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和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针对小学教学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1、引导谈话: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3.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6.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一年级数学《观察与测量》知识点。
观察与测量。
1、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2、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3、去游乐园——(认识米)。
4、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观察物体(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
1、通过观察实物,体会到从两个方向(前〈后〉面或侧面)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桌子有多长(厘米的认识)。
1、经历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找一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4、会通过刻度尺观察物体的长度。(起点不是0刻度)。
5、能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
去游乐园(认识米)。
1、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的长度。
3、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估一估、量一量(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1、能选用适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会辨认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单一物体的形状。
。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一、十位加、减十位,个位加、减个位。
1、不进位的加法20+30=5067+2=6968+30=98。
二、进位加法(凑十法)。
1、凑十歌:一凑九,二凑八,三凑七来四凑六,五五相凑就满十。(注:凑十的两个数互为补数)。
2、20以内进位加:凑十法:8+72=15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2+8=10,2是8的补数)。
3、100以内进位加362+8=44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加1,个位减补数。(方法和20以内一样)。
三、退位减法。
1、20以内退位减:破十法:161-9=7个位加补数。
2、100以内退位减:361-9=27提炼方法:个位用弧线连上,十位减1,个位加补数。
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
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前后(前后的位置关系)。
1、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准确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
2、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3、注意让学生会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上下(上下的位置关系)。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2、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左右(左右的位置关系)。
1、能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在情境中体会左右位置的相对性。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1、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能分辨出四种基本的图形。
2、学会观察,能在生活中找出基本的形状,会举例。
3、能区分出面和体的关系,体会“面在体上”。
4、能找出一组图形的规律。
5、能在复杂的图案中找出基本的图形。
动手做(一)。
学生能自己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剪拼出喜欢的图案。
通过折纸、剪拼等活动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动手做(二)。
了解七巧板的组成。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只让学生直观认识,知道形状和名称即可。
动手做(三)。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知识点。
1元=10角=100分。
1角=10分。
1元=(2张)5角=(10)张1角=(5张)2角。
5元=(5)张1元。
10元=(10张)1元=(5张)2元=(2张)5元。
20元=(2张)10元=(20)张1元。
50元=(5张)10元=(50张)1元=张20元+()张10元。
100元=(10张)10元=(100)张1元。
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剩下的钱数)。
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付出的钱数。
付出的钱数-找回的钱数=用去的钱数(商品的价钱)。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营建超卓的讲堂气氛。
现代教育论以为:超卓的讲堂气氛能够成为传递常识的无声媒体,能够成为启迪智慧的钥匙,能够成为熏陶品德的潜在力量。每位教师都有殷切的领会:讲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自动性的发挥。在教育中,教师规划学生喜欢的、赋有情味的学习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喜欢,让学生愉快地进行数学学习;教师给学生供给充沛的参加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根究、协作沟通中获取数学常识、技术、数学思想办法,让学生经历一个生动生动、自动根究、赋有特性的发明进程。这一切,需求超卓的讲堂气氛来支撑。
教师要为学生营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讲堂上实在的民主、和谐,源于师生的一种爱。教育进程是师生信息沟通的双向进程,也是师生情感沟通的进程。教师经过自己的教育活动用爱润泽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心,使之自动积极地参加学习活动。以“0的知道和有关的加减法”一课为例,在写0活动中,教师用到了这几句话“你想写0吗?”“好,伸出小手看屏幕书空”“在日字格里描一行0吧”“你以为写0时应留神什么?”“想给咱班小朋友说些什么?”“教师相信你的0必定写得很漂亮,动着手,在下面日字格里写几个0吧!”安排学生进行书空、描0、总结写0的办法、独立写0各项活动。
教师的言语渗透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的尊重和信赖,融入了对学生深深的关爱,使学生愉快、自动获取写0的办法。在根究常识的进程中,学生有错时,不是批判责怪,而是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如请学生说出“盘子里1个桃,用数几标明?”时,出现“小猴吃了1个桃,用1标明”的答复。教师不急不躁,接着问:“那个盘子里的桃数用几标明呢?”小朋友马上说出“用1标明。”又如处理“两片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的问题时,一位学生说出4-0,其他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等式4+0或0+4。
此刻,教师给学生自己纠正的机会,以“教师没有听清楚”为由,请学生再说一遍。美妙地为学生赢得领会成功的机会。“再给一次机会”让学生感到温暖、遭到鼓动,维护了学生学习的喜欢,维护了学生根究常识的积极性。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空气中心情舒畅,思想生动,敢想、感说,愿想、愿说,学习潜能和自动性得到充沛发挥。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文档为doc格式。
。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多形式活动,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总结并熟练掌握和运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名山大川更是让世人心驰神往。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几个美丽的风景区,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学到一些数学知识。
二、(出示情景图)。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2、根据情境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1)谁?谁最低?
(2)比较黄山和泰山谁高?
(3)恒山和华山比较,哪座山比较高呢?
三、自主学习。
根据提出问题选择一到二个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四、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位数不同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五、你能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填一填吗?
()()()()。
六、提高训练。
我们都是两个数两个数地比较,你们敢不敢一次比较6个数,把6个数从小到大的排列?
1、(课件演示题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独立思考解决,思考用什么符号连接排序。
3、小组讨论:这么多数,怎样能很快从小到大排列呢?
4、汇报讨论结论。
生可能会把这些数分成了两位数、三位数和四位数三类。指导学生一起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
七、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1、收玉米。2、比较大小。
八、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板书设计:
比一比。
位数不同直接比。
位数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等数学学习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与日常社会与周围环境的运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观察圆柱,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过程。
2、能判断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并会用分数表示。
3、在判断、讨论可能性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生谈话提出:袋子里有一白一黑两个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有几种可能?让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话题引入,让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中。)。
二、求可能性。
1、教师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谈话,提出“摸到白子和黑子各占所有可能性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回答,最后教师进行概述。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使学生初步懂得事件发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感受有些实际问题可借助数学表述。)。
2、提出问题(2),让学生讨论有几种可能,都是什么。列举出来。(设计意图:讨论有几种可能,为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作准备。)。
3、教师启发性提出“每一种可能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得出:每种可能都可以用1/3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尝试练习。
1、教师谈话并拿出骰子,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观察骰子特征,为后面用分数表示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作铺垫。)。
2、提出“议一议”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知道每个面朝上的可能性用1/6表示。
(设计意图:结合掷骰子事情,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有条理思考、表达问题的机会。形成用分数表示事件的等可能性的思维过程。)。
四、设计游戏。
1、教师提出用扑克牌设计一个符合要求的游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并试做。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动手试做的空间,考查学生能否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中去。)。
2、交流学生设计的方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不同方案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1、能正确的口算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以及整万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并说一说口算过程。
二、学习新课。
教师把最后一道口算题250+400改为250+470(即例1)。
1、提问:同学们会口算250+400,那么怎样口算250+470呢?请大家试一试。
2、学生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演示课件“口算加、减法”)。
板书汇报结果。(设想三种方法)。
a.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b.250+400=650,650+70=720。
c.25+47=72,250+470=720。
(第三种方法是把250看作25个十,470看作47个十,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所以250+470=720)学生说出这种方法应给予鼓励。
(二)教学例2。
2、小组讨论:怎样口算才能又对又快。
3、汇报结果,说出思路。
4、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方法自选)。
(2)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三)教学例3。
1、出示例3、口算:
(1)17万+8万=_________万。
由学生自己说思路。
(2)27万+19万=_________万。
因为27+19=46,所以27万+19万=46万。
(3)27万-4万=_________万。
因为27-4=23,所以27万-4万=23万。
(4)35万-28万=_________万。
2、练习。
(1)口算(要求说出口算过程)。
34万+18万= 23万-18万=。
250万+750万=50万-27万=。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口算,并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5020042037025。
430。
580。
一6020031045025。
480。
630。
2、口算。
24万+6万76万+19万65万-47万。
15万+35万29万-13万40万-18万。
69万+26万82万-54万230万-70万。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么口算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采用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2、口算下面各题。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平角和周角。
认识周角。
多媒体课件。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45°87°99°145°170°181°90°。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平角=()直角。
1周角=()度。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练习十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板书: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帮助鼠妈妈、淘气、笑笑分东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图。(课件)。
(2)淘气、笑笑分苹果。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看淘气、笑笑在分两个大苹果,他俩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2÷2=1个)。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1÷2=)。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课本53页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义。
生汇报不同的方法,师相应点拨。
2、认识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页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分数。
生边涂色边做书上的填空题,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3、加深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出示)。
(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三分之一,写作。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份,每份是它的()。
4、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书上找一找。
学生看书后,指名汇报,板书的各部分名称,并指导读。
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5、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1、(书上54页下方)。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55页第1题)。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55页第2题)。
4、判断:(55页第3题)全班讨论订正。
5、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55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4÷2=22÷2=1。
1÷2=(一半)。
分数:()。
3()分子。
——分数线。
4()分母。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5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