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教案模板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让教师更加有条理地进行教学。范文展示: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的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小数乘小数》选自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小数乘法和除法中例7至例9的内容,这一部分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主要内容是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小数乘小数,具体来说在例7中让学生对于小数乘小数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在例8中讲解对于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应如何做。在例9中讲解取近似数的方法。本节的内容在小学数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完善了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对于学生来讲,整数的运算、小数的运算与分数的运算,虽然有相近相似之处,但是确实又是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和注意事项,那么就需要我们在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前后逻辑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小数乘法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将小数乘以10或100变为整数,再利用整数的乘法得到积,再通过积的变化规律除以相应的倍数得到原来的积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小数乘小数的基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得到原来的积。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这里我采用书中小明房间大小的问题,对于情景进行适当的改编以便于更贴近学生生活,如教师家中装修需要测量面积,或学校规划新的活动室等等。尤其是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有学习的兴趣,问题解决之后更有成就感。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提出问题之后学生能够很轻易的列出算式3.8×3.2,但是后面的计算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可以不着急让学生立刻开始计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估算,因为学生之前在试商法等地有过大量的估算经验只要教师提出学生就能自己解决,因为有着3.8五入看作4,3.2四舍看作3等,估算一个数或估算两个数等方法,在学生尝试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方法,由教师进行呈现。
接下来要让学生进行具体运算,这里出现小数乘法中最容易出现的小数点的问题,故而教材中给出的解决方法是先将小数看作整数进行计算,然后根据数位变化再写出正确的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能做到哪一步,而又不能做到哪些。对于这个计算来讲应该又教师提出化为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便可以安排学生小组一起计算,计算完互相对比下结果是否一致,问题在于哪里。这样的预设好处就在于能够顺势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得到原来的积。这里可以采用让学生板演的方式进一步讲解由3.8到38和由3.2到32分别乘以10,所以在积要除以100这样的方式,放在板书上能够非常直观的表现出来。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出示书中小数乘小数的例题。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尝试解决生活中或者与父母去购物时遇到的小数乘法。
听了范丽玲老师《年月日》一课后,我有好多话要说。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一上课,范老师就用多媒体出示宇宙画面,说宇宙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让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日;地球自转的同时,月球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并说明月球绕着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自转的同时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并说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大约时间是365天,也就是一年。然后,范老师让学生提数学问题:一年有几个月?一月有几天?一年有几天?一年有多少小时?并把有用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随即让学生利用年历卡,自主统计31天的月份有哪些?30天的月份有哪些?二月份有几天。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先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小组交流,从而找到共同点:年份不同,但31天的月份和30天的月份完全一样,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范老师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30天,平年二月28,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范老师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范老师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范老师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范老师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很好。
在讲解平年和闰年的区别时,范老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具体讲解地球绕太阳一周,也就是一年的实际时间,讲解为什么每过4年会多出来一天,为什么2月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在教学中,范老师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无论是问题的'提出、结论的获得,尽可能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本课中,范老师提供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材料,如对不同年份的年历大月、小月的探索,对平年、闰年的探索等,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有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范老师教学的思路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发现大小月和特殊月,以及平闰年的规律。我感觉这种设计思路是可取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小组合作意识。
这节课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在“年、月、日”的教学设计中,范老师设计了许多的活动,如:猜一猜,算一算,数数拳头上的大小月份,念儿歌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兴趣很高,整堂课都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还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听了范丽玲老师《年月日》一课后,我深感自己的教学存在很多不足,包括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思路的设计、语言的逻辑性等等,我将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努力,改进不足。
非常有幸聆听了陆小蓓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虽然只是短短的20分钟的片断课,却给了我不少的感受。
第一,《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会正确地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难点在于让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接下来,我来谈谈陆老师是如何利用20分钟的实践突破重难点的`。从整体上来说,老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将重难点分解,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找到小学减法的计算方法。那么,对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这块儿,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摆竖式的方式去探究,然后,老师采用对比的方法,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体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联系,从而学生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
第二,陆老师的课堂十分重视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氛围很民主,学生能够自主地想、说、写。而教师,也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能够通过生成资源很巧妙地引导学生说出老师希望强调的内容。
第三,自己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对于计算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应该知道算法是什么,还应该通过反问,“为什么要这样算?”找到对应的算理。这节课,小朋友能够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算理。但是,对于这个算理如果能结合例题中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就更好了。计算课不能空讲算理,这样会显得堂课热情读不高,计算教学应该和解决实践问题中的应用题有机结合,以此来帮助孩子理解算理。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2、出示学习目标: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计算做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因为这个内容简单清晰,所以通过学生的自学,同桌互查,小组内交流展示完全可以学的会。
一段:学什么(共有两个环节)。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学习目标就是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设计既简练又易懂。不但包括学习内容,又包括学习方法,还有学习要求。
处理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共有四个环节)。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课件——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自学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在通过独立学习,同伴互助、小组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板书: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因数与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面学习小数除法及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学会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的道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为: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学会补“0”的情况。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以学生为立足点,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我用课件呈现“船速提高”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梳理信息并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的情境性。我通过创设直观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兴趣,能结合实际生活提出问题,从而有效的开展数学学习活动。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教学红点1,理解算理。
教师提问应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后回答:“53.5x0.5”(板书)。追问为什么这样列示?学生回答:“它表示58.6的的1/2是多少”。让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课题:小数乘小数(板书)。先引导学生估一估,可能比27少一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再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算一算,学生可能用竖式计算,先将两个因数分别扩大的原来的10倍,再将得到的结果缩小到原来的1/100,就是26.75千米。(板书)提问:“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学生交流可能得出:“先将2个因数分别扩大原来的10倍,根据因数与积变化规律,应将积缩小100倍,追问:“算式中积的小数位数与因书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学生认真观察,,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可能发现:“两个因数中共有2位小数,积就有2位小数。”教师给予肯定。这一环节,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出发点,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教学绿点,巩固算法。
出示问题:“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米”?学生独立列式53.5x1.2。追问为什么这样列示?。学生回答:“它表示53.5的1.2倍是多少?”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个数乘纯小数的意义。教师重点强调:当小数乘小数结果的末尾是0,就从0开始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0可以省写,积的大小不变。(板书)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对所学知识产生认同感。
3、教学小电脑,学习积的位数不够需要补“0”的小数乘法。
出示习题:“0.483x0.06”?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适时点拨,使学生重点明白: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添“0”补位。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引导学生回顾解题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小数乘小数应怎样计算?师生总结出: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看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积得小数位数不够,需要添“0”补位,末尾有0的要把0去掉。这一环节,通过出示习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小数乘整数的算理,体现优化的数学思想。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自主练习2,计算。学生独立计算,加强知识的巩固。
2、自主练习3,实际应用。学生自主完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总结反思,深化规律。
我带领学生总结本次课堂: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6,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53.5x0.5=。
53.50.483。
x0.5x0.06。
答:
好的板书是一节课的精华,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清楚,层次明确,重点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诚心期待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比大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二课时的内容,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为进一步学习后面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使用符号“”、“”、“=”,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相互协作,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三、说教学过程。
的形成过程,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小猴吃水果”的故事(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用眼睛观察,探索新知。
2、你是怎样认识“”、“”的?”、“”。
大大嘴巴指大数,尖尖嘴巴指小数。
三、层次练习,巩固新知。
四、课堂小结.
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一、说教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单元共有两个内容,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是在以前学习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总结并理解算理。
教学用具:
二、说学情。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了解了小数中各个数位的含义,并且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很清楚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对于这个知识的学习并不会感到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我区的教学实际设计如下内容。
1、教学模式:三段一思。
2、教学方法:因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内在的联系所以采用迁移类比法引入,并根据这个教学内容的特点所以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段:学什么。
(1)学生用竖式计算。
(2)你是怎样计算的?(说算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计算探索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列竖式计算。
方法:自己读后指名读,这样目标就清楚了。
二段:我来学:
1、用情境导入法出示——购物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出示:文具超市里的三种文具学生说出名称和价格:
卷笔刀:0.8元,橡皮铅笔:1.2元,绿铅笔:0.6元。
3、出示学习提示:
(1)根据已有信息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和一个减法问题。(口头提出问题)。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先独立计算,再同座互查。
(3)小组讨论: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试着总结出计算方法。
(4)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设计理由是:首先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然后先独立学习,再同伴互助然后小组交流。
4、学习后一个或两个小组板前展示,老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
三段:我来用。
因为本课内容需在计算的基础上总结计算方法(算理),所以安排以下有基本算理练习、典型的错例分析练习、解决问题练习等系列练习活动。
1、填空: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对齐,也就是(),再从()位算起,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先自读再自己填完整,然后齐读。)。
2、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5+2.4=2.97.5+1.5=8.03.2-1.6=2.6(给出竖式,判断)然后列出正确的竖式。(先独做再小组检查)指名说说每道题错哪了,应该怎么做。
3、列竖式计算。
98页3题选4道题(同桌互查后说出结果,错的改过来)。
4、解决问题:《动脑筋》6.8元《童话故事选》3.4元。
(1)《动脑筋》和《童话故事选》一共多少元?
(2)《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互查。投影展示讲评,各组长检查一下有错的吗?如果有改正过来。
5、根据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要认真读题目选择合适的条件)。
一件上衣:27.9元一条裙子:54.6元一条裤子:38.7元。
四段:我来思。
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板书:
小数点对齐,从末位算起。
学生板演学生板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苏教版义务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86到87页“小数乘法”的第一课时,我从三方面说课:
一、说教材:
1、小数乘小数是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及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基础,因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2、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是直接在积上点小数点,而无需在位数不够时用0来补足。我想学生要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法并不难,关键是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去归纳算法,这才是完整的计算教学。
3、根据以上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算法;
(2)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感受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和算法;教学难点:初步掌握积的小数点的定位方法。
5、教学安排:结合本节课的特点,以学生自主探索,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为主,加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新颖练习为辅,突出计算教学的本质。
6、教学准备:课件的演示。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计算教学,计算本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但它在现实中却与人们的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顺利的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的要求,本人在教法学法上突出体现以下五点:
1、以情境教学促学习动机。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房间面积的现实情境图,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内部动因,它总是和需要直接关联的。小学生入学前已有一些生活经验,包括一些模糊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诱因,把学生那些肤浅的潜在的需要变成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并不断唤起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2、以估算促笔算,突出算法多样化。
3、重视过程,突出算理。
算理是小数乘小数理论依据,要让学生知道怎么算,又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计算教学之根本。传统教学中就一直重视让学生明确算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算理算法,只有明确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才能进行准确、灵活的计算;才能突破难点,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小数乘小数的难点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我认为只有当学生深刻明白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才能真正的突破难点,因此在寻找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去发现把因数看成整数计算的积和真正的积有什么关系,弄清楚为什么还要缩小积的倍数,应缩小多少倍,从右往左数几位,点上小数点。只有重视弄清算理的全过程,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突破教学难点。
4、多种形式应用,促进内化。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改编,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我在练习环节中,变换了练习的呈现方式,设计了有坡度的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计算技能。
5、注重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发展。
本节课中,我创设了两次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同桌交流,通过个体思考,小组交流和班级研讨,理解算理,归纳算法,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1.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2.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3.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4.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的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
二、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估算引路,大胆猜测。
先让学生估计3.6×2.8的积大约是多少?在估算的时候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最大值和最小值,找出3.6×2.8的积应在9和12之间。
估算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为笔算提供一定的支持过程。
2、细化过程,掌握算理。
这个环节,是本课中突破难点的核心环节,本着“授人以渔”的思想,引导学生根据小数乘整数的经验,探索计算的方法,提出问题: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此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建立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这样学生能够根据以往小数乘整数的经验,凭直觉判断小数乘小数也能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
然后学生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再抛出问题: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后该如何回归到小数乘法的积呢?这个才是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此时安排一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全班交流汇报时,教师再借助于课件具体,形象的进行演示,让学生弄清3.6×2.8的积为什么要点出两位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再一次借助于课件的演示完整的叙述推导过程。然后,再结合前面的估算结果,与笔算进行比较,进一步确认按上面的计算方法算出的积是合理的。建立了估算与笔算的联系。
在教学试一试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完全放手,大胆尝试,在完成后再同桌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第二次的同桌交流是在例题积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一次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在掌握算理的这个环节,通过扶与放的结合,循序渐进的推理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计算思维的内在魅力,及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迁移类推的思想。
3、加强口算,提升算法。
第一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旨在减少学生的繁琐计算,直接运用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体验和发现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简便方法,为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打好基础。
4、回顾比较,归纳方法。
对比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过程,我直接提出问题:比较上面两题中两个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进一步抽象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一算,二数,三点点”简洁的话,概括了小数乘法的算法,便于学生的记忆。
这个环节的设计,以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为线索,层层推进,逐步抽象概括,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结出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算法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不巩固的教学,就把水泼到一个筛子里一样。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本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准确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单纯的计算训练,往往单调枯燥,索然无味。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所以教师应善于剖析学生的错误思维,组织有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轻松愉悦中,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有效的形成计算技能。我安排了5个环节的练习:
1、帮帮小马虎(出示课件)。
把学生曾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呈现出来,让错误成为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避免学生在作业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2、给积点小数点。
运用所学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巩固新知。
3、等式变形。
第二次出现根据整数乘法的积,来确定小数乘法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不过这次是根据积的位置,确定因数的小数位数,在开放练习中,更加凸显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的位数关系。
4、我做小判官。
形式新颖的游戏环节,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高涨,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让学生明确点小数点后,积末尾的0应划去。
5、课堂作业。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目标所完成的情况。
四、在余味中延展问题。
总之,本节课,我紧紧以整数乘法和积的变化规律为基础,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引导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摈弃了大题量计算的教学方式,努力使自己的设计能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关注思维的有效生长,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新课标》还指出:“在学习过程中要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观察,对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我通过购物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对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进一步学习中都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及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生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尤其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他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生发与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师: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那你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呢?
过渡:看来大家买东西的经验很丰富,那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到商店逛逛,看看小朋友们遇到什么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商店里真热闹,小朋友们正在买东西呢,你们看小丽遇到了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例3。
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一共多少钱?
读题。
师:你们能帮她解决吗?算式怎么列呢?谁来说说。
板书:0。8+0。6=。
师: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师(揭示课题):大家看这个算式中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小数)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师:0。8+0。6,你们会算吗?那大家在本子上算一算吧。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
师:这位同学是列竖式计算的,我们来听听她的想法。
师:你来说说你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
生汇报。
师板书:
元角。
0。8。
+0。6。
1。4。
答:一共1。4元。
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小数加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关键什么要对齐?
师引导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指名说,同桌说)。
2、练习。
师:小丽想买的是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那你想买哪两样东西呢?
师:一共要多少钱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那请大家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请大家用竖式来计算。
展示,汇报。
3、教学例4。
师:你们帮小丽解决了问题,真棒!小明也来了,他又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看看。
课件出示问题:我想买1枝铅笔,哪种便宜些呢?
师:大家帮他看看,买哪种便宜些呢?
师:1枝有橡皮的铅笔比1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钱呢?(出示例4)。
读题。
师:你们能帮他算吗?
算式怎样列呢?
板书:1。2—0。6=。
师:你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大家能不能也用竖式计算出来呢?
学生尝试:(一人板演,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师:大家来看看她做的对吗?那大家来听听她是怎么想的,和你的想法是不是一样。
生汇报。
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省略?为什么?
师小结:计算小数减法和小数加法一样,也是要注意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哪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
师:谁能完整地把计算过程说一说。
4、练习。
学生提问题,解答。
展示,汇报。
师:请同学们帮小东选商品,能买什么?你有几种买法?
汇报。
师: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从最低位算起,在计算小数加法时,满十进一,在计算小数减法时哪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一。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要把小数点对齐。
学生在课本上完成,指名说得数。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出示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
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1、回忆。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大家知道:教师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帮助、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重在于体验、感悟和共享;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评价教学的标准主要看学生的投入、乐学与善思。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它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当前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我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风格、尊重学生的思维进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更多的还给学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1、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小数加减法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简便计算这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比较简单。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很好的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此规律的得出,不仅很好解决了从整数的简算到小数简算之间的过渡,而且在此过程中再一次地复习、巩固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使学生深刻地感知了运算定律,为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教学目标确立: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有限个例证明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判断小数加减法是否可以简算。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数据特点正确的进行简算。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由于本节课教材的内容与前面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有密切的联系。教学中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尝试教学、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感知、验证、认识、归纳,教师通过扶放结合,让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判断推理能力,而且又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1、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学习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学会从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去发现规律,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2、利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自学,尝试练习等,训练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一种观念和方法的转变;从用教材中的材料教,到选择、设计合适的材料教,更是一种创造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节课抛开了教材中的原有例题,从学生自主编写的习题选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自己编写的题目入手,通过教师改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简便计算的学习,建立简算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我认为这样选择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数学学习材料的发展,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2、创设情景、走进生活、对比概括。通过情景设计验证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材给出了一个班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让学生计算他们参加4×50米接力赛可能的成绩,也就是跑4×50米的时间,要把4个同学50米跑的时间加起来。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一种是按顺序计算,另一种是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能凑成整十的数先加起来。通过对比,使学生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规律,后实践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计算体验,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法,并能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后,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4、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一一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状况,通过“课堂百草园”等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学会欣赏自我。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尝试自学,通过观察对比掌握简算方法,学生的素质相应的会有所发展。
本节课引出的几点思考。
1、课程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观念的改变,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堂的活动设计得有实效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解决“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为出发点。
3、学生的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不能把一堂课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结果,更主要的是方法和兴趣的引导上。
反思自己整个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我的感悟和收获:
1、灵活运用教材,创设生活情景,实现知识迁移。
计算课对孩子们来说,往往是枯燥无味,怎样的教学过程能吸引学生,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能让学生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后,我发现教材主题图所呈现的运动会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些远了,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有些勉强。
2、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这节课的中,我试图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并且为自己的方法找理由和根据,并且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被激活了,这不得不让我们相信,学生确实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
3、关注学生情感,以评价促进学生善思乐学。
有一句话所有教师都深知,却又让大家付出一生去追求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句“相信你,给你时间聪明的你一定能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时“我非常的欣赏你的独特见解”。当学生们在合作的时候,学生们在交流的时候,小组的相互评价,同学的相互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相呼应,更是让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们始终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着,探究着。
(1)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演绎精彩,而自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显得有些仓促,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要注意,注意学生思维的不同,个性的差异,多问:“谁有不同想法”“谁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2)课堂上如何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纵观整个课堂,全班交流的时候,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发言交流的只是一小部分同学。特别是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更是控制了整个课堂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也总有一部分学生默默无语。我们老师往往从个体里获取群体的信息,我觉得也是有些偏颇的,如何解决这样的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也是我一直困惑的。
(3)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开放的,在开放的教学中教师如何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把学生思维闪光点作为“挖掘点”,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而不是装着教案,让课堂不仅是学生的知识的源泉,更是学生个性张扬的舞台,如何才能做到这些,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应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专业素质。存在缺憾不可怕,正是有了这些缺憾,才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课堂,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走的更踏实。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习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习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习,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习,这样分层练习,才能突破难点。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习,进而解决问题。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前一节课《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得出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和口算。
2、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积里小数点的位置。让学生掌握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用“0”补足。
教具准备:
小黑板、实物投影。
二、教法、学法指导。
1、情境教学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创设了计算小明卧室内几种物品占地面积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促发展。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在让同桌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班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
(一)、在“情境”中引发问题(出示例2的平面图)。
1、说说:图上又告诉了我们哪些新信息?
(学生发现的信息应该是:房间里多了床、床头柜、写字台、书橱、阳台上多了花架,以及每样物品后都有一道乘法算式,也可能有学生知道乘法算式的意思。如果没有可选择一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或者发现表面是长方形的家具有哪几样,它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表面是正方形的物品它们的边长各是多少。)。
这里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并排板演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现代心理学表明,精彩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由抑制到兴奋,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这个环节以帮助小明计算家具占地面积以及寻找新知来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复习了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架起桥梁,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1、尝试计算,发现问题。
问:这些数学问题你们都会解答吗?
它们和昨天学习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乘小数)。
师:在小数乘小数这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
(方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是多少,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计算要求:每人选做一题,如果在做题时有新发现或有疑惑的,可同桌交流。)老师巡视。
(选做1.95×1.1的同学应该毫不费力就能完成,并且发现自己所做学题就是昨天学习的类型,而选做别的习题的同学可能就会说出自己在点小数点时的困惑并能根据小数点移动规律来确定解决方案。)。
2、利用检验,解决问题。
问:用这样的方法计算正不正确呢?
现在我们就以计算花架占地面积的算式0.28×0.28为例,谁能有一个快速的检验方法?同桌可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也可能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根据学生的回答,肯定学生的计算方法。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向同桌、向全班同学叙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学的“小数乘小数”里的新内容积小于1的情况,计算时要注意: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来补足。)。
要求:同桌两人每人选做两题,做完后互相检查。
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并说说遇到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时候怎么处理的。
(设计意图:周玉仁教授倡导: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我都力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3、针对练习、强化认识:
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
0.71.050.18。
×0.9×0.06×0.3。
6363054。
提出:要注意什么问题?
三、在“练习”中拓展问题。
1、说说积是几位小数。
0.67×0.13=1.02×0.76=0.045×14=。
2、解决实际问题。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024。
(设计的一些专项性习题,根据算式特点在积或因数中点上小数点的正确位置,以更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由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来决定这一规律。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四、趣味探索。
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颇有兴趣的计算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计算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小数乘小数。
0.28×0.28=0.0784(平方米)。
0.28。
×0.28。
224。
56。
0.0784。
答:花架的占地面积是0.0784平方米。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数,小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先创设了一个简单的购物情境,第一个问题是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引导学生把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中来。并着重比较“把小数点对齐”和“把末尾对齐”这两种算法哪一种正确,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真理。第二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继续探索两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计算方法。试一试让学生明确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在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和归纳计算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而能正确列出竖式来进行计算是本课的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合作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特点,我按如下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首先采用媒体出示一副小明、小丽和小芳三位同学买文具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并说说各种文具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交流。可能提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最后我适当选择一些问题,采用媒体出示,引导列式: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列式:4.75+3.4=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小数加减法。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商品的价格,产生买卖商品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二、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以去掉,这是小数的性质。最后引导比较,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时应小数点对齐,计算的结果要进行化简。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练一练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
(1)通过创设了一个买卖物品的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300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