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将丰富孩子们的游戏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1.尝试用多种方式制造“彩虹”。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2.部分制造“彩虹”的材料:镜子、浅盘、透明的圆珠笔笔杆、水、七彩颜料等。
活动过程。
1.产生兴趣。
――有个小朋友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看到过一条美丽的彩虹,可是它一会儿就消失了。这个小朋友感到很遗憾。他就非常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
――启发幼儿为这位爱彩虹的小朋友想办法。
2.人造彩虹的诞生。
――提供各种材料,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尝试制造“彩虹”。如:房间里的彩虹。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使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会出现在墙壁上。
一滴油彩虹。在一盘水上放一滴油,也会有产生“彩虹”效应,但这需要耐心调整观看的角度。
笔杆彩虹。让阳光通过透明的圆珠笔笔杆射到白纸上,小心地转动笔杆,白纸上就会出现“彩虹”了。
3.交流实验结果。
――制造出“彩虹”后,请幼儿互相欣赏。
――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我们不仅帮助了那个小朋友,而且连我们自己也能轻松地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了。
活动建议。
1.人造彩虹的制造方式多种多样,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使他们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2.若幼儿对制造彩虹的过程非常感兴趣,教师可延长活动时间,允许孩子充分探究。
3.其他制造彩虹的方法: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_,能形成“彩虹”:将七种颜色的油画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制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花纹,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料印到白纸上,晾干后成为彩虹画。
1.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哪些材料能吸水。
2.萌发探究科学现象的兴趣,学做观察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空脸盆(放入活鱼)若干,周围摆放盛水的脸盆若干。
2.海绵、布条、绉纸、白纸、水彩笔芯、粉笔、塑料制品、彩色水、大白菜。
3.观察记录表,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救小鱼。
引导幼儿想办法给缺水的鱼送水,激发幼儿对材料吸水现象的兴趣。
二、操作。
1.介绍操作材料,提问:你们觉得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2.幼儿分组实验,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说这些材料都有什么变化,哪些材料能吸水。
3.和幼儿一起总结操作过程,使他们初步了解哪些材料能吸水。
4.引导幼儿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能吸水。
5.出示大白菜,引导幼儿探索大白菜能否吸水。
三、观看课件。
播放大树和大白菜慢慢吸水的课件,幼儿观察植物吸水现象,初步了解植物是靠根和茎来吸收水分的。
四、记录、交流。
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打“?”或“×”)记录操作结果,并与同伴、教师交流,进一步巩固相关经验。
1、通过比较,进一步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2、初步感知图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1、玩具车四辆。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积木若干。
3、学习资源课件。
比较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不同。
感知图形与生活相关。
(一)开始部分。
1、出示玩具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神秘的百宝箱,请小朋友到上面来摸摸。
师:小朋友在家都是怎么玩的呢?为什么它们都会向前跑呢?(都有轮子)。
(二)基本部分。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其他物体也有轮子。
师:除了小汽车有轮子,你们见过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有轮子呢?
2、出示图片,结合幼儿回答,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火车、自行车、轮椅、旱冰鞋,等等。
3、轮子的形状和作用。
师:小朋友,你们仔细看这些轮子都是什么形状呢?
圆形。
4、通过比较,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不同。
师:如果我把轮子换成三角形和正方形,你们觉得可以吗?为什么呢?
我有一位动物朋友,它就想把圆形的轮子改成三角形、正方形,让我们来帮帮它吧。
5、通过积木进行操作,感知圆形适合做轮子。
师:后面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小朋友现在自己动手操作下,看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三)结束部分。
1、老师进行总结。
请拿各种轮子的小朋友到前面,结合课件,验证哪个图形适合做轮子。
师:为什么是圆形适合做轮子呢?
结论:因为圆形没有边和角,没有东西阻碍它向前运行,而正方形和三角形有边和角,会阻碍运行,所以圆形适合做轮子。
2、带领幼儿到操场观察其他带有轮子的物体。
活动目标:
1、了解光谱现象并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
2、引导幼儿在探索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色彩的美,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在盛水的玻璃鱼缸两端倾斜30度左右各放置一面镜子,调整适宜的位置使阳光斜射入水中,折射后在墙上出现一段“彩虹”。
2、平面镜、水盆、三棱镜、手电筒等材料。
活动过程。
1、请幼儿观察活动室的“墙上彩虹”,自由讨论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说一说“彩虹”由几种颜色组成?
(2)猜一猜“彩虹”从哪儿来?
2、将盛满水的盆和平面镜放在阳光下,鼓励幼儿尝试调整平面镜和光照的角度,自己寻找“彩虹”,从中发现阳光与“彩虹”的位置关系。
3、观看有关的碟片“彩虹的产生”,讨论问题:“为什么我们现在在夏季的雨后很少看到彩虹了?”从而引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区域活动。
1、引导幼儿观察早、中、晚三个时段活动室内“墙上彩虹”的位置、大小变化情况,并画出相应的观察记录。
2、将三棱镜、手电筒等材料投放科学区中供幼儿继续探索光谱的秘密。
家长参与。
请家长为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看到的彩虹,要求讲清时间、地点、景象,并和幼儿一起画出美丽的彩虹。
各种各样的镜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镜片,了解其特性和用途。
2、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细致性、敏锐性,发展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
活动准备。
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凸透镜、凹透镜、各类昆虫标本和图片。
活动过程。
1、自由观察,发现问题。
请幼儿用不同的镜片看昆虫标本和图片,并对自己的发现进行描述。
2、引导幼儿归纳概括各种镜子的特征。
如:中间厚、周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大,是凸透镜;中间薄、周围厚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是凹透镜。
3、思考它们各自的用途,对幼儿的大胆想象给予鼓励。
区域活动。
1、利用平面镜、废旧长条纸盒制作潜望镜和万花筒。
2、在凸凹不平的泡沫板上粘贴铝箔纸作成简易哈哈镜。
3、用凸、凹透镜、纸筒、橡皮泥做望远镜。
家长参与。
光的直线传播。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及有趣的游戏使幼儿了解光的直线传播性质。
2、培养幼儿动手进行科学小实验的兴趣与习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各种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手电筒、中粗软管、暗室。
活动过程。
1、通过开展户外游戏“踩影子”和室内游戏“有趣的手影”,引导幼儿思考问题:
(1)为什么在阳光下我们会有影子?
(2)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会使我们出现影子?
2、将幼儿带入暗室,利用手电筒和中粗软管做小实验“光不会拐弯”,教师适时帮助幼儿确立“直线传播”这一科学概念。
实验方法:幼儿两人一组,分别拉住软管的两端,一名幼儿用手电筒从管口向内照,另一名幼儿观察软管在拉直和弯曲时,看到的光有何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3、说一说光的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区域活动。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自制“阳光时钟”。
其它活动内容。
1、在室外、向阳的窗台、室内分别种植菜苗,幼儿观察每种菜苗的生长情况并做记录,通过对比使幼儿感知植物的向光性。
2、教师利用铝箔板、塑料水管自制太阳能热水器模型,请幼儿做“冷水变热水”实验,以此了解光能转化为热能的用途。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五、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
比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大胆表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
活动准备。
1.各异的树叶,有真的树叶,也有用色纸剪的树叶。
2.各种颜料让孩子们印树叶。
3.营造宽松、自由、有序的活动区域。
活动过程。
我带领孩子们到公园里观察树木,捡拾各种树叶,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1、豆豆跑过来说,老师:我也捡到了一片树叶,看,它变成什么了?
2、我拿起这片叶子让孩子们观看。
幼儿根据树叶添画造型:
1、把自己捡到的树叶用双面胶贴在纸上。
2、用记号笔、蜡笔大胆构造、想象。
3、可选择一片或多片树叶自由组合创造。
4.给树叶画上手,脚,让它变成一片会跳舞的叶子。
师生交流分享:
1、让幼儿展示,介绍作品,对幼儿的创造意识给予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功感,体验和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响亮地介绍,语言能完整、流畅。
3、老师对幼儿的今天活动情况作适当评价。
4、共同收拾各类教玩具。
1、通过铲沙,拍沙等动作,促进幼儿上肢动作的发展。
2、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3、在玩沙中让幼儿自由结伴,培养幼儿合作游戏的能力。
目标1。
想出各种办法堆沙山。
l、幼儿每人一顶帽子,一双拖鞋。
2、玩沙工具(铲子、小桶)。
3、每人自制插塑小树若干。
(一)引题。
1、师讲故事:小鸟住在树木林里很快活……,后来树林被人砍光。
了。
2、提问:树被砍完了,小鸟能生活在树林里吗?
3、激发幼儿再造树林的愿望。
(二)交待玩沙要求。
1、使用铲子要小心,顾前又顾后,铲子别举太高,以免沙子扬起,。
落到小朋友身上。
2、沙子若丢入眼睛中,不要用手揉,要请老师帮忙。
3、玩好以后要清理身上沾上的沙子,才能出沙池。
(三)幼儿玩沙,教师指导。
1、鼓励幼儿自由结伴,用不同的工具玩。
2、想出各种堆沙山的办法,如铲沙,用手捧沙,用手兜沙,再把。
沙拍得紧紧的,不会塌下来。
3、在造好的山上种树木,变成树林。
(四)结柬部分。
1、表扬幼儿的造树林行为,体验为小鸟做好事的自豪情感。
2、整理衣着回教室。
1、喜欢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2、能想办法把报纸变成纸球,并探索出固定纸球的方法。
3、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幼儿准备:使幼儿具有必须的玩纸的经验。
教具准备:报纸、小篓子、彩色毛线、彩色橡皮筋、包装袋、透明胶布、双面胶、固体胶、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剪刀、小背篓。
1、自由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教师引导:老师这天带来了很多报纸,我们要和报纸一块儿做游戏。请你们每人拿一张报纸玩一玩,看看能够怎样玩,比一比谁玩报纸的方法多。
幼儿自由玩报纸。(折叠、抛、投掷、跨跳、顶在头上玩等)
教师与幼儿共同交流报纸的`玩法。(幼儿把报纸放在地上,找张椅子坐下来)
2、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游戏,有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球来玩呢用什么办法能把报纸变成球呢想变成什么样的球(能带给足够的报纸,之后,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我们带着自己的球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教师巡回指导。
3、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玩了这么长时间,看看你的纸球有什么变化。
幼儿:散了,不圆了。
教师:玩了一会儿,纸球就有点散了,没有原先那样圆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纸球变得紧紧的、圆圆的,更好玩呢我们用什么来固定纸球呢(教师出示材料)我们来试一试谁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儿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4、师幼共同游戏:投篮。
1、让幼儿知道蝴蝶、蜻蜓、蜜蜂的基本特征和习性,知道它们都是昆虫。
2、使幼儿了解这些昆虫和人们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益虫,消灭害虫、准备:
1、各种昆虫的挂图一张。
2、操作卡片“各种昆虫”。
1、组织幼儿去野外观察并捕捉树上、花上、地上的昆虫。
你捉到了什么?怎样捉到的?
2、引导幼儿观察昆虫的主要特征及习性。
(1)(出示挂图)图上有什么?它们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蜜蜂、蜻蜒、七星瓢虫等,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场所:花上、地上、树上,吃花蜜、蔬菜等)。
(2)它们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共同名称叫什么?(有头、胸、腹二部分,二对翅膀、三对足等。都叫昆虫。)。
(3)你还知道哪些昆虫?为什么是昆虫?(螳螂、蚊子、蟑螂、蟋蟀、知了等)。
3、帮助幼儿分辨益虫、害虫。
(1)你喜欢哪些昆虫,不喜欢哪些昆虫?为什么?
(2)昆虫里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3)蝴蝶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蝴蝶,蝴蝶在幼虫时嫩菜叶等有害处,变成蝴蝶后有传播花粉、可观赏等益处。)。
(4)幼儿操作:每人一张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红笔一支,请儿用“o”划出益虫,“x”划出害虫来。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昆虫?(保护益虫,不随便捕捉、弄死。看到蚊子、苍蝇把它们打死,要注意环境卫生,不乱倒垃圾,不随地大小便,不让脏水积聚等等。)。
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的耳朵,激发幼儿对探索耳朵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ppt课件:动物的耳朵。
一、猜猜它是谁。
1、出示小兔的图片,猜猜是谁来了?
(1)请小朋友看看小兔子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
(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
(2)还有谁明白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
2、课件演示:出示大象。
你们看这是谁?
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
(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
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
3、出示正面的小熊,看此刻谁来了?
看看小熊的`耳朵和大象小兔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
小熊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长在哪里?
(小熊的耳朵是半圆形的,长在头角上)。
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角上的?
小结:原先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除开形状不一样,长的地方也有不一样,
可是它们有十分敏锐的听觉。
二、探索其它动物的耳朵。
1、看!鸡妈妈带着小鸡也来了,
小鸡有没有耳朵?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呢?
(幼儿讨论)。
小结:原先小鸡是有耳朵的,小鸡是没有外耳,仅有内耳,但它们同样都能够听到声音。
2、还有什么小动物和小鸡一样,仅有内耳,没有外耳?
三、观看动画片:让我们一起玩。
1、这天,还有一些小动物要来一起玩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
幼儿观看动画片,提示:重点看动物的耳朵。
2、又来了哪些动物?
有小猪,小老鼠,有猴子,还有老虎。
3、说说这些动物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
4、它们都玩了什么游戏?
引导幼儿讨论:哪些游戏能够玩?哪些游戏不能够玩?
四、动手制作:搞笑的`耳朵。
用橡皮泥捏动物。
提醒:你想做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它的耳朵长在什么位置?形状又是怎样的?
1.尝试统计同伴们最喜欢的动物并能根据动物不同的生活区域、食性、外形特征进行分类。
2.乐意参与活动,体会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1.制作自己最爱的动物朋友展板。
2.幼儿用书第5册封二、第1~3页。
3.动物统计表一张。
一、说说朋友们的最爱。
谁愿意来分享下你最喜欢的动物?
二、男孩女孩比一比。
1.什么动物是大家的最爱?谁能立刻说出来吗?你可以借用什么方法?(了解统计的`方法。)。
2.统计数量,比较男孩女孩的喜好异同。
3.那男孩、女孩分别最喜欢什么动物?请统计是什么动物,数量分别是多少。
4.男孩、女孩最喜欢的动物相同吗?分别是谁?喜欢的人数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幼儿梳理:把相同动物放成-排,有利于统计。)。
5.请你统计全班孩子最爱的动物前三名是谁。(将相同的动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统计,并记录在记录表里。)。
三、数一数,比一比。
1.自主发表分类意见。
2.教师出示动物图片。
3.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动物朋友分类,你认为可以怎么分?(幼儿根据自己的标准独立进行操作。)。
4.教师小结分类方法:可以按照生活区域、食性、外形特征等。
5.按某维度分类,并统计比较多少。(以生活场域为例。)。
6.比一比陆地上、水城里、两栖动物分别有多少,比比它们的数量多少。(可由幼儿自由选择分类的维度,进行统计和数量比较。)。
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磁力的大小。
1、准备布、被子带领幼儿观察实验:磁铁能穿过布,但不能穿过被子。
2、引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磁力可以穿过布穿那不过被子?
3、师生再次实验:用磁铁透过木盒盖使别针动起来,引导幼儿认识到,随木盒盖的加厚,磁力最终动不了别针。
4、幼儿自己做实验并记录:
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的.磁铁和别针,让幼儿记录大小磁铁一次分别可吸多少别针。
1、在交流、讨论中分享有关蚱蜢的经验与信息,产生进一步探究的的愿望。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并进行记录。
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交流质疑: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蚱蜢、投影仪、幼儿用书《认识蚱蜢》。
1、回忆经验:
说说捉蚱蜢时发生的趣事。
2、探索活动:
(1)、提出探索的`任务,如蚱蜢怎样跳高。
(2)、幼儿分小组进行探索,并进行记录。
(将发现的秘密记在纸上,将问题记录在有问号标记的纸上)。
3、交流质疑:
(1)、每组推派代表进行介绍。
(2)、根据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3)、提出预设问题:蚱蜢是怎样长大的?
(4)、结合图片,小结蚱蜢的生长过程。(蚱蜢妈妈产下卵以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变成幼虫,经过5——6次蜕皮以后,才能成为真正的蚱蜢。)。
4、留疑:
把幼儿提出的,还未解决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探索的内容。
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
投影仪、音乐《雨中旋律》、幼儿具备“影子”相关经验(事先准备好的寻找影子视频)、人站在太阳下影子图片一张、教师幼儿具备做各种手影的经验、画有每位幼儿影子造型的长轴纸卷一个、蜡笔。
开始部分:(音乐律动)小朋友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大家认真听,比比是谁第一个猜出谜底。我的谜面是: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是一种现象,有阳光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子)基本部分:嗯,小朋友们很棒,都猜对啦!我们的影子这么的神奇,那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这有一段小朋友们寻找影子的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那我们要带着几个任务去看,第一个:你找到了那些影子?(在什么情况下找到的)第二个:我们去了什么地方影子就突然消失了,为什么?(幼儿观看视频资料)(引导幼儿思考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小朋友们回答得真棒,我们表扬下自己。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张图片更进一步的了解光与影子的关系(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懂得在有光的情况下才会有影子,当光线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光线照不到的地方就变黑了,这就是影子)(发现光和影子的`关系)好,下面张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来玩影子游戏好不好?第一个游戏:手影游戏(老师先做出几个造型示范,幼儿猜并模仿,再请7--8名幼儿分别在投影仪前做不同造型的手影,边做造型边学小动物叫声,其他小朋友来猜并模仿)第二个游戏:给影子涂色(教师将每位幼儿做的影子造型提前画在长轴纸上,请每位幼儿找到自己影子造型给影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图案)。
结束部分:教师与幼儿一起分享欣赏影子作品并和自己影子拍照留念。
1、知道“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谁见过这些绿绿的小东西?它们会长在哪里呢?
——今天我们要去找找苔藓,可以采摘。
二、幼儿寻找采摘苔藓,过程中和幼儿一起观察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诱发幼儿(幼儿食品)有意记忆。
三、交流经验。
——你找到了苔藓了吗?它长在哪儿?什么样子的`?象什么?(让幼儿边观察边讨论。)。
——请你找一找苔藓的根、茎、叶。谁也有根、茎、叶?
四、幼儿再次寻找采摘,并让幼儿摘点野花、野草,为回教室让幼儿用它与苔藓合作学习插花。
五、梳理经验:
1、苔藓它多生长在潮湿、肥肥的土地里,在住宅、田园和路旁容易找到。因为是潮湿环境,因此人们走路要小心。
2、苔藓虽小也有根、茎、叶,是植物一种。(让幼儿讨论苔藓与水和阳光的关系。)。
可结合相应的季节和天气组织幼儿采摘苔藓(地钱),并烹饪、品尝苔藓植物(地钱),让幼儿了解其特殊的用处。
1、科学区中设置“下水石”、“上水石”、“没水石”,观察哪块石头能长出苔藓。(“上水石”总保持着潮湿的状态,所以适合苔藓植物生长。)。
2、在自然角种植苔藓。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观察某些物质的溶化过程,比较能溶与水和不能溶与水的物体的特征。
2、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并学习做科学记录。
1、一次性纸杯、筷子、录音机、《春雨沙沙》的'磁带。
2、各种能溶于水和不能溶于水的物品:沙、糖、盐、纸片、米等。
3、记录图、记录小卡片。
1、歌曲《春雨沙沙》导入主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1)师:今天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春雨沙沙》。
(2)师:种子说了什么?(雨水真甜)。
(3)师:种子口渴了,它要喝雨水,快快长大,小朋友口渴了喝什么?
(4)让幼儿说说口渴的感受,想象如果没有水喝会怎么样?鼓励幼儿多喝水。
2、师出示一杯水,师:“老师这儿有一杯水,现在在水里放一勺盐,搅拌一下,小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变化?盐到哪去了?(启发幼儿说出盐溶解了)。
3、第一次实验:
(1)师出示糖、盐、沙、纸片、米粒的图片标志:每张桌子上的小碗里装着糖、盐、沙、纸片、米粒,如果把它们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幼儿讨论)。
(3)幼儿实验,师予以指导。
(4)讨论:什么东西能溶解在水里,什么东西不能溶解在水里?师生交流分享实验的结果。
4、第二次实验: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再来一次实验,与刚才那个实验有所不同的是,要请小朋友们将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2)师出示记录图(可溶解o,不可溶解x)。
来,怎么记录呢?拿一张米粒图片贴到不可溶解的记录图上,就可以了!
(3)幼儿第二次实验,教师和幼儿一起验证孩子的设想,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
(4)师生一同观看记录图,分享成功的喜悦。
1、观察秋天水果,比较水果果核特征。
2、知道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1、ppt课件。
2、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实物。
活动重点:
了解秋天水果果核的特征。
活动难点:
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一、引起兴趣。
你们都吃过什么水果?
小结:好多水果都是我们喜欢吃的,秋天有好多水果多成熟了。
二、幼儿观察,讨论。
秋天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出示ppt1)。
小结:原来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都是秋天成熟的。
这些水果里有果核吗?
(幼儿根据经验讲述)。
三、果核配对。
看一看!(出示ppt2)。
石榴、桔子、柿子、枣子、柚子果核是哪一种?
水果果核连线,出示食物进行验证。
小结: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样的。
回家后再找找还有哪些是秋天的水果?看看果核是怎样的?
1、操作材料:碎纸、尺、铅笔、梳子、丝绸、塑料袋、硬币、钥匙等实验物品。
2、幼儿用书。
一、“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出示梳子)这是什么?(梳子)介绍桌上的纸屑。
师将梳子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梳子是否有变化;然后在肘子底下边摩擦边口中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幼儿说,看到了什么?
二、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摩擦起电。
师:小纸片主动跳到我梳子上,猜猜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的猜想。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你们自己试试。(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请个别幼儿示范:谁会变这个魔术,请你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4、师再次示范,揭晓答案。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吗?(在做一次)请幼儿看清楚是怎么变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5、幼儿再次实验,并小结:梳子经过摩擦好,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被吸起来。
三、幼儿实验并记录,观察静电现象,教师进行指导。
1、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记录表(幼儿用书)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看看,桌子上还有什么,除了梳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把纸屑吸起来,看看这些东西会吗?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幼儿实验,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3、集体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有谁的结果不一样?
4、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再次进行实验,分享结果。
5、师总结,简单解释静电现象。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不能呢?能吸起来的说明他们之间产生了静电。
四、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常用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1、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静电现象吗?感觉怎样?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静电呢?(脱衣服时,用梳子梳头发时,刚关闭的电脑、电视等)。
2、师总结:我们要尽量穿棉质的衣服,勤洗澡、勤换衣服。天气干燥的时候要注意擦护肤霜,及小朋友说的香香。
1、了解小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益虫,教育幼儿要保护青蛙。
多媒体课件图片青蛙头饰录音机磁带。
谜语: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有尾。
幼儿猜出谜底后,教师出示青蛙图片,问幼儿青蛙长什么样子,并叫幼儿学青蛙叫、学青蛙跳。
2、放幻灯片青蛙的生长过程,听完解说后跟老师复述。
3、出示青蛙的生长过程图片,让幼儿根据它的生长顺序给图片贴上相应的数字或是给所有的图片排列顺序,做得好的幼儿将给一张贴图。
4、用头饰玩游戏:青蛙妈妈找宝宝。
1、告诉幼儿青蛙是益虫,是人类的好朋友。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简单讲解青蛙捕虫的知识。
3、观看青蛙捕虫的幻灯片。
4、讨论:说说自己怎样保护青蛙。
1、做律动《我是小青蛙》。
2、老师戴头饰扮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们在乐曲伴奏下,蹦跳出教室做小青蛙捉虫子的游戏。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03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