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 > 文学 > 观后感

雨中曲观后感,雨中曲观后感5篇

雨中曲观后感,雨中曲观后感5篇



雨中曲观后感,雨中曲观后感5篇

《雨中曲》是一部由斯坦利·多南 / 吉恩·凯利执导,吉恩·凯利 / 唐纳德·奥康纳 / 黛比·雷诺斯主演的一部喜剧 / 歌舞 / 爱情类型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雨中曲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中曲观后感篇1

《雨中曲》是音乐歌舞的杰作,也是一部关于好莱坞艰辛的佳作。20年代末期开始有了电影,很多无声电影明星遭遇到了声音的考验,也产生了淘汰与幕后的掩饰工作。

这部电影我看过两遍,每一次都被影片中的欢乐气氛感染,尤其是男主角唐一个人在雨中边舞边唱的“雨中曲”,更是记忆犹新。像疯子一样的快乐,我被感染了。

这部影片描绘的是表演歌舞杂耍的唐投身电影圈,有了更上一层的发展,然而跟他搭档的女明星却嗓音奇差无比。最后只好由吉恩的女友凯西作幕后的配音。观众搞不清状况,还对女明星敬佩有加,令她胜利冲昏了头,不承认黛比的贡献。结果在一次随片登台的表演中,观众对女明星琳娜的声音差别疑惑不已,一致要求其唱歌。触犯众怒的琳娜在众人设计下现场出丑,凯西反败为胜。不仅拥有幸福的爱情,也拥有辉煌的事业。

从这部影片中,我读到了乐观的态度,不懈的追求,勇敢的创新。

演员身上散发着乐观的气息,当《战斗骑士》尝试改为有声电影时,由于有声技术不成熟,让《战斗骑士》一片惨败。凯西和唐的朋友,给予唐最真挚的支持,并提出创意,从而使他们看到了美好的清晨,共同用歌舞迎接美好的清晨。

唐的追求和坚持也是影片感染我的地方,从成为歌舞杂耍明星已是不易,然而他不满足于现状,来到好莱坞,从最苦最累的特技演员做起,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遇到了他的伯乐,《战斗骑士》让他名声大躁。他也曾得意,然而凯西对他的不屑如一盆冷水,让他清醒,寻找自己的不足,像一股动力,促他更加努力,也让他瞬间被凯西吸引。面对观众的追捧,他没有侍宠而娇,这也为他在有声电影界再次成功埋下伏笔。

对于琳娜我们要以此为鉴,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刻苦改正。更不可得意忘形。、,无视他人的付出,轻视他人及他人的贡献。骄傲使人落后。因为得意忘形,她触了众怒,也导致他最后被迫出丑,她的结局可想而知。

影片最具感染力的一幕,也是整个影片最大的亮点,我认为莫过于唐在雨中的歌曲。雨天带来的阴霾一扫而光,每滴雨滴都具有动感,一起飞舞。那是困难中看到希望的快乐,阴霾中透过曙光的激动,还有来自爱情的幸福喜悦。它们是遮不住的。所以大雨遮不住唐脸上的笑意,即使天气阴沉,他心中却充满阳光。所以即使被当作“疯子”,他也要唱出心中的喜悦。

影片结束了,但是他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他给我们的快乐还在。

原来快乐会传染。

雨中曲观后感篇2

对于我来说,片中的歌舞有点冗长,让我分心地想起高中时代练啦啦队的队形;那种灰姑娘似的温馨剧情,也常让我觉得男女主角像芭比和肯尼(或是史瑞克2的Prince Charming)。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摄影棚拍摄的细节,片中可以看见很多棚内的道具、设备、灯光,也可以瞧见影片的排演、特技演员的动作、配音对嘴和早期收音的方式,有一种‘幕后花絮’的特殊效果,满足了小影迷的好奇心。

Singin in the Rain,被归类成backstage musical,也就是以剧中剧的方式让观众看到后台的种种。此剧中主角的身分设定为电影主角,所以可以看到电影的制作过程和拍摄效果(特别是声音)。片中轻松的谈论到电影媒体本身的特性和意义,触及真实和虚构之间的分界(ex:一开始男主角说的话和画面呈现出来的事实不符、用女主角的口中说出对于电影表演的质疑、男主角死党唱的Make me Laugh想为电影的娱乐性辩护等等)。透过电影拍摄的过程来突显出这是一部“有关于电影的电影”。

有人说,‘关于电影的电影’是大师或是作者论导演才会触碰的主题,是严肃的对电影致敬及提问。我不太懂它的定义或是深刻内涵,不过我觉得Singin in the Rain常很巧妙的处理虚实真假彼此对映的趣味,唱唱跳跳,开开心心。比起蔡明亮的‘不散’、费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是楚浮的‘Day for night’都平易近人多了。

Singin in the Rain以爱情通俗故事做为第一层糖衣,再加上精采歌舞包装,已经具商业卖点,然而除此之外,又有许多有趣面向和细腻考究,让它可以影史留名,叫好又叫座。

在雨天窝在家里看着漫妙的舞姿听着悦耳的歌声,就像是欣赏迪士尼卡通那样不用提心吊胆,有着理所当然的乐观:邪不胜正、困难终将必克服、离散的也必将团聚、爱情圆满、事业成功。

雨中曲观后感篇3

一些电影在数十年之后还能被奉为经典,《雨中曲》便是这些电影中的佼佼者,和《音乐之声》一样,它是一部歌舞剧。但它的内容更多,包含时代的变革包含了讽刺包含我们所有的粉饰过去。

影片开始,唐和琳娜走上红毯,粉丝的尖叫声不绝于耳。被主持人问及如何出道,他说自己和科斯莫从小就因为唱歌跳舞受到表扬,大学毕业后更是一帆风顺受到赏识踏入星途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粉饰了一切,他们像现在北漂的人一样居无定所,生活条件极差。和表演扯得上关系的工作就是在酒吧等处表演踢踏舞表演杂耍,在广告里充当群众演员。而为了接触到更多的机会,他揽了所有的特技镜头,在飞机上,在汽车里,在即将爆炸的房子里…。像许多故事一样,他熬出头,成了主角成了当时的“荧屏男神”。向观众回首过去时,他没有添油加醋地说他吃了多少苦作为卖点吸引眼球,恰恰相反他选择粉饰一切轻描淡写。

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了那样瞩目的成绩,自然而然地就觉得全世界的女人都会为之疯狂。遇到凯西时,向她大谈特谈,感受到她的崇拜时手顺势揽住了她。只是凯西并不是一般的人,她是舞台演员,和唐主演的无声电影不同,更注重声音和形体的配合。她有机会登台演出,但没有名气,面对唐这样的大明星有崇拜也会有一丝不服。所以当他动手动脚时,她当然会觉得他是个好色之徒,开始贬低他贬低他主演的电影。不欢而散后的再一次相遇,却让他意识到这是个多么可人的姑娘。

琳娜的小气让她丢了工作,他找她而不得,直到两人再度合作。最美好的大概就是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想你的时候,你也有着同样的心思。自然而然地在一起,为了拯救唐和琳娜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凯西甘愿在幕后为琳娜配音。

琳娜的失宠其实是她自己导致的,有着姣好的外形,嗓音虽然有缺憾但若是改一改那目中无人的态度倒也还好。看见那部有声电影大获成功,便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能为公司带来的金钱远超凯西,所以要求凯西为其每一部影片配音(而这恰好断送了凯西的演出梦)。拿出合约找好律师威胁影视公司负责人按她说的去做,买下公司股份甚至想掌握在公司的主导权。而之前,唐作为特技演员向她搭讪时她傲慢无礼,他被器重便一改态度为献媚,一厢情愿地认为公司炒作的绯闻是真相-她和唐是天生一对终会步入婚姻的殿堂。

除了这几个人物的塑造,剧情中对电影技术革新的态度也令人深思。从无声到有声,他们一开始认为有声电影是个怪胎,觉得自己不会拍摄此类电影。而当第一部有声电影大受欢迎,每家电影院都开始更新有声设备时,他们不得不顺应潮流,转而制作有声电影。最开始的抵制,大概是因为习惯了在无声电影里的得心应手,对有声电影这一不了解的新技术感到恐慌不适应不知道如何去做好。而当他们跳出舒适圈,经历数次失败拍出不错的电影时,事情就大大不同了。

令这部电影历久弥新的当然还有剧中大量的歌舞,无论是唐在雨中边唱边跳还是初期的他和好友科斯莫表演踢踏舞表演杂耍,都称得上是经典之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歌舞,放到现在来看一点都不会觉得“过时”,反而会惊叹他们的腿怎么会这么灵活。

雨中曲观后感篇4

爱情在这个动荡蓬勃的大时代里,就像一件华美礼服上的钻石,珍贵而只是点缀。事业、自我实现才是人们更热切的追求。

燃情岁月

影片以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时代转折为大背景,细腻地展现影人们面对转变的惊慌、探索尝试、一步一步调整适应到最终成功转型的喜怒哀乐。剧情设置是较传统的正反派较量,反派先入为主,对后入正派施以打击,正派危难中加持天使形象帮助反派,同时成就了自己,也收获了爱情,happy ending。

片中最经典的镜头莫过于为影片所命名的“雨中曲”一段,吉恩·凯利饰演的男主唐送女主回家后,开心得情不自禁在雨中唱起歌儿翩翩起舞,收起雨伞让雨水尽情拍打脸颊,打湿衣裤,撩溅起水泽中的水花,快乐得像孩子般咧嘴笑着、独自嬉戏着,唱着跳着。此时此刻在他的世界并不是阴郁雨天,而是阳光灿烂的温暖大晴天,空气里满满氤氲着爱情的甜情蜜意。这种情感被吉恩·凯利用流畅优美的舞姿、温暖磁性的歌声以及深情闪动的眼神表演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令人拍手称快。

影片为了达到更好的画面效果,片中的雨是由水和奶混合而成,不过湿透之后,男主吉恩·凯利的羊毛衫缩了水。而这场经典雨中歌舞戏是吉恩·凯利撑着高烧近40度的身体拍完。这一片段整整拍了7天,剧组用了数百加仑水来维持每天6小时的人工降雨。那个年代的人们,就是能如此纯粹、果敢和不顾一切。

片中饰演凯西的女主黛比·雷诺斯当年仅19岁,每天凌晨4点起床,转3趟公交车才能准时到达片场。想想自己的19岁,8点半上课,8点钟起床,从宿舍到教室步行10分钟还每天喊苦喊累怀疑人生。

而饰演男配角科兹莫的唐纳德·奥康纳比两位主演更拼,为了拍摄好科兹莫跑上墙翻筋斗的镜头,唐纳德可谓筋疲力尽,每天要吸4包烟,在镜头完成之后,卧床休息了一周。不幸的是,原始胶片后来意外被毁,而敬业的欧康德答应重拍。这段《Make’Em Laugh》歌舞表演着实让人惊叹唐纳德的体力之强健。摸爬滚打动作流畅迅速,干净利索,精准到位,抬腿就来的踢踏舞熟练到似乎已成为身体习惯性动作,台下练习之苦可想而知。

向这些酣畅淋漓地燃烧过自己生命的人们致敬。

雨中曲观后感篇5

《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诞生于1952年,正值美国战后相对稳定和平的年代,中产阶级方兴未艾,“婴儿潮”正滚滚而来。作为好莱坞黄金时期的经典歌舞片,《雨中曲》中尽情展现了当时电影/歌舞演员超群的表演能力与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精良工艺;目不暇接的舞步、眼花缭乱的剪辑、简洁完整的叙事、妙趣横生的台词,将近60多年过去了,《雨中曲》依然历久弥新,堪称是电影史上最完美的歌舞片。

但《雨中曲》的精彩并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登峰造极。相信入门级别的电影爱好者都很难忽略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那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声电影与有声电影交界的年代,《雨中曲》剧情的主要冲突也是因有声电影的出现而产生的。无声电影时期的银幕红星琳娜外表娇美动人,在好莱坞已拥有大批粉丝。但随着有声电影的时代到来,影迷们迫不及待要在影院里听见自己的偶像开口说话,嗓音尖细、咬字不准的琳娜顿时傻眼,卡在了事业瓶颈。而她与自己的银幕搭档唐、能歌善舞的小演员凯西之间的三角关系也令人啼笑皆非,是轻松娱乐的歌舞片里不可或缺的喜剧元素。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不单为我们造了一个长达100分钟的明星梦,同时也包含了好莱坞对于自身明星制度的反思,乃至嘲讽。

作为一部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导演(也是演员吉恩·凯利本人)以一种怀念而调侃的姿态,叙述了过去无声电影的种种拙劣浮夸,更通过名不过经传的小演员凯西之口,嘲笑了当时花瓶式的电影明星:“那根本不是表演,只不过做几个表情而已”。除了戏谑电影明星,影片里还有意加入了对于无声电影时期编剧的反讽桥段。默片阶段演员不用开口说话,字幕也只有寥寥几行,演员在拍摄过程中往往只用重复几句简单台词,用来带入表演情绪即可。而如今电影改头换面,编剧却依然按照老办法行事,演员一开口便是空洞直白的“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简直把爱情片拍成了弱智片。这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中,有心的影迷能看到导演有意设计了大量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嬉笑怒骂,自嘲、玩笑、各种梗层出不穷,普通观众固然看得开心,热爱电影史考古和钻牛角尖的影迷群体也都能乐在其中。

不过《雨中曲》中,歌舞和音乐元素或许比情节叙事更加重要。歌舞不单单是这部影片的形式,更是剧情的一部分。在琳娜无法胜任自己的角色嗓音之后,为何鬼灵精怪的男二号科斯莫一拍脑袋,就掉准枪头让唐把电影改成一部歌舞片?歌舞片是有声电影诞生后很快就出现的影片类型,这与当时美国音乐剧的兴盛密切相关。音乐剧与歌舞片在英语中都是musical一词,为了区别舞台与银幕,往往把歌舞片称为“musical film”,而音乐剧称为“musical theatre”。音乐剧在美国真正脱离戏院杂耍、开始在乔治.柯汉(George M. Cohan)的基础上深根发芽也正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终在导演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手中达到巅峰。音乐剧作为大众市民喜闻乐见的音乐娱乐,有声电影最早完全将音乐剧照搬到胶片上,但随后也开始穿插电影的叙事逻辑,加入更多情节内容,而随着音乐剧自身的成熟与发展,歌舞片形式也越发丰富,这两者可谓互相借鉴、彼此依存的关系。

在《雨中曲》的后半部分,导演将“剧中剧”《舞蹈骑士》(The Dancing Cavalier)的开头部分完整插入正片,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事实上是在唐与科斯莫的脑海中实现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节奏脱节,让部分观众摸不着头脑。但在这剧中剧里,我们看到的却是最贴近真正音乐剧的十几分钟,剧情在最大程度上被弱化了,只能看出一个故事大概:穷小子唐独闯百老汇,名利双收后却依然得不了美人心。但其中群舞、双人舞、独舞极为出彩,场面调度和舞台布景都堪比出色的音乐剧,而短短露面的美人赛德·查里斯(Cyd Charisse)则贡献了堪称全剧中最令人心醉的浪漫场面:飘逸的白纱在大风中包裹着她与唐两人,象征爱人之间的缠绵与柔情。剧中剧也使用了电影拍摄中的经典致敬手法,重现了1929年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百老汇旋律》(Broadway Melody)中的舞蹈场面,可见导演用心之精到,剧本之丰富,而《雨中曲》也绝非打打闹闹、纯粹逗乐的娱乐之作。

100分钟的影片说长不长,但看点颇多,一时也无法逐一道明。有处细节不少观众都留心关注了,那是在影片前半部分,无声电影在影院上映时,银幕前的乐池中一个正规管弦乐队正跟随指挥给影片现场配乐。这种形式的观影体验也许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便不再存在,但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不禁好奇当时电影院音乐的来龙去脉。是否在大城市的当红电影院会专门配备一个乐团?乐手们的专业水平与薪资如何?电影音乐的创作又是怎样的行情?熟悉苏联时期音乐家的乐迷应该了解,在斯大林高压时期,自由的音乐创作举步维艰,不少作曲家便通过给审查合格后的电影谱写配乐,作为养家糊口之道。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夫耶夫、哈恰图良都曾为电影配乐,不少也成为知名作品流传下来。在有声电影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无声电影后,或许不少音乐人又要另寻出路。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