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编号: dljysghkt201409
大荔县荔东小学课题组 撰稿人 党秀丽
行政主持人:曾风侠 学术主持人:党秀丽
课题组成员:麻晓敏 吴丹 王英 杨晓庆 刘柯欣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课题的背景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小学生识字量中日常生活的可用字词不足,以及学生对生活中、读物中碰到的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又不能在课堂上得到及时的解决。识字,对于低年级学 生来说,又是个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说它重要,是因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必由之路,不掌握识字这把钥匙,就无法打开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大门。说它艰巨,是因为中国汉字的数量太多,而且字形复杂,难记难写;字音字义又变化多端,实在是 难掌握。因此,识字是小学生的一个难关。但又是每个学生必须闯过、闯好的难关。引导学 生自己学、高兴学、发现学。在学生掌握很多汉字后能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新字,在生活 中运用、巩固。新课程突出的一点就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 识字能力的养成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开放识字教学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多地从学生将来的工作、学习、生 活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学生识字的形式,开展生活化识字活动,使学生在生活中自 主地识字,在识字中更好地生活。其二,从根本上改变小学语文识字效率低下和识字水平低劣的局面,新课程推出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也缘于此。其三,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完善学生学习的个性心理,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习惯。有鉴于此,本课题想着重通过“优化识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研究,探讨 一些小学生识字的行为及其策略,以便学生逐渐积累、体验,形成一定的识字能力和符合小 学生识字的规律。
二、问题的提出及基本内容
汉字是以图像为基本形态实现字形字义相统一的,和实现表达情意之功能的已经抽象化的、物化的、相对稳定的记录汉语言的符号系统。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阶段一切知识学习额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如果识字教学发生滞后,将会严重影响今后的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如何发挥汉字的育人功能,利用信息技术让儿童识写字超越传统的学校课堂和课本的框框,更好地开发儿童大脑的潜能,是一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但是,目前小学识字教学存在一些注意的问题。
1、弱化汉语拼音教学,弱化笔画笔顺教学的倾向 目前识字教学的流行做法是:识写分流,加大识字量,提前读写。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但在执行中有弱化汉语拼音教学,弱化笔画笔顺教学的现象。
2、不符合儿童识字规律,违背汉字规范的信息技术运用倾向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走进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运用信息技术研究儿童识字教学,并研发出许多学习软件和识字方法,但是我们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
(1)有将汉字形态和教学信息符号化、英文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混淆的问题。
(2)汉字规范缺失。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忽视汉字的规范问题。
(3)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真正的中文键盘。(4)有的做法不符合儿童识字规律。
(5)有的软件对硬件要求较高,不宜普及推广。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在“九五”和“十五规划”期间,我们荔东小学进行了一系列“信息技术和识字写字教学的整合研究”的调查、实验与对照,使我们感觉到有必要从理论高度来梳理小学低年级拼音教学与英语教学的关系、儿童识字心理规律,从实践的角度设计出真实高效、符合汉字规范、符合儿童学习心理的切实可行、易于推广的儿童识字教学软件,同时我们也有信心和可能在理论上对信息技术和识字写字教学相融合问题上进行深入研究。本课题的提出,正直人类处于世纪交替之际,信息技术深入社会,给每一个领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九成为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要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开发学生的潜能,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发新的符合汉字规范的识字教学软件,发挥好软件的实效,做到两者的真正整合。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国内外汉字计算机识字写字软件的调查,对小学识字教学和儿童识字写字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的分析,力图运用信息技术,脑科学、生命科学理论,在汉字发音、字形规范的空间里,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出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中的理论新思路,开发研制出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能牢固掌握汉语拼音规则、汉字笔画笔顺规范,符合儿童识字心理规律、符合教学规律的辅助教学软件,解决小学汉字识字写字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四种。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测试一年级新生的识字量,统计小学当前4门主要学科(语文、数学、科学、思品)1——6年级课本中的词语量以及频度,调查、分析儿童汉字识写教学的现状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法:以课题组目前的教研组为核心,验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儿童识字写字的软件与理论;个案分析法;软件开发;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方案。对照开题报告的研究任务,课题组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研究成果
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识字情境,学生的识字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
识字认字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将来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石。低年级学生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因此,网络环境下,通过图、文、音、像信息,更为形象、具体地表现识字内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通过多媒体课件软件的欣赏、练习、游戏等方法,使学生在兴趣最高的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识字效率。
信息技术在操作中也可成为能反复练习的老师。我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低年级识字效率时,充分运用并发挥多媒体这一优势,烘托场面,使我班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选择有效的多媒体方法,如直观演示法、游戏法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简单直观,能使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掌握生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2)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演示汉字,突破了教学中识字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使用动画演示,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区分形近字难的现状。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或区别于偏旁,或区别仅在于点横长短之间,采用多媒体对形近字归类的方法让学生区分识字。
2、通过使用动画演示,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区分形声字难的现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树立学生学好汉字的信心。多媒体图文并茂,利用一串同类的形声字,引出相应的加深对形声字的学习,也初步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多媒体展示儿歌和情境图供学生阅读、观察。
(3)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利用信息技术丰富了识字资源,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探究精神。
在课题实践研究中,我力求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组织、引导、帮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中自主地识字,创造性地识字,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一方面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语言环境。这样既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同学生的情感变化。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来构建知识,使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得以真正实现,是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整合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多次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如师生编儿歌、猜字谜等游戏互动环节,做到生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人人都享有说话的机会,人人都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作用在教学中表现在:一是突破了字形的难点,二是巩固了字形和字音,积累了字词。
(4)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反馈和知识巩固,使识字教学变得活灵活现。
1、理解字义词义,提高识字效率。
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字词的理解,借助多媒体展示这些赏心悦目的美,有助于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文字和具体的事物结合起来,达到揭示字词意思的目的。
2、理解字形、字的规范笔顺,解决了一些易错字的问题。我们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的有动态演示、有配音的生字来帮助学生识字,先让学生观看动态演示,再让学生根据演示自己抒空,然后按顺序把字在田字格里写出来,把读音播放出来后,再给字加上拼音帽子,孩子们一下就把字的音和形记住了。这样识字每个字都像有生命的活体会动、会出声、还会自己带帽,他们觉得太神奇了,因此学生的兴致都很高,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5)通过课题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语文老师每人形成专题论文两篇,对这一课题的延伸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
(6)基于以上四方面的研究成效
自本课题研究实施以来,其结果是学生对识字充满了兴趣,识字量大大增加,2015年7月,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识字量的检测,优秀的学生识字量已达到2600多个。
(7)形成《教学案例反思集》。
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模式不但环节齐全,而且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目标明确,立意新颖,构思巧妙,教法灵活。板书设计也多有精品,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注重了具有形象性匀称的结构美和和谐的色彩美。特别是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目标的落实尤为关注。每一次上课后,都要写一篇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住目标的达成来写。
(8)《信息技术与识字整合课题研究论文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整合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课题,所关注的是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课题研究以“整合”为研究中心,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点,以课程改革为焦点;从理论上寻找突破口,以软件开发和运用为切入点;不断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实践的成熟经验扩展到日常教学中,变成“日常化”的教学行为,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借多媒体激学习之趣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多媒体计算机的声、光、形、色不但能给学生新异的刺激感受,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而且可以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让学生记得快,记得牢。
其中,课题组成员党秀丽老师在大荔县“从试题导向谈教学理念转变”论坛中荣获二等奖,党秀丽老师的作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点滴探索》参与了全省第十二次优秀教科研论文与成果交流评选活动。吴丹老师制作的课件《小胖胖》获县级二等奖,王英老师在小学教师课堂大比武中被评为教学能手,杨晓庆老师在大荔县“从试题导向谈教学理念转变”论坛中荣获一等奖。
(9)弘扬传统文化,国学培养爱国情感,并扩大识字量。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了课程标准,编写了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国学经典》校本教材。每周专门开辟一节国学课,每天课间、课前诵读国学经典,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渗透了情感教育,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
(二)、研究的成效。
在此项课题研究中,我们既取得了一些物化的成果: 编印了 《教案反思集》、《论文汇编》、《研究报告》、《国学经典》校本课程、《获奖成果汇编》等。同时,又取得了以下显著效果。
一、课题的实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实现了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能主动参与学习,乐于与人合作、交流,敢于讨论,勤于思考,善于探究,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调控。学生学习兴趣浓了、学习信心足了、学习角度宽了、学习的空间广了、学习方式活了、课堂的信息量大了。让学生们找回了真正学习的感觉。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成绩显著提高、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预习及自主性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学习成绩稳中有升。2.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大的改变。
实验前,学生的学习依赖于教师的讲解,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激情,经过实验教师的引导,激励,为学生提供自主交流、同桌互动交流、全班交流的平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大的改变。课堂中敢于质疑,参与讨论,初步学会自学,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4.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马思彤、王羽童、成宇航、王东兴同学被评为2014“最美青少年”荣誉称号;王羽童同学在《我健康、我成长、我快乐》征文活动中荣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征文三等奖;王羽童同学在渭南市“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爱国主义讲故事竞赛中荣获二等奖;魏珺洋同学在《梦之艰、梦之蓝》征文活动中荣获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美丽中国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征文三等奖;党魏睿婷同学荣获大荔县“感知文明、感受变化”征文活动三等奖;党魏睿婷同学在“我的避险故事”陕西省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爱的行动”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大荔赛区中,马思远同学的作品荣获一等奖、张筱颖同学、朱婷婷同学、雷茹玉同学荣获三等奖、李泽辉同学荣获优秀奖。
二、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1.调动起教师学习新课标和理论的热情。
课题组主要成员为我校部分语文教师,实验教师积极学习理论,举行新课标的讲座。曾凤侠同志被授予渭南市“优秀校长”荣誉称号,2013年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党秀丽老师多次担任现代技术应用技能大赛评委,并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吴丹、王英两位老师在县局组织的课堂大比武中荣获“教学能手”称号,吴丹老师制作的课件《小胖胖》获得二等奖;杨晓庆、王英老师被评为“优秀辅导员”。
2.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中力求做到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富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各学科的教学都能按照新课程理念确定的三维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努力进行再创造,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调统一。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内隐的人文因素,以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和谐同一。校本研究资源逐渐形成。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做了许多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工作,大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自我、收获喜悦。一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在教师基本功和各类教学业务竞赛中获大丰收。课题组成员以及参与教师先后有曾凤侠获市级“优秀校长”荣誉称号,王英获县级“教学能手”称号、“优秀辅导教师”,吴丹被评为渭南市“优秀少队辅导员”,杨晓庆获得市级“优秀辅导教师”。3.提升了教师教研水平。
教育科研能力显著提高教师在各类讲课比赛、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诸多奖励。在此项课题研究中,教师亲身经历了教育科研的过程,了解了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工作方法,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教育科研能力显著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许多青年教师逐渐成熟起来。
四、课题研究中的思考
1、低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为学生的识字教学活动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也是一切为了学的活动。识字最终是为读写服务的,所以在识字时,要注重识字与运用密切结合,不是让学生认识一个个孤零零的汉字,而是把字放到词语中,最终要放到文章中去阅读,注重汉字的运用,让孩子们在具体情境中识字,以逐步实现识字的自动化。如何让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能够在识字中提升阅读能力,是一个延伸领域。
2、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如何设计出高质量的课件,真正给学生创设一个丰富有用的信息化环境,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教研能力,使这一实践活动坚持下去。
五、本课题的收获
(一)本课题构建了耗时少、收效高的识字教学模式 构建了耗时少、增加识字量应以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前提。为此,我们进行了三项改革:
1.集中识字教学模式 低年级的集中识字课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我们尝试了 集中识字教学模式 感知——理解——反馈三步教学法。
2.分散识字教学的模式 我们坚持以读为主:(1)预习读。首先让学生看拼音读课文,要求不 分散识字教学的模式 分散识字教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一字字读正确,一词词读清楚。(2)检查读。检查 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指导。(3)示范读。示范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4)自由读。(5)感情读。(6)背诵片断。
3.识字活动课的模式 第一步自主识字,感受乐趣。第二步是合作识字,丰富体验,合作识 识字活动课的模式。第二步是合作识字,丰富体验,字第三步是探究识字,培养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培 字第三步是 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识字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自信。4.写字教学的模式 通过观察比较——指导范写——练习反馈——评点提高四步教学法来提 写字教学的模式高学生的写字水平。低年级以硬笔书法为主,开展汉字书写训练课程。中高年级开展软笔书课程 训练,提高学生写字兴趣,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经过一年多来的研究,以及围绕课题研究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我们沿着“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 的目标,推进学科之间的整合,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扩大识字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课题实验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广,研究的面还不够宽等; 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思考,如教书与育人的问题、整合与侧重的问题。全校教师将继续加强学习,提高水平,深入开展课内外教育教学研究,充分挖掘各学科的教育因素,使我校的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业成绩再上新台阶。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4年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05年5月)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
“生活作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放力度的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开展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研究,旨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现代素质的实用人才,这对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与世界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2、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研究,将为中学各科素质教育找到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使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生活与作文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符合课标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时代精神。
4、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即语文教育。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生活作文”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课题,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5、我校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对作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学校虽地处山区小城镇,但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丰厚,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建树。因此,无论是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还是山川人文的绚烂多姿,还是语文自身的发展,“生活作文”的研究都具有可行性,前瞻性,适用性。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对初中生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作如下的界定:所谓生活作文就是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欣赏生活、创造性地生活,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目的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回归生活是作文发展的必由之路:(1)什么是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是对伪作文、假八股的一种反动,但又有别于所谓的“原生态作文”、“绿色作文”。它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2)生活作文为什么是作文回归的一种必然。(3)生活作文是作文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语文人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2、作文与生活:生活滋养作文。作文是生活沃土上长出的苗,是这苗上开出的花,是这花结出的果。(1)材料(素材)与生活;(2)立意与生活;(3)情感与生活;(4)表达与生活;(5)语言与生活。
3、生活与体验:(1)怎样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生活作文观;(2)学生的生活(类型、范围、特点);(3)怎样引导学生真正投入生活:对待生活应有的正确态度、激发投入生活的兴趣、投入生活有效的方式、怎样从生活中获得体验。
式、技巧。
5、加工生活:(1)作文为什么要摒弃原生态对生活进行再提炼、加工;(2)提炼生活的原则、方法、技巧;(3)作文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6、作文美化生活:(1)写作对生活的反作用;(2)作文美化生活;(3)作文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7、读书与作文:读书、看电视、遨游网络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是个体的必须的间接生活。(1)读书、看电视、上网是对生活一种有益的补充、拓展;(2)读书、看电视、上网对生活作文的意义;(3)生活作文的与时俱进。
8、生活作文的批改与评价:(1)批改的方法;(2)评价的体系、标准。
9、生活作文的愿景:防止庸俗化。
10、资料收集整理,整合各项研究成果,建构初中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11、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中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使学生的作文能力适应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生活作文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生活作文的操作性结论,寻找生活作文目标大面积高质量达到的有效途径。
3、通过生活作文的写作,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过有趣的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从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髓。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同样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站在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人”这个高度,来审视构建培养目标,开展作文的教育教学。
2、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是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刻、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下工夫。”(《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3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国正先生说:“语言天然是和生活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刘国正文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4、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知识思维活动的动态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的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与积极学习的发生。”(陈东编《开发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写作理论。无数成功的写作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美是生活”(马雅可夫斯基)这一论断的真知灼见。学生作文虽不能等同作家创作,但就其写作过程而言,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之水。
6、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天地,都有他自己所倾向的学习类型、工作方式和气质性格,都有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因而,呼唤构成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方式。生活作文,亦是如此。
7、现代教育思想与新课标理念。现代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倡导的理念精髓是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意学科体系、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互动性。
四、课题的实施。
一)搜集资料,组建队伍,建立课题研究网络,选取实验对象和选用研究方法。1、2012年5月至12月,课题申报,前期准备,确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积极筹措科研经费,确定子课题负责人。
2、实验对象:2013年1月至5月,随机抽取非毕业班级三个班为实验班级,进行调查研究。抽到的班级为当时的七(3)班、七(3)班、八(1)班、八(6)班。
3、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寻找突破口,拟定对策。2)行动研究法:确定行动目的,通过调查、采访、阅读活动、写作实践等行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实验对比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验证,探索中学各科教学中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途径和方法。
4)经验筛选法:结合子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撰写文章,定期召开研讨会。
5)资料积累法:积累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的参与资料和研究成果。二)开展“学情”调查,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调查的对象是全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合计268人。调查的内容是中学生写作的态度、能力、习惯、存在问题等方面。调查的方式是问卷式匿名调查。调查后写有调查报告。
三)开展多种研究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新模式。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课题通过举办课题讲座、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课题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座式。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讲授写作方法。
2、演绎式。教师先讲授有关写作方法,并结合教学具体内容,指导学生仿写。
3、诊治式。教师向学生提供诊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批阅,改错别字、病句,找美词、美句,写评语等。
4、交流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写作心得,通过生生互动,提高写作能力。
5、渗透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活动式。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查资料,参观考察,做实验,掌握写作素材,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四)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辐射。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本课题组将研究成果推广到非实验班,在师生中获得了一致好评。多次向全县乃恩施州开设研究课,现县内其他兄弟学校均表示要借鉴本课题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广大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加强,这种影响并已辐射到其他教师身上。过去我校教师只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理论的积累,不大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过去教师把写作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忽略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现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发散了学生写作的思维。
2、涌现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各个子课题的负责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教育科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由原来的不自觉或半自觉状态,转化到能自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动了其他教师的科研,有力地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3、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有所增强。由于本课题立足于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原来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事,现在明白了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门功课都需要写作,因而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加强了写作训练,提高了写作能力。
4、写作指导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
1)通过实践研究,本课题组探索总结出了一个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模式,即:积累——感悟——练评——反思。积累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要学生积累生活材料,二是要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三是要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感悟,即让学生对自然、生活、实验等现象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的奥秘。练评即一方面让学生去练笔,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反思,有教师方面对写作指导的反思,也有学生对自己写作各方面的反思。
2)、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大胆实验,撰写了100多篇经验总结和论文,分别获得了县、市、省级论文评比奖,并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还有不少课题组成员上了校、县、市级观摩、示范课。
5、教师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大面积提高。近三年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写作能力普遍提高,在省、州、县举行的教师论文和中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中,在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中,在其他诸如实验器材征文、环保征文、书信大赛、建始县首届网络作文大赛、“我与建始公安”征文等活动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实验班的语文大考成绩也高出非实验班3至5分。
1)教师方面
摸索出了如何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如何发挥文学社团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中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一些较具体的、带有规律性的作法:强化自身活动,找准“辐射”载体,使社团的“影响”作用,能有效的施展。具体说,就是要搞好文学社团自身的活动,努力做出点成绩,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在班级里组建起“兴趣小组”,作为施展“辐射”作用的载体,建立起一条“影响”的渠道,有效地发挥文学社团的带头作用与促进作用。其次,通过实验教学自身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或以理论或以实践的形式体现了实验中的所得。本阶段的实验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写出了论文和总结120余篇。课题组拟将教师优秀论文结集为《生活作文课题研究论文集》,因经费不足而未果。
2)学生方面
实验初与实验中期,我们分别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并对读写兴趣等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相关数据如下:第一次考查,实验班均分为:阅读均分38.4,写作均分为46.5,阅读、写作总分均分为84.9,而对照班合计均分为81.3。实验中期测试成绩,实验班为85.1,而对照班是82.3。很显然,实验班的读写能力,较之对照班有明显的提高。而在问卷中的有关数据则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文学社成员的带动之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克服了以往对读写对文学的畏惧心理,在100份问卷中显示,有48%的同学对读写产生了浓厚兴趣,表示愿意加入文学计团;而对照班则只有21%的同学有这愿望。其次,在文学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文学社成员的读写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文学创作与参加作文竞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多人在省州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累计100多篇。课题组将学生在各级刊物发表的文章和部分优秀习作编辑出版了《最美的声音》在全县范围内交流。
六、课题研究体会及心得。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和创新之处
在课题研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科教学偏重于知识点的教学,导致了多数教师的课堂缺少了人文性和趣味性,变得面目可憎;再加上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数理化作业训练等抢占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导致学生花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时间大为减少。而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这一点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充满了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好生活作文,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2、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如何激发学生增强各科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如科技小论文等)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4、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导致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展现的简化,有损于研究的实效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
1、概念的界定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习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因此本课题所说的“研究性学习”涵盖了以上的两项内容。
2、课题研究背景及解决问题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于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很少,被动地学习使学生对地理失去兴趣和信心,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3、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地理学科跨文理两科,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实践性强,尤其人文地理涉及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如工业、农业、交通、商业、旅游、文化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同时,增强老师的全面素质提高。
4、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成果
研究性学习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它作为一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新型学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全面推进,以主动探究、建构自己的知识为特色的探究性学习也逐步为大家所认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以新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精神为指导,设计了大量的研究性活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尚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学习模式,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
5、课题研究目标
使学生由传统教育的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发展为具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
使地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为实践服务。使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家建设,关注家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实验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上网查询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1月)
学习理论:广泛搜集并学习了研究性学习方面的有关资料,提高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设计方案;每月召开一至两次会议共同研究探讨课题的实施情况,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互相交流学习体会,明确分工,各负其职,考虑到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鉴于目前处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阶段,先在高一、高二年级试行。高三教师积极参与。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04年12月—5月)
具体任务:
1、挖掘、编写出地理学科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和信息;
2、组织相关教师上好研究性学习研讨课并撰写出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案;
3、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体会,学生做研究性学习作业。
4、撰写地理课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05年6月)
以会议的形式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成果,申报验收
四、研究成果
1、整理形成了高中地理教材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由曲秀丽、杨桂玲、车颖、王崴、于晓坤、冷天崖、杨蕊老师等分别负责搜集了高中地理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第八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和信息。
2、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
由王崴老师搜集和整理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作业。
3、整理各种研究报告、论文
本课题组负责人曲秀丽老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于晓坤和冷天崖老师分别撰写了浅议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作用等研究论文。
4、整理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教案
王崴老师上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汇报课—“丹东七日游”,组织学生进行了“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理研究性学习辩论会,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教案。探讨和摸索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5、整理形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论文。
6、由杨桂玲老师整理和形成了课题组例会的纪录。
五、课题研究的结论
高中地理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关注社会、服务于社会打下基础。
六、课题研究参考资料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主编周益新龙门书局出版1月
“生活作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 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开放力度的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积极开展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研究,旨在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现代素质的实用人才,这对中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与世界交流和合作至关重要。
2、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面向全体,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形式,积极开展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为主的实践研究,将为中学各科素质教育找到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使学生学会学习,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把生活与作文联系起来,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符合课标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的时代精神。
4、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即语文教育。这既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生活作文”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课题,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借鉴、实践和探索。
5、我校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对作文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丰,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学校虽地处山区小城镇,但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丰厚,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建树。因此,无论是生活内容的丰富多彩,还是山川人文的绚烂多姿,还是语文自身的发展,“生活作文”的研究都具有可行性,前瞻性,适用性。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对初中生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作如下的界定:所谓生活作文就是引导学生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欣赏生活、创造性地生活,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作文教学的策略,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习作文中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三、研究内容、目的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回归生活是作文发展的必由之路:(1)什么是生活作文?生活作文是对伪作文、假八股的一种反动,但又有别于所谓的“原生态作文”、“绿色作文”。它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2)生活作文为什么是作文回归的一种必然。(3)生活作文是作文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语文人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2、作文与生活:生活滋养作文。作文是生活沃土上长出的苗,是这苗上开出的花,是这花结出的果。(1)材料(素材)与生活;(2)立意与生活;(3)情感与生活;(4)表达与生活;(5)语言与生活。
3、生活与体验:(1)怎样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生活作文观;(2)学生的生活(类型、范围、特点);(3)怎样引导学生真正投入生活:对待生活应有的正确态度、激发投入生活的兴趣、投入生活有效的方式、怎样从生活中获得体验。
式、技巧。
5、加工生活:(1)作文为什么要摒弃原生态对生活进行再提炼、加工;(2)提炼生活的原则、方法、技巧;(3)作文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
6、作文美化生活:(1)写作对生活的反作用;(2)作文美化生活;(3)作文促进人的健康发展。
7、读书与作文:读书、看电视、遨游网络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是个体的必须的间接生活。(1)读书、看电视、上网是对生活一种有益的补充、拓展;(2)读书、看电视、上网对生活作文的意义;(3)生活作文的与时俱进。
8、生活作文的批改与评价:(1)批改的方法;(2)评价的体系、标准。
9、生活作文的愿景:防止庸俗化。
10、资料收集整理,整合各项研究成果,建构初中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11、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研究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研究目的。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中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使学生的作文能力适应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生活作文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生活作文的操作性结论,寻找生活作文目标大面积高质量达到的有效途径。
3、通过生活作文的写作,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生活、过有趣的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从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三)理论依据。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精髓。这启示我们,作文教学同样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站在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人”这个高度,来审视构建培养目标,开展作文的教育教学。
2、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是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刻、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下工夫。”(《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3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3、刘国正先生说:“语言天然是和生活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等。”“语言是躯壳,生活是血肉,思想感情是灵魂,它们水乳交融,难解难分。”(《刘国正文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4、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知识思维活动的动态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的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识的建构者。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要求,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与积极学习的发生。”(陈东编《开发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5、写作理论。无数成功的写作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美是生活”(马雅可夫斯基)这一论断的真知灼见。学生作文虽不能等同作家创作,但就其写作过程而言,有着惊人的一致。因此,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头之水。
6、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潜在的天地,都有他自己所倾向的学习类型、工作方式和气质性格,都有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因而,呼唤构成一个开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方式。生活作文,亦是如此。
7、现代教育思想与新课标理念。现代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倡导的理念精髓是关注人的发展。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意学科体系、社会需求与学生发展的互动性。
四、课题的实施。
一)搜集资料,组建队伍,建立课题研究网络,选取实验对象和选用研究方法。1、2012年5月至12月,课题申报,前期准备,确定课题领导小组成员,积极筹措科研经费,确定子课题负责人。
2、实验对象:2013年1月至5月,随机抽取非毕业班级三个班为实验班级,进行调查研究。抽到的班级为当时的七(3)班、七(3)班、八(1)班、八(6)班。
3、课题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寻找突破口,拟定对策。2)行动研究法:确定行动目的,通过调查、采访、阅读活动、写作实践等行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3)实验对比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验证,探索中学各科教学中读写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途径和方法。
4)经验筛选法:结合子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撰写文章,定期召开研讨会。
5)资料积累法:积累相关资料作为研究的参与资料和研究成果。二)开展“学情”调查,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调查的对象是全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合计268人。调查的内容是中学生写作的态度、能力、习惯、存在问题等方面。调查的方式是问卷式匿名调查。调查后写有调查报告。
三)开展多种研究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新模式。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课题通过举办课题讲座、开设研究课、示范课、课题研讨会等形式,努力探索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座式。利用讲座形式,比较系统地讲授写作方法。
2、演绎式。教师先讲授有关写作方法,并结合教学具体内容,指导学生仿写。
3、诊治式。教师向学生提供诊治的文章,让学生自主批阅,改错别字、病句,找美词、美句,写评语等。
4、交流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写作心得,通过生生互动,提高写作能力。
5、渗透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活动式。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查资料,参观考察,做实验,掌握写作素材,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四)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辐射。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本课题组将研究成果推广到非实验班,在师生中获得了一致好评。多次向全县乃恩施州开设研究课,现县内其他兄弟学校均表示要借鉴本课题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广大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意识和能力有所加强,这种影响并已辐射到其他教师身上。过去我校教师只重视学生书本知识理论的积累,不大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过去教师把写作仅局限于文学作品,忽略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现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素材,发散了学生写作的思维。
2、涌现出一批教育科研骨干。各个子课题的负责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教育科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由原来的不自觉或半自觉状态,转化到能自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带动了其他教师的科研,有力地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
3、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有所增强。由于本课题立足于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有了新的改变。原来大部分学生一直以为写作是语文学科的事,现在明白了写作是生活的需要,每门功课都需要写作,因而增强了写作的兴趣,加强了写作训练,提高了写作能力。
4、写作指导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果。
1)通过实践研究,本课题组探索总结出了一个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基本模式,即:积累——感悟——练评——反思。积累包含三层意思,一是要学生积累生活材料,二是要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三是要学生积累写作经验。感悟,即让学生对自然、生活、实验等现象进行探究,领悟其中的奥秘。练评即一方面让学生去练笔,一方面教师要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反思,有教师方面对写作指导的反思,也有学生对自己写作各方面的反思。
2)、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大胆实验,撰写了100多篇经验总结和论文,分别获得了县、市、省级论文评比奖,并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还有不少课题组成员上了校、县、市级观摩、示范课。
5、教师和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大面积提高。近三年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写作能力普遍提高,在省、州、县举行的教师论文和中学生作文竞赛活动中,在全国青少年读书活动中,在其他诸如实验器材征文、环保征文、书信大赛、建始县首届网络作文大赛、“我与建始公安”征文等活动中,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实验班的语文大考成绩也高出非实验班3至5分。
1)教师方面
摸索出了如何在中学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如何发挥文学社团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中学生读写能力提高的一些较具体的、带有规律性的作法:强化自身活动,找准“辐射”载体,使社团的“影响”作用,能有效的施展。具体说,就是要搞好文学社团自身的活动,努力做出点成绩,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在班级里组建起“兴趣小组”,作为施展“辐射”作用的载体,建立起一条“影响”的渠道,有效地发挥文学社团的带头作用与促进作用。其次,通过实验教学自身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或以理论或以实践的形式体现了实验中的所得。本阶段的实验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写出了论文和总结120余篇。课题组拟将教师优秀论文结集为《生活作文课题研究论文集》,因经费不足而未果。
2)学生方面
实验初与实验中期,我们分别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了读写能力的考查,并对读写兴趣等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相关数据如下:第一次考查,实验班均分为:阅读均分38.4,写作均分为46.5,阅读、写作总分均分为84.9,而对照班合计均分为81.3。实验中期测试成绩,实验班为85.1,而对照班是82.3。很显然,实验班的读写能力,较之对照班有明显的提高。而在问卷中的有关数据则显示:实验班的学生,在文学社成员的带动之下,相当一部分学生克服了以往对读写对文学的畏惧心理,在100份问卷中显示,有48%的同学对读写产生了浓厚兴趣,表示愿意加入文学计团;而对照班则只有21%的同学有这愿望。其次,在文学社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文学社成员的读写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文学创作与参加作文竞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有多人在省州级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累计100多篇。课题组将学生在各级刊物发表的文章和部分优秀习作编辑出版了《最美的声音》在全县范围内交流。
六、课题研究体会及心得。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价值和创新之处
在课题研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再次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科教学偏重于知识点的教学,导致了多数教师的课堂缺少了人文性和趣味性,变得面目可憎;再加上进入初中以后,学生的数理化作业训练等抢占了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导致学生花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时间大为减少。而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加强,这一点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比照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对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充满了信心。
二)课题研究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课堂教学中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就是在各科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研究,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然而,生活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多色彩的。要写好生活作文,学生必须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有较自由的时间和较广阔的空间投入生活、熟悉生活,值得探讨。
2、在现行的中考制度下,如何激发学生增强各科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能力,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如科技小论文等)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尚需进一步研究。
3、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尚待进一步研究。
4、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导致研究程序和研究成果展现的简化,有损于研究的实效性,不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运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26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