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那么关于教师考试资格证心理学考点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教师考试资格证心理学考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教师考试资格证心理学考点
想象的分类是按照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大家可以和注意的分类进行联系,注意的分类也是按照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来划分的。)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跟无意注意是一样的,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产生的想象。这种想象是人们的意识减弱,在某种刺激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例如:我们常常做的梦就是一种无意想象,还有白日梦,这些都是我们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事先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再比如说,躺在草地上,看到天空中的云,你会不由自主的把云想成某种东西,这也是无意想象。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的目的、自觉的进行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说再造想象是根据已有的记忆表象作为基础,创造性水平比较低,它相当于人们读小说。大家可以抓住“读小说”这几个关键字。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读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会根据诗句的大概意思想象出诗人所处的画面。这就是一种再造想象。再比如说,阅读《红楼梦》中有关林黛玉的句子,可以想象出林黛玉的形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由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写小说”,也就是说原来没有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创造想象要比再造想象复杂、困难,它需要对所要创造的相关内容有深入的分析和了解。
比如金庸在写《天龙八部》时,头脑中出现了萧峰的形象。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在这里的幻想要与生活中所说的幻想区别开来,生活中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梦,一般都不是好的,而这里说的幻想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的。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所以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是否可以实现。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考点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时期,也有平稳发展时期。
1.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有一系列态度、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特殊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链接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
小学生的自我概念是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的。比如,在回答“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时,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提到的是姓名、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身份特征、活动特征等方面。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试图根据品质、人际关系、动机等特点来描述自己。即使到了小学高年级,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绝对性。
自我概念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他是对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复杂化,并逐渐形成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等不同的层次。
2.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
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评价性评价和内心世界评价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有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型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3.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
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约4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二、小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1.一般来说,自我意识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①引导学生正确地同别人比较。
②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③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正确客观分析自己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悦纳自我
①树立正确的观念
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观念,应该坚信儿童的自信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其次,要深信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是聪明的,他们是有着甚至比成人更强的适应性学习能力,所以,不论做什么事,首先都要相信他们能做好,并经常鼓励他们。
②给予适当的评价
儿童在学习时出现的不理解、不熟悉、不巩固完全是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能因为他们的成绩
③大胆地放手
从家长到教师,都应该坚决摒弃“听话、听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乱说乱动的就是好孩子”等错误观念,应该相信孩子,支持他们大胆去干。
④注意教育的民主
要尊重儿童,真正把儿童当朋友去对待,既平等、严格而又亲切,能培养儿童快乐、上进的积极品质,特别是自信。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养方式,遇事多让孩子独立解决,让他们独立完成、动脑动手中体验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⑤引导儿童克服自卑的心理
自卑心理,有时也称自卑感,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某些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对待有自卑感的学生,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第一,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第二,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鼓励、自我悦纳
第三,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给自卑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等他初次成功并有了信心之后,再逐步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提高自信,消除自卑。
第四,教师还应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
(3)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发展自我
①培养小学生行为的目的性,减少其行动的盲目性
②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培养正确的归因方式
④创设良好的心育环境
教师招聘重要考点
性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沉积下来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人的性格是多种特征组成的复杂结构,分析性格的结构关键在于把各种特性划分出来。性格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维度的特征,分别是态度特征、意志特征、理智特征与情绪特征。
1.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待现实的态度方面的特征。它是性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接受现实生活的影响,总是以一定的态度给予反应。由于客观现实的多样性,因此,人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对自己的态度特征。例如谦虚谨慎、自尊、自信、自律以及与之相对的骄傲、自卑、自弃、大方或羞怯等。
(2)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富于同情心、诚实、正直、有礼貌等;与此相对立的有对国家和集体漠不关心、自私、孤僻、虚伪等。
(3)对学习、工作、劳动和劳动产品的态度特征。表现在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有:勤劳或懒惰;有责任心或粗心大意;认真或马虎;有首创精神或墨守成规;节约或浮华等。
2.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1)对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主要有:有目的性或冲动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有组织纪律性或放纵性等。
(2)对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例如主动性和自制力等。
(3)在紧急状态或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主要有:勇敢、果断、镇定和顽强等。
(4)对自己做出的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例如有恒心、坚韧性、执拗、顽固性等。
3.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又称性格的认知特征,主要指人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的个体差异。例如表现在感知方面的有主动与被动、详细与概括;表现在记忆方面的有主动记忆与被动记忆、形象记忆与逻辑记忆以及记忆的快慢、保持的是否持久;表现在思维方面的有独立型与依赖型、分析型与综合型;表现在想象方面的有广阔与狭隘、丰富与贫乏。
4.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产生情绪活动时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1)强度特征。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受情绪感染和支配的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例如有的人情绪情感体验比较强烈,一经引起,难以用自己的意志加以控制;有的人情绪情感体验则比较微弱,总能保持平静,易于用意志控制自我情绪情感。
(2)稳定性。表现为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幅度的大小。有的人情绪容易波动,起伏程度大;有的人情绪一直比较平静,自我控制强,不易看出起伏波动。
(3)持久性。表现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影响身体、工作、生活的久暂程度。有的人情绪活动维持时间短,稍纵即逝,不着痕迹,有的人情绪活动持续时间长,对自我心理影响较深。
(4)主导心境。情绪对人的身心稳定而持久的影响即形成心境状态。心境状态在不同人身上有显著差异性,因此,每个人都具有主导心境。有的人总是心境开朗,振奋快乐,有的人则多愁善感,抑郁沉闷。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可以设想一个古代情景,一个人坐在石凳上,一边喝酒一边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大家可以看到,他是想做感情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个人本身可以看做是原型(原型启发),古代的酒都是酿造的(酝酿效应),而他的感慨也包含着影响因素(问=问题情境,世=定式与功能固着,情=情绪与动机状态,直=知识经验)。
利用这个情景,大家可以把影响问题解决的六个因素记忆下来,但是在做案例反选和简答题时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说明,下文给出全面的内容,在作答时抓住关键点解题:
1.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与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反之,如果与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相差甚远,问题解决起来就很困难。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成为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3.酝酿效应
有人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许多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都报告过许多这类经历。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的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4.知识经验
经验水平或实践知识影响问题解决。善于解决问题的专家与新手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具备有关问题的大量知识并善于实际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5.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6.情绪与动机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kaoshi/3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