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白杨说课稿人教版(汇总21篇)

白杨说课稿人教版(汇总21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思考和设计的产物,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设计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白杨》说课稿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从编者的编排意图上看,九册第六组导读中明确指出,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且强调要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2)从前后知识的贯通上看,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白杨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3)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2.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1.课时划分。

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第二课时:读写生字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虽然没有进行中心思想的概括,但因为有大量、有效的训练,已是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白杨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还采用今日新疆繁荣、美丽的景象的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4自然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归纳主题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白杨,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白杨,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3.训练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时间,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字的学习。出示“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写“疆”字要注意什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

(2)词的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白杨的特点是“直和坚强”,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都说上,并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品味理解。又设计填词和关联词的练习,请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3)句的学习。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段的学习。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伙伴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还教给背诵方法,限时记忆。

(5)篇的学习。学生读书时本着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原则,在经过逐段的学习后,围绕爸爸的情感线:沉思—严肃—沉思—微笑,提纲契领再次回归整体。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白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说课稿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句、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茅盾。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白杨礼赞说课稿人教版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五、说学生。

我班是农村班,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六、说教法。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采用朗读式、讨论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七、说学法。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2、读出感受。

3、读出节奏。

八、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以及结合窗外的白杨树的观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激情。

第三步,深情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第五步,再次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六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

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七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八步,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九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三。

九、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白杨》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流程等四方面来简要说说我这节课的预想。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晰、伞”等六个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品关键词句,初步领悟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向结合来体现白杨特点的写法,激发学生对白杨的喜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以下四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还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

本文主要讲了在一列开往新疆的火车上,一家三口看到火车窗外闪过的白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通过父亲的介绍,让儿女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同时借白杨赞颂了西部建设者,也表白了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而我主要发掘教材中如何通过对白杨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来体现白杨的特点。本文文笔清新,语言准确,人物描写生动,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将白杨和西部建设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三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本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中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以“走进西部”为主题来编排教材的,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感情;二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字词自学能力,所以本课字词以学生自学为主,师只是作以简单抽查,针对疆字比较难写作以重点指导。本年段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具有一定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能力,但对一些有难度的重点句段还要教师做适时适度的点拨引导。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品关键词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学生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为学生对对文章表达手法的领悟还一定难度,所以我讲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来体现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课堂是学习的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还主体地位于学生,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思考,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课堂中主要运用谈话法、实践探究法、引导发现法和迁移运用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与方法,也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为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自主探究实践、合作讨论,采取读、思、写同步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了白杨的特点,同时也初步领悟到作者是如何来表达的。

本节课教学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嘛。富有情趣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的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接近。正如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所以开课,教师便从家乡的环境和森林树木入题,用亲切的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顺利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通读课文使学生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提高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生字词的自学一是为本文的后续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了学生以后学文的方法步骤。

第三环节是品读文段,领悟写法。

课堂中,引导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看到的白杨的句子。通过品读句子、个性朗读,体会出直接描写中所体现的白杨顽强的特点。再通过对新疆戈壁滩恶劣环境的了解,进一步体会白杨的生命力顽强,同时明确环境描写对突出事物特点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对爸爸所说的话的细细品读,悟出白杨内在的多种可贵品质。文中无论是对白杨生长的环境的描写,还是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特点,都是为凸显白杨特点而服务的。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通过总结,可以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储存信息,巩固记忆。最后总结写法:当我们要描写某个物时,除了用直观的方式来直接描写外,还可以恰当的运用间接描写。在本文中,间接描写是通过环境、人物介绍等方式来呈现,只有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有机的结合,才能将事物的特点描写得更具体!

第四环节: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通过本节课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那我们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实践运用,并加以巩固,实现学生学是为了用的目的。

板书设计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教学设计。本课我的板书为两大块,左侧上半部分是白杨的三大特点,下半部分是直接描写,右侧上半部分是环境和介绍,也是间接描写在本文中的呈现方式,右下侧是间接描写。这样的设计既凸显本课教学是从品味关键词句入手,又概括了白杨的主要特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一得是学习文章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写作手法。

因为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生成也有许多未知的部分,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我的课堂预设做细微的调整,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白杨礼赞说课稿人教版

北方农民哨兵。

上进的精神。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白杨礼赞说课稿人教版

(雄壮、伟大)生长环境农民(质朴、严肃、坚强)。

(力争上游)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挺立)。

(倔强挺立)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神和意志(团结、上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附录:说课的几个环节。

(一)、说教材:1、首先讲清楚说课的课题。2、教材的重点,教材的主要思想内容、在单元和书本中的地位、作用。(包括知识点、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材的难点:从学情、教材内容或教学进度等方面去确定。3、教材的地位、作用要说明白清楚。

(二)、说学法: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内容传递方式、学生的智力结构、学习的方法等。

(三)、说教法:如范例教学法,是以知识的迁移为依据,一掌握知识为目的;问题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等,要说明自己采用某种方法教学来教的原因(如:我选择这种教法的优点是……。有利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可以复习旧课、录象、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小黑板等);2、抓住重点,把教学过程条理说清楚,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安排、运用?);问题的设置(为什么这样设置、安排问题的顺序?);针对重点难点巩固训练,并说说练习的意图。3、课堂小结:充分利用板书,突出重点难点。5、布置作业。并说说作用。

(五)、结束语设计:(如: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白杨坚韧不拔的特点,体会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工作者默默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

(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三、说学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

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

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理解白杨的品质特点。

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三)激发想象,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

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

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

(四)拓展延伸,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五)布置作业。

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五、说板书:

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白杨》说课稿

你们好!我是09级1班26号江倩,今天我讲的是《白杨》这一课。我把本课分为六个块板,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法,四、教学结构,五、说板书,六、说练习设计。下面是我对本课的分析。

1、位置。

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语文文章,它位于本书的第十页至第十三页。十页至十二页是课文正文,十二页是生字以及作业,十三页冂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讲祖国边疆——西部,我们通过本单元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而本课主要讲: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写火车外的白杨;第二部是4——11自然段写儿女对白杨树的争论;第三部分12——16自然段讲父亲为儿女讲解白杨。

3、编排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让小学生热情歌颂边疆,热爱祖国、了解西部,立志建设西部。同时在学习这篇课文也可以教会学生要热爱大自然。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新疆”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以及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本文重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以及正确读写的生字、词。

本文难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文。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爱国之情,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大家对西部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五年级上册时同学们学过《落花生》一文对偷物喻人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准备在教《白杨》的借物喻人时由《落花生》引入,让学生更快的理借物喻人的特点。

1、说教法。

根据本课对话多,学生生活环境与西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对话法来让学生理解本文文意。

2、说学法。

讲授法。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去体会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这样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根据本课的内容来看,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本文内容进行熟悉,扫清生字、词的阻碍,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时拿出西部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对它了解有多少等问题来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激发兴趣。让同学们想对西部进一步了解。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我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时学生找出“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戈壁、边疆”等词。我让学生读出带着些词的句子后解释词语并且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是讲边疆的环境突出白杨的品质。并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白杨的品质。)。

2、默读课文,深入理解白杨。

阅读全文找出爸爸赞美白杨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白杨在边疆扎根的辛苦。板书:扎根边疆(意图: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理解,对全文打下基础。)。

3、讨论研究爸爸的的神态。

让全班品读12——16自然段,让学生找出爸爸神态变化的句子。当学生找出:“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和“爸爸搂着孩子,望着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爸爸的神态为什么变了?学生大胆揣摩后告诉老师。我在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爸爸之所以失去微笑是因为想到了边疆的建设者,后来笑了是因为儿女像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很欣慰。板书:建设西部者、建设西部。(意图: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思考。)。

4、深入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让学生快速浏览12——16自然段,问学生爸爸仅仅在夸白杨吗?当学生思考回答后,再由五年级上册所学的《落花生》引入今天所学的《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白杨赞美西部建设者。并总结白杨与建设者的共同处。此时板书:借物喻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儿女和小白杨正在长大。(意图:让学生由浅到深学习更多知识。)。

意图:从板书中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本文借物喻人,借白杨扎根边疆,为西部做贡献的美赞西部建设者。爸爸希望儿女也为做贡献。

1、仿造文中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句子。

2、阅读阅读链接中《帐篷》,使用借物喻人写一篇文章。

(意图:仿句能让学生对白杨品质加深印象,五年级以写作为主,让学生用借物喻人写作文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白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课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

正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阶段音乐理论的所有新授知识,并懂得运用乐理知识来学唱歌曲,而且早在四年级学生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已经初步建立了合唱的声音概念。综上所述,《校园里的小白杨》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歌曲学唱一次小小的总结,为今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自学歌曲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3、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小白杨》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首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有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问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xxxx|xxxx|xxx|xx|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时,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复习、巩固有关音乐知识,掌握歌曲中速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2)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甜美的、和谐的合唱,表达学生对少先队组织,对自己母校的深切感情。

5、课时安排与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由一教时完成,且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准确和谐的合唱声部演唱,以表达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那么要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歌曲b部分二声部的学唱训练。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

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以情激趣”调动各种有关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产生共鸣,从而学唱歌曲,抒发感情,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学习与表达。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音乐课本。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

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2、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3、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4、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5、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在此我……。

(一)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人们往往热忠于……]。

(二)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提问:1、歌曲表现内容?

2、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a部分:“歌曲接龙”分小组接龙学唱各乐句。

[以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学生能较快学唱a部分。]。

b部分:[采用分声部学唱,再组合练习。]。

具体作法:

1、高声部学唱。

2、低声部学唱。

3、欣赏歌曲合唱部分。

4、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共鸣。

5、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共鸣。

6、组合练习。

(四)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歌曲。

2、欣赏结尾。

问:速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师范唱,学生对比。

(五)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让学生自己小结……说说打算。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2’-3’(二)4’-5’(三)10’-15’。

(四)10’-15’(五)2’-3’。

《白杨》说课稿

《白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文写了在开往新疆的火车上,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借白杨,赞颂了边疆工作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本篇课文是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本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新疆、戈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体会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西部,感受西部。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

教师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是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启发者,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因此,在学习方法的制定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在互助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小结、布置作业五个部分。

在课程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展示戈壁滩上白杨树的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小白杨》,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白杨树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通过图画与声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融入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同桌相互帮助等方式,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障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再读全文,深入探究。在这一环节,我将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父亲的话中,那些词是课文的重点词?这些词又体现了白杨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将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并分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无论学生回答的正确与否,我将一一予以肯定和指导。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父亲话语中重点词语为"直"、"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词语表现了白杨高大笔直、不择环境、不惧灾难的特点。

第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我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提出如下问题:这篇课文是写白杨树的吗?如果不是,那白杨树又象征了什么?本篇课文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自己探究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相关段落,反复阅读,小组交流,仔细推敲,得出答案:白杨树象征了边疆工作者,作者通过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边疆工作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同时,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然后,我将提问学生:在最后,父亲为什么笑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父亲的笑,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此环节,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在这一部分,我将让学生自己思考:文中的兄妹长大之后会扎根新疆吗?如果你是文中的兄妹,长大以后,你会为新疆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谈一谈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难点。

在这一部分,我将以学生自主进行小结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新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搜集边疆建设者的相关资料,在课下以语文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西部边疆的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而且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白杨》说课稿

《白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这一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白杨说课稿。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了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及爸爸的心愿。

难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1)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白杨的品格。(2)运用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引读,品读,分角色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3)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以学生自学为主,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圈点法,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朗读法、讨论法,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本课我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文章第一部分,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研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的心愿,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现在我重点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一上课,首先播放阎维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杨》,学生会唱的跟着一起唱。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你觉得歌曲中的小白杨怎么样?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动听的歌声,和文中的父子三人一起踏上开往新疆的专列,认识一下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教案《白杨说课稿》。”欣赏歌曲,不仅使学生身心愉悦,而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情感的基础。

1、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白杨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划出来,用心品读。在这里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间。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第2——11自然段这一部分,学生交流时我打算这样来处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朗读来展现自己的感悟,指导学生抓住“多高”“大伞”“多直”“这么直”“这么大”等词语体会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语。

第12自然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我这样来组织教学:

(1)课件出示爸爸的话语,学生自读自悟。

(2)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3)说说从爸爸的话语中,你听明白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白杨树的特点,板书: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

(4)让学生说一说祖国建设还有哪里需要白杨,然后教师激情引读: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就在那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就在那儿——。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就在那儿——。

城市需要它美化时,它就在那儿——。

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完全浸润在了课文的语言之中,虚心涵咏,以读见悟,熟读成诵,白杨树的品格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5)在读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白杨树说几句话,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此时定能有感而发,真诚地赞美白杨。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我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的第14——16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交流。

在交流1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想想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通过猜测、师生对读了解爸爸的心愿,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地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边疆。(板书:无私奉献。)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由“知道”推及到“不知道”,由表层体会到深层,加之师生对读激起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步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含,使文、道得以统一。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让学生钻研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有: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微笑?3、那棵大白杨象征的是谁?小白杨又是谁?学生在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再次体会了爸爸的内心,同时明白了文章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说:“同学们,新疆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许多像爸爸一样的‘白杨树’,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无私地奉献着,你知道他们都是谁吗?”学生交流后,出示诗歌《帐篷》,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然后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在整个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由读到悟到写,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历练语言、宣泄情感的平台。

同学们,新疆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件出示今日的新疆面貌。告诉学生如今仍有一批批祖国的好儿女,源源不断地奔赴新建,相信东西部的差距也一定会越来越小,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问学生:读了《白杨》一课,目睹了西部建设的辉煌成就,你想对自己说点什么?安排这一环节,是想在学生心里种下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种苗,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统一。

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任意选择。

1、读完课文,你肯定有很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2、续写兄妹二人在新疆的生活和为新疆做出的贡献。

3、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

这样的板书突显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共有的崇高品格,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既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白杨》说课稿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白杨》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白杨》说课稿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应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叙和描写”的深化。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现代文除“能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严厉斥责了一些贱视民众的顽固分子。爱憎分明,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质朴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运用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如上课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壮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促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指导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赞美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化,品析排比反问句逐层扩展的象征意蕴(可以用替换的方法,换成陈述句加以体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三、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感受热情赞美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一般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揣摩感受,怎样读才最能够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四、教学媒体的使用

主要运用录音机、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设计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健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

第三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

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这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深情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然后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八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一,以及练习五。

六、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白杨》说课稿

《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写作的能力。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二课时以讨论和对比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理解文章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我班是农村班,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采用朗读式、讨论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朗读训练。

1、把握基调。

2、读出感受。

3、读出节奏。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单调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小白杨》作为背景音乐。以及结合窗外的白杨树的观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第二步,配乐朗读,激发兴趣。

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激情。

第三步,深情朗读。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深情朗读全文。

第四步,课堂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很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追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知道,是从生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第五步,再次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外形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学读第二层,要读得豪爽、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商量,怎样才能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因为这里的层次很清晰,学生完成应该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上升一个层次。

第六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

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效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明白,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入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题目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他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外形的具体象征意义,形成板书。

第七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出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八步,课堂小结。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第九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三。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许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09级1班26号江倩,今天我讲的是《白杨》这一课。我把本课分为六个块板,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法,四、教学结构,五、说板书,六、说练习设计。下面是我对本课的分析。

1、位置。

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语文文章,它位于本书的第十页至第十三页。十页至十二页是课文正文,十二页是生字以及作业,十三页冂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讲祖国边疆——西部,我们通过本单元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而本课主要讲: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写火车外的白杨;第二部是4——11自然段写儿女对白杨树的争论;第三部分12——16自然段讲父亲为儿女讲解白杨。

3、编排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让小学生热情歌颂边疆,热爱祖国、了解西部,立志建设西部。同时在学习这篇课文也可以教会学生要热爱大自然。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新疆"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以及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本文重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以及正确读写的生字、词。

本文难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文。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爱国之情,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大家对西部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五年级上册时同学们学过《落花生》一文对偷物喻人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准备在教《白杨》的借物喻人时由《落花生》引入,让学生更快的理借物喻人的特点。

1、说教法。

根据本课对话多,学生生活环境与西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对话法来让学生理解本文文意。

2、说学法。

·讲授法。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去体会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这样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根据本课的内容来看,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本文内容进行熟悉,扫清生字·词的阻碍,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时拿出西部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对它了解有多少等问题来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激发兴趣。让同学们想对西部进一步了解。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我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时学生找出"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戈壁·边疆"等词。我让学生读出带着些词的句子后解释词语并且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是讲边疆的环境突出白杨的品质。并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白杨的品质。)。

2·默读课文,深入理解白杨。

阅读全文找出爸爸赞美白杨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白杨在边疆扎根的辛苦。板书:扎根边疆(意图: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理解,对全文打下基础。)。

3·讨论研究爸爸的的神态。

让全班品读12——16自然段,让学生找出爸爸神态变化的句子。当学生找出:"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和"爸爸搂着孩子,望着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爸爸的神态为什么变了?学生大胆揣摩后告诉老师。我在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爸爸之所以失去微笑是因为想到了边疆的建设者,后来笑了是因为儿女像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很欣慰。板书:建设西部者·建设西部。(意图: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思考。)。

4·深入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让学生快速浏览12——16自然段,问学生爸爸仅仅在夸白杨吗?当学生思考回答后,再由五年级上册所学的《落花生》引入今天所学的《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白杨赞美西部建设者。并总结白杨与建设者的共同处。此时板书:借物喻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儿女和小白杨正在长大。(意图:让学生由浅到深学习更多知识。)。

五·说板书。

意图:从板书中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本文借物喻人,借白杨扎根边疆,为西部做贡献的美赞西部建设者。爸爸希望儿女也为做贡献。

六·说练习设计。

1·仿造文中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句子。

2·阅读阅读链接中《帐篷》,使用借物喻人写一篇文章。

(意图:仿句能让学生对白杨品质加深印象,五年级以写作为主,让学生用借物喻人写作文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白杨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白杨》。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新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白杨坚韧不拔的特点,体会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工作者默默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

《白杨礼赞》是省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要求是懂得散文中抒情和讨论的特点及其作用,初步学会利用这两种抒发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这一单元要求是第三册“散文中的记述和描写”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纲要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古代文除“能体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含意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外,还应“具备必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初步拥有观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常”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唱了全部中华民族发奋向上的精神,同时严格叱责了一些贱视大众的固执分子。爱憎明显,感情炽烈,有着一种特别的艺术魅力。尤其是它那纯朴的语言,新鲜巧妙的构思,胜利地运用象征、比方、排比等手法,更是令人惊叹。

我的教学假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触作者的感情,初步懂得文章内容及象征伎俩。第二课时以探讨和对照浏览为主,充分理遣散文中的抒怀和谈论的特色及作用。本说案只阐明第一课时。

据此,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肯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懂得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段。第三,感触中华儿女朴质、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碰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筹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品析语言等方法进行教学。

列宁曾非常强调情感对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不人的情绪,就素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谛的寻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换是严密接洽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干的`情感与情感。如上课时,采取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雄浑的画面,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破的雄姿,配乐朗读,运用直观形象的板书等等,以此增进学生的理解,使之进入情境。

当然,“文学的实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本人的感情表白出来,他的目标——不论是有意识仍是无意识的——老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因而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领导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活泼地再现作者的思维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述的景和物、人跟事,所倾诉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识。

《白杨礼赞》一文构思奇妙,感情浓烈,要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抒发的夸奖之情,光靠读还不够,还要领导学生品析语言,品析文中重复句从“那”到“这”的变更,品析排比句、反诘句逐层扩大的象征意蕴(能够用调换的方式,换成陈说句加以领会)。还要品析“扑入”、“主宰”等传神的词语。

朗读教学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辟,朗读能力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准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习,朗读才会有正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又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朗读训练。

1、掌握基调。

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存在很主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需掌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诱学生以作者之心感想热忱讴歌的感情基调。

2、读出感受。

本文的朗读基调确定当前,还要细心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取得自己的逼真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读出节奏。

文章的节奏,包括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和重音的体现等,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在训练中,我先把停顿、语速和重音的个别法则告知学生,让他们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事。对某些特殊句式,如三个反复句,一组排比反问句,则先让学生讨论其读法,再去琢磨感受,怎么读才最可能体现出文章的感情。

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北高原枯燥而无边无垠的画面,再接着播放白杨树傲然挺立的雄姿。选用富于节奏变化的、雄壮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踊跃融合,发生强烈而深沉的情感反映。

第二步,配乐默读,激发兴致。通过配乐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惟感情,以情豪情。

第三步,课堂发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我所设置的问题是: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用“作者赞美了……的白杨树”的句式说一句话吗?例如,“作者赞美了力争上游的白杨树。”……学生会很快找出并说出良多句子,以此了解白杨树的特点。在此基本上追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学生讨论后可以晓得,是从成长环境、外部形象,内部气质等方面。

第四步,指导朗读。重点指导第二节,学生自己揣摩3~5节。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运动、独立思考的机会。

然后要求朗读描写白杨树形状美的段落。女同学读第一层,要读得清脆、柔美;男同窗读第二层,要读得豪放、有阳刚之气。在哪里分层,同学们自己去磋商,怎样才干读出白杨树的美,请大家自己体会。由于这里的层次很清楚,学生完成应当没问题。之后再追问一下划分的依据,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再回升一个档次。

第五步,齐读第7节,揣摩读法。讨论一组排比反问句的读法。先要求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然后去朗读,看后果怎样。再让学生思考,四个问句是否更换顺序。让学生明确,这组排比反问句的意思是逐层深刻的。之后再追问:文章的标题是《白杨礼赞》,这里却写了其余内容,是不是离题了。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采用了象征手法。先生扼要先容什么是象征,象征与比喻的差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形状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在朗读、体会。明白,那是象征的基础。并进一步追问这形状的详细象征意思,构成板书。

第六步,品析语言,深化理解。引导学生品析“扑入”、“主宰”以及反复句呈现的“那”、“这”等词的传神之处,以及反复句、排比句、比喻句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之妙。采用“删一删”、“换一换”等方法加以体会。

第七步,密意朗读,课堂小结。为了测验全部学生对朗读技能的把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形,激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供给一个充分表示自己才干的机遇。而后老师提出朗读要求,全体学生蜜意朗读全文。

第八步,安排功课,请求学生实现训练一,以及训练五。

茅盾。

(雄壮、巨大)生长环境农夫(浮华、严正、顽强)。

(争先恐后)外部形象白杨树———(象征)———人哨兵(傲然矗立)。

(顽强挺拔)内部气质(托物)(言志)精力和意志(团结、长进)。

本课板书设计的指点思想是内容和情势同一。设计的准则是:求实、求新、求精。我的说课内容可能有很多不妥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白杨说课稿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表白了什么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