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我们来抽丝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汇总19篇)

我们来抽丝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汇总19篇)



大班教案应当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制定,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提供一些可行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西瓜是平湖的特产,幼儿很熟悉。而活动《数西瓜》主要是引导幼儿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一般要经过以下过程:第一对单和双的概念的了解,即知道一个物体为单,如人身上的嘴是单个的。两个物体是双,如一双手,一双眼睛。第二形成区别一组物体是成双的还是成单的技能。即知道一组物体如果两个数为一对,数到最后正好数完的是双数,数到最后还剩一个的是单数,并能进行实际操作。为了帮助幼儿理解,用西瓜贯穿整个活动。

1、区分10以内的单数、双数,初步了解10以内单数、双数的排列规律。

2、激发幼儿参与计算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重点:区别10以内的单、双数。

难点:了解10以内单双数间隔排列的规律。

1-10数字每人一套,西瓜图片(小圆片)若干。

1、小朋友,老师说几句话,说对了,你们就说“对”,说错了,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说?

2、教师说:“奶奶有一只手”(双)“拿着一个篮子”(对)“上街买了一只鞋子”(双)“又买了一个西瓜”(对)“一个帽子”(对)等。

总结:在生活中凡是两个两个成对出现的东西就叫它双,如一双鞋、一双筷子,一双手,有的东西可以是一个一个成单的,如:一个西瓜、一个篮子,这些东西可以是单个的。

1、幼儿拿出“西瓜”,两个两个配成对,请幼儿讲述摆放的情况(幼儿:我有5个西瓜,有一个没对儿,我有8个西瓜,都配成对了。)教师将幼儿的配对情况按顺序演示出来。

2、总结:“象这样的数2、4、6、8、10表示的东西都是成双成对,这样的数叫双数,1、3、5、7、9叫单数。

1、幼儿把1——10数字按顺序排好。教师指令,幼儿翻数字。

2、教师引导幼儿翻出卡片中单数,在翻出卡片中的双数。

3、怎样才能翻得又快又对呢?(幼儿讲述自己是怎样操作的,感知积累1---10中单、双间隔排列规则的经验。)。

1、游戏“扮西瓜”。

玩法:教师抽出10以内任意一张数字卡片,如是双数,幼儿用手做小西瓜,如是单数,幼儿用身体做大西瓜。

2、寻找单、双数。

教师:“小朋友找找,你身上或周围的东西,哪些是双数的,哪些是单数的”

大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判断,为下一步作铺垫。

利用幼儿感兴趣的西瓜进行配对,幼儿在操作中,自由探索。教师再结合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幼儿容易理解单、双数。

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能力。

幼儿的天性是爱玩的。通过游戏,使幼儿在快乐、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我们来抽丝大班科学教案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4、记录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

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1)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2)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1)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

(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2)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3)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

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2、指导幼儿抽丝。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摘乱丝(看录像)。

提问: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

(个别幼儿操作)。

(2)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

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

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3)浸泡:

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

浸泡时间大概为1分钟。

(4)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

(5)有什么好的方法?

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

3、幼儿示范抽丝。

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

4、指导缠绕。

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

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

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影子”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就在自己的身边,都认识它,都知道“如影随形”。但它对于幼儿来说又是神奇的,是有变幻本领的。《纲要》指出“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影子”这一科学活动内容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身边,是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出发的。本次教学活动是在幼儿小班、中班的时候就对“影子”有初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来探索它的神奇变化对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讨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1、感知“影子”的神奇变化,积累更多的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

2、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影子”的奥秘,提高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懂得与同伴分享游戏的快乐。活动准备:

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影子的奥秘。(对“影子”的初步认识在小中班就已完成,可以说幼儿有了这方面的基础,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其中的奥秘、变换很多幼儿了解都不深,而且如何去自主探索,怎样来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都是比较困难的,故把此内容定于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

粉笔、晴朗的天气;(物质条件准备)对影子有初步的了解、认识;(知识方面的准备)。

一、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说说自己对“影子”的认识。

1、教师引题。“小朋友,在晴朗的天气我们站在阳光下,地上会有“影子,”那么你的影子是怎样的呢?和其他小朋友的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

2、幼儿自由表达对“影子”的认识。

3、教师稍作小结,并引出下一环节的活动内容。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影子”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在这里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地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当然教师的小结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促使幼儿整理自己的相关经验,也对下面自己要做的事有一定了解,可以说小结有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过程比较简单,时间准备在5分钟左右。)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影子”的奥秘,进一步认识“影子”的变幻。

1、带幼儿到阳光下,交代探索的要求、方法等。

2、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去探讨“影子”,鼓励幼儿可以合作探讨,可以利用粉笔探讨。

3、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发现及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4、提供机会让幼儿再次探索,并努力解决问题。

5、教师小结。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影子”的更多奥秘,“影子会变吗?它为什么会变?又是怎样变的?你的影子与别人的一样吗?为什么?……”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画画、看看、比比、说说影子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在整个环节中本人始终准备把自己摆在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位子,做到孩子在前、我在后,我推着孩子前进,而且也体现了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的《纲要》新理念。这个环节是重要环节,我准备在20分钟左右完成。)

三、游戏《踩影子》

1、交代游戏规则、讲解游戏玩法。

2、幼儿自由合作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共享游戏乐趣。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在于让幼儿在对“影子”有更深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来参加游戏,通过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在游戏中对“自己的、同伴的、大家的影子”有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对关于影子的活动也更感兴趣了。而且这个游戏是合作性的游戏,可以二个、可以三个、可以更多小朋友一起游戏,这就让幼儿体验到了合作性游戏的乐趣。在这里,我处的位子仍是合作者、参与者、引导支持者,我想游戏的氛围是非常愉悦、轻松的,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趣味性游戏中学习,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在本次活动中本人准备采用的教育策略为:激发幼儿的探知兴趣———引导幼儿积极自主探索———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体验“影子”游戏带来的乐趣。从以上几点设计思路大家不难看出本人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今后如果还能再次开展活动,我希望能在动身体方面有更好的活动来替代游戏课程,因为在掌握游戏课时时还没有抓稳幼儿的情绪,故在活动中会出现一些小插曲,在今后活动中一定要加以巩固常规工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通过分类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磁铁能吸引铁之类的物体。

2、让幼儿感悟到磁铁不同磁极的相斥作用。

大小不一的磁铁若干,幼儿钓鱼玩具,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材料包若干。

1.出示不同形状的吸铁石,请幼儿识别——它是吸铁石吗?(是或不是)

2.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吸铁石的作用。(上课时黑板上要用,妈妈包包上的暗扣等)

3.主要问题:吸铁石能吸住什么?

1.出示各种可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请幼儿猜一猜它们跟吸铁石相遇会产生什么情况?

2.让幼儿自主验证刚才自己的结论,两人一包材料。

3.让幼儿通过实验,将手上除磁铁外的材料分成两队,并请一名幼儿给大家演示自己的实验过程,老师和幼儿帮他集体验证。

4.引导幼儿正确区分可以吸住的材料和不可吸住的材料。

5.总结幼儿的操作结果,帮助幼儿了解吸铁石的相关知识及它的学名——磁铁。

1.出示幼儿常见的“钓鱼”玩具,吸引幼儿兴趣。

2.与幼儿一同分析该玩具中磁铁的位置及作用。

1.出示两块有n、s标志的磁铁,演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利用小型的两极磁铁制作磁性小火车,让幼儿体验同极相遇和异极相遇的变化。

3.让幼儿实验,根据同极和异极的原理制作磁性小火车。

4.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了磁铁的哪些新本领。

1.通过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利用圆环形磁铁和长棍,制作弹簧磁铁。

2.找一找社区中可以吸住和不可吸住的物体,下次和小朋友分享,比一比谁找到的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我班的自然角里饲养着几条泥鳅,前段时间.孩子们在给泥鳅换水时不小心把泥鳅掉在了地上.几个孩子们手忙脚乱地抓了起来,呀,真滑啊!真不好抓。太滑了。抓不住。孩子们在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发现。我知道孩子们对泥鳅不容易抓的现象产生了兴趣,于是,自然生成了――《泥鳅》这一科学活动。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1.幼儿已初步了解了鱼类知识。

2.泥鳅、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介绍泥鳅主要特征及黏液作用的相关录像。

1、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泥鳅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特别的地方或有趣的事情,待会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为便于幼儿观察,事先在几个大脸盆中放若干泥鳅和水)

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幼:眼睛小小的。

幼:嘴边有胡须。

幼:背上有鳍,尾巴上也有,游起来很灵活。

师:是呀.这一点和谁一样啊?

幼:和鱼一样。

师:是的。因为它也是鱼家族中的一员啊。你们有没有发现泥鳅有趣的事情呢?

幼:它身上很滑。

幼:它滑溜溜的。老从我手里滑走。

幼:它身上很粘。

师:这些滑滑的、粘粘的是什么呀?

幼:叫黏液。

师:这些黏液对泥鳅有什么好处?

幼:能帮它逃走。

幼:因为很滑。别人不容易抓住。

师:除了帮它很快逃脱,黏液还会有什么好处呢,你们猜一猜?(幼儿可能回答不上来),好吧,老师请你们看一段录像。看了就知道了。

看录像.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师:刚才我们说的,录像中都说到了。现在你们知道了吧,泥鳅的黏液还有什么作用呀?

幼:能帮它的皮肤呼吸。

幼:能帮它在泥地里很快地行走。

师:黏液对泥鳅的好处真不少啊。

2、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捉泥鳅的现象。

幼儿徒手尝试捉泥鳅后集体交流。

师:刚才小朋友说泥鳅身上滑滑的,不好捉。现在你们去试一试,是不是真的很难捉。

师:你捉到泥鳅了吗?你怎么捉的?

幼:我捉了很长时间才捉到两条。

幼:真不好捉啊,我先用一只手没捉到,后来用两只手才捉到的。

师:泥鳅在你手里是怎样的?

幼:我刚把泥鳅捉到,它就马上从我手里滑走了。

幼:它在我手里时拼命扭动,要从我手里逃走。

师:泥鳅这么难捉,是什么在帮它的忙啊?

幼:是黏液在帮忙。

师:哦,有了黏液,泥鳅真不容易捉啊。刚才我还看见几个小朋友用老师给你们擦手毛巾在捉掉在地上的泥鳅呢,这个办法也挺好。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用这些材料试试捉泥鳅。

出示材料,交待要求:每一样都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立足于泥鳅主要特征的观察和感知,在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自由观察泥鳅的外形特征,了解外形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泥鳅长得什么样?它有什么有趣的地方?等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中始终让幼儿处于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观察氛围,不要求幼儿获得完整知识,只要是幼儿有自己的观察与发现就行了。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老师交流,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地建构相关知识,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在幼儿描述自己的发现时,我们针对黏液这一难点展开分析、设疑,让幼儿自己发现、猜想,而后在操作实践和观看录像中得到答案。

孩子们对活生生的泥鳅不易抓是抱有浓厚探究兴趣的,我始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在活动中以抓为主线,在抓的过程中发现泥鳅因为黏液的帮忙而容易逃脱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材料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个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粗糙材料与光滑材料捉泥鳅的不同现象,只有试捕捉泥鳅的过程,提供适时的帮助,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大班科学教案:我们来抽丝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总结。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

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1)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2)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总结。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1)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

(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2)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3)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总结: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

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2、指导幼儿抽丝。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摘乱丝(看录像)。

提问: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

(个别幼儿操作)。

(2)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

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

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3)浸泡:

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

浸泡时间大概为1分钟。

(4)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整理,并找到丝头。

(5)有什么好的方法?

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请看整理蚕丝的录像。

3、幼儿示范抽丝。

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

4、指导缠绕。

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整理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总结。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

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

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2、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通过操作,感知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

难点:探索科学有序地合理安排不同物体的空间。

若干个:(盘子、纸杯、乒乓球、玻璃球、沙子、玻璃瓶子)、记录表。

一、导入

教师:郑老师,昨天答应你们要给你们带来好玩的玩具。瞧:看看是什么玩具呢?好,我们现在要上课,我们先把它收起来吧!

教师:噢,刚刚我们的箱子是盖得紧紧的,而现在盖不紧了,为什么呢?(幼儿说一说)

教师:好,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请你们做一个实验。

二、观察实验用品,说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什么呀?”“谁愿意来说一说,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小结:乒乓球大大的、圆圆的,玻璃球小小的,圆圆的,而沙子又细又小,当我们把沙子抓起来时,沙子会从我们的指缝里流下来。

三、幼儿探索、尝试把沙子、乒乓球和小玻璃球都装到一个瓶子里。

1、教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沙子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还要把盖子盖紧,小朋友,你会装吗?好,那我们现在开始实验吧,看看哪位小朋友最爱动脑筋,能把它们都装进去!”

2、教师说明记录表的使用,并让孩子们自己选出记录人,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同时让孩子注意操作规则:

a、要把一种材料放完,再放第二种材料,而且要把它们都放完哦。

b、操作时我们要轻拿轻放,不要把沙子撒到外面。

四、说一说我的发现。

1、教师:“有的小朋友已经装完了,请你拿着记录表坐到前面来。”“没有成功也不要紧,把你怎样装的记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装的?你成功了吗?”(记录表板书)

五、引导幼儿把瓶子里的材料放回各自的杯子里,再进一步探索成功的装瓶方法。

六、交流和讨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这一次你们都成功了吗?

讨论:“为什么先装乒乓球,再装玻璃球,最后装沙子的方法比较容易成功呢?”

七、引导幼儿懂得物体与物体之间是有间隙的,要学会合理安排物体的空间。

教师:“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再放上沙子,这样沙子又把更小的缝隙也给填上了,所以最后它们都被装了进去。”

教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见证,成功了吗?(成功)为什么这么满满的一瓶子玻璃球和沙子,还能装上这一小杯水呢?”(因为水把更小的缝也给填上了)

教师:好了,今天的实验做完了,你们还记得老师之前带来的那箱玩具为什么拿出来后又装不进去呢?小朋友想到了吗?(应该是先放大的到中的,最后放小的玩具)

九、结束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的活动原则,一开始在出示操作材料后,教师便开门见山提出问题:你能把这三个杯子里的乒乓球、玻璃球和小米都装到这一个玻璃瓶里面吗?在这里,教师不给出假设,而是鼓励孩子们自己运用已有经的验进行猜想、假设,在活动中大胆“放手”操作,在亲自的试装中,探索和讨论如何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并进行记录、观察、比较和交流。本节课我们设计了简单、明了的课件展示环节,以动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明确物体间间隙的特点:在瓶中,先装乒乓球,因为乒乓球占的地方大,然后放玻璃球,这样玻璃球就把大的空隙给填上了,最后我们放上小米,小米又把更小的缝隙给填上了,所以它们都被装进了瓶子里。

这次活动主要是引导孩子们探索规则的物体之间,在量都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把它们都装进去的方法,也就是哪种方法装的更多。在接下来,我们还要和孩子们进一步的探索不规则的物体之间的间隙,比如:核桃、花生、小米,还有石头、石子、沙子、水等物体之间的间隙,以及不同物体量的增多和减少后,还有哪些方法也是可以成功的等。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让幼儿发现油浮在水面上的现象,引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2.学会操作、记录,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每组一份洗洁精、糖。

2.蜡笔、抹布、教师示范用的醋、水、油。

3.勺子、筷子等。

一、教师实验,引出课题

1.教师两手分别拿着水和醋,师:醋宝宝想和水宝宝做朋友,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吗?

2.教师实验,将醋倒入水中。请幼儿得出结论。

二、幼儿实验

1.今天老师带来了油和水,油宝宝和水宝宝也想做好朋友,它们能成为好朋友吗?(相互间讨论)

2.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1)两个好朋友分工合作,一个小朋友实验,一个小朋友记录。每个桌子上都有水和油,你们把油倒入水中,仔细地观察一下,你会有什么发现,然后把你们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幼儿操作实验)

(2)简单介绍记录表:我们第一次实验,要记录在第一行里。这里是记录你把什么东西放入水中了,用你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这里是记录你看到的结果。(提醒:可以用不同颜色的蜡笔区别不同的东西)

(3)谁来介绍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4)那你有什么好办法,使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好朋友呢?(相互讨论)

(5)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还是两人合作,把你们想到的办法和看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幼儿操作活动)

(6)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好办法,你有什么发现?(油在水的上面)

总结:原来不论杯子怎样的摇晃,还是用勺子、筷子帮忙,最后结果都是分成两层,油在上面,水在下面。

三、再次实验

1.油宝宝没有和水宝宝做成朋友,它很伤心。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浮在上面的油宝宝和水宝宝成为好朋友呢?老师这里有洗洁精、糖,不知道它们能否帮我们的忙。让幼儿猜测后实验。

2.两个好朋友商量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放入杯中,搅拌一下,看看,这时候的油宝宝和水宝宝能不能成为好朋友。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平贴近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2。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引起,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已初步感知阳光下会有物体的影子,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一、寻找动物的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我们班来请来了好多神秘的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呢?”

二、找一找、玩一玩,感知物体挡住光线产生影子的现象,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指导语:“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带来了自己的影子朋友,我们一起跟他们玩一玩,看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1。找一找、玩一玩影子。

2。分享交流探索过程与结果。

提问:你的影子朋友是谁?你和影子朋友玩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三、幼儿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1。幼儿猜测:手电筒的光离小动物近影子变大,还是离小动物远影子变大?

2。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3。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当手电筒的光离动物近时,影子就会变大。手电筒的光离动物比较远时,影子就会变小。

四、幼儿探索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影子

1。自由讨论、交流,猜测“长眼睛”的方法。(出示大记录表)

2。幼儿记录猜测“长眼睛”的方法。

3。探索、验证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

4。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5。再次实验验证,寻找答案。(教师用手演示有洞,影子就会有眼睛)

6。师幼共同梳理获得的经验:有孔以后光就会从洞里钻过去,我们的影子宝宝看起来就有眼睛了。

五、观看手影表演,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

幼儿探索体验手影游戏。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 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 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1.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2. 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 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一)、 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 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 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 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 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 尝试二:洗手间

1. 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 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 讨论:肥皂的用途。

4. 总结。

(三)、 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校附属幼儿园地处乡镇,而且学校就在两河的交界处,沙堆、沙滩随处可见,幼儿随时都能利用简单的工具玩沙,因此设计本活动。意在达到两个目的: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认识沙的用途;体验玩沙的快乐,产生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此活动在室外进行。

1、通过操作活动感知沙的特征,认识沙的用途。

2、体验玩沙的快乐,产生参加探索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沙的特征和用途

1、沙盘,音乐

2、沙滩(能容纳下五十个幼儿的安全场地)

4、沙的用途的图片数张

活动基本环节:

1、教师边放音乐,出示沙盘,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

师:这是什么?

幼:沙

师:它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幼:

师: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幼:沙滩、水里、车装的、公路、运动场的沙坑

师小结: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想玩沙吗?(引出下题—玩沙)

2、幼儿自由的玩沙,感知、认识沙的特征。

(1)教师引导幼儿摸摸沙子,抓抓沙子,感知沙子不仅松散,而且细小。

(2)教师播放欢快的音乐,鼓励幼儿运用自己手中的工具大胆的玩沙,交流自己用沙做了些什么。

幼:老师,我用沙堆了坦克打敌人。

我给小青蛙盖的房子,让它冬天住在里面不冷。

我给汽车修的路,让车子跑得快

我在沙子上画了好多的画

…….

(3)教师小结:小朋友玩得真好。沙可以挖,还可以用手指画画。

(4)我们下面来玩玩干沙和湿沙

师:请小朋友分别玩玩干沙和湿沙,看看有什么感觉?

幼:干沙抓在手中回从手指缝流出来;湿沙会越抓越紧,不会流出来;

师:请小朋友用手或赤脚放在沙盘里,感知干沙和湿沙的感觉,而且用手堆沙堆,干沙堆和湿沙堆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教师把各种积木放进装有沙的盆子中,让幼儿在沙盆中搭积木。

教幼儿把等量的沙装入口径不同的沙漏中,感受沙子流完的速度是不同的,观察哪个沙漏中的沙先漏完。

(5)教师启发幼儿动脑筋思考

怎样拨离沙中的小石子?

沙子和土有什么区别?沙子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引导幼儿用筛漏开展游戏,并仔细观察。

(6)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每一张图片上都画的是些什么,

幼:工人在修建房子、养路工人在铺路等

活动结束环节

教师总结: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能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创作出你们想象的物品。而且今天我们还知道了沙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而且我们修房造屋、铺路都离不开它。

活动延伸环节

在班级的一角,准备“沙盘”,在室外活动场地准备“沙坑”都是用来提高幼儿玩耍的,我们教师要积极主动的给幼儿提供游戏材料,并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创新,创新出不同的玩沙方法,进一步感知沙的特点。

该活动我设计的是幼儿大班,因我园地处农村,我根据幼儿大班孩子的特点和本土文化设计了众多的幼儿亲自动手来调动幼儿的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活动中我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变换方法,使全体幼儿都参与进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一直对幼儿是理解、尊重、接纳的,他们都有自己的自由空间:比如:在玩沙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规定怎么玩,怎么玩,而是让幼儿利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自由发挥。

在此活动中,多数幼儿与教师积极配合,但还有一少部分幼儿自顾玩自己的,根本不听老师说的什么。

这节活动课上的不是很成功,首先没有调动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幼儿玩沙的过程中,老师没很好的提示,使有的幼儿盲目的玩沙。

假如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去,你们想去吗?让幼儿有去玩得欲望;然后老师讲讲安全问题,大家要注意什么,什么);到了活动场地,先让幼儿自由的玩耍,到一定的时间让幼儿安静下来,听一段轻松的音乐,进入课题。还有在幼儿玩沙子时观察沙子是什么样的,应让幼儿讨论,发表个人意见,才能展示师生互动的效果。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我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饼干、粉笔毛线等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棉花、纸、植物等。)

二.

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2.白菜、粉笔毛线、饼干、布条能吸水吗?鼓励幼儿试一试。

3.幼儿交流。

4.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5.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内径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

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1、激发幼儿对“弹性”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通过探索有弹性的物体,初步认识物体的弹性,并了解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尝试改变物体的弹性,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1)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搜集若干有弹性的物体,如弹簧及带弹簧的物品(弹簧秤、拉力器等)、松紧带、橡皮球、海绵等,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自由活动时操作。

(2)搜集有关物体弹性的图画或文字资料。

2、记录纸、笔、展示板等。

1、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认识材料。

“小朋友,桌子上有老师给你们准备的许多东西,快看看都有些什么?”(引导幼儿一一说出桌子上的材料)

(2)自由探索弹性物体,并进行记录。

“请小朋友们都来玩玩这些东西,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可以画,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3)幼儿将自己的记录纸张贴在展示板上。

2、分享交流,了解物体的弹性特征。

(1)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与记录。

“谁来介绍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有针对性地请记录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到前面来介绍)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汇总记录,将幼儿的发现及时记在大记录表中。

(2)讨论幼儿的发现,了解物体有弹性。

“小朋友们的发现我们都记了下来。大家仔细看看,从结果里你发现了什么?” 请幼儿充分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小结弹性经验,提升所有幼儿经验。

3、扩展幼儿经验,了解弹性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有弹性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可以用来干什么?它有什么好处?”引导幼儿联系实际,回忆生活中弹性的作用,给我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的方便等。

4、发散幼儿思维,将幼儿弹性经验提升。

“弹性有这么多好处,如果让你来当设计师,你想用弹性的东西做些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更舒服更方便?”

5、尝试将铁丝变成弹性物体,引发新经验。

(1)观察铁丝,提出挑战。

“铁丝有没有弹性?我们能不能把它变得有弹性?大家一起来试试。”幼儿自由探索。

(2)小结:铁丝弯了几圈后就有弹性了。弹簧就是这么做成的。

组织幼儿用弹簧、松紧带、海绵等进行一些小制作。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1.按要求接管子,发现管道的多种连接方法,知道节约使用材料。

2.能与同伴共同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3.积极参与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1.课前经验准备:有接管子的经验:用接头连接过管子

2.试验材料:

各种长短不同的管子,直、弯接头,地上贴有接管子的框架标记。

1.自由接管子,回忆已有接管子的经验。

讨论:牢固连接管子及改变管子方向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1)第一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管子的连接情况。

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第二次在两点间连接管子

了解连接要求:节约使用材料,用尽可能少的材料两人一组合作将分离的两个水管连接起来。

幼儿两人合作连接管子

集体检查各组的连接情况。

3.统计使用管子的数量,知道要节约使用材料。

(1)讨论统计的方法

统计方法:从同一起点开始,将使用的管子连接成直线,并在结尾处做上标记,通过比较长短,发现使用管子的多少。

(2)各组幼儿统计本组使用的管子数量,与同伴进行比较。

(3)小结:将两个分离的管子连接起来有多种连接方法,最节约材料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1、知道有些植物是可以移栽的。

2、初步学习使用小铲子,正确的把菜移栽到土里。

3、有乐于观察青菜生长及管理菜地的积极性。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1、已初步具有种蚕豆、洋花萝卜等经验。

2、在蛋糕盒或泡沫塑料盒中观察老石撒播青菜籽,并观察、管理菜秧生长的过程。

3、将小园地土翻松,幼儿参加拾小砖头、捡草等活动。

4、长大的青菜一颗(有根的、壮实的),有根菜秧每人1—2棵,小铲子人手一把(最好分组进行),装水的桶、小水舀若干(废旧小茶杯也行)。

1、观察比较小菜秧和大青菜。

提问:看看这两棵青菜有什么不同?

怎样让这些小菜秧都能长得大大的?(引导幼儿知道每一棵青菜都需要有一个大一些的地方既空间)。

2、到小园学习移栽青菜。

(1)带幼儿到小园地边。先看教师用铲子把小园地划分成行距、棵距相等的距离(挖一个小洞做标记)。

(2)看老师移栽青菜。

先用小铲在标记处挖一个洞(把挖出的土堆在洞边,看看青菜秧的根有多长,洞就挖多深)。用左手那住菜秧梗部,直直的把根放进洞中,手扶直菜秧。

用小铲把土轻轻的填到洞中(注意菜秧根的四周都要填进土),再用手轻轻的把土压实。

(3)幼儿学习移栽青菜。

注意坑的深度,提醒幼儿左手拿菜秧时不要太紧或太松。

3、给移栽的菜秧浇一点水。

注意提醒幼儿把水轻轻的浇在菜的根部。

小百科:青菜是十字花科,芸苔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活动中:

二、学习部分:为电话号码设置密码并破译。

(一)根据式题计算答案。

1.将幼儿分成红、绿、黄、蓝四个队,每一队有10个电话密码’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队的本领最大,破译的电话号码又快又准确。

2.各组交换检查。

3.请每一组派一名代表报对方的得分数。

(二)尝试根据答案编式题。

师;这里有三个很特别的电话号码,等一会儿你们要用10以内的数为这些电话号码设置密码,电话号码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是答案。你们编的密码要给别的组破译,所以要编得越难越好。

——刚开始请幼儿编题时,老师提供的号码可以是数字少但较特殊的(如110、119、120)o这个环节引导幼儿理解一个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如可以将“119竹编成一组密码:4-3,7-6,2+7.厨样还可以编成:7-5+2-3,5-2-2,1+5+3等等。

1.幼儿分组尝试编式题。

2.小组相互交换式题并进行破译。

3.请你们把破译出来的、与黑板上号码一样的电话号码贴在黑板上。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1、知道周围生活的世界有各种声音,人们都喜欢乐音,不喜欢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听噪音和发出噪音。

1、小铃、钢琴声、圆舞板、勺子、盒字等。

2、录有噪音的磁带、音乐磁带。

一、请三位幼儿逐个操作小铃,钢琴、圆舞板。

4、:周围世界有许多声音,有些声音很好听,这种声音叫“乐音”,还有的声音很难听,这种声音叫“噪音”

二、听录音分辨“乐音”和“噪音”

1、平时你在生活中听过哪些“乐音”?哪些“噪音”?

2、请幼儿听磁带里的声音。提问:哪些是“乐音”?哪些是“噪音”

3、平时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噪音?这些噪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讨论噪音的产生及危害。

3、幼儿讨论: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在社区里、怎样减少噪音?

四、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听的声音是乐音,难听的声音是噪音,今后,我们要保护自己的耳朵,不要听噪音,自己更不能发出噪音。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1、通过实验,知道鹌鹑蛋在盐水中能浮起来。

2、学习用猜测、实验、观察、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感知鹌鹑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不同。

3、知道要真实地记录自己看见的东西。

透明塑料杯如干个蓝色、红色瓶子(鹌鹑蛋、水、盐、记录表)搅棒活动过程:

"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我这里有一个蛋宝宝和一瓶水,猜猜看如果把这个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出示实验的材料,直接揭示课题并质疑,一下子激起了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你们先猜一猜,把你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再把动手实验的结果记录在小手标记旁边的蓝色瓶子里。"(把整个记录表格先完整地讲解了,然后再指导幼儿先猜想了记录,再进行实验记录,这样效果就比较好,幼儿基本上都掌握了这样的记录方法。)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通过比较让幼儿明白猜想和结果不一定是一致的。)

1、"刚才小朋友将蛋宝宝放在蓝色的清水瓶子里,发现蛋宝宝是沉在水底的,现在再给你们一个红色的瓶子,还有一小杯盐,怎样让红色瓶子里的水变成盐水呢?"(这里没有直接出示盐水,而让幼儿自己来制作盐水,给幼儿一个运用生活经验的机会,并且可以观察到盐溶解的过程。)

2、幼儿操作,将清水变成盐水。

3、"如果把蛋宝宝放在盐水里,蛋宝宝会怎样?请你们先猜一猜,还是将你们猜的结果记录在问号旁边的红色瓶子里,再去做实验,然后把结果记录在小手旁边的红色瓶子里。"

请幼儿说说自己的记录表,"你猜的是怎样,结果又是怎样呢?"(在上一次的记录中,还是有个别幼儿出了点差错,在第二次的记录中,幼儿全部都记录正确了。)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溶化》这单元是选自 “神奇的水”这一主题中的。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根据大班幼儿的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1、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现象。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中、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目标中提到:在探索操作中、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挂图《溶化》、每个幼儿杯子4个、水、盐、砂糖、冰糖、沙、小勺若根、小石子、泡沫板、奶粉等。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东西要和水来做游戏了,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放进水里怎么样了?(看不见了、溶化了)

教师拿出一杯清水,一些沙子,让幼儿观察沙子放入水中怎么样了?(还能看见、不溶化)

1、观察比较糖、泡沫板、盐、小石子在水中的变

小结:观察到的哪些现象,使幼儿说出“糖和盐在水中溶化了?泡沫板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化?”

让幼儿了解水中的方块糖为什么小了?不是正方形了?说明方糖正在被水溶化中。

1、指导幼儿认识水的的温度可以加快溶化,初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解:

在两个杯子中倒入同样大小的冰糖,为幼儿提供冷热水和小勺, 在老师发出口令同时幼儿将冰糖放入杯中,然后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操作,比一比谁的糖先化完。

(2)幼儿自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以上实验说明什么?(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水的的温度与搅拌可以加快溶化。我们学到一种实验方法,要验证糖的溶化速度可以根据水的温度能加快,可以用两个实验进行比较,一个是凉水,一个是热水;其他条件——搅拌、冰糖的数量及大小、放入水中的时间等都必须相同,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出水的温度高是不是有加快溶化的作用。

2、指导幼儿认识用不同大小的物体也可以加快溶化,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1)讲述:什么样的物品溶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刚才,有的小朋友还提出用不同大小的物体可以加快溶化。下面,我们来验证这种方法行不行。教师提供不同大小的的冰糖,在老师发出口令同时幼儿将冰糖放入杯中并开始搅拌,幼儿在确定自己的化完后在表格做记录。(先化完的在表格里表上1,后化完的表上2)

(2)幼儿自行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看记录的结果,明确两种糖的溶化速度)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了物体不同形状、大小可以加快溶化得速度)。

教师引导幼儿回家后观察在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物体溶化与水的现象,鼓励幼儿多做小实验,通过实验掌握更多的知识。

这节活动课中幼儿经历了从猜想、实验、记录,到讨论和交流的基本环节,注重了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让孩子在自己的动手操作试验中验证猜想的结果,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实验中溶解的物体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变小,变细,消失,这种现象让幼儿探索的兴趣始终积极高涨,孩子们自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为了让幼儿更直接明了的观察到溶解的现象,在实验中选择透明的器皿,让幼儿一目了然看到溶解的过程,并选择较易溶解和溶解速度对比强烈的材料进行实验。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