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目标设定,能够有效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出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
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 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作者邮箱: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
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精髓——。
怠慢——。
恍惚——。
攒聚——。
玲珑剔透——。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个问句,请问这三个问句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峭壁上的树。
那一天你确实跳下来了,像俯冲搏猎的雄鹰,像划破静夜的流星。然而,你并没有死,一道峭崖壁缝救助了你,一捧贫瘠的泥土养育了你。生根、发芽、长叶……从此,你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日日夜夜,年年岁岁,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长成一簇令人刮目的风景。这便是故乡那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上的一棵摇曳在我记忆中三十年之久的酸枣树。
它高不足尺,叶疏花迟。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不像山前的桃树,山后的梨树,一个个娇生惯养让人伺候、抚慰,动辄就使性子给点颜色瞧瞧。也不像贪图热闹的杨树柳树们,一个个占据了水肥土美的好地方,便忘乎所以地摆首弄姿,轻飘飘只知炫耀自己。酸枣树默默地兀立着,不鄙位卑,不薄弱小,不惧孤独。与春天紧紧握手,与日月亲切交谈,天光地色,尽纳尽吮。从不需要谁的特别关照与爱抚,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长成了那堵峭壁上的生命,让人领略那簇动人的风采。它真诚而没有嫉妒,它纯朴而从不贪婪;抬手向路人致意问候,俯首向胜利者恭贺祝福。
那一年秋天,于不知不觉中,它竟结出一粒小小的酸枣。只有一粒,而且几乎小得为人们所不见。
那酸枣是春光秋色日月星辰的馈赠,是一片浓缩的丹霞霓云。亮亮的,红红的,像玛瑙,像珍珠,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像那万仞峭壁的灵魂。见到它果实的那一刻,我陡地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小酸枣,或许正是那棵酸枣树苦修苦熬数十年而得到的一颗心吧!有了心,它便会有梦,便会更加热烈地拥抱世界!
1、选文前四段从哪两个方面写了酸枣树生存条件的恶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从第五段中找出具体体现“不鄙位卑,不薄弱小”的语句,用横线在原文上标出。
4、写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5、文中写酸枣树的同时,写了桃李杨柳四种树;课文《海燕》也在写海燕的同时写了海鸥、海鸭、企鹅等海鸟,两篇文章在这里运用的共同写法是____________,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海燕的____________,突出酸枣树的____________。
一、二、三、四略。
五、课文赏析。
1、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这些传说是旧时代现实生活的折射,对于认识过去有一定的意义。
2、第一个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个是解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作桥;第三个是进一步解释,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
六、阅读理解。
1、酸枣树生长在峭崖壁缝上的一捧贫瘠的泥土中;受到风雨、云雾、霜雪、雷电的欺压。
2、它明知道自己成不了栋梁高树,却还是努力地生长;它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荫庇四邻,却还是努力地茂盛着。
3、酸枣树的种子;故乡峭壁上的酸枣树;小酸枣。
4、酸枣树的成长经历。
5、对比;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生命力顽强,不慕虚荣,甘于平淡的品格。
相信大家通过语文网给大家提供的画山绣水习题及答案,一定感觉自己进步了不少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
崭新()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
怠慢——。
恍惚——。
攒聚——。
玲珑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词。
2.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1.进入新课学习。2.整体感知。2.朗读感知课文。3.归纳小结。3.归纳小结。
一、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1.齐声回答:杨朔。
《三千里江山》。.。
3.看教师板书,并思考。
4.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一位学生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另一生回答:这是用了互文的'手法,“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其他学生补充。
5.点到的学生给这些词语注音或解释。其他同学对他们回答不完整的地方做补充。最后明确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1.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积极发言。一生说,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一生说,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其他的同学也谈各自的体会。
3.听教师讲述,并浏览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5.边读边思考。最后划分出课文的层。
次,并在班上交流。
6.做好笔记,并思考。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9.齐声回答: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并体会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10.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二,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1.被点到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读。然后对他们的表现作评价。
2.听教师小结,做好笔记。
3.思考课后第一题。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进入本课。
2.组织讨论交流。
“桂林山水甲天下”并非徒有虚名,文章开篇,作者便布林笔墨恣意夸赞桂林山水“清奇峭拔、人间少有”。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如画如绣的山水在作者眼中是什么样儿?在他的笔下又是如何模样?不要急,看杨朔先生提起生花妙笔为我们细细“画”山“绣”水吧。“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春来江水绿如蓝,作者只这一句,先用叠词,再用比喻,再由比喻写出心中的感受,似乎就只这一句,我就已经被他所绣的漓水所吸引。情不自禁闭上眼睛,跟随他从神游。
静,已是静得不能再静了!面对这碧水,晕乎乎的真想要沉浸在这恬静的梦境里去。恍惚中,却又被鱼鹰打破了静态的漓江水色。作者画笔锋一转,又为我们描绘了另一幅鱼鹰捕鱼图。似乎仍在用掺了清水的淡墨渲染着画面。还没待我欣赏完,他却又收了笔,劝我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渔家。因为他们才是漓江真正的主人。他们,才是乳化江山的创造者;他们,是漓江山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跟着船家走,迎面来的首先是父子岩,这传说中的父子俩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为虎作伥,如此气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一随波逐流,边赏景边听故事,透过那厚厚的时光,凄美的望夫石、媳妇娘岩传说,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令人深深感叹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难怪作者感慨“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桂林山水是这样的奇特脱俗,又是如此的饱含血肉!
“淡妆浓抹总相宜。”掩卷沉思,再品味文章,那丰富的联想,鲜明的对比,我似乎看到杨朔先生手中的画笔正饱蘸了如同桂林山水一样可人的色彩,把心中向往的美好色彩挥洒在纸上,甚至倾倒而下,使读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韩愈曾挥笔题就“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可杨朔却不满足于描绘那碧水青山,我知道,他更想让我们“在崭新的生活里,随着桂林山水的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和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
山,色彩斑斓,似美丽的画卷;水,烟波浩渺,如精美的绣品。
古语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可到了昆明,桂林山水之冕很可能就不保了——那深邃,湛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天幕,无边无际;那如丝绒般的云彩,有形又似无形,让人心醉。昆明的山,虽没有桂林之山的奇秀险,却连绵起伏,雄伟壮丽;昆明的水,虽没有桂林之水的静清绿,却烟波浩淼,令人神往。
进入山谷中,款款山风拂面而来,似和风拂柳。游人们都陶醉于这亘古不变的`美景中。四围的山峰似母亲的双手拥抱着八方来客,让你丝毫感觉不到它的险峻;湖却是硬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山脚下潺潺的小溪、叮咚叮咚的山泉,构成了一支优美的丛林交响乐……阳光似乎不愿打扰这份意境,悄悄躲在叶子后面观赏着。偶尔,微风吹来,叶子簌簌地鼓掌,阳光便从叶隙探出头来,洒下一地的斑驳。当然,置身热带雨林,雨是常见的,不管那雨是淅淅沥沥的下,或是倾盆而下,也无论是疾风骤雨,绵绵细雨……,它总是不拘一格地滋润着万物,给它们以无限的生机。看到这样的美景,技艺高超的画师也会变得笨拙,心灵手巧的绣女也不会轻易下针,的确,这山水只能画和绣了。
然而,难道昆明的山水只停留在表面的浮华之上?
欧阳修有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我认为“山水之美不在景,在乎于意境之中”。昆明的山水,用小溪的柔美令我们心旷神怡,用瀑布的气势令我们心潮澎湃,用群山的巍峨令我们心静如水……它好似一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在祖国的南疆绽放着别样的光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 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作者邮箱: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t(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黝(yu)黑。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理解作品所表达主题,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教学重点:
在反复吟诵中品味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到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山歌》悠扬的乐曲中播放“桂林山水风光影片”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2、师:面对桂林的山,漓江的水,你有什么感觉?说说看。(请一两个学生描述)。
3、解题: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
二、诵读课文。
1、师: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尽情享受桂林山水的美,要求:
(1)自由诵读课文,画出需要解决的字词。
(2)用笔在文中画出能体现桂林山水“美”的语句、语段,准备在班上交流。
2、师: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褒贬醇攒聚玲珑剔透恍惚袅袅黑黝黝。
3、师生共同赏析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
(2)你能按你的理解读出语段的“美”吗?(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轻重、感情,同学间相互点评,师适当点拔。
(3)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欣赏的理由。
4、你还发现哪些“美”的语句、语段?(请学生各抒己见,继续赏读自己喜爱的语句、语段)。
三、品读传说,思考探究。
1、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1、这些传说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及美好的愿望,故事都很凄惨)。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旧时代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
(1)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文章引用传说的作用:
a、传说增添了山的神韵,使桂林山水美的内涵更丰富。(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b、让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杨朔的《画山绣水》,桂林的水很美,她是那样的碧绿、醇静;桂林的山很美,她是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桂林的山水传说也很美,虽然是一种美女美,却充满了神韵。这就是杨朔在《画山绣水》这篇文章中的独到之处。他不但描绘了桂林山水的形美,更刻画了桂林山水的神美,达到了散文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智慧。
水美:碧绿、醇静形神兼备--。
形态(清奇峭拔)凝聚着劳动人民的。
画山绣水山美: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感情和智慧。
传说:凄美--神韵。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六、拓展迁移。
七、小结(见上面板书)。
八、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话?为什么?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二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一、分析课文语言。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黝(y?u)黑。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语言清晰、绚丽、凝练。
2、学习精巧的艺术结构。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赏景中受教育。
2、难点:散文中创造的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1—2)写赞美桂林山水人间少有。
第二段(3---16)写桂林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的想象。
第三段(17)写桂林山水在新生活里将会被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
三、分析并提问:
作者漓江游主要写了什么景象?
从全文结构看,杨朔很讲究艺术结构,他采用了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现、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四、朗读课文(同学分段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五、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全面感受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全文以“我”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为线索,巧妙承转穿插,感情跌宕,层次井然,融画意、诗情、哲理为一体。课后要多朗读,把握文章感情基调,深入挖掘文章深层含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3、课后练习题。
第二教时。
[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象。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句,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但谁又能描绘得那山水之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
3、“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漓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黑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4、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
二、小结。
问:全文介绍了有关漓江的四个神话传说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
[“父子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寡妇桥”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品德。
“望夫石”“新娘岩”的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
杨朔散文十分讲究艺术构思,本文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词隐烛幽,见微知著,具有诗的视角和诗的容量,作者借景抒情,创造出诗的象征比附的境界。文中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
三、朗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四、作业:完成练习册作业。
授后小记:
1、也可以寻找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给学生展示。
2、作者为何要在写山水之中引入许多传说,这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文的景观。
教学内容。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作者邮箱: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学生齐声回答:杨朔。)。
学生介绍:杨朔,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石山》《三千里江山》。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能回答:画出来的山和绣出来的水。教师指导,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5.字词教学:
褒贬(b?obin):评论好坏。袅袅(nio):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玲珑剔(t‰)透精髓(su):比喻精华。
恬(tin)静:安静,宁静。怠(di)慢:冷淡。
嶙峋(lnxn):借人消瘦露骨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积攒(zn):一点一点地聚集。瞭(lio)望:登高远望。
攒(cun)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黑黝黝(y?u):没有光亮;黑暗。黝(y?u)黑。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中所饱含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提出疑问。
2.巡视课堂,然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文中语言优美,把桂林山水描绘得绘声绘色;文中讲的故事很吸引人等等。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最后归纳出: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4.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
第一层(第45段),写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一15段),写关于山岩的名称和有关传说。
5.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学生大胆发言,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点。回答:主要写了从桂林到阳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见到的景色和传说。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教师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4.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在旧时代里人们过着艰难苦恨的生活,于是就把这种生活状况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许多传说和故事。我们在欣赏山水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联想起这些故事来。
5.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生听教师讲解。通过教师提示明确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三、总结全文。
学生交流学习中的感想。
四、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热情和努力,引导学生对本文提出合乎理性的评价。
教学重点: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领会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先学:
1、搜寻关于桂林山水的散文、诗歌来读。
口语训练:
阅读自选的关于桂林山水的散文片段、诗歌。
导学读标:
1、阅读课文,想象桂林山水的美,欣赏桂林山水的美。
2、吟哦讽诵,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释疑解难: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组织学生有选择地讨论、解决。
精读探究:
(教师)刚才从同学们朗诵的桂林诗歌上知道了桂林山水真的是“甲天下”的,从古到今,看过桂林山水的人,对桂林山水的观感却不完全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散文家杨朔的《画山绣水》,看看他笔底的桂林山水是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作者概括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
(桂林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人间少有的。)。
并请阅读反映桂林山水的段落,说说作者都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妙处?
(如第二段写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水上的鱼鹰,采用的手法有有比喻、想象,以一当十,虚实结合,细致地描写鱼鹰捕鱼的过程……)。
(教师)请大家观赏桂林山水的画面,如九马画山,骆驼峰、苹果山、水月洞七星岩等模仿作者采用的手法写一段描写桂林风景的文字,读给大家听,然后群体评议)。
拓展延伸:
请大家体会并说明下列句子用词的准确:
1、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2、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特别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板书设计:
特点:
清奇峭拔。
景色+想象。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反映时代侧影的热情和努力,引导学生对本文提出合乎理性的评价。
教学过程:
课前先学:
1、了解关于刘三姐的故事。体会山水和人物故事结合的意境美。
口语训练:
讲解关于刘三姐的故事。体现出山水和人物故事结合的意境美。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如过渡、收尾等。
2、理解作者在介绍桂林山水时引用材料时表达的情感,做出合适的评价。
学生自由提问,教师组织学生有选择地讨论、解决。
(作者写的是江上的景色和船家口述的关于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过渡: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答案见教学参考第49页。学生回答此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优、劣两个方面去思考这个问题。)。
课后“探究学习”第一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文的学习中感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
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
2、播放《桂林山水》图片。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出示:“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
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
三、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
1、学习第。
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的水:静、清、绿。
桂林的山:奇、秀、险。
班级姓名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地壳_____崛起______高跷_____隐晦_____精髓_____褒贬_____ 醇_______ 圩子_____袅袅_____崭新二、根据拼音写汉字。苍qiong_____ao鱼_______tian静_____cuan_______聚dai_______慢liao望______精神huanghu_____黑youyou_______三、找出下列四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订正。清奇俏拔瘦骨嶙峋玲珑踢透反应迟顿万赫藏云心往神弛仙山琼搁旭日东升丈势欺人画山锈水盘空万刃登峰造及错别字订 正错别字订 正四、选词填空( )。那船家__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__是位两鬓苍白的老人。__是谁,心胸里__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戳个小洞,__要喷溅出来。a、也许……也许……无论……都 只有……才……b、或者……或者…… 无论……都 只要……才……c、或许……或许…… 不管……都…… 只要……就……d、有的……有的…… 不管……都…… 只有……就五、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c、中国业余登山队2003年5月21日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用艰辛的脚步,诠释着人类登山精神不朽的话题。d、齐文化是淄博文化的主脉,是建设文化大市最具特色的文化优势,同时打造了我市的文化个性。六、阅读理解。自从唐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人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殊不知原诗只是出力烘衬桂林山水的妙处,并非要褒贬天下山水。本来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桂林山水那种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绝世少有的。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一百六十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嶙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象,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凭着我一枝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却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从来却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有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如果你不嫌烦,且请闭上眼,随我从桂林到阳朔去神游一番,看个究竟。最好是坐一只竹篷小船,正是顺水,船稳,舱里又眼亮,一路山光水色,紧围着你。假使你的眼福好,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忽然间会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吐进竹篓里去。你也许会想:鱼鹰真乖,竟不把鱼吞进肚子里去。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个环儿,吞不下去。可是你千万不能一味贪看这类有趣的事儿,怠慢了眼前的船家。他们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宝库。那船家或许是位手脚健壮的壮族妇女,或许是位两鬓花白的老人。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无数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喷溅出来。你不妨这样问一句:“这一带的山真绝啊,都有个名儿没有?”那船家准会说:“怎么没有?每个名儿还都有来历呢。”这以后,横竖是下水船,比较消闲,热心肠的船家必然会指点着江山,一路告诉你那些山的来历:什么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螺蛳山……大半是由山的形状得到名字。譬如磨米山头有块岩石,一看就是个勤劳的妇女歪着身子在磨米,十分逼真。有的山不但象形,还流传着色彩极浓的神话故事。迎面来了另一座怪山,临江是极陡的悬崖,船家说那叫父子岩。悬崖上不见近似人的形象,为什么叫父子岩,就难懂了。你耐心点,且听船家说吧。船家轻轻摇着橹,会告诉你说:“古时候有父子二人,姓龙,手艺巧,最会造船,造的船装得多,走起来跟箭一样快。不料叫圩子上一个万员外看中了,死逼着龙家父子连夜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把当地粮米都搜刮起来,到合浦去换珠子,好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运空了,岂不要闹饥荒,饿死人么?龙家父子不肯干,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又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到如今大家还记着他们的义气……前面再走一段水路,下几个险滩,快到寡婆桥了,也有个故事……究竟从哪年哪代传下来这么多故事,谁也说不清。反正都说早年有这样个善心的老婆婆,多年守寡,*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积攒几个钱。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鼓气把桥修起来。刘三姐展开歌扇,扇了几扇,那桥一眨眼变成石头的,永久也不坏。……前边那不就是寡婆桥?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飒飒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了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铰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了望了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假如你听见船家谈起媳妇娘(新娘)岩的事情,你更能懂得我的意思。媳妇娘岩是阳朔境内风景绝妙的一处,杂乱的岩石当中藏着个洞,黑黝黝的,洞里是一潭深水。船家指点着山岩,往往叹息着说:“多可怜的媳妇娘啊!正当好年龄,长得又俊,已经把终身许给自己心爱的情郎了,谁料想一家大财主仗势欺人,强逼着要娶她。那姑娘坐在花轿里,思前想后,赶走到岩石跟前,她叫花轿停下,要到岩石当中去拜神。一去,就跳到岩洞里了。”到这儿,你兴许会说:“这都是以往的旧事了,现在生活变了样儿,山也应该改改名儿,别尽说这类阴惨惨的故事才好。”为什么要改名儿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吧,这是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的。今后呢,人民在崭新的生活里,一定会随着桂林山水千奇百怪的形态,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神话,新的故事。你等着听吧。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教学突破。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三、朗读小结。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一、诵读课文。进入新课。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总结全文。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作者邮箱: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表现事物的方法。
3、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
1、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表现事物的方法。
【】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
这篇散文从漓江上观赏山水自然风景出发,去发掘由于奋斗而取得美好生活的内涵,表现出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文章巧于选材,面对桂林景区的众多美景,作者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很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文章工于构思,把散文当作诗来写,开篇引了一句很滥的诗入题,看似俗套,但由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翻出了新意义、,一下子切入中心;接下来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由于作者有意设置波澜,显得错落有致。
【】。
杨朔的散文苦心孤诣,追求诗化的风格,学生一定会喜欢读这篇文章,而且这对于初学写作阶段的初中学生作一些探究是有必要的。引导学生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分层铺叙、引用传说等方面作探析、举例。
【】。
【】。
学生提前从网上或资料书上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图文资料。
【】。
【】。
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
【】。
(一)预习·导学:
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生字词,积累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
1、找出文中生字,通过查字典,掌握生字的音形。
褒贬()醇()攒聚()玲珑剔透()。
恍惚()袅袅()黑黝黝()。
补充:
2、找出文中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掌握字形,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小组内互补、互查)。
嶙峋:攒聚:
玲珑剔透:恍惚:
补充:
(二)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1、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2、通过品读我们领略到杨朔散文的语言魅力,更感受到了桂林山水之美。作者在山水的“美”的描述中,还穿插了一些传说故事。其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概述一个说说吗?(请学生讲述故事)。
3、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三)拓展延伸: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攒聚峭拔恍惚贮藏崭新。
恬静黑黝黝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精髓怠慢。
恍惚攒聚。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题目“画山绣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4.吟哦讽诵课文第二段文字,力求达到背诵。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1、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2、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揭示课题:师:孩子们,还想跟着老师一起旅游,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还记得,上一次,老师领着大家坐火车去哪了吗?(黄山)我们去看了黄山松,黄山松美不美。孩子们,还想去一个同样很美的地方吗,那里有山有水,想去吗?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领略桂林山水的绝代风姿吧。
2、板书课题——《桂林山水》今天我们学习11课,桂林山水。
3、齐读课题。
4、猜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师:带着我们的问题快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桌互考生字词。
2、检测生字词。同学们,这些字,你都认识吗?咱们开火车读一读吧。
扩纹笋兀蒙筏。
3、指导书写。炼字中间部分,不要出头。
4、一字组两词领读。
5、读词语漓江翡翠泰山波澜壮阔水平如今红叶似火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对于怪石嶙峋这个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6、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告诉大家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这篇课文写了桂林山水的美,那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到底有多美呢?我们的小木船马上就要来到漓江了。。
2、学习第1自然段。
请同学们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甲字什么意思?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如此美吗,堪称天下第一?那就让我们坐上小木船,赶紧欣赏一下吧。
3、学习第2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请用横线画下来,自己再读一读。
【静清绿】静清绿。
出对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你觉得这样写好,还是文中这样写好?(文中)描写景物时,要写具体,生动形象。你能仿造句子,再说一句吗?教室真静啊,静得。校园里的花真美啊,美得。真啊,。
奇:奇什么意思?奇特,样子很少见。奇在哪?你能画一画吗?老师和大家一起画行吗?老师画的好不好?不是老师画得好,是真的有这样的山,是桂林的山真的很奇,很美。
秀:还要什么特点?美不美,自己试着读一读,然后把他读给你想读给的人,老师或同学?
险: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是人栽倒下来,还是山栽倒下来。
5、学习第4自然段。播放音乐。师朗诵:这样的山围绕……【画中游】此刻,你心情怎么样,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这是一节愉快之旅。
四、总结升华。俗话说,学以致用,这样一篇精彩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太多,第一点: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先总起全文“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结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而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第二:在描写景物时,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这篇文章抓住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木船划远了,大家心中充满了不舍之情,我相信这是一段美妙的学习之旅,在你心中一定有一幅长长的桂林画卷,就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也愿同学们能有一次真正的山水之旅,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带给我们的美感。
五、作业布置,能力提升。
收集更多关于桂林山水的诗歌或歌曲或地理知识。
六、板书。
桂甲天下。
林漓江水:静清绿喜爱山。
水桂林山:奇秀险画中游。
赞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62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