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高一呼兰河传读后感(汇总17篇)

高一呼兰河传读后感(汇总17篇)



写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一种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书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些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或许能够让你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呼兰河传读后感

兜兜转转中间停了好久终于在昨晚看完了呼兰河传。

萧红可以说是我最期待的女作家之一了,区别于张爱玲的骄傲与沉沦其中的虐人虐己,萧红有乡村文学的质朴与自然,想想却一直没有正式看完呼兰河传也是挺不该的。

读的时候一个个的故事看过去我仿佛陷入了一种认为它永远不会完结的漩涡,祖父和我到团圆媳妇到有二伯…我心里好像总是暗暗地认为,呼兰河住了这么多人,哪有说的完的时候呢。冯歪嘴子的章节看完后便直接来到了尾章实在是令我一时间难以接受,原来,也就只能写到这里了啊。

纪实的文学作品最易感受也最令人悲伤,纸上的文字每一个都扎根在那座小城里,然后生长于我的眼前。用当年孩童时期的视角来呈现也最能让读的人体会她提笔写下时的感觉了吧。在祖父呵护下的萧红好像很不懂事也不敏感,却把这些事记了这么多年,直愣愣的童言无忌再回首时又会有多少复杂的感情呢。

高一呼兰河传读后感2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本事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语言很有朴实,充满韵律,详尽的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萧红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乐有趣,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这段是唯一让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体充满了无奈萧条,那时中国农村的人们努力的生存下去,却仅仅是生存,活着就活着,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无知。我恨他们的愚昧,无知,却又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邻居家的童养媳,可爱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腾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磨官,妻子难产死了,艰难的拉扯着两个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车人,经常偷摸拐骗的厨子。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劳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虽然文笔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3、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4、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是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兰河传读后感

之前,读书漂流发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一听书名,我的兴趣顿时全无,可仔细一看,呀!是萧红的作品,我那兴趣又"跑"了回来。因为我觉得萧红的作品都很生动。

这些人真是迷信,好好的一个大活人,硬是被折腾死了,还花了不少的钱,真是"一举两得"呀!不仅当时迷信,就是现在还有不少人迷信。

有一次,我突然发现一元钱上印着字,便问了邻居姐姐,她说那是"法*功",都是些骗人的迷信。为此,邻居姐姐还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习特别特别好的姐姐,以很高的高考分数被一所著名大学录取,但她妈妈却信封"法*功",一直坚信人死后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那里不愁吃、不愁穿、不愁没有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一个世界。于是,她拉着他的女儿在天安门广场前自焚了,女儿被烧死了,而她却烧成了重伤!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大家千万不要迷信,否则是害人又害己呀!

高一呼兰河传读后感

阅读后的感觉是指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和一首音乐,然后将这种感觉和启示写进一篇文章,称为阅读后的感觉。阅读后的感觉就是阅读笔记。它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言之,就是看完这本书后的感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近期我读了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现在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确比当时进步了很大,但仍存在问题。

现如今马路上开的都是外国车;用的都是外国手机;吃的都是洋快餐。仿佛我们已经与世界接轨。却恰恰相反,我们抛弃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举步维艰,停滞不前。让国产二字成为了劣等产品的代名词。使中国的汽车生产商放弃了自主研发的理想,都变成了合资企业,买着外国的汽车,用着外国的技术。

所以我们仍需要像萧红那样的当代民族文化的觉醒者,去指出这样的怎么不好。应该怎么去解决这个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让中国真正的觉醒;路上开的车大都是中国制造,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

无聊的假期需要书本的滋润才能充实。这次我看的是《呼兰河传》。

萧红,是与张爱玲并称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呼兰河传》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讲述萧红儿时回忆的小说,描写了家乡呼兰河的生动画面和风土人情。同时以生动、抒情的文笔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当地人们平凡、落后的状况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戏台子、报庙会、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萧红有一个非常爱他的祖父,他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后院。她到处采黄瓜捉蝴蝶。这是她儿时回忆中最美好的乐章。萧红的童年似灰色,却又似彩色。在充满迷信的灰色封建社会里,萧红用自己的天真描绘出彩色“小时候”

看到祖父的园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个非常爱我的姥姥。我们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那么大,它或许不想祖父的园子有那么多水果蔬菜,但它依旧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是一片金黄的麦田,我喜欢趁姥姥忙活时悄悄地躲在麦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着急时,我会从他身后溜出来吓她一跳。这时候,她总会宠溺地摇了摇头,眼底满是笑意。用不太标准、带着点乡音的普通话嘀咕着:“真淘气!”一到这时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静,打起瞌睡。这时姥姥总会拿起蒲扇,在旁边帮我驱赶着蚊虫。就这种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腻,姥姥做不腻。姥姥干活时,我总喜欢跟在她身后看她做,时不时伸手帮一下、摸一下。虽然一直在帮倒忙,但姥姥从来不说,只是告诉我该怎么做。我应付两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烦了就在麦田里跑来跑去,嚷嚷着要姥姥来追。一不小心就摔了个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当头,大家忙着收割麦子。我忽然大喊一声我们玩捉迷藏吧,姥姥你来抓。说完便躲起来。我悄悄走到一个人身边对他说:“嘿,快躲好,小心被发现啦!”那人只是不耐烦地抖脚叫我走开。我又分别来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身边,却收到一样的回复。我生气不理他们,一个人躲在角落,不发出一点声音。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已经偏西。我暗暗高兴:你们永远找不到我。不知又过了多久,还是没有声音,我一下跑出来,想向大家炫耀,忽然发现天已经黑了。月亮已经和太阳换好班,带着星星们上岗了。地理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昏暗的黄色灯光。田野里传出蟋蟀和蛤蟆的叫声,空中时不时飞过一群乌鸦。我吓了一跳,连忙往家里跑。一回到家里,大家看见我带着草的杂乱头发,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萧红带给我们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转的、回忆的诗章。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封建社会中的幼儿萧红。积极乐观的他更是告诉我们:不要过早的感叹童年即将过去,珍惜现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兰河传》这本书讲述了萧红住在这座小城——呼兰河的童年往事。

呼兰河是荒凉的、寂寞的,可在萧红的眼里却是五彩缤纷的。

我喜欢萧红祖父的园子,在那个园子里,一切都是鲜活的,自由的,快乐的。萧红对这个园子充满了回忆。小时候,萧红和祖父在园子中一起玩耍;祖父摘花,她就摘花;祖父拔草她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她就跟在后面。有时候不认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苗割掉,把草留下。

还记得萧红笔下的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一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只小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些故事,萧红把它们都记在了这本书中,读完这本书,我为萧红的自由自在的童年感到开心,也为里面发生的悲惨的故事感到悲伤和惋惜。读这本书,有时令人发笑,有时又会为那时的人性感到无望。

萧红以自己家乡童年为原形,描写了劳动人民的乡土生活及风情习俗,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

萧红小的时候家庭条件很差,什么都买不起,还遇见了很多坏人,可她却在那种条件下生存了下来,每天保持乐观,好好学习、寒窗苦读,最终成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女之一,我们现在的条件比那时好得多,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为国家效力,做一个能为国家,为民族尽责出力的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

这个冬日,我遇见了《呼兰河传》。它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女作家萧红在这本书中以成熟细腻但又清新朴实的艺术笔触描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家乡—呼兰河城,以及家乡中许多被“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吃”掉的可怜人物,并借此提出了对迷信封建思想的指责与批判。

呼兰河城是萧红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她一生创作的源泉,更是她坎坷一生中唯一让她有过真正快乐的地方。可是,这个小城本身却并不纯真,相反,它充满了人性的自私、封建的愚昧和迷信的可笑。呼兰河城里的人民也像他们居住的城市一样,崇尚迷信封建思想,愚昧,自私。他们每天就只是重复昨天的动作,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呼兰河人是迷信封建思想的拥护者兼受害者,他们是愚昧而可悲的。

吃人的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害了很多呼兰河女人,其中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可怜的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脸长得黑乎乎,笑呵呵的,坐的笔直、走的风快、健康、活泼、率真。可是,她的婆婆,家人和看客们却说她“太大方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最终,他们判定小团圆媳妇不符合“好媳妇守则”,应该给一个下马威管教管教。这一管教,打了她一个月!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用鞭子抽她,用烧红的烙铁烫她脚心…希望能让她变成自己认为正常的媳妇,让她学会害羞,变得毫无主见,进而赞成封建迷信思想和男权思想。但是,小团圆媳妇不但没被改变,还被打出病来了,她的婆婆却认为她是被鬼怪附身,应该请大神驱鬼。每当我读到这,都会在心里冷笑。被鬼怪附身,多么愚蠢!连打一个月,谁不会生大病?而且,小团圆媳妇只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于是家里人开始想要“救”她了。他们请大神驱鬼、圆梦、喂她吃各种偏方,甚至将她扔到烫水里洗澡,可是没有人想到去找医生。最令人发指的是,她的婆婆竟然说:“哪个团圆媳妇不受气?我只打了她一个月,她就生病了。”最后,小团圆媳妇被家里人和看客们“善意的”折磨死了。其实与其说她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她是被迷信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思想迫害死的。

其实,和故事中的人物相比,我们真的幸福许多。现在,没有了封建迷信,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了男权主义,女人可以和男人相提并论,女孩和男孩可以享受同等教育,也都可以拥有同样的五彩童年。没有人规定,男人一定比女人强,也没有人规定,女人不能超过男人。总之,现在所有人成功的机率是相同的,不论是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一书,让我跟着主人公走进了“梦幻”的世界。小时候的萧红,喜欢和祖父在一起。天天在花园中,享受大自然的气息,以及祖父的那一份爱。在片段《祖父的园子》中,我被这主人公萧红的这句话给深深地震撼了: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是呀,我们多么想和它们一样,一样得随心所欲啊!她的祖父同样是十分慈祥的,正因为如此,在我看来,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这本书用朴素清丽、真挚感人的语言分别描述了呼兰河这个小城,呼兰河的风土人情,我的祖父,家院的荒凉等几个方面。《呼兰河传》这本书对于人们的封建传统进行了严格的批判,此书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来描述了一个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的经历,讲述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被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害死。小团圆媳妇刚来时健康活跃,但她的婆婆不停地打骂她,在她看来,小团圆媳妇连鸡都不如,小团圆媳妇“病”了,“好心”的邻居们都来帮忙,期望小团圆媳妇好起来,但人们愚昧的思想却把她害死了。

除了小团圆媳妇,作者还描述了许多杯具性的人物。在描述不一样的人物和事情上,虽然没有呈此刻书面上明确的评论,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乡人们的愚昧的讽刺和批评。

虽然作者严厉的批评了故乡人们的愚昧,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的人们始终怀着一种深深的热爱和思念。

书中还描述了我的祖父。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描述了我和祖父一齐的欢乐时光。作者小时候,要应对冷淡的父亲和严厉的母亲,所以只能在祖父那里得到温暖和关怀。我篇【作者)和祖父在后院里度过了欢乐的时光,我在祖父那里得到了自由、温暖与满足。祖父对我宽容,和我玩耍,教我学诗,表现了祖父对我极大的爱护。在祖父那里,我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

文中刻画了一个慈祥,和蔼的祖父。这些和祖父度过的完美时光,是一段完美的回忆,在这回忆中,有着留恋,有着深深的思念。

作者用自传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丰富的故事和人物,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复杂的生活空间,告诉我们,就应用一种宽广的胸怀来召唤真情与温暖。

高一呼兰河传读后感2

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读了女作家萧红的大作《呼兰河传》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

在这本书里,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书中有一处情节最令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但我的思绪依然停留在书中,停留在那个灰暗的社会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不是一本很厚的书,但写了很多事。这本书不光讲述了萧红小时候的事,还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她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旧社会老百姓。

萧红来自东北,正在她来到上海,包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成冰块的时候,她遇到了鲁迅,鲁迅的慈祥让萧红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了,并且使萧红拿起了笔写作,终于,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出自于《呼兰河传》。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明白旧社会的黑暗,呼兰河的人是善良的,但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们的习俗害了他们。

当小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婆婆愿意花钱去请道士来“治病”,这当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们知道,道士做法又怎么能治病呢?最后,小团圆媳妇,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鲁迅先生所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人们依旧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人们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枷锁,依旧不能抛开那些没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方法”。

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萧红是寂寞的,妈妈对她是恶言恶气的,爸爸对她是冷淡的,奶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拿针扎她的手指,只有爷爷对她是慈祥的。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是十分明显的,生个男孩,家人会欢天喜地,生个女孩,家人会一脸嫌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是孤独的。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我们是多么幸福,更让我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不用担心温饱是多么幸福,而且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这样只能害了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

暑假里,我看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我禁不住被萧红的写作手法所触动,文章描写细致,而且还大量运用了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仿佛让我身临其境。

我认为整本书可分成三大部分,稍微写一写的是呼兰河的大泥坑子,我觉得这个大泥坑子,虽然是一个在呼兰河里最会闹事情的大坑,但是却就是因为只个大坑,给呼兰河这个小村庄添加了许多热闹的成份,当马掉进坑时,就会有许多人以飞快的速度拥过来,一部分是热心的人,卷起袖子,打算下去大干一场,把马给救上来,当然另一部分就是那些衣帽整洁的“贵族”啦,在一旁袖手旁观,但是经过人们的一番努力,最终这匹马还是被救上来了。

还有就是讲的是呼兰河这个小村庄一天的流程和风俗。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文章中讲到的跳神,那些所谓的跳神很像一些巫师,装神弄鬼,把一些不大的事情搞得沸沸扬扬,弄得整个村子的人都知道,但是文章中这些跳神唱的歌还既连贯又押韵呢,实在是太有趣了,简直就好像是一首首小诗。

其中写得最详细的就要数作者萧红和祖父以及村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我觉得萧红的祖父真好呀,不但和自己的孙女一起干活,一起谈事,还会教自己孙女一些东西,其中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和萧红一起念诗了,念诗时萧红的调皮可爱令我哈哈大笑,祖父的耐心教导,又令我惊叹不已。

假如你还想知道呼兰河这个小村庄里更多事情,那你就赶紧去看看《呼兰河传》这本书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

或许,一部好的作品,读过去,既能唤起共鸣,又能有所启迪,最主要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美,不管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还是人性之美。

选读部分从第三章开始,一上来就写,“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也是在这里,我写了第一条笔记:在我两岁的时候,祖父就去世了,对他没什么印象。不过听说,祖父一直希望母亲生个男孩,可没想到又生了个女孩,他很不高兴。也不疼我。

不知为何,读书的时候,总无意识地从他人的作品中反观自己,喜欢把那一刻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再往下,出场的就是大花园了。

关于花园里的生活,花了大量的笔墨。每一个很日常很细小的故事,从作者的笔下写出来,都特别得有诗意,有灵性,能够很清晰地体会到儿童对于自然世界的独特认知。

“蜻蜓是金的,蚱蜢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圆胖胖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相信蜜蜂,大家都见过,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样子,大家也都见过,但很少有人去描写蜜蜂停在花朵上去采蜜的瞬间,还能比喻得这么形象精辟。

萧红的文字,虽简却极富感染力。写与祖父在花园的欢乐时光时,将小孩的淘气与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超有画面感和代入感,读过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彷佛自己亲眼看见,她和祖父在花园里玩,亲耳听到了那满天飞的欢声笑语...

比如这段,“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真是一个典型的跟屁虫啊!好在祖父给了百分百的爱。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起来姐姐分享的一个小故事。才两岁的小灏灏,也是如此。记得有一次,姐姐带了一个兔耳朵发饰,结果灏灏看见之后,嘴里不停地嘟囔,“妈妈戴兔兔,灏灏也要戴兔兔”,让人哭笑不得。

也只有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也只有全身心投入的描写与讲述,才能算作是真正有灵魂的作品。

小孩对一些事情的喜恶缘由也是很出人意料的。

比如,祖父教诗的时候,文中的“我”,姑且称为小萧红吧,很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究其原因,不是诗写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黄梨是很好吃的”,当她知道诗里的“黄鹂”是两个鸟时,就“不喜欢了”。相信这个原因,是很多成年人始料未及,在这里也友情提示,不要以大人的思考方式去揣度小朋友们的心思哦!

再比如,没有玩伴的小萧红,终于认识了一个亲戚家的小伙伴时,特别开心。但当发现他也知道花园里的一切时,立马就不喜欢了。因为,在她的小心灵里,祖父和花园,都是只属于她自己一个人的。当听到那小伙伴前年来的时候还给自己带了礼物,立马又摈弃前嫌,一块儿愉快地玩耍了。孩子的喜怒,就是如此阴晴不定,再真实不过了。

小萧红不喜欢她的祖母。说来说去,是因为太贪玩的她,老是跑去祖母屋里,趁其不注意,伸手去戳那可漂亮白净的窗户纸,祖母越气,她越得意,结果最终被有洁癖的祖母用针扎了手指。说实话,小孩太调皮的话,大人厌烦也属正常,不过,但真能做到用针扎人手指的,除了《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我还真是头一回听闻。

可以说,祖父和后园,承包了小萧红的整个童年。无数的欢乐,无数的记忆,都永远地留在那片可爱的土地上。

当然,后园被冰雪封上之后,小萧红又意外地发现了尘封已久的储藏室。

用她的话来说,“这里边是无穷无尽地什么都有,这里边的宝藏都是我想象不到的东西,使我感到这世界上的东西怎么这样多!且样样好玩,样样新奇。”比如,可以染指甲的绿颜料,可以到处画着玩的观音粉,可以把祖父的烟袋点着的圆玻璃,可以打榛子吃的四方铁块,差点被土匪劫财去的葡蔓藤手镯...,每一样,都让小萧红惊叹不已,可以兴高采烈地玩上半天。玩厌了,弄换了,就再去搬。

她乐此不疲地从储藏室里翻出来的宝贝,偶尔也会勾起祖父祖母的慨叹。那是多少年前的了,从哪里得来的,又都送了什么人,祖父祖母有时也都说不清。

为小萧红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除了花和储藏室,还有祖母的离世。很多小孩,对人的死亡,大多是懵懂的。小萧红也是如此。

但正是因为祖母的离世,她才有机会去到之前从未去过的地方。“他们带我到粮食房子去,到碾磨房去,有时竟把我带到街上,已经离开家了,不是跟着家人一起,我是从来没有走过这样远”。也是从那之后,她开始想,“是不是将来我一个人也可以走的很远?”,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虽然孩子的视角里满是欢乐,但是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在小萧红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只有祖父最疼她,也总是愿意陪她玩。

若只跟读故事一样读过去倒也罢,但若把自己当成那个小姑娘,设身处地去感受,去思考,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感慨和收获!

即便生活很难,作者笔下的世界,依然很美。

呼兰河传读后感

一座小城,天寒地冻,小团圆,外祖父……这是每当我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时,脑海里就浮现出来的词语。

初读,是一种无以言表的悲伤。“他们看不见甚么是光明的,甚至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这是萧红对家乡百姓世世代代悲哀的描写。在呼兰河小城中,二伯是多么努力要强,他想出人头地,奈何封建的社会不断用打压来磨灭他的信心;小团圆媳妇是那么乖巧懂事,却总遭到婆婆的毒打——她狠心地虐待一个几岁的女孩,甚至活活用开水将她烫死。

读到这里,胸口有一股愤怒油然而生。我恨不得将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撕碎,让小城里的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机遇,让他们发自内心去敬畏生命,不再冷漠自私,不再重男轻女。

再读,则带有一种淡淡的怀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在祖父的后花园里,一定是人性善良的最美词汇。萧红的童年是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祖孙在蓝天下一起嬉戏玩闹,玩累了则仰头大睡,自由自在,这是萧红在小城中少有的欢乐。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在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把小小的我留给祖父母照顾。祖母很疼爱我,但凡我磕着碰着,她总会小心翼翼地为我擦药,念叨我太不小心了。祖父也常常带我去玩闹——我们去果园摘水果,到溪边喂小鱼,去田中种菜捉蝶。那时候的我是多么快乐自在!读到这里,我眼中的热泪悄悄流了下来。

对故乡既爱又恨,说到底还是情之深,爱之切。

《呼兰河传》读后感

放假了,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

看完第一章,其中有一个情景令我感到悲愤,在那个小镇的一个大泥坑,七尺来深,就因为它。淹死过猪,闷死过猫,将很多家畜给害死,人们说拆墙、种树,但为什么不把大坑填上,是因为天意如此,让这里有一个大坑我们就该顺应天意!

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与祖父在那座大花园里充满快乐。而我忆起我的童年,是温馨的,童年在每个人心里,如诗、如酒、如画,我们可以自由玩耍,没有烦恼,没有争论,相比之下我们是幸福的。所以我更可以体会出萧红在离开香港后对故乡的深刻怀念,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自己童年的过往,这里没有优美的故事,而处处是令人心动的故事。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无意中在书店的一个小角落看到了这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就深深的被她吸引,在书店里转了一个大圈,兜兜转转了好一阵子,出来时手里终是多了一本书,《呼兰河传》。

深夜里,一盏孤灯相伴,等身边的人儿都进入了酣眠,将这本书悄悄拿出来细细读。

如果把白落梅、雪小禅的文字比作一袭华丽的袍子,在夜色中熠熠生辉,那萧红的文字无疑是一件破旧的衣衫,上面落满了时光的尘埃,隐隐散发着一股岁月苦涩的味道。

初读时,诙谐,幽默,常常会忍俊不禁。而后,却是越看越悲凉。心底升起丝丝疼痛,犹如一只只小虫在噬,麻麻的痛,悲伤梗在咽喉,眼泪在眼中打转,又硬生生给咽回去的感觉。

萧红的文字是朴素的,书中没有主角配角,每个人都是主角,一群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拥有良善、勤劳但却愚昧的可怜人们。

“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王寡妇一年一年地卖着豆芽菜,平静无事,过着安祥的日子,忽然有一年夏天,她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这事情似乎轰动了一时,家传户晓,可是不久也就平静下去了。不但邻人、街坊,就是她的亲戚朋友也都把这回事情忘记了。再说那王寡妇,虽然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晓得卖豆芽菜,她仍还是静静地活着,虽然偶尔她的菜被偷了,在大街上或是在庙台上狂哭一场,但一哭过了之后,她还是平平静静地活着。”

读到这里,心里一阵刺痛。虽然独子死了,王寡妇疯了,但是日子并没有因为她的哀痛而停止,小溪还在流淌,日子还在前行,生活还是照旧。虽然丧子之痛会在某一个时间触动她的心弦,她并没有寻死觅活,还是平平静静的活着。黑暗的社会里,人们只是随波逐流,没有任何的依托,如寒风中一支枯蒿,随风摇曳,流离失所,只要极少的水份,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

呼兰河的人们是良善的,可是他们在黑暗而残酷的社会里,又是那么无辜的愚昧着,蛮横着。

小团圆媳妇,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出嫁到老胡家。就因为街坊邻居无知的罔评:“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就长得那么高”。就遭到了婆婆的严加管教,狠狠毒打,吊悬梁,烧的红红的烙铁烙脚心。十二岁的小女孩,在将近一个月的折磨下,奄奄一息。却是被这群无知的人们,请骗子云游道士来跳大神。到最后,用五千吊钱(一吊钱可以买二十块豆腐,可是老胡家的婆婆平时却是不舍得掏一吊钱买豆腐的人),终于将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送回了”自己的老家。

读到这里,我心底的悲伤已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恐怖。黑暗落后的年代,愚昧而无知的人们,真的是很恐怖。

大概萧红在写这一群活灵活现人们的同时,亦是将自己的那份苦痛赋予了笔端。

萧红出生于一个当时条件还是上等的地主家庭,初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家庭。母亲,多么温馨的字眼,应该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满心怜爱的护着自己翅膀下的小雏鸟。而萧红笔下的母亲则是将罩在身上那一层华丽的光辉撕碎,暴露出了华丽掩盖下的丑陋、冷酷和残暴。所以,萧红的童年没有母爱。有洁癖的祖母亦是同样的冰冷。同样令萧红讨厌的人物。

所幸,萧红的祖父,一位如向日葵般阳光温暖慈祥的老人。他是萧红童年冬季里的那一抹暖阳,将萧红暖暖的拥在怀里,百般的恋爱着。春夏秋三季,草长莺飞的日子里,只有祖父陪着寂寞的萧红,在仅有的小院子里,玩耍嬉戏。

“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然而,孙女的一系列荒唐行为并没有引来祖父的呵斥或埋怨。祖父只是站在那里哈哈大笑,孙女也哈哈大笑,大小两个人儿站在院子里笑的如同两个开心的孩子,笑声在寂寞的童年里欢快的洒落。虽然这样的生活是单调刻板的,犹如一幅黑白的图画,没有五颜六色,就只有冷冷的白和寂寂的黑,但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祖父,后园,童年的萧红,他们如同一个连体儿,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虽然童年生活单调,可是祖父的离去,唯一一个可以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人的离去,无疑让颠沛流离的萧红更加的哀痛、孤单。从此,世上唯一疼爱自己的亲人逝去了,永远。

《呼兰河传》,一曲凄婉的歌谣,一个寂寞的童年,一段可怕的回忆,一抹无法释怀的痛。

此刻,我真的无语,心里纵有万千心事,亦是无法赋予笔端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

苍凉中蕴含热情,歌颂时不忘批判,这是一幅旧中国东北小县城居民平凡但又不一般的生活风情图,更是浓缩了的20世纪初旧中国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与苦涩,无奈与挣扎,苦痛与麻木,愚昧与可笑。《呼兰河传》饱含了女作者的血泪,用回忆性的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帧真实无比却又生动形象的旧中国东北人民的命运画卷。写这部小说的原因是:"只因为他们充满了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那里了。"写得之所以深刻、真实,是因为难以忘记,之所以难以忘记,是因为太过于熟悉,之所以太过于熟悉,是因为这些往事早已经刻进了脑海里,挥之不去,扫之不去,赶之不去,轰之不去。

尽管她写起来似乎很得心应手,并不吃力,可是我读起来却颇感劳累,不是眼睛累,而是心累。那一串串文字,读起来不是那么简便,虽说写得很流畅、平实,资料很朴实、充实、真实,可是小说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老是不断的敲击着我的内心,使我的心为之打动,为之感动,为之颤动,为之激动。萧红用写散文的笔法来写小说,并且还是这种乡土题材的小说,读起来令人丝毫感觉不到有隔阂,而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那么的自然。

她出生在这个小城里,童年的生活并不完美,尽她的父母皆在她身边,可是父母的爱对她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父亲的暴躁,母亲的冷漠,奶奶的凶悍,这些家人的爱她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唯一得到便是祖父的爱,这爱从她一出生就伴随着她,直至十几年后因祖父的去世而远去。幼年的她唯一的取乐方式就是和祖父在一齐,他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异常是在他们家里的园子里,留下了她最完美的回忆。这个园子里,有各种小动物和植物,爷爷种菜她也种,可是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劳而无功,白忙活一场。虽然如此,但他们都得到了千金难买的东西——欢乐。在园子里的这段童年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也是颇让人难以忘怀的,写得很投入,很不错,已被选入小学课本。在这个园子里,她慢慢长大,爷爷慢慢老去。

祖父,是她心目中最可亲、可爱、可敬的家人。比起父母对她的漠视,祖母对她的凶狠,祖父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他对她很热情,天天与她玩,有好吃的给她吃,有好玩的给她玩,想着法子逗她玩,教她识字,读诗,认识事物。她也喜欢和这个老爷爷开玩笑,用玩笑来愉悦彼此的心境。祖父还是个很正直的人,见胡家的团圆媳妇几乎快被折磨死了,胡家的人又想把她休了,他就说:"好好的孩子快让他们捉弄死了。"并且还决定让胡家的人搬走,房子不租给这样的人家。冯歪嘴子的私生子出生后,一家人没地方住,他不假思索地就让出了一间房子让他们住。由此可见,祖父是个对外人也很热心的人,与其他一味压榨盘剥农民的地主还是有所不一样的。

萧红用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用一个孩子的语气来叙述这些个故事,用一个孩子的独特方式来解读这些问题,虽不免幼稚,甚至异想天开,毕竟童言无忌,说出了许多的"大人"说不出来的真话,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对这方土地爱的执着,爱的深沉,爱的无法自拔,所以下起笔来很容易,写下的东西很厚重,很耐读。联系到作者苦难的一生,再来读这些文字,心中翻腾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苦痛,是无奈,是唏嘘,还有在泪水里浸泡许久的温暖。

《呼兰河传》读后感

掩上《呼兰河传》,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扎着羊角辨的小萧红,她指着天空绚丽灿烂的火烧云在说着什么,我沿着她身后一条青石板铺的长路慢慢走进了呼兰河这个地方。

呼兰河小城中有走街串巷的小贩、有路人、有邻居街坊,他们之间的琐碎日常,小城中的各种特色,在萧红的笔下绽放出不寻常的光彩。

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深两米左右。晴天灰尘扑面,雨天泥泞不堪。人们经过那段路只能在泥坑两边的沿上走,非常艰难。晴天反而是危险的时候,因为泥坑上结了一层壳,让人误会泥坑干了,其实壳下面还是粥一样粘稠的淤泥。许多小动物不小心被粘住就淹死在了里面;也经常有车夫,为了赶路不小心把车子和马陷进泥坑,马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时候周围的人就会过来帮忙,赶过来的人,有担葱的、卖菜的、瓦匠,也有其他车夫。他们卷卷裤脚,脱了鞋子,撸起袖子,商量着法子,附近的人则回家拿来绞锥、绳索,然后抬的抬搬的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起来。旁边穿着长袍短褂,非常清洁的,则给这帮人加油打气,这一番景象很是热闹却别有风味。

他们只是一群呼兰河城的普通人,大家素不相识,在他人有难处的时候,能够自发的伸出援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这泥坑折射出的真善美和来自呼兰河城的温暖让人久久回味。

回到现代在大街上遇到这种事情,我们也能有这样毫无保留地帮助别人吗?曾经有些人,对别人以怨报德,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责骂、讹诈举动,让爱心人士出了力还寒了心,而旁观者则受到反面教育,遇到他人有难时会踌躇会犹豫,患得患失。

这次疫情,无数的英雄逆风而行,不顾个人安危、舍生忘死地投入到抗击新冠病毒的战斗中。他们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孩子,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也是普通人,他们却用热血和责任牢牢守护着家园、祖国。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美好依然存在。随着疫情的胜利,这份美好会传递得更远,传递给更多的人。

一个泥坑一场疫情,都是这世间的验金石。让我们吸取其中的真、善、美,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