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是学生探究性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锻炼,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1、问题的提出。
社会进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扩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空间,同时,也对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提高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11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并再次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目标,并对培养模式与论文质量做出明确要求。
农业硕士是与特定的职业背景相联系、与相应学科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新的学位类型,与学术型学位重点培养理论科研型人才相比较,它主要培养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培养指向上,它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强调在专业理论指导下,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因此又和学术型学位有着一定的区别,是“农科”的mba[1].
学位论文是课程知识与研究能力以及领悟创新能力的体现,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完成更多的贯穿于学位论文的创作之中,而论文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文字说明材料,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以及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具有定位作用,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的起点。作好开题报告有助于研究生进一步厘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以便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做好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非常重要。
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作与学习矛盾突出,在校学习时间短,理论水平薄弱,与导师沟通不方便,致使学生在撰写开题报告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选题对社会急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选题研究的前沿了解不充分,文献综述不完整;对研究内容缺乏足够的实际调研,对其实践发展和应用性缺乏足够的了解;论文的论证缺乏逻辑性等,从而影响了开题报告质量。
2、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该文对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申请并参加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论文答辩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91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专家评定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其中,“优秀”占总人数的22%,“合格”占总人数的73%,“不合格”占总人数的5%.该文应用stata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寻求影响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得出,导师指导力度、选题与学生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学生年龄等影响因子与开题报告质量相关度高,对开题报告质量影响大,是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研究方便,分别对上述影响因子进行定义:
(1)导师指导次数:导师指导次数在10次以上,取值为3;导师指导次数在1~10次,取值为2;导师未曾指导过,取值为1.
(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科技人员、教师与农技推广人员,取值为3;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行政管理人员,取值为2;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企业,取值为1;学生工作岗位性质为其他,取值为0.
(3)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非常一致,取值为3;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基本一致,取值为2;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不一致,取值为1.
(4)研究是否有经费支持:研究有经费支持,取值为3;研究无经费支持,取值为2.
(5)学生职务与职称:职务或职称为科员或初级,取值为3;职务或职称为科级或中级,取值为2;职务或职称为县处级及以上或高级,取值为1.
(6)学生年龄:年龄在22~30岁,取值为3;年龄在31~45岁,取值为2;年龄在46岁及以上,取值为1.
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导师指导、工作岗位、是否有经费支持、选题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一致性、职务或职称、学生年龄,相关系数分别为:97.73%、91.73%、89.85%、88.29%、77.66%、47.99%.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开题报告质量的主要因子以及相互关系为:
(1)与导师指导存在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与导师沟通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好;与导师沟通不充分或未沟通,开题报告存在问题较多。
(2)与学生工作岗位性质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如果从事科研与学术研究等相关工作,其开题报告质量就高;如果从事与科研或学术研究等相关不大甚至无关的工作,其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相对较多。
(3)与选题是否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一致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开题报告质量越高。选题与学生实际工作不太一致或不一致,开题报告存在的问题较多。论文题目与工作内容有关的开题报告质量等级数量是论文选题与工作内容无关的1.865倍[2].
(4)与研究有无经费支持存在正相关关系。选题有经费支持,试验可以顺利的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选题无经费支持,开展试验缺少经费,甚至无法进行试验研究,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存在问题较多。
(5)与学生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呈正相关关系。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低,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技术职称或职务越高,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6)与学生年龄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越年轻,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年龄越大,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低。
通过相关系数与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开题报告质量与跟导师沟通是否充分,选题与所从事工作岗位与实际工作需要是否一致,论文有无经费支持,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及年龄等影响因子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其中导师指导对开题报告质量有着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关系,导师指导越充分开题报告质量越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最主要和最关键影响因子;选题与工作岗位及实际工作需要越一致,论文研究的现实诉求就越强,研究中需要的数据资料等素材也丰富易得,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容源泉;技术职称或行政职务越低,学生求学动力越高,要求提高研究能力与获得学位的需求也越强,开题报告质量一般较高,这是写好开题报告的内在驱动力;选题有经费支持,开展试验或调研工作相对较容易开展,开题报告质量相对较高,这是保证开题报告质量的基础与条件。但由于不同因子在开题报告质量中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统计中各因子的显著性也不尽相同。
3、提高开题报告质量的对策建议。
3.1强化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由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工学矛盾突出,时间与精力投入不足,再加之导师工作繁忙,与学生沟通不及时等问题,致使开题报告存在很多问题。俗语说“名师出高徒”,但对于非全日制农业硕士来说是“严师更出高徒”.因此,建议加强导师指导,突出导师任职责任,实行开题报告写作过程的.关键环节质量把控措施管理。在此过程中,导师与学生在每个关键环节面对面沟通与讨论,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把开题报告写作的整个过程规定为一个有严格研究程序、使用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并将此过程分解成各个关键环节来分步指导,具体任务一环紧扣一环,质量要求一步紧跟一步。关键环节可设为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案的讨论、论文提纲的讨论、初稿的讨论和完善。
3.1.1确定选题和研究方案。首先,导师应研讨学生的工作背景与学习背景,指导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其选题是否可行,帮助学生确定论文选题。确定选题后,应要求学生把选题的意义和目的、研究前沿、做此项研究的方法与途径都确定清楚,并且必须要求学生做好文献综述。其次,指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论学习与研究方法训练。导师有责任要求和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这一点很重要。
3.1.2确定论文提纲。在确定选题与研究方案后,导师应与学生再作充分步沟通,拟定出一个初步的提纲,使论文结构基本合理,同时初步讨论确定研究的工作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以及分析判断预定的研究结论,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主要是给指导委员会阐明你的硕士论文将要写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写和如何写的问题。这里有几个方面:
第一,你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现在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你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目前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所以,你的硕士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如何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哟。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大致可以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1、前言
简单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背景、本研究的问题的意义以及一些核心概念界定。
2、文献综述
应该是报告的重点。要将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都给予综述。一般可以采用由宽到窄的综述方法。就是逐渐focusdown到你的问题上去。基本的格式是:主要观点综述归纳起来予以介绍之后加以评述,说明有那些研究上的不足和空白点。有了这些不足和空白点就可以提出你的问题了。你的研究就是要解决这其中的某个空白点和不足的。所以,文献综述的最后应当是你的研究问题。
3、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4、大致的提纲构想
最后,可以在你的报告里简单提出一个论文提纲来就可以了。如果这个提纲你没有办法做,你可以介绍一下你已经有的研究准备和前期研究成果,以及今后的大致时间安排。这样,你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就基本可以给别人说清楚你的学位论文要做什么事情了。另外,在做文献综述的最常犯的错误有:
1)不能做到narrowdown。文献综述要从大处着手,但最后要focus到你的研究问题上去。所以是一个narrowdown的过程。而常见的不正确的文献综述方法就是把有关领域泛泛地进行综述。
2)只有列举没有综述。文献综述要对相关研究进行整合。
3)过多主观评论。文献综述是客观介绍跟你的研究问题相关的研究现状,所以应该客观地展示。主观评论可以专门放在“已有研究的不足”里进行表述。
据学术堂了解,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在教研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众多硕士们虽然接受了研究方法的培训,有不少与开题报告相关的知识,但是真正能做好开题报告的硕士生没有几个。开题报告不仅要显示研究者所要研究的问题,还要揭示这些问题得以提出的依据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因此,撰写开题报告就不能满足于将开题报告诸表格逐一填满,而是要研究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其内在的逻辑路线去表达。
首先,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其次,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理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等。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交代清楚目的,切忌长篇大论和交代不清。
一、论文课题名称名称要准确、规范,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三、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研究的目的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六、论文的大致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七、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硕士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虽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大部分硕士生都不太重视这一环节,认为只要把毕业论文写好就可以了。但是论文开题报告是包含论文提纲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是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不论是硕士生还是本科生,都应认真以待。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1)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2)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1)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3)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先从某一行业出发,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然后,逐步扩展,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所以,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xx.07-xx.09:完成论文开题。
xx.09-xx.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xx.11-xx.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xx.01-xx.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xx.03-xx.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xx.04-xx.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根据我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现就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和开题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我校法律硕士研究生在全部课程结束后,由导师指导,在阅读文献和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拟撰写学位论文的题目向有关导师组作出的选题性论证报告。
开题报告是法律硕士研究生教学与学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发挥导师和导师组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作用,确保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步骤;也是所有法律硕士研究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的必需程序。
法律硕士研究生未经开题报告或者开题报告未获通过,则不能进入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亦即不能获取学位证书。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开题报告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拟写的论文类型(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具体设计。
开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的新见解;
3、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
4、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5、论文进度安排、操作方式;
6、需要特别向导师组请教的问题。
开题报告应以书面(打印)方式向导师和导师组提供,字数不少于2000字。
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末进行。开题由导师组组长主持,全体导师组成员和有关研究生参加。
开题程序为:(1)开题人汇报自己的选题情况,重点介绍论文题目、选题意义、论文结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2)导师组对选题及论证提出问题和意见;(3)指导教师发表意见。开题报告会应有记录。
四、开题报告的审核。
通过以上程序,如果导师组半数以上成员认为选题适当、设计可行,应当通过开题报告;如果认为开题报告存在不足,有可能影响论文写作的,经导师组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后,可以通过开题报告;如果认为选题不当或者存在其他致命缺陷,难以一时解决的,则不能通过开题报告。
由于研究生本人的原因致使开题报告未能如期进行或者未获通过者,可在一个月内再进行一次开题。如果再次开题仍未获通过,则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以结业处理。
开题报告通过后,由开题人填写《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在导师签字后,报法律硕士办公室存档。
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办公室。
2014年5月22日。
设计计划学是1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1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1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2.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1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1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1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1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1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1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1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1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1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1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1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1个学科到另1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1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1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1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1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1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3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1。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1.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2.设计有序。
1.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4.stepto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1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108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3.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2。参考书目(仅列210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成都:天地出版社,,10。
10.《企划训练入门》/[日]悴田进1著;李幸纹译—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9。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9。
本文具有1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1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1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1个学科到另1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1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1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1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1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1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3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53.《现代策划学》/[美]苏珊著;—北京:中共党校出版社,2019,1。
5.《策划学全书》/胡屹编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6。
14.《丰田方式》/[日]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9。
12.《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9,1。
22.《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李乐山著—待补。
19.《速成读本:设计》/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3联书店,2019,2.
2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煦炀编著—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9,6。
21.《大系统思维论》/王营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
25.《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等编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26.《物生物》/[意]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27.《最新日本广告实务》/王润泽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8.《市场调查手册》/中华征信所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1。
40.《品牌的建立》/钱竹主编—北京: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19,9。
29.《游戏的人》/[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5重印)。
32.《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
论文题目:
学号:
姓名:
申请学位:
所在学院:
学科专业:
指导教师:
报告时间:
1、中国是个绚丽多彩的诗歌国度,传统的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她蕴涵了东方文化的真谛,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我国自古就有良好的诗教文化,历来都将古诗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让学生从小接受古诗文的熏陶,在咀嚼英华的过程中传承中国几千年深厚文化。1999以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尤其是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各级各类语文教材都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2019年新课程改革开始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古诗文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承载了中国几千年深厚的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并研究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捍卫母语教育民族尊严,引导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有效措施。所以研究如何全面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持续发展和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创新都具有重大价值。
2、以民族化为特色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也十分注重引领学生在古诗文的殿堂中寻珍探宝。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已在江苏乃至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很多学校都把它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平台,参与新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家长等也对其都作出较高评价,认为它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的选编及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3、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选编尚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古。
诗词。
脱离学生生活,无法引起共鸣;一些古诗词并非名家经典,典范意义不强;《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但推荐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与课文中的古诗文有很多都相同,故无法达到160篇的背诵要求;儿童题材的古诗文数量欠缺;选编的古诗文书上缺乏必要的注释,造成学生预习的难度;六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选编一篇浅易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言文。同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普遍忽视了诗词教学,小学古诗文教学现状存在不少问题和弊端:教师教学观念保守,教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古诗文教学长期低效无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学习和继承。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此,既要对目前的古诗文选编进行革新:体例要更多样,内容要更丰富,朝代要更有代表性,选择更经典更权威的古诗文,同时必须要对目前古诗文的评价形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另外,教师更要探索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学生也应培养古诗文欣赏兴趣,学习探寻古诗文美感。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重点内容。
4.对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也是语文教育理论界与学校的热门话题。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多元的世界文化也有走向一体化的趋势,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接触越来越多,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日益突出,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学校有义务有责任要教育孩子珍惜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借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学校有了自己一定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研发古诗文校本课程,激发了学校和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争先做教材的开拓者和课程的开发者,各地各校相继刮起了“。
国学。
风”。《。
弟子规。
》、《孝经》、《颜氏家训》、《道德经选》等各种经典古文古诗篇目被列为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推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传承国学经典,做有根的人”的号召越发振聋发聩,国学热持续升温的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有序、有度、有效地开发古诗文教学资源,作为教材,应该发挥它的引领作用,教材中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研究显然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对苏教版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研究,近年来也是语文教育理论界与学校的热门话题,从笔者手上已掌握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简单整理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尚未发现关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方面的系统理论研究的专著,对古诗文的分析散见于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教材、教学的书中,如黄光硕的《语文教材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黄显华,翟秉坤的《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增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版);王荣生,李海林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谢锡金的《中国语文课程、教材及教法:面向有特殊需要的学童(香港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等。
2.针对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系统进行研究的学位论文笔者搜索到的有七篇,其中大多以分析初高中教材中的古诗文鉴赏的居多,对于小学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研究,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的赵淑华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淄博师专学报2019年第1期p15)中从教材的角度提出: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与古词、儿歌与儿童诗。从现行小学语文版本诗歌的选择状况来看,经典的古诗词居于首位,诗歌的学习几乎成了古典诗词的学习,他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在文体选择上,理应考虑到它的复杂性,体现对儿童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世界的关怀。亦有3篇学位论文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史玲玲的《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第8期)、东北师范大学李英娟的《课改前后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比较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第3期)、河北师范大学宁冬梅的《小学语文教材演进态势说要》河北师大硕士论文,2019年第9期)等。但在这些论文中只是零星分析了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一些原则、理念、标准等,尚未进行展开论述。
3.在对于古诗文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法的零碎研究中,其中也不乏真知卓见。
福建屏南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周永文在《“定篇”化:古诗文教材教学的基本取向》中认为:从语文课程内容、目前尚不完备的教材编撰体系、错位的教学取向的角度,把古诗文教材认定为“定篇”是有重要积极意义的,也是明智之举。把古诗文教材作为“定篇”,采用“教课文”的教学取向,主要承担培育“文学、文化素养”的任务,就可以和其他课文的教学取向明显区分开来,有利于广大教师正确把握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达成。这样,“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里才有特定的所指才不会被随意捏弄和排挤,学生初步的“文学、文化素养”的达成才不会落空。教材“定篇”化的处理,有利于教师把“教课文”的工夫做足。
散文。
的选材、手法、结构等等,但是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有一种教材意识!
重庆教育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的任运昌在《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z3期p14)中认为,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内容,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但具体的教学方法最好要回归传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既指出了诗的教化功能,又道出了古诗文教学的过程方法与模式。“兴”指的是创设情境;“观”是观察体认;“群”是群体交流“;怨”是得体表达。古诗文教学若能沿着先贤指引的路径去创造,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精彩。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黄春雷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以诗解诗”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东北师范大学2019第5期)中认为:我们所固守的古诗教学模式,却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必须为小学古诗教学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我国学者和一线教师在小学古诗教学上做出了许多实践与探索,他们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对古诗学习有相当的作用,值得教学新手学习和借鉴,但是他们的研究与实践较为零散,没有系统。因此,笔者选择了“小学古诗教学‘以诗解诗’教学方法”进行实践与研究。用“以诗解诗”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令学生在“厚积”的基础上“薄发”,使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培养小学生的感悟与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爱国情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古诗教学的“以诗解诗”教学体现了教师课程理解能力与资源开发的能力,更能促进古诗文教学的开放性与有效性,理应受到更多语文教师的重视.
纵观以上研究,其以零碎研究居多,大多是对当前形式下古诗文教学中出现的创新点或问题进行研究,即大多关注教材处理、教学基本技能等实践活动并提出具体对策,对于语文课程标准和一些相关理论指导下教材古诗文的选编和教学却缺乏系统的阐释研究。但上面的研究资料也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笔者意在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及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编写、使用、教学等有所启示。
(一)研究目标。
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接受美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视角,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及教学进行梳理,结合小学古诗文教学、小学生古诗文学习现状探究新形式下小学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逐步完善。让古诗文这一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更好地发挥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研究内容及论文提纲。
前言。
1.研究缘起。
2.研究现状。
3.研究方法。
第一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呈现方式及其局限。
第一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选编概述。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原则。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现状。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特点。
第二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呈现方式及其局限。
一、古诗文精读篇目呈现方式及其局限。
二、“读读背背”中的古诗文呈现方式及其局限。
三、“文包诗”这一呈现方式及其局限。
第二章乘之愈往,识之愈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其突破。
第一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呈现方式下的教学现状及困境。
一、古诗文精读篇目的教学现状及困境。
二、“读读背背”中的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困境。
三、“文包诗”的教学现状及困境。
第二节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呈现方式缺失下的教学突破。
一、古诗文教学单元重组的教学实践。
二、教材意识下的古诗文教学实践。
三、小学古诗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第三章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及教学革新方向。
第一节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革新的方向。
一、古诗文选编原则的革新。
(一)古诗文体例---多样性。
(二)古诗文内容----针对性。
(三)古诗文朝代----代表性。
二、古诗文课后练习的革新。
三、古诗文推荐篇目的革新。
第二节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革新的方向。
一、古诗文课堂教学的引领性研究。
二、古诗文教学理念的有效性革新。
三、古诗文阅读兴趣的多元性培育。
四、古诗文评价方式的革命性优化。
参考文献。
后记。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苏教版小学语文入选古诗文进行梳理分类,探究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的特点及局限。
2.总结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呈现方式及教学策略的成功的经验,努力完善现有小学古诗文教学模式、方法。
3.在前人经验总结和教学实践研究成果基础上,初步探讨小学古诗文选编与教学革新的原因及方向,并粗浅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一)研究方法、研究手段。
笔者将在继承前人的经验总结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方法,重点在实践方面总结出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选编及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期待方向,本论文将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小学古诗文教学方面的书籍、论文和网络资料,进行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提炼出自己的观念。
2、比较分析法。对不同年级的古诗文选编进行分析比较,对苏教版教材中古诗文不同的呈现方式、教学策略进行比较分析,重点在于研究古诗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3、调查研究法。对部分小学教师和小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古诗文教与学的一些看法,辅助本课题的研究和总结。
4、经验总结法。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对自己和本校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二)可行性研究。
1.文献资料法等相关资料准备充分,可以借鉴历年相关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的成果。
2.课题设计力求科学、合理、规范。设计前查阅许多有关古诗文选编的资料,充分考虑了其研究价值。
3.笔者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
4.导师学识渊博,在语文教学研究上造诣深厚,并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了悉心指导。
针对目前广大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小学教材古诗文选编及教学尚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研究,本论文将立足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从接受美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视角梳理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的选编及教学,探讨目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希望这一研究思路能对目前的古诗文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论文工作量:
论文字数约为三万字,拟用一年半时间完成。
(二)年度研究计划:
1.2019年2月——2019年8月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初步定题。
2.2019年9月——2019年11月整理资料,论文开题。
3.2019年11月——2019年4月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材料。
4.2019年5月——2019年10月完成论文初稿。
5.2019年11月——2019年2月征求导师意见,修改论文。
6.2019年4月提交论文,准备答辩。
(三)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在调查研究和写作中,涉及资料较多,内容较繁复,同时在完成个人日常教学工作和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时间分配上会产生矛盾。加上自身阅历和能力所限,在对于有关问题的剖析深度和把握力度上会显得力不从心。在具体实践上也会遇到种种困难。笔者会力求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大量阅读,及时向导师请教,以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1.通过购买、借阅、上网等途径,收集和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
2.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的阅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启示。
3.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
4.笔者目前是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分管语文教学,这两年一直带领语文团队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研究,上学期,语文教研组对教材中的文包诗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探讨了文包诗教学的模式。
5.论文框架已基本形成。
(一)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1.《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依据。
2.目前有关小学古诗教学研究的论著及有关论文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3.笔者多年工作在小学语文第一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当前一大批语文特级教师和名师的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比较深入,从而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来源。
(二)尚缺少的研究条件。
1.调查访谈的具体实施还有待于与调查研究对象进行沟通,获得理解和支持。
2.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提炼的能力比较薄弱,尤其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研究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阶段。
3.本课题的研究难以在短期内见成效,对现有小学语文的古诗文教材、教学方法等弊端还无力革新。
4.笔者一直从事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对中高年级语文教材相对熟悉,对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有较多的研究,但对于低年段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尚缺乏实际教学经验。
(三)拟解决的途径。
1.积极与导师取得联系,在导师的指点下,不断修正自己的研究思路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充分利用各种交流机会,积极接受相关专家及当代小学语文教改先行者的理念熏陶。
3.积极和同行切磋,在头脑风暴中获取摆脱研究困境的灵感。
4.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争取校领导和同行们的支持。
。
医药行业素有朝阳产业的美誉,药学类硕士研究生一直供不应求,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药学相关专业。
据《中国药学年鉴》20xx年卷统计,全国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达到了173个,专业点600个。由于大规模连年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金融危机冲击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就业率也出现了滑坡。面对现实,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更应重视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为此,笔者对沈阳药科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的择业观进行了调查,探析学生就业心态,找出问题所在,探讨引导对策,以增强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42人,总回收率为93%。
一、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调查显示,有27.9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35.48%认为有点严峻,32.26%认为一般,即超过六成的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已有认识,也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较为乐观。基于这种认识,60.22%毕业生选择就业,20.43%选择考博,其余则分别选择创业、出国等。考博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硕士生躲避就业压力的途径,应给予正确引导。
二、对职业的期望大部分硕士毕业生还是期望能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单位(分别为30.1%和33.33%),但随着观念的转变,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开拓自己的事业。整体说来时代的独生子女特点仍然存在,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求稳有余,开创性不足。有关地域的选择,则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地区(40.86%)及东南部沿海地区(31.18%),仅有极少部分同学愿意到小城镇和国家需要的边远地区及农村去。
随着经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面开展,小城市、中西部等边远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研究生就业却并未与这一需求相适应,就业地域不均衡性十分严重,是目前及今后应该需要引导和教育的地方。
在薪资问题上,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可以拿到4000元以上的薪资,仅有少数人接受薪资低于3000元。同时,接近一半的人希望2年后单位就能给自己加薪,接受4年以后加薪的人仅占6.45%。在调查中,有一半人表示当意向的单位给不到其所期望的薪酬时会放弃该单位(34.41%)或推迟签约(16.13%);另外,有45.16%的人表示,如果超出期望时间,职位或薪酬仍未获提高时会选择跳槽。上述结果显示,目前硕士研究生对职位报酬的期望值较高,但自身稳定性却较差,存在浮躁心理,对待工作不够踏实肯干,缺乏做科研的吃苦精神,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
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单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机会上,将近七成的人将这两点视为首要条件,其次是企业发展前景,而对企业文化理念和员工培训等普遍不太在意。表面上看关注工作地域的人较少,但实际上高薪酬的单位一般都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年龄偏大,毕业生们在就业时显现出来的功利性也有所增加,具体表现在过分关注短期收益,急于收回教育投资成本,忽视长期累积等方面。
通过调查,大部分人都认为所学专业及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决定着面试的成败,政治面貌、导师名气和成绩好坏对就业也有一定影响。这与药学类院校专业性强的特点相吻合,也表明毕业生对各单位的用人标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四、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需求就业信息毕业生的求职途径主要还是依赖于校园招聘会(75.27%),不过,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强,求职途径也较本科生广泛,包括求助于亲戚朋友、自行上人才网站应聘等。从需求信息来看,毕业生主要希望得到更多的单位信息(58.06%)和应聘技巧指导(50.54%),也有部分人希望有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和专业出路的指导。
五、学业规划状况及对行业关注度有41.94%的毕业生表示对研究生生涯做过规划,更多的'人(47.31%)则表示未做过规划,另有11.8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在就读研究生时期,34.41%的人经常关注药品行业的动态,54.84%的人偶尔关注,1o.75%则从未关注。医药行业的兴衰成败客观上影响着药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因此,药学类毕业生首先应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及其所处的环境做好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并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做相应规划。而问卷调查中的统计数字不容乐观,药学类学生对医药行业事业的淡漠值得我们深思。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药学类研究生近年来的就业率滑坡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客观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其自身存在问题所导致的。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必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时刻牢记只有胸怀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讲解,树立服务意识,在研究生人学初始就应该帮助其设定人生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在学期间的研究生们应尽可能广泛地涉猎相关学科,时刻关注医药行业的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国家的医药行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进而才能为毕业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房地产行业,尤其是居住房问题,因为住房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发展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与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关系,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因此,上至国家,地方政府,下至居民,百姓都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动向,时刻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极大地牵动着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调控措施,以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1998年后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消费开始有效启动,房地产行业已经蓬勃发展起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在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1998-20xx年这十年间,房地产行业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幅度,但由于20xx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增长的幅度大为减弱。在经过20xx年一年的调整后,房地产行业又呈现了比较好的景象,可是最近一向报道显示北京市由于房价过高,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由于买不起房子而纷纷离开,我们知道北京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离开势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上海亦是如此。因此,有效控制房价,保证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拟合优度的方法研究上海房地产价格的分布形态;利用经讳度坐标画出房地产价格等值线,从而结合距离、商圈等信息研究房地产价格的空间分布特点;以收益还原法为基础,将野口悠纪雄在土地上的模型运用到房地产交易的整个过程,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把市场供需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也考虑到模型中去。采用因子分析对供需指标进行处理,进而计算出泡沫程度。这些都旨在为政府有效控制房价提供建议,使房地产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1.2 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分为两部分,对房地产价格分布和近几年发展走势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和特点;进一步地,根据上海房地产市场的特点,把野口悠纪雄的地价泡沫模型应用于房地产市场,建立了符合上海特点的地价泡沫模型,从而计算出泡沫度。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实现为有效控制房价的目的。
1. 2. 2 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本论文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实证分析的过程中主要用到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对上海房价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分析时,利用经综度坐标计算出房价距离中心地带的距离,从而分析距离市中心远近对房价的影响,并且结合商业圈对其价格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在研究上海房地产市场走势时,通过研究1994年-20xx年住宅投资额、住房销售面积、存量房交易情况和住宅交易价格等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而分析未来房价的走势时也用到了定性分析的方法。
(2)定量分析的方法。在研究房地产价格分布时,用到了幂率拟合和拟合优度检验;
在研究房地产泡沫度时,通过建立房地产泡沫模型,从量化的角度来分析土地价格、人口增长率、建筑成本、cpi增长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等指标对于房价的波动影响,这些都用到了定量分析的方法。
1.3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如下创新点:
(1)本文的数据是一手的材料。本文的上海市房地产数据都来自各大房地产网站(安居客,搜房网等)的挂牌交易价格,其数据为自20xx年5月开始到20xx年7月截止的时间点数据。
(2)提出了我国房地产价格的一种新的分布形式。关于房价的幕律分布一般国外研究的比较多,国内来说相对较少,而且相对来说国外的房价大都很好的服从这一分布;本文把此种方法应用与中国房地产市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上海,并研究各个区的房价是否也服从这一分布形态。
(3)本文把野口悠纪雄的地价泡沫模型应用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并根据上海市房地产的特点,提出了房地产泡沫模型。我们根据房地产的建造成本、人工成本等加之合理的收益来确定房地产的基础价格,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房价提供参考,并根据实际价格与理论价格的差从而计算泡沫程度。
1.4论文结构
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的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与论文研究相关的背景,研究房地产市场的目的和本文中研究房地产市场时用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也指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以便以后进一步研究时明确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哪些内容需要改善。在本章节的最后介绍了本文撰写的大致框架结构。
第二章,与本文相关的理论和研究综述。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介绍了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研究房地产价格分布时用到了幂律分布的概念,幕律分布参数值的估计方法及其如何对其进行检验;在研究房价的空间分布时用到了一些空间经济学的知识;在研究房地产泡沫时涉及到了房地产泡沫的概念和相关检验房地产泡沫的方法,包括统计检验法,理论价格法和指标指示法。
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开始进入了实证研究部分。
第三章,对上海市房地产价格的分布进行实证研究。对上海市20xx年7月的房价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上海的房价经检验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在某一个跳跃点之上服从幂律分布并且求出了幕律指数;我们再进一步对各个区的房价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各个区的房价也大致服从幂律分布,这也与我们的设想相一致,进一步的我们对上海市20xx年5月的房价和20xx年7月的房价进行比较,发现20xx年各个区的均价均低于20xx年的水平,说明政府对房价的调控一直没有松解,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还研究了房价的空间分布特点,大致表现为以市中心向外环房价依次降低的特点,并结合商业圈对各个区的房价进行分析。
第四章,上海房价的发展走势。因为本文主要分析房地产市场中的住宅价格,因此本部分分析了近几年上海市住宅投资在总投资比重,上海市住宅梭工面积和销售面积以及上海市房价。分析发现自1994年-20xx年上海市住宅投资额在总投资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94年-20xx年的住宅梭工面积和销售面积不断增加,自20xx年后有所下降,近几年上海的房价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第五章,上海房地产泡沫模型和实证分析。本部分把野口悠纪雄的地价泡沫模型应用到房地产市场,并结合上海的房地产市场特点,提出了房地产泡沫模型。以居住房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量化的角度来分析土地价格、人口增长率、建筑成本、cpi增长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等指标对于房价的波动影响。以收益还原法为基础,建立房地产定价模型,并且考虑市场供需因素对房价的影响,从而计算房地产泡沫。本文还根据其他学者对房地产周期的划分,进一步对泡沫程度进行分析,并给出各年份的相关政策以便验证泡沫度划分的准确性。
教学站______。
专业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
选题的背景: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mba开题报告展,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自身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6万多个内部审计机构,18万名内部审计专(兼)职从业人员。全国的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完成审计项目50万个左右,通过查处违纪违规、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约1000亿元,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如此,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看,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和完善。
研究意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促进增效节支,以及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方面,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审计工作缺乏规范性等问题。应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使之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作用。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决策者要求使用的信息必须及时、准确,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本文结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一些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内部审计的概述。
2我国内部审计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2.1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2.2内部审计法规不健全,职员素质不高。
2.3审计质量不高。
3解决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措施。
3.1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和治理。
3.2树立风险意识,为建立内部审计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3.3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保证审计的公正性。
3.4进步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3.5建立一套完整的赏罚制度。
3.6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快内审法规建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从企业内部审计的概念内涵、特征以及国内外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分析,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具体分析了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本文认为,健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能搞形式主义,在改善和调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提升其内部地位,并切实加强公司管理层对其价值的认识,化形式于实质,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掌控各类潜在经营风险,进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0xx年7月6日至7月28日,完成开题并提交开题报告。
2、20xx年7月29日至8月20日撰写毕业设计初稿.
3、20xx年8月21日至8月31日撰写中期报告并提交中期检查报告。
4、20xx年10月8日撰写毕业设计终稿并提交指导教师评阅论文。
现代内部审计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的功能定位转变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然趋势。为适应这种转变,内部审计师更应当作好组织内部的咨询师,而不能只是单纯的检查员。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因为我国现代内部审计法规体系不太健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等主要问题,因此,就以上问题,本文对我国内部审计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改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和方法,只有健全我国内部审计制度、调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才能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第一部分:课题名称课题名称的确定,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是课题名称定得过大而空泛,没有实际内容,从课题名称中看不出来要解决什么问题.课题名称应当尽量做到明确而具体,研究所针对的对象和所涉及的范围要尽量小.只有小,才可能做得深入,做得透彻.定得过大、过泛,面面俱到,各个方面都只是蜻蜓点水似的点到一下,这样做出来的论文水平是比较差的.所以,大家在确定自己课题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这个问题.要自己多省察、多考虑.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和意义这一部分介绍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第三部分:国内外情况介绍这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介绍国内外在该问题(注意是该问题,针对性要强)的研究情况和进展.这一部分的写法上要特别注意,综述不是简单地材料堆砌,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述.通常容易犯的错误是堆砌了大量的材料,但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实际上,综述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进行分类总结,并据此对各文献的价值做出一个评价.在进行评价时,要特别注意与前面第二部分的内容相互对应,也就是说,要让读者清楚,正式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还需要从那些方面入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第四部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这也是开题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以上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或其他问题,明确了该研究工作所要针对的核心内容,那么,在这一部分,就要对该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个思路来.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要特别注意逻辑顺序,从什么角度着手,先解决什么问题,后解决什么问题,思路一定要清晰.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要尽量具体和明确,但又不能过于关注于细节.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而我们在此所要求的是要提供清晰的思路.至于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不是开题报告应当涉及的内容.注意,即使你在做开题报告前已经做过了一些工作,你也不要站在课题中间汇报的角度来写.开题报告就是开题报告,不是中间报告.因此,要站在课题研究方法设计(工作尚未开始)的角度来写.
第五部分:时间进度安排这是开题报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根据所设计的研究方案,将任务具体分配后一个个的阶段.各阶段的划分不是任意的,是根据工作量、难度等来设计的.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按照规定的格式规范要求提供完整的参考文献,并与正文中的引用相对应.
江苏省沭阳县农田土壤理化特性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特性包括土壤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土壤特性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异上,土壤酸碱度(ph)、有机质、全氮、全、全钾、有效磷、有效钾等均属于土壤化学特性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特征,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这种变异往往比较复杂,取决于各种内在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和外在的因子(土壤耕作措施和施肥灌概等)的综合作用(孙波等,20xx)。
系统变异和随机变异是土壤特性变异的两种来源。气候、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等是土壤特性变异的内在影响因素,它有利于加强土壤特性的'空间相关性,这种作用在大尺度上表现更为明显;而随机性因素如种植制度、灌概施肥、耕作措施等则是土壤特性变异的外在原因,由于这些因素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可以使得土壤特性的空间相关性减弱,且这种作用在小尺度上往往表现得更为强烈(于婧,20xx)。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不同母质发育而来的土壤,其理化及生物性状上一般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teningetal.,1995)。研究发现,在解释土壤空间变异性时,母质差异相较地形位置更为重要(stoltetal.,1993)。土壤养分的含量与分布和土壤母质有着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讲,土壤母质中养分元素含量越高,土壤中养分含量相应地也越高,但在一定区域内,气候条件差异较小,经过长期相对一致的管理和种植,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或将趋于缓和,即来源于土壤母质的土壤特性的变异将逐渐减小,可形成表面比较一致的区域(李子忠和龚元石,20xx)。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许多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适当的ph值能为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土壤碳、氮库的重要指标,也是限制农业生态系统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grayandmorant,20xx;huangetal.,20xx;cordovaetal.,20xx)。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及其动态平衡是反映土壤健康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李从娟等,20xx);磷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成分,有效磷是土壤素中可被当季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最为有效的部分,是评价土壤供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胡霭堂,1995)。钾作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光合产物的运输,钾肥还可以增加作物的抗旱、抗倒伏等抵抗逆境的能力,此外钾在改善农产品的外观和品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素有“品质元素”之称,土壤中的速效钾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和容量的重要指标。
对这些土壤特性时空变异规律的充分了解是管理好土壤养分和指导合理施肥的基础,也是区域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精确施肥和防治土壤肥力退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改善田间管理,实现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黄绍文和金继运,20xx;孙波等,20xx)。
fisher统计法、地统计学研究方法、区域化变量和随机函数
根据我校《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现就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内容和开题程序作出如下规定:
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我校法律硕士研究生在全部课程结束后,由导师指导,在阅读文献和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拟撰写学位论文的题目向有关导师组作出的选题性论证报告。
开题报告是法律硕士研究生教学与学位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发挥导师和导师组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作用,确保法律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的重要步骤;也是所有法律硕士研究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环节的必需程序。
法律硕士研究生未经开题报告或者开题报告未获通过,则不能进入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阶段,亦即不能获取学位证书。
开题报告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拟写的论文类型(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案例分析报告)进行具体设计。
开题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的.新见解;
3、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等;
4、参考资料(书目、文章和其他素材)及其来源;
5、论文进度安排、操作方式;
6、需要特别向导师组请教的问题。
开题报告应以书面(打印)方式向导师和导师组提供,字数不少于20xx字。
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末进行。
开题由导师组组长主持,全体导师组成员和有关研究生参加。
开题程序为:(1)开题人汇报自己的选题情况,重点介绍论文题目、选题意义、论文结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内容;(2)导师组对选题及论证提出问题和意见;(3)指导教师发表意见。开题报告会应有记录。
通过以上程序,如果导师组半数以上成员认为选题适当、设计可行,应当通过开题报告;如果认为开题报告存在不足,有可能影响论文写作的,经导师组提出具体修改建议后,可以通过开题报告;如果认为选题不当或者存在其他致命缺陷,难以一时解决的,则不能通过开题报告。
由于研究生本人的原因致使开题报告未能如期进行或者未获通过者,可在一个月内再进行一次开题。如果再次开题仍未获通过,则按有关学籍管理规定以结业处理。
开题报告通过后,由开题人填写《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登记表》,在导师和导师组长分别签字后,报法律硕士办公室存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想要一个国家向前不断的迈进,其源源不竭的动力就来源于一种精神,即创新精神。新一轮有关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有关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深化教育改革的文件,其明确地提出了要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实践性能力作为其重点内容。经过十年的实践,对课程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且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 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国家教育部专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新增了创新意识作为关键词,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了现代化教育的基本任务。而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重大突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也是当今国际上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实践性能力,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国外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他将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要注重启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方法。从 18 世纪起,研究性学习就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卢梭提出了要遵循着人类的天性发展。继卢梭之后,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了“教育心理化”,他倡导在活动过程当中,要对儿童内在的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儿童之间的个别差异性;他们的思想都为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在 20 世纪左右,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在这方面同样进行了研究,影响最大的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主张“从做中学”,认为学生仅仅通过教师讲解或者看书所获取的知识都是虚无飘渺的,只有通过“活动”获取的知识才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身心以及未来发展。在 20 世纪中期,布鲁纳提出了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非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施瓦布也提出了“探索研究性学习”,他倡导通过探索研究来进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得以发展。
21 世纪初,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教育部正式的开启了,将“研究性学习”融入高中必修课之中,以此,作为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从此之后,“研究性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变革当中一门独树一帜的课程,它掀开了基础性教育的新一页,无可置疑,它已成为我国当前课程变革中最吸引眼球的一项举措。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但对于学校构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迫切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突破性的改革,而且还可以丰富教学模式,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实践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具体来讲:
第一,有作用于课程的变革。革新到目前为止,研究性学习已经不言而喻地成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变革的突出点。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数学,它是中小学革新的龙头,所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对于课程的变革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有作用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文件提出了要注重对教师由强硬灌输到鼓励、引导等教学方式进行转变。
第三,有作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教育出台了有关在课堂中,针对学生死记硬背进行变革的文件,具体内容为不仅要倡导学生自己积极参与、还要培育学生获取未知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等。因此,怎样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变更为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一线工作者乃至科学家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的重要原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师或者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引下,从各类学科以及实践活动中选取并设定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运用类似于数学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去积极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把握的同时,体验、了解、学会和应用数学学科所蕴含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当中,学生不仅明确地了解了活动的程序,还深深地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所带给人们的奇妙之处,更加关键的是改变了学生学习的传统思维模式,培育了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相互协作的团队意识。其活动过程的实施,对于传统的教师模式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具体来讲,就是教师主要起着指路人的作用,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给予适时的正确评判,督促学生有效的完成各个阶段的活动任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
由于没有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教材做支撑,那么,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我们知道类比方法可以引出很多的内容,从中可以启发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的学习,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如下两个不同层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分别为从三角形到四面体已知类比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层次一;从三角形角平分线和旁切圆半径的不等式分别类比到四面体以获得四面体中新成果为目的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层次二。并且层次一从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资源的收集、分析与利用以及三角形与四面体已知形式与证法的类比情况等方面都为层次二做了一定的铺垫,而层次二也是对层次一的升华。具体针对层次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的研究思路,简要地做如下介绍:
第一,让学生从已学过到的有关三角形与四面体的已知知识中选定研究课题;
第四,每个小组选取代表针对于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取得的主要成果、得到的新猜想、没有解决的问题等进行相关汇报;最后,针对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组间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完善课题以及深化课题。针对层次二的第一个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的研究思路,简要地做如下介绍:
第三,通过师生间的共同分析,从而确定活动的目标与重难点;
第四,将对课题内容感兴趣以及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活动兴趣小组来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五,收集、学习、研讨三角形中不等式的主要 5 种证法,深刻的领会其证明思路、相关内容与研究方法;第六,广泛收集并学习四面体中有关的理论知识,为接下来开展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七,利用类比猜想出四面体中相应不等式的形式;第八,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并利用类比尝试给出四面体中相应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层次二的第二个课题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与本层次第一个课题相类似,所以由学生尝试着独立地去完成,指导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任何研究都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问题意识作为研究生创新的起点和前提条件,对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生也是如此,有了问题意识,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生而言,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但是,现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都是受到了科研问题意识淡薄的影响,所以目前极需对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做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意义
对已有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进一步加强了问题意识的理论研究,更丰富了问题意识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成果,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实践价值
有利于缓解当前我国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有利于高校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有利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可行性:
1.已搜集了大量有关问题意识的文献,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和整理,已学习和掌握了问卷法、访谈法等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2.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教育学研究生,问卷发放对象为在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访谈对象为河北省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及硕士研究生。
3.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前期调查已经准备就绪,并编制了相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一)已有研究概况
经过文献查阅发现,关于提高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呼吁比较多,如段丽(20xx)在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中就提到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理应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但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及其培养的专门研究还比较欠缺。不过,关于问题意识的一般性研究较多,几乎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各个领域,都有关于问题意识的专门文献。已有研究涉及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l.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
近年来,问题意识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问题意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提出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不同途径。
姚本先提出三个途径:加强双基训练,创造优良的教学气氛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还有一些学者涉及到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陈海燕认为有心理障碍、环境障碍、教师权威障碍、认知障碍和思维定式障碍这五个原因;
刘春梅认为教师观念陈旧,普遍进行“去问题教学”,现实的课堂教学重传授轻探索、重结论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学校课程、学校活动的内容及范围的局限等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
2.关于文科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在我所查的文献里,问题意识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文科的,由于理工科的问题都比较明显和外在,所以理工科主要欠缺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受哲学思想的限制和方法论的影响等,文科的问题意识相对来说比较欠缺。
王永斌认为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一些尚待解决的有科学价值的命题或矛盾的认以及积极解决这些问题的自觉。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识最早产生于古希腊时期,经过近代哲学家和现代哲学家的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哲学问题意识的基本特征是沉思和分析,它是一种面向本体的思和面向前提的思,也是一种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思。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就在于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人们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就是要从人文社会科学中找到被社会发展问题困扰而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
3.关于教育学问题意识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述评
总的说来,当前国内对问题意识的研究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专门针对教育学研究生的很少,虽然现在学术界对问题意识也很关注,但是对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外目前却缺乏对问题意识的研究,原因在于国外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和问题意识的高度重视,学生历来具有强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使问题意识不称其为“问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着手,光从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谈提高研究生的素质,是抽象和空洞的,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因为创新是基于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意识是不能创新的。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将借鉴已有研究的经验和理论,从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教育学研究生的特点,通过了解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存在的原因,为提高我们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问题意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界定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学研究生,是指获得学士学位、第一专业学位、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力获准进入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构各教育类专业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攻读更高级别教育学学位的学生。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主要指研究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人们通常将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为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中,以专门的教育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和类型、发现并提出需要研究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
2.本研究以处在科研初级阶段的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上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二: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研究生导师两名进行访谈,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及相应的应对策略,完善整体研究。
(二)研究思路
1.搜集有关科研问题意识的文献,对科研问题意识形成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作为编制问卷的参考依据。
2.根据已有研究,编制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开放性问卷,并选取在校研一到研三的教育学研究生,人数100人,进行问卷调查。
3.对调查结果进行编码处理,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在科研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策略。
4.编制访谈提纲,选取研究生导师两名,在校教育学研究生两名,根据访谈提纲,对4名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6.对方谈结果进行编码处理,从中归纳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策略。
7.对访谈数据作分析和探讨,总结研究结果,并撰写论文。
(三)研究方法
文献反,问卷法,访谈法
20xx.4-20xx.6 理论研究阶段 科学研究的理论研究;
20xx.8-20xx.9 资料分析阶段 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
20xx.1-20xx.3 论文定稿阶段 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
20xx.4 论文审查阶段 将论文提交送审;
20xx.5 论文答辩。
1.著作类
[1]韩民青著.意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4]刘大椿著.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冯光廉主编.文科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6]何怀宏著.问题意识.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
2.期刊杂志类
[1]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造就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研究,20xx/01.
[2]赵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着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江苏高教,20xx/05.
[3]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xx/06.
[4]杨针.永远保持清醒的问题意识—访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孙学伟、范文斌教授.科学时报,20xx/3/15.
[5]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xx/06.
[6]张志文,张巳瑛.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xx/0l.
[7]夏月.教育学研究生如何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20xx/02.
[8]幻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里培养.复旦教育论坛,20xx/04.
[9]黄甫全.关于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4.
[10]周文杰,郑保章.教育交往与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xx/05.
[11]李永红.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四川教育,20xx/02.
[12]黄飞跃.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3.
[13]刘大椿.教育学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xx/3/1.
[14]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5]尚国营.高师教育学应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育问题意识.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05.
[16]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06.
[17]崔唯航.问题意识、体系精神与学科特性.学术研究,20xx/09.
[18]冯光廉主编.教育学研究生治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
[19]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教书育人,20xx/01.
[20]陈翠荣.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及培养措施.江西教育,20xx/01.
[21]朱珊.没有问题意识,强做研究不灵.中国教育报,20xx/l.
[22]范远波.论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当代教育科学,20xx/10.
[23]蔡拔平.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意义、障碍及路径.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xx/11.
[24]朱晓瑜.关注问题意识,激发主体参与.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xx/12.
[25]邓战军;叶小华.学生问题意识的保护策略.当代教育论坛,20xx/12.
[26]李荣.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国科学教育,20xx/16.
[27]房寿高,吴星.到底什么是问题意识.上海教育科研,20xx/01.
[28]吴江林,陈西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xx/01.
[29]朱新秤.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意义与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3.
[30]王朝阳,崔华华.创新视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xx/08.
[31]康静.对高校教育学中“问题意识”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3.
[32]阎亚军;周谷平.问题意识与教育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xx/04.
[33]郝明君;王光明;人文社科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xx/09.
[34]宋宁娜.教育研究要增强问题意识.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5.
[35]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
[36]徐福利;李淑珍.高等教育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2.
[37]祁琛云.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中国出版.20xx/06.
[38]吴原.论教育研究中的方法情结与问题意识.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3.
[39]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中国教育学刊.20xx/03.
[40]姚则会.张部昌.问题意识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教育与教学研究.20xx/07.
[41]张晓东.学校文化建设中问题意识缺失的反思与建构.当代教育科学.20xx/12.
[42]刘铁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科意识——评《在权力与权利之间:教育政治学导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06.
[43]周江林.我国民办高校存在问题的统计分析:实证的方法——兼谈教育研究者的问题意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xx/06.
[44]于洪卿.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教育探索.20xx/10.
[45]李士更.创新性学习重在问题意识的形成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xx/01.
[46]张琼.“问题意识”小议——以《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为范本.20xx/02.
[47]石玉欣.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20xx/19.
[48]李长华.浅谈有效激发问题意识的策略.科学教育.20xx/08.
[49]王豪.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周刊.20xx/13.
[50]王树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周刊.20xx/13.
[51]张永利.增强问题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学周刊.20xx/17.
[52]刘献君.国际论坛增强了高等教育研究的问题意识、国际意识和地方意识.中国高教研究.20xx/07.
[53]赵万祥.论教育哲学研究问题意识的确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6.
[54]王美娟.增强问题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江苏教育研究.20xx/32
[56]肖林根;王卫华.问题意识与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科技信息.20xx/32.
[57]孙刚成;陈希;乔刚.研究生科研意识养成因素分析.中国高校科技.20xx/21.
[58]任艳丽.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xx/07.
[59]王虎学;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学习月刊.20xx/01.
3.硕博论文类
[1]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3]方海宁.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4]王元元.研究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象、归因及对策.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5]周倩.高校研究生学术批判思维的训练策略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xx.
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研究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应然分析
(一)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涵义
1.问题意识
2.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
(二)科研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特殊性和培养的必要性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实然分析
(一)对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调查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3.样本描述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现状
1.问卷调查
(1)研究设计
(2)研究过程
(3)研究结论
2.访谈
(1)研究设计
(2)访谈整理
(3)访谈结论
(三)调查结论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欠缺的归因分析
(一)研究生自身内在素养的原因
1.自身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的障碍
2.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不明确
3.学习方法不科学
4.存在学而不思的情况
5.缺乏实践经验
(二)社会、学校和家庭外在影响的原因
1.传统文化与社会
2.学校与导师
3.家庭与父母
四、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优化
(一)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优化的理论依据
(二)借鉴发达国家加强研究生问题意识的经验
(三)加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问题意识的具体对策
以上是《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问题、意识、研究生、研究,教育学、科研、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附2。参考书目(仅列210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成都:天地出版社,,10。
10.《企划训练入门》/[日]悴田进1著;李幸纹译―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
本文具有1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1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1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1个学科到另1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1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1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1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1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1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3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14.《丰田方式》/[日]片山修著;陈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9。
12.《跨国公司行销中国》/卢泰宏编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1。
22.《工业设计理论基础》/李乐山著―待补。
19.《速成读本:设计》/克拉克,弗里曼著;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3联书店,2002,2.
23.《外国艺术设计史》/邬烈炎,袁煦炀编著―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6。
21.《大系统思维论》/王营著―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
25.《工业设计方法学》/简召全等编著―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待定)。
26.《物生物》/[意]布鲁诺。莫拿利著;曾育,洪进丁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待定)。
27.《最新日本广告实务》/王润泽编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市场调查手册》/中华征信所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1。
40.《品牌的建立》/钱竹主编―北京:艺术与设计出版社,2002,9。
29.《游戏的人》/[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0(1997,5重印)。
32.《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
医药行业素有朝阳产业 的美誉,药学类硕士研究生一直供不应求,因此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开设药学相关专业。
据《中国药学年鉴》20xx年卷统计,全国有硕士学位授权的单位达到了173个,专业点600个。由于大规模连年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下降、金融危机冲击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几年就业率也出现了滑坡。面对现实,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更应重视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工作。为此,笔者对沈阳药科大学应届硕士毕业生的择业观进行了调查,探析学生就业心态,找出问题所在,探讨引导对策,以增强药学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能力。
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份,其中男生51人,女生42人,总回收率为93%。
一、对就业形势的认识调查显示,有27.9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35.48%认为有点严峻,32.26%认为一般,即超过六成的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已有认识,也有三成左右的学生较为乐观。基于这种认识,60.22%毕业生选择就业,20.43%选择考博,其余则分别选择创业、出国等。考博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硕士生躲避就业压力的途径,应给予正确引导。
二、对职业的期望大部分硕士毕业生还是期望能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较为稳定的单位(分别为30.1%和33.33%),但随着观念的转变,也有不少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开拓自己的事业。整体说来时代的独生子女特点仍然存在,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求稳有余,开创性不足。有关地域的选择,则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地区(40.86%)及东南部沿海地区(31.18%),仅有极少部分同学愿意到小城镇和国家需要的边远地区及农村去。
随着经济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全面开展,小城市、中西部等边远地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研究生就业却并未与这一需求相适应,就业地域不均衡性十分严重,是目前及今后应该需要引导和教育的地方。
在薪资问题上,超过六成的人希望可以拿到4000元以上的薪资,仅有少数人接受薪资低于3000元。同时,接近一半的人希望2年后单位就能给自己加薪,接受4年以后加薪的人仅占6.45%。在调查中,有一半人表示当意向的单位给不到其所期望的薪酬时会放弃该单位(34.41% )或推迟签约(16.13%);另外,有45.16%的人表示,如果超出期望时间,职位或薪酬仍未获提高时会选择跳槽。上述结果显示, 目前硕士研究生对职位报酬的期望值较高,但自身稳定性却较差,存在浮躁心理,对待工作不够踏实肯干,缺乏做科研的吃苦精神,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既不利于其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因素
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单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机会上,将近七成的人将这两点视为首要条件,其次是企业发展前景,而对企业文化理念和员工培训等普遍不太在意。表面上看关注工作地域的人较少,但实际上高薪酬的单位一般都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加之年龄偏大,毕业生们在就业时显现出来的功利性也有所增加,具体表现在过分关注短期收益,急于收回教育投资成本,忽视长期累积等方面。
通过调查,大部分人都认为所学专业及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决定着面试的成败,政治面貌、导师名气和成绩好坏对就业也有一定影响。这与药学类院校专业性强的特点相吻合,也表明毕业生对各单位的用人标准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四、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和需求就业信息毕业生的求职途径主要还是依赖于校园招聘会(75.27%),不过,由于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相对较强,求职途径也较本科生广泛,包括求助于亲戚朋友、自行上人才网站应聘等。从需求信息来看,毕业生主要希望得到更多的单位信息(58.06%)和应聘技巧指导(50.54%),也有部分人希望有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和专业出路的指导。
五、学业规划状况及对行业关注度有41.94%的毕业生表示对研究生生涯做过规划,更多的人(47.31%)则表示未做过规划,另有11.8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在就读研究生时期,34.41%的人经常关注药品行业的动态,54.84%的人偶尔关注,1o.75%则从未关注。医药行业的兴衰成败客观上影响着药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因此,药学类毕业生首先应对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及其所处的环境做好充分而深入的了解,并对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做相应规划。而问卷调查中的统计数字不容乐观,药学类学生对医药行业事业的淡漠值得我们深思。
综合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看出药学类研究生近年来的就业率滑坡现象,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客观原因,更大程度上是其自身存在问题所导致的。作为高校教育者,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标准。在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必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时刻牢记只有胸怀国家,民族才有希望。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讲解,树立服务意识,在研究生人学初始就应该帮助其设定人生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在学期间的研究生们应尽可能广泛地涉猎相关学科,时刻关注医药行业的动态,提高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国家的医药行业才能健康、良性地发展,进而才能为毕业生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土壤特性包括土壤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土壤特性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这些指标的时空变异上,土壤酸碱度(ph)、有机质、全氮、全、全钾、有效磷、有效钾等均属于土壤化学特性的重要指标。
土壤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特征,土壤特性的时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这种变异往往比较复杂,取决于各种内在的(土壤母质、地形等)和外在的因子(土壤耕作措施和施肥灌概等)的综合作用(孙波等,20xx)。
系统变异和随机变异是土壤特性变异的两种来源。气候、母质、地形、土壤类型等是土壤特性变异的内在影响因素,它有利于加强土壤特性的空间相关性,这种作用在大尺度上表现更为明显;而随机性因素如种植制度、灌概施肥、耕作措施等则是土壤特性变异的外在原因,由于这些因素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可以使得土壤特性的空间相关性减弱,且这种作用在小尺度上往往表现得更为强烈(于婧,20xx)。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不同母质发育而来的土壤,其理化及生物性状上一般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teningetal.,1995)。研究发现,在解释土壤空间变异性时,母质差异相较地形位置更为重要(stoltetal.,1993)。土壤养分的含量与分布和土壤母质有着重要的关系,一般来讲,土壤母质中养分元素含量越高,土壤中养分含量相应地也越高,但在一定区域内,气候条件差异较小,经过长期相对一致的管理和种植,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或将趋于缓和,即来源于土壤母质的土壤特性的变异将逐渐减小,可形成表面比较一致的'区域(李子忠和龚元石,20xx)。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许多化学性质的综合反映,适当的ph值能为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是评价土壤质量和土壤碳、氮库的重要指标,也是限制农业生态系统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grayandmorant,20xx;huangetal.,20xx;cordovaetal.,20xx)。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及其动态平衡是反映土壤健康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高低(李从娟等,20xx);磷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成分,有效磷是土壤素中可被当季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最为有效的部分,是评价土壤供能力的最重要的指标(胡霭堂,1995)。钾作为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光合产物的运输,钾肥还可以增加作物的抗旱、抗倒伏等抵抗逆境的能力,此外钾在改善农产品的外观和品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素有“品质元素”之称,土壤中的速效钾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和容量的重要指标。
对这些土壤特性时空变异规律的充分了解是管理好土壤养分和指导合理施肥的基础,也是区域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精确施肥和防治土壤肥力退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农田水肥利用效率,改善田间管理,实现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黄绍文和金继运,20xx;孙波等,20xx)。
fisher统计法、地统计学研究方法、区域化变量和随机函数。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文献综述。
1.1土壤特性变异的研究现状。
1.1.1土壤酸碱性的时空变异研究。
1.1.2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研究。
1.2土壤特性变异的影响因素。
1.3土壤特性时空变异的研究意义。
1.4土壤特性时空变化的研究方法。
1.4.1fisher统计法。
1.4.2地统计学研究方法。
1.4.2.1区域化变量和随机函数。
1.4.2.2内蕴假设和平稳性假设。
1.4.2.3半方差函数。
1.4.2.4克里格法和土壤类型gis连接法。
1.5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研究内容。
1.5.2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2.1.1经济条件。
2.1.2自然条件。
2.1.3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
2.1.4种植结构。
2.2土壤样品采集与资料收集。
2.2.1土壤样品采集。
2.2.2资料收集。
2.3样品测定和图件处理。
2.3.1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2.3.2样品的测定。
2.3.3基础图件与数据处理。
2.4技术支持。
2.4.1硬件配置。
2.4.2软件配置。
32011年土壤特性的统计特征分析。
3.1土壤特性统计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3.2土壤特性的地统计学分析。
4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
4.1土壤ph的时空变异特征。
4.1.1土壤ph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4.1.2土壤ph值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4.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时空变异规律。
4.2.1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4.2.2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4.3土壤全磷的时空变异特征。
4.3.1土壤全磷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4.3.2土壤全磷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4.4土壤速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
4.4.1土壤速效磷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4.4.2土壤速效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4.5土壤速效钾的时空变异特征。
4.5.1土壤速效钾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
4.5.2土壤速效钾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5土壤特性时空变异因子讨论。
5.1土壤母质的影响。
5.2土壤质地的影响。
5.3施肥和秸秆还田的影响。
5.4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6.2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