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党团范文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范文(18篇)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范文(18篇)



讲话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场合的把握和对听众的理解,只有与实际需求相契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脍炙人口的讲话稿,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看历史书,听前辈们讲,我们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

__年前,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外来列强欺凌掠夺,人民生活在水火之中。在这暗无天日里,马克思列宁主义像一道霞光照到中国,毛泽东等一批才思敏捷、意识前瞻的先师贤达,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发出了震惊世界的呐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随便看看吧。

翻阅党的历史,一章章,一幕幕,扣人心弦,惊天动地,可歌可泣。是党领导农民开始了斗地主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工人与资本家斗争,不当“包身工”,要当工厂的主人。是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开始了以革命武装发那对反革命武装的新征程。从井冈山到延安我们的党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胜了千难万险,历经万里长征,八年抗日和解放全中国的战争,最终打败了内外反动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共和国。我未经过这些年代,但我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人民政权的取得,新中国的建立是千万共产党人、革命志士簇首与鲜红的党旗下,倾注满腔热血,铸造民主与科学、幸福与自由的信念,在千疮万孔的黄土地上,播种着小米精神和布尔什维克的思想真谛。是无数先烈迎着枪林弹雨,踏出了一条腥风血雨的路,一向通到神圣的天安门。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工业、农业生产大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出现新局面。人造卫星上了天,“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改革开放之风已强烈吹拂三十年,掠过山巅、平原和蔚蓝的海面,吹倒了旧体制的古城墙和人们心头道道无形的栅栏。庄稼的根须超越板结的四季,乡村长出肥阔的羽翼,民心若灌浆的豆荚,摇动富足的真实。城市细胞陡然聚变,一夜攒成你挨我、我蹭你的摩天楼群。全国大地日新月异,发生这根本性的变化,旧貌换新颜,目不暇接。

随便看看吧。

在灾难面前,在危急时刻,我们的党表现出了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领导核心的雄才大略。肆虐的洪水、突来的“非典”、强烈的地震……,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举全国之力,聚全国之心,战而胜之。

历史难以忘记,亲历体会更深。祖国的强大使我们倍感自豪和荣耀。世界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全球人对中国都刮目相看。神舟飞船载人上天更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科技的先进和经济实力的雄厚。我们此刻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再向前我们会更强大。

教师和长辈们经常对我说:你们“‘80后’、‘90后’是生在新时代,喝着甜水长大,不知受冻挨饿的滋味,还不知创业的艰辛。但不能忘记这幸福生活是怎样来的。要熟悉国家的历史、党的历史。好好学习,把自我锻炼成一名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党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话语虽短但寓意深长。我必须要做到心明眼亮,努力学习,争做党的事业的继承人。

随便看看吧。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我们年轻人承担着祖国的期望和未来。我愿与千千万万同龄人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共同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诺言,合力撰写中华民族从繁荣走向强盛的恢宏巨篇!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父亲是个军人,因在朝参战肺部受伤未愈,退伍回家时,政府安排他在一家省管煤矿做会计。那时家里穷,父亲一人的工资无法养活一家大小,为了不拖累国家,便辞职回家,抱病坚持做生意,赚钱抚养我们这些儿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普遍落后,父母天未亮就出门,翻三十多里的山路到集镇赶集。他们知道如果去迟了,集市散场就无生意可做了。父亲养了一匹马,驮着从周边村子收来的一些土特产。实在累得不行,他便在山路上坐一会儿。

记得有一次,父亲赚了点钱,给我们三个儿女,一人买了一件军绿色的春装。我们三兄妹穿上新衣服,高兴得手舞足蹈。父亲坐在堂屋八仙桌旁,一改往日的和蔼,要我们站好,严肃地对我们说:“我之所以给你们兄妹三人买军绿色的春装,是因为我是党员、当过兵,亲眼看到许多战友牺牲在战场,那血的仇恨不能忘。你们长大后一定要当兵保卫国家,不让我国受外国欺负。”

父亲为了让我们早日搬出漏雨的破房,开始压砖。那些天秋雨时下时停,往往是性急的父亲白天拖着石磙在门前稻田上碾压,可到了夜间天老爷好像跟他作对似的,一场大雨把稻田灌满,他只得开沟引水,重新牵牛压砖,如此反复多天,父亲病倒了,不停地咳嗽。新屋的瓦只盖了一半,父亲就被抬进了医院。

父亲牵挂着儿女,病情稍好一点儿,就偷偷从医院溜出来,路程只走了一小半,就倒在外婆菜园边,傍晚时分被摘菜的外婆看见,连夜叫人抬到医院。哪知这一去,他就再也没有回家。弥留之际,父亲已经哑口,可死也不肯闭眼,母亲流着泪,问他还有什么放不下,他慢慢动了两个指头。母亲明白了,哭着对他说:“你要两个儿子当兵一事未完成,我会替你完成的,你就安心去吧!”父亲就永远地闭上双眼,走的时候还不满四十岁,而我才刚到读小学的年纪。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两个哥哥先后应征入伍,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哥驻守边疆,冰天雪地站岗八年;二哥在福建当装甲兵,年年是连队先进。

现如今,每逢清明节,大哥和二哥都特意穿上军装,来到父亲的坟前向父亲敬礼。今年清明节,退伍当教师的二哥带着军官儿子来到父亲坟前,告诉父亲:“爸,我们听了您的话,让孙子当了兵入了党,您要我们当兵卫国的遗愿我会教儿孙们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范文

分区原副司令员、x县籍老红军每当提起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总会讲起他与一张山羊皮的故事。

1935年9月中旬,所在的红二方面军从湖南省澧县境内出发,经过200多天的跋涉和战斗,跨过了湘、鄂、贵、滇四省后,终于来到了四川甘孜,同红军四方面军会合。

在甘孜休整的一天,连队弄到了一只90多斤重的山羊。羊肉吃完后,炊事员将剥下的羊皮丢在了荒地上。恰好,经过那里发现后,赶忙捡了起来,早就听说草地气温变化大,或许这张羊皮对以后会有用处的。于是,捡回去后,经过裁余补缺,缝成了一整张,带在了身边。

新的征程开始了。

一踏上荒漠的草地,不要说难见地上的动物,就连天上的飞鸟也很少见到。最难熬的是夜晚,地面是湿漉漉的一片沼泽地,宿营时难得找到一块平地。把羊皮铺在地上睡觉,这样既防潮又保温。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有时候行军时走着走着,霎时,狂风大作,天气冷得像一把把尖刀刻在人的脸上。有时候冰雹从天而降,砸得人无处躲藏。每当遇到暴风或冰雹打来,就将羊皮裹在身上御寒,或用树棍支架羊皮来当伞用。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刚到草地时,除了语言不通外,还与藏族同胞有一定的隔膜。藏族同胞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将食品和物品等藏了起来。于是,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全军之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或者自己屙出来的,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每当肚中饿得咕咕叫时,便从草地里寻来一点野菜,再从捏紧的粮袋口子里倒出一丁点青稞面在瓷缸子里面,掺在野菜里充饥。

尽管如此,在出草地的最后几天里,把皮带和皮鞋都填进了肚子后,还是断了粮。

怎么办呢?茫茫的草地里,路上行走的都是饿得摇摇晃晃的人影,沿途的树皮和野菜都剥光寻光了。

就这样,这张山羊皮成了唯一的粮食,维持了他3天的生命。走出草地时,这张羊皮只剩下一尺来宽,二尺来长的一小片了。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我漫步在云端之上,向蔚蓝的天空问道:“党在哪里?”

天空传来阵阵轰鸣,“党在哪里?需要你用心去寻找!”随便看看吧。

我漫步在巍峨的高山上,向山的那一边问道:“党在哪里?”

山的那一头传来回响,“党在哪里?需要你用心去寻找!”

随便看看吧。

我漫步在碧蓝的海面上,向深沉的大海问道:“党在哪里?”

海底传来低沉的声响,“党在哪里?需要你用心去寻找!”

党在哪里?我四处寻找着答案。

党在哪里?党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随便看看吧。

哪里有无产阶级,哪里就有共产党的分部,哪里就有为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共产党员。放眼全球,又有哪个国家上空没有飘扬着鲜红的党旗呢?不论是在发达的北美洲、欧洲,还是在发展中的亚洲、非洲;不论是在赤日炎炎的热带地区,还是在白雪皑皑的南北极地区,到处都有鲜红的党旗。他在世人宣传一个信念,一个信仰,那就是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世界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共产党领导人民反抗剥削的身影!党的红旗从一国到多国上空飘扬,证明了党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切的一切都渗透着共产党人的血与汗。

去的。当前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并没有证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失去了其鲜活的生命力。事实上,此时的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者都在积极积蓄力量,为了人类最伟大的目标,最伟大的事业––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每一个共产党员都有为这个最伟大的目标而奉献一切的信念!

党在哪里?党在我亲爱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她子女的心中!

仅有共产党,仅有共产党员的眼中才有中华民族的利益,才有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付出,并不是为了夺取政权来获取自我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和全民族利益,他们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历史已证明仅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人民实现对内求民主,对外求独立!历史并将继续证明,仅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目标!

党在哪里?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只是取得伟大胜利的第一步。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才是最终的目标。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必须有极大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实现这个伟大目标,就必须进行艰苦卓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中国共产党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齐,艰苦奋斗,自立更新、不畏强权、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政权的包围与封锁,充分发挥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当中国的第一朵蘑菇云在西北广袤的土地上腾空升起的时候;当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在无垠的太空唱响“东方红”的时候;当中国的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实现可上九天揽月梦想的时候,当中国的“嫦娥一号”传来了第一张月球照片的时候,世界震惊了。这是中华民族智慧创造的奇迹。中国人民用自我勤劳的双手创造的奇迹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壮大起来了!

党在哪里?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中!

没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任何社会实践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从马列主义的到毛泽东思想的演变,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及至今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都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都凝聚着党对当前社会状况和奋斗目标的正确把握。任何正确的、科学的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需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起来。任何正确的、科学的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我党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做出正确把握之后完成的。任何正确的、科学的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的总结。

党在哪里?我四处寻找,我走遍万水千山,越过五湖四海,环视全球,见证那历史的一幕又一幕,最终明白寻得,党原先在我心中,在我炙热的心中!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中国共产党值得信仰是因为她有光辉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党在我的心中。

讲话稿。

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全国农垦建设的榜样,被王震称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

其实,一开始有些到xx乡农垦的干部和职工对前景并不乐观。1957年12月底,200多干部职工全部到达时,面对“挑担换不过肩,牵牛转不过身”的交通条件和少得可怜的3000元垦荒费,一部分知识青年思想上出现了畏难情绪,思想动摇,信心不足,个别知识青年总是找借口往家里跑、往县上跑。针对这一问题,垦殖场党委书记叶犀牛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把204名知识青年都召集到童坊村口的白果树下,听当地的一名革命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xx乡红军战士故事。

1930年7月,革命领导人带着红军打进景德镇后,景德镇周边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农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穷苦人翻身做主人,乡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成为赣东北红色游击区之一。赣东北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恐慌,1930年12月国民党第55师进犯景德镇。大军压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领导的红军主力决定主动撤退,但留下一部分红军战转入地下,进入山区继续斗争。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开进山来,xx乡26个山村都遭到烧杀,20xx多人口只留下了1000多人,当时被杀害群众的鲜血染红了一条河。

当时,xx乡有个叫童贵宝的红军战士,他是红军游击队先锋队长。进入山区后,他带领一部分红军战士充分利用xx乡山高林密的特点与敌人巧妙周旋,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几次进山抓他都扑了个空。国民党军队一时也无计可施,但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见在山里抓不住红军战士,就把xx乡一些小村的群众从山上赶下来,实行“移民并村”的毒辣政策,妄图切断红军游击队的物质供应,切断与群众的联系,把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上。

刚开始的时候,红军游击队虽然准备了一些粮食,但数量终久有限,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粮食吃光了,他们就只好吃野菜,刨冬笋。山里的天气又冷,没有火柴,他们就用镰刀和火石打火,打火石必须用纸引火,但是在山上又怎么会有纸。可这些都难不倒红军战士,想办法用草线引火。国民党反动派对村子实行“三光”政策后,把山棚拆光烧光。红军游击队在山里住的地方也没有了,但这难不倒他们,他们自己搭棚子住。国民党反动派还把所看到的铁锅都敲破了,目的就是让红军连一口热水、热菜也吃不上,让红军活活困死在山上。但这也难不倒红军战士,他们就用洋瓷盆烧水,做饭,煮野菜。不论怎么困难他们都信心百倍,坚持与敌人作斗争。

这一边是国民党反动派想方设法要把群众与游击队隔绝,困死红军战士。但是在另一边,幸存下来的群众却不怕危险,想尽办法来支持红军游击队战士。有的群众借口上山砍柴,自己带去的饭不吃,把饭留在山上给红军吃,还有的群众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脱下来留在山上,做好记号,等红军战士来拿。有些妇女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借口去回娘家给红军送情报,把火柴藏在头发里带上山,红军战士们取暖防寒。

但是由于敌人的势力过于强大,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封锁,没有盐吃,很多红军战士出现了浮肿。一次,童贵宝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四名红军战士潜下山来找吃的,不幸落入敌人手中。童贵宝等五名红军战士就被杀害在xx乡童坊村口。为了制造恐怖,敌人还将他们的头颅割了下来,挂在村口的白果树上示众,景象惨不忍睹。童贵宝等五名战士虽然被杀害了,但是其他的一些战士有的化整为零,有的隐姓埋名,坚持斗争,一直等到革命的胜利,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

革命老人的故事,让204名同志泪流满面!党委书记叶犀牛当即带领大家在白果树下宣誓:“要把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

从此,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70岁的父亲近来一直黑着脸,紧锁眉头。

那天,我们家人都嚷嚷着要给父亲办个生日宴。正好他的长孙刚好10岁,我这个“老幺”也年满36岁。以三代“共庆生”宴请亲朋好友,怎么也说得过去吧?母亲刚在饭桌上开了口,却见父亲立马双眼一瞪,一只手把饭碗重重放下,斩钉截铁道:“不办!我是什么身份?”

这话一出,我们皆扑哧笑出了声。我故意激将:“爸,您是什么身份?村长都退位快20xx年了,现在就一个庄稼汉……”刹那间,父亲火了,霍地站起,把另一只手上的筷子一扔,径直下了桌。走到门口他又回过头,说道:“别忘了,我还是一个党员!”

母亲叹口气:“老头子就是倔,咱们家从没办过什么事,放出去的人情那么多了,怎么收得回来啊。唉!”

“妇人之见,你出去了几个小钱?乡里乡亲的”听到母亲的话,父亲站在门口说,“话说明白,没有我的允许,谁也不许大操大办。”门外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还有“喔喔”的唤狗声。

我们都沉默了,都低头吃饭,谁都晓得父亲的脾气。

“党员就不能过生日?”母亲低声埋怨了一句,忙着追赶父亲去了。

是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一家人真没办过一次像样的酒席。父亲结婚,因为家穷没有能力张罗酒席。后来他当了村长,入了党,便整日像一道“黑旋风”,扛着锄头冲在前面修公路、挖水渠、建茶厂,把那“哟嗬哟嗬”的号子叫得地动山摇。村里的事他忙得腿上生风,家里的事他一概不管。大姐出嫁母亲也想给她做些上好的陪嫁,再宴请全村人把她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可父亲坚决不许,说他是村长,如果办酒席,大伙人都会来凑份子,他不忍心让大家破费。再说那时党内正倡导党员干部“移风易俗要带头”。“党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父亲常把这句话挂在口边。于是,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大姐出嫁的。

顺口溜。

:“一个闺女一口箱,后面跟着一村长。姑娘出嫁不办酒,只因家有共产党。”

当年,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凭着力气、身板、威信,把村里治理得远近闻名。那年他被评为县里的“优秀党员”,有机会去浙江嘉兴观看了那条世人瞩目的南湖游船。党员的旗帜就是从那里高高举起的,党员的思想就是从那里熊熊燃起的。父亲归来,激情澎湃。他把我们姐弟几个一一叫到身边,给我们讲共产党的故事,还说:“你们好好读书,将来入个党,为国家做事,我脸上才有光。”

再过了几年,大学生进村,村干部也要有学历有文化。父亲自然就被淘汰而成了“下台干部”。起初,父亲心里有些不服。但看到进村的年轻大学生个个精神焕发,敢想敢做,他便嘿嘿笑了。他指着几个年轻村干部,一本正经地说:“好好干,小心我来吼人。”没过几天,父亲果然就站在村委会里吼人了。因为新上任的村主任准备借村小学的场地为他女儿操办“满月宴”。

一路想着父亲的这些故事,我去寻找生了气的父亲。果然,我看见父亲和母亲都坐在家门口的水田边。父亲怀里的收音机正播报着时政新闻。母亲忽然戏谑道:“老头子,我们家就因为你,永远也没有酒喝了?”

“对,有我就没有酒喝,我是什么身份?”父亲的话说得比他手上的那根铜烟杆还硬。

一个87岁高龄的老人,不顾年老体弱,依然情系故土、热心投身公益事业。他,就是空军“老兵”、共产党员丰福生。他的名字曾经响彻祖国大江南北,上世纪60年代他是闻名全军、学习著作的尖兵。

1930年4月,丰福生出生于江苏一个偏僻村庄。由于家境贫寒,他13岁给人家放牛,14岁被迫去官塘给日本人修飞机场,15岁外出学徒。直到1949年解放,丰福生才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他被调往地处沿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福州场站给养科,当上了炊事员。出身贫苦的丰福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和学习机会,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并且学以致用,出色地解决了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从1955年到1962年,他这个“编外军人”,连续被部队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五次,成为全军学习著作尖兵,受到等党和军队领导人的接见。

1987年,丰福生夫妇回故乡探亲。他们看到村里一些孩子因家境贫困,求学有难处,当时就萌生了设立一个奖助学基金的计划。

有限的退休金只能供一家老小生活。为尽快攒钱,丰福生回到福州后,先后在一些单位打工。

就在争分夺秒地筹集基金的时候,不幸突然降临。1998年,妻子患上绝症,后来离开了他。

为了夫妻俩的共同心愿,年事已高的丰福生只能靠省吃俭用实施计划。20xx年9月,老人将攒下的本金和利息共计105538.46元善款以“丰福生奖助学基金”的名义,从福州汇到xx市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基金会。

设立“奖助学基金”的愿望实现之后,年届八旬的丰福生又从自己的退休工资中又拿出120xx元作为启动资金,于20xx年重阳节设立“千里村尊老奖助基金”。20xx年12月,“奖助学基金”与“尊老奖助基金”合并为“谷阳镇千里村丰福生双阳基金”。

丰福生表示,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每年还将拿出3000元退休金注入“双阳基金”。在他的义举感召下,当地爱心人士纷纷为基金会添砖加瓦。截至20xx年,基金会共资助学生3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80000多元;资助尊老模范和困难老人67户次,资助金额近30000元。

20xx年,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授予丰福生“最具爱心捐赠个人”称号。

永葆本色的共产党员丰福生,用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伴随着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美旋律和著名诗人贺敬之老前辈的。

诗词。

我一次次在梦里游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追逐着无数革命前辈红色的足迹穿越时空感受着他们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而无悔的拼搏和追求。

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后安营扎寨的落脚地和大本营,诚如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终于踏上了去延安的行程。登上巍巍的延安宝塔山,俯视滔滔的延河水,望着这块孕育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红土地,感受着革命洪流一往无前的气势。

延安是我党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并在全党认真实践的地方。这句话原本出自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在追悼会上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走进杨家岭,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会议室,这里曾是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地方,毛主席关于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由此产生。导游指着山坡下的一块菜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毛主席当年开垦的一块菜地,他亲自种下了辣椒、南瓜、西红柿等蔬菜。当年,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就连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也都抽时间参加纺线、垦荒等劳动竞赛,极大地鼓舞了延安军民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斗志。

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延安军民,也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就是在这里,毛主席用他亲手栽种的蔬菜招待了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饭菜成本仅2毛钱,然而正是毛主席这简朴的饮食和与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使陈嘉庚无不感慨:“中国的希望就在陕北延安。”

1945年7月1日,等六位国民参政员来到延安。在将要回重庆时,问有什么感想,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他这番话后,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喜读史书、善于从历史中找寻智慧和启示的不会不注意到唐朝那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关于水和舟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这一比喻改为鱼水关系,没有了水和舟的高下之分,而是一种生与死的相依相从。

延安,这块延续着中国革命进程的红色土地,每一个到过这里的共产党员,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中华儿女,都将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汲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力量,继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树立克难争先、敢打必胜的信心。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展览布局,实现“中国梦”,尤其需要这样的宗旨、力量、作风和信心。

走过很多地方,无怪乎囊括了当地的山之峭,水之秀,人之情,抑或掺夹着传统民俗与风味美食。如此这些大都被年轮的日日踩碾,稀稀碎碎,拼不成,拾不起。然而,到了云大沟,爬了云头山,便不再这么想。

云大沟,位于内丘县城西50多公里处侯家庄乡的太行深山脉。一个只有108户,不足三百人的小山村,散居在相距十里的多个自然庄上。当地流传着一小段顺口溜概括了这里的地势地貌。“云大沟,十里长,二十四个自然庄。大庄三五户,小庄一户一个庄。大庄住在沟两旁,小庄住在山顶上。”“开门见山”是这里的村民生活真实写照。

云头山,海拔最高峰达1480米。因山峰陡峭直触云霄故得名。时值初夏,由县作协组织我们一行几人在村支书引领下,沿村石路一直西北行走,刚走没多远,“看,茶树。”村支书左臂一挥,灌木丛中,一棵高不可攀开满白花的茶树格外显眼,茶树开在南方很正常,长在太行山上就很稀罕了。且是独一棵,据村支书讲,自他记事起就见过但都不认得。如今他已50多岁了,他们也尝试着嫁接过,但都没有成活。

说话间,我们便来到云头山的入山口,起初这只是一条最原始之路,很窄,高低不平,村民进山耕作很费劲。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支书带领村民们日夜奋战,终于重新拓宽了路基,现已能容小型运输车畅快通行,大大方便了村民劳作所需,也为云头山的以后旅游开发事业奠好了基础。沿途一步一景,一石一画。有石狮守山门、石龟迎路人、石猴闹果山、石象望明月……看得眼都不够使,不由都放慢了脚步。

渐近山顶时,突然发现一道残垣却坚固的蓝砖砌就的古城墙,还有几处完好的石臼。登顶,一根高耸的旗杆上随风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直插云霄。“红旗!红旗!”大伙激动着,惊呼着,雀跃着。上山时的疲惫与饥饿瞬间一扫而光。村支书急步到红旗下,认真查看着红旗有无破损和旗杆拴得牢不牢。村支书说,他和村主任张天来是30年的“铁搭档”,平日里,若没特殊情况,他们两人都会进山除了查看防火情况,再就是把这面红旗挂在心上。我们不由顿生敬意,五星红旗成了山顶上最美的风景。人终于到齐了,站成一排在红旗下,挺胸,昂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大合唱在山谷里回响。

云大沟村已被列入全省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村,自今年始之后全村村民都会陆陆续续离开这里变成“城里人”。目前,这里也正在筹划开发旅游景点项目,谈及此事,村支书说:“人走,旗不倒。”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干部,话虽简单,也不简单。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范文

党啊!在你光明神圣的领导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党争光,为党添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党在我的心中。

讲话稿。

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几个同事相约,一起前往朱老总的故里——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

从水城出发,汽车在成巴高速上一路狂奔,穿过数不清的山丘沟壑,掠过繁如流星的大小村庄,花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才抵达仪陇境内。

仪陇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以低山为主。在车上,我沿途就看到不少村庄仍然保留着一些较早修建的川北民居。大多为三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青瓦屋面,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给人一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感觉,夹杂在崭新的水泥砖房之间,看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我们一行人参观完朱德同志纪念馆后,在幽静的山林里东拐西弯,终于来到了朱德的故居。朱老总的故居是泥墙的三合院结构,普通得跟周围的农房没有什么差别,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质朴而亲切的感觉。

在参观朱德出生地时,解说员一再强调,朱德与自己生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影响也非常大。于是,我回来后又重新读了朱老总的《我的母亲》。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读着读着,竟然热泪盈眶。一位叱咤风云的三军总司令,竟然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动人的笔触,不经雕饰,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想。这大概就是爱的力量。因为母亲对他的爱,就浸润在朱老总的脑海里——母亲的一言一行,只需默默回忆,无需刻意渲染,爱就自然流露。而朱老总对母亲的爱,自然也就隐藏在他的一字一语中,不需高谈阔论,爱就在笔尖。

我们这次参观了朱老总的旧居、朱老总出生地、朱老总父母的故居等,身临其境,实地考证,每到一处仿佛能看见朱老总的母亲在谆谆教诲他一样,再温习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感触就更深了。

仪陇一行,我觉得中国是幸运的,这山清水秀的地方,为我们奉献了一位开国元勋,中国从此不再任人蹂躏,国富民强,华夏崛起,中国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总有一本书,不经意间被它打动,遇见时并无特别,阅读后开始沉迷。一日晌午,我坐在办公室闲暇无事,无意间拿起案头沉放的一本《党课》翻看,顿时被里面的“党课文库”、“阶梯教室”、“轻松课间”吸引住了,认真阅读《“底线”“红线”和“天线”》后,倍觉有趣。接下来的“人生一课”、“不说不快”,更是令我心旷神怡。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党课》能让人更有气质,更有内涵,更有文化。它是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主办的党员教育类期刊,是中国最早为基层提供党课教材的专业读物。为基层提供实用、丰富、新鲜、便捷的党课教材,“党课文库”“阶梯教室”“轻松课间”等多个栏目已成为《党课》的品牌栏目,被读者亲切誉为“口袋党校”。

我喜欢《党课》的每期特稿。走进每期特稿,那里深邃、庄重、启迪智慧,一篇篇漂亮的文章呈现在眼前,不光有优美的辞藻,而且,每篇文章的灵魂都是美好的。20xx年冬,我在悦来镇唐家村进行精准扶贫工作。当时,《党课》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也给村里的贫困户带来了精神食粮。在一个雨雪交加的上午,我走进贫困户唐社良家里,把400元慰问金交到了他的手里。接过慰问金,唐社良喃喃地说:“我以为党把我们这些人忘了……”我说:“不会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党不会丢下你们。”我和他拉家常,并从包里拿出《党课》,读着《“底线”“红线”和“天线”》给他听。唐社良说:“反腐败的措施都实实在在,没有假、大、空。”我照着文章的原话回答说:说到底,这“线”那“线”,守住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命线”是“第一线”。

我喜欢《党课》的《党性修养。

座右铭。

》栏目。一个个奇妙无比的排比,如,加强党性修养“三讲”:讲党性,走好阳光之道;讲原则,摒弃庸俗之道;讲正气,反对阴邪之道。一句句发人深思的话语,又如,处理棘手问题“头”字诀:不能看“风头”,不能看“来头”,不能看“势头”,要看“对头不对头”。这些,都让人觉得警醒、有趣。

我喜欢《党课》的示范讲台。当我读这个栏目时,就仿佛走进了英雄模范的身边,和英雄、模范、榜样一起去工作、学习、生活,让我的生命得到升华。示范讲台告诫我:做好党员,先做善良的人。

慢慢地,我越来越离不开《党课》,几乎每期必看,而且全面看、重点读,深思索、勤笔记。其中的世情、国情、党情让我深入了解到国际国内时事,开拓了目光视野;里面的“修身”、“齐家”、“立业”让我深入把握人生真谛,认清了工作生活航向;发出的党建党务资讯让我深入完善工作思路,提高了工作水平。自从有了《党课》相伴,我的“电能”日益强健,工作成绩逐渐彰显,深得广大干部职工肯定。

《党课》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永远激励我前进!

父亲年过七旬,在部队干了8年,入了党,回乡后当了一段时间的村民兵连长和生产队的副业队长,长期在村里务农,算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有发财,没有升官,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是父亲最骄傲的,就是他在部队时,亲耳聆听过雷锋同志的演讲。那时雷锋是沈阳军区的典型,经常在各个基层连队巡回作报告,讲述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雷锋也许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演讲,足足影响了父亲一辈子,父亲发誓自己今生也要像雷锋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当我跟妻子说父亲是村里的活雷锋时,她不大相信。我说,今天晚上我们就跟着父亲出去走一趟,看他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到了晚上十一点半,我对妻子说:“注意啦,爸爸要出门了,你看看他带了哪些东西?”这时父亲穿上了一件厚外套,兜里装着一个充电手电筒,手里提着一面四五斤重的铜锣,还有一个锣锤。妻有些惊讶,她不解地对父亲说:“爸爸,夜深了,你这是干啥去?怎么像个更夫似的。”父亲乐呵呵地笑着说:“你可真有眼力!我在村里义务打更,干了20xx年了,风霜雨雪从不间断,这已经成了我的例行公事。”说着,父亲就提着铜锣出了门,我们也小心地跟在了后面。

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想到父亲还要巡逻一个多小时,我的心里不禁阵阵酸楚。父亲年过古稀,本来今年村主任已经专门找过他,一是对父亲20xx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打更表示感谢,二是劝父亲歇下来,因为村上成立了夜巡队,都是年富力强的民兵在轮流巡逻,父亲只要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就行了。可是父亲脾气倔,他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他说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没本事带领大家奔小康,义务打更还是能胜任的。

其实当初父亲选择打更的时候,母亲就非常反对,包括我们这些子女也都不同意。我记得那是1998年冬天,村里的几户村民,接连被偷盗了鸡鸭和腊肉香肠,村民们都非常着急。在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商量对策,父亲站出来说,自己出头,召集几个人,每天晚上义务打更,为村民守夜。可是坚持了不到一个月,那些人就不干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人之常情。父亲认为这事情既然开了头,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就一个人坚持干了下来。

本来父亲只在我们家临近的几个院落巡逻,小偷基本上绝迹了,村民们都欢欣鼓舞。后来其他小组的村民说,彭大爷,你好事做到底,能不能也帮我们这一带巡逻一下啊?父亲觉得这是村民们对他的信任,于是也一口应承下来,因此巡逻的范围越来越宽,几乎涵盖了半个村庄,这一趟走下来,就是两个小时左右,一直坚持了20xx年。

父亲说,只要他还动得了,就继续为乡亲们打更守夜。父亲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他只是用行动在践行年轻时立下的誓言,向雷锋那样,时刻为人民服务。

提起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去年6月25日,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宋青梅为什么要建立“编外雷锋团”呢?他又是怎样带头做雷锋传人?说来话长。

1960年8月,宋清梅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有幸成为雷锋的战友。两年后,他们一起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雷锋每顿饭都没有在餐厅吃,而是主动走进厨房帮助端盘子洗菜,忙完后,随便吃点饭,这件事给宋清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代会结束时,宋清梅请雷锋给自己签名留言。雷锋毫不推辞,工工整整在宋清梅的笔记本上写下:“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雷锋的赠言,成了宋清梅的座右铭。他抱定了坚强的信念,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1985年,中央决定裁军百万。作为第九任雷锋团团长的宋清梅,根据组织的安排,转业回到家乡。由于当时转业干部太多,地方压力大,他被安排在邓州市文明办任正科级副主任。有人劝他说:“老宋,去找找领导吧,凭你雷锋团团长的牌子,应该给你安排一个更合适的职务。”宋清梅理解组织的困难,愉快地上任,一干就是十几年。

宋清梅转业后,一直没有分到住房,全家7口人,住在临时租赁的房子内。后来,市里筹措资金,盖了一栋转业干部宿舍楼,按转业时间,他被分到最高的楼层,而一些年轻的营、连干部,因为转业早,分到了好楼层。他妻子考虑到老母亲年逾八旬,身体又不好,上上下下不方便,劝他找领导更换到低层。宋清梅说:“咱市转业干部多,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不能人人都住好楼层,坚持一下吧。”

1989年,邓州市在全市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活动。宋清梅听说后,激动得几夜都没有睡好觉。经过仔细考虑,他把雷锋团同期退伍的十几个干部召集起来,动情地说:“过去,我们自己默默学雷锋、作奉献,但这影响太小啦。我们应该借助这次全市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东风,立即组织起来,建立邓州市‘编外雷锋团’,介绍雷锋,宣传雷锋,让更多的人都来学雷锋、做雷锋。”他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邓州市“编外雷锋团”成立至今,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宣传雷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报告会,也不论路近路远、人多人少,邀请谁去,谁就积极前往,不推不拖。十几年来,他们作了400多场报告,听众达35万多人次。宋清梅作为“编外雷锋团”团长,更是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实践雷锋精神。有一年,他在南阳各地作报告40多场次,嗓子哑了,吃点药,喝点水,继续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州市城市建设掀起高潮。宋清梅被市政府抽在拆迁指挥部,具体负责拆迁户宅基地的安置工作。他骑着车子,带着几个年轻人,一家一户实地丈量,一天到晚没有停歇过。这年秋季的一个下午,天突然下起大雨,宋清梅知道还有20多家拆迁户没有住进新房,担心他们受冷挨冻,就冒着雨一家一家地走访查看。天快黑的时候,宋清梅来到一户姓王的人家。发现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雨布烂得不像样子,雨水扑扑嗒嗒直往屋内滴,男的不在家,媳妇和老娘及两个孩子一会儿挪东,一会儿挪西,老人哭,小孩叫。见此情景,宋清梅二话不说,飞快地跑到附近的供销社扯来几丈长的塑料布,又买来一捆麻绳,来到王家爬高上梯,忙乎了一个多钟头,才把小窝棚遮盖得严严实实。而宋清梅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脸也冻得发白。

20xx年2月,宋清梅和邓州“编外雷锋团”代表一行8人,赴雷锋生前所在团开展学雷锋双向交流活动,并前往抚顺市望花区拜祭雷锋墓。当宋清梅走进雷锋陵园,看见高大的墓碑时,过去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眼前。站在老战友的墓前,双手抚摸着花岗岩墓石,宋清梅哽咽着说:“老战友,如果你在世的话,今年也是60多岁的人了。今天,我代表咱们团560名邓州籍战友前来看你。请你放心吧,我们一定像你生前所说的那样,为民奉献,为国分忧,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在抚顺学习考察期间,宋清梅一行与雷锋生前所在团签订了6条学雷锋协议,提出了“北建雷锋团,南创雷锋城”的军民共建目标。至目前,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发展到现在的少年营、青年营、电力营、大学生营、交警营、吧友营、白牛营等19个营1.3万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邓州市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277个,先进个人1.85万人。雷锋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0xx年5月,我到泸定县参加八一爱民学校竣工授牌仪式,有幸一睹泸定桥的风采。桥下,大渡河湍急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峡间倾泻而下,怒吼着撞向河底参差竖立的险石,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我手抚冰冷的铁索,体味“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意,感受红军将士们无与伦比的勇敢。

大渡河,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海拔7千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3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在奇峰险山切出的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自古无法泅渡,是川康要道的咽喉和天堑。

泸定桥有300多年的历史,桥全长103.7米,宽3米,由13根铁链连环组成,两端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桥西有康熙题写的“泸定桥”石碑,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书有“事无大小贵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等碑文。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泸定桥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的生死攸关之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极其光荣的一页。时间回溯到1935年5月2日的凌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指战员们,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向铁索桥奔袭。到了傍晚,部队离泸定桥还有60公里。

那是一个万分艰难的夜晚,大雨中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左边是高入云霄、刀劈一般的悬崖绝壁,右边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有不慎就会跌下深渊、粉身碎骨。英雄的红军经过一夜体力透支几乎到极限的急行军,终于爬上了海子山,赶到了泸定桥。

那一刻,河谷上孤零零的13根铁索空悬,寒光闪闪,让人望而生畏。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对面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红军做到了。

为防备红军夺桥,桥面铁索上铺的木板已被敌人拆去一半,对岸桥头堡架设有敌军的机枪阵地。“泸定桥真是个险要所在,就连我们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关守关的人都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这样回忆。

对于红军来讲,这是不进则退的背水一战,没有选择。团长王开湘向干部们交代任务,指定一营二连担任突击队。这是红军著名的英雄连队,连长廖大珠任突击队长,参加突击队的共有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活到胜利。

1935年5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走上了泸定铁索桥。走到桥中央,毛泽东抚着冰冷的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

1981年7月,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曾携全家,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跋涉。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惊了,他对长征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给予了积极评价。

人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中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如果当年红军没有拿下铁索桥,突不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的命运将会怎样?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如何呢?与其说这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两军意志和勇气的较量。

对岸的敌人平生从未见过这样的战士,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当年那些青年人选择当红军不是为了一个饭碗,而是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改天换地,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

枪声远去,硝烟散尽,只有奔腾的河水在诉说着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昨天发生的故事。现在,泸定桥作为历史文物,作为传奇写进了诗章,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震撼灵魂的光辉,闪耀着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巨大力量。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芜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价值观如何转变,铁索桥上红军那伟大的牺牲精神,是我们后人永恒的财富。这是可以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不断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并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范文

一个黑漆漆的夜晚,刘贞明出诊刚回家,疲累至极,打了一脚盆水,准备好好洗去一天的风尘与疲累,双脚刚放入温水中。“咚咚!咚咚!”猛然有人敲门,喊声急切高亢:“胖子,刘医生,快!快!我娘不行了!”听到村里人的喊声,她将脚提起来,顾不得擦干,就湿淋淋地捅进了套靴中,背起药箱随来人,火急火燎地直奔患者家中,边跑边问病情。昏暗的房里,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因老伴刚去世,老人悲伤过度,一口浓痰阻塞于喉而窒息,斜仰在椅上纹丝不动。儿子媳妇不知所措,走上前去,刘贞明脑中第一反应是要吸痰。可是当时没有吸痰器,怎么办?时间已容不得她多想了,只见她快步向前,将老人平放于床,用嘴对嘴猛吸起来!要知道,老人平时卫生习惯不好,可能平时只是漱漱口,不刷牙,口味特重,更何况要尽力往自己的口里吸呢!虽恶心难耐,她却半步不退,一口,两口,三口……不知吸了多少口。终于将老人那口浓浓的夺命痰吸了出来。

“咳咳”两声咳嗽过后,老人苏醒了,生命得救了。她脸上却绽开了欣慰的笑容。

死神却步。

深情寄托。

20xx年8月的一天,瑞昌南义古宅畈村有一位孤寡老人叫朱,血压骤升到200/110,生命垂危。刘贞明一接到村里的电话,立马赶向她家,用药急救。在老人家的门外,有一个人用怨恨的目光看着刘贞明,他就是南义古宅畈村的乡医。刘贞明知道,那仇恨来自自己来夺了别人的饭碗。

忙了一个多小时后,老人苏醒了,她流着泪说:“你不该救我啊!我一分钱也没有,拿什么付药费给你啊?”她安慰老人说:“大娘,你别担心药费,我不要你的钱。只要你的病好了,就比什么都好啊!就当您是我的亲娘。”老人泪水纵横,一个劲地说:“好人啊,好人!”

看到此情此景,那位南义乡医悄然离去。

“身背红药箱,为民情意长,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翠竹青青呦披霞光,赤脚医生呦,心向共产党!”刘贞明,唱着自己心爱的歌儿,又背着药箱,走在窄窄的田埂上。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走过很多地方,无怪乎囊括了当地的山之峭,水之秀,人之情,抑或掺夹着传统民俗与风味美食。如此这些大都被年轮的日日踩碾,稀稀碎碎,拼不成,拾不起。然而,到了云大沟,爬了云头山,便不再这么想。

云大沟,位于内丘县城西50多公里处侯家庄乡的太行深山脉。一个只有108户,不足三百人的小山村,散居在相距十里的多个自然庄上。当地流传着一小段顺口溜概括了这里的地势地貌。“云大沟,十里长,二十四个自然庄。大庄三五户,小庄一户一个庄。大庄住在沟两旁,小庄住在山顶上。”“开门见山”是这里的村民生活真实写照。

云头山,海拔最高峰达1480米。因山峰陡峭直触云霄故得名。时值初夏,由县作协组织我们一行几人在村支书引领下,沿村石路一直西北行走,刚走没多远,“看,茶树。”村支书左臂一挥,灌木丛中,一棵高不可攀开满白花的茶树格外显眼,茶树开在南方很正常,长在太行山上就很稀罕了。且是独一棵,据村支书讲,自他记事起就见过但都不认得。如今他已50多岁了,他们也尝试着嫁接过,但都没有成活。

说话间,我们便来到云头山的入山口,起初这只是一条最原始之路,很窄,高低不平,村民进山耕作很费劲。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村支书带领村民们日夜奋战,终于重新拓宽了路基,现已能容小型运输车畅快通行,大大方便了村民劳作所需,也为云头山的以后旅游开发事业奠好了基础。沿途一步一景,一石一画。有石狮守山门、石龟迎路人、石猴闹果山、石象望明月……看得眼都不够使,不由都放慢了脚步。

渐近山顶时,突然发现一道残垣却坚固的蓝砖砌就的古城墙,还有几处完好的石臼。登顶,一根高耸的旗杆上随风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直插云霄。“红旗!红旗!”大伙激动着,惊呼着,雀跃着。上山时的疲惫与饥饿瞬间一扫而光。村支书急步到红旗下,认真查看着红旗有无破损和旗杆拴得牢不牢。村支书说,他和村主任张天来是30年的“铁搭档”,平日里,若没特殊情况,他们两人都会进山除了查看防火情况,再就是把这面红旗挂在心上。我们不由顿生敬意,五星红旗成了山顶上最美的风景。人终于到齐了,站成一排在红旗下,挺胸,昂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大合唱在山谷里回响。

云大沟村已被列入全省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村,自今年始之后全村村民都会陆陆续续离开这里变成“城里人”。目前,这里也正在筹划开发旅游景点项目,谈及此事,村支书说:“人走,旗不倒。”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干部,话虽简单,也不简单。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党啊!在你光明神圣的领导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学习,奋发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为党争光,为党添彩!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党在我的心中。

讲话稿。

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父亲毅然和许多同乡的青年一起,瞒报年龄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加入到保家卫国的部队行列。那一年父亲刚满16岁。也就是从那时起,父亲就有了他追求的信仰——要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在朝鲜的3年,父亲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战争并受到嘉奖。朝鲜战争临近结束时,父亲已满18周岁。在一次战斗的前夕,他第一次郑重其事向党组织递交了他的。

入党申请书。

可是组织上经过审查后,婉拒了父亲的入党要求,因为父亲的出身不好。

从朝鲜回国后,父亲复员回到地方工作,但他的信仰并未就此改变。每年在党的生日之前,父亲总会找出他留存的那份入党申请书,看了又看后,再涂涂改改重新写一份入党申请书,交给党组织。

可是一年又一年,父亲工作的单位换了一个又一个,入党申请书也写了一份又一份,还是没能实现心愿。但父亲并没有就此气馁,还是一年又一年地继续写他的入党申请书,一次又一次地向党组织表达自己希望入党的愿望。

一晃20多年过去,有一天,父亲收到入伍两年的大哥的信,拆开信读后,父亲激动地跳起来,对我说:“你大哥他入党了。他是咱家的第一个党员,有出息,比他老子强多了。”那一晚,从不沾酒的父亲高兴地喝了许多酒,话也特别多,父亲兴奋不已几乎彻夜未眠。

从那以后,父亲入党的愿望就更为迫切了。父亲不顾自己的年岁渐大,越发努力工作,没日没夜地在单位里加班加点,有一次甚至晕倒在岗位上,被送到医院里抢救才转危为安。母亲吓得不轻,劝他道:“老头子,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不要命地工作,为了啥啊?”

父亲喃喃地说:“我不就是想入党好好表现吗?那是我的信仰啊,你明白不?”父亲告诉我们,他写的第一封入党申请书,是在朝鲜前线时他的老排长,一个老党员教他写的。后来没多久,在朝鲜战争停战前的一次战斗中,那个老排长牺牲了。父亲一直觉得,如果他这辈子入不了党,就真的对不起曾一直帮助自己进步的那位老排长。

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在父亲退休的前一年,党组织终于接受了父亲的入党要求。那一天是党的生日,从单位党组织宣誓回来,父亲泪流满面。那是他追求了一辈子永不后悔永不改变的信仰。

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属于每个家庭、每个人,记忆凝聚在祖国大地每座山、每条河、每一个小物件上。这不,一颗子弹壳做的烟袋嘴,就伴随主人公诉说着一段刻骨铭心的传奇故事。

主人公张寰旭,1920xx年生于山东莱阳县大泊子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八路军胶东军区第五支队16团政委,打起仗来非常机智勇敢,先后8次负伤,是胶东著名抗日英雄。大家印象最深的他嘴里时常叼着一根旱烟袋,或者双手背在后面,手里握着长烟袋,满脸和善。那烟袋杆是竹竿的,锅是铜的,嘴是用子弹壳做的,也是铜的,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

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张寰旭养成了吸烟的习惯,因经费紧张,就叼起旱烟袋。那时弹药紧缺,战士们的子弹壳需要上缴换子弹。他的警卫员就偷偷用个人的子弹壳,独具匠心地为政委打磨出一个烟袋嘴。张寰旭看见这黄灿灿的烟袋嘴笑着说:“我喜欢!”

1942年11月下旬,日军集中了两万多兵力对胶东抗日根据地拉网式扫荡。11月21日夜,16团团部在掩护莱东县一千多群众突围过程中,在马石山东南的周家沟北山与日军主力遭遇。面对衣衫褴褛、惊慌失措的群众,张寰旭对战士们说:“各位父老乡亲是我们的父母,血肉相连,我们拼命也要把他们带出去!”那场军民同生共死的突围战十分惨烈,部队整连、整排地被打光。最后张寰旭亲自指挥重机枪占领阵地,用火力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打开一个缺口,指战员拼死掩护群众往外冲。最后部分部队和群众突围出去了,张寰旭却光荣牺牲。

战后,突围出去的胶东军区秘书张少华回来打扫战场。只见张寰旭坚守的阵地,遍地是子弹壳和血迹,他前胸后背到处是枪眼,棉袄衣兜里还插着旱烟袋,倒在身边的还有警卫员和马夫王新财等。张少华组织指挥当地民兵就地掩埋烈士遗体:“同志们时间紧迫,张政委单独掩埋,其他烈士可以合葬。”见马夫还没咽气,立刻安排民兵抬走抢救。

反扫荡过后,胶东军区在马石山召开追悼大会,立起纪念碑,刻下张寰旭等烈士的英名。没有惊动零散隐没在荒草中的墓穴。

马夫王新财是附近垛疃村人。他奇迹般被救活,伤愈后,因腹部和腿部重伤复员,他自觉承担起守护张政委坟墓的责任。他经常指着墓地下边的山口,无数次地对人讲述:“张政委和蔼可亲,没官架子,经常用衣袖擦擦烟袋嘴,按上一袋老旱烟,让大家叼在嘴上,你一口、我一口,那缕缕呛人过瘾的烟雾把大家的命拴在了一起”。他默默守护张政委的坟墓61年,直到自己离世。

20xx年清明节前,“抗日烈士纪念碑”在海阳落成,当地政府把散落在荒山野岭中抗日烈士灵骨集中进行了正式安葬,其中就包括张寰旭烈士。当张政委的坟墓打开后,除了遗骨,就是那根旱烟袋,子弹壳的烟嘴和铜烟袋锅被蚀锈包围,竹子的烟杆已经烂断。在移灵现场十六团的老战士、参战时只有16岁如今已近80岁的于成扑通跪下连连磕头,大声哭喊着:“政委——,张政委!这就是俺张政委,这烟袋俺太熟悉了。张政委您可以安息了!”

目前,这支断为两截的子弹壳烟袋嘴,伴随英雄的英灵,被安放在“海阳抗日烈士纪念馆”的展橱中。

“子弹壳烟袋嘴”,吞吐过战争风云,依然散发着一股凛然灼心的火药味。拣拾弹壳、弹片、子弹头这些记忆的碎片,平静的心灵被远去的战争撞响。

我是一名“老西藏二代”,生在西藏,长在西藏。1976年父母亲进藏工作,自此,我就与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先后3次来到乃东县驻泽当镇郭沙居委会开展驻村工作。近两年的驻村学习工作生活时光,对于我来说是学习进步、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

在两年的驻村时光中,我从驻村点老党员、老干部、群众身上学到了许多基层工作经验和精神,慢慢地,这样的人,这样的事,鞭策教导着我前进。

记得20xx年初进村居,我就从驻村点的一位老电工身上学到了无私敬业。他20xx年风雨无阻为乡亲们用水服务。一天,因他忙于其他工作,无法去按时抽水,我便义务当了一天电水工,来到不远处配电房,学着抽水。我用了一个半小时把水抽完,早已经累得浑身酸痛,想到他每一天都在做这样看似普通却辛苦的工作,打心眼里佩服他。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奉献,领悟到驻村价值。

驻村干部远离城市,远离亲人,除了要面对繁琐的工作和艰苦的环境外,还时时牵挂亲人。驻村干部的妻子或者丈夫默默承担起了家庭重担,驻村干部的父母忍着病痛为儿子卸下牵挂,驻村干部的儿女把对父亲的思念深深隐藏心底。

20xx年5月,爱人按照单位安排进驻位于加查县洛林乡海拔4000多米的吉巴村驻村,我本应回去帮她收拾东西,处理家务,但此时正是当地群众的“萨嘎达瓦”宗教活动,驻村队员都无法回去。我打个电话问了问,电话那头妻子说:“没事,你忙吧?东西不多,我自己收拾。”几句简单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默默支持,也让我更加安心做好驻村工作。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不用来奋斗;将来,青春将毫无意义。驻村虽平凡,民意紧系心。一批批驻村干部们工作作风值得我学习,更让我懂得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我们驻村队员特别是青年干部用激。

情书。

写着辉煌,用深情丈量着村居,用行动诠释着奉献。责任,在接力中彰显;意志,在艰苦中锻炼;作风,在服务中发扬。

18岁那年冬天,我穿上了军装。当火车满载着一车厢“新兵旦子”来到新疆时,生长在南方的我第一次看到了新疆皑皑的雪山和冰封的河水。

1987年8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很快连队里就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我感觉自己向党组织靠拢了一步。经过组织考察,我顺利地当上了入党积极分子,连长成为我的入党培养人。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单独爬了乌鲁木齐的红山。一个人在红山上看雪景成为我多年来深刻的记忆。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入党是许多人的向往。看着风雪中的红山,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取早日入党,在新疆好好工作!

我的连长是一名老党员,他在工作中不断地教育我、鼓励我,向党组织靠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经常对我说:“你是年轻人,正是学习的好时光,一定要认真学习知识,学习多了对自己有益,同时也能为社会服务。”我谨记连长的教诲,一直努力学习。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党支部却一直没有找我谈话,也没有将我转为预备党员。当时我想:“一年多来我都在认真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也团结同志,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为什么不让我转为预备党员呢?”我在工作中不再处处争先,工作干完了就行。

一段时间后,连长发现了我的消极思想,找到我,措辞严厉:“不能因为一次入党机会的错失而心灰意冷,党员是一个进步性、先进性的身份,入党意识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怎么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番话让我幡然醒悟。

我的父亲知道此事后,也严厉地批评了我,他说:“如果要当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应该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作表率,真诚为人民服务。”我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恢复到过去积极进取的状态中,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1990年7月,我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宣誓入党时的情景,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右手臂高举头顶,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身着军装的我是那么地激动和振奋。

后来我考上军校,成为一名共和国的军官。我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部队的十几年里,我不记得自己参加过多少军事训练、业务考核,不记得多少个夜晚爬格子、改材料,奋战在书桌前,虽有身体上辛苦但收获了精神上的快乐。当我第一次获得部队嘉奖时,激动万分地打电话告诉远方的父母。后来,我脱下军装转业参加到了地方建设中。

多年来,自己在红山上下决心的那个冬日一直没有忘记。现在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建党95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党员扪心自问:共产党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知道:她是指引我用生命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入党宣誓时的承诺,用实际行动来继续践行我的誓言,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井冈山是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我心中敬仰的革命圣地。

20xx年6月,我作为岢岚县第二期青年干部党性作风培训班学员赴井冈山参观学习,开始了一次荡涤心灵之旅。遥想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当年在革命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来到井冈山开展革命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从而为我党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井冈山的革命斗争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朱德同志为此亲笔题词:“天下第一山”。

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地区战斗、生活过的遗址遗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记录历史;大井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旧居,彰显出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及勤俭节约的作风;小井红军医院,凝结着红军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茨坪八角楼,感受毛主席创作革命理论过程的艰辛;重走挑粮小道,感受革命艰辛;黄洋界哨口,领略革命家的战略眼光;井冈山烈士陵园,我们缅怀先烈,重温。

入党誓词。

随着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井冈山的考察学习是一次了解党史、了解中国革命史、的难得机会,是一次党性作风的实地锻炼,是一堂震撼心灵、激励终身的教育。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逝去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让我们高举井冈山旗帜,让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和几个同事相约,一起前往朱老总的故里——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

从水城出发,汽车在成巴高速上一路狂奔,穿过数不清的山丘沟壑,掠过繁如流星的大小村庄,花了两个多小时,我们才抵达仪陇境内。

仪陇位于四川盆地北部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以低山为主。在车上,我沿途就看到不少村庄仍然保留着一些较早修建的川北民居。大多为三合院木结构穿斗、木柱檩梁、青瓦屋面,墙身多用竹篾土夹墙,给人一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感觉,夹杂在崭新的水泥砖房之间,看起来还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我们一行人参观完朱德同志纪念馆后,在幽静的山林里东拐西弯,终于来到了朱德的故居。朱老总的故居是泥墙的三合院结构,普通得跟周围的农房没有什么差别,与周围的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给人一种质朴而亲切的感觉。

在参观朱德出生地时,解说员一再强调,朱德与自己生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影响也非常大。于是,我回来后又重新读了朱老总的《我的母亲》。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读着读着,竟然热泪盈眶。一位叱咤风云的三军总司令,竟然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动人的笔触,不经雕饰,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想。这大概就是爱的力量。因为母亲对他的爱,就浸润在朱老总的脑海里——母亲的一言一行,只需默默回忆,无需刻意渲染,爱就自然流露。而朱老总对母亲的爱,自然也就隐藏在他的一字一语中,不需高谈阔论,爱就在笔尖。

我们这次参观了朱老总的旧居、朱老总出生地、朱老总父母的故居等,身临其境,实地考证,每到一处仿佛能看见朱老总的母亲在谆谆教诲他一样,再温习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感触就更深了。

仪陇一行,我觉得中国是幸运的,这山清水秀的地方,为我们奉献了一位开国元勋,中国从此不再任人蹂躏,国富民强,华夏崛起,中国梦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一提参加过长征的人,我不能不回想起老红军刘。

刘,1920xx年10月出生,河南人,193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他前半生戎马倥偬,经历大小战斗150多次。离休后他写下100万字的读书笔记,到各地作报告1000余场次。他走访贫困群众,资助失学儿童,百岁高龄的他仍参加志愿服务。在人们眼中,百岁老红军刘一生都在长征。刘自己则说:“我这辈子最自豪的是认真履行了入党誓言。”

刘老生前是扬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正军职离休干部,所住的干休所,与我家不远。我和他算有几次亲密接触。有一次是为写报告文学《白发赤子》。还有一次是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一次会议,我有幸也作为学生家长代表,在刘老后面发言。

老红军刘是民政部和江苏省宣传的重大典型。他忠诚实践党的宗旨、心中时刻装着人民。刘女儿叫刘兰新,1975年,作为知青插队到金湖县塘港乡。拮据的生活,让她不得不在农忙之余到集镇上烤烧饼卖。刘是正军级离休干部,后来又成为民政部和江苏省宣传的重大典型,按理讲,地方上把他的女儿调回城市是完全可以的。但刘老认为,既然女儿已在农村成亲,组织了家庭,又何必把女儿调回城呢?一次,刘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上被炉火烤出蚕豆大的水泡,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老伴求他找关系把女儿调回来,刘耐心地开导老伴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我刘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不就得烤烧饼?”

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啊!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心灵栖息在崇高的精神家园之中!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伴随着陕北民歌“信天游”的优美旋律和著名诗人贺敬之老前辈的诗词,我一次次在梦里游走在延安的山山水水,追逐着无数革命前辈红色的足迹,穿越时空感受着他们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抛头颅、洒热血,虽九死而无悔的拼搏和追求。

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后安营扎寨的落脚地和大本营,诚如所言,没有这块土地,我们就下不了地。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我终于踏上了去延安的行程。登上巍巍的延安宝塔山,俯视滔滔的延河水,望着这块孕育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红土地,感受着革命洪流一往无前的气势。

延安是我党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并在全党认真实践的地方。这句话原本出自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上的演讲。在追悼会上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

走进杨家岭,来到中共中央办公厅会议室,这里曾是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地方,毛主席关于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由此产生。导游指着山坡下的一块菜地告诉我们,这就是毛主席当年开垦的一块菜地,他亲自种下了辣椒、南瓜、西红柿等蔬菜。当年,面对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部队战时作战,闲时种地。就连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也都抽时间参加纺线、垦荒等劳动竞赛,极大地鼓舞了延安军民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斗志。

多年下来,红米饭、南瓜汤养育了延安军民,也铸就了延安军民的铮铮铁骨。就是在这里,毛主席用他亲手栽种的蔬菜招待了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饭菜成本仅2毛钱,然而正是毛主席这简朴的饮食和与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使陈嘉庚无不感慨:“中国的希望就在陕北延安。”

1945年7月1日,等六位国民参政员来到延安。在将要回重庆时,问有什么感想,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听了他这番话后,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喜读史书、善于从历史中找寻智慧和启示的不会不注意到唐朝那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关于水和舟的比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将这一比喻改为鱼水关系,没有了水和舟的高下之分,而是一种生与死的相依相从。

延安,这块延续着中国革命进程的红色土地,每一个到过这里的共产党员,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中华儿女,都将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汲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力量,继承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树立克难争先、敢打必胜的信心。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四个全面”展览布局,实现“中国梦”,尤其需要这样的宗旨、力量、作风和信心。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父亲年过七旬,在部队干了8年,入了党,回乡后当了一段时间的村民兵连长和生产队的副业队长,长期在村里务农,算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没有发财,没有升官,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是父亲最骄傲的,就是他在部队时,亲耳聆听过雷锋同志的演讲。那时雷锋是沈阳军区的典型,经常在各个基层连队巡回作报告,讲述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雷锋也许没有想到,他的一次演讲,足足影响了父亲一辈子,父亲发誓自己今生也要像雷锋一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当我跟妻子说父亲是村里的活雷锋时,她不大相信。我说,今天晚上我们就跟着父亲出去走一趟,看他是怎样为人民服务的。

到了晚上十一点半,我对妻子说:“注意啦,爸爸要出门了,你看看他带了哪些东西?”这时父亲穿上了一件厚外套,兜里装着一个充电手电筒,手里提着一面四五斤重的铜锣,还有一个锣锤。妻有些惊讶,她不解地对父亲说:“爸爸,夜深了,你这是干啥去?怎么像个更夫似的。”父亲乐呵呵地笑着说:“你可真有眼力!我在村里义务打更,干了20xx年了,风霜雨雪从不间断,这已经成了我的例行公事。”说着,父亲就提着铜锣出了门,我们也小心地跟在了后面。

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想到父亲还要巡逻一个多小时,我的心里不禁阵阵酸楚。父亲年过古稀,本来今年村主任已经专门找过他,一是对父亲20xx年如一日坚持义务打更表示感谢,二是劝父亲歇下来,因为村上成立了夜巡队,都是年富力强的民兵在轮流巡逻,父亲只要把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就行了。可是父亲脾气倔,他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他说自己是个共产党员,没本事带领大家奔小康,义务打更还是能胜任的。

其实当初父亲选择打更的时候,母亲就非常反对,包括我们这些子女也都不同意。我记得那是1998年冬天,村里的几户村民,接连被偷盗了鸡鸭和腊肉香肠,村民们都非常着急。在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商量对策,父亲站出来说,自己出头,召集几个人,每天晚上义务打更,为村民守夜。可是坚持了不到一个月,那些人就不干了,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人之常情。父亲认为这事情既然开了头,就不能半途而废,于是就一个人坚持干了下来。

本来父亲只在我们家临近的几个院落巡逻,小偷基本上绝迹了,村民们都欢欣鼓舞。后来其他小组的村民说,彭大爷,你好事做到底,能不能也帮我们这一带巡逻一下啊?父亲觉得这是村民们对他的信任,于是也一口应承下来,因此巡逻的范围越来越宽,几乎涵盖了半个村庄,这一趟走下来,就是两个小时左右,一直坚持了20xx年。

父亲说,只要他还动得了,就继续为乡亲们打更守夜。父亲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他只是用行动在践行年轻时立下的誓言,向雷锋那样,时刻为人民服务。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70岁的父亲近来一直黑着脸,紧锁眉头。

那天,我们家人都嚷嚷着要给父亲办个生日宴。正好他的长孙刚好10岁,我这个“老幺”也年满36岁。以三代“共庆生”宴请亲朋好友,怎么也说得过去吧?母亲刚在饭桌上开了口,却见父亲立马双眼一瞪,一只手把饭碗重重放下,斩钉截铁道:“不办!我是什么身份?”

这话一出,我们皆扑哧笑出了声。我故意激将:“爸,您是什么身份?村长都退位快20xx年了,现在就一个庄稼汉……”刹那间,父亲火了,霍地站起,把另一只手上的筷子一扔,径直下了桌。走到门口他又回过头,说道:“别忘了,我还是一个党员!”

母亲叹口气:“老头子就是倔,咱们家从没办过什么事,放出去的人情那么多了,怎么收得回来啊。唉!”

“妇人之见,你出去了几个小钱?乡里乡亲的”听到母亲的话,父亲站在门口说,“话说明白,没有我的允许,谁也不许大操大办。”门外响起了沉重的脚步声,还有“喔喔”的唤狗声。

我们都沉默了,都低头吃饭,谁都晓得父亲的脾气。

“党员就不能过生日?”母亲低声埋怨了一句,忙着追赶父亲去了。

是的,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一家人真没办过一次像样的酒席。父亲结婚,因为家穷没有能力张罗酒席。后来他当了村长,入了党,便整日像一道“黑旋风”,扛着锄头冲在前面修公路、挖水渠、建茶厂,把那“哟嗬哟嗬”的号子叫得地动山摇。村里的事他忙得腿上生风,家里的事他一概不管。大姐出嫁母亲也想给她做些上好的陪嫁,再宴请全村人把她风风光光地嫁出去。可父亲坚决不许,说他是村长,如果办酒席,大伙人都会来凑份子,他不忍心让大家破费。再说那时党内正倡导党员干部“移风易俗要带头”。“党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父亲常把这句话挂在口边。于是,至今村里还流传着大姐出嫁的顺口溜:“一个闺女一口箱,后面跟着一村长。姑娘出嫁不办酒,只因家有共产党。”

当年,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凭着力气、身板、威信,把村里治理得远近闻名。那年他被评为县里的“优秀党员”,有机会去浙江嘉兴观看了那条世人瞩目的南湖游船。党员的旗帜就是从那里高高举起的,党员的思想就是从那里熊熊燃起的。父亲归来,激情澎湃。他把我们姐弟几个一一叫到身边,给我们讲共产党的故事,还说:“你们好好读书,将来入个党,为国家做事,我脸上才有光。”

再过了几年,大学生进村,村干部也要有学历有文化。父亲自然就被淘汰而成了“下台干部”。起初,父亲心里有些不服。但看到进村的年轻大学生个个精神焕发,敢想敢做,他便嘿嘿笑了。他指着几个年轻村干部,一本正经地说:“好好干,小心我来吼人。”没过几天,父亲果然就站在村委会里吼人了。因为新上任的村主任准备借村小学的场地为他女儿操办“满月宴”。

一路想着父亲的这些故事,我去寻找生了气的父亲。果然,我看见父亲和母亲都坐在家门口的水田边。父亲怀里的收音机正播报着时政新闻。母亲忽然戏谑道:“老头子,我们家就因为你,永远也没有酒喝了?”

“对,有我就没有酒喝,我是什么身份?”父亲的话说得比他手上的那根铜烟杆还硬。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时间的流逝总能冲淡脑海中的一些记忆,但有的事却历久弥新,不能忘怀,就如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经历。

我是一名60后,是听着红军长征和战斗故事、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长大的。在那些故事里、歌曲里,我感觉中国之所以不断强大,与老一辈革命先烈以及广大党员的奉献分不开,共产党伟大,共产党员神圣,在我的心里扎下根。

我14岁加入共青团,那是还是一名初中生。高考落榜后,我回家务农。由于大家的信任,乡团委任命我为村团总支书记。为了改变村里的面貌和灌溉条件,我就经常组织本村的团员,开展青年义务劳动,植树造林、清理沟渠、打扫公共卫生、办夜校等。后来我们的村子被评为“全国文明村”,媒体报道了我们的先进事迹。

被评为文明村以后,经常有领导下来参观指导,也有很多其他的乡镇来参观学习。有一天,乡里团委书记下来通知我和其他五名骨干团员去乡里去听党课,这件事我感觉光荣又神圣。

听完党课后,我就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却犹豫着不敢交给党组织,总认为自己条件还不够。后来,我被破格录用到乡政府工作,这时我才发现,我所在广播电视站人人都是党员,因而我感到自己差距好大,尤其是从事的还是党的宣传工作,那是党的喉舌,是党的理论宣传阵地。为了更好地胜任这光荣的工作,我向支部交了入党申请书。

没多久,党支部书记就找我谈话,问了一些“为何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等问题,并选定了两名同志做我的入党介绍人。

一年后,我成为预备党员,我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勤奋工作,得到领导的赞扬。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让我感到幸福和自豪。我要用一生来珍惜“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的称号。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18岁那年冬天,我穿上了军装。当火车满载着一车厢“新兵旦子”来到新疆时,生长在南方的我第一次看到了新疆皑皑的雪山和冰封的河水。

1987年8月我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立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很快连队里就安排入党积极分子学习,我感觉自己向党组织靠拢了一步。经过组织考察,我顺利地当上了入党积极分子,连长成为我的入党培养人。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单独爬了乌鲁木齐的红山。一个人在红山上看雪景成为我多年来深刻的记忆。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入党是许多人的向往。看着风雪中的红山,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取早日入党,在新疆好好工作!

我的连长是一名老党员,他在工作中不断地教育我、鼓励我,向党组织靠拢,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经常对我说:“你是年轻人,正是学习的好时光,一定要认真学习知识,学习多了对自己有益,同时也能为社会服务。”我谨记连长的教诲,一直努力学习。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党支部却一直没有找我谈话,也没有将我转为预备党员。当时我想:“一年多来我都在认真工作,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也团结同志,以一个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为什么不让我转为预备党员呢?”我在工作中不再处处争先,工作干完了就行。

一段时间后,连长发现了我的消极思想,找到我,措辞严厉:“不能因为一次入党机会的错失而心灰意冷,党员是一个进步性、先进性的身份,入党意识不明确、态度不端正、怎么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番话让我幡然醒悟。

我的父亲知道此事后,也严厉地批评了我,他说:“如果要当一名合格的党员,就应该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作表率,真诚为人民服务。”我及时调整自己的认识,恢复到过去积极进取的状态中,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1990年7月,我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宣誓入党时的情景,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右手臂高举头顶,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身着军装的我是那么地激动和振奋。

后来我考上军校,成为一名共和国的军官。我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部队的十几年里,我不记得自己参加过多少军事训练、业务考核,不记得多少个夜晚爬格子、改材料,奋战在书桌前,虽有身体上辛苦但收获了精神上的快乐。当我第一次获得部队嘉奖时,激动万分地打电话告诉远方的父母。后来,我脱下军装转业参加到了地方建设中。

多年来,自己在红山上下决心的那个冬日一直没有忘记。现在全党上下正在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建党95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党员扪心自问:共产党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知道:她是指引我用生命去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仰!我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入党宣誓时的承诺,用实际行动来继续践行我的誓言,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提起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去年6月25日,邓州市“编外雷锋团”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宋青梅为什么要建立“编外雷锋团”呢?他又是怎样带头做雷锋传人?说来话长。

1960年8月,宋清梅参军入伍,被分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十团,有幸成为雷锋的战友。两年后,他们一起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雷锋每顿饭都没有在餐厅吃,而是主动走进厨房帮助端盘子洗菜,忙完后,随便吃点饭,这件事给宋清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团代会结束时,宋清梅请雷锋给自己签名留言。雷锋毫不推辞,工工整整在宋清梅的笔记本上写下:“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雷锋的赠言,成了宋清梅的座右铭。他抱定了坚强的信念,这辈子一定要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1985年,中央决定裁军百万。作为第九任雷锋团团长的宋清梅,根据组织的安排,转业回到家乡。由于当时转业干部太多,地方压力大,他被安排在邓州市文明办任正科级副主任。有人劝他说:“老宋,去找找领导吧,凭你雷锋团团长的牌子,应该给你安排一个更合适的职务。”宋清梅理解组织的困难,愉快地上任,一干就是十几年。

宋清梅转业后,一直没有分到住房,全家7口人,住在临时租赁的房子内。后来,市里筹措资金,盖了一栋转业干部宿舍楼,按转业时间,他被分到最高的楼层,而一些年轻的营、连干部,因为转业早,分到了好楼层。他妻子考虑到老母亲年逾八旬,身体又不好,上上下下不方便,劝他找领导更换到低层。宋清梅说:“咱市转业干部多,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不能人人都住好楼层,坚持一下吧。”

1989年,邓州市在全市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活动。宋清梅听说后,激动得几夜都没有睡好觉。经过仔细考虑,他把雷锋团同期退伍的十几个干部召集起来,动情地说:“过去,我们自己默默学雷锋、作奉献,但这影响太小啦。我们应该借助这次全市开展的学雷锋活动的东风,立即组织起来,建立邓州市‘编外雷锋团’,介绍雷锋,宣传雷锋,让更多的人都来学雷锋、做雷锋。”他的倡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响应。

邓州市“编外雷锋团”成立至今,内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宣传雷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报告会,也不论路近路远、人多人少,邀请谁去,谁就积极前往,不推不拖。十几年来,他们作了400多场报告,听众达35万多人次。宋清梅作为“编外雷锋团”团长,更是积极主动地宣传和实践雷锋精神。有一年,他在南阳各地作报告40多场次,嗓子哑了,吃点药,喝点水,继续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邓州市城市建设掀起高潮。宋清梅被市政府抽在拆迁指挥部,具体负责拆迁户宅基地的安置工作。他骑着车子,带着几个年轻人,一家一户实地丈量,一天到晚没有停歇过。这年秋季的一个下午,天突然下起大雨,宋清梅知道还有20多家拆迁户没有住进新房,担心他们受冷挨冻,就冒着雨一家一家地走访查看。天快黑的时候,宋清梅来到一户姓王的人家。发现他们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雨布烂得不像样子,雨水扑扑嗒嗒直往屋内滴,男的不在家,媳妇和老娘及两个孩子一会儿挪东,一会儿挪西,老人哭,小孩叫。见此情景,宋清梅二话不说,飞快地跑到附近的供销社扯来几丈长的塑料布,又买来一捆麻绳,来到王家爬高上梯,忙乎了一个多钟头,才把小窝棚遮盖得严严实实。而宋清梅浑身上下都湿透了,脸也冻得发白。

20xx年2月,宋清梅和邓州“编外雷锋团”代表一行8人,赴雷锋生前所在团开展学雷锋双向交流活动,并前往抚顺市望花区拜祭雷锋墓。当宋清梅走进雷锋陵园,看见高大的墓碑时,过去与雷锋朝夕相处的情景,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呈现在眼前。站在老战友的墓前,双手抚摸着花岗岩墓石,宋清梅哽咽着说:“老战友,如果你在世的话,今年也是60多岁的人了。今天,我代表咱们团560名邓州籍战友前来看你。请你放心吧,我们一定像你生前所说的那样,为民奉献,为国分忧,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献给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

在抚顺学习考察期间,宋清梅一行与雷锋生前所在团签订了6条学雷锋协议,提出了“北建雷锋团,南创雷锋城”的军民共建目标。至目前,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发展到现在的少年营、青年营、电力营、大学生营、交警营、吧友营、白牛营等19个营1.3万人。在他们的带动下,邓州市涌现出学雷锋先进集体277个,先进个人1.85万人。雷锋精神在这片热土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xx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期全国农垦建设的榜样,被王震称为“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

其实,一开始有些到xx乡农垦的干部和职工对前景并不乐观。1957年12月底,200多干部职工全部到达时,面对“挑担换不过肩,牵牛转不过身”的交通条件和少得可怜的3000元垦荒费,一部分知识青年思想上出现了畏难情绪,思想动摇,信心不足,个别知识青年总是找借口往家里跑、往县上跑。针对这一问题,垦殖场党委书记叶犀牛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把204名知识青年都召集到童坊村口的白果树下,听当地的一名革命老人讲新中国成立前xx乡红军战士故事。

1930年7月,革命领导人带着红军打进景德镇后,景德镇周边的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农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穷苦人翻身做主人,乡里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村建立了农民协会,成为赣东北红色游击区之一。赣东北革命形势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恐慌,1930年12月国民党第55师进犯景德镇。大军压境,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领导的红军主力决定主动撤退,但留下一部分红军战转入地下,进入山区继续斗争。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开进山来,xx乡26个山村都遭到烧杀,20xx多人口只留下了1000多人,当时被杀害群众的鲜血染红了一条河。

当时,xx乡有个叫童贵宝的红军战士,他是红军游击队先锋队长。进入山区后,他带领一部分红军战士充分利用xx乡山高林密的特点与敌人巧妙周旋,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几次进山抓他都扑了个空。国民党军队一时也无计可施,但国民党反动派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见在山里抓不住红军战士,就把xx乡一些小村的群众从山上赶下来,实行“移民并村”的毒辣政策,妄图切断红军游击队的物质供应,切断与群众的联系,把红军游击队困死在山上。

刚开始的时候,红军游击队虽然准备了一些粮食,但数量终久有限,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粮食吃光了,他们就只好吃野菜,刨冬笋。山里的天气又冷,没有火柴,他们就用镰刀和火石打火,打火石必须用纸引火,但是在山上又怎么会有纸。可这些都难不倒红军战士,想办法用草线引火。国民党反动派对村子实行“三光”政策后,把山棚拆光烧光。红军游击队在山里住的地方也没有了,但这难不倒他们,他们自己搭棚子住。国民党反动派还把所看到的铁锅都敲破了,目的就是让红军连一口热水、热菜也吃不上,让红军活活困死在山上。但这也难不倒红军战士,他们就用洋瓷盆烧水,做饭,煮野菜。不论怎么困难他们都信心百倍,坚持与敌人作斗争。

这一边是国民党反动派想方设法要把群众与游击队隔绝,困死红军战士。但是在另一边,幸存下来的群众却不怕危险,想尽办法来支持红军游击队战士。有的群众借口上山砍柴,自己带去的饭不吃,把饭留在山上给红军吃,还有的群众甚至把自己的鞋子也脱下来留在山上,做好记号,等红军战士来拿。有些妇女也发挥了自己的聪明,借口去回娘家给红军送情报,把火柴藏在头发里带上山,红军战士们取暖防寒。

但是由于敌人的势力过于强大,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封锁,没有盐吃,很多红军战士出现了浮肿。一次,童贵宝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四名红军战士潜下山来找吃的,不幸落入敌人手中。童贵宝等五名红军战士就被杀害在xx乡童坊村口。为了制造恐怖,敌人还将他们的头颅割了下来,挂在村口的白果树上示众,景象惨不忍睹。童贵宝等五名战士虽然被杀害了,但是其他的一些战士有的化整为零,有的隐姓埋名,坚持斗争,一直等到革命的胜利,1949年4月,景德镇解放。

革命老人的故事,让204名同志泪流满面!党委书记叶犀牛当即带领大家在白果树下宣誓:“要把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

从此,建设,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