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提前预知和安排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工作计划范文5: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2012年2月21日,星期二,普通的一天。
闹钟在六点钟准时响起,打仗一般地起床,洗漱,桃夭叫醒女儿后然后弄饭,我洗漱简单,打开电脑后,用无线网卡发今天的“早安蜗牛”,然后关机。六点二十五分下楼,启动汽车,把车内热一热,去除前窗玻璃上的霜迹,等女儿和小云下来上学(乡下没有中学,必须到城里上学)。
六点三十五分左右从学校出发,从罕台镇到鄂尔多斯东胜区,到达入城口需要十分钟,城里需要五六分钟(要视红灯情况而定)。清晨的城乡道路空旷而寂静,出发时天尚黑,归来已经渐趋清明,毕竟春天到了。今天回来时,七点已过。
这段时间,我的身份是学生家长,需要尽一份父亲的义务。
1
学校早餐是七点二十分。很快吃完早餐,到办公室,打开文件夹,开始思索今天一天的安排:
1、上午要陪丰台及石家庄长安区的十多位老师听马玲老师的晨诵《透明男孩》和语文课《日月潭》。昨天还听了干老师的数学课,今天数学课与马玲老师的语文课冲突了,就不能听了。
2、今晚网师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本学期首次授课,要做准备完成备课。
3、另有数件琐事,今天无法完成,先一一列出清单记录下来。此外大事尚有:丰台新教育小学招生的宣传册、下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授课资料的制作、《非理性的人》备课(周五就要上了)。
和昨天相比,今天少安排了两节听课。
七点五十分,带着文件夹下楼,文件夹很大,正好可以夹住一叠a4纸。文件夹的左侧,夹着几页纸: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总课表、101班课程表(里面有课程内容)、罕台教师必读书目一览表、带有相片的培训教师名册、学校通讯录。这侧相当于是一个工具箱,此外还多插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干国祥批注版,网师制作)。文件夹的右侧,第一页纸上方写下时间:2012.2.21。然后,从三分之二处划一条一通到底的竖线,这张纸就被分成两栏,左栏是听课记录及随想点滴,后面又想到了什么再填入右栏。基本上,是一边听课,一边观察学生,一边备课,即设想自己会如何上课。
十点多,汇谈结束。立即发了一个以“罕台培训日记”为话题的微博,及时记录。
这段时间,我的身份,是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员,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同时,也是丰台新教育小学学术校长,负责丰台新教师的培训。
应该考虑上午后半天的事了。十一点多,要去接女儿。通常十点多就会惦记这事,不然工作一投入,就会忘记,而总惦记这事,工作又做不好。于是想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打开在线闹钟,设定好时间和音乐,这样就可以“忘记”另外的事了。(工作日志也有类似功能,避免大脑中积存过多的信息降低运行效率)
设定好时间后,便开始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中相关章节。这本书已经非常熟悉了,仍然要为备课而读,主要是找感觉,进入思之场景,并寻求新的启发然后记录下来。
十一点十五分左右,下楼,开车,又成了一个父亲。总要确保能提前十分钟,一是有车位,二是避免孩子等车(外面太冷了)。
车到了学校对面,停好车,调整好座位,有10-20分钟空闲,车上有几本书,今天仍然读一本介绍海德格尔的小册子《海德格尔》(世界思想家译丛,约翰逊著,张祥龙译),每次大概能读两至三个小标题,五六页的样子,但是味道很好,我也不清楚海德格尔的哲学为什么对我有一种吸引力。
当学校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我刚好返回学校,停车,吃饭,然后迅速就上床休息了。床头总会放本书,既用来阅读,也用来催眠。最近放了一本厚厚的书,叫《甘地的真理》,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不可多得的好传记。睡不着将是最悲剧的,因为意味着下午和晚上将被摧毁。通常还好,实际上会睡20分钟。
2
一点刚过,醒来,再赖会儿床,然后洗脸,下楼,在车里等女儿和小云(通常二十分),一点半左右出发去学校,两点十分左右再返回学校,进办公室。
第一件事,是泡咖啡,这对较长时间的工作是必须的。
这是一个幸福的下午,因为有整块的时间可以为晚上的网师课程做准备。有两年的讲义,但今后不可能再去使用旧的讲义了,必须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方式讨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还好,令人欣慰的是,课程分帖中已经有上百个回复了,里面有问题,有案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授课资源。
一楼一楼地重读课程分帖中的讨论及案例,还是有些感慨,有些老学员确实理解深刻,没有辜负网师时光。将有价值的问题和案例复制下来处理好,然后分类,再将旧讲义中相关总结部分复制过来作为授课时的参照。同时,有几位学员私下里发了案例,一直没来得及看,这是马上要看了的。
备课中,对网师课程本身也有较多的思考。我知道网师课程每一年都必须有所改进,甚至有很大改进,纵然上得比较好的课程,也绝不能重复。而在这一点上,忙绝对不能成为借口。课程分帖刺激了我的两个想法:一是制作一张学员参与学习表,对课程分帖中的发言(包括提交案例)数量和质量,以及讨论过程中的发言质量进行统计。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学员的预习和积极讨论,避免对讲师的消极依赖(毕竟,有不少学员仍存幻觉,但讲师岂能比苏氏讲得更妙?)。我是没时间来做这种统计的,但是组长可以分担,马上制作了一张表格,然后发给亲亲氧气并说明要求。二是成立教学组,既汇聚那些理解本课程较深入的学员,通过课程分帖与学员密切互动,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利,说不定以后还有人可以主持这门课程呢。前一个想法立即实施了,后一个想法暂缓,因为还要再观察观察。
统计学员,是让组长立即完成的,以便晚上公布。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就是自己确立标准,然后分派任务给相关的人。例如丰台新教师或长安区教师的培训,都是由他们自己确立组长,自己主持,并自己形成文件,我树立标准,并确保参与。
网师备课并不容易,事实上今天之前就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了,除了整理记录外,还完成了对课程资料的批注。而今天做的,是进入这些问题与案例,并记录下要点。
中间免不了处理一些琐碎,包括借书之类。工作一会儿,还要浏览一下微博。
经常会有一些qq留言,或是论坛密码忘记了,或是有问题要咨询,甚至有跟我讨教一首诗怎样解读的。能立即回复的就立即回复了,讨论问题之类,通常都会自动过滤掉,因为我没有时间细致地思考,也不想仓促地解答。与授课相关的问题,应该在授课时在公共群里提出,我无力应付。有些时候,这会产生一些误会,偶尔会解释,更多时候,连解释也无从解释甚至没时间解释。
这个下午,我的身份是网师讲师兼教务长。
很快,五点半了,该动身接孩子去了。仍然读《海德格尔》,有时也会静静地想一些事情,发呆,或伤感。本周最幸福的一次,是昨天在超市里买了馒头和咸菜,等孩子的时候,打开后备箱,拿一个馒头夹着咸菜吃掉,这是很难得的享受,仿佛回到了童年。
六点三十分回到学校,食堂通常已经没饭了,一般都直接进办公室,但今天因为家里有馒头,所以直接回家,吃馒头就咸菜,再喝点水,一看表,已经快六点五十分了!赶紧冲下四楼,再冲上四楼,打开电脑,已经六点五十五分了。
倒杯水,整理一下思绪,然后等到七点整,开始授课。
3
这已经是第三轮担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讲师了。
这门课程已经影响了不少学员,也算网师一门不错的课程了。但我心里始终存着很深的焦虑。
我想,网师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解已经完成,也就是说,这是一座富矿,已经被开采,但开采出来的煤如何转化为热量,转化为能源,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而现在尚且存在着种种不如意的状况:
虽然有70位左右的学员参与了课程分帖的讨论,这在网师课程中绝无仅有,但相对于选修人数,仍然不够。即,静态的学习仍然没有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坐听讲师讲解的心态仍然是主流。在知识面前,不能打开自己,惟恐自己提问幼稚,仍然是妨碍许多人深入学习的首要因素。
轻率对待阅读材料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我提供的材料,以及《给教师的建议》,是训练知性阅读的绝佳资源,但是太多人仍然沿袭以往的阅读习惯,表面地读,自以为是地读,而缺乏对苏氏的逻辑的`洞察。这似乎是个能力问题,但首先需要的并非能力,而是一种对待书籍或学习的严肃态度,这何其难哉!
讨论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无论如何不发言,只观看,看到精彩的,心里喝彩一下,看到不精彩的,心里轻蔑一下,却始终保持“自身完整”。一种情形是不加省察地乱发言,而又缺乏倾听,尤其是一些学加入的学员,还不太理解网师的一些规则,不太理解网师在讨论方面的严厉要求。因为要求慎重发言,乃是一种研讨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固然其乐融融,但是整体课程的品质就大大降低了。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作为讲师,经常必须忍耐这种种现状。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难学,乃是因为他在教室里的深入。他没有提出什么七步几法的模式,而是一种真正的研究,必须遭遇和苏霍姆林斯基类似的问题,才能理解这些研究成果。而对多数人来说,天天地教室里,但从未进入教室的深处,甚至进入网师,也有许多人只是想寻求控制教室与课程的简便法门,而这种心态,是无论如何与课程,甚至与网师是不相宜的。
讨论持续到十点钟。
再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并且写工作日志,记录今天的生活,并列出明天及最近的事务清单,就下线了,回到家是十点三十六分。平时,经常会喝点酒,既是爱好又是帮助睡眠。但今晚授课前吃过了,晚上就忍了忍。桃夭还在辛苦地工作,我一回来,就不自觉地又聊起了班上的学生,一说又是好久。
大约十一点半左右,入睡,心里想的是,明天。
这是我的一天,在父亲、学术校长、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主持人、讲师、网师教务长、新教育小学教师家属(我常以此自嘲)等身份之间穿梭编织。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是效率比较高的一天,而更多的日子,经常会有茫然与焦虑,有因安排不当导致的浪费。
“明天”是周三,“明天”晚上,是今年罕台青年教师第一次“相约星期三”活动。我们将分享假期的阅读,以及交流本学期的专业发展计划并相互启发。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会理解并接受,但是,必须心怀希望。
昨天下午教研,我上了一节“不一样”的公开课。一节课下来,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们的转变,学生并没有以往表现的那么糟糕,他们也会尽力配合你的“表演”,尤其是在全校老师来听的情况下。因为,有种课堂叫做师生默契。
回首来学校的时间,将近三个月,也是我作为一名新老师,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三个月。我由刚开始的人生地疏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慢慢适应教学工作,慢慢和学生打成一片,从一无所知到渐渐了解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喜好。有时打心底里很喜欢这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但有时又很讨厌这群“气人精”。说到这次公开课的默契,就不得不说第一次的公开课,那次简直“糟糕极了”!可能由于我事先没有预演,讲的是一篇新课文,加上来了好多老师,他们紧张,我也紧张,所以,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在找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没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没有学生配合我这场“表演”。而我只好点名,硬着头皮一个人在课堂上唱了40分钟的独角戏。现在想想当时真是不堪回首!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师生磨合,讲课效果也比原来好多了。而昨天学生的转变,让我又惊又喜。在课堂上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我抛给他们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都认真的在课本上寻找答案,并积极地回答问题,默契的`配合着我,讲课环节进行的很顺利,虽然到最后没讲完,但是我已经很满意了。也许是有了第一次的公开课尴尬,到现在的上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都积极地回答问题。看着他们的成长和转变,我由衷的为他们,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高兴。是他们让我明白课堂并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可以师生默契配合完美演出。
“他们是一个个跳跃的小精灵呵,惹人气惹人恼惹人爱惹人疼,他们每一个成长的符号,都记录着你岁月的沧桑和开怀的瞬间”,谢谢那群可爱的“小精灵”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忧伤,让我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努力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老师。愿孩子们健康成长,有一天能体会到老师的善意和良苦用心。
我有幸于20xx年3月26日至27日参加了石家庄慧之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七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此次活动为小学语文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展示名师教学成果,解读名师成功经验,学习教学新理念,感受名师风范,启迪教育智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虞大明老师的报告《漫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热点问题》。在报告中虞大明老师就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激活阅读期待、教学评价的激励性、课堂表演的有效性等。我对课堂表演的有效性这一问题感触良多。
虞老师对课堂情境表演的五点认识是:
1、任务驱动:情境表演只能是一种驱动策略,应前置。
2、及时反刍:在情境表演中强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化一为万:在情境表演中落实朗读训练。
4、抓生发点:在情境表演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5、合理定角:以促成学生最优发展为目的,合理进行角色分配。
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有些课堂表演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课堂表演成了舞台表演。这种情况多见于公开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教学添一些花,老师们常常设计一些表演。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确保表演的顺利进行,课前要准备好表演的剧本,然后按剧本反复排练,有时连表演者的动作、神情、语言等都是事先设计好了的。这种表演真的成了表演,毫无动人之处。表演者的表演没有激情,台下的观众觉得索然无味。这种表演说白了是演给听课老师看的,不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
其次,课堂表演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者心中知道课堂表演的好处,试图创造机会给学生表演,至于如何表演,表演到怎样的程度,达到什么目的,课前没作过细的考虑,到时现场发挥。弄不好就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一切由学生做主,学生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只要学生高兴就行。这种随心所欲式的表演,表面上以学生为本,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其实际收效甚微。
第三、课堂表演常常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在实际教学中,为追求表演的效果,不耽误教学进程,老师们常常选那些表演能力强的学生表演。少部分学生参与,而更多的学生则是观众、看客,课堂成了少数优秀学生表演的舞台,多数学生无所事事,甚至置身课外。这样的表演是少数人受益,不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增强课堂表演的有效性,我觉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课堂表演的实质和意义,加强课堂表演的研究和指导,把表演作为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真正发挥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即使是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也不是从头到尾都适合让学生表演。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文中可以表演的内容,明确表演的目的和形式,形成表演的初步构想,切忌随心所欲。比如引导学生理解生字词时,教者心中要有数,哪些词语适宜让学生表演理解。对于那些学生早就熟悉或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词语,特别是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语,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表演,通过表演来加深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比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对那些角色特点明显、对话生动有趣的部分,我们可以直接让学生按照文本内容表演。比如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但表演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特点,比如他们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按文本表演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让学生表演。我们可以启发学生:铁罐和陶罐会成为好朋友吗?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在学生想象练说的基础上,再表演这段内容。这样的表演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对学生进行了礼貌教育,也增加表演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地表演。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一文最后一部分,写鸟儿与树依依惜别的情景,这段文字留下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启发学生鸟儿明年回来吗?鸟儿又有了新的朋友吗?想象补白,在学生练说的基础上表演。对于介绍明胜古迹风土人情的课文,我们可以用小导游导游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熟悉课文、背诵课文的积极性。
课堂表演是以文本为基础的,表演前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这样学生才易于表演、乐于表演。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一文,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形式进行表演。表演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形成画面,熟悉课文内容,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然后让学生组成一个小小导游团,一人介绍颐和园的一个景点。这样降低了表演的难度,学生表演的兴趣又很浓。对于直接按文本表演的,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故事情节,抓住文中人物特点,熟读人物语言,然后表演。比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夜莺的歌声》一文中夜莺与敌人的对话,先要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提醒学生夜莺、敌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按照文本表演。如果没有这样的层层铺垫,一开始就让学生来演这段内容,并且要求演活夜莺的机智勇敢,则有点勉为其难。至于利用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想象表演,则更需要铺垫,必须引导学生想象表演的内容。课堂表演中,有些动作学生往往凭感觉表演,有时表演得不够到位,我们则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体会当时的情况,适当加以示范。
课堂表演,不应是少数学生的专利,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呢?我们可以采取四人小组的方式,即同一小组的前后两桌为一个自然小组。这个自然小组的组成要注意表演能力差异的`搭配,每个小组必须配一个组织能力强、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任组长,同时兼顾男女生的搭配。这样配置的小组不仅有利于课堂表演,对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也很有帮助。全班每个学生都必须编入小组之中,有时甚至要跨小组组合。在进行课堂表演时,我们可以采取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方式不一。所谓由下而上,即是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根据文本要求,明确各自的角色目的,分小组表演,然后汇报交流。这种表演适合表演难度不大的内容;所谓由上而下,即是选择那些表演能力强的学生,分成不同角色,在老师指导下面向全班学生的表演,然后各小组分别表演,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次表演的机会。这种形式适合难度较大的表演。
课堂表演不是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仅仅让学生笑一笑、乐一乐,调节一些气氛,也不是依样画葫芦。它是通过表演这种形式引导学生琢磨课文,推敲文本语言,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学生深入课文,培养语感,提高阅读和审美能力的手段。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在课堂上一起揣摩、推敲文本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文本知识进行创造,让学生从中有所悟,有所发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自然生成。我们可以在表演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反复揣摩,对课文有深刻的体会;也可以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及时评价,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角度体会,评价表演的是否到位,有什么需要改进的,该如何改进。甚至可以当众演示一番。对学生表演的评价,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相互交流,更是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课堂表演改变了语文课堂沉闷乏味的气氛,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舞台,可以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使他们觉得语文不再是单纯的字词句的教学,而是一种游戏,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愿学、乐学。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从而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班的徐喆浩小朋友很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他的自尊心很强,容不得老师批评他。老师一批评他,他就会呜呜地大哭起来。可是每次当他做错事情了,老师说她几句,他还不肯认错还要狡辩,最后就自己哭起来。一次,上区域活动时我发现区角里的套圈怎么越来越少了,而且有好几个已经被扯破了。我当时生气地在小朋友们面前大声说:“谁把这些套圈弄破的,还仍得满地都是?”他们都被我的样子有点吓到,看着我不说话。我看见徐喆浩手里还拿着扯破的套圈,就问他:“徐喆浩,是不是你弄的。”他看着我连忙把一只手里扯破的套圈扔在地上说:“不是。”我马上揭穿他让她把另一只手摊开来很生气的说:“这是什么?还说不是你弄的,做错事情还不承认,老师一点也不喜欢你了。你以后区域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可以玩套圈,你就不用玩了。”他听了,马上呜呜大哭起来,拉着我的手说:“张老师,我要玩的,我错了,我以后再不扯了好吗?”我说:“你看这些都被你弄破了,你说怎么办?”他低着头不说话。我说:“以后做错事就要承认错误,要做个知错就改的孩子,那样老师才喜欢你。知道了吗?不过你今天是不能玩套圈了。”他委屈地点了点头。那天下午我没有让他玩套圈,我想让他意识到,做错事情必须受到惩罚,惩罚就是不能玩套圈。其他小朋友也知道了破坏东西的后果,所以都不敢去破坏。经过这次事情后,欣怡就没有再去动那些套圈了。我看他这一星期来表现都很好,星期五的区域活动时我再让小朋友自由选择区角,再说道玩套圈时,其他小朋友都把手举的高高的,只有他没有举手,看来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事所以不能玩了。我在叫举手的小朋友时,我故意把他也叫上了,他惊讶的看着我,又不敢过去玩套圈。我微笑着对他说:“徐喆浩你是不是知道,自己破坏东西是不对的啊。”他的两只小眼睛盯着我使劲地点了点头。我说:“那以后徐喆浩要是做错事情了,要主动承认错误。以后不要再做错好吗?”他还是使劲地点头。后来,徐喆浩很少再去破坏东西,而且当他做错事情,老师批评她几句时,她不会马上呜呜大哭,他会意识到自己的错,然后去改正。
其实我们老师在小朋友破坏东西不承认时可以采用暂停享用物品的“惩罚”,让他充分体验自己的做错事不承认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事实也证明,徐喆浩这种受惩罚的经历和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确实有助于其纠正不良的行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常常出现一种“无度”、“低效”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1)急于求成,学习文本只求“新”,不求“深”。(2)过于依赖,遇到难题不理解,只求“师”,不求“思”。(3)过于迷信教师,盲目崇拜,只当忠实的“听客”。(4)厌倦心理,机械模仿,应付了事。
2、教师存在许多担心和不放心。(1)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2)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3)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讲得多。(4)对学生的活动不放手,牵得多。正是这种心态造成教师走不出自己,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答案,一种模式,一种形式”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以上种种都严重削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训练功能。那么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呢?我认为: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要在“动”、“活”二字上下功夫。
1、引思导学,重在“动”字。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现代课堂中,要把学生真正当做活生生的智慧动物来看待,注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教会学生“学”。时时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周五下午,我们刚坐到教室里,有的在看书,有的在写作业,教室里格外安静。突然,只听班长一声令下:“到楼下集合去参观”。顿时我们班里像炸开了锅一样,喧哗的声音一下子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到另一个教学楼,走进了一间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的是那一只用油画棒画出的小猫,原来这是一间美术展览区,两只大眼睛,生动的似乎可以看透你的心,它的羽毛是橙色的,橙色里带着黄,黄里带着白,可爱极了。我们继续参观,一个“海绵宝宝”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它身上的颜色是鹅黄色的,身上有一个个的小坑,只见它撒开腿在海里奔跑,我似乎看见了它在那里跳舞玩耍,玩的不亦乐乎。
随后,我们又去了一间科技创新室,我们像洪水一般涌进门,用好奇的小手去触摸每个科技仪器。你看这个无皮鼓没有皮,把手放上去,怎么会响呀?我把手放在无皮鼓最中间的位置,“咚咚咚咚”,我的手很有节奏地摆动着,原来这个是感应器。在看这个盒子里有很多小白球,它们一直在跳动,还发出很多奇妙的音乐,我的四肢不自觉地随着音乐在律动,眨眼间,在这个仪器前已经围满了人,那里的小球跳动着,有快有慢,好像在让我们看一场歌舞会。我挑的眉毛,咧着嘴,享受着这美好时光。
我们又来到了“阳光农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前方的胡萝卜苗,那叶子的颜色有些发黄,有的胡萝卜苗的土里还透出一些枣红色的小胡萝卜,我轻轻拨开土壤,看见了它那赤裸的“身体”,嘻嘻,真可爱!还有很多有趣的植物,这令我回味无穷。
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长了见识,还对科技发展有了更多了解,激励了我们探索科学的好奇心。同时还了解了一中学校近期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一中增光添彩。
凡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在执行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之时,心中总大致有个对教学评价的标准,不管是不是清晰。评价一堂课是否有实效,我认为,这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直以来很多公开课特别注重磨课,特别注重形式和热闹,但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比较和反思,让我看清了这种课的不实在,让不少教师势必要或很可能要对上过的公开课再回炉再补课,尤其现在考试的语法含量相对较高(越来越高),走花俏图热闹的路子,注定要接受这种结果。我深信,教师其实个个心里都很清楚,要上那种平时很实在的课,追求实效才是务实端正的教学行为。我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也许老早就知道了:在课堂教学中担任什么角色,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哪些原则来因势利导,怎样地调控课堂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怎样结合课堂生成巧妙利用好备课才有助于导向学生所需而不是呆板地死用原先的备课,清晰判断近期近阶段学生的接受情况和进度任务之间的关系,这是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
基于此,在备课前,我要再三审视教学目标的设定,看看有哪些不合适的,能不能更好些;教学活动目的性明确与否——是形式多还是实效多;教学活动消耗资源多时间多费时费力吗;参与活动的学生多不多,呈现信息准确不准确、清晰不清晰、及时不及时;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把握得如何;课堂拓展的内容深度和时机是否恰当等等,时时困扰着我们教师的教学上的具体大小问题能否清晰化解决掉。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在不断探讨和反思中,在相互的学习观摩研讨中才可以不断得到完善和解决,使自己有效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师需要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有效地设计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教案整合,不定时集体备课教研,课后及时反思教学环节及方式、方法,累积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机智,从此必能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实施生本教育,实施我们所谓的有效教学。
和同行交流,借鉴他人的教学课件、搜集优秀的教学案例反复揣摩,也是提高自身教学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和学生多些正常交往,无论课上还是课后,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得一些后进生始终不失去进步的意向。教学上的成功,要更多地关注后进生群体,扭转他们的习惯和态度,激发他们的斗志,这也许会至关重要地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这比我们说培养了几个优秀的学生更有意义。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需要很多个性化和共性化的东西整合起来,精心提炼,并最终付诸实践!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初中阶段的教学活动中一直受到师生的普遍重视。新课程标准施行以来,从教材内容到教学理念等各方面都有了深刻的革新,但是囿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一些教师并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阴影,一定程度上仍旧停留在过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等方面仍需不断学习,更新和改进.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而数学课也不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
要想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把握新教材。相比于以前的教材,课改新教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它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素材大多来源于自然的实际问题,体现了人的社会现实性,教材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一些知识和习题留出了一定的拓展、探索余地,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的需要。增设了探究性课题学习,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实践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在熟悉新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需要我们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要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就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情境可通过动手操作、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用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陈旧摸式,放下架子,重塑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不主观、不武断、不包办,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个学生,增加对学生感情的投入,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诚心。以平等的态度点拨、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地探究思考,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和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学习更新教学手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全达到教学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20xx年2月21日,星期二,普通的一天。
闹钟在六点钟准时响起,打仗一般地起床,洗漱,桃夭叫醒女儿后然后弄饭,我洗漱简单,打开电脑后,用无线网卡发今天的“早安蜗牛”,然后关机。六点二十五分下楼,启动汽车,把车内热一热,去除前窗玻璃上的霜迹,等女儿和小云下来上学(乡下没有中学,必须到城里上学)。
六点三十五分左右从学校出发,从罕台镇到鄂尔多斯东胜区,到达入城口需要十分钟,城里需要五六分钟(要视红灯情况而定)。清晨的城乡道路空旷而寂静,出发时天尚黑,归来已经渐趋清明,毕竟春天到了。今天回来时,七点已过。
这段时间,我的身份是学生家长,需要尽一份父亲的义务。
1
学校早餐是七点二十分。很快吃完早餐,到办公室,打开文件夹,开始思索今天一天的安排:
1、上午要陪丰台及石家庄长安区的十多位老师听马玲老师的晨诵《透明男孩》和语文课《日月潭》。昨天还听了干老师的数学课,今天数学课与马玲老师的语文课冲突了,就不能听了。
2、今晚网师有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本学期首次授课,要做准备完成备课。
3、另有数件琐事,今天无法完成,先一一列出清单记录下来。此外大事尚有:丰台新教育小学招生的宣传册、下次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课程授课资料的制作、《非理性的人》备课(周五就要上了)。
和昨天相比,今天少安排了两节听课。
七点五十分,带着文件夹下楼,文件夹很大,正好可以夹住一叠a4纸。文件夹的左侧,夹着几页纸:罕台新教育实验小学20xx-2012学年第二学期总课表、101班课程表(里面有课程内容)、罕台教师必读书目一览表、带有相片的培训教师名册、学校通讯录。这侧相当于是一个工具箱,此外还多插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读〈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干国祥批注版,网师制作)。文件夹的右侧,第一页纸上方写下时间:20xx.2.21。然后,从三分之二处划一条一通到底的竖线,这张纸就被分成两栏,左栏是听课记录及随想点滴,后面又想到了什么再填入右栏。基本上,是一边听课,一边观察学生,一边备课,即设想自己会如何上课。
十点多,汇谈结束。立即发了一个以“罕台培训日记”为话题的微博,及时记录。
这段时间,我的身份,是新教育研究中心成员,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同时,也是丰台新教育小学学术校长,负责丰台新教师的培训。
应该考虑上午后半天的事了。十一点多,要去接女儿。通常十点多就会惦记这事,不然工作一投入,就会忘记,而总惦记这事,工作又做不好。于是想了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打开在线闹钟,设定好时间和音乐,这样就可以“忘记”另外的事了。(工作日志也有类似功能,避免大脑中积存过多的信息降低运行效率)。
设定好时间后,便开始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中相关章节。这本书已经非常熟悉了,仍然要为备课而读,主要是找感觉,进入思之场景,并寻求新的启发然后记录下来。
十一点十五分左右,下楼,开车,又成了一个父亲。总要确保能提前十分钟,一是有车位,二是避免孩子等车(外面太冷了)。
车到了学校对面,停好车,调整好座位,有10-20分钟空闲,车上有几本书,今天仍然读一本介绍海德格尔的小册子《海德格尔》(世界思想家译丛,约翰逊著,张祥龙译),每次大概能读两至三个小标题,五六页的样子,但是味道很好,我也不清楚海德格尔的哲学为什么对我有一种吸引力。
当学校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我刚好返回学校,停车,吃饭,然后迅速就上床休息了。床头总会放本书,既用来阅读,也用来催眠。最近放了一本厚厚的书,叫《甘地的真理》,作者是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不可多得的好传记。睡不着将是最悲剧的,因为意味着下午和晚上将被摧毁。通常还好,实际上会睡20分钟。
2
一点刚过,醒来,再赖会儿床,然后洗脸,下楼,在车里等女儿和小云(通常二十分),一点半左右出发去学校,两点十分左右再返回学校,进办公室。
第一件事,是泡咖啡,这对较长时间的工作是必须的。
这是一个幸福的下午,因为有整块的时间可以为晚上的网师课程做准备。有两年的讲义,但今后不可能再去使用旧的讲义了,必须以苏霍姆林斯基的方式讨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还好,令人欣慰的是,课程分帖中已经有上百个回复了,里面有问题,有案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授课资源。
一楼一楼地重读课程分帖中的讨论及案例,还是有些感慨,有些老学员确实理解深刻,没有辜负网师时光。将有价值的问题和案例复制下来处理好,然后分类,再将旧讲义中相关总结部分复制过来作为授课时的参照。同时,有几位学员私下里发了案例,一直没来得及看,这是马上要看了的。
备课中,对网师课程本身也有较多的思考。我知道网师课程每一年都必须有所改进,甚至有很大改进,纵然上得比较好的课程,也绝不能重复。而在这一点上,忙绝对不能成为借口。课程分帖刺激了我的两个想法:一是制作一张学员参与学习表,对课程分帖中的发言(包括提交案例)数量和质量,以及讨论过程中的发言质量进行统计。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学员的预习和积极讨论,避免对讲师的消极依赖(毕竟,有不少学员仍存幻觉,但讲师岂能比苏氏讲得更妙?)。我是没时间来做这种统计的,但是组长可以分担,马上制作了一张表格,然后发给亲亲氧气并说明要求。二是成立教学组,既汇聚那些理解本课程较深入的学员,通过课程分帖与学员密切互动,这样于人于己都有利,说不定以后还有人可以主持这门课程呢。前一个想法立即实施了,后一个想法暂缓,因为还要再观察观察。
统计学员,是让组长立即完成的,以便晚上公布。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方式,就是自己确立标准,然后分派任务给相关的人。例如丰台新教师或长安区教师的培训,都是由他们自己确立组长,自己主持,并自己形成文件,我树立标准,并确保参与。
网师备课并不容易,事实上今天之前就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了,除了整理记录外,还完成了对课程资料的批注。而今天做的,是进入这些问题与案例,并记录下要点。
中间免不了处理一些琐碎,包括借书之类。工作一会儿,还要浏览一下微博。
经常会有一些qq留言,或是论坛密码忘记了,或是有问题要咨询,甚至有跟我讨教一首诗怎样解读的。能立即回复的就立即回复了,讨论问题之类,通常都会自动过滤掉,因为我没有时间细致地思考,也不想仓促地解答。与授课相关的问题,应该在授课时在公共群里提出,我无力应付。有些时候,这会产生一些误会,偶尔会解释,更多时候,连解释也无从解释甚至没时间解释。
这个下午,我的身份是网师讲师兼教务长。
很快,五点半了,该动身接孩子去了。仍然读《海德格尔》,有时也会静静地想一些事情,发呆,或伤感。本周最幸福的一次,是昨天在超市里买了馒头和咸菜,等孩子的时候,打开后备箱,拿一个馒头夹着咸菜吃掉,这是很难得的享受,仿佛回到了童年。
六点三十分回到学校,食堂通常已经没饭了,一般都直接进办公室,但今天因为家里有馒头,所以直接回家,吃馒头就咸菜,再喝点水,一看表,已经快六点五十分了!赶紧冲下四楼,再冲上四楼,打开电脑,已经六点五十五分了。
倒杯水,整理一下思绪,然后等到七点整,开始授课。
3
这已经是第三轮担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讲师了。
这门课程已经影响了不少学员,也算网师一门不错的课程了。但我心里始终存着很深的焦虑。
我想,网师对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解已经完成,也就是说,这是一座富矿,已经被开采,但开采出来的煤如何转化为热量,转化为能源,这才是最重要的事。
而现在尚且存在着种种不如意的状况:
虽然有70位左右的学员参与了课程分帖的讨论,这在网师课程中绝无仅有,但相对于选修人数,仍然不够。即,静态的学习仍然没有转化为动态的学习,坐听讲师讲解的心态仍然是主流。在知识面前,不能打开自己,惟恐自己提问幼稚,仍然是妨碍许多人深入学习的首要因素。
轻率对待阅读材料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我提供的材料,以及《给教师的建议》,是训练知性阅读的绝佳资源,但是太多人仍然沿袭以往的阅读习惯,表面地读,自以为是地读,而缺乏对苏氏的逻辑的洞察。这似乎是个能力问题,但首先需要的并非能力,而是一种对待书籍或学习的严肃态度,这何其难哉!
讨论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无论如何不发言,只观看,看到精彩的,心里喝彩一下,看到不精彩的,心里轻蔑一下,却始终保持“自身完整”。一种情形是不加省察地乱发言,而又缺乏倾听,尤其是一些学加入的学员,还不太理解网师的一些规则,不太理解网师在讨论方面的严厉要求。因为要求慎重发言,乃是一种研讨训练,没有这种训练,固然其乐融融,但是整体课程的品质就大大降低了。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而作为讲师,经常必须忍耐这种种现状。
最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难学,乃是因为他在教室里的深入。他没有提出什么七步几法的模式,而是一种真正的研究,必须遭遇和苏霍姆林斯基类似的问题,才能理解这些研究成果。而对多数人来说,天天地教室里,但从未进入教室的深处,甚至进入网师,也有许多人只是想寻求控制教室与课程的简便法门,而这种心态,是无论如何与课程,甚至与网师是不相宜的。
讨论持续到十点钟。
再处理一些琐碎的事,并且写工作日志,记录今天的生活,并列出明天及最近的事务清单,就下线了,回到家是十点三十六分。平时,经常会喝点酒,既是爱好又是帮助睡眠。但今晚授课前吃过了,晚上就忍了忍。桃夭还在辛苦地工作,我一回来,就不自觉地又聊起了班上的学生,一说又是好久。
大约十一点半左右,入睡,心里想的是,明天。
这是我的一天,在父亲、学术校长、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主持人、讲师、网师教务长、新教育小学教师家属(我常以此自嘲)等身份之间穿梭编织。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是效率比较高的一天,而更多的日子,经常会有茫然与焦虑,有因安排不当导致的浪费。
“明天”是周三,“明天”晚上,是今年罕台青年教师第一次“相约星期三”活动。我们将分享假期的阅读,以及交流本学期的专业发展计划并相互启发。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会理解并接受,但是,必须心怀希望。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多读多背必将有益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但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帮助他们及时复习巩固很有必要。
今天的阅读课,为了帮助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巩固以前阅读背诵过的古诗词,我提议今天不读新内容了,我们玩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孩子们一听要玩游戏都欢呼雀跃、激动万分。看着他们兴奋的样子,我想这节课一定有看头。
首先我和同学们讲了游戏规则,并强调每个小朋友都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不然就不带他玩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连声说好。我随手拿起自己喝水的塑料杯子当作要传递的“花”,用手机播放欢快的儿歌音乐,当音乐停止时,杯子在谁的手中谁就背诵一首诗给大家听,孩子们一听更加激动了,都盼望着游戏快快开始,眼睛都死死地盯着我手中的手机。当欢快的音乐一想起来,教室里就沸腾了,大家都在紧张而有序地传递着,不知道会花落谁家,就在这时音乐停止了第一朵花落在了田震小朋友的手里,当时他的表情很好玩,当音乐一停止,田震也像其他同学一样四处寻找杯子的去处,当大家一致把目光投向他的手上时,他先是一愣,然后盯着自己手中的杯子看了几秒,又抬起头望望我,不好意思的笑了,我知道他是不敢相信自己是第一个摘到“花”的。
田震是一位性格内向的小男生,平时胆小、怕羞,从不敢举手发言,今天是个机会,我想趁机激励一下这个胆小的孩子。我先用肯定的眼神告诉他的确是他摘到了第一朵“花”,又带动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田震小朋友为大家背诵一首诗,刚开始他还是不敢背,一直低着头,我轻轻地走到他的身旁蹲下身小声地询问他:“会背吗?随便背哪一首都可以的!”他点了点头。这下我心里有了底,就再三的鼓励他不要怕,大胆点,最终在同学们地要求和鼓舞之下,田震终于开口了,他背诵的是《春晓》,背得很熟练。
虽然这首诗是我们语文课本上学过的,但是他今天能站起来背诵出来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值得表扬和鼓励。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了敢于迈出第一步的田震,这时我看到田震又笑了,我知道这次是开心的笑!欢乐的音乐再想起,孩子们你传给我,我传给你,都想传给别人又想表现自己,所以那种状况特逗!
还有一位叫田乐萍的女生,是这学期刚转到我们班的`,学习成绩不好,平时布置的作业都完不成,但今天这个孩子的表现却让我和所有的学生大吃一惊,轮到她时,她不仅积极地参与活动,而且还声音洪亮地连背了好几首诗,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了。
由于班级的人数较多,我们整整花了一节多课的时间才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课堂上笑声不断、高潮迭起,我也出乎意料地被这快乐的气氛感染了,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还是不愿意结束游戏,还有几个学生直向我提意见,说:“郭老师,我还没玩一次呢?xx同学都玩过两次了!”应孩子们的要求,我占用了他们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才结束游戏。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重点句型,组织学生反复操练。在此基础上,就地取材,结合练习册,语法训练册中的句型,词汇等等,联系实际,创设情景,加强学生口头词汇,句型练习,使学生在巩固新课词汇的基础上,准确、流畅地掌握新课内容并进行运用,进而达到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
我平时要时时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力争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竞争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由之路。参赛的每一位教师都精心的准备了导学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训练落到实处,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是这节课的主角”是我这次听课感触最深之一。老师在这节课中起到的是指导、引导的作用。例如:石岛湾中学的丛老师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课中,在学生讨论总结完答案后,提出“你还有那些问题?哪个环节还有问题?谁能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不断的来发掘新的问题。能使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思考问题当中,提高了“生命化”课堂的有效性。但,也有的教师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老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非常仓促地进入了小组合作环节,这样一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而进行的讨论就失去了意义。
我觉得,生命化课堂提出的自主学习是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教师仍然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应该仅仅做一个旁观者。我们备课时的设计不仅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更要设计好如何激励、点拨和引导学生不走弯路地探索知识。同时,我们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做好,放心地让学生去实践。一开始可能学生的参与意识会很低,因为他们缺乏信心,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把握住机会适时引导,同时及时地给予学生真诚的肯定和鼓励。
三十六中的姚老师《撒哈拉以南非洲》一节,在总结热带草原气候特点后,又提出了“热带草原气候会有什么灾害?你是如何总结来的答案?”在交流讨论中注意问题的设置由易至难,逐渐过渡。针对不同问题是否需要讨论,采用“你需要交流么?”来选择一些学生认为需要讨论交流的问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交流讨论问题的必要性。
在听的这几节课中,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是流于形式化,学生不积极参与,交流不主动,没有实质性地发挥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的作用,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们走进了小组合作交流的误区---课堂上有小组合作交流就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体现。忽视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基本流程---先有独立思考,后有合作交流。换句话说: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并不是每个问题都要出现,这要由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学生通过学习不用讨论自己就能理解掌握的知识,我想就不用合作交流的形式,那样反而耍了花样,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在这个环节中,第二十三中的许老师和十四中的于老师做的非常好,在学生归纳总结了知识点后,以歌谣的形式总结全课“黑人故乡撒哈拉,热带高原条件差;人多水少粮食紧,破坏环境乱垦伐;殖民统治烙印深,单一商品卖低价;独立自主求发展,振兴经济多样化。”这个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很不错。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知识探究、感悟的过程。如果能结合知识点恰当拓展一些内容,那么这一节课无疑会变得丰满。但课外延伸拓展是藤,绝不可舍本而逐末。拓展之前,教师应当反问自己,知识突破了没有,知识的内涵教出来了没有。在扩展中遇到问题应该引领学生回归课本去寻求答案。即所谓出得来、进得去。
在课堂上,各位教师运用语言、课件、表演等手段营造学习探究的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环境中,自主、主动的借助学习工具教材、课件学习,把课堂真正的变成师生学习、交流、探究的学堂,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潜力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意识。参赛的这些老师身上都有着值得我学习的闪光点,在以后我教学工作中,我会积极学习,在细节上规范学生,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希望我们的地理课可以在学生心里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回顾自己的教学,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和受。
一、教师充分备好课。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得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首先就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除了要强化教学目标,备好教学内容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备学生?。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1。在备课前一定要先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分析新授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待学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这样能使我们的备课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2。备课时要预见学生活动,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教学过程能激发学生对主体知识的探究、思考兴趣。3。备课要设计课堂动态过程,设计好对教材重难点的处理方式和关键性的提问,准备充分。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清晰可见,完成学习目标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而精心设计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是高效课堂的最大着力点。
二、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动手动脑,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是高效的学习。怎样能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我采取了以下做法:1。课堂上多提出问题。问题会产生悬念效果,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性。2。利用图片、实物或多媒体等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直观,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对知识的掌握既快又牢。例如,在讲解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乙醇与钠反应的产物,实验的直观性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了现象与方程式。当从微观上分析反应机理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学生感到迷惑,这时我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微粒的结合过程,微粒的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学生印象深刻,牢牢记住了乙醇与钠反应的机理。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了高校。
三、课堂上积极设计好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能使学生高效的掌握知识。师生互动的方式多样,就我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下列几点:1。在课堂上,教师应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时刻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这对有效开展师生互动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当集中讲解时,可以通过巧设疑问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或者适时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轶闻趣事,以便调动学生情绪,驱赶疲劳。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思想,激励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2。在开展小组实验时,教师要事先讲清楚实验的要求和注意点,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些难以讲解的实验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播放;某些演示实验,可以邀请学生担当实验助手等等。
在变化地节奏中,教师要让互动的教学环环相扣,吸引学生。记住我们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应把更多精彩留给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总之,教师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获取知识,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得实现课堂的高效。
常与同事沟通,及时学习好的经验;加强学生管理,经常与学生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全体同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要继续用骨干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个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在课程改革中迈上一大步,更上一层楼。
开学到现在已快两个月了,班上的学生渐渐适应了小学的生活。知道课堂该做什么了,不该做什么了。可是对于7、8岁的孩子来说一堂课40分钟真得太长了,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意注意能有20分钟已经算是不错了。要让他们没有此起彼伏的听一节课还真是太难了。
前半节课学生纪律还算可以,后半节课课堂纪律完全变调了,孩子们坚持不了了,开始动来转去了,交头接耳了。此时如果提高语调让孩子们坐好,刚开始几分钟的确有效,可过不了几分钟又是老样子,这样周而复始,我教得累,学生学得效率低。
一年级是新的开始,我也得想个新的方法来抓好学生的课堂纪律。从上课到下课,孩子的.内心和行为都需要时间来调整。此时,教师不宜过早的干预,首先要进行眼神提示,这样能使部分孩子安静下来;接着再进行表扬提醒,通过表扬好孩子暗示没有调整好的孩子,这样可以使绝大部分孩子安静;最后再用点名提醒,可以做到杀一儆百。或者从面到点,分小组表扬、提醒,在从小组中具体到个人的提醒,这样也能使大部分学生安静下来。
通过这个月的反思,我总结了以下有效地表扬:
1.“第x组xx同学坐的最端正,老师真喜欢他。”适用于班级某一角已开始骚动。
2.“我想看到大家美丽的眼睛,我看到了xx的眼睛了,看看还有谁的眼睛?”适用于有学生走神。
同学真善于思考。适用于xx的同桌上课心不在焉。
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能泛泛而夸。例如“你做的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正确,而且口齿清楚。”
小学低年级学生因为年龄小,所以有很多事情在实施上有很多的困难,我觉得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尤其是课堂常规更不堪入目。因为在由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学校生活一下子转为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的学校生活,对于学生来说很难一下子就适应,尤其是要规规矩矩的坐在坐位上40分钟对孩子来说很不容易。所以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上课铃声已打响了,你会发现学生还没有进课堂,还沉浸在愉快的游戏中,课堂上老师刚刚说了一个问题,学生就在下面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没有要举手发言的意识,课堂非常混乱。而回头讲话,随意打断老师的话,更是屡见不鲜。
面对这样的课堂应该怎么办呢?大声呵斥?严厉批评?还是讲大道理?应该对低年级的学生加强课堂常规的养成教育.低年级,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小,对于培养集体荣誉感学生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概念,相反,学生对于个人荣誉感却已有了明确的概念,老师的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话,他们都会喜形于色,回到家里还会向爸爸、妈妈炫耀被老师表扬,让其他学生见了也非常地羡慕,个人荣誉感得到了极大地满足。并且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很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依据这个特点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表扬和鼓励,树立榜样。例如上课铃声已经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还没有坐好,有的在地上乱走,有的在喝水,有的在说话唱歌,这时老师如果大声批评呵斥只会吓坏学生,让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陷入困境。此时可以看看教室内是否有坐好的学生,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看,xx同学听到铃声,看到老师走进教室已经坐端正了,他可真是一个遵守课堂纪律的好孩子!让我们大家都向他学习!”短短的一句话即满足了学生的个人荣誉感又为其他学生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明白以后上课时要向那位同学一样坐好才会得到老师的表扬。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效果非常显著。
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常规,一直是低段老师们探讨的话题。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课堂教学常规就尤其重要。活泼、规范化的课堂常规也将会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课堂常规的训练需要我们老师常抓不懈,不仅要让孩子明白怎么做,还要做到班级一体化,形成自己班级独特的班级常规。这就需要我们在备好课的同时,平时还要多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从每一节课做起,一点一点的训练。
其实我觉得可以编些孩子易于接受的儿歌来渗透。别人的经验,供参考。例如上学可唱:“按时上学不迟到,校服领巾穿戴好。排好路队进校门,问早问好有礼貌。”课前可以唱“上课铃声嘀铃响,我们赶快进课堂,学习用品放整齐,等着老师把课上。”课中可唱:“开心说,认真听,老师你来评一评”。下课可以唱:“文明休息不喊叫,教学楼内不奔跑。上下楼梯靠右走,互助友爱不争吵。”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要使低年级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中,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自觉地接受纪律的教育,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
三年级对孩子们来说是个过渡期,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方面,是每个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摸索,我在教学过程中有了一些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了一点收获。
新课程中最大的角色变化是教师,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在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而教师的工作就在于帮助孩子们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现在用的教材是部编版新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想让学生一堂课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总是觉得孩子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常常会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有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同时开设班里图书角、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学生写读书笔记。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说句实在话,琪从来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女孩。挑剔到让人疯狂的眼光,刻薄的毒舌,比驴还倔的脾气,浑身上下这坏毛病一个没少。
然而她从小就是被一群死党惯坏的,哪里顾得了别人的看法。不管怎样,就是那样我行我素,别人背后议论她她不舒服。但她都不回嘴,她想,这样的日子是会熬过去的。她习惯了隐居于闹市之中,对外界的一切,不理不睬。
不追星,不谈恋爱,不聊八卦,不刷微博微信。。。她究竟还是不是这个时代的孩子?
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一个傻孩子的想法。她习惯了被别人嘲笑说她傻。
她笑而不语,你知道吗,大智若愚。
她从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可关键是,她是否努力了,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她都绝对不会放弃。
她是不是真的傻?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刚刚起步,我们瞬间抉择可决定或改变自己的一生。也许,曾经在某个分岔路口犹豫过甚至选错过。种种原因不是借口,但也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因为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不会让自己失望,路再难走、再难闯总是要闯的,早闯晚闯,何不早一些放开一切,大步向前,毕竟这条路还很长,不到最后谁都不知道结果如何,即使错,也要在错中获得哪怕最微小的成功,那也值得欣喜。
因为是自己的人生,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使其散发光彩!
我们的世界在时光中流逝着,既然跟不上就跑,使劲地、拼尽全力的跑,宁愿输给自己的自欺欺人也不要向丢掉的光辉岁月低头。
总有那么一段记忆里挥之不去,总有那么一个人留在了你的心里。
那一年,那一天,我们遇见。我始终坚信,我们的相遇绝非偶然,我们的相遇绝非巧合。我喜欢你,从那一天起。从此注意你的点点滴滴。你的容颜是我前进的动力,你的声音是我起床的闹铃。你的缺点在我看来是你的优点,而你的优点让我想用一生去守护和珍惜。我喜欢你的名字,更喜欢你笑的样子。曾记得你喜欢篮球,篮球场似乎是我见你最多的地方。喜欢你打球的模样,在我记忆里永远那么帅,微风吹起,我只喜欢你。可我忘记的是,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而你终有自己的路要走,时间,不会因为我停止,你也不会因为我而驻足。我不是个有心的人,我只是心里有个人,而那个人就是你。
从开始到未来我只喜欢你,愿你永远住进我心里!
初三,每个人都在成长,都在进步。
每天,上课时,很有精神,但是,眼皮还是不受控制的,在不停的打架。
数学作业也一天比一天难,上课的速度也不断的在加快,第一道题还没弄懂,老师就开始讲第二题了,第二题还没反应过来,第三题就快讲完了。而且,只要一说讲快了,老师就会说:哎呀~我也没办法啊,谁让你们有些同学的基础差,我这些题就是讲给学习好的听。
每天只好在下课拿着书到处问题,还不敢问老师,怕被说成上课没听讲。
初三,到底是身体重要,还是学业重要?
今天我确定了我要参加这次学校语文竞赛的演讲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作文以外的比赛呢!因为我想,除了作文,一定还有什么是我能做的,所以机会就留给比我更有资格、更有能力的同学去发挥吧!
我想,我一定也会努力的去比赛看看,因为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验,或许我能从中获得以前所没有过的经验、或者找到一条全新的路,有别于以往的风格,而不是每次都只敢做同一件事~做个不敢向外看的胆小鬼!
因为这是一条不一样的路,所以让我感到微微的害怕,害怕不再像以前能拿到名次,不过,这次是在我的好朋友的陪伴下参加的,他本来就很擅长这些东西,所以也能教我很多,让我安心~我也会努力学习,向他看齐,总有一天一定会"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
不管这个比赛有没有获得名次,我想这都是一次很棒、很难得的经验,我一定会努力克服内心的恐惧,尽我最大的力量是比赛、去表演,争取这次的荣耀!
。
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让学生拥有盎然的兴趣呢?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发现每一寸培养兴趣的“肥沃的土壤”,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灵活的课堂,让学生时刻拥有课堂之“趣”!
情境是学生融入学习的引子,更是启发学生的源头。精彩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拥有探索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
《大江保卫战》这一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及舍生忘死的'精神奠定感情基调。
生活中缺少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也是枯燥的。是的,语言之“趣”,能给学生带去欢乐,能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接受知识,使教学充满“磁性”和魅力。
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中引导学生理解“有气无力”时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幽默,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学习知识,他是这样设计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们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而且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
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第一次的朗读不到位,于老师没有运用常规的引导和示范,而是匠新独特地对学生的表现来巧妙解释,归因于“抗毒能力强”或者药品“假冒伪劣”,在于老师的再度“嗤嗤”喷洒下,学生在莞尔一笑中“唤”来了成功体验。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biyelunwen/1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