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是一种写作的模板,通过分析范文,我们可以掌握一些固定的写作结构和表达方式。希望这些范文范本对大家的写作提升有所帮助,祝大家写出优秀的作品。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账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也。
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之言悖矣。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者也。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无以教而乃学于龙也者,悖。”
孔穿曰:“先生之所以教穿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尹文曰:‘今有人于此,事君则忠,事亲则孝,交友则信,处乡则顺,有此四行,可谓士乎?’齐王曰:‘善!此真吾所谓士也。’尹文曰:‘王得此人,肯以为臣乎?’王曰:‘所愿而不可得也。’”
“是时齐王好勇。于是尹文曰:‘使此人于广众大庭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失其四行,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
“尹文曰:‘言之敢无说乎?’王之令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人有畏王之令者,见侮而终不敢斗,是全王之令也。而王曰:‘见侮而不斗者,辱也。’谓之辱,非之也。无非而王非之,故因除其籍,不以为臣也。不以为臣者,罚之也。此无非而王罚之也。且王辱不敢斗者,必荣敢斗者也;荣敢斗者,是而王是之,必以为臣矣。必以为臣者,赏之也。彼无功而王赏之。王之所赏,吏之所诛也;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赏罚是非,相与四谬,虽十黄帝,不能理也。’齐王无以应。”
“故龙以子之言有似齐王。子知难白马之非马,不知所以难之说,以此,犹好士之名,而不知察士之类。”(选自《公孙龙子.迹府》,有删减)。
(补注:公孙龙传说战国时期人,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提出了“白马非马”等论点,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c.言之敢无说乎说:根据d.上之所是,而法之所非也是:肯定。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疾名实之散乱凌万顷之茫然。
b.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c.虽十黄帝,不能理也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d.所愿而不可得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龙是先秦时能言善辩的一个名士,他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著名学术观点,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学术成就就在这个方面。
b.孔子的后人孔穿对公孙龙非常仰慕,想拜他为师,但他成为公孙龙的弟子的前提条件是公孙龙必须放弃“白马异于马”这个观点。
c.公孙龙提出的“白马异于马”的观点,无非是喜好“士”的名称,但他却并能真正明白“士”的概念的类别。
d.文章中孔穿借齐王与尹文的对话,取譬喻理,旨在说明公孙龙的“白马异于马”的学术观点的荒谬性,并阐明这个观点是不符合逻辑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之所以教穿者,似齐王之谓尹文也。(3分)。
(2)钜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4分)。
(3)今有人君,将理其国,人有非则非之,无非则亦非之。(3分)。
答案:5.b6.d7.c8.c。
9.(1)先生用来教训我的东西,是有点像齐王对尹文所谈的那样。
(2)哪里是个士人呢?遭受欺负而不敢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
(3)现在有位君主,打算治理他的国家,人民有过错便处罚他,没有过错也要处罚他。
【解析】5.试题分析:b项,处:对待。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无论是做实词选择题还是翻译题,考生都要有强烈的语境意识,即把这个词放在句中解,把句放在文中读。只有建立并强化了这个意识,推断才有保障。具体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的词性进行解答。d而:转折a之:取独;定语后置的标志b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c即使;虽然。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考试大纲》中列举了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可用已知词代入未知句中,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看意思是否一致。有时可通过虚词在句中的具体位置来判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试题分析: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之以白马为非马耳。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c项,这是孔穿的观点。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逻辑学家。他痛恨当时事物的名称与实际相脱离的混乱现象,提出了“白马异于马”的命题。
孔穿是孔子的后裔。孔穿拜会公孙龙,便说:“鄙人住在鲁国,在下边久仰先生的声誉,羡慕先生的才智,钦佩先生的德行。老早想来受学承教,今天才有幸拜见。但是有点不敢苟同的是您那套白马异于马的学说而已,请您放弃的主张,我就甘拜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说:“先生的话未免荒唐了,我的学问,就在于以白马异于马这个学术原则,要我放弃它,我便没有什么可教的了。让我没有什么可教,而却要跟我学习,这就荒唐了。
当时齐王提倡勇敢战斗,于是尹文便说:‘假使这样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中,受到欺负而始终不敢搏斗,大王还肯用他为臣吗?’齐王说:‘嘻!这还算什么士人?遭受欺负而不敢争斗,多么耻辱!受人侮辱而不知羞耻的人,我是决不会用他为臣的。’尹文说‘虽然受到欺侮而不争斗,可是并没有失去这四种德行呀!既然没有失去四种德行,那末人并没有失去作为士的资格!然而,大王一下自想用他为臣,一下自又不肯用他为臣。那么请问:您刚才所说的“士”的标准,不算数了吗?’齐王哑口无言了。”
尹文说:‘我那样说岂敢没有根据?大王的法令规定:“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判刑”。人们有威慑于大王法令的,受到欺负侮辱而始终不敢起来争斗,这是维护与遵守大王的法令啊!然而大王却说:“受到欺负侮辱而不敢起来争斗的,太耻辱了!”大王说这种行为是耻辱的,就是宣布它是错误的,本来并没有过错而大王却加以谴责,因而国家取消了他作官的资格,不用他为臣了;不任用为臣就是一种惩罚,这是无罪而被大王惩罚了!既然大王鄙视不敢争斗的人,必然赞扬敢于争斗的人;赞扬敢于争斗,就是宣布他是正确的,也就必然起用这种人为臣了。必然起用为臣,就是最大的奖赏。这种人毫无功劳而大王却大加奖赏。这样,大王所奖赏的,正是官吏所要诛罚的;君主所赞扬的,却是法律所禁止的。赏罚是非,四个方面互相矛盾。这种与治国之道背道而驰的情况,即使有十倍于黄帝本事的人,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齐王无话可答。
如上所说,所以我认为您的话,是类似齐王的言论。您只知道驳斥‘白马非马’的命题,却不懂得逻辑‘反驳’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您跟齐王一样,只知道喜好‘士’的名称,却不明白“士”概念的类别(一般与个别)。”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5.诗中“刺”一字千钧,请分析它的妙处。(2分)。
答:
16.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寓意,请体会诗人的情感态度。(2分)。
答:
参考答案:
15.形象地勾勒出小松满头松针,又直又硬,努力向上冲刺生长的外形特点(1分),突出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及勇敢战斗的精神。(1分)。
16.作者通过刻画小松成长的特点,表达了对出身寒微的人在成才过程中体现出的自信、坚强、勇敢精神的赞美之情。(1分)同时对那些目光短浅、不识人才、不关心人才成长的人发出深深的慨叹。(1分)。
赏析: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练习题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文言文阅读训练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完成10—12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1)齐师伐我,伐:
(2)牺牲玉帛,牺牲:
(3)小大之狱,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3分)
(1)肉食者鄙翻译:
(2)可以一战翻译:
(3)一鼓作气翻译:
12.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2分)
答:
10.答案:
(1)讨伐,进攻
(2)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3)案件
11.答案:
(1)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3)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12.答案: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评分:战争之前、实战过程中两个要点各1分。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云归而岩穴暝暝:
(2)野芳发而幽香芳:
(3)杂然而前陈者陈: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欲信大义于天下。
b.而年又最高而其主不能守。
c.名之者谁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句: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句:
1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然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答:
12.(1)昏暗(2)香花(3)摆开。
13.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难度较小。a.都是介词,“在”的意思;b.而且/可是;c.代词,它/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用/因为。
14.(1)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亭子,是醉翁亭。
(2)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的景色。
15.略。(能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谈感受即可)。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账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1)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
(3)见藐小之物()(4)果如鹤唳云端()。
【小题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小题3】你愿作一个富于情趣的人吧!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下面的几个词营造出一份物外之趣!(3分)。
湖水斜阳流云。
答案。
【小题1】(1)同“僵”,僵硬(2)用(3)的'(4)鸟鸣。
【小题1】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四个词语,有实词有虚词,还有一个是通假字,考查面较广,但都是文下注解里的重点字。“强”是通假字,“以之”为虚词,根据语境很易推断意思。“唳”为动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故”“时”‘物外之趣’等。“故”是因此的意思,“时”是时常,经常的意思,‘物外之趣’是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理解物外之趣的意思,即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因此在写句子的时候要加以想像。如把湖水想像成一面镜子、一片蓝天,流云想像成是缀在镜子上的一美女、逃生的囚犯,斜阳是一道道利箭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点评:运用给出的词语造句,要注意题目的要求,还要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寻找与之特征相近的事物加以联想、想像,写得合情合理又富有情趣即可。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以上所述,是一匹所有才能都已获得发展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过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对这种动物的奴役或驯养已太普遍、太悠久了,以至于我们看到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然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地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这是惯受羁绊而留下的迹象:现在即使把它们的羁绊解脱掉也是枉然,它们再也不会因此而显得自由活泼些了。就是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1.人们怎样对待这位“舍己为人”的“朋友”?
3.为什么说“现在即使把它们的羁绊解脱掉也是枉然”?
4.“这一切”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对于马的.侮辱要超过蹄铁?
5.这一段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类训练它,教育它,无非让它更具奴性、更多束缚而已。
2.示例:生活中确实有些学生被僵化的知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束缚住了头脑,一切按书本教条行事,不知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也有些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空有理论,没有实际本领,教育好像也成了奴役人、扼杀人的个性工具了。我们的教育也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那是教育的一时偏差,和对马的奴役“教育”不同,我们的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的。(意对即可。)。
3.人们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即使把他们的羁绊解脱掉;它们也难以回归到原始状态。人类已经把马彻底摧毁了。
4.“这一切”指马额上覆着妍丽的毛、编成细辫的项鬣、盖满身体的丝绸和锦毡等一切视为玩物、无视马的天性的装饰物品。因为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一切”,却使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之为马的特性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替身体的束缚更为严重的。
5.渗透了作者对马被驯服而丧失个性的愤怒与惋惜,也为下文盛赞天然的野马埋下伏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11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3分)。
(1)选贤与()能(2)货恶()其弃于地也。
(3)故()外户而不闭(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屋舍俨然()(6)悉如外人()。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小题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2分)。
大道:大同:
【小题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题1】(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意思符合即给分)。
(2)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小题3】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理想中的社会。
【小题4】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文言词汇的各种文言现象,如“与“这里是通假字,通“举”选拔;“俨然”“然”是形容词词尾,这里是整齐的样子;“属”应理解其一词多义现象,这里是“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1)“黄发”“垂髫”的借代义(2)“亲其亲”“子其子”的理解,这里第一个“亲”“子”是动词,是一种意动用法;第二个“亲”“子”是名词。
考点: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
点评: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小题3】。
试题分析:“道”,这里是指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则是儒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则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点评: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文本内容。然后,要先审题干,审出命题点和做题要求与范围,再进行理解内容,进行比较辨别,这样才能写出正确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人们对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考点: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
点评: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内容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学生应学会理解。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勿送说(留步)向人祝贺说(恭喜)请人批评说(指教)。
请人指点说(赐教)请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等候客人说(恭候)客人来到说(光临)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陪)看望别人说(拜访)与人分别说(告辞)赞人见解说(高见)托人办事用(拜托)请人解答用(请教)归还原物说(奉还)欢迎购买说(光顾)对方来信用(惠书)赠送作品用(斧正)老人年龄用(高寿)称人家庭用(府上)道已之家用(寒舍)。
请人原谅说(抱歉)祝人健康说(保重)请人勿送说(留步)。未及迎接说(失礼)请人接受说(笑纳)请人让路说(借光)。
2、填上适当的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辨)。
3、趣填《“笑”字歌》。
开心的笑是(眉开眼笑)有意味的笑是(微笑)天真的笑是(憨笑)兴奋的笑是(捧腹大笑)。
无表情的笑是(冷笑)讨好别人的笑是(媚笑)挖苦别人的笑是(嘲笑)讥讽别人的笑是(讥笑)。
4、用“败”组词填空。
书画或写的文章中有毛病的地方。(败笔)官司打输了。(败诉)。
部队打仗输了,逃走。(败阵)坏分子的阴谋被发觉。(败露)。
5、用“严”组词填空。
(严明)的纪律(严正)的立场(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批评。
(严谨)的结构(严肃)的态度(严密)的组织(严整)的队伍。
6、各写一个含有“手”的成语。
形容高兴(手舞足蹈)形容聪明(心灵手巧)形容容易(手到擒拿)形容冷漠(袖手旁观)。
形容亲密(情同手足)形容慌乱(手忙脚乱)。
形容熟练(得心应手)形容喜爱(爱不释手)。
形容凶狠(心狠手辣)形容敏捷(眼疾手快)医术高明(妙手回春)权力大(一手遮天)。
没有准备(手足无措)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7、用“然”组词填空。
表示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居然)不应该这样而这样(竟然)非常敬佩的样子(肃然)。
坚决毫不犹豫(毅然)不关心、不在乎(漠然)表示情况发生急促而又出乎意料(忽然)。
8、根据意思填成语。
简短的话(三言两语)虚伪而动听的话(甜言蜜语)为讨人喜欢而说的十分动听的话(花言巧语)粗鲁的话(污言秽语)自己跟自己说话(自言自语)用恶毒的话骂人(恶言恶语)说话语气温和(轻言语)豪迈雄壮的话(豪言壮语)很多语(千言万语)背后制造散步的话(流言蜚语)。
9、成语之最。
最昂贵的稿费:一字千金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最快的话: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文段选自叶圣陶写的一散文《牵牛花》。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哪一项?()。
[系]人心情[嫩]绿满[被]细白绒毛默[契]。
nenpiqilunpiqilenbeiqinenbeixi。
2.联系上下文释词。
浑忘意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怎样的感情?请选出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
a.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生长快速的欣赏之情。
b.表达了作者对牵牛花格外茂盛的赞美之情。
c.表达作者对牵牛花勃发的生命力和长势之旺盛的欣赏赞美之情。
d.表达作者对牵牛花具有生命力和长势之茂盛的欣赏赞美之情。
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文眼。
5.下列各项是对(牵牛花》一文中牵牛花象征意义的理解,请找出理解有错误的一项。()。
a.逗人喜爱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值得赞美。
b.生长着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
c.充满“生之力”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的生命力是极其旺盛的。
d.生长快速、顽强的牵牛花象征着新生事物发展的迅速和不可阻挡。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认罪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5、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参考答案。
1c。
2、c。
3、c(解说有误,根据上文“孝敬皇帝未尝南面”推测应该是皇帝登基。古代等级制度严格,左右为区别尊卑高下的标志之一,普遍实行于各种礼仪之中。由于君主受臣子朝见时,南面而坐,左东右西,臣子北面而立,左西右东,朝臣依官位由尊至卑一字排开,若官位高者有东,卑者在西,则尊右贱左;反是,则尊左贱右。)。
4、b“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说法有误。原文皇帝把事情交给大臣讨论,另外提到的两个大臣并不支持他。
5、(1)(5分)(我)享受着丰厚的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的时代一定不会定我的死罪(或“让我死”)呢?(“食”“厚禄”“顾”“况……乎”“无死”一点1分。)。
(2)(5分)近期(这一)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或“希望”“一定”)不要推辞吧!(“故”“以”“重”“毋”“辞”一点1分)。
1.分清主次。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多为人物传记,阅读时需弄清与传主有关的事情,涉及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有时还要弄清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等。有时阅读材料提及的不止一个人物,涉及的不止一个事件,表述的不止一层意思,这时就有轻重主次之分。而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就要分清轻重主次。
2.仔细查对。
要放回原文中查对,特别是事件中的人物角色、行为的程度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3.辨明因果。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无论记叙文、议论文,都会有种种因果联系,如所叙事件、人物、传主处事的态度、作者的主张等。要把握文章内容,就要把文中的因果联系辨析清楚。
4.把握全面。
正确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意。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误;如是后者,则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力求全面准确。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遗漏细节。
阅读记叙顺序作用答题方法。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或事件过程中的一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吉翂,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居襄阳。翂幼有孝性。年十一,遭所生母忧,水浆不入口,殆将灭性,亲党异之。
天监初,父为吴兴原乡令,为奸吏所诬,逮诣廷尉。翂年十五,号泣衢路,祈请公卿,行人见者,皆为陨涕。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翂乃挝登闻鼓,乞代父命。高祖异之,敕廷尉卿蔡法度曰:“吉翂请死赎父,义诚可嘉;但其幼童,未必自能造意。卿可严加胁诱,取其款实。”法度受敕还寺,盛陈徽纆,备列官司,厉色问翂曰:“尔求代父死,敕已相许,便应伏法。然刀锯至剧,审能死不?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列答。若有悔异,亦相听许。”翂对曰:“囚虽蒙弱,岂不知死可畏惮?顾诸弟稚藐,唯囚为长,不忍见父极刑,自延视息。所以内断胸臆,上干万乘。今欲殉身不测,委骨泉壤,此非细故,奈何受人教邪!明诏听代,不异登仙,岂有回贰!”法度知翂至心有在,不可屈挠,乃更和颜诱语之曰:“主上知尊侯无罪行当释亮观君神仪明秀足称佳童今若转辞幸父子同济奚以此妙年苦求汤镬?”翂对曰:“凡鲲鲕蝼蚁,尚惜其生;况在人斯,岂愿齑粉?但囚父挂深劾,必正刑书,故思殒仆,冀延父命。今瞑目引领,以听大戮,情殚意极,无言复对。”翂初见囚,狱掾依法备加桎梏;法度矜之,命脱其二械,更令著一小者。翂弗听,曰:“翂求代父死,死罪之囚,唯宜增益,岂可减乎?”竟不脱械。法度具以奏闻,高祖乃宥其父。
丹阳尹王志求其在廷尉故事,并请乡居,欲于岁首,举充纯孝之选。翂曰:“异哉王尹,何量翂之薄乎!夫父辱子死,斯道固然。若翂有靦面目,当其此举,则是因父买名,一何甚辱!”拒之而止。年十七,应辟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摄官期月,风化大行。自雍还至郢,湘州刺史柳悦复召为主簿。后乡人裴俭、丹阳尹丞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荐翂,以为孝行纯至,明通《易》、《老》。敕付太常旌举。初,翂以父陷罪,因成悸疾,后因发而卒。(选自《梁书》卷四十七)。
1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
a.遭母忧,即丁母忧,指遭逢母亲的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古人常把亲人去世之后极尽哀伤看做是其人的至诚孝心来赞扬。
b.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直诉方式之一。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时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c.桎梏,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的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古代的刑具与刑罚同时产生,并随着刑罚的变化而变化。
d.辟,也称征辟,指古代自上而下授予官职的方式,专门由帝王征召来授予官职。被征召的人往往是比较有威望的人。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吉翂自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在他父亲因遭诬陷入狱后,他到大路上哭号喊冤,请求高官救父,其情其景,令过路之人纷纷落泪。
b.为救父命,他冒死到京城击鼓鸣冤,感动了皇帝,皇帝下令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案。
c.蔡法度为弄清“乞代父命”的真相,对吉翂先是威胁,后是诱哄,但吉翂不为所动。
d.吉翂虽知生命的宝贵,但为了换回父亲的生命,视死如归;回答蔡法度问话,不卑不亢,据理力争,此事被上奏到朝廷,其父遂被赦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父理虽清白,耻为吏讯,乃虚自引咎,罪当大辟。
(2)且尔童孺,志不及此,必为人所教。姓名是谁,可具列答。
参考答案。
1.b。
2.d(“专门由帝王征召来授予官职”错,征辟制是帝王征召或地方州郡征召。)。
3.b。
4.(1)吉翂父亲从道理上虽是清白的,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自己便凭空承担了罪过,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
(2)况且你是个孩子,不会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什么叫什么,你要一一如实回答。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吉翂字彦霄,冯翊郡莲勺县人,世代居住在襄阳。翂从小孝顺父母。十一岁时,母亲去世,他悲伤地连一口水也不喝,几乎饿坏了。亲朋邻里对此都很惊异。
天监(梁武帝年号)年初,翂父任吴兴郡原乡县令,遭到奸吏诬陷,被逮捕押到京城大狱。翂时年15岁,听到消息后,他到大路上号哭,哀请过往的高官帮忙救他的父亲,直感动得行人纷纷落泪。吉翂父亲从道理上虽是清白的,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自己便凭空承担了罪过,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翂闻讯后就去击鼓惊动朝廷,翂请求以死换回父亲的活命。梁武帝感到非常惊奇,给司法官蔡法度下令说:“吉翂请求以死偿父命,孝义实在可嘉;只是他还是个孩子,所以他未必能想出这个主意,你可以严加威胁和诱哄,审得实情。”蔡法度接受任务回到衙署,在公堂上摆满绳索刑且具,厉声问翂说:“你替父去死,皇上已经允许,接下去就应该处死;但刀锯无情,你真的想死吗?况且你是个孩子,不会想出这个主意,一定是被人指使的。那人姓什么叫什么,你要一一如实回答。假如你有反悔,我也答应你。”吉翂回答说:“我虽蒙昧智弱,但怎么会不知道死的可怕呢?只是弟弟们都还年幼,唯有我年龄稍大,不忍心看着父亲被处死,而自己延缓着苟活下去,这就是我独立拿主意,求请皇帝的理由。如今我要为救回父亲而不惜一死,让尸骨葬在九泉之下,这不是小事,怎么会受人指使呢?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蔡法度知翂已经铁心,威胁无用,就转而诱哄,对他说:“皇上知令尊无罪,马上就要释放并谅解他,我看你神采仪表都很出众,称得上是个好孩子,现在假如回心转意,那么你们父子可双双活命。为何以此美妙年华,却苦苦要求去死呢?”翂回答说:“所有大鱼小鱼蝼蛄蚂蚁,尚且受惜自己的生命,何况人呢?怎么愿被碾成粉末,只是我父亲深遭告发,定会按刑律处死。所以想用个人的死,希望延缓父亲的性命。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吉翂刚被关押时,狱吏依法将很重的脚镣手铐都给他戴上,蔡法度可怜他年幼,命人将他的脚镣手铐摘去。另让人给他换一副小的,吉翂说:“我请求替父先死,身为一句死囚,只应该增加刑具,怎么能减少呢?”始终不肯减去身上的刑具。蔡法度把这一情况全部上奏,梁武帝于是下令释放了吉翂的父亲。
丹阳尹王志访求吉翂在廷尉的全部过程,并且请吉翂在丹阳住下,想在第二年年初,作为孝道笃厚的优秀人物向朝廷举荐。吉翂说:“王尹可真怪啊,怎么把我吉翂估计得这么浅薄啊!父亲受辱,儿子就该去死,道义本应如此;假如我厚着面孔,不知羞愧,去接受王尹的举荐,那就是借着父亲博取名声,这耻辱是多大啊。”吉翂拒绝了王志的要求。吉翂十七岁时,应征召为本州主簿。出监万年县,代理县令一年,教化感动百姓,仁义之风盛行。吉翂回到郢地,湘州刺史柳悦又召为主簿。后来吉翂同乡人裴俭、丹阳尹丞臧盾、扬州中正张仄连名举荐吉翂,认为他孝行笃厚真诚,精通《易》、《老子》。皇上下令太常表彰举荐。当初,吉翂因父亲被诬为有罪,因而患下心悸病,后来因心悸病发作而去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作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
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十一年夏,拜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宾客故人,日满其门。诸曹时白外事,援辄曰:此丞、掾之任,何足相烦。颇哀老子,使得遨游。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傍县常有报仇者,吏民惊言羌反,百姓奔入城郭。狄道长诣门,请闭城发兵。援时与宾客饮,大笑曰:烧虏何敢复犯我?晓狄道长归守寺舍,良怖急者,可床下伏。后稍定,郡中服之。视事六年,征入为虎贲中郎将。
交阯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援追征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散走。明年正月,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以孙氏在吴,而祖父世为将相,有大勋于江表,深慨孙皓举而弃之,乃论权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业,遂作《辩亡论》二篇。
至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张华。华素重其名,如旧相识,曰:“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张华荐之诸公。后太傅杨骏辟为祭酒。会骏诛,累迁太子洗马、著作郎。范阳卢志于众中问机曰:“陆逊、陆抗于君近远?”机曰:“如君于卢毓、卢廷。”志默然。既起,云谓机曰:“殊邦遐远,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机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
吴王晏出镇淮南,以机为郎中令,迁尚书中郎,转殿中郎。赵王伦辅政,引为相国参军。豫诛贾谧功,赐爵关中侯。伦将篡位,以为中书郎。伦之诛也,齐王冏以机职在中书,九锡文及禅诏疑机与焉,遂收机等九人付廷尉。吴王晏救之,得减死徙边,遇赦而止。
时中国多难,顾荣、戴若思等咸劝机还吴,机负其才望,而志匡世难,故不从。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机恶之,作《豪士赋》以刺焉。冏不之悟,而竟以败。
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颖以机参大将军军事,表为平原内史。
太安初,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长沙王乂,假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将王粹、冠军牵秀等诸军二十余万人。机以三世为将,道家所忌,又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固辞都督。颖不许。机乡人孙惠亦劝机让都督于粹,机曰:“将谓吾为首鼠避贼,适所以速祸也。”遂行。颖谓机曰:“若功成事定,当爵为郡公,位以台司,将军勉之矣!”机曰:“昔齐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乐毅以失垂成之业,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机也。”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颖默然。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为颖所嬖宠。超领万人为小都督,未战,纵兵大掠。机录其主者。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顾谓机曰:“貉奴能作督不!”机司马孙拯劝机杀之,机不能用。超宣言于众曰:“陆机将反。”又还书与玖言机持两端,军不速决。及战,超不受机节度,轻兵独进而没。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颖大怒,使秀密收机。遂遇害于军中,时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机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
机天才秀逸,辞藻宏丽,张华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云尝与书曰:“君苗见兄文,辄欲烧其笔砚。”后葛洪著书,称“机文犹玄圃之积玉,无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其为人所推服如此。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以进趣获讥。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父祖名播四海,宁不知邪宁:难道。
b.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让伐:夸耀。
c.适所以速祸也速:加快。
d.机录其主者录:逮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议者以此定二陆之优劣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轻兵独进而没学而不思则罔。
c.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并行于世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9.c.速:招致。
10.c.均为“他的”。a依靠;来。b表因果;表转折。d在;对于。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曾祖叔恒,年十九登进士第,位终安阳令。祖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嗣。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弟义叟,亦以进士擢第,累为宾佐。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节选自《旧唐书》)。
4.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b.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c.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d.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唐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c.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二者在写作重点及韵散要求方面没有区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了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b.令狐楚因为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c.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5分)。
参考答案:
4.c。
5.d(二者虽都属哀祭文,但在写作的重点及韵散的要求方面也有一些区别: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6.c(李商隐在令狐楚麾下是担任了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天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下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
7.(1)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对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孤楚出镇河阳(今河南孟县),李商隐以所作文章投献他,当时刚到二十岁。令孤楚因为他是少年俊才,深加礼敬,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令狐楚镇守天平(今山东东平)、沛州(今河南开封),李商隐跟随为巡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今陕西西安)。开成二年(837),(李商隐)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会昌二年(842),他又以书判考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他为掌书记,担任侍御史,王茂元爱他的才华,把女儿嫁给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者,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李德裕和李宗阂、杨嗣复、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李商隐成为王茂元的僚属以后,李宗阂之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绚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的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朝廷久久不给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847-860)初年,白敏中掌执朝政,令狐绚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逐出京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之党,也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阳)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849)人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椽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宰相,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今属江苏),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书记。后罢徐州府职又入朝,他以文章拜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今河南洛阳)府尹柳仲邹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847-860)末年,柳仲邹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郑州(今属河南),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时,令狐楚能写章奏,遂即将他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始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不休,尤其擅长撰写沫文和奠文。他和太原(今属山西)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他弟弟李义叟,也进士及第,累任宾佐。李商隐有表状集四十卷。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答:c。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数:屡次。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选近称伏伏:认罪。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忤:触犯。
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木正确的'一项是答:b。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270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