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更新和改进是教师教学的需要,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特点进行及时修改和完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篇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一)简介李时珍。
教师谈话简介李时珍。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的一生成就很多,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过八百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为了考察访问,采集标本,行程一万余里。他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
(二)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体会出“严寒酷暑”在本课中的意思为李时珍无论在非常寒冷的冬天,还是非常炎热的夏天,都在赶路,都在爬山,都在采药。
(三)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精神。
疑难病症——疑:不能解决的,不能断定的。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世代行医——行:实际地做。祖祖辈辈当医生为人治病。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52卷,记载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病情所收的钱。
(四)作业。
1、书写生字及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会写的字5个,会认的字2个。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平等,民主的思想感情和消除种族歧视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在世界上除我们黄种人,你还了解到了什么人种?(指名回答)。
3、齐读课题(美读)、质疑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课件3)。
音(指名读、齐读)、形(学生提示)、义(质疑)。
2、指名5位学生读课文(应注意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分组读课文(一二节男同学,三四节女同学,第五节齐读)。
4、现在谁来说说“最美的花束“指什么?
三、理解诗文,体会感情。
1、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先有感情地朗读,再说一说你从中知道或读懂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2、生自由读,小组交流,师巡视参与指导。
3、指名汇报,师生评价,师相机点拨归纳。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评价,“花、花冠、花束、花园“等的含义)。
4。课文中的你、我、他指谁呢?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出示课件4)。
5、提供句式,指名根据课文意思说话,体会主题思想。(出示课件5)(师相机评价、鼓励)。
(1)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2)_______和______一样___________________。
6、小结:同学们,你们的发言,让我深深地感动,的确,不管肤色如何,不管是贫穷或富有,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板书:平等)。
四、拓展延伸。
学生谈今后同学间、朋友间、邻居间应如何相处。
五、质疑问难。
第四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有的讲对植物有趣的观察和发现,鲜花什么时间开放;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实验,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能;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却玩出了大名堂;有的讲怎样巧妙地找到骆驼。在观察中要细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观察,在玩中发现,才能取得既有快乐又有收获的效果。本组课文,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说说写写,增强写生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生字。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写观察日记。
三、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课时安排。
13.《花钟》2课时。
14.《蜜蜂》3课时。
15.《玩出了名堂》3课时。
16.《找骆驼》2课时。
总计13课时。
1、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健壮”、“漫山遍野”等词义。
2、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具体写出山里孩子的特点的。
3、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对山里孩子的喜爱之情。
1、找出总起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课文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你们到山村里去过吗?了解山里的孩子们吗?说说你们了解的山村,了解的山里的孩子。
(二)课文录音。
(三)学课文,
1、自读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
(2)说山里孩子是怎么样的?
2、反馈。
3、生字新词的学习。
(1)正音:甸盈歇跃充。
(2)形:形近字组词。
键()蹬()歇()盈()。
健()登()渴()盆()。
(四)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自由读:你发现这一段是用什么方法写的?
2、回顾怎样读懂总分段式。
3、按步骤自学总理解中心词“健壮”
4、细读这一段:山里的孩子怎么会长得这么结实、健壮呢?
读中体会,读中交流。
5、理解“满山遍野”:读课文,从课文中句子来理解。
想象说话:他们在山冈(),他们在竹林()……。
他们到过这么多地方,赶过这么多事情,怪不得长得这么结实、健壮。用欢快的语调读好第4句。
6、感情朗读、
7、试背诵。
(五)作业。
1、扩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和表示怎么样的词。
一()野花()一()凉茶()。
一()鸟叫()一()客人()。
一()动物园()一()翠竹林()。
五、教后记。
今天这堂课,我觉得上得很有味道。特别是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是,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满山遍野”,在读中来悟“结实、健壮”,觉得特别好,很大气。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山里孩子的特点写具体的。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热爱山乡、热爱山里孩子的思想感情。
3、巩固复习字词,理解“向导、热情好课、充满”等词的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1、复习引入:
(1)趣味引背:
(2)回顾学习方法。
2、学习课文第2段。
(1)用这样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是按()写的。总起句是(),中心词是(),分述部分是第()句,从()、()、()三方面具体来写。
(2)读后反馈校正。
(3)读中感悟,句子比较,体会山里孩子的热情。
他们迎接进山的客人。
他们笑眯眯地欢迎进山地每一位客人,为客人当向导。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茶。
渴了,他们递上一碗清凉的茶,像清泉,像露水,一直甜到心窝里。
比一比,哪句话更能体现山里孩子的热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3段。
(1)出示填空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理解“幻想”
(2)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他们充满幻想。找到有关句子进行充分朗读。
小组内先读在推荐同学读。
重点评价朗读:表现山里孩子满怀希望、蛮有信心的样子。
(3)连起来读分述部分。
(4)山里孩子幻想真多呀!课文哪个词说明这一点?
(5)启发想象:他们还会有哪些幻想?
(6)要是山里孩子这些幻想都能实现的.话,山村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4、分组齐读课文这三个小结。
5、讨论:山里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
教师充满激情小结:是大山养育了他们,他们呼吸大山里新鲜空气,喝大山里的水长大,是大山培养了他们那样的胸怀,那样的气魄。
齐读最后一句话。
6、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7、作业。
1、完成作业册。
教后记:
第三课时。
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3、能仿照第三段,围绕总起句写一段话。
一、听写词语。
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进行:
(1)先四人小组合作进行然后组内推荐一名。
(2)各组推荐比赛。
(3)评出优胜。
2、背诵课文。
三、读写迁移。
教师启发:山里的孩子结实健壮、热情好客、充满幻想。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从小就有把自己的家乡装扮地更美的打算。我们城里的孩子也充满幻想,也希望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地更加美丽。围绕“城里的孩子,心里充满着幻想”这一总起句说话、写话。
1、说谜语:它生活在水中,不属于鱼类,它有两只大眼睛,大大的嘴巴,一条长尾巴。(边写边板书:鳄)。
2、你知道鳄鱼吗?(学生说老师更正其中的错误。)。
3、过渡:有位生物学家经过仔细的观察,给我们介绍一些有关鳄鱼的故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质疑:(学生根据题目提问)。
6、通过预习了解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文中是谁与谁争斗?
7、指导读好“宾”与“槟”区别。“侵”的读音是前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它们怎么争斗的内容。划出鳄鱼之间争斗的规矩。
2、指导读“矩”,轻声的读法。
3、学生汇报两句话。找出“兴风作浪”、“点到为止”两个词。
三、精讲“兴风作浪”
(一)理解“兴风作浪”这个词语的意思。
1、板书“兴风作浪”,先读准音。开火车读。
2、文中有个句子直接写出了兴风作浪的意思,出示“罗宾用自己的尾巴掀起了比入侵者更大的风浪。”找出“兴风作浪”的意思(掀起风浪)。
3、出示字典中“兴”的义项。选择义项。
4、出示“兴风作浪”的比喻义,挑选意思。
(二)学习文中有关“兴风作浪”的文字。
1、指名读第二小节,入侵者如何“兴风作浪”,挑起事端?括出其中的句子。
2、自由读句子,你感觉如何?(嚣张,骄傲,挑衅)像这样就是嚣张的意思。指导识记“嚣”与“器”区别。在书中描红“嚣”。
3、通过指导朗读,将这种感受读出来。练读,指名读,从语气,从表情指导,再指名读。
4、它会吼叫什么?你能想象一下罗宾怎么“兴风作浪”吗?仿照书中描写入侵者的句子,说一说。再想一想罗宾会说什么。
5、“技不如人”什么意思?“技”指哪一方面的本领?
四、精讲“点到为止”
1、指名读第三小节,划出罗宾是怎么做的句子,小组交流。
2、补白设计:罗宾好像在说什么?指名交流;持续五分钟,好像在说什么;挪开好像在说什么。
3、一切都似乎在警告——引读第三小节最后的句子。
4、理解“点到为止”。“止”的意思,选义项。再说词义。
五、总结“约定俗成的规矩”
1、习惯上这样,就叫“约定俗成”。板书:约定俗成。
2、小结本节课所学。
3、本文想告诉我们: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你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变化。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独特的美,有了自知之明,才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4、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小蝴蝶花情感的变化。
2、教学难点:体会有了自知之明,才能做到既不以自己的长处而骄傲,又不因自己的短处而失去自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进入学习情境。
1、板书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小蝴蝶花》。
2、同学们读过课文了,回忆一下小蝴蝶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
过渡语:小蝴蝶花给你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想不想感受一下小蝴蝶花的内心世界?
二、角色转化,读中体验。
1、默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小蝴蝶花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画出有关句子。写批注。同桌交流(出示课件)。
过渡语:小蝴蝶花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愿意把你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骄傲的自馁的心情舒畅的(板书)。
2、你。从哪看出小蝴蝶花是骄傲的?读读你画的句子?
你从哪看出她很骄傲?
抓住重点词语:“最了不起、可惜、被埋没、什么时候、出头之日”结合句子让学生说说这些词的意思。除了体现出它的骄傲还体现出了什么?(怨恨,对现状的不满)(板书:最了不起)。
假如你就是这朵小蝴蝶花,能读出来她的这些情感吗?自己练练。
展示读——评读。
3、小蝴蝶花为什么这么骄傲?先读读句子。用自己的话说。
小蝴蝶花生长在草丛里,从紫色的花瓣里不时飘散出一丝淡淡的清香,都因这蝴蝶从远处飞来。她多么高兴啊!
小蝴蝶花左瞧右看,旁边不过是些平平常常的小草,有的不开花,有的开出一朵半朵小花,也很不惹人注目,更没有什么清香。小蝴蝶花很骄傲。
(板书:草丛里)。
抓住重点词句:“不过”什么意思?把“有的不开花,有的开出一朵半朵小花”去掉行不行?为什么?体会草丛中我是最漂亮的,而且还能散发出淡淡清香。谁也不如我。
小结:与周围小草相比你觉得很骄傲。为自己被埋没在草丛中,感到沮丧惋惜。
4、骄傲的小蝴蝶花,后来你为什么又自馁了?请自读第3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花园里百花争艳的景色。
a、体会百花的美。学生读读句子。初到这里,她有些头昏目眩。她看看那汉白玉栏杆里的()的牡丹,开得多么();那正在()的碧桃,开得比朝霞还要()……数不尽的()在(),说不清的花香在空气中。
你从哪些词体会到牡丹、碧桃的美与香?结合句子说说意思。
过渡语:小蝴蝶花看见了牡丹、碧桃,还可能看见什么花了?学生交流。
让我们走进花园欣赏这些名花奇葩。分别出示牡丹、碧桃,百花争艳的图片,学生边看图边品读相应的句子。(指名读句子)。
师: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什么花,开得怎么样?”说一说其她的花吗?指名说(注意给学生评价)。
b、花园里的花这么美,这么香,自己读读,读出感受。分别指名读花美、花香的句子。
出示课件:小蝴蝶花。
5、此时你什么心情?指名说,读出来。
小蝴蝶花一下子变得自馁了。她想:“看来我是百花中最寒碜的花了,谁也不会理睬我。”
6、在草丛中,你很骄傲,而在花园里,你一下子变得自馁了!变化这么大,能读出来吗?自己练一练。
(1)展示读2、3段。
(2)讨论:在情感的变化中,小蝴蝶花为什么找不到自我了?
(3)交流:骄傲的时候他用自己的长处与小草的短处比,自馁的时候他用自己的短处与百花的长处比,所以小蝴蝶花找不到自我了。
小蝴蝶花的情感变化受谁的影响?
(4)在生活、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找不到自我的时候?
7、正当你自馁的时候,花园里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心情舒畅指读后三段。
这时候,一群孩子来到花园赏花。她听见一个孩子大声说:“大家快来看,这是什么花?”
“她叫小蝴蝶花。”另一个孩子回答。
“多么好看的小蝴蝶花呀!”孩子们都蹲在校蝴蝶花的跟前,仔细欣赏起这不起眼的花儿。听了孩子们的话,小蝴蝶花扬起了头,心情舒畅极了。
(1)交流:(板书:欣赏)。
(2)孩子们会说些什么呢?
(3)听了孩子们的赞赏,小蝴蝶花,你感受到什么了?
(4)小蝴蝶花还是不是最寒碜的花?为什么?
8、快看,现在的小蝴蝶花多自信啊!变得更加美丽了!读读这段话,读出你的感受。
四、延伸体验:
1、自由朗读全文体会小蝴蝶花的情感变化。
2、小蝴蝶花经历了这样的情感变化,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总结。
:希望大家都能像美丽的小蝴蝶花一样,正确地看待自己,不因自己的长处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短处而自馁,那样我们才会在不懈的努力下,不断进步,永远快乐!
五、作业:
自选角色,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出自己的感受。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由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课教学中就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资源,创设自主合作控究的学习环境,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有效的、自主地获取知识,学生的主动参与面广。不满足于文本,体现了语文的外延。教师的点拨、指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浓入文本,由感而想,由悟而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在茫茫的大雨中,同学们有没有和大人同打一把伞?伞是向谁那边倾斜呢?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倾斜的伞》看看在这把伞下有着什么动人的故事。
2、教师配乐范读。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全班交流。
3、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3)检查小组学习情况:(小组汇报:开火车读生字,说说认记了哪些字)。
4、朗读感悟。
再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生评价。
(2)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外公对“我”的爱?点拨:“爷爷笑而不答”的含义。
人物语气指导多媒体师生评价。
小组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4)第6自然段:理解、指导重音。齐读。
(5)第7、8、9自然段:自己练习读,感受一下丹丹对外公的爱。
5、再读感悟,启迪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家”做为掌握某种专门活动的人的意义。
过程方法。
1、通过学习课文,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正侧面写作方法。
2、指导学生朗读,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培养个性化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虚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的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揭题,板书课题。
2、质疑:大作家是谁?小老师呢?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读字词,分节读课文,提出不解的词讨论。
3、能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吗?板书人物名称。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读课文,找出转换情节的两个关键词:临别时事后(加上“有一次”)。
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分部分请同学读课文,说说各部分写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作业: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找找关于萧伯纳的资料。
板书设计: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萧伯纳娜塔莎。
有一次。
临别时。
事后。
第二课时。
一、题目切入(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请你读一下课题(指名学生读题)。
作家就是作家,为何要加一个大字呢?说明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大作家”?(鲁迅、冰心、高尔基等)。
[出示:课文第一句话]谁能读好这句话。
2、你们叫过自己的老师为小老师吗?为什么加个“小”字呢?
[出示:露珠―小露珠鬼―小鬼可爱―小可爱]。
发现什么没有?“小”给你怎样的感觉?(更讨人喜欢。形象更可爱。)。
3、娜塔莎讨人喜欢吗?请大家轻声读第一节,划出描写娜塔莎的可爱之处。
谁来读你画的句子?[生读][出示:小姑娘的图。]。
是她吗?可爱吗?谁来把她读得再可爱一些?
4、一起读一下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二、学习重点段落,走近萧伯纳。
1、我记得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
[出示:大作家为什么要拜小老师呢?]。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你们一起浏览全文,看看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哪位同学先汇报一下自读收获。
3、一个小姑娘怎么会使萧伯纳明白道理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他们临别时的对话。
[出示:第二节第一次对话内容。]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所以你们认为萧伯纳是个怎样的人?(生自由说)。
这是个怎样的萧伯纳?(幽默)。
[出示: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这又是怎样的萧伯纳呢?(有童心)。
5、现在你还认萧伯纳是在自夸,炫耀自己吗?
[出示:他想……]原来他只是想用自己的显赫的身份给小姑娘和她的妈妈一个惊喜。目的是善的,但方式却有自夸之嫌,大家请看图[出示图片]注意动作,同学们,站起来模仿一下好吗,站起来,把自己当在萧伯纳,一起读一下第二节。
三、走近小姑娘。
1、可是,小姑娘有没有像萧伯纳想像的哪样惊喜万分呢?那个词可知萧伯纳的确是没有想到。(生找出“出乎预料”)。
他“预料”的是什么?小姑娘也许会?(可以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结果呢?(生答)这就叫“出乎预料”。还有一个字也说明了这个意思,什么字?(竟)。
[出示:请你……和图片]。
你觉得小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自己的理解读一下这句话。
口吻相同,语气也相同吗?请两位同学分角色地读一下这两个人的话语,注意,一定要把握人物的特点。[生读、女生与男生](评价)。
2、出示:第四节。
什么叫“为之一震”?他被什么震惊、震撼了?他意识到了什么?
谁来读一下这句话!
四、思考。
是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出示:第五节]。
2、“她是我的老师”也就是说“是的老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萧伯纳对小姑娘充满了怎样的情感。(感激、尊重)。
3、现在明白“大作家为什么拜小老师了吧?”用自已的话说一说。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萧伯纳?
五、作业。
课后有一个复述课文的要求,谁能在板书的提示下,讲讲这个故事。
六、课外拓展。
1、读一读关于谦虚待人的名言、小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阅读,搜集整理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安徒生。
通过学习,查找资料使学生深入了解安徒生这个人。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查找的资料,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书142页。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白桦”、“毛茸茸”、“铜雕”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疏疏落落”、“幻想”、“描绘”、“请悠”、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文本,感悟文本。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a:你认为欧登塞美吗?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来?
(引导学生用美的感情读出来)。
b:小公园里有那些事物与安徒生有联系?从文中的语句去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
c:读完文本的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资料整理。
板块一:安徒生的剪纸:出示《丰富人生》的剪纸画面。引导学生根据每幅剪纸画面,进行童话想象或命题,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补充,并进行讨论研究。
板块二: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展示安徒生的长篇小说、诗歌。
板块三:学生根据资料,总结、展示安徒生的长篇游记。
最后谈谈写一写《我心中的安徒生》《我最崇敬的人》。
回家以后给父母讲一讲安徒生的故事。
1.本单元共四篇课文.从文体上看各具特包。《黄鹂》是篇寓情于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散文;《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杂文::;宽容序言》是一篇序言形式的散文,但又有很强的哲理性:《我和地坛》是篇饱含感情的回忆性散文。文体的选择是与其内容及写作目的密切相关的。
2.本单元的课文无论内容、形式还是语言情感,都有直得仔细体会和分析评价的地方。
3.本单元的课文记叙、抒情、议论手法完美结合,抒情性语言感情真诚质朴,议论性文字论证充分深刻,很值得学习借鉴。
4.本单元的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现实意义。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是对作品做客观分析评价,并学习借鉴吸收。
2.体会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文体.不同文体各自的特点。
3.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揣摩浯言,深人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学习语言的简明、得体、生动,并做简要分析。
5.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方面的修养。培养精益求精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评价,而对课文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在阅读训练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
2.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二,是引导学生在对谭文进行分析浮价的基础上去借鉴吸收。从而养成一定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本单元教学难点是学生个人学识和经历方面的限制会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一个人的认识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对作品的深入理解,火而影响对作品的评价、借鉴.因而要从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上细心揣摩。
4.每课教学难点:《黄鹂》是一篇具有象征意艾的散文.用象征手法来说理。身蓄生动,值得借鉴;《咬文嚼字》是一篇文学论文,怎样使用浯言才算恰当、得体,要从思想情感上把握。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7个字。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美好的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一些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齐白石的画反映出来的美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
课前准备:了解齐白石,收集齐白石的作品图片,预习课文。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略)。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3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
3.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想看看齐白石画了些什么么?读出密码就能看到。(cai出示生词:、贫困、经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微不足道、欣欣向荣。学生每读准一个就出示一幅齐白石的画作)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3.自由读课文,回顾全文主要内容:用复习的生词串起来介绍齐白石。(cai出示填空,自由读书,同桌交流后指名答)。
齐白石是我国()的画家。他出生在一个()的乡村。童年这一段(),丰富了他的农村生活经验,成为他(、)的绘画源泉。他画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画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生活的幸福美好。
4.明确本课学习要求:齐白石的画与众不同,今天咱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他的画的特点。
二、品读课文4——6自然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给我们具体介绍了齐白石的的几幅画?指名读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找一找介绍了哪几幅画?指名答。
(1)你最喜欢哪一幅画?喜欢它什么?小组交流后指名答。重点指导:
a.感受小鸡争夺蚯蚓的乐趣,指导读。
b.想象蝌蚪嬉戏时的快乐,指导读。
c.欣赏蝗虫美好、灵动,感受劳动气息,指导读。
d.感悟小虾的栩栩如生、齐白石绘画技艺的高超,指导读。
(2)根据学生喜好分角色读小鸡、蝌蚪、蝗虫、小虾的句子。
(3)引导理解:生动亲切。
c.在齐白石的眼里,画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画,难怪作者说——指导读句子“如果没有……生动亲切的。”
(4)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妙。(齐读第4自然段)。
2.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齐白石还画了哪些事物呢?默读课文5、6自然段,勾画。
(1)指名答。(出示相关句子)。
(2)齐白石画的这些东西和什么有关?(引导说出与生活、劳动有关)。
(3)那他怎么想到要画这些呢?(体会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指导读句子。
(4)齐白石画的这些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不起眼的东西叫什么?(理解:微不足道。出示相关句子)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透过齐白石的笔却有了深长的意义。这深长的意义正是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生接)热爱。指导读句子。
(5)对比原有中国画和齐白石的画,体会“清雅孤高”和“民间的活泼精神”。
b.用书上的哪个词能概括这些名家画作的特点?(清雅孤高)而齐白石的画就显得怎样?(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
c.难怪作者说——(出示句子,生齐读)中国画原有的清雅孤高的面貌,经过他这一改,就变得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了。(板书:民间活泼精神)。
(6)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齐白石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引读,生接读5、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让我们走进齐白石画中的美丽世界。(欣赏齐白石的画作)把你们的评价送给齐白石吧!(齐读第7自然段)。
2.看板书小结本课所学知识:齐白石的画确实与众不同,他的画不仅(生接答)生动亲切,而且富有(生接答)民间活泼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还想看看齐白石画了哪些有趣的东西么?(出示画作)请你选一幅你喜欢的画,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用一两句简单的话来形容它们。
4.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齐读。
5.延伸课后:生活多么美好啊,只要我们像齐白石一样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灵,就会收获无穷的快乐。请同学们课后把你们的收获记录下来吧!
本组围绕着“世界是大家的、各国人民是一家”这一主题选入了三篇讲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学习园地本组围绕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篇篇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意。
《太阳是大家的》以此为题,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一面五星红旗》蕴含着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赞美。课文中的我尊重、热爱国旗的表现,换来他人对“我”的尊重。
《卖木雕的少年》本文通过写“我”在非洲南部想买一个木雕,但因为过重无法购买,卖木雕的少年看“我”是中国人,特意送我一个木雕小象墩,而且不收钱的事,歌颂了少年的美好心灵和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意。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由一篇通讯改写而成。写的是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发生地震,中国派出了救援队帮助救灾的事。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进行及时、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光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会写生字词。
2、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感受世界人民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各国人民之间要相互关爱,世界才会更和平、稳定、发展。
【单元教学建议】。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明白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词句来感悟课文内容。
在每课的教学末尾,可以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延伸开去,联系自己的经历过或读过的各国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世界和平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单元教学时间】。
《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4课时。
1、以不同的阅读方式,读懂课文内容,学习阿玲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美好心灵。
2、边读边想,合作探究,在阅读中与文中人物沟通交流,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深入领会人景情交融的美。
3、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自读自悟,领悟曼谷人景情交融的美。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大象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流信息,导言揭题。
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大象的信息后,放教师收集的大象活动情况录像(课件1)入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有音节的字多读几遍,课文读通顺。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自己认为印象深刻的内容做上记号。
4、交流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悟情明意。
1、小象拉车,洗车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象是怎样拉车洗车的呢?(课件3和课件4)课文做了怎样的描述呢?找出相关段落。
2、自由读6。7段中小象拉车洗车内容,把小象动作的词打上圆点。
3、评价读,男女生挑战读。
4、小象这么乖巧聪明都是水谁的功劳啊?哦,阿玲指挥小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相关内容(第5自然段),边做动作边读,并把阿玲指挥小象的动作做上记号。
5、齐读5段。
6、如果把阿玲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可能是几句什么话,小组讨论,交流。
7、美丽的曼谷有美丽的阿玲和小象,美丽的景色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你认为景美的句子找出来读给你的同桌听。
8、你喜欢阿玲和小象吗?为什么?
四、赏读课文,升华情感。
1、课件5,学生闭目听录音,感受情景交融的美。
2、课件6,感受小象和阿玲助人为乐后的愉悦心情。
3、学生再次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自由赏读课文。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抄下来。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三、教学内容概述。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作此诗时,王安石此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他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五、学习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二)、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三)、联系“春节”,想想“元日”
过渡: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古时候人们是怎么过“元日”的。
1会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幻灯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3)、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4)、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5)、古诗朗读欣赏学生配乐跟读。
(6)、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7)、多种形式练习朗读。
(8)、送字宝宝回家(幻灯)。
2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a: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b: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c: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d: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3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文中的插图描绘得很形象,给一种过节时喜庆的感觉,有助于学生读好这古诗。]。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3)、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4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以,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
(幻灯展示)。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5了解系作者生活,体味诗的深层内含。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有谁知道他?(指名简单介绍)。
(2)、师出示、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3)、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6根据生活实物,学习生字。
爆: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屠:古时用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疫,现今指宰杀。
符:古时的符是用竹子制成的。
[想想生活上的事物,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加深对生字的识记效果。]。
六、所需材料及资源。
多媒体。
七、评价方法或工具。
(1)指名背诵古诗。
(2)开火车认读生字古诗中的七个生字,会组词。
(3)能把生字的拼音读准。
1、与文字对话。
《伙伴》一文,主要讲述了发生在猎人马哈多和他的伙伴——猎狗和乌鸦之间的故事。要让学生在学文过程中,感受到作为伙伴。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彼此的牵挂。本课应从两方面来把握故事,一是猎人马哈多和猎狗一起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乌鸦。(体会伙伴们在一起生活的快乐)二是乌鸦帮猎人马哈多又救助了被困的猎狗。(体会伙伴之间的关心,互助和牵挂)。“伙伴”是理解课文最关键的一个词。让学生从文本中,体会到伙伴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并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结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处。
2、与编者对话。
《伙伴》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以“感受真情”为主题。“理解与关爱”贯穿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倾斜的伞》一文,让我们感受到我与外公那种爱的传递与延续;是《伙伴》让遇险的猎狗最终获得搭救;《信任》一文中,无人看管的桃林,让我们体验到信任与被信任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感情;《金色的蒲公英》,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使我们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点点滴滴的用心;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它使《巨人的花园》盛开美丽的花朵……学习本单元,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品析,其中蕴含着的感情和哲理,用心去体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文中5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讲了关于“伙伴”的哪些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勾画重点语句,情感朗读,来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谈出自己的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伙伴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牵挂,珍惜伙伴之间的情意,与伙伴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预习本课,了解大意,解决生字词,师准备生词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激起引入。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好伙伴,那你们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伙伴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文中的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认字情况。
3、师生共同理解“巡逻”,“焦急不安”等词语。
4、了解学生读文情况。(指名读)。
5、说一说,文中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2、文中哪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动?画出有关语句说一说。
a、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谈谈感想。(课后练习三的三句话)。
b、如:第4段,抓住重点词语,“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得了大病”等,体会马哈多对猎狗的关心和牵挂。
3、出示课后练习四的两句话。
猎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乌鸦叼着肉在前面飞,马哈多紧紧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个究竟。读读这两句话,谈谈体会之后,说一说两个“究竟”的不同含义。
4、情感朗读。
四、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课之后,同学们应该更了解“伙伴”的含义了吧,那你觉得伙伴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你又是怎样做的?说一说,并写下来。
五、指导书写。
1、“抹”右边是“末”而不是“未”。
2、“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3、“猎”可以和“借、错”等字对比来记。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作者具体记叙了他家解放前养蚕的过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着重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劳,歌颂了母亲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美德。
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按照两条线索安排材料。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母亲无私奉献的美德。
2、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交流感受。
3、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指定的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了解养春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1)课文朗读录音。
(2)搜集有关蚕的资料。
朗读法自学法讲读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应该见过蚕了吧,你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养过蚕吗?见别人养过蚕吗?养蚕容易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老一代文学家巴金写的《春蚕》,从中不仅能知道蚕的生长过程,更能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1、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努力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正音。
3、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再次正音。
4、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读后注意联系上下文以及字典解决。
5、指名分段读,思考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集体交流:(1)本课中词语的意思。(2)课文的主要内容。
边读边画边批,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写出你的问题,你的理解。
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合作解决。
集体交流,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以便下节有重点地去学习。
1、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规范地抄写本课中你认为好的词及那些较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弄清喂养春蚕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填写下表。
蚕的生长过程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摘桑叶擦干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换大匾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分匾打扫蚕室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一夜两次添桑叶清理蚕沙。
“上山”了捉蚕“上山”摘茧子。
2.师巡回指导。
3、填好后同桌先交流。
4、指名上黑板上填,集体交流。
1、自读课文,画出表现母亲辛苦的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
2、读后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特别强调如下的词“照例”“每到这时候”“就靠”“每天清晨”“每天深夜”“总要”“常常看见”“总看见”。
1、师范读,初步领悟。
2、生自由练读,选择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试有感情地读下来。
3、读后评议,再读。
4、各小组内比赛读,选出读得特别好的进行全班比赛。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母亲为自己做了些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做去回报母亲,把它写到日记上。
春蚕。
蚕的生长过程母亲干什么,怎么做。
蚕卵。
极小极小的蚕儿摘桑叶擦干剪成细丝。
半寸来长换大匾喂整片桑叶。
越来越大分匾打扫蚕室深夜添桑叶。
快“上山”了一夜两次添桑叶清理蚕沙。
“上山”了捉蚕“上山”摘茧子。
辛苦无无私奉献。
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2.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四、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第四单元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有的讲对植物有趣的观察和发现,鲜花什么时间开放;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实验,蜜蜂有哪些奇特的飞行本能;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却玩出了大名堂;有的讲怎样巧妙地找到骆驼。在观察中要细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
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中观察,在玩中发现,才能取得既有快乐又有收获的效果。本组课文,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说说写写,增强写生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40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生字。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写观察日记。
三、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四、课时安排。
13.《花钟》2课时。
14.《蜜蜂》3课时。
15.《玩出了名堂》3课时。
16.《找骆驼》2课时。
语文园地四3课时。
总计13课时。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教师和学生提前准备黄全愈的。资料。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xx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xx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3、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4、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5、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6、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7、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8、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14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