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反思自己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下面是一些关于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有一种爱最无私,除父母爱没有的。有一种情最纯洁,唯父母情最真切。
父母给了你的身,你对父母应感恩。父母的爱最崇高,心像大海的水潮。
既宽广,又深沉,容纳儿女悲欢心。丝丝细雨父母心,脉脉深情待儿孙。
又有春风和煦天,儿女烦忧都吹散。儿女欢乐父母乐,儿女痛苦他愁着。
父母之爱如大海,父母之恩恩常在。父母之恩比海深,永报不完父母恩。
父母生日要记牢,对待父母应回报。父母体重和身高,作为儿女应知道。
父母穿鞋的数码,喜爱颜色什么花。父母喜吃啥水果,消遣活动爱什么。
要从小事来做起,真诚之心献孝心。多为父母做些事,恩情回报暖人心。
感恩父母要热忱,感恩之心尽孝心。问心无愧孝父母,感谢父母养育恩。
《养育男孩》内容概要:了解男孩成长过程的三个关键阶段,培养他所有积极正面的品质,在适当的时候让最合适的人陪伴他、影响他,引领他成长……数年后,作为父母,我们将为此而收获骄傲!这是一本家庭必备的育儿书,一本丈夫会悄悄从妻子手中偷走的书,它简单、直接、易于阅读。
《养育男孩》读后感,来自亚马逊网友:其实纸质的书还没有正式看,那是准备给我父母看的。我是先看了网上的电子书才买的这本书。姐姐先有女儿,现在已经13岁,我儿子现在才1岁10个月,两个小孩都是父母帮着照看。母亲总是说我儿子这不行那不行,姐姐的女儿以前有多棒。有时搞得我也很烦,在怀疑儿子是不是有点笨呢。尽管她也当着我儿子的面称赞他很棒,但是我知道那不行真心的。她时不时会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她的真实意思。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虽然可能他不是,但是在母亲的心里他永远是!为了阻止母亲再在孩子面前流露这样的想法,在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里的观点:女孩已经在口齿伶俐地讲故事时,男孩可能还才仅仅能讲简单的句子;女孩已经心灵手巧地剪纸时,男孩可能还不能很好的拿前刀,这是他们的.性别决定他们的不同。我决定一定要想办法买到这本书,让母亲终止她的观念,不要再给孩子心理负担。不管这本书的其他内容如何,就这一点就够了,它会给所有母亲信心。其实儿子也不很不错,他也会讲故事,也会做一些简单的剪纸类,只不过没有表姐小时候那么口齿伶俐而已。
养育男孩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养育男孩》让我对养育儿子充满信心!在需要的时候遇到一本好书犹如在合适的时间遇到一位适合的爱人。儿子诞生之前,我觉得养孩子没什么难的,只要让他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然而,在儿子降生后,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太过简单!养好孩子,尤其是养好男孩原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儿子和我小侄女同年同月生,小侄女非常安静、乖巧,而我儿子非常好动,易怒、暴躁。同样做母亲,小侄女的妈妈和我比起来就要轻松许多。带我儿子让我感觉到快乐的同时也倍感疲惫和焦虑。莫非真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男孩比女孩养起来需要付出更多心血?我担心随着儿子一天天的成长,我无法教育引导好这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宝贝。邻居一位男孩的母亲在于我聊天的过程中似乎对我的焦虑有所察觉,建议我看看《养育男孩》。于是,我便在网上定了这本书。书一到手,我便如饥似渴的读起来,不到两个小时就读完了,心中的焦虑和担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自信!如果您也是一位新手妈妈,我强烈建议您买一本《养育男孩》,看封面您会赏心悦目,读内容您将受益匪浅!以前只知道中信出版社财经类的书做的不错,没想到中信出版社亲子类的图书做的也这么精致,实用!《养育男孩》装帧精美,内容实用,是男孩父母的必备手册。
读这本书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男孩,最想从妈妈那得到的是什么?大多数妈妈一定会说,是妈妈的爱吧。其实,男孩更需要的是尊重,而不是爱。
家有两个男孩宝妈的我,所以很关注关于男孩的养育方面的信息。作为妈妈,我自己是女性化的思维,保守寻求安稳,但是我知道养育男孩不能完全按照我的想法来,必须有男性的思维参与,家里的爸爸总是忙于工作,不忙工作也是抱着手机玩,所以大部分时间是我陪伴儿子成长。我在网上买了一本美国的爱默生的《养育男孩》这本书,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妈妈看的书,就是要告诉妈妈们,如何教育家中的男孩,这对我来说非常实用。
从这本书的封面,我们就知道这本书的精髓就是尊重,就是给你的男孩尊重。而且作者说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太晚或者太早,从现在做起,给予男孩尊重,你一定会收获到男孩反馈给你的惊喜。而妈妈们要做到尊重,就是要尊重男孩的六大愿望,分别是:征服、等级、权威、智慧、情谊和性。在书的序言中有关于这六个部分的解释,我读到这个部分的时候,想到儿子有的时候对我的不服气,可能就是因为我没有做到尊重他,读到这本书我才知道我以前的做法很多都是错误的`,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让他做这个做那个,却不知道从男孩的角度出发,考虑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本书共有11章内容,分别从征服、等级等层面来论述给予男孩尊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什么是尊重?如何给家里的男孩和你的丈夫尊重,书中说了,妈妈的尊重就是对儿子的正面评价,无论他做了什么。这句话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我家小子就是这样经常惹我生气,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总是跟我讨价还价。每当他不认真写作业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要爆炸了,总是要狠狠地教训他一顿。而书中的作者告诉我们,应该给予孩子正面的评价,告诉孩子妈妈尊重他,然后指出他哪里做的不好需要继续改进,这样男孩们肯定会听得进妈妈的话的,因为他们得到了妈妈的尊重。
这本书对我而言非常实用,我家男孩正是他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很多时候,他已经非常有主见了,但是他的主见总是那么不合时宜,我就会告诉他应该怎么做才对,而他却对自己很自信,不愿意按照我的建议来做。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男孩子们需要的是尊重,告诉他们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需要强调的是妈妈尊重你的想法,但是这样做会更好一些,这样男孩们就会更加乐意按照妈妈的建议来做,我家小子现在也是这样,我想首先我要表达我对他的尊重,这样跟他平等对话,才能让他的个性发展得更好一些。
这是一本男性作者写给妈妈的书,告诉妈妈们男孩跟女孩的天性不同,女孩子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爱,而男孩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尊重。所以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寻求更好的方法来跟男孩沟通交流。
熊孩子是成年人对那些霸道或者不讲道理的孩子的称呼,指不讲规矩、不喜欢分享,或者在情感方面、控制冲动上或者领会社交暗示上有一些问题。
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生理上,也存在于心理上。最新一期脱口秀大会里,在关于“保持联系,保持距离的”的这个主题下,选手杨笠用诙谐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分别男生朋友和女生朋友相处的细节:
比如“男生通常认为女生去找他倾诉心事不单单是为了情感宣泄,而是为了指导她人生的方向”,比如“男生会自信心爆棚而对女生的颜值指指点点”,形象地描述了男生和女生的差距,男生更偏讲事实摆道理,让人觉得情商不高”。
男女的差异从儿童时期就可以体现出来了,比如男孩好动、攻击性更强,如何针对小男孩的特点,进行小男孩的养育,《养育男孩》这本书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观点,相信对家有男宝宝的爸爸妈妈们会有所启发。
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专属于男孩的特点,比如:男孩通常不会因为想要表示友好去分享和轮流做事情;男孩个性很强、相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男孩的共情能力更弱;男孩更好动;……基于以上的男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在《养育男孩》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根据男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养育男孩的方式:给男孩子立规矩。
对那些个性很强、更具有攻击性的男孩培养社会意识的方法,就是当场制止他们,让他们暂停一会儿。你可以参照以下方法:第一步:妈妈们要给这些孩子立规矩,一旦他们坏了规矩就马上取消他们的游戏时间。比如,你可以规定他们:不能碰别的孩子,或想拿什么东西要先开口问。
第二步:在他参加孩子们“交朋友”的社交聚会之前,再次提醒他。你可以俯下身去平视他的眼睛,在他看着你的时候把那些规矩再重复一遍,对他说:“不能碰人家,不能推人家,不能抢东西。”然后让他自己复述一遍。
第三步:在玩耍的过程中,如果他违反任何一条规定就把他领出来,在边上站几分钟。久而久之,他就会有所进步。他的表现也可能马上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让男孩学会分享和轮流。男孩通常不会因为想要表示友好去分享和轮流做事情。对很多小男孩来说,轮流和分享就是让他的玩伴和他一起做游戏,这样他就可以使劲打败他了。小男孩们总是喜欢制定规则,,比赛结果也是他说了算,他想让谁赢谁就赢。
男孩(或男人)通常专横而直率,他们充当领导是想把事情都安排好来获得自己的成功。虽然他们这样做的确表现得很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爸爸妈妈们可以带儿子到一个需要排队的地方,可以是面包房、咖啡店、干洗店或者邮局(但不要选择一件必须在那天完成的特别重要的事),告诉他你要干什么,然后你在那里排队等候。如果他不能很有耐心地排队,你可以选择马上带他离开;如果他确实乖乖地等着,你就给他点奖励,可以是一块在面包房买的曲奇饼干,或是还给他一个之前没收的玩具。奖赏不用特别大。你要把这些任务当成练习让他做,给他一个学习延迟欲望的机会。
情感控制。熊孩子的典型特点是霸道,其实霸道是一个男孩(或女孩)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不强的表现,他们往往是一个被严重伤害和忽视的孩子,想要通过他们认为比较容易的方法,去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或者是获取一些自信。
这时候男孩需要练习的另一项技能是,延长从对一件事很生气到他们做出反应的时间。对于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来说,生气真的像是一道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要责备他们。。
我们需要去教儿子如何表现得更好,但是不要改变他,并且关注自己需要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
《无条件养育》第73页,谈到分数的问题。整体文章没有看完,作者最快想提醒各位警惕“分数”的整体概念。他谈到,一名学生是以“高分”为目标还是以“解决问题”或“理解内容”为目标,二者存在很大差别。
记得前些天,还和小牛顿的赵伟老师谈到锐宝的学习成绩,他还说,小学前几年的成绩是不能说明什么的。我还有些不太舒服,也许我们可能各自的出发点不同,他认为这里有吃幼儿园的老本的可能,并且头三年有打基础成分在,到后面,有可能别的`孩子会后来居上。
于我而言,我考虑的是,一个自信的孩子,其实是从一点点的小成功开始的,如果能收获到知识的同时,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取得好成绩,对于锐宝这个是从学习兴趣出发的孩子来讲,至少是没有坏处的,不同的只是我们探讨的方向。因为对于锐宝来讲,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是他学习的动力之源。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锐宝确实是把学习当成一件比较快乐的事情来做的,就拿他考试的看图说话,真的里面就会有一些很出彩的,你都意想不到的句子写出来,老师也都会因此额外而给他加分!
记得开学最初一个多月,锐宝学习鸟这个字,还要组词,我想让他早点写完好下楼去玩,我就举例说:“小鸟在唱歌”,结果锐宝却说“妈妈,我不喜欢你造的这个句子,我想造‘小鸟在天空飞翔’”,锐宝的造句又有创意还很有诗意,让我这个当妈的都会为自己的粗制烂造而觉得难为情。平时写作业时的认真劲,就更是如此了,写的不好的字,一定是自己擦掉再重新写,我跟他讲,下回写好就行了,因为实在想让他多点时间玩!!可是锐宝都是主动要做最好!
所以,还是那句话,主动学习的兴趣,会是最好的动力!!“解决问题”还是“理解内容”又为什么不能二者都可以做到?我也不认为“分数”就能证明孩子优秀怎么着,因为在学校生活之外,有着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的孩子去探索学习。说实在的锐宝的学习能优秀,完全是他自己就是个对知识,无论是学校知识还是别的什么知识就充满好奇心,愿意去探索的一个孩子,我也一如一直以来所做的那样,保护好他的未知欲,用爱、自由、尊重来陪伴他,而不是以我的喜恶控制干扰他来探索他自己的未来和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
思考和读书继续中。
我知道,会有些家长认真看我的日志,也请你们一起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读《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吧,无论是幼儿园家长还是小、初、高中生的家长,也许当我们读透了,也在生活中用无条件的爱来养育我们自己的宝贝、甚至是我们自己时,幸福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们并不是说要纵容孩子的行为,只是你会发现,即使最终我们都要修正或者制止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当你用不同的角度去揣测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不同的想法,会让你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当你认为孩子就是无理自私野蛮时,你会批判性地制止他的行为,而且难免态度简单粗暴;当你认为这就是一个好孩子在情绪不佳时的反应时,你会有更宽容的心态更耐心也更平和。
我有一个没到两周岁的儿子,作为一位新手妈妈,对养育男孩这件事还有几分紧张。我觉得自己还能凭借回忆理解女孩的心思,而对于男孩的教育、男孩的特征等还较为陌生,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于是,当我在给宝宝选择购买绘本时,《养育男孩》这本书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拜读之后,我发现无论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一名小学教师,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在此总结回想一番。
看完这本书的第6章“母亲与儿子”,我意识到,0至6岁的孩子最需要母亲的关爱,宝宝的依恋也让母亲感到幸福。我会多陪伴他,多鼓励他,使他充满信心,和他看一起画书,陪他听音乐玩玩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多对男宝宝讲话。培养他的运动能力,因为男孩需要锻炼肌肉,这样也会有利于书写等精细动作的发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鼓励他学做饭,然后一起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母子之间不仅需要感性的接触,也需要理性的交流。只有优秀的母亲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子,我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忘了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榜样。还有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母亲越来越全能了,孩子却越来越缺失父亲的陪伴了。父爱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是应该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我想父母之间如果能在这一点上做到很好的沟通协调,那么这样的家庭氛围更利于男孩的成长。男孩需要有领袖,需要有规则,需要规则公正合理地执行。我一直就有些担心会宠坏了孩子,这一条建议很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的第8章“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意见。其中有一个科茨沃尔德实验是我印象深刻的,英国莱斯特郡科茨沃尔德中学做了一个实验:上英语课的时,男女生分开授课,老师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也调整了教材和授课方式,男生班还设置了写作强化和精读课。这个实验进行了两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男孩、女孩们的成绩都有提升,原来分性别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分,而且他们的行为方式、注意力和阅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者分析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注意到了男孩、女孩的区别,在这种环境里,男孩和女孩都能放松下来,男孩更加坦率,更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担心自己暴露不足而故作生气;女孩也变得更加自信,不必担心受到男孩的攻击。虽然分性别开设班级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实施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会进行不少学情分析或分层教学设计,我们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设计,却很少会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考虑,这也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注意到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就是“男孩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书中论点:与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子的发育有些缓慢,大约比女孩晚6—12个月,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发育得尤为迟缓。他们仍处在“粗放式发育”阶段,更渴望到处炫耀自己的肌肉,因此他们无法老老实实的坐很长时间。许多国家对此得出一个代表性结论:男孩子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但是,男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这样,男孩的年龄总是比同班女孩的年龄大一岁,在智力方面,男孩已经和女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这本书是根据西方国家的教育情况来做总结,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国情,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与男孩和女孩的相处,教育上也都必须是要有区别的。旺盛精力的男孩在目前学校环境中很难得到宣泄,如果没有机会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富有创造性的事,他们肯定会惹是生非。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些活动,如野营、毕业典礼,这会让他们铭记一生。我们可以利用男孩子爱玩、需要体验式成长的特性,多与他进行一些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模拟生活,去了解纪律、交际、礼仪;针对男孩们的弱项——语言和表达能力,给予特别的帮助,比如转为男孩们加设语言、阅读、戏剧等课程。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是学校需要更多合格的男教师。离婚率增高、单亲家庭增多、男性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很多男孩得不到爸爸们很好的照顾,而6~14岁的男生正是他们需要得到男性榜样的阶段,因此,小学应该引进大量的男教师。目前来看,我们学校和我国大多数学校男教师的数量却屈指可数,这有待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的重视。
一本好的书是需要多次的去与它接触交流的,我想每一遍的再次阅读都会带给我们新的思考,当我再次拿起它时,都会有更多的收获,在育儿和教学的路上不断前行......
看完《无条件养育》,之前认为惩罚孩子是万万不行的,属于居高临下的判罚,其实表扬孩子同样属于居高临下的施予,是属于硬币的两面。虽然一个听起来残忍,一个听起来是赞赏,但都属于强者对弱者的一种评判。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不管是之前的传统教育里的惩罚包括体罚,还是现在所倾向的不打赏识教育,本质上针对的是孩子的行为。我们做到宠辱不惊,不因为孩子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好的表现就怎么样自己的孩子。我们自己心理上首先保持一个平常心。特别是优秀的孩子,不需要有压力地成长,他们需要自我感觉好,对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都认同自己。因为优秀的孩子就是老师口头表扬的对象,尤其要摆正心态。经常受批评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无条件认同。所以中等的孩子更容易保持平常心。
我们的教育模式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无条件接纳她。一下子心理就没有负担了,真正拥有了健康的心灵..
在《无条件养育》第七十二页里,艾尔菲。科恩提到关于孩子入学年龄的问题。里面谈到在作者小的时候家长倾向于让孩子早一年上幼儿园,因为可以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现在会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晚一年上学,因为孩子可能会因为比同学年龄大而更加老练。他认为,这种养育行为上的180度大转变滑稽而可笑,但是二者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决定是否是真正建立在孩子的需要之上。
这也让我反思,几年前我就决定让锐宝晚一年上学,到底是不是正确的行为。
不得不承认,我也有觉得让锐宝比同学年龄大显得有些沾光的想法,因为孩子越小,差几个月接收和理解能力都会有不同,我的确有这样可以增加锐宝自信心的认识。但又不完全是,这是因为国内教育现状以及锐宝的年龄相联系的。锐宝出生在九月,如果去年入学,他才不到六岁,在班级里会是最小的孩子。可能在识字量和数学上不会比别的同学差,但是他在力量和身体发育上,手指肌肉发育能不能跟上一年级作业多的情况,都是我要考虑到的。如果早一年上学,可能会让锐宝会因为作业过多而失去对学习探索本身的兴趣,这才是我担心的。并且,因为在班级里会是年龄最小的,就有可能在作业上不如别人写的快,而拉整个班级的后腿,老师有可能会经常有批评,批评有时会伤害到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与其这样,还是让锐宝晚一年好点。对于低年龄的孩子,老师和来自外界的批评,有可能会引起孩子对学习兴趣减弱,我不想去冒这个险。
而晚一年上学,锐宝和一起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入学,可以多玩一年,在身体发育上,接收理解上更加好一些。如果学校作业少,当然更好,他可以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就可以去打打乒乓球或者报名参加他喜欢的小牛顿实验班。如果作业多,他的手指肌肉发育强劲一些,写作业的时候,伤害有可能就少点。如果他作作业快,当然好,可以做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做作业慢,也不会引起他太多的反感。即便是晚上一年学,锐宝还是有曾经因为作业多而泪眼汪汪让人心疼的时刻。即使是现在,他还会说不喜欢周末,因为作业布置的会比平时要多!
我改变不了学校教育的现状,尽管当时为锐宝挑选这个学校,在我们当地还是作业最少的,可是因为年级组长是一个以作业多为好的教育理念。这些方方面面的情况我都要去考虑到!怎么样做,可以保护好锐宝对知识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我还是觉得,我让锐宝上学早一年还是晚一年,都是为了保护他探索、学习的兴趣来选择的!很庆幸,目前来说,晚一年上学的决定,还算好!
就在刚才锐宝睡觉前,我还和他聊天,问他,现在是复习了,他会喜欢吗?(因为我担心复习会不会有些让他枯燥)锐宝说,他喜欢,“因为复习也会有些有意思,有趣的知识”。我想,关于入学年龄早晚这件事情,就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对他来讲,兴趣,会是他最好的动力!
昨天《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到了,尽管已经读了不少与之相似的书,但还是想了解多点关于《无条件养育》方面的东西。
上周和锐宝同学的妈妈讨论关于孩子的兴趣的时候,有妈妈说,为了让孩子长大了有个兴趣,就得培养孩子弹钢琴,尽管孩子已经明显表示他不喜欢,没兴趣。难道我们比孩子自己更加清楚他的兴趣是什么吗?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个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没有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武志红先生在他的书里写的一位妈妈始终不给孩子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的故事。
小姑娘一直想吃这种口味的,而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女儿不会喜欢这种口味,而是会喜欢妈妈给她挑选的口味。
一个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怎么可能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记得当年曾经在锐宝一岁左右的时候,看到一篇网络文章上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两三岁左右,喜欢拨家里花盆的花草,她妈妈采取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拨花草的时候,就不抱孩子,当孩子不拨花草,妈妈就抱孩子。当年觉得似乎这个方法很好,但是随着学习育儿和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那就是:你做的对了,你才值得妈妈抱(爱),你做的不对,你就不值得妈妈抱(爱)。
看了一些小巫的书孙瑞雪的书,慢慢开始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爱和尊重。我只是陪伴孩子,在他需要我出现的时候,在他主动要求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绝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去全力包办。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也很喜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相信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我们当家长的只是陪伴他她们成长。
我是一位母亲,当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当孩子出生后,我在思考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时我的反应,我想天下所有父母都会和我这样去思考。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再将刚换好的寮步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可偏偏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我想大多家长会和我一样没有做到在孩子最难带时给予无条件的爱。
因此,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压力,而是支持,温和的指导,鼓励,信任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帮助。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而应给他们提供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用不需要战胜他人的方式去学习。我们需要鼓励更多,评价更少,永远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摆脱软弱,遇事不哭泣,孩子需要培养坚强的性格。爸妈需要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如单独活动,和陌生人谈话,与小朋友来往,自己完成作业等。即使有一定困难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因为只有孩子经常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他才能体验克服困难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并变得坚强起来。
做有主见的boy。
妈妈们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是听话和有主见并不矛盾。孩子有自己的见解,懂得明辨是非,能更好的理解大人的指令并听从。
想要孩子有主见,就要给孩子多锻炼,这里的锻炼并不是体格上的锻炼,而是让孩子多做一些事情,。接触、经历的事情多了,就会有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逐渐变成有主见的孩子。
此外,父母还要给予更多的尊重,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不同见解,才能更好的帮助他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
不要以孩子小不会做为由,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在家中要让孩子担负一定的责任,例如收拾碗筷、扫地、晾晒衣服等,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学习和掌握如何做家务,让孩子长大后具备独立的生活技能。以后哪怕一人在外生活,也能照顾好自己。
妈宝男常见特征。
一:软弱。
爱哭,妈宝男给人的感觉就是超级爱哭,动不动就掉眼泪,说好听是情感细腻,不好听就是性格软弱。这也是妈宝男常见的特征,自小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遇事就想退缩躲避,求助父母或他人,不擅长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
二:没主见。
妈宝男通常对妈妈很孝顺,重要事都由妈妈做主,看似很美好对吧?但是,妈宝男习惯于听令父母,从不会主动下决定,这和选择困难症不同,而是根本没有主见的表现,一旦离开父母的庇护,独自面对社会,就极易陷入恐慌当中。
三:不独立。
妈宝男做起家事来往往一塌糊涂,更多时候还是要靠妈妈照顾,甚至内衣裤都要妈妈来为他洗。如果要提起做饭,那就更别奢望了,根本是等妈妈做好只顾吃的那种,仿佛这一切都是应该的!
学校开展幸福工程也已很多年,老师们在工作中享受着运动、读书等带来的幸福。从每学期末图书馆的统计中发现,我们生活老师的阅读量是最大的,读书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了。这学期因为图书馆改造,老师们无法借阅书籍,生活部就为大家购买了一些教育书籍,不定期的交换阅读。这次我们工会分发到的书籍是《无条件养育》,老师们看了这本书后,在对照目前自己对自己孩子的养育,感叹的确做得不够到位。
在日常的管理中,一些孩子总是听不得批评,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是不是因为一直以来孩子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比别人更有价值,所以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比别人有价值。事实是每个孩子都有真正独特的价值,孩子所有表现都有价值的,没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期望同样有价值,因为孩子在朝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走,这是一种享受。
我们需要的是还孩子自主感,不是被贴画所控制的喜怒哀乐,当孩子不能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时,我们需要考虑孩子的感觉、思想、需要和意愿,最重要的是他们现在需要什么,我们就知道怎么帮助他们达到我们期望的行为,即使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也让孩子更好地看待自己。
昨天《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到了,尽管已经读了不少与之相似的书,但还是想了解多点关于《无条件养育》方面的东西。
上周和锐宝同学的妈妈讨论关于孩子的兴趣的时候,有妈妈说,为了让孩子长大了有个兴趣,就得培养孩子弹钢琴,尽管孩子已经明显表示他不喜欢,没兴趣。难道我们比孩子自己更加清楚他的兴趣是什么吗?还是我们认为孩子是个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的没有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武志红先生在他的书里写的一位妈妈始终不给孩子买她喜欢吃的冰淇淋的故事。
小姑娘一直想吃这种口味的,而妈妈一直坚持自己的女儿不会喜欢这种口味,而是会喜欢妈妈给她挑选的口味。
一个连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没有选择权的孩子,怎么可能做主选择自己的人生?
《无条件养育》里面谈到我们有的时候,会选择孩子做对了什么,我们才认可孩子,这就是有条件养育。
记得当年曾经在锐宝一岁左右的时候,看到一篇网络文章上有位妈妈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两三岁左右,喜欢拨家里花盆的`花草,她妈妈采取的行为就是:当孩子拨花草的时候,就不抱孩子,当孩子不拨花草,妈妈就抱孩子。当年觉得似乎这个方法很好,但是随着学习育儿和心理学知识越来越多,就发现了其中的弊病那就是:你做的对了,你才值得妈妈抱(爱),你做的不对,你就不值得妈妈抱(爱)。
看了一些小巫的书孙瑞雪的书,慢慢开始给了孩子更多的自由、爱和尊重。我只是陪伴孩子,在他需要我出现的时候,在他主动要求我帮忙的时候,我会和他一起想办法来解决问题,而绝不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去全力包办。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也很喜欢蒙台梭利和华德福的教育理念,相信孩子才是他生命的主人,我们当家长的只是陪伴他她们成长。
最近很多家长说到家里的男孩子在家里对学习很抵触,对父母的话很抵触,不知道怎么和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我想《养育男孩》这本书可以给他们答案。
一年级的男孩正处在书中说的第二阶段:尝试学着做男人。
“6~14岁的男生正是他们需要得到男性榜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爸爸应该起着榜样和偶像的作用。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如果父亲不是孩子的偶像的话,孩子长大后会出现特别多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律性会比较差,孩子做事情会需要别人督促,工作、学习起来很被动。”
“许多爸爸更愿意待在办公室加班,让别人教孩子打球,甚至是读书,他们认为只要能挣钱养家,为这类服务付费就可以了。他们不是通过陪孩子而是通过努力工作来表达对孩子的爱。”
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这种模式: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家庭问题便由此产生和爆发。从学生作业本的家长签字可以看出,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大多数是妈妈,爸爸占少数;每次开家长会,都是清一色的妈妈。
古语说“养不教,父之过”,而这个时代似乎越来越缺乏“父亲的教育”。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去探索世界。而现在,很多爸爸没能成为家庭的重要角色,他借口工作逃避家庭,是家庭关系中一个影子式的爸爸。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孤军奋战的女人会难以避免的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又会不自觉的把家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让人窒息的爱和焦虑将孩子包裹起来,造成过度依赖或者母子矛盾。
好爸爸应该怎么做呢?其中给出这样的建议:
1、爸爸们应该明白你在孩子教育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大部分的爸爸来说,你在家庭是一棵参天大树,而在工作单位中只是绿叶、小草;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他长大了你就再没有机会了。缺乏父爱的男孩会更容易产生暴力倾向、参加团伙、陷入困境;缺乏父爱的女孩更容易自卑、更早的发生性关系,受人鄙视,无法继续学业。
2、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打闹吧:研究发现,孩子在打闹游戏中学到的东西对他们意义深远,他们学会了怎样玩得开心,制造噪音,观察他人,制定规则。特别是在规则感上,打闹游戏有时候会让他们累、让他们痛,这时爸爸们就可以和他们讨论规则,比如不能伤害对方,什么时候该结束,而这样的亲身体验活动显然有助于培养男孩们的自控力。
3、教育男孩要尊重女性。当男孩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的个头很快就超过了妈妈,他们突然发现自己有力量可以反抗了,有时会对妈妈和周围的女性不敬,这时爸爸应该介入,明确地告诉他你的态度。而且如果你是真心地尊重和关心妻子,那么你的教育就有威信,而不是被儿子鄙视和嘲笑。
4、夫妻教育理念不一致时,切忌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应该事后和妻子协商一致。
5、不必强迫孩子:如果有一天孩子不那么喜欢你,也不必为此担心,如果你一直和孩子相处愉快,这种感情就是存进银行的钱,偶尔的冲突,只是提了一笔小毛毛钱而已。
6、如果你和爱人的婚姻出现了问题,离婚了但一定切记不要离开孩子的生活圈,一些人认为只要不和孩子联系,孩子就很快会度过那段伤心时光,这是极度错误的,这种做法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会延续他一生。
希望每个男孩子都能在爸爸妈妈的用心关爱和呵护下成为积极、勇敢、有担当的男子汉。
我有一个没到两周岁的儿子,作为一位新手妈妈,对养育男孩这件事还有几分紧张。我觉得自己还能凭借回忆理解女孩的心思,而对于男孩的教育、男孩的特征等还较为陌生,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于是,当我在给宝宝选择购买绘本时,《养育男孩》这本书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拜读之后,我发现无论作为一名母亲,还是一名小学教师,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在此总结回想一番。
看完这本书的第6章“母亲与儿子”,我意识到,0至6岁的孩子最需要母亲的关爱,宝宝的依恋也让母亲感到幸福。我会多陪伴他,多鼓励他,使他充满信心,和他看一起画书,陪他听音乐玩玩具。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要多对男宝宝讲话。培养他的运动能力,因为男孩需要锻炼肌肉,这样也会有利于书写等精细动作的发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鼓励他学做饭,然后一起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母子之间不仅需要感性的接触,也需要理性的交流。只有优秀的母亲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儿子,我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忘了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成为一个好的榜样。还有一个社会现象就是,母亲越来越全能了,孩子却越来越缺失父亲的陪伴了。父爱在男孩的成长过程中是应该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的。我想父母之间如果能在这一点上做到很好的'沟通协调,那么这样的家庭氛围更利于男孩的成长。男孩需要有领袖,需要有规则,需要规则公正合理地执行。我一直就有些担心会宠坏了孩子,这一条建议很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这本书的第8章“学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不少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意见。其中有一个科茨沃尔德实验是我印象深刻的,英国莱斯特郡科茨沃尔德中学做了一个实验:上英语课的时,男女生分开授课,老师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点也调整了教材和授课方式,男生班还设置了写作强化和精读课。这个实验进行了两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男孩、女孩们的成绩都有提升,原来分性别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高分,而且他们的行为方式、注意力和阅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作者分析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注意到了男孩、女孩的区别,在这种环境里,男孩和女孩都能放松下来,男孩更加坦率,更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需要担心自己暴露不足而故作生气;女孩也变得更加自信,不必担心受到男孩的攻击。虽然分性别开设班级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是不可能实施的,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会进行不少学情分析或分层教学设计,我们基于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设计,却很少会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考虑,这也是值得我们改进的。
注意到这本书中有一个观点就是“男孩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书中论点:与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子的发育有些缓慢,大约比女孩晚6—12个月,在完成精细动作所需的协调能力方面发育得尤为迟缓。他们仍处在“粗放式发育”阶段,更渴望到处炫耀自己的肌肉,因此他们无法老老实实的坐很长时间。许多国家对此得出一个代表性结论:男孩子的入学年龄应该往后推迟一年,但是,男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应该更长一些。这样,男孩的年龄总是比同班女孩的年龄大一岁,在智力方面,男孩已经和女孩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
这本书是根据西方国家的教育情况来做总结,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教育国情,但作为教师,我们在与男孩和女孩的相处,教育上也都必须是要有区别的。旺盛精力的男孩在目前学校环境中很难得到宣泄,如果没有机会让他们做一些有意义的富有创造性的事,他们肯定会惹是生非。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些活动,如野营、毕业典礼,这会让他们铭记一生。我们可以利用男孩子爱玩、需要体验式成长的特性,多与他进行一些角色游戏,在游戏中模拟生活,去了解纪律、交际、礼仪;针对男孩们的弱项——语言和表达能力,给予特别的帮助,比如转为男孩们加设语言、阅读、戏剧等课程。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是学校需要更多合格的男教师。离婚率增高、单亲家庭增多、男性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使得很多男孩得不到爸爸们很好的照顾,而6~14岁的男生正是他们需要得到男性榜样的阶段,因此,小学应该引进大量的男教师。目前来看,我们学校和我国大多数学校男教师的数量却屈指可数,这有待引起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师范院校的`重视。
一本书翻下来觉得内容并没有销量那么出彩,对我个人的收获而言:一是作为女性和母亲,略科普了一下男孩的生理特点,包括激素和大脑结构;二是一再强调了父亲在养育男孩中的重要性。
整本书概括起来主要讲了男孩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叫温柔岁月。这个阶段的男孩是属于母亲的。
在这个阶段,妈妈是孩子寻求爱情的第一参照;如果妈妈有兴趣教孩子知识并且乐于和孩子交流,会很好的促进他的大脑发育完善,使他获得更多的讲话技巧,从而使他再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另外,现在很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早早地让孩子上托班,或者过早使其独立。但是要注意了,男孩入托其实不宜过早。3岁以后分离更容易让男孩感到焦虑,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从而在感情上封闭自己。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男孩来说,细心的亲人或者有责任心的保姆看护比进托儿所要好得多!
对男孩来说,最重要的一课:是学会和照顾他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信任那个人――能感受到别人的温暖并理解别人的善意。
对6岁下的男孩总体来说,性别差异并不重要,妈妈是最主要的看护人,(当然爸爸也可以胜任)不过,有一到两个主要的看护人爱护孩子,一直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会在内心深处感到安全,他的大脑就会得到充分发育,从而获得与人亲密交流的技巧。这样的孩子也会更喜欢与人合作和热爱学习。
第二阶段是6-13岁。在这个阶段,是爸爸对孩子产生影响,同时也是在儿子心中树立英雄形象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从情感的角度来看,爸爸变得更为重要,男孩会更留意爸爸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像爸爸学习(虽然这让妈妈嫉妒无比)爸爸必须抽空陪伴孩子,赞扬和亲近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并与妻子一起分担照顾孩子的工作。
第三个阶段是14岁以上,向男人转变。父母需要为孩子找到一个合适的引导者,可以是家庭集体活动、社区学校或者是除父母外其他爱孩子的成年人。
书中强调了除父母外,另外成年人对男孩帮助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遇到问题已经不再往内寻求解决方法,而倾向于向外,向朋友和其他成年人寻求答案了。所以,为他们找到一个好的引导者,比如出色的教师、教练等人。是父母们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另外一个难题。
读完这本书,才发现男孩的成长,对家庭,特别对妈妈来说是渐行渐远的,仔细斟酌,却也是好悲伤的事实。哎,所以,好好珍惜现在共处的时光吧,然后再学会慢慢放手,再只能默默关注了。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哪有容易二字,努力,共勉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3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