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的豪情志士对三国风云津津乐道。不知道有多少的智者谋士把三国中的计策视为经典。一本《三国演义》将三国时期争雄的场面刻画的淋漓尽致,令后来者爱不释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十篇,希望大家喜欢!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篇1
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地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橼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周瑜、刘备等人。
刘备接受徐庶意见三顾茅庐,是“虚怀纳谏”;刘备打虚怀纳谏败曹操,取汉中,是“虚怀纳谏”;曹操接纳谋士荀攸的计策在官渡战上以少胜多,是“虚怀纳谏”;刘备接受诸葛亮指挥,博望坡获胜,是“虚怀纳谏”;曹操采用谋士的办法,突出关羽的重围,是“虚怀纳谏”……
是啊,纵观历史,“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遥想秦国当年,不过西南偏远小国,只因秦王欣然接受商鞅变法的建议,改革旧制,整顿军队,最终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历史的长河悠悠流过大唐盛世,雄浑的大唐,是世界瞩目的焦点,从唐高祖到唐太宗,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房玄龄、魏征、骆宾王……朝朝名主,代代贤臣,虚怀纳谏,集思广益,果真是“以人为谏,可以知得失”啊!
由此可见,“虚怀纳谏”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的兴盛又是关键。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而那显赫一时的西楚霸王不恰恰是历史的牺牲品吗?鸿门宴上不听“亚夫”劝说,刚愎自用,夜郎自大,最后落得一败涂地,血溅乌江岸。由此可见,“虚怀纳谏”的重要性。不是吗?历史上,项羽不听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坐失了大好江山;刘备置诸葛亮的两册不顾,一心伐关却落了病死异乡白帝托孤的下场。先人的警戒历历在目,“虚怀纳谏”对于人的一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在现代依然适用,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有了他人的孜孜教导、循循善诱,我们才不至于走向歧路,听着父母的教导,老师的良言,脚下的道路也会变得更加平坦。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篇2
关于《三国演义》人物的性格,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刘备。这个人物在《三国志》里面是乱世枭雄一类的人,有野心,有干劲,有胆识,有智慧。这样的性格,正符合他一方诸侯的身份。到了《三国演义》,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文武周公一类的人物。仔细看小说,就能发现,作者对刘备的描写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对于刘备做的不太光彩的事情,作者要么不加评论,要么用冠冕堂皇的文字遮掩过去。比如刘备劝曹操杀他的前主子吕布,作者便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对于刘备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刘表、刘璋,并强占他们的地盘等等的事实,则很少评论,偶尔一句,便以他是真命天子,原不该屈居人下略过。其实坐在树下说树荫是车盖、我以后要做皇帝之类的话,很多孩子都说过,并不能成为”天命所在“的证据。据调查,美国有80%的孩子在八岁的时候认为自己以后会做总统。我们小学毕业的班会上,老师问大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一个同学说联合国秘书长,两个说国家主席,一个说国务院总理,其余高官暂且不算。其二,作者有意安排刘备做一些典型的文武周公做的仁政爱民的事情,如携民渡江,摔孩子,不愿称帝之类。
作者有意要塑造一个圣主贤臣的清明朝廷,这是可以理解的。罗贯中生活在一个元末明初乱世之中,作为熟读圣人之教的文人,很容易产生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同时,这种向往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贤臣,由贤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荡的仕途。那时的知识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来。即使受了重大打击,无法再相信那些所谓的”肉食者谋“,他们也情愿选择逃避,而极少想到自己出头。如后世顾炎武之类的大学者,反清之业也不过是灰烬上最后的一点点火星,难成大势。
我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征战沙场的荣光,看到了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热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几人为王,几人为帝“的骄傲。我以为,这才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能带给我们的激情。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篇3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F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篇4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每章读书心得篇5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xinde/85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