量(含褐煤)2659万吨,同比上涨52.0%,环比上涨25.4%,大幅增长主要由于国内供给收紧及煤价上涨。

10月煤炭市场预测:动力煤价格保持平稳,炼焦煤价格继续上行。

动力煤价保持平稳:9月开始动力煤逐渐进入需求淡季,但下游电厂耗煤同比仍维持较高增速,9月六大电厂日耗煤量同比增长9.2%(8月为8.7%),而10月8日秦港存煤升至366万吨。节前发改委要求年底前逐步释放部分安全高效矿井(产能至少18亿吨),预计供需偏紧的状况将有所缓解,加上库存的逐步恢复,预计动力煤价格将回归理性。

炼焦煤价格继续上涨:9月以来炼焦煤市场供给仍然偏紧,山西等地主流煤企再次上调10月销售价格,幅度100-170元/吨。节前公布的一级安全标准矿中炼焦煤产能仅约3.6亿吨左右,而目前煤企、港口和下游的库存仍处于相对低位,加上澳洲焦煤到岸价已上升至212.5美元/吨,预计焦煤供需将持续处于偏紧状态。

行业观点:煤价或逐步趋稳,放松政策落地后估值有望提升。

9月29日,发改委联合能源局、安监局等下发《关于适度增加部分先进产能投放保障今冬明春煤炭稳定供应的通知》,宣布在年底前放开安全高效先进产能的生产,同时抓紧推进增减挂钩,引导建成煤矿依法依规有序投产。根据通知,增产煤矿包括:(1)之前的74座先进产能煤矿扩展到国家煤监局公布的789座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我们统计产能约18亿吨)和部分产煤省区市公布的20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中,预计合计产能达到约21亿吨;(2)即对在规定时间内落实产能置换指标的新建煤矿(含未批先建煤矿补办手续),适度放宽退出煤矿的关闭时间要求,新建煤矿可以在产能置换煤矿关闭前投入生产。

预计此次政策出台后,增产预计约1.5亿吨,4季度煤炭将由缺口约1亿吨转为相对宽松,煤价或许也将逐步回归至500元/吨上下的水平。虽然短期煤价下调确定性较强,但自8月中旬以来,由于276天政策释放预期,股价与煤价变化相对背离,其中已反应了大部分政策预期。中长期,我们对行业仍相对乐观:(1)由于煤价上涨至500元/吨后,全行业从亏损转为略有盈利,去产能压力加大,因此阶段性增产有利于行业去产能,按照今年的目标关闭产能将达到2.5亿吨,其中至8月底完成1.5亿吨,其中上半年完成0.73亿吨,7月关闭0.22亿吨,8月关闭0.55亿吨,总体速度正在加快;(2)从目前煤炭下游来看需求并不想预期的那么差(9月六大电厂火电发电量数据超预期),后续需求预期的`转变也将带来行业估值的提升;(3)业绩:3季度开始,公司经营将逐步好转。而从估值来看,即使动力煤价格回落至500元/吨左右的水平,按照上半年成本增长10%测算,潞安、冀中、阳煤、西煤、陕煤等公司年化pe约15-20倍。而从pb看,潞安、冀中、阳煤、神华等pb仍在1.3倍以下,行业平均为1.4倍,相对处于低位水平。而板块相对沪深300及全a股的估值均处于历史最低位。公司方面,相对看好低估值及弹性较大焦煤公司潞安环能、陕西煤业、阳泉煤业、冀中能源、西山煤电和部分央企龙头。

相关链接:

1月煤炭跑输大盘,2月关注节后进口煤走势。

1月煤炭板块下跌9.7%,分别跑输上证综指和沪深300各6.8和6.1个百分点。2月煤炭基本面关注:(1)进口煤压力有所缓解:11月开始集中采购的进口煤交付周期已临近尾声,印尼、澳洲至中国煤炭运价已累计下跌超20%反映出进口需求的快速下滑,预计2月进口冲击或将有所缓解。(2)近期宏观数据表明经济仍呈疲弱状态,春节期间六大电厂平均日耗仅为34.5万吨,甚至较去年节日同期(36.3万吨)下滑5%,预计节后需求整体也难有起色。

1月煤炭市场回顾:港口煤价快速下跌,产地煤价稳中有降。

各煤种稳中有降:动力煤方面,秦港5500大卡最新平仓价为505元/吨(其中节后首日下跌40元/吨),较12月末下跌了110元/吨或17.9%,山西、内蒙、陕西、山东等地主要煤种普遍下跌5-30元/吨;炼焦煤方面,1月期间太原古交炼焦煤价格下跌30-40元/吨,河北、山东和内蒙地区焦煤价格下跌5-20元/吨。春节以来兖矿地区精煤价格再度下跌30-40元/吨,安徽淮北地区精煤价格下跌45-55元/吨。进口量环比大幅上涨:12月全国煤炭进口量(含褐煤)2546万吨,同比增长1.1%,环比上涨24.7%。

2月市场预测:港口动力煤价维持弱势,焦煤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动力煤价格维持弱势:近期需求疲软,秦港5500大卡煤价由年初615元/吨下降至最新505元/吨(9月低点为520元/吨,低点为510元/吨),加上目前秦港库存达到800万吨以上,预计动力煤价格仍以弱势为主,节后有所好转但也不会太明显。炼焦煤价格或有下行压力:1月以来伴随钢价持续疲软持续低迷,目前河北地区焦炭价格累计跌幅已达130元/吨,而同期焦煤跌幅则在5-20元/吨,春节期间部分主流焦煤企业报价降幅约20-50元/吨,节后由于钢焦库存较高,去库存压力较大,加上需求仍然疲弱,预计炼焦煤价格仍以下跌为主。无烟煤价格或以稳为主:近期尿素、甲醇市场需求一般,民用煤备煤也基本结束,预计后期无烟煤价格整体以稳为主。

2月行业观点:行业维持弱势,关注业绩稳健,估值较低的公司。

进入2月,受春节因素影响预计行业供需整体将维持平稳。其中,动力煤方面,今年春节期间六大电厂平均日耗甚至较去年同期下滑5%,同时港口库存高企,预计价格以弱势为主;炼焦煤方面,春节期间主流企业报价下跌20-50元/吨,加之焦煤库存处于历史高位,进口煤优势明显,预计价格仍有下跌空间。板块方面,1月汇丰pmi和官方pmi分别为49.6和50.5,均创下6个月最低点,反应经济回落趋势仍然延续,预计2月受经济疲弱以及春节因素影响,煤炭下游需求难有超预期表现,煤价总体延续弱势格局,预计板块难有超越大盘的表现。公司方面,多数公司发布13年业绩预告,总体亮点不多,关注估值优势相对明显的中国神华、冀中能源、兰花科创等公司。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疲软,下游需求低于预期;各煤种价格继续下跌。

中国汽车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真正发展时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借助于汽车金融行业的发展。从1993年北方兵工汽贸提出分期贷款购车的概念;1998年,央行出台《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之后中国汽车消费贷款额以年均20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自2009年至今,中国已连续9年雄踞全球汽车产销量榜首,2017年产量达到了2900万量,销量达到了2887万辆。

我国汽车消费市场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2017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仅有140辆。不及美国的六分之一、德国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国二手车的置换率大概在35%左右。国人的传统购车用车习惯是购买一辆自己心仪的新车,一直用到不能用为止,其中较少涉及租车以及二手车购买及置换的情况。

从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汽车市场来看,汽车后市场是成熟汽车市场的主要利润来源。其中近60%来自于汽车服务领域,即汽车后市场,剩下的利润一部分来自于汽车制造加销售所占的利润,占整个汽车产业链利润的20%,另一部分则来自于汽车零部件生产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产业链利润的22%。对于成《·》熟汽车市场来说,汽车后市场的利润不仅占比大,且利润率也是汽车行业利润水平最高的领域,其整体利润率可达40%-50%。

而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于整车销售,随着我国汽车销量的增长放缓,也会向想发达国家一样向汽车后市场发展。比如二手汽车,汽车租赁以及汽车内饰,汽车维修等等。

国民消费水平提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开始经历消费升级,汽车市场也将会迎来更大的增长。随之带来的是汽车更加普及、千人汽车保有量的提高,2017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了2900万量,销量达到了2887万辆,到2030年,中国市场的千人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00辆甚至更多。汽车需求的增长与普及将会助推汽车金融的快速增长。

90后消费观念提升。

90后将逐渐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的事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拥有更前卫的消费理念。随着其步入家庭的支柱,汽车会成为其首要的选择。接送小孩,接送老人等等,汽车将会成为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汽车后市场发展。

随着汽车市场品牌竞争加剧和新车的利润下降,经销商逐渐将盈利的重点转向汽车后市场业务。

国家层面的支持。

汽车行业是国家支柱产业,每年的市场规模是2万亿元,相对于80多万亿的gdp比重相对比较大。其带动的就业,消费,资金等等对社会影响较大。

汽车更新换代,高科技,高性能更符合现代人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自动驾驶,定位系统,更低损耗,更舒适的驾车体验,更低价格水平都在刺激汽车行业发展。

多样化的汽车金融选择。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等加入,助力提升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扩大汽车消费市场。

国际贸易不稳定。

中国和美国的贸易战导致很多行业存在不确定性,特别例如汽车行业的我国支柱行业,美国优先原则会导致美国迫使我国开放汽车市场,这势必会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某些汽车公司会遭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经济压力增大,压缩汽车消费空间。

目前我国房价高企,很多90后都背负较重的负债压力。汽车消费是一种消耗性的消费,在一定压力情况下,会导致消费者压缩或者滞后汽车消费。

关注的汽车公司。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经说过,中国的汽车行业最终会留下几个超级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可能会消失。这不是危言耸听。回忆我国的互联网行业,手机行业等,随着我国市场不断被迫或者主动开发,这些行业最终都只留下具有一定垄断地位的超级公司。我国的汽车行业也同样会遭遇相同情况。老牌的规模小的国有汽车公司现在已经遇到很大影响。

煤炭行业财务分析报告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的14.7%上升到20的18.1%,cr8也由20的12.45%升到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垒进一步降低。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中国皮具行业整体分析报告

本报告写的是的皮具行业部分,皮具行业是中国皮革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皮革面料和非皮革面料(人造革、合成革、塑料、纺织面料等)加工制作的箱、包袋、手套、票夹、皮带及其他皮件所组成。传统的包、袋面料以天然皮革材料为主,随着皮具的时尚化和人造革、合成革、塑料、纺织面料等新材料的发展,代用材料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包、件制品中。

本报告共四节,首先从皮具行业的国际背景入手,先介绍了国际皮具行业十大品牌和宏观经济环境,其次阐述中国皮具行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再介绍中国皮具市场状况,最后总结中国皮具市场问题分析与策略。

目录。

略................1.4.1我国皮具市场问题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趋势分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同时将对国内的消费经济的发展影响极为重大。

1、工业产出继续快速增长;

2、进出口总额继续高速增长;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结增速稳定;

4、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快;

5、货品供应量增速呈回落趋势;

1.1.2全球十大皮具顶级品怕简介。

品牌创始人注册注册时间设计师品牌线品类地。

利税总额33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箱包企业1322家,从业人员36万人,产品销售收入389亿元,同比增长20%;利税总额21亿元,同比增长30%。2006年1-4月规模以上皮具企业产品销售收入204亿元,同比增长27%;利税总额13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箱包企业产品销售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24%;利税总额7亿元,同比增长39%。随着近年来箱包产品的日益国际化、时尚化和个性化,它已成为现代服饰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作为世界出口皮具产品最多的国家,其出口占生产的60%以上,主要出口美国、中国香港、日本、德国、英国等200多个国家及地区。2005年,我国皮具产品出口93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箱包出口40.5亿件,5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和16%。2006年1-4月我国皮具产品出口31亿美元,同比增长21%;其中箱包出口13亿件,2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和21%。今年1-7月,我国旅行用品及衣箱出口金额达到4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我国皮具行业具备了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走向世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此外,从出口单价上看,我国箱包平均出口单价也在连年上升。2005年皮革面衣箱平均出口单价10.7美元,比上年提高了20%;其他面衣箱平均出口单价6.6美元,同比提高了20%;皮革面手提包出口单价4.24美元,同比提高了30%。

我国的皮具行业没有路易威登一百五十年前为法国皇后制作衣箱的开始,但我们的切入点是在全球皮具行业的兴盛时期,我们站在一个国际皮具的大平台上,以下是中国皮具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皮具制造国,也是皮具的消费大国,皮具消费也成了现代人的新宠,一个个性十足的包包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随身物品,在以经济为主的现今社会,真皮包包已经不是女人们的专属配件了。走在街上,不管是穿着套装、洋装的上班族或是穿牛仔裤、运动服的学生们,要不然就是提个菜篮或是闲逛的家庭主妇们,每个人不是拧个手提包,就是背个帅气的大背包,总是人手一个包包。而包包里总是装着些钱包、行动电话、化妆品、梳子、资料文件等等,总之生活上的必需品通通有,可见包包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需要给人有良好印象的朋友们,使用真皮包包的机会频繁,在服饰外观的整体搭配上,真皮包包则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皮具业已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2003年,中国皮具行业销售额为394亿元,利税总额24亿美元;2004年,销售额为423亿元,利税总额51亿美元;2006年,销售额上升到500亿元,利税上升到85亿美元。四年销售额平均增长30%,利税平均增长35%,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海关总署08年12月22日消息,08年1-11月广东口岸出口箱包价值50.8亿美元,同比增长31.6%。其中,11月份出口箱包6.6亿美元,同比增长73.1%,而国内包包销售额更高达20多亿元。中国箱包行业产值近700亿,其中国内市场容量接近200亿,这其中中高端及中低档市场占有很多份额。对于箱包企业而言,存在巨大的市场机会。中国皮具业通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小手工业,发展成为企业数量超过2.6万家、产业从业人数超过200余万人、年总产值600余亿元。09年1月,在全国最大的皮革皮具生产基地和原材料集散地广州花都区狮岭镇举办的“世界皮具产业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皮具市场由大变强的气候已经形成,拓展高端产业“新大陆”是皮具创新的一条新路。未来五年,是中国品牌名牌战略和高端产业形成的阶段,中国原创品牌的成长将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徐永说,从2000年至今,中国皮革协会每年在广州花都狮岭国际皮革皮具城举办“真皮标志杯”设计大奖赛,不断制造皮具行业的设计氛围,鼓励中国皮具的原创设计,提升皮具设计师专业队伍的综合水平。这标志着中国皮具业正在从产业大国、消费大国向产业强国、品牌大国转变,也给皮具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其他行业均受金融风暴影响产销量大幅下降的同时,皮具行业却逆风而上,销售业绩节节攀高,足以看出目前皮具行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及广阔的市场前景。

消费形式转变,引发皮具销售渠道大变革。

随着消费市场的日趋成熟,中国皮具行业的营销渠道开始发生质的改变,以前,皮具产品一般是通过批发市场,一级批发,二级批发,再到零批,零售。中间不仅渠道多,操作复杂,关键是产品鱼龙混杂,质量问题及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导致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而今天,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品牌专卖开始成为了皮具行业新的营销模式,在这个新的机遇中,谁先抓住了商机,谁就是赢家!

皮具类产品在国内发展较晚,竞争形势相比服装和鞋业而言宽松很多,如今的皮具行业,就相当于几年前的服装鞋帽行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几年的行业洗牌,加上如今消费者的理性消费,以前在皮具行业占有很大比重的散货市场正逐步萎缩,并有淡出市场的趋势,而之前老百姓耳孰能详的品牌,如金利来、花花公子、鳄鱼、老人头等,由于市场不够规范或假货、擦边球品牌泛滥,已丧失了在一线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相反近两年很多新兴品牌却悄然崛起,远远盖过这些老品牌,如:女装品牌迪桑娜、cobo、威尔萨斯、帕佳图、高美高等,男装品牌:希柏莱等,这些品牌近年来市场走势相当不错,知名度方面却还远比不上金利来等众多老品牌,要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也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纵观整个皮具行业,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三大阵垒:1.以lv为代表的奢侈品牌阵营。

这类品牌均为国际知名品牌,知名度高,质量过硬,甚至有很多品牌的许多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如lv在法国有五间工厂,每间工厂拥有250——300名工人,整个包的制作过程基本上都是工匠手工完成的,用他们的话来说,每一件产品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少则八千上万,多则几万十几二十万的产品价格,让绝大部分消费者只能驻足观赏,无缘携包广秀。不过有最新消息透露,这些奢侈品牌正在加大进军中国市场的计划与动作,lv从去年到现在在中国市场就至少有3家专卖店开业,其中包括大连时代广场的豪华旗舰店,国际奢侈品牌爱马仕也在同一时间进驻大连时代广场;而且这些大牌产品将有大幅调价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低迷消费及满足中国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但再怎么降,能买得起或舍得买这类品牌的消费者又有多少呢?毕竟目前只占有整个市场的5%份额,而且这类品牌与普通投资者根本无缘,因为他们都是以直营的方式在开拓各地市场的。

2.以迪桑娜、cobo、金利来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和授权洋品牌阵营,占皮具市场65%。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中国皮具市场上国产品牌一直较为缺乏,但随着老人头、金利来、花花公子、鳄鱼等授权洋品牌的市场逐渐混乱,在一线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更倾向于做工、质量、外观都相当不错的国产品牌或新兴洋品牌,这就给国产品牌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会!近几年来,市场上又涌现出以万里马、盾牌为代表的优秀国产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同时还有迪桑娜、cobo、威尔萨斯、希柏莱、帕佳图、高美高等授权洋品牌也在市场上做得风声水起,其中迪桑娜单店月均销售更在30万以上,占全国中高档女士皮具市场份额的25%,cobo名为意大利品牌,实为深圳日月星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制作,为国产品牌,其网点主要集中在北京(7个)、上海(24个)、深圳(5家)和香港(六家),单店月均销量在25万以上,同样也是定位在中高档女装。而在中低档皮具市场或小皮件领域,做得比较好的品牌有稻草人、红谷、蔓蒙特、塞飞洛等几个品牌,产品以小皮件为主,主要定位在几十到三百左右中低档价位,销量较大,但经销商利润很薄,这类品牌拿货折扣基本在五折到五点五折。他们主要是抢占之前散货的低端市场,使散货的市场越缩越小,并有将其逐出市场的趋向。整个皮具市场虽然较服装鞋帽行业竞争压力小很多,但对于品牌公司而言,可谓竞争激烈,谁都想成为行业老大,谁都想把握现在的利好时机,把品牌做大做强,更有很多皮具行业外的企业也瞄上了皮具这个香饽饽,想要来分一杯羹,如意尔康等鞋企,现在也在做皮具。所以,目前的皮具招商环境同样是竞争重重,压力重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这就有赖于营销手法的灵活运用及产品研发的全面跟进。

3.低端散货市场。

力。困局现状,暗藏商机包,就是包容一切。是家的延伸!美的体现!时尚、品位、个性的象征。包的精致个性、包的包容精神令人们感动更追逐。但长期以来,虽然包饰消费不断激增,可包饰市场却是困局不断,制约发展:

第一,国际大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因为运输、宣传、地址、装潢等非制造成本因素,造成它们做工精良同时价格昂贵,即便白领消费也要勤俭半年,因此为它们一掷千金的消费者少之又少,90%大众“无福消受”,对于追求品牌与时尚的现代都市男女来说,做工精良、款式新颖时尚而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大品牌的国内诸多自主品牌成了他们的首选,这将为国内自主品牌的快速成长带来契机。

第二,传统服装店也开始添加包饰品,但大多为附加品,款式少,选择空间少,搭配性不强。在这个讲究搭配的年代,基本“无法消受”,而品牌皮具专卖店款式多而全,选择空间大,所以品牌皮具专卖店必将成为他们首选之地。

第三,还有那些过于泛滥的低端市场,它们散落于各种小商品批发城、地摊。80%的包饰为一些小工厂、小作坊做的低档产品。因为缺乏资金,诸多企业硬件生产设施和软件研发人才相对薄弱。造出的包饰没品牌、质量差、无设计、无个性、无保障,有的还运用大量有毒原材料,不仅不能妆点形象,甚至会导致疾病,根本无法满足都市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低端市场的散货将逐步淡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定位于中低端市场的品牌产品,如目前做得较好的红谷、稻草人、塞飞洛所瓜分的就是这部分市场。

鱼龙混杂的现象给中国包饰市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升级改造是市场发展的动力,同时这些看似不利的因素必将推动国内自主品牌的迅猛发展,国产品牌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中国美容行业分析报告

1、全国美容业从业人员总数约1120万人,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

2、全国城镇美容机构总数约153﹒2万家。3全国城镇美容业总营业收入1680﹒4亿元。

4全国每万名城镇居民平均拥有美容店32家,每家美容店平均就业人员5﹒1人。

5全国城镇平均每个美容就业者年工资水平1﹒16万元,略高于全国各类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

6、美容业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5﹒21%。

7、城镇人口月平均美容花费21﹒33元/月。

8、市场需求大、从业人员结构复杂、实验性比较强和产业结构水平比较低,是当前中国美容业的4大特点。

9、中国美容产业是完全竞争的成长型产业,是颇具发展空间、产业延伸广阔、内涵丰富、供求弹性度强盛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产业宏观前景,在创造社会精神文明、解决全国就业、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安定社会秩序、交纳税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美容产业现状。

一、行业发展基本特征。

行业发展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五化五性五化:

1、产业化。

2、集团化。

早期的美容业以美容小作坊为主体,今天的美容业以形成了不少集团化的代表性企业。大型的美容机构拥有上千家以上的加盟连锁店如天津柔婷集团、法国诗婷国际美容连锁集团、上海“自然美”等,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培训基地、研发机构、教育机构,又如“蒙妮坦”教育机构拥有数十家海内外连锁规模的学校。

3、成熟化。

早期的美容业无论店面装修、设备、技术、用品,都显得简易、粗糙、不规范,目前全国美容业整体成熟化得到明显体现,店面的档次、用具用品仪器的品质、从业者的素质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而趋优化。

4、市场化。

美容美发业是延伸和括展空间非常大的一个人体产业。它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延伸到美化、塑型、健康、养生四个层面。每一层面在人体每一个结构部位都是以n次方的概念在纵、横向扩展,它的生存空间、生长空间非常广阔,市场化很强。基于此,全国美容业在各个领域出现了适合市场需求的优秀的特色品牌和特色服务机构。

5、国际化。

中国的美容业,早期更多是借用了国际的名和壳,国际大师、国际名牌泛滥。但在加入wto后的今天,国际化得到了切实的体现——行业呈现国内外双向互动、渗透日益宽泛和频繁的现象。五性:

1、良好的自律性。

全国美容美发业是完全市场竞争化行业。其发展历程中,明显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单一赚钱阶段。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劣质服务,蒙骗客人宰客等不良经营趋向。典型事例如:用碳素墨水给顾客纹眉、用发霉的护肤品掺水后为顾客做皮肤护理。第二个阶段,转化阶段。一些优良的经营者脱颖而出,单店良性发展为综合经营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地位。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一批优秀的经营者再次脱颖而出,又一批素质良好的投资者进入行业,单纯赚钱和拓展愿望转化为强劲的健康发展执业追求。

其中涌现的大批行业有志之士,自觉自愿地成为各级行业协会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推动发展,强化行业自律性,其中有如: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骆燮龙、上海美容美发协会会长黎家信、陕西省化妆品业商会会长白岩彪、云南美容美发协会会长胡兴国、成都市美容美发协会常务会长唐德高等。与此同时,经历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洗礼,一批优秀品牌和企业也脱颖而出。

2、观念的更新性。

经过业界长年的耕耘和自新,欣慰的是美容美发师职业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不再是伪劣、欺骗、色情的代名词,有了靓丽的时代色彩,成为社会关注的新兴时尚行业,吸引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信赖目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新型生活方式。

3、强大的需求性。

亚洲是全球美容消费普及率最高的区域,中国的消费市场是其中最可观的市场。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传统、丰厚的审美观以及相对一致的审美共性,成为中国美容行业市场定位的坚实基础。有专家预测,21世纪最火的不是计算机、不是基因工程、而是美容业。未来5年内老百姓消费支出将翻一番,美容业的产值也将翻一番。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许多资金流入行业来充沛行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4、快速的成长性。

全国美容行业发展20余年,无一产业拥有这样的发展速度和成长规模,这种发展态势还将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行业的完善和成熟,继续保持下去。根据奥肯法则,gdp(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美容人数则增加0﹒08%。

5、稳步的可持续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成长,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裕,人们的尚美追求日愈强烈。全国美容美发业获得天然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同时,行业在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经济实力方面都有了相当的经验积累,已经培育了一个坚实的发展平台。

此外,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盟这个行业大有作为,如暨南大学的教授李校坤、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秘书长何伦教授等。优秀的高端人才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支援力量。全国美容业正以更新的姿态,良性转化的发展环境,蓬勃的创业激情,走向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美容机构经营状况。

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美容业运行状况良好,从业者在正常经营状态下收入较高,与餐饮、娱乐、保健等第三产业相比,处于中等较高水平;较之一、二产业个人收入要好。从业人员数量、美容机构规模、服务性收入和消费人群数量等各项指标均朝好的方向发展。1.美容机构增加。美容机构的保有量约为172万家,年增长率约为5.84%,其中近51%左右的机构是近五年开业的,化妆品企业和美容教育机构呈下降状态,分别为3140家左右和600余家。2.服务性收入增加。美容业分为服务业和生产业及流通和教育培训等几个方面,其中服务性收入达2200亿元人民币;化妆品生产企业销售额约为850亿元人民币,为服务性收入为产业的主体。3.美容机构规模增大。美容机构总体仍以中小型为主,注册资金20万元人民币以下者占63.31%,实际投资30万元以下者占72.31%。但相比以前,规模有所扩大。

4.赢利水平增加。美容机构每店的平均营业收入为11.63万元人民币/年,其中一、二级城市的大型店收入超过60万元人民币者达43.84%,较之2002年一级城市为27.33万元人民币和二级城市为12.64万元人民币有较大提高。盈利者为52.6%,持平者为38.5%,亏损者为8.9%。

美容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一个以“服务性”为主导的行业。因此,美容院必须突出服务的重要性,而非沦落为单一销售产品的战场。目前,行业内各大美容化妆品品牌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市场可操作性空间越来越狭窄。美容院作为终端资源,成了专业美容化妆品品牌争夺的对象。美容院的经营者和从业者在这种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单店投资盈利的增长性越来越差。

现阶段美容院在市场中的定位应着重于两个方面的努力。

第一,美容院应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单店的销售力和平均销售额。优质的服务是美容延续生存的资本,服务质量的提升可以带动单店的销售额,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高美容师的销售力。服务与销售是一个相互促动的孪生兄弟,缺一不可。但是,目前行业内能够同时做到这一点的美容院不多。相当一部分美容院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并没有促动美容师的销售力。为了牟取暴利,他们把化妆品的单价提得很高,脱离了实际市场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另一部分美容院在经营过程中,服务质量也相当不错,但不愿意强化销售力,消费者的消费潜力无法有效地开发,致使单店的营业额始终无法有效地提升,这样的美容院在经营一段时间之后,苦于无法完成赢利,因而早早地退出了市场。

第二,美容院应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单店的品牌知名度。一个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是通过在市场的实际操作中自然滋生出来的(当然也可以通过人为地炒作来快速提升),尤其是对美容院而言,更是如此。美容院的品牌知名度靠的是在长期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由顾客口碑相传,积累下来的市场基础。美容院在经营过程中,特别应注意企业的品牌建设,通过优质服务,全面提升美容院在当地区域市场的知名度。

四.从业人员特征分析。

1.受教育人数增加。美容教育培训机构的保有量为600余家,较之两年前的670余家,年下降5.83%,累计为行业输送了800余万专业人才,并且成为专业技术培训的主渠道(占受培训者的53.92%)。2.从业人员收入增加。美容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约为1050元人民币,年均为1.26万元人民币,但增长幅度不高,相比上约增3%。3.从从业人员职业技术分布看,在主要从业者中,职业资格的分布已成正态,但高级者较少,为美容机构开业和分等定级标准的实施已奠定基础。

主要从业者中,职业资格分布已成正态:

1.消费群体:美容主要群体集中在年轻群体和中年群体,特别是31-40岁群体,他们的美容需求最为强烈,所占比例为40%。2.美容主要消费群体年龄分布:

3.在职业分布上,公务员群体比较突出,其次是白领群体,工人和农民群体所占比例不高。

公务员占28.58%。

教师占7.03%。

医务工作者占6.73%。

企业管理层人员占9.89%。

工人占10.2%。

企业职员占9.89%。

自由职业者占14.15%。

农民工占5.13%。

农民占1.75%;

4.美容主要消费方式。

顾客进行美容消费时,大多数还是在商业流动区进行消费,另外31.32%的消费群体为为随机选择进行消费;还有将近40%的群体会采取会员卡方式进行消费。其中:

使用月卡者占19.28%;

使用年卡者占23.08%;

在商业流动区消费者占34.05%;

在写字楼者占15.38%;在住宅区者占20.62%,余为其他区域。

6.美容总体消费量。

调查发现:主要城市群体每人每次平均的美容费用为人民币118.31元,其中每人每月消费2--3次者30.66%,每月消费一次者占40.26%。80%以上的被访者对目前的价格持接受态度。

六、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1、全国美容业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全国美容业管理体系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几近空白,工商、税务、卫生、物价、技监、公安、特业、消防、劳动保障等各部门的归口管理较为混乱。行业管理尚处于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状态。

2、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尚待加强。

各级行业协会距承担起“完善、规范、提升、促进”行业发展的历史使命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何建立健全协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构、如何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标准规范,还未成为协会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工作。

3、全国美容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全国美容业尚无服务技术的鉴定准入机构,服务项目尚不规范,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资质名称、技术名称较为混乱,消费者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

4、行业诚信度较低。

美容业诚信问题较为突出,社会诚信度仍处在较低水准,美容业的诚信缺少社会和行业的约束,虚假宣传、虚假炒作现象较普遍,相当大程度损伤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损伤了行业信誉,一些不良从业者的非行业行为干扰了正常的市场发展秩序。

5、从业者素质亟待提高。

相对于行业快速发展速度,职业教育水准明显迟缓,从业者素质明显参差不齐,职业培训时间明显不足,培训标准亟待提高。

(三)行业发展趋势一.产业升级。

未来几年的中国美容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正在走入由乱到治的新局面,未来中国美容业的发展道路必定会越来越清楚、顺畅。由于竞争的加剧,未来的美容业经营模式,将会越来越注重品牌的建设。一大批缺乏战略定位的小型美容公司和美容机构,将逐渐在市场经济的法则中,难以适应未来的潮流,而自动出局。未来的美容业发展模式,也将朝着两极化发展。一方面是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某些美容院向高档大型休闲会所发展,皮肤护理、spa水疗、健身跳操、商务会谈、客户课程......以多元化来彰显自身优势,获得横向的发展和壮大。另一方面,未来美容业也将向着专业化的经营模式深入,会有相当部分的美容机构,与国内外的权威美容品牌机构及医学、皮肤学研究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在专业化、细分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从某一个具体领域进行纵向的深入与强化,如专业抗衰老美容、专业美体塑形、专业眼部护理等。在这个时候,美容师才会成为客户心中真正尊重和高度认同的“师”,而不是单纯的美容技术操作工,中国美容业的发展,亦将由此而步入品牌高速公路。

二、市场的专业化细分越来越明显。

消费者对形象工程的日益关注,需要服务消费领域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予以满足,另一方面:美发美容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只有将专业细分进行到底,才可能发现市场存在的空白点,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加剧了美发美容产业的细分。市场的特色化细分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路径之一。

在化妆品零售方面有:女性产品、男性产品、婴儿产品,其种类涵盖:美白类、保湿类、去皱类、消斑类、祛痘类、塑身类、药妆类等产品;其中的药妆产品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在专业美容服务方面有:传统美容、中医养生美容、时尚美容、休闲美容、保健美容、spa水疗、香熏美体、专业美甲、专业男士护理等服务项目;其中的中医养生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三、“80后、90后”将引领个性服务消费。

个性美容的概念已经在市场上炒得异常火热,但由于市场需求量等各种因素,一直未能成就大气候。而未来,“80后、90后”这个绝对追求个性化的青年群体,无论在单位、家庭、还是在社会,都将逐渐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美发美容市场的消费主体,由于他们思想活跃、个性张扬,一定会给这个行业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的需求和变革。同时,伴随着日韩时尚潮流风的盛行,一些非主流的个性美容潮流也随着进入,成为一个新的个性流派。因此,个性美容将成为未来市场的消费趋势,个性化服务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专卖店增加美容服务,加剧服务领域的竞争。

2009年下半年,在个别地区出现了化妆品专卖店增加美容服务的现象。顾客在前面店铺买产品,可免费或打折到后面美容室做美容,行业称之为前店后院。浙江省,有化妆专卖店3万家,其中40%的专卖店增加了美容服务。专卖店的服务收入占营业额的30%,随着未来竞争的日益加剧,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店,通过增加美容服务的方式来增加企业的盈利。

五、化妆品网购将成为化妆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五年前,对中国“网购”再乐观的预测都无法想象到现在的市场规模;同样,现在再乐观的预测可能也无法想象未来10年的中国“网购”的市场规模。

以化妆品行业为例:化妆品零售巨头雅芳,2005年拥有数量最多的专卖店6000家,遍布全国74%城镇,全年销售额达到17亿元;2007年,淘宝网化妆品销售额达26亿元。在“一个网站”与“6000个专卖店”的对决中,“一个网站”胜出。

由于,网上购物具有购物便利性、选择丰富性、决策自主性、服务个性化、价格优势化、全天候服务等优点,网购日渐成为社会主流消费方式之一,其中女性网民为最活跃的人群,占到61.5%。而备受女性青睐的化妆品也自然成为网上热卖产品,2009年上半年,化妆品及珠宝的购买数量占到全部销售数量的第二位。随着社会消费主体的年轻化,年轻人的主流消费模式网络购物必将成为化妆品一个主要的新兴渠道,化妆品网购将会成为绝对主流。

六、专业经销渠道面临严重的冲击。

“网购”这个新兴的渠道正在逐步向传统消费渠道发起挑战。而制造商的介入又如同在经销商的伤口上撒了把盐。专业经销商严重受挫,未来的日子不好过。

近年来,化妆制造业发展迅速,一些企业有了剩余资金,同时,由于前几年,通过邀约终端服务企业参与经销商大会的方式,基本掌握了美容服务加盟店的网络及运营管理,本身的销售基础基本具备。他们通过大额提高销售业绩的方式,迫使经销商主动放弃或以未完成合同销售任务为由,取消地方代理权,进而建立自己的分公司。制造商的拿走了经销商苦苦经营数年的网络,吞食了从经销商至终端店的利润,传统经销商严重受挫。

七、美发美容产业升级利好消费者。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消费理性的增强和消费知识的积累,行业竞争的白热化,无不对美发美容企业提出新的挑战,企业全面升级迫在眉睫。

目前,国家为全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这一方针适应了美发美容企业升级的需求。现在,企业与教育的通路正在打开,为企业的人才升级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传统经销渠道受挫,使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们开始重新审视“终端为王”的深刻含义,开始重视企业自身建设,重视对于下游企业的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这对美发美容服务企业的升级来说不无益处。

1.美容业是投入少、进入门槛低、民营资本占绝对比例的新兴服务产业。美容业必然将是国家下一步启动和激励民间投资的重要领域之一。

2.美容业是典型的青春产业,将对社会就业具更强的吸纳能力,是吸纳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最可观的就业门路。

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10911130108scp。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1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进入2007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2.1.2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

(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324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2%;全国发电量32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12.4亿吨,同比增加1.21亿吨,增长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3.24亿吨,同比增加400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3.2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发情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2.2采用新技术的情况。

2007年我国煤化工行业逐步摆脱了单一引进技术的现状,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蓬勃发展,有些技术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其中以即将实现工业化生产的神华煤直接制油技术、开工建设2000吨/年催化剂工厂的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出口国外的兖矿-华东理工大学水煤浆气化技术和12月在云南解化投产的甲醇制汽油技术为代表。2007年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受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相关企业和各级地方政府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稳步发展。煤制油和煤制烯烃等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即将投入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

和适当的干预、介入和参与,从而达到提高国民整体的经济效益以及实现整体协调的目的,并且寻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下面是我国煤炭行业的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煤炭行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料为下游产业提供投入品的第一次产业,煤炭企业的产量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和市场势力,能真正体现一个企业的产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煤炭企业普遍存在多元化经营,如果不用原煤产量度量市场集中度,容易使得作为考察对象的市场由于界限不清而影响研究结论。从市场集中度来看,我国的煤炭市场结构属于最松散的“原子型结构”、产品差异较小、市场的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非法中小煤矿居多,另外,目前中国煤炭资源与石油、天然气、水能、新能源之间具有弱替代性,因此与煤炭相关的经济市场(包括所有明显影响煤炭价格的产品)的具体范围较为精确。而且,中国煤炭市场相对独立自给,进出口比重较小,运用市场集中度指标衡量国内生产企业的市场集中状况是适宜的。总之,将市场集中度指标运用于中国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衡量中能较好地克服指标自身局限性,得出的研究结果能较好地反映现实经济状况。自建国以来,国家对煤炭行业的政策可分为鼓励生产快速增长和限制盲目生产两种类型。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供不应求,为保障供应,国家采取鼓励生产快速增长的倾斜政策,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供不应求局势得到缓解,并转向生产过剩,97年开始出现持续的供大于求,因此,国家对煤炭生产采取并井压产、调整结构、平衡总量的限制性政策,以此来控制煤炭生产的盲目增产。

二、煤炭行业的市场行为分析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进入2007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造成上述价格变动趋势的原因主要有:煤炭定价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下游行业的需求比较旺盛,主要是煤炭用于发电的需求增加导致;其次就是生产成本的上升。为了缓解煤炭价格的上涨趋势,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生产;醇醚燃料得益于产品标准的出台蓬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始取得领先优势并出口。实践表明,国家鼓励性煤炭行业政策的实施,对煤炭行业的告诉发展和煤炭产量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其效果是很明显的。煤炭行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供求紧张局势逐步缓解,满足了国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九十年代初基本实现了煤炭总量供求平衡,中、后期就形成了煤炭供大于求的局面,此时煤炭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此时,则需要国家的限制性政策来调解这种经济现象,限制产量的不断增加,限制价格的不断上涨。维持一定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减少资源的浪费。

煤炭行业财务分析报告

年1~12月,全国原煤产量约32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累计达17.3亿吨,同比增长15.8%。其中,10月、11月、12月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分别为1.51亿吨、1.51亿吨、1.47亿吨,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6.1%、13.7%、9.6%。

我国煤炭进口保持快速增长,出口继续下降。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口煤炭16483万吨,同比增长30.99%;出口煤炭1903万吨,下降15.03%;净进口煤炭14580万吨,较上年增加4237万吨。从进口情况看,近年来煤炭进口呈现数量逐年增加、品种逐步优化、来源日趋广泛等特点。20全年各月煤炭进口均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12月份达到1734万吨,再创新高。目前,印尼成为我国最大煤炭进口国,澳大利亚、越南、蒙古和俄罗斯紧随其后,上述五国进口煤炭占全部进口量的84%。从出口情况看,煤炭出口呈逐年递减、地区相对集中等特点。全年低位徘徊,各月煤炭出口量均在200万吨以下,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台湾等地。

4.27亿吨,同比增长10.4%。预计全年,全国煤炭产量超过35亿吨。进口逐月回升。前10个月,全国煤炭净进口1.26亿吨,同比增长7.7%。预计全年煤炭净进口达到1.5亿吨左右。

7.85%。在年新增销售量中,动力煤增加2.4亿吨。电力行业20、2012年新增装机容量9600万千瓦,新增机组电煤需求2.1亿吨。从电煤供需情况看,总量基本平衡,但存在地区性、结构性不均衡的问题。

的21%左右。我国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产量要占到总产量的65%以上。

从长远来看,初步预测到,我国煤炭需求总量约为40亿吨(含净进口2亿吨),而全国各省份规划的煤炭产能约56亿吨,煤炭产能过剩趋势明显,即将面临供大于求。“十二五”期间,煤炭产量的增量比“十一五”的增量大幅减少:到年,煤炭产量达到37.9亿吨,比2010年增长5.5亿吨,而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为32.4亿吨,比年增加8.9亿吨。“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矿建设将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大力发展西部,从新开工产能指标看,规划确定:“十二五”新开工规模为5亿吨/年,加上“十一五”结转建设规模,最终建成投产规模为5.5亿吨/年,而内蒙古获得的产能指标高达1.3亿吨/年,占总量的26%。其次则分别为陕西和山西。此外,发展还面临着项目建设高峰期带来的负债率上升、部分煤矿资源接续紧张等问题。破,解这些制约发展的难题,中国煤炭企业要大力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强企、安全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另外,“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对优质炼焦煤和无烟煤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具体措施可能包括总量控制、鼓励兼并重组、限制出口、控制矿权审批节奏等。在煤炭产业结构上,形成以煤为主,煤电路港化和装备制造、煤炭物流等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格局,拥有资金、技术、地理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年的煤市在“旺季市场欲涨,政府预控降价”的不情不愿中结尾。其实,任何一个融入市场环境的产品,都会存在这样的俩大阵营,而这次相互对峙的双方不是市场的俩个主角,而是煤企和政府的对决。说是二者的对决不免有些言过其实,但却处处透露着整个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计划经济下市场经济的特色。

这个市场的反常让内贸煤炭市场异常躁动。此时的环渤海动力煤指数853元/吨,与去年同期750元/吨相比,同期上涨了103元/吨,同比增长113.7%。国内市场如此平淡,却不知此时国际的煤价正一路下行,悄悄地进入国内市场;从今年的煤炭进口量就可以看出,2011年1-11日进口煤炭累计16172万吨,2010年1-11月进口量累计14896万吨,同比增长8.5%;受国际经济下滑影响,国际煤炭与国内煤价的倒挂,贸易商看到其客观的利润纷纷转战国际市场;国内煤价其上行的可能已经没有了,也难怪电企会频频上访抱怨煤价过高。正好赶上一年一度的煤电谈判时间,国家的一纸限价令让煤价下降的预期更强烈了。国内炼焦煤属于稀缺资源的特性让焦煤企业一直有着较强的话语权。受澳大利亚洪水影响,焦煤价格出现短期疯长。但随着全球经济萎缩,国内经济增速开始放缓,房地产受到较大打击,下游钢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钢企在经营压力下,开始限产和打压原料采购价格,焦炭焦煤价格承压。在下游市场长期情况不佳的情况下,焦煤价格虽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整体仍随着焦钢市场起伏。

无烟煤方面:作为稀缺资源的一种,和其独具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化肥产业及民用市场。整年的市场基本上都呈稳定上行趋势;无烟煤块煤一直是化肥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但随着机采率的上升,无烟煤产块率将由现在的15%逐渐下降到13%;在化肥化工行业未来五年2%的低平均增速下,无烟块煤供需缺口将达600万吨左右;这就更加增加了无烟煤的稀缺性地位,价格下调的可能性较低。今年无烟煤淡季市场价格一直表现平稳,甚至由于煤企资源整合导致的资源偏紧,让无烟煤价少了下行的可能,但冬储市场的平平确是其受整体宏观经济不明朗,货币政策紧缩,及国内需求放缓影响,导致下游市场低迷的体现。

2011年煤炭市场表现出的如此异动笔者已一一归纳,2012年的煤炭市场将何去何从?笔者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对未来煤市的走向影响预期较大。

首先,宏观经济方面。2011年10月29日国务院强调“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增长”,应该是2012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基调。2012年1月1日煤炭限价令正式执行,按此时的执行率完全可以达到重点合同只增长5%的预期,至于能否完成计划额需要从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监督管理;港口煤以5500大卡为准降到800元/吨,也已基本实现。

其次,国际整体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国际煤价,如果国际煤价仍呈现出与国内煤价的严重倒挂,进口煤炭仍是被国内市场看好的。当然也要关注第一条国内的一些政策的出台。

再者,煤炭产量增速。从目前数据来看,截止11月累计全国原煤累计产量为31.0337亿吨,同比多生产原煤35907万吨,增长了11.6%。而2012年始进随之十二五规划的展开,中国经济进入第四轮的发展周期,gdp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煤炭产量的增速必然对煤价的上行有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因素,预计明年一季度煤炭市场以及定煤价平稳过渡,涨价的预期较小。

电厂方面:煤炭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产品,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能源替代。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能源以及生物能源虽然可以作为发电替补能源,但受自然因素和技术条件不成熟影响,,在其下游的电厂发电的刚性需求下,煤炭未来降价的预期有限,倒是随着需求的上升还会有上调的可能,但幅度都不会太大的,如果下游企业不能接受煤价上调也是徒劳的。

焦化企业:焦炭作为炼焦煤下游产品多受钢才市场影响较明显。其生产厂家,一类是钢铁联合企业内部自有焦化生产厂,焦炭生产以供应企业炼铁生产为主;二是独立焦炭生产企业,焦炭全部作为商品外销。焦钢联合企业对焦煤产销控制自主权利较大,而独立的焦炭企业相对而言受钢材市场变动影响较大。今年受到欧债危机的持续低迷,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及国家对国内房市的控制等宏观因素影响,10月下旬以来钢材市场的大幅回落;进而引发上下游产品需求下降,市场持续低迷;炼焦煤随受焦炭影响迟缓,但也出现局部性价格回落。预计上游资源的稀缺性支撑,受钢材市场影响不会太大,以窄幅调整的预期较大。

无烟块煤和优质炼焦煤行情依然坚挺。

“受产能集中释放和需求减少双重制约,近几年持续火暴的煤炭市场,2012年可能出现逆转。除专用煤和稀缺煤种外,电煤、动力煤和化工用烟煤价格将难以继续上扬,甚至可能下跌。”这是上周末陕西省能源化工地质工会一届一次全委会召开期间,陕西省煤炭工业协会秘书长赵生茂向记者透露的信息。

“十一五”以来,受国内外需求旺盛和国际油价上涨引发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中枢上移等诸多利好刺激,国内煤炭产销量连年大幅攀升。2010年,全国煤炭产量达32.4亿吨,较增长11.3亿吨,年均增幅长10.71%。在产量增长的同时,煤炭价格也大幅攀升。

以秦皇岛5500大卡优混煤为例,20平均仅450元(吨价,下同),2010年则达到815元,年均上涨16.22%。但综合各种因素分析,煤炭行业景气度已经触顶,预计明年二季度将出现拐点。

产能出现过剩。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开始减速,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降至8.5%以下。尽管如此,由于地方政府追求高gdp的热情不减,仍将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地方经济高速增长。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既能拉动地方gdp增长,又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且已形成规模,地方政府岂能不督促其产能尽快释放?在这种情况下,煤炭企业不得不高产稳产,大幅增加煤炭供应量。2011年1-11月,陕西省煤炭产量36403.29万吨,预计全年有望突破4亿吨,同比增长15%以上。排在全国煤炭产量前两位的内蒙古和山西,今年煤炭产量将双双超过8亿吨,2012年将冲刺9亿吨。另外,新疆、河北、贵州、河南、宁夏等省区,今明两年煤炭产量也将保持14%以上的增长。“产煤省份为确保经济不出现大的滑坡,继续大幅增加煤炭产量,必然导致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打压价格下行。”赵生茂说。

需求有所萎缩。

源能源类产品的消耗。由于明年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力度和决心不动摇,将进一步减少国内对钢材、水泥、聚氯乙烯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使相关行业开工率下降,继而减少焦炭、电力消费,使煤炭消费量大幅减少,加剧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矛盾,打压煤炭价格下行。

全球经济放缓。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远未结束,甚至可能加剧。尤其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发酵,使得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增大,对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类产品的需求将减少,至少需求增速将放缓。加之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对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工业化开发的成功,将大幅提升其石油天然自给率,减少进口,使国际原油和天然气价格因缺乏买方支持而下行,继而引发同为资源类产品的煤炭价格中枢下移,对国内煤炭价格形成反压,迫使国内煤炭价格终结涨势,调头向下。

但赵生茂同时提醒:由于无烟煤和优质炼焦煤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且受到国家严格控制并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这些企业市场掌控能力较强,完全可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能释放节奏。因此,虽然电煤、动力煤和化工用烟煤价格在2012年将出现松动甚至下跌,但无烟块煤和优质炼焦煤价格将依然坚挺。

专家指出,煤炭市场的这种变化,虽然有利于降低化工企业总体成本,但对于目前仍以无烟块煤为原料的化工企业而言,其与以烟煤作原料的化工企业的成本劣势会进一步拉大,只有尽快改变原料路线,调整产品结构,才能免于被淘汰。

中国采矿工程对煤炭行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煤炭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在我国,煤炭资源是相对较为丰富的,据相关的调查和预测,我国的煤炭资源大约在50592亿吨,在世界上都属煤炭资源大国。一些专家和学者曾作出这样的报告,我国的煤炭工业依然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道路上,由于结构不合理、安全事故多、浪费等现象给我国的煤炭工业带来不小的压力。煤矿采矿和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目前需要紧迫面对的挑战,煤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煤矿安全是目前唯一要解决的理由。

一、煤矿采矿安全事故分析。

1、安全管理思想不端正。

在一些新闻的报道和网络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煤矿上发生的重大事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也给我国的采矿安全敲了警钟。在一些特殊的地区和一些偏远的煤矿,常常会有一些管理层的领导不能够真正的在思想上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能够及时的对安全知识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这样就会引发很多很大的安全事故,一些领导对安全知识的缺乏和不在乎,往往会导致系列的事故发生,生产和效益以及安全常常会发生矛盾,一些煤矿的企业在采掘工作上风量明显不足,瓦斯经常会超限,却又不能够结实的采取坚决的措施进行治理和强化,并且还要危险的继续生产下去,最终导致了大事故的发生。

2、保障安全生产条件降低。

在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目前针对一些中小型的煤矿时常会出现一种状况,生产设备和装备明显使用的时间较长,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很难对一些生产上的设备和装备进行更换和更新,这样就会给生产的安全带来一定影响,从而使采矿安全生产的条件大大的降低很多,也是促成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理由之一。

3、对采矿安全工作不重视,存在严重隐患。

在一些事故的调查中发现,一些煤矿企业根本就没能按照正常的规定去检测装备和安全报警断电仪,在一些单位中我们发现,虽然安装了装备,但是有一些装备明显就已经坏掉了,没能及时的维修和管理,无法发挥出其安全作用,对于采矿工人在工作上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一些采矿工人不能够按照生产要求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总喜欢蛮干和冒险,这样就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还有一些矿井巷道已经损坏很严重,不能够及时的进行维修,在通风设备上其质量也相对不好,造成了矿井下的通风严重不足,没有实施可靠的通风安全措施和相关的安全工作的更新,那么这些理由等等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4、煤矿企业技术管理混乱。

据相关的了解和调查,这几年频繁发生的煤矿安全事故,往往都和一些长期存在安全隐患的煤矿企业是有着密切关系的,有的煤矿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留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在发现理由和隐患时也未能及时作出整改,比如,在采矿区域的部署很不合理,工作密度过大,甚至高强度瓦斯区域布置采掘作业,造成风门过多,通风系统比较复杂,从而使事故发生后造成事故的扩大。

二、煤矿采矿安全的策略。

1、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安全生产管理是每一个生产企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安全生产管理也是每一个企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煤矿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出发的,是整个生产企业的目标和目的,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如果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和情况,一定不能够在继续生产。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情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一些事故的发生都会给企业的效益带来不小的影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在发生事故以后,对于生产工人的影响也不小,会造成人心不稳定,生产难以进行,这都是一些无法估量的损失。由此可见,安全生产对煤矿企业是相当重要的,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效益与安全是煤矿企业的两项根本性理由,企业的领导必须要按照规章制度去严抓严打,不得有一点的马虎和懈怠。

2、加强基层工作。

安全生产的工作的重心是在基层的班组。班组的建设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一些班组会出现重产量轻安全的现象,因此,一定要把班组建设纳入安全管理总体规划,杜绝不良现象,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从而打好安全基础。建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机制,为各个班组提供规范、科学、具体的安全管理平台,提高班组的管理水平,针对一些班组进行有效地指导,多帮助和多关心,建立安全管理激励之际,为本组安全管理提供大力的支持。认真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严格高标准,把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开展起来,并且要持久的`坚持下去,打好煤矿安全基础。

3、强加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煤矿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也是煤矿企业发展下去的基础,把安全教育培训作为抓安全生产的治本之举,从而提高员工业务技术素质,把这些作为日常安全的基础工作来抓。坚决严格按照生产的相关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好安全培训工作,杜绝一切的无证上岗,实行定期培训工作,把安全知识认真的贯彻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上,定期进行安全知识的抽查。以安全培训为起点,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文化素质,把培训工作做到科学化、人性化、多元化,从而增进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4、提高企业安全科技水平。

科学技术是煤矿企业的一切生产力,也推动了煤矿企业安全工作,实现煤矿采矿安全,必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安全技术基础研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积极推广新技术和新装备,优化安全生产环境,以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煤矿为最终的目标,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生产条件为目标,增强煤矿防灾抗灾能力,以人为本,科技兴安,这些是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

结束语。

由于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我国矿产资源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企业对其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采矿技术还不够成熟,就需要我们引进先进的技术,并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来提高我国的采矿技术,以此促使我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提升整体改善煤矿行业中理由,从而实现我国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化快速发展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平.我国煤炭安全预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田时中.我国煤炭供需安全评价及预测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3]代湘杨.对加强煤炭安全管理的探讨[j].神州,,30:255.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十大态势分析

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从坚决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费负担、加强煤炭进出口环节管理、提高煤炭企业生产经营水平、营造煤炭企业良好发展环境5个方面,为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做了制度性安排。此前,为应对煤炭经济下行的挑战,河南、山东、安徽、湖南、陕西先后出台了促进煤电共赢发展的政策措施,贵州、河南、陕西等省暂停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山西出台“煤炭经济20条”、“低热值煤发电20条”、“煤层气20条”;内蒙古、河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出台支持煤炭产业发展政策。

点评煤炭行业十年快速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煤炭需求增幅下降、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滞后、企业税费负担与历史包袱较重等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为解决制约煤炭行业改革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奠定了政策基础。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出台。

2013年10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出台。《意见》从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严格煤矿安全准入、深化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全面普查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大力推进煤矿“四化”建设、强化煤矿矿长责任和劳动用工管理、提升煤矿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科学化水平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新规定。《意见》提出,着力提高煤矿准入门槛,到2015年底全国关闭2000处以上小煤矿;一律停止核准新建生产能力低于30万吨/年的煤矿,一律停止核准新建生产能力低于90万吨/年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点评近年来,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煤矿安全仍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需持续努力推进。《意见》提出了煤矿安全治本攻坚举措,是贯彻落实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控制全国煤炭产量无序增长的重要措施。

3、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3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高层专家座谈会,研究探讨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化发展前景,在山西晋城召开了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通风技术安全现场会,在河南平顶山召开了煤焦化产业绿色发展现场会,分别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促进行业结构调整。煤炭行业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逐渐兴起,贸易、金融、物流等多元产业初具规模。截至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电力权益装机规模超过1.3亿千瓦。

点评煤炭行业既是一个传统的行业,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行业。近年来煤炭行业通过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解放了老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新的生产力。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煤炭产业要“爬坡过坎”,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煤炭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13年,煤炭行业6项科技成果参加国家科技奖评审。在中国专利奖的评选中,煤炭行业获得金奖1项、优秀奖5项、外观设计优秀奖1项。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和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取得进展,千米深井建设及支护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年产千万吨及以上综采成套设备、智能化综采设备、年产2000万吨及以上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等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基本实现国产化。

点评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煤炭行业正处于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的攻坚时期,煤炭行业要在继续推进煤炭科技“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1898”重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努力提升煤炭科技创新能力。

5、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工作大力推进。

2013年1月24日,《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公布施行。随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出加强煤矿安全“七大攻坚举措”。10月11日,《煤矿安全规程》修订工作启动。11月26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市、区)遏制重特大事故攻坚战工作方案》,由国务院安委办印发。根据方案,到2015年底50个重点县(市、区)煤矿事故死亡人数比前5年(2008年~2012年)平均死亡人数下降50%以上。

点评对于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抓好安全生产,有科学、简明、完善的制度是根本。《煤矿安全规程》的重新修订,即完善制度之举。而煤矿安全“双七条”以其通俗简明,方便记忆和执行,成为抓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性纲领。

2013年,煤炭行业劳动模范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在5个省6个煤炭企业展开;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落幕,本届艺术节共举办了文学、美术、书法、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摄影、集邮等12项不同门类的赛事和展览,矿区各类群众性文艺活动达到1000多场;作为取得参赛资格的3个行业体协之一,煤矿代表团参加了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展了寻找“最美青工”推荐活动;全面推进了煤炭行业第二轮修志工作。

点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煤炭行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挖掘具有煤矿特色的文化,不断丰富煤炭行业文化内涵,促进煤炭行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7、国家进一步放开煤炭生产和经营许可管理。

2013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的决定,删除了涉及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的相关条文。7月18日,《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被废止。1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家发改委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核发和设立煤炭经营企业审批。至此,存续近20年的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近10年的煤炭经营许可证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点评以前煤炭生产企业想要正常生产必须取得五证一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和营业执照。其中,煤炭生产许可证与安全生产许可证规范内容相近,审批部门不一。取消煤炭生产许可证审批体现了简政放权、深化改革的要求,减轻了煤炭企业负担,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取消煤炭经营资格审批,降低了煤炭经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必将给煤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带来深远影响。

8、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3年9月16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定了10项大气污染防治具体措施,明确提出了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措施。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5%以下,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

点评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煤炭行业始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煤炭产品从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积极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9、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

2013年是电煤价格并轨第一年,合同签订有序,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工作推进顺利。3月22日,焦煤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9月26日,动力煤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全国目前已建成了31个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煤炭电子交易平台和煤炭供应链服务平台快速发展。12月12日,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和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6家交易中心共同主办的2014中国煤炭市场高峰论坛暨煤炭交易会在太原举行。交易会合同签订量近10亿吨,成交规模创历史之最。

点评电煤价格并轨标志着煤炭行业结束了长期的计划与市场并行的管理体制,煤炭市场化改革进入快车道。煤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宗商品,在全面市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工作,如商品煤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煤炭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建设,以及煤、油、气价格比价关系探索。煤炭市场化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10、煤层气开发利用提速。

2013年9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见》,提出将在6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即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强化税费政策扶持、完善煤层气价格和发电上网政策、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管理、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加强组织领导,以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在此之前,国家能源局出台了《煤层气产业政策》,从发展目标、市场准入、产业布局、勘探开发生产、技术政策、煤层气与煤炭协调开发、安全节能环保、保障措施8个方面全面助推煤层气产业协调开发。

点评煤层气既是一种宝贵的非常规天然气,又是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巨大威胁的危险源。在近30年的开发中,煤层气产业始终没能快速发展。2012年,我国煤矿煤层气利用率为33.3%,地面煤层气利用率为74%,利用率偏低。2013年,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文件陆续出台,带给该产业极大鼓舞,但其能否从此顺风顺水,还得看矿权、资金、市场化等问题能否顺利解决。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

一直以来煤炭都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非常大的比重,随着天然气和可再生新能源的发展,煤炭能源老大的地位遭到极大的挑战。

《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中指出,通过回顾世界能源结构(特别是主导能源)的变迁与工业革命、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过程,我们看到,世界正孕育着一场新“能源革命”趋势。这一趋势一方面延续人类能源结构变迁中的去碳化方向,另一方面对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消费方式和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清洁化和可再生利用增强。

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在发达国家的新产业革命与变化之中,而且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指出了方向。更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一种主导能源被另一种主导能源所替代的情形不同,新“能源革命”趋势提示我们,未来20-30年内人类能源发展的可能前景是:

3、各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式必须适应新“能源革命”趋势,通过持续改革与创新,探索一条与全球大趋势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能源发展道路。

近年来,受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节能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煤炭质量的提高、生活用能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煤炭消费量持续下降。煤炭行业过去靠透支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的经济模式,已不可持续,煤炭需求增速趋缓,煤炭市场2003-2005的风光难以再现,煤炭市场结束了“黄金十年”,进入“寒冬”。

夏、黑龙江,山东、安徽、四川等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产量同比都出现下降。从企业来看,一些地区地方煤矿出现了大量停产、减产现象,非国有煤矿产量同比下降13.9%,但国有煤矿产量普遍增加,同期的国有煤矿产量同比增长1.1%。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首要因素是美国近几年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发生了一场能源革命,改变了其能源格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压低了整个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价格相对低廉的天然气大量替代煤炭发电。近年来煤炭大规模投资、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原因;既有世界经济低迷、全球煤炭供大于需、煤炭进口持续大幅增长的冲击,也有我国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提升的影响;既有国家推动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煤炭运输供应能力大幅提升的原因。

2013年全国原煤产量将达到约37亿吨,产能将达42.2亿吨,产能利用率87.7%。2013年煤炭进口超过3亿吨。进口煤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冲击可见一斑。虽然零关税势必会引发国外煤炭出口中国的热情,但不能回避的是中国煤炭需求的增速却在下降。预计2014年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在3%左右,消费需求增速的锐减,国外煤价已达均衡价格,外煤趋稳有望缓解进口煤压力,但煤炭社会库存仍较大,整体仍在去库存中。

2013以来,“雾霾”袭扰全国。华北、东北、华中、长三角等地区频频中“霾伏”。据了解,截止到12中旬,我国今年累计平均雾霾天数已达52年之最。前段时间,一份权威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煤炭燃烧排放出的大气污染物是整个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最大根源,过度依赖煤炭的能源供应结构对京津冀地区的pm2.5污染影响巨大。而在此前,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也曾公开表示,燃煤消耗是长三角地区雾霾的主要成因。为治理空气污染,发改委不断要求各能源企业努力减少煤炭用量,增加使用天然气、光伏和风电等清洁能源。国务院也在9月公布了史上最严厉的空气污染防治计划。计划提出,到2017年,将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70%降至65%,使全国城市的可吸入颗粒浓度减少10%,京津冀地区减少25%。为此,预计北京、天津、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和南部地区建设新的火力发电站将被强制叫停。与此同时,随着更多的高效发电技术将被应用,老旧、小型、低效和高污染发电厂的淘汰,将进一步降低煤炭消耗。

虽然从目前来看,煤炭形势仍不容乐观,煤炭寒冬仍将继续,但从长远来看,也不能对煤炭发展失去信心。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未来整体能源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城市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工业化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较高级阶段。未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更加协调发展,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一个较快增长势头,能源需求总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基础地位很长时间内难以改变,随着能源需求总量增长,煤炭也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短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仍将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力,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继续增长,作为能源基础的煤炭也必然会有一定增长空间。

2013年11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意见》强调,要有效整合资源,加快行业兼并整合步伐,促进煤炭集约化生产。神华集团重组国网能源,河南煤化重组义马煤业,皖能电力、巴蜀电力,陕西榆林能源集团等煤企纷纷重组成立。目前中国煤炭行业前10家公司产量占比40%,消费增速也逐步开始下台阶,与美国90年代初期非常类似。初步预计,2014年开始至“十三五”阶段,国内煤炭行业大规模并购可能逐步展开。同时,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和实施,政策的推动将使包括山西、陕西、山东、贵州等在内的多个产煤大省在兼并重组方面都将提速。与此同时,煤炭企业的并购重组、产业升级,也将为煤炭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兼并重组机遇期的到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将延续,在资金、管理、销售等诸多方面具备优势的煤炭龙头企业与落后小煤企之间两极分化的产业格局也将持续数年时间。

煤炭暴利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面对现实,煤企不得不开始转变经营思路,改变单一的煤炭生产经营模式,逐渐向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领域扩张,以兼并重组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煤炭深加工向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发展,也是煤企提高整体效益的出路之一。

中国石油钻采设备行业分析报告

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与环境三大问题,其中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将显得更为突出,水资源将日趋紧张。据世界银行调查,占世界人口40%的80个国家面临水资源危机。联合国预计,到2025年世界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为应对水资源紧张和缺乏,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节水产业,提倡节约用水。节水灌溉是世界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缓解水资源危机和实现高效、精准农业的必然选择。

以滴灌为代表的微灌是农业节水效果最好、国际市场上发展最快的灌溉技术,在世界各国农业建设中微灌作为主要技术之一被广泛推广,成为主体农业的一部分,特别是在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中发挥了突出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无公害化和增产增收,实现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和品质的提高。

近20年来,微灌技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广与应用,全世界的微灌面积以年均33%的速度增长,总面积已达到5,650万亩,以色列、德国、奥地利三个国家的微灌面积推广最大。以滴灌为代表的家庭小型微灌系统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很好的推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根据本国国情,积极发展微灌技术,全世界微灌技术的发展成效显著,前景看好。

世界上微灌技术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国家首推以色列,其温室种植全部采用微灌,以滴灌为主,拥有像耐特费姆、普拉斯托、美滋-雷欧等多家世界著名灌溉公司。

我国节水灌溉行业生产厂家较多,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在研发能力、装备水平、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差距比较大,能够从事节水灌溉工程从材料生产供应,到设计、施工、安装、培训、售后技术服务等一体化系统集成的企业相对较少,因之行业内的利润水平差距较大。

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生产装备水平领先、市场形象和品牌良好、具有产品和服务系统集成能力的企业盈利能力强,盈利水平高。

随着节水灌溉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行业利润将出现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优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将不断扩大,行业的集中度也会逐步提高。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十大态势分析

【报告来源】:中国化工网。

〖报告内容〗。

所谓煤炭行业的发展态势,我认为有三点含义:一则在全国行业结构中的战略地位,二则目前及未来的动态共性走向,三则具有发展方向的引领性。据此定义,作者对当今中国煤炭行业的发展状况归纳为以下十大态势,正确认识这十大态势对煤炭企业管理者把握方向、制定战略和推动煤炭企业实现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非常必要。

一、我国煤炭产业布局正在优化调整之中。

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需逆向分布。东部地区多数省区煤炭开发强度较大,使矿区乃至地区的煤炭均衡生产期大大缩短,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地区煤炭需求量持续增加,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中国煤炭供应地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等主产区,“北煤南运、西煤东调”压力加大。煤炭生产与消费逆向布局的矛盾更加突出。煤炭布局的总体思路是:“稳定调入区生产规模,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

平原地区采煤沉陷区治理,保护耕地。

二是增加调出区开发规模。晋陕蒙宁规划区担负着供应本区和调入区煤炭需要。规划新增产能的70%以上分布在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年来煤炭勘查进度快,储备了大批开发的煤矿,煤炭开发条件好,适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露天矿和矿井,坑口电站建设具有一定基础,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扩大开发规模。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在煤炭大规模开发过程中,要加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

三是适度开发自给区资源。西南区(云贵渝川、新甘青藏)的煤炭主要满足本区需要,少量调出到两广和湖南等地。重庆、四川资源不多,开采条件不好,应维持现有生产规模;贵州、云南资源量较多,但开采条件不太好,煤矿自然灾害较严重,煤炭产能过快增长受到限制。同时,两省煤炭主要用于就地转化,输出电力,因此调出量有限。新甘青距离东部消费中心距离遥远,近期煤炭生产主要立足本区需要;青海西南部和西藏是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区,要严格控制煤炭生产开发。

二、煤炭行业的战略地位在稳步上升。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过去以至未来可预见的几十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难以改变,煤炭工业的地位空前提高。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煤炭行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不断出台,国家对煤炭产业采取了一系列空前的重大举措,煤炭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新的能源局及国家能源协调委员会的诞生,有利于加强煤炭行业的管理,也将进一步增强煤炭行业的话语权。

三、经济发展带动煤炭生产量快速增加。

近五年国民经济保持了gdp两位数的高位增长,在这种大增长形势之下,作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能源生产总量76%和社会消费总量69%的煤炭产业,也必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速度。2001年全国煤炭产量10.89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亿吨,2004年19.56亿吨,2005年21.9亿吨,2006年23.25亿吨,2007年25.36亿吨,2008年27.93亿吨,仅7年的时间,全国煤炭产量就从10.89亿吨上升到27.93亿吨,增加17.04亿吨,平均每年增产2.43亿吨。同时应看到,我国近八年各类企业对煤矿投资巨大,一大批300万吨、800万吨乃至1000万吨的大型和特大型煤矿陆续建成投产,其产能将会逐渐释放,今后产能过剩问题对市场供需关系将会产生极大影响及压力。

四、市场需求推动煤价高低位转换。

前几年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国际上煤价快速走高,2007年澳大利亚bj煤炭现货交易价格6月份上升到90美元/吨,2008年2月31日煤价高达131美元/吨,4月份一度达到192美元/吨。国内市场煤价今年一路攀升看好。市场供需状况决定着煤价的高低,特别是国家去年取消电煤双轨制,实行市场煤价之后,煤价得以恢复本来面貌,煤炭企业迎来煤价高升良机。一是国家加大对小煤井的关闭力度,二是近几年火电快速发展,钢铁、建材和化工等主要行业发展迅速,三是煤炭企业加强煤炭品种结构调整和质量控制,在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和推动之下,煤炭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在华东地区,有的精煤品种每吨高达1600元,5000大卡以上的混煤每吨也达到1000元左右。全国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一时间煤炭行业的利润猛升。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这种煤价不断上涨的势头迅速逆转调向,从2008年8月开始市场急转直下,煤价跳水回落。

五、煤基产业链发展趋同比较明显。

在国际上,大部分跨国煤炭公司走煤基产业链战略,煤炭产品在企业内部直接进行消化和深加工,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的数额,降低了产品的综合成本,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大多跨国煤炭公司收入中煤炭收入只占30%左右。在国内,随着煤炭企业的不断重组整合、扩张发展,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已率先在战略上提出了“平向产业链”——煤、路、港、航的发展思路,或提出“纵向产业链”——煤、电、化,煤、焦、化等发展思路。例如,我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提出了“实行煤、电、路、港、油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发展战略;山西焦煤集团提出了建设“煤、电、材”高耗能产业链、“煤、焦、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和“资源、产品、废物利用”环保型闭式循环经济链;兖矿集团提出“煤、电、铝”产业链;中煤能源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大同煤矿集团等都提出煤、电、路、化等产业链的发展战略。凡此种种,集中反映出一种共同发展战略趋向——通过推行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发展战略,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但值得警惕的是,现在许多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煤化工产业,且第一个产品大多为甲醇。许多煤炭企业不去认真分析市场需求及精细深加工,盲目快速上马建设煤化工项目,有的一个项目投资几十亿元、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规模宏大、产能巨大。目前煤化工甲醇等产品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凸现,风险在增大,有的项目可能投产之日也就是下马之时。

六、煤炭大基地建设势头不断加快。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6年批复了包括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中、晋北、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规划。明确13个大型煤炭基地由98个矿区组成,保有煤炭资源量/储量8528亿吨,占全国的83.5%。大型煤炭基地内煤类齐全,在保有资源量/储量中,动力用煤占72%,炼焦用煤占16%,无烟煤占12%。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是新世纪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是构筑新型煤炭工业体系的关键。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煤炭工业结构、促进资源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原则是:规范开发秩序;推进制度创新;优化生产结构;促进产业融合,支持煤电、煤化、煤路等一体化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加强配套建设和规划衔接,做好各矿区铁路与运煤通道的衔接和配套。最终形成稳定可靠的煤炭调出基地、电力供应基地、煤化工基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13个大型煤炭基地规划公布之后,各有关省区及企业高度重视,通过采取重组煤炭大集团和整合煤炭资源等措施,加快推动煤炭大基地建设。目前,绝大多数煤炭大基地建设规划得以顺利实施,进展比较快,并己初具规模。

七、煤炭资源争夺战进入了新阶段。

煤炭企业是资源型的企业,没有煤炭资源作支撑煤炭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储量分布不均衡,开发强度及需求情况也不一样。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东北、华东和中南地区,经济较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煤炭资源相对较少,保有储量仅有1200亿吨左右,且开发强度大,后续煤炭资源严重不足,本区内自给供应能力会越来越差;中部地区,包括晋陕蒙三省区,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本地区保有储量6500亿吨左右,目前虽然开发强度较大,但仍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是我国未来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和供应基地,不仅能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而且可以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包括西南部分省区和西北的新甘宁青,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保有储量2200亿吨左右,生产规模小,开发强度不大,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自2001年煤炭市场趋向好转以来,各煤炭企业尤其是神华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跨地区、跨省区寻找抢占煤炭资源储量,有的已经跨国去开发资源。目前的局面是,东部地区煤炭储量已基本被抢占完毕,中部地区煤炭储量也已大部分被抢占,西部地区煤炭储量部分被抢占。在对煤炭资源储量的争夺抢占行动中,除煤炭企业之外,鲁能集团、华电集团等电力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了其中,以致抢占煤炭资源之战更趋激烈。

现在的情况是,东部未开发煤炭资源己基本没有了,中部未开发的煤炭资源也所剩无几,西部优质丰富的成块煤田也抢占的差不多了。可以说中国境内跑马圈地抢占煤炭资源的时期己经过去了,现在要再想争占好的煤炭资源其门槛要高得多,不仅没有优惠政策了,而且肯定要付出比原来更高的成本和更多的精力。

八、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加强。

国家提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基本国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和产业延伸的发展格局,实现煤和与煤供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浓度加工、高效利用,促进煤矿与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其发展模式是,按照企业、矿区、区域三个层次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走减量化、节约化,资源化和再利用的道路。

我国开展节能减排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的原则;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整体装备水平,改善落后面貌;三是推进综合利用适当集中,克服小而分散的局面;四是建设技术先进的大中型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五是制定规范化生产和技术管理模式、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考察制度。

九、安全管理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大,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是南非的15倍、波兰的8倍、俄罗斯和印度的6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安全生产状况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及国际形象。为此,国家对煤矿安全管理高度重视,接连出台煤炭企业安全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措施,加大各级政府官员和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法律责任。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正从治标向治标与治本并重转变,从人治向人治与法治并举及侧重法治方向转变。

十、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强。

新时期国家将密集出台有关煤炭产业调控政策,煤炭产业政策调控的总体方向是: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主要取向包括:一是进一步加强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提高煤炭资源有效供给保障能力;二是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以煤炭生产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三是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生产集中度;四是加大煤炭资源整合力度,调整改造中小煤矿;五是开发利用煤层气,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六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清洁利用;七是发展高效煤炭转化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物流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1~10月全社会物流总额累计增长2.9%,与去年同期的2.9%持平,略高于去年全年的2.7%;全社会物流总费用累计增长3.6%。略低于去年同期的3.8%,高于去年全年的1.9%;前三季度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为14.5%,较去年同期的15.3%和去年全年的16.5%明显下降,1~10月社会物流费用率为4.6%,低于去年全年的4.9%,物流效率继续提升。

社会物流总额及增速。

社会物流总费用及增速。

社会物流费用率。

2)四季度为电商传统旺季,电商物流和快递的高增长提振行业整体景气度。

中国皮具行业整体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继电器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继电器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继电器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继电器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继电器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继电器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继电器行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继电器行业的生产与发展;继电器行业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继电器行业的市场需求特征;继电器行业的进出口市场;继电器市场的领先企业经营状况;继电器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继电器行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继电器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继电器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继电器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继电器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业内第一份对继电器行业需求领域以及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重量级报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