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是教师对幼儿园中班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指导,希望能够帮助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
1、感受水的流动及物品在水中的沉浮,知道水是透明无味的,体验玩水的乐趣。
2、了解水的作用,知道人离不开水,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初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一、教师边玩水边提问。
1、教师将玩具、容器等倒入装满水的盆中,边玩边自语:“怎么玩具倒入水中后有的沉下去,有的浮在水面上?-------”
2、教师用两个容器相互生水并倾倒,让幼儿看水从容器里流到盆里。
二、小朋友分散玩水。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容器、玩具,随意玩水。
2、师:请大家试一试,哪些玩具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玩具会沉下去?
3、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玩水,并对幼儿在玩水中的尝试精神和得出的尝试结论作评价。
三、小朋友感受水的流动。
1、教师请小朋友把盆里的玩具试着拿出来。
2、给幼儿有漏洞的容器,让幼儿进一步取水、总结:水会流动。
3、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水流动?水流动时会发出什么声音?
四、教师用透明塑料袋盛白开水,请幼儿观察。
1、听听水流进塑料袋的声音。
2、看看水是什么颜色、
3、在塑料袋上戳个洞,请幼儿用饮用水的杯子接水,听听水流进杯子的声音,闻闻、尝尝水的味道。
总结:水无色无味,流动时会根据水流的急、缓与流入不同的容器,发出不同的声响。
五、鼓励幼儿用滴管、水枪、针筒、塑料袋、颜料等尝试各种玩水的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问:哪些地方可以玩水?水有什么用途?
六、总结水的用处,揭示人和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教育幼儿节约用水。
踩去,溅起的水花让他们兴奋不已,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这一活动。
1、在尝试活动中,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3、培养幼儿热爱科学,乐于尝试的精神。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2、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教学难点:
1、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1、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2、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3、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人手一份。
4、水宝宝图片一张。
一、教师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有一位小客人来我们班做客,小朋友你们看看是谁啊?
教师: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猜一猜。
1、盛水活动。
请幼儿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2)请幼儿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3、扩散性思维: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被水溶解吗?
三、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水和保护水的洁净。
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橡胶制品。
2、让幼儿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各种橡胶制品若干、多媒体课件。
1、玩一玩 幼儿自主选择各种不同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对橡胶制品的兴趣。
(1)启发幼儿玩时想一想:玩的什么?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
(2)提醒幼儿注意安全,相互避让。
2、说一说 通过谈话、交流发现多种橡胶制品的不同玩法,并简单了解橡胶制品的特性。
(1) 和同伴交流
(2) 个别幼儿说
(3) 教师对幼儿的讲述进行小结
(4) 小实验:水中取物
3、想一想 让幼儿联系日常生活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1) 幼儿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哪些东西是橡胶的。
(2) 看课件了解橡胶制品的广泛应用及橡胶的来历。
4、跳一跳 通过玩“跳橡皮筋”的游戏增强幼儿对橡胶制品的喜爱之情,发展幼儿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本次活动受孩子看的一本《和橡胶做游戏》的图画书的启发,发现孩子们对我们日常所用的橡胶制品既熟悉又陌生,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孩子们也很感兴趣。因此,我决定为孩子开展和橡胶有关的系列活动。本次活动我制定了三个目标:1、引导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2、在探索中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3、在游戏中,愉悦孩子情绪,发展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发现上。
在活动中,我依据《纲要》精神,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尤其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材料的特征。在开始部分,我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物品玩一玩,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在活动的基本部分,我尊重幼儿自主、自愿、自选的原则,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并通过游戏让幼儿感知橡胶的弹性,发现橡胶制品的好玩、有趣。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通过实物和课件,引导幼儿发现橡胶的东西不只是好玩,而且有用,并且和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活动结束部分,激发幼儿发现橡胶更多的特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吸引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特点:本次活动,我遵循了《纲要》中科学活动应“让儿童亲历和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这一原则,并充分让幼儿尝试发现在摆弄、操作中愉悦心情,建构知识经验。
在活动中,也有一些我没想到的问题,有些环节没让幼儿探索的很充分,还是有些求稳怕乱。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感知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3、了解糖、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4、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水内有一条金鱼,一缸米内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一次性透明的杯子、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人手一份。
每组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小容器、2盆清水、一条毛巾、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一)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2)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二)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2、谁来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教师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1、感受传声的秘密。
2、对科学活动有兴趣,愿意探索。
3、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一、幼儿自由根据兴趣玩空心纸棒。
1、引导幼儿观察纸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纸棒是长长的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纸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根纸棒当玩具,让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二、引导幼儿把纸棒当“传声筒”,自由结伴玩游戏。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4、教师小结:这个长长的、圆圆的空心纸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三、发现问题,和小问号交朋友。
1、提出疑问:
2、出示小问号(?)引导幼儿观察这几根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我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问号卡片)知道这是什么符号吗?这根传声筒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问号。
四、观察比较,解决问题。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问号的传声筒和没有小问号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问号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2、教师小结:原来有小问号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五、教学延伸。
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小的传声筒,进行连接传声筒,使之变成一个长长的传声筒。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对探究过程与结果的表达和交流,孩子们由于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就乐于表达和交流。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环境体现自由性。幼儿在看一看、玩一玩、比一比中自由探索,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活动内容凸现生活性。活动中的内容都是来自幼儿生活中的内容。
3、活动过程呈现轻松性。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比较轻松,打破了以往的教于学的模式。
4、活动策略的多样性。
5、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和我走的很近,每个幼儿都愿意说、乐于说,而且效果较好。
教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请幼儿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3)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在水中的变化,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4)请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教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扩散性思维: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被水溶解吗?
教师: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请幼儿说一说怎样用水和保护水的洁净。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幼儿对水非常感兴趣,本次活动幼儿的积极性都很高,能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好奇、探索,希望尝试的欲望,强调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开始,我首先出示了小客人水宝宝。让幼儿去探索水宝宝的秘密,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情绪。在探索活动(一)中,我通过闻一闻,尝一尝,猜一猜,感知了水的特性之一,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在探索活动(二)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让幼儿在盛水活动和溶解实验中,感知了水是流动的及有些东西在水里会被溶解,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每个活动环节的时间把握上还比较欠缺,尤其是要把握好个体操作与集体分享交流的时间分配,幼儿的自由探索时间再适当长些。
班里设有一个超市,超市里收集了各种瓶瓶罐罐,小朋友平时很喜欢玩,有时候故意弄倒它们使之满地滚,想到《纲要》中的要求: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情感,在玩中学。所以就设计了这堂课。
1、通过玩薯片筒等罐子,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2、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向指定方向滚动。
3、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体验物体滚动的特点,探索滚动轨迹余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各种会滚的罐子,若干不会滚的盒子,供幼儿滚的垫子,小兔、老虎、小鹿的图片,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的请柬。
一、引出课题
1、出示“百宝箱”,介绍箱子里的`瓶子宝宝,罐子宝宝,盒子宝宝。
2、请幼儿给箱子里的宝宝分成两类:一类是回滚的,一类是不会滚的。
3、验证幼儿们分类的正确性,请幼儿分组上前操作。
二、提出问题,请幼儿举手回答
1、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会滚?
2、什么形状的瓶宝宝不会滚?
3、请小朋友想想看还知道哪些东西会滚。
4、师幼一起小结:圆形的瓶宝宝会滚,方形有角的盒子宝宝不会滚。
三、游戏:全体幼儿一起滚动瓶宝宝并提出要求
可以用手滚动瓶宝宝也可以用脚滚动瓶宝宝;看看瓶宝宝在斜坡上滚,台阶上滚跟瓶宝宝在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安全,小朋友之间不要相撞;当老师发出指令让瓶宝宝回家时,小朋友要马上带着自己的瓶宝宝回到自己位置上坐好。
四、表达感受
1、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瓶宝宝滚的方向,滚的速度。斜坡上滚,台阶上滚,平地上滚有什么不一样。
2、师幼一起小结:直筒的瓶宝宝直的滚,一头大一头小的瓶宝宝会转着弯滚,斜坡上滚的快,台阶上会跳着滚。
五、用幼儿的身体滚
1、告之幼儿刚才邮递员叔叔给我们送来了好多请柬,是小兔妈妈、小老虎妈妈还有小鹿妈妈请大家到它们家玩,给大家准备了好多好吃的东西,不过它们有要求的:要大家滚着到它们家。
2、发给幼儿不同颜色的请柬,宣布游戏规则:
4、游戏开始,老师关注幼儿的游戏情况,及时提醒违反游戏规则的幼儿。
5、游戏一遍后请幼儿回到自己的位置,把瓶宝宝送回家(箱子里),活动结束。
反思:本活动《有趣的滚动》中所用材料来源于幼儿的身边,每个幼儿家里都能收集到这些瓶瓶罐罐。活动的第一、二环节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让幼儿知道什么形状物体的可滚,什么形状物体的不可滚,而第三、四节让幼儿再次操作体验物体在不同的地方滚动的速度不同,形状不同的物体滚动的轨迹不同,第五个环节用幼儿自己的身体向指定的方向滚,环节层层深入。幼儿在这样的探索过程中,循序渐进,更容易获得成功,体验到探索活动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探索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2、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小篓子、空口香糖瓶和装有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分别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一、听音游戏——找空瓶。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用什么办法呢?请每个人找一个篓子,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3.你刚才是怎么找到空瓶的?(摇一摇,没有声音的就是空的。)
二、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们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幼儿操作)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幼儿边示范边表述)
3.小结: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三、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些瓶子为什么摇了以后才能发出声音呢?小结:摇一摇,东西在里面动,你碰我,我碰你,就发出了声音。
2.这三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3.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小结: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4.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逐一猜测物体并检验。
a.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硬币)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请你再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幼儿一个接一个摇瓶互相检查。
b.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倒出米粒当场检验)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找到的小朋友也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一下。(幼儿分两组将米粒倒入两个大瓶检验)
c。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幼儿猜蚕豆等)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一个和许多,分两组站好)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小结: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四、结束部分
师: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1.通过观察幼儿发现黄豆芽和绿豆芽不同的外型特征,并进行分类。
2.初步了解豆芽与其他蔬菜生长方式的不同。
3.知道豆芽是营养丰富的蔬菜,要爱吃豆芽。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一次性杯子,小碗、调羹。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一、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小朋友,今天豆芽宝宝来我们班做客啦!我们一起来请出他们吧!
二、观察豆芽,了解豆芽的外形特征。
1.出示豆芽,幼儿观察。
提问:“你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
2.小结。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原来豆芽也有不一样,分为黄豆芽和绿豆芽。黄豆芽是由黄豆长出,是黄色的;绿豆芽是由绿豆长出,是绿色的。绿豆芽比黄豆芽细一些,长一些。
3.分豆芽。
请幼儿把盘子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篮筐里,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黄(绿)豆芽宝宝,我送你回家。”
4.检验纠错。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方式。
1.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2.演示电脑画面,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方式。
3.提问:豆芽和我们农场里蔬菜的生长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呢?
4.小结:豆芽也是蔬菜中的一种,但它的生长方式和我们农场中的蔬菜都不一样,农场中的蔬菜都是从泥土中长出来的,而豆芽是从水里泡发出来的。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1.提问:“小朋友你们吃过豆芽吗?”幼儿回答。
2.小结:豆芽可以做成美味的菜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治疗坏血病,它还富含膳食纤维,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小朋友要爱吃豆芽喔。
3.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1、学习变换队形(圆形)的舞蹈动作。
2、鼓励幼儿看指挥练习舞蹈。
3幼儿大胆地表演,动作幅度大,有美感。活动准备:花树叶。
1、能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讲述出来。
2、对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
电脑一台,放大镜、观察记录本、蝌蚪若干。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都非常感兴趣,他们总是不停地看、听、摸、动。尤其是对生活周围的小动物,有着强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来了,小蝌蚪成了幼儿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长得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样奇迹般地变成了小青蛙的?游来游去在干什么?孩子很想弄个明白,通过“有趣的蝌蚪”这个活动,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在观察、思考、讨论小蝌蚪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小蝌蚪的认识,也增进了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观察、讲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结合《纲要》精神,更加注重调动幼儿自己学习的能力,注重幼儿对蝌蚪观察、了解的过程,重视孩子自己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再来解决问题。同时,积极接纳幼儿的观点,运用激发、引导、鼓励的方法,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学习积极性更高。多媒体教学声形并茂,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在此活动中通过运用能直观形象生动地将蝌蚪变成青蛙的全过程展示出来,将抽象变为生动,将静态变为动态,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1、老师: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谁?(小蝌蚪)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它长着什么样?幼儿可能答:小蝌蚪长着一个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教师问:你们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小蝌蚪?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镜,一本记录本,让幼儿先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再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评析: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1、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谁?幼儿可能答: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老师追问:你们知道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评析: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老师重点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幼儿可能答: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1、集体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长图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再次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印象。
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语言活动中可安排让幼儿续编故事。
1.能大胆、清楚的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及玩具的特征。
2.愿意和同伴交换玩玩具,体验分享玩玩具的快乐。
一、玩玩具导入,激发幼儿的讨论兴趣。
1.教师出示玩具。
教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
2.教师:对,这是我们喜欢的玩具小汽车。
二、幼儿根据调查表,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
2.请个别幼儿来回答。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的玩具可真不少,有不同的颜色、形状、玩法。
3.教师:你愿意向你的好朋友介绍下自己喜欢的玩具吗?请幼儿根据调查表,向同伴介绍自己喜欢的玩具。
4.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记录。
教师小结:小朋友喜欢的玩具可真不少,有毛绒玩具、塑料玩具、木质玩具、电子玩具、益智玩具等。
三、分享玩玩具,体验分享玩玩具的乐趣。
1.请幼儿将玩具和同伴交换。
教师:你愿意把你的玩具和边上的好朋友交换玩吗?
2.将幼儿的玩具全部展示出来。
教师:交换后,我们可以玩到别人的玩具,玩到新玩具开心吗?你们愿意将自己的玩具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吗?教师:我们所有小朋友的玩具都放在一起,有这么多呢,这些玩具真好玩!
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如果我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那么我们永远只能玩一种玩具,如果你愿意和别人交换着玩,可以玩到很多玩具,认识更多的朋友,这样会更快乐!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捏一捏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及发现,了解物体弹性的基本特征。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二、再次探索并对物品分类,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分组投放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物品。
2、幼儿自由探索。
3、请幼儿把有弹性的与无弹性的物品分类。
三、游戏:找一找,想一想。(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我们也来动动脑筋,想一想,发明一件有弹性的用品或玩具。”给幼儿介绍材料名称。
2、鼓励幼儿先想想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说说。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发现转动的很多有趣现象。
2、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方式。
3、为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兴,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录音机、dvd、电视、电脑。
3、榨汁机、瓶水。
(一)、我首先设计情节来引出转动并揭示课题:
1、老师想喝水了,谁能帮我把瓶盖打开?刚才你是怎样把盖子打开的?
2、教师再次演示几样能转动的物体,(伞、钟)让幼儿找找他们的'共同点,让幼儿找的同时引出“转动”。
1、幼儿分组探索、操作时,教师适时介入,观察引导。
2、等幼儿操作完后进行交流,请部分幼儿上来说说你是怎么玩的,把幼儿的玩法呈现出来,初步让幼儿了解转动原理。
3、最后教师进行小结:这些物体的转动都是围着一个转动轴作圆周运动。(但考虑到中班幼儿对转动轴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再次演示伞的转动,让幼儿找找转动轴在哪里,以加深印象。)。
(三)、提问:
1、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运用了转动?引导幼儿说出电风扇、钟、自行车、门等。然后我制作了课件,让幼儿从图片中更直观地得到启发。
2、转动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好处?
(四)、运用转动的原理,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出示榨汁机,并进行演示,让幼儿品尝果汁。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转动的知识经验。在交流中,我采取了自由交流、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幼儿去探索发现。但在交流时,我对幼儿的问题太单一,只是问问孩子是怎么把物体转起来的,忽视了物体转动时的有趣现象,没有作很仔细的观察。
1、丰富对蛋的认知经验,感受蛋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2、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发现无缝的蛋宝宝是捏不碎的科学道理。
3、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蛋若干
一、蛋的游戏——比较蛋的异同
1、摸蛋排序:摸一摸,看看这是什么蛋?
2、从小到大排一排
3、较异同: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二、蛋的作用之一—了解吃蛋的多种方式
1、交流:蛋可以怎么吃?
2、拓展:哪些食品里会有蛋呢?
三、和蛋宝宝比力气
1)分别用力捏有缝和没缝的蛋
2)想想哪个蛋破了?为什么会破?
经验分享:无缝的蛋宝宝捏不碎。
蛋宝宝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有趣的感受呢?请小朋友们多去观察发现
1.在操作、探索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转动,体验物体转动的乐趣。
3.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尝试用多种材料组合在一起探索物体不同的转动方法。
2.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
1.第一次探索用的物品:笔、装饰扇子、小盆、纸碗、大小胶带、饮料瓶、呼啦圈、沙包、皮球、风车、小花伞等。
2.第二次探索用的物品:笔、塑料齿轮玩具、中间有孔的积木、废旧光盘、鞋带、有孔纸杯、筷子、吸管、透明塑料盒子,木质圆柱体积木,扭扭建构材料和螺母、小模型、线轴和碳化积木等。
3.其它:整理箱,小筐子、桌子、小椅子、ppt课件。
一、导入环节。
1.宝贝们见过有一种音乐盒一打开盖子,音乐一响就有一个小人儿在跳舞吗?
2.游戏“转动的音乐小人儿”
(1)介绍游戏玩法。
当音乐响起,宝贝们学着音乐盒中跳舞小人一起转动,音乐停止后请站在原地不动,当老师数数1-3之后还能保持不动的孩子为胜利者。
(2)师幼一起游戏。二、基本部分。
(一)让幼儿探索各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1.介绍材料。
2.交代任务。游戏规则:
(1)当听到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将物品转动起来,可以体验多种物品的转动方法。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3.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并指导。
4.交流与分享。
(二)尝试探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转动。
1.交代任务。
师:刚才小朋友们尝试了让一种物品转动起来的方法,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你们敢挑战吗?请你一次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品组合在一起进行转动。
游戏规则:
(1)当音乐响起,请小朋友们到材料自选区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让物品转动起来。
(2)当音乐停止后,请宝贝们拿上自己能转动的物品回到座位。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分享与交流。
(三)小结转动与生活的关系。
1.宝贝们今天发明了很多的转动,那你们还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转动?
2.生活中除了刚才小朋友们说的那些转动,请大家看看视频中你还能看到哪些转动?
小结:转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快乐。
本节科学活动很好的完成了预设的前两个活动目标,孩子在操作探索中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充分激发了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流程安排合理,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幼儿在尝试两次探索材料的转动方法中目标明确,而且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使幼儿在支持和引导、体验和探索中得到了满足。
第三个活动目标初步感受现代化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中,孩子们了解了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的物品,但缺少让孩子们知道如何利用转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注转动在生活中的运用,应该在最后给孩子们渗透相关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
设计本节活动不是为了让幼儿认识几种颜色,而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所以为幼儿提供观察、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主动活动中认识颜色,使用颜色,同时充分感受颜色的丰富性。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的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培养和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1.重点是: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2.难点是: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颜料和调色用具。
2.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3.各种需要涂色的画若干。
一、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二、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然后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鼓励幼儿在空白的树、花等图画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三、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让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可示范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七彩风轮,让幼儿产生求知的欲望。
本节活动让幼儿深刻地感受到了色彩的美。让幼儿在观察、实验中认识了几种颜色,使用颜色,并在调色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颜色的丰富多变。
色彩是直观地,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本人让幼儿在实验活动中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在调色活动中感受颜色的多变,大大地激发了幼儿对色彩的关注,同时让幼儿观察周围的东西,让幼儿对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在配色活动中,也让幼儿对科学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调色、配色,幼儿兴趣浓,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但是在给幼儿操作调色的活动时,我没能充分地引导和组织幼儿探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现象,使得幼儿的兴趣停留在操作上,没能达到进一步探索的愿望。
通过与《摇篮曲》的对比,感受《玩具进行曲》神气有力的进行曲特点。
乐意随着《玩具进行曲》的音乐与同伴一起进行律动,体验表演的快乐。
经验准备:了解《摇篮曲》的性质有玩具的分类有相关的主题经验。
材料准备:各种玩具ppt。
活动重点:进行曲的性质和特点。
活动难点:有节奏的跟着音乐变化律动。
1、复习歌曲:《小枕头》。
2、小小玩具箱(玩具分类)。
“猜猜看箱子里会放些什么?”
(请幼儿摸箱子中的玩具,说出玩具的名称,说出这个玩具是属于什么类型的玩具)。
小结:原来是一个玩具箱,玩具箱里藏着各种各样不同类型的玩具。
1、听赏感受(听赏第一遍,强调音乐感觉)。
小结:音乐听上去很神气、有精神。小玩具们跟着音乐在做各种动作呢!
2、动作体验(听赏第二遍,自由律动)。
请幼儿跟着音乐律动。
请个别幼儿讲讲你是什么玩具?你在干什么?
3、对比验证(听赏第三遍,跟节奏律动)。
1)“你们觉得这个音乐跟刚才我们唱的歌曲感觉一样吗?”
不一样。《小枕头》是一首摇篮曲,感觉安静优美。这段音乐的旋律听上去很神气,有精神,节奏坚定有力。就像我们小朋友踏步走路一样,这种带有步伐节奏的音乐叫做进行曲。
2)请大家跟着进行曲的音乐一起来走走路。
“小玩具们,如果再听到进行曲的音乐,你会怎么样表演?”
1、听赏歌曲《玩具进行曲》。
“这首歌有个十分有趣的名字,你们猜猜叫什么?”(《玩具进行曲》)。
“听,玩具们还唱起了歌呢。”
歌里唱了什么?“的达达”是什么声音?歌曲里还出现了什么玩具?
2、教师再唱一遍,同时做律动。
3、玩具做游戏。
播放两段音乐,第二段再换一个朋友。
1、发现并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2、能按不同条件给叶子分类,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感受叶子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3、培养细致的观察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1、幼儿事先采集的叶子。
2、不同的叶子实物和图片。
3、分类盒、纸、笔。
4、实物投影仪。
1、分享交流采集叶子的成果。
(幼儿的桌上陈列有采集来的各种叶子)
师:家来相互说一说,你采集到了什么叶子,它是什么样的?
2、比较不同叶子的差别,有重点地说出叶子的特征。
(1)师:这些叶子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叶子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比较有关叶子。
教师小结:叶子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形状、小、叶脉、边缘都不一样。
(2)师:叶子有共同的特征吗?
教师小结: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和叶柄。
3、给叶子分类
(1)教师:你会给叶子分类吗,看看谁和谁一家?为什么要这样分,给他们做个标记。
幼儿在分类盒中将叶子分类,并制作分类标记。
(2)请幼儿讲述分类情况。
4、了解几种特殊的叶子。
(1)了解可以吃的叶子。
师:叶子可以吃吗?你吃过什么样的叶子?
教师(出示一些蔬菜):你吃过这些菜的叶子吗?你还吃过哪些菜的叶子?
(2)了解有特殊本领的叶子。
教师(出示盆栽含羞草、猪笼草和毛毡苔、合欢的图片):你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他们的叶子可有着特殊的本领。
教师演示、介绍这四种植物叶子的特殊本领。
5、总结性谈话。
师:你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叶子,觉得自然奇妙吗?自然中是个神奇的宝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发现。
孩子收集不同的树叶,使孩子积累有关叶子的经验。
1、让幼儿认识各种电动玩具及其共同的特征。
2、使幼儿知道电池在电动玩具中的作用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发展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玩具的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幼儿人手一个电动玩具。
1、教师扮演师猫头鹰博士,邀请幼儿去电动城玩。
3、幼儿分散按意愿玩,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幼儿进行观察。
4、幼儿交流观察结果。
3、幼儿交流探索结果,是电池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的。
4、请一名幼儿上来将电池拿掉,其他幼儿仔细观察。
5、教师简单小结:看来,真是电池起了作用,电池可以供电给玩具让它们能动、能亮,电池的本领可真大啊!
1、幼儿观察电池,了解电池的基本结构。
2、幼儿初步尝试给玩具装上电池,让它们能再动、再跑。(幼儿尝试装电池,教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3、请一名幼儿上来边操作边讲述,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观察。
4、请没有完成的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活动中我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玩具厂,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玩玩具,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
2、了解昆虫眼睛的有关常识。
3、能比较不同眼睛的特征。
1、名画欣赏《大眼瞪小眼》
2、画家介绍、画作欣赏
3、各种昆虫眼睛的图片
一、请幼儿欣赏幼儿用书封底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t:画面里有什么昆虫?
t:小朋友来看看他们是长什么样子的啊?
t:一般在什么季节能看到它们?
t:动动小脑筋来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二、参考幼儿用书后的(附1)(附2)。介绍画家的特色,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画家。
t:小朋友来仔细看看图片,看看它们的眼睛长在哪里?
t:是什么样子的?
t:它们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
t:你还看到了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三、出示各种昆虫的眼睛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昆虫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小朋友来看看这些昆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苍蝇和蜻蜓的眼睛很大,占据了头的大部分。如果我们人的眼睛也占了头的大部分的话,那该是个什么样子啊?(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给幼儿一个直观形象)
t:昆虫的眼睛颜色,形状一样吗?
t:眼睛上有睫毛、眼皮吗?会眨眼睛吗?
t:眼睛的位置和我们一样吗?
t:昆虫的眼睛都是两个吗?
教师总结:昆虫的眼睛是复眼,不是一个单个的眼睛,而是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视力特别好,但看东西是一格一格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活动结束。
1.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10以内数量的多、少、一样多。
2.乐于参与操作活动,并能用动作和语言表达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1.玩具、玩具图片、分类盒、作业纸、水彩笔、星星贴画各若干。
2.实物展台。
1.探索比较数量的方法。(实物)。
(3)指名幼儿操作并讲述,教师指导,及时发现幼儿的比较方法。
(4)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点数、一一对应、叠加的方法比出两种玩具谁多谁少。
2.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比较。(图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方法有误的幼儿。
(3)互相说一说,自己比的是什么玩具?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4)提问:你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的?在比较玩具的时候你有没有遇到困难?
(注意引导幼儿避免错误的和不科学的方法。)。
3.挑战三种物体的比较。(作业单)。
(1)第三排货架上还有很多种玩具需要小朋友帮忙比一比。
(2)教师介绍操作材料:每一张有上下两部分,各有3种玩具,需要小朋友用圆圈圈出最少的玩具。1颗星是基础题,比较简单的;2颗星是挑战题,有些难。你可以先看看,然后再选择一种用笔做一做。做完后请爸爸妈妈检查一下,做对了就可以在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相应的星星。
(3)幼儿操作,教师分组指导(配班老师进行配合)。
(4)与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结果怎样?爸爸妈妈进行评价,并给自己的孩子贴上相应的星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49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