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是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综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随着现代社会进程的加快,学生近视的比例和程度越来越严重,通过前一段体育课上对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发现近视已经是相当严肃的一个问题了,因此想借助综合实践课堂,探究眼睛的秘密,使学生养成爱眼护眼的好习惯。
1、知识目标:了解访谈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学会礼貌用语的使用;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访谈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交流过程的乐趣,体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乐趣,体验电教手段运用的神奇。
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访谈认识,并应用于实践。
1、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之后,学生大声齐读综合实践的口号:综合实践,魅力无限,胆大心细,提高能力。
(设计意图:用响亮的声音喊出综合实践的口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点题,回顾有关录像和写访谈提纲的内容,再次明确本次综合实践的课题——《保护心灵的窗户——眼睛》,并表扬开始活动的小组学习积极性强。(设计意图:表扬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2、播放视频,探讨交流。
(1)、随机抽取2组学生上交的采访视频,让全班同学欣赏。
(设计意图:播放学生自己录制的视频,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熟悉的面孔,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2)、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访谈视频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根据自己的经验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同伴互助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更好的融合到集体中)。
(3)、请视频展示的录制小组结合同伴的互助进行经验汇报,提出在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设计意图:结合同伴和老师给出的建议总结在访谈中的不足,既提高了学生提炼语言的能力,又可以为其他小组在采访时起到启示作用)。
(4)、探讨采访时的注意事项。
1)结合视频和学生的建议,教师总结这两组采访视频都不是很成功的访谈,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题目:如何进行一次成功的访谈。
(设计意图:以总结的方式来出示本节课的话题,既是对前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对下一环节的开始,这样的过度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转换思维,显得流畅,不做作)。
锦囊包内容:
1、采访采访用具。
2、确定采访地点。
3、事先沟通。
4、确定采访主题。
5、做好分工。
6、写好采访提纲。
7、语速音量适中。
8、语气亲切自然。
9、真诚大方,面带微笑。
10、注意倾听,适时提问。
11、自我介绍,活动介绍。
12、说话有礼貌。
13、写访谈的感受。
14、整理采访记录(设计意图:以锦囊的方式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以游戏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重点,小组讨论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参与进来,完成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2)教师在黑板上分别粘贴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的标志,学生讨论完毕后,选取一组同学将讨论结果张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小组完成合作探究后,向全班同学公布答案,能体验到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后的快乐)。
3)找同学按类别朗读采访每个步骤应注意的问题。
(设计意图:大声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同时完成各组活动结果的异同)。
4)学生思考讨论,对重点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如:访谈前做好哪些准备?访谈时为什么要注意语音语速、为什么要注意倾听,适时提问等,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点拨。
(让学生自己分析重点问题,更可以加深对注意事项的理解,为现场演练奠定好基础)。
3、能力迁移,现场演练。
(1)、同学们已经对采访应注意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就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进行同伴互助,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设计意图:大家集思广益做好准备,是以讨论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2)、学生结合自己小组的话题,进行现场采访。
(设计意图: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好的迁移到实践运用中,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应用的好处,从而突破重点)。
(3)、教师随机通过大屏幕展示现场采访的视频,结合新授知识,让学生进行点评,并和前2组视频进行对比,查找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现场录制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到电教手段运用的神奇,通过对比,增强学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4、提出希望,结束课堂。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相机,带好材料和小伙伴开始我们的采访之旅吧!老师静候大家的好消息哦!
1、知识目标:
(1)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2)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与发展历史。
(3)了解汉字书法艺术,学会欣赏。
(4)了解汉字谐音的特点,能正确运用汉字。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2)培养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分工与合作的能力、活动组织和策划的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1)初步了解汉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
1、展示活动成果,感受汉字的美。
2、交流活动体会,进一步体会汉字魅力。
3、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通过学科专题网站资源来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相关知识。
能熟练运用各种方式来展示研究成果。
本次活动组织学生组成与课题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小组,通过学科专题网站提供的资源来收集整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并结合故事剧、小品、表演、问答等形式向教师和同学们展示他们的研究结论和成果。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参与者,应该参与到学生的研究小组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小组共同完成主题研究活动。
在交流活动中,每个研究小组展示ppt演示文稿,介绍本小组对子课题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和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体会汉字的神奇有趣,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教师主要通过对学生小组制作的演示文稿和成果展示表演对学生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评价。
五年级。
共四周(包含课外时间)。
学科专题网站。
本次活动共分为四大阶段来完成,其中:
第一阶段: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具体研究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与主题相关的研究问题;帮助学生选择研究问题,成立研究小组,撰写小组活动计划,明确小组成员、任务要求、活动步骤、小组分工。
第二阶段:组织学生查找、收集与小组研究子课题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筛选和整理资料。
第三阶段:明确教师对演示文稿制作的相关要求,利用整理好的资料小组共同制作演示文稿,并作好交流展示成果的准备,根据演示文稿的内容撰写演讲稿,推选出小组发言人。
第四阶段:组织主题交流活动,让每个活动小组充分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评价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成果(以演示文稿的制作和学生演讲为主),评选出最佳活动小组。
十、评价量规:
1.学生自我评价(供学生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
评比标准参考表。
分数档次。
9
6
3
信息素养。
至少六项,多网站,多种途径收集信息。
至少四项,在多个网站内收集。
至少两项,仅在本网站内收集。
演示文稿。
参考《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参考《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参考《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综合能力。
语言组织和表达。
发音清晰,大部分同学都能听见,介绍过程中基本没有出现说错的情况。
声音不够响亮,许多同学听不见,能完成介绍。
创新能力(见细则二)。
至少五种。
至少四种。
至少三种。
分工。
合作。
小组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位组员都能积极主动提供资料,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每位组员都能及时、高质量地完成小组中分配给个人的所有任务。
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合作,对活动表现出较大的热情;每位组员都能及时地完成小组中分配给个人的所有任务。
每位组员都能提供资料,能在期限之前完成小组中分配给个人的任务。
2.教师评价(对小组研究成果的汇报情况及制作情况的评价),活动开始前提供给学生,作为学生研究小组制作演示文稿和汇报演讲的参考标准。
《中华汉字文化》学生演示文稿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
可作模范的。
有能力的。
基本达标。
需要再努力的。
成绩。
1
课题内容。
确定了一个研究项目,并有详细,清晰的研究计划;
确定了一个研究项目,有较具体清晰地研究计划;
有一个研究项目,研究计划简单;
有研究项目,但研究计划含糊;
内容深度。
研究了包括:汉字起源、演变、书法艺术以及汉字谐音特点等多个汉字问题。
研究了上述2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了上述1个方面的扩展性内容;
只研究了上述1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3
科学性。
研究结论正确,所引用的资料具有科学性且有趣味性;
研究结论较正确,所引用的资料具有科学性,但缺乏趣味性;
研究结论基本正确,所引用资料基本具有科学性;
研究结论有错,所引用资料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4
错别字。
无
2个或2个以下错误。
4个错误。
5个或5个以上错误。
5
表演。
表演思想健康,语言文明,吐字清晰;富有感情,有感。
染力;脱稿并熟练掌握台词;表演自然不拘谨,表现主题充分,
体态大方得体,台风端正;能调动会场气氛,引起观众共鸣。
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表演流畅,陈述出色,绘声绘色。有真情实感。
内容不够丰富,表现能力一般,主观性不强。
主题不明确,内容杂乱,表达不清晰,没有感情投入。
6
成果展示效果。
7
分工与合作。
组员间有很和好的合作和交流;任务分派公平。
足够的迹象来体现组员间的合作和交流;任务分派较公平。
一些迹象体现组员间的合作和交流,任务有分派。
组员间没有很好的合作和交流,任务分派又不太公平。
总评:
表演思想健康,语言文明,吐字清晰;富有感情,有感。
染力;脱稿并熟练掌握台词;表演自然不拘谨,表现主题充分,
体态大方得体,台风端正;能调动会场气氛,引起观众共鸣。
十一、供学生研究的问题:
(1)在汉字出现之前,人类用什么方式来记事?
(2)最早出现的文字是什么?
(3)汉字出现过哪些字体?最早的字体是什么字体?
(4)中国最早出现的统一字体是什么字体?
(5)汉字的字形和读音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6)为什么要提倡使用规范字?
(7)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8)汉字的书写工具有什么变化?
(9)你知道体现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和对联吗?
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使学生能更加了解汉字,并将研究成果制作成演示文稿。学生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制定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研究主题)。
让我们来组织一次主题活动——《中华汉字文化》,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对古老的汉字加深了解,对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的使用有更正确的认识。并在活动中,充分利用我们的学科专题网站的资源去收集、整理资源,最后用演示文稿将你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二、活动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成立研究小组。(第一周)。
你们想了解汉字吗?你最想要了解汉字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研究,老师给大家制定了几个研究课题:
(1)汉字是怎样起源的?
(2)汉字是怎样演变的?
(3)书法怎样体现汉字之美?
(4)汉字有哪些特点?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活动,也可以自己制定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
组成研究小组后,必须要确立研究主题,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小组分工,老师将为同学们提供一份活动计划表和小组分工表。(活动开展前,要求学生填写活动计划表和小组分工表。)。
2、收集和整理资料:(第二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跟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都先搜集起来。如果资料太多,还应该分类建立文件夹,把搜集到的资料分类放在文件夹里,这样便于以后查找方便。收集完成后还要把资料进行一次整理筛选,留下我们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为制作演示文稿做准备。
3、制作演示文稿、准备演讲词:(第三周)。
首先明确老师对制作演示文稿的要求,认真阅读老师提供的教师评价的评价标准。制作演示文稿前,必须确立演示文稿的主题,这个主题要与你们的研究课题相符。并在制作前先制定好制作大纲,然后开始一张张制作。可以推选小组中做的最好的同学作为主要制作人员,但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参与演示文稿的制作。对不太会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组员,小组应当给予帮助。
此外,语文能力强的同学可以给演示文稿配上相应的串联词,并为成果展示的演讲准备好演讲稿。演讲稿的形式可以是一个人介绍,也可以用多人表演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可以先模仿学生的能力水平,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的范例给学生以参考。)。
4、交流活动:(第四周)。
在第四周,我们将组织一次交流活动,每个活动小组要选择一名发言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和制作的演示文稿。老师将根据演示文稿制作的评价标准和同学们的自我评价,来评选出最优秀的研究小组和制作小组,同学们还将根据这次交流活动,评选出你们心中的最佳研究小组和制作小组,各个研究小组也要评选出优秀研究成员。(教师通过学生研究小组的展示和演示文稿的制作水平对学生的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本学期,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市、局精神为指导,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乐于合作的情感和善于合作的技能。
4、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5、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6、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在实际中的作用。
1、利用开学初时间,集体学习课标,领会新课改理念。
2、集体讨论各年级主题设定的`可行性,制定主题研究方案。
3、随时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改活动计划、提出活动过程中问题,集体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4、经常听课、评课,开展校内教研课活动,共同提高进步。
5、任课教师及时认真地记好教学反思,不断累积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使全体受益。
(二)、加大组内教研力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积极参加校外的教研活动,及时地将最新的教学理念上传下达,做到有继承、有突破、有创新。
(三)、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初步形成我校研究特色。
1、活动以问题和项目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学校特点、地域特色,将多学科知识整合,将个人与社会整合。
2、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使每一名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在活动中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体验成功的喜悦,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在活动开展中锻炼学生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抗受挫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明确活动主题: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期初选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2、制定活动计划、方案:根据活动主题,认真制定好计划,对于每次活动都要制定详实活动方案,明确目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预期成果等,做到活动前心中有数。
3、组织活动:教师要根据计划和方案,同学生一起亲历实践并给予学生及时恰当指导以解决实际困难,并注意生成性专题以完善活动内涵。
4、总结反思:帮助学生及时活动总结,积累经验弥补不足,提出建议,展示成果,发展能力。
1、教师要进行专业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为课程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2、及时制定各级各类实施计划和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3、实行弹性课时制,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4、评价创新:建立学生评价表,对每位学生参加的每一项活动,做好详细记录,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自身发展、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
5、强调合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因而学科之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他不仅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更是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前提,因而本学期我们对此项工作尤为重视,并将之列之工作的重中之重。
6、舆论宣传: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密切配合,提高活动效率。
7、资源保障:开放校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作为活动基地,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科学性。
8、加强管理:落实课程实施责任制,强化过程管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做到每一次活动全程万无一失,不出事故。
1、掌握名片的构成要素、形式,初步制作名片,表现自己的特色,享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2、通过设计与制作名片,综合运用美术、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努力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口头表达、运用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设计与制作名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从中得到亲身的体验,促进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与他人共同合作,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感受人与人交流的愉快。
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名片,观察并思考:名片设计有什么特点。
2、名片纸、直尺、水彩笔、碳素笔(水笔)。
3、制作ppt课件。
1、谈话导入,发现问题:教师口头介绍自己后,谁能把老师刚才说的有关信息记下来呢?
2、生说,想想: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3、师出示一张自己的名片,清晰地展示自己刚才所说的相关资料,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有了名片就能较快地掌握对方的相关信息资料,可见名片在交际场合中的重要作用。
4、揭示课题。
(一)观察名片。
1、学生动手量一量课前搜集的名片长、宽各多少?并算一算长和宽的比,揭示黄金分割。
2、学生认真读读和观察自己搜集的或大屏幕上的名片中的内容,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名片中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和名片版面设计要注意什么?并填写记录单。
我们小组发现:
名片中包括哪些内容?
版面设计注意什么?
3、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填表情况,其它小组可提出不同意见或补充。
(二)设计与制作名片。
1、与生交流:长大后想干什么?
2、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小组合作为二十年后的我设计一张名片。(出示设计要求)。
2、生设计名片,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三)欣赏评价名片。
1、学生展示设计的名片,学生讲解自己设计的思路、意图,或说说自己在设计中碰到的问题。其余学生可提出建议,评价名片。
2、学习礼仪小常识,同学之间互送名片。
活动目标:
语文教育的天地是广阔的,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拓展语文教育新天地,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和探索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一、情感目标。
1、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
2、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尽到环境保护的义务。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
2、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和,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三、认知目标。
1、在小组合作中开展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2、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共赢。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照片、数据、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
一、导语。
(一)各小组成员在班上相互交流。
(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同学们分小组采取了多种方式,有的在书海中尽情遨游;有的到网上尽情冲浪;有的到校园里实地拍照、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发放调查问卷,到同学老师们中收集数据.........这些方法都被同学们所利用起来。这节课,我们就请各小组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二、小组汇报。
(一)摄影小组汇报。
侦察员向大家展示并交流:
(2)展示在学校垃圾箱里发现的大量废纸(即作业本纸)及自己的感想。
(3)展示班级垃圾箱里拍到的大量零食包装袋及学生饮用奶盒,并谈自己的感受。
(二)演艺小组汇报。
(1)情景再现:"残存食物的形成"。
(2)情景再现:"废纸山的形成"。
(3)情景再现:"垃圾箱在哭泣"。
(4)师随机采访:小品中虽然演的有些夸张,但是在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呢?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调查员小组汇报。
(1)调查a汇报作业本纸用纸调查情况。然后请同学结合实际谈谈感想。
(2)调查员b汇报同学乱扔饮料瓶和零食包装袋的调查情况,并随机进行现场采访,向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验证调查数字的可信度。
(3)调查员c汇报同学食物残存调查情况,从而谨请同学"爱惜粮食,不要浪费"。
(4)调查员d汇报各班产生垃圾的调查情况,就调查报告里提到的"净化校园,从我做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四)网络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以下相关资料(结合多媒体展示资料及图片)。
(1)有关垃圾对地球危害的相关资料。
(2)有关垃圾回收的相关资料。
(3)有关如何处理垃圾的相关资料。
三、学生自由展示。
(一)提供机会:据我了解,在前一阶段的活动中取得成果的,不止以上四个小组,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收获与体会。下面,就请你们来说说吧。
(二)学生自由展示:说说自己还调查到了哪些资料,以及是怎样获取的。
(学生在课下不但在小组内交流,而且也打破了小组的限制,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所以,在自由展示中从校内说到了校外,由现象说到实质;展示形式也十分丰富:有绘制的宣传画,有在课下自己制作的课件,还有手工制作及科学小实验等。)。
四、小结延伸。
(一)谈感受:听了大家汇总的资料及调查结果,不知同学们有何感想?
1、学生谈。
2、教师谈。
师生们都感受到了校园产生垃圾情况的严重性,而且,都意识到了垃圾对地球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并且纷纷为减少校园垃圾情况献计献策。
(二)献计策:
1、请大家发挥智慧,献出自己宝贵的金点子,让我们的感受用尽快的时间变成行动,并且争取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实践队伍中来。
2、由各小组到学校、社会上广泛发放"金点子"调查表,征求大家有效减少垃圾的计策。以便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1、通过活动使全体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体验和对共同主题的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探索相关的课题,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程的兴趣。
2、确立小组研究的主题。
3、学会提出问题。
奔腾的江河,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皑皑的白雪、晶莹的清泉,浩瀚的海洋,漂浮的彩云,包括我们自身,都是是因为水的存在,才如此精彩,可以说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板书:水是生命之源。这学期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就是——《水是生命之源》。
1、针对我们研究的这个主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2、学生思考后将想要研究的问题写在纸上。
3、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把你组相同的问题进行汇总,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小组交流、汇总。
5、各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6、根据同学代表的发言,教师对问题进行汇总。
教师预测学生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中国水资源状况。
(2)水的重要性。
(3)水体污染及其严重危害。
(4)我们身边浪费水的现象及日常生活中节水小窍门。
(5)有关“水”的故事与诗词。
子课题一: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子课题二:水的作用和重要性。
子课题三: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1、引言:做为一项科学探究,我们完成了第一步,确立了研究的内容。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几个人分工合作,一起共同调查研究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
2、下面请各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下列活动。
1、确立小组活动主题。
2、小组起名字。
3、各小组汇报。
同学们,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希望通过本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能够对水有更多的了解,珍惜水资源,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首小诗:因为有了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了你,天空变得更蓝;因为有了你,地球变得这样美丽。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搜集当地所产粮食,让学生认识各种粮。
2、了解各种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口语表达、动手操作及交流能力。
4、通过活动,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重点: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难点:
认识各种粮食并了解它们的用途及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媒体课件。
学生:
搜集各种粮食,做手工粘贴画,上网查资料。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检查调查活动情况。
1、指名说出当地所产粮食的名称。
2、小组交流搜集到的各种粮食,加强认识。
3、个人展示搜集到的粮食,并说出它们的用途及营养价值。
4、媒体欣赏各种粮食及其用途和营养价值。
三、展示手工作品。
1、小组内展示,选出一张最佳作品,全班交流。
2、被选中的作品的作者向全班同学介绍所用到的粮食以及设计想法。
四、媒体欣赏古诗《悯农》。
五、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活动课,大家认识了当地所产的粮食,了解到了粮食的用途及营养价值。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我们应该爱惜粮食。
六、课外拓展。
把这节课的收获、感受写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粮食名称:
用途及价值:。
学生作品展示:(粘贴画)。
教学设想。
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是针对学生不认识粮食,不了解它们的用途及营养价值,乱扔食品,浪费粮食等一些不良行为而进行的。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各种粮食,了解它们的用途和一样价值,并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从而达到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实现:首先,检查实践调查情况,让学生把调查到的情况表达出来,说出各种粮食名称,再通过小组展示实物,认识各种粮食,使名称与实物有机结合起来,加深认识。其次通过个人展示粮食,并说出它的营养价值,加强学生对粮食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
然后,小组内交流展示粮食粘贴画,加深认识粮食与美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后,全班展示各组优秀作品,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从而爱惜粮食。运用班班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整节课井然有序,效果显著。
“吹泡泡”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小游戏,它不仅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在生活中可以尝试着做的,而且还蕴含着许多科学现象和科学原理。于是,我选择了“泡泡”这一来自孩子生活的、熟悉的、好玩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让孩子自已探究什么东西可以制作泡泡水、如何制作泡泡水,在尝试、猜测、记录、验证中,使孩子真正在“做中玩、玩中思、思中得”。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动手实践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又有助于拓展孩子们经验的提升和视野拓展。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学生探索实践的需要,体验游戏的快乐。
2、学会小组分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在玩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玩游戏活动中,学会制作泡泡液,总结出制作泡泡液的最佳配方。
引导学生做出大胆、合理的猜测,指导学生完成对比探究记录单,并按照科学方法开展实践探究活动。
小学一年级学生。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取玩中探究的方式,通过分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会进行实践探究。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洗洁精、洗发露、洗衣粉、瓶装胶水、吹管、泡泡棒。
教师准备:课件、不同形状的泡泡棒,统一的杯子、汤匙、配制好的泡泡液,实验记录单等。
活动一:放飞五彩泡泡,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师:同学们,你们想吹泡泡吗?瞧,今天张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泡泡液并吹泡泡,和学生同方向。课件出示以森林,绿地为主的背景播放音乐《苗林的早晨》)。
师:你们的泡泡液是怎么来的?
师:这节课也让我们亲手制作泡泡液,吹出梦幻缤纷的泡泡。”(板书课题)。
活动二:探究泡泡液的制作方法。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制作泡泡液了(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试验用品要轻拿轻放,使用玻璃棒要轻轻搅拌,以免损伤物品。
(2)液体最好不要溅到桌面上。
师:现在开始,四人合作动手制作泡泡液。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每两人制作一个配方,如果你选择水和洗洁精的话,打算用几份水几份洗洁精,就在相应的空格内填上数字。
1、组长填写自制泡泡液设计方案表。
2、添加物品后要充分搅拌,完全溶解后再吹。
对比探究记录单:
活动三、展示生上台吹泡泡。
出示温馨提示:可以下座位吹,但要注意安全:不要对着同学的眼睛、脸上吹,不要让泡泡液碰着嘴。
1、展示对比探究记录单,小组推荐代表吹泡泡。开心的同时,你发现了什么?(课件播放音乐)。
四、研究与讨论。
1、吹了自己亲手制作的泡泡液,你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呢?
师:同学们在动手做和观察的同时还可以展开大胆的想象。
五、总结:
大家说得真好,老师相信,今后同学们一定会学习运用这些方法,做学科学、爱科学的小探索家。好了,最后请你们带着老师美好的祝愿吹出绚丽多彩的泡泡,在欢乐的音乐中愉快的活动吧!希望大家玩得高兴!
六、拓展:
在泡泡液里还可以添加什么原料,可以让泡泡吹得更大,更不容易破,回家自己动手做探究。
六、板书设计:
魔幻泡泡。
仔细观察。
大胆猜想。
七、参考文献:
吹泡泡是一种非常普通的游戏,但孩子们平时吹的泡泡液是买来的,当他们学会了自制的泡泡液时,脸上写满了自豪与骄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因此在活动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在玩中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既可以使探究实践活动与问题紧密联系,突出研究内容,又可以让学生乐于探究,保持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示范后再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与体验探究,获得对探究过程的初步感性认识,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形成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后,为学生创设尝试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用刚才感知的科学探究方法及过程进行实践体验,从而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作为教师,我尽可能的把课改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通在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新的突破,真正放下权力,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主动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彻底改变过去教师唯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此不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动手能力弱,课堂秩序乱,在学生提到的诸多问题里,作为教师的我,对于学生提出的个别问题,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答,只缘于自己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拓展自己的知识空间,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叶子是儿童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事物之一,对他们来说,是现实的,触手可及的,而玩叶子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部分,它可以使学生在采集叶子、观察叶子的过程中,了解叶片的构造、叶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知道不同类型叶片,从叶片联想到叶子和人的关系,从而感受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环保意识深入儿童幼小的心灵。在玩叶子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儿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想象力,活跃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1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2通过观察叶子,联想叶子与人的关系,开扩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习适材、适形、适色的即兴创造,制作精美的叶画等工艺品。
4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5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使学生能自己操作,独立思维,以及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叶子,最好是种类不同的叶子。cc。
2教师自备若干叶子。
3学生每人准备一张16开纸张大小的薄纸板以及胶水一瓶,剪刀一把、水彩笔。
4闪光卡若干(作奖品用)。
5课件、投影仪、录音机、磁带等。
一、激起兴趣,导人活动。
教师举起自己准备的叶子,微笑着问学生:“你们瞧,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
你们有吗?”(学生争着把自己准备的叶子给老师看。)。
老师接着提议:“我们大家一起举着叶子唱一首儿歌好吗?”
[这个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部分感官,激起他们的兴趣。]。
二、观察研究,认识叶子。
1、激发观察兴趣:
小朋友,你觉得自己跟叶子熟吗?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大家跟叶子到底有多熟悉。大家可以先分组讨论一下叶子的用处,然后我们来看看哪一组小朋友知道得最多。(学生分小组讨论。)。
2、学生说叶子的用途。
请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发言,说得最多的一组每人可以获得一个闪光卡。
3、观察叶子。
4、交流发现。
随机点名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将有价值的作简单板书。
5、欣赏叶子。
说得真棒,看来大家的小眼睛都很亮,现在,老师想再给你们看一些你们平时很少看到,或者从来没看到过的,你可要看仔细啦。(课件出示不同类型的叶子,开扩学生的视野。)。
三、发挥想象,制作叶画。
1、教师提议。
小朋友,现在我们跟叶子已经成了真正的好朋友,那么你们想不想把他们制作成精美的叶子画,用作装饰呢?我们一起动手做一做,看谁做的最美,最有意思。
(集体制作叶画,教师巡堂。)。
2、小组评比。
每组选送一幅叶画参加班级评比。
3、班级评比。
首先由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展示台(讲台)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及含义,然后由全班民主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和“最佳环保奖”,分别奖励闪光卡。
四、活动延伸。
把自己制作的叶画送给爸爸妈妈,课外向爸爸妈妈了解叶子的害处。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全面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观察、搜集、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3、知道有关秋天的季节特征,了解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
通过观察、收集、记录、制作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了解与秋天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让学生在收集成语、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创作是本课难点。
展示秋天的天空、大地、田野、果园、树木等。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是综合实践活动《收获秋天》。前段时间,大家经过讨论,确定了活动方案,接着全班分为四组,各组根据自己的计划进行了实践,搜集到了许多相关的资料,现在到了该我们收获的时候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活动的第三个步骤“汇报展示”,也就是要将每个小组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做汇报展示,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就请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秋天的美吧!
二、展示活动。
1、秋的常识小组。
组长:我们组先来汇报,我们组的同学从多个角度收集了有关秋天的知识,现在就请他们依次为我们介绍。
(1)秋天的节气。
(2)秋天的节日。
(3)秋天的谚语。
(4)树叶为什么会变色。
(5)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
(6)秋天动物的变化。
(7)提醒人们注意保健常识。
叶子:小草为什么会黄了?有些叶子还是那么绿!小草枯黄了。叶子为什么会落下来?
花儿:秋天的花草树木有哪些变化?哪些花在秋天开放?
我们这组的汇报结束了,谢谢!
2、秋天的风光组。
组长:秋天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所以我们组通过上网收集了各种五彩斑斓的风光图片,做成了幻灯片向大家展示我们眼中美丽的秋天。
(1)展示搜集的风景图片、展示学生拍摄的校园风景图片、展示学生拍摄的果园,菜园,田野的图片、展示农民收获的图片。(播放课件)。
组长:从这些图片中欣赏到美丽的秋天。那么,同学们眼中的秋天又是怎样的呢?
(2)展示同学的画。(播放课件)我们这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3、手工绘画组。
组长:我们小组的任务是利用树叶、果实、花瓣等通过手工制作来展现秋天的美,请大家欣赏。
(1)树叶贴画。
(2)粮食贴画。
(3)水果贴画。组长:我们这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4、秋天的赞歌组。
学生配乐朗诵:
(1)秋天的词。
(2)朗诵秋天的古诗。
(3)朗诵诗歌《走进秋天》。
(4)三句半《赞美秋天》。组长:我们这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展开自评、互评、集体评,从多个角度总结此次实践活动。教师出示实践活动自评表。评出最佳才艺和最佳聆听、最佳搭档。
三、写收获。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收获。
四、活动总结。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在老师的心中,你们每个小组、每个人都是最终的获胜者。在活动中你们不怕困难收集资料,态度诚恳地接受别人的建议,在活动中你们表现出来的自信、团结、互助以及谦虚的态度,这些正是综合实践课所要求的结果。我们的展示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活动过程的点点滴滴会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同学们回去后把你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发生的有趣的或难忘的事情写到日记上,让它成为我们成长过程的一个亮点。
语文教育的天地是广阔的,社会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拓展语文教育新天地,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课堂,去实践、去探索,在实践和探索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
1、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参与意识。
2、通过参与此次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尽到环境保护的义务。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思维能力等。
2、培养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的熟练应用,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和,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1、在小组合作中开展共同意识,勇于在自己组内的.研究中充当主要角色。
2、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使双方达到共赢。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照片、数据、文字资料。
活动过程。
(一)各小组成员在班上相互交流。
(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同学们分小组采取了多种方式,有的在书海中尽情遨游;有的到网上尽情冲浪;有的到校园里实地拍照、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有的发放调查问卷,到同学老师们中收集数据.........这些方法都被同学们所利用起来。这节课,我们就请各小组来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一)摄影小组汇报。
侦察员向大家展示并交流:
(2)展示在学校垃圾箱里发现的大量废纸(即作业本纸)及自己的感想。
(3)展示班级垃圾箱里拍到的大量零食包装袋及学生饮用奶盒,并谈自己的感受。
(二)演艺小组汇报。
(1)情景再现:"残存食物的形成"。
(2)情景再现:"废纸山的形成"。
(3)情景再现:"垃圾箱在哭泣"。
(4)师随机采访:小品中虽然演的有些夸张,但是在我们学习生活的环境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呢?学生结合实际谈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调查员小组汇报。
(1)调查a汇报作业本纸用纸调查情况。然后请同学结合实际谈谈感想。
(2)调查员b汇报同学乱扔饮料瓶和零食包装袋的调查情况,并随机进行现场采访,向同学发放调查问卷,验证调查数字的可信度。
(3)调查员c汇报同学食物残存调查情况,从而谨请同学"爱惜粮食,不要浪费"。
(4)调查员d汇报各班产生垃圾的调查情况,就调查报告里提到的"净化校园,从我做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四)网络小组汇报。
学生汇报以下相关资料(结合多媒体展示资料及图片)。
(1)有关垃圾对地球危害的相关资料。
(2)有关垃圾回收的相关资料。
(3)有关如何处理垃圾的相关资料。
(一)提供机会:据我了解,在前一阶段的活动中取得成果的,不止以上四个小组,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收获与体会。下面,就请你们来说说吧。
(二)学生自由展示:说说自己还调查到了哪些资料,以及是怎样获取的。
(学生在课下不但在小组内交流,而且也打破了小组的限制,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所以,在自由展示中从校内说到了校外,由现象说到实质;展示形式也十分丰富:有绘制的宣传画,有在课下自己制作的课件,还有手工制作及科学小实验等。)。
(一)谈感受:听了大家汇总的资料及调查结果,不知同学们有何感想?
1、学生谈。
2、教师谈。
师生们都感受到了校园产生垃圾情况的严重性,而且,都意识到了垃圾对地球环境资源的严重破坏。并且纷纷为减少校园垃圾情况献计献策。
(二)献计策:
金华四中何俊英。
活动实施对象:七年级学生。
活动实施者:何俊英。
活动时间:12月——1月。
一、问题的提出。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席勒把美称为“我们的第二造物主”,肯定审美教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上美的生活,度过美的一生。然而因为两点一线的生活,因为繁重的学业,学生的眼睛很少能看到美,学生的心灵很少能感受到美!美,对于学生来说,成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对美的理解,过于简单狭隘。七年级第三单元中的《春》、《济南的冬天》等几篇美文学习后,我忽然想,何不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自己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呢?在寻访中感受美的魅力!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大自然,感悟社会生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获得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情感目标:
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魅力,使学生内心自然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开拓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式。
(一)、活动阶段构想:
第二阶段:准备阶段——人生天地之间,大致说来,主要有三种不同形态的美,那就是自然美、社会美和文学艺术美。让学生按照研究兴趣寻找合作伙伴,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计划方案,部署好各自的任务。
第三阶段:实践寻访阶段——通过搜集、观察、采访等方式,用眼睛发现美,用心灵感受美,用画笔描绘美,用文字描述美,还可借助相机等工具,将美的瞬间定格。拥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后,小组再进行资料的整理加工,进行独具特色的成果设计(采用制作幻灯片、录象带或编杂志、画册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发展自己。
第四阶段:成果汇报:让学生代表主持班会,分组展示作品,交流在寻访“美”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第五阶段:评价总结:请学生写下对自己的评价(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待改进的地方在哪里),对小组成员的评价。
(二)、活动操作流程:
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主题。
目的:美的形态,大致说来,有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的研究主题。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
时间:1周。
过程:
一、学习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后,引出“寻访感受美”这个主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教师只需作简单的引导,目的只在于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介绍学生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
二、学生带着疑问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后再请学生谈谈对美的新的认识。
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寻找合作伙伴。
四、小组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计划方案,部署好各自的任务。如寻访感受的是文学艺术的美的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可分为美的散文,美的诗歌,美的戏剧,美的小说;美的绘画作品,美的音乐作品等。可以整体把握,也可以专攻一个小主题,例如专门查找一些美的绘画作品进行分类研究。由学生自己定向,自己制定,自己把握。教师只是适当时候给予指导。
第二阶段:实践寻访阶段。
目的:通过亲身实践发现美、欣赏美,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学生在寻访美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不美的现象,这会引起他们深深的思索。美与丑的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时间:3~4周。
过程:
一、小组成员按照制定的方案或单独行动,或集体行动,开展实践活动。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阶段。
目的:让学生通过成果的展示,互相欣赏。相互交流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也有利于学生经验的积累。
时间:两节课。
过程:
一、选出班会小主持人四名,到各组了解情况后,将班会的流程设计好。准备好几盒优美的古典曲子磁带在班会时播放,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
二、邀请部分家长、任课教师参与班会活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大学里教美学的教授参加,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三、班会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成果。
四、请学生自由上台发言,谈自己参加此次活动后的感受。
五、家长自由发言。
六、师小结寄语。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阶段。
1、个人评价。
2、小组评价。
四、活动结束后教师的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活动前的准备重要,某种意义上说,活动后的反思更为重要。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记载下来,教师的组织能力也就能在认真的总结反思中得到提高。
纸盒造型,除了训练学生纸工的一般技能外,最重要的功能是训练学生的“联想状物”(见到一个纸盒的形,联想到人或物的形象或局部形象)、“借形造像”(通过对纸盒的加工、组合成人或物的形象)的能力。
训练学生纸工的一般技能外,最重要的功能是训练学生的“联想状物”、“借形造像”的能力。
制作件“纸盒造型”成品一份。
剪刀、刻刀、胶水、08号制作材料。
1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在过节或过生日的时候你们常常会收到礼品吧,用过的礼品包装盒你是怎么处理的?
3、如果随便丢弃,会有什么害处?
4、除了制成再生纸,你认为废旧包装盒还能有什么用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制作纸盒造型的作品。
二、设计制作。
1、展示、观赏纸盒造型示范作品。
说明:这些作品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利用废旧纸盒原有的开头大小、颜色等特点,进行构思、设计而成的。
请大家在观赏这些作品时,认真思考原有纸盒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
2、设计、确定制作一件作品。
分析各自带来的各式各样的纸盒,利用它们的形状、色彩等方面的条件,联想设计,确定制作一件自己喜爱的作品。
3、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讨论:
(1)制作过程中要运用哪些纸式制作的技法?
(2)除了用旧纸盒,制作中还要用到哪些材料?
(3)作品基本完成后,我们怎样把它装饰得更美观?
三、评比展示。
比一比,看谁的纸盒造型作品做得更漂亮、更巧妙、更有用。
请做得好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巧妙设计,介绍自己的得意之作以及制作中的体会。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更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本活动以“漫画春节”作为活动主题,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喜庆的氛围中参与活动,了解春节的相关知识。从春节的由来,到春有哪些习俗……,一个个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跳跃,有太多的问题等待着学生去探究,去实践。
本次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掌握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通过对春节的了解,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
1、让学生收集春节相关的信息,了解“春节”的内涵和它历史特点与地方特色,及其春节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和继承。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引导学生关心参与社会问题和生活现实问题逐步形成小学生的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课件、春联、年画等节日用品。
学生对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及体会。
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激发兴趣,提出主题,确定小组分工,制定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阶段。
第三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延伸。
第一阶段:主题确立阶段。
活动目的:
1、让学生收集春节的相关信息,了解春节的涵义及特点。
2、提高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一)、问题导入。
2、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地方的小朋友要在春节前做什么?(课件展示)。
3、你们每年的春节都是怎么过的啊?大家一起来说说。
(二)提出问题,归纳问题。
1、大家都喜欢过春节,那我们从哪些方面来研究春节呢?
2、提出问题,归纳问题。
(1)春节的由来。
(2)春节的风俗。
(3)不同的地区过春节有什么不同。
(4)春节与春联。
3、选择你喜欢的活动主题,重新组成活动小组。给小组起一个年味十足的名字,并选出组长。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归纳出相关子课题,明确活动方向。
第二阶段:完善活动方案,开展实践活动阶段。
活动目的:
1、提高学生整理信息,发现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各小组重新进行组内角色分工,制定小组活动方案。
(二)修改活动方案。
1、各小组汇报活动方案;
2、其他小组帮助找出不合理的地方,共同提出可行的方案。
(三)、实施调查活动。
各小组按照活动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活动,搜集相关信息。并记录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调查结果,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查找资料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学生会随着调查活动的深入开展,遇到许多的实际困难。教师在紧密关注学生动向,确保学生自主开展活动的同时,适时辅助学生,对学生加以方法指导,以确保活动有序、有效的开展。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阶段。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2、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热爱中国传统民俗的情感。
(一)、各小组汇报成果:
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本组的实践成果。教师指导学生要具有自己组内的特色。
(二)、活动延伸:
1、各组汇报本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自己的解决方法。
2、对过春节发现有哪些问题或有哪些好的建议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3、开展写春联、包饺子等系列活动的小比赛。
【设计意图】学生在展示自我成果的同时,通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春节的了解。并且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还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与自豪感。“小比赛”这一环节,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着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的美化。席勒把美称为“我们的第二造物主”,肯定审美教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过上美的生活,度过美的一生。然而因为两点一线的生活,因为繁重的学业,学生的眼睛很少能看到美,学生的心灵很少能感受到美!美,对于学生来说,成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对美的理解,过于简单狭隘。七年级第三单元中的《春》、《济南的冬天》等几篇美文学习后,我忽然想,何不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自己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呢?在寻访中感受美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大自然,感悟社会生活,欣赏文学艺术作品,从而获得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魅力,使学生内心自然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动手实践、综合运用、开拓创新等各方面的能力。
一、学习课文《春》《济南的冬天》后,引出“寻访感受美”这个主题。请学生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教师只需作简单的引导,目的只在于开阔学生眼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介绍学生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
二、学生带着疑问上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后再请学生谈谈对美的新的认识。
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并寻找合作伙伴。
四、小组确定研究方向,制定计划方案,部署好各自的任务。如寻访感受的是文学艺术的美的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可分为美的散文,美的诗歌,美的戏剧,美的小说;美的绘画作品,美的音乐作品等。可以整体把握,也可以专攻一个小主题,例如专门查找一些美的绘画作品进行分类研究。由学生自己定向,自己制定,自己把握。教师只是适当时候给予指导。
一、小组成员按照制定的方案或单独行动,或集体行动,开展实践活动。
一、选出班会小主持人四名,到各组了解情况后,将班会的流程设计好。准备好几盒优美的古典曲子磁带在班会时播放,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
二、邀请部分家长、任课教师参与班会活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邀请大学里教美学的教授参加,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三、班会上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展示成果。
四、请学生自由上台发言,谈自己参加此次活动后的感受。
五、家长自由发言。
六、师小结寄语。
1、个人评价。
2、小组评价。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活动前的准备重要,某种意义上说,活动后的反思更为重要。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记载下来,教师的组织能力也就能在认真的总结反思中得到提高。
2年级:
4、学时数:分钟(天数)。
1、活动背景:(简要分析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活动产生的过程等)。
2、活动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着重说明个人对活动的认识、理解及分析)。
3、活动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本班学生水平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4、活动策略:(说明案例设计者是如何根据本活动主题及其目标确定活动指导思想,如何设计活动方式,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采用下述的表格式描述,尽量采用写实的方式描述教学过程的真实情景,尽量将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以及教学过程中某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现象和事件描述清楚)。
1、反思不仅要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也要注意指出本次活动激发的值得研究的课程问题、具启发意义的事件或教学实际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并就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重在通过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方法。
2、反思要突出重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建议采用小标题的方式提点反思的几个方面,不宜太多。要注意在事实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不要单纯罗列事实和现象。但理论的总结又要注意语言通俗简明,并利用本次教学活动的具体证据来论证,不要长篇大论地引用他人文章,或脱离具体教学活动做笼统的理论阐述。
附:教学资源、学生学习过程及典型成果(可选)。
教学资源包括:学案、课件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源。
学习成果包括:学生课前、课上或课后搜集的资料;学生活动过程的图片等;学生的典型作业或制作的各种作品。
3-4课时。
1、主动观察、发现家庭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物品使用不方便的情况,并有意识地进行改进。
2、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尝试进行小发明,解决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锻炼动手能力。
1、在班里交流各自寻找到的家庭生活中的“小麻烦”。
2、各人确定自己打算首先解决哪个“小麻烦”。
1、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2、列出设想的各种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最佳方案。
1、制作好实物,并加以测试。
2、准备作品展示,配以说明书介绍。
学习单主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制作过程作总结,回想遇到的困难和所采取的解决办法。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家人或班上其他同学对新发明的评价反思自己的小发明,听取他们的建议,积极思索如何完善自己的发明设计,使其真正具有实用性。
小花鞋是童鞋的一种,品种多样,可用来欣赏,更多是用来给周岁左右或两、三岁的幼儿穿的。其中,虎头鞋、猫头鞋是流行在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在民间有驱灾避祸的说法,现在仍以吉兆为主,表达了长辈对后代的祝福之意,祝愿小宝宝健康、茁壮地成长。然而,近年来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却由于不被重视,得不到很好地传承,而逐步走向消亡,现代小学生更是对此了解甚少。设计《缝制猫头鞋》一课,有助于宣传“猫头鞋”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缝制猫头鞋》是苏教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手缝”一课的延伸与拓展。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学生操作为主,在缝制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一些针法,巩固“纸工”中一些剪裁技巧。通过“欣赏激趣”、“指导探究”、“动手尝试”、“评价巩固”、“演示指导”、“拓展延伸”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猫头鞋的制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猫头鞋”的造型、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和具有从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自信心、克服困难的意志。
2、知识与技能方面:
初步学会一些简单的针线操作技术,巩固“纸工”所学的剪裁技术。学会猫头鞋的缝制方法,缝制出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
3、过程与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4、行为与习惯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促其具有认真、细心、精确、严密地技术活动的习惯。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猫头鞋”的造型、结构,学会猫头鞋的缝制方法,缝制出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
引导学生在学会缝制造型简单的猫头鞋雏形的基础上,仿造制作原理,想象设计出更有创意、充满童趣的小花鞋。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猫头鞋、制作工具及材料。
学生:事先粘好的“布骨”(多成布片粘在一起晒干而成),各色碎布片,各色丝线、棉线,面糊或固体胶,剪刀,各种型号的缝衣针,顶针箍,备用色纸若干。
按学生掌握手缝技术的熟练程度进行分组,搭配排列座次,形成八个“合作小团体”,有助于开展合作、讨论,相互学习、补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欣赏激趣。
师背诵儿歌:“猫头鞋、虎头鞋,穿在脚上真可爱;爷爷疼、奶奶爱,小小儿郎长得快……”
师出示一双猫头鞋:小朋友们,这就是刚才儿歌里所唱到的`小猫鞋,你们看。(同时点击课件,出示猫头鞋的图片)。
通过儿歌、实物展示、图片展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问:从刚才的儿歌里,你听懂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小结:是的,猫头鞋穿在小孩子的脚上,表达了大人对他们的祝福,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引导学生回答,通过教师及时小结,让学生了解猫头鞋的寓意:表达长辈的后代的祝愿。)。
提问:看到这么一双双漂亮、精致的猫头鞋,你们喜欢吗?想不想自己也制作一双一样漂亮的猫头鞋呢?(诱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指导探究。
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猫头鞋,捕捉信息。教师巡视,指导观察。
师:其实,做一双这样看似复杂的猫头鞋,一点不困难,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揣摩猫头鞋的造型,相信大家一定都能成功的。
(教师有意识的鼓励的话语,有助于学生克服制作猫头鞋的畏难心理,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
2、师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师小结:鞋帮(鞋面)、鞋底,猫头鞋主要的特点是有:眼睛、鼻子、胡须、耳朵,尾巴。
3、提问:那么,你认为缝制猫头鞋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推荐代表说说本小组的设想。
学生谈论、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代表回答,说说本小组的制作设想。
4、师小结:总结同学们的设想,一般可以按以下的步骤进行(课件出示制作步骤):
(1)按所提供的鞋样,用剪刀在“布骨”上剪出鞋面、鞋底。
(2)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的布片粘在鞋面和鞋底上,使猫头鞋更美观。
(3)将鞋面和鞋底缝制在一起,形成猫头鞋的雏形。难点是,猫头部分的对折、翻折缝制,及针法的运用。
(4)用同色调或喜欢的颜色布片做一根“猫尾巴”。用多种色线做成猫的“胡须”。用黑色纸代替黑色绣花,剪两只“猫眼睛”,用白纸代替白色绣花,剪一个“猫鼻子”,用布片折叠缝制“猫耳朵”。
(5)将“猫尾巴”缝到鞋子的后跟部位,将“猫眼睛”、“猫鼻子”粘到相应位置,再缝上“胡须”和“猫耳朵”,一只猫头鞋就做成功了。
(这个环节旨在复习剪刀的使用技巧,提醒使用剪刀的安全性;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制作猫头鞋,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用剪纸代替绣花,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三、动手尝试。
2、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分工。
3、分组动手操作,播放轻音乐《茉莉花》。
4、教师巡视。
(让学生自己分工,也是体现学生组织能力、合作能力的手段之一。播放有地方特色的轻音乐《茉莉花》,为学生创设优美、恬静、亲切的活动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间艺术的情感。)。
5、在学生基本完成的时候,安排以下环节:
提问:同学们,在制作猫头鞋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的?还有哪些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难,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指名说在小组内缝制猫头鞋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2)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困难,在小组间进行解决。
(这样的环节设计,旨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小组成员的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评价巩固。
视频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介:作品是哪一组制作的,本组成员是怎么分工的,选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进行布片颜色搭配的等等。
1、组内自评。本组成员感到最得意的地方在哪里,不满足的地方又在哪里等。(着重引导学生看到作品的优点,以鼓励为主。)。
2、小组间互评。小组间成员通过比较作品进行评价,说说本组作品的优缺点,评评别组作品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等。(意在让学生通过作品比较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教师评价。(用客观的、赏识的眼光看学生的作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大的环节上给予指导性的建议,激发学生制作出更完美的作品的欲望。)。
五、演示指导。
1、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缝制猫头鞋的步骤以及注意点。
2、教师在视频展示台前演示猫头鞋的缝制过程,边演示,边讲解,提示注意点。如:剪刀使用的技巧和安全性,缝制过程中针法的使用技巧,猫头鞋各部分连接时要注意位置摆放合理、美观、学生观察,学习技巧。
3、在老师的演示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再一次进行完善。
(这个环节充分显示教者的主导作用。)。
六、拓展延伸。
1、提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呢?
指名回答。(及时捕捉信息,了解反馈。引导学生了解猫头鞋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掌握猫头鞋制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谁再来复述一下猫头鞋的制作过程?
指名回答。(当场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3、(课件再现猫头鞋图片)你们能不能再动一下脑筋,按照制作猫头鞋的步骤,创造出更多不同造型的童鞋呢?谁来说说自己的创意。
指名说。(引导学生按照猫头鞋制作的步骤,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说说其他造型的童鞋的创意。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4、师小结: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实践。同学们可以到商店的童鞋柜台查看,可以去民间手工艺术展览馆参观,也可以跟身边的一些民间艺人学习,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去搜索,寻找灵感,相信通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一定还会制作出更多精美的、造型独特的童鞋。到时,我们举办一个童鞋展览,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的作品都能展示在大家面前。
(用这样的形式调动学生再次投身实践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背景分析:。
水果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食物。它不仅能给我们人体补充许多营养,而且,还能给我们补充许多微量元素。同时,它还能通过组合搭配制作出精美的水果拼盘,使人们得到艺术的欣赏,美的享受。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视为掌上明珠。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合理地、科学地食用水果,提高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兴趣,通过和学生讨论商量,我们确立了“制作水果拼盘”这一劳动课主题。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制作水果拼盘的资料及拼盘作品的图片,获得感性的`认识。掌握基本的拼盘制作方法。
2、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3、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参加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4、通过水果拼盘制作比赛活动,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5.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竞争意识及公正评判意识,体验合作学习和创作学习的活动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果蔬拼盘的切、拼技巧。
教学难点:
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及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感悟果蔬拼盘的内涵文化,陶怡情操。
教学准备:
各种水果,对水果进行加工用的工具(刀、砧板),各种盘,范作。
教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和图片。
1.搜集有关水果拼盘的制作方法资料,整理资料。
2.观看制作水果拼盘的影碟。
3.小组交流学习拼盘制作的方法。
二、制作水果拼盘。
1.欣赏水果拼盘艺术影碟。
2.分小组进行拼盘制作比赛活动,并讨论给作品取名。
3.各小组代表介绍作品。
4.进行投票评选活动。
5.谈谈对作品的看法和想法。
三、评价(自我评价、互相评价)。
四、总结。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49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