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建立自信心,增强教学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接下来是一些针对不同年级和科目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4.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教师)。
一、创设情境。
小学里,我们学过加法和减法运算,引进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呢?
1.试一试。
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赢了3球,在客场输了2球,那么两场比赛后甲队净胜1球.
你能把上面比赛的过程及结果用有理数的算式表示出来吗?
做一做:比赛中胜负难料,两场比赛的结果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呢?动动手填表:
2.我们知道,求两次输赢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请同学们先个人研究,后小组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有理数加法的实际例子吗?
二、探究归纳。
1.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的位置上.
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笔尖放在数轴的原点,沿数轴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这时笔尖停在“1”的位置上.
用数轴和算式可以将以上过程及结果分别表示为: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数轴和算式分别表示以上过程及结果:
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照上面的做法,请在数轴上呈现下面的算式所表示的笔尖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4.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并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7.2-(-4.8);(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略)。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过程。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础分均为0分.两个队答题情况见书上第23页.
分组讨论扣的分怎样表示?
用前面学的数能表示吗?
数怎么不够用了?
引出课题.
讲授正数、负数、有理数的定义.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______;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______;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东5米”与“向西10米”不是相反意义的量;
b.如果汽球上升25米记作+25米,那么-15米的意义就是下降-15米;
c.如果气温下降6℃记作-6℃,那么+8℃的意义就是零上8℃;
学生交流回顾、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如下:
概念:正数、负数、有理数.
应用:有理数可以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经历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过程,体会加法的运算律在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能自觉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难点:准确、熟练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自主探索。
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例1、计算(1)14-(-12)+(-25)-17(2)2+5-8(3)7-(-4)+(-5)(4)-7.2+4.7-(-8.9)+(-6)(5)-+(-)-(-)-(+)解:(1)14-(-12)+(-25)-17=14+12+(-25)+(-17)---------------------------统一为加法=26+(-42)---------------------------------------运用运算律=-16(2)(3)(4)(5)。
算式(-6)-(-13)+(-5)-(+3)+(+6)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我们还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计算:解:(-6)-(-13)+(-5)-(+3)+(+6)。
=(-6)+(+13)+(-5)+(-3)+(+6)------------统一加号=-6+13-5-3+6----------------------------------------省略加号=-6-5-3+13+6-----------------------------------------运用运算律=-14+19=5说明:省略加号的形式-6+13-5-3+6表示-6,+13,-5,-3,+6这五个数的和。
例2.计算:
解:(1)(2)。
例4、若a=-2,b=3,c=-4,求值。
(1)a+b-c(2)-a+b-|c|(3)a-b+c(4)-a-b-c。
(2)(3)(4)。
例5、在伊拉克的战争中,谋生化小组沿东西方向路进行检查,约定向东为正,某天从a地到b地结束时行走记录为(单位:km)。
(2)这小组这一天共走了多少千米。
三、学习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几种运算?
四、随堂练习。
a类。
1、计算:(1)(-30)-(+24)-(-20)+(-32)-(-32)(2)(-2.1)+(-3.2)-(-2.4)-(-4.3)。
(3)(+)-(-)+(-)-(+)(4)-7.52+-1.48。
2计算。
(6)-2.7-[3-(-0.6+1.3)]。
b类。
3.计算(1)++++(2)++++。
板书设计教后感。
文档为doc格式。
。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2)(―5)+13;。
(3)0十(―7);(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能熟练地运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过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了解加法的运算律,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算律的理解及合理、灵活的运用。
2、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9.18)+6.18;(2)6.18+(-9.18);(3)(-2.37)+(-4.63)。
2、计算下列各题:
(1)+(-4);(2)8+;。
(3)+(-11);(4)(-7)+;。
(5)+(+27);(6)(-22)+.
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
(a+b)+c=a+(b+c)。
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p22例3)计算:
(1)33+(-2)+7+(-8)。
(2)4.375+(-82)+(-4.375)。
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有相反数的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有分母相同的,先把同分母的数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
例2(p23例4)。
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第一问可以让学生自已作行程示意图帮助理解,注意第一问和第二问的区别。
练习课本p.23练习:1、2。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课本p27习题1.4a组第3、4题。
2、课本p28习题1.4b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加法法则,体会加法法则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发生过程,体验数的运算探索过程,感悟有理数加法运算的技巧及运算规律。
通过运算归纳出技巧,感悟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的技巧,突破本节内容中的难点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积极探索、不断追求真知的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加法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
例如,足球循环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掌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黄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学生考虑一下,怎么计算4+(-2)?
师:下面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有理数的加法与小学的加法大有不同,小学的加法不涉及到符号的问题,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总是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确定结果的符号;二是求结果的绝对值。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零。
3、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4、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5、交换律和结合律:有理数的加法同样拥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以及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相加,仍得这个数。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2)(―5)+13;。
(3)0十(―7);(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提示:
本节课是学习有理数减法的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如何省略加号,并且还要正确掌握省略加号后它们表示的是哪些数的和,强化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二)、导学练习 [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 1.减法法则: ,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 (2)8-11= (3)6-9=
(4)9-(-9)= (5)(- )-(- )=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 , , , 的和 ) 3、 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 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 4、 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 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 =一8
(2)(一7)一(十4) 十(一8)十(一3)一(一8) =一7十4一8一3一8 =一22. 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 [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 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 (1)8一7十4一6 (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 等,组长签字
计算:1、-5+3-2 +6+7-8-9; 2、-0.5-(-3 )+2.75-(+7 )
3、 4、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 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 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重点:
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理解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三、教学组织与教材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一如既往的开展“新、行、省、信”四字教育模式的教学。新: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足球净胜球数)、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交流)、进行新的评价体系(个人评价、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新知(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师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问题(几组有理数加法的符号与绝对值特征)、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同号与异号的特征)、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概括);省:在特殊实例的基础上观察、归纳、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实例讲解和自主练习的基础上总结心得、反省得失(如:解后思)。信:在本节课的探究法则与运用法则中体验成功,增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如在教师用数带正号球的方法得出(+2)+(+3)=+5后,学生按照此思路可以很快得出(-2)+(-3)等其它情形。又如以口答形式判断几组有理数加法的和的符号和在最后以“挑战老师”的形式判断一句话的正误等等)。同时本节课在运用“正负抵消”和数轴探讨有理数法则时,教师只对第一个或前两个进行指导和示范,其它的留给学生独立得出或合作完成。另外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化,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环境里面体验数学的生活性。
2、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汇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略)。
课后小结: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教材第23、第24页)。
1.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重点:会分析并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难点:使学生学会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黄色、红色花片若干,课件。
一问题情境。
师:我们学校每周三都要进行全校范围内的纪律卫生大评比活动,看,二年级卫生评比表已经出来了。(课件出示教材第23页情景图)。
生:我想知道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师: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面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那就是在一班的.基础上多加3面小红旗,也就是12+3=15(面)。
生2:一班得了12面,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就是说二班比12面再多3面,就是12+3=15(面)。
生3:我觉得“二班比一班多”是关键,因为只要二班的多,那就要在一班的基础上加上多出的部分。
……。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怎么想的?
师:请同学们摆12个黄色的花片表示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然后我们用红色的花片表示二班的小红旗数。因为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所以在摆红色花片的时候就要比黄色的多摆出3个,那么求二班的小红旗数就要用加法,也就是12+3=15(面)。同学们,自己一边说一边再摆一遍试试。
学生尝试操作讲解,教师巡视指导。
师:如果老师现在告诉你,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你能算出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试试看,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告诉大家。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重点说说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说清想法:三班比一班的小红旗少4面,就是比12少4,即12-4=8(面)。
【设计意图: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扶”到“放”,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总结提升。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
[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可以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反思。
1.启发、引导学生,只要多观察、多留心,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知识,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过去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通过分别摆花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猜猜我是多少。
b类。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
(2)裤子比裙子便宜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考查知识点:两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3)答案不唯一,如上衣和裤子一共多少元?50+37=87(元)。
教材习题。
第24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完成课本p51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完成课p51第8题。
1、完成课本p51第9题。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2、完成课本p51第10题。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2.通过“互举例子”、“小组竞赛”两个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3.通过法则的符号化,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数学表示能力的提升。
4.在活动中注重运用态势、语言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在整个评价的设计中安排多维评价:既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又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与发展水平、还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记清计算器中常用功能键的用法,多进行实际操作,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难点:准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加减运算.
引导 使用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既可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有时计算器还可以编程序或绘制各种图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1.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会正确地进行连加、连减的两步式题的计算。
2.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感受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建构出连加、连减的模型。
3.在对比练习中,优化出算法,同时感受到竖式简便写法的合理性和简洁美。
4.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认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连加、连减》在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再增加再减少的意义,并运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重点教学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对比等活动中,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树立认真书写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课件,尺子。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加、减法笔算。
1.出示计算题。
2.学生独立计算。
3.全班交流。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连加、连减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回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储备。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谈话引入:秋天到了,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小玲和同学们正热火朝天在农家乐参加劳动呢。你们看他们正在那里干什么呢?(帮李大爷家采摘南瓜)。
2.出示表格,收集有关数学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3.提取有代表性的问题。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大南瓜?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谈论学生熟悉的农家乐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连加计算。
1.列式:28+34+22=。
2.尝试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交流算法。(课件演示)。
4.比较以上三种方法,优化竖式的简便写法。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一题。
(一)学生在黑板上算和作业本上算同时进行。
(二)集体讲评。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加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搜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利用尝试练习、合作交流、比较算法等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连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同时体会灵活、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重要性。
(三)连减计算。
1.课件出示例2中的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还剩多少个?)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
4.全班汇报,优化连减的竖式。(课件演示)。
5.练习: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二题。
6.小结:用竖式进行连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运用知识,提高巩固。
(一)比比我最棒!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4题。
2.采用开小火车的形式讲评。
(二)小小运动健儿!
1.出示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3题。
2.理解题目意思。列式计算,并口答。
3.同桌互改.夸夸自己的同桌。
(三)课堂练习。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基础训练,使枯燥无味的连加、连减的计算变得有趣,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3.学了今天的课,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1.使学生知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会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同学们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36+78+64。
438+173+62+27。
547-32-68。
746-(246+187)。
1.请学生说说这样算的依据。
2.同时说明整数加减运算定律也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1.用简便方法计算4.36+17.3+0.64+2.7。
(1)学生尝试完成。
(2)学生议一议。
a、简便计算的`依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b、简便计算的方法。(把能凑成整十的小数先结合起来)。
(3)注意简算时的书写格式。
(4)试一试。
7.38+5.85+1.62。
3.83+1.75+8.25+5.17。
2.用简便方法计算。
18-5.76-2.24。
组织讨论。
a、能否进行简算?
b、进行这种简算有什么条件?(a、连减b、减数能凑成整十、整百)。
(1)1名学生板演,其余自做。
(2)反馈。
(3)试一试18.2-7.69-2.312.78-(1.78+0.94)。
(4)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这些计算有什么特点?规律是什么?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七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又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三周时间,人人都自信满满,摩拳擦掌,准备大施拳脚,因此我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问题串”引领整个课堂,请同学们通过动脑、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并利用组间游戏帮助学生理解法则,运用法则。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03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