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的完善需要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发展和需求。请大家看一下我们为您整理的中班教案范文,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灵感。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一、引发兴趣、发现问题
1、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二、猜想、探索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三、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四、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1、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
2、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
3、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
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水对我们有那些用处?
水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人每天都需要用水,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每次让孩子们去入厕,我总能发现她们没有拧紧水龙头,为了让孩子了解水的重要性,能够节约用水,所以我选择《好玩的水》来开展这次活动。以下是我通过这次活动的几点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我制定三点:
1、在游戏中感知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及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现象。
3、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在活动中这三点目标基本达到,感觉还是比较好。
其次在活动准备上,我准备了装水大脸盆1个,一次性塑料餐具若干、杯子若干,各种小石子、小玩具。这些玩具都是来自孩子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幼儿很感兴趣。但事先本人只准备一个大脸盆,担心多个看不过来,可只有一个大盆,全班幼儿太拥挤了,场面有点混乱,有的小朋友只顾自己看,所以这点没有考虑好。
最后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点优缺点: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了解到,低幼的孩子大部分都喜欢玩水,对水特别感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幼儿兴趣很高。
2、我在让孩子自由玩水探索的时候,有水洒在地上,而我没有急于干涉,只是在观察,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这样才能使幼儿自主探索动性时欲得到满足。
3、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把一个杯子里的水向空杯子里倒,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水是动的,他们不会说水是流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在以后多注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蝴蝶玩偶,教学图片
一、通过猜谜,引出蝴蝶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猜猜一个谜语它是说的是什么的小动物呢?"有样东西真美丽,四片翅膀像花衣,春天飞到花园里,停在花上好神奇",你们来猜猜是什么小动物呢?(蝴蝶)老师:你们说说为什么是蝴蝶呢?(幼儿回答)老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蝴蝶!你们真的很棒呢,给自己拍拍手吧!
二、出示蝴蝶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
老师:好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美丽的蝴蝶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设置以下问题进行提问:
(1)蝴蝶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椭圆形的)
(2)蝴蝶的头上面有什么?(两个触角)
(3)蝴蝶的胸部有什么呢?(有脚)
(4)蝴蝶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翅膀上面有花斑)
(5)蝴蝶有几只脚呢?"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六只脚,脚也叫做足,两只脚就是一对足,那我们数一数有几对足,三队足)
(6)蝴蝶在哪里生活呢?(蝴蝶喜欢花,生活在花丛中)
(7)它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是在干什么呢?(蝴蝶喜欢吃花蜜,所以它们就喜欢待在花丛中)
老师小结:刚刚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蝴蝶的身体是长长的椭圆形的,头上有两个触角,胸部有和腹部长有三对足,翅膀上有花斑,喜欢生活在花丛中,因为它们很喜欢吃花蜜,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是在寻找自己喜欢吃的花蜜哦!它们只要找到了自己喜欢吃的花蜜就会赖着不走。
(8)那小朋友知道蝴蝶是怎么来的吗?
三、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1、老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一只美丽的蝴蝶妈妈在她要死去之前在树叶上产下了一批像菜籽一样大小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就叫做卵。这个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成长,慢慢的蜕变成了一只毛毛虫;因为天气的变化,这个毛毛虫就把自己藏到了一个椭圆形的小篓子里,这个椭圆形的小篓子的名字就叫做蛹,慢慢的这个蛹长出了翅膀,长出了椭圆形的身体,两只触角,三对足,身体上也长出了花斑,漂亮极了。春天到了,花儿都开了,蝴蝶姑娘们都出来了,看!她们正在吃着甜甜的花蜜呢!
2、老师进行提问,帮助幼儿了解蝴蝶生长变化的过程。
(1)蝴蝶妈妈在树叶上产的什么呢?(卵)
(2)蝴蝶的卵是什么样子的呢?(像菜籽一样大小的东西)
(3)这个卵经过成长蜕变成什么了?(毛毛虫)
(4)毛毛虫在小篓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长出了翅膀,还有三对足,两个触角)
(5)蝴蝶是由什么变的,怎么样变的?
3、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变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蝴蝶蜕变的过程,好吗?
四、结束部分:
我们美丽的蝴蝶仙子们我们一起出去吃花蜜吧!跟我们后面的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幼儿有秩序的离开,活动结束)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1、通过尝试操作了解区分磁铁可以吸的物质,感知磁铁特性。
2、了解磁化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1、课前让幼儿了解磁铁可以吸什么,再让幼儿相互自己已知的哪些物体可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行。引导幼儿进行分类。
2、组织幼儿讨论:这些不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能被磁铁吸的是什么材料的?
3、让幼儿在活动室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哪些不能?
4、磁铁不能放在什么地方?了解磁化现象。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活动很成功。
1、感知袋子的多样性,了解各种袋子的不同作用。
2、知道购物时要使用环保袋,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各种各样的袋子,幼儿用书。
一、各种各样的袋子。
1、出示各种各样的袋子:小朋友看,老师这里有什么?
2、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各样的袋子。
二、感知袋子的多样性。
2、引导幼儿每人拿一个袋子进行观察,说说自己拿的袋子的特征:如果你观察袋子,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启发幼儿说出从袋子的形状、颜色、质地、外形特征等方面进行观察。)
3、现在请你按照刚才我们说的几方面来观察袋子吧。引导幼儿集体交流自己观察到的袋子特征,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袋子的共同作用和每种袋子的特殊作用。
1、虽然袋子各种各样,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想想是什么呢?它们都可以装东西,可是装的物品都不一样,你知道你的袋子可以装哪些东西吗?用这个袋子装上东西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2、请幼儿看书,说说书中每种袋子的特征及用途。
四、迁移幼儿生活经验,说说自己见到的其他袋子,增强环保意识。
1、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袋子呢?你们和爸爸妈妈购物时,用什么袋子装东西呢?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我们在购物的时候,会使用环保袋,这样就可以重复利用袋子,不会浪费一次性袋子,为我们国家节省了资源,更不会造成白色污染,有利于环保。
活动反思:
这次活动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如:一开始在引导幼儿观察塑料袋时,可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可回收标记”的存在,进而主动探究这个标记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幼儿提供各种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来帮助幼儿理解“环保”等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幼儿获得的才是具体化、情景化和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1.能发现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的一些方法。
2.能够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探索结果。
3.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愿意大胆分享自己的实验方法及结果。
难点:能够在观察、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总结出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
物质准备:生、熟鸡蛋每人一份,ppt 课件,记录帖(粉、蓝),塑料碗 4 个,手电筒 4 个,少量食盐,勺子 2 个。
经验准备:幼儿认识各种蛋的名称及鸡蛋的结构。
一、猜测游戏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出示生、熟鸡蛋,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教师提问:
(1)小鸡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
(2)什么样的鸡蛋能孵出小鸡?
(3)老师手中有两个鸡蛋你能够分辨出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吗?
2.幼儿大胆猜想表达,教师进行梳理归纳。
(二)讨论生鸡蛋和熟鸡蛋的特点。
教师提问:
1.生鸡蛋里面是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发言后,教师出示 ppt 小结。
2.熟鸡蛋里面是什么样子?
幼 儿 自 由 发 言 后 , 教 师 出 示 ppt
小 结 。3.教师提问:如果在不打破鸡蛋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分辨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呢?(幼儿大胆猜想)
二、实验操作探索。
(一)介绍实验操作方法。
(2)生鸡蛋和熟鸡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熟鸡蛋放在盐水里会怎么样?
3.利用手电筒分辨生蛋、熟蛋。(观察在黑暗的环境下手电筒照射鸡蛋时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
(1)生鸡蛋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会怎么样?
(2)熟鸡蛋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会怎么样?
(二)幼儿自由选择实验方法进行验证操作。
1.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并引导幼儿进行标记。
2.观察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三)教师小结实验结果。
请个别幼儿分享实验过程及结果。
《区分生鸡蛋熟鸡蛋》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最后又服务于生活。活动中我注重体现一种即教师注重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寻找答案,体现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将传输知识的过程变为师幼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
环境创设方面:物质环境上我为幼儿准备生、熟鸡蛋各一个,鼓励幼儿大胆选择探索方式去验证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精神环境方面我利用语言鼓励方式,材料支撑方式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利用多种方式解决探索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材料投放方面:科学活动特点是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在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乐意操作,喜欢思考与提问是中班幼儿科学领域核心,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环境及现象作为中班幼儿学习的方式与途径。因此在我选择由认识生、熟鸡蛋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熟鸡蛋内部结构的不同。在材料投放方面活动前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寻找家中都有哪些种类的蛋和共同品尝鸡蛋可以做的美食,随后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一个熟鸡蛋,最后幼儿自由选择想要实验探索的材料去运用科学的方法验证盒中的鸡蛋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
活动中我以问题为桥梁,让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己寻找答案,将传输知识的过程变为师幼共同探讨知识的过程。整个活动,由开始环节的导入问题“你能分辨出老师手中哪个是生鸡蛋,哪个是熟鸡蛋吗?”幼儿大胆猜想和表达,随后教师利用图片引导幼儿认识生蛋与熟蛋。然后利用实验操作环节,通过旋转区分生蛋与熟蛋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如:“为什么有的蛋宝宝转的快,有的蛋宝宝转的慢呢?“生蛋和熟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利用盐水区分生熟蛋过程中的针对性提问:“猜一猜,生蛋放在盐水里会怎样?”“熟蛋放在水里又会怎么样”以及“谁发现了用盐水区分生蛋与熟蛋的秘密了?”利用手电筒照射的方法区分生鸡蛋、熟鸡蛋的过程中针对性提问,如:“生鸡蛋在手电筒的照射下会产生什么现象?熟鸡蛋在手电筒的照射下又会产生什么现象?”——结束部分的延伸提问: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区分熟蛋和生蛋吗?层层深入。对生蛋熟蛋的提问是探索和发现的钥匙,这些问题不断提示着孩子探究的线索,教师的每一次问题的抛出,孩子都会积极的观察、操作、探究,在这种师幼积极互动的氛围中孩子的探究逐步走向深入。
优点:
1.教师利用课件生动地向幼儿展示实验过程方法和结果。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操作,积极思考,让幼儿充分体验实验的快乐。
3. 本次活动层次性很明显,步步深入,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注意个别幼儿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鸡蛋上作画,制作美丽的彩蛋,还可以尝试制作鸡蛋壳贴画。
1、通过探索活动,了解石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3、引发幼儿对周围石头的兴趣,关心周围的物质世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每组一份:形状各异的石头;装满水的玻璃缸;内装纸盒、积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笔。
3、石头制品:石狮子、假山、石茶具、石头画、石臼、石雕等。
一、引发幼儿探索石头奥秘的兴趣。
带幼儿参观“石头展览馆”,通过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制品,了解其名称用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石头制成)。
二、第一次玩石头,初步发现石头的秘密。
告诉幼儿每块石头都藏着许多不同的秘密,以寻找秘密的方式比比谁找的秘密最多。
1、引导幼儿玩石头,用看、摸、掂、捏、敲、滚等方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
2、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三、第二次玩石头,进一步感受石头特征。
指导幼儿把石头放在水中玩,然后再往水里投入塑料、积木、纸盒与石头比较,发现问题。
1、启发讨论:玩石头要注意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问题。
a、透明的石头在水中变得更透明;
b、有的石头会变色,图案变得更清楚;
c、石头会沉在水底,塑料、纸盒、积木会浮在水面。
3、教师小结(结合幼儿的回答和幼儿一起重复一次实验过程,并作完整小结)
四、通过谈话、分类等活动深入了解石头。
1、石头的家在那儿?
(江、河、湖、海、沙滩、山上、公园……)
2、石头有什么用途?
(盖房子、铺路、造桥、造假山、制工艺品…)
3、启发幼儿按大小、颜色、形状给石头分类。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石头进行粘画,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1、认识比较高矮、粗细,能够按高矮、粗细给10以内的物体排序。
2、感知物体高矮的不变性和相对性,尝试用不同感官比较物体的高矮、粗细。
1、圆柱体形状的积木(高矮不一)。
2、两个粗细不一的易拉罐。
3、每组一筐粗细不同的瓶子(数量为1~8个,其中有两个一样粗、两个一样高)。
4、幼儿用书。
一、比较高矮,感知高矮的不变性和相对性。
1、感知高矮的不变性。
(1)教师先请一名幼儿和自己站在一起比高矮。提问:我们俩谁的个子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两人并排比,谁高出一部分,他的个子就高)。
(3)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比高矮?(物体底部要对齐比较)。
2、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1)教师请一名幼儿甲和自己比高矮,再请另一名幼儿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2)提问:怎么一会说甲矮,一会又说甲高呢?到底甲是矮,还是高?
3、寻找发现。
(1)提问:想一想,在我们的周边环境中,什么东西高?什么东西矮?
(2)教师任意出示一个物体(如书,笔筒),请幼儿在教室内找出比它高或者矮的东西。
二、出示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瓶子,引导幼儿交流比较粗细的方法。
教师:
1、这2个瓶子有什么不同?(高矮不同,粗细不同)。
2、你怎么知道这2个瓶子粗细不一样呢?
3、除了用看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粗细呢?(重叠摆放观察,用手触摸感觉,用线围圈等)。
三、寻找发现。
1、从身边的物品中找出几样东西,比一比,谁比谁粗,谁比谁细。
2、教师任意说一个物体(如桌子腿),幼儿在活动室内找找比他粗或细的东西。
3、找一找身上哪些部分粗,哪些部分细,尝试按粗细给他们编号。
四、按高矮、粗细顺序给瓶子排队。
1、每组一筐高矮、粗细不同的瓶子(数量为7~8个,其中有2个一样粗、2个一样细、2个一样高),请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谁粗谁细,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比较。
2、请幼儿按高矮给这些瓶子排队,想一想一样高的瓶子应该怎样排。
3、每组幼儿说说是按什么顺序给瓶子排队的。
4、两人结伴,拿取3~4个瓶子,一人闭上眼睛按高矮或粗细给这些瓶子排排队,另一幼儿检查。
五、教师引导幼儿做幼儿用书上的练习。
六、请幼儿找找教室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比较高矮、粗细。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气,遇冷会结成冰。
2.能细致观察水的变化现象,学会用记录表格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并用语言描述。
3.激发幼儿喜爱探索、研究的精神,通过水的三态变化的利与弊,教育幼儿要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做到节约用水。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初步了解水的三态的变化过程活动难点:学会用记录表格形式,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现出来活动准备:
ppt、冰块若干、酒精灯、三角架、夹子、玻璃片、火柴、塑料杯、冷水、热水、a4纸、水彩笔、一只盛有少量热水的烧杯等经验准备:
1.幼儿知道水的特性,即常温下水是透明、无色无味、可以流动的液体。
2.与家长一起,把装满水的冰格放进冰箱里,并感受冰箱里的温度。
一、开始部分教师播放音乐《水娃娃》,幼儿拍手做律动入场(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水的世界吗?那里面有许多的趣事,现在让我们一起出发去科学实验室探索水的奥妙吧!)手指操《幸福的家》导入,切入主题--水家三兄弟。
小朋友们你看,这是什么呀?(教师将活动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冰格取出来,发给每组的小朋友)提问:
1.小朋友是如何制作的冰块?
(凉凉的、硬硬的、不能像水一样流出来)
3.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热水、冷水、太阳、手、火、用手捂)办法:
1.用手捂:冰块吸收了我们手的温度变成水了
2.将冰块连同容器置于阳光下或者温暖的地方
3.请幼儿将冰放入装有热水的塑料杯中,通过实验,认真观察冰变水的过程,做好实验记录表,实验结束后,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让幼儿用语言叙述出来教师小结:
冰预热融化变成了水,温度越高,融化的越快,所以冰块消失了。
案例:冬天窗上的冰花这个实验神奇吗?
幼儿操作实验,观察水预热的变化[水--水蒸气]
(介绍操作材料及用法,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水在加热后发生的变化)教师用酒精灯给盛有水的烧杯加热,幼儿观察水预热会发生的变化。
提问:
1.小朋友们观察水加热后有什么变化?(冒热气)
2.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水变成水蒸气)
3.水变成水蒸气后到哪里去了?(飘散到空中去了)教师小结:白色上升的气体,那是水蒸气,也就是说,当水遇热时会变成水蒸气。
(这是水家的第三个兄弟,图片粘贴到黑板上)案例:烧开水、煮饭
引导幼儿讨论并实验怎样把水蒸气变成水[水蒸气--水]
提问:我们能不能让水蒸气变成水?
小朋友,老师手上有块玻璃,你们摸一摸,看一看有什么感觉?(凉)
1让幼儿把冷玻璃拿到水蒸气上方,观察水蒸气会有什么变化?
(水蒸气遇冷不见了,凝结成了小水珠流淌下来)
2幼儿把手放在水蒸气上,感受手的潮湿小朋友们,刚刚用手摸过的水蒸气,手是湿湿的,那么现在呢?(手干了--水的蒸发)教师小结:水遇冷就会变成冰,预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水。案例:洗衣服晒太阳会晾干,雨的形成总结:我们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在不同温度中会有不同的形态。
小朋友们,老师将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成了一个小律动,现在和老师一起做起来吧!
1.启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观察水的三态变化2.在科学区继续探索水的其他奥秘
在活动预设时,考虑到科学领域的特点,也结合本班幼儿的情况,更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一节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这节课的目标是1、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玩色游戏,初步感受颜色的变化。2、乐意参与活动,体验玩色的乐趣。整个活动我以变魔术贯穿始终。
我安排了三个环节:首先以老师的小手有魔法“变魔术”的形式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玩色兴趣,从简单的“摇摇摇变变变”一边摇一边念“魔语”,充分调动幼儿的多方面感官参与活动,使幼儿兴趣高昂。此环节幼儿感觉我的手真有魔法会变出黄颜色。
第二个环节尝试配色,感知体验色的变化。以再次变魔术的方式,让幼儿初步感知两种颜色调配在一起就会变出另一种颜色,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老师拿出另外一个瓶口已涂上蓝色颜料瓶子里有黄色颜料的瓶子又一次变,顿时变出了绿色,幼儿十分的兴奋,感觉很神奇。
第三个环节梳理归纳,初步了解颜色变化的秘密。
一个活动下来,自我感觉幼儿对此活动非常得感兴趣,教师带动起幼儿,使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很浓厚,这是非常开心的,每个环节也初步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之处:最后环节没有达到一个提升,只有让幼儿通过用两种颜色进行配色变色,在幼儿尝试配色,体验色的变化时只问了个别幼儿,没有一起来总结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
1.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记住他们的.特点。
2.培养幼儿的观察与记忆图形的能力。
3.体验与教师、同伴玩图形游戏的快乐。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大图片各一张,小图片若干。
一、用猜、摸、介绍的方式引出所有的图形宝宝
1.猜一猜。
师:请小朋友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真是是正方形, 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正方形宝宝:“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 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正方形宝宝:“今天见到大家特别高兴,所以我要介绍我的好朋友和大家认 识!瞧,他们都害羞躲起来了,你们把他们找出来好不好?”
2.找出长方形宝宝。
师:“正方形宝宝说,这只盒子里藏着他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把他们找出来好不好?”(出示神奇盒子)
念儿歌:神奇盒子宝宝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是什么? 拿出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啊?” “为什么说她是长方形的啊?他和正方形宝宝有什么地方长得不一样?”(特征)“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引导幼儿讨论)
3.找出三角形。
师:“我们刚刚找出了长方形宝宝,我们再找找还有谁好不好?这次,我请个小朋友上来找,哪个小朋友愿意?”
再念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出图形后,要求说出图形名称和特征。
4.找出圆(同上)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四条边一样长,四个 角一样大;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而且四个角一样大,对面的二条边一样长;圆形没有角。
二、老师以角色的形式问小朋友,回顾几种图形的特征
1.师:“四种图形宝宝都出来了,图形宝宝说‘今天很高兴认识在座的小朋友们,可是,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了吗?’小朋友们,你们认识图形宝宝们了吗?”
师:“图形宝宝说‘小朋友们都说认识,我可不相信,现在我要考考大家!” (老师拿出长方形遮住脸)现在,谁能告诉我,我是谁?”“那你能说说,我有什么特点吗?”
2.拿出三角形。
师:“小朋友,我又是谁啊?” “你是怎么认出我的?” 依次同上。
三、画图、拼画
1.师:“小朋友可真聪明,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些图形宝宝。图形宝宝们非常高兴, 所以就想和我们做个游戏。小朋友们想不想玩?”
“盒子里放着许多图形宝宝,等一下请你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些图形上添上几笔变成其他有趣的东西。也可以选几个喜欢的图形拼成其他各 种物品。让我来 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变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你用什么图形宝宝来变的?变成了什么?
2.图形拼搭,能运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等拼摆出不同的形象。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1、通过游戏让幼儿初步了解“纸球反弹”是由于空气的流动产生的。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有积极探索的欲望。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1、长颈瓶若干只、纸球若干。
2、图书(资料室)。
一、玩游戏“吹纸团”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们,老师手上有许多的小纸团,想不想来玩“吹纸团”的游戏呢?
2、让我们每个人拿一个纸团吹吹试试看,有什么发现?(幼儿操作吹纸团,得出结论:被吹的纸团是向前跑的。)
二、教师提出进一步的疑问,出示细颈瓶,幼儿再次操作。
1、讨论:纸团会永远向前跑吗?(结论:如果前方有障碍,纸团会停留在原位)
2、幼儿用细颈瓶和小纸团进行第二次操作。
教师:如果把小纸团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会怎样?请你们再来试一试。
三、确立"纸球反弹"的现象。
教师:有答案了吗?小纸团会向前跑吗?会跑进瓶子里去吗?(结论:如果不倾斜瓶子,小纸团怎么也吹不进瓶子里)
四、查询资料,寻找纸球反弹的秘密。
教师: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去找资料好吗?
教师:这个小实验好玩吗?我们一起把它用图示的方法画下来,告诉所有的小朋友好吗?
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刺激手段。讲授法、提问法刺激听觉感官,示范法、观看法刺激视觉感官,练习法、游戏法综合刺激各种感官……因此,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刺激性。
1、知道植物中含有各种色素,初步了解植物色素的用途。
2、培养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幼儿操作材料:
1、每人座位底下放一块白布和叶子;
2、四各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瓣等(如:草叶小番茄、各种颜色的花瓣等);
2、小积木,白色棉布每人两份;
3、各种食物:糖果、有颜色的馒头、面粉等;
4、黑板一块、ppt、做彩色面的视频。
教师示范材料:白布,绿叶。
一、观看魔术,引发幼儿活动兴趣。
1、观看魔术表演。
(1)你们有没有看过魔术?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很棒的魔术表演,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教师表演魔术:现在我的魔术开始了,这是什么?(出示白布)那这是什么?(出示叶子)看一看,我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引起幼儿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魔术结束,发生了什么现象?(白布变成绿色的了)
2、幼儿尝试操作.
(1)你们觉得这个魔术有趣么?那现在我们自己来尝试变一次。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材料?(幼儿观察操作材料)
(2)幼儿尝试自己动手操作变“魔术”。
(3)观察自己“魔术”后白布的变化。
老师提问:为什么布会变成绿色的呢?(因为叶子上的绿色跑到布上面去了)
小结:原来植物的叶子里有绿颜色,它有一个名字叫植物色素。
二、探索植物染色的秘密。
1、幼儿预测猜想。
我们已经在植物的身体里找到了绿色,那你们猜一猜植物的身体里还会不会藏着其他的颜色?(幼儿猜想)
2、幼儿探索验证。
(1)熟悉材料
师:我们现在自己来找一找,到底植物的身体里有没有其他的颜色。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各种材料,有植物的花、果实也有植物的叶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教师逐一介绍材料:胡萝卜、小番茄、柠檬皮青瓜皮杨梅各种花瓣等)
(2)第二次操作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魔术这个本领了,这一次请你们自己来变魔术。道具呢还是有一块白布,然后请你们在箩筐里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放在白布上来变魔术,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神奇的事情。变好以后请你在白布上写上你的学号,把它送到这里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交流分享
请幼儿把变好颜色的布按颜色分类摆放好。
黄色的色卡
紫色的色卡
红色的色卡
绿色的色卡
其它
其它
提问:你变出了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变的呢?(引导幼儿用“我用什么变出了什么颜色的句式回答)
(4)教师小结:
原来植物的身体里藏着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紫色还有绿色。这些藏在植物身体里的颜色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植物色素。
三、联系生活,提升经验。
1、生活应用
(1)出示ppt
这些植物色素还有很多作用噢,可以添加在我们吃的食物里,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
播放ppt1(彩色面条):这是什么?它和我们平时吃的面条有什么不一样的?
你知道它是怎么变出来的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2)观看视频
厨师在干什么?你在画面上找到了植物色素在哪里了么?
小结:对了,这些植物色素就蕴含在这些蔬菜的汁液里,把它们加在面粉里,就做出了彩色的面条。
(3)观看ppt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食物也添加过植物色素呢?我们一起看一看。
(4)教师小结:
这种加在食物里的植物色素是安全自然的,我们可以吃的。它可以使我们的食物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的营养。
四、延伸活动
得知活动主题《物体的颜色》后,t老师提出了深色吸热快,浅色吸热慢这个原理,我们一听,的确跟物体的颜色有关,感觉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点子,只要填充里面的小实验就可以了。大家讨论开了,纷纷提供一些科学小实验来验证这个观点,如用吹风机分别吹或将布包在手电筒上,用手电筒的光照,看看黑色和白色的布是不是有温差;点燃蜡烛,外面套一个玻璃瓶,瓶子外面分别包上白色和黑布,看看两块布是不是有温差……但是我们马上又想到了使用蜡烛不安全,使用吹风机又不方便,没有那么多的电源,而手电筒,经过科学验证,照了3分钟,温度还是没有什么变化,根本得不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由此可见,这些实验都被推翻了,自然地,这个活动也被推翻了。我们又上网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同时还询问身边的朋友,最终觉得贴合主题,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征的内容有“植物的颜色”和“动物的颜色”。植物的颜色可以从中挖掘的是植物色素,而动物的颜色,可以从中挖掘的就是动物的保护色。考虑到“动物的保护色”对于中班孩子来说缺少生活中的相关经验,而且这个活动可操作性不强,所以马上被我们推翻了。最终,我选择了《植物色素》这个内容,原因有以下几个:
2.植物收集比较方便,要多少有多少;
5.比赛时间非常紧迫,连确定教案、制作教具、研磨活动,总共只有3天时间;
6.琴琴是初次开区公开课,初次开展科学活动,而且是借园借班上课,如果实验过于复杂,琴琴难以把控。
正是考虑到了这些,我们走进了“奇妙的植物色素”,再一次对这个活动进行了研磨,希望通过此次研磨,更加完善活动教案。
2、了解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
3、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醋和小苏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
难点:了解火山爆发的原因。
活动准备。
1、火山模型(用杯子、盘子和太空泥手工制作)、可乐饮料。
2、小苏打、白醋、红色颜料水。
3、火山爆发视频、火山原理图、ppt(小苏打和醋的用途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对火山爆发现象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上午好,今天老师带来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事?发生时是什么样的?(播放火山爆发视频)。
二、观察视频,初步了解火山爆发的现象以及原因教师提问:
1、小朋友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火山爆发)。
2、火山爆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火山爆发时,首先从火山口喷出大量气体,之后蹦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
3、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请小朋友猜一猜。(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
教师总结: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在我们居住的地下深处有很多很热的岩浆,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上升到离地球表面很近的距离时,岩浆就会找个出口(地壳薄弱处或裂缝)喷发出来,形成了火山爆发。(火山原理图)。
三、模拟火山爆发,让幼儿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产生二氧化碳。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小火山(火山模型)到我们班做客,给小朋友们带来个小实验—火山爆发,来一起感受下火山爆发的现象。
提问: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猜测)。
小结:这是红色颜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变成的,它来当做小火山的岩浆哦。b、出示小苏打。
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啊,它是什么颜色的,再来试试摸它有什么感觉?(请小朋友感知猜测)。
小结:它叫小苏打,小苏打有很多用处,平时我们做糕点也会用的它(小苏打用途图片)。
c、出示白醋。
提问:小朋友,这又是什么呢,平时妈妈做饭时也能用到哦,请小朋友闻一闻、尝一尝吧!(请小朋友感知猜测)。
教师:好,小朋友,实验马上开始了哦,第一步,倒入红色的颜料水;第二步,加入几勺白色的小苏打;第三步,慢慢倒入白醋。
提问:
1、哇!老师的小火山爆发啦,那么老师的小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有很多气泡)。
2、为什么老师的小火山会爆发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请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我们猜的对不对。(引导幼儿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气体叫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我们的小火山爆发哦。
3、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下呢,好,我先请位小老师示范下,再请小朋友们一起做小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幼儿感知火山爆发的现象,实验结束时提醒幼儿整理实验材料)。
四、活动延伸。
小科学家们,你的实验成功了吗,今天我们知道了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有细心的小朋友发现,可乐也会出现火山爆发的现象,我们来试试吧,(先摇一摇,观察里面有很多气泡,再打开,发现可乐喷发出来)咦,为什么可乐也会爆发呢?因为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可乐爆发哦,但是喝这种饮料对我们的身体不好,所以我们要少喝饮料,多喝开水哦。
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老师给你布置个小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火山的其他秘密,下次和小朋友分享哦。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其内容和小实验很感兴趣,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有个上桌操作环节,我的引导语没有说清楚,导致孩子们有些混乱,想迫不及待去做实验,我没有及时变通,及时放手;语言不太精炼,用词不太准确;火山原理图比较难,没有很仔细的带孩子们观察了解;为了强调重点和难点多做了一遍小实验,强调醋和小苏打混合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验证过程有点冗长。
总之,从本次活动收获很多,再接再厉,加强学习,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萌发初步的探究意识。
2.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石头的特点,知道石头的用途。
3.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重点:在活动中充分让幼儿通过感官观察、触摸、操作、比较,感知石头的特性。
难点:了解石头在生活中的多种价值。
物质准备:1.提供幼儿观察探索的小鹅卵石、沙石、花岗石、青石等若干。
2.《石头汤》绘本
经验准备:活动之前让儿童收集石头。
一、导入环节
讲述《石头汤》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为什么要选用石头作材料来煮汤?
教师:石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二、基本环节
(一)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体验石头的特性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石头的形状、色彩、花纹、大小等。
教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你的石头朋友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比,两块石头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小结:原来石头有这么多不同呀,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了解,石头的特点有哪些。
(二)展开讨论,总结石头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到,石头有粗糙的也有光滑的,石头很硬,每个石头长得都不一样,石头摸上去凉凉的,有的石头是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还有的石头有花纹,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尖的像三角形、有的是圆的。石头可以发出声音。
小结:在刚才的探索中,小朋友们总结出了石头的特点,真是一群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小朋友。
(三)进行探讨,了解石头的用途一起探讨石头的用途
教师:现在我请小朋友说一下,你见过用石头做成的物品吗?你在哪里见过?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说到,石头可以用于建房子、工艺品。可以做建筑材料。石头可以用来画画、装饰。可以用来打火。石头可以制造水泥、砂子、卵石或碎石配制混凝土。
小结:大自然中每块石头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它的特别之处。大自然创造了各种各样美丽的石头,让我们都来保护环境,保护美好的大自然吧。
三、结束环节
教师:通过我们今天的活动,每个小朋友都感受到了石头的特点,以及知道了石头的用处有很多,希望小朋友能继续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小小科学家。
四、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投放石头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石头画创作,并进行环境创设。
好奇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契机。为此,我以的石头故事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石头的颜色、形状,摸上去有什么感觉。使幼儿初步感知石头的特征。在相互欣赏、谈论中,对石头的形状、颜色及花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石头也初步获得了较为直接、较为感性的经验。幼儿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总结石头特点和特性。
教学设计意图:
玩具是小朋友的亲密伙伴,他们总是喜欢和玩具做伴。我班在开展“长大的我”
主题活动中发现幼儿对于空间方位分辨的还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便利用小朋友最喜欢的玩具通过游戏方式来设计一课,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方位,掌握方位。
目标:
1、熟悉上下、左右等空间概念,发展空间方位知觉。
2、养成整理、爱护玩具的习惯。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准备:
故事《丽丽的玩具橱》自绘挂图,幼儿用书《玩具找家》小动物图片若干。
过程:
一、播放录音“哭声”导入活动。
师“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她为什么会哭呢?”
二、倾听故事,理解内容:
师:“故事中的小丽丽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实践操作,整理玩具橱。
师:“许多玩具宝宝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谁愿意帮帮他们的忙?”
四、游戏《捉迷藏》。
五、总结交流,培养好习惯。
师:“为什么要帮玩具找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玩具?”
六、运用幼儿用书《玩具找家》进行练习。
活动反思:
在第一环节我是通过哭声导入活动,让幼儿猜想是谁在哭,为什么会哭,请幼儿结合第一环节并理解故事中小主人是个怎样的人,请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讲讲自己会怎样做,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小主人整理玩具橱,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的感知方位我通过游戏《捉迷藏》让幼儿来感知,感受。总之整节活动幼儿不但养成了整理的好习惯,同时也掌握了方位。
1、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感知空气是到处都有的,无处不在的。
2、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1、经验准备:
幼儿有玩塑料袋的经验,喜欢参与户外活动并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空气。
2、物质准备:
塑料袋人手一份、塑料瓶、气球、手帕、玻璃杯、透明水缸。
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活动难点:通过小实验,使幼儿知道空气的特征: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变魔术,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哦。
1、教师出示塑料袋变魔术,并提问:变变变,刚才扁扁的塑料袋现在变成什么样的了?
2、幼儿回答。
4、教师换地方找空气,引导幼儿说说是在哪里找到的空气。
5、幼儿变魔术寻找空气引导语: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空气,但是空气宝宝有点淘气,如果你不紧紧的捏紧塑料袋口,空气宝宝就会跑出去了,然后告诉我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空气宝宝。
6、师幼交流:你是从哪里找到的空气宝宝的呢?
7、教师总结:你刚才找空气的时候,你看得见它吗?你闻到什么了吗?你来摸一摸,摸的到吗?原来空气宝宝既看不见又摸不到闻不到的,而且他到处都有。
师:空气宝宝还想和小朋友们变魔术,我们来看看他是不是到处都是。
1、教师出示干手帕,并请小朋友们验证。
2、实验一: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一只空玻璃杯和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里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3、教师提问:手帕为什么是干的?是什么东西把水挡在了外面呢?
4、实验二:玻璃杯里的空气师:出示另一只空玻璃杯和另一只干净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倾斜倒扣在水槽中,请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没有湿?(出示玻璃杯里的手帕)。
师:为什么第一次手帕没有湿,第二次手帕湿了呢?(请幼儿回答)。
5、教师总结:因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气没有进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没有湿。第二次玻璃杯是倾斜的,玻璃杯里的空气跑出来了,水进到玻璃杯里,所以手帕湿了。
6、重复进行实验一实验二一次并总结。
2、幼儿操作,教师随机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3、教师小结:塑料瓶里什么使气球鼓起来?我们的瓶子里是空的吗?里面装的是空气。
空气是到处都有,无处不在的,看不见闻不到摸不到。
师幼手拿塑料瓶离开活动室。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目的:
1、通过实物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主要是脚部分与脸部)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在视频录像中了解其生活习性、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准备:
视频、小猫、手套、猫粮。
过程:
1、幼儿对猫已有经验的反馈教:今天有只小猫来我们中二班做客,你知道小猫的一些事吗?谁来介绍一下。
教师把幼儿的已有经验以板画形式给予展示记录2、出示小猫(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教: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再次近距离给幼儿看看脚,说说那块肉垫,引申到已学儿歌的词(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把猫放下来让它走走,大家倾听其走路无声。)。
3、通过喂食观察其脸部特征回忆一下猫爱吃的食物,再出示猫粮,这是小猫的食物,老师进行喂食(根据情况是否能请幼儿尝试喂食)教:看,小猫在干嘛?看看她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瞧,它边吃嘴边还有什么在动啊?(胡子)谁也长胡子的啊?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教师勾画猫脸,画上嘴巴胡子,小猫像了吗?还少什么?添画眼睛、耳朵(谁来说说小猫眼睛、耳朵的事情)随意说说即可看看黑板上的小猫还少什么?添画长长地身体和尾巴。简单表示小猫全身的毛。
接下来有一段小猫和小狗的录像(看时间进行)你猜它们在一起会是好朋友还是要打架?如果打架谁会先动手呢?观看录像(边看讲述小猫的动态)知道结果了吧5小结: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看照片)。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火山模型(用杯子、盘子和太空泥手工制作)、可乐饮料
2、小苏打、白醋、红色颜料水
3、火山爆发视频、火山原理图、ppt(小苏打和醋的用途图片)
一、视频导入,激发幼儿对火山爆发现象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上午好,今天老师带来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视频里发生了什么事?发生时是什么样的?(播放火山爆发视频)
二、观察视频,初步了解火山爆发的现象以及原因教师提问:
1、小朋友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火山爆发)
2、火山爆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火山爆发时,首先从火山口喷出大量气体,之后蹦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
3、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请小朋友猜一猜。(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
教师总结: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在我们居住的地下深处有很多很热的岩浆,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上升到离地球表面很近的距离时,岩浆就会找个出口(地壳薄弱处或裂缝)喷发出来,形成了火山爆发。(火山原理图)
三、模拟火山爆发,让幼儿知道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产生二氧化碳。
1、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小火山(火山模型)到我们班做客,给小朋友们带来个小实验—火山爆发,来一起感受下火山爆发的现象。
提问: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猜测)
小结:这是红色颜料和水混合在一起变成的,它来当做小火山的岩浆哦。b、出示小苏打
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啊,它是什么颜色的,再来试试摸它有什么感觉?(请小朋友感知猜测)
小结:它叫小苏打,小苏打有很多用处,平时我们做糕点也会用的它(小苏打用途图片)
c、出示白醋
提问:小朋友,这又是什么呢,平时妈妈做饭时也能用到哦,请小朋友闻一闻、尝一尝吧!(请小朋友感知猜测)
教师:好,小朋友,实验马上开始了哦,第一步,倒入红色的颜料水;第二步,加入几勺白色的小苏打;第三步,慢慢倒入白醋。
提问:
1、哇!老师的小火山爆发啦,那么老师的小火山爆发时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有很多气泡)
2、为什么老师的小火山会爆发呢?(引导幼儿大胆猜测)请几个小朋友来试一试我们猜的对不对。(引导幼儿操作验证)
教师小结:因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变化,产生一种气体叫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我们的小火山爆发哦。
3、教师:你们想不想试一下呢,好,我先请位小老师示范下,再请小朋友们一起做小实验。(在实验中引导幼儿感知火山爆发的现象,实验结束时提醒幼儿整理实验材料)
四、活动延伸
小科学家们,你的实验成功了吗,今天我们知道了醋与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有细心的小朋友发现,可乐也会出现火山爆发的现象,我们来试试吧,(先摇一摇,观察里面有很多气泡,再打开,发现可乐喷发出来)咦,为什么可乐也会爆发呢?因为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这种气体会让可乐爆发哦,但是喝这种饮料对我们的身体不好,所以我们要少喝饮料,多喝开水哦。
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老师给你布置个小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火山的其他秘密,下次和小朋友分享哦。
本次活动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其内容和小实验很感兴趣,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活动中,有个上桌操作环节,我的引导语没有说清楚,导致孩子们有些混乱,想迫不及待去做实验,我没有及时变通,及时放手;语言不太精炼,用词不太准确;火山原理图比较难,没有很仔细的带孩子们观察了解;为了强调重点和难点多做了一遍小实验,强调醋和小苏打混合可以产生二氧化碳,验证过程有点冗长。
总之,从本次活动收获很多,再接再厉,加强学习,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1、通过实物观察,了解猫的外形特征(主要是脚部分与脸部)及相应的生活习性。
2、在视频录像中了解其生活习性、感受猫的各种趣事、,激发幼儿爱小动物的'情感。
视频、小猫、手套、猫粮
1、幼儿对猫已有经验的反馈教:今天有只小猫来我们中二班做客,你知道小猫的一些事吗?谁来介绍一下。
教师把幼儿的已有经验以板画形式给予展示记录2、出示小猫(提醒小猫怕生,怕噪音,小朋友别发出很大的声音)
教:小猫的脚上除了爪子还有什么?再次近距离给幼儿看看脚,说说那块肉垫,引申到已学儿歌的词(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小猫为什么走路要静悄悄。(把猫放下来让它走走,大家倾听其走路无声。)
3、通过喂食观察其脸部特征回忆一下猫爱吃的食物,再出示猫粮,这是小猫的食物,老师进行喂食(根据情况是否能请幼儿尝试喂食)教:看,小猫在干嘛?看看她的嘴巴有什么特别吗?(三瓣嘴)瞧,它边吃嘴边还有什么在动啊?(胡子)谁也长胡子的啊?怎样的胡子?(细细长长)小猫的胡子有什么本领你知道吗?这些都长在小猫的哪里啊?(脸上)教师勾画猫脸,画上嘴巴胡子,小猫像了吗?还少什么?添画眼睛、耳朵(谁来说说小猫眼睛、耳朵的事情)随意说说即可看看黑板上的小猫还少什么?添画长长地身体和尾巴。简单表示小猫全身的毛。
接下来有一段小猫和小狗的录像(看时间进行)你猜它们在一起会是好朋友还是要打架?如果打架谁会先动手呢?观看录像(边看讲述小猫的动态)知道结果了吧5小结:
小猫可以做我们的小伙伴,我们都要保护爱护它们,不要伤害它们,只有你去伤害它它才会攻击你。小猫还有很多品种,让我们来看看其他。种类的小猫是怎么样的?(看照片)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1、巩固幼儿对螃蟹外形特征的认识,了解蟹螯的功能,知道螃蟹有再生的本领。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合作能力,享受活动的乐趣。
1、幼儿对螃蟹有了一定的认识。
2、课件、篓子十个、螃蟹仿真食物若干。
一、律动进场,复习巩固对螃蟹外形的认识。
师:我们已经观察过螃蟹了,让我们变成小螃蟹,到池塘里去玩一玩吧!(找个地方坐下来)
提问:
师小结:你们的小眼睛真厉害,我们知道了螃蟹有一个圆圆的身体,硬硬的壳,两只大钳子,八只脚,两只小眼睛。
二、了解螯的功能
1、螯的主要功能
师:小螃蟹真可爱,你们知道螃蟹什么地方最厉害?
大钳子厉害在什么地方呢?(它会干什么呢?)
幼:夹东西
师:可以夹什么东西呢?
(1)幼:夹食物吃
师:螃蟹喜欢吃什么?(小鱼,小虾、水草等)我们也来夹夹看:夹,夹,夹小鱼,夹,夹,夹小虾,夹,夹,夹水草。
(2)幼:会夹人:
师:当它遇到有别的动物来侵犯它时,就用他的武器大钳子来夹它了,它的大钳子放在不同的位置还会发出不同的信号,当它的大钳子高高举起,是什么意思呢?(别过来,再过来我就要吃你了)当它的大钳子往前伸紧紧摁在地上,就是告诉别人:别过来,这是我的地盘!当它的大钳子收在胸前,表示我认输了。
情景游戏:呀真的有一只大章鱼游过来了,怎么办?孩子们别害怕,把大钳子举起来告诉它:别过来,再过来我就要夹你了,夹他!(章鱼在远处游)警告它:叫你别过来,这是我们的地盘!(章鱼游走)大章鱼游走喽!
师小结:(课件)螃蟹的大钳子真厉害,它不仅是捕食的工具,还可以作为武器保护自己,这只螃蟹在干什么?(挖洞)用小腿拼命地扒土,大钳子把土推出去,新房子造好喽!赶紧住进去。
幼儿学螃蟹造房子:小腿扒一扒,大钳子推一推,赶紧钻进去!
(2)螯的再生
师:有一天,一只螃蟹从家里出来玩,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课件)
提问:大鸟咬住了螃蟹的脚,怎么办?
你们想的办法都很好,我们看看螃蟹是怎么办的?(课件) (幼儿说出答案:理解自切)
小螃蟹的命是保住了,可是它的大钳子却断掉了,怎么办呢?(幼儿想办法)
师:看看小螃蟹是用的什么办法?(课件)
小螃蟹脱壳了,又长出一只钳子来了。(引导幼儿说出:小螃蟹的钳子断掉了会自己长出来)
师:原来螃蟹脱壳后,断掉的钳子慢慢地再长出来,它又长出了一个小小的钳子。神奇吧?
螃蟹除了大钳子断掉了会再生,还有什么断掉了会再生呢? (脚、眼睛)
你知道还有那些小动物有再生的本领吗?(壁虎、蚯蚓、蜘蛛、海星等)
师:动物世界真神奇!我们今天知道了我们的大钳子还有这么多本领呢,真是厉害,妈妈也想来看看你们的大钳子能不能干,妈妈要请你们帮个忙:
3、游戏:两人合作运食物
师:妈妈找了许多好吃的东西,要请螃蟹宝宝用大钳子把这些好吃的运到家里来,请螃蟹弟弟每人找一个站在旁边,我说开始,螃蟹弟弟每个钳子夹一个食物运到家里去,螃蟹妹妹在家里帮着数。时间到了请螃蟹弟弟回到原来的地方,请螃蟹妹妹数一数运了多少食物。(可交换玩一次)
4、结束活动:
师:我的宝宝们真能干,运了这么多食物,你们的大钳子真厉害,我们一起来练练我们的螃蟹功庆祝一下,螃蟹功准备(中国功夫)带上我们的食物一起去分享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4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