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是一门可以追踪和记录资金流动的学科,它可以帮助企业预测未来的财务状况和制定财务目标。以下是一些实用的会计工作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摘要:文章首先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对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的制度化模型作出简要介绍,最后结合某企业实践,对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践行经验进行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管理会计;变革;创新。
管理会计变革一直以来都是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企业可通过创新管理会计模式,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方式,对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以及资源变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预测。我国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所采取的模式多以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管理会计方法为主(如平衡计分卡法、全面预算管理法、作业成本法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对企业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入手,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分析。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大重要分支,旨在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而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管理会计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在企业组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期,为了发挥科学管理在提高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差异分析、预算控制、以及标准成本等概念引入企业会计体系中,据此延伸出了“基于管理的会计”这一概念,主张将管理的中心放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后为进一步适应企业所处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相关企业广泛借助于职能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管理的契机以提高产品质量,将管理会计作为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的.一大重要措施。
二、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的制度化模型分析。
从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视角上出发,管理会计变革实施中所引入的制度化模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是路径模型,第二是过程模型,第三则是要素模型。具体可分析如下:
(一)路径模型。
路径模型的中心思想是要求在引入新会计制度实践的过程中伴随时间变革的方式实现路径化。路径模型能够全面展示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过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会计制度、实践、以及变革的权过程。路径模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将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概念引入管理会计研究范畴中,弥补了传统模式下以最优“静态均衡”为唯一需求目标的理论缺陷,变革的核心在于实现了全新管理会计规则的制度化。
(二)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全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分阶段探讨各个环节所对应的影响因素。该模型中根据信息技术实施以及组织变革基本理论,将企业在引入某种全新管理会计模式并实现变革目标的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发起阶段;采纳阶段;适用阶段;接受阶段;惯例阶段;融合阶段。后有相关研究人员根据该阶段性划分依据,结合在变革实践中会对管理创新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整合优化提出了基于阶段―因素的过程模型,并可起到评价管理会计变革成效的目的。
(三)要素模型。
要素模型的应用能够评价管理会计变革实践中不同要素间结合、协调的方式,并据此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成功实施。有相关研究人员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类,分别为诱发性因素,促进性因素,以及催化性因素。后也有研究人员为进一步确认不同因素在管理会计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过程加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增加包括认识混乱、冲突、以及推迟在内的阻力性因素。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变革制度化。
以某企业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该企业在管理会计变革方面的具体进展与实施效果,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企业通过详尽且周密的调查研究,实现了引入abc作业成本管理法的目标,促进了企业管理会计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具体分析如下:
(一)前期阶段。
自xx年xx月~xx年xx月,该企业成本管理系统面临变革压力,加之受到内部需求以及外部竞争压力的影响,企业领导层症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abc成本法的了解,领导层作出实施abc成本法以提高核算准确性的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加大成本管理力度,构建基于企业产品线的成本考核工作体系,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控制开支费用。为确保abc成本法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该企业先后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引入外部专家与内部项目团队,构建abc成本管理项目小组,前者负责提供理论指导,后者则负责推进成本管理项目的具体协调与实施;第二,由生产、质量、供应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参与调研,对成本核算的阶段性任务进行分解与优化;第三,与会计核算编制软件合作完善准备工作,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促进管理会计的科学变革。
(二)中期阶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abc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所核算的生产成本数据可在分公司对外成本核算体系中首先应用,以反应作业管理理念的不同程度接受、最小程度的持续使用、以及系统维持,同时也是常规化过程的开始标志。中期阶段管理会计变革实施过程的最主要标志即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以及《作业成本操作流程》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能够确保基于abc作业成本系统的运行稳定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在abc成本管理法下,以月度为单位出具报表数据并直接作为核算对外生产成本的依据。在这种全新规则的作用下,abc成本管理系统逐步发展为分公司成本管理日常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标志着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初步成功,管理会计制度化得以初步实现。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的关键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变革的融合。该企业项目团队通过与信息中心的密切合作,系统探讨将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abc成本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相融合的可行性。在双方的密切合作下,企业新引入财务系统中初步体现了基于abc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以及管理理念,信息系统内部共设置有生产调试以及工程设计两个作业中心,根据定额工时×标准费率的方式进行核算。在具体实施中,标准费率还可调整为不同分配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基于abc作业成本法下所诱发的全新管理会计规则以及制度化过程才可称之为完成,管理会计的变革才意味着真正取得成功。通过对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过程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管理会计的变革不单单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创新,同时还应当体现以此为组织性的变革,从而发挥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对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结果的分析主要体现为对正式性与非正式性变更的鉴定,正式性的管理会计变革是指企业通过引入全新规则的方式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影响,非正式性变更并非属于该范畴。以上该企业的管理会计变革属于正式性变革,是通过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而事实的一种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体制变革,变革效果同样非常显著。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管理会计不单单能够充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还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人力资源、财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但同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也必须尝试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以更好的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本文即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望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大动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2]杨淼,陈艳。转型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群体职能[j]。社会科学家,2015。
[3]孟焰,孙健,卢闯等。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
。
摘要:epc总包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它在给工程建设带来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安全等优势的同时,也给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形成了更高的难度。如何提高epc总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防范纳税风险已经成为目前这一模式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epc模式下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分析,为提高建设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epc总包模式;建设企业;会计核算。
一、前言。
epc是“设计、采购、施工”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epc总承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工作,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它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强化工程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epc总包模式下的各个环节更为复杂,会计核算对整个承包项目的完成速度以及完成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这种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旦操作失误,将会给建设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尽快找到解决会计核算中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现代epc总包模式下的重要工作。
二、epc总包模式下的建设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一)涉及的法律法规复杂,不利于会计核算。由于epc总包模式包含的三个环节:设计、采购、施工,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不同,尤其是在税收政策方面,每个环节、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习惯都不同,很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因此,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很容易因为触犯某项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增加企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风险,不利于会计核算。
(二)建设企业间接接触各项施工会计数据,容易失真。建设企业将工程项目承包给总承包单位,只需要盯紧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工作量虽然减少很多,但是失去了从中把握会计数据的便利条件,各项会计核算数据在整个施工进度中几经周转,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成为影响epc总包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发展。epc总包模式是现代工程施工建设中被普遍采用的模式,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依然比较单一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复杂的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出现会计核算过程繁琐复杂,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与成本预算形成很大偏差,降低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提高epc总包模式下建设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途径。
(一)明确相关环节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该为epc总承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将其中的.三个环节分开,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明确会计信息一旦发生问题应该如何惩罚,达到政策监督的目的。其次,聘用优秀、高端人才承担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行业的准入门槛,为建设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人才基础,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对明确法律法规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应加强与承包单位之间的沟通。建设企业作为业主,对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的费用应该有全面的把握,尤其是资金流向方面,掌握全面的资金流向情况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的进度。为了提高两者之间的沟通质量,承包单位应该定期向建设单位汇报会计核算工作,形成详细的会计报表,确保真实有效。
(三)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越来越复杂,所涉及到的经济会计核算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预计总成本不准确,累计实际发生金额时也容易出现问题等,导致会计核算与实际发生的业务量有一定的偏差,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准确完整的反映整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情况,因此需要优化epc总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由于此模式下的工程建设是分阶段进行,各个环节会计业务的发生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优化创新会计核算方法很有必要,例如,将设备采购按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核算,这样可以在安装并构成工程实体的一部分时进行确认,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避免在最终的结果确认过程中出现问题却无从下手的状况,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四、总结。
epc总包模式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产生的,在整个工程项目过程中为建设企业节约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工程安全质量等作出了重要贡献。epc总包模式下的建设企业会计核算对整个工程质量安全等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会计核算的质量受到更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会计数据失真现象不断发生,这就需要建设企业与总承包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合法有效的沟通关系,采用创新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工程建设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宇.勘察设计企业epc总承包项目会计核算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xx(18)。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仅能够对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状况做出反映,而且能够为投资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定义、产生动机、粉饰手段以及社会危害做出简述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识别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报表粉饰;识别策略;抑制策略;
一、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概述。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指的是对会计报表进行伪造、变造的行为,从而促使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呈现出的真实财务数据、现金流量数据等呈现为更好的状态。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手段来看,主要包括运用关联交易、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等对自身利润进行调节、运用资产评估对潜亏进行消除、将其他收益分为主营业务收益;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动机来看,主要包括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等;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所引发的危害来看,一方面这种行为的出现,反映出了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以及外部监控体系亟待健全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人决策、弱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也正因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存在严重的社会危害,上市报表的会计粉饰行为引发了政府部门、债权人以及投资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如何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政府部门与上市公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识别策略。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社会危害性,决定了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必要性。而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的识别,则是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抑制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审计工作者需要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以及主导手段,提升自身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识别能力,继而为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整体分析。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是审计工作者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开展总体分析的重要依据。当然,审计工作者如果单看一种资料,很难发现上市公司会计公司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料进行结合分析,那么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的粉饰嫌疑将可能浮出水面。具体而言,审计人员主要需要通过上市公司利润表重点了解主营业务利润占比情况,从而了解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通过现金流量表了解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如果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说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可能为虚拟财产,而这也能够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流动资产变动情况,如果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出现异常变动,则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当持有怀疑态度;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报表数字异常情况是否具有详细说明,如果欠缺详细说明,则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也存在粉饰嫌疑。
(二)不良资产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剔除分析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可以运用两种方式来开展:首先,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总额,如果发现上市公司中的净资产总额低于不良资产总额,则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管理挑战;其次,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资产增长速度、增长额度与不良资产的增长速度、增长额度,如果二者增速呈现出较大差距时,则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粉饰现象。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中的不良资产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虚拟财产,而且包括上市公司在运营中的亏损项目,其中,亏损项目包括存货跌价、应收款长期挂账以及投资项目长期无收益等。
(三)关联交易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关联交易剔除主要是对关联企业利润进行剔除。在对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以及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关联企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以及收入都来自于关联企业,则审计人员需要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与关联企业存在不等价交换的交易。
(四)关注资产重组。
在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利用股权置换和资产置换等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手段。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而使用关联交易方式,使用自身的劣质资产、闲置资产交换优质财产。在对这种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对利润表中所体现出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益等作出重点审查,从而确定上市公司置换资产的金额以及性质,并确保这些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
(五)关注存货计价。
在上市公司运营发展过程中,存货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如果改为先进先出法,并且物价处于上涨趋势时,则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利润在会计报表上就会具有更高的表现。为此,审计人员在对审计报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对存货计价方法是否存在变动给予高度关注。
(六)关注虚拟财产。
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将已经产生的费用当作待处理财产损失或者待摊费用等形式纳入负债报表当中的行为,而事实上,这些费用并不会为上市公司带来利润,也不属于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真实财产。如果这些费用进行长期挂账,则只能说明上市公司具有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因此,审计工作者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时,需要对上市公司所具有得到虚拟财产明细进行关注,特别是对于金额较大的虚拟财产,应当重视查明为何没有有效处理或者没有有效摊销的原因。
(七)关注纳税情况。
在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识别过程中,如果上市公司纳税情况出现以下两种现象,则说明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存在较大差异时。虽然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不符并非个案,但是如果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时,则基本能够说明上市公司具有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账簿与报表,或者说明上市公司在内控管理环节具有明显缺陷,导致财务管理总存在较多错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纳税金额较大并产生突然波动时。我国税法对上市公司缴纳税费的时间具有详细规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纳税金额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波动。与此同时,当某个行业利润下降而上市公司的税费却呈现出提升趋势时,则上市公司也存在对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
(八)关注利息资本化。
上市公司在利用利息资产化手段对非资本性支出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所开展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对资金进行使用之后,审计工作者很难区分哪些属于资本性支出以及哪些属于非资本性支出。针对这种情况,在审计工作者对这种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对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用资金在上市公司总资产当中的比例做出分析。一般而言,利息支出资本化在上市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据的比例与这一比例十分接近。如果在审计工作中发现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具有的平均余额与规定利息率之积明显小于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时,则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
三、结语。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广泛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粉饰现象来看,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是上市公司对自身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重要动机,而为了有效抑制这一现象,审计工作者需要围绕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开展整体分析,并在使用不良资产剔除、关联交易剔除等方法确保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浮出水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所开展的资产重组、存货计价方式、虚拟财产、纳税情况以及利息资本化,从而确保上市公司具有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得以及时发现,继而对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做出指导。显然,这无论是对于推动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还是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笑。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xx(2).
[2]任风莲。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及防范研究--以绿大地财务报表粉饰事件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21).
[3]高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动因分析与识别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xx(8).
[4]刘战伟。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治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6(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被新的经济模式所取代。而新的经济模式促使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产生,也就是所谓的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逐渐将传统的会计理论进行改变,从而创建了一些更加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理论。但是,在这个发挥暂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受限。本文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实际状况加以分析,从而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明确,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提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质量。
关键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问题;研究。
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传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会计理论也必须要进一步做出调整。现代化会计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细则进行了调整,并且使得财务会计理论更加符合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使得其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难免会制约着现代化财务会计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故而必须要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以保证其实用价值。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
现代财务会计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其是相对传统的财务会计而言。从资产经济到知识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会计模式也在这个背景下有所转变。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现代财务会计。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创建的一个理论体系。该理论中主要包涵如下内容:
1.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其需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具体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等。会计目标当前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引导与出发点。而在实践中,会计目标也是其会计运作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目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作为,能够让整个会计活动相对完整。
2.会计前提。
会计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多个内容上。当前,会计的前提也主要是在其范围的规范以及会计要素的明确这两个方面。在经济方式相对改变的今天,传统的会计要素已经转变,会计范围也相对扩展。这就使得其作为会计前提作用相对削弱。因此当前会计前提是满足其行为的重要内容。
3.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一般包涵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另外,会计要素其实也包涵了会计主体、会计对象等多个内容。在会计理论中,这些内容都是会计的重要组成。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
从传统的资本会计运作到当前的现代化财务会计模式,会计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企业状态描述,而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其对于这个持续的认识相对缺乏。其对经营时间的认知不正确。然而,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必须要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作为基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现代的经济形式而提出,其对于持续一次更加全面,其对于持续经营概念也相对符合经济发展。
2.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
会计分期实际上是针对固定时间段对会计信息的`利用。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的渠道相对增多,网络上也存在很多会计信息,但是这部分信息是否真实,有用,却成为企业利用所困扰的一个问题。会计分期的概念就在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一个变化。
3.货币计量概念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概念是建立在货币价值的一定上。而当前货币价值却很容易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货币作为商品的量化,其也存在一定的改变。如果单纯的依靠货币来进行计量,那么很容易导致其与经济发展脱节。在这种状况下,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研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已经有所发展,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缺失,也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被弥补。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如下几点的认知。
1.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可能性不断提高,当前会计运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人工、手写等模式,并且,涉及了一定的软件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也必须要趋于科技化。其中涉及的计算方式必须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
无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其最终的发展因素都是人。相对应的人员在不断的知识运用中发现其与社会的脱节,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达到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对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加以更新,让其充分认识到理论更新的重要性,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论更新。
四、结束语。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而言,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在传统会计的约束下,这种新型的会计模式还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例如人才。这就需要现代财务会计更加注重其发展的各个部分,从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着手,以达到发展的目的。当然,为了保证现代财务会计充分满足新的经济需求,必须要对其内容加以反思,从而使得其使用价值提高。本文从其会计报表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变化、会计形式多样化等内容来进行发展评估,希望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一)——西方规范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上)[j].财会通讯,20xx(1):6-9.
[4]刘鸿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xx(8):175.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于1996年6月作出制定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的目的是:第一,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第二,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现行规定不够具体,不能保证各企业采用同一的方法进行资产减值的认定、确认和计量。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就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作出系统规定。
1997年4月,该理事会通过了第55号征求意见稿(e55,资产减值),并对征求意见稿的有关建议进行了实地测试。10个国家从事不同行业的20多家公司参加了实地测试活动。1998年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批准该准则,并于同年6月发布。
我国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该制度,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必须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但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股),除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外,是否确认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而是由公司自行确定。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大多从未提取过减值准备(坏账准备除外),因此,减值准备的提取对企业当年度的利润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纯a股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自愿选择采用四大减值政策。基于此,财政部于1999年第四季度末先后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明确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规定的`提取“四项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还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充到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由于采用补充规定而引起的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是将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布在相关年度,而不是会计政策变更的当年。因此,企业根据《补充规定》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对1999年度的利润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倒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将多年累积起来的不良资产在1999年报中得到集中释放,资产中的“水分”被挤干,相关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以后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保障。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的目的是:(1)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2)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支出;(3)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资产计价观。这种观点把损益表作为重心,而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它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挤进了许多不纯的项目,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引发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及账面价值与市值存在巨大差异就是很好说明。
[1][2]。
。
“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实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在该文件的统领指导下,通过实践得出:情境法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较为适用。
一、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二、基本会计等式教学中运用学生自身经历创设情境。
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对于他们的教学一定要突显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心理。下面,以基本会计等式的教学过程为例,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一)学生用自身生活经历创设情境。
例如,用一个学生的小视频“买衣服”作为导入内容:“要买一件上衣,但妈妈给只给了100元零花钱,于是和好朋友借了20元,买下衣服心情特别高兴”。同学们一边很有兴趣地看,一边在底下讨论。接下来老师根据这个短片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同学分组讨论:这件衣服多少钱;这位同学的资产是多少;以什么形态展现出来的;买衣服的钱都是从哪来的;这个短片涉及到哪几个会计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随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给予启发引导。同学们准确回答出资金的两个来源,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20、20、100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学生用企业实践经历创设情境。
接下来,用小a调查妈妈所在单位——顺美服装厂的企业实例,创设一个真实的企业情境,如1月5日,顺美服装厂进布匹用8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引导学分进行分析,布匹属于资产,增加80000元,银行存款是资产,减少80000元,用这些实例判断“基本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总额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帮学生树立职业信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会计,结合多媒体动画效果,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再用顺美服装厂其它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梳理,得出知识的结论。
三、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程序。
实践得出,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适用于难理解的会计知识,通过总结具体得出该种方法的具体步骤:一是用学生自身经历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二是把自身参与实践的企业真实情境引到课堂,使学生逐步发现理论;三是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即把“实践—理论—实践”作为一条主线,强调情境创设的主体和情境的内容始终由学生自主选择。
(一)捕捉生活素材,短片导入课程。
这个环节设计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设定拍摄内容的范围,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经历进行选择性拍摄。用这样的例子创设的情境,能迅速抓住学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情景之中,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如前所述,学生已经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知识点,再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与其相关的亲身经历;到父母单位调查了解经济业务,这样可以很自然地把生活与会计联系起来。
(二)巧用自身经历,激发学生探究理论知识。
用学生已有的自身经历和基础知识,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会计的真谛。如学生买上衣的经历,用这个大家熟知的例子,讨论分析、参考教学过程。
(三)活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前面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盲目性。从学生主观看,在他们头脑中能反映出所学的理论,再与实践联系起来。这个环节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环节的一个升华,是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母亲的工作单位——顺美服装厂,通过顺美服装厂经济业务的'变化,分组讨论在“基本会计等式”中,它的恒等关系是否受到影响。用前面猜谜作为过渡,这样,自然就把学生带到企业实际业务中,使会计知识“活起来”。
四、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效果及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无法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基本会计等式为例创新做法——以学生自身经历为视角的情境教学法,适合于中职学生的会计教学,这种方法符合学生认知局限性,接受能力差等现状,从方法本身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除了正规教育之外,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增加农民的阅读实践,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长,在计算机应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创设、改善阅读条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共建和谐社会。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解决“三农”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正规教育之外,改善农民的阅读环境,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农村网民数量逐年增长,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创设、改善阅读条件,引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有效地阅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为了了解农村的阅读情况,有效提高农民的阅读效果,课题组对保定地区农村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情况。
此次调查时间从8月到9月,调查方式主要为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调查问卷953份,回收率为95%。其中有效问卷827份,有效率为86%。调查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年龄最小18岁,最大70岁,文化程度从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
二、调查结果分析。
(二)农村书屋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在保定市实现全面覆盖,但农村书屋的知晓利用情况并不理想,3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借阅;50%表示知晓,但很少借阅;20%表示并不知晓。农村书屋的资源更新、阅读宣传、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书屋真正变成农民的阅读阵地,将改变农民的阅读方式,大大提高农民的阅读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手机成为主要阅读方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6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1.86亿,相比20增长800万人,我国农村网民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保定地区农村网络普及也很迅速,而手机的便携性和农民闲散时间的碎片化,以及电脑价格和电脑使用上的时空限制,以及手机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使得手机上网更具优势,加之农村书店及书店图书资料的缺乏,纸质图书价格昂贵等因素,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终端设备,成为农民阅读的主要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纸质图书的阅读呈萎缩趋势。
(四)网络阅读娱乐化为主。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居民网络使用的主要功能还是娱乐,手机阅读群体中有近六成(59.0%)通过手机“听音乐”,51.8%进行“手机qq、微信等”交流活动,6.2%通过手机发送“微博或微信”。进一步分析这一群体通过手机进行的与阅读相关的行为时发现:排在第一位的是“阅读手机报”,占到55.3%;其次是阅读“手机小说”,占到43.1%,再次是用“手机浏览网页”排第三位,占到28.1%,阅读“与学习有关的信息”的占到10.5%。对手机小说偏好类型依次为武侠类排第一位,言情类排在第二位。
三、建议对策。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民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农村的物质文明得到很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显得更加紧迫,随着我国手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利用网络终端——无线电视、手机、电脑等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一)加强书屋建设。随着农村书屋的建设,农民的阅读条件有一定改善,但农村书屋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农村书屋还不能遍地开花,没有实现一村一屋,书籍数量较少,种类不够丰富,开放时间不足,设施不够健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阅读积极性,农村书屋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政府和公益组织应该加大农村书屋的建设和宣传力度,让农村书屋应有尽有,建立健全农村书屋管理制度,增加借阅时间,增添现代化设备,创建舒适的阅读环境,丰富图书种类,及时添购新书,举办图书阅读知识竞赛等,让农村书屋真正发挥阅读阵地作用。
(二)加强县级图书馆建设。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级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民,最了解农民需求,同时也是最便于为广大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限于地方财政,我国的县级图书馆一直处于饥渴状态,没有足够的阅读资源和阅读场地来满足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逐步加大,县级图书馆要乘着改革的东风,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引进新技术,采购新资源,丰富人们的阅读途径,为基层民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加强阅读指导。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农民的阅读指导,培养农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对农民进行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培训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和(下转第74页)(上接第69页)阅读质量。在缺乏基层文化人才的农村,可以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的地理优势,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县级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和人才优势,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阅读活动,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阅读技巧,创造较为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农民阅读热情,促进农民阅读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阅读宣传。农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现代农民正在向有钱有闲有时间的状态迈进,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应该占领农村文化建设阵地。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类图书馆及其他文化服务部门可以根据农民需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提升农民阅读意识,提供更过的`阅读实践,为农民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各种阅读资源。(五)加强网络资源建设。随着网络技术、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便捷性、高效率和农民时间的碎片性等特点,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逐渐成为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重要的阅读方式。随着阅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阅读资源提供者也要与时俱进,加强信息共享工程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对广大村民进行必要的应用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信息素养,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人文、种植养殖、娱乐健身等信息,不断引进新技术,向农民提供优质、丰富、价廉、免费的电子信息、电子图书。
(六)加强立法保障。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合理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对农村文化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然而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加以保障,健全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农村各项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
四、结语。
现代新生代农民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农民,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开阔的眼界,也有更高的精神需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民素质的提升是根本,要提升农民素质,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增加农民阅读是一条可行且经济有效的道路,党和政府要重视农民阅读,通过健全的法律保障,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阅读途径和丰富的阅读资源,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农民将享受更多更丰盛的文化盛宴,新农村文化建设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实施目标为:构建一个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和规范现有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与自动化,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油墨公司现有的管理流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第一是全面预算编制与批复系统,实现全面预算在线编制、多级审批以及预算指标批复等功能;第二是全面预算执行与调整系统,实现预算执行数据自动抽取、实际数与预算数比较以及在线申请预算调整等功能;第三是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系统,实现在线分析、指标评价与考核等功能。
3.3全面预算编制与批复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全面预算编制与批复系统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批、指标批复三个模块。
3.3.1预算编制模块按照现有的编制流程分为职能部门编制和财务专业编制阶段。
(1)职能部门编制阶段:统一编报格式,固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采用“计划事件项”机制,即从部门工作计划出发逐项编制预算,建立计划与预算匹配规则,业务人员不再受会计科目束缚,大大降低对其财务专业知识的要求,减轻工作量,提高填报效率及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财务专业编制阶段:统一定义职能部门预算汇总、合并规则以及计划事件项数据与专业财务数据之间的转换规则,通过系统实现数据自动汇总功能,并自动关联和刷新财务标准报表,大大缩短专业预算编报周期,降低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编制效率和预算数据的合理性、科学性。
3.3.2预算审批模块改变以往纸质流转审批方式,通过在预算审批模块中固化审批流程,实现审批流程的规范化、流程化;同时满足各职能部门和预算主控部门分类预算审批的要求,实现在线多级审批,提供审批驳回、召回等审批功能,加强审核的便捷性。
3.3.3指标批复模块设置预算指标体系,规范指标取值与预算数据勾稽关系,结合预算编制数据及审核意见,通过系统规则形成预算指标批复数据,提高预算指标制定和分解过程的效率,提升预算指标和分解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
3.4全面预算执行与调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全面预算执行与调整系统分为预算执行预警、预算调整两个模块。
3.4.1预算执行预警模块。
通过系统实现与公司财务、物流等信息软件数据的有效衔接,实现预算执行实际数自动抽取以及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的实时监控对比,设置预算差异率指标作为预警标准,当实际数超出指标时实时发出预警信息并及时反馈业务部门,使其能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定期生成各职能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实现各部门自我控制的目的,有效将事后稽核转变为事前、事中控制。
3.4.2预算调整模块。
预算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但因主客观原因出现重大变化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预算调整申请。通过信息系统将预算调整从提出申请到审批再到预算调整编制整个流程固化,在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强化预算调整严肃性和程序化的基础上,也实现预算动态调整的目的。
3.5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系统分为预算分析、预算考核两个模块。3.5.1预算分析模块利用信息系统搭建预算分析模型,采用比较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以表格、图形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企业经营成果,实现对数据的分析与钻取来满足管理人员的分析需求,使管理人员能够对发现的问题挖掘其原因,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快速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3.5.2预算考核模块在完善预算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将预算指标体系作为预算考核指标,并在系统内设置各指标完成率区间所对应的分值,通过预算执行模块提供的各部门实际执行情况,系统自动完成打分工作,减少人工干预,保证业绩考核的规范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为职能部门、公司员工的激励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基础,有效促进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
4结语。
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是保障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先进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充分运用和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油墨公司加快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生态系统分析,应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探寻出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虚拟校本培训;加强校务网上公开力度;平衡信息资源配置。
一、前言。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来说也较为成熟,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并不一致,仍然众说纷纭。综合现有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渐提高自身从教修养,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突出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既是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如何在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研究此问题大多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为基点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见。教育生态学实为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概括而言,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与影响其专业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信息环境等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该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就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本文试图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应用整体效应、花盆效应、最适度原则、限制因子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思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教阶结构单元和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各个单元和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参数及其变量,彼此间具有相互调节和制约的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教师专业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整体效应”法则,教师专业发展在个体独立中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应强化其群体的整体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各个体之间需要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协同、相互提供营养,在协调整体效应的前提下进而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开放的的生态系统中,不仅以教师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积极互动作为进化发展手段,亦需和学校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等进行各种有效及时的交流。
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线教师成为新课改的被动执行者,所谓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一般难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一成不变、毫无创新,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合作意识不强;一部分新老师有畏难情绪和懒惰的想象存在,不愿或羞于向其他教师请教探讨。但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拥有本学科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积累相关专业知识。例如,高考文综试卷每道题包含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知识,因此要求文科教师将三科知识融合贯通。不同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
利用现代网络为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学校教师、教师与社会教育资源创设有效的交流和协作环境,就其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进行相互交流,通过相互交流达成相互合作的目的。这种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即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此共同体中每位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彼此之间相互分享对方的观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有利资源,在相互帮助中提升教师的“整体效应”,最终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发展。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途径很多:可以利用qq群、bbs等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便捷教师快速获取校外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的平台,共享实践智慧,共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新观点、新见解、新假设增多,为创新孕育了丰厚的土壤和环境。
“花盆效应”在教育生态学中又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花盆作为一个半人工的小生境或栖所,不仅在空间上具有束缚性,而且由于是人为创造的适宜环境,易于导致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在花盆内的个体或群体对花盆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此生态环境,就难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与此类似,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局限在传统封闭半封闭的继续教育系统中,而教师脱离现实的教学生活与实践坐而论道,也会使教师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传统的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为主,忽视教师其他方面需求,如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二是培训方式单一,忽视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三是培训经费短缺,教师外出培训实践机会不均、加大教师的负担等。不可否认,传统式的.教师培训具有强大的理论优势,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在深厚的理论修养前提下得以提高,但却脱离学校实际,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由此衍生了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虽然目前人们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并未统一,但是,总体来说,它以促进学校及学校中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校本培训以实践为导向,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都得到升华,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全员性、互动性、全程性特点,并可节省大笔经费,降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减少学校和教师的负担,提高培训效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实践性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封闭”环境到“生态”状态的回归,摆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一种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活动或模式。由此类推,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虚拟校本培训,借助于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工具,非常有利于摆脱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促进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虚拟校本培训使校本培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广泛参与,便于校内教师第一时间享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应用blog和wiki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的良平台;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电子书籍等),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运用网络的同时可以补充操作性强、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节省外出培训时间和经费的消耗。
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上、下限幅度之间,教育生态的主体能够很好地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最适度原则”。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未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专业就得不到最适度的发展,教师专业得不到适度发展,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究其原因,涉及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的诸多主客观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务的公平公开化是调节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重要手段。实行校务公开,让广大教师知校情、参校政、督校务,不仅是加强学校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在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同时更是调动了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政务公开现状是一方面校务公开的程序还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校务公开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实际操作上,对一些人事制度改革、财务收支状况、教师职称聘任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公开力度不够,使教师对学校校务产生抵触心理,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超耐失衡,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可以效仿国家行政部门的“政务公开”方法,将制度决策、评估方法等公开在网上,奖罚明确,做到真正的政务透明化,并集思广益,允许教师参与决策制定。在积极参与决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得到极大发扬,工作热情得以维持。
限制性因子是一些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因子,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信息化环境下亦存在众多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因子,要使教师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分析各种限制性因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想法设法消除主导限制性因子的束缚。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较差;信息资源区域性配置失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因此,急需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健全校园网络系统;平衡信息资源配备,尤其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同时增添相应数量的信息化设备,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生态困限的主动超越。
三、结语。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现象,通过教育生态学原理探寻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大环境,使得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国有大型企业虽是我国经济支柱,但民营企业的破竹发展之势使其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创造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据工商联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达90%,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超过60%,可见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民营企业随着发展开始不断寻求更为长远的目标。从以往的家族式管理治理模式为主到现在逐渐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扩张,其发展中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如用人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使得诸多民营企业因此陨落且普遍寿命较短。国美控制权之争案例正是民营企业在逐渐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典型案例,其反映出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的家族民营企业的原始风险以及创始人与经理人的控制权之争风险,为其他众多企业的转型改革敲醒了警钟,更加表明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对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实际上,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密切联系的,完善的治理结构作为健全的内控机制的基础,是推动内控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完善的内控也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和环节。因此,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来研究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是民营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目标的关键。
二、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耦合关系。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的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等通过执行具有控制职能的程序来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等;公司治理是指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所有者等重要关系之间的处理权责划分的一个制度安排。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效耦合是民营企业能够有效应对转型期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耦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念的同源性—委托代理理论。
内部控制的本质就是基于企业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经营者接受所有者的委托,为了达到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公允等目的,即通过经营者的行为来满足委托人所期望的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内控工作和采取的诸多管理活动等。而公司治理更是基于企业两权分离导致的问题所采取的有关制度安排,合理安排企业的重要利益关系之间的权责利关系。所以,如何基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理论这一同源性理念来实现企业内控与公司治理的相互互动和耦合,事关企业的可持续长远发展。
2.功能交叉性和重叠性。
首先从控制主体层面来看,公司治理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和股东;内部控制链条重要节点包括总经理、董事会、执行岗位和职能经理。可见,总经理和董事会是两者控制主体的共同部分。其次,激励与控制是内控与公司治理的共同基本控制方式。再者,从目标层面来看,两者虽然具体目标存在一定差异性,但根本目标是相同的,都是最终服务于企业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资产的安全完整等。
3.平台载体的统一性。
健全完善的信息系统是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于企业的内控来说,是否具有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决定了内控运行的效果。反过来,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合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真实完整。对于公司治理来说,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也是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一个完善健全的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共同努力,各尽其责,充分认知内部控制机制对于不同岗位职员的不同角色要求,认真承担起其角色应担负的职责。同时,不仅仅是要做到企业信息的及时下达,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准确上传以及企业内外的畅通沟通和传达。
三、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股权配置不合理。
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由以前的家族式企业发展过来的,民营企业在成立初期往往面对融资难等问题,所以多是通过家庭内部成员来筹集资金,应对民营企业成立初期的诸多风险。同时家族治理既能够降低企业资源成本又能够迅速建立共同利益目标,种种优势使得家族模式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初期成立时的共同选择,并且一直影响到民营企业后续的长远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所有者占有资本占到独资、合伙和公司这几种形式的民营企业公司资本的76%左右,股权高度集中是民营企业的突出现状。
2.内部人控制风险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人主体日益多元化,内部人控制风险越发突出。表现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吞噬、侵害所有者权益等行为。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决策中,获取信息占优势的一方则能够更大程度上获取决策权,内部人控制则使得中小股东的利益被损害,更难以获得决策权。这种大股东权益最大化既不利于企业的转型改革,更不利于民营企业融合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内部监督不到位,缺乏激励约束机。
制监事会是监督企业董事会及经理的重要部门,我国民营企业许多监事会选聘机制的流于形式使得其不能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能。同时,缺乏专门的'内审机构和人员也导致内部监督的不到位。对于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没有采取很好的绩效考核以及奖金制度等一系列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使得民营企业在引入代理人之后,出现了代理人虚报信息等行为出现,不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4.人事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的用人机制存在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人事管理不科学。我国民营企业经理人市场的不完善性,而且存在代理人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我国多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的创始人不愿意聘请外部管理人员来管理企业,所以多是任人唯亲,使得企业用人机制不科学,难以吸取众多的外部优秀人才,集思广益,共同促进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对于民营企业一些重要岗位的重要职责更是家族内成员担任,重要决策也多是这些家族企业人员控制。
1.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合理平衡内部人利益。
首先要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制定相关市场法规,建立具有竞争性的完善经理人市场来增强由家族治理模式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对执业经理人的信任度。同时要优化股权结构,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善于引进外来优秀人才为企业所用,而不是任人唯亲。再者,通过建立配套的人才考核评估体系来加强对经理人及相关人员的激励和约束,以企业利益为己任,增强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
2.健全监督检查制度。
监事会作为监督企业董事和经理层的专门监督部门要充分行使其监督职责。首先,要加强对监事会成员的日常培训和学习,让每个成员充分认知自身职责所在,同时在培训和学习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休养,增强工作能力。其次,通过监事会的定期汇报工作来督促监事会职责的行使。再者,可以增设内审部门和人员以及利用外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部门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通过设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监督董事会相关决策是否科学民主,以及经营层是否将正常落实到位。健全的监督检查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障。
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提高一个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活力,从而增强企业业绩实现长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对于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来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都是及其重要的。一方面可以采取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通过及时的跟踪记录来对人员工作进行评分,根据评分进行相应的奖励或处罚,既让优秀员工起到模范作用,又对犯错人员进行警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整个企业目标进行层层划分,分成若干小目标并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每一位员工都切实感受到自身参与到企业目标制定和实现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增强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
首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氛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文化是一种强有力的软实力,更是一种无形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落实。内部控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个别高管层就能执行的,需要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切实参与。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及培训学习等,来增强员工对内控的认知和关注度,以及自我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在内部控制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从而实现企业内控目标和增强经营的效率效果。其次要促进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高效融合,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等平台,以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等为载体,来保障内部控制运行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这种高效结合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便于企业准确把握风险点,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实现内部控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博.浅谈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3:66.
[2]刘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72.
[3]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0.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针对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从个人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即教师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思考;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多渠道搜寻数学教学资源。二是学校为其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即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有学者认为:“目前最欠缺的已经不是没有网络教学环境,不是没有优质教学资源,而是缺乏熟悉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资源的教师”。
(1)网络研修平台形式化。
(2)教师缺乏计算机应用知识及其实践。
数学教师没有把数学知识与网络衔接起来,尤其是复杂难懂的几何版块,农村的年轻教师较少,中年及以上年龄比列占得较多。他们大多缺乏计算机相关知识,实践较少,忽略了图文声茂,没有把数学的抽象知识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很多农村教师不熟悉计算机使用软件,尤其是数学老师,电脑制作几何图形难度较大。
(3)教学资源忽视信息化来源。
2.学校未构建信息化环境。
(1)没有及时组建数学网络学习共同体。
农村的学校一般是建立了简单的数学研究小组,特点是范围小,成本小,传播知识渠道狭窄,教师之间的交流范围有限,无法进行更好的交流。只限于学校内的同级部或者学校内同学科的交流,讨论学习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学校没有为教师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实行真正的知识“走出去,融进来”,数学教师无法尽快的从外界获取关于数学知识的更新,只能“啃老本”,知识交流更新缓慢。
(2)信息化教学资源不充足。
他们仅靠学校为其开放的图书馆,查找的资源有限,甚至有些书本早已更换掉。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不方便,不能尽快查找自己所需的内容。学校忽视了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忽视这一渠道来源,错过了最新的知识更新。学校没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联合,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其教师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
促进教师专业化,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的发展。关注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子的理念。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为其构建全方位的教师学习环境。
1.数学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重视网络研修平台,多交流、多反思。
多听一下数学相关专家、名家的视频,和语录,模仿他们的授课方法,慢慢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授课方式,与其他教师多交流,总结经验,不断地反思自己,改进自己的方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以及认真分析来自学生的不同反馈。充分利用数学教师博客群,积极地参与其交流,汲取新的知识,头脑中搭建逻辑框架。
(2)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实践。
作为数学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基本的office操作软件,熟练地运用,多接触网络学习的平台。通过网络向自己的学生展示出图文声茂的知识。教师不应该把计算机的学习当做是负担,老师们应该积极报名进修计算机课程,不应该害怕又要完成一些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指标。
(3)多渠道搜寻数学资源。
网络博客,网络图书馆,各大论文库,研修平台,现存图书馆等资源渠道,教师应该多渠道搜寻,避免单一渠道搜索,多资源整合,整理出自己所需的知识。人们能根据不同的外部教育环境,不断地、自主有效地选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学校构建信息化的教师学习环境。
(1)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学校为其教师在网络上搭建一个学习共同体,例如数学教师博客群,微信群,公众号,有利于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想法,与其他教师交流。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上,数学教师之间无形中会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和相互合作的关系,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2)拓宽信息化教学资源渠道。
学校多提供一些数学教师可以学习的网络,可以免费下载相关的数学知识。学校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保障网络运行更加畅通、稳定和安全。加大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海量存储及共建共享,为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个体发展。
三、总结。
通过该论文分析了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教师个人和学校两方面进行阐述,针对目前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提出的策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地提升教师个体各方面的素质,使其从成熟型教师转化为专家型教师或者研究型教师。
油墨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1全面预算编制与批复阶段全面预算编制采用“自下而上、两上两下”的编制方式,即各职能部门参照年度工作计划编制专项预算报送财务会计部,财务会计部初步汇总平衡后上报计划预算管理委员会评审,评审会后各职能部门根据评审意见调整预算后再次报送财务会计部,财务会计部据此编制最终全面预算方案报送计划预算管理委员会评审。评审通过后,财务会计部根据评审意见向各职能部门下发年度全面预算指标。
1.2.2全面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各职能部门根据年度全面预算指标执行,执行过程中出现计划预算外事项,需根据公司相关流程进行审批,并报财务会计部作为预算调整内容,财务会计部三季度末汇总后编制年度预算调整方案,并报送计划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1.2.3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阶段财务会计部和各职能部门按季度、半年度、年度开展预算执行情况自查和分析,重点说明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达到的效果以及提出的管理建议。年末,财务会计部将各职能部门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作为部门业绩评价依据之一。
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下面以会计资产减值为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是怎么写作的吧。
摘要:在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两个基础:一是早就存在的“单项资产”概念;二是“第8号文件”中引入的概念“资产组”。原则上,我们都将其作为单项资产来计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无法确认某个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的情况,因此“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弥补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尴尬。
关键词:会计资产减值研究。
(1)减值迹象的判断在实务中不易操作。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第8号文件”)第二章第五条列举了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七种迹象,认真研读后会发现,七种迹象并没有列举实例,都是一些用语模糊的原则性标准。如“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限制、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资产是否被限制、被终止使用、被计划提前处理的理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些“哈姆雷特们”的存在,将成为公司存在可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悬殊巨大的隐患。
“第8号文件”的用语中还存在着大量难以把握尺度的词汇,如“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跌幅明显高于……”、“……发生重大变化”。资产的市价下跌多少才算是“大幅度”,跌幅为多少时才算是“明显高于”,怎样的变化算是“重大变化”,其评判标准全由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及职业技能决定,自然也留给企业无限自行操作盈利的空间。退一万步讲,全体工作人员都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及高超的职业技能,但多多少少彼此之间仍存在着教育背景、社会阅历、风险评判标准等差异,这些也都将成为公司面临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悬殊巨大的“蝼蚁之穴”。
(2)资产减值确认基础的确定,缺乏明确标准。
“第8号文件”第一章第二条中对“资产”的解释如下:“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由此可知,在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两个基础:一是早就存在的“单项资产”概念;二是“第8号文件”中引入的概念“资产组”。原则上,我们都将其作为单项资产来计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无法确认某个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的情况,因此“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弥补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尴尬。
“第8号文件”第一章第二条对资产组的定义如下:“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该定义的描述将对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产生两点困惑:一是描述过于抽象,没有确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依据的准确标准。而标准划分的不同又将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是否计提及计提额度等。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挑战极大。二是,衡量标准完全依据现金流入的特性,这点的判断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能敏锐的预测现金流量。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便已经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我国也在顺应形势要求企业采用现金流量表而非财务状况变动表,但大多企业因预测现金流量能力有限,并未能按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矛盾累积至今,仍然有限的现金流量预测能力也将局限企业对于资产组的判断。
(3)可回收资金的确定存在模糊性。
“第8号文件”第一章第二条对“资产减值”的解释如下:“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显而易见,当资产发生减值时,其减值损失额为账面价值减去可回收金额。账面价值很好确认,但可回收金额却很难得到合理确认,而“第8号文件”也未对此作出界定。
可回收金额却很难得到合理确认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由于专业能力限制,对于某些因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导致减值的资产,会计人员无法单独确认其可回收金额。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联系企业其他部门协同认定,或是聘请专业评估机构来认定,但这样往往耗时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说不定该减值资产又出现新的可回收金额。二是难以合理选取折现率。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它主要反映了在考虑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投资者对该资产所带来的盈利的预期。由于需要考虑资产的风险价值,而风险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太大,因此,用什么标准来体现该风险再次交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会计人员来决定。三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也未形成相对独立且具规范化水平的资产评估机构,在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无法保障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得到科学合理的预测。
(4)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不明确。
“第8号文件”并未拟定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行业内自行总结出了三个标准:永久性标准、经济性标准、可能性标准。但这三个标准应用领域相对局限,仍无法满足实际操作中的需要,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亟待规范。
行业内自行总结的资产减值确认标准所属应用领域:一是固定资产及存货一般适用永久性标准。由于永久性标准不需要考虑资产的种类及数量,而此类资产种类繁多、数量相对大,采用永久性标准将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资产属于永久性减值还是暂时性减值的判断相对容易。二是委托贷款及短期投资适用经济性标准。由于企业一般不希望长期持有该类变现能力相对强的业务,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业务,采用某个时间点的价值作为其资产减值确认标准具有实际意义。三是长期投资类业务适用于可能性标准。相对于该资产的现有价值,资产持有者更关注其在未来的盈利能力,而未来盈利能力变动性大,采用永久性标准、经济性标准都不切实际。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性标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丰富的信息及较高的职业技能,当会计人员能力不足时,往往被逼选择经济性标准。因此,业内十分期待“第8号文件”能对资产减值确认标准作出详尽的阐述。
(5)企业对应收帐款的计提存在随意性。
“第8号文件”未规范应收账款的计提方法。而应收账款普遍存在于各企业中,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利润的计算。而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符合转回条件可转会坏账损失。因此,为防止企业钻空子、非法获取利益,应收账款的计提方法亟需规范。不仅应收账款的计提方法没有规范,坏账损失的转回也相对随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企业已经记作坏账的应收账款又还回来以后,需冲减之前的坏账损失。这就意味着可以在确认后再转回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这再次给了企业进行利润操作的机会。
基于“第8号文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上述不足,本文从文件之外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完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环境。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统一的资产减值评价标准、要求各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揭示某些项目,逐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在此过程中,必须调动审计人员、社会舆论的力量加强对法律实施效果的监督。同时还应逐步建立起汇聚各行业各资产价格信息的意见领袖,当某些无法确认减值额的情况出现时,会计人员可参考意见领袖的指引。最终实现为会计人员提供相对客观公正且具操作性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依据。
(2)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会计人员直接面对资产减值计提,其业务水平及职业操守很大程度决定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客观公正。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实操能力,能更好的推广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而为了使得会计人员具有更加统一的资产减值计提标准,财政部需要制定更加详实的指南。
(3)通过强化法律法规、传播媒介、社会舆论、中介机构、审计人员等外部监督,削弱因“第8号文件”未规范的各种漏洞而导致的企业从中获取非法利益的可能性。面对经济诱惑,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不为所动。由于资产减值计提的专业性,相对社会舆论点第三方监督组织,审计人员的监督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审计人员通过制定专业独立的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能遏制企业利用“第8号文件”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利润操纵。
论文摘要: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进入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课堂,带来了英语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等诸方面的变革,同时也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如何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环境已成为关注的焦点。网络信息时代中,英语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知识结构、信息素养、外部环境四个方面来寻求自己的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工作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对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英语教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定位及教师的素质研究、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上。但对于如何实现信息化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下面以初中英语教师为例,探讨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
1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认知心理学派的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网络环境下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合作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习者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主来建构知识,关注和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自主建构”意识,重视学习环境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强调将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支持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既有利于知识技能训练,又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2网络教学对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的挑战。
网络教学不仅营造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内容互选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教学氛围,而且由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选取丰富多彩并可真实再现,使得师生之间变得更和谐和融洽。因此,民族地区初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迎接网络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2.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为指导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视听设备,把语法、词汇、语篇分析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而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接受者,也不是知识的被灌输对象。师生之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信息传递,而是双向互动,开展协作学习。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也将更多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2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改变。
网络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科专家,而且精通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以便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行为角色,从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从家长式训导者,变为组织者、管理者、启发者、鼓励者、合作者和协助者,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教学中的学习者。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网络教学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同时,教师还应成为教学信息的.加工者和生成者。教会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2.3网络教学中教师能力结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伴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能力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为了顺利地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具备新的能力结构。在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新能力结构应该是在新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具备有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信息素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作为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自己操作教学媒体的技术能力上,而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任何一项能力的提高都有助于其它能力的增强。
集成性可以简单理解成简约,使原本繁杂的机构或者处理结构变得一体化,将会计组织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组,从而达到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效率最大化的目标,会计信息集成化也会诞生一些新兴的运营模式,将信息集成,这种集成性不仅只局限于企业内部,甚至可以将企业内部和外部利害之间结合起来,使企业对于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能够做到及时了解以便于因地制宜地做出决策,会计信息集成化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对于财务信息以及管理的控制,增强控制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相关数据的共享性,使员工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企业需要他们了解的信息,建立在这个信息化基础上的会计事务有许多的特性,这就保证了它生机旺盛和适应力强,对于企业是一种软实力。
1.2普遍性。
要深刻了解普遍性,就先要知道会计所涉及的领域,会计通常涉及会计理论、会计工作、会计管理、会计教育等。传统的会计很难将这四部分联系起来,一旦会计信息化就可以使这四部分有机联系起来,起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的作用,避免出现“自立为营”的现象,这样就非常便于企业的管理了,会计信息化使他们形成一个体系,避免了冗余也提高了成效,企业内部控制力提高,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会计中去,使之变得更加普遍,让公司时刻掌握会计信息变得轻而易举,控制形成一条线,有利于决策实施。
1.3动态性。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是死板的,不能随环境而变化,很容易丧失时机性,但是会计信息化后最大的提升就是加入了动态性,使信息自动保持实时更新,企业掌握的会计信息始终是最新的,企业因此而制订出的一切计划都是最先进的、最前卫的,会计信息动态性也有助于节约人力、物力,依赖于强大的信息处理以及非常高的准确率,可以对会计信息做到跟踪记录,是需要人力去维护设计而已或者只是输入一些基本原始数据,后期只需要计算机来处理就可以了,借助于计算机也可以对企业庞大的会计信息做到复杂的计算、处理、整理、归类,最后显现出来的就是最直观的财务状况。
2.1会计信息化增加了错误和舞弊的风险,使会计信息更容易伪造。
会计信息化经常用到的数据存储媒介容易被篡改,甚至很多时候这种篡改是不留痕迹的,由于数据高度集中,即使没有授权,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下载、复制、伪造企业十分重要的会计数据。这种手段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的难度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造成的危害和利益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的更大,所以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复杂且难度系数大。对于传统的手工记账,如果要对原始凭证进行修改,很容易发现其留下的痕迹。而对于现代的数字化会计数据,一旦拥有进入会计系统的权限,就有可能轻易的对数据进行修改,且不留痕迹,根据这些凭证做出的企业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将毫无意义,会计资料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就很难得以保证。
2.2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在网络开放的条件下无法得到保障。
网络技术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会侵蚀企业内部控制的防线,很多会计信息数据通过网络通信线路传送,被拦截和窃取甚至遭到篡改,对于此现象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3程序化增大错误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会计信息化下的条件下内部控制具有人为和计算机程序控制相互作用的特点,在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中内部控制使系统失控不易被发现,如果中间某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将导致后面的其他环节也出现错误。当软件程序出现错误的时候,后面很多会计业务将被错误处理,后果严重。这些都会使得系统发生错误或违规行为的可能性增大。
2.4系统的兼容性不高。
由于企业多样化的经营业务及复杂的信息系统,会造成某些系统间的数据难以实现共享,有些财务软件所需要的配置与信息系统软件的环境不相符合,这就导致企业的相关信息容易被窃取,或者对数据进行操控。这些系统有着各自独立的操作,并没有实现完全的融合,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一定风险,阻碍了其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
2.5缺乏相关的人才。
企业在会计人员的选取上,对学历的要求不高。而会计信息化是需要相关人员具备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会计技能,对相应的.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业务和技能素质要求增高,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会计和管理能力,而且还要擅长网络和计算机的基本维护技能以及将这些技能应用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所以缺乏专业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约束和促进会计信息化背景下内部控制的发展。注意相关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犯罪和舞弊的惩罚力度,净化企业的内部控制,通过完善授权的方式,完善岗位职责分配,严格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等方式加强内部控制。
3.2确保会计档案保存的安全性。
会计档案是企业以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的历史资料和证据。建立良好的会计档案保存制度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查询以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以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会计档案的保存安全性变得尤为重要。企业应加强对各部门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防止因意外事故导致档案毁损,并增加对资料的备份数量和提高保存的安全性。
3.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重视会计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会计人员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制度,端正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企业还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短期业务培训,建立完整的考核制度。企业应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不断地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4建立完善的控制环境。
企业想要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必须要以良好的控制环境为基础。企业管理者应积极加强各项工作的标准化与制度化,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知识培训,让员工能够从自身做起,树立自我控制意识,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平。同时,加强企业的人事资源管理水平,严格招聘制度,对员工的各项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加强业绩评价,建立严格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3.5提高软硬件的安全性。
加大对网络安全和病毒的控制,要求企业设置外部访问区域和多重防火墙,对杀毒软件及时更新。选择安全可靠的软件供应商,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在安装完成运行后,要规定软件的运行操作。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化服务的供应商,注重营造内部控制氛围,通过宣传、培训等方法树立会计人员内部控制理念,提高业务能力。帮助能够接触到财务信息的人员树立一种风险意识,让其认识到任何信息的泄露都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
3.6完善企业全面风险评估体系。
企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该风险体系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增强全面风险意识。企业只有在其信息系统中设立一个科学管理的风险机制,才能更有利于管理者了解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才能更好地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控制。管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每个系统的风险,特别需要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4结论。
会计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为企业会计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新的安全问题的出现。因此,企业应不断加强各部门间的相互牵制和监督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才能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同时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会计管理信息化是近年来新发展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将所需的所有有用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其进行删选、加工、处理,以便于为企业在战略制定、市场分析、内部控制等经济活动中提供全面的信息。建设好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手段,对企业所有的财务会计活动提供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以及信息分析,同时根据设定的指标,得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让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信息满足现代化企业决策、发展的要求,以便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筹划。
(一)信息化是实施管理会计的有力保障。
如今供电公司实施了管理会计的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等都进入了应用阶段,但财务人员并无将诸多方法理解并实践,导致管理会计实施的效果不佳。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可能将各种方法融汇到软件中,真正方便了财务人员实践盈利能力分析、投资分析等,助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采用高效集成化的管理信息化技术能预先判断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预警,以有效防止财务风险。当前企业财务数据日益庞大,财务人员需借助信息化方法,并在系统里设置一定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对数据的加工,从中发现出对财务风险,以达到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的目的。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引体系尚未健全,供电企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尽管已具备了会计软件、硬件的条件,但就目前从供电企业的情况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供电企业在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模式,使用的应用软件系统难以满足企业的财务状况需要,致使无法满足管理会计信息的决策需要,导致实务处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同时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管理水平成正比,当企业制定决策时目光相对短浅,即忽视了利用管理会计规划、决策与评价能力来站在战略层面上关注长期目标,难以得到其应有的效果。
当前企业已转变经济活动的事后记录和反映转变为事前的预算及风险控制,但当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是企业内部未建立计信息化高效的传递及共享模块,致使形成“信息孤岛”。例如,各个部门未能把相会计信息及时传递给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信息的及时性较差,延迟了信息在内部的传递速率,特别是管理层次较多的企业更加不利。
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技术与网络的支持,因此保障网络安全性是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前提。个别供电企业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系统的维护,未能及时更新软件系统且未对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行为加以监控,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准备不到位,致使在系统风险上的漏洞未能填补,这将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外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潜在的威胁。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管理活动总融入了信息化技术,它是计算机、管理学、会计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需要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对海量的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当前供电企业的绝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会计技能不容置疑,能够较好的处理日常的会计核算等工作。但难以胜任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对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决策,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供电企业尽管与时俱进得推广管理会计信息化,但进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高层及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不够。大多人仍认为管理会计就是根据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及预算计划等内容,没有全面认识其功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规划日趋超前,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会计的实施。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云”的社会,信息是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以一定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基层财务人员应该及时改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才能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顺利执行、推广。
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来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以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例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保证资金薪酬、强化内部文化等几方面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第一,企业高层应确定一种争先学习知识的企业文化,通过邀请专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等方式使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能够清醒认识到信息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促使企业员工积极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第二,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体系和薪酬福利,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学习带来的益处,便于为企业的管理会计储备人才,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长久发展。
(三)建立健全供电企业内部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的会计主要是从美国引入的管理方法,其基本的思路和管理模式都源自于美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较晚,跟美国显然存在着显著地差异,现有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我们不应该全盘接受。我国供电企业在学习和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时应该在借鉴美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同时,充分的考虑我国的宏观环境以及我国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在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体系建设的有用性,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考评指标体系,从而在制度上存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落实。
供电企业先前的'管理会计体系的资料比较少,并且管理会计的分析工具也非常落后,使得管理会计的诸多职能难以在企业充分实施,管理会计中的会计核算数据被大量闲置。因此,企业应提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资金量,通过购买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引进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硬件上保证管理会计的实施应用。然后将企业的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电算化相贯通,借此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现代化水平和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
(五)加强供电企业对管理会计软件的持续创新力。
在供电企业的管理会计日常实际工作中,通过采用管理会计电算化,能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会计的失误数量,保证企业财会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也节省了繁杂的工作量。但企业应加强对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软件创新,与软件供应商制定一软件定期更新的协议,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软件供应商反映,督促软件供应商积极更新会计电算化软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六)强化供电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管理会计是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实施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基础和业务水平。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高层要不断开展教育培训来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管理会计人员自觉遵守管理会计法规,坚持自身的工作原则和操守。
五、结论。
供电企业的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实施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方法加强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1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