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范文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并且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1.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和学习有所帮助。
教育教学工作最近几年深受国家级社会的重视,在当今教育工作新形势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质量及效果,本文将针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简要研究。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明智的校领导进行引领,并需要其正确的处理、协调好教育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平衡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就必须探索出新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效果。
一、基于新形势下对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教育管理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育管理行为会对思维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思维又会对行为造成影响。在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中,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已经深入领导心中。因此,很多参与一線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长都没有及时的吸收先进的教学管理概念,管理过程中始终使用落后的管理观念,从不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最终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代要求脱轨。
(二)小学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不到位。
在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下,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校领导者必须建设一支教育管理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队伍。但是,受到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校内的人才建设及淘汰机制存在严重的漏洞,同时无法吸收优秀的教师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校领导对仅对行政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最终导致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始终不尽人意。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建立我校自主办学道路。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为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基于实际状况结合理论基础,走自主办学管理的特色教育管理之路。
(一)结合实际管理学校。
校领导者要根据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改革要求,积极的做好人才的招收与学校的基本管理工作。坚持基于学校实际情况为基础,结合课改要求,走特色教育管理之路,从而将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枷锁中解放出来。
(二)立足自身规模及条件进行教育管理。
教学管理工作不仅仅要与时代大背景结合,更要立足自身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学校管理者要充分研究本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特点、办学经验以及社会影响力,在充分掌握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与新课改理念原则相结合,发挥最有效地管理。
(三)制定发展计划。
学校管理计划的制定要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发展需求结合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确立。通过制定符合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管理计划,将激发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教育教学多元化工作的持续开展。同时,借助该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三、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的管理理念。
根据新课改中提出的要求,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渗透创新理念,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创新观念。学校在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与“创新”的理念指导,坚持以学生的教育、发展为工作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掘学生的个性、动性及自觉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等内心要素得到满足。所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在物质手段上入手外,还要从学生的情感思维方向打开突破口。
(一)坚持以师为本的原则,让教师的价值及意义得到发挥。
教育领导者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开阔的表演舞台,要为校内教师提供一个温馨的、舒适的发展环境,从而提高教师对学校及学校管理工作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让教师明确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对教师的潜在能力进行激发。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及综合文化水平。
小学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应该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不同点,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教育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标准及综合文化水平。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挖掘学生心善的一面,培养学生成长为具有高道德水平的人,然后在重点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人性进行培养。另外,学生与学生是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潜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构建和谐教学环境。
一个民主、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能够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身为小学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强化小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工作,为校内教师建立一个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和谐的学习场所,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基于学科的不同特点,积极引进现代化电教设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最后,对学生的特点以及需求进行分析和考量,构建民主、科学、安静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够使学生得到科学的管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通过激励机制的推广对校内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进行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内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引进并保留更多的优秀人才,因此有必要对校内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完善,通过推广班级绩效管理制度的方式,激发教师的动力,提高整支教学队伍的综述素质。因此,校内应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对各阶段的教学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反馈。然后根据结果组织教师参与相关的学习,为其传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能力。
六、结语。
在新课改要求的影响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中必须正确的处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的探索创新管理措施,改善教学氛围、提高教育管理效果,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学生的自主探究正是建立在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兴趣基础之上,没有兴趣,学生就会消极参与甚至会视而不见,这自然会大大影响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参与程度,无法实现自主探究。为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要向学生展现科学世界的奇妙与美好,激起学生内心探究的动力。
1、媒体展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模拟与演示功能,不再是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枯燥教学,也不是传统课件的高度固化教学,而是以不同的视角来传达更多的信息,带给学生以新鲜感与愉悦感,这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地震”一课,教师就可以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震时房屋倒塌,道路错位,树木被连根拔起的景象,进而激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制造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正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展开主动的探究。如在学习“金鱼”时,我让学生思考鱼鳃一分钟要开合好几次,不断地在喝水,会让小鱼胀破肚子吗?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进而展开主动的探究。
二、问题,探究的主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与主线,只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才能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1、问题具有探索性。探索性的问题在于能够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有深度,而不是简单而机械地从教材中提取。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有思考价值,能够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加有效。
2、问题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设计点放在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设计富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性。如让学生来思考如何清除水垢,如何清除油烟,如何防止铁器生锈。
3、问题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的问题设计也不能只是限定在固定的模式与特定的答案上,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多维角度的思考与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与运用,更加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更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展开主动探究,打开科学世界的大门。如在学习“认识空气”时,我们就可以结合前面所学过的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类比与推理的方法来展开空气的性质探究。学生结合所学与生活经验得出空气与水具有相同点,即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形状的透明体。此时让学生思考,水占据空间,具有体积,那么空气是否也占有空间呢?你能用实验来证明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交流,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来验证猜想。一是将注射器活塞拉到中央,然后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前端,使劲往下按,但无法将活塞推到前端。二是将漏斗放于锥形烧瓶上,倒入水,水可以轻松地流进烧瓶;把带胶塞的漏斗塞放于锥形烧瓶,倒入水,水不能进入烧瓶。三是将杯子底部放放少许卫生纸,然后将杯子竖直倒立放入水中,纸没有湿。还有许多实验,都可以证明空气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样的认知并不是学生间接地从书本中从教师处得知的,而是在实验操作中自主探究直接得出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掌握学习与研究科学重要的方法,这也将会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
四、质疑,探究的本质。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成功的探究活动不只是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自主提出问题,这才是探究的本质。为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打压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批判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提出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的探究过程成为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探究,才能让学生探索更多未知的世界。如在学习“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展现学生所熟悉的水壶中的水烧开时往外溢的现象,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学生自然提出壶中的水体积大了所以溢出来了。但是壶中的水为什么会体积变大呢?这样步步引导,学生自然就会针对心中的困惑来展开主动探究,这样的探究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正是学生不断质疑、释疑的过程。总之,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设计有价值的探究主题,以实验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情感上的提升与思维上的启迪,让学生真正学会探究,走进科学殿堂。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们更新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观念。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孩子的道德培育的过程中,家庭道德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力图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方法来加强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方法。
道德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和教师,更要依靠家庭和父母。绝大部分家长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对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大多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孩子早期智力开发或者是各种形式的特长开发商,家庭道德教育却被很多家长所忽视,这是造成孩子厌学、自私、懒惰、难于与人相处等恶习的根源。家庭道德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有意识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无意识的影响,是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其重点是孩子的品德教育。
(一)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子女成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倾向,很多家长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多于道德规范,每天关注孩子的作业胜过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人才,是先学会怎样成人然后才能学会怎样成才,也就是说孩子应该首先明白的如何做人;如果没有品德,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仍然会步入歧途。可见,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才有德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有才无德只会对社会的发展起破坏作用。只有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才能促进孩子成才,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创造价值。
(二)家庭道德教育关系家庭幸福。
家庭道德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杠杆。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许多家长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庭能否幸福很大程度上由孩子的表现决定。孩子的好与坏,家庭首先尝到甜与苦;孩子健康成长,品德高尚,受到学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扬,家长的心里会感到无限安慰,家庭将充满欢乐;反之,孩子不讲道德,在外面做了缺德的事或违法犯罪,整个家庭生活就蒙上了阴影,弥漫着痛苦。
(三)家庭道德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补充。
家庭道德教育是基础,学校道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学校具有统一性,同质同向地向社会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和家庭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但两者之间的作用和地位各有侧重点,都是不能缺少的,并随孩子的成长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其地位和作用呈动态消长。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家庭道德教育的支持。因为孩子入学后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家中度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学校老师无法达到的。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也很难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
作为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家庭道德教育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地教育。在新时期,以下几种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学习。
(一)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师指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子女形成的优良道德习惯的方法。实践与锻炼有利于形成儿童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良好品德。品德行为不仅必须在实践中体现,而且必须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和巩固,才能使品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既定的品德习惯。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意义,还要帮助他们明确为什么做,这一点对孩子形成一定的品德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意义。孩子明确了为什么也能在行动上更持久,使其品德表现更为巩固,他们也会更加乐于实践,更有参加实践与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明确且严格的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并对实践与锻炼的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不管孩子出现好的还是坏的品德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与反馈。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和品德状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让子女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劳动和生活自理性劳动等。
(二)说理示范法。
说理是家长用以理服人的方法提高子女的认识水平,通过说服教育使子女形成良好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少年儿童由于阅历浅、认识能力不高,不容易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等界限,即使能肤浅地辨别。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他们常常做错了事而不自知,即使当他人提醒后,又不知为什么错以及错的危害有多大,仍然常常犯同样的错误。可见要使儿童坚持正确的言行,改正错误,就必须遇事讲清道理,家长要有针对性的、耐心细致地给孩子讲清楚错在那里,为什么错,错的后果是什么以及如何去纠正错误等,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使他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除了说理外,家长还要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
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问题。本文阐述了与大学生素质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较高的参考价值。
素质知识能力素质教育。
素质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被提起。自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后,全国上下,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大的革命。素质教育成了根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在推进、发展。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提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为根本。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及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素质的内涵。素是表示本来的意思或本色。而素质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质用在一个人的内在品格上是指父母先天给予的基因状态,通过后天的社会影响和教育后所形成的内在品格。是人的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并通过知识和能力表现出来。
2.素质的内容。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格,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表述。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素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以大学生为对象,其总体素质要求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思想道德素质、专业(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针对大学生五个方面的素质内容进行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全面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整体的、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坚定的政治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良好的道德观,勤奋的劳动观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五个基本部分中,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比较关键的,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要。
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应明确:。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人,做怎样人的问题。即行为准则——如何破除自私自利、明辨善恶是非、开朗大方、热爱集体、吃苦耐劳、尊师重友、遵守纪律、爱护公物、注重公德、保护自然、行为文明等。
2.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体内容。即思想准则——破除迷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远大抱负等。
3.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导内容。即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及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
4.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构成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是多渠道、多方面综合因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一是主导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两课”、各总支、辅导员、班主任等专门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二是学科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知识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科施教活动中的德育因素、学科学习过程中的德育因素等。三是养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系统。即学科之外的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校园文化等。
5.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对策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探索。一是贯彻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重在建设的方针;二是建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通过创建示范工程建设等办法促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四是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五是自主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二)业务(专业)素质教育。
大学生的业务(专业)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点。业务(专业)素质主要表现在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针对不同的专业其内容有所不同。
1.专业知识的教育。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科学认知和经验总结。也就是说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对事物的认知,是人们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积累和存贮。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授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及选用合适的教材,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业余时间的各种活动,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师生双向活动,来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也就是学科理论及实践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能力是指人们应用已有知识,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所具有的品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能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存在的事物中。人有多少活动领域就应有多少能力。随着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其能力也发生变化。人的活动领域增多,使人的能力也增强。技能,存在于能力之中,但它有别于通常所说的能力,它是指人体各器官产生运动后所形成的能力。例如,操作技能、表演技能等。技能的提高同样是从课堂、实践等各教学环节来实现的。从传授知识中培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环节,更突出体现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广大教师应该成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忠实工作者。
(三)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知识、专业素质而言,是一种基础的社会文化素质。其实质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人文是指人性和教养。这是每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正是在这方面给人以指向并授予人以能力和方法。
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学计划去实施,更要通过个人爱好和自我发展,通过校园文化和社会影响去熏陶,通过哲学、语言、文学、艺术、音乐、体育、历史、哲学、法学、论理学等学科领域受教育,受感染,获得人格的塑造和教养的提高。
(四)身体素质的教育。
身体素质是对一个人体质、体魄上的完美要求。身体素质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体质——完美的构成和健康的质地;体魄——健康和强壮;技能——体育运动的技能和技巧;卫生知识——人体解剖学常识、防治病常识等。只有在体质、体魄、技能、卫生常识等方面得以健康发展,才能实现身体素质的完美要求。
(五)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需要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影响下逐渐养成,形成品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应具有坚强的毅力、持久的耐力、乐观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宽容的态度、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通过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养成,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否则,将产生心理变态,人格扭曲,思维混乱,行事盲目,做不好应做的事,甚至做了坏事。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的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分析与探索得出:(1)确立了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明确了概念;(2)确立了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五项内容;(3)提出了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渠道。并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意义予以论述;(4)对研究及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xx: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xx]16号.
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在论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以及发展现状,提出了“确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专业、建立任务型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策略。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策略的重要前提准备[1]。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均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2]。传统典型的职业教育包括家传世学、学徒制、师徒授业,其模式课程千篇一律,且不利于技术交流与普及,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甚至成为阻碍人力资本综合素质提高的桎梏[3]。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形式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的不足,回顾和反思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这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生产型、服务型、管理型等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纵观这一历史进程,得到许多启发。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劳动岗位的复合,各种新兴职业的频繁产生,都是影响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地调整变化,才能培养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性需要的各类职业人才,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固然会出现高潮和低谷,职业教育亦然。改革开放30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1998年,我国政府根据时政需求,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经济领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萌芽,首批大学逐渐建立;。
(3)在1996年我国的首部职业教育法颁布并实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高潮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的即各种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大约在1999年~2002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回落期,这段期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开始出现回落。在这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的比重由1996年的58%下降到了2002年的38%。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第三阶段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为2003~2010年,这一阶段我国实施了“十一五”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关注。在此期间发布了一系列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各类会议文件,此外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鼓励措施。例如,职业教育建设的“四大计划”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四大工程”,并出台了农村贫困生教育资助政策等措施。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洗礼,职业教育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成功经验,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的30年,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发展无论是从广度、深度、力度还是难度,一直受到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变革、制度变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回想职业教育转型改革走过的道路和总结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创新的过程是在办学体制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政府直接管理到政府宏观引导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上实现职业教育从升学导向逐步向就业导向的转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有创新性和决定性意义的制度变迁即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变迁引发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乃至经济主体基本属性的深层变革,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体制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从改革发展的时代进入到了转型改革的时代。
(一)向扩大职业教育概念转型。
基于市场竞争背景,职业教育的概念应该向“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转型改革,这是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加深,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1)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全方面综合素质的人”。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大量劳动力,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还要培养他们追求个性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角度出发,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问题。(2)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应该向多元化发展,要综合全社会的力量,国家与政府、社会院校要联合各个行业、企业共同兴办,建设职业实训基地,培养更加专业的.师资团队。
(3)市场竞争环境要求职业教育重点区域要放在教育观念薄弱的农村,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4)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应该进行转型,逐渐向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
(5)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也应该向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转型改革,注重“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提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训。
(6)职业教育还要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提倡开放性办学模式,面向全社会,着眼于广大农村区域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以及失业群众。
(二)向促进人终身学习与发展转型改革。
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区域剩余劳动力曾经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或者时刻准备下一次工作经历。但是由于其知识和能力有限,只能选择竞争力比较低的岗位,由此说明,要提高职业能力,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与实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能够实现这些群众的终身发展,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还有一部分群众虽然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实训,但是面对日益深化的职业教育改革望而却步,不具备社会所必需的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国家政策方面也对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训给予鼓励,这也是这部分群众从阶段性教育向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转型改革的机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在满足不同年龄群众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需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将促进人终身学习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的方向。
(三)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改革。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迅速转型,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内在要求。
(1)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实行学分制度,促使农民系统接受专业职业教育与实训,满足农村区域大量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2)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之日职业教育并重发展。
(3)社会群众再就业的职前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以便于从业群众的可持续发展。
(5)满足不同类型的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6)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与现代产业体系、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融会贯通,实现良性互动。
(一)确立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
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注重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是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需要兼顾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与群众劳动就业、与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确立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国家的政策提倡与支持是基础保证,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关键。
(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专业。
为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开始从原来的学科课程形式向工作任务形式转型改革。一方面,工作任务的结构对学科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工作任务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标准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应该注重职业教育在工作任务的课程形式中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专业,避免全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千篇一律。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大,大量社会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其中大部分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下,无法适应更高职业教育要求的岗位,这部分劳动力就需要到专门的职业教育院校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地大物博,区域经济与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专业,这样有利于吸引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力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与当地区域经济实现有效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发展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与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接服务,加强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有效对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任务型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现行的职业教育考核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转型后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考核主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以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通过加大考核中实践考核所占课程学分比例来实现,例如以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职业教育项目成果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要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让学生的毕业与职业教育专业证书相结合,明确只有学生取得了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才能够顺利毕业的思想。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企业、学校、导师、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责权互相统一,共同推进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策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其独特的背景以及理论基础。本文对我国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反思进行了论述分析,提出了一些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方向和策略,以期对我国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1]鄂甜.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2):8-1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教育学生认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将课题感恩教育之研究开展情况作如下小结:
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在3月8日妇女节和5月母亲节、6月父亲节期间,组织感恩活动,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帮助父母进行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劳动,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感谢父母,尊重父母。我们还号召学生亲手为父母制作贺卡,并写上发自内心的祝福或者以写一封信的形式,与父母谈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避免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将感恩气息和信息带给家长,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感恩文化,积极支持感恩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许多家长在家长会上要求学校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
生老师管理班级的成功经验引入各班,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不仅懂得了尊重老师,更培养了做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在九月份教师节来临期间,我们教育学生,要感谢老师的付出,不需要什么礼物,只要能勤奋学习,争取好成绩,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开展感恩父母活动,使学生明白了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感恩师长的教育,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园丁,是人生道路的灯塔,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私奉献,懂得了如何尊敬老师,感恩祖国的教育,让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祖国让我们摆脱了贫穷和屈辱,拥有了尊严,享受安宁幸福的生活,拥有美好的明天,要努力学习尽己所能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
然而,在少数学生身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如生活上攀比、追求享受、学习上不求上进,课堂不专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还没养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以上这些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这对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加强和探究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转变观念,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健康知识教授要与学校的常见病防治相结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儿童获得一系列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就是学生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在这样错误观念的误导下,教师没有给予健康教育课足够的重视,往往不能按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是一门以所有人为对象,进行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是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搞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健康教育学科。因此,作为新时代肩负学生发展与成长重任的教师,需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有的供教师展示和操作,有的供学生操作,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具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习效果也较好,这是由生本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他们想去探寻一个问题时,如果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供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增强,学习的程度会大大加深,课堂的氛围也会更热烈。例如,在使用平衡膳食金字塔演示模型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在讨论研究,当上台演示的同学操作时,学生都认真地在比对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老师在黑板贴图指导。我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定是扎实的。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相应的内容传授,又要有适当的课堂讨论,更要有课外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班会、宣传栏、校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教育,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通过邀请校外医疗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召开家长会等,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保健习惯,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转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功能,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健康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措施。我们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宣传活动,举办卫生救护演习、健康保健知识图片展、健康保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自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在当前的学校健康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秉承着对疾病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对于常见的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行为加以预防的疾病,学校都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活动,主要集中在视力保护、龋齿防治等几种疾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视力保护不注意,就极容易造成近视的后果,因此学校对近视眼的预防格外重视,为此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眼保健操效果的提高。鉴于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影响视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授课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使学生的视力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例如吃糖过多或者刷牙不及时都会引发龋齿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早晚刷牙、控制食糖量的习惯,并定期对牙齿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龋齿的严重性加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模式互相促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到了家中与社会上又是一套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要及时与他们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使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与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已经在我国普及开来,其教育小学化持续蔓延,一些幼儿园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均向小学化倾斜。该种教学已经脱离幼儿教育的本质。本文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源头,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幼儿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对策。
教育是国家发展至根本,只要保证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教育过程需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幼儿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奠定人生基础的最初阶段,该阶段教育应该注重教育方法,而加强学习负担。当前对于幼儿教育已经逐渐趋向小学化,该种教学方式无疑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1、家庭。
幼儿处于懵懂状态,其认识不足,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因此在生活遇到一些问题和决策均由家长代为完成。从家长角度而言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因此众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认为孩子越早接触小学教育越好。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越严厉越好,因此为幼儿园小学化奠定了家庭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直接“客户”就是家长,因此会从满足家长意愿入手,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学校边在教育模式上开始转变。家长主观意识过强导致幼儿未得到良好的教育,幼儿在不适当的年龄接受到其年龄阶段外的教育,幼儿缺少家长的陪伴,在幼小的时候便托付于幼儿园,缺少家庭关怀,其成长环境不完整,幼儿从小便不敢接触于社会,养成孤僻性格。
2、社会因素。
幼儿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归自然,在适当年龄给予适当教育。当前众多幼儿园反其道而行,很多幼儿教育并非顺其自然,而是将众多家长干预和社会影响掺杂其中,因此导致幼儿教育与教育大纲出现偏差。该种模式不仅会导致家长出现较大压力,也会个幼儿教育带来较大难题。当前国内的.幼儿园数量日益增多,但其中公立幼儿园数量仅仅占少数,民办幼儿园及公立幼儿园数量远远出超出公立幼儿园。不同于公立幼儿园按照教育规范展开教育,民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在设置教育模式和引进教育资源时并未从幼儿良好成长角度考虑,一些幼儿园在引进教师时要求较低,一些幼儿园的教师甚至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存在众多幼儿教育问题,这也是当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6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幼儿社会经验不足,对很多事物缺乏主观认识。另外幼儿的天性是玩耍,大多性格较为活泼,因此在进入幼儿园时难以快速适应幼儿园模式。当前幼儿教育缺乏教育工作的衔接,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的人文关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并未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1、教育思想的传播。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存在错误,从而导致行动出现偏差。当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下在幼儿教育上均存在一定偏差。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改变,通过思想改变行动。首先需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工作,为家长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思想,采用外部施加干预的方式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其次为降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加大监督力度,培养幼儿教育争取的入学观念。当前幼儿教育中对教育监督的部门主要是政府机关和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培养正确的入学观念。幼儿教育中的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监督工作,对幼儿教育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对幼儿园出现的小学化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有效改善对策,以便于对帮助幼儿园教学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幼儿园教育应该遵守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求,设置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当前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设定幼儿园任职资格要求,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实现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促进幼儿教育拜托小学化影响,使得幼儿教育自然发展。
2、倡导轻松教学文化。
轻松教学文化主要指在当前教育化境下针对幼儿教育改革环节,综合幼儿成长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该阶段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属于认知阶段,对外界事物吸收力极强,该阶段接受到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若教育方式不当将会影响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热情,因此为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奠定未来发展基础,必须在幼儿园教学中创造轻松教学文化环境。幼儿园时期属于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该阶段的有效培养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为后期小学文化的学习打好基础。
3、通过教育法规加以限制。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法规对相关问题并未作详细规定,缺少法律法规的管控,幼儿教育便出现一定问题,且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为促进幼儿教育合理性和科学性,需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变革,促进后续幼儿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例如目前针对幼儿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性发展,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控、利用。其次对当前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问题进行规范,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教育大纲,为幼儿教育指明方向,其次通过法律法规对幼儿教育进行规范,当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问题时应及时制止并给与一定惩罚,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结束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是为我国幼儿奠定思想和行为基础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需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未来发展制定最佳幼儿教育方式,未幼儿未来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孙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对策[j]。学园。20xx(8):67—69。
所谓的工具人就是指某一个领域某一个技术专门的人才,而完人就是指全面发展、个性和谐、有修养的人才,培养工具人主要是偏重于技术层面的教育,将那些和专业联系比较小的基础课程和人文社科课程教育忽略了,要求学生必须要经过慎重的考虑,按照教学的计划去来学,大学教育所培养的工具人在完成大学学业以后,就能够成为自己专业领域中的专家,能够担任起类似于工程师、设计师等职务。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在毕业那年能够尽快的找到工作,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加强了那些技术类的课程以及具有短期效益实践教学的分量,将那些效果相对来说难以量化和短期实现的理念拓展类或者人文类的课程教学缩短了,高校在改革中的这一种做法和调整已经反映出了高校所存在的问题,试想一下,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里,英语的学习占去了大部分时间,甚至可以说是一半的学习时间,如果学生把剩下的另一部分时间来学习很多非技术类的课程就会将那些具有实质内容技术课程的教学挤占,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毕业以后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是寥寥无几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有限时间里面,尽最大可能的让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考研或者促进就业课程的学习上面。
二、大学教育改革问题之要收益还是要质量。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收益和质量是成正比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企业的其他条件都不变这一情况下面,那些质量高的产品一定能够带来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收益,但是,对于一个大学自身的教育来说,教育的质量并不能够像一个产品一样可见而且是比较容易评价的,虽然开始的时候一个企业喜欢接受那些掌握了实际技能的学生,但是,时间长了以后,企业就会发现,自己所接受的学生缺乏可拓展性和灵活性,这个时候,企业都不会认为是对该人才进行培养的高校自身的培养方式存在问题,而是觉得这些都是这个人自己个性的问题,在这一种情况下,高校也就不会那么容易的得到社会对自己培养方式的反馈,所以,我们不应该单纯的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教育质量衡量的目标。对要收益还是要质量这一问题进行解决,要求我们必须要彻底的将大学教育评价的机制进行革新,我们究竟能不能对这一问题进行革新,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观念。我们最需要的挂念就是务实的观念,主要是指具有高度责任感、刻苦勤奋不偷懒、深入不浮躁、做事只注重效果而非形式以及洞察事物的本质。
三、大学教育改革问题之抓教学还是抓科研。
教学和科研这二者从本质上来说是不矛盾的',科研和教学相互结合这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早就在洪堡的时期就得到了实践、推崇和倡导,要求这二者必须要在结合中发挥作用、存在并且产生,要求高校在进行自身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提升科研成果的真实性、保证科研成果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的高效性,要求高校的教师必须要进行继续教育,不间断的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知识并不是不敢变得,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一定会使得知识进行不断的更新,高校的教师必须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投身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事业中。
结语:众所周知,目前情况下,很多人已经将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扭曲了,使得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一直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实际结果就是对这一个宗旨进行了背离,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教育改革主要面临着培养工具人还是完人、质量导向还是收益导向以及教学为重还是科研为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对游戏概念、游戏特点以及游戏类别的阐述,探究科学的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幼儿教育;游戏;种类;教育作用。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对幼儿游戏是这样解释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具有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设计,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例如从幼儿的认识发展角度,可分为感觉游戏、运动游戏、符号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等,而从模仿社会结构的角度,可分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合作游戏等,而现实教育中,经常用到的幼儿游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创造性。
游戏所谓创造性游戏是指教师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情境创设的灵感,并通过创作性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并积累一定的经验,比较典型的创造性游戏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以角色游戏为例,教师教师如果想让幼儿积累购物经验,可以利用教具布置一个超市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理货员、销售员、顾客等角色,进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买与卖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
2、规则性。
游戏所谓规则性游戏是指教师通过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游戏,并获取相关知识的游戏项目,其主要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以体育游戏为例,如某教师为了锻炼学生往返跑、钻等体育技能,利用纸箱和呼啦圈等教具布置游戏场地,并向学生讲明游戏规则,即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起跑线上,排头的学生在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开始绕着纸箱跑,跑到场地的另一端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到第二名学生的手,然后该名同学接着做前一个同学的动作,最后比较哪组学生完成游戏所用时间最短。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应该反复向学生重申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获得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增强遵守规则的意识。
1、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精力旺盛,渴望融入到成人的社会实践中,但是其心理发育却不健全,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就是一些儿童莫名其妙发脾气的原因。关注幼儿心理卫生,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而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幼儿通过参加游戏活动可以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和同龄人的友爱、热情,并提高缓解暴躁情绪的能力;其二,幼儿通过参加角色扮演等模仿性游戏,可以满足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缓解其心理需求和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
2、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全面发育。
幼儿正处与身体发育的初级阶段,其身体机能的力量、速度、灵活性、协调性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游戏正是实现幼儿身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教师为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敏性,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在游戏场地中间悬挂一条高约70厘米的长绳,作为“树林”,然后在“森林”另一端撒上“蘑菇”,而扮演成“小白兔”的学生可以利用从下面钻、从上面跨的方式穿过“森林”去采“蘑菇”,而通过训练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的灵活性。
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黄金时期,而游戏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并在表达中实现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深度,进而实现智力的提升,例如在中班智力游戏“一枪打四个”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即在教师说到“一枪打四个”的时候,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伸出作“枪”,右手则伸出四个手指作“靶子”,然后两手随着指令来回变换,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幼儿手指的灵活度,更能够提高学生大脑的反应速度。
4、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优良的品格。
学生的品德和性格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些体现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游戏来帮助学生对“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形成基本的判断,例如在“坐公共汽车”的游戏中,教师利用椅子、彩色纸板等道具制成公共汽车和红绿灯,然后通过司机、乘客、等公交的人等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懂得基本的交通守则,并通过上车排队、让座等行为培养其形成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的品格。
5、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提高审美能力。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体会着、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除此之外,幼儿还可以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美,例如在音乐和美术的相关活动中,幼儿通过与色彩和音符的接触,融入美化后的游戏环境,在教师的鼓励下依据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歌舞等方式去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总之,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幼儿生长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习探索,掌握游戏类别,为幼儿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与游戏环节中增加肢体训练和心理训练,进而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1]严小英.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5,13:364.
[2]张晓春.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作用解析[j].亚太教育,2015,23:125.
[3]李春红.浅谈幼儿教育中教育游戏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7:2.
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基础事业,它决定着民族的未来;教育兴,则国天;教育衰,则国衰!大国崛起的前提是教育的崛起。然而中国的教育却存在诸多蔽端,令人担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经受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使其脱胎换骨,化茧成蝶,装点整个社会。而中国目前的教育纯粹是为了应试而存在的硬性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也许会有人问,学习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过上幸福生活,那是为了什么?
教育的目的决不是培养出一些只知道考试的书呆子!
就算是考试状元,也不见得能为国家作出什么贡献;就算他有才能,却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着自己以后的幸福生活,只会成为社会的渣滓!
国家总是说要让学生减负,可其结果是越减越负!在七、八十年代,学生们学习很轻松,可出现的精英却比现在多的太多!建国初,又有多少人无法接受教育,可国家发展的不见得比现在差。
如今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一个中学生的日学习时间普遍在15个小时以上,每天学上20小时也不稀奇。学生们经受着身体、精神上双重的压力,这是何等的悲哀,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多么伟大啊!
如今学生自杀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让学生们承担着重压,难道就是所谓教育的目的吗?就算能顶住重压,也会失去他们的本性,成为另外一个人。一个失去本性的人,怎么能继续在做自己呢?既然我们早已不是真实的自己,那和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又有何不同呢?凡事应求精,而不求多;理论虽重要,但实践更重要!
所以中国的教育体制是急需改革的。
比较教育学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里遭遇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对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比较教育学的概念建构涉及比较教育学的本体论、方法论和目的论等关键性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阐释。
教育管理论文
在西方主导的全球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者惟西方马首是瞻,试图斩断所谓的“民族文化劣根”而去和西方“优越”的文化对接,自身具有一种“他者优越”的意识。丧失了和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信心和勇气,因而在比较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因此,肩负教育和文化交流桥梁任务的比较教育学应注重本土探究,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
“比较教育之父”法国教育家朱利安(mare-antoinejullien)是最早提出比较教育概念的人,他认为比较教育探究的范围是摘要:“一部对此项探究能提供更直接和更重要的应用效果的著作,其内容应成为欧洲各国现有主要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比较,首先探究各国兴办教育和公共教育所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全学程所包括的各种课程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每一目标所包括的公费小学、古典中学、高等技术学校和非凡学校的各衔接年级;然后探究教师给青少年学生进行讲授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他们对这些方法所逐步提出的各项改进意见以及或多或少地所取得的成就。”
目前,对比较教育学概念比较公认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摘要:
第一,强调比较教育学的目的和实用价值。认为比较教育学探究的主要目的旨在吸取外国的成功经验。改进本国教育。其功能在于向人们提供广泛的教育情况和信息。对各国教育新问题和趋向进行探究和分析,加深人们对本国教育现象的熟悉,改善本国的'教育状况。
第二,突出比较教育学的探究对象和范围。其中又分校外和校内两个派别。校外派强调比较教育学必须透过教育现象,透过对其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揭示控制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认为校外的事情甚至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校外的事情可以支配校内的事情;校内派则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探究教育本身的一门学科,它有其本身的特征和规律。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主要实践活动也均在学校内进行。
第三,注重对科学方法论的探究,并试图从方法的角度对比较教育学确立定义或界说。赞成这种观点的比较教育学家认为方法就是比较教育学本身。
第四,非凡关注比较教育学的功能和性质。其探究对象是比较当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分析其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同一性或差异性,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一般原理和规律。
综上所述,比较教育的概念可概括为摘要:它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探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和非凡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探索未来教育发展趋向的一门教育科学。因此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其理论当然应结合实践并服务于实践。由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本文主张比较教育学的本土探究和自主发展。
我们主张的本土探究是要拓宽交流的渠道,使单行线变成双行线,并不拒绝外来的概念、方法、理论,但强调要批判地、有选择地借鉴。做到心中想的是中国的事,为的是解决中国的新问题,但眼界和思路必须是超越中国的,是全球的。本土探究在批判地吸收外来理论的同时,要以自信的姿态积极和各国比较教育学者对话。具体说来,比较教育学本土探究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摘要:
第一,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比较教育学进行本土探究,并非关门进行探究,而是要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了解最新的国际探究动态,和国内外的探究者保持对话和交流。目前国内的比较教育探究普遍重“思辨”轻实证。进行本土探究就迫切地需要引进多种探究方法。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就要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下进行本土探究和自主发展。
第二,对西方教育理论持批判吸收的态度。对西方理论假设,要思索、质疑,保持对其警惕。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给予充分的反省。假如做不到,我们就会稀里糊涂地把建筑在这些预设之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那些西方教育理论要在中国的本土语境里完成相应的“意义转换”才能切入中国教育现实。
第三,采用比较优势理论,发掘自身的优势。比较优势最简单的解释即人们应当找到自身的相对优势,干自己最擅长的事。比较优势原理同样适用于解读教育探究中的“比较优势”。
线上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线教育,线上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们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来连接教师与学生,进而实现知识的共享。这么说的话,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挺不错的教育方式,那为什么却呈现出了一种有人欢喜有人愁的局面呢?其实,线上教育这种方式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好好利用,它便能助你更上一层楼;不能好好利用,它便显得毫无意义。
一方面,由于疫情停课的原因,推出线上教育就好比是雪中送炭,对于即将高考的孩子来说更是相当于一场及时雨,毕竟高考是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疫情之下,学校延迟上课我们可以理解,无可厚非。但是,时间久了,人总会忘记一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的记性都是那么好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自学成才的。在这种关键的时候,线上教育的推出,无疑是解决了教育停滞这个问题。那么线上教育又有哪些优点呢?首先,线上教育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大部分人都对新颖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线上教育这种方式能吸引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其次,线上教育没有受到区域的限制,即使师生相隔南北,还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最后一点尤其重要,线上教育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来快速获取你想要的优质教育资源,师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开阔师生视野的同时也对教育以及学习的质量有着重大的提升。所以说,能利用好线上教育,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上一层楼,甚至有着质的飞跃。
当然,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任何事物都有着其两面性,线上教育也不例外。线上教育固然能起到不错的教育效果,但也不是毫无瑕疵的,那我们就来看看线上教育究竟有哪些缺点。第一点,线上教育需要用到电脑或者手机,但这并不是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这个条件的,有一些家庭经济上并不富裕,或者有一些家庭在边远地区,网络信号并不好,这就使线上教育得不到良好的体验,从而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第二点,线上教育在促进师生课堂交流方面大打折扣,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第三点,学生的自律性不一,很多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网络并不是学习,而是玩游戏。而且在家跟在学校的学习氛围真的大有不同,在家通常比较随意,不是所有家长都能随时陪在孩子身边陪着监督着孩子的学习。这样一来,线上教育的意义便不大了。第四点,线上教育,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视力的下降,这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所以说,线上教育也存在缺陷,利用不好反而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那我们又该如何看待线上教育这个问题呢?在我看来,在校的教育必不可少,线上教育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它可以用在不时之需,就好比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不能在校学习,线上教育就体现出其重要的价值。
当然我们进行线上教育时也要合理的安排。首先我们可以建议提倡有条件的家长可以随身陪同监督自己的孩子的学习,跟进孩子的学习情况。其次提倡老师随时抽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其不分心与其他事物,尽量让孩子不受外界影响。最后线上教育也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护好孩子的视力。相信只有我们好好利用,线上教育将会为教育事业锦上添花,学生们的学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中国是一个“神奇”的国家:有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考试、中国式集市,当然也不乏中国式教育这一奇葩。
有这样一则漫画,一位戴着眼镜,头上冒着汗的小男孩——小文,正在接受他父亲的“教育”:“你看看人家小虎的身体!”然而小文的书桌上放着一张“100分”的试卷;一位脚底踩着足球、脸上贴着一个红红的巴掌印的小男孩——小虎也在接受他母亲的说教:“你看看人家小文的成绩!”那母亲手中捏着一张50分的试卷。
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摧残心灵的比较,是中国教育式的最大悲哀。
中国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日不骂,一日不得整改;一生不骂,一生不得整改。”这种以暴力、言语攻击来达到目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中国式教育乃是“不骂不成才,不打不成才”的思想,这种落后守旧甚至略带血腥和暴力的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改正,反而让家庭关系紧张,孩子叛逆。父母以为这种方法让孩子无话可说,能最快达成教育效果,实际上是欲速则不达,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自暴自弃,失去信心和动力。(这个部分应紧扣感点,这部分分析与感点略有脱离。)。
这就是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别人家的孩子是最好的!”为宗旨的可笑、愚蠢的教育。
教育是教导、培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在教育中不应以打骂为主,而应以鼓励作为“利器”,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天早上,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碗?“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碗说。父亲说:“让我吧!孔融七岁能让梨!你都十岁了!”儿子说:“他是他!我是我!不让!”父亲试探的问:“真不让?”“真不让!”儿子回答坚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蛋咬了一半,表示给这碗面注册了商标。
“不后悔?”父亲对儿子的动作和惊人的速度十分惊讶,但忍不住又问了比较后一遍。“不后悔!”为了表示坚不可摧的决心,儿子把比较后剩的也吃了。父亲默默的看着儿子吃完,自身端过无蛋的那碗,开始埋头苦吃。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蛋,儿子看得分明。父亲指着碗里的两个蛋告诫儿子:“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
儿子一脸无奈。在一个周日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情景再现,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父亲若无其事的问:“吃哪碗?”“我十岁了,让蛋!”儿子说着,拿过了没蛋的那碗。“不后悔?”父亲问。“不后悔!”
儿子回答坚决。儿子吃的很快,面见底也没看见蛋。父亲端过剩下的有蛋面,吃起来,儿子看见上面有一个蛋,更没想到的是下边还有一个蛋。父亲指着蛋说记牢:“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大亏!第三次,已过数月。道具还是跟原来一样。父亲问:“吃哪碗?”“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是长辈!您先吃!”“那我不客气了。”
父亲果真不客气的端起有蛋的面。儿子平静的端起无蛋的面,一碗面很快见底。儿子意外发觉自身碗里也藏着蛋。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不会让你吃亏。”
上周,笔者所在的县城,发生了一起学生凶杀案:十多个高中学生在放晚自习后,将一名外校的高二男生逼到河边,活活用砖头石块砸死!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被害者系一住读农村学生,星期天到溜冰场溜冰,不小心碰撞到另一名城里学生,因其中一方出言不逊而大打出手。单挑时,城里学生吃了亏,因嘶叫着叫对方等着瞧。隔一个礼拜,城里学生想方设法弄到了乡下学生的手机号码,(二人不在同一所学校)案发当晚,拨打对方手机将之骗出。路人看到他带着一出租车的帮手(同样都是高中生),向这个势单力薄的乡下孩子扑去,那孩子慌不择路,跑到学校后面的河滩,在黑暗中被害。
这是笔者从教以来,在本县经历的第三起学生凶杀案了。第一起,是五年前的情人节,两个初三男生为一个女孩争风吃醋,互相邀集要好的同学持利刃群殴,混战中有三名男生丧生,其中一个是笔者远门表姐的独生子;第二起发生在两年前,当地某一地头蛇的儿子因平时过于嚣张,欺负弱势,被一名学生激愤之下用藏刀捅死。
凶案发生后,无论校方还是双方家长,以及社会方,在对孩子痛恨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悔恨!对被害者和凶手们的父母来说,已经发生的惨案,无异于天塌地陷的灾难。反省一下,种下这些祸根的,却是他们自己。
没有哪个孩子生来就带着原罪,一切全在后天的成长中受到的影响、教育引导。他们的性格品行是可塑的,长成个什么样的人,很大因素在于家庭的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孩子的第一老师。
在反对学校抓高分、给学生减负、提倡素质教育的同时,有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那就是家庭对孩子个性发展的过激培养。他们以不压制孩子天性为由,对孩子娇宠放纵,不仅自己对孩子百依百顺,也对学校进行的一些教育手段横加干涉:作业多了,说压力大;孩子犯错被教师训斥,或偶尔体罚,便拿出人格尊重出来声讨教师,甚至搬出教育法规来惩罚教师。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受教育者大部分形成这样的特点:唯我独尊,经受不起挫折,盲目虚荣。有这样一个对比:以前,家长以自家孩子学习成绩优秀、遵守纪律为荣;而今天,那些调皮捣蛋、跟老师顶撞的孩子,反而成了家长在人前津津乐道的荣耀。他们将之视作孩子有个性,有魄力的表现。对那些循规蹈矩的孩子,他们说成书呆子,并预言他们长大也是窝囊废。
过分压制孩子个性固然不好,而任由其随意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取的极端。如同行车没有刹车,出车祸在所难免。中国有句古话“矫枉过正”,恰恰说明了各趋极端的弊害。
当前教育的另一个取向,是提倡赏识教育,反对批评。据说是为了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然而生存是残酷的,孩子迟早有一天会长大,走出父母的庇护,承受风风雨雨。在个性的可塑时期,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吹打不得的娇弱性格,不能吃亏,没有宽容心,光有自信有用么?上述凶杀案就的一个例子。再,为何当前大学生自杀现象增多?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付出艰辛,自然也承受不起挫折。
我曾经对朋友这样抱怨:若这些送到学校受教育的孩子是上帝的羔羊,则我们这些教师的角色,算不得牧羊人,充其量只是牧犬。现在,教师能左右学生的范围太有限了,小孩子还好,对一些中学生,45分钟之外,你想和他谈心都难。师生之间发生僵局,找家长从中沟通斡旋,家长也是站在学生一个立场上说话,让教师处于一个背理的位置。当然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多,然而不幸正是从这些不多的情况发生的。
在这些事件之后,是孩子对学校纪律、对法制的漠视。他们过于自我,遇事只想自己解决,视老师如无物,视法律为笑话,悲剧就这样在不期然中酿成了。
希望学校与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在老套的书本知识、一成不变的行为准则、出人头地的预期之外,多一些法制教育,多一些诸如宽容隐忍的教育,多一些自卫常识(比如遭到攻击时向人多处逃匿),甚至多一些唐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教育,让孩子知道,以众凌寡是不光荣的;上述悲剧都不会发生。
我挚友的岳母五十六岁因肝硬化去世。这种情况若发生在省级领导以上的干部中,就属于英年早逝。若按现在老年人的平均寿命理论,也算过早仙去了。
挚友的妻子及小舅子小姨子,均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今二十多年过去,相安无事。
挚友在一次偶然的肝功化验之后,医生说他乙肝表面抗体单项阳性。还说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清除,且已经形成抗体,从此不会再感染乙肝病毒了。
于是,挚友在妻子面前用玩笑的口吻吹嘘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依俺看,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俺就是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哟……”
妻子狠狠地瞪了挚友一眼。于是,挚友后面想说的话便戛然而止。
其实,这玩笑之中不无真理。挚友的妻子感情上不能接受,可以理解,但其中的真理是埋没不了的。
所谓抗体或免疫力的形成,并非仅靠注射疫苗来完成,也可以通过身体本能的自然抗争来达到。所谓的“天生免疫力”并非“天生”,而是后天的抗争而得来。挚友自身抗体的形成,就是一个明证。
上帝创造了完美的人,必然也会相应地创造一种完美的肌体功能和精神灵魂,正如上帝创造了完美无缺形态各异的雪花那样。
作为教师,我自然就联想到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家庭教育。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及其势头,犹如大江东去。在东去的浪潮之下,难免出现一些个逆流的浪花。所谓的“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一一”,便是这浪花中的几枝。一些家长对此恐慌不已,甚至视为洪水猛兽。尽己所能地让孩子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一直到上学为止,算是告一段落。
然而,学校也同样也沿着这条大的思路,继续前行。所谓的“封闭式”、“军事化”管理,正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发展,那么最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与社会绝缘的“真空地带”。
以我的观点看,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一一及其形形色色的社会阴暗角落里的污秽,正如乙肝病毒。与它们接触得越早,越能尽快地产生抗体。最终达到“出污泥而不染”的那种高层次高品质的境界,而创造这种境界的思维意识,也正是上帝创造人类的初衷。
摘要:在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存在两种对立,其实质是对教育中的爱与罚的认识差异。笔者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爱的教育,教会学生爱,用爱去教育;惩罚其实质也是一种爱的表现,真正的教育惩罚应以爱为基石。爱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爱必须遵循适度原则、公平原则;爱的实现需要发展爱的能力,提升爱的艺术,关注爱的实践。教育惩罚不同于体罚,还教育惩罚应然之姿必须遵循教育学原则、差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关键词:爱的教育;爱的能力;爱的艺术;教育惩罚。
前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其性质与地位决定了他对实践对象——学生所起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认识对教师的实践活动起指导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如何开展教育活动?我们虽有争议但也是大同小异,然而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特别是如何对待和孩子的第一次见面和孩子犯错后如何处理时,却颇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曾在两种经典的“对立”:
一、教师对待孩子问题上的对立与认识。
(一)教师对待孩子问题上的两种对立。
一者认为:不论什么时候走进教室,都要面带微笑,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可以亲近的,从而愿意和你亲近,在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影响并改变学生。
另一者认为:从第一天开始,特别是你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不要给孩子一个笑脸,要让他摸不到你的脉络,惧怕你,这样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才能井然有序。
(二)关于两种对立的认识。
在我看来,这两种“对立”,其根本在于我们对“爱与罚”的作用认识上的差异,就其本质来说,他们是一致的。“爱”是我们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我相信无论哪一种观点其出发点都是源于爱,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工作的爱。两者的区别在于:
前者更为认可爱的力量。
后者则认为:在爱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辅之以必要的“罚”,因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完善,其理解能力也是有限,对于很多成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的自制力就更为困难了,因而必须采取一些外在的辅助手段。在这里我们不给学生一个好脸色只是为了在他的心理建立一种表象:老师是很严厉的,你一旦犯错就有可能被狠狠地责罚。
二、爱的教育。
“爱”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真正的教育当是一种爱的教育。
对于教育中学的主体学生来说:学会“爱”,掌握“爱的能力”是决定其未来幸福与否的关键一步。除了最无私的父母之爱我实在难以想象有哪一种爱是不需要经营便可产生并持久的(事实上即使是父母之爱也是需要经营的,现实中有多少家庭的破碎源于爱的缺失)。这充分表明了爱的重要性。那么“爱”应该如何经营呢?我比较认同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所论述的:一个被人爱的人,必然是爱人的,一个不会爱的人,是不值得爱的,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
对于教育中教的主体教师来说: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爱的能力,教会学生“爱”,使学生掌握“爱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爱的艺术”是我们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好爱,实现爱的教育简单阐述我的观点:
(一)爱的形式。
在教育中爱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一致的,但是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有的教师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来表达自己的爱;有的教师通过建立友好的关系,在相互交往中表达自己的爱;还有的教师通过严格要求来表达自己的爱。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如意,事与愿违的事情时有发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才能坚持本心,不忘初衷,不走弯路呢?把握好爱的尺度,坚持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二)爱的原则。
1、适度原则。
(1)爱不等于包办一切。
我们爱孩子,不代表我们事必躬亲,更不代表我们要做完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的,我们要求他独立完成;孩子不能够独立完成,在一定指导下却能够完成的,教师需要提供科学的指导,引导孩子自己完成;对于孩子完全不能够接受的,我们应该避免让其过多的接触,却不代表不让其接触,而应选定时间,在特设情境下,有指导的让孩子接触。这对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主意识是很关键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发展规律的,在这一点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2)严格要求不等于苛责与否定。
每个人都会犯错,学生同样如此,当这一切真实发生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一味的去批评、谴责、否定学生,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伤害其自尊心,甚至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就要视而不见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爱并不等于没有要求,没有要求的爱,时间一长就变成了放纵。因而我们必须制定明确的规则,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他如此做了将产生的后果。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事情的前因后果,有褒有贬,既要指出其行为的错误,也因关注其行为的客观因素,给他一个台阶。
2、公平原则。
现实中,我们总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学优生、学困生、后进生等。我们一定要牢记通过贴标签将学生加以划分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区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这要求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孩子必须做到一视同仁,标准统一,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异端偏碗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师德的。
(三)爱的实现。
1、发展爱的能力。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种能力”。能力意味着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掌握与发展。更好的运用爱的前提是我们自身要具备高超的“爱的能力”。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汲取更多的营养用来提升自己。说到这可能有人不禁有些困惑,学习和爱有什么关系呢?“爱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更是一种认识,一种精神。学习的目的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涵养,增强我们的心理素质,当我们各方面的素质达到一定阶段后,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理解爱,发展爱的能力。
2、提升爱的艺术。
爱不单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还是这样。我们不能就此认定说话的人爱的能力不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没有掌握爱的艺术。爱的艺术的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我们必须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这是前提;二是我们必须注意爱的方式的选择;三是要树立标榜,善用激励。
3、关注爱的实践。
当活动开展后,学生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反应,虽然有时这个反应就表面看活动并无关联。但从侧面不也反应出活动对他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是无效的吗?这就需要及时对爱的方式进行调整。因此,要关注爱的实践,当一种关爱活动开展后,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并能够根据反馈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三、基于爱的罚。
我们说没有爱的教育是单薄的,是没有说服力的,那么没有规则的教育则是不存在的。教育规则是为了维持教育秩序,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那么是否有了规则学生就能自觉地遵守呢?答案显而易见。学生违反规则后如何处理这个议题尖锐的摆在了我们眼前。教育惩罚这个敏感的字眼不得不被提了出来。
(一)教育惩罚。
教育惩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了性恶论,其在教育中也是很重视惩罚的的作用的,认为惩罚能够有助于人成功。当时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则更为推崇惩罚的作用。
在《说文解字》中,如是定义:惩,也。从心,徵聲。罰,辠之小者。从刀从詈。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罵詈则應罰。“惩”从影响的方向上做出了说明,从心,即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问题所在,在这一点上他对惩罚的方式做出了规定。“罚”从问题的性质上作出了规定。
笔者认为教育惩罚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出现了涉及品行、关乎其发展、严重影响教育秩序的不良行为时,教师对其行为予以制止,并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不伤害受罚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使其感到痛苦和羞耻,再加之适当的引导,致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问题,其思想和行为发生转变的过程。
(二)惩罚不同于体罚。
首先从表意看,“体罚”侧重的是让受罚者通过身体惩罚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惩罚”的形式则更为多样,惩罚既包括身体惩罚也包括心理惩罚,相对来说惩罚更侧重于受罚者通过某种特定的心理体验来达到教育目的。
其次从罚的形式看,“体罚”的形式相对单一,且更多的是外在的、粗暴的;相对来说,“惩罚”侧重心理,讲求的是少涉及学生皮肉,多触及学生的心理与灵魂,形式更加多样、富有策略性,更具有内在性。
再者从罚的效果看,“体罚”效果虽然见效快,但是可能是表面的、短暂的,而且长期进行体罚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犯错——体罚——犯错”的反应链,也就是随着时间推移体罚的效果是逐步下降的,不但如此,体罚很容易危害到学生身体健康,有时还会危害到学生心理健康,如为了逃避体罚可能产生的不诚实问题,长期受到体罚产生的怯懦等;“惩罚”见效可能慢一些,其效果却是内在的、持久的。
最后,对于“教育惩罚”我国并无明确规定,但是“体罚”却是明令禁止的,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都规定了教师不得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三)惩罚的应然之姿。
惩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促使受罚者某种不良行为发生改变,是有利于被罚者的,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关怀,是一种爱的表现。现今正是由于众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惩罚运用的过程中遗失了对人的这一种关怀,为了惩罚而惩罚,致使教育惩罚的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惩罚是基于爱的,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教育惩罚因教育而生,为教育服务,其立足点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培养上,在其实践中必须牢记惩罚只是手段,只是鞭策,不是目的,惩罚只是为了减少、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惩罚的实质是另一种有别于常规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使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或者不再发生,一切惩罚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真正的惩罚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惩罚更像是一种他律,其结果是为了自律,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少慎用、少用,真正的惩罚是为了不再惩罚,真正的惩罚应以爱为端。
2、差异性原则。
教育惩罚既是一种有别于常规的教育,那么如何方能更好的达到教育的目的呢?正所谓因材施教,我们的惩罚必须具有针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在这里主要包括三方面:基于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基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基于不同的事件情景。
3、公正性原则。
鉴于个体差异性,在教育惩罚过程中我们需要差别对待,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没有标准,为了更好的实现惩罚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的共识,我们必须坚持公平,有着统一标准。在这里统一标准不同于相同,不是同样的错误同样的惩罚,而是指的我们对惩罚制定的标准的一致性。然而仅有公平是不够的,我们根据学生家境作为标准是一个标准,根据学生学习作为标准依然是一个标准,但是这种标准,这种公平是真的公平吗?在教育惩罚中我们不单要公平更要正义,有时公平不一定都是好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公平,但是当这种公平符合正义时它必然是好的,是更易为人所接受的。而教育惩罚应用中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公正的呢?我想以爱作为惩罚的出发点与评判标准必然是公正的。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乃至家长对什么时候需要惩罚、该如何惩罚有一个相对具体的约定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符合公正的。
4、适度性原则。
真理与谬论往往只有一步之差——这句话反应了度的重要,在教育惩罚的应用中对度的把握也是同样重要。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了一样的惩罚策略,为何结果却大有不同呢?这与其在惩罚应用中度的不同不无关系。惩罚要做到小惩大诫,对于犯错的人我们要学会包容,略施惩罚,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切忌一味的包容,乃至发展为放纵。罚之有度,不要让惩罚变的肆意妄为;当罚则罚,不要让规则流于形式。
教育是一个道不尽的话题,唯有保持初心,以爱为端,以身为范,严格要求学生,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需要,才能无愧于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而近日记者从亨德森(新世界)外国语学校了解到,该校就读的数千名幼儿和小学生中,约60%以上的孩子,其教育重担实际上是他们的爷爷或奶奶在承担,这些爷爷奶奶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
父母工作压力大爷爷奶奶担重任。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社会,时间就那么多,如果亲自陪着孩子学习、教知识的话,就没有时间用在工作上,时间长了将面临被竞争淘汰的状况,因此处于这个年纪的父母,往往为了养家糊口,或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赚取更多的钱等原因,很难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教育问题。于是,教育孩子的重担自然地落在了爷爷、奶奶的身上。
教育孩子尽心尽力爷爷奶奶“补偿”孙辈。
“老人带出来的孩子都不好,脾气太娇惯了”。这是很多家长都在谈论的一个话题。
其实亨德森·杨认为不然,有很多老人在年轻时都是接受过很好教育的,对于孙辈的教育是不会盲目地过分宠爱的。老人之所以会比当初教育自己孩子时还要尽心尽力,一方面是存在一种补偿心理,觉得自己年轻时和现在自己的孩子一样忙于工作,拿不出足够的时间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因此现在把当时没有为孩子付出的时间花在了孙辈的身上。另一方面,也存在一部分孩子的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指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而爷爷奶奶却受过该方面的教育,因此教育孩子的重担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老人的身上。
时间充裕精力充沛爷爷奶奶优势多多。
虽然爷爷奶奶难免出现对孩子过于溺爱、管教不严等问题,但是爷爷奶奶教育孩子也具备不少优势。现在一般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家里的老人也差不多到了该退休的年龄,退休以后相对上班的时候老人的时间多了很多,在孩子年纪小自觉性不强的时候,老人可以专门拿出时间来监督孩子做功课、看书复习,按照合理的膳食标准给孩子搭配饮食。同时,家长是孩子的榜样、是第一个老师,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受家庭影响的。但是孩子的父母却没有精力来和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听取孩子的想法,甚至很多是一天见不到孩子几面,更谈不上对孩子有什么启蒙了。因此,每天陪伴在身旁的爷爷奶奶便成了孩子模仿的榜样,爷爷奶奶的正确言行和教导,往往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亲子教育不可少父母不能撂“挑子”
虽然爷爷奶奶教育孩子有那么多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父母可以因此而撒手不管,把全部教育任务交给爷爷奶奶来承担,毕竟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父亲身上所具备的阳刚的英雄主义和母亲的人文关怀,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是亲子教育的重要部分,作为父母,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来和孩子进行感情沟通,按照少儿知识发展的规律来亲自教育孩子。
经营理念。
主要针对一线教育教师工作者的写作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辅导。
知网检测。
经《教育教学论坛》发表的论文全部经过知网全文检测,主要是为了协助作者完成论文,以及对于论文学术一些不端行为的检测。
论文覆盖面。
图书出版。
。
只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一切以考生为中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承办高自考的助学教育,统筹兼顾助学院校的多种优势资源,就能够使高自考助学教育不但可以永葆生机和活力,而且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自学,考试,发展,教育。
高自考教育由助学、自学、国家考试三部分组成,是完全市场化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形式。自教育部1980年12月制定,国务院1981年1月13日批转《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颁布至今,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和独特的办学形式的自学考试,28年来,它对我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功不可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副李岚清说:“实践证明,自学考试制度是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创举。”
可是,近年来由于计划内统一招生不断扩大,在生源市场上,高自考助学遇到了严峻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其失去信心。只要在高自考助学教育中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秉承其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在助学过程中坚持一切以“考生为中心”,统筹兼顾助学院校的多种优势资源,就可以保证高自考助学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高自考助学教育服务的全面性。服务的全面性也就是说高自考助学教育要惠及需要它的所有的人群,为他们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务。所有中国公民,不受年龄、性别、民族、甚至不受文化程度限制,都可以通过自学和考试取得专科或本科文凭,而且是全年招生,随时入学,没有入学门槛和出门时间的限制,何时想学都可以进来;何时学完、考完就可以出去,拿到毕业证书。这样一条大开大学方便之门制度,哪种教育形式都不能代替!
高自考助学教育发展内涵的全面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权威学历考试,属于“五大”国民教育系列。由于其考试设计科学、考试严格、管理先进,具有体现国家意志的权威性,其良好的教育质量赢得了广泛的社会信誉,其证书不仅为国内普遍承认,而且也得到了世界上40多个教育发达国家的高度认可。
高自考考生发展的全面性。即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全面发展。首先自考助学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权,选哪所助学院校,上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学习方式等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个性潜在力的发展,利于他们成才。
其次是学习方式和学制非常灵活,愿同时学几门课,学制多长,都由学生自己拿主意。这是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因而也就有更广泛的独特的社会需求空间。
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教育要发展,受物质条件制约。现在教育中出现的大量问题就是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密切关系。高自考助学教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能减轻国家负担。在我国,高等学校培养一个本科生需国家投入约四五万元,培养一个专科生需投入约两三万元。而自学考试基本上是“以考养考”(靠考生交考试费来作为考务经费开支),国家花不了多少钱。如果再考虑到在职职工参加自考,可边学习边工作,又能节约一大笔经费开支。这些,都使国家培养人才的经费投入得以大大节省,这对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的我国,其意义非同寻常。
能减轻个人经济负担。在目前情况下,在普通高校学习4年,个人开支不少于50000元;离职进修2年,个人开支不少于20000元。而参加自学考试,假使考14科,每科花费30元-60元,考完本科,一般花费约3000元。
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高考失意考生,为了能更好的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就业形式,经过自学考试,通过毕业论文的答辩、学位外语的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参加研究生考试,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待遇与高考统招生相同。
在校专科生在本专业基础上报考相同本科专业,从纵向上提高学历层次;或是在本专业基础上报考自己喜欢和社会需要的本科专业,从横向上拓展专业口径。本科生和研究生报考自考第二专业,为未来就业提前做好准备,无论哪种选择,都会大大增强就业市场上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也就是提升了个人档次,增加了个人价值。
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其中多数人希望继续深造,边工作边学习,而业余自考续本是他们最适宜的选择。
在“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服务市场上“大做文章”。科学发展观是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指导下的高自考助学教育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看高自考助学教育的发展”,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爱、学有所用。为此,可丰富和扩展专业设置,为自考生提供从专业咨询、报名辅导和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辅导等全方位的个性化服务,充分实践了“服务为本”、“考生第一”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与时俱进,深化高自考助学教育的改革。第一,是从自考教育的定位入手,把多年来延续的培养学科型人才教学体系的框架转变到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教学体系的框架上来。现在出现的行业委托自考,如烹饪技术、餐饮管理等这些专业的自考教育由行业教育机构主考,更能面向工作和生产实际确定自考课程和能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学科型教育的束缚,向实际操作性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受到用人单位和学员的欢迎,应坚持沿着这个改革方向走下去。
第二是国家考试助学管理机构应把一些专业课、实践课、素质课的教育、教学任务交给有资质的助学单位来操作,考试难度要适当,国家应少考几门。这样,可以给助学机构一定的发挥教育主动性的空间,让每个学校和专业办出自己的深度和特色,以保证学生能更好地就业。
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现行的自学考试专业管理模式是按专业类别规定专业考试课程,考生一旦选择某一专业将按专业考试课程要求一考到底,没有选择空间。现在劳动力市场开放,市场对人才需求呈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现行的专业管理模式设计为主干课程管理模式,设置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核心课等模块,打通各专业课程不相通的缺陷。
由相对单一考试功能向多功能考试转变。高科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为教育拓展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作为教育的检测评估制度自学考试,也应发生深刻的变革,其功能将在更大的范围上扩展。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判断和把握以上问题,不断调整服务面向和体制,就能够使高自考助学教育不但永葆生机和活力,而且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43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