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汇总18篇)

运算法则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教学计划可以提供教学评估的依据,帮助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您参考备课时使用。

运算教学设计

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47页。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试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课件。

设计意图。

出示课件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出小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让学生根据问题情景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预设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4、认识连乘算式,讲解计算过程。

5、出示连乘的计算题,对计算方法加以巩固。

1、出示情景题1,让学生自己读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

2、出示情景题2,让学生试着用综合算式解决。

师生通过简短的谈话引出新建楼房问题,让学生知道今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明确“一栋楼”的概念,为下面的计算做准备。

交流时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每一步是在求什么。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自己的方法得到认证,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不同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情况。充分考虑这些可能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使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

两道连乘的计算题,既是对计算方法的练习,又是为下面自己列连乘算式做准备。

这又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问题,通过这道题,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以及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这道题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知识内容的升华。这样用分步列式的同学也尝试到了列综合算式的好处,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新知识的用途,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同学们,我这有几张城市建筑的图片,咱们先来看看。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高楼,体现出一个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这几年,我们石家庄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到处都是高楼耸立。最近,有家开发商又要新建楼房了,他们打算在一个生活小区里新建楼房,用来解决一些居民的住房问题。他们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课件)。

师:图中这是几栋楼呢?

像这样的一排楼房,就是一栋。一共要建8栋这样的楼房,每一栋都有5个单元。

师:那么这个小区建成后可以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呢?先自己算算,然后四个人一组互相交流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不同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第一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先有学生回答出用分步算式计算,再有学生回答出用综合算式计算。

生1:12×5=60(户)60×8=480(户)。

生2:8×5=40(个)12×40=480(户)。

生3:12×5×8=480(户)。

师:真不简单,一道题就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12×5×8=480(户)这个算式,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算式,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那你们试着把这个分步算式也改写成连乘算式吧。

第二种情况:

在回答问题时,可能第一个学生就用的综合算式计算,首先表示肯定,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老师再讲解连乘。

生:12×5×8=480(户)。

师:这种方法挺巧妙。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生:(其他同学回答)。

师:刚才第一名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乘法算式合成了一个综合算式,这样的算式叫连乘。

第三种情况:

可能在回答问题时,没有学生列出用综合算式计算,这样就等学生们回答完,老师加以引导,列出综合算式。

生:(找2、3名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的两个乘法算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板书),这样的算式叫做连乘。

师:连乘算式的计算是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

师:我这还有两道连乘的计算题,你们试着做做。

(用投影展示2名同学的计算结果,说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问题,大家表现的都很棒。我这还有一个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一下。(出示课件)。

师: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做一做吧。

师: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学生列的是分步的算式,要加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列出了连乘的算式,要予以表扬,但不做硬性的要求。

生:能!

师:试着做一做吧!谁来说说你的做法。

生:(找2名同学回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讲解)。

说得很好!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结合小区建房问题,经历自主解决问题、从分步计算到三个数连乘计算的过程。

2.认识连乘算式,会计算简单的三个数连乘的运算式题。

3.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熟练进行计算。

了解算式的意义。

一排楼房的图片、连成算式卡片。

一、情境创设。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建起了许多漂亮的楼房,同学们注意到了吗?有一个生活小区计划还要新建8栋楼房呢,我们一起看看楼房示意图好吗?学生读文字叙述并观察楼房示意图。

了解事情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1.有8栋楼房。

2.每栋有五个单元。

3.每个单元可住12户居民。

4.问题:可解决多少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二、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做完后想一想每一步的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

你能只列一个综合算式就解决问题吗?列式的方法可能有:(板书)。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

三、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

把你列式的.方法向你小组的同学介绍介绍并说清楚你每一步运算要解决什么问题。小组内交流列式的方法,其他同学补充算法。小结本组方法。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方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小组内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准备作补充。

3.讨论连乘算式中每步运算的实际意义,认识连乘及运算顺序。板书:连乘算式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做一做。

1、一只小燕子孵出以后,一天要吃35只害虫,5只小燕子30天要吃多少只害虫?

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五、布置作业:教材47页第3、5题。

(1)12×5=60(户)60×8=480(户)。

(2)8×5=40(户)12×40=480(户)。

(3)12×5×8。

=60×8。

=480(户)。

(4)5×8×12。

=40×12。

=480(户)答:可以解决480户居民住房问题。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对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统计等知识。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二、教材结构。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全册内容的回顾与整理,该部分内容以五角星为轴心,外面分成了五个板块,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分别进行了回顾与整理,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体会各板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这是总复习的核心部分;另一部分是综合练习,是对应整理与复习的设计思路,提供了涵盖各单元知识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使复习与整理在练习中得到具体落实,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查缺补漏,提高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是评价与反思。

三、教材解读。

1、中间:对全册内容的简要回顾。两个同学的对话功能各异:“这学期我们学习的内容有……”这是引子,“这么多内容,咱们来整理一下吧!”这句话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单元中去,也就是引导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左上角: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1)以解决“阳阳每天上学用12分钟,他家离学校有多远?”“从学校到少年宫需8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为切入点。

(2)呈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估算、口算、笔算,用乘法算、除法算。

(3)对计算法则的复习隐含在对话中。课程标准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法则,教材在新授中是以学生的对话出现,本版块仍采用学生的对话来加以提示“笔算乘法应注意……”,“笔算除法应注意……”,并没有出现法则,其实就是点明要求教师要进行计算法则的复习。

3、左下角: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对称的知识。

(1)以学生的谈话“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还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为切入点。

(2)以“我会算学校草坪的面积。”“我是这样整理面积单位之间关系的”完成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元的复习。

(3)以“关于对称图形我还知道……”来提醒学生进行对对称图形的复习。

4、右上角: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1)以学生的话“生活中处处有小数”引导学生对小数进行回顾。通过观察蔬菜价格表,求“1千克西红柿和1千克生姜一共花多少钱”,这一具体问题,系统复习小数加减法。

(2)以“大白菜的价格最低,香菇的价格最高。”这句话引导学生对小数大小的比较进行复习。

5、右边中间:复习年、月、日的知识。

以学生整理回报的形式引入对年、月、日的复习。

6、右下角:复习统计的知识。

(1)以我国青少年平均身高的变化和小学三年级学生平均身高为话题,引入对统计知识及求平均数内容的复习。

(2)通过统计和计算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这一具体内容,系统复习求平均数的问题。

四、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回顾。首先让学生对全册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回顾,这个回顾虽然是从大的方面进行回顾,但这个环节很重要。然后再以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求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从学校到少年宫需要的时间、计算草坪的面积、一共花的钱数、平均身高等主题情景为素材,从解决问题入手,回顾每一知识板块的主要知识点,并结合“综合练习”中相对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和应用,使知识达到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练习题的最大效益。

2、加强对回顾整理方法的指导。

(1)全册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回顾整理时,可以利用回顾整理中的素材为线索,对全册知识和形成这些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也可以以本册的目录为线索进行回顾整理;还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回顾整理。教师应提倡方法和思路的多样化。

(2)数学知识之间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学生获得数学思考和数学学习的方法,学会梳理归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自主整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分类,比较反思,加深理解,使学生学会按知识体系分类整理的方法,但要求不要过高。

3、回顾整理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的空间。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思考、回顾,教师还要注意采取引导、点播、提示等方式,要使学生通过回顾整理知识达到纵的成线。横的成片,像渔网似的,形成知识网略。

4、尊重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自觉查缺补漏。

五、综合练习。

本册综合练习共安排了26道练习题,“我都学会了吗”安排了4道练习题。下面就部分练习题作一简单分析。

第4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求礼堂的座位够不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教师不要过早的提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此题可以这样解决:35×9=315(人)16×21=336(个)315336够坐。还可以这样解决:16×21=336(个)336÷9=37(人)……3(个)够坐。

不管是什么方法,只要合理都可。

第8题,是一道选做题,这道题目是渗透镜面对称,可以让学生拿面镜子试一试,再来完成该题。千万不要教深了。

第9题,是估计、计算部分人民币的面积。在练习时,为了使学生估计得准确,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做好同人民币同样大小的纸来代替。

第16题,是复习年、月、日,24时计时法的题目。以小朋友出生纪念卡的形式出现,使知识的复习具有了很强的趣味性。要注意让学生从纪念卡上获取有关时间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制作自己的出生卡,并在小组内交流。在比较谁最大?谁最小时?首先看年,如相同再看月,如又相同再看日,如又相同再看时。

第20题,是以购书的形式复习小数加减法的题目。该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可以作一步的小数加法,也可以作连加。如果用减法做也是可以的。

第21题,是以在海水浴场游泳的情景复习统计知识的题目。本题是让学生根据各游泳去水深情况在统计图上涂一涂,并求出海水浴场的平均水深。最后再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本题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24题,是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完教材提出的问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第26题,是运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题的解法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均可。

“聪明小屋”是供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学生容易算成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减去正方形花坛的面积,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和去掉2个正方形花坛的面积才是草坪的面积。教师要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解答。

“我都学会了吗?”是在总复习后的自我检测。

第1题,检测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教师要结合数据对学生进行节约矿产资源的思想教育,还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第2题,检测学生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知识的掌握情况。这道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拼一拼,根据自己所拼长方形,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要注意拼法的多样化,不要只拼一种。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谈谈自己的发现。(面积不变,周长变化。)。

第3题,检测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4题,检测学生对年、月、日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比如自己带了多少钱?东西的单价?准备购买的数量……)

出示挂图:

看挂图:说说看上面告诉我们哪几个信息?

(让学生看图一一说说几样东西的单价)

1、提问题: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来提个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一步计算的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解答后,:问:谁能提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呢?

比如: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2、解决:

请大家解答这个问题,写在自备本上

交流:(1)3×5=15元,15+20=35元

(2)3×5+20=35元

(3)20+3×5=35元

讲评:(1)说说第一种算法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说说第2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3)再说说第3个算式的计算顺序

3、综合算式:比较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第1个算式是一个算式解决一个问题,分两步来完成的,我们把它叫做分步列式。而后面的做法是把上面的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写的,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综合算式在解答时,其实是有它的格式。比如:3×5+20 (边说边板书计算格式,注意说清楚:先算什么,没算的移下来,2个“=”号。

要对齐……)这种等式叫递等式

最后别忘了单位名称和答

4、刚才我们用综合算式解决了一个问题,谁再能提一个可以用综合算式解决的问题呢?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该问题,并请学生用综合算式完成解答

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规范的地方,提醒大家。

可能用有学生提到类似于书上的问题,如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钱?

请学生解答后,与刚才的算式比一比。

两个算式在计算顺序上,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乘在前一个乘在后,但在计算的时候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或减的)

指出:计算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太讲究“先来后到”,而是更注意“论资排辈”。乘法一遇到加或减,就要充老大,都是轮到它先算。

1、学生完成第1题,老师巡视,注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2、改错,要求学生能清楚地说问错在哪里?以及如何解决?

3、算一算,比一比(第4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几个报得数,注意如果有错的,帮助他检查是否是运算顺序出错了。

第31页第3、5题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尝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ppt、小黑板等。

一、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新的内容吗?你对混合运算已有了哪些认识?

2、说一说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

(1)180-120÷6(2)15×9÷6(3)168÷(15+6)。

二、自主探究。

1、师:去过商店吗?下面我们一起去一家文具店看看。

出示:(图片)。

钢笔:12元三角尺:2元文具盒:20元。

2、师:能看懂吗?能试着编一道应用题吗?

生思考,指名回答。

3、现在老师要买5支钢笔和10把三角尺,一共要付多少元?怎样解答?请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师:会计算吗?试一试。

有针对性地指名板演,其余在自己本子上完成。

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想的?这样算行吗?

4、师:你能再接着提问吗?该怎样算?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师:对于刚才学习的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

5、出示:试一试。

150+120÷6×5。

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评议。师: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反馈、改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找一找错在哪里,再改正。做完后,同桌交流,集体评议。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

做完后,交流:你的估计正确吗?能说说为什么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师:本课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学习什么?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回顾整理”部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以学生对话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并以表格的形式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两方面进行整理。下半部分以框图的形式呈现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力凸显了“过程与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及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从知识与方法等不同的角度,自主完成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

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回顾旧知。

谈话: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借助平时大家喜欢吃的冰淇淋的包装盒认识了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

二、合作整理、归网建构。

1、自主整理,初步归网。

谈话: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下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出来吗?。(整理时要全面、系统、有条理而且重点要突出。)。

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

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3、全班交流。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展示的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

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

4、归纳总结。

老师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整理成一个表格,看同学们能不能填写出来。

电脑出示表格。

图形特点体积公式侧面积表面积公式。

圆柱。

圆锥。

5、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建构研究问题的策略。

(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谈话:刚才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整理,比一比看谁在练习中表现的最出色。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综合练习”第3题。

教师先简要介绍雨量器的作用和构造。雨量器的外壳只有一个底面,内部的储水瓶底部是圆柱形的。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雕成的最大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等于正方体底面内切圆的面积,高等于正方体的棱长,然后计算,再集体订正。

5.出示“综合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求组合图形容积的题目。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即粮仓的下半部分是圆柱形,上半部分是圆锥形,求粮仓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柱体的底面积,求粮仓的容积就是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

6.出示“综合练习”第8题。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挤出的牙膏是一个小的圆柱体,它的底面积等于管口的面积,高就是挤出的牙膏的长度。提醒学生注意单位要统一。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一下。

运算教学设计

1、熟悉公式的基本组成。

2、掌握公式的创建、修改、复制、删除等方法。

3、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简单函数的应用。

4、掌握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灵活应用。

5、会灵活运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财务统计与分析运算。

6、培养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的意识。

采用以"指导——参与"为基本形式的课堂主体教学模式,即教师仅粗线条地讲解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学习和实践,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思考、大胆尝试和探索。教师起指导和引导的作用。

1、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展示兴趣小组报名统计表,提问:如何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每个班级的报名人数和各个兴趣小组的报名总人数。

2、学生探究学习,掌握公式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单元格地址的概念:列号+行号。

教师请学生在工作表的a1单元格中输入"10x23"。

在b1单元格中输入"=10x23",观察结果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分析结果不同,得出结论:如果在一个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等号"=",那么excel会把等号后面输入的式子作为一个"代数式"对待。

提问,除了输入等号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输入代数式。可以在编辑公式栏中输入,或单击"="按钮。

利用单元格进行计算机的优势:

(1)当数字发生变化时,结果不会出错。

(2)可以进行公式的自动复制。

学生实践:利用公式自动填充法计算"兴趣小组报名表"中每个兴趣小组"总人数"。

3、教师讲解函数概念,学生实践练习。

excel中的'函数:excel软件提供一些常用的简单的函数,如求和函数sum(),求最大值函数max(),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等,教师演示这些函数的用法。

学生利用函数来求"兴趣小组报名表"总人数,观察利用公式与函数计算机总人数,结果是否有区别,编辑公式栏中的区别。

教师解释数据区域:用左上角单元格地址和右下角单元格地址来表示。

4、利用计算"占年级总人数比例"来说明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区别。

教师演示计算比例的方法,f3/f12,利用"自动填充柄"拖动自动填充序列,出现"%div/0!"错误,请学生观察分析原因。

相对引用:用"填充柄"填充时,相对地址进行自动调整;

绝对引用:自动填充柄填充时,绝对地址保持不变;

绝对地址的用法,在行号,列号之前都加上美元符号。

利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完成足球积分表。

得分标准为胜3分,平1分,负0分。

四则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第一课时是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学生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了乘法在前、加法在后的综合算式,但对于综合算式的递等式计算格式还没有涉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先从分步算式入手,再列出综合算式,讲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再通过讨论比较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已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练习的过程中也将本节课的练习进行了适当的编排,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不断巩固和强化,最后做好小结,让学生回顾整节课。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预设。

上完课后发现了课上的很多问题,结合教学设计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备课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新授部分分成了三个部分,由分步算式引入综合算式及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为第一个部分,根据情境直接写出综合算式为第二个部分,比较总结为第三个部分。其中第三部分其实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讨论总结出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在教学这一环节的时候,由于备课时没有考虑周到,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入手,这是因为在备课中没有想到怎么样提出有效的问题,有明确指向的问题所造成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细致地思考每一个问题的具体提出,每一个追问的层层递进。

2.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发现、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发现,说出他们的总结。在新授的部分,由于担心学生说的不到位,一次次地纠正学生的答案,或者是打算学生的回答,将自己的预设强加给学生,在以后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慢慢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练习的过程中更是要学生多说,这节课我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很多时候怕学生出错或者表达不完整,自己就说出了答案或结果,没有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3.多种练习形式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我将本课巩固练习的题目进行了改编,在练习的过程中,也根据题目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练习形式,有的题是每组完成再汇报,有的题是全班完成个人汇报,还有的是简答,口答等形式,这样的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也是为了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理解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的意义几个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2、借助回顾已学内容加深理解单位间转化的规律,熟练转化的方法。

3、经历对知识回顾和整理的过程,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教学重点:让学生自主整理计量单位及进率,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难点:时间单位之间的改写、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今天老师想先让大家读一篇日记(出示日记)。

今天是2月29日,清晨6:30,我被闹钟的铃声惊醒,便从长2厘米,宽15厘米的床上起来,穿好衣服,用了大约5秒钟的时间刷牙、洗脸,接着吃了约150克的面包,喝了约250升的牛奶,然后背起2克的书包,飞快的向800千米外的学校跑去。

2、提问:读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感受?

3、是的,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多处用错了单位名称。我们已经学过了许多计量单位,如果弄不清它们的意义,大小关系,很容易像这位同学一样闹出笑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整理和复习学过的计量单位。

出示课题:量的计量。

二、梳理归纳,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能否按其表示的意义将这些计量单位归归类?

师板书:计量单位: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

体积(容积)单位。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把各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整理清楚吗?(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完善。)。

2、指小组汇报展示,并指生评价,修改完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1)仔细观察每类计量单位及其进率,你有什么发现?

(3)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3时=()分。

420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平方米5平方分米=()平方米。

5.8吨=()吨()千克。

学生独立做后总结单位换算的方法,并板书:

乘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除以进率。

三、综合练习,应用提高。

1、修改前面的日记,并指生完整的读一读。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课本96页第2题。

3、填空:课本96页第3题。

学生独立做,交流复名数与单名数之间改写的方法。

4、判断: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2)19是平年。()。

(3)一条蓝鲸约重150千克。()。

(4)2.4时=2时40分()。

(5)3吨70千克=3.07吨()。

五、课堂小测:(略)。

课后反思: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趣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本节课用一篇数学日记引入课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的与复习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立体图形体积的集中整理和复习。教材中的第三个红点通过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第四个红点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水桶),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再现梳理旧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四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让学生独立地经历“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会自己复习的方法。

3、促进认知策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制作鱼缸,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运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师:同学们,小鱼要换新家了,你们能帮它选一选吗?(出示各种鱼缸)。

学生自由选择鱼缸。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复习,所以本课以“为小鱼选择合适的家”为主线,创设了“鱼缸”这一现实情境,将体积的相关知识都融入这个情境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旧知的回顾整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达到综合运用,整体提高的目的。

师:看到这个鱼缸,你想到了那些数学知识?

师适时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学生目标明确,直接找到切入点。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梳理。

师: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推导过程,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并把你们发现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交流这四个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观察前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你发现了什么?并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汇报时可以小组选代表汇报,也可以小组四人一起汇报。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带领大家一起汇报推导过程及发现。可以派一名代表上来交流,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上来,每人说一种图形。

请学生上台汇报。

针对学生的表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零散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由学生自主回忆知识,教师可以很好的洞察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点和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学生的评论进行奖励。

师:我们来看温馨提示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他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师:你的眼睛真亮。这些立体图形本身有什么特点?

生: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完全一样的面。

师:你们和科学家一样聪明。所有棱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今天咱们只是初步了解,进入中学后会具体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习德、巩固、迁移与运用几个阶段,而复习则是后两个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三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拓展到所有棱柱体的特点,再由这三个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棱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本节课的内容为平台为学生呈现出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2、引导建构。

师:结合学生的整理进行梳理。可以先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进行进行整理、梳理、归类,就可以将零乱、无序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串,以后我们再来回忆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串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3、综合应用,掌握策略。

1、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生产商,怎样选择下面的材料制作一个鱼缸?有几种方案?

温馨提示: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图片,选择合适的图片制作鱼缸。

(2)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案及各自的思考过程。

2、学生小组内进行,教师巡视。

3、小组内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概括出学生经历的“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

4、同学们,通过这道题,你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要勇敢的退,让学生先说话,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应用过程。

三、实际应用,整体提高。

1.开放题。

出示右图:

提问:看到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

2.趣味探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不仅是知识面的拓展,更是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特意选择了有针对性、典型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通过综合应用进一步巩固认知结构,并做到面向全体,整体提高。

四、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我也有很大的收获,认识了这么多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好孩子,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你会收获更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收获、谈感受,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为探究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总复习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的知识。结合整理与复习课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力求突出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知识再现。

在开课伊始,创设了一个给小鱼找家的情境,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那些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回忆、再现。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便于形成学习的平台,抓准基点展开梳理,从而有助于面向全体、查漏补缺。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的方式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在师生共同回顾了各个知识点后,进行了整理归类,我及时地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复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青岛天水路小学李明)。

《0的运算》教学设计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24×5=32÷4=8+27=900÷3=。

60÷4=72-44=45×3=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例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24÷6×790-52+28。

6×2÷432÷8×5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45×30÷54290-68+951600÷50×90。

143-45-5724×5÷30434÷7×8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345-164+36。

=950÷50=345-200。

=19=145。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236+70=237+263=。

125×14=1750÷25=25×36=。

20+1750=943-306=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2)。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49÷7×4=73-45+27=18×4÷9=。

教学反思。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有关0的运算(教材第1113页的例5、例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准备:

主题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先说出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700-(56+32)x9(36060)。

提问:如果算式里有括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列式计算。

(1)84除以6与7的积,商是多少?

(2)45与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例5(1)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再出示:(2)42+612-4。

提问:这一道题应该先算什么?请说出本题的运算顺序。

2、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3、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2)只有加法、减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3)只有乘法、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4)既有加法、减法又有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该怎样计算?

(5)有括号的运算,又该怎样计算?

(1)出示例6,口算。

(2)小结:有关0的计算。

(3)提问:为什么0不能作除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3)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口算。

(4)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3题。

先分析题意,再独立解答,集体评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指数运算法则

单项式: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其中常数项的单项式次数为0。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的加减运算: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整式的乘除运算: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个单项式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1.学习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并用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计算方法的探索。

3.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1课时。

一、课前口算练习。

二、交流汇报导学本的第一个问题;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布艺小组的同学要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准备节日礼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学生观察画面,从中寻找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如:这些布能制作多少顶帽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列式。

教师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没有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可以鼓励引导他们提出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学生会提出“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重点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解题思路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因为送给幼儿园的帽子占这些帽子的,所以,要求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应先求出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求6米布能做多少顶帽子,就是求6米里面有几个米应该用除法来算。而求送给幼儿园的帽子有多少,就是求帽子总数的是多少,应该用乘法来算。

可以分步来求,也可以列综合算式求。

【设计意图】在这里尽量先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来解决问题,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他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解决问题。

谈话:明确了解题思路,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列式计算呢?

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进行独立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交流结果进行独立的列式,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组织交流。

谈话: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你的求法?

分别选择分布求法和综合算式的学生进行讲解。

在你自己经过计算以后,你有什么经验要和同学们分享?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分步式与综合式,体会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尽量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讲解、讨论、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归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或分数连除中,遇到除以一个数时,只要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就可以把乘除混合运算转化为分数连乘。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交流,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1、4。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自主练习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到黑板列式计算。

全班交流,与例题进行对比。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题目最关键的是什么?

本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又有了预习作业的练习与尝试,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思维快的学生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在独立解答时,我巡视到许多学生已经用综合算式在计算,因有了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正确率较高。在全班交流时,我适时出示学生中的另一种计算方法:逐步计算逐步约分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优化方法,理解混合运算转化的算理。学会了分数连除和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但在课上的计算练习中还是发现少数学生计算时错误较多:有些学生没有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就约分,有些学生把乘数也写成倒数等。小结算法时我特意指名让这部分学生说说在类似的计算练习中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通过这样的交流,这些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自学指导为学生自学指引方向。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重点解决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先求“6米里有几个2/5米(即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再求“15的2/3是多少”,由于学生前面已经学过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结合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只要将自学指导中的问题解决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达到了,所以说自学指导是学生自学的领航者。2.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有时很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计算教学,但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计算方法等,非常醒目;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做的题,尤其是典型错误,既起到了重点强调的效果,也促进了学生的书写。因为自己做的题随时都有被展示的可能,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书写也较以往更认真。3.教学过程中前后呼应。本节课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自学指导都做到了前后呼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首先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初步解决的,接着在全班汇报交流中达到深入理解的程度,最后归纳整理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达到哪些目标,再在“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出示,引导学生对照自己还有哪个目标没达到。这样前后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清晰,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建议。

建议在教学应用题时,一定让学生认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做乘除混合运算时,要提醒学生将除法转化为乘法计算。

3.需破解的问题。

《0的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连减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掌握连减笔算竖式的写法及能够准确计算100以内连减式题。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笔算连减式题。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减式题。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xkbm。

1、口算下面各题。

18-9-720-5-1016-4-9。

2、笔算下面各题:

277784100。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口述题意。

2、独立探索,解决问题。

(2)9248。

――――――――。

4822。

(3)列式:44+26=7044加26是什么意思?92减70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285567164。

――――――――――――――――。

()()()()。

――――――――――――――――。

()()()()。

4、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看统计表回答问题。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的小画报有多少本/小故事有多少本/。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连续减法,我们在计算时可以用第一个数依次分别减去后两个数,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一起减。

板书设计:

(1)9248。

――――――――。

4922。

(3)列式:44+26=70。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6题。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掌握三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探索规律。

课件。

一、复习铺垫。

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

学生在纸上直接进行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由学生小结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本周兴趣小组要开展棋类活动,老师准备购买一些棋具。我们一起去看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出示主题图。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些基本数量关系?(课件出示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1)象棋一副12元,围棋一副15元;

(2)老师要买3副象棋和4副围棋。

3、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买象棋和围棋一共要付多少钱?

(1)小组合作,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计算。(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2)由组长汇报,板演组内算式,板演后再说说列式的依据。(学生可能会得到以下算式)。

(3)集体订正,理解数量关系。(如果学生没有列出综合算式,则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上来列式,12×3是求象棋总价,15×4是求围棋总价,求一共要付多少钱要用加法连起来。象棋总价加围棋总价或围棋总价加象棋总价)。

比较:12×3+15×415×4+12×3和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复习题是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这两题是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三、探索算法。

1、根据:12×3+15×415×4+12×3。

思考讨论: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再指名由学生板演。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让学生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种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通过让学生有意识的与分步计算反复对比,明白这也是这道算式的计算顺序。)。

方法一:12×3+15×4方法二:12×3+15×4。

=36+15×4=36+60。

=36+60=96(元)。

=96(元)。

(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再利用第二种方法计算15×4+12×3。

通过反复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汇报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汇报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步脱式两个乘积可以同时计算出来。)。

独立计算,完成课本例题填空。

2、出示“试一试”:150+120÷6×5`。

小组合作,讨论: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在这里除和乘连在一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思考并交流,说运算顺序,并标上运算顺序,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小结:今天学的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的式子应该按什么顺序计算?

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结语: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

1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发展学生初步的计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4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培养学生看、听、说、写等良好学习习惯。

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

:多媒体课件、小木棒、口算卡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儿歌吗?(喜欢)好,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数鸭子》的儿歌吧,播放儿歌,好听吗?你们听到了那些数学数字呀?(1、2、3、4、6、7、8)你们真厉害!

你们能用这些数字组成连加连减的算式吗?(能)。

生1:1+2+3=6、6-3-2=1。

生2:1+2+4=7、7-1-2=4。

生3:1+3+4=8、8-4-3=1。

你们知道是怎么算的吗?

生: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二、主动探索,体会领悟。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题图:车上有7人,先下车2人,接着上3人。

提问:。

从刚才的画面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谁愿意在班上说一说?指名说,真棒!

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列成算式吗?学生列算式:7-2+3。

(板书:7-2+3)。

(4)哪位同学试着读读看?(7减2再加3)。

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同桌互读。

2、揭示课题。

这道题跟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指出:像这样有加又有减的算式,叫加减混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加减混合)。

3、探究算法。

(1)怎么算呢?能摆一摆你们的小木棒吗/?请同学们一边摆一边说。

(2)摆完小木棒,你们知道怎么算了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板书:7-2+3=8。

5指名再说说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说。(先算7-2=5,再算5+3=8,所以7-2+3=8)。

小结。

像“7-2+3”这样有加又有减的加减混合题,计算方法与连加连减一样:都是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板书: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表演。

(1)你们愿意把刚才看到的上下车情境演一演吗?指名表演。

(2)谁愿意把刚才看到的表演说一说?指名说:车上原来有7人,先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还剩8人。

(3)请同学们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列出算式。学生列式计算:7-2+3=8,再说出计算过程。

3、谁也想来说一道?先后让几位学生说说,其他的边听边列式计算,并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4、第1、2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列出算式,再说出计算过程。

5、听算。(8道)。

(1)老师说出算式,学生边听边写边算。

(2)集体校对。

6、看算。(10道)。

老师出示口算题,学生伸出十指,边看边说边屈手指算。

7、唱儿歌。

现在我们来休息一会,唱一首《找朋友》的儿歌,好吗?(好)。

8、做游戏。(第4题)。

9、第6题。

比一比,看谁写得最端正,算得最认真。

四、作业。

第3题: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同级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3题。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不同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乐趣,养成良好解题习惯。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问题:刚才的口算中,都有哪些运算?

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1、出示例1。

2、学生独立解题。

3、汇报:你是怎样解答的?

53-24=2929+38=67。

53-24+38=67。

4、告诉学生:第三道算式是将前两道算式合在了一起,我们叫前两道算式的综合算式。

5、两步算式脱式计算的格式。

(1)示范:刚才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53-24+38。

=29+38。

=67。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

53-24+38。

=29。

=67。

(2)学生练习,注意格式:65-18-29。

6、计算15÷3×5。

(1)说说这题的计算顺序。

(2)按脱式计算的要求计算,注意格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8、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1、教材第47页做一做,注意顺序和格式。

2、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3题。

3、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2题。

教材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