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流程和教学步骤,方便教学过程的掌控。接下来是一些六年级教案的编写要点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1、初步感知。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1、初步感知。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的有效方法。在第一环节中,教师就创设了“可比克”情景,要求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如何求一个曲面的面积?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愿望。再有就是练习的设计,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生活中求圆柱侧面积的问题(如,压路机前轮压过的.路面的面积大小;油漆圆柱状的柱子需要多少油漆?……)。
2、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本节课的第二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圆柱侧面展开的情形,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3、重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当学生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后,先后设计了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侧面积、已知直径和高求侧面积及已知半径和高求侧面积的梯度练习,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在巩固阶段,我又设计了判断、填表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处处从生活入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课前的导入,可以不用教具,用和学生一样的“可比克”,和学生更加贴近。
2.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让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圆柱的关系时,可让学生充分思考,在这里我让学生很明显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暗示,让他们要注意研究的方向。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要有长远的培养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
1.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初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充分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相关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底面周长2.5米,高0.6米。
(2)底面直径4厘米,高10厘米。
(3)底面半径1.5分米,高8分米。
(1)长方体的长为4厘米,宽为7厘米,高为9厘米。
(2)正方体的棱长为6分米。
3讨论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甲: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的总和。
学生乙: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只要计算长方体相互对立的3个面的面积,3个面的面积相加再乘以2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棱长乘以棱长再乘以6。
二新课导入。
1教师:以前我们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表面积的求法,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和探索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表面积)。
2学生讨论:你认为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它由几个面组成?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3反馈小节: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积的总和,圆柱的表面积由一个侧面机和两个底面组成。(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两个底面积=圆柱的表面积)。
4教师进行圆柱模型表面展开演示。
(1)学生说说展开的侧面是什么图形。
学生:圆柱展开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
(2)学生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有什么关系?
学生:长方体的长(或宽)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宽(或长)等于圆柱的高。
(3)圆柱的侧面积是怎样计算的?抽生回答进行复习整理。(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
(3)圆柱的底面积怎么计算?(复习底面积的计算方法)。
5说说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哪些表面是完整的,哪些表面是不完整的?
学生举例:完整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不完整的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如水桶)或者根本就没有底面(如烟囱)。
教师:所以我们每个同学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要特别认真,要特别注意这个圆柱到底有几个底面。
三新课教学。
1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4.5分米,底面半径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课件演示)。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3反馈评价:
(1)侧面积:2×2×3.14=56.52(平方分米)。
(2)底面积:3.14×2×2=12.56(平方分米)。
(3)表面积:56.52+12.56=81.64(平方分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81.64平方分米。
4学生质疑。
5教师强调答题过程的清楚完整和计算的正确。
6教学小节:在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一般要分成几步来计算呀?
四反馈练习:试一试。
1学生尝试练习:要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50厘米,底面直径为3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
2学生交流练习结果(注意计算结果的要求)。
3教师评议。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四舍五入法和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计算使用材料的用量时为确保使用材料的充足通常都使用进一法,计算结果如果使用四舍五入法也许会出现使用材料不足的现象。
五拓展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教具,学生分组进行数据测量。
2学生自行计算所需的材料。
3计算结果汇报。
教师:同学们的答案为什么会有不同?哪里出现偏差了?
学生甲:可能是数据的测量不准确。
学生乙:可能是计算出现错误。
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数据测量不准确或者计算出现错误,或许就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也许是不可估量的,但事实上它又是很容易避免的。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六巩固练习。
1计算下面图形的表面积(单位:厘米)(略)。
(1)底面周长是21.52厘米,高2.5分米。
(2)底面半径0.6米,高2米。
(3)底面直径10分米,高80厘米。
3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直径是16厘米,高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厘米?
4一个圆柱铁桶(没盖),高是5分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做一个这样的铁桶,至少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33~34页例1、例2、例3的“做一做”及练习七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之间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计算繁琐,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合理有效的教学程序。
(1)抓住关键,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和,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对于圆面积的计算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以前学过的面都是“平面”而圆柱的侧面却是个“曲面”。怎么样才能求出这个“曲面”的面积就成了圆柱表面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于是让圆柱的侧面“由曲变直”,使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具演示,把侧面展开可以使侧面“由曲变直”,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接受起来思维障碍较大。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卷一卷、分一分,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卷成一个尽可能粗的圆柱形的纸筒。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在一定的条件下,平面也可以“由直变曲”,那么反过来曲面当然也可以“由曲变直”。又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长方形纸的长和宽与用它卷成的圆柱形纸筒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已经水到渠成,得到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
这样抓住新旧知识内在联系,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动脑思考,不仅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及时练习,巩固提高,形成能力。
学生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求圆柱侧面积,由于已知条件的不同,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用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练习处理好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结合,解决好已有技能在新情况下的运用,将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及时安排了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牢固掌握求圆柱侧面积的基本方法。对于题中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的,并没有一一进行方法的指导,只需把基本方法加以推广,知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时,应用已知底面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法,先求出底面周长,然后再求侧面积就可以了。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运用基本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减轻了学生学习中不必要的记忆负担。这一点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讨论,多向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我在教学中注意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独立钻研问题。对于课本上的例题,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讨论和思考的材料,都尽量让学生独立去探讨。因此,教学时提出了“除了侧面外圆柱还有几个面?”“什么叫做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等三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独立的探索。在“怎么样求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有的同学则会联系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圆柱的两个底面分成若干个小扇形后拼成一个与侧面同长的长方形,然后与侧面再拼成一个大长方形,那么整个圆柱的表面积=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底面半径),用字母表示即s=2лr×(h+r)。这样学生不仅亲自参与了对新知的探索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还对旧知进行再创造并萌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联系生活,迁移知识,感悟生活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应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完例2后,我让学生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没有两个底面的圆柱体。出示例3让学生认真审题,并说水桶有几个面,再计算出用了多少材料,学生计算完后,要求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启发学生看书发现新问题,讨论计算使用材料取近似值时,要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从而使学生理解“进一法”的意义。接着出示拓展延伸练习:制作一个高1.5米,直径0.2米的圆柱形烟囱,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最后让每一位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圆柱体水桶并评选出最佳作品展示。
课堂小结后,我提出“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例如,可以把圆柱切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由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的,也有利于挖掘优生的潜能,还能为求圆柱的体积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这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手、眼、口、脑,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7~11题、“探索与实践”12~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这节课继续复习这方面的知识,特别是表面积、体积计算知识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表面积、体积的汁算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复习体积计算。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三、知识应用复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1、做练习四第8题。
引导学生把新知与旧知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比较。
2、做练习四第9题。
结合画图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圆柱的高,每分钟的高在每秒的基础上乘以60。
3、做练习四第10题。
提问:用这堆沙子去填长方体的沙坑哪一个量是相等的?(体积)接着学生计算。
4、做练习四第11题。
出示题目:
结合题目和图形理解长方体纸箱的长、宽、高与每个圆柱体饮料罐相相关数据的关系。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做练习四第12题。
可以先举例说明,再概括。
6、做练习四第13题。
提问:要求圆柱体饮料罐的容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要注意从它的里面测量)。
通过计算再与商标纸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发现什么?加强学生把数学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
7、做练习四第1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交流。
8、评价与反思:结合3个方面让学生自主评价。
9、让学生了解“你知道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圆柱体的特征)。
1、复习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2、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几何形体——圆柱。知道它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引入:两个底面和侧面合在一起就是圆柱的表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意义。
设疑: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哪些面的总面积是圆柱体的表面积呢?
板书:底面积×2+侧面积=表面积。
要求圆柱的表面积,首先应该计算它的底面积和侧面积。
(二)根据条件,计算圆柱的底面积。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同学们会求它的面积吗?
(多媒体逐一出示圆柱及条件,求它的底面积,并记录结果。)。
条件:(厘米)r=3d=4c=31.4。
底面积(平方厘米)28.2612.5678.5。
(三)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
1、引导探究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剪圆柱形纸筒)。
(3)汇报交流研究结果,多媒体课件展示。
(4)小结:同学们会动脑,会思考,巧妙地运用了把曲面转化为平面的方法,探讨发现了圆柱体侧面积正好等于它的底面周长与高的乘积。
2、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多媒体回到前面三个圆柱,逐一给出三个圆柱的高,求它的侧面积。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条件(厘米)h=5h=8h=10。
侧面积(平方厘米)94.2100.4862.8。
1、设疑:学会了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
2、学生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3、汇报计算方法及结果,媒体出示结果进行验证。
表面积(平方厘米)150.72125.669.08。
(五)小结: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1.求下面圆柱的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
(2)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
四、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这个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观察圆柱,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目标。
1、知道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 习 过 程。
师生笔记。
知识链接:
1、用公式表示出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2、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都是( ),它们的面积( )。
3、长方形的面积= 。
长方体的表面积= 。
正方体的表面积= 。
知识超市:
操作:(一)试一试,怎样可以得到圆柱形的侧面展开图?
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展开图是( ),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它的( ),圆柱的高就是它的( )。
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实际就是计算( )。
(1)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1.6m,高是0.7m,求它的侧面积。
(2)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5cm,高是10cm,求它的侧面积。
操作(二)有两底的圆柱展开后呈什么形状?
圆柱是由( )和( )三部分组成的。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 )和( )。
(3)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我会用: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想:求做这样一顶厨师帽需用多少面料,实际上就是求这顶圆柱形厨师帽的( ),厨师帽由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列式计算:。
达标检测: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学生每人用硬纸做一个圆柱体模型。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生:我想对老师们说,我们一定会好好表现的,不会让你们失望。
生:我们的课堂将比赛场更精彩……。
师:我坚信你们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一、引入新课:
生:圆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
生:我还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生: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课件演示这一过程。
师:你们对圆柱已经知道得这么多了,真了不起,还想对它作进一步的了解吗?(生:想)。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还想知道怎么求它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
指名学生摸其表面积,并追问:怎样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教师板书)。
师:两个底面是圆形的我们早就会求它的面积,而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侧面积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组代表汇报: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而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所以我们由此推出: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推理吗?(生:我们讨论的结果也跟他们一样)你们能够利用以前的经验,把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太棒了。
课件展示其变化过程。
师生小结:(教师板书)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评价:在体育赛场上你们是我的骄傲,在课堂上你们更是我的自豪)。
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一下我们的成功。(掌声……)。
投影呈现例一: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
(1)学生独立解答。
(2)投影呈现学生的解答,并让其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师:通过刚才的解题思路说明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周长和高。
师:无论是直接告诉,还是间接告诉,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长和高就可以求出其侧面积。
师:求侧面积似乎难不住大家,现在再加一问,你们还能行吗?(教师在例一的后面加上求它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师巡视,让一个学生板演,要求学生分步做,并标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
师:这说明要计算圆柱的表面积需要抓出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侧面积。
3、反馈练习:(略)。
师:想一想,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4实践运用:师:在实际生活中计算某些圆柱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比如,求一个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烟筒的表面积应该是怎样的呢?(生:略)。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没有想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单位,还要注意所要求得圆柱有几个底面……。
最后,你们猜猜听课的老师对你们的表现是否满意?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如何?(生:略)。
《圆柱的表面积》是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教材上看,教材先安排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认识,然后圆柱的侧面和展开图的比较,认识到圆柱的侧面,就是它的长方形。还要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观察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思考圆柱的表面积,就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侧面展开图的操作,学生了解了圆柱的侧面积相当于长方形面积。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表面积,要先求侧面积,再求圆的面积。这也就突出了重点。难点就是理解表面积的计算后,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键是通过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分析综合等数学能力。
二、教学程序。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设计了复习旧知、实验导课;沟通知识、探索新知;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逐步深化。
1、复习旧知、实验导课。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问题:
a、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b、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通过上节课认识了圆柱,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与圆柱有关系吗?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2、沟通知识、探索新知。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a、学生通过看展开图后,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得到的。b、学生通过看展开图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让同学们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后,然后同学们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c、分析圆柱的表面积又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同学们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通过课件侧面展开图,找出这个图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圆柱底面积是如何求的。让同学们自己讨论计算结果。
3、应用求表面积、解决问题。
出示例3,让同学们找出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水桶是无盖,说明什么?如果这个水桶展开,会有哪几个部分?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
4、巩固练习、逐步深化。
做41页“做一做”1、2题。
5、完成作业、强化新知。
练习十第2、3、4、5题。
三、说教法。
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主要通过实验法、练习法、启发谈话法、课件来完成教学目的。
1、课堂首先通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解答例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练习法。
2、通过侧面展开图的实验,使学生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就是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算出来了。
3、教学例题,都让同学们自己讨论、分析、解答。
四、说学法。
实验操作,每个同学通过自己动手做侧面展开图分析圆柱的表面积,直观感受到圆柱的侧面积与这个长方形的关系,为下一步计算表面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由直观演示,让同学自己动手计算圆柱的侧面积,然后联系到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分几进行。
2、通过实验直观了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圆柱形纸筒、笔筒等。
教学过程:
师:(拿着圆柱模型)昨天我们认识了圆柱,谁来说说圆柱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略)。
师:拿出圆柱形状的罐头,辨析:外面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什么?学生(圆柱的侧面积)。好,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圆柱的侧面积。(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师:想一想如何计算包在外面的商标纸的面积?
生: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商标纸包在外面也是曲面,必须要把它拿下来。
师:说的对呀,那么怎么把商标纸拿下来,拿下来后和圆柱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拿出你们带来的圆柱形物体,动手操作去探究,去发现。
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沿着圆柱的高剪开的,剪开后就是一个长方形,-----。
(还没有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就抢着说)。
生2:我们是斜着剪的,剪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我再问:还有不同的剪法吗?
生3:我没有剪,就是沿着罐头的接头撕开的,展开后也是一个长方形。
生4:我这个圆柱的商标纸有点紧,我撕得有点破,不太像长方形。
生5:简单,用我们上学期学的转化法就行了。接着他说了方法:就是再把那两种沿着高对折,剪开重新拼成长方形。
我照着他说的做演示,并且大声表扬他说:“同学们,这并不简单,转化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用它,就会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啦!”
师:那么,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把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形?
师:这时,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生: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得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生:老师,平行四边形也能推导出来,不需要变成长方形!让他来说说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也能推出来。我们给他以热烈的掌声,为他的精彩发言而喝彩!
生6:老师,刚才我没有用剪刀剪开,也没有撕,我也能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他边做边说:我这个商标纸有点松,我直接拖下来压平,这时也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2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也就是底面周长的一半×高×2,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同时我们从不同的途径得到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真棒!下面如果用s表示侧面积,c表示底面周长,h表示高。你能写出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吗?(板书:s=ch)。
基本练习(求侧面积)。
1、底面周长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半径是3.2分米,高是5分米。
3、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25厘米。
师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师:我们掌握了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表面积怎样计算呢?
请大家把上节课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援助的表面由那几个部分组成?
生: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5.教学例4。
课件出示例4的题目。
1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3教师:要求圆柱的表面积,应该先求什么?·后求什么?
使学生明白:要先求圆柱侧面积和底面积,后求表面积。
4介绍进一法。
四、学以致用,灵活运用。
师:从例4可以看出来数学来源于生活,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几道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
提高练习:
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分析好求的是哪一部分的面积?在选择解答方法。
设计制作一个笔筒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怎样确定笔筒的大小?
五、师小结:下课铃响起,老师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能够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制作出的笔筒送给你最喜爱的人。
六、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s = c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步的几何知识概念,空间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从生活实践中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教学的重、难点是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学设计意图:对于《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以往我都是在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的教学中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公式,然后在第二课时《圆柱的表面积》教学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操作,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再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侧面积公式,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加深巩固,课堂的教学设计以练笔的形式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容易把求表面积中所应用到的公式混淆在一起,而且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局限了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天我再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如何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基本技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构建新的知识,这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灵魂。
教学反思:
我首先解决的是“商标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再进而启发学生想到“如何把商标纸拿下来”,学生自然就想到“用剪或其他方法”,探究的方向准确后,我则放手让学生去发挥,去操作,留给学生大量的思维空间。学生在活动中,会随着操作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发现,个性化的精彩随之绽放!中国有句古话就是:给你点颜色,你就开染坊!我觉得确实是的,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你给他一个探究的空间,他就会回馈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还你以一幅精彩的画面!“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让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的精彩得以释放,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让学生的智慧充分展示,让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生命和活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三、巩固练习。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五、板书设计。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一、说教材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式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五、说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一)温故而引新,巧妙入境。
这个过程我展示3个方面的复习内容:
(1)我知道圆柱的特征是。
(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3)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领会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设置悬念,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本课的探究主题。
在此我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
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纸盒,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一个模型,现在我请大家帮助我设计一个你手中的模型一样的圆柱形纸盒,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对圆柱表面积的认识。)。
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这样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进而引出新课,揭示课题。)。
这样设计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
1、动手操作。
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长方形纸、剪刀动手做一做,试试看。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通过学生动手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图形的过程(比如让学生想办法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或者用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的侧面,或用大卷的塑料胶带做演示),来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
如果沿着圆柱的一条高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引出例1:已知一个圆柱的底面直径是0.5m,高是1.8m,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5、归纳新知。
你现在知道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了吗?先自己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通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全班汇报总结,促进构建。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以及用进一步取近似值。教材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教学时,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将这些内容重新组织,合理灵活地利用教材在一课时内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表面积的实际应用作为重点来练习;将用进一法取近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练习中理解和掌握。四者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多而不乱。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三道例题没有做专门的教学,但其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分别在练习过程中得以体现。整个一节课,增加容量但又学得轻松,极大提高了调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新课开始,教师通过圆柱教具直观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想一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思考和发现它的侧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讲练结合。
教学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而且使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一环紧扣一环。每一步练习都是下一步练习的基础。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所得数据,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三个圆柱的表面积。再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学生学得轻松,练得有趣。
1、通过观察、操作,让幼儿认识圆柱体的基本形体特点。
2、正确辨别生活中的圆柱体,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副画有基本图形的画(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自制可拆解的圆柱体一个、双面胶若干,等同双面胶大小的圆若干、表格一张(生活中的圆柱体与类似圆柱体的物体若干)、幼儿记号笔小纸条若干、卡纸若干(长方形、正方形)。
(一)引出。
1.小朋友,今天图形王国里来了些老朋友,你们还认不认识它们,我把它们请出来。
出示一副画有基本图形的画(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幼儿进行复习。
2.接下来,又来了位特殊的朋友,你们认识它吗?(出示自制可拆解的圆柱体)。
(二)教师操作,幼儿发现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2.教师操作对圆柱体进行解剖:先竖的解剖,打开来瞧一瞧是什么形状?
横的解剖发现什么?切一刀看一看,切一刀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这切开来的圆一个个我把它放在一起它们的大小你们看都是怎样的?(一样大)。
垂直的切。
揭示圆柱体概念:由无数个一样大小的圆形纸片重叠而成的立体图形,两端的圆形也是一样大,中间部分站起来是一条直线,放倒后能滚动,这种像柱子的形体叫圆柱体。
(三)观察操作区分比较。
1.请幼儿将自己的学号写在每张小纸上然后辨别生活中这些物体是否圆柱体?
2.教师进行小结,对有疑意的进行个别交流指正,有必要的话就验证该物体。
(四)幼儿制作圆柱体。
接下来,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卡纸,请你用双面胶和这张卡纸也来做一个圆柱体。
小结:圆柱体有高的、有矮的、有粗的、有细的,只要它的两端是两个一样大的圆形,中间部分一样粗,站起来是一条直线,表面光滑,放倒后能滚动,不管它有多高、多矮、多粗、多细,都是圆柱体。
(五)、生活中的圆柱体。
你能说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体吗?
7.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9300平方厘米=()平方米。
(2)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乘以高。
(4)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茶叶筒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5)计算做一个圆柱形的烟囱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6)计算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水桶要用多少铁皮,要计算圆柱的()。
(7)一个圆柱,它的高是8厘米,侧面积是200.9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
(8)把一个底面积是15.7平方厘米的圆柱,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9)把一个直径为4厘米,高为5厘米的圆柱,沿底面直径切割成两个半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大家好,我是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秉持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阐述。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学生初次接触圆柱这个几何体,要求学生认识掌握圆柱的特征,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学习以长方形和圆的面积为基础,又为后面学习一些其它几何体作了铺垫。
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老师充分的了解学生。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该年龄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特点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依据前面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对圆柱体侧面计算的积探索,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结合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难点: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推导。
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遵循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用多媒体直观展示一盒可比克薯片,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纸筒外包装,并顺势提问学生,做这样的圆柱体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利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出本节课题。
(二)本着“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理念,带领学生进入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环节。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前后四人分为一组,每组发放一个与屏幕上大小一样的圆柱形纸筒和一把剪刀。
先让学生思考怎样求圆柱体侧面积?然后引导学生把圆柱形纸筒沿着高剪开,看看变成什么图形。提醒学生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我进行巡视,并予以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并让大家都举起自己的小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然后用多媒体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形和两个底面的过程。
接着让学生思考,剪开后的各部分图形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赞扬,并完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而且又一次用到了“转化”。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侧面积怎样算?他们会比较容易的写出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
我紧接着再问学生,圆柱的表面积能求出来了吗?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写,然后请同学分享。并归纳: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及我的一系列追问,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成功掌握了本节重点。
(三)巩固练习。
为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首先,基本练习。计算手中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同位之间,做的慢的要给做的快的捶捶背。
其次,加强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做一做。
最后,拓展提升题。
(四)小结。
让学生谈收获,我及时评价,共同完善。
然后,给学生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把今天的收获带回家,分享给父母,并与父母一起尝试着制作一个圆柱体,被计算出其表面积。通过学生与父母一起动手,一方面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家长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五)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圆的周长×高。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说反思等六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构思和见解。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是北师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的旋转,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认识了圆柱、圆锥的基本特征后,安排的一节探索活动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运用迁移规律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加以应用,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学习其它几何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有二。第一、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并了解侧面展开图的形状,掌握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这是本节的重点。第二、理解侧面展开图与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2、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探索性和挑战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和顽强学习的毅力等等。
二、说教法。
学具准备:小圆柱体、剪刀、直尺等。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胜做一百道题,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记得南宋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知识的取得贵在实践,数学中的很多知识,不能仅靠老师的赐予,老师应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只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深知原因为何!
2.合作交流。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众人的智慧是无穷的,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可以让知识展现得更加明彻,让同学们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从而有助于同学们理解教学重点。
3.直观演示法。
我们知道立体图形的知识是相当抽象的一个内容,学生在理解上由于空间观念不强,所以很难想象,为此,我要求学生用操作,演示的方法学习,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由于上一节课同学们已认识了圆柱的有关特征,我课下也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圆柱。所以教本课时,为吸引学生,调动其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做的小圆柱体都做好了吗?同学们肯定会高兴拿出自己的杰作,向我炫耀一番,这时我会夸奖几个做得较好的,但话锋一转,又问:你知道你做的这个小圆柱体用了多少纸板吗?同学们肯定会大为失色,茫茫然,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圆柱的表面积》。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会用这样的一句话来过渡:“学习好比远航,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谁能给大家指明今天的学习方向”。从而让学生明晰今天的学习目标。
在目标明确后,我会让他们根据老师指定的自学方法进入今天的自学环节。同学们在边观察、边操作、边想象中进入合作学习,这时候老师会走下讲台,和他们一起学习、探究。并适时辅导在学习上走弯路的同学。在短短的10分钟后,就开始了质疑-解疑的环节,对于一般的疑点我会找学生及时解答,而对于难一些的问题就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让同学们在自学中初次尝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成功教学案的设计原则,学什么量什么,为此我在量学中设计了几道填空题,目的是让同学们把在自学中获得的知识、发现和收获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习方式为: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我一直认为导学的环节是学生展示、汇报的时间,为调动其积极性,我会这样来激励:“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相信你们有了很多的收获,何不趁此机会展示一番呢?”同学们受此激励兴趣大发,会把自己的发现和收获一同汇报,有的说思路,有的说方法,有的说提醒,有的说注意点…..过程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老师只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就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
用学中,为检查同学们在三次学习后的学习效果,在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以让90%的同学能做会为主,通过及时的巩固,可以让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学习方式为:两生板演,后讲解解题思路。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渴望,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办学思想,在测学中我设计了三类题目:基础过关,综合应用、拓展拔高。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真正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成功而服务。
五、说板书。
板书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为此我的板书设计以简单明了为根本宗旨,重在重点突出,清晰易记。板书如下:
圆柱的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展开后)。
=长×宽。
=底面周长×高。
用字母表示:s侧=ch。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1、初步感知。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s侧=c×h=2πrh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2πr2。
第一组插座圆柱体。
1.培养幼儿辨别大小的视觉能力。
2.培养序列与配对的概念。
1.教师介绍工作区域,取铺工作毯、工作卡。
2.教师拿用具,托盘内放置嵌板,介绍今天的工作名称。
3.教师展示工作:
(1)用三指捏的方式从左侧的开始一个一个拿出来,放到对应的洞穴前面。
(2)三段式教学:将最大的和最小的放到前面,教师命名:这是最大的、这是最小的;请幼儿指一指哪个是最大的,哪个是最小的;教师手指着提问:这是xx,这是xx。将最大的和最小的放回原处。
(3)从最大的开始用右手捏住柄,左手食指、中指从前往后划,再用左手食指、中指从左向右划洞口,比较大小,放回洞穴后用食指、中指触摸洞穴划圈。
(4)用同样的方法将所有的放回。
(5)全部放回后,将其竖放,双手食指、中指沿边缘划。
4.幼儿尝试,教师指导。
5.工作结束,从哪拿得送回哪去。
1.插座圆柱体其他几组。
2.蒙眼做插座圆柱体组。
3.将四组全部拿出,将一样的圆柱体放在一起。
每个圆柱体只能嵌进适当的圆柱插座。
1.三指捏的方法。
2.每个圆柱体有自己特定的洞穴。
注意事项:(略)。
2.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
理解求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表面积、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口答下列各题(只列式不计算).。
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三)回忆圆柱体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
(一)圆柱的侧面积.。
1.学生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底面周长、高的关系.。
(二)教学例1.。
1.出示例1。
例1.一个圆柱,底面的直径是0.5米,高是1.8米,求它的侧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3.14×0.5×1.8。
=1.75×l.8。
≈2.83(平方米)。
答:它的侧面积约是2.83平方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25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1.教师说明: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比较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区别.。
(四)教学例2.。
1.出示例2。
例2.一个圆柱的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
2.学生独立解答。
侧面积:2×3.14×5×15=471(平方厘米)。
底面积:3.14×=78.5(平方厘米)。
表面积:471+78.5×2=628(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628平方厘米.。
3.反馈练习: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是45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五)教学例3.。
1.出示例3。
例3.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高是24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做这个水桶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数保留整百平方厘米)。
2.教师提问:解答这道题应注意什么?
3.学生解答,教师板书.。
水桶的侧面积:3.14×20×24=1507.2(平方厘米)。
水桶的底面积:3.14×。
=3.14×。
=3.14×100。
=314(平方厘米)。
需要铁皮:1507.2+314=1821.2≈1900(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水桶要用1900平方厘米.。
5.“四舍五入”法与“进一法”有什么不同.。
(2)“进一法”看要保留位数的后一位,是4或比4小的舍去尾数后都向前一位进一.。
三、课堂小结。
圆柱体的表面积这部分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表面积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上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教学设计和安排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整堂课容量较大,但学生学的轻松,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2、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
本堂课在教学上采用了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新课前的复习,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由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到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圆柱体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复习圆柱体的特征,进而理解圆柱体的表面积的意义。
在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思考该怎样计算,再让学生动手探究。在实践中,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求圆柱体的侧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在学生会求侧面积的基础上,再加上两个圆面积,从而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立体转平面,形变量不变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圆柱体的物体在生活中很普遍,如学生的透明胶带,矿泉水瓶盖等,让学生动手测量这些物体的有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兴趣会更高写,也让数学回归到生活。
练习中,出现三个不同直径的圆,而出示的图片却是三个圆同样大,直观效果不明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49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