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汇报(实用16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汇报(实用16篇)



服务月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其中可以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服务月活动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服务月策划有所启发。

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精神和《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及卫生厅《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为了更好的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更有效地减轻群众负担,随着国家和省、市对卫生事业资金设备的投入,我县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就我县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国家发改委给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0万元,建设阳峪、峰阳、注泔三所中心卫生院,建成已投入使用。

二、国家发改委给我县25个乡镇卫生院配发医疗设备25个品种,价值300余万元。

三、,国家给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20万元,建设乡镇卫生院九所(阳洪、灵源、杨汉、漠西、周城、临平、石牛、关头、梁山),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省卫生厅给我县县医院配发设备5个品种,(多参数监护仪、口导心电图机、万能手术床、高频电刀、除颤监护仪),价值万余元。

五、省卫生厅给我县乾陵卫生院配发救护车1辆,临平中心卫生院配发胃镜1台。

六、省厅为我县415个村级卫生室,每室配发3000元设备,现已逐步配发到位。

七、国债投资270万元,建设8所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大杨、大墙、薛录、马连、姜村、王村、长留、梁村)国债资金与灾建资金捆绑使用。

八、灾后重建项目为我县投资7112万元,建设25所乡镇卫生院及县中医院、县妇幼院。项目正在设计及招投标阶段。

九、省厅给我县卫生院救护车四辆,胃镜3台,价值50余万元。

十、省上为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室配套资金1万元,我县正在规范建设之中。

卫生单位的设备投入是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使县级医疗单位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硬件设施有了显著的.改善,改变了就医环境,提高了救治水平,实实在在解决了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关爱,是重视民生、惠民的又一举措。

存在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按照每千人拥有3名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求,乾县有人口约60万人,应配卫技人员1800余人,现有卫技人员1240人,尚差600余人。

2、由于卫技人员缺乏,配套的一些设备闲置,不能投入使用。

3、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比较严重。

建议: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惠民政策的出台,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如下:

1、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专业人才及大学生到县乡级医疗单位,使县乡两级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2、科技三下乡及对口支援落到实处。

3、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长期培养规划和短期培训相结合。

4、硬件设备的配套要切合实际,并与专业人才结构相结合。

5、村级卫生室应规范建设,严防乱建,应像建设村级党员活动室一样,建设村级卫生室,这样才使国家的资金投入与设备投入为一体。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20xx年1月6日下午,在市疾控中心10楼会议室召开了20xx年第四次暨20xx年第一次工作例会。

20xx年1月xx日—18日在市中医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暨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培训会。

20xx年1月19日指导中心及成员单位业务人员和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一起到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1个单位学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20xx年2月9日在疾控中心10楼会议室召开了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召开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研讨会。

20xx年2月22日市疾控中心12楼会议室召开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培训。

20xx年3月19日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宣传会。

20xx年5月5日召开20xx年第三次指导中心工作例会。

20xx年5月8日在市老君乡卫生院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培训。

20xx年2月至4月对我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20xx年第一季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暨慢病防控工作督导和培训。

20xx年4月—6月开展我市20xx年第二季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导工作。

20xx年5月9日—6月20月对我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半年考核。

1、半年考核。

为更好地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提高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规范性和真实性,提升我市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服务能力,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导中心组织各成员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于20xx年5月9日—6月20月对全市47个项目实施单位进行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半年绩效考核与督导。

我市的信息管理采取的各项目实施单位汇总数据,报所辖片区,再由片区报给市指导中心,指导中心汇总后,由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和卫生局公卫科审核后报成都市指导中心。

1、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社区居民的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公共卫生服务中来。

2、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3、配套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4、落实各项服务规范、强化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

5、各项目实施单位要进一步做好档案清理完善工作,正确使用表单,补充漏、缺项和逻辑性错误的档案,提高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6、及时上网更新变更的信息、录入随访记录和新增的健康档案资料,做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资料一致。

7、居民健康档案要及时归档,按以下顺序:封面―个人基本信息―每年的健康体检表、辅检单、转诊单、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自我评估表、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慢性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知情同意书等等,按时间先后顺序归档。

8、进一步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提高慢病患者发现率。

9、认真清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情况,杜绝出现管理率大于等于100%的现象;对于老年人辅检漏缺项的单位及时找出原因,来年补上;积极开展老年人中医健康服务工作。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回顾20xx—20xx学年的第一学期,就业服务部在团总支学生会的指导和带领下,本着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积极配合学院团总支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并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积极、创新地在同学中间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部门特色性活动,在活跃我院文化氛围的同时,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同和肯定。

(一)工作目标:

1.协助辅导员开展毕业生的各类工作,进行毕业生信息采集以及档案袋的发放,保持与就业委员会的关系,同济毕业生毕业后的发展去向,协助学校开展各类就业调查活动,及时更新网站就业信息,关注招生信息,协助学校举办各类招聘会,分发就业专刊。

2.我们将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有关的法规政策,根据学校办学方针负责拟订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法。

3.维护就业管理系统,编报全院毕业生就业方案,及时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及就业方案。

4.开展毕业生教育和就业指导:进行辅导员培训,组织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讲座,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有关指导和咨询。

5.认真处理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来访和来函,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向毕业生发,为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开辟更多的道路。

6.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的宗旨,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意识”为目标,尽心尽力服务于毕业生。

(二)常规工作:

1.学习解读上级团组织文件精神,开展学习型活动。

2.常规例会与开展有关就业服务部门特色的活动。

3.开展部门内部建设活动,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4.协助学生会其他部门开展工作,使各部门工作更好的完成。

6.在学校d楼绘制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会就业服务部的展板,发布关于大学生就业的信息。

“凯德广场杯”校园营销大赛。

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就业服务部特此举办“凯德广场杯”校园营销大赛,为我们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汇报

xx年,高新区汪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严格按照《关于做好20xx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辽卫发【20xx】51号)文件的规定开展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我中心以糖尿病、高血压的规范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及精神病、结核病患者的规范管理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妇保、儿保、计划免疫与老年人体检与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20xx,国家规定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为40元,按照12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进行拨款。我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人口为5.83万人,截止到20xx年12月末,我中心全面完成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因高新区不是独立的行政区,高新区的卫生监督工作由立山区承担)。高新区已经拨付我中心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资金126.98万元,到位率为55%。

20xx年我中心为辖区内居民建立纸质版健康档案5.42万份,已经建立电子档案3.54万份,基本完成鞍山市建档率达到80%以上的要求(齐大山镇齐欣、齐矿与齐选3个社区与桃山庄村的健康档案一致在立山区管理,未交付我中心)。

20xx年,为高新区60岁以上老人进行系统的健康体检9818人,按辽宁省标准对老人进行血常规、肝功、血脂、血糖、心电图、b超、x光等检查。对老人的健康情况进行系统评估,为每一位体检老人书写健康体检报告,及时将老人的体检结果返回各社区与村部。对高新区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进行中医中药健康指导,纠正一部分老人中存在的中药无毒不听从医生指导随便用药的倾向,指导他们合理服药,为老人的健康提供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正确的健康生活理念,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

20xx年,按照国家慢病管理规定,我中心对高新区内5460名高血压与3081名糖尿病患者进行每季度一次的随访,及时跟踪他们的血压与血糖变化情况,对他们的服药、饮食进行健康指导,延迟高血压、糖尿病合并症的出现时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其中,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3880人次,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2188人次。高血压与糖尿病的规范管理达标率超过35%。

同时,我中心充分利用10月份鞍山市分级诊疗工作全面开展的契机,主动与分级诊疗上级对口医院鞍山市肿瘤医院医务科联系配合,开展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宣传,充分利用健康体检的契机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相关的医疗、预防、生活保健常识,减轻这2类慢性病及其合并症的危害,保证他们生活质量。

(一)、20xx年,我中心的计划免疫接种门诊于10月份正式开诊。该门诊完全按照辽宁省规范计划免疫接种门诊的科室布置、人员配备的标准进行计划免疫工作。新的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包括候诊室、登记室、核对与接种4个窗口,设立了候诊区、留观区、资料室,配备4名医务人员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工作,接种门诊的硬件和软件配备达到省规范计划免疫接种门诊要求。20xx年,我中心对辖区内2334名0-6岁儿童进行计划免疫接种11478人次(不含齐大山防保站)。

(二)、20xx年,我中心新建儿童保健册386份;为辖区内新生儿童进行访视、健康体检近350人次;抽调专人利用半年时间对辖区内的全部幼儿园进行幼儿健康体检119xx次。

(三)、20xx年,我中心为辖区内346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按辽宁省孕产妇期间免费检查的时间和项目对346名孕妇开展免费检查。同时利用下午时间对高新区内产妇进行随访,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帮助产妇进行产后体质体质恢复。

我中心充分利用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免费健康体检的时机,采取深入社区、农村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20xx年,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12次,健康咨询8次,滚动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9份。与鞍山市肿瘤医院积极配合,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治疗、肿瘤的早期发现与预防等相关知识的宣传;聘请鞍钢铁东总院的眼科邱主任深入中港社区开展糖尿病眼病、老年性白内障与青光眼等眼科顽症的预防与治疗讲座与咨询,获得居民一致好评。

20xx年,结合高新区重症精神病、结核病实际分布情况,我中心与高新区文教卫生局、街道、齐大山镇、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全面开展重症精神病的普查工作;同时加强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网络直报管理工作。针对春季、夏季传染病多发的趋势,有针对性的对辖区内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与健康体检,避免发生重大疾病的流行。

20xx年,我中心对辖区内116名患有重症精神病的居民基本情况逐一进行摸底调查,与鞍山市精神康复医院逐一核对,规范重症精神病人的管理。

我中心严格执行鞍山市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对所使用的基本药物全部在辽宁省基药统一采购平台进行采购,基本药物实行零加价。

20xx年,我中心积极配合高新区各部门开展医疗、保健工作。我中心在高新区参加市运动会运动员体检、9.9老年节狮子杯舞蹈比赛、春季防火救灾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医疗部门的后勤保障作用,为活动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以上九方面是我中心20xx年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情况完成总结。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xxxx年度xxxx县城乡社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任务及考核标准》各《xxxx年度xxxx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任务及考核标准》的要求,在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及县妇保院、xxxx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我中心结合xxxx实际情况,xxxx年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制度、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认真开展“六位一体”社区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现就我中心在xxxx年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xxxx镇地处xxxx县东部,居江南平原中心,全镇面积。平方公里,距县城灵溪。公里;全镇共有。个行政村、八个居民区,总人中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60岁以上人数。人,0-7岁儿童。人,外来人口约。人,农业人口。人,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约6%。

xxxx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职工95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2人,占全院职工的86.3%,其中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61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3人,执业医师28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执业护士21人,初级卫技人员54人,全科医师6人,正在培训7人。

镇设有一个中心,两个站,村卫生室23家,个体诊所5家,全镇责任医生共有21人,协管员8人,联络员27人,为辖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基本医疗、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医疗服务范围为xxxx区域及周边乡镇,人口约12万人。

xxxx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镇责任医生和云岩卫生院开展一年四次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督查和指导;中心建立健康档案10851份,规范性慢病管理3787人,其中高血压3313人,占8.02%,糖尿病294人,占0.70%。年度体检应检30767人,实际体检20651人,体检率达67%。责任医生团队免费上门服务20495次。

1、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按照《浙江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据xxxx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在原有卫生资源分布的基础上,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区划、服务半径及居民出行15分钟可到达的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目前一个中心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标识清晰,布局设置合理。均开展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性卫生健康服务。

按辖区内人口数1000-1500人的标准配备了21名社区责任医生,每个责任医生团队均具有执业助理以上资格人员为队长。本中心制定全员培训计划,各社区责任医生都参加县卫生局组织的农村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其中80%通过市卫生局组织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或正在培训,包括中医、中药、预防医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选送技术骨干到市级医院重点培养,逐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4、有序推进组织管理工作。

(1)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办公室,由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接受上级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督导社区责任医生各项服务工作的落实,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制定责任医生团队协作与沟通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全科团队服务方式,逐步向片区推广团队服务模式。

(2)按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建立健全责任医生团队会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重点疾病管理等制度,以及各项操作规程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章可循,并结合考核方案逐一落实。

(3)各科室分布示意图上墙公示,咨询服务措施有分诊台,就医流程、健康处方等,服务时间、服务项目、价格、各项惠民措施等一一上墙公示,方便群众就医。

(5)制定xxxx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一体化管理文件,健全中心对站的管理考核机制。

5、以群众满意为基准,深化社区卫生服务。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关爱弱势群体,开展爱心服务、巡回义诊活动。爱心门诊服务对象:全镇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就诊时凭证免挂号费、诊疗费、注射费及其他手术、检查费用,药品零利润提供。辖区内60岁以上服务对象免费健康体检一年一次,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同时在社区、敬老院开展巡回医疗义诊活动,义诊同时,认真制作各种宣传图片,精心编写各种农村常见病健康教育资料5份,举办健康教育讲座12次,帮助群众树立自我防病和自我保健的意识,社会反响良好。

(2)公示社区责任医生团队,社区责任医生照片、联系方式等公示于社区、村的健康教育宣传栏上,同时印发责任医生联系名片,注明责任姓名、联系电话等,便于提供服务、接受监督。

(3)结合参保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开展社区居民健康调查,积极推行责任医生制度和团队服务模式,与市、县级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准确及时收集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动态跟踪管理,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

(4)实行重点人群服务,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定期跟踪服务(我中心为温州市慢病管理试点单位),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定期随访服务,实行动态管理,结核病、肝炎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社区管理,以慢病人群、特困、残疾人、低保、五保户等群体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提高疾病知晓率、控制率、服药率,管理高血压3313人,肿瘤42人,糖尿病294人,冠心病15人,脑卒中36人,精神病人63人,肺结核24人,及时做好档案薄册登记。对慢性病进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或解除他们的病痛,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5)统一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张贴健康教育宣传画报,结合创建工作,责任医生深入社区、家庭、学校及公开场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各村社区责任医生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课,普及各项健康知识。今年共计刊出健康宣传画11期,更换宣传橱窗35xxxx4期,健康教育讲座12次,开展卫生日活动13次。卫生知识问卷调查一次,制作健康处方15种5万多份。发放各类健康知识宣传资料3万余份。内容有艾滋病等性病防治知识、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心理卫生知识等。

(7)各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推进,妇幼保健工作的各类指标均达到或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儿童计免接种率100%,3岁以下儿童系管率97%,孕产妇系管率91%,妇女病普查1679人次。

(8)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今年我中心继续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重新修订了传染病防治管理制度。对全体职工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并考核,做到人人知晓,事事落实。同时我中心已于xxxx年完成了传染病信息网络的建设。

1、xxxx年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公共卫生财政、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缺乏,全科医师培训需要一个过程,全员聘用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尚有待政策的支持和措施的完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政府部门支持力度有限,上门建档服务阻力大,信息化建设急需推进。

2、今后打算:争取以政府为主导,强化职能,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宣传—吸引—再宣传,以逐步改变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陈旧观念,促使其自愿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来;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尽快启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创新运行机制,启动信息化建设,政策配套,实行内部激励,外部监管,分级医疗,社区首诊制等,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在xxxx县卫生局、县疾控中心、县妇保院等各级领导的督促和指导下,我们将以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省、市医保局统一部署安排,湖口县积极推进医保事务服务便利化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有关要求,推进了经办服务能力提升,提高了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满意度。

20xx年以来,湖口县按照“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村有点”目标要求,大力推进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保事务服务网点的全覆盖。县政府成立深化医保改革领导小组,县财政安排17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建设。到5月30日,县医保事务中心基本完成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建设,畅通了窗口服务、自助服务、电话服务、网厅服务等四条医保服务渠道,实现了传统服务与智能服务的创新并行。12个乡镇全部建设了医保事务服务站,安排了医保专职工作人员,可以办理20项医保服务事项;150个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医保事务服务点,明确了医保经办工作人员,能够办理和帮办代办16项医保服务事项。拿老百姓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医保很方便,“村民办医保,不用村外跑”。

(一)基本情况

20xx年,湖口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67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8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87万人。在20xx年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基础上,同年与全国全省同期开展了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并于当年实现了首例患者省外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极大了方便了患者异地就医。20xx年,全县共办理了6589人次异地就医结算备案登记,其中,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备案登记3496人次,结算报销3496人次,报销金额3280.65万元,涉及26个省市,全国465家定点医院;省内跨市异地就医住院1912人次,结算报销1715.6万元;特慢病门诊就诊803人,报销198.26万元。20xx年省外参保患者到我县就医28人次,费用报销83135.12元;市外省内参保患者到我县就医505人次,报销647909.01元。我县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呈现了备案人数逐月增长,结算成功频次增加,异地结算费用增大的趋势。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改变了过去患者费用报销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大,个人往返奔波劳累的问题,真正让患者省时、省心、省力、减少资金垫付压力,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参保地经办机构的业务量,并有效杜绝了利用假的发票骗保事件的发生,参保患者及医保经办机构都成为了有利方,达到了双赢。

(二)主要做法

1、将重点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与全国及省内其他县市同步实现结算。目前,湖口县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共有2家医院,分别为湖口县人民医院和湖口县中医医院。

2、加强异地联网结算宣传、培训工作。一是以医保经办窗口、协议医疗机构医保窗口等作为宣传主阵地,投放宣传折页,与参保单位及群众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宣传政策,解疑释惑,让群众充分了解此项政策。二是开展医保宣传月活动,在湖口县大市场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合设置宣传点,发放宣传折页及悬挂宣传标语宣传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三是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群众讲清政策要点、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备案条件、办理流程,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及时就医诊治和顺利结算。四是及时传达学习异地就医联网结算会议精神和先进经验,详细了解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的政策规定、基金结算、就诊报销流程等主要内容,同时,积极安排业务人员参加市局组织的“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工作业务培训会。

3、做好异地就医备案工作。先备案是实现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的前提条件。湖口县按照“放管服”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四类人群无障碍备案。这四类人群包括:一是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也就是退休后在异地定居并迁入户籍的人员;二是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在异地居住生活的人员;三是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用人单位派驻异地工作的人员;四是异地转诊人员,因当地医疗机构诊断不了或者可以诊断,但是治疗水平有限,需要到外省就医的患者。以上四类人群可以向我县经办机构提出备案申请,选择已接入国家异地就医医院,就可在当地持卡就医了,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医。

4、加快推进电子医保凭证激活应用工作。使用电子医疗凭证就医结算是推进异地患者实现就医直接结算的又一举措。湖口县自20xx年启动电子医疗凭证激活应用工作以来,通过召开专题部署会、电子医疗凭证激活应用推广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等多形式来做好我县电子医保凭证激活工作,截至20xx年6月底,完成电子医保凭证激活人数179867人,全县参保人员激活率达70.43%,位居全市前列,全面提前完成省市下达的激活目标,实现了从“卡时代”迈进“码时代”奠定了基础,为异地患者就医创造了条件。

5、做好异地就医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患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涉及参保地、就医地医保经办机构及其所属省份的异地结算清算中心,就医地医疗机构等诸多单位和个人、诸多环节,存在点多、面广、线长,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导致结算不能完成。针对于此,我县经办人员对在异地发生住院的人员均给予了全程跟踪服务,疏通每一环节,尽最大努力确保患者能够结算。

(三)目前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各地医保应用信息系统不统一,各省间及不同统筹地区执行诊疗目录及药品目录、收费价格等均存在差别,致使患者在就医地与在参保地医疗报销补偿存在差异。一线城市直接结算可报销费用明显高于我们中部地区,患者自付比例低,患者更乐意在就医地报销结算,医保统筹基金将会增加支出。

二是个别医疗机构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就医地医疗机构认为异地费用会造成院方资金垫付过大,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增加了医院业务经办量。因此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

三是接入国家异地结算平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医院较少,特别是广东、福建、上海等务工人员流入较多的沿海地区,还不能满足外出务工群众的需要。

(四)意见和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解决医保政策不一致导致的报销待遇不统一的问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是影响异地结算的最主要因素和障碍,只有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主要政策、基金管理、业务流程、信息系统、报销补偿标准的统一,才能更好地实现异地结算,消除地区间差异化影响。作为经办机构,同时要注重做好数据统计,即时化解基金支付风险,确保基金收支平衡,不因异地结算人员的增多给基金带来风险。

二是加快异地结算费用清算拨付,强化协议定点医院的考核管理。解决异地就医医疗机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快异地就医费用清算工作进度,及时将医疗机构垫付的资金拨付到位。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管理制度,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次、医疗服务与协查监督等内容纳入协议定点医院考核范围,强化对协议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管理。

三是加快改革推进力度,扩大结算范围。加大工作力度,使更多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让外来务工人员较多较为集中的乡镇、社区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费用,方便群众。

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我市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作为建设幸福铜陵的重要内容;将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作为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以全力打造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先行区为目标,坚持上下联动、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长足发展,较好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

城市:全市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4个),全部完成了规范化建设,覆盖城市人口95.5%。其中,公立医院延伸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9个),占22.81%,企业兴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2个),占70.17%,民办社区卫生服务站3个,占5.26%。仅有1家(狮子山区立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直接举办。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职工675人,其中全科医生184人,全科护士240人,其他卫技及管理人员251人,全科以上医生和护士占62.8%。学历构成方面:大学本科以上99人,大专303人,中专209人,其他64人,大专以上占59.6%。人员分布方面:诊疗198人,护士228人,防疫29人,保健33人,健教35人,管理后勤85人,其他卫技65人。从业人员中聘用人员162人,占24%,大多为业务骨干力量。

农村:完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建立了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立了1个村卫生室。全市共有11个建制乡镇卫生院、5个乡镇卫生分院、137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核定编制346人,实际在岗413人,实行定岗定编,收支两条线管理。

自2009年9月1日以来,我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序推进,采取政府购买、免费服务的方式开展活动。截至2012年底:

五苗及流脑、乙脑报告接种率均达99%以上;

糖尿病患者城乡登记管理分别达8906人和6038人,其中规范管理率40.2%;

对1747例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随访和康复指导;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补助率100%(全省平均95%)。

通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初步实现“防病在身边,小病在社区”的目标,成为医改工作的“润滑剂”、“推进剂”,成为展示医改成果、便民惠民的“窗口”。

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我市推行“统筹城乡、统筹兼顾、全市覆盖,创新理念、积极作为、落实均等”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落实政策,依法行政,形成“二级管理,二级落实”的运行机制。

1.政府主导,形成政策支撑。我市以国家、省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先后出台了《铜陵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实施意见》等37个涉及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供了政策支撑。市卫生、财政部门每年均下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执行方案》,明确目标、列出计划,并纳入县、区卫生部门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和执行机构的年度目标。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市卫生部门组织开展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启动暨培训会,市、县(区)卫生部门每年举办1至2期专项培训。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病院按照职责分工,还分别举办了项目业务培训,并实行了例会制度,强化工作落实。

2.建立“二级管理,二级落实”运行机制。实行市、县(区)卫生机构“二级管理”,技术指导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二级落实”。市级卫生机构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计划、督导、经费配套等总体工作,县(区)卫生机构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日常监督、季度考核、经费管理。十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技术指导机构,我市分为四大类,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计划免疫、老年人管理由市疾控中心负责,卫监协管由市卫生监督局负责,儿保、妇保由市妇保所负责,重性精神病管理由市精神病医院负责。技术指导机构负责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执行方案、组织业务培训、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督查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实施。在经费管理兑现上,我市采取由技术指导机构根据考核结果提出书面兑现方案,县(区)卫生部门审核后兑现,并报市财政局、市卫生局。铜陵县还实行了“骨干津贴”制度,先后出台了《铜陵县乡村医生补助管理办法》、《铜陵县乡村医生绩效分配办法》,细化奖励内容,对优秀村医纳入卫生系统专业技术骨干,进入人才库管理,财政单独列支给予相应补助,鼓励村医为服务当地村民健康多做贡献。同时,自2011年起,我市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和“契约式管理”,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通过与居民签订合同的方式加以落实。把基层卫生机构用房、人员、服务、年限等也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使责、权、利相结合,把政府购买服务规范化。

(二)整合资源,健全网络,形成“同等政策,同等服务”的服务模式。

1.以公办为主体,多种形式并举,实现全覆盖。在城市:针对我市为工矿城市,厂矿医疗机构众多,且大多在居民区内的实际,采取了“优先整合现有资源,优先由大医院举办,适当引进民营参与”的方式,合理健全服务网络,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逐步做到功能完善。自2007年开始,我市开展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活动,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用房、人员、设备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标准。同时,结合民生工程的目标要求,市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管护。2011年,我市全面完成了现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在农村:严格落实基层医改各项政策,整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院长竞争上岗制度,县、区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采取招考或民主推荐的方式,选择聘用乡镇卫生院院长(副院长),全部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同时,实施核定编制、岗位设置和竞聘上岗工作。核定铜陵县乡镇卫生院编制266名,狮子山区编制28人,郊区编制52名。乡镇卫生院全部按比例因事设岗,分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三类岗位中具体等级全部按人事部门规定的比例一步设置到位,医药卫生类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所有具有竞聘资格的人员,由县、区卫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2.以公立医院为依托,加快服务队伍建设,保障医疗安全。我市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外出培训。先后选派3批医务人员赴上海普陀区挂职学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这批人员现已成为我市社区卫生机构的骨干。二是发挥优势。发挥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隶属二级以上医院的优势,把公立医院支援社区与其结合,在人员培训、选派人员挂职、专家服务等方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予以扶持,并促进了“双向转诊”的有效开展。三是岗位培训。近年来,通过全科医生、社区护理和适宜技术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并热爱基层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成为用得上、留得住,居民欢迎的基层卫生队伍。

3.以“同等政策”来保证“同等服务”。在城市社区,我市企业转型和举办的社区卫生机构较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均为非政府举办。为让广大居民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市采取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同样政策的方式来推进。一是不论何种性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省、市下达的基本公共卫生任务、标准和优惠政策,为居民提供同等的卫生服务。二是对各机构提供的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考核后,政府给予同等补助,购买服务。三是对现有机构模拟核编,对人员进行登记,严格准入,逐步过渡。在农村社区,实行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制度,细化职责分工,逐项明确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各自承担的任务,对村卫生室暂无能力承担的任务,由卫生院负责,纳入绩效考核,与奖惩挂钩,确保居民享受同等服务。

(三)政府购买,绩效考核,形成“两个考核,两个挂钩”考核体系。

1.政府增加投入。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切实保障均等化顺利推进,同时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我市在省政府补助基础上,加大了地方投入力度。在城市:全市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政府补助达到人均64元,其中公共卫生服务购买人均30元,基本补助人均14元,基本医疗补助人均20元。这样,既保证居民得到更多“实惠”,也保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在农村:乡镇卫生院按收支两条线管理,出台一系列监督、考核、激励政策。对村卫生室补偿分为三部分。一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2年按人均8.75元分季度预拨给村卫生室,年终根据考核的实际工作量进行结算。二是药品零差率补助,在省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补助5000元的基础上,市、县(区)配套补助6000元,市、县(区)按5:5比例分担。三是卫生网络经费补助。每个村卫生室每年补助1200元,用于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支出,由市、县(区)按5:5比例分担。同时逐步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铜陵县自2010年起开始为乡村医生办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债务清理工作。自2007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1.27亿元。

2.实施绩效考核。制定出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案和标准,实施分级目标考核,奖优惩劣。建立了“两个考核机制”、实行了“两个挂钩”: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将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与财政补助水平挂钩;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将从业人员工作业绩与个人收入挂钩,有效提高了基层卫生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我市城市基层卫生机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设置比为4:6,农村为6:4。在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分项目考核,政府购买服务,按质与量兑现,采取第一、三季度预拨,半年和年终考核。在农村,各县、区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意见》,实行系数管理,明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占绩效工资的`比重,考核奖惩。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引导分级诊疗。

在当前卫生改革的重要时期,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工作评议,充分体现了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关怀和支持,将进一步推动我市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在工作评议调研阶段,市人大常委会评议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现场调研、来信来访等方式,共征求社会各界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71条,并归纳整理成七个方面19条意见和建议。市卫生局迅速行动,建立了迎评整改工作机制,分别召开了分析落实会、基层机构动员会,主动开展自查自纠,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政策保障平台,整合现有资源为主的服务平台,体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特色的惠民平台,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把评议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由市卫生局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相关科室各负其责的责任机制。同时,针对存在的舆论宣传、财政投入、人才管理、机制建设、机构布局、服务能力等七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制定了整改方案,分三个层次进行整改落实:一是能及时落实的,立即创造条件协调落实;二是需建立相关机制的,明确责任科室,理清工作思路,拟定相关措施,积极争取政策,尽快建立长效机制;三是需要相关部门落实的,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加大协作力度,加快整改进程。

(二)多管齐下,整改落实。对评议工作组征集的七个方面19条意见和建议,逐条进行了梳理,制定了整改方案,积极整改。

1.在舆论宣传方面。一是与民生工程“集中宣传”活动相结合。及时召开基层卫生机构工作例会,布置开展“六个一”的集中宣传活动,即“更新一次宣传栏,举办一次健康讲座,开展一次街头咨询,印一份宣传单,对重点人群上门做一次宣教,举行一次健教主题活动”。二是与集中更新健康档案工作相结合。采取上门服务为主的更新方式,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把更新的过程变成健康宣教和服务的过程,落实个性化服务。三是与多形式的宣传相结合。采取健康宣教“五进”方式,即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幼儿园、进村、进户等,扩大宣传面。

2.在人才管理方面。一是着手筹备100人的全科医生、护士岗位培训,在10月份之前完成培训;二是落实了12—15人的全科医生为期1年的转岗培训。

3.在机制建设方面。主要落实了四件事:一是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结合铜陵实际,修订了铜陵市“双向转诊”实施方案,明确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流程,逐步完善分级医疗体制。二是试行“购买服务与购买岗位”相结合的考核兑现机制,逐步改进边远地区人员缺乏、兼职较多、重治轻防现象。三是制定出台符合新情况下铜陵实际的考核兑现、购买服务的办法。四是明确村改居后,在自愿的前提下,优先整合现有卫生室资源,过渡到城市社区卫生机构。

4.在机构布局方面。一是加大新建、改建小区卫生服务机构协调力度,及时建立卫生服务机构,争取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二是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增设新的社区卫生机构,并逐步调整现有布局,减少中心城区机构数量。

5.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一是广泛开展全国慢性病示范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提高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水平和中医药服务能力。二是加快我市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今年内优先完善现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平台,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近几年来,为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落实,我市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样的举办主体,难以形成持久、规范的运行机制。二是复杂的从业队伍,影响社区卫生机构的稳定性。三是现有的管理体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分级管理。为此,我们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一)契约管理,规范服务。一是通过签订服务合同,用“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来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任务,保证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二是通过“契约式管理”来保证我市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运行。把基层卫生机构用房、人员、服务、年限等也通过合同的方式明确,责、权、利相结合,把政府购买服务规范化;三是积极创造条件,最终过渡到由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机构。同时,根据服务内容、范围的变化,对经费和编制实行动态管理。

(二)多管齐下,稳定队伍。多渠道、多方式将适宜人才留在基层卫生机构,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稳定队伍,调动积极性,形成“留得住、用得上、干得久”的人员梯队,解决人才“瓶颈”。一是提高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业人员的待遇。实行人员合同制管理,定编定岗不定人,在岗人员享受事业单位待遇,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建立合理、公平的考核兑现机制。二是适时配套改革大医院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把高尖端专业人才留在大医院,让适用技术人员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优势,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用人状况。

(三)提升能力,优化服务。目前,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任务繁重,项目众多。一是要进一步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保障机制,并随着任务量和功能的增加而调整。二是建立结构合理,适应新时期基层卫生服务要求的适宜技术服务人员队伍,在编制和工作条件上予以适当倾斜。三是与社保部门协作,加强医保政策引导,实现“保健在身边,小病在社区”的目标。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真抓实干,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把工作做深做实,努力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xx市位于山西省的中部,背倚吕梁山脉,西俯晋中盆地,我市市域面积945.8平方千米,我市60岁以上老人78396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现阶段老年人口仍然处于逐年增多的趋势。我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增速快;二是高龄老人不断增多;三是老年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我市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建立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上级民政部门的安排部署下,坚持以实现“六个老有”为工作目标,严格落实惠老优待政策,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顺利完成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安排,现将“十三五”期间所做的养老工作及“十四五”工作规划总结如下:

(二)坚持以实现“六个老有”为工作目标,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安排。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工作目标,不断完善惠老政策,老年优待水平逐步提高,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1、开展敬老院改造建设提升整合。2018年起,入住不足10人的敬老院一律取消。截至目前,全市共新建、改造敬老院7所(市级1所、乡镇6所)村级老年公寓1所。民办养老院1所(紫玉山庄养老院)。在建敬老院有三所:下栅敬老院、大孝堡敬老院、综合福利中心养护院。其中:

下栅乡老年公寓项目位于xx市下栅新区西南角,中和路东侧,梧桐街北侧。总建筑面积为13429.13平米,建筑结构为地下1层,地上10层,裙房3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建筑包括、餐厅、活动场所及附属配套设施等。其中设计床位300张,可满足300名老年人居住。项目总投资4219.75万元,其中工程费用3655.83万元、其他费用362.98万元、基本预备费200.94万元。现正在准备内装璜工程。

大孝堡乡敬老院建设项目位于大孝堡乡大孝堡村北,项目占地面积29亩,总建筑面积为8000m,建筑结构为地上五层砖混结构。建设内容包括老年公寓、餐厅、洗浴室、医疗保健室、健身房、活动室等。其中设计床位280张,可满足280名老年人居住。项目总投资3700万元。该工程于20xx年开工,截止目前到位资金1802万元,已完成投资1100万元。目前正在内装潢。

xx市综合福利中心养护院建设项目概算投资9000万元,建筑面积21250㎡,建设床位500张,于20xx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20xx年底竣工。该项目总体设计一栋综合服务楼、六栋老年公寓楼,其中:综合楼地下1层地上3层,1、3、5号公寓楼为四层,2、4、6号公寓楼为三层。综合楼设置接待室、健康体检中心、活动室、多媒体体验厅、小超市、办公室、护理中心、开放式书吧、手工制作室、乐器活动室、美术训练室、棋牌室、多功能活动厅等服务空间。1至6号养老公寓楼布置厨房、公共餐厅、老年活动用房、浴间、活动、值班室等服务空间。该项目在5#、6#公寓楼三层房间设计了护理、氧气及一些必要的医疗设施,以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以养为主”为核心的健康养老专业服务,提供日常保健、健康促进、中医康复、养老护理及其他生活便利服务,秉承“尊重、朴诚、平等”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高品质的服务,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总体目标。截止目前,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屋面及室内施工。

2、实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工程。20xx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以“五查五改、对标达标”为主要内容,对照影响养老院服务质量的运营管理、生活服务、健康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我局开展质量大检查、大整治,整改效果明显,全面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养老机构消防设施改造。20xx年年度我市为养老机构建立了微型消防站,安装独立式烟感报警器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消防部门咨询政策要求及相关技术,全面开展消防设施的建设、维修、改造,降低养老机构安全风险。对存在人员住宿和主要活动场所使用易燃可燃装饰材料的养老院,按照有关政策要求严肃查处、限期拆除。对没有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演练的养老院,落实每日防火巡查要求,对所有员工每半年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并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规范消防台账管理。2018年我市11所敬老院安装了消防器材和微型消防站,经过检查验收,已进入使用。

3、高标准建设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指导做好我市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行工作,对申报的44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严格按照“四室一厅”建设标准设置,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标准、工作流程等内容,建立财务台账,为服务对象建立档案,签订服务合同,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

(一)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健全养老服务制度。

一是加强对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服务,把乡镇敬老院建设管理抓在手上,逐步完善,增强服务能力,让农村特困对象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颐养天年。

二是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认真贯彻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有识之士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20xx年建设1所200张床位以上的护理型敬老院。逐步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专业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专业养老护理服务队伍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制定《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在全市所有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站。逐步形成覆盖区、街道和社区的居家养老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养老服信息系统,建立60岁以上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培育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四是推进老年文化体系建设。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尊老、敬老、助老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创建“老年宜居社区”、“全民敬老月”活动,提升公民道德水准,推进文明城区建设;完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平台,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老年志愿者人数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0%以上。

五是根据上级要求,各乡镇、街道要为易地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乡镇所在地和千人以上村先行配置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到20xx年底,新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4所、新建幸福小院32所;互助小院45所;20xx年底新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4所、新建幸福小院31所;2022年底新建农村日间照料中心13所、新建幸福小院31所。我们将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和整合农村闲置的学校、医院、村委会、村民屋舍等设施建设或改造,有条件的村要把养老服务设施与村卫生所有机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医养服务。

根据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党中央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要完善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xx】48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我市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建立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模式,遵循“合理选址、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方便老人”的原则,现我市正在申报两所20xx年城镇养老幸福工程项目。

1、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

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

3、缺乏专业化的服务队伍。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员普遍缺乏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培训,专业化程度低工资报酬低,导致许多专业人士不愿进入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文化程度较低“4050”人员,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不具备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素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短缺和专业化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

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水平,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家庭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积极强化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坚持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家庭为主体的服务模式。政府加大财政拨款力度,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渠道和运作机制。采取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多种投资渠道,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提高社区服务资源利用率。建立居家养老的规范管理和规范服务,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平治理,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服务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在提供养老服务时,要参照市场化标准,强化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与针对性。充分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务料理、医疗服务、聊天解闷、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的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和个体差异化,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生活层次的不同老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提供居家上门服务、购买服务、社区集体服务等多样化服务。通过实现服务过程的社会化,服务对象的个性化和服务内容的多样化,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三)强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队伍的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程度是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建立服务人员培训和考核标准,对现有的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实现养老服务人员全部持证上岗。二是通过公开招聘等方式吸引专业化程度高的专业服务人员,引进优秀人才。三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鼓励年轻人在空闲时间加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行列,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弥补老年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缺憾,让老年人安享晚年。

文化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免费为大众提供服务,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己任,所以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公益性还具有服务性。基于图书馆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重要性,其建设受到了国家与政府的重视,而中小型图书馆的基层服务功能则使其成为了各类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总之,不管是在公益性还是服务性方面,图书馆都在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从全方位满足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公众对公共文化的认识等等。提供公共服务的途径主要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设施,主要通过报纸、书籍、电视、文化活动等进行体现。文化服务体系则是利用公共资源建立的,并且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满足公众文化、精神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体系,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其为人民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要不断地完善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构建的、能够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具有政治意义的服务体系,其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可小觑。想要更好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在完善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还需要通过号召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加快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将先进的科学文化传播给广大民众,充分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积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想要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公共图书馆在国际图联中的定义为:通过国家、政府机关或社区组织建立或资助的图书馆,向每个社区成员开放,通过资源与服务的提供,使社区成员平等的获取知识、信息资源,图书馆的存在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一般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建设的,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基础文化设施。2012年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进全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图书馆内的公共设施将全部免费开饭,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部免费,真正实现了民众进入图书馆无障碍、零门槛,这也为图书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真正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只有充分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三、公共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既是信息资讯中心,也是文化资源宝库,可以说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图书馆,因为图知识对人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能让民众提高文化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的树立学习意识。政府建设免费图书馆是对公民纳税的回馈,也真正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公共图书馆比起盈利的图书馆,则更具有利国利民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既是传播知识的部门机构,也是丰富民众精神、生活的有效途径,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为社会、民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建立公共图书馆对于公民思想道德的建设与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向人们传递文化知识。

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文化资源宝库,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需要、文化的产波载体,其提供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公共图书馆所起到的社会作用也是构建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为公众提供了免费学习知识、接触文化的机会的同时,还能积极引导公民不断汲取知识、使民众了解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传播文化教化公民,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公共图书馆容纳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人们搜集资料的时候,促进知识的传播。另外,公共图书馆对于参观者的进入无门槛,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可以使每个公民都享受到图书馆带来的文化服务,提倡全民学习,引导公民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良好习惯,实现民众的终身学习。公共图书馆以其极大的包容性与便捷、开放式的服务,对于不同层次的公民不分贵贱地给予开放,提高了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意识,促进了民众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了全民学习的浪潮。

(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提供这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为文化的传播机构,公共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图书馆,是政府对公民纳税的反馈,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现,通过建立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公民提供获取文化教育的场所;作为公共事业机构,公共图书馆还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也为国民提供了一个培养自身文化素养的平台,引导国民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公民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在为民众提供学习文化途径的同时,也为民众提供者文化服务,保障了民众的文化权益,加强了基层文化建设,推动了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从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知识获取、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最大程度的满足基层百姓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也从另一方面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可以通过捐赠图书、实现资源共享、提供先到化的技术指导等方式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进行扶持,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从而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实现资料共享。

传递科学情报、实现资源共享也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图书馆具有系统、丰富、全面的图书资料、资源信息为从事科学情报的工作者们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科学情报的传递工作提供了便利。现代社会中,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遍布全球的各个角落,公共图书馆以实现市场信息需求为导向,为科研立项、经济合作的`开展、技术的开发、成果的转让、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最重要的是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科学情报,这便体现了学术情报信息传递、共享的重要性。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加工、传递的重要机构,除了提供传统的借阅服务外,在网络信息时代,极高的传播效率、大量的数据传递,对于课题的开发与跟踪、文献资料的传递、文献与应用科技的转换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应当加强中小型图书馆的建设,通过对各个中小型图书馆服务网络的构建与整合,发挥中小型图书馆的功能,并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编目的方式,推进乡镇、街道的中小性图书馆的建设,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效能。

文档为doc格式。

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汇报

优秀作文推荐!按照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先后深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区、乡镇、街村的医疗和防疫保健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部门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第二级为各乡镇医院、卫生院共计29家;。

防保组,共计41家;。

第三级为村级,全区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近500家,具体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

每个自然村分别由乡村医生兼管。在疾病防控网络建设中,我区重点抓了区防病站建设。几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280余万元,对区防病站的基础设施和议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有力提升了防病站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满足了卫生防病工作的需求。二是加强了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通过严把人员准入关和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对进入区卫生防病站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学历,基层防病业务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学历。凡从事防病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200学时以上的专业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三是不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全区年均完成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40万人次以上,切实加强各类传染病的日常监督检测,xxhiv初筛年均15000人次人次以上,一些高发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三)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我区医疗救治体系分为区、乡镇、村街三级。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全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区医疗机构有了很大发展,充实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了人才队伍,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经成为全区的医疗救治中心,不仅满足了日常医疗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与治疗的急需。乡镇医院和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多数乡镇医院和卫生院都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了一批诊疗设备,改扩建了部分房屋,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得到了改善。

对全区医疗单位的隔离消毒制度和防止院内感染等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了监督检查,有效增强了医疗单位防范医源性感染的责任意识。

(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一是成立了xx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各乡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组织,确保政令畅通、领导到位。二是制定了xx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治非典和禽流感预案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了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制度,形成了区、乡镇、村街疫情报告网络,坚持直报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

(一)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滞后。主要是防病机构办公用房面积不足,部分乡镇医院和卫生院基本设施设备还有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和预防保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公共卫生队伍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村街一级的.疫情信息上报速度和质量还不高,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现场处置设备和防治物资储备缺乏更换补充的资金保障渠道。

(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较为普遍地存在。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并抓好督查落实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良性工作机制。

要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卫生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要继续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防治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乱。

医保经办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自20xx年1月我局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全省医保最多跑一次改革经办工作的要求,对照新的事项,对原有的社保经办系统进行了更新和改造,对镇、村医保可经办事项进行了扩充,对镇村医保经办人员开展了多次培训,确保在镇村两级能够受理或办理的业务应办尽办、高质量办理。目前,镇村两级医保可办服务事项有29项,年均办理业务4万余笔,基本上基层能办的业务都已下沉。

1、机构及人员情况。全市19个镇街的便民服务中心均设有医保服务窗口,配备经办人员(综合受理员)至少1名。各村则多以村文书兼任医保业务工作(协理代办员)。

2、经办系统改造情况。20xx年起,根据省里部署政务2.0要求,我市对镇街的医保平台也进行了调整。对镇村反应的需要查询及便于办理的且未列入政务2.0的事项,又进行了扩充,方便镇村医保工作。

3、可经办事项情况。现有政务2.0村镇两级医保服务事项,医保专属村镇平台可办事项9大项。其中,办理16项,受理13项。为规范业务经办,我们对一些涉及到签约撤销、个人待遇隐私等重要业务的办理权限进行了限定。最近一年内(20xx年8月至20xx年7月),村镇两级医保服务事项共办理业务4万余笔。

1、数据方面问题。公安部门因数据安全保密需要,自20xx年底起,户籍数据不再与医保系统共享。在基层办理城乡居民医保签约参保时,根据相关参保规定,参保人员必须为参保地户籍等条件,且以户为单位实行整户参保登记。但在实际参保过程中,因无公安数据匹配,工作人员无法批量核查新签约参保人员是否为参保地户籍,造成工作上的诸多不便。问题主要有:

(1)镇(街道)工作人员录入时无法同步校验。如在近期检查中发现,工作人员在给群众办理签约参保城乡居民医保过程中,因无公安数据匹配是否为本地户籍居民,导致非本地户籍居民录入,造成了医保基金的流失。在对20xx年底新签约参保的人员进行抽样核查中,就发现确实存在户籍不符合参保规定的人员录入的情况。

(2)镇(街道)开展医保工作时无法排摸到位。在开展医保动员宣传工作时,只能核查更新已签约需中断的人员,无法排摸未签约的户籍人员,工作难到位。

(3)医保部门难以协同镇(街道)搭建网上签约平台。因无公安数据匹配确定申请人是否为本地户籍居民,不能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签约参保全流程电子化。

存在类似信息共享不全问题的,还有民政部门。目前各镇街仅能通过民政部门发起并上传的“身后一件事”数据来获取人员死亡信息,但信息不齐全,存在遗漏,易造成无法及时中断参保,补助资金流失的状况。

2、人员方面问题。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医保窗口人员普遍工作上有兼职,多为编外人员,稳定性差,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基本上没有医学相关专业的人员。按照医保报销审核要求,业务能力和人员配备上均存在不足,因此,涉及到医保报销等相关业务,各镇街医保窗口只能受理,无法办理。此外,20xx年机构改革前,村里的社保协理代办员每年会有从事城乡养老、城乡医保方面工作的经费补助。但机构改革后,经费就取消了,明显影响到了村级医保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系统方面问题。因省政务2.0的接口问题,导致无法与我们本地的医保系统对接,所以目前本地医保系统和政务2.0还是两个分离的独立系统,意味着同一件业务要同时在两个系统都操作一次,非常不便。

我局将按照台州市局系统集中的统一部署,做好数据归整、核查等各节点的工作要求,并及时做好各延伸经办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红河州着力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全州共建成各类保障型养老服务机构584所,建有老年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911个,设置养老床位1.86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达28.5张,居全省前列。

一是政策引领,完善养老服务发展制度体系。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医养结合、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等内容的11项政策文件,着力破除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规范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机制,拓展养老模式,创新经营方式,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二是优化管理,引导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严格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改进政府服务,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准入条件。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改革,整合注册审批流程,让申请登记注册、餐饮服务、药械经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办事只进一个大厅、最多跑一次,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社会力量新办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备案登记,民政部门不再审批。维护养老服务市场价格秩序,加强对价格水平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等信用管理制度,努力构建“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的信用局面。

三是质量提升,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发展。建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环境公园化、设施现代化、服务优质化的公办养老机构。认真落实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要求,对37个养老院进行提质改造、47个进行消防改造。以“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活动为契机,规范各类养老机构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内部管理方法和措施,以制度管人、管事,坚持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四是龙头企业引领,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强劲发展。红河州利用自身优势,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培育一批以社会力量兴办、市场化运作为主的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制定实施建设、运营补贴和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红河州公建民营发展模式成效明显。20xx年,红河华山医院创办个旧市老年人公寓,云南省首个民办养老机构在红河个旧落地;2012年,开远市创办朋阳敬老中心,在云南省率先开展“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试点,20xx年9月被列入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得益于优质的管理服务,该养老机构已满员收住200名来自开远和周边地区的老年人,“一床难求”;20xx年,引进全国知名养老连锁品牌上海洪天养老有限公司,在弥勒、泸西2个县市创办养老机构;20xx年,开远市在全省率先探索ppp养老项目建设模式,投资1.32亿元建设旅游与养老相结合的凤凰谷养老养生项目,目前项目有序推进。同时,国内外许多养老集团纷纷到红河考察,对参与红河州养老产业和事业发展兴趣浓厚。目前,全州已引进民间资本投资新建27所民办养老机构,设置床位5731张,医养结合养老机构21所,设置床位3299张,实现了以政府为主承担向政府、社会共同发展养老服务的重要转变。

五是多元化发展,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立足社区现有资源,按照就近方便、功能齐全的原则,大力开展日间照料、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精神慰藉、上门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如,个旧市、开远市城市社区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支撑,全力打造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老年教育、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红河州城市居家养老的示范品牌;又如,石屏县、建水县等县市的老年协会组织筹集资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探索出一条解决居家养老问题的新路径。

六是推进“银发经济”、融入健康生活目地产业布局。围绕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和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目标,推进“候鸟式养老”“银发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名片,以金平县首家“中国长寿之乡”为契机,进一步激活红河两岸的“长寿基因”,推进红河州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集群,促进“医、药、健、养、游”于一体的大健康产业新业态发展。

七是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施高龄津贴制度,20xx年发放高龄补贴5284万元,惠及8.6万老年人;积极推广“互联网+智慧养老”系统的应用,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医养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驻养老机构,依托医疗机构打造养老产业,走医院+医养(康养)路子;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拓展日间照料、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精神慰藉、上门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以助餐为突破口,新建了13个“老年幸福食堂”,解决居家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年人吃饭难为问题;加大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特别是今年争取到了民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在蒙自、个旧、开远、建水、弥勒先行开展2500个养老床位建设,上门服务5000次以上,为以后在全州失能半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提更高质量的居家养老服务探索新经验、新模式;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全州实名注册志愿者达68.3万人,共组建志愿服务队2706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1万个,志愿服务记录时长达945.9万小时。

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汇报

县辖xx镇xx街xx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xx平方公里,人口xx万。现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单位xx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xx处xx镇级医疗卫生机构xx处,另有社区卫生服务站xx处、村卫生室xx个、个体诊所xx个。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县、镇、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不断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自xx年开始,我县实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自主招聘,建立了灵活的公立医院用人进人机制和政策,对紧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公立医院自主招聘后直接报县编办和县人社局备案,切实解决了优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坚持管办分开,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提高了医院内部管理运行效率。今年以来,围绕专业需求和学科需要,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范畴,视同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并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在外工作人员回xx的宣传引进工作,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出台《关于鼓励在外工作人员回xx县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已有xx名外地工作人员xx回xx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截至目前,各单位选派人员到省市进修xx人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为此,我县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

一是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设施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建立独立的传染病科、规范的发热门诊,并按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计划迁建占地xx综合院区,建筑面积xx万平,配备床位xx,目前已完成立项,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已办理完毕,正在进行安全文明施工工作,争取xx年底投入使用xx。

二是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面积xx实验室,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已于xx月xx日正式启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也先后于xx日启动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并与xx初投入使用。xx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新上一套核酸检测设备,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也将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确保全面完成“核酸检测能力备增计划”。加快推进镇街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按照发热哨点诊室不低于xx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正在改造过程中xx疫情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加强镇街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在所有镇街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新建、扩建项目,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条件。xx以上项目建成使用后,我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县人民医院先后与xx签署了对口帮扶和合作协议,为县医院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强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xx“三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被列入国家胸痛中心联盟建设单位,卒中中心通过国家卒中中心联盟认证,胸痛、卒中、创伤、放疗项目均处全市上游水平,依托xx建立的掌上导管室为山东省首家。xx从镇街卫生院选派xx名“村级指导医生”对薄弱村卫生室进行帮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人员组成,由县级医疗机构分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签约工作,切实提高了签约服务质量。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成立xx个帮扶领导小组,分别由卫生健康局领导干部任组长,随时对所包保的镇村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队伍配备了现场执法终端设备,确保现场执法过程全记录。加强医疗废弃物和医疗污水监督,组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大队人员对产生医疗废弃物的单位和隔离病区加强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各单位全部与xx公司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理协议,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由该公司统一集中处置,每年转运处理医疗废物约xx吨。

总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广大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不小差距,xx各位领导的到来,是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借鉴、增进友谊的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恳请各位领导不吝赐教、传经送宝,为我县的卫生健康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汇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现就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奉行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温州”和“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建设,市人大常委会给予了极大关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市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5794家,医疗机构床位总数44058张(其中重症医学科床位461张),医疗卫生人员总数85431人(其中卫技人员70248人);按户籍人口测算,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1人,每千人口床位5.29张。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1.71岁,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70.08/10万,孕产妇死亡率3.17/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97‰,婴儿死亡率2.01‰,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卫生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受住了空前严峻的考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赞誉。

(一)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共设立乡镇卫生院19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89家,村卫生室2281家,“20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投入流动社区卫生服务车151辆,偏远山区、海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医”。坚持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服务模式优化。率全省之先建成19个县域医共体,实现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全覆盖,瑞安市医共体省级试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洞头区在医共体建设中探索慢病分级诊疗试点等特色做法,获国家、省两级卫健委领导点赞;苍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与辖区4个医共体的一次性谈判、集体签约,得到省政府成岳冲副省长批示肯定。启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年基层基本建设投入8.45亿元,新改扩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38家,改造提升村卫生计生室216个。全省首推“全专融合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设,组建队伍2107支,建立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基地13个、服务点91个,完成15.6万户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签约服务率达38.67%,其中十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75.12%。推进温州-上海嘉定全科医生培养合作项目,每万户籍人口全科医生数同比提高15.43%。全市累计招录定向培养基层医生1703人,全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现场会在温召开。探索开展慢病医防融合试点,基层糖尿病防治项目通过全国唯一专项评估。2019年,全市县域就诊率平均增幅达5.14%,基层就诊率达65.16%,居全省前列。

(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持续提升。传染病早期发现和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覆盖近335家医疗机构,建成覆盖市、县两级的疾控机构实验室检测网络,全市12家疾控机构均建有pcr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检验能力始终排在全省前列。实施智慧预防接种服务,研发医疗机构产院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县级疾控系统疫苗出入库追溯全覆盖,实现流程更便捷、接种更安全、信息更透明。传染病控制成效明显,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较低水平,未发生因防控不力导致的甲、乙类暴发疫情,经受住了登革热、新冠肺炎等疫情的严峻考验。慢性病防控效果显著,省级慢病示范县创建实现11个县(市、区)全覆盖,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小学生“明眸皓齿”工程,打造儿童青少年近视和龋齿综合防控的温州样板。职业健康管理不断加强,启动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在矿山、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治理,重点行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估、重点职业病监测与风险评估县级开展率均达xx100%。

(三)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全面加强。院前急救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急救站点增至92个,其中市区17个;抢救监护型救护车增至219辆(其中负压救护车增至19辆),达到每xx5xx万人配备xx1xx辆救护车的标准;将洞头区纳入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实现四个区急救站点120xx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1.62xx分,相比15分钟的国家标准提速3.38分钟,各县市均低于15分钟。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11个县(市、区)创成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创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1个,启动浙南卫生应急保障基地建设,探索形成海陆空立体式快速救援模式。血液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献血服务点增加到52个,2019年无偿献血首超十万人次,血液采集人次增速领跑全省,临床供血总量稳居全省首位,血液酶免检测覆盖率和血液核酸检测覆盖率达100%。持续升级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强化采供血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推进临床精准输血和科学合理用血。

(四)卫生综合监督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全行业综合监管格局,市本级建成“智慧卫监”平台,深入开展医疗乱象整顿、公共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和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切实规范医疗秩序,保障公共卫生安全。2019年,共出动执法人员3.89万人次,监督检查各类机构3.29万家,依法查处违法行为3018件。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开展高频次的执法巡查,执法巡查力度、行政处罚力度及问题检出率均居全省前列。

(五)重点人群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成覆盖城乡的三级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面不断扩大,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位稳定。精神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和流浪精神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9.37%,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初步形成“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养医签约”的多元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市共有医养结合机构24家,开设床位4533张,设置医疗康复护理型床位6582张,每千名老人医疗康复护理床位达4.35张,打造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获批全国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启动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六)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大幅提高。医学高峰建设加快推进,启动实施区域标志性医学中心、品牌学科建设和市直医院人才学科双倍增行动,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获批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入选浙江省十大医学重点培育专科;温医大附一医呼吸介入科获省级重点实验室,另有2个专业入选省级重大疾病诊治技术研究中心;高血压专病华东中心落户温州;全市3家医院科技影响力进全国100强,21个临床专科进全国50强,社会办医活力持续释放,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全市共培养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引进“国千”“国万”“省千”“省万”等高层次人才7人,温医大李校堃校长成为第一位本土产生的中国工程院生命健康方向院士。加快融入“长三角”,建立合作专科44个,名医(院士)工作室16个,与上海大学就共建医工结合温州研究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顺利挂牌成为上海大学附属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2019年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同比提高1.31%,公立医院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同比降低4.66元。智慧健康服务加快发展,市级医院高峰排队平均时间2.42分钟,县级医院排队平均时间2.46分钟,门诊和病房智慧结算率分别达72.32%、69.17%;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医学影像云平台,实现检验检查互通,获国家健康惠民优秀案例;启动5g云诊疗平台建设,创新智慧医疗新模式,群众看病就医更舒心、更便捷。

(七)健康温州共建共享加速形成。探索健康影响评价试点,龙湾区被国家卫健委列为第三批全国健康促进区试点名单,瑞安、乐清等地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市、区)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促进行动,实施健康教育“百千万”工程和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晓率和参与度,2019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5.76%,同比提高2.39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市区(鹿城、龙湾、瓯海、洞头)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综合评估,5个县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顺利通过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实现114个乡镇全覆盖。深入实施“五五健康基础工程”,打造各类健康场所、健康元素,全市确定健康县城试点2个、健康乡镇试点21个、健康村(社区)试点69个、健康单位试点60个、健康家庭7072户、省健康促进金牌学校5家、银牌学校57家,创成省健康促进医院6家、市健康促进医院23家。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提高病媒生物控制水平,市区通过c级确认,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我市在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迫切需要我们采取坚决有力的举措切实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全市医疗资源总量逐年提高,但人均资源配置不足,区域医疗布局不够均衡,尤其是基层薄弱问题更为突出。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床位数44058张,千人床位数4.74张,按全省平均5.98张测算,床位数缺口10592张,主要是传染病、精神病、妇女儿童等专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床位配置存在较大缺口。现有综合医院、中医院感染病区专业设施与能力建设相对薄弱,尚不能在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快速改造成“平战结合”的感染病房,隔离病房、负压病房的数量储备还不充足;部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亟待加强。

二是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承担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防范重大疫情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定位还不够清晰,仅作为技术指导机构,没有发布疫情数据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权力,“吹哨权”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不充分,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激励机制等方面相对薄弱,造成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引才留才难。

三是医防融合发展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的医防融合还有很大空间,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相互联动还不够紧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传染病诊室、缺乏传染病专业培训,对传染病的早期辨识和筛查能力不足。院前急救体系与重大疫情防控需求还有差距,负压救护车的数量(疫情初期仅6辆,现增至19辆)无法满足病人转运尤其是确诊病人转运的需求。实验室检测能力亟待加强,以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筛查需求。

四是药物器械应急保障体系亟待建立。面对突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日常医疗物资储备并不能满足应急需求,保持应对疫情的生产能力尤为重要,而我市药物器械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这次疫情应对中,医疗物资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在应急医疗物资生产、储备、采购、物流、保障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物资储备供应体系。

目前,我市已启动温州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注重从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推动重大政策创新、重大改革落地、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2年建成与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与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覆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全过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基层社区公共卫生治理、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院前急救保障、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求助、应急物资保障“六大能力”全面提升,打造浙南地区公共卫生高地。

一是完善应急指挥机制。健全各级政府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在市疾控中心设立市级公共卫生研究院,搭建公共卫生高层次研究平台,提升公共卫生事件指挥决策参谋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不同级别和规模事件的监测、预警、报告、救治、管控等应对处置方案。依法明确应急响应的主体、等级、程序和方式,形成分级分层快速灵敏的应急响应机制。

二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以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为重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系统,完善各类监测哨点布局。优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安全相关场所、人员、行为、物流和气候等特征分析与疫情追踪,及时监测预警高危区域、高发季节和高风险人群。各级疾控机构依法、独立、准确、及时发布疾病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医疗机构和个人诊所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更好发挥医疗机构疫情“吹哨人”的作用。

三是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综合应急、卫生健康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推进长三角、市际公共卫生合作,建立防控工作的平时会商和战时会战机制。坚持把城乡社区作为防控工作的最前线,落实基层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公共卫生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推动专职网格员、社区全科医生、基层公安民警、社区干部等多方联动,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筑牢公共卫生基层治理体系。推进疫情、舆情、社情综合管控,统筹防风险、战疫情和保稳定各项工作。

一是持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县域医共体框架下的乡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重新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到2020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省级标准最低水平以上,2022年底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至少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设康复护理床位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标准配备编制。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室设置,其他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负责公共卫生工作,推进村级卫生室公共卫生哨点建设。做好学校和托幼托育机构医务室(保健室)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卫生技术人员。

二是健全稳定长效的基层卫生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严格落实政府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体责任,建立专项补助与付费购买相结合、资金补偿与服务绩效相挂钩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政府按定项定额购买的办法给予补偿;对民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进行合理补助,并将符合条件的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执行与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同的医保支付和报销政策。

三是持续强化基层卫生专业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采取新改扩建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基层卫生应急业务用房建设,到2022年底前,中心镇卫生院基本建成标准化感染性疾病门诊,其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传染病诊室。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大基层医疗设备配置,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5gxx网络全覆盖,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改善基层卫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卫生健康服务模式转型,全面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慢病连续处方、第三方配送和线上续方,落实签约差异化医保支付政策,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一是探索建立符合温州市情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强化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统筹、协调、谋划和管理职能,形成具有技术管理为基础和业务管理相协同的新型体制机制。配套落实市、县两级疾控人员编制,至2022年底前逐步配齐配足。推动将疾控机构纳入政府考绩体系,将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对医疗机构的考核内容,通过绩效考核督促各级疾控、医疗机构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巩固提升疾控业务水平。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实施疾控网底工程建设,强化以疾控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干,市、县两级公立综合医院为主要救治力量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合理构建统一质控、资源联动、信息共享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打通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的人员柔性双向流动通道,允许疾控机构人员在医疗机构执业,建立临床医师在疾控机构的规范化培训制度。探索建设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充分依托和利用温州医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建立公共卫生人才定向委培机制,培养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每年培养100名本科以上毕业生。

三是优化运行管理保障机制。实施疾控硬件设施提升工程,“十四五”期间建设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p3xx实验室和应急消洗中心,改善仪器装备条件,统筹满足区域内快速检测需要,提高传染病、健康危害因素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信息数据网络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市级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实现对各类公共卫生信息的实时监测、动态管理、综合分析和预警研判。

四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爱国卫生工作常态化机制,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联动推进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城镇、美丽城区建设,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卫生村镇创建。深入实施健康温州行动,持续推进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五五”健康基础工程和健康素养进文化礼堂等系列活动,全面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发挥各级爱卫办、文明办、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社会团体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建设。

一是实施硬件设施提档升级。落实专项经费,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成高效严密的重大传染病三级救治网络。改善县级发热门诊、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等业务用房条件,更新换代医疗装备,完善医疗废弃物、污水处理等后勤保障设施。二级以上医院建成规范化感染性疾病门诊。提高患者收治能力,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1家医院具有独立的达标传染病楼(感染病楼),县级医院应具备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开放传染病病房的能力。建立健全全市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库,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加快推进市六医二期和三期、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等市本级,以及25个县级公共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争取项目早实施、早建成、早投用,全面提升我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能力。

二是加大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强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储备,按传染病类型组建不同专业医疗救治专家团队。加强常态化备战管理,每年至少开展1次重大疫情医疗救治及个人防护培训,组织1次模拟演练。依托温州医科大学优质教学资源优势,继续深化全科医生定向委培、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等工作,强化全科医生培养。加强可转化病区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改善1家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扩增重症监护病区床位达医院编制床位的2%-5%,并配置呼吸机等必要医疗设备,发生重大疫情时可立即转换。加快推进检测能力和实验室安全性建设,两年内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实验室达普通型p2实验室标准,三级综合医院实验室达加强型p2实验室标准。引导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疗联合体、医疗共同体建设,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办医疗机构作用。

三是构建高效医疗救治体系。充分发挥温州医科大学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依托温医大附一医、附二医等综合医院平台,组建专家团队,深入开展重症治疗基础、应用和临床研究,切实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大医疗卫生高能级科创平台、医学重点学科、重点专科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地合作机制,加强联合科研攻关,积极打造浙南闽北医学高地,增强专业力量支撑。建立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物资储备制度,分区域、分层级落实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加强基层采供血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动员献血机制,优化血液采集和血液运输应急保障。加强市县两级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挖掘整理经典中医药预防、救治、康复药方,不断完善中西医联合救治机制。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实现全市传染病房、重症监护室、集中隔离收治点信息和视频数据共享,提升医疗救治效率。组建专业化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

(五)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院前急救体系一体化管理。制定出台温州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方案,加快发展与城市国际化水平相匹配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完善院前急救机构三级设置,县(市、区)建立独立建制的急救分中心,健全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的建设与管理体制。按标准提升(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急救站点,到2020年底前达到城区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3-5公里,乡镇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10-15公里(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设1个急救点)的目标。

二是提升院前急救业务水平。加强院前急救宣传培训阵地建设,市级配置急救科普体验馆,各级院前急救机构根据当地实际合理配置急救科普宣传点;推进温州市急救技能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院前、院内联动培养机制。强化社会参与和法治保障,提高“平战”结合的专业化、常备化水平,培养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研究完善相关法规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及激励体系。加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海陆空联动急救网络,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水平。

三是加强急救车辆配置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逐年增加急救车辆配置预算投入,逐步配置高性能底盘日常急救车辆、负压救护车和城市应急特种车辆(深涉水救护车、急救指挥车等),到2022年底,争取达到常住人口每4万人/辆的目标,其中负压救护车辆比例争取达20%。科学设置与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相匹配的急救队伍编制,建立院前急救人员定向委培制度,完善院前急救人员转岗流动的保障机制,落实人才培养经费,鼓励院前急救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

(六)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一是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障政策,加大大病保险统筹力度,夯实大病保险市级统筹,提高大病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稳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个人筹资比重,医保财政补助优先向大病倾斜。进一步调整大病保险待遇水平,逐步提高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下调起付标准。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保障内容,探索将部分重特大疾病治疗必需的诊疗项目纳入大病保险支付范围。

二是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时,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相应诊疗方案,明确救治必需的药械清单,医保部门可临时将其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完善医保基金预付制度,针对收治患者较多的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及时预付部分资金,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

三是加大特殊人群医疗保险倾斜机制。适当降低贫困人群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进一步减轻贫困患者医疗负担。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完善大病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探索建立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制度。

一是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机制。针对重大和新发传染病等突发事件,建立各类应急物资目录体系并动态调整,科学测算需求规模进行战略储备。科学调整储备的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效能。通过政府采购、捐赠、定向配备等方式筹集物资,确保医疗机构防护用品储备一般不少于10天用量。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机制,制定物资调拨管理工作、防控应急物资库房管理等制度,实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筹、储备中心采供、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全方位闭环管理。建立生产、流通、储备、使用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战时状态下的应急扩容能力。完善基层防控物资保障机制。

二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和专项资金。依托浙南公共卫生紧急医疗救援基地,建设市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依托大型药械流通配送企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运营机制,按照平战结合的模式,平时可作为药械物流功能合理使用。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建设资金。落实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专项资金。加强对统筹调配的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的基地建设、采购存储、运输调配、管理使用、日常运维等经费投入,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支持医疗卫生应急物资的生产流通储备。

三是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体系。加快推进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建设覆盖市域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院前急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体系,实现全市传染病房、重症监护室、集中隔离收治点信息数据共享。搭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市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为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能力提供信息化保障。

文化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精致和谐的一流核心街区”的战略目标,把维护和实现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弘扬人文精神,加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繁荣发展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环境,全面提升街道的人文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坚持符合街道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要求;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必须坚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三、总体目标。

以创省级文化强街为目标,经过三年的努力,建设与钱江新城cbd核心区发展相适应的、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设施先进、服务优质,人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按照“覆盖广、功能齐、多样化”的原则,结合不同社区实际情况,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功能齐全、群众乐于接受的文体设施。

1、建设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按省文化示范社区评选标准建设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培训排练室、文体娱乐室,并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五福社区老年活动室、水湘社区文化活动室、江锦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实现90%的社区建有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

2、实施文体设施提升工程。各社区至少建设2套健身路径,并按《市城市基层体育工作星级评选办法》建设室内体育活动室;回迁或部分回迁社区,原有文体设施设备、场地面积未能符合最新考核标准的,要以项目带动和整合资源等方式,有计划分批次进行更新、改建和扩建。到20,完成所有社区的文体设施提升工程(20xx年三叉、钱塘、江锦、五福、钱杭、城星6个社区完成,水湘完成,年钱江苑、三堡、运新3个社区完成)。

3、实现文化设施共建共享。钱杭、钱江苑、钱塘等社区预留用地不足的,要与辖区内楼宇单位、中小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实现文体设施共建共享共用。到20xx年年底,全面实现辖区内学校体育设施向居民免费开放。

(二)加快基层文体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为街道公共文化体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1、强化文体骨干配置。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分管文体并担任社区文体组织主要职务,并至少配备1名文体管理员,具体负责辖区文化体育工作。

2、培育居民文体志愿者。发展一批热心社区文体事业的志愿者,实现志愿者人数占社区常住人口3%以上。定期开展培训,促进文体志愿服务常态化。

3、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计划。社区文体分管领导、文体管理员必须在上任一年内取得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三年内取得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2014年,每千人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名以上(其中至少1名为一级)。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工作安排,4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秀芳带领调研组,深入到百善、孙疃等镇养老服务机构,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县政府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智慧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县已建成了一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1个镇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8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基本实现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一)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目前,全县还没有一所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机构,大部分镇、村没有老年活动场所,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未能有效发挥。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21.9张,没有达到小康社会数据指标要求,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还很突出。

(二)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滞后。我县各镇养老院、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都是临聘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专业技能不高,均未取得相关执业资格证书,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薪酬待遇偏低、劳动强度较大,队伍不稳定。

(三)养老服务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养老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部分农村敬老院基本设施配置不齐、维护管理不到位,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便。养医结合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缺乏。多数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场所仅能为老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关爱、紧急救援等体系建设不充分、不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一)完善并落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充分认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省、市有关文件要求,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系列办法,制定实施有关扶持政策,放大政策驱动效应,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改造提升力度,大力支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整合现有学校、医院等资源,尽早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符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积极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成为能够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重要阵地。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养医结合的新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配备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基本诊疗设备,配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方便大部分老人不出社区就能够享受到医疗康复、紧急照护等基本医护服务。加大力度扶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效形成合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三)注重养老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行业管理制度,针对我县实际,制定出台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和监督,推动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依托职业学校和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实训基地,加强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提高工资待遇和补贴奖励标准。积极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搭建志愿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鼓励社会志愿者参与各种为老志愿服务。

(四)切实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功能,为有需求的其他农村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鼓励社会和个人利用空置房或空闲地,建立小型互助式老年集中居住生活区、小型托老所等,实行规范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力度,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框架内完善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老年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有效保障。加快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相关服务设施建设,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