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文不仅有较高的文采和表达能力,还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思考,令人过目不忘。下面是一些名家名篇的摘抄,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的精彩之处。
就是看着晚辈成长,无时无刻不关怀备至的人。他们脸上的皱纹、略带嘶哑的声音,沧桑的背影,皆是见证。现在的我们重新掀开“长辈”这本书,你便会发现那条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作家王小波曾有言“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爷爷便是这样。
从我记事起,对爷爷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爱喝茶,常常一只竹椅,一壶茶,一个人,伴着一抹斜阳一个下午就这么静谧地度过。小时候,一个少年很好奇地问爷爷说:“爷爷,你为什么这么爱喝茶?”爷爷便会笑着说道:“孩子,生活枯燥,总要活出些滋味才算没白来这一遭。”那时的少年听了只会挠挠头,表示不解,因为在那个小小少年心中整个世界便是玩耍和开心。
“时光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当初那个懵懂单纯的孩子已经长大,他的整个世界也变成了学习和竞争,也渐渐忘了爷爷曾经说的“有滋味的生活”,而单调且重复的生活常常压得他无法喘气,也时常让他身心俱疲,一次又一次动过放弃的念头,不知道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也忘记了生活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那次放假回家,少年又看到了坐在竹椅上慢慢品茶的爷爷,瞬间想起了爷爷曾经说过的“有滋味的生活”。一壶茶、一抹斜阳,生活所有的不如意便会烟消云散。那个下午少年和爷爷聊了许久,爷爷说:“孩子,你也在慢慢长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你想得那么美好,但是你要给自己营造一个世界,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一个充满美好的世界,静下心来,多问问自己需要什么,只有那样,你才能看清你的内心。”少年沉默,没有回话,爷孙俩就那样度过了让少年受益终身的下午。
是呀,就如《小王子》中写到得那样:“看东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品一盅茶,伴一缕斜阳,给自己营造一个诗意世界,将生活得不开心和不如意通通抛诸脑后,那样你就会静下心来,看清自己的内心,明白哪些是该得到的,哪些是该舍去的。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但要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
看!少年又在斜阳下喝茶,一次又一次地品味着爷爷口中的滋味生活。诚然,生活是单调的,可只要用心,诗意的生活便会伴你终生。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爷爷已经在为少年掌舵的时候慢慢老去,但他教给少年的道理不会过时,少年已经做好了准备,在体味诗意生活的同时,随时准备着扬帆起航!
长辈是一本厚重的书,年少时草草翻阅,不懂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而时光如水,裹挟着我们前进,慢慢冲刷出岁月的褶皱,当我重新翻阅长辈这部书,我才明白,原来长辈于一言一行间给予我的人生教诲如此透彻。
曾经我以为父亲是一个坚强的男人,走南闯北,叱咤风云,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生活中的失意和压力根本不可能击垮他。然而,重新翻阅父亲这本书,我发现我错了。那一年我十三岁,祖母安详地躺在青白的帐子里,一动不动。父亲跪在地上,把头埋在胸前低声哭泣,我看到他的肩膀无力地垂下,那个高大父亲的背影虚弱得不堪一击。
于是我读懂了父亲,他哭过,像个孩子似的。
曾经我以为母亲是一个无趣的女人,她哪里都不去,什么娱乐都没有,永远“宅”在家里。对于少年的我来说,没有家长在的时光多么令人向往!然而,重新翻阅母亲青春的纪念册,我惊呆了。泛黄的照片上,那个美丽的少女如同夏日的红玫瑰,浑身上下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听姥姥说,母亲从小到大都是她的骄傲,喏,书柜里那厚厚的各种荣誉证书就是证明!
于是我读懂了母亲,正是“母亲”两个字,让她放弃一切,为我守在家里。
曾经我以为爷爷是一个严厉的人,他沉默寡言,总是默默地看向窗外,当年幼的我任性妄为的时候,他一个凌厉的眼神就足以让我瞬间安静下来。我害怕爷爷,认为连他的拐杖都是一副生硬而固执的模样。而重新翻阅爷爷这本书,我明白了。他少年离乡,漂泊一生,经历过饥饿、动乱,而他靠自己的双手,为儿孙挣得一片光明。他老年失伴,寂寞而苍老,他爱他的儿孙,却并不会表达。
于是,我读懂了爷爷,在他的身上有着时代的印记和岁月的沧桑。
今天,我用重读他们,来做最长情的告白!重读他们,才知道生命的来路如此美丽与鲜活。
每当提起长辈这个字眼,很自然的,就想到了驼背的爷爷。
眼前浮现出的,是老电影般的画面,那是一些清贫却温暖的画面。
爷爷的驼背是小时候给地主“扛活”落下的毛病。扛活,其实就是给地主家打长工,所谓的地主,无非比寻常人家多上一些土地而已。
土地多了,自己人肯定忙活不过来,尤其到了春耕夏忙或者秋收的时候,就需要雇佣短工长工,短工,就是传说中的“临时工”,跟现在的劳动方式没什么区别。
爷爷的驼背,跟地主的剥削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爷爷的父母――也就是我的老太爷老太太,不把自己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送去做长工,地主断然也不会把爷爷掳去当苦役的。
非要强给地主加上一条罪过的话,就是非法使用了童工。
驼背让爷爷一辈子没能直起腰板,一直到闭眼的那一天,任凭我六个姑姑拍打着棺木哭天嚎地,也没能让爷爷的驼背在棺材板里变直,爷爷瘦小的身体蜷缩的样子,就如同蜷缩在他喜欢睡觉的小木柜子上休息。
可能是驼背的缘故,爷爷的性格才会那么的倔强,甚至有时候不近人情。在村子里,没有人喜欢跟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交朋友,所以,爷爷的朋友很少。
只有烧酒和旱烟,只有那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只有那匹屁股上被烫出“57”这个数字的老马,才跟爷爷是最好的朋友。
爷爷很少去蹲墙根,不是不愿意,而是没有时间。偶尔蹲一次墙根,也会因为跟人们长久的疏离没有“共同语言”失去蹲墙根的乐趣。
爷爷对蹲墙根是不屑一顾的,宁可顶着“嗷嗷”叫的西北咧子,背着筐子去锛柳条根,也不愿意把金贵的时间浪费在家长里短上。
西北洼深处,一个驼背的精瘦的身影,挥舞着那把打磨的铮亮的洋镐,在壕沟里爬上爬下,爷爷不停的劳作,想尽办法让金钱和物质都万分匮乏的日子过得更温暖更踏实。
驼背的爷爷整个冬天都是没有闲歇的,要么在菜窖下边收拾大白菜,要么锛柳条根,不但把炕头给奶奶烧的热乎乎的,还把家里的那匹老马伺候的膘肥体壮,就为了开春的时候不耽误春耕。
爷爷唯一的爱好,就是累的时候,坐在被他当成专属座位的小木柜子上,身体半蜷缩的倚靠在墙上,抽上一袋自己种的旱烟,喝一口直沽的高粱酒,有时嫌奶奶饭做晚了顺嘴骂上两句街。
奶奶说,老爷子是在骂牲口呢,奶奶虽然矮小,可胸怀总是那么宽广。
有时候,奶奶一边干着手里的针线活,一边看着嬉闹的我们走一会神儿,好像自言自语的说:人啊,一晃就大了,又一晃就老了,再晃,就没了。
爷爷呷一口烧酒,啧一下嘴唇,微闭着眼睛,不知道嘟囔了两句什么话。
奶奶说:你爷又在骂街呢!
天色渐晚,酒还有余温,烟雾还在缭绕,爷爷已经微鼾起伏。
爷爷最清楚,寒冬越漫长,春风越绵长,细水长流的日子,就是人们期盼的来日方长。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沧桑。这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在他的时代里,他穿着绿色军大衣,踏着健壮的步伐。在前有追兵,后有围捕的情况下,毅然展开了红军大长征。在遵义会议中,还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方针。此后,他英勇顽强,勇敢作战,率领着一批又一批的革命战士投入战争,为保家卫国作出了自己的杰出贡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在逆境中总是能出奇制胜,以一种意想不到的能力来战胜敌人,赢得人们对他的信任。在抗日战争之后不久,毛泽东便开始在解放区进行了改革,激起了人民的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从而人民也就奋勇杀敌,来回报毛主席对他们的优待。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写成的。她的蓬勃气概与自强不息的奋起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们。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与挫折之后,毛泽东与那一辈革命先烈终于迎来了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飘荡,五十六门礼炮声见证了这胜利。
站在今天的时代之上,我们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新式玩具,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一切的物质是那么的美好,都是来源于前人的努力与艰辛奋斗。我们作为后辈都应该感谢我们的前辈,是他们给予了我们如此美好的物质生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都应该好好享受,好好传承长辈们对我们的教诲与精神,为将来的子孙有所建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过去的时光不再,未来依旧是梦,他们一路走来,不会是有什么滋味,未来的路仍需要我们努力去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辈这一部书,是我们一生的课堂。
我的爷爷已经离我远去了。
我的爷爷自我记事起就一直很老,他一直很苍老,似乎从未年轻过。我不知道从前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不知道他是善是恶,是好是坏,仿佛他生来就是做我爷爷的。他如一堵土墙摇摇欲坠却也支撑了好久。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奇妙,就像他很爱我,而我只叫他一声爷爷。
我的爷爷很爱我,他对我的爱是简单的,却也是深沉的。我的爷爷走的早,以至于我未能品味到这份爱背后的沧桑。
我在爷爷家度过了自己五岁以前的童年,我对那时发生的事已经记不清楚,只记得每天在乡间的田野里消磨的是快乐的日子。爷爷是一位农民,一辈子离不开土地,靠土地养活了一家子人,我的到来让他不知所措,和我第一次当别人孙子一样,他也是第一次当爷爷。他不知道如何教育我,如何照顾我,但我还是在他的照顾下长大了。
后来我离开了那个承载了我童年的小乡村,离开了爷爷。八岁那年,父亲接到了爷爷病重的电话,我又一次回到那里,见到了爷爷。爷爷正在昏迷,我隔着窗子看着爷爷,窗子的这一边是爷爷的孙子,窗子的那一边是孙子的爷爷。我看到熟悉又陌生的爷爷,忍不住心生悲哀,一个人跑到了田野之上,将身体蜷缩起来,面对着远处的山峰抽泣不止。眼前一片金黄的丰收图景仿佛失去了颜色,整个世界灰暗了下来。
爷爷将我叫到病床前,现在的他时间不多了,回光返照之际想再见见我。我拉着他苍老的手,与他智慧沧桑的眼睛对视。“孩子——已经这么大了,你总算来了……”“以后,恐怕再也见不到你了,爷爷只盼望你以后可以开开心心长大……”说完后,我离开了病房,似懂非懂。
我的爷爷原本有一位哥哥,去参军再也没有回来,一句再见之后,二人天人永隔。许多年过去了,今日重读爷爷临终时说的话,我才真正懂得了爷爷的意思:故人易送,告别难说。
我的爷爷很爱我,我却只叫他一声爷爷,但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也会叫他爷爷。
今年,我的爷爷奶奶已经有89岁了。
今天,天气晴朗,是个拜访老人的好日子,我和妈妈一起开车到了乡下玩。我们走进爷爷奶奶家的小院子里,发现他们正在晒太阳。我喊道:“爷爷奶奶我们来了!”“哦,小露,你和你妈妈来坐坐吧!”“哦!”我回答。爷爷和奶奶白发苍苍,满脸是皱纹,全身的皮肤又黑又松。我想:“爷爷奶奶的皮为什么会这么黑呢?皮肤为什么会这么松弛?脸上为什么……为什么……我满脑子疑问,但又不想说出来。这时,我听见奶奶说:”哎呀,瓜子没了,我去……“”奶奶我去吧!“”好。“我买回了瓜子,我们一边啃着瓜子一边聊天。一个下午,就这么悠闲地过了。
今天去拜访老人让我感觉兴奋,是因为很久没有去爷爷奶奶家了吗?大人们一定要多关心,多陪陪老人哦!
生。外公总是满足儿女任何有关读书的条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毫不犹豫地为儿女各买了一只单放机学英语。当得知儿女作文竞赛中获奖,他觉得不能埋没孩子的写作天赋,自己不会教就给孩子们买最新作文书;当看到我妈随手画的爸爸抽烟那么神似,他惊喜地到书店捧回好几本图画书。只要家中孩子在读书写字,他不只自己蹑手蹑脚,还给外婆打暗号提醒她也要轻手轻脚。舅舅和妈妈当年的课本和作业本,还有不少被外公当宝贝珍藏着。教育是生活中的重中之重,书本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外公最朴素教育观。
相比我外公发自内心对文化教育的尊重,在当下,学生对文化却没有他老人家那么严肃的态度,大家不比学习,而是比谁打王者荣耀更厉害;大家不比品德,而是比谁更酷。说起学习来,许多人一脸不屑,看到谁认真读书一脸鄙视,不管是不是装的,都让人觉得不正气。我个人就非常不赞同考试后撕毁书的行为。我们应该像长辈那样,从骨子里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尊重教育和文化,爱护书本就是其中的一个体现。对文化教育的高度追求,于家庭来说,是诗书继世长;于国家来说,能够造就一个民族强盛不衰。
坚信人定胜天的`外公是一个唯物主义无神论者,他信仰自己,他时刻告诫儿女,努力定能成功。年老挣扎于病榻时,三次全开腹大手术,他依然相信意志力可以战胜疾病,重获健康。我们看到经历病痛磨难的他,战胜放化疗、战胜部分直肠切除、又战胜意外发生的肠梗阻,他真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一次次闯关,一次次恢复精气神,到现在,疾病已经懒得再考验他了,就像他说的,困难像弹簧,你强他说弱,你弱他就强。外公战胜疾病的过程,让我们不好意思在困难面前找借口。
培养意志品格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妈妈初中时,英语成绩两年里都严重拉后腿。外公告诉妈妈,读书就是要开口读,你只管读,早读晚读,读了记不住找我,读了成绩上不去找我!外公用勤读两个字让妈妈战胜了英语学习的窘迫,勤读背后是主动挑战逆境的精神,这各精神,支持着舅舅和妈妈勇于面对困难,经营好事业和家庭。言行一致的外公让儿孙们有了一定的信仰追求,不至于因缺乏信仰而失去追求和人生。当我们明确了责任,才能对未来充满理想和寄托,有信念、有精神支柱,才会看见幸福的光影,自己不倒,谁都推不倒,一个拥有信仰的人是强大的,一个信仰自己的人更是可怕的。以我之见,我们也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为之奋斗,面对困难与苦难,能越挫越勇。
重视教育、尊重文化;相信自己,不畏逆境。外公引导我们享受困难的洗礼,带领我们体会生活的真实,得到生命的馈赠,普通的外公如一部朴实而厚重的大书,越深读,收获越多。读他,是读家风;读他,是读传承;读他,是读信仰。读他,收获前进的动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长辈这一部书,是我们一生的课堂。
渺小的星光遇上风便有燎原之势,单薄的白纸遇上了诗,便有传世之美。在茫茫人海中我遇见了你,便在曲径通幽处看到了柳暗花明。重读长辈这部书,哪怕是片刻清欢,也会带给你一番别样的感受。
严闭的心幕渐渐打开,心灵深处涌出了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夜以它独有的黑色宣示着主权,周围的一切都默然无色,只有黑色笼罩着大地。但今夜与往日又有所不同,它带来了不和谐的旋律,雷鸣响彻云霄,大雨冲刷着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看着窗外的倾盆大雨,心里显得格外烦闷。我倚在外婆的怀里,抱怨着:“为什么我们不能买一扇隔音窗呢?雷电声音好烦呐。”外婆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坐直了身子,眼中散发着从未有过的光芒,并语重心长地说:“咿咿啊!你知道吗?现在的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外婆眼里洋溢着幸福,嘴角不自觉的上扬,又缓缓说到:“想当年我还是孩子的时候,那日子可真惨,主打食物是那些形状迥异的奇花异果,那晶莹剔透的大米便是我们的奢望,父母的训斥声在耳边萦绕,农活便是那时处于孩提时的日常生活。”我依稀从外婆的描述中看到了那个生活艰苦的时代,紧接着,外婆拉着我的手,说:“咿咿啊,你要学会满足,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看向外婆,眼里表现出我从未有过的认真,心里暗暗想:欲望真是人的天敌,只有满足才能彻底击败它。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差别非常微妙,乐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悲观者看到的是甜甜圈中间的那个空间。细细想来,每次与外婆交流都会收获到一些在课本上吸取不到的'智慧,恰似在读一本书,品读它的含义,读出它的蕴味,丰富自己的内涵。渐渐地,“重读长辈这部书”成了我的习惯。
冰冷的茶杯在手中逐渐转凉,心中却逐渐温热。任雨淅沥,飘飞,我在这里静静地等待雨停,等待着那雨后的彩虹。
翻阅过那么多的书,却从来没有好好翻阅过身边这本名为长辈的书。如今,有幸细细品读,却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悟。
年少的我对父亲说不上喜欢,甚至有一丝讨厌。模糊记忆中的父亲似乎总喜欢抽烟喝酒。每次他从我身边经过,总能闻到令人难受的烟草味;每次喝的酩酊大醉,总要母亲来收拾残局。每每说着要戒烟戒酒,却都是说说而已。因此,我总是觉得父亲是讨厌的。
随着年龄增长,在母亲的开导下,我才了解到了父亲的过往。曾经的他其实也有过骄人的学习成绩,只是因为被一些所谓的好兄弟带歪,才放弃了读书。由于自己经受了不好好读书的苦,才不想我和哥哥步他的后尘,所以在每次与我们聊天时,总是翻来覆去地说要我们好好读书。
父亲总是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内给我最好的,无论是小时候嚷嚷着非要买的自行车,还是燥热盛夏和小伙伴嬉戏后的冰棒。我知道,其实父亲也一直爱我的,只是那时的我,双眼被那讨厌的烟草气息所掩盖,未曾发现那不善言辞背后最深沉的爱。
父亲也在一直用实际行动教导我怎么做一个人。对朋友要真心,对父母要孝顺,他从来都没有当面跟我说过,但我却能感受到他一直是用实际行动来影响着我。火焰虽能给我光明,但我不会忘记那执灯的人,而父亲,就是那默默守护我的执灯人。
幼年时不懂父亲的苦楚和那厚重的爱,长大后因为父亲忙于在外务工而我疲于应对繁重的学业很少有机会去和父亲相处,就连视频通话也是草草结束,更不用说去深入了解父亲了。幸得这个还算时间充裕的假期,与父亲有了很多相处时间。通过相处逐渐发现,我和父亲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我们两个人都会在妈妈让我们干活的时候疯狂拖延,最后顺利赢得妈妈的一顿数落;原来脾气都很暴躁,随着年龄增长又逐渐变得温和;都是不善言辞,不喜欢直接表达爱意的人。这时我才发现,父亲好像也没有我印象中的那么糟糕,也没有儿时记忆中的那般令人讨厌了。反而有着许多我未曾挖掘的宝藏。
时间,一点点的流走,像水一样,带着无法后悔流逝,伴着泪水。我很害怕,害怕自己睡下去后一睁眼看到时间的圣哲嘲笑我的彷徨。
时常出现的梦境让我深感到心中的无助,当自己从悬崖的边缘望下去的时候,风在耳边呼呼的飞上去,像遥远空中蓬松而飘渺的云,轻轻的,却很清晰。他告诉我说,这就是时间的边缘,只要踏过去就会得到永恒,我犹豫,身后便传来家人的喊叫声,我知道我不能自私。
长大了,就会变得越来越世故,或许早一点了解认识冷暖还是比较好一点的,这样,我想大了就会孤独,早一点尝尝寂寞就不会再感到害怕,至少习惯了就不会彷徨。
徘徊在几门功课前,到底要写哪一科,我讨厌选择。
上帝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他在给一个人美貌的时候会将智慧赠给另一个人,给一个人温馨的家庭就不会给他过多的金钱,因为他已有太多的财富了。我们不用选择,也无从选择。
读朱自清的《匆匆》的时候会有种莫名的感动,或许是他真正的了解了时间或是圣哲或是匆匆,而我,只看到什么都匆匆地从眼前匆匆流过,我伸手去抓,却感到嘲讽!
我去办身份证的时候看到派出所的中央水池中飘着几朵白色的莲,嫩黄的蕊让人心柔心疼,我要十八岁了。
突然感到自己也许不能再肆无忌惮的在街上吃冰激凌,不能再尝可爱的棒棒糖了,或许在家看电视的时候也不能高兴得忘乎所以了吧!但我喜欢动画片,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怎么样,我会永远向往动画片中那片美好的世界。
和舍友分开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没想到,一眨眼我们就分在中国的南北两端,黄河长江的水依旧那么的默默无声,一泻千里。
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舍友说要我给她留言,我满口答应,但总是因贪玩而忘了自己的承诺,一诺千金,我会后悔,不知道在河的那那边的青草是否还记得我这朵狗尾巴花!
再见了,再见吧,遥远,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太多了,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是不能超越的'空间,不能抵达的世界,或许忘记会好一点,否则惶恐之余后的徘徊和彷徨会让我更加迷茫与害怕,那个世界,是精神的坟墓还是意志的来生!
我的魔幻小说写了有不少,不管是什么时候我都喜欢重读一下,时间的过程,重新领略一下自己的沧桑感会让空白的纸上少一些苍白无力。
时间一点点又一点点的过去了,我上了高三,暂时觉得还是比较轻松的,闲暇之余还可读一下《狼图腾》消磨一下过长的午睡时间,晚上下晚自习回到宿舍后,在其他舍友学习的时候独自品尝一下黛玉的《葬花吟》,轻轻吟上几句,心酸就从眼中流出来,燕飞房空的清冷,花落人亡的无声。
简单的开始,简单的结束,一切简简单单,一个人就好,虽然不会受到许多的关心与温暖,但自己也不用付出的太多。或许别人会觉得我有些自私,但我至少可以少受一些伤,这样比起来,不受到感情的伤害会比较轻松一点。所以我想改变这种痛苦,我知道考上一所不错的二本或是一本才有希望,而我又清楚自己是活在残酷的竞争中。
不想结束的时候它还是会完结,当卖火柴的小女咳手中的火柴燃尽,她的火柴天堂便出现在空中虚渺的云朵里,一根根火柴点燃,看见希望,看见梦想,还有心中的天堂......
爱默生说过:“没有历史,只有传记。”
我们每一代人都认为是自己是崭新的,但其实都是历史的延续,甚至可以说是俘虏。那一个个书写者们代代相传,丝毫不担心自己的逝去,只愿心中有纯粹的渴望,捐献给时间。因此,那些老去和故去的人便成为了我们的材料和图景,可以借此一窥他们的人生样态,重塑个体的价值,从而对自己保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更好的迎接这个时代。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父母是隔着我们与死亡的墙垛,但仔细看他近乎对家族每个人一致孤寂的书写,显然,这个老人或者是长辈便是阻挡外界侵扰的那一部分,身体羸弱,但似乎却有惊人力量。他们有着广袤近乎杂糅但并不无章的认识,这便是人生阅历。在新事物面前,他们总有我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的确信,他们总有的勇气去解决对这件事物的好奇。这让我们在这种人生阅历中除去孤独和消逝,发掘出新的力量。
回到书写这门技艺,在我所知的书写者中,同加西亚·马尔克斯一般是来自“隔代教养”的,还有台湾的林俊颖。马尔克斯是在祖父母低声吟说中有了一种对拉丁美洲的原始记忆,此后,才有了马康多和百年孤寂的部落。林俊颖的《我不可告人的乡愁》则是闽南语的空前成功书写,而他自己则这样叙说:“祖父母的河活活埋在我的记忆里,是赠予我的无形宝藏,需等了四十年,我才懂得打开,写成这部小说,我也借此永远留下他们。”林俊颖等待40年,将自己对祖父母的个人情感以这种方式还送回去,体现出来的更真诚,更温暖。通过回顾祖父母的经历表达出对于祖父母的怀念与感激,从而使自己成功。祖父母的帮助或许不在书稿上,但绝对在心底里,在灵魂里,在生命里。便是他的长辈对他的启发。
而长辈更是教会了我们寻找生命的意义。消逝,这个词语对于他们来更是体会深刻。他们寻找自己灵魂最闪光之处,生命图景中最难忘的一面,在他们有限的生命中尽量减少消逝的悲伤,最后坦然面对。他们明白终究一切事情都会在眼前飞远,而自己也会离开,如梦幻、如泡影,但他们从不轻易放弃,这便是我从长辈的身上学到的。
无论是书写还是人生,老人都不仅仅是厚书一本或图书馆一座。他们给予的我们显然更多,更广远,只是等待我们去此发掘,过好自己的一生云云。
有这么一群人,用岁月谱写了一本厚重的书籍,这本书或是金书玉册,耀眼的背后是字字珠玑;又或是朴实无华,内里却是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他们就在身旁,他们从未改变,但阅读的片段,方法和心境,却让读者有了不同的感悟。
在我心中,有这么一本书或许可以涵盖我对长辈的认知,他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来神掌》,他让阿星成为了一代宗师,可我却从这本书上看到了长辈的影子。
少年时再读这本书,已不再是一味地接受与模仿,批判与辩证的种子已经萌发,这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书中的不足与糟粕,带着质疑与叛逆的心理,我开始把他丢在一边,尝试着自己去摸索,可时不时总还要拿出来看看。好似来到大城市打拼许久的阿星,理解了社会的残酷与当初的天真,但内心深处却依旧保留着童年想要成为宗师的梦想。
而今重读这本书,更多的是淡然与理解,过去的种种疑惑慢慢得到了解答,训诫背后的关怀,啰嗦背后的担忧……在这同时,不断加深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不同,自己的优点、缺陷,开始真正的长大。就如阿星,他认识了自己,那便无坚不摧,无往不利,不管那本书是真是假,是如来神掌还是假书,在他心中都是如来神掌。
书中的是梦想,是憧憬,也是现实,他给我的不只是他所拥有的,重读长辈这本书,你会发现,书中的故事永远会教给你许多。
或许真的如龙应台所说的:“时间是一双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转星移。”曾经看来是对的或许还有待考量,曾经错的现在看来是否又是另一番滋味?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成长旅途中的导师。
他是个固执的人,我的父亲。大概是在我初中的时候吧,母亲想工作贴补家用,而父亲因为大男子主义不同意。于是争执不下,两人又吵了起来,现在墙上还留着当时被水壶砸开的洞。其实当时我也不是怎么赞同的。因为当时姐姐读高三,而我刚上初一,我们俩姐妹最是学业繁忙需要照顾的时候。可现在想来也是有点可笑,母亲工作与否都是她的自由,我们有什么权力去扼杀她的想法呢?就如太宰治说的那般:“我一心只想着自己的苦恼,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人也在努力的活着。”这般看来,我和父亲都是自私的。
现在看来,过去的种种都像是泛黄的老胶片电影,在烟尘朦胧中若隐若现,在我心底投下圈圈涟漪,或是感悟,或是感伤,百般滋味。
现在面对长辈总是抱一种害怕伤害他们的姿态。因为“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而他们大多都是脆弱易受伤的。
我们的路还很长,而他们无论对错都是我们途中的导师。请让我抱着一点忧伤,一点幸福和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懂”去解读长辈这本书。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长辈,养育了后代晚辈,自然应受到后代晚辈的孝顺尊敬。试设想,一个对父母长辈出言不逊、举止不雅的人,能成为爱国成才、奉献力量的人物吗?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请听下面两则故事。
一则是“方观承千里探亲”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另一则是“冯玉祥买肉孝父”的故事。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起,到肉店买了二斤猪肉,请假回家给父亲烧了锅焖猪肉。父亲见后顿时生疑,便质问这肉的来历。冯玉祥深知父亲的严厉,只好如实道来。听后老父亲一把拉过懂事的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扑籁籁地掉了下来。
像这样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当今许多有高尚情操的青少年,也是孝敬父母、孝敬长辈的好楷模。这种把孝心献给长辈,把爱心送给别人的好人好事,汇成了一首首人间完美温馨的爱的乐章,奏出了时代的强音。
朋友圈要容得下父母做朋友。
很多有手机的人都玩微信,有自己的朋友圈。不仅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进驻微信平台。但一些子女为此烦恼。
多数网友认为,父母在朋友圈内,儿女们没办法自由吐槽,有些问题父母的思想有时候接受不了,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此外,朋友圈中的父母,往往是典型的“小白”用户,显得幼稚极了。你随意说句网络用语,他就叨叨一大串,感觉不属于同一个次元的世界,思维逻辑的差异不是一星半点;还有些父母每天发一些读来乏味的“心灵鸡汤”、养生保健,甚至还有谣言和伪科学,也让做子女的感到无奈。
父母与我们的朋友圈格格不入,是否就是我们屏蔽父母的理由?
尤其是已经年迈的父母,或出生于艰苦的时代,或成长于变革的时代,他们的知识结构很难理解如今的网络世界,但他们已经尽力向你的世界靠拢。他们面对网络世界往往是迷茫的,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还很有可能上当受骗,子女不仅不该屏蔽父母,还应该做他们的网络卫士,保护他们不被网络谣言等伤害。
在社交软件如此发达的时代,何处不是朋友圈,为什么只有父母是被你拒之门外的人呢?多一些宽容,多一些交流,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是一种网络时代的“常回家看看”。
十八岁的我,渴望成长!从小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他们陪伴我度过了这懵懂无知的十八年岁月,再度回首重读,才发现,这逝去的岁月中,他们的厚重、长远、尘埃和温情。
重读起长辈这部书,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属于我爷爷奶奶的时代。在那政治动荡人心散涣的社会中,他们看到了腥风血雨,经历了生死别离。小时候听着爷爷给我们讲述当年的许多铮铮铁骨的故事,现在回想起他的神情,不无透露着男儿的血性和遗憾,只是他那时年幼,肩上无法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现在我能懂他为何总是霸占着电视看那充斥着刺耳枪声的战争片。而我的奶奶,总是不停的担心我们的安全,每当我和父母一出门必定少不了她的一番叮嘱,或许是她看到了太多人间惨剧,她珍惜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害怕失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十分匮乏的时代。我的父母诞生于这个年代,兄弟姐妹成群,他们相互依偎,相伴成长,哪怕冬天光着脚丫冻得瑟瑟发抖也依然开心和气。他们常常教育我说:“血浓于情。”正是处于那艰苦而又带着希望的日子里,成就了他们一身正气和美德。不管严厉的父亲还是和蔼的母亲,想起他们不断忙碌奋斗的身影,我渴望着拥抱他们,拥抱他们的不易,真是应了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上去拥抱却又不敢声张的人。”
重读起长辈这部书,才发现,在这部书中,所有的厚重、长远、尘埃和温情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会随着岁月变得更美。
那上面的故事,便是一辈子。今天,我用读懂他们,来做最长情的告白。
。
父亲是个威严的人,就如一本深奥而严肃的书,我一直敬而远之。打小,我就在他的洪钟一般的声音中长大,虽然那个声音不一定是在呵斥我。但只要他的身影在家里出现,或是他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我的心里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惊恐。
我自小个性倔强,喜欢哭,哭起来拼命喊叫,声音震天响,常常吵得邻居也不安生,邻居有时候就逗我,说你这么吵,小心你爸妈不要你了,到时候再生个弟弟去。从大人这些言词中,敏感的我知道了爸爸他想要个儿子,可我偏偏是个丫头。稍稍懂事一些,我就学会了看他的脸色,他一板着脸,我就担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我就害怕他不高兴,怕他不要我了。特别是他说话的音量一大起来,朝着妈妈嚷嚷,尽管不是冲我来的,我都格外的惊恐。
所以我学习格外的用心,平常表现得也格外的乖巧,但是,我也对爸爸格外的疏远。他可能并没有在意我的疏远,只是觉得我天生胆小,内向,不善言辞,生来就是这么个孩子。而我也觉得他一点也不喜欢我,不在乎我的喜怒哀乐,也不在乎我的沉默寡言。
这样的状态一直到我考上县城的学校。尽管学费不菲,尽管路途遥远,尽管村里的女孩子都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跟着亲友进城打工去了。可爸爸还是咬紧牙,让我去继续读书。村里的人都说,就老李家的女孩儿还在读书,女孩子家家的,读那么多书干嘛哟?还不是要嫁人的嘛?爸爸下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很诧异,因为我以为我会和其他女孩儿的命运一样的,可爸爸的态度坚决、明朗。
记得那天他送我去学校,骑着摩托车,在乡村小路上颠簸时,我紧紧抓着他的衣襟,生怕他开快了把我撂到地上。我有点害怕,又不敢跟他说,只有紧紧的抓住他的衣服。爸爸似乎感觉到了我的紧张,把车速放慢了一些,呼呼的风从耳旁略过,我听到他在跟我说:“丽啊,这次去县城了好好读,注意身体,吃的方面,不要苛求自己,钱你尽心的花,家里不差这些钱的。到时候考个好学校,到城里去上班啊。”爸爸的声音很大,在风中呼呼往我的耳朵里钻,可我突然发现,洪亮的声音里,充满了爱意和柔情,我竟然一点也没有感到惊恐,反而,心里涌起了一丝的感动。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爸爸好像就没有抱过我,他总是很忙,匆匆的,又风风火火的,像是要干什么大事,可最终也没有干什么大事,尝试做了几桩生意,又都亏了。最后还是回家老老实实的种地了。
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他是爱我的,只是在生活的坎坷面前,他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情,像一个儒雅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那样温情脉脉,生活的粗粝让他的情感也变得粗糙,他在与命运的周旋中,生气、呐喊、抱怨,但从没有停止奋斗;他在忙碌的奔波中,疲累、灰心、彷徨,但从没有对家人失去希望。正如他排除一切的困难,将我送进县城里的学校,这才让我有了走四方、看世界、更新自己思想的可能。
我是幸福的,至少在他的庇护下,这种粗糙的爱,厚重、质朴,慢慢咂摸,自会体味出那一份别样的亲情。
那一次的上学路上,我从粗糙的父爱里,重新读到了一份深沉、一丝柔情。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回忆儿时,长辈的谆谆教导、身体力行,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如今,我们长大了,已为人母、为人父,回忆起那些当初我们觉得不以为然的长辈的教导,不由得感慨良深。
天津联合丽格润嘉产后护理中心的宝妈们,看到了今年的作文题目,觉得颇有些感触要讲给未来长大的宝宝。
宝宝呀,当初妈妈的妈妈就教导妈妈说做人要自立、自强,高考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经历而已,结果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妈妈更希望看到一个健康快乐的宝宝,能够独立,能够坚强,走好自己的路,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今爸爸妈妈已经长大,经历了许多,现在再回想当初长辈说的话,确实觉得实在是金玉良言。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能够幸幸福福的过日子,这就足够。宝贝呀,其实这也是我们对你的希望。
见的长辈们难得的相遇。人们说:长辈是一本的书。的确如此,随着年纪的增长,这本书显得愈加厚重,重读他们也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重读长辈这本书,我收获了人生事理。家人团聚的几天时间,家人们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打麻将。餐桌上,牌桌上,许许多多的动作都被我看在眼里,也从中看出来许多不必言说的道理。饭桌上,父亲这辈照顾爷爷这辈上座,要找到正座,长辈先上,晚辈殿后。长辈举酒祝词,晚辈起身回敬,三旬过后才能随意喝。这几年的我才慢慢发现,聚餐时,父亲这辈要做的很多,活跃气氛,照顾老人小孩吃菜,遇到好吃的,自己不敢多吃两口。小时候的我作为家里的团宠,眼中只有我喜欢吃的,根本没在意这些,如今的我也潜移默化的做开这类工作,尊老爱幼这时体现的特别明显。饭后回家看长辈们打麻将,牌桌上也暗藏许多秘密。我发现,父母以及大伯,时不时故意打错一张牌,正好帮爷爷奶奶胡牌。小时候看不出来这端倪,自然不会问,现在看出来也知道原因,自然也不会问。长辈也时常聊起为人处世的道理,对人的喜爱憎恶不轻易流于言表,借别人车要加满油洗完再还回去,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不要轻易拜托别人……这些道理很多我自己得出来过,与长辈产生共鸣的那一刻,我清晰的感受到我的成长。
爷爷已经78岁高龄,每次听他讲他的青年时期,我都感到很新奇,他的故事跟历史书上近代史的内容如出一辙,却还有许多新的插曲。就比如文革时期,他曾跟随时代潮流,徒步走了半个中国,最后到了延安。还有姥姥攒粮票的趣事,攒到有一天,粮票突然停止使用了,她曾经为了应急准备的一大堆粮票全做了废。再到现代,父母给我讲他们童年通信设备的更迭从哔哔机到诺基亚,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每次说起来都很震撼。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每一个印在课本上历史时刻,在长辈的嘴中一说,就好像自己亲历过一样。
春节那天要吃翻身火烧,每一年爷爷都会解释一遍,火烧做的时候要翻面,这就是翻身火烧名字的来头,大年初一吃火烧,就意味着新的一年要翻身。这些话即使每年都听,但爷爷还是每年都说,曾经还觉得寡而无味,而长大再听却深感不同。新年的祝福就在这小小火烧里,吃在嘴中,暖在心里。
马上我也将面临高考,步入大学,与长辈的交流也越来越少,18岁这年,重读长辈这本书,心里感慨万分,我与长辈有了更多的共鸣,这正是逐渐成熟的印证。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白色衬衫,碎花裙子,阳光的照耀下她笑得恣意张扬,这是高中时候的妈妈——跑步第一名,大绳滚铁环跳皮筋样样拿手,在那个连考上高中都罕见的小村庄里她是全家的骄傲。妈妈跟我说:“你看现在的我,每天在家里忙前忙后……哎。”话的结尾是沉重的一声叹气。这是我第一次翻开那本封面温馨祥和的书,摩挲时光留下的印记,前后的对比竟是那样的冷峻残酷。我第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妈妈平静的面庞里一定有肌肉在抽搐,这一定不是那个恣意张扬的女孩曾经希冀的生活。
慢慢读,一页又一页,重新读,一遍又一遍。争吵过后,妈妈会偷偷抹眼泪,只言片语中,妈妈的语气会发生些许变化,我小心翼翼,百般琢磨,才窥探见妈妈背后的隐忍与无奈。误打误撞成为了教师,为了家庭辞去工作,岁月磨平了少年的棱角,当彼时憧憬的生活破碎成残酷的现实,当沉重的压力击垮最后一道防线,妈妈始终自己一个人扛着,从来不对任何人讲过。我和妈妈的争吵很少,或许是因为女性之间的共鸣,我始终理解和相信,套路中濒临绝境的英雄总会反戈一击,妈妈选择与命运握手言和,彼此不再逼迫,不是因为她没有勇气和能力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而是因为她选择了去成为一个母亲。坚定执着,理性独立,妈妈是我读过的书本中最好的女主人公,这是一本她自己书写的书。
书页翻动,我也步入了高中。闲来无事,我喜欢和妈妈聊天,听她给我解答青春的困扰,我也一步步更靠近了妈妈的内心。“你知道吗?妈妈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你。妈妈曾经也和你一样瞩目,但我怕的是你成为我现在的样子。好好努力,你的前途一定更精彩。”我热泪盈眶。妈妈坐着时光机,穿过滔滔似水流年,遇见了那个和曾经的她一样恣意张扬的少年,她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我不要变成她,让我活出她没有活出的样子。
我瞬间觉得压力好大,但又觉得好幸福。前进的路上,我并不孤独。
重读妈妈的书,就像是重读我成长的这些年,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都会获得一次心灵的升华。滔滔流逝的旧时光,其实绕了个圈,反复冲刷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正因为前辈写下一页页欢乐与遗憾共存的故事,后辈才能续写更大的辉煌。
历史的长流奔腾而过,终究埋没不了一部部旷世著作,积淀着历史的尘埃,风尘仆仆,陪世人走到现在,它依然流光溢彩。重读长辈这部书,积淀经典,品味人生。
在重阳节之际,学生会组织活动,去养老院做义工,这也是我第一次做义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老人们包饺子,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表演节目。包完饺子后,有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要不让你们去听听老红军唱歌吧”。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名年过九旬的老红军。
上了三楼,一间不大的屋子里面挤满了人,都是慕名来听“老红军”唱歌的。老人也不怯场,给我们一首接一首地唱着红歌。许多老人站到房间门口听老红军唱歌,面带笑容的跟我们讲:“他是个老红军,年轻的时候可厉害呢,抗日战争、抗美援朝都参加过。”我站在后面,只能听到歌声,但铿锵的节奏似乎让这位百岁老人年轻了,就像墙上的照片里那位意气风发的军官,依旧能自如地“指点江山”。八年抗战,抗美援朝,新中国成立,二十九岁成为少尉,老人在用自己的行动与爱国之心书写着自己的旷世著作。同学们都散开后,我有了单独与老人交谈的机会。“爷爷,我们来看看您。”爷爷热情地和我们握手,跟我们聊天。当我谈到我的爷爷也参加过抗美援朝时,老人变得更加激动了,对我说:“你的爷爷能坚持下来,为国家效力,他也是人民的好军人,是个英雄,志愿军是人民的好军队。第一次阅兵,我也参加了。”老人继续讲述着他的故事,每一句话都流露着他对祖国的那颗拳拳之心,他自豪,为人民而自豪,为国家而自豪!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人依旧怀念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雄姿,即使卧病在床,也心系国家,为强盛的祖国立正、敬礼!这个军礼行给辉煌的过去,行给战场上的雄姿,行给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行给他身后强大的祖国!希望这位老人的笑容常在,希望他的故事能流传下去,希望他心系的祖国能够走稳中华复兴这条路!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2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