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调研报告,我们可以收集和整理大量的信息,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
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三是马铃薯没有统一包装,只能卖原材料,导致价格不如区外。四是马铃薯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老百姓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由于xx县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加上政府财力困难,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使龙头企业发展很不景气,信誉度不高,很难得到农户或农民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与产业基地、农户关联度底,对农户和农民的带动力不是很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的空间不大,容纳人数不多。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xx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仅有4家,其余的都比较少,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2.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另外,xx县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尤其是西芹、胡萝卜、小秋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扶持种植、加工转化前景没有拓宽。
3.农业产业链条延伸难,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校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销售上,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或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加之生产上是家庭式分散经营,流通上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式营销,以致农业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产业。
必须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咯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马铃薯产业,提升草畜产业,培植西芹等特色优势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化模式营销。特别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聚集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构建成新型农村农业产业体系。
2.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上,突出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构建大农业、大产业。要引导农户间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实行大户联动发展,将产业办出规模。特别是乡镇要加强区域间横向协作,消除自我封闭,共同规划发展适宜本乡镇、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确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集中生产要素,重点突破,形成规模,凸显特色。
3.在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上,加快以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主的各项改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要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之间,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之间采取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自由流转土地,采取政府扶资、培养技术。联片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要组织引导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上的农民,以城镇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
4.在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上,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要立足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结合,积极发展种植、畜种繁殖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工商企业兴办农业企业。总之,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
5.在农业产业发展流通上,着力建设以农村市场为主的流通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要结合城镇建设和乡镇主导产业定位,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功能,尽快启动区域主导产业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以及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规划、同建设,使城镇化、市场化同步发展。此外,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择优扶优,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6.在农业产业发展指导上,切实转变行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指导服务要从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转移到宏观指导、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培育市场,调节利益上来,走"企业面向市场一一政府扶持企业一一企业组织生产"的路子,由企业自行规划产业基地规模、开展扶术指导,回收产品、开拓市畅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会化服务体系,调解公司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业提高履约率,促进农户与企业从一般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还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白泡子乡有着优越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是少有的绿色食品生产区。近年来,我乡依托生态资源不断改善生态条件,努力构建生态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白泡子乡有69个村民小组,67个自然屯,拥有耕地面积150277亩,其中水田面积15513亩。2014年,全乡落实绿色水稻15445亩,绿色白瓜10084亩,绿色大豆20141亩,烤烟绿色面积5180亩。
1、在工作上突出连续性。
生态的恢复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干秋的事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白泡子乡的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常抓不放、一任连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干,最终才能实现绿水青山。白泡子乡历届领导班子都始终把生态建设摆上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水库周边绿化、河道绿化工作。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绿化造林活动,大搞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2、在措施上突出协调性。
一是规划与实施齐头并进。一方面制订了还林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全力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工作。配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地方林是实行了封山育林,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工作。
二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发展。发展绿色食品面积4.5万亩,占播种面积30%,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夺厚的兴凯湖自然景观,加之有无数神秘传说的蜂蜜山,为我们构成了山水相依、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鱼米飘香的美丽画卷,每年都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观光度假。全面启动以张德财、冯玉忠、王忠臣、王善海等为代表的典型农家旅游服务,并向周边逐步延伸,使之规模化,产业化。
3、在抓法上突出超前性。
抓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但要持之以恒,还要超前运作。一是资源保护超前,既要保护好蜂蜜山的自然风景区花草树木、又要保护好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植被不被任何破坏。二是污染预防超前,就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中、把环境保护、治理污染摆在首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之基、立乡之本,我们把营造乡村绿色生态环境工作抓实、抓出成效。
2014年全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849亩,防护林面积160.2亩,全部通过了国家的检查验收。2014年计划任务1800亩,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59.2亩,超额完成659.2亩。完成防护林549.7亩。上述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典型引路、政策宣传、算帐对比等有效措施,大力营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舆论氛围。
2、搞好规划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做到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确定林种结构,合理配置树种。
3、管护措施到位。白泡子乡地处中俄边境,95.5%的有林地和造林地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林,全乡林业用地面积40320亩,其中有36405亩得到了重点管护,共划分13个管护责任区,安排了10名护林员,做到每个山头有人看,每条道路的绿化树木有人管。2014━2014年基本杜绝了滥砍盗伐现象的发生。
4、林、牧业关系处理好,协调发展。退耕还林是我市近三年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又是打造全市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要举措,本着既要兼顾好造林户的利益,又要解决好养殖户的利益,根据去年雨水过大,今年春天严重干旱,饲草、饲料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召集全乡养殖户召开专题会议,提倡和鼓励舍室圈养。对养殖大户饲草不足的、确有困难的、由林业部门安排定点、定区放牧、签订好林木管护放养协议书,基本上拒绝了牛羊破坏退耕还林地现象,促进了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
白泡子乡依蜂蜜山自然环境,兴凯湖无污染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特别是我乡绿色水稻生产主要靠引进兴凯湖水灌溉、水资源无污染沟渠配套,现有绿色水稻15445亩,绿色白瓜10084亩,绿色大豆20141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观念转变,狠抓计划落实。年初以来,我们从抓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入手,采取绿色食品科技示范户的现身说法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使政府的指导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主要采取三种途径。第一宣传教育。利用生产科普之冬、科普大集、集中培训和印刷小册子等形式大讲特讲发展绿色食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第二、对比教育。利用乡农技推广站的科技试验田对比种植绿色食品作物,用事实教育农民。第三、外出参观考察。
二是抓科技培训促计划落实。去冬今春以来,我们开展了以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提高绿色食品种养技术为重点的科普之冬活动,先后请市农委农业专家,市科委有关人员、市农技推广站农艺师多次到村、到组巡回讲授绿色食品知识,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绿色食品知识,激发了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市场开拓,确保计划落实。
我乡为了开拓市场,认真解决销售问题,除继续巩固与勃湖油脂有限公司、白泡子粮库的供求关系外,还与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利用新老客户关系开辟销售网点,扩大销售渠道,抓好市场建设。
四是强化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管理。
以资源为依托仍然是白泡子乡农业发展的出路、如何改造湖滨涝区,完善“三江”老区水利工程配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乡水田生产。近两年,长林子村修排水壕12条33040米,土方31.4万立方,永久阐门1处,共投资126万元,临湖村修排水壕2条3000米、土方3万立方,投资10万元。经省农业开办发办批准立项,在长林子村建设密山市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技术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设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3万亩,其中建设种子基地3000亩,开发疏浚沟渠40公里,修建涵洞20座,购置农机具57台套。项目总投资292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财政投资200万元。项目建设后,亩增产30.5公斤,年增产大豆91.5万公斤,年增加收入178万元。通过开发治理,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发展畜牧是打造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畜牧养殖户多年形成的放养习惯不是短时间能改正的,畜牧养殖需要翻盖、新盖很多圈舍,也需大量资金,农户自己无法解决,很多农户不愿意用自己的承包田种植牲畜草,乡村两级又无法解决饲草、饲料用地。
2、保护生态环境、加大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力度,但有很多在还草、还湿范围内的耕地是农户承包田,土地政策是30年不变,土地的调整、更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不配套。税费改革后村级可支配资金短缺,基本上没有能力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去年冬雪来的早,农民收入不高,今春旱情持续近一个半月,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依靠农民“一事一议”搞水利设施建设困难也很大。
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
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
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
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
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5、切实解决产业化经营资金。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
一是要加大力度争取外资。要利用苏区振兴的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我县从事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二要稳定政策、用活政策,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减轻农业投入风险,吸引县内外社会资金、民生资金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
三要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
四要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
一是各涉企部门应迅速转变职能,要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企业和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
二是坚决打击对企业、合作社、农民在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发难等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三是转变服务方式,允许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员,停薪留职承办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
xx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水果、优质茶叶、优质苎麻和养殖业等几大支柱产业。去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2。6亿元,同比增长4。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长11。6%。可以说xx农业经济与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我们还应该清楚地看到xx在总体上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得到有效建立,城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真正地缩小。在此,我们对**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调查和摸底。
(一)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据全面统计,20xx年全县粮食产量75。3万吨,比上年增加4。2万吨,增长5。9%;油菜籽产量8。7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13290吨,比上年增加2274吨,增长20。7%;茶叶产量4350吨,比上年增加68吨,增长1。6%;柑桔产量98500吨,比上年增加8217吨,增长9。1%。牲猪出栏115。79万头,比上年增加1。2万头,增长1。0%;水产品产量4。3万吨,比去年增加0。02吨,增长0。5%。
(二)特色农业发展呈区域化。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全县农林牧渔各业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米、特色水果、优质苎麻、畜禽养殖、大叶茶四大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盘塘、马鬃岭、漆河、黄甲铺的优质柑桔、黄甲铺、理公港、太平桥的优质苎麻,枫树、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养殖、太平铺、茶庵铺的大叶茶,牛车河、瓦尔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达到一定的规模。xx县已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等。
(三)农产品知名度不断提升。20xx年,xx县有古洞春、腾琼2家企业的4个名牌产品茶叶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全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个数分别达13个和18个;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鸡蛋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认证总个数达9个;义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获第十届省农博会金奖;“康多利”茶油和菜油,获得湖南省农博会金奖、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等称号。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并呈现出规模化迅速扩张趋势。20xx年,新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1家,总数居全市第一。湘鲁万福、三尖农牧两家龙头企业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全市唯一的县级参观点。全县共有杰新纺织、明月油脂、四喜养殖、跃宇竹业、金果果蔬等8家规模出口企业,出口基地12万亩,年出口创汇2723万元,比上年增长9%。主要出口品种有棉布、桔片罐头、竹地板等,远销美国、欧盟、新加坡、南非等国家和地区。引资新建了总投资为4000万元的腾琼野茶神粉厂,项目投产后,茶农从茶叶中获得的收入将由以前的每亩不足20xx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进了xx市文源林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对接国家油茶产业开发政策,发展壮大xx县油茶产业。
(五)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20xx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使全县农民专业组织总数达104个,合作社成员达3。1万人,带动农户15。6万户,户平年纯收入4。5万元。三江禽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辐射范围扩展到周边地市及湖北、重庆、江西等省市,被列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验交流参观点,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百个合作组织示范单位之一,得到了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赞扬。
(六)农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积极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20xx年共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农村沼气等农业投资项目33个,到位资金16400万元,比上年增加3800万元,增长30%,有效地扩大了资金投入,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资源制约。xx农业资源是有限的。xx县农用耕地128。1万亩,82。23万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47。95万,人平耕地1。56亩,开发潜力十分有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土地资源日趋减少,形势比较严峻。在农业资源紧缺的同时,部分地方土地掠夺性经营,粗放式耕种仍然存在、农业生态比较脆弱、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渐突出。
(二)市场制约。多年来政府培育的优质水稻、优秀水果、优质茶叶、优质油菜、优质苎麻、名优生猪等特色产业,随着全国农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纷纷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对xx农产品质量和营销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场经验,科技及信息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对生产、流通、销售中遇到的问题很难做出合理的判断和科学的选择。
(三)科技制约。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部分农业生产服务部门人员很难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动为农服务。尽管农业部门多次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了农业科技攻关、生产技术服务等,但辐射带动和应用推广效益并不十分明显。
(四)素质制约。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统计,20xx年底,全县47。95万农村劳动力中约22。9万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转移到二、三产业和城镇就业,致使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年龄和文化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户数比例在逐步增大,这种低素质、弱体力的农村劳动力,导致了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恶性循环,必然会对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影响,延缓了现代农业的推进步伐。
(五)投入制约。由于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偏高、农产品价格回落,对农业的投入有所减少。县乡财政困难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是农民收入水平差距较大,收入低者缺钱投入,收入高者不愿投入,而把有限的资金转移到城镇购房或伴君(子女)读书等方面。这些因素致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塘、堰、库、堤等维修受阻。
(一)稳定粮食生产,巩固传统农业。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首位,抓住当前国家扶持力度大的机遇,加强宣传,强化服务,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10万亩以上,双季稻复种面积增加到150万亩以上,力争更多投入,多争单产、多争总产。
(二)抓住市场前景,壮大特色农业。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基地建设,抓好市场对接工作,按照“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壮大蛋鸡养殖、生猪养殖、纺织、糖业、果业、竹业、油脂、茶叶、苎麻、富硒柑桔、鲁胡子辣椒、现代烟草、康多利茶油菜油、猪鬃加工等特色产业,并充分利用冬闲田,扶持发展油菜种植等冬季农业。重点扶持发展古洞春、滕琼茶叶有限公司,发挥特色,合理扩建销售点,将太平铺、茶庵铺两地建成全省茶叶重点乡镇;大力扶持发展湘鲁万福有限公司,扩大品牌效应,构建产、销一体化,促进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
(三)依托本地优势,创精品牌农业。以全面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巩固、培育、做大、做强、做优一批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销会等各类平台,大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依托xx绿色生态、革命老区等特色优势,创古洞春大叶茶、腾琼野茶王、金信竹业、跃宇竹业、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鲁胡子辣椒、xx土鸡等农业品牌,提高xxx县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
(四)加大监管力度,构建绿色农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全程监控,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同时加强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及物理防治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的生态农业模式,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将优质稻、富硒柑桔等农产品发展成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五)健全协会组织,提升合作农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以提升水平为重点,加大科技、管理、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依法、规范发展。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六)结合旅游开发,发展观光农业。坚持因地制宜、树立特色、科学发展的原则,发展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抓住**“武陵渔川”沅水风光带开发、桃花源旅游开发的契机,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一、二、三产业界限,在县城郊区、桃花源旅游区、特色产业区等地采取农业园区型、休闲体验型、科普教育型、资源景观型、特色农产品型、“农家乐”型等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广大群众不仅可以观光、采果、采茶、体验农作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和游乐。茶庵铺镇松阳坪可利用茶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级无公害茶叶基地的先决条件,借助“**野茶王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的东风,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创“茶叶生态园、观光休闲园”的观光农业。
(七)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法治农业。加大对《农业法》、《种子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贯彻力度,进一步强化农业部门行政执法的主体地位。整合资源,积极推进种子、农药、肥料和农业环境、基本农田保护、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执法,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从而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树立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体系,形成市场农业。围绕城乡一体化做文章,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农民中介流通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完善市场机制。着眼于消费需求,城乡两个市场互动,通过在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在销售区建立配送中心和网络化连锁超市,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结合的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形成完整的流通链条。
(九)加强农民培训,创高科技农业。农民是现代农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应把全面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发展xx现代农业的一个核心任务来抓。一要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本领。二要强化新型农民培训。着重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流通等方面培训,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目前,**县计划并正在培训1800名耕整机手,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在中央、自治区及市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区狠抓农业产业发展不放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区粮食、甘蔗、蔬菜、肉鸡四大传统产业规模优势已经形成,火龙果、淮山、桑蚕、香葱、野猪、芝麻鸭、速生桉、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且产量逐年提高。
优质稻区十分重视水稻产业,加大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产量不断提高。多年来通过抓高产示范片区来带动面上生产,城区优质水稻平均每年种植面积多万亩,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以上,截至,全城区获得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优质谷产地面积共计公顷。全城区粮食播种面积4万亩,粮食总产量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万亩,占水稻总面积以上,主要品种有等品种。城区荣获了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稻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
糖料蔗区糖料蔗种植历史悠久,是农民和城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城区通过等三家制糖龙头企业带动,实行订单农业,年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万亩以上,总产量吨左右,是市的糖蔗主产区,基地主要分布在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近年来,甘蔗生产在城区政府大力扶持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业技术部门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优良品种覆盖率已达以上,同时加强了甘蔗良种繁育示范和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城区5个乡镇的甘蔗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城区甘蔗生产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糖料蔗播种25.07万亩,糖料蔗产量111.08万吨,平均亩产4.43吨,农民人均种蔗收入1800元,总兑现蔗款4.157亿元,财政收入7000多万元。
蔬菜区地处市城郊,是市蔬菜供应的主产区之一。蔬菜生产现已形成几个特色生产基地,有韭菜生产基地,生产基地,包心椰菜生产基地等。近年来,区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质量安全得到了保证,已经成为服务中心城市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至今共有1077公顷蔬菜获得自治区农业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证书。“韭菜、大白菜等已获无公害产产品认证。
肉鸡区家禽出栏2228.33万羽,其中肉鸡1820万羽。主要的养鸡企业有:市广东温氏畜禽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养鸡业,在我城区已建成60多个养鸡小区,合作养鸡户1400多户,上市肉鸡1800万羽,户均获利3.8万元。参皇养殖有限公司,9月成立,以“公司+农户”模式管理,在等乡镇发展养鸡户300多户,年上市肉鸡450万羽;市甘凤禽业联合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有社员户96户,年育“童子鸡”300万羽。
红龙果区火龙果产业发展始于,初始种植面积约1000亩。8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优势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区火龙果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发展到万亩的规模,并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1万亩的火龙果科技示范园,园区产值约万元,带动农户多户,户均增收左右。,区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种植火龙果,对种植农户给予种苗,种植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元,力争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火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中国火龙果之乡”。
桑蚕桑蚕产业是区的传统产业,农民群众种桑养蚕已有近百年历史,积累有丰富经验。重点是两个乡镇。近年来,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市把桑蚕产业列为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重抓好等产业化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城区桑蚕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城区有桑园面积5.6万亩,年养蚕达25万张,亩产鲜茧122.4公斤,蚕茧产量0.51万吨,蚕茧年产值约2.4亿元。形成了以等乡镇的种桑养蚕基地。
淮山淮山是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主产区是,已有80多年的栽培历史,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是地方特有的土特产,畅销区内外。已是淮山经销最大的市场,全镇共有收购和加工点20多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收购、加工产业链。淮山生产发展带动了一批农民进行淮山深加工增值,推动了淮山产业化的发展。全城区淮山种植面积2.3万亩,鲜淮山产量5万吨,总产值。
野猪近年来,区大力扶持养殖协会和市绿草原野猪养殖场发展,完成了野猪养殖协会商标注册及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市会长,目前,已发展成拥有个会员,年出栏1万多头商品野猪的养殖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广州、福建等地,还出口到东盟越南、缅甸等国家,年会员销售收元,户均获利元。
芝麻鸭镇利用农村山涧沟渠大力发展芝麻鸭。百济芝麻鸭饲养在野外环境中,以稻谷、玉米、杂草等为食,因而“肉质细密鲜嫩、坚实、味道香醇有地方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几年来通过实施芝麻鸭养殖小区建设,促进了百济镇芝麻肉鸭万羽,出栏万羽,创利润多万元,“成为该镇一大农业特色品牌。
经过多年的引进和扶持,区农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城区现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规模(5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2家。随着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发展,企业与农产品基地的利益联结和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效益明显。全城区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多个产业,涵盖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农业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养殖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菜蓝子”基地。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和扶持粮油、水果、蔬菜、食用菌、丝蚕茧、林产品、罗非鱼、畜禽等八大类农产品产业链。
(二)大力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充分利用位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有计划地扶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依托现有的淮山、红龙果、野猪等名特优农产品品牌进行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重点在级公路沿线及周边推动休闲观光、体验农耕、观光农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的发展,打造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休闲娱乐与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形成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
(三)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城区交通便利优势,结合区农产品发展特点,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用地,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市场、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集散地,突出区位优势特色,强化专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农超对接工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及其组织,建立农产品运销渠道。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一批高起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使农业产业化上规模上水平。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建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规模商品生产,使农产品上联龙头企业,下接农户,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1、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带动,促进了我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基地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辐射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了规模化、系列化生产经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3、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农民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服务工作,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4、专业化交易市场的建设,大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农业产业化的最终落脚点是销售和流通,完善的交易市场和畅顺的流通渠道,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重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人认为农业的产业化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或换个说法而已,而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新生事物,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不接受,政府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和政策配套,在操作上也缺乏具体的规划和必要的协调,使农业产业化处于自流的状态。同时,不少人将专业大户发展单纯地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几户大户,成立几个协会,就可以宣传产业化水平上台阶了,而不重视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不重视产加销、农工贸有效结合,这样的农业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得不到深度开发。
2、企业与农民、市场的桥梁作用不够明显,联系不够紧密。
3、中介产业化组织规模小,实力弱,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发挥作用不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组织的创新,通过产业化组织的中介作用,建立起农民与市场的协作关系,推动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4、缺乏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5、科技推广工作乏力,机构不健全。
1、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要求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而基地建设最为重要。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生产优势。在发展基地时,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正确引导,合理配制和利用资源,培育适合本乡镇、本地区的,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的产业;二是要发展名、特、优、稀等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三是要做到推进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现有传统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要做到长期、稳定发展,主导产业一经确定,不要轻易变动,使主导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格局。
2、着力培育以农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弱化种植农业,强化加工农业。加强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应围绕主导产业,按照起点高、辐射力强、市场潜力大的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骨干企业。在发展这些龙头企业时,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二是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投入,制定扶持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确保企业正常运行,不半途而废,不损害农民利益;三是扩大农业的对外开放,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产品加工的质量的档次,积极引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型综合项目,带动产业化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
3、强化中介组织建设,加强组织与农户的联系作用。一是要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克服盲目发展;二是要培育中介组织的发展载体,使中介机构在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均有企业支撑,从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我镇拟建的蛋禽协会,就依托我镇规模较大的孵抱、运销、加工等个体户,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将会更加完善;三是要建立组织、农民、企业的利益共同机制。中介组织在服务农民时,可采取各种形式,发展经济实体,与农户、企业建立产品(商品)供销关系,明确农民、企业、组织之间的利益分配原则,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内容,更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健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发展风险保障机制。一是应建立产业化发展风险准备金,制定具体的风险金管理和使用办法,重点就放在对公司、农户的风险补偿方面;二是完善企业与农民的风险保证行为,规范两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实行商业化风险运作,让保险公司等中介组织介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个体投保或股份合作等办法,减轻政府压力,增大风险理赔保障,维护投保者利益,提高农户和企业生产积极性;四是成立风险保障领导机构,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让风险双方共同参与,确保风险保障机制得以公正、客观地执行。
5、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第二轮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可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动,完善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转优惠政策,以使农用土地向农业经营能手转移,促使土地相对集中,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不能搞强迫命令,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四是要完善流转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是个山区农业县,县域经济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更为广阔。因此,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战略。
(一)三大主导产业根基稳固。
目前,全县已形成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区域特色明显的刺葡萄、南酸枣、毛竹林等三大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县已种植刺葡萄1500亩,南酸枣人工栽种5万亩,年产南酸枣鲜果3000吨以上。全县现有毛竹林面积67.6万亩,活立竹9861万根,年加工产品竹200万根,竹笋产量20000吨,实现产值2.6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林农来自竹产业人均年收入达1200元。
(二)六大特色产业区域化生产格局已成雏形。
基本形成了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有机水稻、畜禽养殖、脐橙等六大区域性特色产业。
(1)茶叶:以横水、铅厂、上堡、乐洞等乡镇为主产区的茶叶生产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25120亩,年产茶叶982吨。
(2)油茶:全县现有油茶总面积达8.3万亩,主要分布在金坑、杰坝、思顺、上堡、过埠等乡镇,20xx年全县油茶籽产量750吨,茶油产量250吨,实现茶油产值20xx万元,有油茶专业合作社3家,油茶协会8家。
(3)花卉苗木产业蒸蒸日上。等乡镇共有花卉苗木基地200个(处),总面积超过8000亩,主要品种有红豆杉、香樟、桂花、罗汉松等,20xx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4)畜禽养殖:有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其中出栏4000-10000头养殖场4家;有年出笼8000羽的家禽养殖场1家。20xx年生猪出栏9.5万头,家禽出笼77万羽。
(5)以新世野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有机水稻种植1500亩,年产有机大米40万斤,市场前景看好。
(6)脐橙种植面积7.3万亩,产量达9.2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主要分布在龙勾、扬眉、铅厂、横水等乡镇。脐橙果品分级、包装销售企业43家,其中规模以上脐橙加工企业12家。
县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贵竹发展有限公司、省华森竹业有限公司、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县林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宝龙果业有限公司、县鑫丰人造板厂、县赤水仙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有限公司),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其中:种植业81家,林业25家,畜牧业23家,渔业1家,农业服务业6家),20xx年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有7家(涵盖种稻大户、苗圃基地、特种养殖等行业)。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优惠措施,努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环境。20xx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20xx年起每年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整合项目资金1000万元,共计20xx万元用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尤其在刺葡萄、南酸枣、大棚蔬菜等产业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给予了大力支持,激发了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五)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我县目前有8个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产品涉及茶叶、脐橙、大米等21个产品,认证面积达到83591亩,其中无公害认证3万亩,绿色认证5万亩,有机认证3591亩。“高山茶”正式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野生刺葡萄原产地”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无论是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还不强。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较大的只有齐云山食品有限公司南酸枣加工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君子谷公司、新世野有机大米、崇峰罐头食品等企业正处在发展壮大时期,还有很多拓展空间。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2、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户分散经营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矛盾,农民恋土情结与土地规模经营的矛盾,分散经营的小农生产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矛盾,如何通过现行土地制度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现阶段农村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3、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程度不高。就农业投入的风险评估而言,农业产业面临市场价格、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方面风险,使产业集约化经营很难建立完善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好,农户不按合同向企业提供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企业不愿按订单收购,造成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销售的矛盾相当突出。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农业技术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的一些服务内容、措施、办法、手段已跟不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对市场信息的调研、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种种养业技术支撑还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特别是在农民急需的销售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资金服务、法律和文化等公益服务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的新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可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贯穿整个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做精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1、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我县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像“君子谷”、“齐云山”等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力争强的行业“航母”。从而彻底改变我县经济结构单一的“一钨独大”的经济格局。一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引导企业强强联合,用市场的方式,积极引导和督促全县同类型的龙头企业具备条件的加强横向联合,实行品牌、技术、产品、信息、资源共享,搞好分工合作,努力整合建设跨区域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我县茶叶、脐橙、竹业都不同程度出现厂家多、品牌多、“小而全”、竞争力低下等现象,非常有必要进行整合经营;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企合作,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国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密切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重点围绕南酸枣、刺葡萄、茶叶、竹笋、有机大米、油茶等产业,切实利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并制订优惠的政策,千方百计引进几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建设规模农产品基地、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加工营销等,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化建设力度。围绕刺葡萄、南酸枣、竹业、茶叶、油茶、有机大米等主导(优势)产业,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布局。采取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能力不相适应的矛盾,使合作社、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使基地建设与企业加工所要求的品种、质量和加工能力相匹配。
4、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签订合约,合理确定农产品收购价格,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是在再生产各环节上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调整各利益主体间的分配关系;三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金、技术、土地、劳力入股,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共享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四是建立风险保障制度,从再生产各个环节经营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风险基金,以调节市场供求变化和自然灾害给各方所带来的损失;五是加强对合约的法律监督和仲裁,维护合约的严肃性。
5、切实解决产业化经营资金。资金不足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困难。一是要加大力度争取外资。要利用苏区振兴的政策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扶持;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到我县从事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二要稳定政策、用活政策,围绕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建设的需要,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减轻农业投入风险,吸引县内外社会资金、民生资金从事农业规模化经营。三要积极治理金融环境,促使涉农贷款良性循环,提高金融部门的放贷积极性。四要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一是各涉企部门应迅速转变职能,要以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中心,企业和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服务内容。二是坚决打击对企业、合作社、农民在服务过程中的“吃、拿、卡、要”、故意发难等行为,改善企业的投资环境,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三是转变服务方式,允许有一技之能的工作人员,停薪留职承办产业基地,开展技术承包、技物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xx--xx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xx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xx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xx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xx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xx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xx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xx万亩,增长了xx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xx%。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xx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xx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xx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xx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xx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xx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xx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xx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xx-xx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xx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xx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xx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xx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xx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xx万亩至十一五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xx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xx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我市龙头企业经营情况的调研,提出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和财政资金作用,不断提高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为加强市级龙头企业财政扶持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局组织检查组对市级8户龙头企业20xx年度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及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结合企业现状,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我市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根据20xx年市政府要求,经市农业局、市乡镇企业局考察调研、评选后,于20xx年初确定的。这8户龙头企业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经济特色,产品品质较好,有的产品拥有专利技术,有的产品在全国性的评比中获得金奖,如: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毛大”牌苦荞饭和姜茶获20xx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贸易博览会金奖,苦荞饭获国家专利;水城姜业发展有限公司“山明”姜茶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商检局出口认证,该企业20xx年3月还被中国农业银行、国家扶贫办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六枝特区种子公司与省农学院联合开发生产的“西山”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七个品种已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六枝特区粮食加工厂的“滴水滩”大米(富硒米),20xx年在中国(淮安)优质米博览会上获《优质产品证书》,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水城县茶叶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水城春”系列,其中“水城春-凤羽”获第四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优质茶称号,近期开发的“倚天剑”、“神州香”上市后很受市场青睐;盘县裕龙种业有限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盘玉”系列杂交玉米种子,产品除满足本县需求外还推广辐射到生态类型相似的富源、沾益、水城、兴义、普安、晴隆、兴仁、安龙、威宁等县(市)。
为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引导市级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用、先进设备引进以及原料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和销售,使我市龙头企业做大做强,20xx年市财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资金和企业挖潜改造资金共113万元用于补助扶持8户市级龙头企业。
通过查阅账目,实地检查生产车间项目改造建设、项目基地生产建设情况,并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8户龙头企业扶持及改造项目已完成和基本完成的有水城县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户企业。通过项目实施,6户龙头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在生产能力、技术能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得到一定提高。项目资金未下拨到位、项目未启动的有2户,分别是:钟山区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盘县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市安排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补助资金10万元已由市财政于20xx年12月拨付到位,龙头项目扶持资金5万元通过市农业局下拨到钟山区农业局后,由于金河乳业有限公司欠钟山区农业局设备款5万多元和奶牛基地鲜奶款2万多元,钟山区农业局未将资金下拨到企业。金河乳业有限公司由于技改项目资金未筹集到位,技改项目没有启动实施。至检查日止拨付到位的10万元技改项目补助资金在企业财务账上;市安排红果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化专项资金8万元通过市农业局已下拨盘县农业局,但至检查日止,资金仍滞留在盘县农业局账上未使用。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放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作用有限。8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资产总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仅有2户,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的也仅有2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部分企业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偏低,盈利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成长速度缓慢。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辐射面不宽,市场制约因素明显。
四是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不高,个别企业产权制度尚未明晰;企业财务管理普遍较为混乱,帐簿不健全,会计信息不真实,核算随意性较大。
五是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建立,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些企业与基地和。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农业特色产业。
供大家参考。
衡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较快,但农业现代化仍较为滞后,如何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科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完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总面积8815平方公里。全市属黄河冲积平原,海拔15-30米,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温度12.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524毫米,年平均日照2616.8小时,无霜期为200天左右。衡水市下辖11个县市区、1个工业新区和衡水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全市总人口442.4万,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全市耕地面积85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715万亩,占耕地面积83.4%。衡水市农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人均粮、棉占有量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是河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019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92.5万亩,总产量378.9万吨。其中:夏粮183.3万吨、秋粮195.6万吨。棉花播种面积196.5万亩,总产量15.1万吨。油料播种面积44.6万亩,总产量11.1万吨。全年蔬菜播种面积达126.4万亩,蔬菜产量438.1万吨。瓜果播种面积19.5万亩,产量77万吨。全年肉类总产量38.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4万吨,牛奶产量9.6万吨。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5%,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8.9%。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全市农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粮食总量达到378.9万吨,实现九连增;棉、油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8.5万吨、29.4万吨、9.6万吨,分别增长2.0%、0.1%和13.3%;农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纯收入达到6167元,比上年增长15.2%。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逐步形成。畜牧业、蔬菜产业与粮食产业共同构成了全市农业经济的三大支柱。一是到2019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8396个,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饶阳、武强、桃城、武邑的奶牛、肉牛,安平、深州、饶阳、景县的瘦肉型猪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二是2019年设施蔬菜面积种植达到82.6万亩,外销占比达到72%,形成了桃城区、武邑、武强、饶阳、阜城西瓜、故城、冀州等一大批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三是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提高到98%和73%,武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养元智汇、格林新大陆、顺尧、汇源、东方绿树、津龙、京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农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格局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效果明显,截止到2019年3月底,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99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46家,市级示范社100家,覆盖了种、养、加、储运、农机、中介等各行业和粮、棉、油、肉、蔬菜、禽蛋、奶(肉)牛、林果、毛皮等产业及所有特色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全市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了3家43家,其中国家级重点企业新增1家,省级重点企业新增1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18家(2019-2019年度),2019至2019年度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和初评工作也已基本结束,从初评情况看,达标企业总量已超过300家。
(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旱作农业、以工代赈、巩固退耕还林、衡水湖湿地保护等一大批强农惠农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村内街道硬化,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工程,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农村通信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生活条件。到2019年共建成农村五保供养机构43所,农村互助幸福院1039家,改造农村危房1.48万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6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保障,阜城县、安平县、桃城区、武邑县实现整县推进。
(五)农业科技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步伐。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套、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等一批增产增收和标准化新技术,扎实开展多种方式的农民种养知识培训,有效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着眼京津市场,生产高质量、高标准、无药残、无公害的畜禽产品。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机遇难得。
一是国家经济环境继续看好。国内经济总体向好,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在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将保持持续上涨态势,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供给稳定、储备充足。
二是国家政策支持更加强化。“”期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完善现代农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等方面制定各种扶持政策。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更加明显。近几年我市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是科学技术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随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得到大力发展、农技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入户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高。
五是我市区位优势日益突出。衡水是京津冀都市圈中离北京、天津最近的城市之一,特有的区位优势使我市成为京津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棉花生产基地。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深入推进,三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为我们更好地利用京津的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资源发展我市农业农村经济提供了良好机遇。
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农业仍将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环境资源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生产对各种自然条件所带来影响反应敏感。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频发、病虫害、疫害几率增高问题给农业生产带来极为不利影响,同时工业废物的排放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地力降低,农产品产量质量同步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市水资源量匮乏,仅占全国人均的6.7%,且高耗水的粮食作物在我市农业种植结构中长期占较高比重,资源性缺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二)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较为突出。自去年以来,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致使不少农民遭受损失,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农民面临着更多“高成本”风险,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用工费、柴油价格上涨,使种植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收益依然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增加,由于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技术准备不足导致的技术风险日益突显。
(四)农户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明显。虽然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年增加,但是农户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规模小、数量多、生产分散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规模小,管理方法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
发展现代农业,要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组织形式和推进手段,现阶段要特别注重以产业化、工业化思维和项目化手段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化思维就是运用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把农业作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整个大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从产业之间内在联系和要求出发,延长和拓展产业链,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工业化思维就是把工业管理理念、组织方式、营销手段、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农业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项目化手段就是以项目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把农业投资经营活动按照投资项目方式进行运作,可以实现科学论证和合理组织,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同时也符合当前政策要求,有利于争取国家支持。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粮、棉、油是我市的传统农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全市粮、棉、油人均占有量已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当前,我市传统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占地比重偏大和比较效益低。目前,全市粮棉油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高居90%左右,其中粮占70%左右;受价格、生产成本和经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粮棉油的比较效益明显低于蔬菜、果品和畜牧等其他产业。粮棉油占地比重偏大势必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并影响到农民收入,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粮棉油产业的发展。改造提升粮棉油传统产业一是通过增加投入、主攻单产等措施,在保持粮、棉、油总产量稳定增长、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其占地比重。二是优化粮棉油产业布局,适当向优势区域集中。粮食生产要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开展粮食稳产增产行动,建成一批吨粮县。棉花生产逐步向冀州、故城和枣强优势产区集中,重点抓好深州、饶阳和安平油料基地建设,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2、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生猪、奶牛、肉牛、禽蛋、蔬菜、瓜果、园林水果是我市7个特色产业,我市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发展前景广阔。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科学合理确定特色主导产业数量、发展规模和空间布局。特色产业不在多而在专,不在面广而在量大,要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域界线,按照经济区划配置资源,优化生产布局,推动“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使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向配套设施最完善、生产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优势最明显的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对现有已经形成生产优势的“点、片、线”要促其转化升级,尽快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完成数量扩张。在优势产区完善道路、市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引导生产要素聚集,抓好特色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实现农产品递延增值,还可直接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目前仍然是短板,特别是精深加工领域。根据全市农产品资源条件,应着力打造七条加工产业链:一是粮、油精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食品生产,积极开发食品、医药和化工等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肉类加工链条。大力发展肉类精深加工,重点是分割肉、冷却肉、精肉和熟肉制品。三是棉花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高支纱、高档服装面料、纺织品服装等档次高和出口创汇产品。四是果品深加工链条。开发生产果汁、果汁饮料等深加工产品。五是蔬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净菜、腌渍菜、脱水菜、速冻菜和蔬菜罐头等。六是奶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奶制品和高档奶产品。七是林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板材生产。
4、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新兴农业。我市靠近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又有衡水湖等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有可为。要抓住游客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以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特色种植园、生态养殖园、林果产业基地为依托,拓展休闲观光新功能,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
目前,全市农业仍然是以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由此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围绕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加快推进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发展。三要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同体。
2、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把工作着力点转到制度完善、规范管理和提升经营服务能力上。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作率,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申请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
3、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市场化服务。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4、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
5、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示范区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抓手,是用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以项目为手段抓农业的具体体现。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合理确定区域范围、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编制。二要把种养、加工、营销、休闲观光等产业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形成一体化产业体系。三要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整和,对示范区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引进、多功能拓展给予集中支持。
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对高效种养、节本增效、农业节水、植物保护、疫病防控、加工储运、农机等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加强农机、农艺、信息化互相融合,提高适用性和有效性。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增强服务功能。鼓励农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创新,同时重点培训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领办人等。
抓好引水农灌工程、节水工程建设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建设,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齐全、田间道路通畅、林网配套、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切实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撑。
一是增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把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保证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二是要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机遇,千方百计多渠道争取资金。三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在征地、用水、用电和贴息、补助、参股、担保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信贷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四是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万亩,增长了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上升到%。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二、主要实用技术推广情况。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三、开发利用情况。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州及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七、关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的认识。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近年来,薛城区沙沟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强力推进第三产业,全力打造特色产业镇。
特色产业主导产品为木材、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从业人员4100余人,去年实现年销售收入8.4亿元。自以来,重点培植了捷利林业等8家限额以上骨干企业,全镇发展民营企业24家,总数达到46家,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20户,总数超过1000户。累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38项,合同利用外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4亿元,年均增长50%。先后招商引资了枣庄港、济正保健品、顺翔科技、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项目,捷利木业等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百万元项目20个,实现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投产的项目12个,增加税收2200万元,为沙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快。近年来,全镇上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重点骨干项目多。顺翔科技、枣庄港、济正保健品、捷利木业、超级市场等一批骨干项目、龙头企业促进了沙沟经济的迅猛发展。今年1-9月份,全镇实际利用外资3.68亿元,实际到位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122%和117%。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大。为确保特色产业发展,自以来,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整理土地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为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迅速。自至今,全镇共有总投资1.6亿元的济正保健品、总投资1.2亿元的枣庄港、总投资1.2亿元的顺翔科技、总投资1.2亿元的超级市场等4个过亿元企业,带动了沙沟镇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沙沟镇特色产业,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和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发展中也存在和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不合理,骨干企业少;第三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运行质量不高,经济效益差,缺乏特色和竞争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上级特色产业政策和资金的帮扶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等等。
今后,我镇将继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富民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做好三个方面结合文章,努力促使全镇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一)结合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逐步实现由农业、林业大镇向工业化城镇转变。
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强化工业兴镇意识,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上求突破。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不断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上做文章,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加大跟踪服务力度,对引资落地项目,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项奖惩,确保建设见效。不断拓宽招商新空间,狠抓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做到引资一个,落实一个,建成一个,达效一个,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
(二)结合市区城市规划,切实扩大城镇建设规模。
结合新城城区南扩、薛城城区南拓的市区城市规划,以个体经济为重点,发展私营经济主导型城镇。以民营企业发展为重点,在培植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求突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强镇富民”的战略措施来抓,扩大城镇建设规模,提高规划档次和建设水平。突出特色,强化功能,重点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工贸小区和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城郊型城镇。
(三)结合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充分发挥我镇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枣庄港建设,加快鲁南物流中心建设速度,继续加大张庄石榴山庄投入力度,积极挖掘镇内旅游资源,开展以铁道游击队基点村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加快城镇住宅示范区建设,大力改善住宅功能,搞好小康型住宅,使建设的总体水平有新的提高,同时因势利导,启动民资、外资,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在全镇形成千家万户搞个体、干民营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8元,较增长13%,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粮食生产情况。
xx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全县粮食总产84.7万吨,连续十年丰产增收。其中:夏粮单产500.9公斤,居全市第1位,连续7年超千斤;夏粮总产50.4万吨,首次突破10亿斤。,全县101.4万亩小麦,总产50.8万吨,平均亩产501.1公斤,连续8年超千斤,连续增产丰收。
(二)蔬菜瓜果生产情况。
xx县蔬菜瓜果品种主要包括西兰花、水果黄瓜、樱桃番茄、苦瓜、丝瓜、芥蓝、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西瓜、甜瓜等。年,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28.56万亩,总产量75718.6万公斤,总产值244405万元。其中:露地菜24.82万亩,产量60718.6万公斤;温室面积0.97万亩,产量25190万公斤;大中棚蔬菜面积1.45万亩,产量5800万公斤;小拱棚1.32万亩、产量4630万公斤26万亩。露地菜年平均产量为4200公斤/亩,2013年平均产量4700公斤/亩,每亩增产500公斤。其中:付井、周营、纸店、留福四乡镇大棚西瓜种植面积近4万亩,平均亩产达5000公斤。
(三)槐山药生产情况。
2013年,xx县槐山药种植面积20000亩,种植区域涵盖北城、东城、白集、新安集、纸店、莲池、范营等7个乡镇(办事处),以xx北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口、淮阳、西华、郸城等县市种植槐山药面积达30000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6000公斤,槐山药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四)高粱生产情况。
以xx县久酒中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2012年我县开始发展高粱种植。2013年,该公司在xx县及周边市、县种植酿酒高粱12万余亩,平均亩产750公斤,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优质酿酒高粱生产基地,其中在周营、赵德营等乡镇的11个行政村流转土地20900多亩,进行生态酿酒粮食(高梁、小麦)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周营乡建设一个与项目相配套的占地3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具有凉晒硬化场地,库房,职工生活服务设施和分筛、烘干、脱壳清理、灭菌、包装等多个车间的加工基地,与贵州茅台集团、台湾金门高粱酒厂、泸州老窖等酿酒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年提供酿酒高粱12000多吨。
截至目前,全县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家,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26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4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专业协会6个。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额达46亿元,合作社成员14万户,行业及生产经营范围涉及畜禽养殖、蔬菜、林果、粮食、秸秆利用、中药材、农机、沼气服务等多个门类。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1、周口金丝猴乳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周口永欣生猪农业产业化集群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集群,成功开发了一大批以优质面粉、糖制品、豆制品、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饮料制品等为主的广受市场欢迎的农产品,并逐步建成了“生产与销售相连接、本地与外地相沟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相接轨”的农产品大流通格局,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2、付井镇郭岗村是xx县177个重点贫困村之一。,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到户增收试点村,经村民民主评议,将大棚蔬菜种植作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该村塑料大棚发展到800余座,占地面积600亩,年可实现纯收入700万元左右。
3、北城以种植槐山药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8家,合作社种植面积12000亩。
4、北杨集乡林寨行政村在村支书林峰的带领下,村民以土地入股形式成立了xx县林家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林寨行政村的耕地实行了整村流转,以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规模种植为主,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5、xx县瑞丰园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槽集肖营行政村流转土地521亩,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山东金乡客商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辣椒加工厂及冷库。
6、周口市雪荣面粉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北城、石槽集乡流转土地12000亩,建立了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全县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一是以优质强筋小麦、油料作物、棉花生产为主的粮棉油产业。二是优质马铃薯、棚菜、槐山药、西瓜生产为主的蔬菜瓜果产业。三是以白术、白芍、薄荷、桔梗、牡丹、凤仙透骨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抓规模化,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把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全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规模化生产、特色化发展、区域化布局的思路,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突出抓好了东部酒用高粱种植、奶牛养殖、牛奶、大豆深加工,中部的订单优质小麦和小麦良种繁育,西北部的槐山药种植和南部的三粉、三辣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二)抓产业化,提高现代农业综合效益。
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强龙头、建基地、构载体,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金丝猴为主的牛奶、玉米、大豆深加工产业链;以雪荣面粉、掌柜食品等为主的面粉生产产业链;以三闸纺织、振东纺织为主的棉花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秋迪糖业为主的科技产业链。目前,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省级6家,带动了近50%的基地和8万农户走上了产业化经营之路,农民户均增收近2000元。
(三)抓标准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不断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加快“三个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一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突出抓好产地环境治理、生产技术规程、农产品质量检测三个重点环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坚持定期到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中型超市进行抽检,并配备专业检测人员,初步构建起了从生产基地到流通市场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目前,目前,全县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25万余亩,认证无公害食品18个、绿色食品3个,涉及小麦、高梁、蔬菜、水果、水产养殖、冰糖、面粉等产业。20,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个、产品4个、绿色食品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获得省级“放心菜示范单位”1个。三是抓好农产品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了农产品专项整治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并对农资市场定期专项整治,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2013年,我县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先进县。
构元镇位于旬阳县城东部,距旬阳县城14公里,地处汉江北岸,境内交通便捷,316国道贯通东西。东与关口镇相连,南与棕溪镇一水相邻,西接城关镇,北与白柳、双河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61.5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平均海拔920米,平均气温15℃,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镇内辖7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3397户,11959人,均为汉族居民,耕地总面积18634亩,森林覆盖率达68%,人均纯收入9729元。
近年来,构元镇把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科技兴农,突出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按照“稳粮、强烟、壮畜、扩芋、兴药和优果”的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在稳定粮油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烟草、畜牧、中药材、枇杷、柚子、狮头柑、蔬菜等产业,着力培育核桃、油桐、金银花、油牡丹、皂角后续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各类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按照“高标准建园、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的要求,坚持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办法,重点以群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牵总的羊山市级生态农业园区、万阳公司为龙头的清明河现代渔业园区,以谷多公司为引领的羊山特色种植酿造园区,以庆丰油脂为龙头的芝麻种植园区,以羊山民俗文化村建设为龙头的磨沟河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发园区。二是大力发展烟草产业。抓住放开烟叶收购价格上调的机遇,加大对村级烟草生产扶持力度,严格考核奖惩等措施,保持特色优质烟叶发展、烟农收入稳步增长和财政增税“三个不动摇”目标,加快推进全镇烟草产业稳步发展,抓好林相烤烟千亩村、每个村各建2个百亩以上烤烟生产小区,年种植烟草3000亩,实现产值780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发展畜牧业。把畜牧业列为主导产业,突出规范、生态发展,重点以生猪养殖、林下养鸡和养羊为主,以大鲵、甲鱼、山鸡、网箱养鱼等特种养殖为辅,已建成千头生猪养殖场9个,发展100头以上养猪大户60余户,121循环经济示范户512余户,实现年出栏商品猪3.8万头。发展林下养鸡1000只以上大户6户,存栏5000羽以上蛋鸡养殖大户2户。养羊大户50-100只的12户,存栏820只。养牛大户10-20头的3户。渔业生产势头良好。在万阳大鲵养殖水产公司的带动下,初步形成了磨沟流域为核心区的水产养殖基地,主要水产有大鲵、金樽、银樽、中华鳖、鲤鱼、草鱼等,大鲵产出8吨,产值1280万元,全镇实现渔业产量230吨,产值1642万元。四是注重打造林果产业品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山林经济。在构元社区发展柚子、枇杷、狮头柑系列产品和羊山村、林相村核桃等果品,截至目前,核桃种植面积达3000亩,枇杷面积500余亩,建成枇杷示范园1个、核桃示范园2个、柚子示范园1个。示范园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运用“畜沼园”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果树采用沼液沼渣施肥,果实采用套袋防病防嗮等一系列先进科学栽培技术,确保了园区内产品的品质。构元社区万花果园盛产的枇杷、柚子口感好,绿色、无公害、无污染、注册了“万花”果品商标,在全县已小有名气。五是努力发展蔬菜产业。以磨沟河流域的设施蔬菜和羊山高山露地蔬菜基地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黄瓜、辣椒、莲菜、甘蓝、四季豆、马铃薯等为主的蔬菜产业。近年来,年种植蔬菜4000亩,发展商品蔬菜1000亩。六是着力发展特色产业。把油桐、魔芋、中药材等产业列入全镇重要特色产业加以发展,已发展油桐3万亩、黄姜7000亩、魔芋余亩、金银花800亩、牡丹600亩。庆丰油脂有限公司发展订单种植芝麻6000亩,年加工“庆丰源”牌小磨香油150吨,还加工有花椒油、辣椒油、芝麻酱等产品,在国内市场销售供不应求。“秦蕾”牌金银茶已注册上市,提高了金银花附加值,实现年产值300余万元。目前,魔芋、中药材、皂角等产业虽然规模小,但发展前景较为可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镇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前农业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近年来,我镇虽然在农村基础设施上投入了不少资金,建设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但从现代农业生产来看,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耕地为陡坡地,水田旱地仅占1.8万亩耕地的30%左右,土地抗旱保土和生长能力差,水利设施不到位,存在靠天吃饭的现状。加之我镇山大人稀,通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全镇入村公路虽然覆盖了100%,但到组路未硬化路况条件差,许多地方无法正常通行,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无法运输出来,严重制约了我镇农业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科技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当前农业产业虽然在向园区化、科技型、现代化产业方向发展,但由于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劳动者素质较低及技术服务体制不健全,新型科学化耕作很难代替传统耕作手段,有机无公害促产增产方法很难替代化肥农药极端增产方式,修田造地以土养地的优良传统无法战胜急功近利人为降低土地地力的行为,导致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无法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仍无法摆脱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加之目前我镇产业发展正处于升级转型期,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部分农户思想相对保守,创新能力差,进入市场的主动性不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群众思想观念的不断转变,实施连片种植和规模养殖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能力不强,缺乏创新能力。对引进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有畏惧和排斥心理。同时小农思想观念强烈,缺乏诚信经营理念,一些食用性农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超标使用化肥、农药,非法添加激素等有害物质,直接降低产品内在质量,转基因技术的无序利用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生产、经营和销售,阻碍了产业健康发展。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偏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差;农业产、供、销、储、运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农业投入和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虽然各级各部门都出台了关于对种养业发展的奖励政策,但仍没有形成一个长效的制度,造成一段时间产业发展较快较好,一段时间又停滞不前的局面,甚至存在借发展项目套取政府发展资金的现象。当然,农业产业的发展离开项目的支撑,没有资金的投入农业产业的发展也上不了规模、档次,也只是小打小闹。镇财政也只是保机构运转,对农业产业的的投入有限。
三、对策与建议。
农业产业发展,应立足现有基础,依托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本着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原则,优化生产要素,加大全社会投入和财政扶持力度,集中发展适宜的优势产业。
(一)转变观念,推动发展。一方面,决策层和领导层要牢固树立“农业优先、产业支撑、园区引领、企业拉动、合作共赢”的理念,农业企业、合作社要树立“顺应市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农业产业生产者和农民要树立“以农为本、依托市场、科技先行、守土生财”的理念,从思想上为农业产业科学发展准确定位,为转型升级铺路奠基。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做法,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实现全镇农业产业的跨越发展。同时要紧盯市场,提升市场意识。要以市场为导向,弄清所经营的产业和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环境、市场条件和市场风险,做好产业规划和产品的现实规模和发展前景,牢固树立因地制宜,规划在先,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把农业产业规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确保农业产业速转升级,科学有序发展。
(二)强化基础,促进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合理确定扶持重点和发展方向,积极向相关涉农部门争取资金和项目支持,制定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促进转型升级。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进一步加大以40度以下耕地坡改梯、土地复垦、流域治理、基本农田保护为主的修田保地工程,以造林护林、保土涵养水源、节雨水窖、渠道、池塘、防护堤为主的水利工程,以机耕路、通户路为主的农业生产通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村组公路通行能力和水利化程度,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采取“大力引进、就地培养、搭建载体、建好平台”等措施,以培养职业农民为抓手,建立一支适应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同时,对适宜发展的优势项目,要组织专门的科技队伍和人员,做好全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优势产业规模发展。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政府推动、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农户参与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
(三)树立品牌,拉动发展。对发展前景好,群众发展热情高的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强力推进以群旺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引领禽类产业发展,做优构元土鸡蛋,羊山山鸡品牌,以羊山无公害露天蔬菜和磨沟河设施蔬菜品牌,以万阳特种养殖为引领的特色产业品牌,以谷多产业园为引领的种植养殖酿造品牌,以羊山清泉为引领的工业牌品,以庆丰油脂为引领农业产品深加工品牌,以万花果品为引领干鲜果品牌,以“秦蕾”金银花为引领的中医药品牌。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产品由初加工到深加工、精加工的发展转变,不断延长产业链,整体推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向范围更广、深度更深的方向发展,让优势产业做强做优。强力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及协会注册商标,加大品牌包装和营销,打响绿色生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率。同时依托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羊山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进程。
(四)强化服务,提升发展。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争取信贷、财政等部门的资金支持。协调农业银行、农商行等金融组织积极支持种植、养殖大户和头龙企业优先发展。二是抓好重点帮扶对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扶持特色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抓好重点户建设,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做大做强,成为为民增收、行业增收、财政增收的支柱型产业。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引进有一定知名度的加工企业入驻我镇,加快全镇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是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切实提高产业科技含量,需要通过培训,切实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和劳动水平,增强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五是强化引导和管理,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载体,也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的有效方法。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切实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引导和管理,让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切实发挥在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对市场信息的掌控能力,及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六是加快土地规范流转。镇、村两级干部无偿进行土地流转服务,当好土地“媒婆”,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流转方式,把一家一户的土地合理地流转出来,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领导,保障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农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统筹安排工作,落实建设计划,注重农业项目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时序性。明确责任人员,同步制定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新型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体系。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调。政府要从宏观着手,对农业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市场运营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有计划地组织生产,有组织地包装推介,有重点地培育名牌,打造构元品牌农业形象。各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技术推广体系的作用,将畜牧干部驻场包抓、农技干部抓点示范等工作机制引入农业产业建设中,夯实包抓责任和目标任务,确保培育任务高质量完成。各经营主体要建立健全现代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从经营主体内部做好纵向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三是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组织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十三五”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编制规划时要注重产业现状、发展潜力、提升空间等要素,体现前瞻性、可行性、特色性等特点;制定计划必须实事求是,要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指标紧密结合。四是科学评估,严格考核。制定考核办法,把发展情况、干部科技人员是否抓到户、服务到户作为评定工作实绩的主要内容。对抓好龙头企业、园区建设、大户发展、招商引资、市场销售成绩突出的有关人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创先争优,把农业产业发展纳入对单位和村绩效考核,以严格的考核奖惩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全县马铃薯年产量在xx--xx万吨之间其中外销量在xx万吨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马铃薯是xx县的第一大支柱产业xx广大山区人民既靠它解决吃饭问题又靠它解决花钱问题。
马铃薯作为xx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随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逐步形成的。在一九九六年以前,马铃薯播种面积还一直徘徊在xx万亩之前,当时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还是小麦,据19xx年xx月份调查,xx县北部干旱山区种植马铃薯每亩净收入xx元,而种植小麦每亩净收入只有xx元,种植马铃薯的效益是种植小麦的xx倍。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xx县历届党政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积极合理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农业部门在每年下达农作物播种指导性计划时,逐年扩大洋芋播种计划面积,使马铃薯播种面积从19xx年的xx万亩扩大到20xx年的xx万亩,增长了xx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也由xx%上升到xx%。因此,气候条件影响,市场经济调节和政府积极引导共同促成了xx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马铃薯第一大支柱产业的基础。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xx县种植的洋芋主要品种为x薯1号和小白花,其中x%为x薯1号,且该品种在当地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由于该品种长期没有更换,使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病毒病、晚疫病、旱疫病和环腐病等病害严重,产量急剧下滑。从19xx年开始,县上开始从xx县省农科院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基地陆续调进x薯8号、x薯1号等洋芋良种xx多万公斤,群众也通过多种渠道从xx等地购买和兑换洋芋良种,缓解了洋芋品种退化严重的现象,改变了洋芋品种单一的状况。为了从根本上改变xx县洋芋品种落后的现象,从20xx年开始,xx县农业局积极与前来xx县帮助扶贫的xx企业驻x代表处合作,共同开展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开创了xx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工作的新纪元。至20xx年,该项目共投入资金xx万元,其中x方投资xx万元,县自筹xx万元,在县农业局建立了副科级事业建制的县脱毒马铃薯繁育推广中心,组建了脱毒马铃薯组培室、日光培养室,在xx园艺场建立了脱毒马铃薯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育基地,共有脱毒苗培育原原种日光温室xx座,xx亩,原种培育防虫网棚xx亩,一级种繁育田xx多亩,购置了拖拉机、挖掘机、喷药机等全套的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修建了能存贮xx吨种薯的贮藏库一座,在周边地区与当地农户签订协议,建立了约xx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20xx年全县脱毒马铃薯良种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
当地洋芋栽培主要采用沟垄种植,采取种二空二、种一空一等模式,由于农民逐渐偿到了新品种和科学栽培管理所带来的甜头,加上农技人员的努力推广,耕作管理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测土配方施肥、叶面追肥、合理轮作倒茬、药剂拌种、土内施药、地膜覆盖、推广应用脱毒良种等科学实用技术的应用率逐渐提高,平均每年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xx万多亩次。
全县洋芋生产目前仍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总体科技应用水平比较低下,耕作管理相对粗放,洋芋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增产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而通过品种改良,科学配方施肥和精细管理,其至少还有20-50%的增产潜力。
随着洋芋种植面积的扩大,全县xx多万吨洋芋产量中,外销量在xx-xx万吨之间,洋芋产品的运销,带动了一大批当地农户,依靠贩运洋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收购网点遍布全县山区xx个乡镇,全县有3xx多户农户长期贩运洋芋,有较大规模的贩运户xx户,其中以沿岭乡农民张兵创办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规模最大,年销售洋芋xx万吨,销售收入xx万元,将洋芋运销到青海、新疆、广州、上海等地,为xx洋芋打出了品牌,树立了形象。xx县洋芋龙头企业除有xx乡的“xx省xx洋芋运销公司”外,还在本县的xx镇和xx乡各建立了一家洋芋淀粉加工厂,年加工精淀粉xx吨左右,预计消化吸收洋芋xx万吨左右,除此之外,附近再无洋芋产品加工企业。
防虫网棚面积达到xx亩平均每年需投入培育制种和示范推广经费xx万元。在生产目的上要打破小农经济的思想发展商品薯基地通过精耕细作和病虫害防治努力提高洋芋产量和质量力争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脱毒马铃薯新品种的繁育推广一方面提高单产一方面利用我县高海拔、气候较冷凉的特点力争把我县建成全州的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为xx州及xx等地提供洋芋良种增加群众收入。在全县建立洋芋良种繁育基地xx万亩至末期每年为本县及周边县市提供洋芋良种xx万吨。深度发展上要建立自己的洋芋加工大型龙头企业使洋芋在当地就能被加工转化增值以提升市场价格增加种植效益。由政府鼓励和领导扶持兴建洋芋加工龙头修企业2—3家年加工转化洋芋鲜薯xx万吨左右加工转化率达到20—25%。
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普遍出现了农业投入大、成本高、产出低、交益低、农民收入少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业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农产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区域化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由于长期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在处理农村与城市关系问题上,仍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存在“重城轻乡”的观念。国家用于“三农”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层政权运转、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大多需要由农民来负担,向农民取得过多,农民负担有增无减,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步推进城市化,加速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而是从体制、政策到各项管理制度上,都限制城镇的发展和劳动力的流动,尤其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我国工业化程度已经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城市化程度却只达到37.7%,比2019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还要低10.3%。我国目前人均gdp仅有900美元,但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农产品需求制约,最基本的原因是城镇农产品消费群体比重太小。我国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最根本的障碍是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2019年,我国农业gdp份额已经下降到15.2%,而农业就业份额仍高达50%。第一产业与非农产业人均创造gdp的比例已由1990年的3.9:1扩大到2019年的5.2:1。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民比重过大,导致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过低,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新阶段的“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必须以从根本上改变处理国家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为指导思想,必须改变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治的各种制度,减少农民,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发挥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帮助和带动作用。
近几年,在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连续减少的背景下,平均的农民纯收入之所以还能保持低速增长,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在增长。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发育要素市场和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管理,清理各地区制定的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改变重收费、轻服务的做法、要坚决纠正简单粗暴清退农民工的做法。当前要切实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农民工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等突出问题。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和治安管理工作等,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目前,党中央和国家都很重视,要想方设法解决“三农”问题,多次召开重要会议研究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树起乡镇企业发展大旗,重新规范理顺乡镇企业发展道路,重新认识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地位和发展趋势。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减少农民。中国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从长期看,应当允许农民自主选择。这样有利于解决城乡居民两种身份、就业和待遇不平等。
。
1.1.1区划概况。垣曲县又名舜乡,地处山西省南部,从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靠太行。县辖5个镇,6个乡,188个行政村,1277个自然村。全县国土面积达1620km2,辖区总人口为232500人,市区常住人口97300人,流动人口22300人。辖区东西相距最远65km,南北则为48km,总面积1620km2。人口密度约为143人/km2。
1.1.2地理与气候。地处华北大陆板块南面,鄂尔多斯地块和河淮地块接触部分的南方,中条断拱东北端东部,以黄河为界南面和河南省的渑池、新安县相隔。境内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环山,中部则是垣曲山间盆地,呈现出马蹄形,同时北宽南窄,从北向南倾斜,连接黄河谷地北岸。整体海拔位于600~800m范围内。全境72.24%为山区,面积达1170.80km2;25%是黄土台原区、丘陵;其余则为洪积、冲积平原区。气候方面而言,由于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天干旱多风,夏天多有偏南风雨量集中,冬天则盛行西北风少雪干燥,四季分明,春秋水分充沛。而垣曲,热量资源较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适宜很多农作物生长。
1.2.1垣曲县农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地位分析从农业的地位来看,2011~2013年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2013年较前两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基本维持在10%左右,全省维持在6%左右,垣曲县农业所占的份额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农业总量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工业增速放缓所致。此外,近三年垣曲县农业增幅逐年降低,分别为7.3%、5.6%和5.1%,全省增幅基本保持在6%左右,可以看出垣曲县农业的总量虽然在增加,但增幅却在逐年降低,说明农业的发展速度要整体落后于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农业起着稳定农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垣曲的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要继续加大发展力度。从全县的财政收入来看,2011-2012年大幅增长,2013年出现负增长,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5%。可以看出县财力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农业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从而更好发展。
1.2.2垣曲县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垣曲县已经形成了果、桑、畜、烟、菜、椒、菌、蜂八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但由于粮食面积过大,农业的增长效益不明显,农业的总体效益仍显不高,同时粮食种植面积过大、经营方式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在整个农业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全县农业“大而杂、全而小”,包含了传统农业的方方面面,经营分散、缺乏规划、效益不高的特点明显,规模化、园区化、集群化农业正处于形成阶段。所以发展优势高效农业,实现农民收入翻番是发展的核心任务,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升效益、发展特优农业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1.2.3垣曲县农民收入水平分析。2013年垣曲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水平,纵观发展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横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需要进行转型改善,具体的发展现状如下表。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其增幅基本与全省和全国同步。经营不集中和较低的'单位产值限制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仅仅能以农业为自己的基本收入来源。在农村经济总收入构成中,农业收入占了44.35%,外出务工收入占了21.65%,而农业收入主要来自出售产品收入。由以上分析可知,花大心思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重鼓励基地农业、园区农业和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农民收入到2015年和2020年的成倍增长,实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目标。从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带动的作用角度而言,垣曲县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典型的农业县。城镇化水平低下,使大量农村人口存在,一方面造成农村人口转移缓慢,收入难以大幅增长;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规模集中受限,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如果加强推动县城扩张,建设中心镇区,则农村会受益。调查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愿望是能融入县城或中心城镇,对城镇化建设有迫切的要求,这对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发展具有现实的作用。
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与限制条件分析。
2.1.1优良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垣曲县区位优越明显,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区域特色突出,发展潜力较大。矿产资源的丰富和集中分布,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铜选冶炼产业、缫丝业、炼焦业、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采选冶炼业、医药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工促农带动了特色农业发展。复杂的地形、气候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基础。
2.1.2便利的交通条件。垣曲县有便捷的交通,截止2014年,境内有长达78km的南同蒲铁路;纵贯全境的闻垣高速公路、省道王横线,还有侯马到焦作的公路干线、以及支线公路和多条简易公路,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循环体系,总里程达到1000km多。垣渑高速、晋运高速也处于前期筹建阶段。本县交通有南同蒲铁路礼———垣支线直通县城,闻—垣、东—济、北—赵、阳—店四条主干道与外接连接,东—济高速公路于2010年10月份通车运行。以县城为中心,与乡(镇)村之间村村通路已全部通车,交通十分便利。
2.1.4工业带动优势。垣曲工业化、城镇化将成为主要力量来驱动农业的高效发展,近年来工业产业的强力壮大,在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人口转移、增强县财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条件已经成熟,随着工业园区建设的稳步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的加快建设。
2.1.5政策优势。农村、农业发展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得到了各级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除了国家对农业进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业特色产业如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的支持力度。当下无疑是农业转型上档发展的重要阶段,煤焦、冶金、制造等领域的资金将会受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全县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影响,进入农业领域,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园区化、基地化和规模化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优越的政策环境和县委县政府明晰的发展思路以及强力的产业支持,将推动垣曲农业进入大跨越、大发展的新时期。
2.2垣曲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传统观念较浓,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覆盖面较小。垣曲农业目前虽然引入了先进的装备,但仍沿用传统农业的思维模式经营,以家庭分散经营的“一户多业、一地多品”的现象非常普遍,缺乏精细管理和规模发展;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思路以粮食为主,阻碍了精品农业、效益农业的发展,比较效益因此得不到提升,农民很难实现增收。“果、桑、畜、烟、菜、椒、菌、蜂”八大主导产业在整个农业中所占的比重过小,产业发展的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2.2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当下垣曲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如果想要实现再上一个“台阶”的目标,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近年来农业科技化、产业化进程在加快,但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而另一方面,虽然农产品在加工、储存、保鲜等方面进行了产业化的建设,但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对整个农业的推动促进作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太少,导致很大份额的农产品难以完成转化增值,这大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必须努力改变。
2.2.3农业生产要素流失,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农业投入受比较效益和城市极化作用,无法满足农业的发展条件,这一点在垣曲表现得更加明显。由于大量生产要素被工业所吸引,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农村年轻劳动力因此外流,最终留下从事劳作的劳动力最老高达80岁,50~60岁是主要劳动力。
2.2.4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发展面临着土地流转整合的困难。由于以家庭形式分散经营是目前的农村经营机制,所以只有改变土地流转、改善经营方式才能发展区域的连片规模。而这在目前很难快速高效实现。最近几年有约400家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状态较好,但很少真正实现规范经营。自发状态下的农业,很难实现高度的资源整合。各村镇缺乏产业发展的科学定位,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根据常委会的年度工作安排,4月下旬,在常委会的领导下,我委对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为全面准确掌握相关情况,我委组织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市场监督局等职能部门与枣林湾旅游度假区、马集镇、大仪镇负责人、部分农业园区经营者与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讨论交流,实地考察了苏胜现代农业园区、扬州嘉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惠清餐饮加工有限公司等农业园区和企业的经营情况,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不足。综合报告调查情况如下。
仪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分平原、丘陵、岗地3个地貌区,特色农业主要以林、果、茶、蔬等为主。从种植面积来看,目前全市共有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面积约为70.1万亩,其中主要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面积为10.9万亩左右,约占15.5%。从经济效益来看,201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为47.2亿元,其中主要农业特色产业产值为10.8亿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约为22.9%。
产品名称种植面积(亩)2018年产量(吨)2018年产值(万元)。
苗木25000—33135。
花卉3000—251。
茶叶3300052518000。
果品1500087542970。
蔬菜3000025890041038。
食用菌25501000013000。
近年来,市政府及涉农部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方针政策,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区域特色日益显现。围绕仪征比较优势,充分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壮大产业规模,重点打造林果茶蔬等产业,先后建成一批基础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了基础,比如枣林湾芍药园、新城三茅优质蔬果产业基地、刘集棚架优质梨园等。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稳步推进黑莓、蓝莓、樱桃、甜叶菊、瓜篓等新品种种植,区域产业特色初步显现。
——发展质态逐步提升。注重培育经营主体,立足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实现种养殖产业化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725个,登记家庭农场108户,并在扬州地区率先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注重品牌建设,创立“绿杨春”茶叶、“绿篱”无公害蔬菜等品牌,逐步提升特色农产品影响力。注重加强产学研合作,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常态化组织科技指导员下村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科技兴农步伐日益加快。
——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扎实开展大棚房整治,截至目前共完成整治57.13亩,有效规范了农用地使用管理工作,为特色农业后续发展预留了足够空间。强化招商引资,组织参加“农洽会”、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等活动,展示我市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吸引资本投入建设。注重宣传推介,积极参加农产品推介会、展销会、农业博览会等,扩大特色农产品知名度。
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能力不够强。数量方面。全市农业企业总体以小散户为主,目前,共有农业龙头企业83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31家,县级46家(近三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净增仅为1家);而与周边部分县市区相比,无论是总数还是质态均不占优势,龙头企业创建工作有待加强。效益方面。由于农业企业普遍投入大、见效慢,不少企业运营效益不够理想。以市级龙头企业扬州嘉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前后八年时间共投资八千多万,直到现在还未实现收支平衡。龙头企业运营尚且不易,很多小微企业更加困难。利益联结方面。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没有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据了解,全市只有马集惠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刚与农户之间开始订单谋划,具体由农户种植采摘,企业负责收购包销,形成相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其余企业除了提供就业外,在行业订单上与农户之间均挂钩不紧密或无挂钩,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显著。
2、特色产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一是规划缺失。全市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各个镇、园区该发展什么、突出什么,定位还不够清晰,“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优势未能充分显现。二是人才技术匮乏。科技带动能力相对不足,2018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6.6%,未达省均水平(68%)。同时,农业劳动力基本为农村“3860”人员,多数未接受过专业技术系统培训,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掌握不够,与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农民素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三是资金投入不足。一方面,农业企业普遍缺少资产抵押物,较难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还不够健全。据财政局相关口径统计,近三年财政投入农业特色产业资金分别为1165万元、1277万元、1060万元,资金投入增长不明显。与此同时,涉农资金较为分散,以前农开、水利、发改等项目资金并没有统筹向特色园区集中,资金整合力度还需加强。
3、农业园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布局较散。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备案的农业园294个,其中千亩以上33个,多数镇还没有规划形成拥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园区,不少农业园四处分散,未能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二是效益不高。据了解,全市农业园整体发展质态不够理想,机械化、自动化装备水平较低,且往往什么都种养、但什么都不精,效益普遍不高。此外,部分农业园存在圈地现象,很多土地流转多年却一直未形成有规模、有效益的农业企业,农用地亩均效益亟待提高。三是受限颇多。特色产业发展对气候、市场等因素依赖偏大,而自身抗风险能力又相对较差,受灾后常常难以为继。比如,2018年春节一场大雪,致使大仪不少农业生态园关停转行;又如,近年来食用菌市场饱和,刘集君祥等食用菌园区连年呈现亏损状态。
4、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品牌建设意识有待加强。据了解,2018年底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面积占食用农产品面积比率为42%,省农业农村厅规定此项指标明年需达到60%,完成压力偏大。绿色有机农产品认定比率不够高,致使部分农产品面向的消费层次偏低,真正拿得出手、叫得响的品牌较少。再以全市唯一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杨春茶”为例,仅月塘一地就有21家茶叶加工企业、11家小作坊使用该品牌,茶叶种植经营相对零散,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较少;同时,全市没有统一的品牌管理标准,市场上各类茶叶鱼龙混杂,优质茶叶也卖不上好价钱,一定程度影响了仪征茶叶的对外形象和声誉。市场开拓能力有待加强。以蔬菜为例,目前本地蔬菜基本上以农户零散种植为主,全市蔬菜供给60%以上需从外地调入,市场缺口较大。再以苗木为例,我市苗木种植基地与绿化公司直接相挂钩的很少,致使打造333省道、353省道绿化带,推动枣林湾全域绿化的林木很多都是从外地引进,本地苗木种植企业获益不够多。
5、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偏短。一方面,农副产品附加值不高。全市不少农副产品都还停留在原料出售阶段,精深加工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生产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且冷链设施较为不足,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销售流程,鲜果蔬储存和外销相对不便。据了解,全市真正具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储存运输能力的只有马集惠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全市不少特色企业都对农旅结合模式作了有益探索,但融合层次普遍偏浅,部分仅限于农业观光采摘,项目较为单一。同时,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服务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2018年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为64.8%,与省里要求的到2020年实现70%仍有提升空间。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举措,真正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挥“特”的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及此次调研情况,我委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以厘清工作思路为重点,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举措,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实现新提升。要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结合市情实际,认真分析全市各地域资源特点,以打造宁镇扬后花园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市级层面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工作,并指导各园区、镇编制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特色产业园区规划,明确年度目标、推进序时、项目招引等重点工作。要加强市级层面组织领导,针对机构改革后相关涉农部门职能发生转变的现状,同步建立完善林、果、茶、蔬等相关部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并进一步对现有的、分散在各部门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加强工作统筹,凝聚工作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政策促进和导向作用。要精准定位突出特色,立足各园区、镇特色产业现有基础,走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之路。比如马集可围绕黑莓产业、月塘围绕茶叶产业,按照三产融合发展思路,规划建设相关特色产业园区;新城可依托三茅蔬菜基地,结合中央厨房项目,打造以中央厨房为主、蔬菜产销一体化园区,大仪可做大做强有机农业产业园;等等。
二要以增强产业效益为目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增收惠民。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益。要积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发挥惠田黑莓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优势,吸引知名食品加工企业集聚,从市级层面打造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特色的产业园区,促进特色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要加强品牌建设。依托各类媒体和“芍药节”“茶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鼓励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定,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强化品牌维护和经营意识,譬如,市政府要积极引导绿杨春茶叶行业协会发挥职能作用,对品牌实行统一管理标准,并探索发展以茶叶种植、加工、采茶体验、茶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茶叶产业链,增加茶叶附加值。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抓住世园会建设契机,合理布局设施园艺、花卉苗木等项目,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以省园博会资源优势为基础,建立大型观光休闲平台,打造“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新名片。要坚持市场化发展理念,比如针对蔬菜本地供应偏少的问题,要引导激励市内蔬菜基地提高规模产量和品质,逐步提升特色农产品自给水平,降低市民生活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效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电子商务带动市场化、倒逼标准化。
三要以培育经营主体为抓手,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多元发展、利益共享。要坚持园区化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明确每个镇打造一个具有专业优势的千亩级农业特色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每个园区也要明确一到两个主导产业,而不是将原有的农业园进行简单的罗列糅合,避免产品趋同化。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既要对现有的农业特色企业进行提档升级,示范创建更多省级龙头企业;又要从市级层面建立平台定向招引特色农业企业,再吸引一批体量大、质态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来仪投资,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让真心发展农业的人进得来、让实实在在的农业项目建得好。要引导建立多元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并与农户之间采取保底收购、订单挂钩、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对具备一定规模、发展前景好的落实重点扶持措施;支持农户依法组建专业合作社,以示范社创建为导向,提升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带动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要以强化要素保障为基础,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坚持多措并举,研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逐步增强农业特色产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信心。一要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机构改革后农口条线统一管理农业项目资源的优势,将农业开发、水利投资、基地建设等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向符合区域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好的特色产业项目,并制定科学的评定标准,通过以奖代补,推动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要加强科技人才支撑。主动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配强配齐专业人才,比如,茶叶生产管理职能归属原农委下属单位林业站,但机构改革后,相关专业人员随林业站编制划入自然资源局,生产管理职能却仍在农业农村局,建议市政府加强统筹协调,保证特色产业管理人才配备到位。三要加强用地保障。探索开展低效农用地处置工作,建立土地流转联席会议制度,对用地达到一定面积的农业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严把项目环保、技术、投入、产出等关口,对征而不用、多征少用的土地进行整合,不断提高农业用地亩均效益。同时,积极为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争取农业设施用地指标,保护农业经营主体创业热情。
各县(市)、区政府,市直农口有关单位:
从4月7日开始,市政府副朱乃振将带领市直农口相关部门进行农业农村工作检查、调研,请各县(市)、区按要求进行准备。
一、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全面了解各县(市)、区对“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情况,掌握各地对绿色有机食品之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市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情况及下步工作安排。
二、调研主要内容。
1、备春耕生产情况。重点了解各地物资、资金准备情况,了解科技培训、科技支农、科技备耕情况。
2、抗旱措施。了解各地对抗春旱的思想、物资、科技准备情况,以及应对抗旱措施。
3、新农村建设典型。考察各地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了解各地今年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城乡统筹发展。调研各地对此项工作在机构、思路、目标、任务、措施等各方面安排部署和推进情况。
5、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了解农业驰名、著名商标品牌建设情况和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计划安排情况,了解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准备情况、龙头企业建设情况,以及绿色有机食品之都推进情况。
6、森林防火情况。了解今年各地应对干旱情况下森防物资、预案及演练情况。
三、调研方式。
调研采取实地考察、座谈、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县(市)至少要看3—4个现场,每个城区要看2—3个现场。座谈时要有乡镇、村和农业科技人员参加。汇报要重点突出农村工作会议后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和全年计划安排情况,汇报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四、参加调研人员。
市政府主管副,市农委、市水务局、市林业局、市农机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市城乡统筹办公室等单位主要领导,以及市政府办和市农委相关人员,参加调研人员12人左右。
五、调研日程安排。
4月7日早7:00从牡丹江市出发赴东宁县。
4月8日早7:30从东宁县出发赴穆棱市。
4月9日早7:30从穆棱市出发赴林口县,晚上返回牡丹江市。
4月10日赴海林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4月11日赴宁安市,下午返回牡丹江市。
4月12日—13日到东安区、西安区、阳明区、爱民区调研,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以上日程如有变化随时调整。
序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本身具有很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了适应学校的教学计划,本人作周庄镇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涉及周庄镇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
一、自然环境。
周庄镇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中东部,地处红石山南麓,并与五个乡镇毗邻。周庄镇山岭占55%,属丘陵地区。有净肠河、玉带河、乌江河、万泉河、燕子河5条主要河流蜿蜒流过。煤炭、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
全镇辖24个行政村,含61个自然村;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耕地4.7万余亩,人口37600,其中非农业人口占3600人。
周庄全镇以农业为主。建国前因陈旧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且作物单一,复种指数较低,种子劣,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生产率低,可以说是农业衰败,广大农民在饥饿中挣扎。
建国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至七八十年代部分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业生产出现了了生机勃勃的好势头。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矛盾、新问题。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镇政府落实中央政策,结合本镇特点,为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付诸努力。
粮食生产方面,积极进行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的改革。豫麦、郑麦、周麦等多个小麦优良品种以高产、稳产、抗病旱、穗粒大的特点使亩产达500多公斤;玉米新品种使得亩产在700公斤左右;政府出资引进9408红薯新品种并在全镇推广种植,亩产超过4000公斤。种植方法在传统的小麦玉米两年三熟的熟制下,进行新的作物组合,完成冬小麦、西瓜、白菜一年三种三熟的试验并积极推广。这些保持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和增长。
林业方面,切实履行中央的退耕还林政策,组织进行荒山绿化工作,倡导和先行植树造林活动,拍卖或承包宜林荒山荒滩等“四荒”。其中的通道绿化尤为瞩目,走在镇的主要道路上,满眼尽是绿色,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畜牧业方面,猪牛羊鸡是农户家庭饲养的主要牲畜禽。政府鼓励群众发展养殖并重视品种改良,多次引进猪和鸡的良种,有力地提升了群众的积极性并推进了畜牧的发展。各自然村出现了许多养殖专业户,并形成了十多个大型养猪厂和5000只以上养鸡场11个。近年来肉兔、长毛兔的养殖也有了飞速发展。
副业上,有农副加工、高中档家具制作、包工建筑、运输、收购、修理等。由于形式多样,这一部分也难于统计。但副业项目逐渐增多,从事人员的年收入也不断上升。渔业方面本镇的大面积水面较少,难以天然繁殖,适合发展坑塘养殖,这个方面正在逐渐被重视起来。
(二)做大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丘陵的周庄,最不乏石原材料。产青石故名的青石山,成为石材料加工的基地。周庄镇自1985年筹建第一座建材厂起,先后扩建和建立多个石材加工厂,总雇用职工200余人。
煤炭又是周庄的一大丰富的矿产资源。周庄煤矿1985年4月筹建,占地15.4亩,当时投资28万元,职工68人,正式投产后年产煤1.1万吨,产值660000元。后经扩建和技术革新,产煤量有了新突破。
而与煤炭相关的加工厂如洗煤厂、选煤厂也兴建起来。位于南王村南王洗煤厂总投资3000万,月建成并完成机器设备的安装继而开工投产。
另外,木器加工,钢模板出租业已形成很大的规模。
(三)发展非农产业。
镇政府一方面解放思想从思想上跳出“农”字,从非农领域寻找突破口,发展劳务输出等非农产业,最直接、最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认识到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把劳务输出作为一大产业发展壮大,凸显“打工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效益。这方面,政府还组织集中对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务工人员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增加他们的收入。
同时,镇政府依法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导土地适当集中,以满足部分家庭举家务工担心土地闲置荒废的需要。
近年来,晋中市部分资源性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全省煤炭企业重组整合的影响下,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在推进企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研究总结新形势下这些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成绩经验,更为市委、政府出台优越的政策提供依据,笔者深入我市这些转型企业中进行了详细调研。结果显示,晋中市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定位准确、形式多样、特点突出、成效明显,为我市的转型跨越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的效应。
一、现状及成因。
通过几年的努力,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呈加速增长势头,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目前,晋中市资源性企业总数达259个(主要是指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煤焦铁企业),转型投资现代农业企业达397个(包括年销售收入在50万元以下煤焦铁企业和部分工商企业),投资项目433个,其中:种植业项目127个(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28个,设施蔬菜3200亩,现代水果产业1万亩);养殖业项目73个(规模养殖小区达到37个);投资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23个(其中亿元以上的3个,5000万元--亿元的2个,3000--5000万元的4个,1000--3000万元的10个,1000万元以下的4个)。转资总额达到26亿元,年实现利润3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煤老板”变成“农老板”已成为晋中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晋中是我省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工业基础较好,民营经济发达,改革开放以来,造就了一大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民营企业。据该统计,全市民营工商资本闲置资金多达200亿元,为民营资本投资农业领域奠定了基础。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一些传统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从获取最大利润的角度考虑,大量民营工业资本急需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增长点。
二是投资农业项目盈利潜力较大。晋中市民营工商资本转资发展农业项目之前,大都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他们认为,目前除了少数产业外,多数工业行业如电线电缆、金属制品、建筑施工等盈利水平下降,许多工业产品利润已经很薄,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市场前景看好,再加上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这使他们对农业投资有了新的估价,意识到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潜力很大而且具有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市场。从调查情况看,转产项目普遍赢利情况较好,这些项目相比传统工业项目总体赢利能力提高。用一名企业家的话说:赶上好年头赚大钱,赶不上好年头也不赔钱。再加上晋中市地省城附近,靠近巨大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消费市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些,使民营企业家敏锐地看到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正当其时。
三是投资农业项目的环境越来越好。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目前全社会重视发展农业、反哺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业投资项目在土地、资金、电力等方面给予倾斜,使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有利。晋中市委、市政府把握机遇,加强引导服务,强化政策扶持,对转型发展现代农业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形式和特点。
1、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为突破口,产业整体转型,地下支持地上。
介休市维群现代新农业园有限公司为煤焦生产企业,在积累一定资金的基础上,依托地下优势,拓展地上“黑转绿”,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开始了以地下资源武装地上资源、以黑色资源培育绿色资源、以有限资源发展无限资源之路,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发展高效农业经济园区。该园区占地710亩,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周边农户实现科技致富的农业项目。项目总投资8755万元,拟建设集种植、养殖、良种繁育及沼气工程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目前,200个大棚已经见效,由于采取了最新的大棚技术,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每个日光能温室年收入达4-5万元,每个移动式大棚年收入近万元。山西左权宏远煤化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山西宏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生物质生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及制品项目”。主要是以绿色植物替代石油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其70%的原料来源于农业经济作物——蓖麻。巨大的需求量可带动山区、干旱地区蓖麻的大规模种植,从而大幅度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为解决贫困山区的三农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项目总投资14460万元,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聚十一酰胺植物工程塑料1000吨,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2340万元,利税11165万元,利润8546万元。目前已带动种植蓖麻500亩。另外介休大佛寺煤业集团的老总任长生,现在已经计划周转1000多亩土地,规划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园;还有介休路鑫集团,已经流转了1200亩土地,目前也将规划发展一个现代农业园。
2、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切入点,实施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
近几年来,我市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加上市、县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高效现代畜牧养殖业已经显现。鉴于这种情况,煤焦等领域转型的企业看到了商机,也为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找到了切入点。目前,我市近万头规模以上的猪场达到19个,而且发展的势头还很猛,正在办理土地等事宜的还有多家企业。其中:介休市帅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由当地一家大型洗煤厂转型而来,公司从注册以来,以生猪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持,采取“猪-污-沼-肥-种-加”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科技养殖。公司设计总投资5000余万元,分两期完成。目前已经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现代化高标准的养殖区(年出栏1.5万头生猪,种猪1500头)和采用山东寿光技术的日光温室大棚40个(长130米宽10米下地0.6米),并引进北京菲涅尔科技有限公司的1200立方的沼气项目(土建已经全部完工),从而达到年产沼气30万立方,不仅够公司自己使用,还可以向周围村庄500户提供沼气作为生活燃料。该项目全部建成后,猪场的规模将增至年出栏生猪30000头,优质种猪3000头,资产总值达2741.38万元,净资产2121.82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达694万元,税后利润204.69万元。山西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落于昔阳县大寨镇阳坡村,占地75亩,是我市一个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它的前身是山西厚基伟业商贸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煤炭开采业。经过近四年时间的产业转型发展,现在总投资4800余万元的2万头种猪繁殖基地已初具规模。年出栏商品猪已达30余万头,年可转化玉米等农产品量1200余吨,企业可新增原料基地200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现在另一个占地40亩的畜禽定点屠宰项目也在紧张的筹建之中。目前,公司+农户式的商品猪养殖格局也已成,并且走出了畜禽养殖、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化产业和系列化经营的发展路子,一条产、供、储、消一条龙企业在宋以斌董事长的带领下崛起于晋中大地。
3、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主攻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软肋,在这个行业里隐藏着很多的商机,特别是在小杂粮、玉米、干果加工上至今没有一个高标准的产业链加工企业,从事加工的企业发展缓慢,产品都是很一般的初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为此,一些有眼光的转型企业开始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大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榆次德御农贸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前身是煤矿企业,投资1400多万元,建成晋中市规模较大的小杂粮深加工企业。目前正同中国食品公司、有关科研院校引进小杂粮加工项目,打破小杂粮难于发展的瓶颈。和顺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是由煤矿转型的企业,该企业投资了近亿元建设中药饮品加工厂和五万亩药材基地。目前发展良好,对当地的带动能力很大。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由当地煤炭运销公司兼办的玉米深加工企业。目前加工玉米达到20万吨,其中生产淀粉12万吨、饲料混合粉5万吨、口服葡萄糖3万吨。另外,灵石县的房阿强以前是个煤老板,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山西强隆农产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他表示,要把灵石县丰富的核桃资源进行深加工,把核桃作成一篇大文章。目前,这个位于灵石县英武乡平泉村的现代化企业一期工程已经完工,1000吨精品鲜核桃仁和1500吨琥珀核桃仁生产线已经投入生产,二期300吨核桃油生产线也正在建设之中。
4、以建设生态庄园经济为创业舞台,多元化发展,全方位转型。
左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整体搬迁行政村19个,自然村119个,如何引导私营资本和先进的生产要素向闲置资源转移,左权县创立了生态庄园经济,给资源型企业提供了创业的舞台。到目前为止,该县三年累计开发生态庄园经济183处,主要有规模种植、特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以及多种经营综合开发模式,着力培育加工转化型的生态庄园,通过扶植农业产业化加工龙头带动种养殖产业发展。支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具有文化气息的生态庄园。在整个开发中,资源型企业(主要包括铁、铝矿业和工商企业)占到总数的40%,截止累计完成民营投资8727万元。经营规模33万亩,其中发展经济林2.4万亩、生态林3.4万亩,养殖畜禽5.8万头(只)。目前一些种植、养殖庄园已经开始见到效益,据统计,20全县生态庄园为普通农民提供就业岗位4860多个,累计雇佣农民长期工600多人,人均收入8000多元,约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4倍。用群众的话说就是:“老板进了深山,四荒披上绿装,农民富了钱包,旧村变成新庄”
三、做法与措施。
1、提高认识,科学谋划。早在几年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已经认识到,壮大本市经济,必须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民营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引导民营资本向种、养、加等农业领域拓展,这是打造晋中市经济持续发展后劲的潜力所在。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动员会、现场经验交流会,利用广播新闻广泛宣传等措施,积极推进民营工商资本投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同时,科学谋划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围绕设施蔬菜、畜牧养殖、干果经济林、小杂粮四大产业确定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带建设方案。为建立具有晋中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奠定了基础。
2、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市委、市政府着重抓了介休维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灵石县绿宝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山西佑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左权桐峪铁矿企业等4个典型企业,通过现身说法,算帐对比,推动资源型企业投资现代农业,大力搞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市政府还多次召开民营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现场会,重点介绍转型企业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多次组织有转型意向的资源型民营企业家到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参观取经。通过典型引路,激发了一批企业老板向现代农业投资的热情。
3、政策倾斜,大力扶持。介休市政府实行了鼓励和扶持民营资本转资农业项目的优惠办法、对民营资本转资农业的奖励办法。如在种植政策方面,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民稳定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对新建1个温室(占地1亩以上)给予2万元贴息补助的优惠政策。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连片建设规模达到30个、50个、100个的重点村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现金奖励;并对发展1个温室奖励1000元,用于道路、水、电等设施的完善,共发放资金150万元。同时对生产资料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实行优惠补贴。在养殖政策方面,市政府制定了对年出栏200头--2000头的养猪场,分别贷款2万--100万,优先征用土地,酌情减免税费等。左权县制定了《左权县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施办法》、《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左权县生态庄园经济开发所涉土地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积极引导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鼓励向非煤产业领域转型,上马地面企业。
4、强化服务,排忧解难。市、县政府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成立了科技服务小分队,专门为转型企业搞好相关科技服务,并与省、市大专院校联姻结对,重点解决生产中的科技难题。由市畜牧局搭桥,中国大北农科技集团与灵石县陆宇煤化有限公司转型的高新养殖专业合作社强强连手,聘用1名研究生和6名大学本科生,对年出栏13000头的规模养猪场进行技术托管,全程服务,为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市政府多次组织企业参加不同的农产品展示会,为企业走向市场架桥铺路。同时为提高农产品在京津等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天津、北京、上海、武汉等市设立办事处,推介本市产品。另外,为把市场信息及时准确传递给企业,在《晋商农网》建立了农业项目及产品信息站,定期播出农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动态,为转型企业提供信息与技术服务。
四、问题和困难。
1、发展现代农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一是土地流转机制还不规范。土地流转性质不稳定,土地也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无法扩股作价抵押贷款。二是已出台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从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够,转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融资困难,税收、规费等收取不够规范和合理。三是风险保险投保难。目前保险公司因风险大,保险费低,经营亏损面大,不愿承担保险。
2、转型现代农业的环境还不理想。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硬环境”比较差,基地缺水、缺路比较普遍,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而改善的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农业加工园区集约化程度不高,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难以落实用地,有项目无土地的现象较普遍。另外各部门为保证财政、税务、费用任务的完成,稽查、检查有增无减,投资环境有不太理想。
3、投资现代农业的资金还不充足。农业企业比资源型企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企业普遍需要再次融资,而农业企业在再融资时评估价值低,得不到金融部门的有力支持,所以特别需要政策扶持、资金倾斜。
4、搞好现代农业的技术配套服务还不全面。资源型企业改变发展方式,投资现代农业,都是属于“外行人”,需要全方位的科技力量投入,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技术配套服务,从而保证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的可持续性。
五、思考与建议。
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根据山西省情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也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企业的不懈努力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支持。
1、积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快企业转型的必要性。晋中市的介休市、灵石县是两个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形势严峻等问题,急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的资源观,改变对资源的传统认识和习惯性思维定势。因此,应进一步引导企业破除小富即安的观念,增强危机感,引导企业二次创业,引导民间资本与发展新兴产业、潜力产业、接续替代产业对接,引导企业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从单纯加工生产向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企业转型。
2、分类指导,逐步探索不同的转型模式。有关职能部门应把促进企业转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的不同规模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产业特点,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各种不同的转型模式,引导企业根据自身实际予以实施。一是向产业集群竞合共赢方向转型;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向自主创新转型;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向品牌经营转型。
3、加大对转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实施转型发展的企业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加大扶持优惠力度,建立财政专项资金,并予以优先担保贷款优惠和项目审批,从政策层面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4、找准方向,选好转型项目。转型企业应依托主业,积累资金实力,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发展。要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形式,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预测,选好转型项目。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避免过早的淘汰,尤其要避免煤焦铁转型出现大量雷同现象,防止恶性竞争。
5、健全完善政府服务体系,提高办事效率。一是提高办事效率,简化项目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发展营造宽松环境。二是完善银行信贷机制和担保体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缓解转型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积极扶持转型企业融资上市工作。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台湾良种29个,引进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gongzuobaogao/24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