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注重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1、欣赏名家优美的诗文,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
4、掌握生字词。
探究作者看繁星,谈感受的过程。
关于“沉睡着”和“觉得”是否矛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一定熟悉一首写星星的儿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挂在高高蓝天上,闪闪烁烁到天明。
现在已经是夏末秋初了,大家一定记得我们小时候,夏天的夜晚,门前的大槐树下,我们依偎在奶奶的怀中,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数着天上明明灭灭的星星,那些灿烂的星星好象一盏盏明灯,曾经无数次温暖了我们幼小的心灵。看着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呢?古往今来,有很多著名作家留下了对星天的.描写的不朽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巴金先生的一篇抒情散文《繁星》,看看他的感受与我们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简介作者。
见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作者简介。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芾甘。
背景简介: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巴金到法国的途中写的。
(二)整体感知:
请学生读课文,回答三个问题:
1、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繁星什么样的感情?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然后回答问题。
2、浏览课文,划出作者观看繁星的时间、地点(以此弄清作者写作顺序和结构层次)。
3、找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学生上黑板写下自己不认识的字,然后集体订正。)。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细读课文,找出作者观看繁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分组讨论)。
(1)母子之情:“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怀里似的。”学生说感受。
(2)伙伴之情:“好象它们就是我们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让学生说明朋友之间是怎样的。(可以各抒己见。)。
(3)知心之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
2、让学生从众多的描写繁星的句子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明为什么喜欢。
让学生各抒己见。先是同位前后位之间交流,然后班内交流。
既然你喜欢这一句,那么读一下,要读出感情。(练读)一生读完之后,其它同学评价朗读效果。然后请评价的学生再读,原来读的同学再读,看有没有进步。
学生谈看法,教师归纳:细心观察,用情来体验。作者热爱星空,热爱大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繁星是母亲、是朋友,繁星象征着光明,在星空下,他倍觉温馨、亲切、甜蜜、惬意,所以星星、星空会变得有生命似的。
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四)梳理总结扩展。
教师总结全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的种种感觉,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经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感受。此文不仅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来使文章生动,遣词造句了很讲究。
学生理解词语的运用。
“沉睡着”和“觉得”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课文第三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生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怀里了。”前一句用我“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后一句是讲“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由果到因。
让学生用一句把没生命的东西写成有生命的东西。(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先做一下示范。)。
描写大自然中的一种景物,注意运用各种修辞方法,注意感情的把握。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
2、朗读品味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情感。
理解作者看繁星的感受,品析文章优美的语言。
1、查字典扫除生字词。
2、把自己在阅读中喜欢的语句尝试批注。
3、想想自己有没有看星的经历,把你的经历与感受描述一下。
一、导入。
二、一读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时间地点看星感受(文中语句)。
第一次看星。
第二次看星。
第三次看星。
写作顺序。
概括主要内容:课文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由此产生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
三、二读探旨。
1、作者三次看星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者三次看星的不同感受的语句分析说明。
2、朗读作者看星感受的语句,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介绍写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9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察欧洲的社会运动。法国既是无政府主义的发源地,也是当时欧洲的政治流放者的庇护所。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赛。19日,巴金抵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四、三读品味。
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一些生动的修辞。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感受一下,找出修辞之句并加以赏析。(提示:比喻、拟人、排比等)。
五、四读延伸。
根据本堂课所学,结合自身看星的经历感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味本文的语言美,情感美,同时请同学们模仿课文虚实结合的写法,按照下面的句式写一段面对碧海蓝天,你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渐渐地……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我觉得……”
六作业布置。
1、仿照本文按时间顺序的写法,叙写自己的看星经历,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抒写自己的情感。
2、阅读二十二课《七颗钻石》,结合自身对星座的了解,展开想象写一个关于星座的故事,故事要有明确的中心。
(以上作业两选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有季节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歌采用拟人的手法和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而其中课本中出现的四幅插画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天”“四”“是”字。读准多音字“地”。认识言字旁,虫字旁。折文三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一些特征。3.模仿课文句式,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过程与方法:
经历拼读与识记、看图与想像、交流与游戏、朗读与表演等学习过程,初步体验识字和阅读的基本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汉字的一些特点,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并享受成功的喜悦。3.读书姿势正确,注意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认字和练习朗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朗读,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2、师:你们知道它们是在什么季节才会有的吗?
生自由回答,师相机贴出并指导读音: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师:是啊,春、夏、秋、冬就构成了一年的四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四季的儿歌。
板书课题:
2、四季(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课文以及生字,让学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2、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9个生字。
(2)、齐读(顺序读、不按顺序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3)、识字方法交流,学习三个偏旁(说,蛙,冬),(4)、去拼音读——男女生比赛。(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5)、游戏巩固。——(看到小朋友这么棒的表现,果园里的农民伯伯也想请你们帮忙摘苹果,你们愿意吗?谁的苹果摘得好,农民伯伯还有礼物送呢!)。
(6)、读词语。(齐读、指名读)——词语娃娃也来了,我们一起读读。
过渡:小朋友们和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了,现在他们回到课文里,我们来看看课文。请看大屏幕。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学习第一句。
1、哪些小朋友喜欢春天的?把描写春天的句子读一读。
2、指导读。(春天的小草长得嫩嫩的,绿绿的,我们要读得轻细些。)。
3、图上画了什么?(草芽小鸟)。
4、师:春天到了,小草绿了,小鸟飞来了,谁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草芽)——他就是指草芽。
5、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在春天里,我们除了能看见嫩嫩的草芽、可爱的小鸟,想想,还能看到什么呢?(说话训练)。
过渡:春天过去,夏天来了。
(二)学习第二句。
1、看看图上画了什么?(荷叶青蛙)。
过渡:瞧,小青蛙跳出来了,猜一猜荷叶姐姐会对他说什么呢?(说话训练)。
2、指名读,指导读。
(夏天到了,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多高兴呀!)。
(三)学习第三、四句。
过渡:春天、夏天这么美,下面请小朋友自己走进秋天、冬天去看看。读读课文,还可以配上自己喜爱的动作读。
1、出示秋天图,哪个小朋友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秋天到了,谷穗成熟了。)。
2、指名读。
相机指导:“谷穗”(谷类植物的果实。)。
“鞠着躬”(请一位小朋友来做一做这个动作。)。
3、配上动作读。
过渡:冬天到了,瞧,一群小孩子堆了一个大雪人,可爱吗?(可爱)。
4、那我们读读吧。(齐读)。
5、配上动作读。相机指导:“一挺”(谁能做?)。
“顽皮”(“顽皮”就是十分调皮。)。
(四)齐读全文。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走进四季,感受了四季的美丽,我们要保护自然,爱护花草树木,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让我们美美地把课文再读一遍,把四季留在身边吧!
(五)课堂拓展。
师:课文写得太美了!我也想学学诗人,像课文那样说一句话。我想说:“苹果红红,她笑着说:————”说什么呢?(谁来帮我说说呀?)“桔子圆圆,他对大树说:——”(课后,还可以说给小伙伴听。)。
四、趣味作业,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四季,知道了四季的特点。放学后,小朋友们可以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说给爸爸妈妈听,或者把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画。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小编准备了部编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部编坐井观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力,初步理解寓意;
4、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重点难点:
懂得“坐井观天”寓意,明白本词含有贬义。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小青蛙、小鸟的头饰。
教学流程及意图:
一、谈话导入。
在黑板上贴青蛙与鸟的图片。
(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同学们,课文中讲青蛙住在什么地方——(井里)。
(老师简笔画井,把黑板上贴的青蛙移置到井里)。
2、那么,小鸟从哪儿来的呢——天上飞来,落在井沿上。
师将小鸟图片放在井沿,看图理解井沿就是井边。
(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
(教师范读,生倾听)。
3、青蛙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它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4、小鸟的观点是什么?它眼中的天是什么样?“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步步设疑,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5、你认为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
(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
(以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
(扩展思维,培养学生想像能力。)。
7、下面,我们看本文题目。
“坐井观天”,现在你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井底之蛙”呀!
(最后解题,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对成语的印像。)。
四、指导朗读。
课文中青蛙与小鸟有几次对话?
教师指导。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带头饰表演。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以及好在哪些方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用“五光十色”、“热情”、“有名”等词语口头说话。
4、能对课文优美的句子进行摘抄。
5、感受老乡的热情好客。
6、能说出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葡萄沟美在哪里。
2、交际目标:利用对话和人热情相处。
3、能力目标:自己动手感悟颜色的差异性,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葡萄的特点及葡萄干的制作方法,读好长句。
教具:音响设备、纸做的葡萄、水彩笔、搭满葡萄架的挂图、各种颜色的真葡萄、新疆产的葡萄干、课件等。
教法:启发式、讨论式、表演式、游戏式、自学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咱们新疆好地方》。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十分喜爱音乐,现在让我们放松一下,先听听音乐,想一想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你可以拍手也可以随音乐做动作。(播放音乐,学生自由地做动作。)。
2、师:这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新疆)刚才同学的回答真是雅克西。谁来说说这雅克西是什么意思?(好)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学生自己做动作)。
3、师:让我们随着刚才轻盈、欢快的歌曲来学习今天的新课,雅不雅克西?(雅克西)。
4、出示课题:《葡萄沟》。
师:让我们来齐读一次吧!(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让老师想起那又大又园的葡萄。(出示葡萄)忍不住想吃上一口。(做个夸张“吃”的动作)这三个字都是要求我们掌握的字,老师相信同学们能把这三个字写得和葡萄一样美,是不是?(是)那我们就开始写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生写,师巡视)。
师:写得真不错,下面翻开书,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夸葡萄沟的,我们边听录音边用“——”把它找出来。(播放录音)。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师板书)找得可真准,让我们来读一读。(生读)。
二、新课。
(一)、教学第一段。
1、师: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我想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吗?(想)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段。(抽生读)。
2、师:读得真不错!下面由老师领着小朋友读:
葡萄沟在什么地方?葡萄沟出产什么?出产些什么水果?(如读得不好,可再读一遍)。
最喜爱的是什么?(葡萄)哪位小朋友来读出喜爱之情?(抽学生巩固读一、两次)。
3、师:读了这段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生自由地说,师相机板书)。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吧!(生齐读本段)。
4、师:让我们来夸一夸葡萄沟吧!(指黑板提示)——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二)、教学第二段。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生读)。
2、师:读得真认真!从这段中你感受到葡萄沟好在什么地方?请同桌互相说说。
——根据说的内容边读边讲解。(抽小组共同来回答。)。
如:生说: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允许同桌互相补充)师:说得可真好,能不能把这句读给大家听一听?(生读)“一个个”表示葡萄怎么样?(多),那好大家就把“葡萄”多的意思读出来好吗?(生读)。
步骤:先把说的读一读,把“一个个”“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读好。
3、师:葡萄有很多颜色,请在书上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用“——”勾出来。
师:现在用你神奇的画笔把葡萄涂上你喜爱的颜色,涂好后自己把它挂在“凉棚”上,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先涂好。
(师巡视,生自己挂,先挂上的给予加油。)。
4、师:哇!这么多颜色,真美!书上用了一个词语来形容它,谁能把它找出来?(五光十色)。
我们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葡萄这么美,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生读)。
5、师:葡萄沟里的葡萄不但很多、很美,连老乡也非常好客,大家把这句话找出来,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抽学生读)。
大家一起来读,好不好?
6、师:读得真不错,假如你是一位游客,热情的老乡会对你怎么说?看看课文的插图,闭上眼睛想一想。(想时播放轻音乐)。
生回答,师给予鼓励。
7、师:老乡这样好客,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
(三)、教学第三段。
1、师:葡萄沟真美,葡萄还有另外一种用途,可以制成……?(葡萄干)师出示葡萄干。
大家来尝尝,这葡萄干是什么样的味道?(甜)我们把它说完整,好吗?(葡萄干的味道可真甜呀!)。
想不想知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2、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读)。
4、师:现在请同学们互相说说,请加上“先、接着、再、后”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先互相说,再抽同桌起来说)。
5、师:说得真好,那么这里生产的葡萄干究竟怎么样呢?(鲜、甜)。
我们再把这句话读一读,怎样才能读出“甜”的感觉?(抽学生读,再齐读)。
6、师:读得很好,把鲜、甜的感觉都读出来了,我们再齐读本段好吗?
7、师:让我们再夸一夸葡萄沟吧!(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五、小结: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这里水果多,葡萄美,人热情,葡萄干是那么有名,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话夸一夸葡萄沟吧!最后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全文,相信你们的感受又不相同!(生齐读)。
六、抄写:
师:读得真好,葡萄沟美不美?好不好?想不想去?那好,希望你们努力学习,今后去开发建设新疆,建设我们西部。这一课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想不想记住它们?(想)那好,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抄在本子上。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随文理解和掌握“井沿大话弄错无边无际”等词语,识字“沿际”。
2、正确、流利、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研读青蛙和小鸟的第一,第二次对话,理解他们不同观点的原因。
初步学习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
教学重点:研读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前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理解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小”。
教学准备:板画水井贴图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集体背诵《识字四》。
2、导入新课《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
1、一读读通课文,把读不通顺的句子读3———5遍。
2、二读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3、三读边读边想,《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三次对话,随文识字。
(一)反馈:《坐井观天》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和()争论()。
2、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3、反馈出示课文4、5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的观点是(),小鸟的观点是()。
(二)思考:青蛙和小鸟的观点为什么截然相反呢?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这一段,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2、理解“井沿”,识字“沿”
小鸟落下的这个位置就是“井沿”,看来“井沿”就是——井边,“沿”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边”。
(教师手指桌沿)那么这是?————桌沿。
学生给“沿”组词。
3、理解“落”字在句子中的运用。
给“落”换词。
想想为什么课文没有用“停”等词呢?
(三)教师引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了解故事的起因。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了解“一百多里”有多远,读好“一百多里”。
(四)研读第二次对。
话,争论的要点。
1、理解小鸟的观点。
(1)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但是它都没有看到天的尽头,这就是课文里的哪个词?(无边无际)。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还可以说什么也无边无际?
(2)天如此无边无际,怪不得……、教师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集体读,再次回顾。
教师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想想小鸟会()地说。
评价读中感受小鸟的自信、诚恳……。
2、理解青蛙的观点。
(1)理解“大话”:“大话”是什么话?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
(2)青蛙问小鸟“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它其实想说的的是:(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3)出示两个句子读一读,感受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感受“!”和“?”的变化。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4)听了青蛙的话,你心里一定有了问题了。(预设:青蛙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想法呢?)。
(5)探究青蛙的观点的形成原因。
a、抬头看看教室的天花板,你看到了方方正正的一大片,但是再把纸卷成筒状看看天花板?你又看到了什么?)。
b、再观察一下课本插图中青蛙所处的位置,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青蛙为什么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因为青蛙的视线被厚厚的井壁挡住了……)。
(6)指名读第四自然段青蛙的话,读好“!”和“?”
3、分角色朗读第一、二次对话。
。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界闻名”、“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字、词的理解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理解课文的保障。)。
第二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造句,使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做到会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
第三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骄傲是本文的中心意图。)。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直接领悟文章主题,所以只有通过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课文在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用幻灯片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来使学生掌握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达到预设目标。)。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例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便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写作,因此,对于这种写作手法还不能轻易理解。通过让他们读课文,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来自己探索发现,一个自然段里的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写作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既实现了我的预设目标又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完全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引导。对于较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幻灯片图片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搞活课堂气氛。)。
一课时。
幻灯片。
一、提问导入。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可以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运用电教设施,利用幻灯片展现赵州桥风采。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范读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不认真听讲讲。)。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此环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设计意图: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新颖、吸引学生。)。
2、巧妙提出问题,如:赵州桥的别名一问题采用赵州桥有问题想考考大家的方式提出。
(设计意图:令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猜谜中学习的。用不同的方式将问题巧妙的提出可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枯燥感,真正实现轻松学习)。
3、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重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重视、并有利于学生牢记。)。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教导,如:第二自然段总写句的运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5、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幻灯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让学生用这对关联词说句子,使他们做到会用。)。
6、同样通过让学生读来突破对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我加以引导,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7、利用幻灯片以不同顺序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分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样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四、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知识探索。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知识面、着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六、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设计意图:综合学科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
【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认识“尖,说,春,青,蛙,夏,弯,地,就,冬”9个生字和言字旁、虫字旁和折文旁;会写“天、四、是”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了解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丽。
3:模仿课文,说说自己喜欢的季节。
一、画面渲染,激情导入。
3.引问:秋天,除了我们刚从画面上看到的景色之外,你还能看到什么?一年之中,除了秋季,还有哪些季节?(板书:春、夏、冬)真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季,去欣赏四季的美丽景色。(板书:四季)4.齐读课题。
二、自主读书,合作探究。
1.教师引学: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主识字,用圆形画出不认识的字。2.教师引导:同桌交流,如果遇到困难要相互帮助。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生字认读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卡片上的生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2)做游戏识字(摘苹果游戏)。(3)学习多音字“地”。
(4)开小火车:每个同学和每个生字打个招呼,先开小火车读,适当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4.自由读文(在读中体现层次,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同学们把生字学得这样好,相信课文读得更棒。我们先自由读一读,然后比一比谁读得最熟练、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5.合作探究,朗读课文教师:同学们,你们想把课文读得更美、更好听吗?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然后比谁读得最美。
(1)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美美地读一读。(2)(多媒体课件)启发、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3)生生、组组、师生挑战读。(4)熟读成诵。
(5)离开课本,看四季的画面,试着背一背。
三、教师指导,学生练写。
教师:同学们不但说得好,而且画得好、唱得好。有个新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就是“撇”,你看它像什么?1.认识笔画撇,指导学生书空练习。2.指导学生书写“天、四、是”。
(1)引导学生发现“天、四、是”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天”,第一横短,第二横长,最后一笔是捺,从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汇处捺出。“四”,第四笔是竖弯,不要写成竖弯钩。“是”,第二笔是横折,第五笔横从横中线上起笔。(2)学生观察字形。
(3)提醒学生在书写每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4)学生练习书写,每个字练写两遍。(5)学生互评。
四、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小朋友们可真了不起,春、夏、秋、冬四位小姐姐也向大家竖起了大拇指。大自然妈妈请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不仅要喜欢她,还要学会保护她,让她变得越来越美。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在阅读方面,学生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通过理清课文的脉络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结构,再根据表格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一个方法指导较为有效。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导入新课: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星空,我们的思绪是自由的,可以想象,可以思考,可以感慨。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巴金先生的优美散文《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一、走近作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二、写作背景1923年,19岁的巴金到了上海、南京,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
三、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朗诵。
3、预习检查摇摇欲坠半明半昧模糊霎眼。
4、找出作者三次看星星的时间地点。
时间: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地点:家乡,南京,海上。
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生:老师,我认为是四次描写,还有一次是“有一夜”。
师:(故作思考)嗯,两种意见,哪一种正确呢?
生:老师,“如今”“有一夜”都是作者在赴法国留学的邮船上看星空的情景,可以看作是一次描写。
师:有道理。那这两段内容算不算重复?
生:不重复。一个是看整个星空,一个是看巨人星座。
师:你说得很好,很善于动脑筋,这在写作上就叫“泛写”与“特写”。(边说边板书)。
五、再读课文突破重点。
(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学生边读边用勾画圈点法标示关键词句。教师巡视)。
作者“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
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注意作者特写看巨人星座的情况。“我”“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感受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感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随着作者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也在逐步加深。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心里充满着留恋,作者这时已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感受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写作者小时候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偏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经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写作者三年前望星天的感受――亲密、投机,偏重于表示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3)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写作者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惬意、信赖,偏重于表示星星的知心之情。总之,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六、练习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拟人命笔含情,追求意境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排比烘托语言氛围,使文章的节奏感强,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
1、强化学生《繁星春水》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春水》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生齐接下句: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师述:在诗人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世界。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朗诵: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生齐接下句: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生齐接下句:只容有一次相乐的应许,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己感受。
1、冰心原名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___”。
4、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5、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___朝______的诗句,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在廊下,书在膝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
8、《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见解。
9、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什么?
10、冰心是_______派的代表诗人,这些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收获。
同学们,说一说你阅读《繁星春水》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些阅读名著的方法适合你?学生自由发言。
七、深入阅读。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的思,帮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的,对人民有用的人。
2、能在语言环境中区别“居然”与“果然”“分辨”与“分辩”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复习重点段。
(1)自由读重点段,对“花生的好处很多……才知道”这句话反复诵读。
(2)说说“我”听了父亲的话,体会到要做臬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有用”和“是讲体面”的。
2、指导学习第1、3段。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2)理解词语“半亩、开辟”的意思。
(3)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读第3段。
(5)说说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3、朗读全文。
4、讨论:作者5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课文用“落花生”做题目。
5、小结。
(1)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按照父亲说的“像花生那样做人,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2)因为父亲的谈话由花生引出的的,又用花生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那样做人,所以用“落花生”作题目。
6、思考后,指名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体会。
7、指导课后练习3。
(1)读题。
(2)讨论,这样理解课文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见教学参考书)。
8、指导作业本第3题。
(1)区别“居然”与“果然”、“分辨”与“分辩”的意思。
(2)完成作业。
(这是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在学习联想和想象中抒发自己的情感)。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培养学生在阅读作家的作品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
三、教学重点。
学生将自己对星天的观察感受与作者的观察感受进行比较。(这是方法)。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四、教学难点。
作者对星天的感受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结合平时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用中外有关星天的传说或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
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每一颗星都是逝去的亡灵,他们在俯瞰着芸芸众生。也有人说,其实那些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好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天究竟是什么呢?每次谣望星空,你都回有哪些感受呢?将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作一个比较,看看有哪些异同。
(二)、引导学生品位课文:
1、全体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哪几次观看星天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句。
2、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并简述理由。
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
情感不同,观察的景也不同;景物不同,也会影响作者的感情。同样是看星星,就有几乎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情感和景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拓展讨论:
1、你可曾观看过星天?有哪些感受?
2、你知道关于宇宙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交流一下。
你知道关于星星的哪些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作业设计与布置:
1、描绘你曾观察过的星天,表述你的感受或看法。
2、课外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3、课外收集有关星星的诗歌和散文,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
4、背诵课文第三段。
繁星巴金。
星天——如母亲似朋友。
我爱月夜,但我更爱星天。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1.课前查找有关朱自清生平事迹的介绍。
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故事。
一、释题导入,质疑导学
1.出示课题,释题。匆匆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课文中讲的是什么匆匆?是怎样的匆匆?等等。
3.把课题匆匆扩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
三、品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
1.学习第1段。
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开篇三个排比句,写出了自然界一些周而复始的现象。由此,提出问题,引人深思,激发兴趣。
2.学习第2段。
读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些什么?
3.学习第3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小组讨论:
文章是怎样具体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你读懂了些什么?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谁能照样子补充上几句?
全班交流。感受时间来去匆匆。
4.学习第4段。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料展示:朱自清生平事迹以及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
思考:此时作者想到了些什么?文中的做些什么剩些什么留着些什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不能白白地浪费日子,不能白白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不能什么也没做,什么贡献也没有来说体会,谈感受。)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谈珍惜时间,珍爱生命,有所作为。)
6.同学之间交流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品读课文时,除了读懂课文内容外,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从阅读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
五、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散文。
2.把你喜欢的语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3.仿照课文写法,写写你对时间的感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前夕,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19年2月发表了他的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
朱自清有著作27种,共约190万言,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全面地收集、整理,出版了6册《朱自清全集》。
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到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单位时间的劳动量,时间一般精确到秒。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云、公、车”3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3个偏旁“八、鸟、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
1.准备好6种小动物的卡片、头饰、尾巴图。
2.学生的学案?给动物加上尾巴的图?,生字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揭题,导入新课。
今天,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比赛,想请咱们的同学参加当小裁判,你们想去吗?那么,它们要比什么呢?让老师来告诉你们(板书:比尾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中识字。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呢?先听老师读读课文。
4.你的方法很好,谁还有其他方法?
5.同学们想的办法真棒!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其他生字,同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看谁记得快?(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及时点拨,并及时指导认识新偏旁:矢、八、鸟。)。
三、指导朗读。
2.课文是怎么问的,又是怎么答的呢?谁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节?
(指名读,指导问句的朗读方法,再指名读。)?
3.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想给每一个同学的机会,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练习读一读,看看谁读得好,就请谁为大家表演。(学生练读,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和做游戏。
1.请同学们看书后生字表,有几个生字是需要我们写的?你们能读一读吗?(生读)?
(1)这三个字里都有一个笔画,也是一个新笔画:撇折。
(2)点拨学生发现书写三个字的笔顺规则是从上到下,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写好这三字的关键之处。
(3)指导书空。(师逐个指导生字,先书空,再指导书写。)。
3.我们完成了小裁判的任务,让我们和小动物说再见,回到课堂中来吧!?
五、思维拓展。
2.除了你们说的这些,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动物园中去看一看,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给同学和老师。
点评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学情分析:
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在阅读方面,学生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通过理清课文的脉络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训练重点,通过填写表格理清文章结构,再根据表格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一个方法指导较为有效。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导入新课: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引起过古今中外无数人的遐想。仰望星空,我们的思绪是自由的,可以想象,可以思考,可以感慨。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天上繁星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巴金先生的优美散文《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讲授:
一、走近作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祖籍浙江嘉兴。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的主要笔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二、写作背景1923年,19岁的巴金到了上海、南京,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
三、学习目标。
1、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2、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
3、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四、整体感知:
1、欣赏配乐朗诵。
3、预习检查摇摇欲坠半明半昧模糊霎眼。
4、找出作者三次看星星的时间地点。
时间: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
地点:家乡,南京,海上。
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
生:老师,我认为是四次描写,还有一次是“有一夜”。
师:(故作思考)嗯,两种意见,哪一种正确呢?
生:老师,“如今”“有一夜”都是作者在赴法国留学的邮船上看星空的情景,可以看作是一次描写。
师:有道理。那这两段内容算不算重复?
生:不重复。一个是看整个星空,一个是看巨人星座。
师:你说得很好,很善于动脑筋,这在写作上就叫“泛写”与“特写”。(边说边板书)。
五、再读课文突破重点。
(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学生边读边用勾画圈点法标示关键词句。教师巡视)。
作者“从前”在家乡,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星”;
而如今,作者看到的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注意作者特写看巨人星座的情况。“我”“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
“从前”,“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三年前”,“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如今”,“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感受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感受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随着作者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也在逐步加深。作者写这篇文章已离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心里充满着留恋,作者这时已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更有对祖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感受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
(1)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写作者小时候望星天的感受――甜蜜、温馨,偏重于表达对星天的依恋之情。
(2)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经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写作者三年前望星天的感受――亲密、投机,偏重于表示与星星的伙伴之情。
(3)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写作者如今在海上望星星的感受――惬意、信赖,偏重于表示星星的知心之情。总之,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六、练习修辞比喻生动形象富有情趣;拟人命笔含情,追求意境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排比烘托语言氛围,使文章的节奏感强,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1、“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象看见无数的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2、“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教师再次放映星星闪烁的夜空,设置情境)。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题
1、 用“匆匆”说一句话
2、 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
二、听录音或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
四、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或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旁写上一两句话。)
五、交流
六、有感情地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采取各种方法朗读,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
七、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一、重点研读第三节
1、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 、读具体描写时间匆匆的语句
3、 让学生仿写
4、 交流,写的好的,让学生记录下来
二、课外推荐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自读
三、激发兴趣,为问配画
1 、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被拍成mtv,请大家欣赏。
2、 放录象
3 、再读课文,感悟散文已经,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4、 小组合作,构思图画,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
如生(甲)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丰收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清清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5 、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交流惜时的句子
五、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树立热爱大自然的理想,学会观察大自然。
3、学习文章通过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步骤:
重点: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联想和想像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人说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你的心情怎样?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我们先看一组关于星空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
(教师播放图片)。
(生思考、讨论交流、举手发言)。
师:同学们的想像太丰富了,懂的也很多。你们知道吗?著名作家巴金也是一个特别喜欢看繁星的人,有他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家一定想知道他的感受与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吧?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巴金先生去看繁星,并听听他的感受。
二、检查预习。
1、走进巴金:
(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巴金,教师作适当补充。)。
家协会副主席、主席,《收获》主编。
2、给加点字注音:
半明半昧霎眼()模糊()。
纳凉()摇摇欲坠()静寂()。
(注意加点字字形:繁星密密麻麻萤火虫梦幻)。
三、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朗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对每句话来说,又要初步明确所用语气语调,是用上扬调、平直调、曲折调、下抑调中的哪一种来表情达意,在一句话中,还要确定变音及重音的读法。
(以第一段为例,教师范读。)。
2、配乐朗读。
配舒缓的《小夜曲》,每生读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后谈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让学生尽情朗读,以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对朗读有特点的每一处地方都给予肯定,以激励学生。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1、搜集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匆匆》flash字幕朗读作品,课文重点句子的课件。
一、名言欣赏,激趣引入
指名背诵课前搜集的惜时的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师:是啊!时间转眼就流逝了,尽管人们知晓了时间的可贵,可是却无法挽回已逝去的时日了。80年前的一位年轻人也和我们有同样的感觉,这个人就是朱自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匆匆》。(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
播放《匆匆》朗读作品,学生欣赏完后回答,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要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文,纠正字音和断句不准的地方。
4、自学生字新词,检查学生对下列词语的理解:确乎、涔涔、头脑胀痛、潸潸、凝然、徘徊。
5、练习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要反复读几遍。
6、练习把课文读熟,指名读给大家听。
7、你对课题怎么理解的?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四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三、自主感悟,初步理解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如轮读、范读、小组读、默读等)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时光特点的词语。
2、画出感悟深的句子,在能读懂的句子旁边写写批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读书记号。
3、小组之间交流一下读书体会,讨论讨论不懂的问题。
4、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并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能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幸福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1、把课文读正确,了解读课文时还不太理解的词语。
3、了解巴金先生的生平,他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
2.谁能把课题写出来?(指名写,写时强调该字笔画较多,要写紧凑)写得怎样?(简单评价)。
3、理解课题:“繁”是什么意思?(多)繁星呢?(许多的星星、数不清的星)。
4、简介背景:课文是谁写的?1927年的中国还很落后,一群有理想的热血青年,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相约去海外求学,其中就有巴金先生,在乘船去法国巴黎的旅途中,他写下了许多游记,《繁星》就是其中一篇。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导读:文中写了巴金先生几次看星,分别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预习中你是不是把这些内容都找出来了?请同学们来交流你们的预习成果。
2、指名学生说。
3、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这篇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还有别的分法吗?(提示:这是一篇游记,游记就是写在旅游的途中,今天我到哪儿了,看到什么玩了些什么?但这篇游记有些不太一样,谁看出来了?前两次并不是在他这次旅游途过过程中的事,而是--回忆。所以这篇文章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写回忆,一部分写现在)。
三、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看星的感受。
1、直奔重点段,了解作者的感受:这三段中,大家觉得哪一段写得最好?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今在海上,是怎样的情景勾起了巴金先生对以往看星的回忆?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三段,一边读一边划,用横线划出巴金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的,用括号圈出他看到这样的星心中的感受是什么?并把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标上小黑点,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按提示自学第三自然段。
3、集体交流反馈: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1)这段话由几句话组成,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指名读每一句,概括一下,第一句中的星是怎样的星?(理解“半明半昧”板书昧,问:昧是什么意思?半明半昧呢?这半明半昧的星是怎样装点在天空中的?理解“悬”)。
(2)再来看第二句,指名读,概括一下,这句中的星又是怎样的?(理解“摇摇欲坠”板书,问:坠是什么意思?欲是什么意思?整个词的意思就是--摇摇晃晃地快要掉下来)。
(3)第三句,指名读,概括讲这时的星星是什么样子的?(像是萤火虫在我周围飞舞,出示:飞舞)。
(4)指板书,联系“悬-摇摇欲坠-飞舞”你们看,星星在作者眼里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近,提问:星星为什么会跑到他的身边来飞舞?作者觉得星星像是萤火虫一样在身边飞舞,觉得和星星在一起,是星星从天上飞下来了,来到他身边,还是作者飞上天去了,来到群星中间?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星空里了,已经陶醉于星空之中了,他的身体上去了吗?不,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上去了,他随着他的情感,随着他的想象来到了群星之间,陶醉其中,来,把这种情感读出来:读哪一句就要想象哪一句的内容,脑子中要出现与作者描写相同的情景。指两名学生读,齐读。
(1)指名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2)提问: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几点感受?指名回答。
a.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体会柔和、静寂、梦幻的不同感觉,指导朗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了他总的感受的?(触觉、听觉、幻觉)他把这几种感觉排列在一块儿写,突出表达了他此时内心总的感受,这样排在一起的写法,能给人带来丰富的内心体验,我们也来像这样写一写)仿写句子。(1我校的学生是……的,……的,……的。2上海这座城市是……的,……的,……的。)。
5.与前两次比较看到的星星有何不同。
(1)这是作者如今在海上的舱面上所看到的星以及他看到星时内心的感受,那么他之前在家乡和在南京看到的星是什么样子,内心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和第二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作者看到的星星的样子,用括号圈出看到这样的星时内心的感受,把关键的词语标上小黑点。
(2)交流反馈:以前在家乡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密密麻麻)三年前在南京呢?(星群密布)它们有区别吗?(密密麻麻是满天的星星,看起来没有秩序,星群密布虽然还是满天的星星,没有改变,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把它们看成一群一群,一组一组的呢?为什么他会组合这些星星了?看书回答。
(3)他认识了许多星星,再看看星星就不是密密麻麻的一片了,看,这几颗星组成了(师画北斗七星)……现在,他能把星星组合起来了,这时候就是他说的……星群密布。
(4)那么,前两次看到“密密麻麻”、“星群密布”的星空时,他分别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名学生回答。(一是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一是仿佛在和朋友谈话。)相机出示三次的感受,这三次感受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它们是一样的吗?(提示: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看到同一景物时,他的感受会是一样的吗?)。
(5)学生自主感悟后,与周围的学生交流交流。
(6)集体交流反馈。
四、根据课文线索归纳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一一展开的,这三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看到的星,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就是这篇文章的线索,请你根据这线索,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指两名学生归纳)。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也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去观察星空,让星星和你作伴,让自己的想象插上翅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把自己的奇妙想象写下来。
1.强化学生《繁星春水》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二、背小诗,知作者。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春水》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生齐接下句: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师述:在诗人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世界。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朗诵: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生齐接下句: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生齐接下句:只容有一次相乐的应许,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三、选小诗,赠亲友。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四、写小诗,诉真情。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己感受。
五、中考链接:
1.冰心原名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___”。
4.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5.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___朝______的诗句,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在廊下,书在膝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
8.《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见解。
9.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什么?
10.冰心是_______派的代表诗人,这些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收获。
同学们,说一说你阅读《繁星春水》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些阅读名著的方法适合你?学生自由发言。
七、深入阅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17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