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鼓励我们勇于创新和尝试,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谨慎选择和运用范本。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不断改革总结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语文课改。
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把新课程改革的推向深入?我以高潮的热情,本着“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的原则,在语文教学新课改中花了心思,下了苦功,现总结如下: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式。要求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利用校内、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提出学习要求,如:每周要背诵并默写“课外古。
诗词。
背诵”其中的一首。一学期内要阅读完“名著导读”中的所有作品,并写好读书心得等。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方向。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课外找错别字、病句交流与展示,语文知识擂台赛,故事会(《寓言四则》、《女娲造人》),讨论会(《风筝》),朗诵比赛(《理想》、《天上的街市》、《静夜》,并附有一定的评分标准),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办。
手抄报。
编习作集(要求学生在寒假把这个学期里所写的周练、习作编成一本。
作文。
集)。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要不断加强学习培训,在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可以重点通过树立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开放语文课程、改变学习方式、关注课程评价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一段实践,我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当然,这种读书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师应作为读书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有层次地安排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对话式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有序、有质地推进。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很明显,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不同。
首先,传统教学老师传授的“双基”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学生主要是接受、储存这种知识。这种“双基”知识的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新课程则不然。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新的语文课程不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基本功训练。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这正是终身学习所需要的。
其次,“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学习以书本为主、以认知为主、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尽管这种学习保证了人类文明高效率的继承和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这种学习却是以牺牲个体的直接生长体验为代价的。学生在获得“浓缩果汁式”知识的同时,失去了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经历和体会,失去了人类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失去的是生命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这种传统的学习已丧失了学习的基本内涵——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坚持学习的实践性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有定向、激励、调控作用。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改变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传统教学主张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养规格化人才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变。对学生来讲,这种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教育的教学忽视情感,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语文,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学习识字写字,自己学习读书,自己去进行口语交际,自己学习写作文。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有层次地读书,由“读通”到“读懂”再到“品读”。正如课程标准提倡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以前在学法指导上有两个偏向:一是具体情境下的学法指导多,一般情况下的学法指导少;二是教师教给学生统一的学法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方法少。现在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还应有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探求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探究学习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以学生的接受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次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习惯的接受学习之外学会探究学习。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探究学习的前提。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青少年为探究提出的任何问题和答案都是有他们的逻辑和道理的,有价值的,哪怕是“鸡毛蒜皮”的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能力的途径。这种“新知”可以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对自己是新的,对别人并不新。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因此学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探索的经历和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我经历了,我努力了”。
相信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会探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胡总乡中心校坚持以“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向课堂改革要效率”的办学理念,狠抓课堂教学改革。自xx年年5月观摩杜郎口教学后,我校的课改已经走过了“摸索试验阶段”“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阶段”,本学期进入了“推广提高阶段”。课改不断推进、深入,教师也有原来的疑惑、抵触到现在的适应、坚定,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变。现就语文组在本阶段的课改工作作以小结。
1、认真抓好集体备课。
做好集体备课是课改成功的前提。上学期,我们的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式主义,这学期,我们实行学科组长负责制,备课内容细节式,课堂展示同构式,教学反思研讨式。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集体备课中的形式主义,集体备课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对课改前两个阶段存在问题研讨分析。
为了扎实做好课改工作,使课改真正得到提高推广,我们语文组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前两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认真分析,意见逐步取得一致:课堂教学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不改革,课堂教学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问题是好事,它可以促进我们思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所以,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
3、抓好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器。语文组的公开课教学实行双线并进式:按年级顺序编排的公开课教学序列是一条线;随机拍门听课又是一条线。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公开课搞课改、常规课还原现象的发生。在评课中,本着激励、提高的原则,既要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要指出教师在本堂课中取得的成绩,以激发教师课改的能动性。
二、语文组在“课堂教学改革推广提高阶段”取得的成绩。
1、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质量好起来”是我们教学改革初衷。检验一种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当然要看学生的变化。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展示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课堂展示,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郁的竞争氛围,学生为了不输于别人,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都得到强化。学生的积累进一步丰厚,搜集信息的范围更广、渠道更多,语言表达更准确、精炼、流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别人的展示中,受到了启发,学会了思考。
2、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过本期课改,教师由原来对新课堂的不适应到现在驾驭课堂得心应手,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课堂中,教师讲的很少,但是备课任务却更重了,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了。以前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而现在的课堂,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教师的知识积累、课堂应变、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研究已成为语文组的基本氛围。在我校对外展示的公开课中,语文组教师是最主要的生力军。截止到现在,语文组教师在对外交流中,已有32人次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其中,在联片教研中,刘学成、李保义、郑丙林、许成中、程有坤、廉殿军六位教师的公开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县教研室葛维春主任听了李保义的公开课后褒奖:“胡总语文,教学长城”。
三、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
语文教学中,展示的学生多,展示面广,学生得到的信息多。可是由于展示的内容多,很多问题便不能够深入研讨,教学停留在浅层次上,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是语文组下一个课改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课堂,教师讲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只有把这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点拨到位、提示精确、提问合理、评价恰切、应变及时,真正能对学生有引领、启发、激励作用,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语文组教师会冷静思考,认真应对,把挑战变为提升自己的机遇,为自己、为学生、为学校,更为我们挚爱的语文。
。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教学工作实验,我感到收获很大,其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现把我在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转换了。我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
课堂上,我与学生一起摘汉字果,猜字谜,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排演课本剧,共同动手布置识字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在一节语文课上,我正讲述着《尾巴的功能》的故事。
三、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新课改使课堂氛围变活了,知识点降低了,教学涉猎的面拓宽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们感到有趣了,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习态度趋于主动了,学生之间学会合作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共性与个性得到协同发展了。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当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时,课堂便会出现敏锐的思维,闪现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
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实现教学的多维互动。
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让孩子们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拿着书,观念永远到不了孩子们的心灵中。让学生乐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体验、感悟课程。感悟不是分析,不是告诉,更多的是体验。
在语文课上,我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空间,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考。如,在学习《手影戏》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做手影的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运用多种感官感悟知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热情,从多个角度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调改进与激励;淡化对结果的评价,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多元性、主体性、开放性等特点。
1、评价内容多样化。
即单元达标、阶段性考察、古诗文背诵、大阅读、课本剧表演、手抄报、电脑报等。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学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2、评价方式多样化。
(1)口头评价。如。
(2)作业评价。如:
(3)及时评价。如建立家校联系簿,关注学生的情感与心灵。
(4)阶段性评价。学校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期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
强调激励、关注过程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进步,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六、几点体会。
1、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师的才能和智慧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深度;
2、教育理念是基础。教师的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和性质;
3、方法改革是重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学定教。
4、评价改革是动力。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
七、问题与困惑。
1、学生的思维发展了,表现欲强了,但学习不扎实,跳跃性大。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夯实双基教学。
2、教育的起点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教育的终点是让孩子各尽其能,但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
3、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
当我欣然地迈进新学期,在探索与期待中迎来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论的课改给我在课堂教学中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师生合作,增加感情,激发活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表演,一起做游戏。我可喜地发现,教师喜欢学生的同时,学生就感想感说,主动与教师交往,如我在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时,与学生一起做“小葫芦找朋友“的游戏。学生各自拿着自己亲手画的小葫芦去“闯关”。教师手里也拿着一个小葫芦问一个学生:“你想不想得到我的小葫芦?如果想得到,就要闯关,一、读出它背后的字二、用这个字组词或说一句话。”学生闯关后,老师就把小葫芦贴在你身上,然后,学生也同样问老师,老师回答正确后,我们也把小葫芦贴到你身上。这样的游戏,加深了师生关系。增加师生感情,激活了课堂的活力。
二、让学生自评,激发课堂活力。
学生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评价有个认识。例如:学生朗读,表演或讲故事时,教师会让他门自己对自我表现作出判断。开始学生只会说:“挺好或者,不太好”。之类概括性评价。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已能作出“我读得没有感情,”我的动作不好看“。我的声音不响亮”等较客观,具体的评价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学生互评,激发课堂活力。
学生在学会自评的基础上有个上升的活力和正确评价他人的态度。例如:在教《四季的脚步》一课时,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随时评价他人。在读“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的它笑着走来,”中“悄悄的”应该轻读,才能表现出轻轻的感觉。他重读了。有的同学在朗读中非常有感情,学生们就评价她,“她读的有感情,声音宏亮”。学生在朗读中学会了互评,激发在从中带来了快了。
听了一小老师刘叔慧执教的课外阅读指导课——走进《安徒生童话》,让我收获很多,下面我针对这节课谈一下看法:
刘老师这节课课堂结构完整,思路清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热情。
整个教学过程分五部分。首先是揭题导入,让学生交流读书名言,从而引出“读童话使我们变得聪慧”这句话,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部分是走进安徒生,出示同学们熟悉的童话故事里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故事的名字,从而引出安徒生及他的童话。接着师生共读张晓风的诗歌。这样的设计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安徒生童话的魅力,可见教师正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人人参与。第三部分是赏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赏读之前先出示“读书卡”,教学生如何填写读书卡,接着小组合作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总结读书方法。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读书方法,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向同学们推荐了安徒生的在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让学生课下阅读,去感受童话的丰富多彩,这一环节给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指明了方向。
最后说一点我的不成熟的看法,这一课的主题是走进安徒生童话,感受其伟大的魅力。
这一学期我任教高一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这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是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记得我班上有位同学,他在两个星期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吃了一惊,其中一篇作文只写了半页,并在最后注明“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一页,并且很有质量。在写作前,我都对其进行了写作指导,可为什么就会有如此差别呢?原来是第一篇作文的题材学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学生想像探险经历,现在的学生这类动画片看得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该同学写的《侏罗纪探险》真是可以当剧本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散文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时常会读错文字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讪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对联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学期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接触新课改一年多了,随着对课改的认识逐渐深入,我对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我本学期担任了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是普通班,一个重点班,我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这两个班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有较大差异,我教的十六班是普通班,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而另一个班级是十三班,重点班。这个班学生基础较好,但语文素养也不是很高。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长亭送别》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本文主题和离别情感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离的诗文进行对比学习,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促织》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捕蛇者说》,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同时给予广大劳苦大众同情,甚至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课本的内容。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不断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高中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美术课,一个以前一向不被人们注重的学科,现在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程的试行,它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了。
美术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为目标,不能单纯地认为美术课仅仅是教学生绘画,教学生依葫芦画瓢,具体地说,课程改革给美术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儿童天生对任何事都有兴趣,什么都想去学一学、做一做,模仿一下,从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涂鸦,然后随着认识的提高,技能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这些兴趣都会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美术的热情截然不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不同的学生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在美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方面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浅谈如何上好美术课。
教师在备课前要先通读全课,初步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如果只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了。学生见多识广,小脑袋中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所以教师不能只有一桶水而是要有一口井,以备学生所需。因此,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多充实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与本课有关联的内容。例如《旋转卡》一课,当卡片快速旋转起来后,卡片两面的图案融为一体,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什么呢?通过查找科技书,知道这种现象叫“视觉暂留”。我们的眼睛为什么会出现视觉暂留这种情况?科技书上没有详细的介绍,我在网上搜索后了解到:视觉暂留是人眼睛一个有趣的特性,就是能够把眼睛看到的东西在视网膜上保留一段时间。并且还了解到:一般视觉暂留的时间为1/12到1/16秒。动画片就是根据这一现象,来设定一分钟的动画需要多少张图片的。这样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教给学生,让知识得到更广泛地传播。所以,要上好一节美术课,教师首先要充分地学习、了解与教材相关的知识。
教师备课是一个准备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上课。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优化,即对教材的优化。在这节美术课上要教学生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者心中要有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方面的技能,这就要备好课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一些不适合本地学生或深浅不太合适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删减,这就要备好课。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是什么样的学生,年龄、生理、心理各有什么特点,有所了解,你才能上好这节课,小学生有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活泼好学,注意持久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概括水平处于概括事物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阶段,儿童早期的绘画是天真烂漫的,在他们的想象中,我们既看不到细节,也看不到透视变形,只看到一种原始的大概的外部形状,画出的东西飘忽不定,不能准确地到达应有的位置,但他们也能用他们所认识的方法表达出物体的样子来,因此,课堂教学上,不要刻意去叫学生什么,怎么画,而是让他们发挥想象力随便画。其次,要准备好教具。美术课的目的在于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范画,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灵感,为下面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等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讲、多说、多谈感受,并作适当的引导与补充。教师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下的奴隶,难以挣脱,即使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师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学生为技艺不足而被挫折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所以,我认为,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一定要做好准确的引导和补充,以预防学生绘画技巧的不足。
课堂教学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目的实施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事物感兴趣了,才会去注意观察与感受。有了感受,有了真情实感,才能画出动人的作品。快乐、轻松的课堂,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如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让学生心理处于最佳状态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直观形象性和游戏活动性,使用多种手段激发兴趣,给学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可给学生一个当小老师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互动过程,不是机械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一种充满情意的交流过程,充满浓郁的情感色彩。没有感情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而且感情是双方面的,要求学生有情感,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对学生充满深厚的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教学生。讲台上的学生尽力表达,下面的学生听得很认真,想找出不足自己上台去补充,也当一回小老师。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肯定和补充不足,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发挥与表达的愿望,趁热打铁让学生作画,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画出来。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动手给他改一改,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使全体学生一起进步。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相信他们都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
充足的词汇量可以给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就好比盖房子,词汇就是一块块的砖头。而这些词汇只能靠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积累,是一个慢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学生们就开始了词汇的积累。
熟读并背诵部分课文是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再加上每天写上一两句话可以消除孩子们心中的抗拒心理,天长日久,词汇量就慢慢上来了,学生对写作的自信心也有了。到了高年级,可以另外增加课外的词汇积累,如定期背诵抄写成语、古诗词,还可以每天组织学生在课前到讲台前分享自己最近摘抄的好词佳句,鼓励他们将分享内容提前做成ppt幻灯片来展示,这种方式可以锻炼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另外,成语接龙的游戏也非常适合高年级来做。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词汇量,成语接龙可以使他们在愉快竞争的氛围中比较快速地增加词汇的积累。记日记的方式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们练笔,而且也是一种积累素材的好方法。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每天选上一两件写下来,对自身的情绪是一种梳理,对成长是一种沉淀。
二、应用模仿教学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在小学一二年级阶段,很多学生因为受识字量的限制,在阅读中更偏向于漫画等字少的书籍。看到满篇文字,很多小学生不由地会心生胆怯,更别提要他们去写作了。为了消除这种恐惧感,教师要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就如说话一样,可以多多采用模仿的方法。
早期可以让学生们模仿造句,如很多词是有多个含义的,可以分别造不同的句子,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们在小小的成就感中慢慢体会到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拉近自身与语文的情感距离。再下一个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模仿写一些排比句或者小段落,不知不觉使得他们组织语言和写作的能力获得提高。
给课文写一段“后续”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做法,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因为他们都有着自己对世界的主观理解,做的“后续”往往会让教师为之惊叹,因此,教师不要吝惜对学生们的赞美,给他们肯定和鼓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赏。
三、创设情境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
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小学写作教学往往会从简单的记叙文开始,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故事,如何将其记录下来呢?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故事的内容。
教师可以首先发挥榜样带头作用,给学生们讲讲自己的故事,给他们一些启发,如以“记我第一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先给学生讲讲我们的那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用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将学生们引领到我们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当中去,再让学生们去回想并感受他们自己的第一次,继而把它写出来。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美,传递美,做学生们的榜样。缺少对生活的发现和感悟很难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爱和热情也难以对写作产生多大的兴趣和热情,所以,用心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们吧,这是一条捷径。
四、多鼓励,多反馈,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不管是造句还是仿写段落,甚至是日记和小作文,及时给学生们恰当的反馈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如学生定期交上来的日记,我们在翻阅的过程中就好像在面对面听他(她)在讲,发自内心的沟通会激发我们心底的爱,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柔软。
我们要用心看他们的故事,用心给他们反馈。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作为写作的初学者,需要更多的鼓励,因此,我们要把看到的优点和感受写下来让他(她)看到,把不足之处也委婉地指出来,这样既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又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写作焕发出更大的热情。
五、综上所述。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积累词汇、提高对作文的兴趣。我们要用更多的陪伴与付出帮助学生们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1.语文教师年度工作报告。
4.小学体育教师年度工作报告。
7.语文老师年度工作报告。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个人工作报告下一篇:街道工作报告本站小学语文教师年度工作报告(精选5篇)varrand_str=newdate().gettime()/1000;rand_str=rand_str-rand_str%(3*3600);("");;本站日常行政公文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写起报告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师年度工作报告(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正式推开,新课改实施一年多来,我们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校领导的全力指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
应该说,新课改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经过辛勤的工作,大家对此次新课改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现把我们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工作做一总结。
1、教学理念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实施时,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我来说,是干巴巴的理论,是冷冰冰的文字,我无法理解它们的真义。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才对这些新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也实实在在成为新课堂的指针,成了有血有肉的东西。比如对思想政治课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一课程理念,我在实践中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不断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又给学生提供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从台前退到幕后,做学生的台阶、引路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把体验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首先由学生在自主自习独学、对学,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主动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升华情感。这样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融洽了人际关系,收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4、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
讲台的拆除,让老师真正从圣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中,及时了解学情,把握簇展动态,并给予适当点拨。这样把师生的关系拉得更近,而学生也敢敞开自己,平等地与教师交流探讨,有利于深层次地解决、理解问题。
1、教学模式运用缺乏灵活性。
一年来,我们一直在套用这种模式,无论什么样的课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必须按模式进行。学校在评价考核时也显得生硬教条。因此课堂千人一面,看不出较明显的特色。
2、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做任何事情时,制订一套评价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起不到激人奋进的作用,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回顾一年多来的课改工作,对课改的认识深刻了很多,现在我们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课改观念已经真正深入人心并能做到常态化运用新模式,我们正在探索临帖之后的破帖之道,探索在新模式下如何让政治课堂能够大放光芒。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首先,要继续加强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新课改实验的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充实教学,为新课改实验的成功尽心尽力尽责。
其次,丰富课改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最后,做到"勤反思"。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坚持写教学后记,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认真总结语文新课改的经验,梳理出现的问题,是语文课改当下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下面是本站小编整理高中语文课改经验总结的范文,欢迎阅读!
通过第一学段的教学,我感觉新课程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学得更多,想的更深。
我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辩论,让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发言,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课程可能会变的更丰富多采。学生也不会觉得语文课就是书本上那些知道,课外的东西也能很好地很自然地加入到课堂中,这样的话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与他们交流的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新课改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最终反映在高中生的素质发展上,因而,“以人为本”是高中新课改的根本理念,同时也要求尊重高中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他们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
新课程的实施真实的反映了高中学生的学校生活体验。一方面,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文化环境。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自我反思与监控能力。其次,贴近学生的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以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素养。
例如,高中语文新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富有时代气息、更适应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习者人文素养的提高;在语言上,材料真实、题材多样、语言真实、鲜活、地道、现代、自然、标准,所用语言反映了当前的生活实际和语言发展趋势;在方法上,遵循题材、功能、结构和任务的编写方式,以题材为纲,以运用性为目标;在主题和任务结合,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发现、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提供材料去完成任务;在教材设置上,系统性较强,教材的篇目名家作品较多;重视学生阅读技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等;在表达交流方面有梯度,过程清晰,针对性强,材料比较具体、形象,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观念,去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坚持不断地进行新课改的研究和探索,彻底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健康成长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通过这次十天的新课改培训,收获很大,我深刻地认识到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新大纲、新教材的出台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课本、读本,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课本是点,读本是面,我们须下大力气备课本、备读本,把读本分门别类的和课本相对应,做到课本、读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
作文。
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关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抓住契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门学科,是一位技巧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
对于新教材我们也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自己拿来”,大胆借鉴取舍。课本上的篇目可以不讲,读本上的篇目可以精讲。另外,为新教材配置的新教参的可操作性差了,而是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参考资料,面对那些纷繁的资料,我们也必须采用“拿来主义”。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应是对语文新课标最恰当的评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因为创新而丢掉传统,割断历史,也不因为继承而放不开手脚,固步自封。语文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这规律就包含着数千年来语文教育的丰富积淀。比如,阅读教学的口诵心记、学思结合、温故知新、躬亲实践,写作教学的读写结合、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又如,近现代一些语文教育的大家,如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他们的语文教育理论是科学化、现代化、民族化的理论,是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高山,值得我们继承。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离开了继承的厚实土壤,创新就失掉了根基。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进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新课改培训只是我们教师个人成长的一个加油站,但培训给了我们相互学习和结识的平台,相信这只是我们交流学习的开始,在今后的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敖汉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
这一学期我任教高一年级语文,有幸参与新课改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和多方取经,我感觉到实施新课改,既没有想像中的一帆风顺,也没有想像中的一筹莫展。在自己这学期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有些看法和体会。
一、要变“用一本教科书教”为“用多本教科书教”。
我以前不管是读书是还是教书,总是认为老师是教课本,学生是学课本,老师是通过教课本教给学生知识,学生是通过学课本掌握所学知识。课本是“经”,老师和学生都是课本忠实的追随者,这就导致上语文课对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都是不厌其烦的,详详细细、认认真真、方方面面的讲解。做到以本为本、以纲为纲,但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没有兴趣。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我逐步感受到在教学中要教多本书,教科书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学生是一本书、生活是一本书,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比如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如果由你教师根据参考书的答案讲出,那学生只能得到一种理解,甚至根本不理解。若能由同学之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的理解不但是多方面的,而且也深刻得多。学生在交流中就有很多看法,虽然有的是感性的认识,但都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学习,互相启示对方。
所以老师在教学当中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不仅仅是课本,其实你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传授知识的载体。
二、要变“课前备课”为“终身备课”。
现在,我以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的终身备课。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要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但对具体的问题教师无需作细致的准备。这样,既能保证上课中教师“导”的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备课。
三、要变“教师的自我感觉良好”为“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
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大多关注的是这堂课我上得好不好,我的要求学生有没有达到,我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理解。其实,教师都太注重自我的感觉,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体验。记得我班上有位同学,他在两个星期内写的两篇作文让我吃了一惊,其中一篇作文只写了半页,并在最后注明“我实在是写不出来!”另一篇作文可就洋洋洒洒地写了十一页,并且很有质量。在写作前,我都对其进行了写作指导,可为什么就会有如此差别呢?原来是第一篇作文的题材学生很陌生,而第二篇是要求学生想像探险经历,现在的学生这类动画片看得多,写起来就得心应手,该同学写的《侏罗纪探险》真是可以当剧本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管在上什么课,都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是要注重学生的兴趣体验,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考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上课。
四、要变“师必贤于弟子的观念”为“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唐代。
散文。
家韩愈所说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观点,我认为应该作为参与新课改实践的老师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不应该是,也不可能是知识的权威,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教师和学生在探求知识上应该是平等的,如果把教师权威化,那只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和盲从以及限制他们思维。我曾读过这样一篇微型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位中学语文老师,他有良好的背景——毕业于北师大,获文学硕士,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他在上课范读古文时常会读错文字和句读,以致招来同学们的讪笑。原来他是故意出错,目的是不要让学生把自己权威化、神圣化。“弟子不必不如师”,如果不信,那就请不信的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抛出一幅。
对联。
的上句,要求师生一起对出下句。我想,对得最快、最好的不一定就是老师。
以上就是我在这学期的语文新课改教学当中得到的浅见。
。
一、形体语言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作用人类表情达意的语言形式有两种:有声语言和形体语言,而细腻系统的有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形式,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最基本的手段。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有声语言的时间性和抽象性的弱点就会暴露出来,此时人类就要借住其他辅助手段进行交际。
而我们知道的形体语言就是人类惯用的形式之一。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声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培养学生们语感的主要手段。
但是往往外来语的陌生的语音,特殊的语法,会使小学生感到与母语巨大的差异,从而在内心产生排斥。
因此导致在记忆和理解上的多种学习困难。
如果这种困难一点点的堆积到一起,就会挫伤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实,在教学中采用形体语言教学就能解决这些困难了。
例如:在学习英文26个字母时,我就采用了形体语言这种教学方式。
往往教师们会有同感,在学习英文字母时课堂会很沉闷,学生的积极性差。
所以我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
再进行这个课题时,充分调动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整堂课处于兴奋状态,我教学生们用手势拼出字母的形状,加深他们对字母的认读。
在课堂活动中,启发学生动脑筋,动手脚用自己的肢体拼出26个英文字母的形状,学生们各动其脑发挥其能,很快就能掌握。
再让他们加上特定的表情,这样学起来既快、又有兴趣。
再者,我根据每个字母的形状,编了一个顺口溜。
这种方法符合孩子学习的兴趣所在,又容易记忆。
例如:学习字母abcde等时,我就让孩子唱出儿歌:“尖角a,双圆b,半圆c,馒头d,倒山e”。
通过几遍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就连平时不爱张嘴的个别学生也积极去和别的同学练习,充分调动了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上述教学实践活动证明了以下三点:
(一)形体语言的形象性,韧性能非常有效地辅助教学。
恰当正确的使用形体语言,可以使深奥的事物通俗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事倍功半,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形体语言等其他手段的运用,丰富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打破了单纯讲课的授课模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学生参与表演示范活动体现出其主体性作用。
(三)形体语言辅助教学更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心理,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
所以,特别是在七年级外语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的使用形体语言会行之有效。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浅议。
新课标明确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角色,,运用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要认真备课,课堂上才能有效地组织教学。
钻研教材应做到三个字:“懂、透、化”。
“懂”就是对教材的设计思路,对课本的主要内容,每个知识点都要弄明白,做到传授知识正确;“透”,就是不仅要懂教材,而且要做到熟悉,动用灵巧、自如;“化”,就是指教师的教法,要与教材的灵活性、开放性、科学性融为一体。
新课标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传授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完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学生感受成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来充满好奇和喜悦。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也就是说,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新课程倡导体验与参与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适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和交流中学习成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若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潜在的非智力因素的优势,想方设法加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创造性地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英语的环境,让课堂训练内容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调动学生和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一种轻松、愉快、主动的学习情绪,学生的思维就能与教师同步。
在课改的新潮之下,我校也紧跟步伐,进行了课改尝试。
国家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因此,我也对课改的理念进行了一些学习并付诸实践。
一、应体现语言功能、结构、话题和任务的有机结合。
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安排各单元或各课的教学。
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并指明了英语教师的发展方向。
英语教师要勇于面对新的挑战,积极主动地实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三个转变,即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教师教育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变以老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和活动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相互交流、激励情意,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
2.设计任务型活动,开放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思维。
如:设计“我是小小礼仪员”,让学生练习已学的礼貌用语;设计“五好家庭演讲会”,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及父母职业;设计“苗苗艺校招生”,让学生谈各自的兴趣爱好等。
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创造性,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充分的展现。
三、运用多种激励方式,鼓励小学生积极进取。
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
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如:奖品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
特别要注意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该及时给予表扬。
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教师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20xx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20xx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20xx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20xx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总结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xx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3、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语文学习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时光飞逝,转眼间半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20__—20__学年上半学年,我担任高一年三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我在教学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加上全省高中新课改,这迫使我更认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课堂设计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半学期以来,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认真地备课,注重了解学生的听课感受,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课堂设计;除此之外,我还经常跟同事共同商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45分钟是教与学最重要的环节。
一堂课能否上好,关键在于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也就是备课是否充分。教师只有认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较好的组织课堂教学。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新课程标准、化学课本等。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让我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所在,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层次分明。认真钻研课本则能更清晰的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学的内容。
2、做好听课总结。
随着教学形式的不断丰富,课堂教学早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黑板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各科教学形式极大发展。我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时,我提早准备,制作了一个比较精良的多媒体课件,实施后发现,采取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大大增强,进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课前课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每当我轮值晚自习时,我不是简单地在教室闲逛,而是充分利用师生短暂的共处时间,解答学生的各种疑难。在辅导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某个问题被集中地提出,我就会马上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哪个知识点教授得不够清晰,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改进后的讲解。实践证明,这样很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互动。在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遇到各种疑难,除了自己解决,我还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以求不断进步。但是,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进步,更要发现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强优势,改进不足,力争有更大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固有的局限性。在这种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深深感受到了语文课改的必要性和积极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和对语文课改的反思。
首先,在语文课改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语文课程注重的是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这虽然能够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语文基础知识,但却忽视了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课改,我开始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我鼓励学生多进行口语交流,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同时,我组织各种写作活动,如作文竞赛、写信等,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这些改变使得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其次,在语文课改中,追求知识的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是必要的。传统的语文课程往往只注重单独的文学作品解读,忽视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语文课改,我尝试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语文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例如,在课堂上,我会引入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并理解作者的用意。通过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大大增强,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再次,语文课改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题海战术,过分注重学生对固定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语文课改中,我尝试设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或论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例如,在文学鉴赏课上,我会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引导他们思考作者的用词和结构,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然而,我也需要审视这些方法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通过讲解和讨论,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新方法并不适应,需要我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同时,我也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这样,我才能更好地适应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语文课改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整合知识、培养思辨能力和反思教学方法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了语文课改的必要性,并通过多年的实践不断探索和完善。然而,我们也需要继续思考和探索,不断反思和总结教学经验,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的人才。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文化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随着整个天津市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铺开,我们进入新课改也有四月了,对于这四个月的教育教学生涯真是感慨良多,这其中既有学期初了无经验、无从入手的迷茫与困惑,也有推动课堂教学后把握重点,经验积累的欣喜与苦涩,既有面对教学内容过多课时过少的尴尬与窘困,也有胆战心惊大胆取舍后的心虚与矛盾。终归一句话,我们终于战战兢兢的走过了水深火热的四个月,只是不知未来的两年半又当如何。 在此之前,我们曾经在学生中针对新课改的成效,作过一些调查,学生反馈上来的一些信息,很值得我们深思。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赞同,新课改确实扩大了学生的视野,由于教材容量大了,涉及的范围广了,学生见识到了许多新信息、新理念、新方式。其中学习自觉性较强的学生还认为,新课改给了学生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有更多的自由讨论发言的时间,增加了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尤其是评分制度的改革,不以一次考试的分数论成败,更是释放了学生的天性。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反应,许多学习上缺乏自觉性的同学,更容易钻空子,比如他们在课堂研讨中也能参与发言,但往往十句中要有五六句题外闲话,有时甚至会带动一组的话题偏离课堂内容。又如,课量大了,少了许多落实的时间,这些同学往往是水过地皮湿,更有甚者是水不过,地皮也不湿。 对此,我不想再多加阐述,只想针对我们本学期开设的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并简单谈谈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开学之初,确定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的课题时,我们就明确了一个方向,即立足课本,深挖拓展。新教材涉及的内容很多,许多地方我们在上课时只能是捡重点说一说,根本没有时间去探讨,而课本中确实又有不少内容值得学生去深入挖掘,或是拓展研究。如果脱离课本再去搞一些东西,一是教师的备课任务更繁重了,不利于落实教学内容,二是学生面对的内容也更多了,容易出现贪多嚼不烂的情况。 (一)奇思妙想话对联 (二)说年节,谈文化 (三)寻根----姓氏源流的探究 (四)名字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 (五)小小成语,深深道理 这样,就可以对六个梳理探究进行更深入挖掘了。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致,我们最终在本学期只开设了“(三)寻根----姓氏源流的探究,(四)名字的时代性与文化特征” 两个课题,但从选题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对探索研究的积极,对根文化的热情。 根据这种情况,以及开学一段时间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及时调整了校本课程的命题。 王金玉老师开设了“传统文化知多少”这个课题,其中分为礼仪民俗篇、宗教信仰篇、饮食服饰篇、山水园林篇、学校教育片。其目的就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欣赏的能力,把古文学习和传统文化的教育结合起来。 曲玲玲老师则开设了“返璞归真,让我们寻回读书的乐趣----美文赏析”这个课题。让学生了解,读书的过程应该是放松的,但读书之后应该及时地质疑思考、深入地理解感悟,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对文章的认识水平,这样,通过校本课程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放松的,真正的享受阅读乐趣的空间和时间,同时又可以通过相互的交流和切磋来提升彼此的阅读层次和知觉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而不只是走马观花随便读读。 总之,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在学校各方大力的配合和支持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并且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平台作了展示,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察看,学生也由最初的新鲜好奇,逐渐的适应了、平稳了。而我们也在这三个月的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些经验教训,以供大家参考。 (一)走班带来的.尴尬。 由于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都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所以必然会遇到打乱班级,重新集合的问题,而这也是我们升入高二,开选修课后也必然要遇到的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流动,考勤成了让教师头痛的大问题。研究性学习还好说,每个教师手下一两个小组,十多个人,又以学生自我研习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而校本课程平均也得四十人左右,点名签到都很麻烦,考勤松点又怕学生无故不到,跑出去玩,如果出点伤害事故,可是谁都付不起责任。 其次,教师和学生接触的少,过于陌生,反馈较差。校本课程是每周一次,又是打乱年级大走班,所以只有对那些在课上比较积极的学生,教师才能比较好的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并针对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难点,而很难照顾到大多数不愿“说话”的学生。 再次,陌生的课堂,不熟悉的教师,为自觉性差的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机会。开课之初,学生还沉醉在新鲜感中,效果还不错,时间一长,许多学生的惰性就显出来了,听课走神,藏在后面写别的作业,看课外书等等。而任课教师对学生不熟悉,也很难及时了解纠正。 (二)教师、学生负担的加重。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时间,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必修课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该学的,该会的,该探究的,一门功课不显多,语、数、外、物、化、史、地、政,要是再加上音、美、体、信息,还能说少吗?每个学生还要在此之上再学一门校本课程,再确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不过,这样也许就不多了,借用学生的话,“我已经是虱子多了不愁咬了!” 而教师呢,除了正常的必修课的备课外,还要加备一门。就说校本课程吧,一切教案都要从头准备,没有教材,没有参资,资料得查,得筛选,得打印,一系列工作什么时候做?学期中间,还是假期?办公室中,我们几个语文教师经常是恨不得有三头六臂,恨不得把一天当十天用。 (三)学分评价的烦恼。 以前有期中、期末考试,留级限制着,再不自觉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学一些,而如今的学分评价制度,30%的考勤,50%的考试成绩,20%的平时成绩,实际上就意味着,只要出满勤就基本上能拿到学分,于是不认真学的多了,应付差事的也多了,研究性学习和校本课程很大程度上美达成我们的要求。 总之,经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领悟到一点,即教改对我们这一类,中等层次学校的冲击是最大的,只有加倍努力,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才有可能不掉队。 |
新一轮课改在我县实施几年了,乘着课改的东风我校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我们照搬杜郎口教学模式,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锻炼的是部分尖子生,而中下同学处于被动或不动的状态。对于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对于诗句的默写错字百出,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现对我校在课改中的些做法总结如下:
教无定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对此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上课流程。在讲读课中采用:情景创设新知学习学生调控优化练习小结与作业。在复习课时采用:知识的梳理与综合典型题目的讲与练作业、试卷的讲评。阅读课采用:初读精读再度读,作文课:作文课要在指导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上下功夫作文的批改要讲究实效,批语应具体明确、通俗易懂,让学生读懂、领悟,从中受益作文的讲评要目的明确,要指导与讲评结合,讲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与趣味性。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
(一)、学生的学习理念不适应课改要求。
学生语文能力的增强、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的积累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农村初中客观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图书室藏书甚少,加之投入管理不力,很少有学校向学生开放,因而常常是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为数也不多,很多家长愿意购买练习题之类的书让孩子做,而对于孩子看课外读物常以影响学习、不务正业为由大加禁止。学校里教师对学生看课外书的态度也不相一致,文科教师大力提倡,理科教师则极力反对。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开始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于是出现了在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对于“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句话的理解,就得费上很多口舌;在学《背影》一文时,学生就会对父亲爬月台的姿势哄笑不止。
(三)教师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教育的种种弊端,道出应试教育给师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如故,搞不出什么新的名堂。有的教师试图让学生活动起来、自主起来,但终因能力有限,方法不妥,组织不力,学生仍就郁闷如牛,静观师变,到头来还是教师一人包办,把教学任务扛下来。至于学生到底懂了多少、会了多少,谁也说不清。还有教师为了表现他的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凡此种种说明一点,教师的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尽管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
(四)学校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但在农村初中有多少所学校能够这样去做的呢?很多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上图书室,不开放且书也少得可怜;上网,这里穷乡僻壤也无网可上,即使有为数不多的计算机,学校也明令禁止学生上网(这也难怪,学校绝大学生确实把握不好);从自己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中能找到什么呢?因此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那无疑是一句空话。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要想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也是勉为其难的事。
(五)教学评价机制还跟不上课改的要求。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我校课改实施两年来,单从农村初中语文课改来看,遇到的问题比较多,也许还有一些新问题会出现,但只要我们坚持学习,认真钻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努力工作,定能掀开语文课改崭新的一页。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中学语文课改教学反思。
语文课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如果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对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语文课改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语文课程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通过参与语文课改,我深感其中的好处和不足,对于课改的心得体会和反思在下文中将进行阐述。
首先,语文课改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完善。过去,传统的语文课程注重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而在课改中,对于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也得到了重视。通过引入新的文本材料和多媒体资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拓宽了视野。同时,课改还加强了综合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能力。通过这些改革,语文学科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语文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语文是一门探究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创作。在课改中,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设计各种讨论和合作活动,学生被鼓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创意作文和演讲比赛,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这些改革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经历思辨和创造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然而,语文课改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教师对于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为课改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要求,对于传统的教师来说,接受新的思维和观念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师需要培养敏感的洞察能力,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其次,课改还带来了新的教材和评价体系。对于学生来说,面对新的教材和评价体系,需要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一些学生可能面临学习压力增加的问题,需要更多的辅导和指导。同时,新的教材和评价体系的适应也需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总的来说,语文课改是中小学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通过引入新的文本和资源、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可以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和促进。然而,课改也存在着教师培训不足和学生适应问题,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改进。作为一名参与过课改的语文教师,我深感这项改革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在实施课改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将继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为语文课改的推进做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我也呼吁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更好的支持和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课改环境。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语文课改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并对学生综合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学科的课程都经历了改革与调整,其中,语文课程改革尤为引人关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也亲身参与了这一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与学生的实际互动和不断总结,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与反思。以下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和课程评估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语文课改要明确教学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要能够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还要能够从文本中领悟到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次,语文课改要更新教学内容。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以文言文为主,而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学修养。除了文言文,我们还应该教授更多的现代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当代文学的发展和成就。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媒体语言和网络语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他们辨别真伪信息和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
第三,语文课改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往的语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互动和实践环节。现在,我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讨论、情景模拟、问题导学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我们还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上课堂和在线学习,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第四,语文课改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任课书的解读,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机会。现在,我们鼓励学生阅读和写作,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表达的能力。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引导,让他们从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最后,语文课改要加强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估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教学方法。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通过课堂测试、作业评估和讨论小结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改进。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优秀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心得体会,不断反思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够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在高中语文课改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与高中语文课改的目的是一致的。下面是有20xx年语文课改反思,欢迎参阅。
经过三年的教学磨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已由浮浅的理解、机械的践行阶段逐渐转入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科学求实的操作阶段。随着20xx年以来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三省一区等“新课标高考试题”的陆续推出,大家对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关系也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我省20xx年秋季实施新课改,至20xx年高考一轮教学结束。结合20xx年黑龙江新高考卷,进一步反思、总结新课程教学,使之走上科学、高效、理想的轨道更为必要。
课改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20xx年国家颁布高中课程标准,课改陆续展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亮点和主要目标是,重新界定了语文学科性质,提出了四条基本理念,设计了新的课程思路和课程结构。意在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1、转变语文教育的观念,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能力、过程和方法,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选修和必修两大板块,实行学分制。3、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观,提倡个性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转变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语文学习的转变。
这种美好的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产生了怎样的结果呢?三年课改的实践来看,目标部分实现,有的做得很好,有的做得不够,有的地方做得有点“过”。
1、观念的转变基本得以实现,对保守教师的思想产生了冲击。但部分学校、个别老师理解机械,过犹不及,放任课堂,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教师的点拨、主导、引领缺失,美其名曰“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起来了,交流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学到什么了却没能很好的关注。高中三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没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学生感觉和没学语文一样。较之课改前,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提高。教学实施层面出现不少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非常突出。
2、选修课程设置是本次课改的最大亮点,能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必修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但实际上各地做得普遍不好,选修已经陷入困境,学分制名存实亡。
当前条件下,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选修课的开设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据了解,几乎所有学校的语文选修都没有实行走班制,还是原来的教师、原来的学生,大家统一的教材、统一进度,同一时间内全年级均是如此。并且,绝大多数学校的选修课程惊人的一致,基本上都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
欣赏》等。根本就没有选修这回事,更遑论个性化发展了。甚至有的学校必修五个模块上完后,只上《中国现代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两个选修模块就转入复习了,整个教学时间不到两个学年。相对于课改前,应试化倾向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更是落空,令人担忧。
其次,大部分学校选修课的教学方式和必修无异,基本上都是按照必修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另外,必修模块教学的基础性强,高度不够,要求较低,而选修的要求又较高,两者有机结合的可操作性借鉴没有。
3、教学评价观,根深蒂固难转变。日常教学中,评价仍是衡量学生的一把重要尺子;高考杠杆没有实质的变化。
新高考新在何处?不外乎两点:指导思想和命题立意方面——将更加强调基础性、时代性、综合性,强调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考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强调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时代性,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考查,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试卷结构和形式方面——设必做和选做题,调整试卷板块顺序。当然,各省市不尽相同,以利于平稳过渡。
新课标卷人文性强,“生活化”命题,重视思维力,这都提醒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文,扎扎实实学好课本,高度重视综合素养的提升。试卷引导高中语文教学重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更警示教师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剔除课程实施过程中“虚”“闹”“杂”“偏”的因素,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一种境界;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更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一路上充满着思考的语文课改已经在实践中走过了一年,面对课改新形势,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更何况“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是最大的受害者。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今年我担任一五、一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两类学生,两套方案,使我感觉重任在肩。在课改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
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一位学者言“学好语文一是有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有写。
日记。
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
作文。
部分,阅读和作文几乎平分秋色,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课改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我们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各个学科都已经较好地完成了从旧课程向新课程的平稳过渡,全校教师在学校的领导下都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别有洞天。如何在课改新形势下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觉得必须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冷静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所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内修外治。
学无止境。见贤思齐。一位语文教师要想很好的进行新课改,就必须注重修养和才学的提高,于内要提高文化修养,于外要勤奋治学,要做专家型老师,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控课堂。高瞻才能远瞩,深入才能浅出。
对当今的教改教研动态,要入乎其内,也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是指作为一个课改参与者的身份积极融入其中去亲身践行;“出乎其外”是指作为一个评判者的身份对我们付出的劳动和成果进行冷静的审视和探讨。有了深厚的学识和才干,研究深入了,思想深刻了,对“课标”以及一些新思潮新流派就不会出现全盘照搬的情形,而是会采取“拿来主义”。点滴的积累成不了海洋,也能成为小溪甚至是江河。
二、自主·合作·探究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程标准》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学生自主学习,学案是关键。
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学案,新课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学习是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编写学案的关键核心是问题,问题的设置是需要我们教师集体备课完成的,要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问题,问题要有梯度化。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一的同学基础还比较薄弱,所以我们在编写学案时要重基础知识,学案上的内容让大家通过预习课解决百分之五十,通过小组讨论课解决百分之七八十,剩余的百分之二十属于课外拓展,开阔大家的眼界,训练大家的能力,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
2、讨论·交流是课堂的重点。
课堂上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正所谓“取他人之长,补一己之短”“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每个学习小组中都有语文程度较好的同学,他们在小组学习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可以促进本小组成绩的提高。
三、注重课堂教师“导”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合作”不等同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不能由过去的“填鸭子”变为“放羊”,不能把学生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丝毫没有贬低或削弱教师“导”的意思。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依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则势必如一盘散沙,学习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在用课改新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做到民主而不迁就,自由而不放任,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向科学的方向发展。
四、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1、口头的赞扬和鼓励。
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站立起来独自发言,害怕回答错了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因此我们要给大家以口头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多些自信敢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爱默生曾说:“自信就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大家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才能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2、适当的分数奖励更能让学生有自我肯定的价值。
我在课堂给学生制定了一个标准,比如课堂展示讨论成果可得1分,若答案百分之八十正确就可得2分,课堂上提出质疑即可的1分,回答质疑可得1分,有了分数的奖励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只是慢慢我发现学案上的难题被遗留了下来,一了解才知道,大家为了让自己小组分数增加更快都不愿意做难题,这样一些语文程度好的同学优势体现不出来,长此以往大家的答题水平和能力可能会降低的,于是我改变了一下策略,既然在意分数我就在分数上做文章。我就把分值直接标在导学案上且对分数进行了区分,根据提的难易程度,分值设在2分至5分之间。分值有区别了,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实际情况来自主选择展示的题目,同学们开始积极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不仅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而且学生的探究能力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只有在质疑释疑过程中,只是才得以巩固。
五、学案落实要到位。
在经历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后,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答案整理到学案上,学案上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画出来,并写好课堂反思。这个步骤需要我们教师好好检查,督促同学们把学案完成,教师需要对学案进行批改。
课改之路注定是充满荆棘的,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世界上所有的桂冠不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吗?所以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问题的准备,披荆斩棘赢得属于自己的桂冠。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moban/259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