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模板

旅游业调研报告总结(实用22篇)

旅游业调研报告总结(实用22篇)



调研报告是一种系统地收集和整理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调查所得的数据和资料的一种书面材料。调研报告是一种研究性的文献形式,它通过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数据收集,旨在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撰写呢?合理的调研设计和精确的数据收集是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调研报告。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中国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许多地区和部门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如此,国内旅游业在巨大的社会需求推动下已异军突起,为中国单调的入境旅游业增添了几分繁荣,但这种表象的繁荣掩盖不了国内旅游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国内旅游业中的问题人手,阐释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并提出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几点拙见,旨在引起社会、特别是旅游专业人士对国内旅游的深切关注。

1.国内旅游业还处在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阶段,自然增长速度大于市场发育,国内旅游市场的混乱局面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由于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超过了企业自身的承受力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手段所能达到的管理能力,我们在迎接国内旅游发展时可以说是准备不够,仓促上阵。各地旅游部门对国内旅游认识的滞后致使行业无章可循,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行业管理手段来规范和培育国内旅游市场。除对三类旅行社有较强的市场准人管理手段外,对其他从事国内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还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没有法律和规章环境的国内旅游市场是滋生一切不正当行业行为的土壤。这就导致了国内旅游市场较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价格竞争和价格混乱并存;旅游安全得不到可靠的保障。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业已实施,但在行业的经营中还未成为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普遍准则。而且一部分素质低劣的从业者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求的道德准则。

2.匮乏的人力资源使国内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潜伏着危机。中国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洗礼,这个社会的劳动大军总体上没有在工业大生产中和流水线上锤炼出严密的工作纪律,自觉遵守工作规范的风气没有广泛流传。而旅游业恰是需要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行业纪律和行业素质。旅游业在中国作为一门新兴产业,其行业文化积淀比较浅薄,行业培训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所以,和国际旅游一样,国内旅游行业的自身发展已超过了行业所能提供人力资源的能力。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直接从业者都在摸索着适合国情的路子,而谁又能保证在这种没有规范的经营中道德胸威力能随时战胜金钱的诱惑力?如今一部分国内旅游从业者多把自己从事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挣钱手段,而不是当作一种需要技能和行业纪律的事业加以追求。一些主管部门成立三类社的目的只不过是为自己增设一个方便自如的小金库而已,因此在经理和其他人员配备上也就按照自己“实用主义”的标准进行设置。

3.“交通瓶颈”问题仍是制约国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交通业的发展速度。可以预见,发展中的中国交通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迅猛增长的人流问题还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种局面使旅游业的发展丧失了主动性,也丧失了巨大的现实市场,旅游资源的浪费在所难免,中西部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交通问题由此所产生的关联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交通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服务质量。旅游旺季因为不能满足旅游者交通票务问题而出现的投诉时有发生,这对一地的旅游形象是极为有害的。二是交通问题的存在为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包装构成了障碍,许多本来可成为黄金旅游线路的产品皆因为交通问题而夭折。可以想见,没有交通作为纽带的旅游产品是极难在市场上立住脚的。

4.国内旅游产品的供给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中国旅游者大多属于初级产品消费者,一些新奇的娱乐场所,海滨避暑,名声较大的观光景点和名胜古迹等较适合旅游者的需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希望花较少的钱和时间经历最多的旅游活动。但由于中国旅游业的总体投入极为有限,所以旅游产品集聚性和规模性较差,而旅游者又不能在时间和费用上支付长途旅行,这使得国内旅游产品的开发有了紧迫感。

二、从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看中国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

1995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可达5石亿人次,收入可达1170亿元人民币,其总额分别是1990年的2.29倍和7.31倍。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单就经济意义来看,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总体经济效益,国内旅游业为中国旅游业的贡献远大于国际旅游业。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狭隘的经济利益来贬斥国际旅游在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然而,国内旅游对于单体的企业来说应是拓展其市场,增强其生存空间的巨大潜力。企业的最终结算方式全部采用人民币市制后,以前外汇额度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已不复存在,企业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而且政府现在也不提倡以牺牲企业经济利益来实现创汇,因为中国外向型经济不再把创汇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趋势对旅游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提出了要求。

1.国内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普遍历史过程。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其旅游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从国内旅游到入境旅游再到出境旅游的历史进程。当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相异甚远,这三部曲又不是按照统一的秩序完成的。像中国这样未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选择了发展入境旅游的方式作为建立旅游业的序曲,这是根据社会的客观需求而确立的战略步骤。中国的国际旅游业,确切地说是入境旅游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我们现在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来判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看,迄今为止,国内旅游业仍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美国为例,1993年外国旅游者的消费为790亿美元,而国内旅游者的消费为3040亿美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79%。所以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期望,国内旅游和国际游游应是发展未来中国旅游业不可偏废的动力。

2.国内旅游市场巨大潜力的存在。国民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income)和可支配时间(dispos。abletime)的不断增长为发展国内旅游业预示了广阔的前景。有资料表明,当一个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0—700美元时,国民便有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的可能性。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超过这个最低标准。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天津、成都、重庆、青岛、大连等地国内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的蓝图使我们每位旅游工作者有理由准备迎接国内旅游发展的新时期。“九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到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为国内旅游的发展预示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如果12亿多人口的中国有50%的人在“九五”期间每年至少出游一次,这个市场的潜力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与之相比的。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双休日大周未的实施将全面改变人们对工作和休息关系认识,也必将更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在人们重新构筑的生活方式中,旅游不再是难圆的梦,而将成为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旅游业的重视。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了“海外抓促销,国内抓建设,一手抓国际旅游,一手抓国内旅游”的发展总方针。旅游业是极为“敏感”或“脆弱”的产业,特别是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休戚相关。而且中国国际航线的缓慢发展在客观上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设置了难以超越的障碍。为了保证旅游业的相对稳定性,我们不能把旅游业只押在国际旅游业上,而应该全方位地开拓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1989年中国的**和1994年“千岛湖事件”给旅游业造成的伤害应成为我们调整旅游业内部结构的长鸣警钟。激烈的世界旅游业竞争也要求我们寻找旅游业的新增长点。

三、国内旅游业在未来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1.扩大行业规模,奠定旅游业更为坚实的基础。国内旅游市场的巨大需求客观上要求扩大总体供给。一是旅游企业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多。以前从事国际旅游为主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饭店、购物商场、旅游车船公司等)都将调整自己的业务范畴,把国内旅游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批新的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使旅游业的专业化分工走向成熟。从旅行社来看,我国现有一二类旅行社1040家,而三类旅行社已达到3855家。二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更趋市场化。国内旅游的发展为全社会兴办旅游注入了空前的活力。由于国内旅游者相对于成熟的国际旅游者来说其要求更易满足一些,所以旅游项目的开发便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规划,正确引导,我们便可建立一个多层次旅游产品体系以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2.解决就业问题。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将大批就业者从传统的生产线上淘汰下来,社会便面临着重新组织他们生产和强大市场压力的两难境地。国内旅游市场巨大的需求和供给对相关行业年产生的带动作用远胜过旅游业自身的直观经济效益。许多劳动者通过适当的培训可进入旅游行业大军,因此,国内旅游业为吸收大量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的途径。

3.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我国旅游资源结构纷繁、布局开阔,加上南北气温差距较大,如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边际效应”(marginaleffect)便是政府部门在运筹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时应考虑的课题。国内旅游的发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产生的各类需求使旅游产品不会太受地域或季节的影响。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可减弱旅游淡季的负面影响。

4.国内旅游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国民的精神生活需要。社会学家预言,旅游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满足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且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那么如今发展国内旅游业引导国民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国民素质是旅游战线全体人员所应承担的一项社会责任。5.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国际旅游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方针。通过在全社会普遍地发展国内旅游,人们对旅游的外在形式和内涵都会有新的理解,这为我们发展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培养了“国民旅游意识”。发展国内旅游对发展国际旅游的另一直接作用是通过扩大行业规模,锻炼了一批旅游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这是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

1.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国内旅游业近年来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旅游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并以有效的手段将国内旅游业纳入可管理和可调控的轨道,以纠正目前的无序状态,保证国内旅游质量。要实现行业规范就得有可操作的行业标准可以依循。各地可根据当地国内旅游发展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从旅游过程的各个环节人手,防止不正当行为在行业内的滋生。目前应侧重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及市场准人等方面的问题。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搞国内旅游定点单位管理,并逐步将此项措施与旅游涉外定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旅游定点制度,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旅游行业实行“国民待遇”做准备。

2.加快国内旅游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建立起激励竞争机制。我国从事国内旅游的企业体制极为混乱,内部管理机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选准改革的模式企业制度的改革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但企业制度的改革并不能代替企业内部管理的更新。企业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服务信誉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旅游部门还应引导建立规模性的行业组织,尽可能使行业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创造国内旅游企业的规模效应。

3.把国际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引人国内旅游业。巨大的潜在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守株待兔。中国国内旅游市场正由散客独自旅行向通过旅行社组团旅行方向发展(而入境旅游正从组团式旅行向散客型方向发展),我们要针对这一特点直接面向公众促销,沟通旅游者与旅行社间的联系。在国内旅游市场上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可观的。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用在国内促销的经费远高于国际市场促销经费。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较多的市场开发经验。国内旅游市场仍需宣传促销方可最大量地激发国民的旅游动机。这在目前历史条件下尤为重要,因为旅游的观念还没在我们的社会扎下坚实的根,在不少人看来,旅游仍然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只要我们选准目标,以国民可接受的方式进行促销,国内市场便会更加活跃起来。

4.国内旅游行业应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和补充自己的产品。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对旅游产品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新的旅游产品进入市场有了可行性,如人文或自然景观的开发、交通条件和接待能力的改善都为补充新的旅游产品提供了客观条件,关键看从业者如何尽快地使这些产品组合起来被消费者所接受。政府部门应在产品和市场丰富的地区推动旅游专线列车的发展,旅游专线列车是目前中国旅游者最易接受的交通工具。

综上所述,笔者强调了国内旅游业在中国旅游业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国内旅游业并不是孤立于国际旅游的对立物,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国际旅游的发展是并行不悖的,而且又是相得益彰的。只要我们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整个旅游业的腾飞便有了两个巨大的助推器。一管之见,以求正于方家。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乌兰萨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xx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xx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

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萨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安排,我局针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xx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xx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xx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质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素有“黔蜀门屏、银杉之乡、xx故土、傩戏王国”之美誉。地处黔北渝南,与本省的正安、务川和重庆市的南川、武隆、彭水五县(区、市)接壤,为黔东北入渝入川通道,历史上经济文化与川渝地区交往甚密,现在更是成为黔北地区面向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xx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与重庆低湿酷热天气形成强烈反差,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最佳胜地。作为“银杉之乡”,我县拥有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原生态植被,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植物16种,有被称为“植物中的熊猫”的银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抗癌新秀红豆杉,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银杏、香果树等。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旧城一线天、仙女洞、仙米洞、黄泥洞、洋渡小山峡、淞江漂流、芙蓉江十里峡、三江河风光、白滩峡谷风光、三合口温泉、红关垭森林公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磨盘山风景区等。

2、文化旅游资源奇特。

xx族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雄极一时的古夜郎文明的缔造者。全县xx族人口占全国xx族人口的1/3,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我县傩戏历史悠久,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傩技“煞铧”、“上刀梯”堪称一绝,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xx族居室、服饰、饮食、丧葬仪式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为一体,技艺高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三幺台、哭嫁歌、打篾鸡蛋、高台舞狮、傩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xxxx族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插旗山古寺院、城关万天宫、石桥观音阁、明真安州古城垣、天子坟、铧耳山崖棺、青球岩岩墓、县民族展览馆、“梦幻天城”、大磏三源民族文化新村、洛龙大塘xx民族文化村等。

3、旅游商品各具特色。

特色食品灰豆腐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xxxx族人的主要菜肴;xx茶叶“xx银芽”曾荣获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获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活动指定用茶;鲜轶牛肉干品质良好,风味独特,是xx有名的风味小吃;中药材洛党、天麻、玄参、金银花等更是供不应求,远销海内外;傩戏面具做工精细,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此外有雕刻、绘画、书法等文学作品和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

二、xx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遵发〔20xx〕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结合实际研究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工作成效较为明显。20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2.1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打造精品旅游线做强做优旅游业作为实施“面向重庆长江、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明确县政协主席主抓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及时组建机构专抓旅游产业。20xx年将县旅游事业局从县环境保护局划出,单列为专管全县旅游工作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县xx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会。

2、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我县与重庆工商大学签订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合作协议,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设备搞好资源普查,制定开发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规编制初稿,编制了“梦幻天城”、冷水台和红关垭森林公园等景区详规,正在着手进行xx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百里示范长廊”、大沙河、华山林场、磨盘山、淞江温泉、双河仙米洞等景区的规划论证工作。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xx年以来,我县投入240万元扩建了县尹珍文化广场,投入40多万元成立了县民族展览馆,向省民宗局争取150万元建设“三源村xx民族风情一条街”,新修了“梦幻天城”旅游景区公路,完成红关垭森林公园路面改造9.3公里、公园内林区公路建设12公里,启动了三合口温泉景区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同时,抓紧实施绥阳至xx二级公路(xx段)改造工程,积极做好黔北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

4、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与重庆南川区永溢矿山机械厂签订了投资4500万元“梦幻天城”旅游景区项目,景区按照国家4a级标准建设,目前该景区完成投资530多万元;与重庆洪燕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800万元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协议;与深圳大山集团达成了投资1.3亿元开发大沙河灰磏河流域的旅游招商项目协议。成立了“梦幻天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xx方山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xx三力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成了冷水台休闲山庄、上坝青龙泉山庄、洛龙大塘xx文化村等农家乐。成立了xx自治县中黔傩文化工艺传承有限公司和xx自治县xx作坊食品厂,成功开发出傩戏面具和仡家傩酒。另外,我县还成功开发了灰豆腐果、鲜轶牛肉干、洛龙大蒜等系列食品,洛龙党参、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中药材产品,以及xx银芽等系列茶叶旅游商品。

5、区域合作,联动发展。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开发、互利互惠”原则,努力构筑跨区域旅游圈,争取在国家投入、旅游信息共享、宣传促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xx年,在重庆南川区举办的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经贸洽谈会上,我县与重庆涪陵区、万盛区、武隆县、南川区以及本省的正安县、桐梓县等七个区、县共同签订了黔北渝南地区生态旅游共同发展协议书。20xx年,我县又与重庆万盛区、南川区、武隆县、綦江县以及本省桐梓县、正安县共同签订了《统一标志标识、共推旅游线路,促进渝南黔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合作实施协议书》,为共同发展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6、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介xx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20xx年,我县成功举办了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组团参加了在重庆南川区举行的渝南黔北生态旅游推介会;20xx年,我县开展了“走进梦幻天城”旅游采风活动,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在《xx报》和《银杉文艺》开辟了旅游文化专栏,开发了xx旅游风光贺年卡系列产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展览、文化、体育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以xx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7、强化管理,完善机制。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全面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围绕完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宣传促销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和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资源保护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力度,对万天宫、插旗山翠飞阁、明真安州古城垣等文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并制定了保护方案,争取资金对万天宫进行了修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不少景点受自然侵蚀严重,如明真安州古城垣。

2、基础条件有限。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改造了一批旅游道路,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基础条件。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如xx阳溪至武隆卡门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和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

3、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各种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导游人员以及专业饭店管理人员缺乏,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点开发再到旅游产品包装宣传推介,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近年来,虽然我县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等投入,但总量上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尚无三星级以上宾馆,住宿等服务设施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弱。

5、文化品位不高。我县虽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影响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如我县xx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民族特征恢复难度极大。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关联作用强,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我县旅游资源颇具地方特色,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旅游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全国生态xx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着力打造“xx明珠”品牌,尽快与周边旅游线路对接,整合山水、乡村、xx三大资源优势,抓住景点建设、商品开发、宣传促销、服务管理四个重点,推进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城镇建设、脱贫攻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五个结合,坚持立足长远,高点起步,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发展区域格局,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为以神秘xx文化及珍稀植物银杉为代表的天下旅游目的地、以神奇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周边旅游必经地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重庆市民休闲地。

1、近期目标(20xx—20xx年):打基础、构建框架。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大对西北三桥华山石林片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片区的开发力度,将两片区中的雷家坝、华山、三河口温泉、县城玉溪河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加以突破。借助本地区丰富的xx族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紧靠重庆主城区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芙蓉洞空间分布上形成的“金三角”的有利形态,着力打造“黔北xx东环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黔北高速公路开通前完成开发建设,打好基础,营造氛围,并以此带动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中期目标(20xx—2015年):大发展、初见规模。

将中部县城及周边片区、东北洛龙大塘磨盘山片区、北部大沙河片区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区域,扩大文化旅游开发的覆盖面,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从而构建起“黔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框架。对于北部大沙河片区,充分利用其优良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原生态系统、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原始的自然风光,进行小规模、低强度开发。重点在于完善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加强通讯设施、安全监控和安全救护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驴行天堂”徒步旅游和科考探秘旅游基地。

3、远期目标(——):成体系、打造精品。

以南部旧城片区和其他区域内的项目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同时进一步完善已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生态环境的旅游经济体系。立足精品旅游线路,强力打造以涪陵乌江画廊,xx芙蓉江文化长廊、长岩十里峡、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以武隆仙女山,xx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洛龙磨盘山等为代表的山地及观光农业景观;以南川金佛山金佛洞,武隆芙蓉洞、天坑地缝,xx仙女洞、仙米洞等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xx大磏三源、洛龙大塘民俗村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文化体验旅游精品,形成南川—涪陵—武隆—xx“一林二江三山”(“一林”就是指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二江”就是指乌江、芙蓉江;“三山”就是指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xx磨盘山)旅游经济圈。

五、几点建议。

1、解决领导重视问题。领导重视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是抓好文化旅游业的最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抓好文化旅游业等于是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来,我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说到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召开专门会议解决这个问题。

2、解决思想解放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就要面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放弃工业发达了才能抓文化旅游、高速公路通了以后才能抓文化旅游的传统观念,抛开现阶段无钱抓文化旅游、抓文化旅游短期不能见成效的陈旧教条,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来抓。

3、解决观念认识问题。文化旅游业是一项产业,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必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打造成产业发展的支柱。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促进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树立大旅游的理念。要跳出xx看xx,鼓励并大力支持xx、正安、务川参与黔北渝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黔北渝南旅游经济带。

4、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争取省、市文化旅游投入,政府实行项目经费捆绑,财政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建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5、解决宣传推介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宣传推介至关重要。不宣传推介,xx缺乏知名度,客商缺乏投资信心。建议采取高端运作模式,专家策划,通过举办大型生态旅游节、xx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大手笔宣传推介xx,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形成文化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吸引和鼓励外商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我县文化旅游开发。

6、解决旅游人才问题。人才是第一要素,要充实文化旅游部门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规范,不断提高旅游业管理人员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以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推动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时下,旅游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难看到,各大搜索引擎的搜索关键词排行榜上,尤其在节假日期间,旅游已经占据了相当前列的位置。随着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等有丰富教育意义的旅游新模式的开发,旅游,早已破除了被强加的"浪费时间金钱的无聊消遣"的陈旧定义,而成为了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旅游热的形势下,针对人们对国内旅游业的了解并不十分清晰系统的情况,现对其进行初级的调研。

主要公司概况。

1.中国国际旅行社。

它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历史最悠久,并在国内外有良好的信誉。国旅是新中国第一家接待海外游客的旅行社,历年来,共招徕、接待海外旅游者1000多万人次,创汇30多亿美元。创社44年来,以年均40%快速业务增长速度,已积累总资产50亿元,品牌价值103.64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旅游业的龙头企业。

2.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中青旅秉承“以资本运营为核心,以高科技为动力,构建以旅游为支柱的控股型现代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拓宽经营范围扩大经营规模,现已形成从事旅游、高科技、风险投资、证券行业的投资;经营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业务,承办国内会议及商品展览,以及高科技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旅游资源配套开发、互联网信息服务等业务的宽口径,广收益的大规模上市公司。

3.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建于1984年,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全国大型旅行社集团企业之一,是北京“首旅集团”旗下专业化旅行社集团公司,总部设在北京。康辉旅游集团以振兴和发展中华民族旅游业为理念,实施“网络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内成网”的营销、接待体系建设,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设有100多家子公司,目前是我国全国性旅游集团中具有资产纽带和垂直管理关系的子公司数量最多的旅行社集团。

4.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是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主营旅行社业务的上市公司,整合了原上海中国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锦江旅游有限公司、上海华亭海外旅游公司、上海旅行社等上海最大、最知名的国际、国内旅行社,并依托锦江国际集团的综合资源和优势,成为中国旅行社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锦江国际集团以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为企业发展方向,以酒店、餐饮服务、旅游客运业为核心产业,设有酒店、客运、旅游、地产、食品、金融、商贸、教育八个事业部,注册资本20亿元,总资产165亿元。合资经营“麦德龙”、“肯德基”、“新亚大家乐”、“吉野家”等著名品牌,并投资了参与美国环球影城集团在浦东兴建大型著名主题乐园。新组建的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33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规模达8亿元,现有员工1100人,上海地区营业网点30余家,并将在今后3到5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一个拥有全国性网络和全球性品牌的“中国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企业。

5.中国旅行社总社。

中国旅行社总社前身为华侨旅行服务社,1974年经周总理正式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中旅的吉祥物由人的眼睛、耳朵、双脚组成一个旅行者的形象,寓意为“耳闻、目睹、走天下”,极具亲和力。中旅建社以来以首创精神为其发展思路的精髓,曾首家接待台湾同胞,首家经营国内公民“港澳游”,首家试点开展中国公民赴东南亚游,首家将旅游与文化、体育、探险、企业奖励、国际会议相结合,也因此首家荣获travelweekly旅讯评选的最佳出境旅行社奖,是一个年轻有活力而富有潜质的企业。

旅游业总体行业现状分析。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状及可得到的一些官方数据资料中,可分析知当下旅游业的现状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发展迅速。

首先,从小处着眼,不难发现,街道上的林林总总的营业上铺中间,忽然多了许多旅行社办事处的门面;同时,大幅诱人的旅游海报也接二连三出现在商业中心租金昂贵的摊位上;甚至大一新生见面之后的最主要话题之一也都是彼此的旅行经历。这都昭示着,旅游,已不是一个奢侈的新潮活动,而已经以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同时,浏览旅行社的项目广告可发现,人们可参观景点的数量、分布范围都在大幅度扩大。一些原本不为人知的小地方,凭着其或秀丽的风景,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已逐渐发展成初具规模,内容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更加吸引人的是,近年来出现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自助游、夕阳游、自由人等旅游新模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吸引着消费者去探索新的,更加有内涵的旅行方式。

2.问题显著。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凸现,不可小觑。

3.消费者投诉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旅游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第一,商业化对当地人文气息的破坏。很多古香古色的镇子,诸如周庄、丽江古城等,都是由于旅游业的侵入,破坏了当地浓厚的乡土气氛,取而代之的是沿街密集的旅游商铺和及其具有厚重现代感的酒吧。第二,对当地生态的破坏。由于旅游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带来无休止的垃圾和以及噪声烟尘等的污染,许多自然景观已经失去本来的`面貌。譬如曾经四季山顶积雪的玉龙雪山,如今已经鲜少能看见山顶的积雪了。令人神往的玉龙雪山,完全已经名不副实了。

行业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若是想要使旅游业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及时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

旅行社须加强自身管理。每个旅行社都需要自上而下贯彻统一的发展理念,保证分社执行的服务过程符合上级的要求标准。这样才能使旅游市场有组织,有规划的规范起来。

消费者需增强法制维权意识。消费者增强法制观念,培养维权意识,才不会对自己接受的违规服务忍气吞声,这样多投诉,多报告问题,才能帮助国家惩治和治理不法经营者,并督促旅行社按规运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需求标准已经从基本需求型转为享受型。也就是说人们将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精神层面的享受。这都不可避免的指向了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因此旅游业的继续快速发展,是人们力求丰富生活内容的必然结果。

同时,近年来国家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持也显而易见,在这种良好的政策导向下,旅游业的振兴也符合当今的国情发展趋势。

因此,只要解决好旅游市场中种种问题和出现的弊端,解决好人民的问题,旅游业保持如今的良好发展势头是可以预见的。更重要的是,这种良好的发展也是具有多方面深远意义的。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

*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乌兰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

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

*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

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06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辐射区的基本的服务行业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有的景区甚至找不到一个饭店和一个旅店,当然,缺乏基本的吃住服务条件的旅游景点是无法吸引游客的。如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距市区180千米。甘家湖林区保护区面积56.7万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物种最多、自然景观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其中的“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林区内有40余种动物和228种植物,其中有马鹿、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发源于北天山的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经这里后,汇聚向西注入艾比湖。湿地分布于河流西旁的洼地,芦苇生长茂盛,野鸭、天鹅在此栖息。这里即有沙漠,又有湖泊,有低矮的灌木,也有高耸的乔木,沙漠与绿洲共存,局部地区还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整个新疆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公园,但是因为路程远,景区路纵横交错,路况不好,没有饭店和旅店,更谈不上购物和娱乐了,现在只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和媒体记者进入,个人徒步旅游方式没有被大众接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市旅游业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市旅游业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国际性、全国性会展数量不足,具有特色的品牌展会不多,尚未形成象广州广交会、杭州西博会、厦门投洽会、深圳高交会那样在全国有影响的品牌展会。与国内会展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国际性会展太少,围绕合肥及安徽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策划举办的区域性会展也较少。会展业市场主体培育滞后。我市目前从事会展的企业只有60多家,而会展经济发达的城市会展企业都在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会展企业不仅数量少,实力也比较弱,普遍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观念落后,经验不足等问题,具有运作全国性、专业性展会能力的公司不多。与国内外著名的会展公司相比,在管理模式、公司结构、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市会展经济的迅速发展,会展人才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精通展览设计、会展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十分缺乏。会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格局尚未形成,会展保障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程度低,综合服务水平不高。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海南建省以来,始终把旅游业作为龙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此,我们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希望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海南旅游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8年至1991年,以中央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建设旅游景点和旅游饭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热潮,旅游业随之迅速崛起。

2、1992至1994年,是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外投资海南十分涌跃,房地产业高度放开,海南的旅游业进入了发展和快车道。

3、1995至1998年,是由数量扩张型向结构优化型转变的调整提高阶段。这一时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所谓“阵痛期”。对盲目性投资、开发进行了遏制,对旅游业进行了调整和规范,使旅游业的发展稳步提高,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海南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据了解,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至1998年,涉外宾馆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近10倍。因此,从海南发展旅游业的几个阶段来看,短短十年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海南发展旅游业的做法和经验。

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1、超前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以尽快提高海南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海南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点是港澳同胞构成最大的客源市场,因此,在1993年初颁布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中,明确了海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方针、战略重点和目标。1994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又和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合作完成了《海南旅游业战略行动纲领》。同年,该院在考察美国夏威夷的基础上,形成了“海南发展绿色道路”的调查报告,对同处相同纬度的两地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都为海南旅游业超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寻找了论证,为省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2、按国际惯例办事,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特区特办,为海南的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积极参与、宏观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在规划、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上和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海南省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及风景区域规划》、《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海南省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违规处罚规定》、《海口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方案》等若干地方性法规、条例。98年又颁布了《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对旅行社的管理,旅游用品购物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法治旅”,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这是海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

3、确立“一省两地”符合海南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战略,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才能保证这一地区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在建设休闲度假胜地中,针对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提出了把旅游通道变成旅游基地的设想,一手抓旅游景点、景区项目建设,一手抓旅游服务水平,突出市场营销,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份额逐年上升。

4、实施全社会共办大旅游,外引内联,使海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海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并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海内外,岛内外和省内各种经济成分及各行各业投资,介入海南的旅游业。十年中,海南累计外商直接投资54亿美元,另外,利用国外贷款等间接利用外资20亿美元。

三、对发展我省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

通过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调研,对山东、海南两省旅游业发展和现状进行比较,对发展山东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旅游业法规、条例,努力营造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环境。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的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有关的法规、条例建设尚不及时、不完备,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2、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外引内联,增强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实力。海南旅游业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调控、约束作用,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权限;二是充分利用海内海外、岛内岛外的一切力量,吸引外资,动员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共办大旅游。值得注意的是,全社会共办大旅游,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生机活力,同时也会出现众多小企业各自为政,削价竞争以及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导致旅游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对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应鼓励其以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兼并,变各自为政、分散经营为统一促销、统一报价、统一服务标准,从联合中出产品品牌,出经济效益。

3、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实行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我省旅游企业的发展步入规模化经营。我省也应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来一个突破,抓大放小,组建集体化的上市公司,开放搞活小企业,理顺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另外,可以尝试网络化经营管理,这将是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尤其是旅行社行业推进网络化经营。还可以尝试把旅游景点景区与其它的经营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区域性企业集团,这也是一种试验。

4、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树立山东旅游新形象。

(1)突出宣传山东旅游的整体形象,组合和包装一批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旅游名品,树立整体意识,品牌意识。

(2)在销售模式上要有所转变,可根据山东的实际,多推小包价、散客异地成团、家庭式旅游等。在销售价格上可考虑基本构成加自由选择,以便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客源。

(3)针对海外的旅游考察促销活动,应统一归口管理,把有限的促销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xxx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xxxx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xxxx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xx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xxxx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抓好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xxxx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xxxx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xx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xxxx—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三、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xxxx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xxxx特色民俗文化包(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xxxx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xxxx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到xxxx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xxxx的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xxxx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五、发挥沿边优势,推动旅游经济与口岸经济共同发展。

xxx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旅游业调研报告

本文目录。

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除了能享受到旅游过程中的惬意与放松,其实更多的是对生活的体味。但随着旅游逐步深入生活,关于旅游的投诉也常见于报端。据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受访者对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来自导游和旅行社方面。对于没有随团出游的受访者,旅游费用以及旅行社的信誉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旅游服务一直以纷争不断而出名,从调查显示的结果看,人们对随团旅游的评价的确不高。在有随团旅游经验的受访者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对其最近一次随团旅游表示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只有三分之一,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服务一般。

导致受访者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导游未尽职责”和旅行社“降低等级标准”。这两项的比例分别达到30.8%。其次是“擅自变更行程安排”占23.1%,和“配套设施不完善”占15.4%。【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与旅行社的接触更多的在出游前期的报名环节。而在旅行途中,导游则很大成分上充当了旅行社的代表。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不满意在得不到导游的妥善处理后,则很容易转化成对导游的不满。

还有费用和信誉:参团出游的主要障碍。

也有很多人没有随团出游过。其中,有些人是由于“没有时间”,而有些人是因为“费用较高”。还有一小部分的受访者表示不随团旅游是因为“对旅行社不信任”。从这一结果看,费用和旅行社的信誉问题是阻碍人们参团旅游的重要因素。

从分析看,家庭收入越高,有随团旅游经历的人所占比例越大。在家庭月收入低于xx元时,90%左右的人没有随团旅游的经历,而在家庭月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时,则超过一半的人有随团出游的经历。看来,尽管对旅行社而言,价格的可调节余地不太大,但普通工薪阶层对旅游费用的可支持能力依然有限。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旅游业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平均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快速攀升,中国旅游的发展举世瞩目,旅游经济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产生的连带效应显著,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我国“”时期旅游业的发展目标,目前已经确定,据国家旅游局的公布的信息,就是:实现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8%,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xx年,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每年旅游业新增就业50万人,到xx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

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就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占世界旅游总额的8.6%,超过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中国就接待东亚三分之一的国际旅游者。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十大客源国之一,出境旅游达一亿人次,居世界第四位。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旅游可望达30亿人次。海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者协调发展,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为了更加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形成特色经济;关联辐射功能显著,带动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增加外汇收入,是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来源;扩大国内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创造新的市场劳动岗位,可为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旅游引来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促进观念更新;提升焦作整体形象,促进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和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开发,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生态质量,促进环境保护;建设具有地方特色或民族特色的城市标志性的景观带;确立城市标志物和市树、市花,组织地方的旅游节庆活动,形成独特、鲜明、富有个性的城市旅游形象。暑假期间我对附近市区的旅游情况进行了调查。

针对该处的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宣传活动,该地周围的环境以及旅游团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态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市政建设、环境保护和城市风貌、都要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与之相结合,所以这些也要进行调查。

第一、我采用取样拍照的方式,对有代表性的地区的环境,景色和人流进行了拍照。

第二、我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在各个景点给游客发放200份问卷。【旅游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旅游市场调查报告优秀范文。问卷调查题目有10道题目,分别如下:

1、您对此地的了解程度。a比较清楚。b大致了解c、印象模糊d、很不清楚。

2、您在景点会选择什么样的住宿地点a、回家睡b、民居c、便宜的旅店d、宾馆酒店。

3、您觉得这的旅游消费是否合理a合理b偏低c偏高。

5.、您已经或计划去那些景点?(自写)。

6、您这次旅游采用何种交通方式?a。步行b、包车c、自驾车d、路边找车。

7、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如何?a、丰富b、中等c、一般。

8、您认为这的旅游资源的优势在于?a、山水自然风光b、少数民族特色c、气候条件。

9、您对这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及管理的认可程度a、开发充分,管理到位b、开发不足,管理到位c、开发充分,管理缺陷d、开发不足,管理缺陷。

10、您认为这的景点缺乏的是哪些方面?a导游服务b景点整体规划及安排c、基础配套设施d、地方特色购物e、文化背景挖掘f其他。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近5年的入境旅游者人数都在1000人次左右,其中多为中国台湾及港澳的旅游者,海外旅游市场的开发还很滞后。旅游者在景点的停留时间短,不过夜的旅游者占51%,停留1夜的旅游者占38%,过境观光游的特征十分明显。旅游者在景点的消费少,景区门票、餐饮和住宿占了绝大部分(76%),这表明该地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明确的旅游消费导向,如购物、娱乐等比例过小。旅游者感受的一致性很高,即:对旅游景区质量及导游等景区服务感到满意,对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印象一般,对长途交通(外部交通)条件感到失望。

通过调查还得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该市共有200多家旅行社,但企业规模实力小,经营管理分散,体制不活,营销手段滞后,技术依托和网络化水平低,市场尚不规范,绝大部分的旅行社为“小作坊”经营方式,只有几个员工,服务质量低下,这些旅行社从表面上看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关系错综复杂。

任何一个旅游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旅游者的需求,所以应该综合分析兴此地旅游产品特性和旅游市场这两个因素,确定旅游产品的目标人群作为长期营销的方向。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部分景区无意中造成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如过多的停车场和日益宽敞的景区道路及游步道公园化现象严重等,同时在风景区的乱搭乱建现象日趋显现,正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景区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堪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城市水源面临威胁。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不能仅局限于内部的精耕细作,部分园区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此外,我们应该设计自己的旅游精品,推出的为我独有的特色产品,使我们的产品成为面向国内外的名牌产品,这些应该由精选的旅游景点、合理的旅游线路和出色的服务“六要素”构成。旅游精品应该成为是旅游业形象的集中体现和王牌产品。

经过此次调查,我们知道:旅游业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性产业,旅游购物不仅是旅游者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目的地创收的重要来源。该市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目前仍属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品牌,也未能成为焦作旅游独具特色的吸引因子之一该市旅游商品目前品种单一,供游客选择的范围狭小,产品档次低,新“面孔”少,难以吸引游客目光。

旅游产业政策缺乏有力的体制保障,旅游景点建设开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各景点规划没有形成层次,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历史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力度较小,()开发体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当前焦作旅游机遇大于挑战,景点硬件设施已能满足需求,亟需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标准,加大在吃、住、行、娱、购这五个方面的开发力度,一方面要打造出焦作的山水品牌、太极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还要借此契机全面提升焦作市旅游文化品位。

现在的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精神为指导,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战略思想,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和市场化运作;加大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力度,丰富“焦作山水”品牌的文化内涵;全力发展具有该市特色的旅游商品;进一步强化宣传目标,开拓高端国际游客市场。未来五年,是该市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超常发展的战略。首先是产业化发展观念必须超前,树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发展观。其次产业政策也会随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予以调整和完善。

旅游扶贫是一种投入较少、效果较好、返贫率较低的新型开发性扶贫方式。它通过发展贫困地区的旅游业,使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观念随着游客的流动引导贫困地区,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机能,实现脱贫致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更能了解到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和典型引路,让贫困地区的农民摆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破除多年来养成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念,逐步树立旅游意识、商品意识和竞争意识。使贫苦人们找到更好的致富方法。

返回目录。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

二、*旅游发展现状 。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

4、特色体现不足,互动欠缺 。

三、改进不足、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

1、加强旅游开发树立品牌效应 。

2、重视资源的综合开发与互动开发 。

4、加强整体规划,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

5、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与协作开发 。

返回目录。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会展业发展体制不顺。1、会展办在协调工作方面:大型会展尤其是全国性展会涉及政府提供具体服务的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安全责任大,客观上需要会展办有很强的协调力度。2、会展办公室只是临时性协调机构,但日常协助企业申办展会、组织协调各类大型会展活动的事务越来越多,现有会展办设置状况极不适应合肥会展经济工作的发展要求。

城市承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会展旅游业是一个与城市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产业,对展馆、交通、宾馆、通信及配套设施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市在展馆、配套设施、保障能力等软硬件条件上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的需要。一是展馆面积不足。除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为3.7万平方米外,其余3个展馆室内展览面积均在8000平方米以下。二是配套设施不足。国际会展中心周边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商场、高档次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仍显不够,为参会客商提供高标准的综合配套服务仍难保证,展馆仍处于单体经营状态。三是国际航班明显不足。由于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的局限,目前我市骆岗机场仅开通了合肥—首尔、合肥—香港两个国际航班。稀少的国际航班,是我市海外客源市场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型会展期间,道路通行不畅、公交运力不足、车辆停放难等矛盾也比较突出。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合肥市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旅游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合肥会展旅游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会展办的工作力量。

针对会展业和旅游业,合肥市会展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局分别承担了管理责任,但均各司其职,未能充分结合。特别是会展业,我市还缺乏一定主导推动力量,尚未完善相应的立法、监督机构。若要将会展旅游作为一产业发展,我市还缺乏一个管理部门。据了解,目前全国有十几个省会城市设有独立的会展机构(有编制)。我市组织开展过一次“会展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提出“完善领导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会展办公室力量,将市会展办公室列为市政府直属单位,由相关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提升宏观指导和协调服务能力。”从我市会展旅游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充实政府会展办公室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如有编制问题限制,可采取从相关部门抽调工作人员,添人不增编的方式解决,建议市委、市政府认真研究。

2、加快会展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建设和改造会展场馆,以滨湖新区大型会展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切实解决制约我市会展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造“中国会展名城“奠定场馆基础。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餐饮、娱乐、商场等配套建设,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我市会展的综合承载力。

进一步完善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强化激励机制,优化会展秩序,认真研究并解决会展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及时协调处理好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全国大型会展的资源很多掌握在北京一些部委和行业协会手里,在鼓励会展公司主动对上争取的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参与帮助协调联系,以取得上级有关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一些影响大、吸引力强的展会,政府要在人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网络和联动机制,特别是加强政府各部门、各县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序、规范、快捷的筹办和保障机制。

3、结合合肥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会展品牌。

在努力提升现有展览规模档次的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会议及论坛的力度,在此基础上,对照展会项目目录,结合我省我市的产业优势,力争展览门类更多,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建议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结合我市在产业、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重点打造几个会展旅游品牌,以此增强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我市分别评出了诸如“家电博览会”、“苗木花卉交易会”、“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等一批品牌展会,下一步应有重点地支持和提升这批品牌展会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主导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会展经济人才。

会展专业企业和人才的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会展旅游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比如上海就已遇到了“软件跛足”的尴尬,但其迅速反应,将“10100工程”(三年内培养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培养100名会展专业人才)提上议事日程,目的都是为了建起一个会展专业人才的“储备库”。在会展企业方面,合肥多数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的,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专业底子薄,对国际展会运作模式了解不够。要着力引进一批在全国有影响、有实力的会展公司,培育一批在我市有基础的会展龙头企业,通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推动作用,鼓励会展龙头企业多办展、办大展,多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协会参与会展的组织和策划,使我市的会展业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进一步完善会展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造就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队伍。建议向全国公开招聘一批具有专业办展经验、有较强组织策划能力的经理人才,鼓励会展企事业单位引进和培养人才。

5、以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旅游总体规划。

围绕“141”发展战略,适应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重新编制《合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合肥市旅游项目建设规划》,构建面向2020年的合肥旅游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蓝图。建议市政府面向全国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公开招标,组织入围单位进行旅游资源调查,编制旅游概念性规划,评选产生中标单位,整合方案,形成比较科学、完善的旅游总体规划。通过规划编制,准确判断旅游发展大趋势,摆脱面临的产品老化、市场固化、周边竞争白热化“三化”困境,努力解决产品更新升级、创新市场营销手段、实现市场的突破问题。

6、建议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提升我市旅游景区和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返回目录。

重所周知,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xx年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xx年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xx年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xx年,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xx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xx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xx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xx年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xx年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xx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xx年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2、旅游业整体实力不断提升。近年来,入境游客、国内游客和旅游总收入三项主要指标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xx年分别突破10万人次、1000万人次和100亿元。xx年更是逆势飞扬,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340.8万人次,同比增长29.3%;入境旅游人数14.8万人次,同比增长31.8%;旅游外汇收入8229.2万美元,同比增长30.7%;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2.1%。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7.96%,迈入了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我市编制完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召开旅游发展大会,确立建设“安徽旅游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目标,并把旅游产业纳入“1346”行动计划加以推进。

旅游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积极推广a级景区、星级酒店、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标准,推动旅游产品和服务升级,在国家旅游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绿色饭店和乡村旅游等级评定标准。目前全市已经挂牌的星级饭店和具备星级接待标准的宾馆饭店104家,五星级标准10家,挂牌3家,古井酒店集团进入中国旅游饭店民族品牌20强行列;旅行社145家,安徽海外旅游总公司、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年营业收入过亿元,安徽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安徽顺达旅行社跻身全国百强社。

3、旅游业与会展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伴随着会展经济发展,合肥旅游业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xx年合肥共举办会展122余场(次),参会客商达360万人,占来肥游客总数的37%多,也就是说每3个来肥游客中就有1个是会展客商。特别是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博会,大大提升了合肥旅游会展新形象,展示了合肥城市新面貌。而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外地客商产生较大吸引力。此外,旅游主体规模的扩大也使得会展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经济拉动效益明显,城市品牌稳步提升。合肥会展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提升了合肥城市知名度。从直接经济效益看,xx年,会展拉动第三产业收入增长约1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6%。从间接效益看,会展旅游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合肥的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更为我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促进了合肥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对城市品牌提升等无形效益上看,会展旅游业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在推动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中起着促进作用。

二、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合肥市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我市虽然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拥有李鸿章、刘铭传等历史文化名人,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缺少自然景观,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合肥要想提升在全国旅游城市中的地位,还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因此,做大做强会展旅游业对我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优势分析。

城市综合实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合肥在过去良好的基础上,建设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xx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664.84亿元,财政收入301.2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在极其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合肥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越来越强,为我市大力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市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到南京、上海、武汉的高速铁路均已开通,京福等高速铁路也将从合肥通过,大大拉近了彼此之间的时空距离。再加上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项目建设,合肥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臻完善。通过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大建设”,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为各类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

同时,合肥市拥有较为雄厚的科技教育实力。省会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拥有全国闻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每千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为合肥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合肥这座科技名城作为依托,合肥可以承办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对于加强合肥市与国内外的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市乃至整个安徽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旅游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家,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处(包公园、徽园、野生动物园、三河古镇、安徽省博物馆、丰乐生态园、元一双凤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群暨渡江战役纪念园、肥西县刘铭传故居刘老圩),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包河区大圩乡、长丰县丰乐生态园、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全省优秀旅游乡镇4处(上派镇、撮镇镇、三河镇、双墩镇)。近年来,我市坚持宣传部门、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密切配合、联合促销,积极开展“聚焦包公故里”媒体采访推介,组织旅游大篷车促销,举办中国(合肥)中东部旅游交易会、中国徽菜美食节、合肥市乡村旅游节和紫蓬山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系列节庆会展,塑造“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城市形象,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旅游市场拓展成效明显,泰国、韩国等旅游包机,上海、太原等地旅游专列源源不断涌入合肥。同时,旅游合作与开放步伐明显加大。合、巢、六三市无缝对接,打造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与黄山、池州、铜陵、安庆、巢湖五市共筑合铜黄沿线大旅游;推进合淮旅游一体化,签署了《合淮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与国内30多个城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整合资源,联合周边打造了“两山一湖、合肥绿色之旅”、“科教之城鱼米之乡—合巢芜之旅”,成为安徽省十佳旅游线路。

会展旅游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从政策层面积极扶持会展旅游业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去年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合肥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市政府出台了《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近几年,我市会展管理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推出并进一步完善。xx年成立了“合肥市会展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合肥会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xx年5月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合肥会展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文件。xx年,市会展办、商务局和财政局共同出台了《合肥市鼓励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扶持会展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xx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合肥市大型会展工作保障预案》,进一步加强对会展的服务保障工作。xx年,市政府调整了合肥市会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常务副市长张晓麟担任会展领导小组组长,并加强和充实了会展办的领导,完善并健全了会展办工作职能和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能。xx年,为加强会展工作,促进会展发展,我市修订了《合肥市会展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合肥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出台了《合肥市促进和鼓励会展业发展政策的实施细则》。

会展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由于绝大多数展会都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的,以往展会“撞车”、同一档期多次重复办展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展办逐步加大了协调、引导力度,并通过会展行业协会来促进行业加强自律。现在,各专业会展企业及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地单位,依托各自特点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办会办展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会展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2、我市发展会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合肥地处内陆,与旅游先进城市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相比,不靠边、不靠海,既无名川大山,也缺少像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著名的旅游景点,知名度不高,加之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产业规模偏小等不利因素,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历史文化遗址虽多但可供参观的成熟景点较少。目前我市旅游资源普遍体量偏小,多为历史遗产类,其中包公墓系迁葬类,李府属重建类,其它类型数量相对较少,在全国并不占有很大优势。

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一直以来,我市缺乏旅游特大项目支撑,存在着品牌效应较低,品牌支撑力不足的问题,缺少有震撼力的旅游产品,现有产品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吸引游客专门到合肥来旅游。由于前期未能抓住机遇,加之投入不足,我市曾经失去了建设像芜湖方特那样具有震撼力的现代化主题公园的机会,这是合肥旅游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缺憾。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提起旅游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国际旅游业。其实,国内旅游业也是旅游业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国内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条件,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旅游是社会公民一种重要的消费形式,其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况,使国内旅游尽快发展起来,首先必须提高对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第一,发展国内旅游业具有回笼货币,促进市场繁荣,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居民购买力大大增强。1980年底,全国居民积余购买力仅为804亿元,1985年就增加到2500亿元,1990年则增加到7034亿元。十年内,平均每年增长25%。如此巨大的积余购买力,一方面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稳定市场、稳定社会的隐患。如何引导好居民积余购买力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消费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重要途径,但都不能完全解决居民积余购买力的货币回笼问题。近几年,居民证券投资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投资市场的发育还处于初始阶段,将居民积余购买力引向投资的规模还是有限的,消费品市场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对于吸纳居民积余购买力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近几年又趋饱和状态。在证券投资、高档耐用消费品都难以完全缓解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压力的情况下,发展国内旅游业,大量吸纳消费资金,回笼货币已成为引导居民积余购买力的又一重要途径。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国内旅游收入达2.4万亿美元,加上国际旅游收入总计达2.65万亿美元,与能源、汽车制造等重要产业并驾齐驱,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三个最大的产业之一,我国国内旅游业近几年发展也相当快,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七五”期间,我国国内旅游者共13.9亿人次,年均2.7亿人次,收入753亿元,年均收入150.6亿元。1992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回笼货币则达到250亿元。实践证明,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发展国内旅游业确实不失为一种回笼货币、减少市场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二,发展国内旅游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服务行业。要满足旅游者多方面的.需要,就要发展相应的直接间接的提供服务的行业。据测算,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数,社会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5个以上。因此,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

第三,发展国内旅游业还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改善国民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既建立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基础上,同时又能促进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改善国民经济的作用。这是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能刺激旅游者的消费,从而可以形成和扩大新的消费市场。要满足因旅游业的发展而扩大的消费,就要增加生产扩大服务。由于旅游而刺激的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对消费品和服务的要求,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数量上说都比较高。在更新换代方面,某些旅游消费品的周期更短,这就对生产和服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游消费这种新形式就成了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同时,旅游业的发展还会促进各种经济信息的交流,为新产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国内旅游业这些作用都能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善。

第四,发展国内旅游还可以振兴繁荣地方经济。

[1][2][3][4]。

国内旅游业调研报告

建议由市旅游局牵头,联合合肥的4a景区、部分宾馆、旅游车队,几家较大的旅行社和涉旅企业,组建合肥市旅游集团,对合肥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做强做大合肥旅游业。旅游集团成立后,市旅游局代表市政府从宏观上进行管理,市旅游集团则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同时,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1-2个年收入超10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旅游集团。拓宽旅游融资渠道,深化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民营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开办旅游项目,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体系。

7、加快旅游大项目的建设,抓好旅游产品的开发。

实施“太阳工程”,以引进特大旅游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合肥的旅游形象。围绕滨湖新区、经开区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鼓励的和我们需要的,策划一至二个超20亿元的休闲娱乐或主题公园项目,专人负责,对外招商,力争年内有实质进展。推进《合肥市加快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28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继续加快现有景区景点建设,重点推动紫蓬山森林公园、大圩都市农业公园和岱山湖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四顶山风景区项目要加快工作力度;瑶岗渡江战役纪念馆要精心策划好运作方式,更多体现旅游内涵;推动丰乐生态园、肥西老母鸡生态园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一批高星级农家乐。建议在中博会晚会“江淮和畅”的基础上,打造一台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大型舞台演出,定期上演类似于“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一类的大型实景演出节目,以宣传合肥,量身打造合肥的旅游品牌。

8、顺应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趋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一是加强融入长三角。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通过国家评审的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长三角城市的无缝对接;加快推动合肥旅游集散中心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互联互通,争取纳入新华东旅游线,加快建设长三角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二是推动与中部、南部城市协作。抓住合武高铁营运的机遇,推动与武汉等中部城市的深度合作。积极主办“中国南方旅游城市协作体第十一届年会”,推动与南方10多个城市旅游一体化建设。三是立足省会经济圈,加强全省旅游合作。紧紧围绕省会经济圈建设,充分发挥合肥“依山傍水”,周边温泉、湖泊、森林、山岗等度假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开展环巢湖区域旅游合作,加强与合巢六旅游合作;贯彻合淮同城化战略,推动合淮旅游一体化。建议市政府协调合六巢淮四市电话区号统一工作,推动战略合作。

按照县政协今年的工作安排,6月上旬,县政协组织政协分成四个调研组,由政协领导带队,分别以我县已开发经营旅游项目、正在开发重点旅游项目、生态乡村游项目及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为重点,对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部分镇、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单位,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讨论,广泛听取各方面对我县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建议。6月29日,县政协主席梁广枝主持召开县政协八届十五次会议,围绕我县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议政。县政府副县长李漫军参加会议并通报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县政协四个调研组也就会前开展专题调研的情况作了专题发言。与会政协围绕议题展开认真的讨论,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意见。现将调研议政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积极实施旅游旺县和旅游强县战略,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为目标,在旅游部门的全力推动下,我县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转变,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通过出让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极大地促进旅游项目的建设发展。,我县以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方式,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南湖国旅和本地能人开发经营燕岩、世外桃源景区和燕山景区、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等旅游项目。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通过南湖国旅的规划设计,投资包装、宣传策划,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以珠三角自驾游和港澳地区团队为主的大批旅客前来游玩,旅游业绩良好。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建设酒店、温泉别墅、露天温泉、漂流及矿泉水生产等项目。景区成功举办了两届广东省漂流大赛,-间,年接待游客15-20万人次,年营业总收入平均达500多万元。

(二)积极谋划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我县引进香港锋华实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为720亩,经省政府批准首期建设用地为60.6亩。作为市、县重点建设项目,6月,该项目征地工作全面展开,目前首期建设用地已征地50.6亩;二期规划建设用地也初步与农民签订了200多亩征地意向,二期规划建设用地的土地修编、用地报批等工作正有序开展。

此外,我县还引进广东国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该项目不但是市、县的重点建设项目,而且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被省政府列为我省重点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用地为1379.3亩,投资估算12亿,计划以冷坑镇上爱岭“六祖岩”为主线,向左右山岭延伸,建筑设计以“六祖禅宗”宗教场所为主体,配套禅宗文化展区、国际会议中心、居士区和服务区等区域,是一个集文化、旅游、饮食、休闲于一体的禅宗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工作,正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用地申报、林地审批等相关工作。

(三)生态乡村游项目逐步推进,将更有效地发挥我县旅游资源的整体效应。我县的大稠顶和三岳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林木葱茏、物种丰富、景致优美,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养生、旅游探险的好去处。保护区以其清新脱俗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为我县生态养生游的亮点,正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目前保护区正努力寻求合作开发生态养生游项目。而以梁村何屋、坳仔六德堂等为代表的乡村休闲游项目也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卫生村建设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

(四)强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改进旅游综合服务工作。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旅游产业配套设施项目各要素建设,一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县拥有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酒店5家、二星级酒店2家、一星级酒店3家,其它大小旅业87家,共有客房2790间,床位5510个,是全省50个山区县中拥有三星级以上标准酒店最多的县(区)之一,能较好满足游客住宿的需求;二是推出了以粟米鸡、石山羊、六十日黄菜等具有怀集地方特色风味菜肴为主料的“燕都风味宴”和“乡土风情筵”系列菜色,深受游客好评。此外,被称为“中华一绝”的燕岩徒手攀岩采燕窝绝技成为我县游乐观赏的一大卖点,赢得游客的普遍欢迎。还有县城不少的休闲娱乐场所和旅游商品、土特产专卖店,基本能满足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娱乐、购物的需要。

总体来说,近几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近两年多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影响,我县已开发经营的旅游景区受到了较大冲击,出现了经营冷淡,景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收入严重下滑甚至亏损,欠缴景区经营权费,经营难以为继的局面。据反映,燕峰峡温泉漂流景区就亏损了60多万元,经营陷于困境,而南湖国旅近年来累计尚欠缴90多万元景区经营权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和情况通报来看,我县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县旅游经营陷于困境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景区欠缺后续资金投入,品位难以提升,缺乏新意。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除了经营初期投入之外,近年来基本没有大的投入,设备设施残旧老化,景区尚停留在观光游览型而未能做到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粗放经营,品位不高,难以打造成一个高档次的精品景区,很难吸引“回头客”、“过夜客”,影响了景区的经营发展。

(二)景区难以做到完全封闭管理,存在隐忧。由于历史原因,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观光道路与村民出行是同一道路,虽然燕岩已可改道出入,县政府也于今年5月15日开始对燕岩洞实施机动车行驶管制,但部分村民仍贪方便舍远求近驾车穿洞而过,影响了金丝燕栖息环境。而世外桃源景区一时难以改道,不少机动车进出景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心情和人身安全,投诉不断,影响了景区的整体满意度。而且一部分村民趁机拉客逃票进入景区,令景区利益受损。不能封闭管理,还导致了设备遭人为破坏现象的出现。如世外桃源景区,岩洞里的照明设备经常被破坏甚至连给村民提供方便的照明路灯也不能幸免。今年春节,景区栽种的桃花也一次被偷走8棵,令经营者十分头痛。

(三)综合管理遭遇执法处罚相脱节的问题。目前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的管理,除了经营者外,桥头镇政府和景区管理处加以协助。由于他们都只是有管理权而没有执法处罚权,对一些破坏景区自然景观、乱采奇石、偷捕燕子、非法电鱼等行为难以进行执法处罚,需要请求相关执法部门出动才能实施,因此对景区综合管理无法做到到点到位。而且由于经费没有到位,管理处由原来的10多人减少到目前的4人,管理力量进一步削弱。

燕峰峡景区一溪两岸山林虽已被林业部门依法列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但近年来特别是下半年,群众进山乱砍林木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景区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协调。对此,景区也只能徒叹奈何。

(四)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进展缓慢。近年来,由于县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变换频繁,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工作欠缺有力的协调和指导,相关职能部门未能整合形成整体推进合力,项目规划建设用地报批工作滞后,影响了项目开发建设工作的推进。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征地拆迁工作于正式开始,历时3年,目前仅完成征地50.6亩;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项目也只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立项和项目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项目用地问题尚未解决,影响了征地、迁坟等后期工作的开展。由于我县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滞后,难以打造新的有规模、有档次、有效益和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区,造成旅游客源缺失,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市场。

(五)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改进。目前,我县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大多等级低,尚处于路窄弯多不平坦的状况,对旅游团队车辆进出潜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旅客怨言较多。而且各旅游景点间通达力也不强,尚未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交通不畅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此外,目前通往燕山风景区的道路是当地的村道,旅游车辆进出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同时,燕山景区目前尚未设有停车场,而可用来开设停车场的岩洞口前后地块为农田保护区,必须要经国土部门调整后方可进行,影响了景区发展。

(六)旅游业总体服务形象水平仍然欠佳。目前燕岩、世外桃源景区都没有设专门导游,游客对景区只能“自我欣赏”,对景区内涵无从了解,游兴降低。此外,在景区范围内,还存在当地村民向游客兜售假燕窝和香烛等现象。每逢假日,村中小孩就自发聚集在一起,拉扯旅客强讨零花钱,这对景区、对我县的形象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再者,由于我县服务行业存在招工难问题,直接导致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同时,由于旅游产业链短,缺少项目支撑,特别是“购”和“娱”相当弱小,未能做到“游”、“购”、“娱”的有机结合,在怀集旅游享受不到“白天游景点,途中能购物,晚上有娱乐”的“一条龙”服务,旅客逗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对服务业的拉动和辐射不强。

三、建议意见。

旅游业被人们称为“无烟工业”,旅游业对相关行业具有较强的幅射带动作用。从几年前我县旅游业鼎盛时期,车密客广,旅业爆满,餐饮红火的景象就可以感受得到。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完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力促我县旅游业再创辉煌。为此,提出几点建议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它涉及到众多的部门和方方面面,仅靠旅游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还不够的,需要各方面共同配合才能有发展、有突破。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提高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通过宣传引导,使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共识,形成“人人都是旅游使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二)要始终坚持实施旅游旺县和建设旅游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依托我县旅游资源,倾力打造金燕文化、六祖文化、温泉文化、长寿文化旅游品牌。应把握广贺高速、贵广高铁即将相继开通,必将对我县旅游业带来新一轮大发展这一难得机遇,对已开发经营的旅游项目,要引导景区经营者加大后续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景区建设,使景区建设由单纯的观光游览型向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娱乐相结合型转变,提升品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要重视对燕岩和世外桃源景区历史名人题词、人文景观流传或相关传说的保护、发掘,并大力宣传,进一步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

岳山温泉旅游度假村和六祖禅宗文化旅游区建设项目既是市、县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又是市领导对口联系的重点建设项目[肇发10号],县委、县政府应把这两大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关工作专责小组,明确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双向倒逼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项目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项目开发建设,争取早日把这两大项目打造成为怀集旅游新亮点和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使之形成文化内涵丰富、档次高、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应积极拓展森林生态和乡村休闲游等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我县旅游资源,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三)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努力开拓旅游市场。应集中一定的财力、人力、物力,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对全县旅游项目进行宣传推介。如邀请名人画家到怀集休闲度假、写生创作、献才展艺,借助名人效应喧染旅游品牌。同时,争取上级文化部门或影视界到怀集拍摄风光片、电影和电视节目等,提高我县旅游景区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怀集旅游影响力。

(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的问题,应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有计划、有步骤改造建设通往旅游景区景点道路,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提高道路通行力和安全性,为旅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景区导向指示牌的设置,特别是县城出入口路段,应及早设立完善各景区规范醒目的导向指示牌,为各方游客到我县旅游提供方便。

另外,旅客对燕岩特别是世外桃源景区交错杂乱的电线电缆颇有微词,认为这样很难体味得到陶渊明笔下所描述的景象。建议能否协调有关部门把电线电缆由架空变地下埋设,美化景区环境。对于燕山景区提出的建设停车场用地需把农保区调整为一般耕地问题,有关部门应支持解决好。

(五)要强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针对“吃、住、游、购、娱”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旅游服务工作。一要着力推进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素质;燕岩、世外桃源作为我县旅游重点推介景区,应考虑设专门导游,以适应旅游需要;县有关部门应尽快编制出台科学完善的怀集县旅游线路景点介绍书,并要求各旅游接待酒店统一使用。二要加快有规模上档次的旅游购物市场特别是“特产街”、“旅游产品街”建设,带动旅游经济。三要重视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把我县有关旅游资讯在信息网上进行推介,使外地人在信息网上都能了解到我县旅游景点的情况,扩大我县旅游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到我县观光旅游。

(六)要加强旅游开发建设的综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合理开发和依法保护旅游资源,做到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协调统一。努力克服和防止低水平的开发,坚决避免浪费资源的行为发生,真正走出一条依法保护资源,按规划建设旅游景区的新路子。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资源,要遵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大对生态景区、名贵珍稀动植物、温泉、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岩洞、怪石、奇花异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目前开发规划未敲定,开发条件不具备或不成熟的,一定要采取措施先保护下来,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对已出让开发经营权的旅游资源,应进一步加强对开发工作的指导和跟踪检查,敦促开发商尽快启动项目建设,杜绝开发商囤积旅游资源转让出卖,确保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不被破坏和永续利用。

在景区管理工作中,要切实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村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构建和谐经营环境与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燕岩、世外桃源景区管理遇到执法处罚难问题,建议成立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综合执法机构,提高管理水平。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摘要: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近尾洲镇位于湘江河畔,与常宁市隔河相望。近尾洲水域区内怪石林立,千姿百态,不仅适宜水产养殖,而且风景优美,并且交通非常方便。该文就近尾洲旅游业现状进行调研,并对近尾洲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近尾洲,旅游,莲湖湾,荷花,生态环境。

调研时间:20xx年12月29日-20xx年2月。

调研地点:湖南省衡南县近尾州莲湖湾。

调研对象:近尾州莲湖湾居民、游客。

调研目的:如何发展近尾州莲湖湾的旅游业。

调研方向:近尾洲莲湖湾的生态环境、旅游、日地形地貌。

调研方法:访问法、观察法。

调研人员:李有粮。

2.1近尾州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

近尾洲水域区风景秀丽,尤其以石头的奇形怪状,婀娜多姿出名,是近尾洲的风景名胜区,水域区内水质优良,水产养殖条件极佳,是投资水产养殖与休闲综合开发的宝地。现已5000万元人民币项目投资,兴建了度假村,以及其他部分配套设施。近尾州镇的莲湖湾是湘江上游依托近尾洲水电站而形成的美丽河湾。水域面积4000亩,其中荷花种植面积1800亩,岩石1500亩,砂土1000亩,河滩500亩。该区域内空气清新,夏季“莲动下渔舟”的胜景,被誉为湘江上最美的乡村。

通过调研分析,近尾洲具有如下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只,有100条渔船。到了赏荷的季节,一队队渔舟载着游客去采莲,场面很是壮观。

二是气候独特,生态环境资源丰富。近尾洲冬季降雪充足,夏季凉爽多雨,年均气温18℃,昼夜温差不大,日照充足。全乡林地面积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6%,更有庞大的荷花群。近尾洲春天有桃有李有油菜花,夏秋观荷,冬天近尾洲虽没有景,可是画家、摄影家、诗人却可三五成群而来,划着乌篷船,守在残荷边寻找着他们的禅境诗意,便如我等偶尔下乡,泡一壶茶,蹲在屋檐树下或江岸水边,晒晒,打个盹,做个闲人。

近年来,随着投资项目的增加,境内已拥有生态农庄、农耕文化馆、十里莲荷、钓鱼岛、纱帽岭夕照、管山洲渔歌、牛皮滩月桥等诸多环境优美的自然景区,景区内林木葱郁,草甸丛生,花卉锦簇,每年吸引众多登山、野外探险旅游爱好者。

2.2近尾州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

如今,很多人在巨大的经济价值背后容易忽视甚至是漠视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在开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使旅游业能否长期发展的挑战。近年来,社会各界在对近尾洲加大开发力度的同时,对于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样也得到了重视。

(1)人口。人是自然界的过客,是风景区的客体,也是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规划区内村民居住点应限制规模扩大及人口增长,尤其应限制人口机械增长。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景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以规划的环境容量为依据,严格控制风景旅游区的建设规模。根据景点容量控制,对人流进行合理疏导和分流,避免客流在某一景点的过多集中。

(2)水域。水是整个风景区的灵魂所在,水量和水质直接影响到风景区的景观质量,系统的保护水域是维持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于有着庞大水域的近尾洲更是重中之重,养殖业以及荷花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加大力量控制。采取积极保护措施,并结合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管理,对流域内造成环境污染的村民居住点进行治理、搬迁。景区服务中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污水应经污水处理厂处理集中排放,定点、定区、定向排放,不得违反排污规范。同时严格控制产生新的污染点。

(3)动植物资源。景区现状植被覆盖较好,规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封山育林工作,丰富植物类,加强风景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效地保存植物物种资源,保证风景区绿化的多样性。建立绿色走廊,搞好防护林带建设,做好防火工作。防治景区内竹木的病虫害,做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4)政府支持力度。衡南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历年来缺少资金投入,旅游业在当地还没有形成气候。近两年来,地方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开发的投资和宣传力度,昔日鲜为人知的衡南风光逐步引起旅客和投资商的注目,投资开发近尾洲库区已成为众多投资商明智之举。项目建成后,预计年总收入1600万元,可实现年利税400万元。

在综合分析近尾州区位、交通及自然资源的基础上,2005年以来,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对近尾洲地区进行了生态农业的开发。由于景区景色迷人,原始韵味浓烈,很快便闻名遐迩,成了衡阳周边地区夏日旅游度假、休闲活动的理想场所。据不完全统计,景区年接待游客0.9万余人次,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余万元。目前为止,通过自筹和招商引资,旅游区累计投入投资800余万元,其中:建设8000平方米停车场一处,直径40米蒙古包(餐厅)一座,木制别墅11座,欧式别墅32座,水泥旅游路2.2公里,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均全部配套,为下一步招商引资,全面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加强环境保护,完善景区管理。

近尾洲风景区建立环境监测中心,随时监景区的环境质量,以便采取相应对策,同时强化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保宣传工作,指定近尾洲风景区的环境治理技术措施并指导实施、监督执行。按照环境保护目标对策一致的原则,对近尾洲景区划定若干级环境保护区进行管理。建设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公厕,健全环卫机构,完善环卫设施。因地制宜修建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严格控制排放标准。

3.2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旅游形象。

报纸上进行滚动式轰炸宣传,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拓展并巩固外界对近尾洲景区的注意力。三是策划组织开展富有创意的节庆活动,并辅之以发扬文化氛围为中心的比赛,以节造势,扩大近尾州景区对外影响和知名度。四是加强与近尾洲主要客源地的互动,采取多种形式到其他城市宣传促销。五是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旅游交易活动。六是征集确定旅游形象标志,在入境处、主要景区及城区游客集散地凸显出来,给游客以深刻的烙印,同时继续办好本地媒体的专题节目,强化对内宣传,增强市民的旅游服务意识,营造旅游良好环境。

3.3搞好旅游规划。

要督促各地尽快完成近尾洲总体规划和景区(点)的修建性详规、控制性详规,旅游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规划,决不允许违背规划乱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发生;强化资源保护;消除近尾洲景区内及进入近尾洲景区沿途的视觉污染;坚决打击滥砍乱伐、乱挖乱建的行为,使有限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搞好生态建设;要将水保、退耕还林、天保等国家扶持的项目向旅游区倾斜,并恢复以规划景区红线内的生态植被。

3.4加大开发力度,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着力夯实近尾洲基础设施。硬化或油化通往主要近尾洲景区的公路,开通旅游专线客运。同时,要继续完善近尾洲景区的水、电、通讯、闭路电视、因特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建好旅游目的地。配套完善出的近尾洲旅游线路各个环节上的餐饮、住宿、购物、厕所、医疗、邮政等相关设施。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市场前景的旅游商品。

3.5相关的创意性建议。

近尾洲基本上由“山”、“水”、“地景”、“人文景观”四大元素所构成,与湘江相连共波涛;湖面一涨一晃,船移景异,更妙在景中有景。“地景”上的农作物随季节变化,春季更是一片“战地黄花”分外艳。

(1)增添自然景物元素。在湖边增栽本土树类,在山上增栽本土观赏类果树,如垂柳、桃、李、梨类树种。可营造钱松嵒式山水境界。

荫福地”等等。这些需要更多的文人骚客来锻造。

(3)点缀本土、野趣景观,营造景区个性化特征。强调高品味,低技能;拒绝城市化、时尚化风格的融入。强调采用本土材质、地域风格来建造。如草亭、红砂片岩路径等。建筑物用低、矮、本土特色风格较适合,保持以自然为本。相应建立、完善水、陆游览路线。

(4)将宗教、寺庙文化融入景区之中。管山村具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历史,重塑、提升社会信仰因素。管山小学墙体所刊官山寺功德碑属光绪三十四年所建,有废弃遗址在。从田野、池塘中又可见散落青石立狮残件,可追溯到元代时期。

(5)建立吃、住、行、玩等休闲娱乐经营配套设施。

(6)可人为制造“动感人文景观”。如“渔歌互答”、“村姑浣衣”“管山舞狮”、“牧童吹笛”、“管山渔鼓”、“管山巫舞”等等。

3.6小结。

综上所述,近尾洲作为湘江河畔的风景名胜区,水域面积庞大,动植物资源丰富,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条件。近尾洲因地制宜的发展需要每一位村名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大批有经验、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规划,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这样近尾洲才能快速的发展起来,迅速跻身于旅游界,成为旅游界的佼佼者。

无论如何,作为衡阳的一分子,我们都希望近尾洲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能够被更多的人所喜欢;能够保持着它一直的平淡、平凡、朴实,却也生动、鲜活,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乡村风情与江南风韵;希望远方来的客人好好的爱护它;希望在新的时间里做出新的改变,以便于更受欢迎和获得更大的知名度。

旅游业调研报告心得体会

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我参与了一次旅游业调研,并撰写了一份调研报告。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旅游从业者,深入了解行业内部的发展动态和相关政策。在此次调研报告中,我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发展态势分析。

通过调研报告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都在近年来稳步增长,国内旅游市场逐渐成为消费增长的亮点。特别是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休闲度假,旅游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等。因此,我认为旅游业发展应注重提高产品多样性和提升旅游资源整合能力,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还注意到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对于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例如,通过在线预订系统和移动支付手段,旅游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选择和购买旅游产品。同时,景区和旅游企业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游客需求,提高服务质量。然而,我也发现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数字化转型不足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旅游企业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和服务素质提升。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还了解到在旅游业发展中,人才培养和服务素质提升是重要的环节。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增长,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优秀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知识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旅游业提供人才保障。

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调研报告中,我们也发现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如景区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旅游业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例如,通过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景区环境管理和推动旅游低碳出行等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只有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五、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最后,调研报告也提到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发展。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负担。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为旅游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只有政府和企业共同合作,才能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加可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结语:

通过此次旅游业调研报告,我深刻体会到了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借助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共同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加繁荣健康的发展。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旅游业调研报告心得体会

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参与了一项旅游业调研,得到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以下是我对此次调研报告的心得体会。

首先,调研报告详细展现了旅游市场的现状。报告显示,旅游业是全球第三大出口行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10.4%。同时,旅游业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领域,全球有超过3亿人从事旅游相关行业。这些数据让我深刻认识到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和重要性。

其次,报告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旅游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他们的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将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力量。此外,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要求提高,创意旅游和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也将迅猛发展。这些预测让我意识到,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中,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

第三,调研报告给出了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以及解决方案。报告指出,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安全问题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报告建议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引导,鼓励旅游企业生态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报告还提倡加强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合作,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这些解决方案让我认识到,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四,调研报告还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旅游项目和经验。比如,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一些地方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和增加就业。同时,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跨境旅游和旅游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这些案例让我明白到,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从成功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创新和改善。

最后,通过参与此次调研,我深刻体会到旅游业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其发展不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旅游业的壮大离不开创新和经验的积累,只有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满足游客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旅游消费。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原则,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旅游业调研报告,我深入了解了旅游市场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认识到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同时,报告也提出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并给出了一些成功的案例。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旅游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和繁荣的未来。

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也是当前我市着力培育发展的五大千亿产业之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战略意义。为推动我市旅游产业提升发展,最近,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世茂带领城建环保工委、市旅游局负责人,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和城建环保工委主任、副主任,分赴9个县(市、区),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关注,各地旅游开发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全市旅游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

(一)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兴旅的氛围初步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五大千亿产业之一重点培育发展,先后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38个与旅游工作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加大了对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考核力度。各县(市、区)结合当地实际,健全完善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兰溪、东阳、义乌、武义、磐安还专门成立旅委会以强化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全市上下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工作力度,工作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加强旅游业发展统筹谋划,将旅游产业发展纳入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金华市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望于近期出台。强化旅游产业资金保障,市本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原来的900万元/年提高至2500万元/年。加强旅游工作研究,市旅游局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金华市旅游研究院,在旅游科研、旅游策划、旅游商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各县(市、区)相继完成或正在积极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并加大旅游工作考核力度,出台了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

(三)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旅游业综合实力有所提升。这几年,我市旅游项目投资建设的力度明显加大,掀起了新一轮旅游建设高潮,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如东阳万花园、凤凰谷天澜度假酒店、武义璟园等建成开业。到2015年底,全市列入国家项目管理系统项目96个,列入省重大项目14个,总投资额960多亿元,全市4a级景区18家。3a级景区1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5家。

(四)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旅游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2015年成立金华山旅游经济区,统筹推进金华山开发建设。推进旅游社会化改革,相继成立金华市旅游研究院、导游协会、旅游纠纷调解委员会,建立旅游社会监督员队伍,增添了我市旅游发展新动力。加大旅游市场整顿和旅游安全排查、整治,积极开展全省首个“县(市、区)旅客满意度调查”试点,我市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不断提高。

(一)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衔接存在“困境”。在调研中,基层反映比较多的是,旅游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等未能很好衔接,导致一些核心保护区范围过大或保护级别定义过高,致使旅游业项目落地难。虽然旅游法明确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旅游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要求。规划和建设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由于旅游法强制力和约束力不够,加之旅游主管部门在政府各部门中处于弱势地位,致使该法律规定落地很难。如何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相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成为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业要素保障不足。一是旅游建设土地指标不足。当前,“有项目、有资金、没土地”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旅游项目即使经过层层审批获得了用地指标,但因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用地指标而迟迟不能建设,影响了旅游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在“三改一拆”过程中,有的旅游建设项目及配套设施因为受限土地指标而作为违章建筑被拆除。二是旅游产业融资难。旅游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可抵押资产少,很难从银行获得融资,如何为我市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千亿支柱产业提供强大资金支持有待探索。三是旅游专业人才、技术缺乏。随着全域化旅游时代的到来,我市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相适应、人才建设滞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基层要求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旅游工作指导的呼声较高。

(三)旅游业发展统筹协调力度还需加大。一是“大金华”整体旅游品牌没有打响。金华旅游资源丰富,县(市、区)旅游特色鲜明,但金华旅游整体品牌缺乏集体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鲜明,各县(市、区)单打独斗、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现象比较突出。二是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义乌商贸、东阳横店影视文化全国有名,武义温泉、磐安养生、永康五金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县(市、区)之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市本级旅游业发展相对迟缓,2015年市本级旅游收入仅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13.5%。三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迄今为止,全市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公共咨询服务平台,智慧旅游系统建设进展迟缓,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虽然2015年我市对金华山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但市本级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如婺城区受限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市区管理体制等因素,旅游业发展举步维艰。

(四)旅游工作力量较为薄弱。调研中,县(市、区)普遍反映,旅游主管部门编制少、人员少、执法力量弱,“小马拉大车”现象严重,无法适应当前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形势,这种现象在市本级尤为突出。如婺城区旅游局目前无行政编制,没有配备具有执法资格证的执法人员,金东区旅游局仅有一名工作人员持有执法证,金华经济开发区还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其他县(市、区)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个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旅游工作的开展。

(一)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组织领导。一要跳出旅游看旅游,强化大旅游发展理念。确立旅游优先发展战略,树立全域旅游意识,把“全域资源、全面布局、全景打造、全民参与”理念贯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营造全民参与良好氛围,使旅游业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二要跳出旅游管旅游,构建大旅游工作格局。建议我市学习借鉴外地做法,适时成立旅委会,切实发挥好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作用,重视加强旅游工作体制机制的研究,着重解决好我市旅游工作统协调力度不够、旅游工作力量薄弱、市区旅游管理职能分割和多头管理等问题,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三要跳出旅游抓旅游,打造大旅游产业。充分利用旅游业覆盖面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等特点,结合我市县(市、区)产业特色明显的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商贸购物旅游、影视体验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形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实行多规合一。要解决影响和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多规不合一”的问题,从当前看,市、县(市、区)两级要高起点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并注重旅游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并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从长远看,要探索建立旅游功能区,加快编制旅游功能区规划,将旅游功能作为一定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来引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与产业规划,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发展,将金华全域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的区域。

(三)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打响金华旅游品牌。一要加强资源要素全域内整合。以全域化的理念和专业化的方法,整体推进全市旅游业的规划设计、线路整合、营销宣传、监督管理等工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线路互联、市场互动、客源互送,避免各县(市、区)同质竞争,如金华山、武义、磐安都在规划建设滑雪场;婺城区浙中乐园和金东区浙中乐园同样是重复建设。二要加大金华旅游目的地打造力度。整合现有旅游产品,转变营销方式,加强县(市、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对外营销。要加强金华旅游整体形象的包装策划,提炼金华旅游大品牌,统一标识,整体运作,树立像“多彩贵州”、“好客山东”这样深入人心的金华旅游形象。三要提高市本级旅游首位度。加快补齐市本级旅游业发展相对薄弱、带动力不强这一“短板”,进一步理顺市区旅游工作体制机制,倾力将金华山、婺州古城打造成为全市旅游龙头项目,积极推进环城休闲度假区建设。

(四)进一步创新举措,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资金保障。建议我市借鉴江苏的做法,由财政局、旅游局、信用再担保公司三方推出“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旅游业融资担保”,以贷款形式为旅游项目提供资金,引导优质资源流向旅游产业。二要加强用地保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用地的安排,优先落实重大项目建设用地。要总结推广磐安县加强旅游业土地要素保障的`做法,学习借鉴山东省淄博市梦泉村的“整体租赁+制度保障”的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破解旅游业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难题。三要加强人才保障。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建立金华市高端旅游人才库,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引进紧缺技能人才,构建“高校+企业+政府”的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浙师大、上海财大浙江学院、金职院、义乌工商学院等在金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建立旅游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新型旅游业态领域的紧缺专门人才培养。

(五)加大旅游法贯彻实施力度,实行依法治旅、依法兴旅。一要加大旅游法普法宣传力度。把宣传普及旅游法作为我市发展旅游业的一项长期性和基础性工程来抓,落实普法责任制,着重抓好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单位、旅游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广大旅游者等各层面的宣传培训,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在旅游法普及中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学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氛围。二要加快旅游法配套法规制度建设。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研究解决旅游产业新变化、新业态带来的新问题,抓紧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为我市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三要提升旅游执法水平。着力破解旅游工作力量和旅游业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问题,充实旅游工作部门力量,强化有关部门职责,加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化,积极构建文明诚信的市场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

推进旅游业跨越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市旅游资源开发优势。

1、资源优势。

*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的西南缘,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类型齐全,品味独特,组合良好。按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估》标准,我市旅游资源共分为7大类,82个景点。特别是从南部山地冰川到北部沙漠中心的甘家湖梭梭林荒漠生态旅游区旅游线,是一条优美的垂直自然带,有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有罕见的地质遗迹——泥火山群;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保护区——甘家湖国家级梭梭林自然保护区;被称为新疆布达拉宫的——夏尔苏木喇嘛庙遗址;具有原始风貌的自然景观——乌兰克湖泊;最自然的美容、祛病、健身资源——*温泉、热气泉;最美的天山风光——巴音沟景区、待甫僧景区等。

2、地缘优势。

旅游区位良好,*市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上的一个核心城市,位于奎屯、克拉玛依、“金三角”之西一角。位居自治区旅游发展战略“三线五区”的“二线”之中,便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别与克拉玛依、奎屯、沙湾、石河子等地相邻,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利,铁路、公路网络畅通,乌鲁木齐至*仅需2.5小时。312国道和亚欧第二大路桥横贯东西,217国道穿越南北景区。

3、人文优势。

*历史悠久,据考证,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踪迹。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在匈奴、突厥、蒙古、乌孙等游牧民族活动区域留下许多当时人类活动的历史遗迹。同时土尔扈特人东归后一部分蒙古后裔在*生活以及三区革命、兵团七师红色旅游文化在*都有深厚的一笔。

4、市场优势。

旅游客源市场广阔,目前,*市方圆65千米范围内居住有100万人口,其中:克拉玛依市和独山子区皆为石油城,职工经济收入较高,消费临界点在1000—2000元以上。随着独山子千万吨炼油项目、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里将会成为北疆地区游客中心集散地,旅游发展的中心枢纽。

二、*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极为重视,依据《*市旅游资源普查及旅游业发展规划(20*——2*5年)》,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旅游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基本形成。截止2006年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2100万元,旅游接待人次22.5万人。目前,*市有2家二星级宾馆,l家旅行社,7个初具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56家旅游经营户。相对于*的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些现实的亟待改进的方面。

1、低层次开发普遍,内涵品味有待提高。

目前许多景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还是以原生态为主,旅游以参观游览为主,参与性项目开发较少,旅游开发缺乏深度,大多以展示形式为主,展示内容单调、僵硬,缺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能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更不能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挖掘*旅游核心价值,凸显草原文化主题已成为打造草原文化产品工程的首要问题。一些旅游区知名度低、可游性差、模式雷同等。现有已开发的旅游项目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开发,缺少影响力和震撼力。如*南山森林公园,是由森林、草原、河流、峡谷组成的一片美丽而富饶的宝地。这里原始森林与高山平原汇于一体,使游人能观能触能联想能感悟。奇险、旷秀、清爽、宁静的自然景观让游人触景生情,达到欲仙欲醉的境界。森林公园主要景点包括巴音沟、待甫僧及尚待开发的乌兰克淖尔湖三个风景区。但三个景点知名度低,模式雷同,游客活动参与性低,偏重温故却不知新,缺乏新奇感受。

2、开发缺乏整体性观念。

我市的旅游发展过程中,依然处于自发的点状发展,没有把自己置身于自治区旅游发展的大局之下,没有把特色旅游置于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大盘子中。一方面是开发缺少立足于自治区的规划和统筹,旅游项目缺少特色,趋同化倾向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产品单一,缺乏对资源的整合。

3、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

作为刚刚兴起并得到发展的特色旅游,在各个景点得到有效开发的同时各景区的配套设施却没有能及时的跟进,各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问题凸显出来。旅游(景点)资源在由于位于较为偏远的地方,各个景点辐射区的基本的服务行业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发展,有的景区甚至找不到一个饭店和一个旅店,当然,缺乏基本的吃住服务条件的旅游景点是无法吸引游客的。如甘家湖荒漠生态旅游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距市区180千米。甘家湖林区保护区面积56.7万公顷,是全国面积最大、物种最多、自然景观最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其中的“梭梭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全世界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白梭梭林。林区内有40余种动物和228种植物,其中有马鹿、天鹅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发源于北天山的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流经这里后,汇聚向西注入艾比湖。湿地分布于河流西旁的洼地,芦苇生长茂盛,野鸭、天鹅在此栖息。这里即有沙漠,又有湖泊,有低矮的灌木,也有高耸的乔木,沙漠与绿洲共存,局部地区还保留着大自然的原始形态,是整个新疆有的天然荒漠生态公园,但是因为路程远,景区路纵横交错,路况不好,没有饭店和旅店,更谈不上购物和娱乐了,现在只有单位组织的旅游和媒体记者进入,个人徒步旅游方式没有被大众接受。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x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境内有德天瀑布、明仕田园、龙宫仙境等高品位旅游景点40多处,素有“百里山水画廊”的美誉。加快旅游业发展,是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和战略抉择。

一、明确发展定位,做好旅游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发展规划做得好不好。对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秀美怡人的山水风光,保持生态风貌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抓好全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编制,是确保资源有序开发,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结合全区旅游发展趋势和发展定位,正加快推进《x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德天瀑布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雷平—恩城—堪圩—硕龙—下雷控制性详细规划》、《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全县旅游绿道总体规划》修编,强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坚持做到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指导全域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开发水平。

二、抓好提档升级,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水平决定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品质和发展水平。加快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创造环境、增加后劲。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必须注重抓好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整体服务功能。

一要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结合景区景点建设和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加强宾馆饭店、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对各旅游景区公共厕所进行改造提升,逐步完善明仕田园景区、德天瀑布景区、恩城山水等旅游沿线旅游公共厕所建设;完善宾馆饭店等接待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档次,新建一批星级酒店,开展创“星”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二要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抓住列入广西首批特色旅游名县创建县工作,以项目建设带动旅游大发展。重点推进安平旅游景区、恩城山水度假区、恩城水上古镇、老木棉-紫园景区、冠林及展鹏两家五星级酒店及摄影基地的规划建设,全面推进德天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德天瀑布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工作,尽快完成德天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和中越购物一条街建设。

三要加速构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围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切实改善和优化旅游交通条件。重点推进县城—那岭—硕龙、县城—恩城—堪圩—宝圩等2条旅游线路主干道建设,建设明仕—板价、恩城—格强、硕龙—德天、雷平—安平、全茗—乔苗等5条旅游公路连接线,建设硕龙—德天(沿归春界河)沿河游览步行绿道,提高县城区域内旅游通行能力。扎实推进崇靖高速公路(x段)、隆安—硕龙高速公路、崇左——靖西铁路等交通项目的规划建设,不断强化与周边县(市、区)交通网络连接,构建联通内外旅游大通道。

三、挖掘民俗文化,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

近年来,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要素,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要依托丰富的山水、历史、民族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民族文化和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传承,促进旅游文化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一要着力拓展“文化节庆”活动平台。着力在特色民俗文化包(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装上做文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继续打造“边关国际文化旅游节”节庆平台,深入挖掘、包装下雷双降节、硕龙建街节、雷平观音出巡等节庆活动,扎实推进“边境大舞台·天天演”文化工程等,不断探索节庆活动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营造“以节造势、以势聚客、以客促发展”氛围,以资源换市场,加快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进程。

二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强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开发,培育民俗文化与旅游经济融合点。以举行“三月三”侬垌文化旅游月为载体,通过举办文艺表演、摄影绘画、拔河比赛、篮球比赛、山歌赛、民俗风情体验及木棉花、油菜花观赏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边关文化、侬垌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富有地域民族风情特色的“短衣壮”,在宝圩板价村和堪圩明仕村建设集观光、娱乐、美食、养生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村。结合安平旅游区等项目的落地挖掘土司文化,通过建设壮族博物馆等形式保存和开发土司文化,把保护民族文化与促进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组织实施“养利古城文化保护开发项目”和“壮族土司民俗文化村”建设,打造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展示基地。

四、发挥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每个地方的旅游资源都有各自的特点,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考虑各地方的特色,因地制宜开发,才能形成特色品牌,才能吸引游客,才能实现旅游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一要打造文化旅游名片。要依托申报“中国长寿之乡”和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及雷平镇“百镇建设”、硕龙镇创建全国景观旅游名镇,结合《花千骨》、《农民篮球队》等多个剧组到取景拍摄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整合全县生态、红色、边关、民俗等资源,打造中越边关特色旅游品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品牌、主题度假旅游品牌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要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对于特色旅游产品的打造,必须紧紧围绕山水风光和民俗文化两大要素,科学设计,精心包装。重点加大旅游与文化、体育、边贸、农业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加快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设计和包装“短衣壮”民族服饰等壮文化特色产品;依托地方旅游产品产销渠道,加大龙眼、苦丁茶、大米、珍珠鸭蛋、八角、蛤蚧、蔗糖等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包装推广,逐步形成具有浓厚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为游客奉献精美可口的旅游大餐。

五、发挥沿边优势,推动旅游经济与口岸经济共同发展。

x县作为中国连接越南和东盟各国的重要节点,开发跨国旅游、边境旅游、边关风情游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要积极推进中越德天—板约国际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中越两国政府尽快签订《中越德天—板约瀑布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定》,尽快开通中越边境“一日游”线路和边境旅游异地办证业务,进一步融入北部湾大旅游圈。结合硕龙镇打造成民族边关风情小镇和硕龙口岸升格为国际口岸的需要,把硕龙、德天、岩应三个互市点和硕龙口岸一并纳入硕龙镇区总体规划,建设硕龙口岸经济区,形成大口岸就是大旅游格局,进一步推动旅游口岸协调发展。

乡村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建始县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早,20xx年业州镇就与旅游局共同发起在野韭池搞农家乐试点,当时由于经验不足,没有做得很有特色。其实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

我们认为,我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突出优势。我们也看到,乡村旅游已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

1、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现在的建始无线通信已完全覆盖全县,对外信息交流非常便捷。高速公路即将通车,建始已经融入了恩施州一小时经济圈,铁路也即将通车。建始大部分的乡村距县城都在一个小时以内的车程。加上两条国道、清江水路的立体交通网络将逐渐形成。便捷的交通将为建始县乡村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良好的生态植被,宜人的环境气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我县山岭纵横、河谷幽深。最高海拔2090米的太平峰,最低的野三口310米,使之立体气候明显。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70%的森林覆盖率,是最适宜人类和动植物生长的地方。良好的生态和宜人的气候环境为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3、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我们除了拥有“人类起源地”的国家级桂冠,还有闻名全国的“南方最大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林场,还有清江发源地之一的野三河,龙骨水瀑布及原始森林,奥陶纪石林代陈沟,山水风光独特的大沙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原始的自然风貌迷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奇异诱人。与此同时,我县广大农村生态良好的田园风光、山清水秀的乡野村落、风格独具的农家小院,慢节奏的农家生活方式、绿色环保的农副产品、风格独特的农家饮食、热情好客的农民朋友,都是极好的乡村旅游资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为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商机。

4、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民俗民风是打造乡村旅游的重要形式。我们除了拥有蜚声中外的民歌《黄四姐》以外,还有《中国名胜辞典》中推介的石通洞、石柱观等名胜古迹。丝弦锣鼓、闹年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的独具特色重要形式。吴国桢故居、五阳书院等一批历史古迹以及中共湘鄂西地下党革命活动地、官店战场坝苏区、红军树等红色旅游资源;独具民俗特色的汉族、苗族、土家族文化,和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是乡村旅游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二)乡村旅游势头良好,有待于引导。

我县乡村旅游是伴随着人民小康生活的到来而应运而生,沐浴着农村改革的春风春雨而茁壮成长的朝阳事业。

它的发展现状呈现出几个特点。

1、因地制宜,农家游乐应运而生。新世纪之初,步入整体小康的城里人到乡下休闲度假渐成时尚,一些农户就根据自己条件,开发出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如对应城区休闲需求的“野韭池新农村”、红土坪的“xx山庄”、“xxxx”等,对应到风景区观光游客食宿的“黄鹤桥农庄”、高坪的“八角人家”、“偏沟湾农庄”等。因为市场有需求,农家乐一产生就显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几年之间,我县乡村旅游已成稳步发展趋势。

2、因陋就简,不记成本廉价经营。起步阶段的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由于资金有限,投入就不大,因而硬件设施都显简陋。一些农户因陋就简上阵,主要靠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虽然收入不多,也使世世代代务农为本农民尝到了甜头。

3、因人成事,各自为政短线为主。广大农民在完全没有看到过农家乐是什么样子,更谈不上有什么经营经验的情况下,自己认为该怎么干就怎么干,把一个个农家乐办了起来。他们大多以接待一天两天的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棋艺娱乐为主的短线经营。在不断的探索中他们闯出了种田之外挣钱的路子。

4、因势利导,点多面广渐成气候。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一经出现,相关部门和各乡镇就给予了它足够关爱和照顾。在大力宣扬鼓励的同时,还给予了用地、用电、用水、税费等各方面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扶持,因势利导,全方位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如高坪、花坪召集各农家乐主协商制订服务规范,举办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等。据统计,我县现有农家乐50多家,接待能力已达上万人。野韭池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100多人。

(三)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认识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旅游只是风景名胜区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再就是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忽视有效地保持“乡村性质”和“乡村意象”,出现了建筑城市化、活动简单化等趋向。不少农家乐就是一个“乡村麻将会所”。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我区广大农村道路差,还不具备可进入性;还有部分农村农电网未改造,电力不稳定;大部分乡村没有建成集中供水体系,未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厕所的冲水、洗浴条件没有改善,接待游客的硬件设施、景点建设、环境打造等总体上讲还比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因为没有一个规划作指导,各地的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他们各方面的局限,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有的甚至造成了浪费,也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

4、产品初级,特色不够鲜明。由于缺乏市场理念、产品定位不准、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大部分农家乐的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不少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如前所述,我县完全有条件依托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形象鲜明、风貌独特、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乡村旅游强区。笔者认为,我县乡村旅游总的定位是建成恩施、建始城的后花园。这个总的定位又可分为四个重要的基地:即建成对大都市最具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纳凉避暑重地、户外运动场地。

(一)四大基地的市场定位。

1、观光农业基地。依托业州的生态农业大观园、现代农业展示区、高山反季节蔬菜示范区、药材种植示范区、生态有机茶园、果园、花卉苗木园、高山牧场、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农牧水产业作载体,不断扩大各片区种养殖规模,提高档次,增强观赏性与参与性。逐步形成大观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和高山牧场,其他大小水库的生态水产养殖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知名的品牌项目,使之成为建始县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

2、休闲度假胜地。依托交通要道、风景名胜区、江河水库、森林草场等生态良好、环境宜人的地方,建设一批度假村、休闲山庄和农家乐。形成对应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对象消费群体的规模不同、档次不等的休闲度假场所。其中重点是环境的建设、特色的出新和服务的提升,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起居环境,安全卫生、细致如微、热情周到生活与出行服务。使之不仅能留住游客,还要能吸引回头客,甚至能成为他们定期或长期休闲度假的场所,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3、纳凉避暑重地。要利用素有“小武汉”之称的花坪、落叶松基地长岭岗等一系列高海拔山区和海拔在800米上下的广大农村地区,夏季的气温要比火炉武汉、重庆低十多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设纳凉避暑重地。要根据不同的资源开发各具特色的消夏纳凉项目,如修建森林木屋、湖边草房、岩洞居室、竹林小院、溪边吊脚楼、林间别墅等纳凉度夏的场所;配套开发一些适合夏季的体育健身与游乐的项目,如湖库垂钓、游泳、深潭跳水、溪流戏水、地宫探洞、林间游戏、散步等;还可为一些人士提供诸如网上办公、交易、科研、艺术创作的条件,为残疾和康复病人提供疗养、康复治疗的条件,使他们都能较长时期的住下来,轻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4、户外运动场地。依托享誉全国的落叶松基地长岭岗,打造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山地户外运动场所。既可举办如国际国内的山地越野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军事体育五项赛、攀岩比赛等正规的体育赛事;也可为广大的“车友”、“骑友”、“驴友”等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活动场地。尤其值得一提的“驴行”活动,他们就特别钟情于像长岭岗等一些空气新鲜人迹罕至的地方。可以设计若干条或长或短、或难或易的线路,沿途群众为他们提供食宿、生活物资补给、向导护送等服务,也是高山偏远地方开展乡村旅游的一条路子。

(二)典型引导树立样板。

建始县的乡村旅游发展了近十年,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引导,大多数都办成了农村饭馆、麻将馆,还有个别办成低级趣味的场所。笔者在长期的旅游实践中,多次到全国乡村旅游办的好的地方考察,河南的重度沟、海南的万泉河、桂林的漓江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有效发挥资源的作用,极大地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旅游开发和实践中得到实惠。旅游业才能可持续发展。笔者建议在大沙河办乡村旅游试点,大沙河离城区近,生态环境好,时令水果有特色,农家乐也有一定特色。要在交通设施给予支持,即在汪家寨洞出口300米修建大沙河旅游码头(绕过了险滩),让农民打造船,接城里的人们去大沙河,大沙河的自然风光优美、时令水果如釉子、梨子都是优良品种,在大沙河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旅游局曾经在那里做过探讨,要组织当地老百姓学习和打造黄四姐文化品牌。一是政府要在基础设施资金方面给予扶持;如步行道、水利设施等。二是旅游部门要有专人指导,抓好样榜带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我们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旅游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

2、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要遵循保护性的开发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必须要保护好乡村的水、森林、植被等自然资源和农耕民俗等乡村文化资源。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标志标牌的设置等,都要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

4、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注意投入、产出的测算和经营管理,也要注意社会效益,要考虑旅游者的身心健康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既要考察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等经济指标,又要考察基础设施改善、民间文化的发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社会指标,做到两个效益的双丰收。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把乡村旅游纳入农村产业发展,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以谋划。要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要对这些地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计划安排,对旅游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对旅游景点和接待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对旅游风貌的设计加以规范。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发展乡村旅游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政府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移民资金、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政策性资金,用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第二,各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给乡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以推进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建始乡村旅游发展应当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如成都的“五朵金花”一样的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交通便捷、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知青年代、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旅游业调研报告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以及区域发展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我参与了一次旅游业的调研,通过对调研报告的学习和分析,我有了一些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就业机会。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业目前已成为许多地区的支柱产业,给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论是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行业,如旅行社、酒店、饭店等,还是间接从事旅游服务的相关行业,如农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文化演艺等,都能为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调研报告中还提到,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根据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旅游消费支出的增长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还能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调研报告显示,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着旅游资源开发不均衡、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些旅游景区,游客密集而资源有限,导致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问题;而一些旅游企业在管理和服务上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对舒适和个性化体验的需求。此外,旅游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通过政策调整和管理创新来解决。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我深入思考并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旅游业应重视可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要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其次,旅游企业应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素质和改善服务态度,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此外,政府需要加强对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的合作,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通过这次旅游业调研报告的学习和分析,我深入了解了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相信,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能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带来更多机会和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旅游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共同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幸福和福祉。

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安排,我局针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xx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以xx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之一,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地质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形成了众多的文化旅游资源,素有“黔蜀门屏、银杉之乡、xx故土、傩戏王国”之美誉。地处黔北渝南,与本省的正安、务川和重庆市的南川、武隆、彭水五县(区、市)接壤,为黔东北入渝入川通道,历史上经济文化与川渝地区交往甚密,现在更是成为黔北地区面向成渝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1、自然旅游资源丰富

xx属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16℃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与重庆低湿酷热天气形成强烈反差,是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旅游的最佳胜地。作为“银杉之乡”,我县拥有以大沙河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原生态植被,境内有高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珍稀植物16种,有被称为“植物中的熊猫”的银杉,“中国鸽子树”珙桐,抗癌新秀红豆杉,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银杏、香果树等。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有:旧城一线天、仙女洞、仙米洞、黄泥洞、洋渡小山峡、淞江漂流、芙蓉江十里峡、三江河风光、白滩峡谷风光、三合口温泉、红关垭森林公园、大沙河自然保护区、磨盘山风景区等。

2、文化旅游资源奇特

xx族是贵州高原开荒辟草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雄极一时的古夜郎文明的缔造者。全县xx族人口占全国xx族人口的1/3,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我县傩戏历史悠久,被学术界、艺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傩技“煞铧”、“上刀梯”堪称一绝,被誉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xx族居室、服饰、饮食、丧葬仪式等生活习俗独具特色;高台舞狮、打篾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健身、娱乐为一体,技艺高超;文物古迹众多,有省、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三幺台、哭嫁歌、打篾鸡蛋、高台舞狮、傩戏已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xxxx族傩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主要人文旅游资源有:插旗山古寺院、城关万天宫、石桥观音阁、明真安州古城垣、天子坟、铧耳山崖棺、青球岩岩墓、县民族展览馆、“梦幻天城”、大磏三源民族文化新村、洛龙大塘xx民族文化村等。

3、旅游商品各具特色

特色食品灰豆腐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xxxx族人的主要菜肴;xx茶叶“xx银芽”曾荣获第五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获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议活动指定用茶;鲜轶牛肉干品质良好,风味独特,是xx有名的风味小吃;中药材洛党、天麻、玄参、金银花等更是供不应求,远销海内外;傩戏面具做工精细,堪称精美的艺术品;此外有雕刻、绘画、书法等文学作品和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

我县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遵发〔20xx〕2号文件下发后,我县及时召开会议学习传达,结合实际研究部署,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工作成效较为明显。20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22.15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6亿元。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打造精品旅游线做强做优旅游业作为实施“面向重庆长江、发展县域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明确县政协主席主抓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及时组建机构专抓旅游产业。20xx年将县旅游事业局从县环境保护局划出,单列为专管全县旅游工作的正科级事业单位;20xx年成立了县旅游发展委员会和县xx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会。

2、摸清家底,科学规划。我县与重庆工商大学签订了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合作协议,利用科研院校的智力资源、技术设备搞好资源普查,制定开发规划。目前,我县已完成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完成了全县旅游发展总规编制初稿,编制了“梦幻天城”、冷水台和红关垭森林公园等景区详规,正在着手进行xx民族村寨、新农村建设“百里示范长廊”、大沙河、华山林场、磨盘山、淞江温泉、双河仙米洞等景区的规划论证工作。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20xx年以来,我县投入240万元扩建了县尹珍文化广场,投入40多万元成立了县民族展览馆,向省民宗局争取150万元建设“三源村xx民族风情一条街”,新修了“梦幻天城”旅游景区公路,完成红关垭森林公园路面改造9.3公里、公园内林区公路建设12公里,启动了三合口温泉景区公路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县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同时,抓紧实施绥阳至xx二级公路(xx段)改造工程,积极做好黔北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

4、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与重庆南川区永溢矿山机械厂签订了投资4500万元“梦幻天城”旅游景区项目,景区按照国家4a级标准建设,目前该景区完成投资530多万元;与重庆洪燕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2800万元三星级宾馆建设项目协议;与深圳大山集团达成了投资1.3亿元开发大沙河灰磏河流域的旅游招商项目协议。成立了“梦幻天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xx方山绿色产业开发有限公司、xx三力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建成了冷水台休闲山庄、上坝青龙泉山庄、洛龙大塘xx文化村等农家乐。成立了xx自治县中黔傩文化工艺传承有限公司和xx自治县xx作坊食品厂,成功开发出傩戏面具和仡家傩酒。另外,我县还成功开发了灰豆腐果、鲜轶牛肉干、洛龙大蒜等系列食品,洛龙党参、金银花、天麻等系列中药材产品,以及xx银芽等系列茶叶旅游商品。

5、区域合作,联动发展。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共同开发、互利互惠”原则,努力构筑跨区域旅游圈,争取在国家投入、旅游信息共享、宣传促销等方面取得新突破。20xx年,在重庆南川区举办的渝南黔北区域合作经贸洽谈会上,我县与重庆涪陵区、万盛区、武隆县、南川区以及本省的正安县、桐梓县等七个区、县共同签订了黔北渝南地区生态旅游共同发展协议书。20xx年,我县又与重庆万盛区、南川区、武隆县、綦江县以及本省桐梓县、正安县共同签订了《统一标志标识、共推旅游线路,促进渝南黔北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合作实施协议书》,为共同发展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6、加大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推介xx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20xx年,我县成功举办了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组团参加了在重庆南川区举行的渝南黔北生态旅游推介会;20xx年,我县开展了“走进梦幻天城”旅游采风活动,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文化博览会,在《xx报》和《银杉文艺》开辟了旅游文化专栏,开发了xx旅游风光贺年卡系列产品,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展览、文化、体育和经贸活动,宣传推介以xx族文化为主体的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扩大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7、强化管理,完善机制。认真抓好旅游市场治理整顿,全面排查、治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围绕完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宣传促销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和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1、资源保护不够。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打击力度,对万天宫、插旗山翠飞阁、明真安州古城垣等文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了解,并制定了保护方案,争取资金对万天宫进行了修复。但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不少景点受自然侵蚀严重,如明真安州古城垣。

2、基础条件有限。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旅游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修建改造了一批旅游道路,大大提高了景区的基础条件。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如xx阳溪至武隆卡门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行能力弱,严重制约着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和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

3、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业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在起步和培育阶段,各种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市场营销策划人员、导游人员以及专业饭店管理人员缺乏,成为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产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景点开发再到旅游产品包装宣传推介,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近年来,虽然我县多方争取资金,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等投入,但总量上仍显不足,从而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尚无三星级以上宾馆,住宿等服务设施条件差,旅游接待能力弱。

5、文化品位不高。我县虽然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底蕴深厚,但对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度不高,影响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的品位。如我县xx族的民族语言、服饰和习俗多已消失,民族特征恢复难度极大。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关联作用强,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我县旅游资源颇具地方特色,具备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旅游业当前所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对推进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构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争创全国生态xx文化旅游大县为目标,着力打造“xx明珠”品牌,尽快与周边旅游线路对接,整合山水、乡村、xx三大资源优势,抓住景点建设、商品开发、宣传促销、服务管理四个重点,推进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城镇建设、脱贫攻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五个结合,坚持立足长远,高点起步,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旅游发展区域格局,力争用最短的时间把我县打造成为以神秘xx文化及珍稀植物银杉为代表的天下旅游目的地、以神奇自然风光为代表的周边旅游必经地和以乡村旅游为代表的重庆市民休闲地。

1、近期目标(20xx—20xx年):打基础、构建框架

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开发以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加大对西北三桥华山石林片区、东部芙蓉江梅江峡谷片区的开发力度,将两片区中的雷家坝、华山、三河口温泉、县城玉溪河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加以突破。借助本地区丰富的xx族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以及紧靠重庆主城区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和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芙蓉洞空间分布上形成的“金三角”的有利形态,着力打造“黔北xx东环文化体验和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在黔北高速公路开通前完成开发建设,打好基础,营造氛围,并以此带动xx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中期目标(20xx—2015年):大发展、初见规模

将中部县城及周边片区、东北洛龙大塘磨盘山片区、北部大沙河片区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区域,扩大文化旅游开发的覆盖面,完善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从而构建起“黔北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框架。对于北部大沙河片区,充分利用其优良的原生态自然环境、独特的原生态系统、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原始的自然风光,进行小规模、低强度开发。重点在于完善接待服务基础设施,加强通讯设施、安全监控和安全救护体系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驴行天堂”徒步旅游和科考探秘旅游基地。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成体系、打造精品

以南部旧城片区和其他区域内的项目作为本阶段文化旅游开发重点,同时进一步完善已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品、旅游生态环境的旅游经济体系。立足精品旅游线路,强力打造以涪陵乌江画廊,xx芙蓉江文化长廊、长岩十里峡、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为代表的自然人文景观;以武隆仙女山,xx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洛龙磨盘山等为代表的山地及观光农业景观;以南川金佛山金佛洞,武隆芙蓉洞、天坑地缝,xx仙女洞、仙米洞等为代表的溶洞景观;以xx大磏三源、洛龙大塘民俗村等为代表的民族村寨文化体验旅游精品,形成南川—涪陵—武隆—xx“一林二江三山”(“一林”就是指大磏梦幻天城石林;“二江”就是指乌江、芙蓉江;“三山”就是指武隆仙女山、南川金佛山、xx磨盘山)旅游经济圈。

1、解决领导重视问题。领导重视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视是抓好文化旅游业的最重要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要想抓好文化旅游业等于是一句空话。这么多年来,我县文化旅游业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说到底就是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统一认识,召开专门会议解决这个问题。

2、解决思想解放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首先就要面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放弃工业发达了才能抓文化旅游、高速公路通了以后才能抓文化旅游的传统观念,抛开现阶段无钱抓文化旅游、抓文化旅游短期不能见成效的陈旧教条,真正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将文化旅游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来抓。

3、解决观念认识问题。文化旅游业是一项产业,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它必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打造成产业发展的支柱。要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业对促进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切实树立大旅游的理念。要跳出xx看xx,鼓励并大力支持xx、正安、务川参与黔北渝南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黔北渝南旅游经济带。

4、解决经费投入问题。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争取省、市文化旅游投入,政府实行项目经费捆绑,财政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鼓励各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建立旅游发展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瓶颈。

5、解决宣传推介问题。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宣传推介至关重要。不宣传推介,xx缺乏知名度,客商缺乏投资信心。建议采取高端运作模式,专家策划,通过举办大型生态旅游节、xx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大手笔宣传推介xx,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形成文化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吸引和鼓励外商和有实力的旅游大集团投资参与我县文化旅游开发。

6、解决旅游人才问题。人才是第一要素,要充实文化旅游部门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旅游服务规范,不断提高旅游业管理人员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以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推动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海南建省以来,始终把旅游业作为龙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此,我们对海南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研,希望能对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海南旅游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988年至1991年,以中央批准设立海南经济特区为契机,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以建设旅游景点和旅游饭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开发热潮,旅游业随之迅速崛起。

2、1992至1994年,是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外投资海南十分涌跃,房地产业高度放开,海南的旅游业进入了发展和快车道。

3、1995至1998年,是由数量扩张型向结构优化型转变的调整提高阶段。这一时期,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所谓“阵痛期”。对盲目性投资、开发进行了遏制,对旅游业进行了调整和规范,使旅游业的发展稳步提高,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海南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据了解,自1988年建省办特区以来至1998年,涉外宾馆接待游客人数增长10倍,旅游外汇收入增长近10倍。因此,从海南发展旅游业的几个阶段来看,短短十年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1、超前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以尽快提高海南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占有率。海南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特点是港澳同胞构成最大的客源市场,因此,在1993年初颁布的《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中,明确了海外旅游市场开发的方针、战略重点和目标。1994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又和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院合作完成了《海南旅游业战略行动纲领》。同年,该院在考察美国夏威夷的基础上,形成了“海南发展绿色道路”的调查报告,对同处相同纬度的两地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些都为海南旅游业超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寻找了论证,为省领导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为海南旅游业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2、按国际惯例办事,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特区特办,为海南的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是在政府积极参与、宏观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在规划、开发、投资、经营、管理上和国际旅游市场接轨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海南省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海南省旅游发展战略及风景区域规划》、《海南省旅游发展规划大纲》、《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海南省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违规处罚规定》、《海口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施方案》等若干地方性法规、条例。98年又颁布了《海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其中对旅行社的管理,旅游用品购物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以法治旅”,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这是海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

3、确立“一省两地”符合海南经济发展规律的产业发展战略,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才能保证这一地区经济长期、快速、健康发展。在建设休闲度假胜地中,针对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提出了把旅游通道变成旅游基地的设想,一手抓旅游景点、景区项目建设,一手抓旅游服务水平,突出市场营销,旅游收入占国民经济总量的份额逐年上升。

4、实施全社会共办大旅游,外引内联,使海南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海南在全国范围内,最早提出并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提供了高效优质服务,积极引导和扶持海内外,岛内外和省内各种经济成分及各行各业投资,介入海南的旅游业。十年中,海南累计外商直接投资54亿美元,另外,利用国外贷款等间接利用外资20亿美元。

通过对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调研,对山东、海南两省旅游业发展和现状进行比较,对发展山东旅游业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行业管理,建立和完善我省地方旅游业法规、条例,努力营造文明、健康、有序的旅游环境。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的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有关的法规、条例建设尚不及时、不完备,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2、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大力推行“全社会共办大旅游”的发展方针,外引内联,增强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实力。海南旅游业发展值得推广的经验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调控、约束作用,强化旅游主管部门的权限;二是充分利用海内海外、岛内岛外的一切力量,吸引外资,动员各行各业共同参与,共办大旅游。值得注意的是,全社会共办大旅游,会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生机活力,同时也会出现众多小企业各自为政,削价竞争以及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导致旅游业效益低等诸多问题的产生。对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政府部门应鼓励其以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兼并,变各自为政、分散经营为统一促销、统一报价、统一服务标准,从联合中出产品品牌,出经济效益。

3、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实行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使我省旅游企业的发展步入规模化经营。我省也应在旅游管理体制方面来一个突破,抓大放小,组建集体化的上市公司,开放搞活小企业,理顺旅游企业的管理体制。另外,可以尝试网络化经营管理,这将是旅游行业最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之一,尤其是旅行社行业推进网络化经营。还可以尝试把旅游景点景区与其它的经营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区域性企业集团,这也是一种试验。

4、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树立山东旅游新形象。

(1)突出宣传山东旅游的整体形象,组合和包装一批适销对路的旅游精品,旅游名品,树立整体意识,品牌意识。

(2)在销售模式上要有所转变,可根据山东的实际,多推小包价、散客异地成团、家庭式旅游等。在销售价格上可考虑基本构成加自由选择,以便在国际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吸引客源。

(3)针对海外的旅游考察促销活动,应统一归口管理,把有限的促销费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