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9篇)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精选19篇)



教学计划是指为了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需求进行的系统安排和组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应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设计。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

生:一块橡皮2.0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

生:一本本子3.50元。师:是多少钱?生:3元5角。

师:为什么1.2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利用米尺,找等量关系。

看米尺写出:1分米=0.1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探索新知验证猜想。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1、比较0.30与0.3的大小。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判断: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化简小数,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在小数末尾添上一个或几个“0”,或者把整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联系生活与实践来学习数学,经过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教学如下:

一、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有一种强烈的要求——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为探究新知,我创设的认识冲突,目的在于迎合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需求,把学生引入“未知—已知—未知—已知”的思维境界,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我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上课开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去超市买毛巾和手套。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个超市毛巾、手套的标价分别是6.5元、8元;第二个超市毛巾、手套的标价分别6.50元,8.00元,你能告诉老师该买哪个超市的毛巾和手套吗?既然两个超市的毛巾和手套价格一样,为什么写法却不一样呢?”通过这样设疑,让学生发现了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为他们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索和追求成功的意境,体现数学自身的乐趣。

二、开放合作式教学过程,主体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研究者。

第一位医生说:“婴儿身长0.5米。”

第二位医生说:“婴儿身长0.50米。”

第三位医生说:“婴儿身长0.500米。”

最后让学生拿出示先准备的米尺小组合作讨论、验证。

学生在上述讨论、观察、感知、验证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小数的数位增加了,但小数的大小却没有变。

第三层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小数的性质,我设计了两个基础练习:一是有关小数性质概念的判断题;二是思考一些具体的数末尾的“0”能否去掉。

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与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着眼知识的应用过程,完善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生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在发生、发展中认识真理,在应用过程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故此,我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小数性质的作用,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完成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

围绕小数性质的内容,我组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运用。最后,我让学生玩一个游戏:每位学生手中都发有一张卡片,卡片上写有不同位数的小数;老师宣读数,持有与宣读的数相等的卡片数的同学们互为朋友,一同去操场活动。

通过离场的游戏,我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中,结束新课,让每一个学生学习到不同的数学,享受到不同的成功。

这一节课,学生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学习兴趣浓厚,参与面广,理解和掌握了小数的性质,并会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猜测、观察、实践等活动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联系,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体验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和艰辛,获得了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获得从事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练一练:课前商品的价格。

(1)出示2.5元=2.50元。

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挑战自我的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十1—3题。

卢龙县第二实验小学曹学英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二、编排特点。

小数实质上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其依据是十进制位值原则。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淡化十进分数为什么可以依照整数的写法用小数来表示的道理,着重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来说明小数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表示。”如果有学生问起为什么十进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教师可以依其理解能力加以说明。

2.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

本单元一些内容与前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教材在编排这些内容时,注意给学生创设自主留探索的空间。如,小数的读、写,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初步认识小数时已学习过,这里只是小数的数位增加了,读、写方法没有变。因此,教材先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试着读、写,在读、写过程中进一步明确小数读、写的方法。

3.重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要涉及到十进分数,由于学生没有系统学习分数的知识,理解分数的十进关系有困难,为此教材除了在正式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借助计量单位的十进关系(如,长度单位)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很多根据十进制计量单位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的练习。如教科书第61页第4题“用手势比划下面的长度”等。

4.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点,教材单设一小节“生活中的小数”将生活中的小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其中,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还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编排,使学生体会到单名数与复名数的互化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步骤: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同桌讨论: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0.30元500米1.80元0.70米0.04元600千克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908104.0315010.01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1.8502.9000.080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30.045.48.1814。

5.判断.

5.00元=5元()7元=0.7元()8米=8.00米()。

2.04吨=2.4吨()4.5千克=4.500千克()0.60升=0.6升()。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四年级学生。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进一步认识小数,会进行小数和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2、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是在学生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探究的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现实意义,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会很浓。教学中应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体会抽象和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品质和能力。

2、借助熟悉的十进制关系的现实原型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通过自学,理解计数单位0.1、0.01、0.001。通过数数的活动,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通过说一说,想一想,量一量,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小数的意义,达成目标1。

2、经历自学,数数等活动,独立探究,全班交流汇报,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达成目标2。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理解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

米尺、课件。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材第5960页小数性质和数的改写、练一练,练习十一第6~10题。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改写成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或把小数化简。

2、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一个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或根据要求截取一个数的近似值。

1、口算。

指名口算练习十一第6题。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数的改写。(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数的改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写出各数,然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

(3)做练习十一第7题。

2、复习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提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板书:小数点右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左移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练第3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依次写出各题得数,然后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

(4)做练习十一第8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1、复习数的改写。

(1)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把第(1)、(2)题做在课本上。提问第(1)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为什么要这样改写?提问第(2)题的结果,老师板书。提问:怎样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改写时只要在万位或亿位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并相应地添上万或亿作单位,也就是先把一个数缩小一万倍或一亿倍,再写上万或亿作单位,这样原数的大小不变。有时,根据需要往往要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写近似数一般是看保留位数的后一位,用四舍五人的方法求出近似数,并注意近似数要用约等号。

(2)把3.24956保留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各是多少?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要求说明怎样想的。强调保留三位小数时要写出末尾的0,以表示精确度。

2、做练习十一第10题。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说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

练习十一第9题。

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题:比大小(二)。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2.030.23()0.31。

2、0.2()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及化学基本理论。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4)学生,学生人数52人,绝大多数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具备较好的纪律性和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目标和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钠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活泼金属的反应原来如此精彩,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更多金属知识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掌握钠的性质,了解钠的用途与存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及其拓展。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小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药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金属钠、蒸馏水。

3、学生准备: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浓雾大,可见度低,司机视野不够清晰等。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1。

常温下钠在空气中的变化。

组织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切割钠的实验,指导学生注意观察钠表面的变化。

1、熟记钠的保存方法。

2、完成钠的夹取、吸油、切割,感受钠的质软。

3、观察钠的真实面目。

4、仔细观察记录钠表面的变化。

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钠物理性质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

归纳整理。

提问:

1.钠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2.新切开钠在空气中有什么变化并描述实验观察结果。

3.从结构决定性质入手,引导学生从钠原子结构出发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2.描述钠在空气中的变化现象。

3.从分析钠原子结构找出变化的原因。

通过亲自造作,使学生在做中学,获取最直接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感知钠的物理性质及快速被氧化的过程。掌握物质性质学习的一般规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实验探究2。

在加热条件下钠在空气中的变化。

指导学生做好钠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及时撤走酒精灯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细节。

观察钠在空气中燃烧,记录实验现象:钠先融化成银白色小球,然后突然剧烈燃烧,火焰为黄色,生成物为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

体会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逐渐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归纳小结。

钠是非常活泼金属,具有强的还原性,易被氧气氧化。

常温:4na+o2==2na2o。

点燃:2na+o2==na2o2。

实验探究3。

钠与水的反应。

提问:

1、描述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2、思考分析钠与水反应,生成物是什么?

3、在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把钠保存在石蜡油或煤油中?

4、由钠与水反应实验总结钠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实验探究3,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针对实验现象展开讨论,思考交流得出结论。

再一次感受化学实验的精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验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探究释疑。

教师引导:

1、实验现象。

2、反应生成物。

3、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如何从理论上推理和通过实验验证?

4、老师演示氢气的检验。

小组代表回答。

1、钠浮在水面,很快融成小球在液面上迅速游动,并伴有斯斯得得响声。有些小组还伴有小火花,或爆鸣声;钠球逐渐变小至消失,加入酚酞,溶液变红。

2、生成naoh和一种气体。

3、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推出应该是氢气而不是氧气。可以用点燃法检验氢气。

5、密度比水小,熔点低,质软。

培养学生的细微观察能力,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规范化学用语,训练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性。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现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实验验证,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小结。

2na+2h2o==2naoh+h2↑。

创新探究。

教师引导讲解:

钠与水反应的实质是钠将水电离的少量氢离子置换出生成氢气。那么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呢?

展开思考与交流,得出答案。

反应会更剧烈,生成氯化钠和氢气。

2na+2hcl==2nacl+h2↑。

学会知识迁移,从已有知识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从而获取新知。

教学评价。

今天我们每个小组都能够分工协作,很好完成实验探究,也能够积极展开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很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

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肯定自己,树立自信。

作业布置。

1、训练2的题组二。

2、探究作业:如何改进钠与水的反应装置,既安全又合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且相对安全,完全可以分组实验探究来完成,让学生充分亲自体验实验的乐趣,真实感受和获取新知。这远比老师演示,学生观察获得知识更为鲜活与更有说服力。但氢气的检验和钠与酸的反应还是由老师演示更安全些。

2、由于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还不是很熟练,导致课堂时间有些紧,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及现象分析及创新探究有些紧张。下次教学时应注意适当调控学生的实验节奏。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1)出示2.5元=2.50元。

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

挑战自我的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完成练习十1—3题。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

(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

(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

(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努力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猜想、用各种方法验证(应用小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法来论证;也可以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的组成来论证;还可用赋以单位名称的方法,进行名数转化,再加以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在多种方法论证的扩展中突破难点,使学生认同最后结论。教学目标:

1、能说出小数的性质并能对小数的性质作出合理的解释。

2、在总结归纳小数性质的过程中,通过猜测、验证、观察、类比等方法,发展学生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教学准备:

课件、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纸条教学过程:

同学们喜欢逛超市吗?你留意到标价牌了吗?

课件出示两种商品的标价,学生读出价钱,并说出小数的含义。

(2.50元。

3.00元)。

师:你还能用其他小数表示商品价钱吗?

生:2.50元还可表示成2.5元,3.00元还可表示成3.0元或3元。

师:2.50元和2.5元什么关系?(相等?3.00元和3.0元3元什么关系(相等),你知道为什么吗?这只因为小数有一个重要性质。

1、师出示一张纸条,同学猜长度(1分米)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示纸条的长度吗?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使它们相等的方法,真不简单。老师这里还有三个数,看它们相等吗?(课件出示0.1米、0.10米、0.100米。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之后,老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准备好的0.1米、0.10米、0.100米的纸条,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度,小组同学分工进行,然后组长组织进行比较。

小组汇报的时候老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21)比较的结果是什么?(纸条都相等)。

2)每张纸条表示的是多少?可以用哪个比米小的单位来表示?并分别在米尺上指出其长度。

4)从左往右?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从右往左呢?根据你两次的发现,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普遍探究、得出结论。

1)是不是所有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自己随意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选择自己喜欢的办法验证一下,他们的大小是否不变?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选择课前准备好的数位顺序表、平均分好的正方形等来帮助你验证。(学生可能会写出许多不同的数。)。

2)学生活动(预想学生可能会采用的验证方法)。

a、画图法。

b、借用小数数位顺序表,从小数的意义入手来说明0.30=0.3。

c、给小数赋以单位名称,进行单位间转化来说明理由。

33)把学生写出的不同小数、验证的不同方法充分展示出来,以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4)这么多组不同的但是都相等的小数向我们解释出了小数中存在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什么?(学生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规律我们就称它为小数的性质。

3、应用。

(1)教学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思考: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0.70=0.7;105.0900=105.09)。

(2)教学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

2、4.0。

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2=0.200;4.08=4.080;3=3.000)。

思考:“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3)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小数末尾添0的数?(商场的标价上)。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0.3001.8000500。

5.7800.0040102.02060.06。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0”不能去掉的。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0.067003.0。

908104.0315010.0142.00。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的末尾添上“0”,原数就发生了变化.

3、把相等的数用线连起来.

重点指导学生说一说为什么有些数近似却不相等.

4、判断.

(1)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数的大小不变;。

(2)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4)把小数中的0去掉或者在小数中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板书设计: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的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四则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对于整数的知识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对于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会引起整数大小的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小数的性质却与整数不一样,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因此,整数的这部分知识,会对小数性质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法与学法。

1、利用迁移规律,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的标签直尺和纸条。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生:2.50元,师:是多少钱呢?生:2元5角。(2.5元)。

生:8.00元。师:是多少钱?生:8元。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8元与8.00元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出示例1:下面请同学们利用直尺和桌面上的三张纸条分别量出0.1米,0.10米和0.100米长的纸条,各打上记号。各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2、各小组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0/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教师小结:这三个数量虽然各不相同,但表示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又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师质疑: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举例证明得出结论。

(师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设计意图: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练一练:课前商品的价格。

(1)出示2.5元=2.50元。

8元=8.00元。

师:这样写可以吗?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呢?(再次引出小数的性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可一让我们一眼就清楚地看出商品是几元几角几分。)。

5、出示例题2,引导学生自学。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1)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

(2)在方形的纸上表示出0.3和0.30,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汇报结论:0.3=0.30。

师质疑: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不改变数的大小,下面数中的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为什么?

3.90m0.3元500m1.80元0.70m0.04元。

教师强调:末尾和后面不同。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完成39页的做一做。

2.每人写几个和3.200相等的数.设计意图:挑战自我的习题留给学生课后去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后。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十1—3题。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性质”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3、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游戏导入)。

出示卡片“1”,师:老师能把1变大,你们看老师是怎样变的?

师把1变大为10,学生回答怎样变的。

师:在1的末尾添上一个0,1为什么会变大?(预设:一个一变成了一个十)。

师再变大为100。

师:除了变大我们还可以缩小,师演示。

通过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在一个整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整数会变大或缩小)。

二、探(自主探究)。

出示卡片0.1指名来模仿。

在0.1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变大了吗?为什么?

(预设出示课前准备的0.1米的纸条,再拿出0.10米的纸条,然后拿出0.100米的纸条说明0.1米=0.10米=0.100米)。

在小组内说一说。

板书并演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2)指导看黑板: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2.出示例2的图形:。

刚才我们给这些小数添上单位名称,利用具体的情境证明了0.1米=0.10米=0.100米。现在请大家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用彩笔在两个相同的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

在小组内说说你涂的小数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汇报相机板书:0.30=0.3。

师:我们又借助图形证明了0.30=0.3。谁能证明15.7=15.70呢?(预设把15.7放在数位顺序表中,15.7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15.70也是由1个十5个一和7个0.1组成)。

3.讨论归纳。

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

三、练(巩固练习)。

师: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小数的性质有什么作用呢?

投影出示超市的海报,出示平常使用的84消毒液1.00元,问84消毒液多少元?(1元)看来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化简。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1)提问:0.70你认为可以怎么化简才能大小不变?

(2)学生自己完成。指名回答,让其说说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为什么105.0900的5左边的0不能去掉呢?(强调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末尾的0"。)。

通过例3的练习你觉得小数的性质中哪几个词很重要?

再次出示超市海报,师:超市里商品的价钱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是几元几角几分都是写成两位小数体现了数学的严密和精准。所以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个数改写成含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

2.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想想可以怎么做?

(1)学生自己完成。

(2)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数改写时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四、拓(拓展升华)。

出示5张卡片:2、5、0、0、和“·”并说明游戏要求:

每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1个人摆数,3个人做记录,。

(1)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2)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3.请小组板演汇报,不完全的可以补充。

4.说说这样摆的技巧,你为什么这样摆?

五、归(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纯碱的性质》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金属单质的性质是金属元素性质的反映,是了解金属化合物性质的基础。钠及其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性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进入高中化学学习后,通过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基础及化学基本理论。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第四章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4)学生,学生人数52人,绝大多数基础较好,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具备较好的纪律性和一定的实验技能。

三、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目标和对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采用实验探究和分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探究实验的功效,采用合作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钠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交流等方式,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活泼金属的反应原来如此精彩,激发学生继续探究更多金属知识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本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掌握钠的性质,了解钠的用途与存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及其拓展。

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及药品。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镊子、玻璃片、滤纸、小刀、酒精灯、火柴。

实验药品:酚酞溶液、cuso4溶液、fecl3溶液、金属钠、蒸馏水。

3、学生准备:本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分组提供实验仪器和药品盘。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思考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原因:浓雾大,可见度低,司机视野不够清晰等。

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练习十六第3-11题。

1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2能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进一步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根据要求正确移动小数点的位置。

1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练习十六第3题。

学生独立看懂表格,注意找准整数的小数点位置,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方法。

1第8题。

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

第9题请同学们先汇报收集的资料,再算一算。

3第10题。

注意两种情况:一是宽边相接,按长边计算;二是长边相接,按宽边计算。

1练习十六第4,5题教师强调:写得数时注意位数不够用"0"补足。

2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

练习第11题。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同时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由此引起的积的变化。

哪些同学愿意谈谈今天的收获?

教学设计性质

杜丽君。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材中有关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教科书设置了4个实验和4个现象记录及分析表,配置了5幅图片,用简练的语言进行表述,为师生探究二氧化碳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学生分析。

1.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对二氧化碳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环节有了一定的体验。在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加以表达和交流,很可能成为“最近发展区”。

3、通过上预习课,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展示课对重点内容能够加深理解。

知识与能力:(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4)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过程与方法:(1)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太度与价值观:(1)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

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究欲望。(2)强化保护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1.改变教师的角色,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而且充当合作者、促进者。

2.创设探究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合作、勇于表达和交流。

3.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情景。

情景。

二、观看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后提问,能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去掉吗?

1、预习交流:通过预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哪些?请同学讨论,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巩固,然后教师单独提问,学生回答。

2、确定目标:本节课的目标,大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温室效应,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重难点是二氧化碳和水、石灰水的反应。

3、分组合作:第一组、第二组课堂上制取二氧化碳并收集,根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第三组进行实验探究一倾倒二氧化碳(教科书实验6-4)。根据蜡烛燃烧情况。

总结。

二氧化碳的性质。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证明密度比空气大?第四组进行实验探究二(教科书实验6-5)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怎样得出结论的?生活中是否有实例?第五组进行实验探究三变色花的原理(教科书实验6-6),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第六组进行实验探究四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得出现象和结论,二氧化碳能和石灰水反应。第七组探究人工降雨的奥秘。第八组探究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各组对题目要进行交流,每组到黑2板前面把探究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4、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实验及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5、穿插巩固:各小组根据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6、达标测评:大屏幕展示习题,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