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结是对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和总结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强化活动的教育和培训意义。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活动总结的写作指导和建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参加骨干教师学习这段时光,我对自我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以前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主角,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自我提问。
自我提问是指教师对自我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潜力的提高。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状况”,“出现这些状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一样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光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能够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我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能够进一步改善”,“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潜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种“形式化”的讨论。“如何使讨论有序又有效地展开”即是我们就应研究的问题。问题确定以后,我们就能够围绕这一问题广泛地收集有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定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撰写出研究报告。这样,透过一系列的行动研究,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潜力和教学水平必将有很大的提高。
教学诊断。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能够帮忙我们减少遗憾。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其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教师能够透过自我反省与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收集各种教学“病历”,然后归类分析,找出典型“病历”,并对“病理”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交流对话。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能够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案例研究。
在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在此基础上,透过阅读、课堂观察、调查和访谈等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然后对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教师既能够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也能够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进行研讨,还能够就其中涉及的教学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中椅子的价格是课桌价格的5/7,椅子的价格是多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多种方法算出了椅子的价格为20元。正当教师准备小结时,有学生提出椅子的价格可能是10元、5元……这时,教师不耐烦地用“别瞎猜”打断了学生的思路。课后学生说,假如一张桌子配两张椅子或三四张椅子,那么,椅子的价格就不必须是20元了。透过对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对照案例检查自身的教学行为,教师们认识到,虽然我们天天都在喊“关注学生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我行我素,很少思考学生的需要,很少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我的教学。
观摩分析。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遇到偶发事件,会如何处理……透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教益。
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就应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这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善;学生的用心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带给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我懂得了办一次活动的不易,办一次活动应注意的种种细节。而且我更加坚信一句话:不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用心去完成!
原来我心目中的大学会很轻松会很快乐,但是我错了!直到现在我都没感觉到整个人轻松下来,但是我过得很充实,我做了好多没在计划之内得有意义的事情,虽然都不是很成功!包括这次准备了好长时间的活动,其中遇到了好多问题:
2、由于自己安排失误,好多人没找到地点,几个人不能及时安排分到组;
3、活动前的空闲时间太多,导致好多人等得不耐烦;
4、由于人数比预期人数少了一些,题目的多少把握的不太好;
5、整个活动显得还是比较乱!不论怎么样,这些失误毕竟属于自己,心里稍有些不舒服,但是我总认为收获的永远比付出的多得多,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怎样尽力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明白了困难并不是只有逃避能解决得了的,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做到敢作敢为!
我们不是天才,不可能没有任何失误,这次的失误便意味着下一次的严谨,下一次的更加优秀,这就是成长的快乐,成长的幸福,成长的收获!
在下来的活动中,作为数学建模部的一员,一定会做得更加优秀,更加完美!最后再引用学姐的一句话:对自己狠一点,不逼自己一点,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总结人:
20xx年12月1日。
初二数学兴趣小组本学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学生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学生的交往能力得到很大发展。
开展课外活动的初期,学生没有合作意识,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因此一下子自己失去了活动目标,随着实践的深入,以及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及实践技能的训练,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找同学、老师、家长和他人帮助的人数越来越多。在活动中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交往中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困难,体谅他人,他们这种在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交往能力,必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三、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通过一学期多的实践观测,发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想法,敢于向学生、老师争辩发表意见的情况,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培养。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加浓,成绩上升。
由于活动课开展,使学生知道生活随处有数学现象,使数学亲近了学生,他们不再感到数学枯燥乏味了,对数学有感情了,成绩也随之提高了。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班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刚接手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观念方法方式方面都有新的挑战,教学起来感到不适应、很吃力。我不敢放松自己,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备课,钻研新课标,以尽快适应新形势的数学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取得不少经验,在期末质检中,我班46人的平均分是48.4分,优秀人数有1人,优秀率是2.2%,合格人数有16人,合格率是34.8%,从试卷难易程度和全县校七年级数学成绩来看,很不理想。看到自己所教的成绩真也得到不少教训,获得失败的伤痛。总之,磕磕绊绊、摸着石头过河、边学边教、边做边适应地走进初中数学。现将一学期来的成与败总结如下,以备今后继承发扬和摒弃吸取教训。
一、主要工作:
1、做好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工作。面对新的学生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激起我的挑战欲望,决心立志要在新的老师角色中争取教学教研方面有所成就。于是我每天花很长时间认真阅读、挖掘、活用教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研读新课标,明白这节课的新要求,思考如何将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认真书写教案,利用网络资源,参考别人的教学教法教学设计,根据七(4)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制定课时计划。每一课都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易懂易掌握,我还根据教材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制作课件,本学期我制作了10多个课件,下载修改20余个课件,争取每周都到多媒体室上课2至3次。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进行阶段总结,即每章一总结,期中、期末一总结。
2、把好上课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质量。新课标的数学课通常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有新知识的学习都以相关问题情境的研究作为开始,它们使学生了解与学习这些知识的有效切入点。所以在课堂上我想方设法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的情境。在这一学期,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一上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上常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思考、表达。由于学生乐学,兴致高昂,通常学生获得的知识都超过教材和我备课的范围。
3、虚心请教同组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由于没有新课标教学经验,所以我的教学进度总是落在其他老师之后。我虚心向他们请教每节课的好做法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结果,总结出每课教学的经验和巧妙的方法。参与我们初一备课组集体备课2次,上集体备课的公开课一节(日历中的方程)。
4、做好“培优、辅中、稳差”工作。根据七(4)班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和潜力,我把他们分成三类:优生10人,中层生共23人,待进生13人。利用每天利用午休辅导。除了老师辅导外,我还要求学生成立“数学学习互助小组”,即一名优生负责一至两名中层生和一名待进生,优生经常讨论学习问题,弄懂弄透了才去辅导其他同学。但是本学期由于时间关系,效果不佳。
一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我们教研组每位成员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本学期我组各位教师除了经常阅读有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外,还积极集体参加各种“数学研讨活动”,听了许多优秀数学教师的课。
学习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来,提高了组内老师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及教学研究水平,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加强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使备课、上课、质量检测、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
1、本学期教师做到了认真备课,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在学校常规教学检查中,教师们都能按要求超前备课,青年教师大都能写好详案,并能及时写好教后反思。
2、进一步规范学生作业,力求提高作业练习的效能,作业布置精心合理,作业做到批改准确,反馈纠错及时,适当批有鼓励性评语。保持作业本整洁,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老师们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及对学生的作业要求都很认真、规范。每次单元检测各年级都能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3、认真落实辅差,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上学期的测试和工作反思中,我们认识到本年级学生学习参差不齐,每个班级都存在后进生。因此本学期我们十分注意抓差补缺、拾遗补漏。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
1、继续抓好集体备课,注重群策群力,弘扬集体智慧。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经常进行集体备课,各位老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查找资料,写好个人思考材料,集体交流时不仅主讲老师能详细分析教材、阐述教学思路,其他老师也能认真探讨交流,可以说每次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我们小组能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探索,,就有多位老师作好充分准备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其他老师认真听课,课后再组织讨论,肯定成功之处,指出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大家共同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每位老师上完实践课后都能及时总对得失,认真实在地写好教学反思,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1、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进一步深钻新课程标准,改变陈旧的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的拓展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2、进一步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减少不及格现象,并提高优秀率。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需要做到以人为本,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内容,寻求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方法。下面是有初中数学教师教研活动反思,欢迎参阅。
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格罗斯曼教授则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学科知识(pck)是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高程度教师与低程度教师的知识。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课程和教材知识”是教师学科知识(pck)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努力发展关于教材研读和使用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读和理解。解读“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从而明确要“教什么”;然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学素材作出选择,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一、通读教材,梳理基本结构,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基本定位。
读懂教材是理清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也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前提。在研读一节课教材时,可以先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读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注重通过主题情境来引出数学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只有充分领会情境的设计意图,才能挖掘它所蕴涵的教学资源,使问题情境增值。
(1)读懂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及关系。新教材中很多问题情境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善于分析主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数学信息与非数学信息,显性信息与隐蔽信息等,并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挖掘教材主题情境中蕴藏的丰富学习资源。
(2)读懂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数学的知识点是指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律等,读懂教材时,要从主题情境中读出基本的知识点,并从知识点的数学本质、表达形式、形成过程等,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
(3)读懂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读教材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如现在很多内容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教材呈现过程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通过教材呈现方式思考对教学方式的启示,思考教材内容的呈现结构与知识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学习过程,从而有效地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4)读懂问题情境中的提示语、留白。教材中常有值得思路、方法的提示语和指明关键知识的旁注,如“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比一比面的大小......”这些提示语或旁注,有点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思路,有的是对学习难点进行点拨,有的是引导学生对结论、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与总结。教材中还经常会有一些“留白”,为学生的学习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间。这些提示语或“留白”,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提示,需要教师仔细揣摩。
2、读懂习题。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懂教材中的练习,关键要读懂教材的内容与层次。首先教师要将习题都做一遍,理清每一道习题的功能和教学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完全匹配,主要起巩固新知的作用;二是变式题,在信息呈现、问题逆思考等方面变化,起到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的作用;三是发展题,如探索实践题、发展提高题、思维开拓题等,起到促进学生综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等作用。教师研读教材时要理清三类习题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习题之间的关系,如理解变式题“变”在哪里,拓展题“拓展点”是什么等,还有思考使用方式和课时分配,从而有目的、有序地组织学生练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最后,还要琢磨习题中蕴涵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透过习题的练习功能看到习题的学习功能,从而将习题用足、用好,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深度研读,读透教材,理解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在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编写意图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进行“追问式”“联系性”“多视角”“延伸性”阅读,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1、开展“追问式”研读,深究核心知识的数学本质,把握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步通读教材后,教师要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进行“追问式”阅读,即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追问自己几个问题,促进对知识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公式法则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开展“联系性”研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很多知识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研读教材时,单元整体性阅读和同一知识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性研读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
3、开展“多视角”研读,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深度研读教材时,教师要学会从“多视角”进行研读,不仅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解读,还要从“学生学”的角度解读,有时还要从“编写者编”的角度解读,也可以从教材对比的角度解读。“教”是为了“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研读教材。可以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2)学生有没有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况如何?
(3)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的困难时什么?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5)学生喜欢怎样的情境?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通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读,正确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从而确定教学起点,理清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之,研读教材是教师发展教材使用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挖掘教材资源的深层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教材的功能,用好用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的教学预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平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逐渐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刘老师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截一个几何体”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四.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一题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五.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
教学研究专家舒尔曼教授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学科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格罗斯曼教授则认为学科教学知识(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知识、特#fromend#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学科知识(pck)是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的知识,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高程度教师与低程度教师的知识。发展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课程和教材知识”是教师学科知识(pck)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努力发展关于教材研读和使用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的研读和理解。解读“教材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样的启示”,从而明确要“教什么”;然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对教学素材作出选择,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一、通读教材,梳理基本结构,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基本定位。
读懂教材是理清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也是高质量教学设计、高水平课堂教学的前提。在研读一节课教材时,可以先通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学基本内容和基本目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读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教材注重通过主题情境来引出数学问题,展开教学过程。只有充分领会情境的设计意图,才能挖掘它所蕴涵的教学资源,使问题情境增值。
(1)读懂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及关系。新教材中很多问题情境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教师要善于分析主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信息,如数学信息与非数学信息,显性信息与隐蔽信息等,并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挖掘教材主题情境中蕴藏的丰富学习资源。
(2)读懂问题情境中体现的知识点。数学的知识点是指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定律等,读懂教材时,要从主题情境中读出基本的知识点,并从知识点的数学本质、表达形式、形成过程等,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思考。
(3)读懂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读教材问题情境的展开过程,如现在很多内容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教材呈现过程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通过教材呈现方式思考对教学方式的启示,思考教材内容的呈现结构与知识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学习过程,从而有效地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4)读懂问题情境中的提示语、留白。教材中常有值得思路、方法的提示语和指明关键知识的旁注,如“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比一比面的大小......”这些提示语或旁注,有点是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思路,有的是对学习难点进行点拨,有的是引导学生对结论、方法、规律等进行归纳与总结。教材中还经常会有一些“留白”,为学生的学习探索留下一定的空间。这些提示语或“留白”,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对教师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法提示,需要教师仔细揣摩。
2、读懂习题。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读懂教材中的练习,关键要读懂教材的内容与层次。首先教师要将习题都做一遍,理清每一道习题的功能和教学要求,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其次,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教材中的习题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本题,与学生所学知识完全匹配,主要起巩固新知的作用;二是变式题,在信息呈现、问题逆思考等方面变化,起到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的作用;三是发展题,如探索实践题、发展提高题、思维开拓题等,起到促进学生综合和灵活应用知识等作用。教师研读教材时要理清三类习题的分布情况以及这些习题之间的关系,如理解变式题“变”在哪里,拓展题“拓展点”是什么等,还有思考使用方式和课时分配,从而有目的、有序地组织学生练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最后,还要琢磨习题中蕴涵的解决问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透过习题的练习功能看到习题的学习功能,从而将习题用足、用好,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深度研读,读透教材,理解教材重点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在通读教材,初步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编写意图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进行“追问式”“联系性”“多视角”“延伸性”阅读,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理清知识的纵横联系,把握知识的重难点,把握教学核心内容。
1、开展“追问式”研读,深究核心知识的数学本质,把握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
在初步通读教材后,教师要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进行“追问式”阅读,即围绕教材核心知识追问自己几个问题,促进对知识的数学本质的理解。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公式法则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教材内隐的学习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开展“联系性”研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研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很多知识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研读教材时,单元整体性阅读和同一知识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性研读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
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学前教育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个人天赋不同,对数学学习的需要程度和能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为解决统一要求与实际差异之间的矛盾,在活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爱好自主选择兴趣小组。可以参加本年级兴趣小组,也可以自发组织兴趣小组。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
正式上课前,我查阅了关于新的教学方式的一些资料,并尽可能地参考、吸收。新课标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如:学生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的方式应该包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等。根据这些认识,我经常向他们举一些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向他们介绍与小学阶段不太一样的数学课堂,如许多的结论都要由同学们自己去亲身经历或与同伴合作交流,得出自己的结论。另外,我还给他们讲了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介绍了学习数学的一些参考方法,并提出了新学期的要求和目标。
为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数学兴趣班学生既打好数学基础,又开拓视野、开发智力,我经过探索实践,力求做到具有特色的以目标教学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更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难题的直接兴趣。合理安排各个竞赛知识的先后顺序。重点辅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兴趣班中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同等优秀,总会有几个特别出色的,对待他们不可能跟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角度出发,要求要高一些,比如对我班的游嘉慧、李昊翔、李哲豪、等同学,在正常的课堂辅导外还要求他们自发学习和预习有关内容,扩充自己整体的知识面。平常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解决困难问题,合理地梳理各部分的知识。另外,我经常引导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随时记录感受体会,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数学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培植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全班20名同学,对他们的学习评价,既关注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本兴趣班学生对数学兴趣更浓了,一个学年来,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基础等因素,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和教法方面的学习。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还有学习习惯。
这学期我组织了一个“搞怪”小组,我们年级有59个同学参加。在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知识面扩大了,综合能力提高了,也给了我重新学习的机会。以下是这学期的活动总结: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家的小故事”、“比较的眼光”、“发现规律”深深吸引了学生。在活动中,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假设,学生自由地讨论和探索,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在做数学之前,他们可能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给父母一份工作”,但现在他们深深地热爱数学,把被动接受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拓展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能力。
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不仅深化了课堂数学知识,而且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如有趣的逻辑问题,图形转换问题,解方程技巧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要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知识转化、规范化等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扩大了知识面,对其他学科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提高和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加了。
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仅仅是“无聊”的计算,也有更多趣味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一数学理念,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将本着一切为学生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也使我们的“奇思妙想”小组能逐步的成长起来,活动形式更加丰富、活动内容更加充实。
小学数学兴趣小组是教学活动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数学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并根据运算顺序解答四步以内的四则式题,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应用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巧算。
打破统一的课堂教学要求,选择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唤起和保持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好奇心,充分利用外部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图83中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长方形,学生需要用头脑中原有的长方形的表征来判断,还要观察每个长方形所处的位置,按照一定的顺序不重不漏地数出长方形的个数。这种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的学习过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小组可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低年级同学遇到这样的题:小明用电脑打数,从1打到50,一共打了多少次数字键?学生在家里学习在学校上课都接触过电脑,对这道题感到亲切,生活中的电脑与数学中的数与数字的有关知识联起来,学生不感到枯燥。又如三年级兴趣小组有这样一道题:小华出生那一年,一月份有4个星期二和4个星期六,请制做一张这个月的日历表。日历表学生天天见,由自己设计制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说,在设计制做过程中好象找到了成为数学家的感觉,信心十足。
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
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了情感、磨炼了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数学爱好者和特长生的队伍扩大了。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使学生乐学、会学、健康发展。正如汤世雄同志所说:“课外活动是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受教育者生动活泼。
教师的语言、语气、语速、和表情都非常重要,在愉快的氛围里进行学习,所学知识就轻松掌握了。老师讲授时自至终一直保持微笑,用鼓励、欣赏的眼神注视学生、用轻松愉悦、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引导学生,整节课都使人感到使人很愉快,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能按老师精心设计的导学提纲,一步步轻松的完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在老师的画龙点睛的点拨和恰如其分的评价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二、课堂环节设计由易到难,问题的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课堂情景恰如其分的设计,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流,使学生之间能团结合作,探究兴趣盎然,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耐心细致的指导,一步步诱发学生缜密的思维,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确实思考的过程,教给学生的不再是死的知识,是授之以渔,不是授之以鱼,是给学生一个思维方法,是“点金术”,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
四、重视知识的生成。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都给予肯定,保持学生最可贵的创造心,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
五、由点及面,拓展式教学益处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现有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联想思考,把问题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形成知识体系。新旧知识相辅相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知识的连贯性。
六、从考点出发,实用性强,引发学生兴趣。对于将要临中考的学生,教师从往年常见考点出发,把问题分类研究,以点击中考的形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七、与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实际走入数学,后再投入回实际。数学本身就是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生产中提出各式问题抽象而成,深入研究解决后再于生活,这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这也正是生命化课堂的亮点。让学生感受生命,感受快乐,感受数学课堂的意义。
一学期即将过去了,回想一学期来的工作,我的总体感受是:学生的数学意识加强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素养提高了,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半年来我在数学兴趣小组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思考。
一、在兴趣小组,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更深一步地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直接给出时的效果总不太理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逐步过渡、上升到抽象,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2、培养他们对数学难题的直接兴趣。
3、合理安排各个竞赛知识的先后顺序。
4、个别学生的重点辅导。
重点辅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兴趣小组中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同等优秀,总会有几个特别出色的,对待他们不可能跟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角度出发,要求要高一些,比如对蔡东权、武少帅、陈圳宾等同学,在正常的课堂辅导外还要求他们自发学习和预习有关内容,扩充自己整体的知识面。平常关心他们的学习进度,解决困难问题,合理地梳理各部分的知识。
另外,我经常引导学生养成总结的习惯,随时记录感受体会,留言点滴灵感,以形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结构。数学课堂上,我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培植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二、让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组20名同学,对他们的学习评价,既关注他们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成绩与收获。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对数学兴趣更浓了,一个学期来,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浓厚,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武少帅同学参加池店紫帽片区初二数学竞赛取得三等奖,为我校唯一获的奖项的学生。
四、问题与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和教法方面的学习;
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还有学习习惯。
学期即将结束。现将本备课组一学期具体做法如下总结: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师们注重师德学习,严于律己。面对学生基础薄弱这一事实,不怨天尤人,而是积极主动以极大的热枕来进行教学。老师们针对学生现状,精心备课,精心上课,并抓好学生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的反馈,及时订正,及时补漏补缺,为此,教师们利用了大量的课余时间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比如张倩老师,虚心向别人学习,自己各项工作也是朝前赶,教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陈九梅老师,不仅备课认真,还根据班级特点,抓紧时间进行提优补差,敬业精神可嘉。
我们数学备课组的老师经常在一起,除了每次的备课组活动,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有什么好的.方法、点子,有什么疑难的问题都会及时地在办公室进行交流。
其实备课组的活动不一定都是要统一一个时间坐在一起讨论,任何时间只要大家有想法都可以进行交流。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一课一反思,同事之间共同探讨,力求将每一堂课让学生都学有所获。
在期中、期末的复习中,我们习惯于把知识点整理一遍,并将其穿插在相应的例题中,以题目为载体进行复习。在复习时会参考历年来的期中、期末试题,以及其他区的考试卷,并结合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有选择性的出1—2份试卷作为复习试题。
在复习过程中,把自己认为的重点、易考内容让学生作记号,要求学生必须弄懂,对于考试卷、无论是填空题、还是选择题,我们要求学生把具体的解题过程写出来,以达到真正掌握。
在每周四下午第二节集备活动中,我们坚持钻研新教材,互相交流学习体会;发挥集体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制定难点的突破教法,探讨交流教学上的问题,每次预先定一名主讲人,然后其他老师再补充,每次活动大家都能畅所欲言,达到了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目的。
数学作业是必须的,我们布置作业并不是完全按照练习题布置,而是有选择性的一些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达到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对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及时订正,个别辅导,减少疑惑。尤其是双休日的作业如何才有效?应如何布置?我们认真进行了反思,让双休日的作业确保质量。每个周五我们都要交流一下周末布置的作业。
期中考试后,每当阅卷一结束,我们就认真翻阅学生试卷,寻找学生的典型错误,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平均分几分,合格率多少,优秀率有多高,而是想及时了解学生的失分原因,查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备课组研究时交流各自的观点与想法,以便在后面的复习中加以重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兴趣活动圆满结束了.通过这次的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许多同学要求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而且在这些兴趣者的指引下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参加了小组学习。通过本学期的组织我们很快认识到办兴趣小组的必要性,下面就近段所得作一次总结: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输入了数学的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很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数学兴趣活动圆满结束了.通过这次的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许多同学要求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而且在这些兴趣者的指引下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参加了小组学习。通过本学期的组织我们很快认识到办兴趣小组的必要性,下面就近段所得作一次总结: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数学的极大兴趣: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二、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不但输入了数学的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很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们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初二《生活中的数学》兴趣小组本学期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观测,发现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特见解、想法,敢于向学生、老师争辩发表意见的情况,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培养。
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加浓,成绩上升。
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基础等因素,有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1、需继续加强专业理论和教法方面的学习;2、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还有学习习惯。
按照期初制定的数学兴趣小组计划,在一学期中我们组织开展了七、八年级的竞赛辅导,通过数学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我们的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能力得到加强,我们的老师也得到了再学习的机会。下面就这一学期数学兴趣小组的所得作一次小结:
我们给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证订了《时代数学学习》杂志,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研,上面的“数学家小故事”“解题方法”“海外数学”“知趣俱乐部”等栏目深深吸引了他们,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在这次的兴趣小组中我们不但加深了课堂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与数学的相关知识,如:趣味逻辑问题,整数、整除问题,抽屉原则、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很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的功底,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同时我们也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在辅导的过程中进行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的训练。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的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在“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在竞赛中我们的学生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让他们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让感受到了成功,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按照期初安排,我们数学组的全体老师都参加了这个学期的辅导工作,在辅导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数学竞赛的辅导需要我们投入的时间精力是我们平时上课的几倍,学生的某些问题不是我们一时能解决的,这样就蹩着老师自己进行专研,一个学期来我们老师的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加大了老师的知识面。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下一学期我们工作能够将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当然我们更期待着学校领导的宽容和支持,毕竟数学竞赛辅导要出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将本着一切为学生,为学校的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也使我们的数学兴趣小组能逐步成长。
数学兴趣活动圆满结束。通过这种兴趣小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许多学生要求有机会重新学习,在这些兴趣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参加小组学习。通过这学期的组织,我们很快意识到了办兴趣小组的必要性。以下是近期收益的总结:
第一,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极大兴趣: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一种感觉,以前做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候甚至是为了“给家长一份工作”。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可以有意识地完成学习,可以把学到的东西介绍给同学。在他们的指导下,更多的学生参加了兴趣小组。
第二,培养学生的知识:在这个兴趣小组中,他们不仅输入数学知识,还讲一些数学相关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技能,大大扩展了他们的知识。
第三,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因为兴趣小组不仅有室内理论学习,还参与实践,给了许多学生机会去做,使他们意识到数学不仅用于“枯燥”的计算,更重要的是“来自实践,服务于实践”,使他们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当然,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从质量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局限于课堂,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更感兴趣。
当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我们期待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快的改进和发展。我们将以为学生工作的理念更加努力工作,以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
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一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二是填补了我们课改中的弱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趣味数学活动,现进行总结:
1、选择新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各年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可多选择选择一些图形兼并的习题为内容。或是选择一些趣味性强而又富有知识点的游戏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法,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必须让学生过着丰富的精神生活。学生在学习活动,体育运动,社会交往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情绪体验。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皮亚杰主张组织学生从事各种形式活动,使学生主体与外部环境客体发生积极作用,通过思维过程的同化,顺应,不断丰富认识结构,发展智力。
总之,在以后要经常开展此类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学期又将过去,回顾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感触良多,现小结如下:
组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开展活动,目的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行动起来,如“数学知识调查活动”、“故事会”、“数学园地设计”等,人人带着任务参加,从筹备策划到具体实施,从查找资料到总结成果,从头至尾参与,能得到全面锻炼。
开展活动,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物,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因此,组织兴趣小组要在“动”字上下功夫。
(一)加强思想教育,引发内部动力。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我根据活动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号召学生学习杨乐、华罗庚等数学家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高尚品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竞赛中如何正确对待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如何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等。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勇于克服困难,在集体中健康发展。
(二)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自信。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使学生全方位“动”起来,并使同学感觉:“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成功”。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使他们更乐于参加活动。
(三)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渗透集合的思想、对应的思想、统计的思想,可以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接触一些解答方法,如“假设法”、“图解法”、“穷举法”等可以使学生思维更灵活。如果逐步学会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陶冶了情感、磨炼了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数学爱好者和特长生的队伍扩大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可以使学生乐学、会学、健康发展。
在本次数学小组的活动中,有幸听了三节课,讲了一节课,很遗憾由于有课,少听了两节。在听过的这三节课中,一睹了几位老师的风采和不同的教学风格,爱益匪浅,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1、创造设计教学,灵活使用教材。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方面,能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等实际情况,作出适当,合理的设计,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
尤其是马秋影那节课。“植树问题”是一种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生活原型。它原本是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而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在了四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作为普通数学的教学内容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这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掌握起来自然就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马秋影老师在课前的合理铺垫,先将本课的难点解决,就避免了很多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使一节本来很难的教学内容,一下子就得简单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最大的程度的实现。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师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比如卢燕老师的《照片中的数学》所选取的就是我们吉林市的代表性建筑。
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杨红老师则更是将教材中的人物与数据均改成了班级同学们的实际情况。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使学生渐渐感知到,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营造良好氛围,自主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课堂上能明显的看到老师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和关爱,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指导和激励。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朋友,真心地帮助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课堂很轻松、自然。学生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能独立学习、合作探究、与人交流。教师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合作探究。提出明确要求,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及时评价。
4、再有一点就是教师的教育机智很强,对于课堂上突发的种种问题处理得有条不紊。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以及生生之间的研讨与互动中,使问题一步一步得到解决,使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感悟水到渠成,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原生态状态。
课堂教学的不足。
数学兴趣活动小组培养了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猜测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幻方时,同学们先认真阅读幻方有关材料,然后尝试在三成三的正方形方格中填写,唤醒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之后又变式成四级幻方,学生们饶有兴趣的爬到桌子上研究着,还时不时的互相交换着思想,活动氛围达到高潮。
选择的活动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数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实践于生产生活,在活动中我尽量选择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题目,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热爱生活,阳光生活。
如在列代数式的这节活动中,设计的题目有募捐问题、销售问题、利率问题、国防教育问题等等,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很有用途,同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又如在观察图形找规律列代数式环节中,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设想,同学们自由的讨论,探索,使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而现在他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数学,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自觉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兴趣活动小组的开展给了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准备一节活动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平时上课的几倍,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不是我一时能解决的,这样的话老师就要蹩足着劲自己查阅资料,花大量的时间研究。在开展活动以来,我的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扩大了我的知识面。
当然,自开展活动以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数学兴趣活动小组的收益需要师生长期坚持,一时兴起或短期活动是没有效果的。在活动中很多同学遇见了稍有难度的题目,心里素质差临阵脱逃。这时我又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心理辅导员,做学生的心理工作,教育同学们课外兴趣小组,可以陶冶情感、磨炼意志、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教育同学们咬牙坚持,困难只是暂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通过心里疏导,孩子们坚持了下了。
通过这次数学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许多同学要求能有机会再进行学习,而且在这些兴趣者的指引下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通过本学期的组织教学,我们很快认识到开展数学兴趣小组的必要性,下面就近段所得作一次总结:
有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都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做数学或许只是应付老师的作业,有时甚至是为了向爸爸妈妈“交差”。但通过学习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变成主动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够自觉完成了,而且还能头头是道地向同学介绍他所学习到的知识。在他们的指引下更多的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每位数学老师都能针对学生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加深加宽,从易到难,由基础知识训练到技能技巧的培养,层层递进。不但输入了数学的知识而且更多的是讲述一些数学的相关知识,很多同学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丰富了语文的功底,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拓展。
由于兴趣小组不仅有理论学习而且还参与了实践,所以给很多同学以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仅仅用在“无聊”的计算上,而更大的就是“从实践中来,服务于实践”,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当然也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课外活动内容,训练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思维。数学尖子的产生,对促进其他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积极作用。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
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及本年段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进展顺利,现进行总结:
1、抓出勤: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开班前,首先对按时上课这个问题必须严肃提出。因为在有些学生的意识中,兴趣小组活动可有可无,没有重视的态度。学生出勤是兴趣小组展开最为基本的条件。
2、抓纪律:上课纪律是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为兴趣小组活动,但最为基本的纪律问题也要重视。要综合学生的上课风格,扬长避短,营造出活泼但不放肆、轻松但不随便的课堂氛围。
3、重备课:兴趣小组备课不需要陈词老套,但也丝毫不能疏忽。备课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学习起来较容易的而又有必要的活动教案。
4、重上课:四十分钟时间,怎样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思绪,是门学问。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奉行“活泼上课,轻松学习”的宗旨,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用于和别人一起质疑、探讨、释疑、感悟。正如新课标所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巧作点拨,而非灌输。给学生自己说的空间,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们学习兴趣一浓,再加教师巧妙引导,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1、选择活动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切身性策略”,学生如果遇到自己过去经验中熟悉的东西,与自己未来目标相联系的事物或使自己充当主要角色的事情都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小组可以应用这一策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2、选择活动内容应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内容:
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如果局限于课本内容,学生会感到乏味;如果脱离课本内容太远,学生会高度焦虑,正常的动机激励水平应在上述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选择内容应体现综合应用学科知识的水平。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基本数量关系,并根据这些关系解答简单的一般应用题和典型应用题。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可以应用基本数量关系,采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解答有趣的应用题。小组的活动内容来自课本,高于课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选择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应注意新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趣字上下功夫。
3、组织兴趣小组要挖掘内部因素,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长久
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猎奇,是不能持久的,只有转向内部动力才能长久保持。
经过一学期数学兴趣小组的学习,同学们的整体数学应用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也更加积极,同时更培养了学生们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善于协作的能力。但是在这个学期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如师资安排上,家校联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未来工作中需要重视和进步的地方。相信在不断积累兴趣小组活动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扬长避短,我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会有更大的成绩。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265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