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还可以促使教师思考如何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反思案例,供大家参考和研究。
题目: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系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四之《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
第一节内容。重点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结合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区别。
二、学生分析
高中生处于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探究能力而且易于接收新事物。但他们不能全面认识事物,看事物只会停留在表面,不易抓住事物的本质,再加上哲学枯燥难懂,所以,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媒介把晦涩哲学生动有趣,给予正确引导让他们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把握可能不够全面、准确和理性。
三、教学策略
贯彻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让学生感受到哲学比不是哲学家的事,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爱智慧之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理解发展的实质,能够区分哲学上的新旧事物;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多媒体,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
而上学的静止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2、难点:发展的实质
六、教学过程
2.问题:结合你们课前的调查资料和观看以下视频看那个小组能找出世界有哪些事物是发展的。
播放视频:生物进化论
3.学生小品表演:电脑算命pk传统算命
通过小品让学生理解把握新旧事物的本质,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老师加以点拨,然后在做题加强巩固,突破本框难点——发展的实质。
4.知识点小结。学生自己总结,老师补充。
5.集体朗诵诗歌《我相信》,不仅仅学习本框知识,而且用发展观指导学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以本诗歌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七、教学反思
1运用现代信息媒体运用网络资源,让知识生动具体,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带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探究合作还有小组荣誉,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但也容易促发小团体思想,老师要加以引导。
3这个课堂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显现,学生思维和课堂都活跃,这就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备课准备更高。
八、板书
1.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
2.通过各种感官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初步学习用分类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3.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感知秋天果实的色、香、味等。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标准给秋天的果实分类,并用各种方式留下果实,锻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1.师生共同准备秋天成熟的各种水果,干果若干,记录纸和笔。
2.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进行制作活动用的橡皮泥,绘画材料若干。有条件的可自带相机。
3.老师准备盘子、刀等厨房用具。
1.前两天,老师带同学们到农村去看了看,我们一起领略了秋天丰收的美景,看到农民伯伯在田野里收割粮食,在果园里采摘水果,可真是长了不少见识。
2.那我们就坐上汽车出发吧!
(多媒体显示:动画:一辆汽车开来,几个小朋友跳上汽车,汽车开动,出示课题)。
丰收会的会场到了,农民伯伯知道我们要来,为我们准备了好多秋天成熟的果实,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多媒体显示:各种各样秋天成熟的果实的图片,音乐伴奏:《丰收之歌》)。
1.这些果实你们喜欢吗?农民伯伯为我们准备了这么多,你们今天来参加丰收会,都带了些什么?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吧!
(学生把自己课前搜集的秋天的果实拿出来向全班介绍)。
2.好,现在就把你们找到的秋天的果实放进每一组的大果盘里吧!
(学生把带来的果实分组集中在一起)。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4.你们的发现可真多,看来你们也丰收了!在丰收会上,大家想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
(多媒体显示:猜一猜)。
(1)介绍游戏规则:请一位同学说出某种秋天果实的特征,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说的猜出这个果实是什么,要求清楚描述出果实特征。
(2)教师示范。
(3)学生参与游戏。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把秋天果实特征说清楚、全面。
(多媒体显示:分一分)。
(1)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组的果实进行自由分类,教师不规定分类的标准,并鼓励大家进行与别人不一样的分类。
(2)分好后,各组展示并介。
绍自己的分类方法。如:水果,干果;硬的,软的……。
1.同学们真能干,果实都准备好了,接下来,你们想怎么开这个丰收会呢?(学生讨论交流)。
2.看来这么多同学都想吃,我们就先来品尝果实吧!
(1)学生讨论该怎么吃?
(2)教师归纳:吃要注意文明、卫生、不浪费。
3.师生共同品尝秋天的果实。(在品尝过程中,也可对学生进行一些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
(多媒体:《丰收之歌》乐曲)。
(学生说出想用绘画、泥塑、拍照等办法将这些果实留下来。)。
2.来吧!让我们都动起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留下这秋天的果实,留下这美好的回忆吧!
(学生自选准备好的材料进行留下果实的创作活动)。
(多媒体:音乐伴奏《秋日私语》)。
3.活动完后集中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绘画、泥塑、摄影作品。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好,我们明年秋天再见!
为期一个星期的听课学习时间不长,听了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传授知识,我学到的知识却受益无穷。身为一名未来的老师,身上需要有责任心,把每位学生尽可能地教好,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这么多天的学习中,我印象最深的,也特别喜欢她的教学风格。这位就是人民路小学的文菊老师,她讲的是《平均数》第一课时。这既是一节观摩课,也是一节教学常态课。我们数学课程标准中要让学生自主独立的思考,自信大方的交流。文老师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去想办法比较哪队能赢得教学内容,采取组内讨论,讲台展示等形式,做到了让学生们自信大方的交流。文老师能够放手大胆让学生去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让学生充分相信老师。让课堂实际和书本知识点紧密结合。让学生去算,动脑想办法比较两队输赢,激起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堂课中教学重难点是对于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在这堂课中学生意识到对于甲队和乙队人数不相等比较时,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就要用平均数来做比较,重点强调对于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只可能在这组数据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堂课通过引入问题-学生们自主解决-得出结论,这样的方式教学,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一堂课,怎么让学生愿意去聆听呢?除了教学上的别出心裁,我觉得教师本身的气质也比较重要。尤其是亲和力,中山街小学的陈官容老师就非常有亲和力,在讲《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时候,全程面带微笑,感觉把整个课堂带入了童话里的王国,学生和老师都乐享其中。陈老师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为新学的知识做铺垫。老师举的例题宜宾市中山街小学三年级同学去参观美术展,还附有本班学生参赛的照片,贴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会用估算解决三位数除一位数的应用题,让学生理解估算的涵义,知道用估算做题可以计算方便,方便计算,也为接下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打下基础。在课堂巩固中练习同类型的题型,加强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探究,我觉得对于三年级的数学学习是很棒的讲解。最后课堂小结,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一个问题,加深对估算的理解。从学生们上课回答问题和做练习题的反馈中,这节课算得上挺成功的。
这几天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未来的我能够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
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让大家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谁起来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的名言,并且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生汇报)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师: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回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二、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重点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文章个别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了解文章主旨及作品内涵。采用创设情境法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难点: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搜集关于月亮的名句;初读课文提出最想问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配乐图片欣赏(含月亮的美图)请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交流有关月亮的名句。
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多种方式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
3.指名读课文,学生按朗读要求评价;
4.学生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小组合作译文章。
1.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3.班级交流疑难问题;
4.考查合作学习情况。
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
(一)出示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归纳的有价值的问题:
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2.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3.为什么作者去找张怀民?
4.为什么作者自称“闲人”?
5.苏轼被贬,成为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能欣赏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小组合作探讨,然后选派代表发言。)。
(二)师出示本文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看苏轼背景材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1.从这则材料中你发现哪些信息?
2.你认为苏东坡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3.齐背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讨论好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
四、拓展思考,感悟人生。
1.出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的评论“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3.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
5.教师总结,提出祝愿(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
五、作业板书:
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如何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较好,由于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的数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观察上海各个区的人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可能效果比较好,在教学后,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迁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认识所有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教学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注意建立数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来源与生活,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五次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不把它当成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和同学合作交流,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计数器),让学生自己制作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时,我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得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多种评价: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的同学奖章,给予他们鼓励,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指名学生模仿老师出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由出题的同学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加分,这是生生间的评价。
需要改进之处:
在备课时,应做到备学生,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得关注老师采用何种手段去教,忽视了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在学的问题,导致课堂气氛,学生放得不够。告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学习、多探讨、多请教。真正做到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到自如驾驭教材,做好学生求知的引导者、点拨者。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1.了解团结的基本含义,知道团结力量大。
2.能在游戏中帮助并团结同伴。
3.大胆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初步了解团结的含义,知道团结力量大。
能在游戏中帮助并且团结同伴,在今后生活中能团结集体。
毛线、皮筋、奶粉桶(做蚂蚁洞)、易拉罐或轻木材(做木材)。
一、开始部分。
情境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
幼:冬季。
师:就在前不久小蚂蚁准备过冬储存粮食的路上遇到了食蚁兽,要知道食蚁兽是干什么的?它们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幼儿猜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视频,教师引导幼儿观看视频中的关键信息。
3、师幼交流其中的'精髓,学习小蚂蚁的聪明以及他们的团结。
4、播放课件第一张,教师小结。团结是什么,想必小朋友在刚才的视频中已经看到了吧,小小的蚂蚁力量大吗?一个小蚂蚁力量不大,一群小蚂蚁团结在一起力量才会更大。
5、幼儿到户外进行游戏,蚂蚁搬木材,教师讲述游戏规则:四人一组,教师为每一组发放带有4根毛线的一根皮筋,幼儿不能用手去触碰皮筋,只能用毛线来控制,将皮筋拉开然后套入木材上,将木材移到指定位置(蚂蚁洞),在移动的过程当中如果哪一组木材掉下来了,应重新套上然后继续游戏。哪一组先到达指定位置(蚂蚁洞),哪一组获胜。
6、教师为幼儿发放道具,一根带有四条毛线的皮筋,一块木材。幼儿开始游戏,教师巡回指导仔细观察幼儿行为。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团结的力量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就在我们身边,并且非常重要。团结到底体现在生活的哪里呢?我们一起去教室里边好好回想一下,好好跟你的同伴聊聊吧。
户外游戏,接力赛。
活动亮点团结这个词的含义非常的大,非常的宽泛,在次我借助一个小蚂蚁大战食蚁兽的故事,让幼儿体会其中小蚂蚁这个小团体的力量,让幼儿知道团结并不是多么遥远和难以理解,在游戏过程中我让幼儿亲身感知,实际操作,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幼儿对团结的理解。并且在游戏结束后师幼及时互动交流分享心得。活动不足之处是前边活动开始部分说的太多,应该简单说一下,把时间留给幼儿更多的游戏的时间,游戏结束后应该回到教室,教师播放幼儿之间互相团结的照片,比如抬桌子,一起做手工,一起叠被子等。
1、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2、通过游戏,让学生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注意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4、让学生养成使用普通话交谈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关注内心的感受体验,并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进行描写。
2、通过游戏,培养学生五官并用的观察习惯和能力,而且要引导他们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情况作可能性的分析。
3、通过游戏,触发学生感受,体验快乐,联系生活和作文,使之成为儿童成长的丰饶沃土。
教学准备:
一副普通的扑克牌。
1师:同学们,想写好作文,要怎么做呢?
2师: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这节课,老师就来看看谁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谁是勤于动笔的孩子。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挖掘和积累作文素材。)。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我也会魔术表演,你们信不信?(七嘴八舌,有说信的,也有说不信的。)。
3师:刚才也有些同学不相信,我很想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
(师生交流,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随机评点,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并用流畅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
4师:大家想法还真是不一样,如果把刚才自己真实的想法写进作文中,那就是一篇与众不同的作文。赶紧动笔把自己的想法记下吧(只写关键词)。(第一次片段练笔,旨在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初听老师说会变魔术时的感受、心情。)。
(二)、开始游戏,直击“体验”
1、教师宣布魔术表演规则:
(1)师:老师到底会不会变魔术?见证的时刻到了。(出示一叠扑克牌)。
(2)师:这是一副普通的扑克牌,我没作任何标记,不相信的话可以请同学派代表来检查,并把老师手里的牌洗乱。(生查看牌上有无做标记,洗牌。)师:待会儿我会回避,请一名同学上台从牌中随意抽出一张,让大家都看清牌上的数字后再放进整叠牌里,我不接触这叠牌,只要念几句咒语就能猜出所抽出的牌的数字。怎么样,够神奇了吧!
(教师用夸张的语言把魔术说得这么神奇意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看期待,也为学生产生不同情绪体验即认为老师猜不出来作好铺垫)。
2、教师表演魔术:
(1)师:魔术表演开始啦,大家可要瞪大眼睛看仔细了!
(表演魔术)。
(2)师:(念完咒语),哈哈,我已经知道这张牌的数字了,它就是——,哎,这样直接就说出了答案,我觉得这魔术还不够神奇,不够有趣,你们把这个数字复杂化一下,我再来猜,好不好,听老师口令:把你们刚才看到的数字先乘以2,再加上8,再乘以5,最后减去30,然后告诉我得数是多少,我立马就说出牌上的数字。
(3)师:老师在公布答案之前,谁先来说说这个魔术的表演过程?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抓住老师的神态、动作、语言把魔术的表演过程生动形象地叙述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师:同学们,你觉得她说的话中有哪些优美词语,精妙的语句,你作文时可以借鉴的,现在赶紧记下来吧!当然自己想到的好词也可以记下来!
(第二次片段练笔:把魔术最精彩部分写下来,特别是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此时自己的心理活动来写。)。
(6)师:赶紧动笔记下此时你的真实想法吧。
(此次片段练笔旨在让学生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捕捉自己思想情绪的变化。)。
(7)师:不管你们怎样想,结果会怎样,请大家拭目以待,洗耳恭听,我真要公布答案了,那数字是——前面是一个“1”,后面是一个“0”,合起来是“10”。
(8)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想问问一开始时不相信老师的同学,此时有怎样的感受?
(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分享另外一种体验,捕捉情感落差的瞬间感受。并学会用语言文字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变化。)。
(9)师:有谁发现了这个魔术的秘密呢?
(10)师:你对魔术有什么看法?
(设计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魔术秘密的欲望。让学生对魔术有一个更为全面,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
(此环节与开题呼应,梳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按需选材和建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是啊,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游戏是每个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事物,游戏也是孩子们的天性,每个孩子在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游戏中认识自己、认识人生、认识世界。没有游戏便没有欢乐。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生也在游戏中饶有兴趣地体验、观察、想象、表达,帮助学生获得真切的认识,让学生在习作中自觉和快乐地探究发现。
体验成功的愉悦。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给孩子创设了情景,让孩子有鲜活的印象及真切的情绪体验,这样再来写作文,孩子们就会有话想写,有话可写。课后学生写的习作也印证了这堂课的效果确实不错。
这堂课乍一看让我兴奋不已,似乎悟到了一点作文教学的门道,但兴奋过后我又不得不反思: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情动而词发”地把游戏过程中令人兴奋的情景和切身体会有条理地写下来,让孩子的玩和写达到了较为和谐的统一?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深思的问题。同时我也认识到:单是做一个游戏,提供一次作文课的写作素材,强化训练作文技巧,还是不够的,因为总不能一上作文就先上活动课呀!所以培养孩子留心生活,学会积累生活才是重中之重。只有让孩子学会积累生活了,在作文课堂上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让学生领悟表达方法上。另外还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外读物世界,这才是发展思维、提高写作技能的真正的“源头活水”。
1.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不喊唱。
2.初步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能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3.在唱歌时能表现出歌曲的强弱。
4.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课件、头饰、钢琴。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新朋友,看看他是谁?(播放布谷叫声视频)学生回答。
师:是布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歌,歌曲的名字就叫《布谷》。(板书课题)学习新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布谷的小知识。(播放布谷知识课件)。
二、教学活动。
1.欣赏歌曲。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
2.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回答老师的问题。
生回答:??
3.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理解歌词。
师:歌词熟悉了,我们跟着歌曲,在心里默唱一下,同学们看着屏幕,注意用手指着歌词。话要说出来,歌要唱出来,现在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下吧。
4.学生聆听教师播放伴奏录音,演唱歌曲。
5.要想把歌唱好,我们要注意歌曲的表现方法:(了解强弱符号)(出示课件)歌曲中有的地方需要强一些,有的地方需要弱一些:。
就像自然界中的不同声音,他们有强有弱!(出示课件,理解声音的强弱)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现声音的强弱吗?(学生举例)。
在音乐中我们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声音的强弱,f表示强,p表示弱。
演唱姿势(出示课件)。
师:在唱歌时我们要注意姿势。
(1)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简要讲解歌唱呼吸的方法。
(2)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师:除了姿势,在歌曲中我们还要注意:
(l)第一、第二小节第三拍的四分休止符,最好不换气,应在第二小节之后再换气,尽量做到声断而气不断。
(2)“530│”应唱得富有弹性。
布谷。
(3)注意第二乐句应唱得连贯,后半句是前半句的上行模进,力度可以稍强。
(4)第三乐句中的“5-3│”应注意不要与第一乐句的“530│”混淆。
6.刚才我讲了这么多注意的`地方,咱们再唱一次看一下有多大的进步?
三、活动延伸(歌曲动作创编)。
师:进步真不小,布谷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音乐,你想加一些怎样的动作来表现一下歌曲?请同学们模仿布谷鸟在森林飞翔的动作,小组讨论一下。
1.小组讨论动作。
师: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好多布谷的头饰,哪个小组大胆的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2.找个别小组展示创编动作。
师:下面我们都来做一只快乐的布谷,边唱边表演。
3.全班同学一起边唱歌曲做动作,以更好地表现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布谷》,不但进行了歌曲的律动,还和老师合作演唱了歌曲,并且知道了正确的演唱姿势。希望今后都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唱每一首歌。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现在请同学们做一群可爱的布谷鸟,唱着这首歌曲飞到操场上去游戏吧。
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中心小学王春。
《布谷》是一首教唱歌曲。本节课我从看、听、说、想、唱几个方面出发学习歌曲,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歌曲三拍子,旋律抒情、优美。我认为这首歌曲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从曲谱整体来看,节奏比较宽松,学生用慢速和着钢琴慢慢哼唱也并不是难事。本来以为三拍子节奏应该教起来不困难,可是教了才发现,这次的节奏比较特殊,第三拍出现了多处休止符。
这让学生唱起来就难很多了,总是不休止,或者是第二拍需要休止的地方,也没休止。后来,我范唱了几遍,才终于有了休止的感觉。后来就让他们跟着我读读歌词,歌词在读的时候,我要求他们按照节奏来读,还是有大部分小朋友掌握不了,没有了休止的概念。那只能通过听录音,让他们自己多感受那种节拍了。听了好多遍,每一遍也给他们布置了一些思考的问题与任务。但是歌曲是三拍子,当孩子们离开钢琴跟着伴奏演唱时却跟不上速度了,演唱时也会出现拖沓的现象。
我后来一想,自己还犯了一个错误。虽然他们脑中对歌曲旋律有印象,但一年级小孩认字不扎实,主要也没仔细读歌词,整首歌曲基本属于跳跃式学习,没有一步扎实进行,以至会出现学生演唱不流利,没有多少精力和能力,达到声音的优美。但小孩子的想象力真的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他们都表现得很活跃,整堂课在开心、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着。他们表演的是我意想不到的好,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活动中玩的很开心,有的同学围成一个圈,手拉手地跳起舞来,有的同学快乐、整齐地拍着手唱着歌,有舞蹈基础的同学还把平时的积累运用了上来,还有的同学像小鸟一样欢乐地“展翅飞翔”。
有些地方,觉得自己真的还需要改进!教学中,总会碰到自己怎么教,学生都学不会的时候,这时候,我不能死板的一遍遍范唱,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寻找更有效的方法,争取达到更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和解决寻找解决方案。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只有通过反思,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只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地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掌控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目的性。
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渊源于现实生活。这样独特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我十七年教学生涯中的许多不足。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对教学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
1.学习本课3个认读字,3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背诵课文。
3.了解郑人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时刻随机应变”这个道理。
《郑人买履》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它叙述了一个宁愿相信自己的脚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国人的故事,讽刺了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故事简短有趣,用郑人的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事情经过,郑人因不相信自己的脚而返回家拿尺码,最终因“市罢”而“不得履”。第二部分,借郑人与路人的对话点明他没买到鞋的原因,引读者深思。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用对话来作为点睛之笔,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引发思考,揭示寓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背诵课文。
2、了解郑人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时刻随机应变”这个道理。
了解郑人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时刻随机应变”这个道理。
1、预学单(见附录1)。
2、课件。
《郑人买履》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小学对文言文的要求是这样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时提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根据这些要求,作者在设计《郑人买履》时,有一个中心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学的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我使用最多的一个方式就是诵读,通过自读、互读、抽读、练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了解意思,品味韵味。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也注重给学生一些文言文学法的浸润,如要把古文读通顺、读出韵味来,要参照译文来理解故事,边想着意思边背古文会更容易背诵等。
1.同学们,咱们今天要学习《寓言二则》其中的一则,这也是咱们小学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寓言,来,齐读课题。
2.师: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解题】。
生:郑国人买鞋。
师:你从课题哪个字读出了鞋子的意思?再好好读课题——。
4.师:知道吗,韩非子是韩国国公的儿子,他的父王却不认可他的政治主张,他就把自己的思想写成了《韩非子》一书,结果得到了秦始皇嬴政的大力赞赏,《韩非子》这本书也成了历代帝王必读之书。厉害吧,那我们赶紧来读读他的《郑人买履》吧。
1.自读: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一篇文言文,老师建议大家一定要多读几遍,直到你觉得自己读通了才停。
3.同桌互读:把这几个字放回课文,读给同桌听听,注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
4.抽读:已经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了,谁敢站起来大声地读给全班同学听?大家都像他那样读读,这一次,注意断句。
5.齐读:练好了?拿着书,我们一起来——。
【读通句子】。
大家每一个字音都读得很准,课文读得很流利,而且还读出了古文的一点点韵味。但是,把古文读流畅了,只是我们学习的第一步。
1.出金钥匙:要深入理解课文,我们还需要一把金钥匙,接下来,我们就用它来继续学习。请同桌两人,一人读古文,一人读译文,一人一句,读完以后,交换再读。明白了吗?开始。
2.准备好接受检查了吗?我来读古文,你来读译文,准备。
3.敢跟我换一换吗?
4.现在大家读懂古文的意思了吗?好,那《郑人买履》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请你先自己说给自己听听。我要抽一个同学。
【古文、译文互读,了解故事大意】。
【浸润学法:古文中的多音字需要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读音。】。
1.你不仅会讲故事,还很会读书。他刚刚说,有个郑国人想买鞋,他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古文中是怎么说的?我没有听明白他是怎么做准备的呢。
【梳理结构,指导朗读。】。
2.可是,意外状况发生了——郑人“已得履”,才突然想起自己“忘操之!”于是只好给老板说——郑人一拍脑门一跺脚,对老板说——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里。
那他想了个什么法子来应对这突发状况呢?请把他的办法勾出来,勾完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我们想法一致不一致。
3.是的`,郑人“反归取之”,结果却是——。
5.刚刚我们的对话,在古文中也有,找到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
6.故事读到最后了,郑人买到鞋了吗?是的,“不得履”。
【启发思维,揭示寓意。】。
郑人为什么买履而不得履呢?
这个“度”到底有什么作用?
那郑人用“度”来买鞋这个方法对不对?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文中的郑人用这个方法却没有买到鞋子呢?
也就是说,当时间条件不允许他回家取“度”时,就应当放弃原来用“度”买鞋的方法,而采用另一个此刻的最佳方案,那就是——试之以足。
是的,大家说得都对,作者描写了这样一个行为不可思议至极的郑人形象,其实是想借着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大道理,和大家说得一样,那就是——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时刻随机应变。
8.现在,谁知道了郑人没买到鞋的真正原因?
9.正是因为郑人的呆板不知变通,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郑人买履的故事也传为了千古笑谈,渐渐的,“郑人买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当人们见到固执呆板,不知变通的人办事时,就说他是——郑人买履。
【积累成语:郑人买履】。
是的,边想着意思边背,就不容易背漏了。不信,试试,郑人买履,起—。
【浸润学法:边想着意思边背古文。】。
同学们真厉害,这么快就把这篇有趣的课文背下来了。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古文,古文读起来非常有趣,老师这里还有一篇选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同学们试试,能不能自己把它读通呢。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将课堂所得学以致用】。
2.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多动脑筋,随机应变,不要郑人买履,也不要守株待兔。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大量阅读,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下课。
《郑人买履》这篇课文的语文训练点很多,我在课堂上没有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郑人、路人的一些动作、神态、语言,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而是以文言文为切入点,领着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读,借着诵读课文,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品味文言文的韵味,学习读文言文的方法,也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与寓意。
通过不停的诵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背诵课文。”这一教学的重点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达成了。而“了解郑人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做什么事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时刻随机应变’这个道理。”这一教学的难点也在梳理故事情节、抓取重点语句品味并朗读的教学过程很顺利地撕开了学生思维的口子,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继而达到了揭示寓意的目的。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 ,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 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 法来解答。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 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 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 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生成 生:乔木林占 1/2,灌木林 占 3
学生自主探索对 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目 尝试计算 的通过比较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1.完成教材第 118 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2.完成教材第 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 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八.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 种方法来解答。 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 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 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 有些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 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 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 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 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 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以原著的标题引领学生进行读悟,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让学生边读边联系平时所感受的孙悟空的形象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想象后说一说,说后再读,这样,猴王形象就会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来。在这一点上我铺设得较成功。
问题一,评价不够中肯。例如,在提问题让学生思考时应指向明确,如看了好几组分类的词语后,提问道:“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答为:“从这些词语中看出美猴王很自在。”就学生的回答来说,老师无法中肯评价。这些词语结构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拖男挈女,唤弟呼兄;食草木,饮涧泉;狼虫为伴,虎豹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多么富有节奏,就如古代对联的对仗,词性相对,意思相吻。课后,我想老师在这词的美感上可让学生斟酌感受,注重于语言文字的锤炼,这也是古代名著之所以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吧!
本节课对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复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以及多位数的读写法,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正确将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采用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及改写。
在复习中我根据复习课的本质,引导学生系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灵活的整理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积极地完成了复习内容。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我的感觉还不错。具体是这样的:
在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在自己的心里想好一个数字,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报出自己的数字,然后由我把这些数字写在黑板上,转行时,故意让这些生成的数有含有两级的数,含有三级的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其次,让学生把这些数给读出来,指名学生来讲解自己的读法,并告诉其他学生读数时要注意什么。接着,采取竞赛的方式,指名两位同学,和其他同学一起由老师报数,学生写数。写完后请学生给大家讲解写数的方法。借着黑板上的数,顺势复习数位顺序表,区分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顺势复习每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让学生讲明自己是如何进行大数比较的。
最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位数,并改写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整堂课都秉着老师做学生的促进者的理念,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尽量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足之处:
在带领学生复习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时,没让学生很好的区分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的异同。这些以后将注意,以免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1.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这是2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本课蕴涵着伟大而丰富的情感,教师始终要饱含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用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以读感悟,读中熏陶。进而抒发、升华自我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思考、质疑感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 等手段,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产生共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决句子含义;在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中心意义的基础上,来体会写文章应该选取典型材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再见了,亲人》内容简练,涉及的许多知识学生都没有机会形象的了解,所以是一篇结合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教材。多媒体是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是教改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要探索的内容。本课力求体现科学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认知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认知语言过程中,更有效地获得语言信息和处理语言信息的本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认知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突出电教媒体的最佳结合点和恰当展示时机的设计,体现电教媒体的作用与优势。
flash歌曲《志愿军战歌》; 课文录音课件;重点语句、问题课件;课文插图课件
各种声音的课件。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课件)“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 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电脑课件中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生:医护人员、清洁工、家民、老师……
师:今天老师挤出时间来听我们的课,对我们的学习如此关心,他们——(学生补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现在他们就要结束听课了,在他们即将离开教室之时,让我们深情的喊一声——(学生深情的呼喊):“再见了,亲人!”
(这一环节,意在赞美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进一步深化主题。)
对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老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阵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在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又从言中挖掘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断,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师适时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也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朗读情感的好手段。在讲完课文第二部分后我设计了以下的导语:朝鲜人民为志愿牺牲流血,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在朝鲜的士地上,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就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烈士。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要分别了,怎不叫人依依难舍,怎不叫人泪如涌泉?让我们满怀深情齐读第二部分,同时用声音的摹拟系统,再现当时的话别场面:课堂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这充满激情的呼喊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初步学会酸碱指示剂(紫甘蓝汁)、并能利用自制的指示剂鉴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2、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碱、中性的各种物质。
3、意识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产生进一步探索奥妙的愿望。体会到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用自制指示剂准确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教师准备:用滤纸剪出“醋”和“碱”字,毛笔,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烧杯若干,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塑料袋等。
学生准备:不同矿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苹果、桔子、面包等)、抹布等。
本校六年级学生问题意识、实验能手较强,因此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探究的特点,围绕变化创新地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充分让学生通过合理猜测、实验操作、分析比较等手段去感知和发现,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谈话:同学们紫甘蓝吃过吗?喜欢吃吗,紫甘蓝不仅营养丰富,是一类强身健体的蔬菜。(投影:甘蓝菜是一类强身健体的蔬菜,营养丰富,尤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经常食用能够增强人的活力,对于维护皮肤健康十分有益。这类蔬菜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能够增强胃肠功能,经常吃甘蓝蔬菜还能够防治过敏症,因此皮肤过敏的人最好把甘蓝视为一道保留菜。还能够防治感冒引起的咽喉疼痛,关节炎患者最好经常吃这类蔬菜。)
演示实验:紫甘蓝也是很好的科学实验材料。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请看。(用滤纸剪出“醋”和“碱”字,贴在一张a4纸上,先用毛笔在“醋”字上抹一些醋,在“碱”字抹一些碱水,用喷壶向两个字上喷上紫甘蓝水。发现“醋”字变红,“碱”字变绿)
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设计思考:将导入实验进行了改进,教材安排的做好一朵纸花,先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在多次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把试剂变红变绿分别呈酸性和碱性弄反,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将实验改进为:用滤纸剪出“醋”和“碱”字,贴在一张a4纸上,先用毛笔在“醋”字上抹一些醋,在“碱”字抹一些碱水,用喷壶向两个字上喷上紫甘蓝水。发现“醋”字变红,“碱”字变绿。这样“酸红碱绿”一直呈现在黑板上,强化对学生的认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强化认识,形成概念。
(1)学生阅书p36第2小节
(2)教师讲述(投影):
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 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3)学生分组实验:用试纸检测醋和碱。
提示:其实我们的科学家早就根据这样的原理制作了携带方便,检测准确性高的ph试纸。
(4)思考: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学生阅书p37,
相互交流:你知道了些什么?(要求:每人说一句,交替进行)
3、动手实践,提升认识。
(1)问题:当我们弄不清某种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时,怎么办?
(2)分组实验:自制甘蓝水指示剂。
(投影:1、将紫甘蓝撕成小碎片,装入厚透明塑料袋中。2、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3、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4、将紫甘蓝水倒入小烧杯中。)
(3)分组实验:检测酸性物质、碱性物质,
提示:紫甘蓝水,以及滴管的使用;对于实验现象不明显的,要注意长期观察,跟踪观察,所以分工、合作很重要。
填写实验报告的指导(投影)。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巡视,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老师准备了一杯纯净水、自来水、酒、洗衣粉等,让学生自行选择物品进行检测,同时小组之间可以交换物品进行检测。
(4)汇报交流:你检测的是什么物品?出现什么现象?是酸性还是碱性?
讲述:像纯净水这样的物质不能让紫甘蓝水发生变化,这样的物质就叫做中性物质。
今天,我们用紫甘蓝水做试剂,检测了我们身边的物品的酸碱性。在日常中,紫甘蓝水的制作也很方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书尝试着做一做,可以检测更多物质的酸碱性。不过,对于自己不认识的物质,不可以随便检测,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设计思考:科学课上主要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还有极少的个体实验,制取紫甘蓝水指示剂按地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个实验操作能度不大,但经常出现“颜色过淡、袋子弄破、试剂倒得到处是等现象”,从而影响后面用试剂对各种物质进行检测的数量和时间。我则改为学生自行阅读制作过程,每人动手将分发到每组的一片紫甘蓝叶撕成小碎片,统一送到教师准备好的由几层保鲜袋套在一起的两个袋子里,倒入温水,由学生传递依次用手进行挤压,最后交给教师。(在此过程中,教师强调检测时的一些注意事项:滴管的使用、记录的填写等),然后教师将试剂分别倒出各个烧杯中分发给各组进行实验。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效果非常好。)
4、拓展运用,深化认识。
(2)认识酸性食品、碱性食品
谈话:植物生长对土壤酸碱性需要一定的要求,我们每天都吃各种各样的食物,酸碱性不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不一样。它们呈现什么性质?进入人体内又会怎样?对我们的健康起什么影响?看一段资料。
投影:酸性食品、碱性食品
(3)检测:胃药的酸碱性检测,为什么胃药是碱性的?可以给学生看一下胃药的功能。
(4)课后阅读小资料(每人一份)
(设计思考:在学生阅读完植物生长与土壤酸碱性关系后,我引入话题“植物生长对土壤酸碱性需要一定的要求,那我们每天都吃各种各样的食物,酸碱性不同,进入人体内又会怎样?对我们的健康起什么影响?”这时我出示常见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酸碱失衡影响肠胃、酸性体质与癌症等相关资料,拓展了课程资源,发展了学生兴趣。)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本文以独到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作为“闲人”独有的思想感情。文中的“闲”,决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委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空明”二字既是对如水的月光的描绘,也是这种“闲情”的写照。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能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人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文章个别词语的含义,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读课文,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采用小组合作探讨法了解文章主旨及作品内涵。采用创设情境法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难点: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本课主要采用谈话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搜集关于月亮的名句;初读课文提出最想问的问题。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配乐图片欣赏(含月亮的美图)请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交流有关月亮的名句。
师: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多种方式读课文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揣摩把握作者情感;3.指名读课文,学生按朗读要求评价;4.学生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小组合作译文章1.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3.班级交流疑难问题;4.考查合作学习情况。
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意(一)出示从学生的提问中筛选归纳的有价值的问题:
1.文中哪句是写月色的?
2.在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3.为什么作者去找张怀民?
4.为什么作者自称“闲人”?
5.苏轼被贬,成为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能欣赏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小组合作探讨,然后选派代表发言。)(二)师出示本文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看苏轼背景材料: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1.从这则材料中你发现哪些信息?
2.你认为苏东坡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3.齐背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拨。讨论好后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四、拓展思考,感悟人生1.出示当代散文家余秋雨的评论“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3面对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4.交流感受5.教师总结,提出祝愿(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五、作业板书:
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及如何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3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