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的佳作,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的思路和参考。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应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我赤裸裸地剥此刻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应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正因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我灵魂的卑污与丑恶。正如卢梭所云:我如实地描绘自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我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应对自我时,才有可能浮现。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我,是需要十分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正因我读出了自我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习并领悟了在日记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我要对自我真实。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应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我以前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记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记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检视自我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应对卢梭这面镜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情绪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期望的抚慰。
在物欲横流的这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真实地忏悔?
在告别尘世的那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电脑前写着这些文字将要贴在博客上方一样,我还能够应对远朋近友,有足够的勇气对他们说:“这就是我真实的自我”吗?!!!
卢梭,你让我再一次发出深沉的喟叹——唉!
他在自己的《忏悔录》中表明了对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终毫无兴趣。他说:“她很瘦,脸色很苍白,胸部一平如掌。单是这一个缺陷就使我凉了半截;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都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他向来觉得徐丽埃坦是一个“最美妙的人儿”;但是当他发现她有一只奶头是瘪的时,他立刻改变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儿”一下子转而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卢梭看来,女性胸部的美对于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画龙未曾点睛,一个女人,就没有了女人的的鲜活和味道。
读罢卢梭的文字,余等心深有戚戚焉!看来先贤之所以如此伟大,就是因为与我等草民想到一块了!
正在对卢梭的这一思想如醍醐灌顶之时。
说是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在一个“胸围与幸福指数”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女性胸围a杯的离婚率为37%,胸围b杯的离婚率为16.3%,胸围c杯的离婚率为4%,而胸围达d杯的女性离婚率1%都不到。
话外音:怪不得《让子弹飞》的女主角赵铭,成为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导致多少家庭不和,就因为赵铭的是f杯。
而又更据说马云在看到这条信息后,如获至宝,立即调查了淘宝网各种罩杯的销售量,而后以pew的离婚率为关键指数,辅以多种经济数学模型,迅速推演出离婚、再婚对于新房购买、装修、大宗电器采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最后逐渐扩展出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淘宝宏观经济前瞻》,真真堪称为:中国最“胸”狠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此报告一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浮云!再也不敢当号称为经济动向的晴雨表。
马云的研究成果尚不细表,话题已经跑得远啦。
且说就是偶等小民,竟然也由此突然一拍大腿,灵光乍现,茅塞顿开,(顺便提醒一下,偶的这等智慧,往往就是存储于大腿之中,所以偶尔痴人疯语,偏差事实,可以不予理会,当然这是后话)。
偶生生于马云的经济学干扰中,得出一条已被困惑许久的“男女异性-交往,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一命题的真正结论,偶终于在伟大的民主思想家卢梭的醒示下,得出了答案。
先感激,后涕零,礼数是一定得有的。
无论如何,书中的这种影像都不能使我忘却: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独自走在欧洲哪条不知名的小路上,身前身后空无一人,只有风景的陪伴和偶遇的欢喜。
我敢说,我从来没像一个人走路旅行的时候想得那么多,生活得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有趣,那么全面地表现了自己。步行的时候,有一种东西在启发和刺激我的想象力。田野的风光、连绵的美丽景色、新鲜的空气、步行增进了的食欲与健壮、小酒馆的无拘无束、离开我所依靠的一切惬意、离开让我想起我的境地的一切快乐,都在解放我的心灵,给予我大胆的想象。
我热爱自由,我憎恨压迫、烦恼和受制于人。只要我钱袋里的钱足以保证我的独立,就可以了,就用不着再花心思去弄更多的钱了。我平生最怕需要用钱而没有钱用的窘境,所以我千方百计不要把自己弄得身无分文。我们手中的钱,是保障自由的工具,而贪婪得来的钱,则是使自己遭受奴役的工具。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只把自己手中的钱攥得很紧,而不去追逐多余的钱。而是由于今天我去寻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不是当年遇到好人的社会阶层了。
离开博赛以后,我还是头一次窗前呈现出一片绿色。我始终被墙壁遮挡着,面前不是房顶就是灰蒙蒙的大街。这清新的景色让我感动、感到舒畅!它让我深深地倾心于柔情。
从那以后,我就始终孤独一人。大家随后会多次看见它奇特的后果,也正是这种表面上极为愤世嫉俗、极为忧郁的天性,事实上源于一颗太强烈、太痴情、太温柔的心,因为没有找到和自己相似的心,而只好沉浸在空想中。
我非常清楚父亲的温柔与品质,他这样做让我对自己进行反省,对我保持心理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我从中知道了一个特别大的道德准则,或许是可以用在现实中的唯一准则。那就是,我们要避免我们的义务与我们的利益发生冲突,避免从别人的灾难中企望自己的幸福。我确信,一个人处于这样情况的时候,不设法避免,那就不管他的心地多么善良和公正,迟早会不知不觉地衰颓下去,事实上会变成邪恶的和不公正的。
我坚决地这样做了,可是我并不否认,不禁有所哀叹。不过内心却怀着我生平等第一次品尝到的满意思忖道:“我是自尊自重的,知道将责任看得重于欢乐。”这是我由书本中获得的头一个真真正正的恩惠。是书本教给我怎样思索,怎样对比。
卢梭的童年是可悲的同时又是幸运的,刚出生时,母亲便因难产而逝,父亲对他又怜又恨。他父亲时常从他身上抓摸出母亲的影子,给予他全部的爱。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在父亲的鼓励下,卢梭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读完了自己家里的藏书,他还外出借书阅读,从外祖父那里卢梭获得了许多使他终生受益的经典著作,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这广泛的阅读无疑使他憧憬自由、追求民主和谐。
晚年卢梭写成这本《忏悔录》用以回击给他的“敌人们”,其书最大特点便是真实、无与伦比的真实。不同于其他自传,这本书完全流露作者所思所感,如卢梭宣称那般:“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他承认自己因唾手可得的一点小小快乐,抛弃了自己的保护人;承认自己在做学徒的时候,因偷了师傅的东西而挨打,并诬陷了无辜的女仆马丽恩......
有人说,这本书看起来有点枯燥无聊,好像是一个老男人神经质的絮絮叨叨、自言自语,他无非是想把这一生所做的坏事暴露出来,以求别人给他一个高尚人格的评价。然,他们没有想到卢梭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要死去。也有人说,读卢梭的《忏悔录》,见证了心目中那位伟大的思想家,文艺复兴的启蒙者内心深处那么多的黑暗,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种厌恶感。所以,这是一本很难读下去的书。
我认为没有任何事物比研究人性更加有趣。自传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过往的历史曾经多么光荣,人们往往会用优美的辞藻以粉饰人性中的丑恶。《忏悔录》展露出的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人,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而又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他忏悔自己犯下的错误:嫁祸别人,抛弃孩子,一切是那么真实而又赤诚。
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所谓现实令人变得虚伪的现状,所谓童心、初心也随之改变。恰,卢梭让我明白了真诚的可贵,没有它只怕到了未来我便会迷茫,而陷入所谓现实的圈套,能够读到读到此书,以卢梭的勇气为成长路上的精神楷模,我可算庆幸。
托尔斯泰、卢梭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被称为世界三大《忏悔录》。前段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感受颇深,又趁机读完了托尔斯泰的《忏悔录》。
书名虽然均为《忏悔录》,但内容及叙述方式相差甚远。卢梭忏悔录重在事件记录,作者诚实地记录了他从小到大发生的对其影响较大的事件,但并不对这事件作任何评价,读者可以从作者对事件的记录中窥见卢梭的性格及其生活的社会情况。而托尔斯泰的忏悔录则只对其心灵发展历程进行描写,讲述作者对宗教对信仰的认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托尔斯泰的《忏悔录》是近些年我读到的给我极大触动的一本书。
文章的开始,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手法描述了他的困境,也描述了我们每个对生命有着知觉人的困境: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被放在一艘小船上,小船离开我不熟悉的河岸,沿着指定的方向去对岸。他们把我一个人留在船上,并把船桨交到我毫无经验的手上。我像要死了一样拼命划着,越是靠近河的中心,水流就越湍急,使我难以靠近目标。遇到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船夫,他们拿激流也是没有办法。有一部分人继续划桨,有一部分人扔掉了桨。也有一些满载乘客的巨轮,一些与激流抗争,其它的则随波逐流了。
我看着那些顺流而下的人,越是奋力划桨,越是忘记已经指出的方向。到了激流的中心,夹在顺流而下大小船只中间的我,已经彻底失去方向,也丢了桨。
我四面八方的欢声笑语,扬帆划桨顺流而下,他们安慰着自己和我,说就这一个航向。我相信了他们,开始和他们一起划。激流把我冲得很远很远,我听见了礁石在在咆哮,我应该会在这些礁石中间船毁人亡,而且我看见他们中的一些船已经触礁了。
作者看到了眼前的深渊,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必将走向的最终的栖息地,便再也不能无视它:“我明白过来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缓不过神来,我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我看见自已面前的死亡,跑到他跟前,有些恐惧,四周也看不到生的希望,并且也不知道我应该做些什么”。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中写道“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
在这其中,河岸就是上帝,航向就是传统的规矩,桨是我们每一个人划向对岸与上帝面对面的自由。在所有的人都安慰作者通往上帝的道路只有这一个航向的时候,作者相信了他们,开始和他们一起划,但最终还是陷入思想的漩涡和挣扎。
那到底该如何度过这一生?
作者所探求的是信仰和生命的力量,而大部分人寻觅的如何在世人眼中用最好的方式完成自己作为人的某些义务。大部分人深信的某些无法解释教义、规矩都是理智的局限性导致的必然结果,而不是我们有义务一定要去相信它,我们真正该做的是:识别教义、规矩中的真理和谎言,并把它们区分开,并在这其中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按照自己的意愿过这一生。
也正是这一与他人不同的航向,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未知和深邃,它吸引着我们并使我们坚强,即使身下的深渊让我们厌恶和害怕(每个人终有一死的事实),我们也能燃起熊熊的生命之火。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一样;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一样”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己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务必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此刻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这本书,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
我拿到的这个版本没有附录书中提到的,卢梭本人提供的大量书信和文献资料,即使如此,读这本书是个困难的过程,从头至尾,我几乎处处感受阅读过程中进行着与一个诡异头脑的较量。这种较量很难称之为愉悦。在读到第二百页的时候我本来想扔了它,幸亏又咬了咬牙,才没错过对我非常有用的第一部的结束部分,和第二部的开头部分。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革命的开始,卢梭本人说“这是一幅仅有的,也许是永远不会再有的唯一的肖像,是按真实形象及其全部事实确切无误的描绘成的”然而我的感受却不是这样,我觉得卢梭所说的真诚,只是对于自己辩解和事件剖析的真诚。并不是出于对真实的真诚。甚至不是对内心的真诚。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上下部结合处的那些段落,卢梭详细记录了自己自学的一些方法,在他的流浪生涯中,学习基本上是和一些贵族知识分子偶尔的交谈,加上如饥似渴、不加选择的阅读,使得他掌握了些散漫不成体系的知识和蹩脚的学习方法。但是通过在乡间居住的几个月,他用理智的自学完成了对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锻炼了独特而强大的思辨能力。这一段非常有用处,要是对整本书没兴趣,也应该把着两页抽出来反复看看,确实很有帮助。卢梭本人从对音乐、植物学、物理、文学等各种杂七杂八的爱好转为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应该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的,等会要还回去,鉴于看完之后完全没有摸到门路,个人感受和通常对于本书形成的定论大有出入。我决定买一本以后慢慢翻看。不过我已经确定,在文学方面,想完全再现经验的真实的努力不仅会失败,做到了也没意思。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激动不已。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你们当中谁若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无人,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而我却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为然。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个人都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处于奴仆地位。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也不用进孤儿院。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自信。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在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由于《爱弥尔》一书的出版,被当局者视为异教邪说,因此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令卢梭在精神上的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水果商减价卖给他蔬菜,以施舍来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光芒没有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曾有一位法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
卢梭在地下应该瞑目了,起码他在死后的,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在崇敬他,捧读他的作品。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现在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内容题材都特别喜欢。
“我现在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
开场白。
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后他终于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起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直堕落。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后也能自己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而且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特别丰富,容易动情。但是又非常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己。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后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己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但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保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己的钱很控制,但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己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己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这里都说不完。
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提供过无私的帮助。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后来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助我,他帮助联系家里人,我最后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而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知道,因为那是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
卢梭没有对自己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非常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的一个原因。
。
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正如卢梭自己所说,“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这就是我所做的,我的为人,我以同样的坦率道出了善恶。我既没隐藏什么丑行,也没添加什么善举。”卢梭确实在文中表露了自己的心境,非常坦率,可以看出他是很大胆的,他是敢于剖析自己的人,对自己动手术刀。我自己的感觉是,我读着读着就感觉其实他不必忏悔,我已原谅他了。
卢梭少时读书的积累《宗教与帝国史》《名人传》等,这为后来打下基础,文中多处提到书,自己当学徒时,也是为了摆脱孤独吧,“除了阅读,什么也不再干了,包括偷窃”,可以看出,读书有多重要,自己以后会趁大二时间丰富,多读书,读好书。偷窃,卢梭没有掩盖事实,也透露了一种犯罪心理,“我觉得挨打是对偷窃的一种补偿,让我有权继续偷。”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畸形,“那我当小偷处置,就是允许我当小偷。”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一些犯罪者的心理,他们就是一种破罐子破摔,无所谓的心理。
遇到瓦朗夫人这一段,“她笑吟吟地接过我哆哆嗦嗦地递给她的信”,与其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情妇,倒不如说瓦朗夫人是卢梭的半个母亲,或者反过来说,卢梭更像是瓦朗夫人的情夫,在卢梭笔下,瓦朗夫人是地位很高的,是卢梭顶礼膜拜的。即使后来卢梭几乎被抛弃,他都没有贬低瓦朗夫人,更多的是悔恨。卢梭从小失去母亲,卢梭缺少母爱,在我眼中,或许卢梭把瓦朗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了吧。正是瓦朗夫人弥补了自己心中关于母亲的空白,所以卢梭才会死心塌地吧。
卢梭对父亲,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对自己不理了,可能更多的是憎恶吧,但卢梭对自己的父亲多得是崇敬,“他还是以为好父亲”,这一点是很令人赞赏的,孝,最基本的道德只要没沦陷,就会还有做人的底线,就是个好人。
在读这篇著作时,自己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就是对教会,天主教和新教不了解,读起来有点吃力,自己以后会了解一下西方的宗教。而且说实在的,我搞不懂卢梭到底在忏悔什么,他像是在写自传,人生中谁不犯一些错误呢,有的错误也是外在的条件造成的,不是自己一手造成的。他可以不必那样地自我忏悔,甚至可以把名字改成卢梭反省录,甚至回忆录。不管怎样说,这种自我反省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需要不断反省自身,完善自身。
《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我们从书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生活历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忏悔录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德)。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是我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任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忏悔录》,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接受文学书籍。
在《忏悔录》中,奥古斯丁描述了自己真实的生平。尤其是书中对耶和华的信仰,是那么的执着。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而言,真的十分佩服,不知他们是怎么从无信仰到执着信仰的。在《忏悔录》中提到“天主是主宰自然的,破会了自然的规律,就破坏了我们和自然之间应有的关系。”这里提及到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能破坏自然的意志,要尊重自然。其实这也暗示我们,孩子出生到社会上,就是大自然孕育的产物,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尊重他,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他改变他自身带出来的本性。这对于幼师的我,真的有很大的提示,在幼园,总是担心幼儿不听话,调皮,导致安全出现问题,于是作为老师的我们总是不允许他们做这个,不允许他们玩那个,其实他们只所以调皮,那是因为他们好奇心的本性而导致的,我们一致的压迫会不会改变孩子们原本的天性呢?而且他很注重在书中,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耀,没有焦躁也没有自卑。我们常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我们也常常受人告诫和告诫人:后果自负。也许自己的人生路途是一错再错过来的。
。
《忏悔实录》警示教育读本,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原原本本的忏悔,深入浅出的点评,以案说纪,以案明法,给我强烈的思想震撼。读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看着这些以前身居领导岗位的干部在成为阶下囚后发自内心的忏悔,深深地感到作为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拒腐防变意识是多么的重要,随时都要警钟长鸣。通过认真阅读,我的心得如下:
一是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时时警惕错误思想的影响,分清楚什么事是能够办的,什么事是不能办的。严格按照党纪国法的规定,凡是职责要求的事必做,凡是党纪国法禁止的事情不做,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二是必须要自我严格要求。《忏悔实录》中提到的多数人,都讲到他们腐化堕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放松了学习,放松了纪律。置党纪、政纪、国法于不顾,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是必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要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知所守、知所辩、知所拒,慎独、慎友、慎微,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
四是必须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道德防线,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忏悔录是一本很好的书,下面小编整理了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著,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陈筱卿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正如卢梭所云: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
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包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
笔者并不是第一次读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未认识主的时候读,觉得奥古斯丁应该是个疯子,因为他所悔疚的理由我并不明白。就像一个人被一个基督徒说,你要认罪悔改。这个人觉得这个基督徒在发疯,因为这个人自认自己并未犯过罪。
然后认识主后再读《忏悔录》,领受不深,因为那时初信主,并无获得任何共鸣。四年后,再读《忏悔录》深感,被神所洁净的灵魂,是无比的好,才配得起天堂。亦明白了为什么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能成为巨著,影响深远。
奥古斯丁天生就是一个超级聪明的人,所以他凡事要求最高的境界,他只能与智者为伍,正如某些人学习只跟从权威,永远看不起平庸的人,亦永远不愿加入平庸的团队。故此,年青的奥古斯丁非常骄傲,非常聪明的他无所惧怕、喜欢糊作非为。传统的基督宗教,根本不会被聪明的奥古斯丁放在眼内,尽量他的母亲总是为他祷告、唠叨他必须回到基督宗教去。然而,擅于雄辩的摩尼教,却把他吸引着了。奥古斯丁回忆说:“有一个叫福斯图斯的摩尼教主教,他简直是一个从魔鬼而来的诈骗者,很多人都被他演讲时迷人的姿态所吸引。这自然是我所仰慕的。”聪明的人只会被聪明的人所吸引,可惜那个主教并不是一个有真智慧的人。但年少的奥古斯丁却加入了摩尼教。在摩尼教的教导下,奥古斯丁并没有被带领去亲近神,反而是越来越远离神,因为他变得越来越骄傲。幸运的是,奥古斯丁有一位完全信靠神的妈妈,他的妈妈看着他走在错误的路上,热切地为他祷告,终于在他29岁的那年,他离开了摩尼教,并在36的时候成为一位真正的基督宗教徒,而他的妈妈莫尼卡亦于当年被神接回天家。
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记录了他一步步归向真神的心路历程。当他刚开始认识神,他就知道骄傲会拦阻他亲近神。悔改放弃骄傲,以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来讲,其实也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然而奥古斯丁做到了。但当他更认识了神,却发现自己的陋习不改其实是在得罪神,但自己却一直无法将原来的陋习改正过来。他明明知道这些过往的陋习不对,但他还是继续犯罪得罪神。他不断地向神认罪悔改,终于他的生命能与神连接,于是他的生命完全被神的话语净化了,使他做到不去犯罪,全然圣洁归向神。然后进入神大大使用他的时候。
读到奥古斯丁的生命被神所净化,这一个境界,使笔者很震撼!因为人在没有离开世界之前,人不会达到不能犯罪的境界,因为魔鬼无时无刻都在想办法引基督徒犯罪。但被神净化后的奥古斯丁,已经可以做到不去犯罪。笔者认为人真的要被净化,才配称得上是基督徒。这种净化是自己毫无遮掩,行出来、说出来的都是洁净的,能荣神益人的。很多时候,人的怒火,只是自己按耐住,有些明知道错的事,不该讲的话,要不就直接犯了,要不也只是自己按耐着而己。而这种被净化,就是所有俗世的yuwang都在未起之前,已经被净化掉了,无须按耐自己,而是被主的血涂抹了一切罪的苗头,真正活出主耶稣的样式。
然而,笔者不禁在想,这种净化与佛学的无欲无求是否又是一样的境界呢?
是不相同的。因为神并不是让人无欲无求,而是让人热爱洁净的生活。既然让人热爱生活,人所热爱的一定是优质的生活而不是贫困的生活。所以基督徒追求优质的生活是对的,但必须通过公义、良善、纯全的方式获得。而佛学中的无欲无求,则是对万事万物都毫无追求的,也不做任何尝试去满足需要。神要人,待人处事必须公义良善,行事动机必须是纯全圣洁的。这样人就能活出神的样式来。如果人能够长久如此行,无论大事小事都如此行,一生如此,就是被净化了,无论有什么yuwang,也不会通过带罪xing的手段去获得。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有份于天国。
明白原来奥古斯丁,靠着神,全然被洁净,是本次阅读最深的得着。
这部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人类思想的精华,一直是学习和借鉴的典范,也是文化传承的必修课。阅读后的感觉与其说是一项任务,不如说是与原作者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本专栏为您提供了许多有关阅读名著的信息。我希望你能找到同样的火花,并在那里进行更多的交流。
卢梭的行为一直被人类的肮脏所困扰。他凶猛多变,热情奔放,极度敏感,喜怒无常,缺乏自制力。正是这些相互矛盾的性格使他更像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神。他很聪明,但生活也很粗心。他骄傲但谦逊。他很诚实,但也有掩饰。在他的自传中,卢梭承认了他年轻时犯的一个错误。有一次,他从主人家偷了一枚贵重的纽扣,并把它归咎于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佣,这让这个无辜的女佣感到羞辱。由于卢梭的“自我暴力和秘密”,包括罗素在内的一些后来的哲学家甚至认为卢梭根本不是哲学家。但我认为卢梭触及了哲学的本质——他首先以自我为解剖标本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讨论。
就气质而言,罗素和这些人是两种人。他一直对浪漫主义的活力漠不关心。事实上,罗素本人并不是一个冷静的学者。否则,他就不会一次又一次地离婚,主张性解放,反对宗教,被当局禁止讲课,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坐牢。每个人都有活力。拉塞尔还认为,活力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比理性更重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位也是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贫寒,年轻时曾长期做奴隶。当然,像拉塞尔这样高贵的孩子不会偷纽扣,拉塞尔的孩子也不必去孤儿院。卢梭娶了一位地位低下的女侍者,罗素也用她做精神分析,这意味着卢梭只能在地位低下的女人面前获得完全的自信。我一直很佩服罗素,但这次我觉得罗素的演讲有点刻薄。在法国大革命之前,反向婚姻是不允许的,他与沃伦夫人的关系在当时的婚姻制度中是不允许的。
卢梭晚年孤独而不幸。由于埃米尔的出版被当局视为异端,最高法院决定烧毁所有出版的埃米尔,并立即通缉卢梭。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的不愉快,卢梭的精神状态近乎疯狂。他疑心重重,坐立不安——水果商人以低价卖给他蔬菜,并以慈善的方式羞辱他。马车转弯时差点把他撞死。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所以他写不出答辩书。甚至有人到处跟踪监视他。
然而,上帝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不会因岁月而黯淡。卢梭不仅在社会和政治思想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且在文学材料、风格和情绪上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一位法国评论家曾经说过:我们19世纪的人民来自卢梭的书。
让-雅克・卢梭,一个让人喟然长叹的名字,一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一段旷古烁今的人生。
――题记。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最近,我捧读一本《忏悔录》,书中既有权力在握的“一把手”,又有分管具体工作的责任官;既有党政部门的领导,又有事业单位的领导;既有快到“点”的干部,又有年富力强的干部;既有一般岗位的干部,又有管钱管物的干部;既有认识和听说过的干部,又有感受得到的干部;等等。读完此书,我的收获与受到的启示都很大。
启示与收获之一:权姓公。如果权不姓公了,改姓私,那么站着的人就会变为倒下的人。变成阶下囚的那些人,大凡都是利用手中的权,为己为他谋利益,结果是自食苦果。我体会到,有权受人尊重,心术不正的人尊重的是“权”,而不是你这个“人”本身。当“权”与“利”同时出现,有人为了“利”来攻这个“权”。如果掌“权”偏了,利益者就会以不正当的方式“夺权”,使掌权者变为操盘手,叫你怎么转就怎么转,牵着鼻子把你带到坑里去。事实也如此,权乱人心乱,权歪身子邪。同时,权力是把“双刃剑”,如果你不尊重它,它就不尊重你;如果不用好权,权力就会向你“刺”来,剥夺你本该有东西,让你一败涂地。所以,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好好想怎么用权,不能当权力反面人物的“俘虏兵”。反之,权力姓公太重要了。要不然,权力不公则私,或又公又私,或公私不明,就会在人生路上当乱爬的“糊涂虫”,说栽倒就栽倒。
启示与收获之二:立正身。我们一定要立正身,用自己的脚踩实,站得稳稳当当的,不管是哪一个年龄阶段,在什么职位上,在哪种环境下,都要“不倒桩”,站如松,坐如钟,做“不倒翁”。我常讲:扛得住风险,顶得住风浪。一位临到退休的阶下囚写道:“工作几十年一直是严于律己的,不管在校长位置上,还是在局长位置上,那时还能守得住底线。但临到退休时,犯这么严重的错误,这也印证了‘59综合症’的说法,自己也属于‘59综合症’的表现。”还有一位阶下囚写道:“已进天命入歧途,心中淌血眼模糊;世上唯无后悔药,离家别妻望中愁。”这些没顶住,用百姓的话讲,天白了窝趴尿在床上。所以,立正身是做人当干部的准则,昨天要立正身,今天也要立正身,绷紧,明天更要立正身。要永恒性,用毅力去抗住侵蚀,洁身一世。我已50有余,反面教材启迪我六个大字:立正、站稳、不倒。
启示与收获之三:蹦紧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偏,路走歪。阶下囚在诉说变化的过程中,都是从一个“溃烂点”开始的。这个点,有的是自己思想先变,有的是从不敢收礼到收礼,有的是外部环境影响而致等。不管哪一种,都是慢慢蜕变的,思想上的这根廉政弦松了,甚至断了,结果是追悔莫及,于己于子女于父母都留下了一个痛心的伤疤。一位阶下囚写道:“我的行为,给女儿纯洁的心灵,未来美好的憧憬蒙上了阴影,留下遗憾,我罪该万死!我的行为,让我年迈的父亲惭愧,我没有完整地按照他老人家的意愿洁白履人生,给我的家族,给他老人家丢了脸,耻辱至极!”可怜啊,那有为何不早知道!特别是看了“认识人”的忏悔,对自己心灵是一个很好的洗理和预防。认识人的忏悔,又成像成影永久地留在脑海里,常常“放映”。回首一醒,传递给自己一个强烈的信号:思想上那根“廉政弦”松不得。松了,会像脱缰的马,迷失方向后就不知会跑哪里去。为此,时时绷紧廉政这根弦刻在我脑中,也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不可少更不可缺的“边缘线”。
所想、所思、所感还将延续、持久地发酵下去……。
了两天的忏悔录,令我不得不感叹,人老了,就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好的,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
卢梭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得不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很诚实的表明自己是一个好色的人,不管年少时还是成年时,他始终对于美丽的,内心高贵的女人抱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不管是“某某小姐”还是他的“妈妈”,他都是很喜欢的,而且到了一种痴情的地步。
他讲了很多不堪的事,他想借此来忏悔,借此来让读者更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小时候的他是很有才能的,这一点体现在他爸爸对他的偏爱,对哥哥的冷漠。可以说,小时候的他衣食无忧,简直就是一位花花公子。可是后来去当了学徒,被压迫,被剥夺了许多他以前能够拥有的一切快乐来源,他变了。变得很害羞,很腼腆,对那些能引起他的热爱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的珍贵,那么的诱人,可他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所以他只能偷窃。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是他的第一次,可正是有了第一次,才会有了后来偷酒,偷漂亮的不值钱的丝带。
“妈妈”对他的教导很重要,如果没有遇见她,他很难活下去,也很难有后来的发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妈妈”也不再把他当成小孩看待了,可是卢梭一直尊重她,在和她相处的那段时间,他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神圣不可欺,他不再对她抱有贪心的想法。可是“妈妈”的变化,使他很愧疚,很后悔,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秘密。假如能一直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感觉该多好啊。时间过得总是十分快速,后来妈妈有了自己的男人,便把他冷淡了。于是,卢梭也只能离开。我想这是很明确的做法。
卢梭是个很热爱思考的人,也是很热爱学习的人。他很喜欢文学,对书本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开始结交一些有识之士,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开始,对音乐一知半解,被人嘲笑过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真的迷上了音乐,他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还试着写歌剧。尽管一开始总是被那些高人嘲笑和漠视,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不断的向上学习的能力,后来写的歌剧也越来越受人欢迎,这也为他赢来了名声和生存的胜利。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以前卢梭还没有成名的时候,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人很乐意接近他。可当他出名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恭喜他,为他感到高兴,反而疏远他,甚至诽谤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但他好像并不在意。“我既然决定在独立和贫穷中度过不多的余生,就尽我灵魂的全部力量去挣脱舆论的桎梏,去勇敢的干自己觉得有益的事情,而不必顾及人家是怎么看的。我需要冲破的障碍,我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取得了尽可能大的成功,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我挣脱了友谊和舆论的桎梏,实现了自己的意愿,然而,我一面把那群自称大人物和贤哲的庸人的荒谬评论踩在脚下,一面却又听凭那些自称为朋友的人的空盒子,像小孩子一样被他们牵着走。”他也很矛盾,也很困惑,但是他努力挣脱开,想为自己开拓一片自由林。他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我觉得任何人也无法左右他的思想,就算是现实的艰辛也不能让他彻底地投降。他的自由,绝对是无法控制的。
卢梭说过“我曾长时间的探寻这种偏爱的缘由。我只能从产生这种偏爱的机遇里找出原因。我对文学日益爱好,因此对法国书籍,对法国书的作者,甚至这些作者的祖国产生了感情。”他“把这种原因归结为从书中汲取的思想。”这也是卢梭越到晚年,他的作品就越受欢迎。“我一本接一本的读书,读的都是法国书,这就培养了我对法国的喜爱,最后这种喜爱变成了任何力量也灭不了的盲目的激情”。他看了很多的书,先是接受作者的思想,最后把那些思想和知识整理后变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后来要写文章的时候,他总可以先打腹稿,然后很顺畅的写下来。当然了,一开始总会有些难度。但是熟能生巧,慢慢的,他越思考,文章写得也就越好。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文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反复思考和提炼、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经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当我打开忏悔录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作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后来他一步步地把自己想要忏悔的,想要公布于世的事情都描写出来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交代。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假如要带着那么多的秘密进入死亡,也许会很不安心。既然我们是多么单纯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也要一丝不挂的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都会有一些过错,但是人就会有过错。更何况,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几个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自己的过错隐隐藏藏的呢?承认自己的过错,心也会得到解放的。
幸好,现在的我是一个敢于认错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的人,至少我很爱我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当初是多少的精子和卵子经过多么激烈的竞争才有的我,而我又在母亲的子宫里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的想出来见见这个世界,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了,难道我还要对自己躲躲藏藏?难道还要为了迎合“时尚”而忘记自己的真实面目?难道还要辜负当初的那份真诚的诺言?不!我要好好活着,而且要活出色彩,活出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从小处做起。这句话,很小的时候就懂了,可是践行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我要好好珍惜每一个陪我走过人生道路的人,不管他们曾经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愿意接受他们。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我要好好珍惜每一路过“十字路口”的机会,因为那将是决定我命运的地点。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没有胆量说“我有的是时间”。
同时,我明白喜欢一件事情,原来是真的可以做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为了享受那种感觉,我要努力发展我的兴趣爱好,让生命更加有趣,为将来留多一份宝贵的回忆。
让-雅克·卢梭,一个让人喟然长叹的名字,一位命途多舛的作家,一段旷古烁今的人生。
——题记·······。
零星的斑驳记忆中,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背影静静伫立。身形算不上挺拔,只是那因极力隐忍而不断颤抖的身躯醒目得突兀。他蓦然转身,不是意料中愤怒的脸庞,竟是平静木讷表情下包裹着的一张堪称儒雅俊秀的脸。莫名的压迫感无形的凝聚,席卷而来。对了,是那样一双眼睛,狼般桀骜不驯,鹰般犀利深邃,掩映着冲天怒火,让我无所遁形。我感受到了那样一种姿态:“睥睨天下,冷眼看世人。”他是思想的先哲,所以必定有无数苦难加诸于身;他看似卑微,却目空一切。
我通过《忏悔录》这部自传式著作来了解卢梭其人。如同许多生不逢时的文人一样,他也是被半推半就才踏上文学这条道路,好比迷途的羔羊被狼群追赶着奔向草原。他从事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有钟表匠学徒、翻译、音乐家、外交大使、家庭教师……,却鲜少有能做的好且长久的;时势所逼,他曾改投过新教;也干过一些不光彩的勾当,还有过穷困潦倒,上顿不接下顿的时期。总之,再不幸的人都比他幸运得多。早期,他看似有一点自我放逐,随波逐流的意味。但我想,那是世人读不懂他内心的缘故。纵然他有百般挣扎,失意堕落过,可一颗坚定的心一直死守得牢牢的,不为外界驱使。
在朋友眼中,他懦弱、卑微、不善言辞,可他的内心却是一块沃土,像掺杂了各类营养的蔬菜粥,一股脑儿将营养补齐,细腻多情,见微知著。最初,我怀着膜拜的心情来读这部小说,心想着这必是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读完后才渐渐意识到自己之前有多肤浅,膜拜感随之荡然无存。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人物怎样通过运筹帷幄,巧言令色而最终攀上高峰,却是一个小人物如何不堪忍受屈辱、压迫,引发了思想的顿悟后经由不懈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可怜的卢梭,他的呐喊声消散在这无声无息的世界,倒像是自言自语的呢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想来也是大势所趋。
我很难不去相信他所有的言论,一如我相信一切的真理。卢梭构筑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教学,只东拼西凑地学了些零散的知识。父亲早期的自由式启蒙教育和女教师朗贝尔西埃小姐的调教多少起到些作用。至于音乐方面,正是他感兴趣的,所以,尽管他本人愚钝且乐感很差,还是依靠各种自学方式成功摸索到一些门道,逐步渐臻佳境。当然,期间他吃过不少苦,无数的嘲讽和讥笑他都毫不在乎,只一心一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固执,带着傻气,谁还能说他不可爱呢?我也说过,卢梭是一路摸爬滚打才逐渐走出阴霾,人生稍有起色的,可命运的毒瘤偏不肯放过这苦命的人,炼狱的淬火越烧越旺。于是,灾难还在延续,伴随这种近乎毁灭性的厄运,他没有一刻是安生的。
你有想过众叛亲离是怎样一种悲戚么?在《爱弥儿》一书出版后,卢梭深切体会到了。他厌恶并憎恨那些为善虚假的嘴脸,而上流社会最不缺的,就是这种人。他越发不安,感到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空气浑浊得有如毒雾,呼吸间有种快窒息的错觉。好不容易决定隐居,远离纷争,做一头离群索居的狼。
可命中注定,没有人会遂其心愿。
朋友们希望他按照他们的指示过活,便费尽心机逼他离开退隐庐重返巴黎,美其名曰关爱照拂他,殊不知一场滔天的阴谋正在酝酿。含沙射影的谩骂性文章层出不穷,都说“谣言止于智者”,显而易见地,当时的智者大都见鬼去了。各种诋毁和人身攻击都使可怜的卢梭心力交瘁,他的身体也自此每况愈下。那一切,足以毁了一个内心正直的人的一生。
在种种侮辱和打击下,来自政府的追缉反倒使他的心境愈益清明。他深信正义终将为他平反,而那些设置阴谋,心思歹毒的家伙终有报应。《忏悔录》的创作便是在逃亡之路上完成的。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洋洋洒洒百万字,回顾其生平。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到目前为止,我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有趣的事值得回忆,但是,我觉得,只要我写的时候坦率真诚,这回忆录就能变得有趣。所以,我决心以一种没有模式的真实性来使这本回忆录成为一部举世无双的作品,以使人们至少有这么一次能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公正,耿直而又可敬的诚实态度啊!
对于他,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情溢于言表。他是一个伟人无疑,是思想的先哲,敢于同社会的不公正叫板,并且始终有一颗正直的心。另一方面,他又极其普通,有自私、贪婪的一面,曾因难以抑制的情感和性欲而与有夫之妇有染,为她们的高雅和美貌所倾倒。此外,他还偷过东西,做过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丢下重病的朋友独自旅行。更恶劣的是,与戴莱丝同生的5个孩子他都送去了孤儿院,随意得仿佛那是吃剩的骨头,扔了就完事。这些做法固然可恨,但也可敬。
卢梭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忏悔录》中有记录:“我本可以完全投向最赚钱的工作,用我的笔,不是去抄乐谱,而是去写作,按照我已有的,并自觉有能力维持下去的那种势头,会让我过上一种富裕,甚至奢华的生活,只要我稍许愿意把作家的手腕同出好书的努力结合起来就行。但我感到,为了吃饭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我的天赋,我的才气不在笔端而在心间,完全是一种高瞻而豪迈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也只有这种思维方式才能使我的才气永不枯竭。一支唯利是图的笔写不出有力的,伟大的东西。需求和贪婪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会使我写得好些。我始终觉得,作家只有在不是一种职业时,它的地位才显赫可敬。”多么可贵的信条,多么豁达的心境。因为这段文字,我才真正有了一丝膜拜的感觉,就像膜拜日出东升、海天相接、昼夜更迭、四季变幻、云卷云舒,自然而又神圣。心被一下下撞击,比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还要刺激、兴奋。
另有一点,值得一提,卢梭的金钱名利欲是非常淡泊的。即使身上一个子儿也不剩的时候,他也能安然坐在小酒馆中大快朵颐;他可以徒步旅行,没钱的话就随意找个公园的长凳或到桥底下,照样睡得香甜,食不果腹也不打紧。后来名气大了,作品相继出版,入不敷出时也没想要以名声和作品来获得额外的经济补贴。多么高尚而值得称颂的品德啊!即便是身处最绝望死寂的暗夜,他自身散发出的光芒将使任何一个人自惭形秽。
每一个伟人都是特立独行的,他们思想透彻,意志坚定,孤独是他们的必修课。称之苦行僧一点也不为过。看!那悬崖边的凌霄花,一低头就是万丈深渊,它们誓不因此退缩、怯懦,只依旧挺着高昂的头颅,睥睨尘世。
看了两天的忏悔录,令我不得不感叹,人老了,就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以前所经历的好的,不好的事情,甚至是令人难以启齿的事情。
卢梭是一个勇敢的人,我不得不佩服的一点就是他很诚实的表明自己是一个好色的人,不管年少时还是成年时,他始终对于美丽的,内心高贵的女人抱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不管是“某某小姐”还是他的“妈妈”,他都是很喜欢的,而且到了一种痴情的地步。
他讲了很多不堪的事,他想借此来忏悔,借此来让读者更加了解他是一个什么的人。小时候的他是很有才能的,这一点体现在他爸爸对他的偏爱,对哥哥的冷漠。可以说,小时候的他衣食无忧,简直就是一位花花公子。可是后来去当了学徒,被压迫,被剥夺了许多他以前能够拥有的一切快乐来源,他变了。变得很害羞,很腼腆,对那些能引起他的热爱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的珍贵,那么的诱人,可他却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所以他只能偷窃。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那是他的第一次,可正是有了第一次,才会有了后来偷酒,偷漂亮的不值钱的丝带。
“妈妈”对他的教导很重要,如果没有遇见她,他很难活下去,也很难有后来的发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妈妈”也不再把他当成小孩看待了,可是卢梭一直尊重她,在和她相处的那段时间,他早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妈,神圣不可欺,他不再对她抱有贪心的想法。可是“妈妈”的变化,使他很愧疚,很后悔,一直把这件事当成一个秘密。假如能一直保持着当年的那份感觉该多好啊。时间过得总是十分快速,后来妈妈有了自己的男人,便把他冷淡了。于是,卢梭也只能离开。我想这是很明确的做法。
卢梭是个很热爱思考的人,也是很热爱学习的人。他很喜欢文学,对书本的渴望,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开始结交一些有识之士,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开始,对音乐一知半解,被人嘲笑过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真的迷上了音乐,他开始认真学习,而且还试着写歌剧。尽管一开始总是被那些高人嘲笑和漠视,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有不断的向上学习的能力,后来写的歌剧也越来越受人欢迎,这也为他赢来了名声和生存的胜利。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以前卢梭还没有成名的时候,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人很乐意接近他。可当他出名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恭喜他,为他感到高兴,反而疏远他,甚至诽谤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但他好像并不在意。“我既然决定在独立和贫穷中度过不多的余生,就尽我灵魂的全部力量去挣脱舆论的桎梏,去勇敢的干自己觉得有益的事情,而不必顾及人家是怎么看的。我需要冲破的障碍,我所付出的努力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我取得了尽可能大的成功,甚至超出了自己的希望。我挣脱了友谊和舆论的桎梏,实现了自己的意愿,然而,我一面把那群自称大人物和贤哲的庸人的'荒谬评论踩在脚下,一面却又听凭那些自称为朋友的人的空盒子,像小孩子一样被他们牵着走。”他也很矛盾,也很困惑,但是他努力挣脱开,想为自己开拓一片自由林。他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我觉得任何人也无法左右他的思想,就算是现实的艰辛也不能让他彻底地投降。他的自由,绝对是无法控制的。
卢梭说过“我曾长时间的探寻这种偏爱的缘由。我只能从产生这种偏爱的机遇里找出原因。我对文学日益爱好,因此对法国书籍,对法国书的作者,甚至这些作者的祖国产生了感情。”他“把这种原因归结为从书中汲取的思想。”这也是卢梭越到晚年,他的作品就越受欢迎。“我一本接一本的读书,读的都是法国书,这就培养了我对法国的喜爱,最后这种喜爱变成了任何力量也灭不了的盲目的激情”。他看了很多的书,先是接受作者的思想,最后把那些思想和知识整理后变成自己的一套理论,所以后来要写文章的时候,他总可以先打腹稿,然后很顺畅的写下来。当然了,一开始总会有些难度。但是熟能生巧,慢慢的,他越思考,文章写得也就越好。这里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文章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的反复思考和提炼、广泛的阅读和积累经验才能写出好文章。
当我打开忏悔录的时候,我很难理解作者到底要说些什么,后来他一步步地把自己想要忏悔的,想要公布于世的事情都描写出来之后,我明白了这是对生命的一种交代。生命是短暂的,但是假如要带着那么多的秘密进入死亡,也许会很不安心。既然我们是多么单纯干净的来到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也要一丝不挂的离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秘密,都会有一些过错,但是人就会有过错。更何况,真正的圣人是没有几个的,那么我们又何必对自己的过错隐隐藏藏的呢?承认自己的过错,心也会得到解放的。
幸好,现在的我是一个敢于认错的人,敢于直面自己的过错的人,至少我很爱我自己,很珍惜自己的时间。因为我觉得,当初是多少的精子和卵子经过多么激烈的竞争才有的我,而我又在母亲的子宫里不断地吸收营养,不断的想出来见见这个世界,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了,难道我还要对自己躲躲藏藏?难道还要为了迎合“时尚”而忘记自己的真实面目?难道还要辜负当初的那份真诚的诺言?不!我要好好活着,而且要活出色彩,活出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从小处做起。这句话,很小的时候就懂了,可是践行起来还真不是那么简单。我要好好珍惜每一个陪我走过人生道路的人,不管他们曾经是好的还是坏的,我都愿意接受他们。因为我们都是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我要好好珍惜每一路过“十字路口”的机会,因为那将是决定我命运的地点。我要好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宝贵了,我没有胆量说“我有的是时间”。
同时,我明白喜欢一件事情,原来是真的可以做到废寝忘食的境界。为了享受那种感觉,我要努力发展我的兴趣爱好,让生命更加有趣,为将来留多一份宝贵的回忆。
法国大思想家卢梭,对女人的胸十分迷恋。
他在自我的《忏悔录》中证明了对胸部有缺陷的女性——埃皮奈夫人始终毫无兴趣。他说:“她很瘦,脸色很苍白,胸部一平如掌。单是这一个缺陷就使我凉了半截;我的心灵和我的感官是从来都不晓得把一个没有乳峰的女人看作一个女人的”。他向来觉得徐丽埃坦是一个“最美妙的人儿”;但是当他发现她有一只奶头是瘪的时,他立刻改变了看法:“最美妙的人儿”一下子转而变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只是大自然的次品”。
在卢梭看来,女性胸部的美对于女性自身的完美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胸部的美,就如同画龙未曾点睛,一个女人,就没有了女人的的鲜活和味道。
读罢卢梭的文字,余等心深有戚戚焉!看来先贤之所以如此伟大,就是因为与我等草民想到一块了!
正在对卢梭的这一思想如醍醐灌顶之时。
又见网站有如下一条,说是美国著名调查机构pew在一个“胸围与幸福指数”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女性胸围a杯的离婚率为37%,胸围b杯的离婚率为16。3%,胸围c杯的离婚率为4%,而胸围达d杯的女性离婚率1%都不到。
话外音:怪不得《让子弹飞》的女主角赵铭,成为多少男人的梦中情人,导致多少家庭不和,就因为赵铭的是f杯。
而又更据说马云在看到这条信息后,如获至宝,立即调查了淘宝网各种罩杯的销售量,而后以pew的离婚率为关键指数,辅以多种经济数学模型,迅速推演出离婚、再婚对于新房购买、装修、大宗电器采购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最后逐渐扩展出一份沉甸甸的报告——《淘宝宏观经济前瞻》,真真堪称为:中国最“胸”狠的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浮云!再也不敢当号称为经济动向的晴雨表。
马云的研究成果尚不细表,话题已经跑得远啦。
且说就是偶等小民,竟然也由此突然一拍大腿,灵光乍现,茅塞顿开,(顺便提醒一下,偶的这等智慧,往往就是存储于大腿之中,所以偶尔痴人疯语,偏差事实,能够不予理会,当然这是后话)。
偶生生于马云的经济学干扰中,得出一条已被困惑许久的“男女异性交往,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友谊”这一命题的真正结论,偶最后在伟大的民主思想家卢梭的醒示下,得出了答案。
先感激,后涕零,礼数是必须得有的。
上一周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卢梭的【忏悔录】和余华的【活着】。
感觉到的不是某些情节的动人,而是那种隐藏在其后的幸福与自一由。
越读书越觉得自己的匮乏,想突然间读完所有的书,有人说读书应该“少而一精一”,有人则认为该多而广,我被这些相左的观点弄得很迷茫。我想不论怎样还是先来个多而广吧,因为如果一精一就等到上了博士再说吧!
喜欢的是卢梭那种自一由,他的自一由不与金钱挂钩,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快乐。他喜欢阅读,喜欢到处游玩,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写作,喜欢为自己所一爱一的人付出一切。尽管他做过坏事,而且“有罪者的良心为无罪者复仇”,他终身为了良心的谴责而不安。他在那个时代,是个不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的下层人,却有着超出时代的思想和崇高的道德……我想给自己的自一由也许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因此告诫自己不要过多的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约束自己,毕竟束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走自己的路,不管对不对,只要坚持下去,相信能够超越原来的自己。
【活着】给我的启示是幸福。幸福不必然和金钱或背景相联系,重要的是一家人能够彼此真心付出,相亲相一爱一。有了那种维系全家人的感情,一切都不重要了。也许福贵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在一精一神上一定是幸福的。虽然他“在笑中哭,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可是家人给他的一爱一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现在我找到了原因,弥补家庭裂痕的最好药膏不是冷冰冰的金钱,而是真情。虽然母亲还在为了那五斗米而拚命的苦干,而我也没有办法劝说母亲休息,那么唯一能给他们的只能是我对他们的一爱一。
我想未来的社会一定不会再有一个我,因为钱将在未来一文不值!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政治法律学说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曾被奉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圣经”。卢梭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点,在当时封建愚昧的宗教统治之下,犹如一座灯塔,为黑暗中的法国人民指明了方向。读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让我们了解了卢梭学术思想之深,而读卢梭的《忏悔录》,让我们见识了卢梭人格力量之真。卢梭在《忏悔录》中全面的解剖自己,将最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全面认识了一个敢作敢当的卢梭。
卢梭开始写《忏悔录》的时候已经五十四岁,从1766年一直写到1770年。它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在《忏悔录》开篇,卢梭这样写到:“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的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在《忏悔录》中,卢梭丝毫没有隐瞒自己的种种不良行为,他坦承交代了自己曾偷过别人的东西,曾撒过谎、行过骗……然而世俗的浊流并没有摧毁他,他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深渊,他以真诚坦率的人格力量去粉碎包围他的丑陋。
中国有句古话说,“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其实圣贤也不是完美的,圣贤也会犯错误。我们要向卢梭学习的是:人要有自我剖析的觉悟,要有敢于揭露自己伤疤的勇气,面对自己的是非对错要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古代知识分子提倡君子一日三省身,中国共产党也一直强调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部《忏魂录》便是在教会我们如何求真,如何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自我成长。
自我批评是一种自我进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有自我批评的觉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周恩来同志也曾经说过:“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人的一生总会犯错,犯错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更快的成长。一个人要自我成长,首先要有清醒的自知,在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后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去承认和改正。
自我批评是一种自我革命。一个政党更需要有自我革命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我们党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人民的视角去发现自身的问题,进而知错改错纠错,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有了这样的自我革命,我们党就能进一步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形成自我革命和人民信任的良性循环。
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拜读这本著作,在书中学习卢梭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精神,在书中汲取成长进步的力量。(陈晓萌)。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40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