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团范文

皮囊读后感(优秀14篇)

皮囊读后感(优秀14篇)



读后感是对作品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深入思考和触动的结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与借鉴。

皮囊读后感

我这两天在攻读《皮囊》一书,作者蔡崇达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最终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被扒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眼泪会禁不住的流出来,叹息会从心底涌出来。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作者写道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

回忆了自己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讲述了母亲坚持建房,出于对父亲的爱,那种感情固执而倔强,甚至不顾生活的拮据和家人的反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最原始最简单的爱就是成就他,想尽一切办法让他开心和骄傲,哪怕自己吃再多的苦也要让他抬头笑,这是人间最质朴实在的爱。

此外,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所不容的小镇姑娘——张美丽;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文展;两个阿小的故事,城市的阿小和农村阿小的种种不适;以及那个想要摧毁一切规矩,活出最真实的自己的却一直活在规矩中的厚朴……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多少人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体工作到深夜,但是有几个人会因为这样的辛苦而快乐?有几个人还在坚持做自己想做的?做自己想做的,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假如喜欢读书,就一本接一本的读,想写字就写,想写什么故事就写什么故事,没有限制,就像每个人的人生一样不设限,千万个人有千万种活法,找到自己想要的就足矣。把生活过在自己心上,而非别人的嘴上。这一副皮囊只是为了让你的灵魂更丰富和深刻,而不是为了肉体的享受让灵魂遭受折磨。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

皮囊读后感

看书评里有很多关于作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话,其实看的过程中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越看到后面,就会越明白皮囊和现实的意义。我们都执着于追求表象,却总是习惯性的忽略表象背后的真实。生命很短暂,短暂到我们都来不及细细体会已经流逝的生命阶段,然后新的年龄阶段又马不停蹄的赶来,然后再匆忙的逝去,以至于让人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然后周而复始的开始和结束每个生命阶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长的,每一个抉择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或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纠结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乃至更长时间,选择的过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觉时间像个压力泵,行走太慢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但是,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认识自己的内心,倾听别人的'内心,慢下来去了解和体会,试着去理解别人,试着换位思考,试着换个心情去爱这个世界。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做不了有趣的人,做一个认真的人也是可以的。(感觉有趣的灵魂除去灵魂两个相似,就是幽默细胞的多寡了,奈何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段子手。我呢,也就做一个认真的人吧)。

《皮囊》读后感

飞机总是延误,在机场一进书店就相中了它。之前一直听说过这本书,就是没有真正把它加入书单。幸好有这本书在,让我对飞机的恐惧减少了很多。书的内容很容易读懂,就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描写,对自己所遇的人,所遇事情的感想和记录。原本以为是那种很难体会的80后的写作文字,但是却发现,直击内心,甚至看完让我在卫生间哭了许久。

也许是因为爷爷刚过世的原因,当每看到写家人去世的文字时候总是想要详细地再看些,想要真正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想表达什么,或者自己到底应该怎么表达。黑狗达(作者的昵称)写了自己的阿太、父亲、母亲、姐姐、各个好友,以及大学同学等等,然后最喜欢的部分竟然是关于书写自己的那部分。

在写黑狗达父亲时候,看到的是那种得了病异常的乐观,为了生活不得不与疾病做最大的斗争,还有那种努力过却没有改变的绝望,最后被现实深深打败,开始对世界充满绝失望,然后合上眼睛,与时间告别。我想曾经和病魔奋战的爷爷何曾不是这样。充满希望,却又被现实遗弃。也许看到遗体的那个时候,觉得爷爷也努力过了,也是解脱了。还记得我离开家的那天爷爷和我说:“别因为他而相信别人,去找什么治不好病的药。要好好读书。”当时,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只是又不能当面流下来。听出来爷爷是临终前交代我些什么,但是安慰的话就是说不出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的无力和苍白,即使说出来,也不会为爷爷与病魔战斗的幸酸减少分毫。只是低头说:“好的,您好好的,有什么需要记得打电话给我爸”。《皮囊》中,黑狗达父亲在于病魔对抗时也许也是这样的心情吧。

还有就是书中的理想与现实。有时候觉得和黑狗达一样,自己也是从小地方出生,却向往城市生活的人。只不过北京更大,杭州小一些。

“在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个城市里的很多人都长得像蚂蚁:巨大的脑袋装着一个个庞大的梦想,用和这个梦想不匹配的瘦小身体扛着,到处奔走在一个个尝试里。而我也在不自觉中成为了其中一员。”这是书中的描写,我也好怕自己会和厚朴一样,充满着梦想,却还是无法找到与现实、梦想的相处方式。最后只能接受现实,然后变得不像自己,被自己限制在自己的梦想中。

我自己也完全不清楚孤身一人,把自己放在梦想里,是否真的值得。

最近在读《皮囊》,第一次看到一个作家对亲情,对友情,对生活,对自身有那么深刻的剖析。书中故事平凡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但每个故事都能透过身体直抵灵魂深处。

大三时的某节课上,我们的导师推荐了这本书,推荐理由如今已记不起了,犹记得当时自己颇为认真的将书名与作者记录在摘录本上,然后便遗忘了。前些时间,闲暇之余去图书馆打发时间,金黄色的无一字的书脊让我满心好奇,随手翻阅,如获至宝,便借来细细读之。我不敢妄自给这本书下定义,如果你知道文学评论界的行业翘楚李敬泽为它作序的话;如果你知道刘德华三十年来首次亲笔推介它的话;如果你知道它被白岩松、刘同、蒋方舟、李承鹏等曾联名推荐的话……那么你必定不会看轻它分毫。

童年的回忆,成长的挫折,生活的艰辛,亲人的苦痛……无不触动着我,哭过之后却是被书中人物强韧的内心所深深震撼。那个倔强的阿太,那个强撑尊严的父亲,那个信仰坚定的母亲,那个默默无闻却最是成功的黑狗达……生活这条路,谁也没走过,谁也不知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大家都在搏。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虽没有蔡先生悲凉的童年,却也是他文字里小镇中的小人物,也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假使没有皮囊这个包袱,那么我们该是轻松自在的吧。

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我最希望的:“我希望自己懂的处理、欣赏人性的各种丑陋与美好,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我希望自己能把一路看到的风景,都用审美的笔触表达出来。”

读它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过程,不断完善丰沛自己的内心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认心又认人”,是李敬泽先生对这它的评价,我想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这些。蔡崇达先生的文字让人不断的审视自己,与自己对话。如当代作家韩寒所说:“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的更多,到达的更快。”书中记录了蔡先生的一首诗叫《世界》:“世界都不大,我可以哪里都不去,我可以在这里,只看着你,直到一切老去。”看多了遥远的世界与远方的别人,这一次,请停下来,读一读身边的亲人与朋友。虽然上帝给的路不一定是直的,但是我们心里,要始终有一个直的目标,直的方向。愿我也能如己所愿,无论在哪里,去哪里,多久多遥远,都有家可回,有人可依,不四下流离,可以呆在一个地方,用清澈的、满足的灵魂,守着我爱着的人,生根发芽。

《皮囊》读后感

看书评里有很多关于作者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的话,其实看的过程中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越看到后面,就会越明白皮囊和现实的意义。我们都执着于追求表象,却总是习惯性的忽略表象背后的`真实。生命很短暂,短暂到我们都来不及细细体会已经流逝的生命阶段,然后新的年龄阶段又马不停蹄的赶来,然后再匆忙的逝去,以至于让人手足无措,手忙脚乱,然后周而复始的开始和结束每个生命阶段,多可怕!生命又是漫长的,每一个抉择都是不容易的,我们或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上纠结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乃至更长时间,选择的过程太痛苦,痛苦到感觉时间像个压力泵,行走太慢压的我们喘不过来气……但是,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认识自己的内心,倾听别人的内心,慢下来去了解和体会,试着去理解别人,试着换位思考,试着换个心情去爱这个世界。

《皮囊》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伟大的军神》后,有很多感想。这篇作文讲述的事刘伯承在一起战斗中负伤的故事。

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头盖骨和右眼,被送到了一家外国医院,著名的德国医生沃克大夫给他动手术。因为麻药供应紧张,手术前,刘伯承要求不给他打麻药,可大夫说:“不打麻药很疼的,你能忍受吗?”“就试试吧”。手术终于结束了,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可是他自始至终没有喊一声,沃克大夫十分敬佩他,说:“你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想,刘伯承元帅的坚强勇敢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一要向刘伯承元帅学习,以前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打针我还哭,但是读了《伟大的军神》,再回想起那事,我感到特别羞愧。

皮囊读后感

作为一本畅销书,很早就听过它的名字,一直没来得及看,这次也是偶然而为之。这是一本故事集,写了家人、朋友、“偶像”的一些故事,基本围绕闽南家乡某小镇的背景来展开的。开头三篇序,分别是韩寒、刘德华,李敬泽写的,自从看了《随想录》,就不看这种畅销书的序了,一个字:虚!

《皮囊》。同时也是本书的书名,放在第一篇,自然是核心篇章了,但篇幅很短,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本书的'灵魂所在,换句话说,本书“唯心”色彩浓厚。

《母亲的房子》。写母亲历经千辛万苦,不顾一切也要把房子建起来的故事,甚至最后即使要拆迁了也不管不顾地去建,作者将这种行为归结为:人活一口气,母亲为了那说不出口的爱情,坚决的要让父亲不被周围人瞧不起!是的,我似乎能理解母亲的这种做法,她们有着很朴素的世界观,就是不能让周围的人瞧不起,我物质可以比你穷,但我志气不能比你弱,正所谓,人穷气不穷!但,现实中我恐怕很难同意这种做法吧,父亲重病在身,儿子事业成长需要北京买房,母亲全然不顾,仅为了那虚空的“唯心”,真的合适吗?人需要有所信念,但不能偏执,信念有时是为了得到尊重,可偏执的信念则会违背这种初衷。

张美丽和阿小的故事,我就感觉画风有点变了,前面的几个故事我看到了作者的用心,看完有所触动,可后面这几个人,则有点“虚”,张美丽的行为让人不解,是因为宗族的力量?我不知道。阿小,在作者眼里似乎是一个略显悲惨的人生,可我想,也许阿小并没有那么“惨”?也许你眼里的别人是loser,可当事人并不会这样觉得,正所谓,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评断别人的生活。后面的《天才文展》《厚朴》都是同样一个道理,我在这些故事中看到了别人的生活,这是我的收获,但我并不认同作者的这种态度,每个人都会因为种种好的不好的因素而走一种独特的人生,这本身并无不妥之处,关键之处在于对待生活的心态,我想,这也是本书想要表达的思想吧。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有着诚意的,前面几个故事写的很好,很打动人,包括我。后面相对来说有些次,但仍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好评,里面很多描述于我都有共鸣。尤其是,里面的故事耐看,看到了当代的一些人生,很有意思。我看完后最惊喜的地方是,作者将这本书定位为,“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深表认同,这也是我读书的意义,“认识”自己,“认识”更多人,“认识”一个个我没有经历过的世界!

皮囊读后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让我去回忆我的童年,会想起那些已故去的人,听妈妈说小时候抱着我长大的曾祖母,依稀还记得她坐在房檐下的样子,又依稀还记得她去世时妈妈让我磕头我却死活不肯的画面,小时候总给我留着许多糖的外婆,她去世的时候,我却因为所谓的工作没能见最后一面,可是她一直在我脑海里,她驼着背慢吞吞的为我们做饭,她佝偻着身子从柜子里拿出攒了好久的糖果,她轻声呵斥着冲我们嚷嚷的大黄狗,还有幼时一直害怕的外公,他在家时困了总不敢睡着,很害怕他拿鞋底板把我们给拍醒,有时实在太困了,就躺在他经常躺的摇摇椅上摇晃着,等他一回家就马上惊醒了,他一辈子直到去世都总想着我外婆,外婆先走,他却害怕外婆的棺太小不够住,死活要把自己的.给外婆,自己却永远躺在那个连自己都放不下的棺里,开棺的时候我终究是没忍住痛哭流涕,哪怕到现在想着他最后的样子,我依然忍不住泪目,他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对我们的疼爱,而是对外婆的疼爱.其实自从我长大后,很少去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每次很用力的去回忆,却总是什么都想不起来,读这本书,却总是勾起我的回忆……回忆那个我不知道到底爱还是想逃离的家乡......

《皮囊》读后感

初印象。

最先是在畅销榜上看到这本书,以及各位作家大大们的推荐和好评。韩寒说他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的夜晚拿出来慢慢观看。于是我就满怀期待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对于这本书,我就把它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看,其实就像是作者的自传一样。以阿太神婆般的看待肉体和灵魂的态度和思维开启整篇“皮囊”。前面的几章,比如《母亲的房子》《残疾》《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都是描写的自己父母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大约是生活背景的差异吧,我并没有什么非常深刻的感触,唯一的不过就是珍惜家人,眼前人!

其实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同他生长的环境和经历有很大关系,这本书的各个章节也侧面反映了这点。厚朴的“热血青春”,文展的“越走越远”,两个阿小的“故乡与家”......无一不是现实与环境的产物。

浅谈。

阅读书籍其实就像是在跟作家进行单方面无声的交流一样,你会读到他的想法,看到他眼中的世界,了解他的三观。我把这本书当做作者的短篇自传来看,了解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作者的很多看法我是不赞同的。他以他的角度,他的三观,他对肉体和灵魂的看法来描写书中的每段故事,每个人物。我自然也会从我的角度,我的三观,我的看法来理解每个人物!

这大约就是阅读的乐趣吧,引发思考,寻找可取和不可取之处~。

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印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皮囊》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皮囊》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皮囊》读后感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黑狗达。他用一个生活旁观者的角度在礼俗风气仍然浓郁的时代讲述着他的小镇、他的父亲,以及多少人、包括他自己,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故事不是以时间顺序展开的,每一章节都是他生活的一个侧面,总是会看到时间的重叠。当我单看每一个人,这一段故事,我也心里不免心生感叹一下:可怜、可悲。但你在另一个他人视角的生活来看呢?我知道,我刚刚又中了感性的圈套。很像《活着》给我传输的观念。

全文第一篇就叫“皮囊”,或许看完全文之后再来看一遍第一章也很不错。阿太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灵魂。”

不过这皮囊,真的好难。我把它作为我暑期共读计划的第一篇。原因如下:

我十分尊敬的法理学老师在上学期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书单,他曾给我们承诺过的,只要在大学四年里看完了这些书,就去找他吃一顿饭,并且他承诺会给我们写一封研究生推荐信。我也不知道当时我的眼里没有闪出少女的光芒。在一系列看起来就十分晦涩难读的书目里,我似乎看到了一股清流:《安徒生童话》。

《皮囊》读后感

这两天把《皮囊》重新看了一遍。

看《天才文展》和《厚朴》的时候,我几经停顿,起身,吸气又喘气,胸中有东西在强烈地翻涌,需要很努力地平复心情才能继续看下去。

共鸣太强烈了,我有点承受不住。

豆瓣上对这本书有很多差评,我没有褒贬的意思,但是我真的觉得他们没有看懂。

不过,没看懂也是好事。真的。

对我来说,就仿佛作者从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角度,把我生命中最本质的悲哀摊开了,把我灵魂之海抽干后的底部暴露在阳光下,那些隐藏在海面下的暗礁和坑洞无处遁形。他的思考太真实,对我来说有些残酷甚至残忍。

我觉得我跟作者有三分像,跟文展有六分像,跟厚朴有九分像。当然我不是厚朴,也没做厚朴,但这是付出了很多代价的,如果没重看这本书,我都快忘了,我从厚朴到如今的云淡风轻,走了多远、多曲折的心路历程。

“他很用力地打招呼,很用力地介绍自己。看到活得这么用力的人,我总会不舒服,仿佛对方在时时提醒我要思考如何生活。”

“不清楚真实的标准时,越用力就越让人觉得可笑。

厚朴大约也是这样的小孩,他们往往是脆弱的,因为干净到甚至不知道应该要去判断和思考自己是否适合时宜。”

厚朴太像以前的我了,活的很用力,非常用力,但是这种力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它是四散的,朝向的全是虚无,燃烧的却是生命。一个人不清楚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内心却又有着乱窜的力量,这真的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而在外人看来,奇怪又尴尬。

厚朴“尝试着世界的可能性”,组建乐队,办演出,不停地换女朋友,叛逆着,折腾着,燃烧青春着。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其实只是为了符合他的想象——他对青春的想象,对酷的想象,他以为做了这些符合想象的事,他就真的变成他想象中的人了,而他这种对想象的追逐所散发的热情,也确实有打动旁人,感染旁人,可是这根本改变不了他的所作所为其实毫无意义的本质,而且他也根本没有成为他想象中的人。

如果想好好生活,他需要在现实和想象的巨大鸿沟上建立一座坚实的不会被水冲垮的桥。但是厚朴也许过于沉浸在幻想中,他连建立这座桥的尝试都没有进行。他龟缩在想象的岛屿上,以为自己拥有了无边无际的世界,却没有看到现实的海水日益上涨,他不知道总有一天他在这座岛屿上将没有立足之地。一个人要想保留在理想之岛生活的权利,他需要的是随时回到现实的勇气,还有智慧,平衡的智慧,建造桥梁的智慧,不被人发现的智慧。

“然而,我也知道,在北京发生的任何理想和梦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甚至奋不顾身的实践。我隐隐担心,厚朴这几年一直活在对梦想的虚幻想象中,而不是切实的现实里。我没把握,当他看到梦想背后那芜杂、繁琐的要求时,是否会有耐心,是否具有能力,是否能有足够的接受度——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

“我没能说出口的是:厚朴,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我一直在想象厚朴的生活,他已经用那些激烈的方式,把自己抬到那样的心理预期,不可能再低下身,扎到庸常的生活里去了。他不知道,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厚朴活得很用力,可是用力的本质却是逃避:逃避真正的艰难和辛苦,逃避为了抵达目标所需要的日复一日的大量枯燥乏味的脚踏实地的努力。

他被退学,被迫回到老家,到一个小村庄教书。但是他已经丧失了回到现实的能力,他在耽于幻想太久太久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其实没有成为想象中的人的现实,他在毫无准备的时候被现实淹没了口鼻,四处都是海水茫茫,他的理想之岛已沉没在海底,他的内心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太晚了。这样被动的局面,只有一个后果。

毫不意外的,他自杀了。

真的,我一点都不意外,他除了自杀没有别的结局,这是必然的走向。如果他再聪明一点,或许能提早嗅到危险的讯息,或者他再坚强一点,或许能承受陡然回到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可惜都没有。

也不可惜,真的,生亦何欢。

作者最后说,或许自己和厚朴生的是一种病。

确实,无论是作者,还是用力过猛的厚朴,亦或是早慧的文展,又或者是张美丽,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而这些共同点,是因为他们有同一个标签——小镇。就像一开始作者对厚朴的评价:“多么贫瘠的想象力,连想象的样本都是中学课本里的。”是啊,因为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镇,有着贫穷没有见过太多世面的父母,如果笨一点反倒是福气——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连苏轼都这样说。

不要太聪明,不要太早熟,就像父辈一样早早娶妻生子,在小镇过着平淡幸福的日子,其实很好了。否则,像文展和厚朴,他们要跌很多跟头,吃很多苦头,走很多没有意义的弯路,才能摸索出世界的真相,就算他们有些才华或志气,也早在那些毫无意义的弯路上磨损了。灵气,心性,本是多么宝贵的东西,却消失得悄无声息。而多数出身好一些的孩子,他们一早就清楚世界的规则,就算他们初出茅庐凭着想象折腾一番,也有家庭为他们兜底。可是厚朴没有,文展没有。

作者是幸运的,他没有文展的早慧,没有厚朴的激情,这是好事,而且他理智,务实,努力,所以他是那些人中唯一走出来的,走去了北京这座大城市,成了作家,出了书,拥有了财富和一定的社会地位。

不过,他和文展和厚朴相同的那部分终究是无法抹掉的,而他也清楚这一点。

也没关系,他的儿子,他的孙辈,就不会再拥有这样的悲哀了。要想真正地走出小镇,或许得至少三代才能做到。

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六年级,那时候我已经脱离了四年级荒诞不经的行为所带给我的真身心上的影响。我有着一个和我志趣相同、能理解我的知己,有着轻轻松松考全班第一的成绩,可以自由地做最喜欢的事——看书,写小说,逃课在柳树下打坐,在湖边散步看夕阳落下。尽管中间我大伯去世,给我整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也顺利熬了过去。

只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一切从我初一第一次月考拿了第一开始,就发生了变化。学习,考试,对我来说一直是简单轻松的,但是第一的荣誉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我很快淹没在对第一的追逐中——我什么都要拿第一,我享受着凌驾别人之上的快感,我享受着第一带给我的行为上无所顾忌的自由,我几乎很少失败(除了在感情上),我想要的都能得到。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一切的危险性,更可怕的是这种状态持续了六年——也许并不止六年。

如果我未来有孩子,我对他在学习上只有一个要求,不许考第一。对第一的追逐会把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变成单一的纬度,会丧失对很多事本身的乐趣的感受,更可怕的是,会让人沉浸在一种假象中,这像极了厚朴在组乐队、搞演出之后同学们对他的追捧,让人迷失其中,看不到世界真实的面貌,无法意识到社会冰冷的规则。这对一个人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我以前也是个活得很用力的人,我大声谈论着梦想,谈论着爱国,我昭告世界我要考清华北大的本科,然后研究生去斯坦福大学,我要创业,我要攀登世界的高峰,我要改造社会的规则,我要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

初二的时候一个女生给我写了一个纸条,她说我背负了太沉重的梦想,她很担心我会有坠落的一天。我当时郑重地告诉她,我不怕,虽千万人吾往矣。后来高中有同学公开表示觉得我很装,觉得我有病。我有些难受,但是没太放在心上。毕竟我从小就因为胖而被骂是猪,九岁就经历“众叛亲离”,被我当时最好的朋友整天骂“变态狂”,被朋友说“如果一个人长得没有你好看还活不活了”,被敬爱的老师骂“没皮没脸”,诸如此类的事情,我早就锻炼出来了一颗不在乎他人评价的心脏——这是我唯一比文展幸运的地方,他直到中专才因为兔唇被嘲笑,而我早早就因为各种原因经历了舆论的攻击,所以我不会像他一样一蹶不振。

虽然当时对各种评价一笑而过,但是我看了《皮囊》,看了作者对厚朴的评价,我才意识到当年的我在众人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一些跨越n多年的尴尬难免浮上心头——还好时隔多年,没有谁记得这些了。

我在高考成绩出来之前,不夸张的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十几年里我从来没想过我不去清华北大的任何可能性,也并非自信,就是知道自己拥有绝对的实力(其实现在我也觉得我当时拥有绝对的实力哈哈哈),不过现在回头看来,结局在高三那年已见端倪,有些事我不好讲出来,只能说太用力的人果然走不远吧。高考失利我没多难过,因为那时候我忙着体会禁忌之爱,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段小小的故事,却没有预料到绝望从此扎根在我的骨髓之中,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不过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主题。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对我的学校充满了嫌弃。毕竟当时报志愿都像一场玩笑,我实在不知道我那么低的分数能去什么学校,就全权交给我妈了。所以我刚开学没想跟任何人交朋友,我在每本书的扉页都写下了奋斗的话,发誓总有一天要去配得上我的地方。现在看来挺幼稚的,虽然大学的课程对我来说依然是轻松的,但是很多以前被我忽略的问题接连浮现。大学,是连接学生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缓冲站,而我站在这个缓冲站里第一次意识到,生活,并非只有一个纬度。

后来的很多事情我懒得回想。总之我失去了很多东西才填补上内心的大洞,也付出了很多代价才没有走向厚朴的结局。我用了很多时间,建立了那座沟通理想与现实的桥梁,也探索出了一条,我这样的异类在人堆里生活下去的办法。我记得当年看霸王别姬,里面说“蝶衣你可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的时候,我的眼泪奔涌而出,不过没关系,我也记住了,“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皮囊》读后感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用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这文字,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南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亦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读后感

没有要点评什么,借着这部《皮囊》我要对“小芝麻”说:

陪我一起看黑狗达,对皮囊你还介意吗?小芝麻,只能叫你我开始流下眼泪也更刺痛我的眼睛,我的心。

小芝麻,可能我想抒发的情感以及文字都是在找借口,未来几天我们将离开彼此皮囊。你发誓我的心真的好痛、好痛。

小芝麻,我不胖的身体在你到来后,睁开眼睛臃肿的到下午才能看出双眼皮的我,一直持续着燥热,又不得不喝水。整个身体臃肿不堪。

小芝麻,心悸和呼吸困难也影响你的舒适程度吧?因为我尽力想找到我们彼此舒服的姿势或者空气,很遗憾,你的`肚子疼疼的,你猜,小芝麻你很不开心吧、也许以上种种原因都是我们彼此不能真正的见面的惩罚。

小芝麻,眼前的世界,和接下来的世界,没有多姿绚丽,所以我想说的是,我会默默的为你祈福,给不了你最好的皮囊、无法给你多姿绚丽的世界,忘你可以释然,因为我也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待缘份尽头,你我曾有过,或是母子或是灵魂深处,有地方可以寄托哀思。

夜已深,我们一同入眠,我含着泪,你呢?

《皮囊》读后感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上天堂下地狱还是在荒野上游荡?那些古书上的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蔡荣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他以这本书献给已经离世的父亲,阿太,献给陪伴着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自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张缝合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会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是啊!皮囊有心,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东石”,我生活的这个小镇,或许有太多像我父亲那样的人。十几年来,镇区的发展一直往反方向滋长,整个小镇都在集体逃离那片带给他们乐趣和磨难的海洋,然而这片试图被父母藏住的海,却因父母的禁止而越发吸引我。

再次去拜访外祖母的路上,我突然放开步子往甘蔗林那冲,母亲气恼地追我,把我追急了,竟直通往那一跳,海水迅速把我淹没了,那咸咸的海水包裹着我,把我往怀里搂,我看到,这海水之上那碎银一样的阳光,铺满我的瞳孔,醒来的时候,已经在医院的病床上,海是藏不住的。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有,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办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我多么希望能和我珍惜的人一直一路同行,但我也明白,我现在唯一能努力的是,却使彼此错身了,我希望,至少我们都是彼此曾经最美的风景——这也是我能想到唯一反抗。”

谢谢时光,谢谢命运,虽然他们那么残酷。但终究让我看到过风景。物都不可避免地有阴暗的一面。想要活得轻松便要学会妥协,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副最初的皮囊,又为什么要给自己装上更多不真实的皮囊来伪装最后又一层一层地撕扯下来呢?我们的灵魂还在,我们仍有梦,就要不忘初心。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第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最好的。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是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