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优秀的语文教案汇总怎么写范文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语文教案汇总怎么写范文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学习目标
1.了解标点在句子中的作用。
2.学习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在搭配词语、读“节气歌”中巩固识字,积累词语,并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3.感知动物的奇妙,能把自己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能把说的内容写出来。
4.通过课内外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了解自然的习惯。
课前准备
1.有关二十四个节气、动物世界的音像或课件。
2.制作语文园地中出现的生字词卡片。
3.自然界的虚拟网站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
我的发现
学习这部分内容,要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文字相同的两句话,由于标点不同,句子的意思也不同,使学生了解标点的用处。教学环节:
1.学生自读书中的句子,同桌交流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发现,交流后归纳出:同样的内容,标点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3.拓展。进一步发现:同样的内容,标点标在不同的位置,句子的意思也不同。如: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日积月累
本部分包括“读读认认”“我会连”和“读读背背”三项内容。学习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准确运用词语,了解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在读背和运用词语中巩固识字,积累语言。
1.读读认认。
a.轻声读读8组形近字和生字带出的词语。
b.小组交流识记10个生字的方法。
c.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介绍识字方法。
d.变序抽取字卡,以竞赛的形式认读、扩词。
2.我会连。
a.明确。
b.动手连一连。
c.同桌交换,互相订正。补充练习:
追赶羽毛
搅拌羊群
抖动水泥
晴朗的馒头
香甜的财富
宝贵的天空
3.读读背背。
a.看课件或文字补充材料,了解二十四个节气。
b.读节气歌和二十四个节气。
c.借助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节气歌”的意思。
d.背诵“节气歌”。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奇妙的动物世界,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习的兴趣,展现对动物世界的认识与热爱。
1.进入动物王国。
播放《动物世界》的片段,让学生谈想法。
2.学做解说员。
a.示范引导:我们听听一只刺猬的自我介绍吧……
b.选择一种自己熟悉并喜欢的动物,想想它的生活习性、可爱之处,以及自己和这个动物之间发生过的一些趣事,准备发言。
c.分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听的同学可以提高,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d.小组推荐代表比赛交流。
写话
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让同学评一评自己写得怎么样。
展示台
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展示台,既可以展示收集的谚语,又可以展示自
己查阅的有关自然知识的资料,还可以介绍自己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学生既动口,又动手。形式上可让学生自己组织展示,体现自主性,发挥创造性。
1.在教学有关课文时,鼓励学生查询、积累资料。
2.布置动物、植物展示天地。(教室中可悬挂谚语,桌子上摆放标本、资料卡片等)
3.学生从不同方面展示才能。
百科知识问答、谚语擂台赛、标本解说员、《我与动物趣事》讲演等。
宽带网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条件的可带学生到电脑房上课,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自读书中的短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自然界其他的奇异现象。
3.进入虚拟宽带网,去“自然界”遨游。内容包括:
a.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
b.有关的文字资料。
c.人类仿生学的一些浅显例子。
1.把自己从中了解到的感兴趣的内容说给家长听。
2.建议学生到动物园、植物园、图书馆参观学习,了解更多的知识。
建议这次语文园地教学用4课时,其中口语交际和写话用1~2课时。
“经纪人”在行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够复述故事内容。
二、过程和方法
抓住重点词语,讨论南郭先生混在吹竽队里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掌握寓言的寓意,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预习,查资料。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 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 ?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说明了什么: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要败露的。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些,有谁说说你所 知道的成语故事。问题的设置,引出所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和视频,以此创设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教学主题。
新课教学:
一、揭题解题
1、揭题:滥竽充数
2、教师简介“竽”,课文出处,寓言简介。
二、初读课文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读破句。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学生反馈:指名读,齐读。解释字词。
三、问绕问题,自学课文
1、教师朗读,让学生回答问题。 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吹竽队里,而又不被发现的?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1)讨论交流:?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出很会吹的样子,居 然得到很高的待遇。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2)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 ?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叫三百人一齐吹竽。 ?南郭先生很会弄虚作假,钻人家的空子。 过渡:南郭先生这样滥竽充数能够长远的呆在吹竽队里吗?
(3)下面请看后面两段。在文中找找,后来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 (齐湣王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地吹。)
(4)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南郭先生见此景,他想:_____ 于是他_____
(5)小结: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 ?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吹竽。 ?南郭先生本来就不会吹竽。
四、理解寓意
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 不例外,读完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了? 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
五、课后延伸 作业
续写故事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4、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导学生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1、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演示文稿(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 漂泊 思念 传授 歌谣 研究 创造 推动 认真 赢得
(2)订正
3、演示文稿: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出示文稿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4、课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5、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6、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96年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4、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5、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6、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演示文稿: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示文稿: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五、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朗读,感知春意;
2.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
3.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多角度品读,感受春趣;
教学难点
通过质疑析读,感悟春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金文“春”,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字?(春),然后出示解释:
“春,推也。”草字头中间一个屯字下面一个日字。屯字像一个幼芽破土而出,即在阳光的推动下,幼芽破土而出。草长出的季节就是春,表示万木生长,充满生机。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走近《春》,去感受春的魅力、春的神韵吧。
二、朗读,知春意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是带着什么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明确:作者描写了春天的草、春天的花、春天的风、春天的雨、春天的人。是带着热爱和赞美的感情描绘这些景物的。
2.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去读呢?
明确:用轻松、欣喜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朗读节奏是应该轻快还是缓慢呢?
明确:朗诵节奏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决定的。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节奏可以轻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的内容节奏可以缓慢一些。
这篇文章处处充满着轻松、明快的气息,应该带着欣喜的语气去读,整体节奏是轻快的,中间又有舒缓的地方,这样就给人回环往复的美感。
3.老师范读其中一段。如1-2段。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段落。
三、品读,感春趣
1.(过渡语)同学们,草绿了,花开了,风吹着,雨下着,平时由于习惯,我们对此视而不见,知而不新,但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会发现朱自清先生把这些表现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散文学会会长林非曾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朱德熙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
2.同学们,我们在你最喜欢的段落中找找哪些句子通过精确的观察、讲究的用词写出了春天的新鲜、可爱、温和,叫人欢欣,令人惊喜?
3.生来交流,老师作评价。
4.同学们,你们读的真认真(读的还不细),我认为文中对风的描写是最精彩的。风是无形的,课文里的作者却把风写得有形,有情。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写风的句子。
3-6段,全班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找一句段。
5.交流句子,学生画在课本上,老师及时板书:轻悄悄眨抚摸
泥土的气息,青草味,花的香轻斜
6.同学们,根据这些词语我们看看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来写风?
7.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8.那么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风的什么特点?
如:”轻悄悄”,形容声音很低,写出了风的轻柔。用词是又采用了ABB式,第一个悄用来修饰轻,第二个悄强调前一个悄,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小草轻柔的特点,而且读起来韵律很美,这就是作者的妙处。例如:上课了,小明轻悄悄的走进教室。
“眨”字写出了春风的轻柔和可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春风晃动小草的调皮可爱。跟小草在玩耍。
“抚摸”写出了春风的温和。后面还写出了春风的传味,传声功能。多情。
“斜”字,没有风的出现,却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9.对比阅读林斤澜《春风》
同学们,品着这些语言,我们如临其境,如感其形,江南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可爱、多情。我们来读一段文字来看看选段与本文有什么不同。出示选文,学生齐读。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明确:课文突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选文突出北方春风的猛烈,粗犷。
小结:同学们,两位大师的成功之处源于用心的观察和遣词造句,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赞美。本文的作者不禁借物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更是在文章最后直接赞美了春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三段。
四、析读,悟春情
1.学生齐读
2.可是,老师有个疑问,这三个句子当中,有一个比喻似乎与全文的格调,与江南春天的特点不大和谐,你们发现了吗?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句子是败笔,还是另有深意呢?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和作者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朱自清除了是散文家、诗人、学者外,还是一名战士。
让我们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朱自清“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1933年他赴英留学归来,经过了一场“精神危机”,几年的留学使他改变了心境、开阔了视野,看到了新的生活前景。面对春意盎然的原野,他重新找回了一种自信和自尊,这时他写下了《春》。所以说《春》既是对春天蓬勃生机的讴歌,更是朱自清心灵深处的情感写照。
这“早春野景”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也许只有这强壮的青年的比喻,才符合他当时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春》是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口语化的语言、用儿童的眼睛观察春天等,就留给同学们和你们的老师共同感受了。
解题:重点在于思。
第一部分:
看到桥想到桥是路,桥也是路,看似重复,其实是更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桥是作为路的延伸,也是没有路的地方的路。从不同的方面说。
可以问:桥都有哪些基本功能?
回答:沟通、交流——这也是这首诗的一个关键词语。板书
沟通、交流:三层含义
路面的沟通——第一部分
情趣的沟通——第二部分
情感的沟通——第三部分
四段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桥,用两种方式来说明,一种是列举,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桥,列举时一般不超过3、4个。特点是直接点出事物。而此处桥的列举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古老到现代。
一种是排比,不仅写出了桥的名称,还抓住了桥的特点。我在备课时,想到这里是一个排比,但是应该再问一个为什么这里要用一个排比,什么意思。排比句子可以做一个句式练习——比如文具盒。我的文具盒里有各种各样的笔,有需要灌钢笔水的钢笔,有更换笔芯的圆珠笔,有需要铅芯的自动铅笔,有需要使用转笔刀的铅笔。
第二部分:
引申平地有桥,城市乡村也有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桥。
第三部分:
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搭建的?
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
德育渗透。
《读不完的大书》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读“昆、营、迁、货、诚、暑、橘、腻、袭、奥”10个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4、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二、重点难点
1、联系生活经历,感悟文中内容,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和写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三、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飞鸟虫鱼、花草树木,收集有关的谜语。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引入
1、小朋友们,老师想考考你们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2、出示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3、有位作者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读不完的大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明确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流畅,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段写什么。
(2)批画圈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学习体会。
(1)自由组合,互相交流学字学词收获。
(2)出示生字新词卡,联系上下文朗读品味。重点指导:“营、诚”的韵母是后鼻音;“腻”的声母是鼻音n。
3、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好了,愿意读给我们听听吗?(指名读,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评议)
(三)探究课文,细读领悟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2、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
(指名说,随机板书)
3、分组朗读,小组轮读。
(四)精读赏析,突破重点
1、说说作者最喜欢什么,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的。
(课文第3自然段具体描述了蚂蚁搬家时井然有序、尽心尽力以及两军对垒时你死我活的勇敢忠诚——令人不可思议)
(1)大自然有写昆虫虽然很小,但它们的行为却往往让人不可思议,读蚂蚁搬家的情景,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惊讶。指名朗读,集体评议)
(2)蚂蚁两军对垒时表现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齐读,看谁能读出对蚂蚁的敬佩之情)
2、作者还写了大自然中哪些有趣的现象?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1)小组合作交流,反复朗读品味第2、4、5自然段。
(2)小结,齐读第2~5自然段,边读边想像所描述的画面。
(小朋友读得真不错,读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我们在朗读时,根据内容想像画面,会读得更美)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认读“昆、营、迁、货、诚、暑、橘、腻、袭、奥”10个生字;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4、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二、重点难点:
1、联系生活经历,感悟文中内容,体会大自然的奥秘。
2、学习课文中的语言和写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三、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自然界的飞鸟虫鱼、花草树木,收集有关的谜语。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读词语:浮云飞鸟、走兽昆虫、虾蟹游鱼、展翅滑翔、不可思议、两军对垒、令人敬佩、暑寒荣枯、千姿百态、温柔细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自然里奥秘无穷,你觉得哪段最有趣?自由读。
(二)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1、齐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看不完的大画册?(联系课文内容)
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
(三)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有哪些奥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回答哪些问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像,用彩笔画下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默写课文,能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
4.理解三句话的意思,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明白了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三句话的意思,会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实际,明白《古人论学习》中几句话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三句话的意思,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几篇古文了,你们还记得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古文《古人论学习》,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看看下列词语,读准字音。
是知也 好知也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停顿。
师示范朗读
4.指名朗读。
三、理解句子含义。
1.理解第一句。
(1)知:看注释,什么意思?
在古文中同“智” 智慧
(2)把整句连起来说说意思
自己练习说 同桌说说 指名说
(3)练习背诵
2.对于第二句话,同桌说说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要求会背
重点理解:好之者和乐之者
3.学习第三句
重点理解:疑(怀疑) 惟
连起来你明白什么了。
4.读了这三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5.练习背诵
四、补充孔子的部分名句。
练习读 试着背一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谈谈学文后的感受、练习默写、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指名背诵,并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指名背一背、说一说
二、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学了古人对学习的评论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小组内交流 班内交流
三、检查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惟 凡
记忆字形
2.说说写这两个字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指名说一说
练习书写
五、练习默写。
默写后学生之间互相评一评
六、指名说一说你收集或背下来的与学习有关的名家名句。
指名读或背
七、教师总结。
教学目标:
1、采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生字“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改字、不回读。
3、在读文中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生的一些知识。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生字“生”。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准备:1、本课的教学挂图,小松鼠图片。2、12个生字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引发兴趣
1、猜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引出“花生”
2、板“花生”,重点教学“生”字,“生”由“牛”字引入
3、请学生谈对花生的了解
4、由图片引出并板书“小松鼠”,学生跟松鼠打招呼
5、同学生的谈话中引出“找”
6、板全课题,齐读课题
二、结合挂图,老师讲故事,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教学挂图
2、请学生看图听故事,思考:故事中有几只小动物?它们在哪里干什么?
3、听后反馈,大概了解故事内容
三、自读课文,拼读生字
1、读课文之前,学习方法指导:遇到不认识的字①借助拼音②问同学或老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3、同桌交流
四、采用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1、用生字卡片边拼读,边逐个出示生字
2、指名学生上台找出后鼻音的生字并带读(种、生、旁)
3、指名学生在生字中找朋友并带读(语言、格外)
4、老师指“许”“语”两字的音全班齐读
5、夺冠军游戏。谁能全部读准生字,谁就是冠军
6、评议学生读的情况
7、全班齐读,收生字卡片
8、开单轨火车,只要求拼出字音,不要组词(重视给学生二次学习的机会)
9、开双轨火车,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渗透课后练习“我会读”的词语开花)
五、生字回文,读课文
1、把字宝宝请回课文,全班右手指着字齐读课文
2、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3、读后老师的小结
六、写生字
1、再次认识“生”字,用“生”组词(3个以上)
2、学生观察“生”说说怎样才能写好“生”字
3、学生自由说写法,师小结提示
①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②第一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③三横的距离、长短有什么特点?
4、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书写,师巡视学生的坐姿与拿笔姿势
6、同桌欣赏
七、布置作业:了解花生的一些知识
(1、自己观察 2、问家人 3查看书)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根据主题“心愿”来谈自己的心愿。
2、朗读小诗,试着创作小诗。
重点难点:
1、谈自己的心愿要真实。
2、学会整理创作。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
1、根据主题总结本单元,发问:你有什么心愿?指名发言,同学点评。(注意条理、合乎情理)
2、老师总结。
二、笔下生花:
1、提起诗,你知道哪些类?
2、自渎诗,看看内容有哪些不同进行分类。
3、收集材料,说一说自己的心愿或有趣的事。
4、观擦诗在格式上的特点。
5、尝试编小诗。
6、生写诗,师巡视指导。
7、点评初作,继续修改。
三、金钥匙:
交流自己的兴趣,展示自己。
四、单元小结:
学完此单元,从创新、合作、说与写等方面进行评价;
从学习态度、习惯、情感方面进行评价。
课后反思:
一、激趣引入:
讲个故事:有一个小朋友叫李虎,有一天,他缠着爸爸说:“爸爸,我要改名,叫李松。”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改名吗?
今天,我们学习《景阳冈》,(板书:景阳冈)就是讲武松打虎的故事。文章选自《水浒传》第23回中的一个精彩章节。
看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二、检查自学
①预习了课文,你想告诉老师些什么?想问些什么?
生板: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其他学生在书上写)
②你最喜欢哪个内容?
③提示:外国的作品,如《穷人》,注重心理描写;我国的古典小说,特别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学习时应注意。
三、学习“打虎”一节
1、愿意读的站起来读。个别分自然段读,边读师边示范指导。(其他学生轻声读)
2、学生放声按要求自由读
3、小组交流学习:谈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四个人先弄懂。(提醒:待会儿,每组推选说有价值的内容或提问,说得好,或答得好的,四人都加分)
4、学生个别谈体会,发问,个别答。
板:动作闪揪按踢打(用一个词概括:赤手空拳)
学生边读边站起来做手势。(打虎)板:机智勇敢
引导看图:图不对(出示图)
5、剖析“闪”(躲)是否怕虎?
6、小结:抓人物的动作来写,表现武松……(兼谈小说中李逵杀四虎;写文章要抓典型,写克服困难,不写拾东西;学校工作)
7、练一练:“武松拖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前因——后果——(扣最后,学“下冈”,突出“挨”)
四、学习“喝酒”一节
1、自由读,边读边做动作
谈:读懂了什么?板:豪爽倔强谈:①酒②虎
2、分角色读(个别)
3、练一练: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前因——后果——
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前因——后果——
五、学习“上冈”(心理活动)
六、总结
1、“不写别的,只写打虎,行吗?”
“喝酒”与“打虎”的关系
2、题目换成“武松打虎”可否?
3、读了课文,有什么收获?
景阳冈
(武松)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语言)(心理活动)(动作)
谈:①虎②酒闪揪按踢打挨
豪放倔强勇敢机智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见过蚂蚁吗?
2、今天,老师就要给小朋友讲一个和蚂蚁有关的故事。(贴蚂蚁图)
3、板书课题:16、蚂蚁和蝈蝈
4、指名读课题,要求读准字音:第二个蝈为轻声。
5、读了课题,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个故事里不止有可爱的小蚂蚁,还有蝈蝈。(贴蝈蝈图)
蚂蚁和蝈蝈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打开书自身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
1、同学自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字音读准;词要连读;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
(1)指读生字词和难读词句:
粮食纳凉装满洞里神气
躺在躲到自由自在
(2)指读难读句子:
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
(3)分自然段朗读。
这个故事真有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三、细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看图:
(1)这是什么季节?(夏天)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板书:夏天
(2)太阳怎么样?(太阳火辣辣的)
(3)夏天,天气这么热,太阳火辣辣的,小蚂蚁在干什么?(劳动)
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2、男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3、提问:
(1)这些小蚂蚁在忙什么呀?(搬粮食)
板书:搬粮食
(2)你读了这一自然段之后,你觉得小蚂蚁怎么样?(爱劳动,不怕吃苦)
(3)你从课文中哪些词看出来的?(背、拉、满头大汗)理解:满头大汗
4、指导朗读:
(1)夏天,太阳火辣辣的,天气真热。这群勤劳的小蚂蚁还这么爱劳动,在搬粮食,个个干得满头大汗。小朋友,你们喜不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么,小朋友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自然段?(喜爱的语气)
(2)下面,先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来表达对小蚂蚁的喜爱。
(3)同学练读。
(4)齐读。
火辣辣的太阳下,小蚂蚁在搬粮食,我们再来看看这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二)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2、提问:
(1)几只蝈蝈看到蚂蚁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面搬粮食,都笑蚂蚁是傻瓜。
(2)蝈蝈为什么笑蚂蚁是傻瓜?(因为,它们觉得,蚂蚁大热天里还在干活,不知道享受,真是太笨了。)
蝈蝈笑蚂蚁是傻瓜,不知道享受,那蝈蝈是怎么享受的,我们来看看图。
3、看图
(1)描述图。(他们躲到大树下纳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板书:树下纳凉
(2)什么叫做自由自在?
4、指导朗读:
(1)小蚂蚁在努力干活,可是,蝈蝈却讪笑他们,自身还躲到大树下纳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蝈蝈这种自以为是的语气。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突出有的……有的……、满头大汗这几个词。
(2)同学练读。
(3)指名读。
转眼,夏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小蚂蚁是不是真的是傻瓜呢?
板书:冬天
(三)第三自然段:
1、看图:
(2)蚂蚁在做什么?(吃东西,烤火)
(3)蝈蝈又怎么样了呢?(冷得发抖,很饿,还有的哭了)
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提问:
(1)谁来告诉老师,这时候,蚂蚁怎么样?(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
板书:洞中过冬
(2)那么,小蚂蚁为什么可以舒舒服服地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呢?(因为,蚂蚁夏天准备了粮食)
(3)那蝈蝈呢?(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板书:又冷又饿
(4)蝈蝈为什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夏天它们没有准备粮食)
(5)假如你是蝈蝈,你这时候会怎么想?
蝈蝈很后悔夏天没有准备粮食,那我们读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应该怎么读呢?
4、指导朗读:
(1)小朋友自身来试一试。
(2)齐读。(指导突出词句)
(四)总结: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说完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谁?为什么呢?
四、教同学字:(冷、歌、汗)
1、指读生字。
2、组词。
3、你怎么记这个字形?
4、书空。
5、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6、范写。
7、描红。
8、《习字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
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导入新课4: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
①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②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提问3、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点拨: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这就点名了“时椙闂景”三者的关系,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
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
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诗人、中国古代诗人对秋的描写。
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提问10、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
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点拨:就要这个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你才真的读进去了,品尝到了故都的秋味。但又必须走出这种感觉,因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写照,今日的北京、今日的中国早已进入改革振兴时期,崭新的时代,激发我们的当是壮志豪情。
提问11、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分析: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提问12、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分析: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
秋雨——味秋果——实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提问13、课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怎样前后呼应?
2.教师点拨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解决思考题
本文能反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选取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学生归纳分析)
①衬托的手法:写江南之秋的作用。
②景物的选取:能体现作者主观情绪。
③语言的特色:句式整散结合,节奏感强。
4.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①诵读,朗读,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②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③分析思路结构。
④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⑤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彩色的色彩。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彩色的色彩。
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
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生词,并学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搜集燕子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首先听一首儿歌,看谁能猜出歌里唱的是什么?播放儿歌《小燕子》。(学生回答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燕子,看看它有多么可爱。板书课题《燕子》。
二、检查自学,展示成果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搜集的燕子的资料。
燕子是雀形目燕科74种鸟类的统称。形小,翅尖窄,凹尾短喙,足弱小,羽毛不算太多。羽衣单色,或有带金属光泽的蓝或绿色;大多数种类两性都很相似。燕子消耗大量时间在空中捕捉害虫,是最灵活的雀形类之一,主要以蚊、蝇等昆虫为主食,是众所周知的益鸟。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害虫,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它们。在树洞或缝中营巢,或在沙岸上钻穴,或在城乡把泥黏在楼道、房顶、屋檐等的墙上或突出部上为巢。每产3~7卵。燕子最愿意接近人类,人类最爱护这种益鸟。
燕子在冬天来临之前,它们总要进行每年一度的长途旅行——成群结队地由北方飞向遥远的南方,去那里享受温暖的阳光和湿润的天气,而将严冬的冰霜和凛冽的寒风留给了从不南飞过冬的山雀、松鸡和雷鸟。
2、展示作者的介绍。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三、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1、按要求自学生字、新词,比一比看谁学的最快。
(1)在读课文中,圈画出不会的字音、难懂的词语。
(2)通过查字典,弄明白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3)说一说你如何记住这些生字词。
提示:根据形声字的形旁、声旁,根据形近字的不同偏旁,根据字的结构深记忆。
2、开火车反复朗读生字,看谁读的最准确。
燕子yànzi聚拢jùlǒng增添zēngtiān掠过lüèguò
稻田dàotián尾尖wěijiān偶尔ǒuěr沾zhān了一圈yīquān
荡漾dàngyàng倦juàn了音符yīnfú演奏yǎnzòu赞歌zàngē
3、生字组词大挑战。
燕()聚()增()掠()稻()
尖()偶()沾()圈()漾()
倦()符()演()赞()
三、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大声朗读课文,可以个人读、小组齐读、接力读,逐渐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你知道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吗?
点拨:对燕子的喜爱的赞美之情。
2、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燕子,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点拨:描写的是春天的燕子,从“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看出来。
四、深入探究燕子的美丽外形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探究下面的问题:
1、小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点拨: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2、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小燕子外形有什么特点呢?
点拨:外形非常美丽。
3、小燕子还有什么特点?
点拨:活泼机灵。
五、感情朗读,欣赏春天美景
组织学生齐读第二段,然后认真思考下面的问题,看谁先回答。
1、春天到来了,景色是怎样的?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点拨:是光彩夺目的春天,描写了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
2、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分别是什么样的?
点拨: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
3、“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是怎样的景象?
点拨:各种树木、花儿、草儿,长的非常茂盛,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就像赶集似的,热闹极了。
4、小燕子从哪里赶来的?它给春光增添了什么?
点拨: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5、发挥想像,你认为小燕子会为春天增添什么生机呢?
点拨:带来美丽的身影,带来悦耳的歌声,带来精美的舞蹈等。
六、合作探究,理解空中飞燕的美姿
以小组为单位朗读第三段,看那个组读的整齐、有感情,然后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
1、燕子是如何中天空中飞行的?
点拨: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
2、课文写了燕子几种情况的飞行?
两种,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3、你能描述一下“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的情形吗?
点拨:小燕子飞快的飞到清澈的湖面上,轻轻的贴近了水面,俊俏的尾巴轻快的沾了一下水面。湖面上产生了一圈又一圈的美丽波纹,慢慢向四周荡漾开去。
4、这一段你感受到燕子飞翔时怎样的特点?
点拨:感受到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巧和优美的姿态。
七、细细品读,体会静止燕子的优美
仔细品读第四段,反复体会语句意思,然后探究下面的问题:
1、小燕子为什么要落在电线?
点拨:几对燕子飞倦了,所以落在电线上。
2、我会找出课文中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并说说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点拨:“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第一句把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比作五线谱,第二句是把电线和停着的燕子比作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3、发挥想像,说说燕子“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会赞美什么呢?
点拨:会赞美春天的美丽、燕子的可爱美丽、大自然的生机活力、人们的勤劳。
八、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提高
指导学生仿写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
点拨:远处的丛山,连绵起伏,多么像一个大屏障啊!
天上轻盈的白云,飘来飘去,多么像美丽的仙女啊!
九、当堂练习、及时巩固
1、我会根据拼音写词语。
jùlǒnɡdànɡyànɡyīnfúzēngtiānzàngē
()()()()()
2、我会在()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羽毛一()翅膀一()鸣叫
一()春雨一()柳丝一()燕子
3、我会照样子,打比方。
例: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我会写:
4、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是我国著名作家()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课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写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在天空中掠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春天和()的喜爱之情。
十、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美,写到燕子的飞行美,又写到它静态的美。让我们感受到美丽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机和活力;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可爱。希望我们热爱小燕子、保护可爱的小燕子,让生活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燕子
外形活泼机灵
南方赶来增添生机
飞行天空掠过
静止电线休息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教学效果很好。首先我运用儿歌导入新课,设置情景,将孩子们带到了一个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春天,与“春之使者”小燕子对话。其次,我注重加强学生的课前自学,让学生学会展示课前自学成果,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另外,我设置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信任学生,提供各种吸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我注重加强学生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分析文章内容时,尝试让学生大胆的解决主观性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设置当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韵歌》: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的桃花,()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
【教材解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题李凝幽居》一诗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一词因此而生,“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故事内容简单明了,五年级学生基本能自己读懂。但课文所蕴含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以及“推敲”所体现的不同意蕴学生是难以体会的,需要教师在言语实践中去引导、揣摩。
点评
王永林老师对教材的解析既包括了“推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故事的思想教育意义,更为可贵的是针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做了分析,点明了教学的重点。略显不足的是,没有关注到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没有从“让学生学会表达”的角度去思考。从故事的角度来讲,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从叙述的角度来讲,用词准确生动。关注于此,也就是在关注学会学习,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
【目标预设】
1.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3.在推敲字词的妙用中学会推敲文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推敲”的含义。在推敲中学会推敲。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言实践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本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读中品味文本语言,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推敲,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并训练思维,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点评
从“教学设想”中可以看到,王永林老师对于语言文字运用从思想上还是非常重视的,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把“推敲字词”放到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就阅读而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在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也应该是基本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应该把“了解并且能够有条理地复述《推敲》这个故事”也列为教学目标,这样我们的教学才可以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手。
当然,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推断关于生字词的教学目标是在第一课时达成的,其实,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像本课这样的课文,重点字词的理解更应该纳入阅读过程中,让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互相促进,有机整合,方显语文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教学过程】
一、动作引入“推”“敲”,初识推敲意蕴
1.板书课题,齐读。
2.“推”是一个动作,谁来做做看。如果你的面前有一扇关着的门,你会怎么敲?你看这位同学,他敲得很有礼貌。这两个动作组合起来就成了一个词语——“推敲”,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这个词语的意思?
3.出示: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推敲文字又叫斟酌文字。
4.我们知道“推敲”一词有一段来历。他既是一个千古传诵的文坛佳话,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品一品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推敲的意思理解是个难点,让学生从做动作中初步理解推与敲的本意。这也是为下文体会贾岛所做的动作作铺垫。而当把这两个字合到一起时,竟然会产生一个与本意相去甚远的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解释这个词的句字,使学生对“推敲”的理解有了一个搭石。
点评
初看该环节,王永林老师的教学可谓“行云流水”:课题导入直截了当;用动作体验“推”“敲”二字,生动形象;揭示“推敲”的含义简单明快;导入故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换种角度,学生对于课文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已经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将第二课时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经有的认知前提下,那才是我们应该大力弘扬的“以学定教”。也许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来板书课题《推敲》;让他们来回顾和复述这个故事;让他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推敲”;让他们自己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话题……
二、亲历推敲过程,认识推敲方法
1.这是一个历史小故事,故事哪几节讲贾岛“推敲”的经过呢?(三—七自然段)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七自然段,思考:关于用“推”字,还是用“敲”字,韩愈观点是什么?有几大理由?
韩愈认为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有三大理由:“敲”字可以说明贾岛是个有礼貌的人;“敲”字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敲”字读起来比“推”字响亮。
3.韩愈思索了一会儿才明确用“敲”字更好,他在思索什么呢?谁来把韩愈的思索通过自言自语表现出来。
像这样反复比较、斟酌的过程就叫推敲。
4.同学们亲自实践,推一推,敲一敲,哪个动作更有礼貌?(韩愈是个读书人)哪个动作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诗,“推”和“敲”哪个字读起来更响亮些?
5.总结推敲字词方法。
再读一读韩愈的话,你觉得推敲字词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①要符合人物的身份。②要符合当时的生活情境。③要讲究音韵。
【设计意图】直击故事的高潮部分,通过自言自语的表演再现韩愈的心理活动,深入体会推敲的内涵。学生演说的过程就是言语实践的过程。顺其自然地对推敲字词方法的总结为下面利用文本学习“推敲”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没有逐节学习的原因。
点评
如王永林老师所言,该环节直奔“推敲”这一重点,通过动作体会,细读品味,明确“推敲”的涵义,这本身就是一个“推敲”的过程,只不过,故事中推敲的是用字用词;教学中推敲的则是韩愈的语言的层次性,是表达自己观点时的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该环节还有一个处理得比较“妙”的地方,那就是让学生用“自言自语”的方式读出韩愈的思考。这既是对朗读的恰当指导,又渗透了一种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内容。
当然,对该部分处理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完善,因为这个语段是完整故事中的一部分,要充分考虑故事的情境,考虑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如果让学生“化身”为韩愈,让他用暗自思忖的方式来自言自语,用对贾岛谈话的方式来“说”(而不是读),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依托文本推敲,领会推敲内涵
1.我们知道了推敲的方法,请大家再读一读三—七节小节,你觉得哪个字或词用得特别好?
预设①:“闯”字用得好。符合人物情境,因为当时的贾岛非常投入。(指导朗读投入的语段,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
其次“闯”有闯祸的意思,结合文中行人、仪仗队的表现,贾岛的行为已经“冒犯”了大官。
第三符合人物的性格。补充故事:一年秋天,贾岛骑着毛驴经过长安大街,阵阵秋风吹得树上的黄叶纷纷飘零,贾岛诗兴大发,信口吟首:“落叶满长安。”又经过一番寻思,耸突然想到了很适合此句的上联“秋风吹渭水”,心中的喜悦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在他是意洋洋之时,已闯入了当时正在京城当官的刘栖楚的仪仗队。结果贾岛被抓了起来,关了一个晚上。
可他却没有吸取教训,这次又闯进了仪仗队。是贾岛胆儿特别大吗?从这个“闯”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情境中,学生通过“闯”字在文中的意思、用法、意境的比较,感受到其用词的精妙,对贾岛思考时的全神贯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通过一个“闯”字,借助文本实践了推敲字词的方法。通过对词语的比较、推敲,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完成了三—七小节的学习。
预设②: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
宁静的程度比安静更“静”,更准确地写出了深夜的情境。
点评
如果说上一个环节是“授之以渔”的过程,这个环节则是让学生去“打渔”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品读课文,去推敲文字,体现了从“知”到“行”、从“学”到“用”的层次性。而且,王永林老师做了预设,引领学生针对“闯”字再一次推敲。
关于这部分教学,我们应该思考一个“树木”和“森林”的问题。如果只把目光聚焦于“推敲”这个词语,这样的教学已经很不错。但是从阅读的整体性上去考虑,先关注第七自然段,再去研读前面的段落,是欠妥当的,这样“推敲”这个故事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就被忽视了。
当这个故事被学生完整地把握以后,“推敲”这个词语的内涵被学生品读以后,如果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找出课文中用词精妙的地方,并加以推敲,应该是一个容易生成精彩的环节,课文中的“摸”“不知不觉”“闯”“斟酌”等等,都可以衍生出学生自己品味和推敲语言的精彩。
四、走近推敲诗人,感受推敲精神
1.历的贾岛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再读文章的第一节: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早年因家境贫寒,出家当了和尚。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写诗方面取得得了很大的成就,补充出示贾岛生平:
贾岛,早年出家为僧。作诗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诗中字而茶饭不思,被称为“苦吟诗人”,锤炼出许多精品,其创作精神感人之深。贾岛长于“五律”,被人称之为晚唐“五律”的领袖。
2.看了贾岛的生平,你对他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呢?
3.介绍他写的名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4.这是一个关于贾岛的千古佳话,如果让你把这个小故事讲给别人听,你会怎么讲呢?
回顾故事情节,把握起因、经过、结果,练习复述。
【设计意图】本片断设计通过补充贾岛的生平介绍和他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再现了历真实的贾岛,使学生对贾岛的认识更深入,并理解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有经常推敲才能写出好文章。因这是一个历史小故事,了解故事的特点,练习讲故事是利用文本特点作出的言语实践。
点评
从推敲的故事到诗人贾岛,从《题李凝幽居》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从一次偶然的事件到一个必然的典范,让学生在认知上又有了一次提升。此处可以看到王永林老师的匠心。
承接我们前面的分析,此处教师安排了学生的复述,也印证了“教学目标”部分的缺失。另外,从阅读的整体性上来讲,复述故事的环节也应该前移至阅读课文的环节为好,像这样放在拓展延伸之后给人感觉不太顺畅。
五、走出文本推敲,拓展推敲深度
1.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为什么?(生交流)
2.请根据对画面的理解,完成诗句。
淡月()梅花轻风()细柳
3.结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善于推敲的“苦吟诗人”贾岛,知道了如何推敲文字,通过推敲体会了语言文字的精妙,让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习作中养成推敲的习惯,做一个关善于推敲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对贾岛创作时的精益求精的态度有了充分的认识。对文本中的字词有了初步推敲实践,但还必须寻求这个典型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感受古人创作的追求以及用字的精妙。而情境练习拓展了学生言语实践的深度,增强了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使学生的感悟力、创造力、思维品质得到发展。
点评
该环节再次向外拓展,从贾岛拓展到其他人,从推敲的故事拓展到更多的经典案例,学生的认知也再一次得到提升。
需要反思的是,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是教师引领,是“告诉”。我们的教学还能不能更开放些,学生能不能更自主些?比如,考虑到是“第二课时”,考虑到学生是高年级,能不能让学生自己去搜集有关“推敲”的经典故事和案例,在课堂上讲述这些故事,分析这些案例?如果这样做,其实学生本身就是在进行“推敲”了,他们离学会推敲也就更近了一些。
以上就是语文教案汇总怎么写范文的全部内容,望能这篇语文教案汇总怎么写范文可以帮助您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是非常好学习网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zongjie/296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