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古典主义绘画论文(优秀18篇)

古典主义绘画论文(优秀18篇)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写作的要求和规范。小编特别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

浅谈俄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论文

1820年3月的一天,在皇宫里,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正在大发雷霆:“应该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亚去!他弄得俄罗斯到处都是煽动性的诗,所有的青年都在背诵它们。”“这个人太放肆了,竟敢写诗咒骂皇帝,应该送他去服苦役。”一个贵族随声附和。

“陛下,他还算是个孩子呢,还不懂事,只要稍稍惩罚他一下就行了。先让他吃点苦头,将来他手中的笔也许对陛下有用呢。”宫廷诗人杰尔查为之求情。

“那好,就把他流放到南方去,没有我的允许,不准他回彼得堡。”

这个引起沙皇震怒的人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普希金!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奠定了俄国文学的基础,他在多种文学领域——抒情诗、叙事诗、诗剧、小说、散文、童话等都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为后代的作家提供了典范。所以,他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陽”。

普希金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18,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中学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18,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普希金的诗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爱,人们秘密地传抄着,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他因此触怒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于1820年被流放到了高加索。

普希金在南俄流放期间,创作了许多抒情诗和浪漫主义的叙事诗,如“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巴赫切莎拉伊的泪泉”等。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诗作中前辈诗人的影响逐渐消失,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时的普希金已被公认为当时第一流的俄罗斯诗人和19世纪20年代俄罗斯浪漫主义的、热爱自由的一代人的领袖人物。

被流放到高加索不久,沙皇又以他的无神论思想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亲的领地米哈伊夫斯克村。这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完成了长诗《茨冈》和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后者描写沙皇鲍里斯戈都诺夫和冒名为皇太子的修道士格利戈里之间争夺皇位的斗争。最后格利戈里取得了胜利,贵族攫取了人民的胜利果实,人民只有以沉默反抗。高尔基认为“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罗斯最好的历史剧,是普希金创作中现实主义的胜利”。

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拢普希金,把他赎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终因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宫廷贵族集团的仇视。1837年,在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回到莫斯科以后的这段时期,普希金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其间几乎每部作品都在俄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1830年,普希金完成了自1823年就开始创作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这是普希金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典范作品,也是普希金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代表了与作者同时代的贵族进步知识分子:厌恶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不愿同流合污,却又摆脱不了偏见,找不到新的生活,只能周旋于各种复杂的`情感之中;想有所作为,却又远离人民,生活和事业最终一事无成。在这部作品中,普希金全景式地展示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刻画了各阶层人物的心理;奥涅金的典型形象反映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以前俄罗斯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小说被别林斯基称作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于人民性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诗人38年的短暂一生给俄国文学,也给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厚的、无可替代的遗产。除800多首抒情诗以及长篇叙事诗外,普希金还有小说、戏剧及其他各种文学论著。普希金热爱生活,诗中洋溢着朝气,充满乐观。他的诗还生动地描写了俄罗斯的大自然。在他看来,“自然是一幅生动的画,充满了难言的、然而是沉默的美”。这种美,在“冬之路”等多篇短诗及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中都有大量的展现。诗人对自然的描绘手法,也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转为后期的现实主义。屠格涅夫称普希金“创立了我们的诗歌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上极伟大的艺术家”,是“一切开端的开端”;别林斯基则认为他是“俄罗斯第一位诗人和艺术家”。

普希金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普希金的诗还被改编成芭蕾舞,人们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领略到诗作的无尽魅力。

做广宇的绘画者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做广宇的绘画者议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若以画卷作比,自我是花鸟鱼虫的画面,广宇则是画框。人无时无刻不能画就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但个体的异彩纷呈,却须要通过一种更为广博的视角画就。“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霓虹。”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找寻,完善自我。注重个体的发展,是为在尘世喧嚣中培育一个干净纯粹的灵魂,一个有眼界、有思想、有境界的独立的人,以尽可能地丰富人生的画卷。嵇康纵情山林,一生耿介;林逋梅妻鹤子,自在清高;曾国藩如履薄冰,不废一日,这些伟大的人格无不昭示着生命的强大与多姿,意义与价值。正因“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才有作画的色彩与底气,才有可能被激发触碰宇宙之大的好奇心。

然而个体的发展不应成为“独我”的泥淖,而应将自我融入大我,让生命的普世价值得到肯定。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历史的车轮带着无数志士仁人的过往碾过,后人得以静观他们有血有肉的生活,理解那些超越个体的情感,而不让他们沦落做了单纯的'“文字记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风烛残年的陆放翁身上,我们窥见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豪壮;“十年饮冰,热血难凉”,在救亡图存的梁启超身上,我们遇到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闲雅淡泊的张载身上,我们看见的是一颗忧黎元、热内肠的丹心与攥紧文脉的手。个体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一骑绝尘,而是人格自足,传承不断完善的道德与精神内涵,形成民族的文化基因。唯有从世间的框架上看,才能明白个体的定位与更为广博的价值,才能实现上述目标。

当今社会,高度发展之时正需要我们青年拥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悲悯与担当。信息的快速传递使我们能更迅捷地获悉世界各个角落的心酸苦楚,自由平等氛围之下个体的力量虽然微弱却能发光,我们不再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量,很快就会收到现实给出的评价。我们应当做的,是学习科学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完善人格,重视道德,提高精神境界。时刻怀揣着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必要时挺身而出,当仁不让;积极的为社会做出贡献,在所不辞。

愿你我皆是这广宇的作画者,既书写自己,亦添彩人间。

西方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导言:

西方绘画作为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我曾有幸在大学期间学习了西方绘画史,并亲自尝试了西方绘画的创作。通过这段学习和实践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西方绘画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对此我愿意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西方绘画的形式和技法。

西方绘画的形式和技法极为丰富多样,从传统的油画到当代的水彩、素描等各种绘画媒介都有所涉及。对我而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油画的细腻表现力和立体感。油画能够通过层层上色和明暗对比,创造出更加绚丽的效果。我在创作过程中掌握了浓淡的运用、线条的运动感表现以及色彩的配合等技法,使我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此外,西方绘画还注重透视和构图,能够巧妙地运用透视原理和构图技巧,使画面更加有深度和层次感。

第二段:西方绘画的题材和主题。

西方绘画的题材和主题丰富多样,涵盖了宗教、历史、风景、肖像等各个领域。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产生出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题材特点。在学习西方绘画史上,我深入研究了一些著名画家和经典作品。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了一种神秘和深邃的面孔,使人无限遐想;而毕加索的作品则以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了社会现实和情感世界。从这些作品中,我领悟到西方绘画情感表达的力量和多样性,也激发了我在创作中对不同题材和主题的探索。

西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深深熏陶了我对艺术的理解。其中之一是西方绘画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再现。通过对光影、色彩和线条的细致描绘,西方画家能够还原自然界的细节和美感。同时,西方绘画也注重艺术家主观感情的表达。西方绘画家们在创作中注重个人对题材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使作品更加个性化和富于情感共鸣。这种审美观念的影响,使我在创作中注重观察现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学习西方绘画史和实践西方绘画创作给予了我许多启发。首先,西方绘画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运用颜色和光影效果,使我的作品更加生动。其次,西方绘画的透视和构图技巧让我更加关注画面的整体效果和平衡感。此外,通过学习西方绘画的各个时期和流派,我了解了不同艺术家和风格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提供了对各个时代的艺术发展的宏观理解。所有这些启发都让我在绘画创作中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第五段:未来对西方绘画的思考。

西方绘画作为世界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在艺术史上还是在绘画创作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对西方绘画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深入,我对西方绘画的兴趣和热爱也日益加深。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西方绘画,继续提升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为艺术创作做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结束语:

通过学习西方绘画史并亲身实践,我对西方绘画的形式、技法、题材和主题,以及审美观念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西方绘画的多样性和艺术表现力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对西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

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关系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在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电脑可谓一项举足轻重的发明,在现代生活中,电脑已经和电视一样得到了普及,而且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离不开电脑,无论是平时的娱乐活动比如购物,看视频等还是一些科学研究的分子,电脑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除此之外,电脑为美术以及设计领域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使美术以及设计领悟也开始了新的电脑时代。电脑在美术设计领域的使用使美术艺术的表现比之以前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带给了人们全新的美术欣赏的视觉体验,同时让美术艺术设计变得更加具有活力。但是在电脑美术设计与艺术的关系上,人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电脑的使用只是为艺术锦上添花,艺术是使用电脑的指导思想。艺术具体表现出来或者是更加完美的表现出来需要电脑技术的支持和帮助。电脑美术技术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可能创造出更好的艺术作品。电脑的美术技术和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充分的表达人们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因为某些艺术形式只考人们的手绘等等方法达不到真正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电脑美术技术;艺术;结合;关系。

随着世界的发展,美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艺术也在不断的发展,趋向着带给人们更好的欣赏享受的方向。从十八世纪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美随着社会不断变迁。艺术的创新和存在形式对每一个时代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审美追求和文化艺术的发展程度。在二十一世纪,艺术形式的创新则体现在电脑美术技术的产生以及电脑美术技术在艺术上的应用。电脑的出现和普及在带给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电脑美术技术也让二十一世纪的艺术和人们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美术技术弥补了人们手绘和表达程度的不足,能够较为完美的表达创作者的意图,使图画的颜色等等方面表达的更加完美。而电脑美术设计者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对电脑熟练掌握的能力,对艺术,色彩等等敏锐的感知以及设计能力。电脑美术设计者不仅仅要能够进行艺术创作,还要可以制造一些商业性的广告等等的美术创作。这是将人们感性的艺术感知以及电脑美术技术相结合。电脑在美术艺术上的应用一定会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

一、电脑美术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随着电脑的普及,为了电脑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让电脑帮助人们走向更进一步的进步,电脑的软件等等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电脑刚刚出现时只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脑已经可以帮助人们娱乐,更重要的是电脑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科学分析。对于艺术来说,电脑上美术设计软件的产生是一个进步。电脑美术设计技术与人们美的艺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让人们的艺术设计更加趋向于完美,使艺术设计进入了一个新的设计天地。在艺术设计中电脑的使用可以完成人们手绘达不到的一些艺术效果,一些艺术创作可能存在脑子里无法准确的表达出来,也许手绘很多次也达不到自己想象的画面或者艺术形式。所以如果利用电脑可以达到很多效果,比如,颜色的选择等,还可以做出一些特效等等将人们脑子里的艺术完美的呈现出来。除此之外,艺术虽然是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但是也是要应用于生活实际中的,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广告设计等等应用上,电脑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电脑使美术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方法改变,甚至改变了设计思想。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适应市场需求,扩散速度很快,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人们的艺术世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脑在艺术上的应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艺术世界。

电脑美术设计在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例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电脑游戏设计等等。以“动漫设计”为例过去的动漫都是手绘,在人物设计和色彩应用上往往不及现在用电脑制作出的动漫。电脑所制作的动漫在细节处更加精致,背景的制作和色彩的作用也更加完美,达到手绘很难达到的效果。所以说,艺术是需要靠技术来展现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更新,电脑几乎出现在所有的设计工作中,人们也已经离不开电脑。电脑美术设计在艺术上的应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很明显在现代的艺术殿堂中,电脑美术技术所产生的艺术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不败之地。电脑设计技术艺术不仅仅带来了具有冲击力和美感的视觉效果,同时也带了了艺术展现方式以及表达方式的变革。电脑美术设计技术所产生的作品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我们生活中常用的photoshop,coreldraw等图片编辑的软件为艺术设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也能够启发设计者的设计思路。电脑美术设计有“精,准,美,特”等优势是手绘做不到的。人们思想艺术和电脑美术技术的结合带给了人们新的视觉盛宴。

虽然现代的艺术设计几乎离不开电脑的帮助,但是设计作品的主体仍旧是人,而不是电脑,电脑只是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辅助工具的作用。虽然电脑美术技术的作用很大,但是并不是只靠电脑就能有好的艺术作品。所以设计师在运用电脑设计的同时,自身必须有很好的设计功底和与众不同的设计想法以及对艺术的敏感触觉,同时具有很好的表现力,因为只有设计师本身有思想才能用电脑表达的更好。在设计世界中,电脑的存在给了设计很大的便利,所以对电脑能够进行熟练的艺术设计是设计师必备的技能。但是随着电脑在艺术设计世界的深入,很多设计师将提神自身的准重点放在提高个人电脑技术上,笔者认为有失偏颇。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最重要的是人的设计理念,而不是电脑美术技术。虽然电脑美术技术在艺术设计中有些很重要的地位,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但是不能够本末倒置。设计者必须提高自己的设计素养到一定的水平,再利用电脑作为辅助工具,创造出很好的作品,但是创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创作者本身的创作素养而不是电脑美术技术。试想如果创作出的作品只靠手绘,那么作品肯定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创作思想以及明确的创作思路那么作品注定是失败的。所以,在电脑美术技术和个人艺术创作素养上,是电脑技术服从于创作思想的,而创作思想的准确表达是依赖于电脑技术的。只有在真正的创作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作素养,同时熟练掌握电脑技术,两者完美结合才会创造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2]汪晟.浅谈艺术类高职电脑美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地位[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226+228.

[3]铁锚.论计算机技术对美术发展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5.

[5]孙绍君.百年中国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3.

[6]董赤.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7]刁基良.浅谈舞台美术设计与戏剧的艺术特性的关系[j].民营科技,2007,(09):105.

西方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绘画是一门能够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们通过精妙的技巧和个人风格,创造出许多精彩的作品。作为观者,我深深被绘画所吸引,并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心灵上的满足。

西方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崛起,他们开创了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追求真实和完美,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界,也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段:西方绘画技巧的研究。

西方绘画在技巧上相当讲究。从色彩运用到透视法的运用,都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素养和扎实的基础。在观摩西方绘画作品时,我发现艺术家们常常能够运用透视法创造出立体感,使画面更加真实而生动。此外,色彩运用也是西方绘画中一个重要的技巧。艺术家能够通过色彩的运用传达情感,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些技巧的研究和运用,使西方绘画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艺术性。

第四段:西方绘画的题材和风格。

西方绘画的题材多种多样,无论是风景、肖像、历史场景还是抽象等,都有丰富的表现方式。例如,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喜欢通过捕捉瞬时的光线和颜色来展现自然界的美丽。而表现主义则更加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每一种风格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审美价值,使西方绘画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西方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启迪。通过绘画作品,艺术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与观者产生共鸣。我在欣赏西方绘画作品时,常常会被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所触动,从而产生对生活、对世界的更深入的思考。西方绘画给予我一种平静和安慰,它使我看到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对美的追求。

总结:西方绘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通过对其历史背景、技巧、题材和风格的研究和欣赏,我意识到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形式的独特之处和无穷魅力。西方绘画的心灵启发和触动让我更加热爱艺术,并激发了我对创作的渴望和追求。通过继续学习和实践,我希望能够在绘画领域取得更多的进步,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艺术作品而努力。

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绘画是一门以色彩为媒介,通过艺术家的手笔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在我多年的绘画学习和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绘画给我带来的种种启示与感悟。以下将从绘画与自我表达、绘画与观察力、绘画与审美能力、绘画与耐心和绘画与勇气五个方面,分享我对绘画的心得与体会。

绘画是我与自我表达的桥梁。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绘画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绘画可以通过图像、色彩和构图等方式,将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绪转化为具象的形式。每当我在画布上挥洒着色彩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中,可以毫无拘束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种自我表达的过程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更加深了我对自我的认知。

绘画培养了我的观察力。在绘画的过程中,细致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我常常通过观察对象的形态、色彩和细节等来进行构图和描绘,这训练了我的观察力。绘画要求我们对事物的细微变化有敏锐的感知,从而能够准确、细致地表达出来。久而久之,我的观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在绘画中受益,也在生活中变得更为细心而敏感。

绘画增强了我的审美能力。通过绘画,我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拓宽了我的审美视野。我学会了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从中汲取灵感并吸收优秀的创作技巧。同时,绘画也培养了我对色彩、构图和形式美感的敏感性,使我能够更准确地对视觉感受进行评判和表达。这种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让我更加欣赏艺术,也深刻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和品味。

绘画教会了我耐心。绘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艺术创作过程。画布上的每一笔,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用心描绘和雕琢。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沉下心来,专注于每一笔每一刻的绘制。绘画要求每个环节都予以精细的关注,这不仅锻炼了我的专注力,也培养了我的耐心与毅力。我逐渐明白,只有保持良好的耐心和积极的态度,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绘画教给了我勇气。创作是一个勇敢面对自我的过程。在绘画中,我常常面临对自己艺术水平的怀疑和对作品质量的担忧。然而,通过持之以恒地绘画,我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培养了面对挑战的勇气。我学会了勇于尝试新的创作尝试,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绘画给了我探索和突破自我的机会,让我在面对各种艰难困境时不再畏缩,而是勇往直前。

绘画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与自我和解的过程。通过绘画,我学会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培养了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锻炼了耐心与勇气。绘画让我拥有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让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因此,我坚信,绘画将继续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伴随我终生的成长与进步。

浅谈俄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论文

俄国文学历史尽管历经了千年,不过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文学相比较,其独立发展的完善的历史也只有近两百年,特别是其兴盛的历史仅有一世纪。不过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发展却突飞猛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古典主义就是比较著名的其中之一。

古典主义是一个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其形成在18世纪初期,在迅速发展的民族意识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在欧洲国家普及。国家的中央集权制要求对法律进行理想的解释,才能得以确立和巩固,从而让人们尊重国家的权威,以国家权益为主,让卑微的情感听命于高尚的理智。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应运而生。

18世纪彼得一世时期严格执行各种改革,倡导科学,简化俄文字母,出版报刊,还提倡翻译西欧著作,在俄国文学的发展中有着卓越的功勋。不过在当时,俄国文学正在古代文学迈向新的内容和形式,处于一个尚未稳定的过渡阶段,因此,产生了俄国古典主义的萌芽,逐渐出现了探讨古典主义的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18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专制制度日益得到巩固,同时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俄国古典主义,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

在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下,所倡导的思想是商业资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的创作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因此,俄国古典主义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艺术创作风格,排挤斥逐情感、想象及个性特点,其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现象,包含了现实主义因素。欧洲古典主义传入俄国时,俄国文学并没有对其排斥,而是将欧洲古典主义思想与自身持有的民族意识进行融合,因此,俄国古典主义既有欧洲古典主义的特征,又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学特点。

俄国古典主义继承了大部分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大部分特点,特别是法国文学。比如严格遵守逻辑、体裁规范,提倡理性,突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等等。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开始就饱含战斗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激情及公民精神。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安季奥赫·德米特里耶维奇·康捷米尔,其并没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给予关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严酷的现实本身,在他的笔下,充满了肆无忌惮的愚昧势力对安分守己的进步人士的扼压。同时他还申饬俄国文学要勇于揭露社会的弊端。

俄国古典主义文源于现实生活,揭示当时的社会状态。俄国古典主义有着很大的进步精神,其同情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抨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其将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了阶层之上。此外,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其之前的民间口头创作有着很大的关联,取材也多为本国历史,与法国古典主义主要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大不相同。

古典主义兴趣和发展于法国,因此,通常认定法国古典主义是标准模式,俄国古典主义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其严格按照体裁把全部作品进行归类,同时任何一种体裁都具备自身恒定的标准。从古典主义的作品内容上来看,抽象和概括性的思想是最有价值的,而具体的和详尽性的则是没有价值的。古典主义的体裁主要有三个层面,同时也被分为三个等级,包括国家纪事题材的高级体裁、思想与追求冲突题材的中级体裁以及滑稽式的生活事件的低级体裁。高级体裁是针对特定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国家大事来表达高尚情怀的颂诗和史诗;中级体裁涉及的范围相对多一些,有悲剧、有情感与义务的斗争和“高雅”抒情诗等多种形式,比如田园诗、牧歌等等。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暴君的横行霸道,义务的表现形式是爱国者的明德惟馨,因此,古典主义的悲剧大部分都涵盖了爱国主义,向往自由甚至是革命倾向;低级体裁主要是反映社会公民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寓言等等。

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是康捷米尔、罗蒙诺索夫、特列季亚科夫斯基。他们效仿古希腊罗马文化题材、思想、语言结构等等,与本民族的文学创作融合,对诗学和体裁进行改革。他们构建了文学体裁体系,探讨了公民道德理想和英雄主义的思想观念,繁荣了诗学文化,善于展示人的精神世界。俄国古典主义呈现了两种创作倾向,一种是揭露性,一种是颂扬性。

三.结语。

俄国古典主义文学是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一部分,其形成于18世纪初期,并且占据了俄国文学半个世纪的主导地位,俄国古典主义尽管效劳于王权,但却不同于法国古典主义的虚张声势,更多的反映了民族意识和坚韧的民族精神。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俄国文学的改革,赋予了俄国文学蓬勃发展的力量,是俄国文学向欧洲文学靠拢的里程碑,也为俄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俄国成为国际上的文学大国。

绘画心得体会论文

绘画创作是一种表达自我的艺术形式,通过画笔和色彩将内心感受转化为可见的艺术作品。我从小就对绘画充满了热爱,并在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绘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情感与灵魂的交流方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绘画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

首先,绘画是一种自我认知和审视的过程。通过绘画,我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当我坐下来专注于画布上的画面时,我的思绪也开始变得安静而敏感。我能够感受到各种情绪的起伏,这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绘画可以成为一个内心的反射镜,帮助我深入反思和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其次,绘画是一种表达与沟通的方式。绘画使我能够将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通过色彩和画笔传递给他人。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与观众的交流,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思考。绘画是一种纯粹而直接的艺术语言,它能够以无声的方式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我发现,即使是与陌生人,也可以通过绘画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

第三,绘画是一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画布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一次实验和冒险。我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发现了许多新的技巧和风格。绘画的世界是无限的,它给予了我创造的自由和想象的空间。当我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会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这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本身,它也激发了我在生活中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第四,绘画是一种乐趣和放松的途径。在我绘画的过程中,我可以完全投身于创作中,忘却时间和一切烦恼。绘画让我享受到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那是一种只有艺术才能带来的独特的平静与快乐。绘画过程中的每一笔都是一种享受,每一个完成的作品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通过绘画,我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并将这份美好转化为自己作品中的灵感和动力。

最后,绘画是一种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我相信绘画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进步。每一次的失败和挫折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我通过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技巧和风格。绘画让我保持了一种持续进取和自我超越的心态,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绘画给了我很多,包括认识自我、表达情感、探索创造、乐趣放松和不断学习成长。作为一名绘画爱好者,我将继续热爱和坚持绘画,相信它会给予我更多的启示和意义。希望通过我的绘画心得体会,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去感受绘画的魅力并发掘自己内心的艺术天赋。无论是绘画初学者还是经验丰富的艺术家,我们都可以在绘画中找到那份独特的情感和美好。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今年我国对高等美术学校的限制越来越弱,逐步的开放了高等美术学校中美术专业的招收学生的数量,,同时,我国现阶段学生通过美术类的高考进入大学的比例很高,因为这些高等美术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的程度要求非常的低。在这种境况下我国的高考制度对于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一、美术高考制度的现状介绍。

1)我国美术高考的题目和形式比较固定和简单。我国的美术高考都是大部分的省份集体的出卷联合考试,但是通过对多年的美术高考题目的和形式的总结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年年相似本质上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这些内容都是在素描、速写和色彩的这三个方面中选择,同时美术的高考形式往往是很简易,学生在不需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就能够通过突击和记忆达到一个高分,这种美术的现象的产生严重的阻碍了高等美术学校的美术专业的优良和进步方向的发展。

2)当前的美术高等学校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的要求是非常的低的。现阶段我国的美术高等学校的高考录取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对于美术学生的文化课的要求降低并且要求远远低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水准。这种境况就造成了大部分的学生会认为在文化课不优秀的情况下选择美术类考试的这种捷径考上高等学校,更加造成了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课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不健全的美术高考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美术的发展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的同时前辈们的优秀的创作时刻的对我们现在的美术造成这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由于我国当前的美术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非常多的不和谐的因素以及不完善的制度造成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的发展的缓慢以及受限。

1)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不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比较固定。高中的美术教学往往就是为了图上高等学校而进行美术的学习,这种情况下造成学生在学美术的过程中往往就是没有美术的创新的意识,只会照猫画虎的进行美术的学习,造成了高等美术学校的学生的审美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较高的艺术方面的修养不完善。

2)不健全的美术高考制度造成了部分高等美术学校的生的文化课的成绩较低的现象。由于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存在的缺点和弊端造成高等学校的美术专业的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就是因为现在的美术高考制度对于学生的文化课程的要求非常的低没有做到严格的要求。

三、改变这种影响提出的几点策略。

1)改变这种美术高考制度就需要进行教学思想方面的改变,做到把握真正的美术以及教学中的思想和方式有机融合。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学生的思想的压制以及对教师各方面的压制造成了个方面养成了懒惰的思想,同时高中的那种拿来主义式的学习已经在大学不能够适用,要全面的深刻的改变校方以及学生的思想观念,从源头建立起学生的对艺术的求真理念、对美术的创新和创造的思想观念,并且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科学的美术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渗透到学生学习的点点滴滴中去。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全面的理解的目标。

2)在高中的美术教育当中要随时的进行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做到普及让学生及时的进行美术优秀的作品的欣赏环节,对美术的观赏能够促进学生对美的感受同时提升学生如何进行美术的欣赏和激发自身对美术的兴趣,从而逐步的改变学生为了上高等学校才走美术教育的局面,让学生从心里产生对美术学习的动力。

3)及时的要求学生对美术进行创作并进行一定形式的奖励和鼓励措施,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美术的形式进行描绘出来。在美术的教育过程中做到鼓励和奖励措施与进行美术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没有学习的压力,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美术的创作以及做到让学生能够具有表现自己表达艺术和美的热情和信心。

4)进一步的进行高中高考制度的制度上的改革,从而完善我国的美术教育。我国的现行高等美术教育上出现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以为我国的美术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在美术方面的改革需要及时的进行下去和深刻的进行下去逐步的完善我国的美术教育。

四、结语。

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进行美术教育的深刻的改变,时刻的发现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同时时刻的把问题进行解决,逐步完善当今现行的美术高考制度以及提升高等美术教育的综合能力,促进美术专业的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永峰。现行美术高考制度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成功(教育版)[j]。。10。

[2]杨琼。浅谈现行美术高考制度对高等美术教育的影响。华章[j]。。23。

[3]方勇。关于美术高考及美术教育的思考。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0。

刘纲纪的绘画艺术论文

1.对20世纪所有艺术流派的兼收并蓄。

桑德罗基亚最基本的艺术特征是包含了多样风格的统一,他对现代艺术中的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学习可谓数不胜数:从毕加索到塞尚,从野兽主义到象征主义,从卡拉的未来主义到德基里科的形而上主义,从毕卡比亚到夏加尔,等等。当然,他并没有一味延续前人的艺术风格,而是广泛地吸取艺术传统中的精华,并结合自己对神话和隐喻的重新诠释,从而达到自由运用。在他的作品《丁托勒咖啡馆的意外事故》中,一个身穿橘黄色裙子的女人双臂张开,站姿不稳,她的裙摆被风掀开,旁边的两把白色椅子也被风吹倒在地,天花板上的吊顶似乎摇摇欲坠,紫色的窗帘在风中舞动。周围深蓝色的基调让人想起毕加索的蓝色时期绘画,而画面打破透视规律,按其主观意愿重新构建场景,是从夏加尔那里学来的;画面中用线的纷乱、色彩的浓重,又是对未来主义风格的汲取。整体的杂糅形成了神秘、幽深的画面效果。

2.绘画具有具象性,人与生命是创作的永恒主题。

桑德罗基亚的绘画是具象的,而且他的创作主题始终没有离开人与生命。他的绘画充满神话和隐喻的色彩,但不具备情节性。他将古典的题材和随意的画法结合在一起,作品形象具有显著的体积感,多种曲直线的运用又使画作具有抽象和具象结合的因素。《背水产者》中硕大的鱼的形象得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动物形象,背水产的男人形象则来源于古希腊雕塑,这种具象的物象辅以背景的深红色地面和蓝白色海水,以及人物右侧的曲线团块的对比,使画面形式感具有一种别样的.意味。

3.绘画形象具有多重意义。

桑德罗基亚有着良好的色彩感,画面不但令人赏心悦目,同时极具戏剧性与幽默感,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还配有一段作品的解说词或小诗。桑德罗基亚用灵敏的艺术感觉与时刻流动着的艺术意识,将西方现代艺术史变成了一幅多种风格并存的画面。对于桑德罗基亚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小的中转站,他通过创作不同的作品,并让这些作品彼此达到最大限度的融合,最终构成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二、桑德罗基亚的“超前卫”绘画艺术的历史作用。

“超前卫”绘画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在意大利的一个缩影,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节点,直至今日,“超前卫”绘画仍然对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桑德罗基亚为代表的“超前卫”绘画的发展过程也为我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借鉴模式,对中国当代艺术具有一定的启示:尊重艺术规律,重视从历史遗产中发掘对当今艺术创作有用的东西,打破西方与东方、时间与空间、艺术与非艺术、具象与抽象等种种原本对立的范畴之间的界限。这股新潮流为当代的绘画艺术打开一扇全新的大门,使当代艺术摆脱了绘画精神的贫乏与“观念”的误用,最终回归绘画的本质。而“超前卫”艺术极其丰富的艺术语言则让中国的绘画艺术家得到了更多探索与发挥的空间。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家用他们的独特艺术语言,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对生命的感受,使人们重新思考人性与绘画的关系,将人的情感与个性、思考与理智、理想与经历都转化为绘画的形象,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最初动力。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宪政是指一种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利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而宪政意识则是在宪政形成之前或行程中所萌生的一种关于宪政的启蒙思想。在宪政未完全确立之前,宪政意识己经存在并且始终影响着宪政的发展历程,而一个国家宪政意识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首先,物质决定意识,经济的发展对宪政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政治对意识形态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神权以及权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宪政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力:。

再次,文化对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也深刻的影响着一国的宪政意识发展:。

最后,社会剧变往往是一些重大思想意识形成的导火线,因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也对西方宪政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

二、西方宪政意识形成的几个因素。

(一)市场经济。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上,宪法、宪政不可能产生。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盛行的是等级特权观念、集权人治思想,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主要依靠严刑峻法。道德礼教、宗法关系、习惯传统、宗教戒律等”。因此我们不妨大胆假设,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才能滋生自由、平等理念和限制政治权利的精神,才会由此产生宪政意识乃至宪政。

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力经济,一种契约经济,一种竞争经济,权利的确立和保障离不开法律,契约的本身具有法律效力,也需要法律加以确认和保障,而法律也是对市场主体自由平等竞争的保障。而这三个特性都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对市场经济进行保护和制约。因此,市场经济的产生催生了宪政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宪政意识的发展。而这也恰巧解释了为什么早在1066年英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宪政意识,因为在那时的英国出现了交换通畅的市场经济。

(二)宗教。

“任何宗教都不会产生宪政意识,基督教也不例外。”那为什么说西方的宪政意识形成与宗教有关呢,那是因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西方的宪政意识就是在与基督教神权的斗争中转型的。10世纪后随着市民意识的觉醒,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反对基督教神权统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15世纪以后,欧洲先后出现了多次反对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运动,正是在反对基督教神权的斗争电“基督教文化中所传承的宪政理念得以释放并与市民社会的法权要求相结合,形成了近代宪政理念”。

因此,在欧洲中世纪,正是这种与宗教不断斗争的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市民精神的出现才是最具革命性的因素,是民族国家和宪政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宗教,用它最不愿意看到的方式帮助了宪政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往往能催生出不同于别处的意识形态。最直观的例子便是雅典曾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宪法。

宪法的最早形成得益于雅典民主制度的高度发展,而民主的高度发展则是得益于雅典的独特地理环境。雅典四面环海,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农耕的上地很少,迫使雅典的工商业高度发达,人们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思想境界非常开阔。其次,雅典地域狭小,也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人口较少,小国寡民的雅典“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暮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而在广阔的国家中,这些条件是全不具备的,所以,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是相互依赖的。”我们不妨说是雅典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也正是雅典的民主政治酝酿了其先进的宪政意识。

(四)权利之间的制约关系。

“法治是宪政的要素,是宪政的基石。然而法治需要有深厚的民主底蕴。毕竟,宪法不是少数人的意志的反映,而是人民共同意志的反映。因为宪法集中反映全部人民而不仅仅是大部分人的共同意志,所以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利要有宪法依据,一切超越宪法而行使的权利都是从人民那里篡夺的权利。因此,宪政意识是否能健康正常发展,也取决于国家权力之间的制约是否达到平衡,是否能保证国家制度是建构在民主体制基础之上。

这从下列观点中可以得到支持“只要一个宪法代表着民主理论,只要它是一部有权威性的'宪法,它就必须保护人民参与政府的权利。只要一个宪法体现着宪政理论,只要它是一部有权威的宪法,它就必须限制政府权利,甚至人民自由选举出来的代表的权力,而且要以保护个人其他实质性权利的方式。”形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兴起后,最先出现了三权分立思想,这也是法国宪政意识兴起与发展的表现。

(五)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西方的宪政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传统历史文化影响的。

中世纪的西方国家实行的是领主制度,而“领主和封臣之间的依附关系是通过一种类似于契约的方式建立的”。这就意味着领主不能对封臣享有任意的专断权利,领主不仅享有种种封建权利,同时还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从这种契约观念出发,自然就会导向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和观念,以及由此催生的对于法律规则的尊重态度。

由此看来,尽管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最大缺点在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权威,从而导致行政的无效率、司法不统一以及地方上的分裂主义,但是却造就了一种对于权力进行限制的观念和制度。因此,从这不难看出,西方宪政意识的启蒙和发展都深受其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

(六)社会剧变。

社会剧变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西方的众多改革也对西方的宪政意识产生了巨大作用。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欲望和权利作为人自身观察、思考与评判万事万物的是非标准。个人为中心对政治现象的分析和对国家的认识形成了西方近代最初的宪政理念。而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使统一西欧的基督教分裂,新旧两教的并立,使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权利瓦解,使得他们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从而为宪政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它们都以它们的形式对民主启蒙思想,对宪政意识产生了无比重要的意义。

三、总结。

宪政的发展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影响宪政意识的因素也是错综复杂的,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宪政意识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国家影响宪政意识的主导因素可能不同,但是一个国家宪政意识的出现必然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在一定时期对某个国家的宪政意识发展起决定作用。

四、英国宪政意识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宪政意识抑或宪政制度不是几道法令或是几部法典就能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体系,有内核也有外延,它是动态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就现阶段,关于中国宪政意识的发展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首先,发展经济,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西方国家的宪政历程不断映证着“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真理。因此,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的国家必须足够强大昌盛。

其次,从我国国情出发,确立宪政制度建设的步骤和框架。

再次,认真实践我国的法治建设,让我们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民俗美术,一直是作为人民大众最基本的情感而生存与发展。她有着质朴、醇厚的人文精神,她的作者是人民群众和民间匠师,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生产的业余时间制作的,主要是供自己使用、欣赏的,内容大都表现的是他们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民俗美术在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创作最为活跃。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然而制作技艺高超、构思奇巧、很少直接模拟物象,而是善于大胆想像和夸张表现强烈的情感,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的手法通过优美的形象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艺术上刚健清新活泼淳朴。

现代设计则是充分体现着当今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脉搏,广泛地应用于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随着科学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开放,以及国际文化的频繁交流,加之现代人的还旧思潮,传统的国粹民俗文化在时尚的浪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面对现代的设计,我们不仅要升华是外表的形式,也要更新其内在的气韵,要赋予设计更深层次的审美享受,现代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能够满足消费者追求艺术的心理需要,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文化的永恒魅力,下面就民俗美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我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民俗美术寓意的延伸和沿用。

民俗美术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积淀,通过形象之间的组合、蕴含着更加深刻的内容,并用概括、简练的自然与抽象形象象征着人们的意念与感情。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老鼠嫁女”,以狮喻“男”,绣球喻“女”,“石榴”象征多生贵子,“桃子”代表长寿,以及“莲”(连)生贵子,蝠(福),鹿(禄)等文字谐音的运用,都反映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及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同样,这种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至今一直是现代人所向往。既有装饰性又有深刻的寓意是现代设计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正如司徒虹老师所说:“中国人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它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包含科学合理,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二是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体现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说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用于现代广告设计之中。如松下“爱妻号”洗衣机,从情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了寓意的优势,把品牌的寓意与产品使用的对象结合起来,使得消费着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广告的品牌,从而引起消费的欲望。

二、民俗美术图形的`提取和衍生。

民俗美术图形是人类通过视觉形象传达民俗文化的一种形式,是劳动者集体民俗观念和审美意识的产物。民俗美术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在反映的题材与内容方面,不仅体现事物和生活本身,而且把自然中的山水草木、鸟兽虫鱼以主观的想象,通过形象组合安排。构图上通常用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采用主要人物画得很大,次要人物作为陪衬画得很小,形成大小对比。另外,遍布大江南北的剪纸艺术和民间广泛流行年画艺术,都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她们抓住生活中最动人的、最能表达内容的形象,用夸张、写实、寓意等等手法和简练的线条,创造富有装饰性的艺术形象。这些等等都为现代设计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而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民俗图形符号大多来自民俗美术图形,他们在保留传统本土民俗艺术的特点基础上,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经济文化的元素。这些民俗图形符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现代设计作品的内涵,而且使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如在礼品糕点、糖果包装上,人们也通常借助民间美术中有祝福愿望的吉祥图案,来增强礼品中的“礼”的含量。另外,泥塑、陶瓷、脸谱艺术不仅把花纹巧妙的用于现代的广告设计上,而且还用于现代包装容器的设计中。可见,民俗美术的图形符号已成为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俗美术色彩的借鉴和巧用。

民俗色彩是源于原始本身的反映,色彩象征意味浓厚。如红色含有吉祥喜庆的寓意;黄色象征着富贵尊荣。民间艺人一向重视色彩的象征寓意带来的精神力量,因此喜用红黄这样单纯、浓烈的吉庆色彩。民间剪纸多表现为单色红色;木版年画以黄与紫、红与绿等强烈对比色并置一起,造成鲜艳的色彩调子,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民间彩塑玩具多以红、黄、绿、蓝为基色,黑或白为底色,形成了活泼强烈的色彩对比,极富个性。巧用民俗色彩,充分地利用它,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代设计中借鉴这些民俗美术的习惯用色和配色手法,可以使传统商品和民间老字号的包装色彩更具视觉冲击力,民俗特色更加一目了然。

民俗美术的色彩还存在着很强的地域性差异,如湘西的蓝白印花布格调清新、质朴、明朗,贵州苗族的服饰绣品黑底衬五彩图案神秘而艳丽。利用不同地域的民俗色彩元素会更强化的地域民俗特征,很适合在土特产的包装设计,这些包装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和认同,同时也会提升产品的价值,有利于商品的竞争。

民俗文化融入在现代设计这一领域中是有很大空间可作为的,需要设计者对文化的深刻领悟,正确处理好守旧和求新的关系。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创新技法,从多角度联系着人的视觉,人的情感,才能产生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设计作品,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美化人民的生活,积极应对的态势并参与全球化竞争。

刘纲纪的绘画艺术论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到审美与文艺创造上的产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和各家各派思想的产生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美学精神时,也要充分注意各家各派尤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作用。而论及儒家思想的美学影响,核心的一点就是对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境界追求。

中华美常精神一向与善和真的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从善的角度来看,儒家把“仁者爱人”看作最高的善。仁与礼分不开,礼也不能脱离仁。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即离开了任,礼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孔子所说的“爱人”,又不仅仅是爱自己,而是把爱己与爱人高度统一起来,“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真诚博大的人道精神。培育和发扬这种精神,和儒家所说的“治国平天下”、以及“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民本主义有密切相联,最终目的在于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而又爱好和平的国家。因此,这种精神又与为国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分不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说的美,不能脱离以上所说的与最高的善相关的“仁”。审美与文艺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陶冶人们的情感心理,使它符合“仁”的要求,直至如孔子所说的,使每一个人都以行“仁”为最大快乐。这也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说的广义上的艺术一“乐”所担负的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所说的“乐”,不只指音乐(声乐和器乐),还包含诗(歌词)和舞,舞又同舞者的动作节奏和舞者的服装及其花纹色彩有关。所以,古代的“乐”实际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的表演能引起人们的审美愉快,但目的又不仅仅在于引起审美愉快,而是要通过这种愉快去感发人们的“仁”心。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即离开了“仁”,“乐”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可言。荀子也曾说过,“乐”的作用是为了“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孔子和荀子都指出了“乐”的美和以“仁”为本的善的实现分不开。而这种善的实现就是要使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和谐共生,所以广义的艺术——“乐”的美必须是“和”的。

总之,“仁”的完满实现既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同时又能通过艺术的表现而成为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两者既有区别,又完全能统一在一起。正因为这样,孔子第一次明确提出“乐”的创造既要“尽善”,又要“尽美”。“尽善”就是要使“乐”所表现的内容没有任何不符合善的东西,“尽美”就是要把善表现在能引起人们最大审美愉悦的感性形式中,使“乐”的歌唱、演奏及与之不能分离的舞蹈,听起来、看起来都有一种极为鲜明光辉美丽的节奏与文采,就如孔子盛赞古代与尧治国的.伟大业绩相连的“乐”那样,“焕乎,其有文章”。

直觉绘画论文范文

摘要: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形成的。绘画与摄影的区别表现在眼、手、心三个方面。摄影提示了绘画不是模仿,而是“有意味的形式”。绘画的“形”不等于“形象”(再现性形象),而毋宁说是“形式”(抽象性形式)。绘画线条的意义从笔触中获得肯定,笔触和线条是画家身体活动的结果,因此绘画作品中有一个“看不见的身体”存在。构图是绘画处理中最根本的问题,其与空间互为表里,空间意识表现为画框意识与平面意识。绘画史呈“从形象到空间”的趋势而发展。

关键词:绘画;摄影;美学;有意味的形式;人心营构之象;空间幻象。

自古就有关于绘画艺术的大量思考。但是,直到19世纪下半叶,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全新的理解才逐渐形成,进入20世纪,绘画美学才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与美学的发展有关,与绘画艺术的演变有关,更与摄影技术的发明有关。摄影技术的诞生,使我们对绘画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以说,在摄影技术产生之后,绘画以摄影为镜,方才真正地看清自己的面孔,认识到绘画本身的存在意义。亨利・摩尔指出:“摄影在今天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的精确拷贝能力解放了画家并且使他们进发出另外一种观念。”绘画艺术的自我意识,是在摄影的刺激下得以形成或获得自觉的。因此,本文将以摄影为背景,以20世纪美学为参照,思考绘画艺术的美学问题。

一、眼与手。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美术院召开联合会议,公布了银版摄影术的专利权得到批准的消息。随着消息的公布,浪漫主义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发出载人史册的一声惨叫:“从此以后,绘画死了!今天我们已经很清楚,德拉罗什纯属杞人忧天,绘画并没有寿终正寝。但是,历史地看,德拉罗什固然惊恐过度,却也在情理之中。摄影对绘画的冲击之所以如此之巨,是由于它彻底颠覆了西方传统绘画观念,那就是模仿论。在摄影诞生之前的西方画家看来,绘画模仿自然,实为天经地义。根据模仿论,“逼真”、“酷似”自然而然地成了绘画艺术的评价标准。然而,拥有“纪实性”天赋的摄影出世之后,画家们马上意识到,在逼真或肖似方面,绘画根本不能与摄影一争长短。

安格尔感叹道:“摄影术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绘画也能画到这样逼真,然而恐怕任何画家都办不到。”绘画为之奋斗了数千年的神圣使命,如今被摄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画家们如梦初醒,觉悟到模仿的使命从此不再神圣,甚至只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画家、批评家和美学家基本上达成一个共识:“摹仿的理论早已不足为信了。”总之,以摄影为参照,绘画开始对自身的模仿性产生了怀疑,并且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家园存在于摄影之外。

因此,找出绘画与摄影的区别,便是找到绘画的家园,找到绘画存在的理由。这个区别,简言之,就是人工与机械的区别。绘画的“人工性”表现为三个方面:眼、手、心。宗白华在短文《论素描》中生动地说,在素描中“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这句话可以借来一般性地说明绘画与摄影的区别。在摄影中见不出“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自然,眼、手、心三者,在绘画中相互交融,连贯一气,只有在言说中才可以分解开来。

第一,眼。绘画与摄影均基于视觉,但是,画家和摄影家的观看是大不相同的。画家直接通过眼睛来观看,“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而摄影家通过照相机的镜头来观看,眼睛与世界之间隔着一个镜头。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原理,视知觉并不是对事物的忠实记录,而是一种“型知觉”。阿恩海姆指出:“所谓视觉,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一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的个别事物。”比如汉字一贯被视为“方块字”,其实只有极少数汉字才是比较纯粹的方块形。又如,按照摄影的记录,人脸的轮廓是十分复杂、细碎的曲线。但我们用眼睛看,就觉得那是“圆脸”、“长脸”、“瓜子脸”、“葫芦脸”等简单的完整的几何形。儿童绘画就是格式塔理论的一个实例。

儿童画肖像或人脸,往往先用线条描出一个圆形或方形,再在中间填上一些简单的道道以代表眉眼口鼻。这样的形象,只能象征一个“抽象的人”,而不是一个特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当然,儿童本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它看做任何一个人)。它是一种概括化的形象,一种“感性的抽象”,一种“知觉的概念”。因此,绘画再现事物时,总是从概括的图案或抽象的程式开始,逐渐地逼近个别事物,个别性是绘画创作的终点。相反,摄影却不具备任何抽象概括的能力,只能以个别的事物为起点。举例来说,“摄影在表现一张概括的面孔时,会发生很大困难。它不得不从一个个别的例子人手。为了达到概括,它也许不得不去模糊或者竟要部分地隐藏这一个体的那些明显的细部。与积极的抽象陈述相反,它只能用删除一些原初材料的办法消极地达到这个目的。”

第二,心。抽象概括是视觉的特点,也是心灵的能力。绘画再现的对象具有非现成性或未完成性,甚至隐而不显,有待于画家参与进来促其显现;画家作画的过程,就是通过种种方式去探索、获取、创造形象的过程。纵然在写生时,画家也必然对眼前的物象加以概括化、理想化。

1516年,拉斐尔曾在一封信中自供:“为了画出一个美的女人,我必须观察许多美的女人,而且这也以你会帮助我作出选择为条件;不过,由于美的女人非常少,确切可靠的判断也很稀罕,所以我运用了我的头脑中产生的某种观念。”所谓“运用头脑中产生的观念”,也就是理想化。正是由于形形色色的理想化,才赋予艺术作品以独特面目和鲜明个性,使绘画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因此在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感官直接性的自然,而是对自然生气洋溢、独辟蹊径的解释。摄影不具有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不具有理想化的能力。摄影的对象总是已经现成地在眼前了,只等拍摄,甚至只需一按快门,瞬间完成。摄影并非一个创造形象的过程,因而就“摄像”本身而言,不具有创造性,而只是“记录”。

摄影并非理想化的创造物,镜头感触不到理想之域。如阿恩海姆所言,摄影就是“在实存的世界上寻找不寻常的事物”,而摄影作品,则是对那些发现了罕见美好事物之摄影家的奖赏。章学诚《文史通义》曾说,有“天地自然之象”,有“人心营构之象”;衡之摄影与绘画,摄影只能接受(选择)现成的“天地自然之象”,绘画形象则是创造出来的“人心营构之象”,简称“心象”。

第三,手。摄影家的观看联系于镜头,画家的观看联系于人手。摄影是镜头和底片的艺术,绘画是眼与手的艺术。摄影家一看到某个奇妙的事物就想立即拍摄下来,画家一看到某个奇妙的事物就想立即描绘下来。在《金玫瑰》中,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借一位画家之口说:“看每一样东西时,都必须抱定这样的宗旨,我非得用颜料把它画出来不可。”观看时伴随着在绘画媒介中实现知觉对象的强烈冲动,乃是画家区别于常人的主要标志。借助于绘画媒介,如色彩、调子、线条、形体,画家在现实物象和绘画形象之间撕开了一道裂隙。

浅论电脑绘画在美术绘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论文

每每出现这种现象,不少老师简单地归结为:学生学习不努力、不刻苦,学习习惯差,甚至是认为学生头脑笨,不开窍。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不顾学生的认知能力,违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选择等方面存在偏差,致使学生思维滞后,无法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师、生思维不对称。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敏锐、灵活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有助于问题的理解;相反,思维迟缓、不敏捷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发现一头热的现象,教师讲得是口若悬河,津津有味,自得其乐。而学生是不知所以,一头雾水,其根本原因是师、生的思维不对称。学生处于智力、思维的发展上升期,其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还都不完备,无法达到与教师的思维同步,特别是像一些具有发散、开放性问题或是规律揭示、空间想象及综合运用等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学生更是应接不暇,无法跟上教师预设的思维要求,出现思维滞后或“掉队”。

2.学、教需求不吻合。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被教师认为是难点的知识,而在学生看来并非真正的难点。相反,对于一些难以理解和把握的知识,学生迫切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剖析、仔细的讲解,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再有,教师讲到自己得意之处,十分兴奋,对学生已懂的问题和已掌握的知识仍然滔滔不绝地重复讲解,引起学生的厌恶,表现出情绪不安,不愿听讲。这就导致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需求不相吻合,当学生真正遇到那些难点时思维无法跟进。

3.学、教思路不合拍。

学生的学习是一环扣一环,逐层推进,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如果某一环节中出现了差错必将加大后续学习难度。此时,教师若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沿用过去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而忽视当下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力,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另外,我们时常发现在指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按照自己固有的思路讲解,而没有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错误原因,没有理解学生的心思,以至于同样的问题是一错再错,屡教不改。师、生之间这种学、教思路不合拍必然会导致师生思维的脱节。

刘纲纪的绘画艺术论文

摘要:刘纲纪先生是当代著名美学家、美术理论家、书画家。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研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自己对绘画实践的经验体验上。既有哲学、美学与思想文化史高度上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有对画家具体作品的技巧、形式、风格的深刻体悟与分析。这使他的绘画理论具有卓异的创造性和科学的理论性,并成为他实践本体论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美术理论家、书画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将美术、美学、哲学三者相互交融,连为一体。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早在1959年,刘纲纪在《六法初步研究》的“后记”里说过:“对于我国十分丰富的传统绘画理论遗产整理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素养:理论的素养、历史的素养和实际进行绘画制作的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做好这一工作,才能把我国传统绘画的理论科学地加以系统化,使其对当前的创作起到应有的作用。”[1]这是在一般理论意义对从事绘画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实际上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刘纲纪先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研究,扎实可靠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在自己对绘画实践的经验体验上,这使他的绘画理论具有卓异的创造性和科学的理论性,成为他实践本体论艺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60年,他的《“六法”初步研究》一书,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画的理论纲领———“六法”的专著。1963年,《龚贤》一书出版。1979年,《黄慎》一书出版(同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书画家丛书》)。总体来说,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从实践本体论出发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二是不囿旧说、自抒新见的绘画历史人物论;三是对古代文人画精审独到的阐释;四是对谢赫“六法”的精微解读。

一、以实践本体论为指导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作为中国实践美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纲纪一直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创造性地建构了他的实践本体论,在这一哲学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美和美感的本源和本质,此后又以此为理论指导,研究探索艺术的一般本质和规律以及各部门艺术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在谈及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时,刘纲纪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实践是美的根源,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感性的审美反映,是美的最为典型最集中的表现形式,而现实生活正是人类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实践的结果,所以实践是社会的本源,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切艺术形式的本体。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的精神生产的性质由物质生产(这是实践的首要方面)的一定形式产生出来的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所决定的。因此,要科学地说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生产的实质,就必须从一定的历史时代的物质生产状况出发,分析由这种状况所决定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又分析由这两者决定的,同人们的审美意识不能分离的精神生活的方式,“这是我们认为在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上首先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2]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是科学的美学思想,以此为指导原则对艺术概念、范畴、规律的揭示和评价能符合历史的实际,把历史的分析与逻辑的分析结合起来,把考证训诂与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学的宏阔背景下进行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才能对包括绘画理论在内的中国古代美学做出新颖正确的研究。在《美术概论》中,刘纲纪先生把以上原则和方法具体分解为四点: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第二,批判地继承中外美术理论遗产,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改造,在广阔的理论背景中进行中西融会的比较研究;第三,实事求是的方法。从实际出发,知人论世,弄清各个画家的生平、作品、思想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是辩证的方法。把握艺术现象或理论观点的对立统一的两面,搞清值得肯定的进步的一面和它局限性的一面,准确评价判断其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3]在谈到“六法”的来源的问题时,他指出了其社会实践根源;在对龚贤、文征明、云林等画家论述时,注重时代变化和政治影响;研究“四王”和“吴门四派”的兴起时,侧重历史必然性和当时的社会原因,指出“四王”乃是康熙文化政策的产物,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做出了客观正确的揭示和辩证的符合史实的解释。同时,他也注意到概念、命题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衍化转变出的不同理论意蕴,如对“六法”的历时性研究,都深刻体现了理论分析与考据训诂相结合的研究原则,使其结论建立在真实可靠又辩证客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圆融自洽的理论风格和学术品位。

二、不囿旧说,独抒新见的人物论。

刘纲纪的画论,涉及了历史上众多的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在《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中主要研究了顾恺之、宗炳、王微、谢赫、姚最、文征明、董其昌、龚贤、“四王”、黄慎等重要人物,其中对谢赫、文征明、龚贤和黄慎等用力最多,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对这些人物的研究中,刘纲纪依据实践本体论的美学观点和方法,在大量考据原始资料的前提下,在社会学的广阔视界里对他们的成就和局限进行了纵向的历史定位,同时对他们的理论观点同西方有关美学理论和相关画家进行了横向对比。龚贤是刘纲纪最为用心用力研究的人物之一。从1961年《龚贤》一书的出版到为《中国古代名家作品丛书》写《龚贤》,历时近半个世纪,对龚贤的字号、籍贯、生卒年、家世、生平、著作、主要绘画成就和绘画理论他都进行了精谨严肃的研究。以详实的考证为依据,澄清了相关错误记载,合理解决了研究者长期争讼不清的问题。考察了在清代画史上龚贤绘画艺术和理论不被重视,未能得出公正的、有见地的评价的原因。他指出,由于当时的画坛如娄东、虞山两派的.独霸地位,也因当时社会好尚的影响,人们大都追慕“清疏秀逸之趣”,而与带有悲壮之气的“沉郁雄厚”的龚贤画风不能相容,造成了当时的论家不能公正地品评龚贤。他将龚贤的特殊贡献放到更为广阔悠长的历史背景上,放在从宋元至明清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历史与艺术自身发展逻辑的统一中去考察,得出了突破旧说的富有真知灼见的结论。认为龚贤论画,重视天地造化,重视作画与造化同根,阴阳同候。在创作上,创造出了无笔法墨气之分的“浑沦”的技法,当同时代画家们则喜欢画残山剩水以寄托明朝亡国的哀思之时,他仍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来眷恋赞美明朝的大好河山,在全景式重峦叠嶂的大幅山水中显扬气象万千的壮丽,视域超越了时代。其作品足以和西方17世纪如荷兰的写实主义风景画相媲美,可以成为打通研究中西绘画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对“文人画”精审独到的阐释。

在中国画体研究中,历史上出现过三种划分模式,即郭若虚等人的“以体标体”,何良俊等人的“以家划体”和董其昌等人的“以宗划体”。但他们的这些分派都有牵强矛盾、繁纷凌乱之处,所以如何运用逻辑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纳,以科学体系勾勒出一个较为明确清晰的体派轮廓,一直是后世美术史论家们追求的一个学术目标。著名书画家、美术史论家王学仲先生根据中国画原有体系与划分原则,把中国画分为文人画体、作家画体和宫廷画体三体,是为人们广泛赞同的一种划分方法。[4]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刘纲纪等人认为,文人画应当是这样一个大致历程,即发生(魏晋)———发展(唐)———确立(宋)———成熟(元)———进一步演化发展(明清)。依据实践本体论的艺术反映论的观点,他指认了这些类型所产生的现实根源,即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在刘纲纪看来,中国绘画史差不多可以元代为界,划分为元以前和元以后两大时期,而宋元绘画异同于明清绘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人画的发展问题。中国绘画从宋到元的重大历史转变的发生,在于出现了以元四大家为代表的文人画,因此,元画与宋画的区别,最主要的是文人画的区别。对于文人画,刘纲纪提出了“广义文人画”的观点,这是一个颇具创造性的重要思想。关于“广义的文人画”刘纲纪认为:(1)从思想上来看,在中唐禅宗产生以前,思想上是儒、道、玄三者兼而有之,禅宗产生以后,是儒、道、玄、禅四者兼而有之的文人画,在不同时代和具体的人那里,这种思想所占的比例以及它们相结合的情况各不相同,这一类文人对道家的飘逸、玄学的超脱、禅宗的空灵依时代和画家本人的个性不同而各有所爱,但最终又不否定儒家与仁道相关的中正和平的要求。(2)从审美趣味追求上看,鄙弃与世俗对荣华艳慕相关的美,而追求一种天然、含蓄、悠远平和的美,在不否定现实人生的前提下,追求一种超越性与永恒性。(3)从艺术观的理解上看,他们高度重视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4)文人画的发生可上溯至魏晋南朝,但它作为一种重要艺术倾向而明显地表现出来,实始于宋代。[5]所以,“广义地说,凡属表现了上述审美要求与思想的绘画就可称之为文人画。”[6]这样,对文人画的理解就不只限于元代文人画而可以上溯至晋代的王恺之、南朝的宗炳、王微、唐代的王维,但文人画取得成熟的典型的形式,成为独立的、人数众多的流派,并对中国绘画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则是从元人文人画开始。广义的文人画,不限于元代,同时又以元代文人画为重要代表。这种界定承前启后,既符合对文人画最先标体划分的董其昌等人的理解,又符合于中国绘画发展的实际。在对文人画进行分类的同时,刘纲纪依据文人画发展的历史状况及其影响,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文人画”[7]这一观点,并认为是董其昌开创了“新文人画”,这是董的重大贡献所在。他认为董其昌一反对元画轻视贬抑的看法,把它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同时又不否定宋画,立足于元画又注意吸收宋画的成就,这就与沈周、文征明、陈洪绶等人立足于唐宋绘画去吸取元画成就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明末绘画的一个新方向。

四、对“六法”的精审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刘纲纪是从研究“六法”开始涉足绘画理论研究的。发表于1957年的《关于“六法”的初步分析》,是刘纲纪“在50年代的条件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来解释中国绘画‘六法’论的产物”[8]对于中国美术理论界在建国之后运用新观点研究传统问题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六法”源出所作的社会学考察和在此基础对“六法”原初意义的体辨;以辩证的分类观点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角度对“六法”作出新颖理解;以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六法”主要概念如“气韵”、“骨法”等作出精谨的解读等方面。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是社会实践的结果,都应该在这实践中找到说明,“六法”也如此。过去国内外不少对“六法”的研究大体不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孤立地而非从实际的历史发展中考察,往往在字面意义上或陷入古人争论纷纭的歧异之中,或引申出玄妙难解的诠释。另一种是唯心主义或形式主义的阐释,常常把毫不相干的思想强加于谢赫。刘纲纪认为,对“六法”的研究和阐明,只有联系谢赫当时绘画发展的实际情况,才可能达到正确的了解。谢赫活动的南朝齐梁期间是中国文艺史上自觉提出和讨论文艺理论,和批评同起的时期。当时文艺多用来吟咏情性,与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并成为上层社会中唯务享乐的重要精神生活内容,文艺品评也自然成为他们饶感兴趣的问题。谢赫的《画品》在此种时代环境中应运而生。由于谢赫是当时最有影响的宫廷画家,在表现技巧上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高超能力,又有“随时变改,与时竞新”的创造意识,有条件有资格出来评论还没有人论说过的绘画问题。“六法”虽为谢赫提出,但其它文艺形式的品评对他有不小影响,特别是《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思想,萧子显、萧纲一派的文学和美学思想倾向。但最为重要是魏晋以来的绘画实践和思想的发展为其所作的准备,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置阵布势”、宗炳的“以形写形”等言论观点都成为“六法”的思想资源。“谢赫的功绩在于他适应当时绘画批评的需要,把原来在顾恺之和宗炳那里还是零碎、散乱、模糊的思想,加以明确化、系统化、完善化,提升为创作和批评的准则。”[9]为了进一步印证,刘纲纪在1980年代出版的《中国美学史》中对谢赫的生平活动,《画品》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六法”句读等作了深入的考察和辨析。他认为,从创作和批评的角度来进行内部结构的分类分析是正确估价“六法”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的关键所在,因此,“六法”应这样理解:应物象形,随类赋形和经营位置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技巧的三个基本方面;骨法用笔是绘画中的造型技巧;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美学准则;传移模写是向传统学习的重要方式。它是一个既包含了创作与批评的一般理论的准则,又包含绘画艺术技巧的准则,从而构成了中国绘画理论科学系统的体系。为了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真实含义,刘纲纪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对诸如“骨法”、“气韵”等重要概念进行了精细谨严的考析,在理清这些概念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意义变化的前提上,对其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的现代阐释。从谢赫的原初意义上讲,“骨法”是人的形体状貌,又与人的“性”即人的“操行清浊”有关,这原是一个性命哲学、面相学中的术语,在王充《论衡骨相》和刘邵品识人物的专书《人物志》里都论说过。顾恺之第一个在绘画批评中应用了这一术语,之后,谢赫才进一步提出来了“骨法用笔”,到唐代,张彦远把它称之为“骨气”,这是面相学中对“骨法”的另一种称谓,“气”就是人的“气色”。所以,刘纲纪认为,“古人所说的骨法,意味着我们现在所说的人体的形体比例、结构、质量感、体积感等等,即人体验生活造型构成的各个要素。”[10]但他同时指出,宋代山水画的发展使“骨法用笔”的含义有了重大变化,山水画家们按照创作实践中的要求去理解“六法”,拓展和丰富了“骨法”的含义,它不再只指人的形体的造型构成,而且也指山水中树木山石房屋,后来也指花鸟等形体的基本结构。这是把握“骨法”含义的一个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总之,作为中国实践美学创始人之一,刘纲纪先生以实践本体为基点,创立了以“自由”为中心范畴的美学体系,并延伸至艺术学的研究与艺术创作中。统观刘纲纪对中国绘画史论、美术理论的研究,其重要特征在于既有哲学、美学与思想文化史高度上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同时又有对画家具体作品的技巧、形式、风格的深刻体悟与分析。在《美术概论》中他说:“从历史上看,美学或艺术理论有两种情况:一种可以叫做艺术家的美学,一种叫哲学家的美学。这两种各有优缺点。对我们来说,既要懂得艺术,热爱艺术,不是外行,又能做哲学思考,不要怕抽象思维的艰苦。换句话说,既要有艺术家的气质,又要有哲学家的气质,这两者统一起来,就会有所成就。”[11]毫无疑问,刘纲纪是兼长这两种气质的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人类学、文化学、政治经济学的视域中,在历史维度和逻辑维度的交叉点上,刘纲纪先生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及相关作品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历史还原与精彩的文本阐释。

参考文献:。

[1]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版,第296页。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版,第11页。

[3]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版,第755-763页。

[4]王学仲:《王学仲美术论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5]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540页。

[6]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1页.

西方素描绘画艺术论文

空间艺术在素描范畴内一是指画面的设计结构,二是指在一个二维平面对深度的幻想。空间感从文艺复兴到塞尚开始的现代主义都与它的表现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西方素描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西方素描在绘画空间上很是注重静物和景物分割空间形成的几何形构成,大多是结合焦点透视法,安排一个深度空间,组织有秩序的几何结构和画面,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景物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画面构成。画面中无论近、中、远景的物象都用清晰的黑线勾勒出来,有相对清楚的边缘,空间的深度和前后关系靠一块块有厚度的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然后再根据画面的空间结构的需要,主观的拉长、拉高、拉宽平面,空间通过平面的前后重叠而达到清晰的显现。而后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空间观念,是追求素描空间在内心感受上的主观空间想象,并非客观现实的真实,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素描空间艺术表现,这是一种把对象拆散后拼接成空间中全新的物体景象的自由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在同一幅画里展示出不同视点看到物象的各个面,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空间的思路。同时,通过多点透视把物象分解重组成几何形小切面的方法,被后来的很多艺术流派广泛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创新,在素描绘画的空间形式上有很多层面都与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那时绘画空间的现代延伸。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画面空间感觉差异和制造出画面前后空间的深度和厚度感,那是由于时代的艺术语言的不同,但对素描绘画空间的认识和空间背后的艺术追求却很相似,都是在同一艺术系统里向着相似的方向探索,在这种形式上自由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空间,更加表达了艺术家们所要阐述的意境。

西方素描视觉审美的`雏形,是从乔托时期开始的,断断续续地朝着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及色彩透视方面的方向使用发展,到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的印象主义艺术,把传统的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到顶点。画中追求客观的再现,提倡画家要到野外对景写生,尊重和强调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同时在这一时期,受日本浮世绘及中国书法等东方艺术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孕育和产生了追求主观表现的现代艺术的萌芽,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应归之于东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已开始逐渐缩短,并朝着融和的方向努力发展。就素描的艺术创作与对客观物象关系而论,西方素描受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视觉审美上注重具有光影层次、透视、凹凸、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体感。虽然从印象画派以后,西方素描开始重视表现性,注重主观情感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西方素描仍然属于一种再现自然的艺术创作观念,在视觉审美上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下,这一规律更是得以共识。从绘画形式上看,西方素描的形式特征包括了空间和物象的简化、大量空白的运用、前后空间的渗透和物象内外空间的相互开放、平面性与深度空间的结合、素描秩序感的运用等等,其传达了一种静观审美的态度,这恰好反映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相统一的观念,这种氛围暗示出静观的意境便是一种哲理性的审美意识与感悟。

在素描绘画中,艺术家们始终把西方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也正是这样,对西方素描发展历程的审视与思考,即可从康定斯基、塞尚到毕加索等艺术家那里开始寻求素描艺术语言的拓展和创新,从梵高充满表现主义激情的线条到波洛克的绘画杰出典范,便可看出,西方素描的概念和绘画之美已经在实践中为造型艺术带来了伟大的生命力,奠定了科学形体法则的基础。

黑格尔美学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影响论文

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培养,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我国高校逐渐增加了美术教学的深度,希望利用美术与我国民族文化的紧密关系增加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并对其进行传承。因此,当代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的民族文化,并将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行表达,从而使高校的美术教学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育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高校美术教学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民族美术体系的建立。

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文化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美术中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因此,美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美术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形式和内涵。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对美术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建立起基于民族文化的美术体系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文明古国,而美术能够充分地将我国的民族发展史展现出来。建立我国的民族美术体系,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加以展现与传承。高校对于美术教学的重视,能够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能够激发他们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2.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美术本身就具有陶冶情操、培养审美素养的功能。现在一些大学的美术教学更注重艺术创作技巧的传授,忽视了美术对学生修养的重要性。因此,高等院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美术自身功能的体现。美术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识,正因为如此,高校的美术教学一定要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美术能够将人们的思想、感受、内心形态展示出来,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整体性格,它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因此,将高校的'美术教学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涵养和价值观展现给学生,从而健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

二、高校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发扬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包含了大量的真实情感,每一幅优秀的传统美术作品都经过历史的积淀,如今保留下来的我国传统美术作品都是精华。近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由于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因此,高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传统美术作品作为教学工具,可使学生在学习美术创作技巧的过程中学习民族文化精神,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以发扬。

2.激发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高校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的美术课堂。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保留下来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美术课堂上能够给学生带来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深化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能够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也正因为如此,我国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引入美术课堂的做法具有很大意义。

3.有助于大学生实际艺术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我国一些高校的美术教学中更倾向于西方的艺术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注重艺术表现的手法和视觉美感的培养,而对我国民族美术技巧的教学较少,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导致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往往与我国实际生活不符。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增加民族文化,增加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作品创作手法教学,能够使大学生的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不仅可以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还有助于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