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论语感悟读后感(汇总21篇)

论语感悟读后感(汇总21篇)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感悟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开阔思维和拓展视野。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文章,来自不同作者和作品,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论语心得心得感悟

寒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些国学经典,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

《论语》源于周朝,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就像一位老师,里面的许多句子都给予了我们启示,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告诉了我们看人的方法,正如黎巴嫩的纪伯伦所说的,看一个人,不要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听他没说出的话。所以真正的好人都不会努力地表现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经》十戒中的“己所欲,施于人。”更先进了一步。比如说,在大冷天,你刚刚运动完毕,身体很热,便拿了块冰棍吃,你能硬让冻得发抖的父母吃吗?不能!所以它所说的是一种保守的品格,自己不想的别强施于别人。这条法则很有用,譬如做生意:你想买质量差的商品吗?肯定不想!那你就别生产质量差的商品,也好让别人收益。

我诚心的希望,这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能够早点醒来,学学两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文化。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这是无限崇高的荣誉,只是孔丘自己享受不到了,只能让他的画像接受后世学子的膜拜。他的话不容质疑,每一句都是圣旨纶音,都是金科玉律。他说君子要守孝三年,结果后世出现了“丁忧”这个词,无数官员因此失去了升官发财的好运气;他讲“夫夫妻妻”,结果几千年中中国妇女的自由被剥夺了,沦为被统治阶层;他回忆说自己十五岁时要学习了,结果无数八股文高手为此累秃了笔……孔丘啊孔丘,你在陈蔡间饿肚子时,能想到后世的辉煌吗?你如此受人尊敬,因为你是“圣人”。韩愈、朱熹那些人就差没写篇文章证明你的排泄物也要比麝香还香了!可惜,当封建思想落伍的时候,被骂的人中你是首当其冲的,你的名誉与地位一落千丈。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否让你的庙宇发抖?“批林批孔”的运动是否让你的画像沾满唾沫?一些专家谈到封建社会余毒时对你的指责是否让你的“几十几代某某孙”蒙羞?……你要面对如此大的舆论压力,因为你是“圣人”。“擒贼先擒王”,要否定封建的腐朽思想,就要拿你开刀!好在事过境迁,现在人们对你的观点以恢复平稳,大家都辨证的看你,你的功过是非虽然还没有定论,但不会再让你时而在波峰、时而在波谷了。你备受尊敬与惨遭批判的原因归根到底是:你是圣人。庄周说:“圣人无名”。你这个“圣人”不是无名,而是得到名的两个极端:盛名与骂名。

你说过对一个人不能只看大家的评价(“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我想了解你,所以我读《论语》。因为虽然相传《易》、《书》、《礼》、《诗》和《春秋》等是你整理的,一来这种说法未必正确,二来即使是你整理的也不是你写的,反映不出你思想。而《论语》则不同,它甚至记载你“挑食”(“不得其酱,不食。”见《论语乡党第十》)的问题。

《论语》的特点是写的很平实,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等等,似乎与现在很多小学校园里经常能听到的“认真完成作业”、“和小朋友友爱相处”一样。这些话,不及“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有高度,不及“北冥有鱼”(《庄子》的第一句话)吸引人,不及“如是我闻”(《金刚经》中佛祖的第一句话)深奥。可是,《论语》就是在平实中讲述做人的基本道理。孔丘谈仁,认为仁是修为的最高境界。他的“仁”不同于我们今天的“仁”,其含义不仅仅是仁慈的意思,甚至可以说,根本不是仁慈的意思。“仁”到底是什么,我读过《论语》后还是一头雾水,只觉得仁是一种境界。我甚至认为,佛,道,儒三家,最高境界是很接近的,见性成佛和参悟大道也只是比仁者高一点而已。佛、道是类似于通过自我约束而达到终极约束的境界,即无拘无束,顺其自然,反璞归真。而仁者是达到了自我约束的最高程度,虽然还没有突破极限,实现质变,却也达到临界点。关于仁是什么的问题,《论语》中提到九十余次;孔门弟子也不止一次问,仅樊迟一人就问了三次,孔丘给的回答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分别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爱人”和“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三者虽然都是修身的重要准则,可是也不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其中,“爱人”似乎含义最深,但由于只有两个字,还需要通过其他语句理解。这样一来,就没有办法确定什么是仁的本质了。颜回是孔丘最得意的弟子,他问仁时,得到的答案也不过是“克己复礼”而已。因此,我说“仁”对于儒家来说,就如“祖师西来意”对于佛家、“道”对于道家一样,是一个境界,而非实在的修身途径。

有了“仁”,儒家的其他思想、方针,就有了核心。于是,孔丘的学说就基本形成了。所以,虽然他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却通过他门人弟子和这部《论语》成一家之言。只是孔丘的学说和其他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让人们绝对遵守统治阶级的管理,而且要服服帖帖的遵守,并把这种“服服帖帖”称做“礼”,说它是太平盛世的必要条件,只有大家都守礼,社会才能一片和谐之象。而这种学说最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阶级统治,所以统治者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至于乐,我认为,它应该属于礼的一部分,是用来反映人内心世界的。孔丘喜欢韶乐,并不是仅仅因为韶乐美,而是因为韶乐是大禹创的,孔丘认为听这种乐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水平,对于复礼大有好处。所以才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典故。要是以为大“圣人”也是追星族,那可大错特错了。由于乐对于阶级统治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制约统治者,所以他们并不强调乐。

因此,孔丘也说过,礼不仅仅是玉帛,乐不仅仅是钟鼓。礼乐如果得到本质上的复兴,那天下就太平了。现在看来,孔丘也不过是一家思想的开创者,即使被他的言论正确,也不过是多一些人接受而已;如果他的言论不正确,那大家只需要知道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对他进行“人身攻击”呢?其实,我认为,这是因为他的思想被统治者接受后,为奴化人民,对孔丘本人进行了包装,即:给他一个“圣人”的高帽。统治者的意思是让百姓接受孔丘思想中有利于阶级统治的部分,但百姓听说孔丘是个千年难得一见的圣人,就认为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分开来理解也是无上正确的,结果造成文章开头时所说的一幕。大家将他的话拆成一个碎片一个碎片的来学习,于是成语词典里又增加了不少内容。

再加上韩愈、朱熹等人的吹捧,大家渐渐忘记将孔丘的话整体理解,不再记得仁是什么,也不知道礼乐是什么,从而造成儒家思想越来越衰败,留下的仅仅是三纲五常等糟粕。我想孔丘本人泉下有知,也是哭笑不得。既然儒家思想越来越跟不上社会的.步伐,尤其到新文化运动时,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那么新生力量一定要推翻它。而儒家学说的创始者、代表人就是“圣人”孔子,那么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人首先要除掉孔丘的威信,从而要全面的反对他的学说。即使他的学说中有合理成分,也不能保留。否则,会给维护孔丘的人以机会。

因此,才有了“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的一幕幕。所以我说,如果孔丘不是“圣人”,他当然不会享受那么多年的无上荣誉,可是也不会挨那么多不合理的痛骂。纵观《论语》,孔丘的思想虽然在高度上有待提高,可其丰富的内涵,简单而不寻常的理论,是值得每一个“志于学”的人作为启蒙读物的。而对于那些在社会上奔波多年、心中已被尔愚我诈填满的人,《论语》是很好的修身静心教材。可以说,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礼仪之邦”的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而不盲目的读一读《论语》。

论语感悟读后感

大家应该听说过论语吧!论语是孔子写的一本名著,分别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学而第一、第二篇是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今天我读了第一篇学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我觉得这句话正好指明了我的缺点,我也要感谢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总是学了的东西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学完的东西要时时去温习才行。

论语感悟读后感

《论语》中的驳论文像来一语言精练,文峰古朴,引古鉴今,政理明当而闻名,而《季氏将伐颛臾》一篇更是具有弄好的论辩色彩。孔子和冉秋的三次对答是三次不同观点的交锋。孔子的三番论证很有特色,根据冉有的陈述和便捷,抓住季氏伐颛臾之非的主旨,层层驳诘,补补深入,有针对性的阐明政见,申明大义,做到了批中有论,论中有批,使批和论融为一体。

在论辩中,善用譬喻,力避说教,辩理明晰,读来机趣颇多,发人深省。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也应“力避说教”,更加不能体罚学生。学生犯了错,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教会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懂得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难处。

另外文中所用的一些语言,也成了脍炙人口的格言、成语,如“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等,形象地表达了含义深刻的事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折射出哲理思辨的光芒,对厚实的文学语言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文章的许多名言、警句综合或单独采用了比喻、排偶、反诘、呼告等修辞手法,匀整的局势,有没的文笔,峻锐的语势,不仅增强了说理的力量,而且给人以语言的美感。

通观全篇,既可鉴赏到理性的教喻,又可享受到渗透着理性美的陶染。孔子抓住“季氏伐颛臾”这一典型事例,批评弟子不能明辨是非,克尽辅政之责;抨击季氏攻伐颛臾无道,责其忧非所急;阐明自己主张修明文教,施行德化,以期安邦定国的政治思想。

《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同样也很明显的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治国以理这一政治思想。

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那么读者们读后有什么收获呢?请往下看。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论语读后感之人生感悟,希望你喜欢。

何为人?还是孔子说得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去干自己需要干的事情,踏踏实实的将眼前要干的事干好,那么样样事都会变得有条不紊起来。不问收获,只求耕耘也是我们能做成一件事之大根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当初都是默默无闻的,所以说你若是到了“老之将至”而一无所成的话,真不是你太笨恐怕是太聪明的原因了。一个人能做到踏实稳重,便是有礼了。“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他必定成了一位有尊严的人。我们在社会上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就是想让自己活的体面一些,能得到虽不是周围人的尊重最起码不会受到轻视。在这个社会上,越是卑微的人越是看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世俗大众们努力的生活,努力的维护世俗的人情关系,可是终归落下的却是东家长李家短的是非人生。古人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当今社会用情不如用礼,“礼之用,和为贵,”与其为情所困,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合作关系都应礼字当先。礼便是尊重,便是宽容。这才是人之大爱,也是对己获得的最大的尊重。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受辱,很可能是我们自己轻浮不稳重的原因造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受辱之一;克,伐,怨,欲为二(好胜,自夸,怨恨,贪欲);巧言令色为三。孔子言:“刚﹑毅﹑木﹑讷近仁。”就是教我们学会忍让,坚持,敦厚而谦卑。如若再能做到:“贫而无諂,富而不骄。”那我们便可为一个真正的无忧无惧,坦坦荡荡的人了。

做好了自身又如何处事呢?孔子便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世俗之人。“识时务者为俊杰”是他最大的处事原则。在生活中他处处审时度势,他教你怎样和乡党们相处,如何表现。在工作中如何和上级交流,如何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怎样相处,比自己差的又另当别论。社交中他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竭尽所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整部的《论语》中充斥着他的繁文缛节,也许在现代人看来这些都是腐儒滥调,委曲求全,没有自我的表现。实则不然,世俗才是最大的人生之修行场所。对于我们平凡的人而言,我们能活的知足而快乐,就是一个明白。明明白白生活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孔子做到了这一点。社会无论怎样变,人性不会变。怎样做一个让别人欢喜而又受尊敬的人,这就是孔子的满足,难道这不也是我们平庸之人的夙愿吗?我们又有什么才能去我行我素呢?子曰:“中庸之为德。”中庸便是最美,最善的了。因为它能让它身边的一切人或事都变的舒服和自在,而这恰恰非善者或智者不可为也。孔子是智者,那么我们就做一个善者罢了。与人为善,是善待他人更是自己,没有人喜欢活在怨恨和仇恨当中。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不亢不卑,我们便也有大智慧了。

接下来我们就要很好的享受生活了。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生活的实质。了解了生活的实质性。顺乎自然,顺应天命,便可如回一般身在陋巷而不改其乐。方法之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要过多的参与与我们无关的事。我们首先得了解自己要什么?学会剔除过多的欲望,过高的要求,过多的想法,当然还有过多的思虑。不要跟风,不要攀比,不要眼高手低。现在的人就是想得多做得少,管的多拿得少而导致了内心的不平衡,不安稳,不快乐。其二:“无求备于一人。”不要对身边的人求全苛责。如今我们的太多不快都源于怨恨,怨恨生活的不公,怨恨周围人不好,怨恨孩子的不争气,甚至女人们怨恨老公的不优秀。其实渴求别人便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即是一种自私的索取,又是自己无能的表现。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的悲喜岂非由他人控制,那么何以能享受自我的生活呢?这尤其说的就是女性朋友们。为什么女人总是感觉自己受困于世俗,缺乏自我。那完全是因为她自己受了想要不劳而获的控制。其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目标无论怎样的生活我们都能过出味道来。这也便是回的快乐。人就应该有自得其乐的能力。最后用《论语》里的话结束:“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泰然处之吧。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读完《论语》感悟就两个字:世俗。我真切的感受到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俗的社会里,它就是指导我们很好的活下去的一本工具书。结合现实而言,《论语》可以非常好的指导我们这些世俗男女和平庸大众,它真真切切就是一部世俗哲学,它教人们如何很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很好的生活。

古之君子,今之为人也。如何做人,是现代的人类所关心的问题。因为他涉及到我们的生活,事业,家庭,未来及成功与否。人性虽善,却极易改变。面对当今社会的纷扰复杂,逐名追利,金钱至上的环境,人该何去何从?彷徨,孤独,不安,浮躁,愤恨不平已然成了人之常态,我们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从未感到满足过,开心过。那么,我们到底缺少什么呢?对,精神支柱。借用孔子的一段话解释一下原因:如果你是一个善良仁德的人,你不好学问,你可能会被人利用;你天生聪明,如果不好学问,就可能自以为是;你诚实忠厚却不好学问,可能会吃亏;你勇敢而不好学问,可能经常做错事;你一味的争强好胜,却不好学问,可能就会变的狂妄。那就是说如果没有学问,我们的生活永远都是肤浅而片面的,我们的所获所得也没有立脚之处,也发挥不了它应有的价值,人便更容易患得患失,这就是为什么人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对于生活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便是浑浑噩噩,人云亦云的凡夫俗子。你知道吗?在这个世上谁的日子最不好过,就是这些凡夫俗子们,用孔子的一句话说:“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里的小人并非卑鄙下流之人,而是被世俗生活中的琐碎缠绕不得分身的无大德之狭隘男女们,他们正淋漓致尽的将人性的劣根展露无疑,争名夺利﹑狭隘自私﹑贪便宜取小利。可是最终,委屈的人是他们,愤愤不平的人是他们,失落的还是他们。这也正是应真证《论语》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样一句话。

学生论语心得感悟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感悟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

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一)。

一、孝敬之道。

二、智慧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论语》中智慧的话题,其实在《论语》里面,从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它不见得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所以《论语》里面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极的真理,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做知人。

三、学习之道。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其实智慧在人心理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学习。但是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遥,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没有错,但仅只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空梦而已。怎么样能够想到一个理想的可行之境,那是要学的。

四、诚信之道。

五、治世之道。

六、忠恕之道。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就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七、仁爱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的仁爱之道。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二)。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dd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人生感悟)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论语心得心得感悟

同学们,我想大家都知道论语吧?大家读后都因该有深刻感想吧!我也不例外。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给我的启发很大,它的意思是:学习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自己,光想而不学习,就会在学业上陷入困境。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天天把作业一写玩就玩去了,从来不去检查、思考自以为写对了,可是老师给我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虽然作业错了,但我只是改一下,从来不思考为什么会错。现在我学了论语这课懂得了:学习之后要去思考、去巩固、去复习。只有这样才可能有好的成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似乎也对我有所启发,它的意思是: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我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后,我天天复习所学的知识,别人错怪我了我都不怪他,赢得了同学的喜爱。

论语可以教导我怎没做人、怎没学习,论语给了我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论语这本书真好!

《论语》读后感及感悟

论语,作者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出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

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建议后仍我行我素。比如家长让我别玩了,可是我还偏玩。我应该听从长辈的要求,按长辈的要求去做。论语里还提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每时每刻反省自己,反省的内容不光有这些,也可以有其他内容。比如反省自己虚度光阴了吗?做坏事了吗?长辈要让自己办的事做到了吗?我就有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妈妈出去办事,让我完成作业。我在做作业时写一会儿就干干别的,浪费了自己许多时间,就没有做到珍惜时间这一点。我应当认识到我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在人生中我就虚度了这些时间。

读完《论语》,我发现我有许多地方都没有做到论语里讲的,我一定要化为行动,以论语的内容为目标,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人类文化原典之一,深刻的体现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关于《论语》。

读后感。

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写作素材,欢迎大家来参阅。

今天,爸爸买了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论语》子路篇第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注:偷盗)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说老实话,如果我的亲人做了错事或者犯了法,我也是会为其隐瞒包庇的,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也是会这么做的,人之常情嘛,不过我还能意识到我这么做是错误的,而且违法,如果没被抓住就算了,抓住了就认栽。

可孔子就能够厚颜无耻颠倒黑白地说“直在其中矣”,你要干坏事你就干嘛,你还硬要强词夺理把你干坏事说成是“正义的”,自此之后,就开创了中国人一种很恶劣的传统:即,到底什么是正义,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解释成是“正义”“真理”。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字典。

中的解释,上面这则中的“纲”指的是拉网的总绳;弋指用带绳的箭射鸟。故其说的是:孔子钓鱼,但不用鱼网网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已经归巢的鸟。有人说,这是虚伪,既然要捉鱼,那用网捕和用鱼竿钓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其实和上面讲的“文”和“质”是同一个问题。“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看似是一些陈腐的框框条条,其实这是“文”的表现。即便猎取也是有度而有原则的。我不大相信一个信手残害生灵而内心不感到丝毫不忍的人能有什么好的“质”。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否则,《论语》对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些古奥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样,钻研《论语》多年,然后带着火药味地和别人争论仁义君子。我是不太赞同的。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天,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起,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现在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现在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过去曾有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时代,《论语》也是国家录用官员考试的指定教科书。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治理国家的环境变了,治理国家的方式自然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指望通过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论语》上面制定的治理国家的方式来管理国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我根据开放社会的理论、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围绕怎样学习文化知识和怎样学习做人的主题,从整部《论语》中选择了一半与此有关的部分,按照“教育、孝顺、仁爱、诚信、礼节、义利、察人、交友、鬼神、志向、反省、君子”这十二个分类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学会怎样做人有所参考。另外,为了保证《论语》的完整性,我们同时也在这本书的结尾,附上了整本《论语》的全文。一来可以让大家了解本书所选择的部分在《论语》中的具体出处,二来也可以为那些有兴趣学习整本《论语》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论语》读后感及感悟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

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

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论语感悟读后感

《论语》是一部记叙孔子的理想,志向和观点的著作,是通过追忆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与思想感情,从而给我们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生动亲切的孔子形象,也通过孔子的话语给我们传达了许多颇具意义的深刻道理。换句话说,《论语》就是一部活的道德教科书。其中所展现的孔子思想有:提倡“仁爱”,倡导人本主义思想,热爱文化,追求卓越,勤奋好学等。其中我对孔子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最为感兴趣,因此,我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重读了《论语》,为的是更好地理解其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进一步了解这个流传千载的伟大思想家。

如果说《论语》中关于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多种内涵和体现的话,那么我觉得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其中最核心和主要的内涵。“仁”作为孔子最主要的思想观念,反映了他对理想人格和美好品质的追求。他曾经解释“”的意思为爱人,即是以人为中心来展开阐述的。如《论语。颜渊》中他回答弟子什么是仁的时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我把这理解为是一种“爱他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又如《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立身于世也要帮别人立身于世,自己想要发达也要帮助别人发达。另外他在阐述“仁”时说“力仁由己,而由人乎?”“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觉得这是告诉我们爱人是发自于人的内心的,别人不能左右你的思想。同时人要靠自己,要学会自爱。因此,我把这理解为一种“爱己”的人本主义思想。但是,在我看来,用“爱他人”“爱己”不足以说明孔子这种“爱人”的人本主义思想,还应该体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即“爱天下人”。这种爱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还有,虽然他提倡有等级的爱,但是他仍然爱普通百姓,仍会因为爱他们而反对暴政,对百姓的痛苦表示同情。另外,对天下人都按照义来对待,如《论语。里仁》里写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是一种“爱天下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在儒家的观念中,认为人的自觉性是发展的一切动力之源。这就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论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人们要听自己良知的心声,重视人的作用,如《卫灵公》中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认为人是主宰一切的主要因素,是人能够把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变得伟大。这种“个体的人性自觉”我觉得是人本主义思想又一可贵的内涵。那么在《论语》中,这种内涵到底是怎样体现的呢?经过思索字句和总结,我把它概括成以下几点:第一,孔子认为人具有极大的自觉能动性,如人可以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善良意识,“我欲仁,斯仁至矣。”对此,我的理解是人的内心想要善良的话,就会获得善良,这种善良不是从外界别人强迫我们拥有的,而是从我内心产生的,这也算是一种人性的自觉意识。又如《子罕》中“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无论是停止堆山还是前进填地,都是“我自己”决定的,这也是强调了人自身的决定作用。第二是孔子提倡人要自觉地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要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通过自我的自觉行为塑造一个完美的人格。如《论语·学而》中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我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人要经常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如在《论语·宪问》中,子路向孔子问道君子是怎样的人时,孔子答道:“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君子要修养自己,从而达到保持恭敬的态度,使上下左右的人安乐,使百姓安乐的境界。这里的“修己”便是一种自觉的人性。第三是孔子主张人要发现人生的光明,人生真正的美和价值,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如他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求道为志向,以道德为根据,遵循仁爱法则。这表现了他追求人生价值的积极的方面。总之,这三方面就是我所理解的关于孔子“个体人性的自觉”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

此外,在所有解释孔子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中,有一个最让我感到亲切的,就是“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的内涵。因为我认为这不仅是他的一个理想,更是他贯穿一生的最为闪光的地方,也是塑造他那平易近人,有血有肉形象的一点。使人在品位《论语》时处处感受到他那浓郁的人情味。从《论语》记载可以看出他非常向往人世间那真诚感人的真情的。例如他在教导学生时,常常表现出对学生学习知识之外的关怀,如学生的身体,家庭也会亲自为学生操劳,热心帮助学生度过困境。在弟子冉耕生病时,他会亲自到弟子家中探病,鼓励弟子,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在颜渊去世后,他会痛哭。在日常生活中,他虽然是一个严肃的师长,但是在感情上,他却与学生真诚相待。“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等都能反映他对他人的用心。可见他一生中都在追求这种无价的人间真情。

总的来说,在以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角度为切入点读《论语》这部作品时,我又发现了更多关于它的可贵的思想价值,如我从《论语》中以自己个人的理解,再加上一些文献的支持,就把孔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在《论语》中的体现归纳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对人类现实的关心;人的自觉性;热爱和向往人间真情。这些内涵都使我对《论语》的理解产生更多独特的视觉,收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读后感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以记言为主,故称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务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于丹的.论语读后感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吧!

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于丹论语感悟读后感。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感悟》读后感

周末我看了《感悟》这本书深有感触,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一个感人故事。

一位母亲生孩子时大脑突然大出血,变成了精神病人。而她生的男孩却很健康。这位孩子的奶奶就养大了他,不久男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小学,考上了重点中学,但这一年,他的奶奶去世了,男孩和他的妈妈就由隔壁好心的婶婶照顾,婶婶经常带着他的妈妈一起去给他送饭。时间长了,他的妈妈居然也知道去学校的路,一天他妈妈竟然独自一人从树上摘了几个桃子给他送过去,看着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痴呆的妈妈也会心地笑了,几天后,在山上的桃子树边,散落摘下的桃子边有一摊血,可怜的妈妈为了儿子能吃上桃子,已经掉下了悬崖。

其实我们也不用现在变成一个大款,去给爸爸妈妈买豪车、豪宅,只要现实生活中,做到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对爸爸妈妈最好的报答。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的感触至深。因为这里不但有大家明白并且知道的论语,还有一些大家比较生疏的论语。

比如说:子曰:君子之德,风;人之小德,草;草之上风,必偃。这句话也代表了我们不能做一个墙头草,然后随风倒。没有一个自己的理由,总是听从别人的安排,跟着那些有思想的人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代表了我们遇到了合乎仁德的事,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也说明了我们应该在老师面前,就诊一些老师的错误,更对的应该是在人德、人品一面上,有一些修改。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万无一失了。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句话也反映了老师对我们所说的:做事情不能着急,如果太着急,就没有多少成果,反而还要重新来一遍,还不如稳扎稳打,把事情一次性做好。虽然这样慢一些,但是,这毕竟是做事最快的方法。要是着急,成不了,瞎操作,没有一点用处。

还有大家最熟悉的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是我们要温习所学的内容,复习了之后,才可以稳扎稳打,学上其他的、更加新鲜的知识。所以,温习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温习,就像猴子搬包谷一样,走着丢着。第一天,有100%,到了第二天,不复习的话,就跌倒了50%,还不复习,第三天,就只剩下最后的5%,第四天,还不复习,那么,这个东西就忘完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复习。

这就是我总结出论语的几条名言,我们应该学习学习。

文档为doc格式。

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可是在20xx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由于于丹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从此我每天中午准时收看“百家讲坛”,慢慢地喜欢上了《论语》。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论语读后感悟

《论语》真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

孔子说:“学习要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

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几千年前的时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为止通用了几千年还没有错的道理。就比如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我现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听到最多的话就无非是“复习”了。

无论是哪一样学科,老师都告诫我们要定期复习,这样才能牢记在心。第二句话也是正确的,对待朋友就要真诚、真切,朋友好心来拜访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心迎接。

第三句话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会去尝试,去一点点接近那种境界。这三句话无不体现出孔子的智慧。

当然,这只是《论语》这本巨著中的一小则文章,还有更大的奥秘蕴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探索、学习。

《论语》真是一本充满了先人智慧的书本,它对你、对我都会有巨大的改变作用,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论语》吧!

《感悟》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了《感悟生命》这本书,感慨良多。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动物的故事,让站在局外的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它们对生命的态度,得到生命的真谛。看完我不禁长长地叹了口气。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书中芸芸众生,触碰了心灵深处,唤醒了生命的灵魂。而此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第一篇文章——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

这篇课文是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这篇文章主要揭露的是“文革”期间的罪恶,但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有一处闪光点,便是在呼唤人性,讴歌人性。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即是体现在文中写到包弟的离开。这使作者愧疚万分,以至于以后每每想起时“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也许因为狗被普遍认为是最忠诚的动物,,因此有许多篇描写狗的文章。特别是动乱年月,人情殆尽、亲友疏远时,狗常常成了重要角色,用它们对主人的忠义,反照出社会中人的无情,就更衬托出人世间的冷酷与凄凉。作者为了免遭造**派的袭击,保住生命安全,只有将爱犬包弟送到解剖台上。这样描写,既是作者的自责,也是从另一角度表现对人性的渴望与呼唤。倘若没有专政队的诸种暴行,狗的主人绝不会“残酷”地将爱犬送走;假如人间充满人性,怎么会随心所欲地践踏无辜的性命?因而,自责,实际上就是呼唤人性;而呼唤人性,也是从另一方面对生命的讴歌和赞美。

当轻轻合上这本书时,这个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或许人性也是这样,无论如何,都会萦绕在人的心头,只是有的人还未发现而已。生命的意义,或许也就在此吧。

论语读后感_读后感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