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感动中国吴锦泉(优秀20篇)

感动中国吴锦泉(优秀20篇)



优秀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展现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高水平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吴锦泉感动中国颁奖词吴锦泉感动中国人物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2月14日,一个有爱的日子。

晚8点,央视新闻综合频道2015“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心怀大爱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首先出场。

在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乡亲们早早簇拥着老人来到村部一起看电视。颁奖典礼是春节前在北京录制的,今晚,大伙儿相约,与老人家一起分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悦。

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热闹的社区,吴锦泉像往常那样挥汗磨刀。那辆破自行车、那张条凳,正是老人走街串巷的看家宝。有人估算过,磨好一把菜刀,赚1元钱要挥动手臂300下,那么,年迈的老人捐出1000元,就要挥臂30万下!看到这里,现场不少人泪花闪烁!

主持人白岩松问,“你累不累”,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给出了答案,“一点都不累。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颁奖台上,87岁高龄的吴锦泉接过孩子们献上的鲜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在22位“201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中,好人吴锦泉的善举令无数国人唏嘘感慨。据中国文明网投票结果显示,吴锦泉获2989400票。南通的网友在朋友圈里接力,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而更多的外地朋友,在听说磨刀老人的感人故事后,默默为之点赞。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要让老人走上央视的领奖台。

“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1958年8月8日入党的。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1990年,吴老退休。闲不住的他,拾起了19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磨剪抢刀。“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

20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吴锦泉的磨刀功夫那是没说的,出名后,他收费更低了。老人说,我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靠这个多赚钱。

吴锦泉一直生活节俭,但有一颗热心助人的慈善之心,为帮助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在邻村的另一位慈善名人——修车老人胡汉生的引领下,吴锦泉决定将磨刀的所得捐给社会。

吴锦泉夜里从广播里听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开始将他修车的储钱罐倒在桌上仔细数过1元硬币902枚5元纸币20张共1002元。第二天一早老人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市红十字会募捐点。只听得“哗”的一声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他对工作人员说着说着流下了泪:“四川受了难我是一个党员今年80岁还能挣钱就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吧。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雅安,此后几年,千里之外发生重大灾难,吴锦泉都会将爱心送出。只靠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他,多次成为南通第一位通过红会向灾区捐款的市民。

“锦泉一元爱心社”、“磨刀老人”微基金,在吴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有人来到老人的磨刀摊前,磨一把刀给出100元,请老人代为捐款。老人总是记下姓名住址,让红会开出票据。作为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的“粉丝”遍布江海大地。

“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

谈起慈善这个话题,老人家颇有心得。他说,我觉得慈善就是三句话。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捐款不在多少,献出爱心就好。慈善途径很多,人人都可行善。

从北京归来,吴锦泉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回家第二天,就推着自行车出去磨刀。

吴锦泉最近的一次捐款是在春节前。市二院为表达敬意,给老人送来的2000元节日慰问金。第二天,老人又添上1050元,捐给了二院慈善基金。老人说:“谢谢你们,我生活得很好,请将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些年,吴锦泉陆陆续续捐出近5万元善款。在来通拍摄吴锦泉专题片的央视导演闫大众眼里,近年来总捐款累计近60亿元的曹德旺的慈善力量和吴锦泉是等重的。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屏幕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吴锦泉老人写的颁奖词跃入观众眼帘。

“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与吴锦泉对话的白岩松动情地说,“南通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位老人在你家楼下,无论你想磨刀的或不想磨的,请关照他的生意。因为帮的不只是他,帮的是他想帮助的更多人。”屏幕内外,热烈的掌声一同响起。

感动中国吴锦泉作文

迎来新的一年,回望2015又有太多的感动。大到感天动地,小到不足挂齿。但是这些足以让我铭记于心,与以往一样我又观看了《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样带给了我一样的感触,让我记住了这些人、这些事,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看的,以往都是与老师同学一起看的,这次我又是泪流满面。

奉献,可能对好多人来说是一个值得费解词语。有些人疑问到底付出多少才是奉献,太少不足挂齿,太多又不舍得拿出来,所以现在社会上几乎看不到太多的舍己为人。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他的颁奖词。我觉得这些言语绝不是溢美之词,作为一个高龄老人每月收入几百,按说他应该得到国家的补贴,可是他却将自己的微薄收入用来捐助灾区人民,这就是他的奉献,舍己为人。

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一个靠磨剪刀为生的老人,磨一次三块钱,一天也就能磨十来个吧,这些钱也许对我们来说不算多,但是这些钱他需要磨多少把剪刀,莫多少天多少月,你们可以算算。

我了解过他的生活状况,让我惊叹不已。他是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已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充裕,老两口还住在破旧的瓦房里,但他们关心社会,曾经为村里修桥补路,去过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补助那些需要的人。奉献并不是做的多模惊天动地,而是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真心。

高节卓不群------这是对他的简短评价,太精确了,就适合这样的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摘要:“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2月14日,一个有爱的日子。

晚8点,央视新闻综合频道“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心怀大爱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首先出场。

在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乡亲们早早簇拥着老人来到村部一起看电视。颁奖典礼是春节前在北京录制的,今晚,大伙儿相约,与老人家一起分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悦。

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热闹的社区,吴锦泉像往常那样挥汗磨刀。那辆破自行车、那张条凳,正是老人走街串巷的看家宝。有人估算过,磨好一把菜刀,赚1元钱要挥动手臂300下,那么,年迈的老人捐出1000元,就要挥臂30万下!看到这里,现场不少人泪花闪烁!

主持人白岩松问,“你累不累”,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给出了答案,“一点都不累。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颁奖台上,87岁高龄的吴锦泉接过孩子们献上的鲜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在22位“201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中,好人吴锦泉的善举令无数国人唏嘘感慨。据中国文明网投票结果显示,吴锦泉获2989400票。南通的网友在朋友圈里接力,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而更多的外地朋友,在听说磨刀老人的感人故事后,默默为之点赞。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要让老人走上央视的领奖台。

“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1958年8月8日入党的。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1990年,吴老退休。闲不住的他,拾起了19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磨剪抢刀。“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

20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吴锦泉的磨刀功夫那是没说的,出名后,他收费更低了。老人说,我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靠这个多赚钱。

吴锦泉一直生活节俭,但有一颗热心助人的慈善之心,为帮助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在邻村的另一位慈善名人——修车老人胡汉生的引领下,吴锦泉决定将磨刀的所得捐给社会。

吴锦泉夜里从广播里听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开始将他修车的储钱罐倒在桌上仔细数过1元硬币902枚5元纸币20张共1002元。第二天一早老人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市红十字会募捐点。只听得“哗”的一声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他对工作人员说着说着流下了泪:“四川受了难我是一个党员今年80岁还能挣钱就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吧。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雅安,此后几年,千里之外发生重大灾难,吴锦泉都会将爱心送出。只靠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他,多次成为南通第一位通过红会向灾区捐款的市民。

“锦泉一元爱心社”、“磨刀老人”微基金,在吴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有人来到老人的`磨刀摊前,磨一把刀给出100元,请老人代为捐款。老人总是记下姓名住址,让红会开出票据。作为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的“粉丝”遍布江海大地。

“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

昨天上午,在磨刀老人家中,和我们拉起家常的他特别像一位邻家大伯。他告诉我们,他的生活其实蛮有乐趣。有空还养养鸽子,种种菜,日子过得有滋味。

谈起慈善这个话题,老人家颇有心得。他说,我觉得慈善就是三句话。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捐款不在多少,献出爱心就好。慈善途径很多,人人都可行善。

从北京归来,吴锦泉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回家第二天,就推着自行车出去磨刀。

吴锦泉最近的一次捐款是在春节前。市二院为表达敬意,给老人送来的元节日慰问金。第二天,老人又添上1050元,捐给了二院慈善基金。老人说:“谢谢你们,我生活得很好,请将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些年,吴锦泉陆陆续续捐出近5万元善款。在来通拍摄吴锦泉专题片的央视导演闫大众眼里,近年来总捐款累计近60亿元的曹德旺的慈善力量和吴锦泉是等重的。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屏幕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吴锦泉老人写的颁奖词跃入观众眼帘。

“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与吴锦泉对话的白岩松动情地说,“南通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位老人在你家楼下,无论你想磨刀的或不想磨的,请关照他的生意。因为帮的不只是他,帮的是他想帮助的更多人。”屏幕内外,热烈的掌声一同响起。

名人故事:当选“感动中国”度人物的吴锦泉

2015感动中国人物的名单上,首度出现了一个南通人的名字:吴锦泉。

获悉自己当选后,这位以“凡人善举”感动中国的“磨刀老人”说:“好事,我还要做下去!”

87岁的吴锦泉是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老南通、老党员、老雷锋,也是江海晚报众多老朋友、老读者中的一员。我们深知,平时,他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做好事,完全是出于自愿。他和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们都有共同的职业,我们都是做好事的。”

从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老人便将自己磨刀所得的钱款作为爱心捐出。几年来,他陆陆续续捐出了4万多元善款。老人说:“我生活得很好。我要把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南通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像吴锦泉这样平凡而善良的人,在江海大地如群星闪耀。大爱无疆的“最美总经理”周疆江、把“捡来”的老人当亲娘义务照顾十多年的村民吴美玉、坚守麻风病残老村40多年的乡村医生王秀冲、抱幼儿过马路的“最美交警”陈忠林、舍身扑火救人的老师周福如、捐出全部积蓄100万元的离休老干部宋英。一个又一个“平民英雄”,用自己的凡人善举教育人、感染人,共同谱写了“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作为爱心城市的一张以“温暖”为关键词的报纸,《江海晚报》创刊24年来,一路与凡人善举同行。1993年,我们携手同行寻找“莫文隋”群体,弘扬“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正能量;1998年,我们与团市委、东洋之花共同发起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江海志愿者“滚雪球”一般从34人发展到70多万人;从2007年起,晚报助力市餐饮商会做大做强“爱心年夜饭”,坚持整整10年,参与者由最初的24家增加到109家,受助者从最初的300户扩展到如今的1500户;从2011年起,晚报开设“关爱一线牵”专栏,5年间,先后携手2000多名好心人和近100家爱心企业,累计捐赠近3000件爱心物资和近100万善款,直接帮助了2700多个困难家庭。作为媒体人,我们用自己的报道,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凡人善举搭建一个平台,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自觉。

在感动中国的名录中,吴锦泉也许是最平凡的一员。平凡当中见感动。作为“磨刀老人”的老朋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参与者,我们为“磨刀老人”而感动,为爱心城市的凡人善举感动中国而自豪,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每个人都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有好报!”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吴锦泉,是南通市年龄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党员。平日里老人靠磨刀为生。

近年来,吴锦泉曾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甘肃泥石流灾区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自20xx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导下,村里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锦泉一元爱心社”,五星村内15家企业向“锦泉一元爱心社”捐出了3万多元善款。全村19个村民小组,也纷纷捐钱,从而使“锦泉一元爱心社”的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发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对象包括革命伤残军人、重症患者、空巢老人等。

素材解读。

吴锦泉生活十分俭朴,几乎把磨刀获得的微薄收入都用于帮助别人,出钱出力,修路补桥;他以能帮助他人为最大的快乐,他帮助过的人、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磨刀老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我们这个社会中个个可参与、人人能作为的“微公益”行动。

适用话题。

慈善、助人为乐、微公益。

感动中国吴锦泉作文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吴锦泉爷爷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感动中国,还感动了全世界!其实感动中国表面是做一件平凡的事情,可心中的信念却一直到永远,感动中国真让我刻骨铭心啊!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吴锦泉、张宝艳、秦艳友、郎平、屠呦呦、阎肃、徐立平、莫振高、官东、买买提江·吾买尔、王宽等。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这些人物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用十大人物去感染中国梦,感染我们视觉,给我们心灵上的洗涤,精华我们的心灵。为了中国梦的实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我们实现自身解放和自我超越。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吴锦泉感动中国颁奖词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吴锦泉1959年入党。年轻时,他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如今年过八旬,他依旧关心社会,关注时事。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不保留地捐献出来,换成灾区人民的食物和药品,他说这些都是他该做的。

上世纪80年代末,吴锦泉从乡针织厂退休,捡起了小时候学过的一门手艺:磨刀。每天骑辆破旧自行车,走街串巷。磨一次剪刀5角钱、1块钱,一天下来多的时候也不过挣个十块八块。一个退休老人这么拼命挣钱干什么?“磨刀的收入一分不动,全部用于帮助别人。”吴锦泉心中有盘算,用这些钱帮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2008年汶川地震,吴锦泉将3个多月磨刀挣来的全部收入1002元捐献给了灾区,一枚枚用汗水换来的硬币,感动了无数人。2008年至今,老人先后向社会捐款20多次,其磨刀收入的51000余元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他的慰问金42000元,全部被他用来回馈社会。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把刀一块钱,这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老两口的生活朴素到了极点,老伴出来捐钱时穿的黑裤子已经有39年了,还是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

“出了名”的吴锦泉依旧保持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习惯,天天骑自行车十多公里为村民们磨刀,即使大夏天也没闲下来。这走街串巷挣出来的钱,流淌着多少汗水,又传递出多少爱心。当吴锦泉夫妇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省舟曲县发生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两位老人在家里坐不住了。吴锦泉点点这几个月磨刀挣来的硬币有好几百元,老伴说:“我这里还有些,凑个1000元钱给红十字会送去吧!”。两位老人从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家里出发,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南通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倪瑾细心地发现,老奶奶的腿部皮肤有些异常,一打听,原来是患了湿疹,已经4年多了,但她一直舍不得花钱看病,痒得难受了就用熟人送的药膏涂一涂,但总是治不彻底。倪瑾副会长立即安排工作人员陪老人到皮防所医治,老奶奶觉得过意不去,一个劲地道谢。

吴锦泉传承良好家风,从小就有帮人之心、助人之行。退休后,更是把助人当作工作,用走街串巷磨刀积攒起来的收入,一次次为汶川、玉树等灾区捐款,并向身边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栉风沐雨,“磨刀老人”用一枚枚带着汗水的硬币奉献出沉甸甸的爱。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总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年轻时,上下班或者外出,他总会在自行车后绑把小铁锹,遇路况不好,就停车修路。他家附近有几条小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一到雨天经常有人摔跟头。吴锦泉出钱出力,有空就修一点,日积月累将这几条路都填平筑实。

吴锦泉的感人事迹产生了广泛影响。2011年5月,五星村成立“锦泉一元爱心社”,1000多户农民先后捐款14.54万元,帮助村中困难户。2012年9月,南通市红十字会创建“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专门用于帮助特困老人、贫困学子,截至目前,基金共收到各界捐款200多万元。“磨刀老人”已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磨刀老人的故事感动了南通,吴锦泉被授予“红十字博爱特别奉献奖”,江苏省红十字会会长吴瑞林亲自为其颁奖。他的故事入选了南通市“道德模范百场宣讲和网上宣讲”先进典型。磨刀老人吴锦泉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记住。

磨刀老人真挚的情怀让人感佩,南通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南通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中国文明网以“磨刀老人感动南通”为题刊载了他的事迹。

吴锦泉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2012年获得“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

2014年,入选“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候选。

2015年12月,入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

2017年7月24日,吴锦泉被推荐为德耀中华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2017年11月,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获悉自己当选后,这位以“凡人善举”感动中国的“磨刀老人”说:“好事,我还要做下去!”

87岁的吴锦泉是一位可敬、可亲、可学的老南通、老党员、老雷锋,也是江海晚报众多老朋友、老读者中的一员。我们深知,平时,他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做好事,完全是出于自愿。他和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我们都有共同的职业,我们都是做好事的。”

从汶川地震开始,老人便将自己磨刀所得的钱款作为爱心捐出。几年来,他陆陆续续捐出了4万多元善款。老人说:“我生活得很好。我要把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南通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像吴锦泉这样平凡而善良的人,在江海大地如群星闪耀。大爱无疆的“最美总经理”周疆江、把“捡来”的老人当亲娘义务照顾十多年的村民吴美玉、坚守麻风病残老村40多年的乡村医生王秀冲、抱幼儿过马路的“最美交警”陈忠林、舍身扑火救人的老师周福如、捐出全部积蓄100万元的离休老干部宋英。一个又一个“平民英雄”,用自己的凡人善举教育人、感染人,共同谱写了“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使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

作为爱心城市的一张以“温暖”为关键词的报纸,《江海晚报》创刊24年来,一路与凡人善举同行。1993年,我们携手同行寻找“莫文隋”群体,弘扬“做了好事不留名”的正能量;,我们与团市委、东洋之花共同发起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总站”,江海志愿者“滚雪球”一般从34人发展到70多万人;从起,晚报助力市餐饮商会做大做强“爱心年夜饭”,坚持整整,参与者由最初的24家增加到109家,受助者从最初的300户扩展到如今的1500户;从起,晚报开设“关爱一线牵”专栏,5年间,先后携手2000多名好心人和近100家爱心企业,累计捐赠近3000件爱心物资和近100万善款,直接帮助了2700多个困难家庭。作为媒体人,我们用自己的报道,更用自己的行动,为凡人善举搭建一个平台,一个传一个、一个带一个,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这是媒体人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自觉。

在感动中国的名录中,吴锦泉也许是最平凡的一员。平凡当中见感动。作为“磨刀老人”的老朋友,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参与者,我们为“磨刀老人”而感动,为爱心城市的凡人善举感动中国而自豪,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每个人都存好心、当好人、做好事、有好报!”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2月14日,一个有爱的日子。

晚8点,央视新闻综合频道“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心怀大爱的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首先出场。

在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乡亲们早早簇拥着老人来到村部一起看电视。颁奖典礼是春节前在北京录制的,今晚,大伙儿相约,与老人家一起分享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悦。

屏幕上展现的是一个热闹的社区,吴锦泉像往常那样挥汗磨刀。那辆破自行车、那张条凳,正是老人走街串巷的看家宝。有人估算过,磨好一把菜刀,赚1元钱要挥动手臂300下,那么,年迈的老人捐出1000元,就要挥臂30万下!看到这里,现场不少人泪花闪烁!

主持人白岩松问,“你累不累”,老人用浓浓的乡音给出了答案,“一点都不累。心里想着在做好事就不累。”

颁奖台上,87岁高龄的吴锦泉接过孩子们献上的鲜花,现场掌声经久不息。

在22位“2015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中,好人吴锦泉的善举令无数国人唏嘘感慨。据中国文明网投票结果显示,吴锦泉获2989400票。南通的网友在朋友圈里接力,力挺这位可敬的老人。而更多的外地朋友,在听说磨刀老人的感人故事后,默默为之点赞。大家的共同愿望就是,要让老人走上央视的领奖台。

“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1958年8月8日入党的。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1990年,吴老退休。闲不住的他,拾起了19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磨剪抢刀。“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

20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吴锦泉的磨刀功夫那是没说的,出名后,他收费更低了。老人说,我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靠这个多赚钱。

吴锦泉一直生活节俭,但有一颗热心助人的慈善之心,为帮助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在邻村的另一位慈善名人——修车老人胡汉生的引领下,吴锦泉决定将磨刀的所得捐给社会。

吴锦泉夜里从广播里听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开始将他修车的储钱罐倒在桌上仔细数过1元硬币902枚5元纸币20张共1002元。第二天一早老人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市红十字会募捐点。只听得“哗”的一声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他对工作人员说着说着流下了泪:“四川受了难我是一个党员今年80岁还能挣钱就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吧。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雅安,此后几年,千里之外发生重大灾难,吴锦泉都会将爱心送出。只靠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他,多次成为南通第一位通过红会向灾区捐款的市民。

“锦泉一元爱心社”、“磨刀老人”微基金,在吴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有人来到老人的磨刀摊前,磨一把刀给出100元,请老人代为捐款。老人总是记下姓名住址,让红会开出票据。作为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的“粉丝”遍布江海大地。

“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

谈起慈善这个话题,老人家颇有心得。他说,我觉得慈善就是三句话。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捐款不在多少,献出爱心就好。慈善途径很多,人人都可行善。

从北京归来,吴锦泉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回家第二天,就推着自行车出去磨刀。

吴锦泉最近的一次捐款是在春节前。市二院为表达敬意,给老人送来的元节日慰问金。第二天,老人又添上1050元,捐给了二院慈善基金。老人说:“谢谢你们,我生活得很好,请将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些年,吴锦泉陆陆续续捐出近5万元善款。在来通拍摄吴锦泉专题片的央视导演闫大众眼里,近年来总捐款累计近60亿元的曹德旺的慈善力量和吴锦泉是等重的。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屏幕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吴锦泉老人写的颁奖词跃入观众眼帘。

“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与吴锦泉对话的白岩松动情地说,“南通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位老人在你家楼下,无论你想磨刀的或不想磨的,请关照他的生意。因为帮的不只是他,帮的是他想帮助的更多人。”屏幕内外,热烈的掌声一同响起。

感动中国

温暖人心河南人的身影从来都是浓墨重彩的存在。

王锋带着女儿第一时间跑出后又立刻折回头救出妻子和儿子。这是王锋第一次进入火海。

想到二楼住着的托教老师和两个学生,王锋毫不犹豫再次冲进火海,把他们安全送出。这是王锋第二次进入火海。

楼上还有房东一家四口,还有十几个邻居,王锋在爆炸声中,再冲击火海,挨门挨户敲门示警。这是王锋第三次进入火海。

楼里二十多个人得救了,而原本最容易逃生出去的王锋三进火海被烧成了一个碳人,全身烧伤面积达92%,双眼烧伤,肺部呼吸道重度烧伤......

王锋火海救人的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媒体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了很多细节,其中就拍到了王锋最后一次出来呼救绵延五十米的血脚印。

王锋的伤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短短六天时间收到社会各界捐款两百多万元,所有人都在祈祷,英雄王锋一定要坚强的活下来。

但不幸的是,20xx年十月一日,王锋的病情突然恶化,下午4点34分,终因器官衰竭,在救治了136天之后,永远离开了我们。消息传来,人们陷入深深的悲痛河南籍候选人连续第四次荣膺年度人物,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正是河南人最朴素可贵的品质,有力地展示了河南人民纯朴善良、无私奉献的情怀。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摘要:吴老以耄耋之年坚持公益,让许多人眼眶发热,心有所感。人们感慨评价,“慷慨不是看你付出多少,而是看你拥有多少。”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他说,自己身体好,还干得动,不需要照顾,所以要去帮更需要帮助的人。老人的名字叫做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今晚,中央电视台正式公布了cctv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名单,南通精神文明代表人物——“磨刀老人”吴锦泉当选感动中国人物。

吴老以耄耋之年坚持公益,让许多人眼眶发热,心有所感。人们感慨评价,“慷慨不是看你付出多少,而是看你拥有多少。”而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今天也不负众望,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从2015年11月11日起,作为央视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在江苏的唯一合作媒体,现代快报延续感动,第4年与央视联合开启“感动中国”在江苏地区的人物推选,以及“感动中国·2015江苏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

人物甄选环节开始后,来自江苏各市的人物推荐不断涌来。一个个普通中国人,传递着震撼心灵的人格力量,一个个凡人善举,从记者笔尖流出,他们的故事不仅在江苏,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在刊登每一位候选人后,快报都会第一时间,将他们的事迹推选至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组。

“感动中国”栏目组工作人员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今年“推选委员会”秉持着一贯的严格标准,每一位候选人的产生,都要经过层层严格讨论评议。从人物推选开始以来,栏目组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的大量推选人物。而现代快报推选的多位感动人物,都以其突出事迹,获得评委们的重点关注。

2015年12月,“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全国候选人诞生。他们中的唯一一位江苏候选人,是快报自2012年开始多次报道的87岁南通磨刀老人吴锦泉,吴老即去年成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候选人,今年再度入围候选人名单。

吴锦泉是土生土长的南通市港闸区人,至今不会说普通话,却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如今虽然已经87岁高龄,老人却几乎还是一天不落地准时出门,在路口支起摊子,等待着生意上门。每次磨刀仅有几元收入,老人省着攒着,攒到一定数目,基本悉数又捐了出去。

老人家里,几乎没有任何家具摆设,最值钱的.就是一个可以听新闻广播的收音机,和他的一套磨刀工具。老人的收入随着天气冷暖涨跌,一个月维持在1400至2000元之间,但开销却几乎从没有超过400元。

“我真的没想到,会获得这份荣誉。”今天下午,吴锦泉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始终念叨着的就是意外。曾于2015年被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的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再次因为这一评选,进入公众的视野。

如今,吴锦泉无疑已经成了一位名人。他住在南通市港闸区一间普通的平房民居里,门户狭窄,一路走过去毫不显眼。但当现代快报记者沿路打听他的住处时,几乎所有被询问的百姓都会立马反应过来,吴锦泉就是那个“做善事的磨刀老汉”,并发出由衷的赞叹声。

但对于他来说,自己过的日子并没有丝毫改变。他依旧按照往日的作息,每天早上迎着日光,踏上自行车去找一个不固定的摊位,在一次次接过顾客手中的零钱后,再推着车,披着霞光,回到空无一人的家中……数着沉甸甸的硬币,成了每天让他感觉最踏实的事儿。

“我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就捐多少。”老人说。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随着“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落幕,观众们的心也跟着沸腾起来。截至目前,共有来自江苏各市的40余名候选人事迹被登上了报纸。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吴锦泉老人。

一位八旬磨刀老人,将自己磨刀赚来的五角、一元零钱,一点一点攒下来,然后捐出去,至今超过了4万元。他说,自己身体好,还干得动,不需要照顾,所以要去帮更需要帮助的人。老人的名字叫做吴锦泉,是南通市最年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这位心怀大爱的老人,昨天走进央视演播厅,当选为“感动中国度人物”。站在领奖台上,年过八旬的吴老言辞质朴,他笑着告诉所有人,自己身子骨很好,一点都不累,而且,他还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为吴锦泉而感动作文

引导语: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在南通早已家喻户晓。老人继去年入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后,今年再度入围。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为吴锦泉而感动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这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观看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结束之后,我参加了“与身边好人”见面、采访活动。见面会上,有一位看起来很普通的老人,他长着一张布满皱纹黝黑的脸、微微眯起但却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别是一双长满老茧皱裂的大手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虽然吴爷爷已经年过八旬,是一名老党员,已有51年的党龄了。他每天走街串巷靠磨一把把刀挣来的钱过日子。当他在广播里听到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孩子们都没有学校了,就毫不犹豫地将辛辛苦苦磨刀攒的1000多元硬币捐给了灾区。可是他生活朴素到了极点,衣服鞋子也是别人穿旧了要扔掉的,捡回来,洗洗再穿!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后,吴爷爷为灾区同胞捐赠数千元磨刀所得的事迹被传为佳话,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当吴爷爷听到讲到这儿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他在接受小记者们采访时说,“因为我是党员,我要对得起我的誓言。”“我很富裕,我很开心。”“因为我知道没钱的痛苦,所以我要尽其所能地去帮助别人。”……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语,深深地感动了我,吴爷爷真不愧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2011年3月,在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评选中,吴爷爷入选“助人为乐”模范典型。在得知入选的.消息后,吴爷爷谦虚地说:“我做得太少,自已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是只要还磨得动刀,挣得点钱,我就要坚持做点好事,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吴爷爷那倾其所有,乐于助人的精神让人深受感动,那坚持不懈的精神让人钦佩不已。那一个个平凡的故事,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人。正是因为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像吴爷爷这样的共产党员,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我们现在就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2016迎来新的一年,回望2015又有太多的感动。大到感天动地,小到不足挂齿。但是这些足以让我铭记于心,与以往一样我又观看了《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同样带给了我一样的感触,让我记住了这些人、这些事,唯一不同的是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看的,以往都是与老师同学一起看的,这次我又是泪流满面。

奉献,可能对好多人来说是一个值得费解词语。有些人疑问到底付出多少才是奉献,太少不足挂齿,太多又不舍得拿出来,所以现在社会上几乎看不到太多的舍己为人。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他的颁奖词。我觉得这些言语绝不是溢美之词,作为一个高龄老人每月收入几百,按说他应该得到国家的补贴,可是他却将自己的微薄收入用来捐助灾区人民,这就是他的奉献,舍己为人。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一个靠磨剪刀为生的老人,磨一次三块钱,一天也就能磨十来个吧,这些钱也许对我们来说不算多,但是这些钱他需要磨多少把剪刀,莫多少天多少月,你们可以算算。

我了解过他的生活状况,让我惊叹不已。他是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已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充裕,老两口还住在破旧的瓦房里,但他们关心社会,曾经为村里修桥补路,去过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补助那些需要的人。奉献并不是做的多模惊天动地,而是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真心。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吴锦泉清晰地记得,他是1958年8月8日入党的。年轻时曾担任过生产队队长、民兵营长、种猪场场长。1990年,吴老退休。闲不住的他,拾起了19岁就跟外乡师傅学到的磨刀手艺,打响了“吊金龟”(磨刀人招揽生意的响器),磨剪抢刀。“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央视的颁奖词,勾画的正是老人辛勤劳作的景象。

20多年辛苦,每一枚硬币里都洇着汗水。吴锦泉的磨刀功夫那是没说的,出名后,他收费更低了。老人说,我现在有点名气了,不能靠这个多赚钱。

吴锦泉一直生活节俭,但有一颗热心助人的慈善之心,为帮助别人总是慷慨解囊。在邻村的另一位慈善名人——修车老人胡汉生的引领下,吴锦泉决定将磨刀的所得捐给社会。

吴锦泉夜里从广播里听到汶川发生大地震就开始将他修车的储钱罐倒在桌上仔细数过1元硬币902枚5元纸币20张共1002元。第二天一早老人骑着自行车几经周折找到市红十字会募捐点。只听得“哗”的一声一枚枚硬币从布包里倾泻出来。他对工作人员说着说着流下了泪:“四川受了难我是一个党员今年80岁还能挣钱就捐给那些受苦的人吧。我力量不大力量大再多捐一点。”

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四川雅安,此后几年,千里之外发生重大灾难,吴锦泉都会将爱心送出。只靠听广播获取信息的他,多次成为南通第一位通过红会向灾区捐款的市民。

“锦泉一元爱心社”、“磨刀老人”微基金,在吴锦泉的慈善精神感召下,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身慈善事业。有人来到老人的磨刀摊前,磨一把刀给出100元,请老人代为捐款。老人总是记下姓名住址,让红会开出票据。作为南通市年龄最大的红十字志愿者,老人的“粉丝”遍布江海大地。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这次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吴锦泉老人了,20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社会需要这份“坚守”,需要这种正能量,这些中国好人来自生活,他们鲜活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每天发生,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的精神品质向我们传递着正能量。看完这次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份爱心和热心,把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加强对好人的表彰和宣传,这也是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善”的信念,用好人精神去感染其他人,指引大家跟随内心的善念,做一个存善念、有善心、做善事的好人。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昨天上午,在磨刀老人家中,和我们拉起家常的他特别像一位邻家大伯。他告诉我们,他的生活其实蛮有乐趣。有空还养养鸽子,种种菜,日子过得有滋味。

谈起慈善这个话题,老人家颇有心得。他说,我觉得慈善就是三句话。慈善贵在坚持,不能断断续续。捐款不在多少,献出爱心就好。慈善途径很多,人人都可行善。

从北京归来,吴锦泉又回到熟悉的生活轨道。回家第二天,就推着自行车出去磨刀。

吴锦泉最近的一次捐款是在春节前。市二院为表达敬意,给老人送来的元节日慰问金。第二天,老人又添上1050元,捐给了二院慈善基金。老人说:“谢谢你们,我生活得很好,请将这些钱留给更需要的人。”

这些年,吴锦泉陆陆续续捐出近5万元善款。在来通拍摄吴锦泉专题片的央视导演闫大众眼里,近年来总捐款累计近60亿元的曹德旺的慈善力量和吴锦泉是等重的。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屏幕上,感动中国栏目组为吴锦泉老人写的颁奖词跃入观众眼帘。

“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与吴锦泉对话的白岩松动情地说,“南通的朋友,如果有一天,发现这位老人在你家楼下,无论你想磨刀的或不想磨的,请关照他的生意。因为帮的不只是他,帮的是他想帮助的更多人。”屏幕内外,热烈的掌声一同响起。

感动中国观后感吴锦泉

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在南通早已家喻户晓。老人继去年入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后,今年再度入围。上个月22号,中央电视台开放《感动中国》候选人投票平台,老人得票数目前已经突破191万。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坚持为老人投票。

吴锦泉,一位磨刀老人的事迹感动了通城。尽管已到耄耋之年,仅靠磨刀为生,生活非常清苦,他却乐善好施,将磨刀得来的微薄收入用于慈善公益。年复一年,老人共捐出了4万多元。老人说过,坚持公益是他的一份心意。人们竞相为他投票,正是被他的精神力量感染,被他乐此不疲地投身公益慈善的热情所感动。

吴锦泉是一位老人,他自身属于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满足于被关怀,而是努力地发散自己的光与热,为公益慈善事业贡献力量。4万多元,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位以磨刀为生的老人来说,他的这4万多元可能就是他收入的绝大部分。扶危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老人持之以恒地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他的这份执着值得其他人学习。通城百姓竞相为他投票,从老人的得票数我们能够感知到社会道德文明的温度。这说明,他的事迹已经感动了很多人。至今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坚持为老人投票,这是道德的力量、文明的力量。

人们被磨刀老人感动,更需要拿出向磨刀老人学习的实际行动。磨刀老人磨刀一次也就赚个一两元,4万多元是他磨刀上万次才能得到的收入。不少人干着的工作比老人光鲜,挣的也比老人多。我们要努力挣钱,做物质上的富翁,同时也应该努力做精神上的富翁。人皆有同情心、恻隐之心。我们的身边或许就有老弱病残孕这些需要帮助的人。对于他们,我们不能一毛不拔,而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其实,人生的际遇千变万化。我们的帮助,能够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坚定生活的信念。磨刀老人能够积极为公益慈善事业贡献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建设文明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为困境中的人提供帮助,社会道德文明之花将才会激情绽放。

我们都是社会的成员,社会成员之间需要守望相助。12月,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发布“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倡议书,号召人们从关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你我做起、从日常做起,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障人士,用志愿服务使每一个遇到困难、渴望帮助的人得到及时的关爱。磨刀老人,树立了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标杆。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让守望相助精神落地生根,每个人都要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形成守望相助的社会氛围,提升社会道德文明的温度,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感动中国

梁万俊的生死8分钟,使我们惊讶。在万米高空上,面对飞机漏油,他仍能英勇镇定,将飞机平安降落在机场,他创造了奇迹!田世国的孝心又感动了天下,他毅然将自己的肾移给了母亲,身体较为虚弱的38岁的田世国用孝顺与真诚感动天下,他让所有的母亲都收获不小。还有两位敬忠职守的警察,任常霞、明正彬;为人民奉献出生命的牛玉孺;有着医生良知的桂希恩;中国奥运的骄傲——刘翔,女排;中国的伟大外交官孙必干;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一个为山区孩子开创美好未来,放弃学位的年轻人——徐本禹。

徐本禹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不得不从心底里敬佩他。他小时侯也很穷,靠别人的资助才读上了大学,到了北京,他又考上了硕士,但他却放弃了。因为他看到山区里的孩子也渴望读书,所以他去了没有水、没有电的贫困地区教那些孩子学习、读书,母亲也希望他能做一个会感恩的人。他做到了,他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了自己的的手。他点燃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双眼,他扛起了一个不属于他的责任。

还有很多很多感人肺腑的事迹,他们给我们带来了真诚、勇敢、敬业、孝顺、努力、奉献等许多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们也将我们富有情感的泪水一滴滴滴落,他们的生命光辉照耀着整个中国,他们的高尚心灵永远是我们的人生指南。2004年度的人物,感动我心!

感动中国

星期五,老师给我们观看了2012十大人物。让我不禁感叹到我们中华民族百姓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之折服。

其中有一个人,虽然没有高学历,没有漂亮的外表,但他有一双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用心细细的体会你就会发现他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个人就是无臂钢琴师“刘伟”,他一直用一句名言来激励着自己“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残酷的命运一次次的打击着他,但他原地爬起,这还是命运个刘伟的一次次磨练,一次次锻炼的机会。10岁时刘伟因为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学会游泳,两年后在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两枚金牌16岁学会打字,19岁再次参加奥运会之前不久因为得了一场病不能做剧烈运动所以只能选择放弃这次机会,虽然放弃了游泳但学会了弹钢琴,一年后达到相当于手弹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推荐员说:“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刘伟的钢琴声!!!”

困难是可怕的但是只要有对抗困难的魄力就一定能对抗困难的。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无论对任何困难,我绝不屈服。”刘伟也富有这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帮助,所以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