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如果你需要写一份三年级教案,以下这些范文可能会给你一些启示。
1、让学生经历尝试、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相互评价,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家价值。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在交流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十”,因此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1、老师要买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提问:怎样列式?
2、老师要买10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怎样列式?
提问: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什么旧知识?
3、如果老师要买12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生列式并说意义。
提问:这是一道什么样的算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块来解决的新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
1、探究14×12的笔算。
(1)、回忆2×14的计算过程,并说出意义。
(2)、小组探究10套书在竖式中怎样表示。
(3)、汇报展示。
2、错例辨析,突出重点。
师把在巡查过程中错的竖式板书到黑板上。
着重讲解竖式,学习笔算的算理。
当生指出错误的竖式出错点后,请一名基础较好的同学复述乘的顺序及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去乘第一个因数的对位知识: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2分别去乘14,8写了对着个位,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分别去乘14,10乘4得4个十,所以应把4写了对着十位,10乘1个十得1个百,所以1写在百位上。第二次乘其实是算10个14是140,140末尾的“0”在和8相加时写不写都不会影响个位上相加的结果,所以这里的“0”可不写。
引导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3、同学们自由说说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1、寻找位置(把相乘的结果放在正确的位置里)。
2、火眼金睛。
3、列竖式计算。
23×1333×3143×1211×2212×4432×13。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过程中,学生已经理解了笔算的算理,知道了 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因此,本节课主要利用几何图形理解算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迁移,让学生自主建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利用几何图形去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相关运算算理,并能正确地处理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
2、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的能力。
3、使学生在经历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并渗透德育教育和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1、能够简单利用几何图形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掌握计算中为什么进位。
让学生总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法则。
学生课前准备:练习本和文具
教师准备: ppt课件、题卡、动物卡片、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和学生互动,游戏水果蹲
学生分四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并选一类水果.最后,选出一组水果获胜.
二.复习
利用课前水果蹲获胜水果小组,引出复习习题,并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一边计算一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23×13=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通过复习出示(两位数成两位数笔算)板书
三.新知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创设情境。
师:刚刚同学们在做题时,老师看到一位学生的桌子上有一盒酸奶,老师很好奇,我想采访一下他。
师采访。xx你喜欢喝酸奶吗?
(课前准备一生说:是的,老师,妈妈说每天喝一盒酸奶对我长身体有好处。)
生:愿意。
2.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和简单说说几何图形)
生:说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师:那么你们会列式吗?(找生列式)
生列式,师板书48×37=
3.引出估算
同学们,在课下,咱们班有两位同学在预习时遇到了点困难,请同学看。(观看视频)
视频中的两个同学起立寻求帮助。以此引出估算的多种方法。
预设
(2)因为48≈50 50×37=
(3)37≈40 48×40
师:那么实际需要酸奶的盒数比20xx多还是少?为什么?
生回答。
4.引出笔算
同学们现在春风小学,要给学生们配备营养餐中的酸奶,想知道具体需要酸奶的盒数,你们能帮忙吗?(请同学们在题卡上完成 第一题,并同桌之间说一说。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并找2名同学结合几何图形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后,师:同学们这么快就帮助春风小学解决了困难。老师替他们感谢你们。谢谢大家。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白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找异同。
师总结:这种利用以学知识学习新知的过程就是迁移思想。
出示课题进位和迁移。
那么同学们通过对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学习,并结合刚刚计算的过程,你能说说如何笔算吗?(小组合作完成题卡2题。小组讨论,最后由组长写出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和补充完成此内容。(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予鼓励,例如数学家就是这样说的)
找2名同学说,再大家加重音齐读。重要的事说三遍。
5.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们能独立计算了吗?有几只小动物迫不及待的和大家见面了,同学们请看 。老师选一位同学帮大家选择一种可爱的小动物。(选择后生做后面题)
在学习新知时错的生展示.
6.小结。
生说一说
8.布置作业
教材51页6题
9.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位)
23×13=299 48×37=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1、练习区别形近字和语文环境中去辨别近义词,修改病句,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2、学生积累关于仁爱之心的名人名言。
3、通过读《饺子的来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受到爱心教育。
4、鼓励学生走进社会,通过访问、写作等实践活动,能用爱心与人相处。
1、提高学生区别形近字、近义词、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2、通过阅读名人名言和“知识窗”的内容。积累语言,扩展知识。
1课时。
日期:
一、学习“练”
1、区别形近字。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学生按组讲述,怎样从字形的特点上去更好地区分字形字义。
(3)从前单元的生字中,再找出几组形近字。
2、照例字填空。
不(折)不(扣)。
不()不()不()不()。
3、认识修改符号。
(1)读一读,认识四种修改符号。
(2)记住四种修改符号的名称和表示方法。
(3)扩展练习,有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我是诚实懂礼貌的一个孩子。
李强的家里五口人。
二、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练读名人名言。
2、小组内交流对这几句名人名言的.理解。
3、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仁爱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4、课上背一句名人名言。
三、学习“知识窗”
1、学生独立阅读《饺子的来历》。
2、用自己的话讲出故事。
3、说说自己知道的有关饺子来历的其他传说。
四、总结。
板书:语文七色光三。
“练”
1、选字填空组词语。
2、照例字填空。
3、认识修改符号。
(1)改正(2)删除(3)增补(4)对调。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
2、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导语】的会员“yvhkihihc”为你整理了“”范文,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有参考借鉴作用。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
1、《让我想想》。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在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二、观察体会读。
p3左下留言?
齐读留言。
观察情境图、思考。?
1、教科书出示—组情景:
a、荣荣在鞋柜前选购鞋子时,售货员劝他头买一双很多小朋友都有的名牌球鞋;?
b、在商店罩选购文具盒时,同伴劝他买一个漂亮的汽车造利但不实用的文具盒;?
c、在蛋糕店里选购蛋糕时,也有人劝他买一个又气派又漂亮的双层蛋糕,但他?
经过思考后,满面笑容地问答:“我只买我需要的……”?
教师小结:
生活中我们可以自主挑选的东西。远远不止教科书中的这些,教材特意从我们穿的、用的和吃的三个方面各挑选一件物品。
2、创设一个较真实的生活场景:
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表演小体会自己做主购物的滋味。
想一想,说一说。
“他在想,这个东西我需要吗?”“实用,方便,便宜。”
三、交流?
(这种交流讨论是很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对已经自己拿主意选择的用品的孩子可以引导他说说自己的感想,对还没有自己挑选过学习用品的孩子,也许还能起到一个“现场指导”的?作用,可以让他们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比较和选择。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这些理由是不是都对呢?如果再听听别人的意见,会对一个人的选择更有帮助!)。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交流,你有收获吗?请谈谈你的收获。?
五、板书?
让我想想。
自己判断、不盲从。
2、《我能这样做吗》。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坚持正确的做法,学做一个有主见、正直的人。
3.?坚决不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难点:做事要思考后果,坚持正确的做法,学做一个有主见、正直的人。?
教学过程:
一、情景演示?
观察教材第七页的图画,说说他们做的是对还是错,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1)同学有道题不懂,想请你给他讲讲。
(2)马上就要交作业了,你的同桌还没有完成,让你把作业借给他抄抄。
(3)同学请你帮他打水浇花。
(4)同学被欺负了,叫你一起去教训欺负他的人。…..?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辨别对和错,学会选择。
二、情景演示(课本8—9页)。
(1)有一天,小明和朋友踢球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旁边水果店的玻璃,同伴和小明说没人发现,快跑。
想一想:小明有哪些选择?
1.小明选择和同伴一起逃跑,反正也没人知道。
教师小结:
便从拆开的防护网处扔石头去打。
三名小学生在高速路天桥上扔石砸车取乐,结果致驾一名驶员死亡。日前,三名小学生犯故意杀人罪一案在威宁自治县自治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宣判,被告人王某飞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舒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舒某超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可能在这三名小学生眼中他们只是扔了石头,但是别人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自己也要为此付出代价。
教师小结:
3、《学习、生活有计划》。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门已的生活,并休会到这样做的快乐;
2.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教学前,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关于齐白石生平的资料。
2、讲故事“今日事、今日毕”
3、教师小结:
这样一位成就卓越的大艺术家,到九十岁高龄了,还坚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我们可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呢?白石老人每天画画,其实也是在坚持学习。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养成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良好学习习惯,天长日久,也就习惯成自然。
二、学习课文,明白道理。
2、教教《今日歌》和《明日歌》。?
3、看图讲故事:
(1)学生讨论提示语中的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多多吗?”?
4、指导行为给多多提了这么多好的建议,那你自己呢?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时间呢?
(教材的旁白对话中提供了两个范例,教师可用范例启发学生。)。
我的作息时间表。
1、教师:小朋友,新学期来了,你们有些什么新学期的打算。
2、学生交流。
3、看图明理。
活动:
2、制定作息时间表的活动环节。
b、看看图下的旁白对话,想想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c、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制定山自己认为最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写在空白框内。
总结:?
放假前我们评出坚持做下来的同学。大家要明白,要实现自己的日标,光是制定出作息时间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足够的毅力,每天都要坚持按定好的计划和作息时间表去做,才能达到目标,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
第二单元、我们去发现。
4、《有趣的发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善于发现的科学家;
2、认识生活中很多有趣现象;?
3、知道这些有趣的现象中蕴含的科学常识;?
4、让学生从这些发现中感到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寻找其中有趣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使学生渐渐了解这个世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有趣的发现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积极性。形成爱好探索、善于思考的性格。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2、引导学生发现有趣的发现中蕴含的科学常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积极性。?
一、激趣导入:
分别勇电影讲述张衡和李四光小时候善于发现的故事,教室讲述瓦特小时候善于发现的故事,提问同学们,这些科学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善于发现的科学家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要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与好奇心,使他们对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感兴趣,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采用放图片,视频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有趣的发现:?
他一朵最美丽的花朵,想不想要??
1、分组讨论,组长负责组织和收集资料。
2、选择几个小组上台展示。
活动二、生活中的科学:?
2、分组讨论,组长负责组织和收集资料。?
3.选择几个小组上台展示。
4.出示课件,老师总结:同学们真棒,发现很多小知识,生活中,只要多看一看,想一。
想,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事,了解许多科学常识。?
活动三、学会提问:
1、老师:对于这些有趣的发现,同学们一定想知道为什么。这样非常好,当同学们有。
疑问的时候就一定要大声问出来。?
活动四、十万个为什么:?
1.老师:相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十分有意义。希望大家不要直接把他抛到脑后。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分发“十万个为什么”小册子,同学们在产生疑问的时候就把它记录下来,寻求答案。看看谁记得多。
实践作业:同学们回去之后阅读夏洛特·左罗托夫的《风到哪里去了》。想想其中的问题,向文中的小男孩一样多多提问。
5、《我也能做研究》。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什么是研究;
2、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3、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4、分享别人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研究生活中的小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研究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到研究带来的乐趣与满足感,激发学生对做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
力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什么是做研究;?
2、体会做研究带来的快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的意识和能力,去探究我们周围的世界,学着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
教师:多媒体课件,素材、观察结果记录卡。
学生:把记录的结果写下来。
一、激趣导入:
教师总结出: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棒,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通过思考找出解决的办法就是做研究。不要以为研究是科学家才能做的事,其实,我们也能做研究。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我也能做研究》。教师板书课题:我也能做研究。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研究课题:?
1、同学们写下想研究的问题。?
2、老师把同学们写下来的想研究的问题收集起来?
活动二、开始研究:?
2、教师总结:同学们,做研究要大胆尝试,仔细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之前要先想好怎么做。
活动三、遭遇挫折:?
2、请同学们讨论他们认为研究失败的原因。?
3、评论,奖励奖励小红花?
4、在研究中遇到难题是很正常的,不要紧,一次不成功,找找原因,再试一试。有时候和大家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听听别人的意见,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活动四、改进实验,研究成功:?
1、老师:老师带领同学们观看教材p23,同学们改进后的实验,介绍比较研究法。?
4、老师:老师带领同学们观看教材p24,同学们的研究记录,了解研究过程并请同学们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做研究。
5:老师总结:。
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推理、演绎、归纳等等,这些都属于研究方法。希望同学们可以了解掌握这些方法,提升做研究的能力。
活动五、实践活动:?
活动六:“昆虫迷”的故事:?
老师:阅读p25“昆虫迷”的故事,说说对法布尔和《昆虫记》的认识?
实践作业:在观察结果记录卡上写下你对研究过程,相信通过这次研究,同学一定对做研究有更深刻的体会。
6、《我们的科学兴趣小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
2、制定活动计划;?
3、展示活动成果;?
4、体会科学兴趣小组带来的欢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使同学们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了解不同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活动小组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教师:多媒体课件,素材、知识卡片若干张。?
一、激趣导入:
教师总结出:同学们的兴趣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和大家一起观察、实验会有更大的乐趣和更多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吧。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我们的科学兴趣小组》。教师板书课题:我们的科学兴趣小组。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成立小组:?
根据统计的结果把同学们分成不同的科学兴趣小组,并确定组名、组长、小组成员,
活动内容。老师进行总体统计?
老师小结:到我们的学习兴趣小组中一起学习,一起发现。
活动二、小组活动计划:
1、导入:做研究之前,一定要制作合适的计划,计划是小组活动的指导。每个小组制定一份计划,老师可以帮同学参考计划是否合适。也可以互相交流参考,吸取别组同学的优秀计划。
2、同学们制作并展示小组计划。?
活动三、活动照片:
1、老师:在试验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同学们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的活动照片吧!
2、同学们展示小组活动时的照片。
3、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小组研究非常重视,十分认真,这些照片很有意思,老师很高兴,为你们骄傲。
活动四、展示成果:?
1.老师:实验结束了,展示的时候到了!展示你的研究过程、成果,让大家分享发现的快乐吧。即使实验不成功也没关系,如实告诉大家为什么没找到答案,相信大家会受到启发。
2、学生展示,老师点评。?
3、老师总结:很好,很多小组的作品十分精彩,你们真棒。没有成功的同学也不要气馁,总结失败的经验,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你们的经验也给了其它同学启发,谢谢你们。
活动五、交流分享:?
老师: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和大家一起研究问题,可以获得更大的乐趣和更多的收获。希望我们的兴趣小组可以保持下去,做出更多的研究,带来更多的成果。思考在兴趣小组中有哪些发现,完成实践作业。
实践作业:不同的小组之间交流一下活动情况,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更多的发现。
7、《请让我来帮助你》。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同学感受来自同学的关心、鼓励;?
2、让同学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3、鼓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别人;?
4、让同学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格。
教师:多媒体课件,素材、好人好事卡。
一、激趣导入: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表达感谢:?
2、分组讨论:同学们讲述被帮助的经历。?
3、指明几个学生来讲讲被帮助的经历。?
4.学生互动:同学们对帮助自己的同学表示感谢。?
老师小结:很好,这些同学很勇敢,有一颗感恩的心,老师很高兴。同时,又这么多同学乐于帮助他人,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活动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2、分组讨论:同学们积极讨论。
3、分组汇报讨论结果:说说他们是如何帮助别人的。?
活动三、交流分享:?
2、分组:同学们分享帮助别人的经历。?
3、老师总结:很多同学都帮助过别人,很好,老师为你们骄傲,你们真棒!你帮我,我帮他,他帮别人······爱心就会传递下去。
活动四、好人好事卡:
1.老师: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今天老师带来了好人好事卡,分发给大家,之后,同学们每做一件好事,就把它写在卡片上。哪位同学做的好事多,老师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
实践作业:帮助别人,填写好人好事卡,感受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让爱传递。?
帮助别人这个话题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尤其是娇生惯养的这一代孩子都是享受着幸福享受着家人的爱和付出,对于帮助别人很淡漠。经过这节课孩子们明白了许多,尤其是视频和课件给了他们直观的感受,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到了一起,让他们有兴趣去学习和实践。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找更多的素材,有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8、《让爷爷奶奶开心?》。
教学目标:
1、懂得尊重并帮助老人。?
2、理解老人”的快乐之情;“孝敬老人”的自豪之情。
3、以实际行动热爱、关心老人、培养爱心、孝心,做文明有礼、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教学资源(如课件、教学软件、影视资料等等):?
教学过程:?
活动设计思路:?针对“做爷爷的小拐杖”主题,采用的活动形式,将“我对老人知多少——了解老人”“我为老人做多少——孝敬老人”两个基本活动环节串联起来开展活动。
一、问题激趣,引路入题。
1、入题:今天,我们一同走近爷爷、奶奶:去了解老人,学会孝敬老人。
二、结合故事、学文明理。
1、教师讲故事,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2、小结:做爷爷的小拐杖是对爷爷爱的表现。作为小学生,应该学会向周围的老人表达你的爱。
三、开展活动,指导行为。
导入:今天的活动共分为两块——“我对老人知多少”“我为老人做多少”。
活动(一):我对老人知多少——了解老人?
2、学生交流对老人的了解情况:兴趣、爱好、困难、生日(展示调查表)。
3、小结: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都是合格的“小记者”,你们已经试着在了解身边的老人。
活动(二):?我为老人做多少——孝敬老人?
1、师: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你有爱心,老人们都会感到春天般的温暖。
2、用说的方式表达你对老人的爱。“精彩一句话”
3、用做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爱。
歌曲欣赏、榜样引路:?学生“孝敬老人”图片:(多媒体)。
a、、看望爷爷b、给爷爷捶背c?给奶奶梳头?
4、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孝敬老人的。
5、各组代表汇报;
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结束全课。
2、每周按时填写“我爱老人”孝心卡。(多媒体显示)。
9、《叔叔阿姨辛苦了》。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注意社会劳动者为自己提供的服务;?
2、理解自己现在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社会劳动者的辛勤劳动;?
3、对社会劳动者的劳动表示感谢;?
4、养成有礼貌,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会这些社会劳动者的工作,理解他们的辛劳。感激他们为自己的便利生活付出的辛苦。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1、了解叔叔阿姨的辛苦;?
2、对叔叔阿姨表示感谢。?
【教学难点】。
养成节约,有礼貌的好习惯。
一、激趣导入:?
教师总结出:
一部动画片原来有这么多叔叔阿姨付出劳动,同学们是不是很诧异?没有他们的辛苦,就没有我们的快乐。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不知名的叔叔阿姨们。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叔叔阿姨辛苦了》。教师板书课题:叔叔阿姨辛苦了。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记录:?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叔叔阿姨的辛勤付出,我们的生活才既方便又舒心。
同学们,今天你得到过哪些人的服务和帮助?写下他们的名字或者职业吧。?
1、同学们写下帮助他们的叔叔阿姨的名字、职业。?
活动二、假设:?
2、同学们互相探讨。?
3、同学们回答自己的想象。?
4、老师总结: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无法继续。在城市和乡村,在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
我们都能看到劳动者辛勤的身影。他们的汗水是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微笑是最美的风景。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活动三、表演:
他。(这里要注意调动平时积极性不高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
2、小朋友们上台表演。?
3、老师评论,分发小红花。?
4、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老师为你们骄傲。?
活动四、表达感谢:?
10、《可爱的祖国》。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2、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
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教学难点: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教学方法:
指导法、引导法、示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儿歌。
2、?谈话导入。
二、?
学习新课?
1、?认识了解中国地图。?
2、?学习中国的全称。?
3、?了解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知识。?
4、?介绍当代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对宪法宣誓就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感受祖国的可爱。
三、?课间活动?
3、儿歌律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4、闯关活动?
5、游戏竟猜?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活动?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某个主题为活动内容,搜集资料、图片来展示祖国妈妈的丽和伟大。学生还可以用一首小诗、一支歌来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
11、《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懂得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尊敬国旗。?
2、通过朗读儿歌使学生了解有关升国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国旗的神圣与庄严,了解我们在升国旗时应怎样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
1、收集与国旗相关的材料。(故事或资料,图片。)?
2、教师准备若干小黄星(作为奖品用)、学生准备胶水、红黄卡纸各一张。?
3、把远教资源与自己搜集的素材进行整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录像(学校每周一的升旗片段)、观察实物导入,初步了解国旗。?
1、师:小朋友们,每个星期一的早上学校都要举行什么活动??
师:这就是我们的国旗,美吗??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国旗国旗真美丽?
生:(齐读一遍课题)“国旗,国旗,真美丽!”?
二、新授:音像图文并茂,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
2、问:小朋友们可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郑重的地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
了!”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高高飘扬……?
4、国旗都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地方升起呢?
请小朋友们看书上57页-58页图片,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答疑,全班交流。?
师点击课件,呈现书中的四幅插图,问:谁能给大家介绍图片的内容呢?(抽生回答)?
师(点击课件:许海峰获奖视频片段)补充介绍:这是我们中国的许海峰,他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们为自己是中国感到多么自豪啊!
师(指着课件即课文插图1,补充介绍):这儿是联合国总部,一面国旗代表一个国家,里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6、体会国旗的神圣与庄严:?
师:?为什么在这么多地方都能看到我们的五星红旗呢?(抽生回答)。
7、加深认识,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表达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小组内讨论交流,之后全班交流。点击课件,出现儿歌3,引导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诵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星星在一起……唱国歌时要肃立。”
三、实践活动,升华情感?
点击课件:活动空间:画一面国旗或者制作一面国旗。?
2、师提示国旗制作方法和要求:拿出红纸和黄纸,用黄纸剪下一大四小五个五角星贴到红纸上。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积累词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了解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按不同方面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各部分写具体的。
有关松鼠的资料。
两课时。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谜语: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像把伞?(学生回答:松鼠)。
你喜欢松鼠吗?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松鼠》。(板书课题)。
学生们谈感受:
美丽的小动物讨人喜欢。四肢灵活、行动敏捷、闪闪发光的.小眼睛,全身光滑,尾巴大而漂亮。(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不强调统一)。
从哪几方面体会到小松鼠美丽和可爱?
当学生谈到小松鼠的特点时让孩子从文中去找,切入到文中去学习课文。
学生谈到小松鼠美丽,就让学生到文去找,你从哪看出小动物美丽的?引导学生学习描写小动物外形特点的部分。
学生谈到小动物谈到灵活或机灵时,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你从哪感受到小松鼠的机灵的。
喜欢吃的东西、如何做窝……。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学习,并指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描写动物的方法。)。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从外形上介绍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
第二部分(2——4自然段)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机灵。
并板书:
1、活动: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十分的机灵。
2、住的: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松树上,窝暖和安全。
3、吃食:松子、榛子、橡栗、鸟蛋。
学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1、熟读课文。
2、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学生在体会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学习小作者描写小动物的方法。
把你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谈并学习写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先要从外形特征去观察小动物,再要观察小动物的生活悄习性,如:小动物吃食时的样子,睡觉时的样子,游戏时的样子,喜欢做什么……并学会把小动物写活。(生动、形象)。
结合语文天地的读一读,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让学生学习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来练习说话。从而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双的小眼睛。身上的毛,的好像搽过油。一条的大尾总是,显得格外。
让我们再来看看一篇写小动物的《带刺的朋友》语文天地中的开卷有益。
捷遮蔽。
1、外形特征。
2、吃食物时的样子、神态动作。
3、睡觉时的习惯和样子。
4、做游戏时的特点。
语文天地。
一、畅所欲言。
怎样爱护小动物……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讨论。
二、笔下生花:两课时。
1、你喜爱的小动物写一写……。
要求: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可以从动物的外形特征、吃食时、睡觉时、游戏时的样子、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写。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6自然段,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像,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二)读文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1)花儿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
(2)花儿们的妈妈是谁?
(3)花儿们的老师是谁?……。
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相继写在黑板上,这些问题会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中逐步解决。你们知道吗?泰戈尔写《花儿学校》时,己年近不惑,但仍以纯真的童心感受世界。那质朴的语言闪耀着写作的快乐,奇妙的想像充满了童真童趣。现在让我们走进花儿学校,去感受这些奇思妙想。
(三)精读解疑:
1、指名学生读课文,想课文中哪些自然段是属于描写的?(一、二、六自然段)。
2、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六月的阵雨。哗啦啦,是什么词语?(abb)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它也是象声词,用这样的词语可以让描写更生动。(指导学生朗读)。
(3)课件出示课文后面想像涂色插图一,学生欣赏,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引导学生自由想像说一说。(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天真烂漫)。
3、指名读三、四、五自然段,出示涂色插图二,你来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引导学生解决最开始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大胆想像,用自己的儿童语言来进行描述。
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1)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粉红衣服的是什么花?鹅黄、雪白的都是什么花?理解“磕磕碰碰”,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aabb)。
(2)课件出示插图,想一想花儿们当时在想什么?说什么?笑什么?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自由描述。
(3)课件出示两幅图(阵雨和大雨)的对比,大家看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指名读七、八自然段,你还想提什么问题?出示插图四,想一想,说一说,花儿的家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由。指导学生朗读。难道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这样急急忙忙吗?是一个反问句,读出语气。
6、指名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四)拓展想象:
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小练笔。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五)感悟积累:
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希望你们也能用童心感受生活,用你们童真童趣的语言记录这美丽的世界。
六、板书设计:
大雨。
阵雨冲出。
冒出。
欢天喜地。
文档为doc格式。
。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一、依托情境,理解算理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二、基于算理,创造算法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理解笔算的算理,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掌握笔算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
课件、三角板、点子图。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学生笔算,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3、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书店买书呢?林老师这个周末也去书店买了一批书,请看屏幕(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41页例1主题图。你能帮林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要算一共买了多少本书,该怎么列式呢?为什么要用乘法?(板书:14×12=)。
(3)师:同学们,两位数乘一位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两位数乘两位数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林老师要跟同学们一起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4)引导学生利用复习题的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5)小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计算结果。
(6)汇报:抽查小组成员上台板演,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7)过渡:孩子们真聪明,利用前面我们学过的知识,成功的找到。
14×12的计算结果,非常棒,继续加油哦。我们已经知道14×12=。
168,怎样把它写成像14×2那样,列竖式计算呢?那么请继续跟林。
老师一起学习。
2、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结合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关系。
第一步:先算2套书的本数,就是求2个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应该写在哪一位?(抽查学生上台写)再算2个10,写在哪一位?求出2套书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书,就是求10个14,我们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们是先用十位上的1与个位的4相乘,得到4个十(课件演示10×4=40),40该怎么写?(请一位同学上台写)还有哪一位没算?再算十位上的1与十位的1相乘,得到1个百(课件演示10×10=100)该怎么写?算出10套书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书,该怎么做?(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28+140=168)(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讨论:第二层积个位上的“0”写不写?
(因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响计算的结果,可以省略不写)。
4、回顾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课件演示)。
5、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xxx。
2、xxx。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五、板书设计: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体会算法多样化和灵活性。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体会算法灵活性。
1、根据情境图,分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1:你从这张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问题3:为什么用乘法列式?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
3、结合直观,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12)
提示一:先尝试计算14×12,并写出计算过程,再到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
提示二:先在图中圈一圈你的方法,再写出14×12计算过程。
(根据情境分析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直观图形,自主探究,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感受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展示学生算法,并逐一分析。
平均分:
a、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b、将12套书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
c、12套书还可以怎么平均分?
不平均分:
a、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说一说。
b、不平均分,除了分成10份和2份,还可以怎么分?
c、不平均分法这么多,为什么单单选这种?
小结: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先分再合。为什么要分?为什么要合?通过先分再合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在数学中这种思想叫做转化。
(基于算理将拆分方法概括为平均分和不平均分。通过学生的`讲解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竖式计算:
a、这种方法和刚才有什么不同?(竖式计算)
b、你能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的方法说一说吗?
c、哪个同学能将竖式的整个过程用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来讲一遍。
d、请同学们象他一样的用竖式计算14×12(老师张贴竖式)
e、同学们一起来看一看数学书中的竖式,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这个0不用写?表示24个十。
比较算法:
a、大家观察和刚才哪种算法一样?谁愿意上来解释一下。
(2812×2的积,2套书的本书;14014×10的积,10套书的本书;)
b、既然一样,横式写就好了,为什么还要出现竖式呢?
c、比较这些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通过观察分析,打通竖式计算和横式笔算的关系,进一步明确竖式笔算的算理。通过比较三种算法的,让学生感知算法多样性和各自的特点。)
1、列竖式计算,并寻找错误(课本46页,做一做)
2、找一找:从竖式中寻找问题答案。
3、算一算
四、回顾总结,质疑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父母或其他亲人为自己做的事中感受他们对自己的关爱,并教育学生要回报亲人的关爱。
2、要求学生表述要清楚、完整,并富有情感。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能正确评价的能力。
3、重点难点:
感受亲让人的爱并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亲人。
提高学生口头表述事情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日期:
一、创设交际情境。
播放所收集的与本次口语交际主题相符的公益广告、短片画面等。
二、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看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说出话题。
三、读文中提示。
1、要说出亲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
2、要说出自己对亲人做什么事或打算做些什么事。
四、小组合作。
1、交流各说的内容。
2、讨论交流。
五、全班学生讲述汇报。
1、认真倾听。
2、评价。
3、互动表演。
六、评价。评选出优胜和优秀个人。
板书:回报亲人。
表述事情清楚、完整。
认真倾听、正确评价。
用行动去回报亲人。
1、读课文,弄懂“爱心项链”的含义。
2、教育学生要乐于帮助有困难的人,做富有爱心的人。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爱心项链”的含义,并从中受道感染和熏陶。
课件。
1课时。
日期:
一、课前预习。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肆虐———————()故障—————————()承诺———————()哀求—————()。
3、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
二、学习研讨。
1、齐读课题。
(1)说说你所周到的项链?(2)什么是“爱心项链”?小组合作学习,寻找文前提示的问题。
2、交流汇报。(1)小组汇报。
(2)教师帮助学生归纳答案,利用可我呢结尾一段来作答。
(3)3、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文中人物的对话。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曾经做过的、听过的或是自己接受的有关“爱心”的事。
2、读《阅读》中的有关阅读材料。
四、教师总结。
这课的题目是一种比喻:把爱心比作金钱,把做善事比作金钱,把金钱和珍珠穿在一起,就成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爱心项链。爱心是可以传递的,他不需要回报,但可以心心相印。
板书:爱心项链。
汽车抛锚路人相救。
不求回报只求承诺。
帮助他人传递承诺。
爱心无价心心相印。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南极探险队员做“冰透镜”取火的故事。赞扬了探险队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火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用冰怎么能取火?为什么用冰取火?怎样拥冰取火?……)。
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相信爱思考的你们一定能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齐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体会火的重要作用。
三、初读感知--读识。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
自读提示(一)。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读完课文后,回想一下课文内容,试着用简洁的话说一说:(谁)(干什么)。
(时间:3分钟)。
2、检测。
(1)、读准下列词语。
白昼几乎抵抗孤岛。
踪影茫茫焦点恢复。
威胁赐给徘徊摩挲。
一缕青烟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2)、同桌互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读议。
1、出示自学提示(二),自读理解。
自学提示(二)。
1、默读1--3自然段,
(1)、用“--”画出表现南极洲环境恶劣的句子。
(2)、体会火的重要作用,用“﹏﹏”画出具体的。
句子。
(5分钟)。
2、展示交流。
(1)、理解取火原因。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指导学生读,一句比一句感情强烈,读出排比的气势。理解火的重要性。
(3)、此时,大家什么表现?
“探险队员们陷入了绝望之中,一筹莫展。”说说你对“一筹莫展”的理解。
(4)、那个年轻队员是怎么想的?
指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束手无策”是什么意思?想想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不能束手无策,等待死神的到来。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位探险队员没有绝望,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坐以待毙的坚强意志,指导学生通过读表达出这种精神。
(5)、他是怎么做的?
出示: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地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引导学生通过“取、刮、摩挲”三个动作词明白先写做“冰透镜”的材料,再写做的工具,最后写做的过程,学习叙述的条理性,与“语文天地”中的第三题教学进行整合。
这样的“冰透镜”能取到火吗?
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出示“小资料”,)。
聚焦取火。
当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光线会聚在一个焦点上,从而使热量集中到这个焦点上。如果在焦点处放些易燃品,易燃品就会燃烧起来。
原来,“用冰取火”是有科学道理的。看到他们终于取火成功,你的心情怎样?
3、齐读第8自然段。
(1)、探险队员的心情怎样?课文中那个词语可以概括这种心情?
--欢呼、跳跃(相机看插图)。
(2)、课文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没有火是多么可怕,这一自然段又展示了探险队员们得到火是多么兴奋,可见“火”多么重要。
--男女分读,再次体会火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明白: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遇到困难要镇定,要用智慧战胜困难。
2、结束语:
孩子们,有了火就有了生命、正常的生活和快乐,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战胜了困难,拯救了大家。“用冰取火”的故事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启示,让我们看到了智慧的力量。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从用心学习科学知识开始,做一个智慧的人!(《用冰取火》配套课件下载地址:/xiao/)。
教学反思:
困惑:在课堂中有无必有无必要在课堂中花大量的时间游戏巩固大小月?要想熟练记住大小月,尤其是本课的游戏,不仅仅比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更考察学生的反应速度。所以游戏中很多学生都缺少思考的时间。
建议:这个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数学课不应提倡为玩、乐而游戏,需要留个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可以在老师出月份后,给学生先思考的几秒时间,再活动。这样可尽量避免学生左顾右盼的现象。
作业反馈:学生大多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较多的孩子连国庆节、劳动节、教师节是哪一天都不知道。以前七天的长假都白玩了。
认识平年、闰年。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了这样两点:一是以学生熟悉的、典型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过生日是儿童喜欢的活动。教学中,通过帮小明在年历卡上找弟弟生日的活动,引发思维冲突,促使学生主动地比较和的年历,找出不同点,有利于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地解决问题。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时的设计,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地进行两次探究活动,使观察、比较、思考、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在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反馈:学生的作业完成得较好,但学生对年、月、日理解得还比较模糊,不会运用。
24时计时法。
教学反思: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2、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作业反馈:学生的作业不是很理想,错在两处地方较多,一是用24时计时法时用上时段词。二是上午不用变的,也将它加上12,进行变换,还得进行强调说明。
求经过时间。
教学反思:时间单元的知识虽然已经全部完成,但是本单元的教学工作远远不能结束。计算和年月日的应用仍是学习的大难题,错误率非常高!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值得刻不容缓地思考。
作业反馈:学生对退位与跨日计算比较难理解,出错比较多。尤其是又跨日又退位的。让学生借助线段帮助突破。另外学生读题能力不理想,一碰到叙述性强的题目就不自信,不确定。这方面需要加强训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能根据实际,选取合理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热身小游戏。
二、复习旧知: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35+34=48+29=。
230+540=360+240=。
三、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湿地吗?(学生自由回答)那么今天徐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领略一下湿地的美。(出示湿地图片)。
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吧!(课件出示四种野生动物)。
2、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一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第36页表格)学生自由回答。
四、新课教学。
1、教学例1。
师: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271+122=。
师:这两个数有点大,而且不是整十整百数,不容易口算,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用竖式计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出示问题: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算式:271+31=。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
指名学生展示竖式的计算方法,重点说清楚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想一想,271+903=?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并说一说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当百位上相加满十,不知道怎么办了?
想: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上进一;那么百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千位上进一。
五、总结提升。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书37页的.做一做。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进位的算理。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课件。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练习课(4)。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进位的算理。
突破方法: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解决问题(2)。
教学内容:
教材5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体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
正确解答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4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练习。
43×11=答案32×12=答案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钟写了180个字,他每分钟写多少个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出示情景图。
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根据给你的信息和观察情景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然后请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学生说出想法后在引导、订正。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60÷2=30(人)方法二:3×2=6(组)。
30÷3=10(人)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师要知道例4的第一种方法是教学重点,但在这里要表扬想出第二种方法的同学。
2、指导完成“做一做”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53页的“做一做”,教师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看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看清楚题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再回到题中收集相关的信息数据。
提问: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关数据?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此题,展示学生解题的过程。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3、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看第54页的第2题,引导学生按照“看问题—手机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这样一种思维顺序去独立思考,完成此题。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过程,并展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
660÷3=75÷5=198÷9=104÷8=。
3、学校组织学生去植树,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个植树点,每个植树点分成9组。请计算一下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四、思维训练。
2、动脑筋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收集什么数据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2)。
连除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和连乘应用题解决思路。
一样,应从问题入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在认真阅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dangtuanfanwen/47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