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书中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的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重新理解和审视这些经典作品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画大师丰子恺久负盛名的大作《缘缘堂随笔》,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精力,有精力的时候又没有时间,只能利用一些拼凑的零散时间,终究不能全部看完,挑着看了大部分。
有人说,他写的东西存在着个人主义色彩,我认同这点,但我想问,每个人写的东西,或多或少不都倾向于个人色彩吗?我喜欢他的散文,他将人的直观感受用一种几近哲学的语言写的让你感觉是那么深刻却又贴近人心。例如“我——我们大人——的举止的警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骨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再如在《儿女》篇里,大人与其子女由于岁月的间隔,其生活方式的描写“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大人与子女或者小孩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显然不同的,我时常羡慕那些五六岁天真烂漫的稚童,喜欢便是喜欢,我就是要得到什么东西,张口就来,想打你就打你,而我们大人生活在一个假话圈里,就像作者在《作父亲》那散文里,作者的小儿子元草听到担担子卖小鸡的过来了,便一股脑儿地往外冲去,连膝盖摔破了也惦记着那小鸡。作者在与老板说价过程中,体现了大人的“智慧”,而小孩子们一个劲儿地直嚷嚷要小鸡。而老板定是吃住了这点,便不肯让价。最后生意没有做成,作者教育还在道:“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也不能理解大人的思维,作者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可是,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作者怎舍得用这种思想去玷污那烂漫。
作者的散文多是对家庭,孩子,亲友而写的随性之感,记录着他的孩子们那么多天真烂漫的时刻,回忆着自己的成长,并有关于其对住所缘缘堂的深刻感情。当缘缘堂被暴寇所毁,作者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写道: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在这一散文里,作者不仅抒发了对于暴寇侵占缘缘堂的愤恨,更是表达了列强肆意侵略摧毁我国领土的愤怒,将其散文从个人主义提升到了爱国主义,从而使整个散文集提升了一个高度,赋予了它爱国主义的浓厚色彩。并在篇末,表达了“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这一希冀。
“我有馨香携满袖,将求麟风向天涯”,这就是丰子恺。随性,艺术,漫不经心却时常有惊人之笔,这就是丰子恺的散文。
中国人向来自谦,可是翻开《缘缘堂》,一开头就自封为“博士”,这不得不让我心生诧异——“中国人人人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和吃瓜子博士。”
文中具体描写了吃瓜子博士学识的深度和广度。首先吃瓜子是少爷的专长,是小姐太太的拿手好戏,甚至连小孩的吃瓜子技术也高超得很。再与日本人做对比,突显中国人吃瓜子技艺高超。
最后又将目光聚焦在发明吃瓜子的中国人身上,夸他们是天才,能在生活单调、物资贫乏的时代,想出如此休闲的好办法,真是天资聪慧。看到此处,似乎还在夸奖中国人的智慧,可是细细一咀嚼,似乎又有另一种意味。这分明是在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讽刺这个人的闲,讽刺吃瓜子人不合时宜地贪图安逸,毫无使命感和责任感,完全一副吃瓜群众的姿态。
这个“博士”原本是指学识渊博,甚至是精通的人,之所以称中国人为吃瓜子博士,是因为中国人对吃瓜子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从而熟能生巧,整天无所事事地嗑瓜子。
可是要明确的是当时处于战乱年代,理应人人眉头紧锁,扛刀上阵,怎还会有人有闲情逸致来嗑瓜子?而以“我”为标准,与日本人对比,写出我嗑瓜子技术胜出,这多多少少受了环境的影响,可是与其他中国人相比,却远不及其一,可想而知,在中国,这吃瓜子的氛围是何等的积极,甚至可以说是“一瓜子障目”!读到此处,我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强烈的忧患——祖国是要在这“咯咯”的嗑瓜子声中毁灭的!
生活中除了嗑瓜子外,还有打扑克,五十二张牌在人们手中飞速运转,他们甚至都有了“弹牌大法”,可见他们不止一次打过扑克牌,甚至有人的钱也会因此而流动。我也曾经有过一段迷恋打牌的经历,一有空,就闲来练练牌,还会叫上几个家人一起打,对学习和生活的任何事都不用心、不在意。现在想着确乎无益于我的学习成长,幸亏没有多久就在父亲的勒令禁止中远离了这玩物丧志的活动。
“咯咯”的吃瓜子声,闻似街头巷尾的和谐乐曲,实则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靡靡之音,做人,还是应该有目标,有担当,有追求,用行动去创造自己和世界的美好!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读后感。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其中《渐》让我感处最深。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缘缘堂随笔读后感精彩7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时累,读后轻松;而它,《缘缘堂随笔》,读时轻松,读后,更是心中畅快。
丰子恺的散文大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画一样,纯粹自然。在《艺术漫谈》中他曾形象地把艺术比作米、麦,认为艺术应该大众化,为大众所欣赏和接受,如同家家户户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麦一样普及,而不应该成为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笔如此质朴无华,容易读懂,忙中抽出两三个小时即可读完,为此我也推荐给了我的初一学生。
此种平凡小事见哲理的写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丰先生之所以能看到这纯粹的小事,用好这支质朴的笔,说着世间人都读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纯洁的灵魂了。像这样一个人,就算被禁锢在一个房间也能找到他的快乐罢。这一点在他《闲居》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证实。
《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心”。这样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在网上有诸多解释,然而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博爱、进取之心”。读到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我真正看到了一个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讲此书置于枕边,每每捧而读之,脑海和心灵都如冬日清空一般历历分明。离开校园将近两年,前途已不如当初清晰。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颗善良、真诚、博爱、进取之心。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屋里的我却依然捧着那本书。因为老师偶然的推荐,我才遇到这本如此有爱的书。
《缘缘堂随笔》是由丰子恺写的一本书。提到丰子恺,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朴素、自然的文字了。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奥的语句,偶尔还会出现种种古风的名句,还有那些有趣故事,读起来真是津津有味。
再来说一说这本的的内容吧!我认为,全书有两大种对爱的解读:一是对孩子们的爱,二是对丰子恺生活的地方,缘缘堂的爱。
丰子恺认为,孩子是人们最棒的老师,他们能撤去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羡慕小孩子们,也正因如此,他有对孩子爱的独特解读。
整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这篇文篇,作者写出了送阿宝出黄时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为阿宝将推动童年所拥有的童真与童趣,还有那些对外界事物独特的见解,喜则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宝将要成为大女孩了。作者还举了几个阿宝小时和现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风格,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悲喜交集的无奈心情。我看的时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犹豫极了。是啊,生活中,这样的无奈,悲喜交加的时候不也很多吗?就比如我小学毕业时,心情是那样复杂,又有对六年同学深深友情的不舍,还有对新学校、新环境、新学期的期待。想到这些,读书时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
对于家乡缘缘堂,丰子恺也特意用了许多笔墨写出“我”对它的爱意与思念。书中,也写到了许多作者与缘缘堂之间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有趣、新奇、好玩,但当然,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缘缘堂的喜爱与思念。
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告缘缘堂在风之灵》。文中,作者写到离开缘缘堂之后对它深切的思念,还写了一篇《还我缘缘堂》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爱与思念,丰子恺也是花了许多心思的,连缘缘堂这名字,也来源于作者。离别时,作者对缘缘堂的无限不舍,也是从那朴素但铿锵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为这字字那样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时侯,我老家边上,有一座水桥,以前奶奶总会还着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许多美丽的景物,我都是那时看到的,当然记忆最深,记忆中的那里,永远是充满美的。长大后,我在硖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桥已经不见,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长,还有那渐渐浑浊的水,我的心立马凉了,望着那片孤单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现在已经忘记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来,心里便只有思念与热爱了。想毕,丰子恺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缘缘堂随笔》,慢慢合上书,脑海里的思绪却不以退去,这些朴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还有深深的爱,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谢谢这本书,让我也对爱有了更深的解读。
最近品读了丰子恺关于父母与儿女的几篇小文章,深深觉得读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
在《儿女》一篇中,丰子恺从父亲的角度,讲述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留下小鞋子这一举动,丰子恺对儿女感情的殷切和内隐,不禁使我感同身受。
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我离家之后会以怎样的形式想念我,但我却讶异自己也会像丰先生一样,通过留念一些小物品去留念家人。在很多个外地求学和工作的日子里,我都会将家中的一些小物件留在身边,有时是和父母的合影,有时是屋子里的一个小摆件,更多的时候只是钱包中夹着的一块糖果,一粒瓜子,仿佛思念也要有“抓手”。
不管多大,我们都是父母脸前的小孩子。
姥姥在七十有余的时候还会经常塞钱给妈妈,妈妈宁愿将就自己也不愿委屈我们,她们都是将自己最深沉的爱奉献给了下一代,也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给了下一代。
天下的父母恐怕都是这样子。
但观察过诸多家庭的相处模式,我发现人在成年组建家庭后,给自己孩子的爱会有一大股,给父母的爱却只有一小缕,纵使只有这一小缕,很多时候还掺杂了埋怨和不耐烦,仿佛一代一代都是这样过来的,觉得正常的同时又有点惋惜。
什么时候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没有儿时那样亲密了?最后一次抱着妈妈的脖子睡,最后一次在赶集的时候拽着妈妈的衣服。.。.。.都已经记不清了。什么时候父母会见我们的脸色行事了,什么时候我们会在离别的时候才蓦然发现光阴偷走了过往的种种。
思考这其中的原因,不过是我们身边有了比父母更重要的人罢了……。
今天我从丰子恺笔下解读了父母深沉的爱,但父母那深沉的爱又何必从别人那里获知呢?他们对你所有社交媒体账号的关注,不过是想在你不理他们的时候悄悄看一下你在忙什么;他们发现你居家办公很忙很焦躁时,用手势、表情和极低的声音交流,不过是为每一个突如其来的工作电话创造安静的环境;他们向你随时分享的家里的花开、猫的长大、新买的衣服,也不过是想多多参与被越来越多家庭以外的事情所侵占的时光。
我们深谙越长大,离曾经不断环绕的家庭大树越来越远,远到最终我们也成为一棵最终被环绕的大树。
当我们静心思考这一切,定会是无奈的,但我们是可以做些什么的。在工作没那么紧急的时候,不要把火无缘无故发到父母身上,也不要搁置每一条留言和问候,他们知道你很忙,聊天也不过几十秒;就像父母曾经对我们的那样,不定时的零食“投喂”一下,他们会觉得你三天前就在想他们了。
读书有时不是要获取什么吧,也许是让我们对一段关系进行反思。
今晚最大的收获。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着实让我敬畏万分。
他在书中写道:“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些话语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让我沉思良久。在它里面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表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另外,丰子恺先生又十分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时的老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的影响很大。他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此外,丰子恺先生总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他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都描写了出来。里面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敬佩丰子恺先生的缘由。所以,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因为里面充满着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但给我印象最深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童心,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对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样是重要的。童年在丰子恺的笔下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生活的第三层他也希望能再次拥有童年,拥有童心。所以,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其中《渐》让我感处最深。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一直就很想去看看散文兼漫画大师丰子恺久负盛名的大作《缘缘堂随笔》,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精力,有精力的时候又没有时间,只能利用一些拼凑的零散时间,终究不能全部看完,挑着看了大部分。
有人说,他写的东西存在着个人主义色彩,我认同这点,但我想问,每个人写的东西,或多或少不都倾向于个人色彩吗?我喜欢他的散文,他将人的直观感受用一种几近哲学的语言写的让你感觉是那么深刻却又贴近人心。例如“我——我们大人——的举止的警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骨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再如在《儿女》篇里,大人与其子女由于岁月的间隔,其生活方式的描写“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大人与子女或者小孩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显然不同的,我时常羡慕那些五六岁天真烂漫的稚童,喜欢便是喜欢,我就是要得到什么东西,张口就来,想打你就打你,而我们大人生活在一个假话圈里,就像作者在《作父亲》那散文里,作者的小儿子元草听到担担子卖小鸡的过来了,便一股脑儿地往外冲去,连膝盖摔破了也惦记着那小鸡。作者在与老板说价过程中,体现了大人的“智慧”,而小孩子们一个劲儿地直嚷嚷要小鸡。而老板定是吃住了这点,便不肯让价。最后生意没有做成,作者教育还在道:“你们大家说好来好来,要买要买,那人就不肯让价了!”小孩子听不懂大人说的,也不能理解大人的思维,作者最后一句话没有说出来,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可是,在这一片天真烂漫光明正大的春景中,作者怎舍得用这种思想去玷污那烂漫。
作者的散文多是对家庭,孩子,亲友而写的随性之感,记录着他的孩子们那么多天真烂漫的时刻,回忆着自己的成长,并有关于其对住所缘缘堂的深刻感情。当缘缘堂被暴寇所毁,作者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写道: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在这一散文里,作者不仅抒发了对于暴寇侵占缘缘堂的愤恨,更是表达了列强肆意侵略摧毁我国领土的愤怒,将其散文从个人主义提升到了爱国主义,从而使整个散文集提升了一个高度,赋予了它爱国主义的浓厚色彩。并在篇末,表达了“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就一定会复活!我们不久一定团聚,更光荣的团聚”这一希冀。
“我有馨香携满袖,将求麟风向天涯”,这就是丰子恺。随性,艺术,漫不经心却时常有惊人之笔,这就是丰子恺的散文。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我最近读了他写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作者在石门湾的家,后来日军侵略石门湾时被炸毁。书中讲了作者对童年、亲人和家乡的回忆与思念。其中我最喜欢的有《我的母亲》和关于缘缘堂的几篇文章,先来说《我的母亲》。
作者的母亲在他三十三岁时就逝世了,可作者对她的记忆还那么深,在这段回忆中,有快乐还有忏悔。作者因为接受了母亲的表扬,可没全接受母亲的批评。正如文中所说的:“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他为此感到有点忏悔。他在文章中还表现出了他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犹新的记忆。
写缘缘堂的几篇文章令我记忆更深。他先介绍了缘缘堂是他亲手设计的,并且在屋里的陈设上一直坚持他的风格,别人给他一个黑人木雕,他不要。因为他认为缘缘堂的性格是和平幸福的,这种“残忍而非人道”的东西不适合它。从有“缘缘堂”这个名字开始,作者已经把这房子当作一个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来看待了。而这种“简单朴素”、“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作者所向往的。
“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从这里我读出了作者与五岁多的缘缘堂结下的深厚的感情。在这个朴素的院落中,有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的欢喜畅快、秋天的安闲舒适、冬天的温暖安逸,还有书香阵阵、欢声笑语……这都是让作者不断回想的记忆。
可是当日军侵略,攻破杭州与上海,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多次写到石门湾也被攻破。他和家人当时为了保命,被迫离开缘缘堂,逃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他对缘缘堂是那么的依依不舍,“与其死在野外,不如与你(指缘缘堂)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大家站着不动,幸而炸弹没有光降到你身上”。他是那样的爱缘缘堂,可是他没想到,这匆忙的一别,竟是他与缘缘堂的永绝。
他相信,缘缘堂被炸毁后,在天上是有它的灵的。让我更难忘的是他还认为,缘缘堂若是被敌军的飞机炸毁的,它一定很不甘心,可它若是被我军的大炮焚毁的话,它一定很心甘情愿,而且,作者也愿拿缘缘堂换来我军的胜利。作者的敢于失舍、忠于国家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缘缘堂随笔》,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一个故事像缓缓的泉水一样深入心田,像清香的茶水一样沁人心脾,像和风细雨一样温润人心。我领悟了母爱的伟大,我崇敬作者的爱国,我欣赏作者朴素、和平的内心。我也希望能有一个像缘缘堂这样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人生是一张罗织的网,和许地山这只“缀网蜘蛛”不同,丰子恺认为“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许地山缀网是为了生存,非子恺要剪破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无论是补网也好,是剪网也罢,他们都是热爱人生又想看清人生的本质.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生活轨迹变化的秘密.难为丰子恺能悟出这个含义深厚的“渐”字!芸芸众生又有几人看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界的有无、荣枯,人生中的贫富、升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这宇宙中没有什莫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而模糊了人们的感觉,直到沧海桑田、今非昔比,才因为惊讶而感叹良多.
曹操临沧海而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世人只当是劝人及时行乐,错矣.他是在警醒人们人生短暂,在人生的短暂中应当创造无限的功业.丰子恺在《晨梦》中诠释了广为人叹的“人生如梦”,也是在警告世人不要在如梦人生中失去“真我”.“‘人生’已被反复了数千遍,都像昙花泡影的倏现倏灭.”“这便是为了人生的饱暖的愉快,恋爱的甘美、结婚的幸福、爵禄富贵的荣耀,把我们骗住,致使我们无暇回想,流连忘返,得过且过,提不起穷究人生的根本的勇气,糊涂的死.”
读罢《缘缘堂随笔》,收获了好久的平静.丰子恺是一个佛教徒,所以他的文章散漫中见出空灵之性,平淡中见出不凡的彻悟.“一粒沙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是那些些微的小事出动了他敏感的心弦.他赞美着儿童的纯真,赞美着万物的神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自然中包含着多少人类不能企及的智慧.
罗丹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其中《渐》让我感处最深.
“渐”是无形的,你看不到她轻轻挪移的脚步,渐又是有形的,多年后你会惊诧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渐”能掩盖很多变化,使身在其中的人感觉不到,局外的人也难于感觉到.因此,当一个人奋斗一生逐步走向人生的巅峰时,我们不会觉得惊诧,因为他付出的努力与艰辛人们可以一幕幕地回想起来,虽然那些都已成为过去,但依然清晰.同样,当一个人从温柔富贵之乡中逐步走向破落衰败,只要其中经历了几十年,人们在感叹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稀罕了,很多平民百姓正是希望有一些变数,使他们不至于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当然,他们在祈祷上苍时,并没有求佛不给那些富贵之家关照.事实上,一个家庭顺延几代之后,就会有一些崛起与落差,少有十代都富贵而谦和的,因此,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说法:家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这是规律,这也是伤感,这更是无奈——没有读懂人生的无奈.
正因为人生是如此短暂,即使你能活上百来岁,或者与彭祖一样以八百岁为人生之秋,对于浩渺的宇宙来说也是短暂的.人都是时间这一辆永恒列车上的一员,不同的是,有的人从这里上车,有的人从那里上车,有的人在这里下车,有的人在那里下车,每一站都有人上下,如果人们的人生如同上下车一样,那便是圆满:上车便是喜悦,下车更是喜悦.达到这一境界是异常难的,不是有很多人因为在车上打瞌睡,一不小心该下车时却未下车,这于人生来说也许不是很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这样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但这样的生命没有多大价值.那些在车上不安分的人,甚至危害乘客安全的将会被提前逐下车,于人生来讲,那便是生命的结束.
因为时间的顺延性与不可逆转性,人生便是唯一的,也可以说是一次性的,从这一角度讲,人生真不如南山脚下一株草,枯草逢春又添绿,人生枯老无再春.既然这样,我也能理解庄子面对妻亡这一世人公认的大打击为什么会鼓盆而歌:人从生到死,都是自然的,如同四季更替,万物更新.万物的存亡都有定数,严格地讲,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物质,更难有永恒的精神与信仰.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漫画家和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缘缘堂”本为作者原来家的房子,这里便当做书名来用。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每篇佳作都可以独立成章,令人深思。这本书原为好友送我,实在难得,所以倍加珍惜。丰子恺先生的写作,没有鲁迅、老舍般的溢于言表的嘲讽,而有同样令人深思,同样使人们在黑暗中觉醒,看到光明。他的语言亲近随和、易懂言简,犹如无所不懂的知己。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每当我翻开此书,总是轻轻地、一页页地认真看。
太多经典的故事在丰子恺笔下写出,太多深刻的感悟在文章中蕴含,令人难以忘怀。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时累,读后轻松;而它,《缘缘堂随笔》,读时轻松,读后,更是心中畅快。
一。笔是质朴的笔。
丰子恺的散文大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画一样,纯粹自然。在《艺术漫谈》中他曾形象地把艺术比作米、麦,认为艺术应该大众化,为大众所欣赏和接受,如同家家户户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麦一样普及,而不应该成为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笔如此质朴无华,容易读懂,忙中抽出两三个小时即可读完,为此我也推荐给了我的初一学生。
二、事是纯粹的事,理是说不完的理。
此种平凡小事见哲理的写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三、魂是纯洁的魂。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丰先生之所以能看到这纯粹的小事,用好这支质朴的笔,说着世间人都读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纯洁的灵魂了。像这样一个人,就算被禁锢在一个房间也能找到他的快乐罢。这一点在他《闲居》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证实。
《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心”。这样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在网上有诸多解释,然而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博爱、进取之心”。读到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我真正看到了一个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讲此书置于枕边,每每捧而读之,脑海和心灵都如冬日清空一般历历分明。离开校园将近两年,前途已不如当初清晰。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颗善良、真诚、博爱、进取之心。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可屋里的我却依然捧着那本书。因为老师偶然的推荐,我才遇到这本如此有爱的书。
《缘缘堂随笔》是由丰子恺写的一本书。提到丰子恺,我便要提一提那些朴素、自然的文字了。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也不使用那些深奥的语句,偶尔还会出现种种古风的名句,还有那些有趣故事,读起来真是津津有味。
再来说一说这本的的内容吧!我认为,全书有两大种对爱的解读:一是对孩子们的爱,二是对丰子恺生活的地方,缘缘堂的爱。
一、对孩子的爱。
丰子恺认为,孩子是人们最棒的老师,他们能撤去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所以他十分羡慕小孩子们,也正因如此,他有对孩子爱的独特解读。
整本书中,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这篇文篇,作者写出了送阿宝出黄时期悲喜交集的心情。悲是因为阿宝将推动童年所拥有的童真与童趣,还有那些对外界事物独特的见解,喜则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宝将要成为大女孩了。作者还举了几个阿宝小时和现在的全然不同的做事风格,这也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悲喜交集的无奈心情。我看的时候,心中也是一揪一揪的,也是犹豫极了。是啊,生活中,这样的无奈,悲喜交加的时候不也很多吗?就比如我小学毕业时,心情是那样复杂,又有对六年同学深深友情的不舍,还有对新学校、新环境、新学期的期待。想到这些,读书时的心情便有了更深一层的解读。
二、对家乡的爱。
对于家乡缘缘堂,丰子恺也特意用了许多笔墨写出“我”对它的爱意与思念。书中,也写到了许多作者与缘缘堂之间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有趣、新奇、好玩,但当然,更多的则是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缘缘堂的喜爱与思念。
令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告缘缘堂在风之灵》。文中,作者写到离开缘缘堂之后对它深切的思念,还写了一篇《还我缘缘堂》为它伸冤,如此深切的爱与思念,丰子恺也是花了许多心思的,连缘缘堂这名字,也来源于作者。离别时,作者对缘缘堂的无限不舍,也是从那朴素但铿锵有力的文字汩汩流出,正是因为这字字那样自然,我才能如感同身受。
小时侯,我老家边上,有一座水桥,以前奶奶总会还着我去看船、看山、看田,许多美丽的景物,我都是那时看到的,当然记忆最深,记忆中的那里,永远是充满美的。长大后,我在硖石住了很久,再回去一看,那水桥已经不见,只剩下一片田野,孤零零地生长,还有那渐渐浑浊的水,我的心立马凉了,望着那片孤单的田,主中空落落的,现在已经忘记那天是怎么回家的,如今再想起来,心里便只有思念与热爱了。想毕,丰子恺的心情,也正是如此吧!
看完了《缘缘堂随笔》,慢慢合上书,脑海里的思绪却不以退去,这些朴素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还有深深的爱,真值得我去回味,也正要谢谢这本书,让我也对爱有了更深的解读。
。
在我的印象中20世纪前页的中国上至统治者军阀国民党,中至文人墨客富甲商旅,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国家尚处在风雨缥缈之中,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必然终日为生存发愁,谈何快乐幸福之类。所以当初看丰子恺的漫画时,我怎么都不相信那是描绘的民国时代,他的画中多为江南水乡儿童嬉戏,风景优美且童趣十足。直至最近读了他的《还我缘缘堂》,心中的疑惑方才解开。原来丰子恺就是这么一位豁达超脱的人——天下虽干戈,吾心任礼乐。
首先,丰子恺十分爱孩子,这在他的漫画中尤为可见。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他写到: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他人眼中的心智不足,在丰子恺眼中却是真诚热忱。文中描写的孩子淘气给桌子穿袜子、孩子玩儿爸爸的毛笔弄的哪都是、大人理发孩子吓哭、孩子光脚玩耍遭长辈训斥等情境是那么自然贴切。就像我烦恼安安总是不穿鞋就在屋里跑动一样,原来一百年前的人们也是这样。
丰子恺在二十多岁娶妻生子后又到日本求学,因生活拮据、经费不足只在日本呆了十个月。在现在人看来十个月能学什么呢?英语学了十年都不能顺利交流的大有人在。而丰子恺在这十个月里不仅学习并熟练掌握了日语,而且进修了音乐与美术,同时英语水平也大幅提高。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丰子恺天资聪颖,更多的还是他勤学努力的结果。他在《我的苦学经验》一文中详细的记叙了学习方法,对世人皆有借鉴作用。
看《作客者言》我几乎笑出声来,文中记述了过于殷勤的主人使客人做客时如坐针毡,主客皆不尽欢、反受其累的故事。这点我也是感同身受,我本是性情木讷的人,一旦受到过于热情的接待就会慌乱,所以对于这种人一般是能躲就躲。
在《送考》一文中,丰子恺陪年幼的儿女考学的情境和我本人从小到大的考学经历也是如出一辙。孩子的焦虑、父辈的忐忑,选学的踌躇,看榜的忧心,送子入学的不舍等等不就是我的学生时代吗?原来民国时的考生和我们的经历是相同的是,情感更是相通的。
回到书名“缘缘堂”是作者成年后倾尽所有积蓄在故乡建的房屋,用现在的话说是独栋别墅,一家十几口生活起居的地方。在搬家前一家人挤在老屋里等候乔迁,作者写道:只有希望中的幸福,才是最纯粹,最彻底,最完全的幸福。读到这里我的眼泪掉了下来,我想到自己刚记事儿时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屋里,爸爸在外读书经常不在家,小屋里既要做饭、又要睡觉,大人还要备课、学习。之后父母凭借己力,经过几次搬迁,家里的居住条件也逐步改善。直至十几年前我成人工作,依旧从一间小屋住起,也是凭借己力,也是经过几次搬迁,现在居住条件也大为改善。这种“搬迁的幸福”只有努力奋斗、亲身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才会珍惜!可惜作者的“缘缘堂”只住了五年,就被战火摧毁。
“八一三”事件后,丰子恺携全家十几口,年龄从一岁到七十一岁,开始逃难之旅。期间的艰辛愁苦自不待言,我印象最深的事是“改诗”。逃到一处,作者和两位好友到山中寻住处,在路亭休息时,看到亭内壁上诗“山中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好花年年有,同栈不在乎。”其中一人改为“山中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好花年年有,铜钱何足夸。”另一人改为“山中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好花年年有,到处可为家。”如果这是郊游也就罢了,可是这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住哪没找落,头上却有轰炸机。这几位还有闲情雅兴在一处荒漠的亭子里即兴改诗,原来糟糕的处境并不能影响人的心境。真正的“诗和远方”不在别处就在心里。愿自己能早日修炼出“天下虽干戈,吾心任礼乐”的境界,笑对今后的生活。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和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乡土漫画家和散文家。《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著作之一,收录了丰子恺的41篇随笔,包括缘缘堂随笔和山水间的生活,以及6篇缘缘堂往事。字句间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而且妙趣横生。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缘缘堂随笔读后感100字》,欢迎阅读。
《初冬浴日漫感》是丰子恺的一篇文章,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在冬、夏对比中显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语言平平淡淡,不做高深之态,娓娓道来,揭示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字里行间无不灌注着一种对自由人生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微妙体验。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感触很多,虽不能说完全看透,但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
寒假里读了《缘缘堂随笔》一书,从书里认识了这位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他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敬佩万分。从书中《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和《渐》这两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孩子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对孩子纯真心灵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每篇佳作都可以独立成章,令人深思。这本书原为好友送我,实在难得,所以倍加珍惜。丰子恺先生的写作,没有鲁迅、老舍般的溢于言表的嘲讽,而有同样令人深思,同样使人们在黑暗中觉醒,看到光明。他的语言亲近随和、易懂言简,犹如无所不懂的知己。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每当我翻开此书,总是轻轻地、一页页地认真看。
。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时累,读后轻松;而它,《缘缘堂随笔》,读时轻松,读后,更是心中畅快。
一。笔是质朴的笔。
丰子恺的散文大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画一样,纯粹自然。在《艺术漫谈》中他曾形象地把艺术比作米、麦,认为艺术应该大众化,为大众所欣赏和接受,如同家家户户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麦一样普及,而不应该成为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笔如此质朴无华,容易读懂,忙中抽出两三个小时即可读完,为此我也推荐给了我的初一学生。
二、事是纯粹的事,理是说不完的理。
此种平凡小事见哲理的写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三、魂是纯洁的魂。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丰先生之所以能看到这纯粹的小事,用好这支质朴的笔,说着世间人都读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纯洁的灵魂了。像这样一个人,就算被禁锢在一个房间也能找到他的快乐罢。这一点在他《闲居》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证实。
《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心”。这样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在网上有诸多解释,然而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博爱、进取之心”。读到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我真正看到了一个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讲此书置于枕边,每每捧而读之,脑海和心灵都如冬日清空一般历历分明。离开校园将近两年,前途已不如当初清晰。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颗善良、真诚、博爱、进取之心。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时累,读后轻松;而它,《缘缘堂随笔》,读时轻松,读后,更是心中畅快。
丰子恺的散文大多通过质朴的语言表达率真的情感。他一向反对“做”文章,反对用生僻,晦涩的词语。他的散文和他的漫画一样,纯粹自然。在《艺术漫谈》中他曾形象地把艺术比作米、麦,认为艺术应该大众化,为大众所欣赏和接受,如同家家户户每天能吃到的米和麦一样普及,而不应该成为只供少数人享用的山珍海味。用笔如此质朴无华,容易读懂,忙中抽出两三个小时即可读完,为此我也推荐给了我的初一学生。
此种平凡小事见哲理的写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
巴金先生曾说: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与世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而丰子恺先生的这本《缘缘堂随笔》便将巴金脑子里的这个“丰先生”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丰先生之所以能看到这纯粹的小事,用好这支质朴的笔,说着世间人都读的明白的理,大概都因他纯洁的灵魂了。像这样一个人,就算被禁锢在一个房间也能找到他的快乐罢。这一点在他《闲居》这篇散文中可以得到证实。
《华严经》中有这样的四个字,叫做“不忘初心”。这样断章取义的一句话在网上有诸多解释,然而我还是倾向于理解为“不要忘记最初时候的本心,就是人之初那一颗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无邪、博爱、进取之心”。读到丰子恺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我真正看到了一个不忘本心的人。
如今我讲此书置于枕边,每每捧而读之,脑海和心灵都如冬日清空一般历历分明。离开校园将近两年,前途已不如当初清晰。但不管时间如何流逝,前途如何迷茫,都不要忘了最初那颗善良、真诚、博爱、进取之心。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感触很多,虽不能说完全看透,但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
吉川幸次郎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直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我对他给丰子恺的评价完全赞同。
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阿难》。
以上只是我选取的部分妙语,一本好书,只有真正读,认真品,才能体悟其深刻。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薄薄的《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着实让我敬畏万分。
他在书中写道:“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些话语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让我沉思良久。在它里面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表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另外,丰子恺先生又十分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时的老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的影响很大。他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此外,丰子恺先生总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他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都描写了出来。里面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敬佩丰子恺先生的缘由。所以,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因为里面充满着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但给我印象最深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童心,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对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样是重要的。童年在丰子恺的笔下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生活的第三层他也希望能再次拥有童年,拥有童心。所以,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特别是丰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羡慕自己的三个孩子能拥有那么一颗赤红的、幼小的童心。
特别是书中:“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两句话深深的烙印在我脑里并且令我深深反思。这两句话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
丰子恺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的教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丰子恺先生总是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作者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写了出来。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敬佩丰子恺先生的缘由。所以,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受益匪浅,里面充满着太多太多的人生哲理了。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童心,他是一个佛教徒,但他对童年、童心的渴求也同样是重要的。童年在丰子恺的笔下充满了快乐与欢笑,即使他不能跨入第三层他也希望再次拥有童年,能够拥有童心。所以,我们也应该珍惜现在的时间。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童年吧!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漫画家,我最近读了他写的《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作者在石门湾的家,后来日军侵略石门湾时被炸毁。书中讲了作者对童年、亲人和家乡的回忆与思念。其中我最喜欢的有《我的母亲》和关于缘缘堂的几篇文章,先来说《我的母亲》。
作者的母亲在他三十三岁时就逝世了,可作者对她的记忆还那么深,在这段回忆中,有快乐还有忏悔。作者因为接受了母亲的表扬,可没全接受母亲的批评。正如文中所说的:“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他为此感到有点忏悔。他在文章中还表现出了他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犹新的记忆。
写缘缘堂的几篇文章令我记忆更深。他先介绍了缘缘堂是他亲手设计的,并且在屋里的陈设上一直坚持他的风格,别人给他一个黑人木雕,他不要。因为他认为缘缘堂的性格是和平幸福的,这种“残忍而非人道”的东西不适合它。从有“缘缘堂”这个名字开始,作者已经把这房子当作一个有生命,有个性的人来看待了。而这种“简单朴素”、“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作者所向往的。
“你是我的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从这里我读出了作者与五岁多的缘缘堂结下的深厚的感情。在这个朴素的院落中,有春天的和平幸福、夏天的欢喜畅快、秋天的安闲舒适、冬天的温暖安逸,还有书香阵阵、欢声笑语……这都是让作者不断回想的记忆。
可是当日军侵略,攻破杭州与上海,作者在这些文章中多次写到石门湾也被攻破。他和家人当时为了保命,被迫离开缘缘堂,逃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他对缘缘堂是那么的依依不舍,“与其死在野外,不如与你(指缘缘堂)同归于尽,所以我们大家站着不动,幸而炸弹没有光降到你身上”。他是那样的爱缘缘堂,可是他没想到,这匆忙的一别,竟是他与缘缘堂的永绝。
他相信,缘缘堂被炸毁后,在天上是有它的灵的。让我更难忘的是他还认为,缘缘堂若是被敌军的飞机炸毁的,它一定很不甘心,可它若是被我军的大炮焚毁的话,它一定很心甘情愿,而且,作者也愿拿缘缘堂换来我军的胜利。作者的敢于失舍、忠于国家深深地打动了我。
读完《缘缘堂随笔》,作者娓娓道来的一个一个故事像缓缓的泉水一样深入心田,像清香的茶水一样沁人心脾,像和风细雨一样温润人心。我领悟了母爱的伟大,我崇敬作者的爱国,我欣赏作者朴素、和平的内心。我也希望能有一个像缘缘堂这样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
。
《忆儿时》一章讲述了作者丰子恺儿时的吃、玩。虽只写了丰子恺本人的童年,却让人回忆起自己的儿时。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也同样讲述了三件最令人欢喜的儿时趣事:养蚕、赏月、钓鱼。每件事都给作者留下了美好回忆与欢声笑语,以及更多的夹杂在其中的是深深的忏悔与永远的神往。
养蚕向人们叙述了丰子恺一家养蚕,铺在地板上,夜间似乎都听到如拆房子般的"沙沙",而白天,作者却爱在桑叶间走来走去,甚至踩死蚕,到了最后去放生时,全家静默守候,作者不免沉闷,而到了去采蚕茧、抽蚕丝时,空气仿佛活了过来,让作者再次渲染在无限的快乐中。还将蚕蛹取出放进油中炒一炒,作者爱蚕却不爱吃蚕蛹。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给的,天生的,奇怪的,无邪的!
赏月却不同,着重描写了作者一家人围坐在月光下吃蟹的故事,吃蟹本身便是一种享受,而在文中看来,显得犹为优雅与美丽:先折蟹脚,后开蟹斗,关节里的肉如何吃干净,肚脐里的肉如何剔……作者父亲显得十分内行,吃完的蟹只剩蟹壳,不由得让作者与亲戚们心生敬佩,便也学起父亲般吃蟹,抬头望一望月亮,如蟹螯般圆,作者与大家便都一同笑了。
钓鱼也更写出作者儿时天性好玩,热爱大自然的情景。作者与同村的朋友去找米虫、打苍蝇、挖蚯蚓,再用钩子从后窍穿进脑,等浮珠一动,等一等,立马提起,钩子便卡住鱼的喉部,一天能钓十几条,作者也由衷得热爱起钓鱼,有时候可以省下家中的买菜钱,炸着吃,味道很好。
最近看过了丰子恺先生撰写的《缘缘堂》,感受颇深。作者用幽默、轻松与自然的语言,具体描写了在缘缘堂,无忧无虑的儿童生活与家庭生活,使读者体验了一段心灵的轻松旅程,而且书中还收录了许多作者对各种事物不同角度的评价,有的使人耳目一新,有的值得人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与思想让我对普通的事物和现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吃瓜子》,本文就是谈论了人们“吃瓜子”这一话题,读来颇有一番讽刺味道。生活中可见许多有闲阶级的人们以吃瓜子来消磨时光,作者便抓住这一点,以他们娴熟、灵巧的动作来写,将其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不禁会心一笑,来细细品味这其中所反映出的现象。文中最后一句话:“我本来见瓜子害怕,写到这里,觉得更加害怕了”,实在值得琢磨一番。那时许多中国人都整日里无所事事,常以吃瓜子来消磨着宝贵的时间,他们的技艺几乎到了精湛,表面上看起来很有趣,似乎很值得中国人来炫耀,其实不然,这其实大大说明了当时中国人们的“闲”,对什么事都不去关心,只是每日消磨、虚度时光,国家的形势实在值得担忧。
因此写文章、日记等,不一定非要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素材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一点一滴之中,其实我们只需将这些普通的家常小事挑选出来,毫不掩盖地记录下来就可以来,并不需要对事情进行无谓的夸张与美化,真实、自然的事物才是最美的。
丰子恺先生在《缘缘堂》里有很多都是讲自己孩子小时候的趣事。他形容孩子们像一群小燕子一样,热热闹闹。三岁的阿韦、五岁的瞻瞻、七岁的软软、九岁的阿宝,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孩子是最天真可爱的了,“为什么呢?”“怎么会这样的呢?”小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人情的冷暖,辛勤的工作,日夜的忙碌都不过是游戏。
他们哪里知道,卖小鸡者的心计,越是喊得大声,竟越是不松口。他们一定在想:“为什么不卖?”“我为什么说“买小鸡”就不还价了呢?大人真奇怪!”
有什么不对呢?“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是什么道理?
宋明理学创始人朱熹,有一句经典的话:“存天理,去人欲。”其实,我更认可心学创始人的话:“天理即是人欲。”
一位悟道的禅师,出家数十载,家中有老母,禅师如何不想去探望她呢?如果这是欲,“百善孝为先”,这是理所当然的;可如果说这是理,但佛法须“心中无他物,静心修炼”,这又何不是人的七情六欲,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孩子虽有欲,但理欲在他们身上最为融合。也许我们可以说,孩子是最率真的人。如果多些“成年孩子”,也许就真的像庄子所言的那样的太平盛世。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丰先生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特别是丰子恺先生那渴望再次回到童年,十分羡慕自己的三个孩子能拥有那么一颗赤红的、幼小的童心。
特别是书中:“我似乎看见,人的心都有表皮。这表皮的质量与重数,依个人而不同。有的人的心似乎是用单层的纱布包的,略略遮蔽一点,然而真的赤色的心的玲珑的姿态,隐约可见。有的人的心用纸包,细细摸起来也可以摸得出。且有时纸要破,露出绯红的一点来。有的人的心用铁皮包,甚至用到八重九重。那是无论如何摸不出,不会破,而真的心的姿态无论如何不会显露了。”和下一句:“我家三岁的瞻瞻的心,连一层纱布都不包,我看见常是赤裸裸而鲜红的。”这两句话深深的'烙印在我脑里并且令我深深反思。这两句话蕴含了鲜为人知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都有包皮”的确就是这样,表皮越厚重数越多就更不容易被欺骗,更坚强,但与别人交往的想法与欲望就会越少;反之,表皮越薄重数越少就会容易被人欺骗,更脆弱,但会给人感觉很真实,别人就愿意与你交流、沟通。而瞻瞻呢,却又不一样了,他那一颗没有表皮的、赤红的却是童心。天真、善良这两种性格正是拥有一颗童心的表现。丰子恺先生又崇拜弘一法师,弘一法师是丰子恺先生学艺术的教师,又是他学宗教的导师。他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还认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而弘一法师则住在了第三层上,他住在了第二层上,只能在第二层里徘徊,有时能去望望第三层的风景,却不能入,不能真正地进到里面。
丰子恺先生总是能够把任何事写的透彻,就拿吃瓜子这件事来说吧,作者把瓜子的来源、包装、形状、吃瓜子的方法全部描写了出来。有他嗑瓜子时把整粒瓜子全部咬碎时,便会不想再去吃了,可瓜子那非甜非咸的香味会引逗他再吃,拿瓜子没有办法。可再次嚼碎的时候他又会停下来,甚至把瓜子拿到离自己稍远的地方或转过身去,但又和朋友闲聊时,又会发现自己再次吃上了瓜子,而且已经吃了好几粒了。在这之后便对瓜子产生了恐惧心理,不敢再吃瓜子了。
在丰子恺的笔下,任何事物都具有了生命,能把文章写成这样正是我喜爱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的缘由。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者,人世并不缺少深刻,而是缺少丰子恺这样的思考吧。
最近看完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感触很多,虽不能说完全看透,但丰先生睿智的思维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让我敬畏万分。
吉川幸次郎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直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我对他给丰子恺的评价完全赞同。
在浩劫中,人生原只是一跳。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阿难》
以上只是我选取的部分妙语,一本好书,只有真正读,认真品,才能体悟其深刻。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丰子恺先生以三层楼为喻,将人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普通的人,停留在物质层面,抱着安安稳稳锦衣玉食的人生观,过完一生就满足了;第二层,是学者,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他们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第三层,是宗教徒,注重灵魂,想要探索人生的究竟。
处在不同楼层的人,思想不同,自由也不同。第一层楼的自由,是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层楼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思想可以洞穿时间空间,是善是恶随自己心情。第三层楼的自由,是可以随时与自己在一起,忠于自己,哪怕短暂地被某种思潮绑架,也能及时清醒过来,和自己聊一聊来龙去脉。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人生境遇变化的秘密,大自然至高无上的法则。芸芸众生,有几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枯荣,人事沉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渐”无形,相差极微极缓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渐”又有形,令人惊诧于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这宇宙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人们的感觉变得模糊,直到沧海桑田,蓦然回首,才发现原以为不会改变的,早已面目全非。这世间不变处,只有无常而已。
渐,多么舒缓,又多么无常,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也只有那些处在第三层楼的人,才能看破“渐”的秘密,不为造物所欺,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在一刹那中窥见永恒。
“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剪网,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认识这世界的真相,丰子恺先生终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想要看清人生本质的人,也是一个处在第三层的人。
丰子恺先生,以他作为一个画家一个散文家的敏锐的洞察力与独到的见解,解读这世间。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谷崎润一郎也评:“他取材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那种风韵,平淡温和却深永,殊不可思议。
文档为doc格式。
。
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位广博的学者,一个平实的凡人,一位真切的彻悟者,丰子恺,不仅能以其简洁白描般的漫画引人深思,一本《缘缘堂随笔》也让人掩卷漫思、受益良多。
丰子恺先生以三层楼为喻,将人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普通的人,停留在物质层面,抱着安安稳稳锦衣玉食的人生观,过完一生就满足了;第二层,是学者,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他们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第三层,是宗教徒,注重灵魂,想要探索人生的究竟。
处在不同楼层的人,思想不同,自由也不同。第一层楼的自由,是选择的权利,选择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第二层楼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思想可以洞穿时间空间,是善是恶随自己心情。第三层楼的自由,是可以随时与自己在一起,忠于自己,哪怕短暂地被某种思潮绑架,也能及时清醒过来,和自己聊一聊来龙去脉。
一个“渐”字,道出了人生的演变过程,也点破了人生境遇变化的秘密,大自然至高无上的法则。芸芸众生,有几人能意识到自己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由生走向死?又有几个看到自己是在“渐渐”的由无知走向丰满?不管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每个人都在“渐渐”中接受了生活给予他的影响,从而渐渐成善或成恶。自然枯荣,人事沉降,都含在一个“渐”字中。“渐”无形,相差极微极缓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渐”又有形,令人惊诧于她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这宇宙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因为“渐渐”,人们的感觉变得模糊,直到沧海桑田,蓦然回首,才发现原以为不会改变的,早已面目全非。这世间不变处,只有无常而已。
渐,多么舒缓,又多么无常,那样无理残忍,稍有踟蹰,就偷梁换柱,叫人撕心裂肺,再难回头。也只有那些处在第三层楼的人,才能看破“渐”的秘密,不为造物所欺,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在一刹那中窥见永恒。
“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的明晰的显现在我的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所以我想找一把快剪刀,把这个网尽行剪破,然后来认识这世界的真相。”剪网,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为了认识这世界的真相,丰子恺先生终是一个热爱生活又想要看清人生本质的人,也是一个处在第三层的人。
丰子恺先生,以他作为一个画家一个散文家的敏锐的洞察力与独到的见解,解读这世间。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谷崎润一郎也评:“他取材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
那种风韵,平淡温和却深永,殊不可思议。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28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