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判自己的写作成果,发现和改正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使用。
共同撑起一片蓝天(上篇)。
———心系怀远、心系留守儿童(王华东)摘要: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07年7月19日在北京成立。这个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2000多万,他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安全等突出问题,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且关系到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全国妇联、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七部门日前联合下发通知,开展联手行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措施。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
关键字:安徽怀远留守儿童留守政策政策及建议。
此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的地点是在蚌埠市怀远县新河中学,在此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针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留守儿童、青少年现状进行了长周期、多工作量的调研及走访活动,怀远县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外出务工人员达30多万,怀远县新河村由于山多地少,大多土地被政府征收用于规划。当地农民仅靠自己的土地不足以维持生活,在我们进行走访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90%的农家都有外出务工人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的增加。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别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总共发放两种类型调查问卷总共120份,回收114份,有效调查问卷109份。此外我们还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调查走访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关于留守儿童走访调研。在调查问卷和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留守儿童及非留守儿童发放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在一定程度上的走访,我们了解到最新的一手资料。
在通过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观念和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留守儿童的认知。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农村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走访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当地农民压根就没有留守儿童这个概念,只有当调研人员把留守儿童概念用平实的话语诠释一下,农民才知道什么是留守儿童。从这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地县镇区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更不用谈及对留守儿童给与一定的帮助和采取一定的措施。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而且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弱,大多家务不愿去做,爷爷奶奶与儿童有一定得隔阂,大多孩子不愿听从爷爷奶奶的使唤,具有较大的叛逆心理。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居住在贫困村(居)、缺乏生产资源,生产生活无一技之长,只有靠外出打工来维持生济,加之外出后也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打工收入也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如留守儿童李某,现年13岁,在新河中学读初一,家里有6口人,其父母因田地少,也没其他经济来源,迫于生计,双双到了上海打工,留下现年66岁的老奶奶(行走不便)每月仅寄回300元生活费给他们,但由于奶奶多病,生活比较拮据。
主要体现在隔代教育问题,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在外打工,学习只能依靠学校老师,回家后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孩子的自觉和自律都略有下降,外加爷爷奶奶大多为不识字人群,没有能力指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从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留守儿童学前教育也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缺陷。由于0—6周岁学前留守儿童约54.2%都是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方面比较陈旧,对年幼的孙子过分溺爱,把孙子当成不可得罪的小祖宗,使其自由发展,孩子们在无原则的怂恿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从而使留守学前儿童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错过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阶段,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一生。调查显示,有9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蚌埠市怀远县新河村及周边地区的留守儿童95%是由祖辈扶养的,由于隔代的长辈往往对其过分溺爱放纵,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如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再加上留守儿童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越轨行为的影响。甚至抽烟喝酒、拉帮结派、沉迷网络,被不良青年利用参加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
他们的许多不良行为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有的被人利用染上毒品,家庭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在调查的63名留守学生中,行为习惯较好的占30.1%,一般的占47.8%;较差的占22.1%。
四、父母关爱严重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1.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同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父母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儿童无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导和关心,家长也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变化。儿童亲情的缺失,就很容易走极端,甚至使一部分儿童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使“代沟”加深,致使大多数留守儿童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求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由于无法照顾孩子会产生内疚感,便会在金钱上进行补偿,而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太少,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沟通,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行影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了一定的人格障碍。如新河中学初一学生贾某,其父母长期外出,与她疏于联系,偶尔联系时,交流又无从谈起,她与父母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连爸妈都不愿意叫。在她三岁以前是她外婆带,由于她外婆一个人居住,经常上山干活,加之她又是超生的,她外婆怕被人发现,就经常把她一人关在家里,没有与其他孩子和其他人交流,所以导致她三岁了看见生人还怕,也不说话,什么都不会说。为了挽回与孩子之间缺失的亲情,其爷爷看见这种情况后及时把她接回了家,经过几年的照顾,使孩子有了明显的好转,在我们了解情况之前,她是那么的害羞,但在我们为期15天的交流中,积极鼓励她去参加我们组织的兴趣班。现在已经变得有一定的乐观。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据调查统计分析,无论在新河中学一带还是在全国范围,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但当留守儿童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时,我们应该考虑它存在时出现的问题的原因。
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即使打电话,关注焦点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14岁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城镇教育费用较高,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奶奶或其它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况;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遇到困难不能获得感情支持,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次监护管理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影响。
1、隔代监护偏重物质生活。祖辈抚养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2、上代监护顾虑心理作茧。“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姑等亲戚监护,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愿严格管教。
3、自我监护助长放任自由。“留守子女”自我监护,其自律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他们的成长的过程中,基本上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
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观念比较重,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校不出问题,一推了之,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眼不见心不烦,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严重脱节。
而且每周周一至周五,学生在校可由学校或老师管理,但是一到双休日,老师就鞭长莫及。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而且许多“留守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充满逆反心理,加上现在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也太多,学校老师不敢过于要求严厉。有的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任务本来就很繁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防控体系和机制。调研发现,当前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研究仍是空白。即使有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如凶杀、淫秽等镜头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留守儿童”缺失亲情教育,心理发育不健康。
调查发现,不少年轻家长外出打工,常年在外,不关注孩子,甚至很少通过打电话、写书信等方式与孩子沟通,他们认为挣钱给孩子,让他们吃饱、吃好就行了。家长的这种认识存在着“误区”,有63。9%初中生和39。4%小学生因缺少情感沟通,思念父母,出现心理障碍,性格孤僻、偏执、自私、冷淡,有的行为异常,往往自由散漫、聚众玩耍,甚至一部分学生染上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
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是年迈的祖父母或者是亲友托管,难以对孩子学习进行适度辅导和心理疏导,同时,在规范孩子学习行为习惯上也力不从心。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以上小学生和50%以上初中生对新课程存在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由于农村教师素质跟不上,他们不能及时对这些孩子进行引导、疏通,使部分孩子出现厌学、逃学、旷课等现象,尤其是初中生出现厌学现象较多。这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甚至部分学生面临辍学,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3、“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状况出现失控局面。
农村学校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住宿在校。大多数学生住在家里,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承担监护责任,少数学生由亲友承担监护责任。这些监护人大多缺少文化、年龄偏大,难以与孩子进行知识信息的沟通,加上一些老年人溺爱孩子,只管他们吃饱穿暖,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往往出现监管失控局面。而且外出打工的父母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往往给孩子用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借此来补偿对孩子“关爱”的缺失。这种认识上的偏差造成一部分“留守儿童”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吃苦、不思进取,养成自由散漫等不良行为习惯。
4、学校、家庭、社会关心“留守儿童”力度不够,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而学校又无法承担本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家长在外地打工,常年不回家,甚至连电话也没有打过,学校无法联系家长,监护孩子的祖(外祖)父母年事已高,无能力与学校沟通。学校无奈也只好在春节或者收购季节召开一次家长会。可见,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多困难,再加上农村社会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活跃,网吧、歌舞厅出现在农村街头,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难点。
1、落实政府办好义务教育的责任。
州、县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和增加收入是根本原因。发展县城经济,打造现代农业,振兴地方工业,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缩小地方经济收入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使农民“离土不离乡”,这是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问题,政府在经费调控、政策扶持、社会管理方面积极主动,切实解决问题,寻求新对策。
第一,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解决“留守儿童”住宿问题。第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儿童少年成长的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各环节,这要求在学校教育与管理上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一是要建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学校热线,教师、学生与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有助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及时沟通,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能及时破解,亲情教育也得到一些弥补。
二是要丰富校园文化。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讲故事),这样既可以展示“留守儿童”的才能,又使他们感到学校、教师、同学的关爱,消除孤独与失落,求得心理上的满足。
三是要发挥教师引导、指导的育人作用。学校应当建立“代理家长制”,通过实行教师与学生结对的帮扶制度、家访制度,设置心理咨询室、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学校与家长通信活动等各种措施,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育人的平台。四是要落实帮助“留守儿童”的责任机制。学校教师“代理家长”要形成制度,规定定期谈心、帮助的内容;学校还要建立“代理家长”培训制度,聘请心理教师给监护人、临时监护、代理家长讲授儿童少年心理辅导课和教育学知识,提升教师、监护人的交流艺术水准。
3、社会各界各尽其责,共同构建社会关爱与监护体系。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大家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必须构建儿童少年监护保障体系,动员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第一,政府要出台帮助“留守儿童”的经费投入、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面向农村地区贫困生、“留守儿童”的政策。第二,要明确社会各界的职责,构建关爱与监护网络。第三,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各地要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老党员的“五老”作用,扎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学生的情况:
姓名:任东海。
性别:男。
年龄:十一岁。
五年级(1)班学生。
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
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
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
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上例中留守儿童任东海的情况就是如此。
(三)指导教育措施。
学生出现了对学校的行为规范不适应,不要简单粗暴,一味批评,也不能对其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而是要认清其行为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1.有意识地培养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留守儿童遵守学校行为规范的保证,不良的意志品质常常导致无法适应学校的纪律要求。因此,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意志品质。留守儿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才能使他们克服内外障碍,管理自己的行为,从而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
2.以情诱导,严格要求。
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学校规范的能力比较低,单纯硬性地要求学生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要注意在提出行为规范要求的时候激发留守儿童积极的情感,使留守儿童愿意接受、愿意遵守。例如,要求大家按时上课,就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有人迟到,会影响老师的讲课和大家的听讲,还会让老师担心;只有看到全部同学都在教室,老师才能安心讲课。这样要求的方式,使学生从内心能够接受,往往比单纯的硬性要求更能促进其行为的自觉性。
3.从小事抓起,形成遵守纪律规范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学校规范的适应,教师应当注意从日常小事抓起,通过小事来培养留守儿童遵守纪律的习惯。如果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上放松了对他们的要求,当这些小事逐渐演变为习惯,要加以改变就十分困难了。另一方面,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了其利弊,震动学生的心灵,明白小事不小,使他们对教师的要求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和培养,可以使留守儿童适应学校规范要求,成为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来自父母的关心,对其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产生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必然会感到失落和自卑,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自卑内向。自卑感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儿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其内心较其他儿童更敏感,对老师及监护人的管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总感到有人在欺负他,压抑难平。这种负面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不听从正确的管教,与老师及监护人对着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对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满足造成的一种心理特征。这主要是由于祖辈监护人不知道如何对待孙辈们的各种需求,过度溺爱、放纵造成的。
(二)道德品行方面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办法照顾孩子,大都对孩子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愧疚感。于是,他们就用“金钱+物质”的方式来弥补孩子缺失的亲情。这极易使孩子滋生好逸恶劳好、拜金主义等思想,形成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他们只知道单向接受爱,不知道去施爱,对家人、师长、邻居、朋友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再者,由于监护人年龄较大或者是忙于农活,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心的少,品行上溺爱的多、教育上引导的少,无暇顾及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很难与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一般的是放任自流。这样长期缺少有效的管教,有些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行处于自然放任的状态,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和自觉性,道德意志薄弱,交往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吸烟、喝酒、赌博、沉迷上网等,有的甚至触犯了法律。
(三)安全方面的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安全事件的报道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了责任,而且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留守儿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时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识,生理上也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根据公安部的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其中,留守女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并且留守女童在性侵犯面前是最措手无助的,犯罪分子也往往最容易得逞。此外,留守儿童发生溺水、车祸、火灾、触电等意外而致伤致残甚至死亡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儿童。除了以上这些来自外部的伤害,有些留守儿童还面临另一种安全问题,即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市打工,他们想念父母,向往城市生活,再加上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于是,他们就会离家出走,想去城里找父母但却走失,从而加大了安全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一)政策方面的引导。
1.打破僵化的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措施是结束留守,但是我国目前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制约着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因此,应尽快打破这种僵化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束缚,制定政策,使农民工承担与市民同等的义务,享受与市民同等的权利,给农民工与市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与其未成年子女长期分居两地的状况,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结束留守生活,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权利。
2.加强政府统筹管理。
在目前无法改革户籍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要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降低收费标准。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为农民工将孩子带在身边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乡镇文化建设。
乡镇应加强文化建设,拨出专项经费建图书馆及体育活动场馆,同时下大力气整治学校周边的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从根本上消除对孩子的各种精神污染,给农村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作用。
1.尽量实施寄宿制度。
尽量实施学生寄宿制度,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留守儿童白天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管,下午放学后离开学校,本该由父母管教的时段,现在却是空缺,是极易出现问题的时间。如果实行寄宿制,让学生24小时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由学校集中监管,这样既监督了孩子的学习,又照顾了孩子的生活,同时又保障了孩子的安全,避免了很多问题的发生。
没有条件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特殊档案,对留守儿童分类登记备案,掌握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不但随时能与孩子的父母及监护人联系,而且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3.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
学校应该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如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能健康发展。
4.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学校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有益身心的活动,使留守儿童能排解心中的压力,加强自身的教育。可以请一些德高望重的学者、道德模范或是外出打工的家长来学校作报告,传递正能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1.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父母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正确处理创收与教育子女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来换取眼前暂时的收益。在确实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常给孩子、监护人、老师打电话,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时也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对于留守儿童不能只是“重物质、轻教育”,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要尽可能地为留守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经常与学校的老师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表现,注意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及时地引导教育,促进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故土,到遥远的城市打工谋生。也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没长大成年,父母就得奔赴各地,在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坚守职责。很多时候,这些孩子只能从电话或者汇款中,感觉父亲的存在,母爱的余温„„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特殊的名字:留守儿童。根据有关人员调查,全国有3.6亿未成年人,平均每1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引起关注。
在我们这个小城镇,情况也不例外,由于地区经济原因,出现了大批外出打工人员,这种现象的后果就是使很多的孩子不得不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们生活,有的甚至是自己独立生活,于是他们便成了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群体,已经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也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客观因素存在,加上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程度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综合症”。留守儿童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最近,我们学校也特别强调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视为重中之重。根据学校调查,就我们三(7)班为例,共有学生74名,其中留守儿童就有41名,约占全班总数的35,我校有四千多名学生,共分69个班级,绝大多数班级的留守儿童都超过半数以上,有的甚至占班级人数23之多,这些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因此学校有必要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了学校重点工作之中。我个人认为: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学校关注的问题,还应该得到政府、社会以及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使留守儿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坚持抓,一直抓下去,不能虎头蛇尾。让他们和其他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关注什么。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未成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又较强,也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因此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了缺位,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孩子们出现了很多不良习惯,严重的甚至会制造一些违纪违法事件。
就拿我们班的杨某来说吧,该生一年级时非常活泼可爱,学习习惯也好,积极性高。自二年级下学期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孩子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但是老人只负责他每天三顿饭吃饱,其他的一切都管不着,再加上老人比较热衷于打麻将,孩子的学习从父母走后每况愈下。该学生还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惯,开始是不愿意写作业,后来是本子都没有了。如果听说老师要找他谈心时,他就干脆逃学,这样的现象已经出现过三次了。后来老师们都不敢说什么了。据我观察,该学生的心理也很不健康,性格变得孤僻,寡言少语,做事没有自信,害怕与人交往,总是担心人家会嘲笑他。我多次与其奶奶取得联系,甚至还惊动了他乡下的外公,但效果不很明显。这个孩子的转变让人感到惋惜,感到心痛。
尽管我们老师在学习上给予了孩子一定程度的关心,但是孩子在心理、生理、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方面又是怎样的呢?比如孩子想干什么?害怕什么?希望能得到什么?放学后及时回家了吗?.......这些我们都做得还很不够。我觉得虽然孩子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离爱”,为了提高大家的认识和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方法以及管理的有效性,我们光与家长联系还不够,还有必要与孩子多沟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阴影,让他们和别的孩子一样笑,一样跳。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
作为孩子的老师有责任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对待每个孩子应该一视同仁,应多给予留守儿童一份爱。
首先,应该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多与他们谈心沟通,尽量弥补他们的亲情缺陷。多鼓励支持他们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同其他孩子多交往。其次,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孩子本人、看管人三方面交流沟通,根据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能当时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当时解决的就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三、如何关注。
有人叹息道:如今的老师不好当啊!既要做孩子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特别是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和任性的性格缺陷,使我们的工作就显得更复杂了!问题既然存在,我们就不能逃避,那么针对这些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例如:
1、当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该怎么办?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时怎么办?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孩子说谎,推卸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怎么办?我们要充分冷静,待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象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不错,不错,真是不错!”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四、得到启示。
这些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留守儿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一些相关问题愈来愈难解决了。由于“留守学生”人数增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再者,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还存在,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家长素质有待提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要么高压,要么放任,要么简单粗暴,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社会上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赌博风气的漫延,单亲家庭的增多,拜金主义的盛行,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内容摘要:目前,留守学生也成为备受社会各届广泛关注的问题。关注留守、关爱留守学生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从上级领导到下级干部,从学校到每一个老师,都在关爱留守学生。然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留守,并非完全出于贫困的无奈选择。很多留守学生,他们的物质并不贫困,贫困的是精神。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口号多,而行动少。如何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给关爱留守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在这方面作一点浅析。
关键字:留守学生道德教育责任和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一大批中青年劳动力奔赴大中城市。使许多学生成了“空巢之鸟”。由此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新的学生群体。这些留守学生,往往缺少管理、缺少关爱,一部分过于自卑,总以为比其他同学“低人一等”;一部分过于“自强”,“一切由我作主”,想要干啥就要干啥;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好像是“没大人教的孩子”。随着留守学生的不断增多,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难中之难。那么,应如何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孔子有言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第十七》)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发展情况,跟以下几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先天素质,环境影响,自身努力。这点,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到底哪种因素比较重要,就有点众说纷纭了。有句俗话,叫“门里出生,自带三分”,又说“鸭子的娃娃会浮水”,估计这些话看重的是“遗传”因素。但“遗传”因素究竟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人的发展,这恐怕谁也作不出结论;而环境对人的影响,却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比如狼孩,它本身是人,只因在狼群中长大,它便接近狼的习惯了;比如在生意场中长大的孩子,他对生意上的事可能熟悉些;在读书人家长大的孩子,他对书的了解就比较多„„因此,那些看似“天生”和“遗传”的东西,其实正是后天因素影响的结果,而不能片面的把它们硬性扯在一起。至于自身努力,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切成功者和失败者都直接或间接证明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最主要保障。很难想象,一个资质好的儿童不经过努力就会成为天才,也很难想象,一个有残障的人的努力会付之东流。
就留守学生而言,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客体。他们只是因为共为留守学生,只因为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诸如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才被我们归入了一个群体。而作为学生,他们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要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首先,要积极营造有利于留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可以充分发挥报约、地方电视台等现有的宣传资源,广泛宣传留守学生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以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引导广大留守学生奋发进取;开放留守学生之家,并为他们多订阅、购置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强的图书、报刊;鼓励他们多读书,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要不断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学校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积极配合当地派出所创建“警校共育,平安校园”。
具体而言,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入手:
1、营造温馨校园。学校要想尽办法让校园的每一平方米都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平台,让校园的教室、走廊、办公室和留守学生之家等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2、创建文明的校园。要求教师文明从教,用文明的言行、举止去教育、感染学生。在学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小学生等系列活动。
3、打造平安校园。在校内开展平安校园整治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会场交警队、派出所、消防队等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家。
二、平等对话,交流互动。
1、与教师平等对话,和谐相处。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把留守学生等同于问题学生。因此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强化了他们作为问题学生的一面。可以说,这一点给留守学生带来的伤害,远远大于留守本身。极易给他们造成“自卑情结”[1],而这种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要么是因自卑无法战胜自己而导致一事无成,要么是由自卑进而自强干出一番大事业。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从自己碰到的数以千计的印记中选择记忆,能被选择出来的记忆应该说是印象深刻的,在生活中曾起过重要影响的,甚至决定了他的生活风格的形成。”[2]常言道:“只有不合理的教育方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因此,我们应严格要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与留守学生交流中,要弯下腰板,要平视学生。
2、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互动。要让留守学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独立的人格,就要从培养他们的对话意识和对话能力入手。在快乐的交流和融合中,使品德的自主建构得到充分实现。学校要广泛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文艺演出、“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等活动;创办一些类似《留守之声》一样的校级刊物,让留守学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展示自己留守的风采。正如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是写的一样:“就如同现在的留守学生。我不爱表现,所以我的窘迫的自尊,只能粘贴在学校的公告栏里张扬出去。”
三、责任与爱,伴随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在教书育人中,育人是最根本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知识和学问,更有堪为人师的人格和品德,有着对学生的一种无私奉献的爱,至死不渝的爱。但是,教师没有对教育的事业心,对工作的责任心,那么对学生的拳拳爱心将是一句空谈。因此,责任与爱是教育的双翼。学校教育的范围要延伸,让留守学生时刻能感受到爱的存在。
首先,学校老师要多主动与留守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护。用爱来填补孩子父爱母爱的缺失。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兴趣小组,使他们在集体中得到关心和温暖。
其次,学校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生,同时每个老师都应懂得最基本的心理咨询。孩子在遇到困惑时能够向他们倾诉。并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第三,班主任老师应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交流。不仅可以就孩子的教育话题进行探讨,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学习等情况。第四,多进行家访。尤其是“问题学生”。要经常到留守学生家里走访,和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等,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最重要的是,这种给予,要是无形的。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四,教会留守学生责任与爱。学校德育工作老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让留守学生明白:虽然你们留守在家乡,即使你们年龄尚小,但是,你们依然肩负有责任;你们依然要学会爱。作为家庭的一员,你有责任做到让父母放心;他们并非离你而去,而只是在很远的地方为你们实现梦想而打拼;作为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中的一员,你有责任尊敬、爱戴你的老师和团结、爱护你的同学;作为一个社会人,你有责任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同时,你必须学会爱你自己,进而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爱学校、爱社会。)。
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飞速发展,打工族队伍逐渐庞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问题。中央政府对教育机制进行了改革,用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义务教育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对家庭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这些措施政策的实施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的经费问题提供了保障。国家在高等院校及时地增加了“免费师范生”的教学方式,及时地运用国家教育机制的调控手段加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的构建,用新的形式解决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新时期党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项鼓励农民农耕生产的力度和灵活性都在逐步加强;种粮直补费用逐年增加,农村合作医疗涉及范围日益扩大,各种惠民利民的政策在相继推出;对农村生产生活的科技文化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这些措施的确让我国的部分农民改变了生活水平,增加了经济收入,但还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劳动力现状。农资价格上涨,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长时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极大地减少了农民群众手中的可支配收入,制约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本质提高,使得一大部分农民不得不又一次踏上外出打工的征程,继续打造着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从而导致原本可能出现转机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农民群众生活问题不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上不仅存在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的缺失,还存在着师资人才等无形力量的缺失。在我国的农村教育中,大部分的老师都是以前的民办老师转型产生的,他们是农村教育的主力军,然而,他们不论从知识还是从思想上都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他们了解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却没有能力创新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目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在家面对的是“四老”,没有课外辅导,有的却是溺爱;在学校老师严肃的面庞,更会导致孩子们的成绩上不去,心里的阴影更为浓郁。
1、零食多了,关爱少了。
父母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他们努力地在外工作着,希望家里的老少能过得好点;但是越是穷的家庭出去打工的越多,呆的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关爱也越少,孩子的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当今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2、村庄大了,视野小了。
为了实施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许多村庄合并,村庄面积不断扩大,村庄公路更为密集,由于没有村庄土地的约束,村民将房屋建设得更为分散,有许多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原因,同在一个村庄中却在不同的小学。村庄在随着新农村的变化而扩展,某些小孩可以在一大群的陌生人之前泰然自若,某些小孩却因此反而更为胆怯。
1、加大农业扶植力度,促使农民增收。
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统计数据中,在一段时期内数量有一定的回落,因为新出台的直补政策、农业税政策、农产品政府保护价等措施从根本上刺激了老百姓生产的积极性,老百姓愿意回家种田。但总体上还是处于增涨的态势,因为随着各项农业措施的实施,社会各个行业各种物资的价格都是同时上涨,各种刺激政策不能冲掉物价上涨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损失,农民朋友为了更好地生活不得不再次背上行李外出打工。要生活,要打工,留守儿童之间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加大对农业的扶植力度,让农民生活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和自己的子女在一起,那么留守儿童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2、实行产业改革,增加当地就业率。
我国的许多农村都形成了一定的产业结构,具有了一定的走产业化道路的能力。要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最大限度地争取农民能够当地就业。当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进资金和高新技术对经济作物农产品开展深加工,优化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使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成功就业,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
3、加强村级机构行政管理能力,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开展。
年青人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职能部门的关注,在学校教育无法顾及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村级机构是与留守儿童教育息息相关的一级机构。有条件的村级机构可以统一安排留守儿童的课外辅导,这样一种有针对性的辅导模式或许能够更直接有力地解决问题;或者专人对带有留守儿童的“四老”进行抚养方法的教育,这种方法可以更长远地解决问题;同时由村级机构实施抚养教导比请专家学者进行抚养教育效果更好,交流更方便。有了科学的教育方法,留守儿童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总之,解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目前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也是今后的长远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妥善地解决了,才能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农民工才能在异乡安心打工,才能创造丰厚的财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一般资料。
实验中,本研究一共要选取180名留守儿童,分别在两个社区各自选取90名留守儿童,在一个社区实施干预,另一个社区不实施任何干预,即确定干预对象和对照对象的来源。在180名留守儿童中,男孩、女孩各占50%,年龄在6~11岁之间,6岁儿童30名,7岁、8岁儿童各20名,9岁儿童36名,10岁儿童34名,11岁儿童40名。
(二)干预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干预方案,其内容以学校的参与型活动为基础,再深入社区开展相关活动,营造社会关注和爱护留守儿童的气氛和环境。活动前,教师要与校方充分沟通,明确本研究与教学的关系,这样可以保证干预活动顺利进行,使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学校分年级开展参与型活动,包括图画、游戏、角色扮演、讲故事、讨论、心理训练等众多干预方式。干预方案包括:学校干预活动,按年级分组,由各科教师协作完成,将干预方法与活动应用到其日常教学中,并开展相关的干预活动。社区干预活动以静宁县的社火队为主要力量,借助社火队每当逢年过节举办的社火活动,开展倡导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宣传活动。同时,广泛召集社区居民举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讨论会,探讨迫切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以便提高社区居民对留守儿童及其心理问题的重视与认识,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本研究坚持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相关干预活动,教师制作具体的干预活动方案,以便学校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协作者的身份,主持和引导讨论会的举办,社区居民是讨论会真正的主人和参与者,他们在会上的发言和讨论是会议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使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干预活动有效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评估方法。
运用检验法,对比干预前后两个小组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分析干预方案与措施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具有何种作用。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对留守儿童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周步成教授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以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两个社区儿童进行考察,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内容参见结果部分。
二、干预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前,两组的检出率,除总焦虑倾向外,其余8个分量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两组心理问题比例大体相当,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如表2所示,在实施干预措施后,除总焦虑倾向外,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检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mht的8个分量表检出率具有明显的差异,干预措施对干预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比较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以上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学校为中心,以社区为辅助的干预模式,对改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成效显著。本次干预方法中充分结合本地人文特色,根据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制作针对性的方案。当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工作,政府、学校、监护人和社区都应发挥自己相应的作用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3)设置特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学校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开设安全、道德、心理等几个方面课程,更有利于使留守儿童解决困难、处理问题,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自我管理和自我生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顺应社会的发展形式,开展利于学生就业创业的课程,利于其以后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减少产生新一代留守儿童的机率。
3.强化家庭教育力度,制定有效监管策略。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1)加强亲子教育,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增加彼此间的了解。通过电话、通信等方式与子女进行交流,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营造一种乐观民主型的家庭环境,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提出的是,不仅仅注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还要重视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
(2)克服困难,改善条件。尽量留下一方在家里照顾孩子,身为人父母应努力协调好外出务工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条件允许,父母最好能把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地方和自己一起生活,有利于与孩子增进感情、扩展孩子的眼界、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3)选好监护人,确保有效监管。留守儿童的家长必须了解监护人的基本情况:一是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这样有利于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确保父母外出后孩子能被有效照管。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面对留守儿童心理缺乏关爱,感情缺乏寄托,学习缺乏帮助,生活缺乏支持,管理缺乏家教的现实问题,社会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1995年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
[3]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
[4]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7.
[5]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6]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熊道伦。
2015.4.28.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有专家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全国至少在4390万以上。留守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教育好留守儿童,笔者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留意细节。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班主任应该留意他们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去推断和发现一些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教育,把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关注交往。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班主任一定要关注他们的交往,发现一些不好的苗头应及时劝阻和引导,免得误入歧途。
家校联络。班主任一定要掌握留守儿童的信息,与监护人多联系,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和思想动态,随时帮助监护人排忧解难。班主任还要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解答他们的疑惑,使留守儿童少走弯路,健康成长。
爱的感召。“教育技巧的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关爱留守儿童是班主任工作的秘诀。班主任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点帮助都可逾越孩子的心理长河,达到教育的效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慈母般的爱意将是1推动留守儿童不断前进的动力。
彰显个性。班主任要尽可能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充分展示才华,展示自我,彰显个性,通过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多谈心少训斥。留守儿童一般不喜欢主动与人交流,常常会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要有耐心,态度和蔼,对孩子多谈心、多鼓励,不可态度粗鲁,横加训斥,这样做孩子才会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班主任工作才会游刃有余。
多发现闪光点,少罗列陈旧问题。流星虽转瞬即逝,但它却光亮照人。留守儿童也有他们可爱的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它,一丝亮点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留给他们我还行的念头,从而提高自信心。对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就事论事,切忌罗列陈年旧事,以免挫伤他们脆弱的心灵。
培养有益的爱好。班主任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如开展兴趣小组、第二课堂,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有益的爱好,发挥一技之长,填补心灵的空白,从中体会班级的温暖和学习的乐趣,班级也才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家访建起一座信任的桥梁。家访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面对了解到的问题,班主任要不遗余力地想法解决,排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取得学生的信任,这样留守儿童才会主动交流,班主任工作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班主任既是留守儿童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是留守儿童进步的引导者,更是留守儿童生活中的保护者。只有班主任用热心、耐心、爱心、恒心去呵护这些弱苗,班级工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才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下游,近年来由于严重干旱缺水,为加强综合治理,政府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相继采取节水治沙、关井压田等措施。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故土到外地或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儿童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已成为目前我县农村学校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成长都面临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成为目前农村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为了深入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为三、四年级学生,共发出调查表50份,回收有效表格48份。
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与其他儿童相比有一定差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学习感到有困难,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主要依靠老师和同学,非留守儿童还可依靠父母。日常生活中,留守儿童的大多数经济条件较差,年龄稍大点的孩子还要承担家务,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对学习成绩的提高自然造成一定影响。在监护问题上,较多留守儿童的监管人为祖辈,他们只能在生活上给予关怀照顾,对学习辅导基本是空白,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监护。
由于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和祖辈住在一起。由于监护祖辈与孩子年龄差距大存在代沟,自身又担负大量繁杂的劳务,孩子出现情感方面的问题很难找到倾诉的对象。从表中可见主动打电话帮父母联系的儿童仅占不到38%,他们又很少与在外的父母联系,所以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情感教育问题。因缺少关怀、倾诉,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他们感情比较冷漠,甚至孤僻、偏激。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内向、自卑、不善交流等共性问题。
(二)学习问题。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的影响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增多,尤其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不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大多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处在中等以下位置。
(三)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祖辈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对孩子纵容溺爱,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多,道德和精神上约束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的放任自流,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人能管得了的问题儿童。祖辈年纪大,还要种地务农,不懂孩子的生理心理状况,难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主人不便对孩子进行教育;寄宿在学校的由于缺少监护人,更是忘乎所以;至于与单亲生活在一起的虽然情况稍好一些,但是仍然存在有诸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外出务工农民由于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又比较低,加之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等已成为农民工难以逾越的鸿沟。经济、环境、家庭和学校因素等成为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我县地处偏僻,经济落后。近年来随着学生的逐步减少,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应付日常开支捉襟见肘,不同程度地制约教育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寄宿条件较差,生活教师不全,班主任负担较重,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思想教育。
(二)环境因素。
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吃喝享乐”、“金钱万能”等不良习气已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对于自制力弱、内空虚寂寞、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来说,网吧、游戏厅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与去处,有的沉溺其间不能自拔,随之逃学、厌学、撒谎、偷摸等行为就慢慢形成。
(三)家庭因素。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疏于管教、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隔代监护中祖辈文化程度偏低,教育观念方式陈旧,溺爱大于教育,感情多于理智,祖辈们习惯用自己陈旧的观念和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存在缺陷。
(四)学校因素。
农村学校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年龄层次不明、针对性不强的现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存在盲目性和“一刀切”的问题。如老师不能及时向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照顾不周、缺乏必要的生活关爱和指导,乡镇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等。
总之,我们只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才能深入剖析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原因,为今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1、针对“吉林省经济落后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社会问题,以社会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探索解决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本调研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对调研情况进行总结;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第三部分,提出相应对策。调研的基本情况:本课题是在吉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郭庆海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的,具体调研工作和调研报告的撰写由长春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尚欣副教授、崔蕊讲师以及产业经济专业硕士生赵善硕完成。本次调研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了以上5个村屯的100户有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为样本户。由此得出的结论,虽然能反映吉林省经济落后县域农村留守儿童的部分问题,但未必适合吉林省整体情况。
4一、长岭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总体情况长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民务农收入低,外出年轻人较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一)长岭县农村经济状况本课题组三名成员在2011年5月和6月先后几次到了长岭县的太平山镇及其附近的单家堡和潘家窝棚等村屯,以及太和村进行了调研,发现长岭县各村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等,最多的是潘家窝棚,人均占有耕地2亩,最少的是单家堡和太和村,人均占有耕地1.2亩。长岭县很多村屯的人均占有耕地较全省平均水平低。以一个农户4-5口人计算,这样长岭县农户家里拥有耕地为0.5——1晌不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村,收入高低取决于拥有的耕地面积大小,因此,长岭县农民普遍收入低,生活水平也低。由于在家务农收入低,再加上长岭县的农地不肥沃,各年的产量不稳定,因此,其产量较经济富裕的梨树县低很多,长岭县农村绝大多数年轻夫妇都出去打工,调研所到的5个村屯中,发现只有非常少的几对年轻夫妇留在农村,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而他们很少有能把孩子带出去的,往往把孩子留在农村;给调研人员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太和村二队,人口非常稀少,整个村落只有老人、小孩和智力低下或身体不好的年轻人,农村凋敝。
(二)留守儿童教育情况1.学龄前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研中发现,长岭县的农村小孩在上学之前几乎没有上过幼儿园,附近村屯几乎没有幼儿园,乡一级的镇有幼儿园,但是一些偏僻的村落交通不便,而且照顾孩子的老年人身体不好,往往不送孩子上幼儿园。调研人员经常拿一些糖果给这些学龄5前儿童,主动与他们说话,但是,他们几乎不说话,往往由大人代言。木讷、胆怯、害羞而且长得普遍矮小,是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共同特征。
2.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影响调研中发现,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与成人生活。父母一方外出流动而另一方留下来与儿童一起生活的占37%。如果父母选择一人外出流动一人留在家乡的流动模式,则父亲外出流动的比例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达半数以上,比例高达63%,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长期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心理上有某些缺陷,性格上存在某些不健全特点;更严重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2、(一)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合作。
全国及省“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方案下发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鸡西、伊春、绥化、大兴安岭等市(地)成立了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或领导小组,由市(地)主管领导担任组长,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了相关单位在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促进了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据统计:全省成立相关领导机构540个,建立家教指导服务中心、家长学校3190个。大兴安岭地区总工会、司法局、农委等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在广场设立留守儿童及农民工权益维护和科学教子培训指导咨询台,接待解答咨询近千人次。地区妇联与地区广播电视局联合开通了“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专题栏目,邀请心理专家在线解答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家教知识辅导。
没有成立领导机构的市(地)及相关单位也落实责任,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齐齐哈。
尔市妇联为确保“共享蓝天”行动取得实效,与市直十三个相关责任单位积极沟通协调,确定了“市直十三个责任单位、责任部办、责任人名单”,并按照工作部署及分工,确定各自工作内容,实施“共享蓝天”支持行动、维权行动、关爱行动、宣传行动,切实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效解决。富拉尔基区黑龙江阳光教育集团第一中学将学校改革成为寄宿制学校,免费开放图书馆和微机室,还特别选派从教二十余年、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师负责留守儿童的起居及课后辅导,解决了寄居在亲属家的留守儿童生活缺人照顾的问题,留守儿童白天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午间可以在食堂吃上可口的饭菜,晚上还有专门的辅导课,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该区人民医院还为45名住校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佳木斯市教育局积极履行职责,以佳教通[2008]6号文件下发《关于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要将辖区内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指导和督促中小学认真做好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和教育教学工作,按就近入学原则,划定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范围,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划定范围内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各公办中小学校要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在接受教育、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和收费等各方面做到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一视同仁,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二)开展有益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各级妇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与相关部门合作,组织开展适合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特点的寓教于乐的有益活动1835次,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妇联联合县关工委组织了103名“五老”担任留守儿童校外辅导员,引导孩子们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促使他们学会自立、自律、自强。县妇联创新“亲情互动模式”,组织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每周打一个亲情电话、写一篇周记、读一本好书、每月寄一封家信、参加一次与辅导员谈心活动,促进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亲情交流。
七台河市妇联与教育局联合,建立市、县、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四级管理关爱队伍,完善留守儿童周末管理机制。
鹤岗市妇联对留守儿童情况做到“七清楚”,即:留守儿童姓名年龄清楚;性格爱好清楚;健康状况清楚;学习、现实表现清楚;家庭、生活情况清楚;与父母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情况清楚。
大兴安岭地区妇联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寻求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在全区开展“两访、三助”关爱贫困留守儿童活动,“两访”即成员单位走访慰问贫困留守儿童,志愿妈妈走访慰问结对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三助”即生活、学习、思想帮助。以母亲节为契机,在全区留守儿童中开展了“感恩母爱·点亮亲情”主题演讲比赛,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理解父母,懂得感恩回报。呼玛县妇联开展“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文比赛、感恩母亲短信大赛、《致留守儿童父母的一封信》三项活动,加强打工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
(三)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奉献爱心。
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呼吁、协调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千方百计为留守儿童生存发展创造条件,办实事、办好事。
个,在党政机关干部中募集儿童学习用品、衣物等4000多件,全部投入爱心超市。
牡丹江市开展了“岗村共建爱心桥,巾帼牵手助春蕾”活动,将“春蕾女童”资助对象向贫困留守女童倾斜,将“岗村共建”活动与救助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对接,利用“寒暑假开学日”、节日纪念日等举办各种大型捐助慰问活动,资助贫困留守儿童350名。
佳木斯市妇联协调市妇幼保健院、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等33个捐助单位、个人与现场63名“春蕾女童”、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对接,现场捐款达19,270元,并捐赠运动服、书包、书籍等物品。该市妇幼保健院连续3年资助郊区10名贫困留守儿童。市妇联组织市传染病医院的医务人员到长青乡中心小学为留守儿童进行了乙肝抗原、抗体检测、贫血检测等6个项目的免费检查,价值6000多元,100名儿童获益。市总工会于元旦、春节期间在全市开展“开通七列直通车”活动。其中,子女助学直通车通过八条途径帮助困难职工子女筹集助学金20万元,有270名特困职工和留守儿童受益。
大庆市杜蒙县针对村级小学布局调整带来的部分农村儿童出现的上学难问题,启动实施“爱心工程”。县政府投入220万元购买75辆学生通勤车,使全县60个自然屯的走读留守儿童实现免费乘车上学;投入20余万元建立44处爱心餐点,每年投入60万元使包括1106名留守儿童在内的2000多名农村走读学生中午免费就餐。该县还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胡吉吐莫镇中心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服务站,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妇联主席、学校校长、派出所所长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班主任——家长——监护人”管理网络。学校把一处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房间作为留守儿童专用活动室,添置相应设备,由专任教师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县妇联又招募457名有文化、有爱心的“爱心妈妈”与他们结成亲情传递对子,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般的关爱和温暖。
双鸭山市妇联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鼓励有帮扶能力的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无人管护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担任代理爸爸妈妈,为留守儿童构筑健康成长的温馨之家,共结帮扶对子185对。
黑河市北安市妇联与市法院在铁东小学联合开展了以“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市法院负责同志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结合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告诫他们应该如何应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面对现实的信心和勇气,以更积极、更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性格发展不够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情和家庭教育,易在性格养成上出现偏差。有些孩子内向、胆小、自卑、孤僻、抑郁,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欺负。调查显示,有34.9%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感觉到孤单。某市一留守儿童和爷爷、大伯、大娘住在一起,父母离婚后再没见到妈妈,爸爸长年在外打工,她很少和同学们来往,性格越来越孤僻。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差、好冲动、经常打架斗殴,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如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从深层次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
3、学习成绩不理想。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监督,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进取心,学习习惯不好。具体表现在迟到、早退、旷课、逃学、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下滑。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上升的只占22%,学习成绩下降或没变化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4、生活习惯不良。年幼的孩子被托付给祖辈或亲戚、邻居、朋友等帮助照管,得不到精心照料,孩子的日常饮食、营养、生活安排等都受到严重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生活不规律,或营养不良,或体重超标,他们的体格生长发育指标与同龄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一些留守儿童卫生习惯较差,患感冒、龋齿、近视等疾病的几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监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监护人认识不到位。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特别是祖辈对孩子或过于溺爱,或放任自流,只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缺乏对孩子的严格管教和正确引导。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在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的占68%,祖辈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加上他们或忙于农活,或体弱多病,或同时照看几个孙辈,不能充分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支持,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3、单亲监护对孩子成长不利。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由单亲监护的占70%。由于他们的父母一方外出打工,造成父亲亲情教育缺失或母亲亲情教育缺失;加上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要落在留守一方家长身上,劳动强度的增大使得家长家教精力严重不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个别地方领导重视不够,宣传不到位。相关部门履行职能有差距,在当地没有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另外,留守儿童工作经费不足,导致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二)学校、家庭、社会对留守儿童监管、关爱不够。
1、家庭教育欠缺。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儿童时期,是人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有效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对孩子性格培养带来不利影响;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忽视了孩子行为、学习、生活等良好习惯的养成。祖辈抚养近70%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的任务。
2、学校教育不利。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但由于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3、社会关爱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大多没有儿童娱乐场所,致使留守儿童业余生活单调无味。即便有娱乐场所的地方也没能有效管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特别是大众传媒中渗入不少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发展不健全的留守儿童极具腐蚀性和诱惑力,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社会宣传,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
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宣传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的职责任务,宣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宣传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典型事迹以及各地留守儿童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引导全社会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号召全社会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
(二)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
一是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改善和发展。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制度保证。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分工合作,推动工作持续、富有成效开展。建议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规划的监测评估体系。
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尽可能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
三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同时制定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和措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在父母身边生活创造便利条件。
(三)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职责。推动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落实,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建立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扩大社会宣传,组织关爱行动,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家庭监护作用。监护人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在孩子的道德养成、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生活能力、知识学习等方面进行正面引导。打工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沟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就近在本地务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相关部门要针对大部分监护人员文化程度和家教水平不高的问题,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留守儿童服务站、家教中心户、网络等活动阵地和媒介,加大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开展优秀家长教子经验交流等活动,使他们掌握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方法,提高监护能力和水平。
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学校要建立完善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摸底工作,将留守儿童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合力。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四是全社会要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相关部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帮助留守儿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提供儿童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要结合当地实际,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留守儿童之家”、“爱心超市”、“爱心书屋”等,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帮助。开展“代理家长”、爱心结对等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与留守儿童定期面对面沟通,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对游戏厅、网吧等场所进行严格管理,增加儿童文体娱乐设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有这样一群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而他们被迫留在家乡,留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父母已蜕变为一年两年才露个脸、见个面的符号和概念。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孤单地留守,少有依靠。他们生活的环境,学习的环境,内心的健康,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了解现状,才能有所行动。
二、拍摄意义。
通过展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呼吁社会各界深出援助之手,每个人小小的一点力量,都可以改变这些孩子的一生。
三、拍摄内容。
拍摄地点:吕梁市周边贫困地区。
拍摄人物:选取3个典型,通过展现他们的生活去了解留守儿童。周围的留守儿童为辅助和补充拍摄人物。
四、影片结构。
1、镜头由该的全景开始,交代拍摄地点的真实场景,拉到独自凝望远方的人物们,特写他们的眼睛,伴随着煽情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下面以一个人物为例)。
2、拍摄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包括校园生活。重点拍摄人物独自一人的场景。
3、拍摄人物与的家庭成员之前的场景,如:对话和肢体语言。
4、拍摄人物在家里帮忙的场景。
5、拍摄人物与其他留守儿童接触的场景。
6、对比拍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生活,如:吃饭的场景、上学的场景、周末的场景。
7、拍摄人物面对挫折的场景。
8、拍摄人物思念父母的场景。(对话)。
9、拍摄人物的日记或者他的图画本。(3个人物都大致包括这些内容,剪辑时交叉使用)。
10、最后镜头由独自凝望远方的人物们拉到该地区的全景。
五、影片分析。
通过近一个月的跟踪拍摄和指定内容的拍摄,相对完整的勾勒出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从反映的生活条件差,学习条件差和心理问题来看,注意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广度关注,和社会人士的关心与同情。
六、拍摄注意问题。
1、拍摄时要注意摄像机的角度,是倾听者的角度,尽量少俯拍和仰拍,除了特殊镜头的需要。
2、拍摄人物时,尽量与人沟通,做到自然。
3、拍摄时注意场景的选择,尽量在真实的前提下做到画面的质量。
4、在镜头的运用上避免单一。
5、有周围景色的空镜头。
刘
云
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必然,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暨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守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中小学生。
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坳仔镇初级中学站在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学生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支部书记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学生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学生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
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学生”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在“留守学生之家”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确保不因家庭贫困而让一个留守学生失学。
四、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为了优化“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成一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集中家访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
总之,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愈来愈难,现就我们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各位教育同仁商讨:
1、由于“留守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2、家庭教育观念错误,有的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家长素质亟待提高,有的家长对子女要么溺爱,要么高压,要么放任,要么简单粗暴,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3、社会不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大打折扣,赌博风气的漫延,单亲家庭的增多,拜金主义的盛行,校园周边环境的混乱,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我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多,工作压力大,任务重,但是关心、关爱“留守儿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下学期初步工作思路如下:
1、继续深入实施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重点抓好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让“留守儿童之家”设施更齐全、管理更完备、活动更丰富。
今后我们将继续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省市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留守儿童”工作力度,做细、做实、做好“留守儿童”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春风沐浴雨露、健康快乐和谐成长,从而拥有自己美好的明天!
坳仔中学。
活动的背景:
家长们把小孩留在家里生活、学习,这些未成年人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教育出现“空档”,缺少了对自己孩子学习及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处事不慎,生活常识缺乏,如:因用火用电常识缺乏、溺水伤亡、染上劣迹而失足等事故已成为新的社会课题。
活动的主题:关注留守儿童,关注祖国的未来。
活动目的及意义:
1、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学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做生活的强者,享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2、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留守儿童,走近留守儿童,让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社会的温暖。
活动时间:3月20日。
活动地点:小学。
活动的对象:马山县xx小学的留守儿童及管理系全体师生。
七、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管理系。
做游戏。例如角色扮演、老鹰捉小鸡、跳绳比赛、丢手绢等游戏。
6.心理辅导,安全教育。学。
。
一个孩子在他还不满月之时,父亲就因病离开了人世,从此人世间又多了一对孤儿寡母,一个不幸的家庭,辛酸的生活由此开始。
为了幼小的孩子,年轻的妈妈曾经把这个孩子带回娘家,希望娘家人给予照顾,可惜时间不长,外公又因病去世,外婆生病也需要人照料,孩子就这样再一次回到出生地:一个贫困而遥远的贵州山区,把孩子给年老的爷爷照顾,因为年轻的妈妈要承担起养儿的责任,与一大堆农民工一样到广东东莞打工。孩子从此成为留守儿童大军中的一员。
自从年轻妈妈到广东打工后,爷爷便带着孩子一起到田里劳动,山上砍柴,放羊,田间、山上多了一个幼小的身影。
到了上学的年龄,孩子上学了,背着书包走在陡峭的小路上,在路上走的时间要比呆在课堂的时间长,冬天时,寒风把那张小脸蛋吹得布满了裂纹,手、脚由于受冻,都裂开了口子,就象老松树皮一样。
也许苦难的孩子都会比同龄的孩子多懂点事理,在外面,别人给个果、给粒糖他都舍不得吃,收在袋子里,拿回来给爷爷吃。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些从树上丢落的干树枝,会把它捡起来,当成柴火把它扛回家。在家里时,凡是他能做的事情他都会主动去做,像打柴、放羊这些事情都会替爷爷分担。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别的同学有什么困难,他会想办法帮助,同学非常地尊重他。学习成绩在班上也是名列前茅。在成长的岁月中,孩子学会了自立、自强、勇敢、坚强,学会了关爱他人,学会承担责任。
我不由想起一篇文章《孟子·告子下》里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希望你能一路走好!同时也希望全社会的爱心人士多关注贫困的留守儿童。
大抵是性格所致,随着长大越发偏好综艺节目,虽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笑着闹着就忘记了,但节目中的人总归是有血有肉,真实鲜活。
放松之余,也会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不也还不错嘛。
记得之前,有一次晚上在看某个卫视正在播放一档类似于纪实类的节目,瞧着有趣,就没再换台。那档节目讲的是一些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为了生活的好些,他们独自留在老家,跟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白天上学,晚上写作业,看似跟常人没什么不同,可细细想来,总会想念父母,当思念席卷而来,泪水便不可而止。
晚上父母都已睡去,一个人看着这种节目总忍不住感伤,不由得眼泪滑落。有心疼,有惋惜,也有对这社会现状的感慨和无奈。
身为父母,总想着年轻时多打拼工作,努力赚钱,让孩子生活的更好些,却往往忽视了心灵上的照料。且不说跟老一辈的人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不妥,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这些是再多赚多少的钱都无法弥补的。当孩子渐渐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情绪心事,却没有大人在身边开导劝教,当他们在学校受到委屈,却没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这样的成长经历怎么会完全不留阴影,作为父母,怎么能不遗憾。
但是虽如此,还是相对那些留守儿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爸妈离家在外,总归是为了你们以后更好的生活,铜臭社会,赚到更多的钱才更有底气供你读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未来。加油,要坚强。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我校实施关爱留守儿童之日起,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我们以家长学校、爱心家庭、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为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为我班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能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一、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我班对留守儿童专项制订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并号召全班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二、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我班的3名留守儿童,刘雪静、安娜、张洋洋这三名留守儿童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祖父母监管,由于祖父母年龄较大,一般教育能力较低且多对孩子比较溺爱,往往也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及心理等问题给予更多的有效关心。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往往在家庭里得不到解决。其监管人无法做到像对待子女那样严格管教孩子,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班利用周三队会时间号召全班同学在各个方面都有要多关心他们。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辅导。让监护人明白那种只提供物质的溺爱教育是不正确的,使孩子身、心都能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与监护人一起分析近期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等表现,提供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合理建议,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三、组建爱心家庭,做好代理家长。
为了让留守儿童能经常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班建立了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结对联系制度,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让有条件的老师在不移交监护权的情况下成为“代理家长”,老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状况,定期到留守儿童家庭中走访,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交流反馈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与监护人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大力开展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学校以班队会、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形式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倡导、组织本校少年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温暖的手,寻找身边的留守小伙伴,主动与他们拉起手来,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代理家长、留守儿童、“手拉手”小伙伴共同组成了一个“爱心家庭”。爱心家庭组建后,领导小组要求代理家长每天和孩子见面交谈一次,每周和家长或监管人通电话一次,每月家访一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亲情活动,使学生假期不再孤单,课余生活不再空虚。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校组织部分老师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建立了一支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队伍,在“留守儿童之家”中设立了“心灵驿站”,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讲座,对这些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设立了专门信箱,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给他们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
四、完善硬件设施,为留守儿童寄宿创造条件。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让留守儿童不在孤单中度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寄宿条件,让他们能够在群体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温暖。
《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培养》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针对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进行理论学习,全面展开研究工作,参与各级各类活动、竞赛,并做好活动过程记录及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心得,探索培养留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遵循的原则:
(1)民主性原则:就是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课题研究。
(2)差异性原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及不同的兴趣取向,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自主性原则: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
(4)创造性原则:就是以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基础开拓和创新,培养独创性和发展性。
二、研究的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1、上课认真听讲行为习惯的培养。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告诉孩子上课时跟着教师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
硬性。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坚持按要求完成作业。
3、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4、家庭、学校合作培养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总结经验,探索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
(1)定期召开家长会,定期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分析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的现状,征求家长的意见,获得家长的支持。
(2)和家长一起研究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5、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要想让学生把字写好,教师首先必须把字写好。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与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与不良的写字习惯作斗争中形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和方法,更要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训练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因此,开展多种活动,如学习方面的比赛、作品展出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动力,获得技巧等,从而促使其学习行为习惯更好地养成。
1、开设学习习惯培养课堂。
各班可每周专设一堂课,课上师生共同学习名家关于学习的名言,阅读并讲演勤学善学故事等,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登山踏青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三)调查研究法。
1、明确调查方向,制定调查计划,确立调查的范围、项目、调查深入的程度,减少盲目性。
2、教师采用座谈会或谈话等手段,收集学习行为习惯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对材料进行汇总分析。
3、发现具有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学生的经验,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四)个案研究法。
从留守学生中随机选取一部分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了解当前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适时调整对策,解决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祖辈监护,没有文化,他们很少甚至没有主动地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一日三餐让孩子吃饱,有个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不让孩子挨冻受饿,就算是尽到了监护的职责。至于孩子的学习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二是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家长认为现在读书没有多大的用场,认为读书花了几千、甚至几万元,毕业后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倒不如和他们一起早点出门打工,早点挣钱,对孩子的学习就不管不问,任其发展。
总之,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只是某个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齐心协力进行的一件重大事情。
四、本课题组后期研究的工作安排:
对原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际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论文。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进行研究鉴定。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许多的孩子便留在家中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成了“留守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缺少家长的督促、教导,养成懒惰、任性的习惯,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都比较差。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界普遍认为: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养成自觉阅读习惯,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培根曾经说过:“读书可以铲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碍,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矫治身体某些疾病一般。”让孩子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懂得道理,培养良好的品格,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催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据全国妇联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4000万人。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成因入手,探讨课外阅读对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并对改善这一情况提出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且,还明确地提出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不得低于140万字。在这种情况下,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考查,尤其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应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家庭和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
一、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为主,他们的祖辈或受托照顾他们的成年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对于他们的教育以吃饱、安全为主,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谈不上课外阅读了。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相对其它儿童来讲,不仅时间少、量小,而且欣赏层次浅。农村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由于受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多跟随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老年人没有阅读习惯,也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家里没有阅读氛围。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留守儿童读书的积极性不高。尽管老师也强调让他们多读课外书籍,但由于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有阅读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因此,也就失去了阅读兴趣。
2、应试教育的影响。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各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为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师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语文和数学两科上。大量的课外作业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节假日作业更多,学生想读书也没有时间和精力。
3、学校图书室使用率不高。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缺乏,图书来源少,只有少数学校设有图书室,但图书室也极少向学生开放。开设图书室学校会面临诸多问题,诸如:书籍的管理制度、损坏赔偿制度等。很多学校师资短缺,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这样学生渴求“外界世界”的愿望被图书室紧锁的大门挡住了。
4、家长对阅读的漠视。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反而很多人认为读课外书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父母对孩子弥补感情的方式也多是买衣服、玩具、食物等,很少有家长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因而,留守儿童常常借助一些娱乐性的电视节目找寻快乐,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熏陶。
(二)、成因。
1、学校教育不利。
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应试教育观念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难以顾及,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教育。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只要在学校不出问题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鼓励“问题儿童”结束学校生活。由于学校教育力不足,致使没有家长监管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很多留守儿童对学习和阅读缺乏热情和信心。
2、基础文化设施缺乏。
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文化设施普遍缺乏,乡镇没有图书馆,留守儿童没有课外阅读的条件。而农村学校也很少有图书馆,即使有也普遍存在藏书少,旧书多,且以考试辅导书为主。学生在图书馆看不到可看书籍。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条件下,难以阅读高质量的课外读物。
3、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
电视、电话、电脑、电子游戏等,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方便人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了解更多的信念,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收视时间过长,会引起视神经疲劳,影响视力;同时,收看电视不利于儿童个性的社会化;有些电视画面、电子游戏有暴力动作,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些留守儿童为了看电视玩游戏,放学之后草草完成作业,就立刻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与游戏之中,根本就无心课外阅读。
二、课外阅读对留守儿童的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谈到“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于没有父母陪伴和监督的留守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做完功课就觉得任务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让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能够在书籍的海洋里找到自己心灵的方舟,使留守儿童能够在书的海洋里健康快乐成长!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让每个留守儿童心中都有自己学习的榜样,他们可以是英雄人也可以是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这样他们活动时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与自己的榜样进行比较,无形中就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
面对留守儿童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创设阅读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读物,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在学校,老师要组织学生建立课外阅读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建立读书角,和同学一起精心设计,让教室成为学生读书的乐园,为学生在校园阅读创造阅读条件。
(二)指导阅读方法。
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腾出课堂教学的时间用以学生自读,学生阅读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鼓励学生热烈讨论,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他们提出阅读中的问题,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课外阅读中交给学生阅读方法,如:抄读法,即把读过的好的文章或片断分门别类的抄下来,能帮助记忆,以便以后需用时进行查阅;写心得体会法,即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将自己的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可写由此产生的联想,也可抒发自己的情感;跳读法,即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与自己需要有关的重点读,无关的则跳过去不读;还有速读法、剪辑法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为学生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改变阅读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如:让学生每天讲一个故事,并鼓励学生自己编故事。可以向学生提问一些身边的问题,如:我们经常喝的茶叶是怎么制出来的?我国有哪几种茶叶?发了芽的土豆为什么不能吃?牛为什么不易生病?隔了夜的白菜为什么不能吃„„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帮助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让孩子主动去阅读,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课堂上老师要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兴趣。如:在学习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后,老师给学生介绍关于狐狸狡猾、聪明的故事:《狡猾的狐狸》《说葡萄酸的狐狸》„„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当学到课文《装满昆虫的口袋》,教师可引导学生去看一看本文主人公-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他向人们介绍了400多种昆虫和小动物的习性;学习了《丑小鸭》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的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四)、培养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督促和指导,孩子们的自觉性下降,为了激发他们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培养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如:朗诵会、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读书笔记展评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读书之星”评选、“说说我最喜欢的书”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创设阅读氛围,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使学生达到会阅读、想阅读的效果,让每个学生与书为友,在阅读中吸收到更丰富的营养,特别是让留守儿童忘记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感,失去因自由散漫而违纪的机会,感到读书的快乐,让他们爱上读书。
(五)、电话传亲情,让亲情温暖孩子。
利用电话与“留守儿童家长”联系,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要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留守儿童家长”经常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家长要通过电话交流,让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父母在关注着他,心中惦记着他。多表扬激励孩子,多买一些有益的适合孩子阅读的课外书送给孩子,多询问读书的情况。家长要通过种种的努力,虽在遥远的地方,仍然可以督促孩子读书,帮助孩子养成习惯。
(2)老师真情帮助。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动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要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读书习惯,老师除做好监督外,更要以身作则,以自身为榜样影响孩子。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读书习惯的培养。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早晨晨读,老师走进教室与学生一起高声朗读;午休时,老师手捧儿童读物与学生一起默读;平时要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多谈书中的一些人物、情节,读书的一些收获,使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伙伴。孩子们为了能与老师有“共同语言”会抓住一切机会认真读书,这样读书的热情、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发挥同学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同学的读书,教师要密切关注,对于那些表现好、读书积极性高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教师可以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对推选出来的“读书之星”进行表扬,将他们的读书事迹、读书成果张贴在班级内,供同学们学习。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既能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扩大视野,丰富人生体验,又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是孩子们自由学习的一个广阔天地,是提高学生写作的重要途径,更是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方法。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如何利用课外阅读来充实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丰富其人生蓝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正努力尝试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37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